俱舍論 第四十五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論 第四十四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俱舍論 第四十六講

好我們繼續來上六妙門。

六妙門

數息,六妙門裏面叫做「數、隨、止」,然後「觀、還、滅」,或是「數、隨、止、轉、還、淨」,「觀還滅」「轉還淨」都一樣,只是有時候不同經典在用字上有點不大一樣,但是意義差不多。六妙門的前三妙門,其實六妙門它已經包括止跟觀在裏面了,前面三個妙門是修止,後面三妙門是修觀,所以它是修止跟修觀。前面集中在修止,就是在修定,但是到了後面三個要轉成觀,也就是當你定力慢慢起來的時候,至少到未到地定,你要可以用這樣一個定力來轉成觀,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止觀相應」,「定慧雙修」。

要觀,除了要有止的能力以外,還有什麼條件?正知正見要聞思慧,你不要以為我慧學不足,然後我不知道佛法在講什麼,我就可以作觀,或是去參加內觀,你佛法都沒有修過也不知道,然後就去跟人家觀,沒有那種事情,因為這種慧力是平時培養出來的,就俱舍論上面也是會講,當我們出入息「安那般那」開始修的時候,首先集中在這一個觸上,集中在這一點觸上,然後去感覺到息的出跟入的時候,有感覺到息的出跟入,你就可以開始數息。

在座同學如果有修過的話,就知道你可以感覺到息的出跟入的時候 —— 其實有些同學問我,到底什麼息出跟入?我說你現在不要問多,師父解釋你也不知道,但是你要是真正去觀察的話,慢慢你就會發覺其實有很多感覺,像上次有同學說可以感覺到息的什麼?冷暖,也可以感覺到息的很明顯的出跟入,當然一定是有冷有暖,出來的一定是暖氣,進去一定是冷氣,一般會這樣子,然後會有很明顯的觸感在這裏,好像有什麼東西出跟入,攝心久了你就會感覺到這樣的一個東西

所以你問再多,師父跟你解釋一大堆,你要自己去坐,而且這個不難,這個是第一步不難,慢慢開始數,剛開始可以一數到十,但是如果你覺得心太散亂的話,你可以一數到五就好,不要超過十也不要低於五,你可以數出息或是數入息。俱舍論是說初學者可以數出入息,但是如果你學了一陣子之後,你就數出或數入就可以了,這個就是第一步。如果你在數的中間,有心跑掉了亂掉了,怎麼樣?重頭開始,這個是第一步一定要這樣子做。數出入息有一個好處就是 —— 在佛教講的二甘露門裏面,「數息觀」還有「不淨觀」,「不淨觀」曾經有修出問題的,但是從來沒有說「數息觀」有修出問題的 —— 所以「數息觀」容易入手。

再來,「數息觀」不需要工具,很多其它禪修方法要工具,為什麼要工具?所緣。「不淨觀」要不要工具?要觀東西,「念佛觀」要不要工具?「念佛觀」不是自己想一個佛,「念佛觀」剛開始要一尊佛像,相片也好或是一尊都好,「念佛觀」是需要工具的。在古代 —— 順便提一下,在以前印度的古代,早期佛陀是不許人家刻佛像的,你們聽過這樣子嗎?為什麼?會怕徒弟們著像,怕徒弟們變成佛像崇拜,佛陀是不准人家刻佛像的,為什麼?因為佛說「我亦在僧數」,什麼叫做「我亦在僧數」?佛說我也是僧團裏面之一,你們真正要恭敬要皈依的是什麼?三寶,法,依法怎麼樣?依法來修、來學,僧團可以負責引導,所以佛陀不許人家刻他的像,是不許人家做盲目的崇拜。後來佛滅之後,當然這是人會有的根本情感,佛像開始慢慢興盛起來,據說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刻佛像可以修「念佛觀」,這也是一個佛像興盛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因為「數息觀」不需要其它的工具,而且你隨時可以用,你要是有工具的話,你必須把工具帶在身邊。

比如說你修「念佛觀」的話,你至少要把佛像相片帶在身上,你要修隨時拿出來看,而且你修「念佛觀」,我這裏講的「念佛觀」不是持名,不是口念,我這裏講的是禪觀,方法跟「不淨觀」是一樣的,是觀想到最後佛會現前的,不是叫你嘴巴念一念而已,我講的是五停心觀裏面的。大乘的「念佛觀」早期是禪觀,不是嘴巴念而已,你就算是帶一個相片,你要帶同一張相片,你不能在家裏修的是這尊,我出去以後觀的又是這尊,這樣不同所緣換來換去很難修的。

所以「數息觀」有這些好處,而且從來沒有聽說過 —— 修「數息觀」,方法正確,如果不正確那當然(不行) —— 也沒有聽過說修「數息觀」或經典記載會發生什麼問題,所以「數息觀」是一個很好的入手方便。

隨,隨息,俱舍論是說隨氣的出還有隨氣的入,當然一般師父是不會教這個,師父現在一般教的是下面《阿含經》講的,就是氣在出跟入你可以攝心之後,你就不用再數了,為什麼?因為數目也是一種概念跟擾亂,你剛開始數目只是讓你攝心而已,但是你真正能夠攝心在這個鼻觸那個點之上的時候,然後去感覺到整個的息身,什麼叫息身?息的整段,你不能剛開始出來我有意識到,中間不見了,後面又出現了,這表示怎麼樣?表示你中間心跑掉了。

师父你不是说数这个息,就是你要数这个数,你在整段的时候你都要数,我发现你如果整段一直数到最后,就是出快要结束入,就是由出转入那一会儿,会有点憋闷,这是不是一开始是不正常的现象,一口气喘不上来一样。

要注意,你有可能在控制你的呼吸了,呼吸一定要自然,自然你就不會有覺得憋悶,你有覺得憋悶你應該是在注意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已經在控制你的呼吸了。所以你現在要放鬆,然後要注意不要去控制。

ZR:是不是最后我知道,但是我数不要数到整个气数完,因为你数的话你就想著气什么时候完。

師父:像你這樣已經在控制你的呼吸了,你現在就是先放鬆,去注意氣就好了,然後隨氣在數,你現在一個狀況是氣隨着你的數,我們是要數隨氣,不是氣隨數,你好像有點把它顛倒,所以你要回去再注意一下,你要是氣隨數會產生這種問題。

问:我听说南传的内观是观呼吸,跟这边讲的有什么不一样?

師父:一樣的,「安那般那」大乘、小乘教的方法都一樣,中間會有一點差別就是我們這裏講的,俱舍論講隨息,它是隨氣的出、隨氣的入,《阿含經》也就是南傳,南傳大部份都是依《清淨道論》為主的,是講《阿含經》講的注重在這一點,不要去隨氣跑,二個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大同小異。因為後面講止的時候,俱舍論還是講集中在這一點(人中處)。

问:代表内观它只是有止但是它并没有观?

師父:你講的內觀是不是講台灣的那種內觀,那種禪修的那種內觀?他們有講觀,我平心靜氣來講,效果不好,為什麼效果不好?因為很多去都是初學者的,很多去都是慕名而去的,很多去之前是沒有聽聞佛法的,或很多去是對佛法的概念不清楚的,那種觀,觀不到什麼東西的。師父是不是常講說,觀,平時就要做觀,你平時做觀,從粗的到細的,你真正打坐的時候要觀才觀得到東西,除非說你天生以來善根純厚,過去生中已經好幾劫都有修過了,之前沒修今天忽然來了就(能觀),那個我沒話講。ZR你這樣講,師父一個感覺是你的息在隨數,不是數在隨息,所以你數的越長,你的氣會弄到最後憋不過來。不然你就先不要數,先去感覺看看,這是一個,你現在一定是氣在隨著數走,所以會有氣喘不過來的感覺,那已經在控制氣了,呼吸一定要正常,你平時怎麼呼吸你就怎麼呼吸,你不要特別去(控制)。這個會有發生,你特別去注意的時候就變成在控制它,這個要注意就沒關係。(……)就變成在控制它了,所以這個要自己要慢慢注意,然後慢慢訓練一下。還有一個就是你數的時候,可能到最後你知道自己的氣可能已經很小了,你中間可能就是氣不夠,這樣的話你可能轉換過來就比較(),你要感覺到中間有一個短暫的,或稍微長的停留的過程,你要就這樣轉過去就好

ZR:像是有什么感觉比如数息的时候,随著气在这感觉气在这一直在出,你的心在数,但是给我自己的感觉,好像你的嘴在数比如二,一,这个最后气就不够用了。

師父:對這個一樣,WY講的就是這樣,就是你氣的最後會停,因為轉換的時候會停,你就注意就好了,你自己再弄弄看,不然就是私底下師父再看你是怎麼回事,其它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這個禪修是很微細的東西,確實是很多細節必須要注意,不注意的話可能到時候哪裏會有什麼小問題發生。

JQ:师父刚前面开头提到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不让弟子按照他的相去刻佛像。

師父:不管按不按照他的相或是自己想像,還是怎麼樣,他是禁止刻佛像的,所以也不可以畫,

JQ:因为经典里面很多地方都看到譬如什么什么之类的讲人的福德因缘之类,就造搭,画像,那些都有很多经典里面都有。

師父:但是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佛陀剛開始是禁止的,但是問題是還是有人會這樣子做。

JQ:大乘经里面有很多地方讲到较量功德,譬如也有人这样那样有人造塔。

師父:佛陀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去著相。

JQ:可是那个也有很多的功德或福德,没有就看不出来。

師父:所以你現在要了解就是,很多叫你要拜佛像拜什麼,它是一個層次的,初層次是需要這樣子,師父常常講,初層次需要這樣的一些宗教,或是一些這樣的一種方法。但是佛陀在教很多弟子的時候,他是根據不同的根基,他要你轉換到比較高程度的時候,或是比較究竟的時候,他告訴你這些,如果從般若經的立場來講,還是虛妄的。所以這個有點像爬樓梯一樣,或是說渡船一樣,你到了一定的程度,下面的這些你就不能再去執著。包括我問你《金剛經》講四聖諦,包括《金剛經》講什麼果位什麼果位,你能不能真的去執著?不行啊,但是我們初學者是一定要依八正道四聖諦來修。念佛拜佛的功德也是這樣子,初學者這些的功德確實是很重要,都有長養我們善根,深厚因緣都很重要,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或是在某些狀況之下,你一旦產生執著的時候,是不是要去轉?當然是啊。這樣JQ你能了解師父的意思嗎?

再來,數、隨,這上次因為講過所以師父講快一點。止的時候,俱舍論跟前面《阿含經》講的「隨」是一樣,就是集中攝心在這一點,鼻觸的這一點,這裏也可以,因為你氣不是往上跑的你氣這樣出來的,所以你在人中這裏也是可以感覺的到,鼻觸這個地方也都可以感覺的到,都可以。到了止的時候,俱舍論講的跟前面的《阿含經》講的一樣,就是注重在鼻觸的這一點這樣,然後一直攝心集中在這一點上,讓心一直都不會跑掉,這樣就到達止的一個狀況。

《阿含經》講,相似的定境能有喜和輕安,《阿含經》已經把止的定位 —— 並不是跟俱舍論有什麼不一樣,是《阿含經》把止的定位拉的高一點,《阿含經》講的止至少已經到什麼程度?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真的喜跟輕安會起來,已經到達未到地定的程度。所以《阿含經》跟俱舍論不是講的什麼不一樣,只是《阿含經》把止的定位拉的比較高一點,它認為到了未到地定才叫止,俱舍論講只要你攝心能夠進來的時候,那個就叫止了,已經慢慢起來了。你說我攝心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個攝心?基本上俱舍論沒有把從我們初學一直到未到地中間是什麼過程講得那麼清楚,《瑜伽師地論》講得很清楚,《瑜伽師地論》講得什麼心?九住心,我們上次《成佛之道》有講,因為這個很重要,雖然不是俱舍論講的,但是我們可以拿來做補充說明。所以還沒轉觀之前,我們要把止的幾個過程中間過程,我們做一下詳細的說明。

九住心

下個禮拜28號是我們俱舍論的最後一天,29號星期六下午2點到4點有什麼,茶禪,希望各位同學都來參加,新的同學也過來,什麼叫茶禪,茶禪就是不是像這樣子上課,就是同學們大家全部都過來,不硬性規定就是大家能來都來,來我們泡泡茶,跟師父泡泡茶喝喝茶吃點點心,你們但是不是聊是非,聊佛法,不是喝咖啡聊是非,是聊佛法,把你們平時有什麼問題的,打坐的數息的有任何問題,像HR剛才提的問題,或是你們平時對佛法有任何問題,這個時候因為沒有壓力,上課可能大家有壓力,那個時候輕鬆狀況之下沒有壓力,把你的問題跟師父拿出來互相討論,或是同學跟同學之間,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互相交流,這個是茶禪,希望各位都過來,這次的茶禪我們稍為做一點點轉變,就是因為我們在座的有很多講廣東話的,這個就是我們中道佛學會的好處,就是我們如立法師廣東話很流利,所以我們可能如果人數夠的話,我們可能分成兩組,就是講廣東話的由如立師父來帶,講國語的就由我來帶,我帶當然只是引導一下,其實是你們主要是你們不是師父講,星期天《成佛之道》最後一天,七月開始每個星期六下午二點到五點打坐,二點到五點,不管久學的初學的都可以過來,你要來的話提早十分鐘過來,為什麼要提早十分鐘,因為師父才知道多少人,你不要我都安排人都坐了,你忽然跑來大家要移一下,所以2點開始但是你差不多1點50就要來了,這樣師父才知道多少人,人少我們坐墊排少地方大一點,人多我們坐墊就稍微密集一點,師父要穿什麼衣服,打坐穿寬鬆的衣服,穿寬鬆一點的衣服,千萬不要穿牛仔褲來,牛仔褲太緊不好坐,穿寬鬆一點的,但是不要穿短袖,更不要穿背心,為什麼不要穿短袖背心,怕你著涼,穿長袖過來,可以的話帶一塊蓋膝蓋的布,像浴巾還是什麼,帶一塊過來蓋膝蓋這樣子,你知道穿什麼,不要穿短袖,不要穿牛仔褲不要穿短袖,穿寬鬆一點的帶一塊蓋腳的,不用太大塊帶一塊可以蓋腳的,蓋膝蓋的,都有抄了嗎,抄了。

師父現在來講,這九個從攝心開始一個階段,這個是無色界,這個是色界,色界有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欲界,我們從欲界的散心,然後你開始攝心往上要到色界初禪,這邊有一個叫做未到地定,在《阿含經》剛才講說,你真正止的時候是已經到達未到地定。但是俱舍論說不用到這樣子,不用到這樣是怎麼樣,從開始攝心有九個階段,到了第九個就是將近要入未到地定,還沒到,不要以為到第九個就到,快到了,就是再下去就是未到地定。這九個是一個過程,我們攝心修止的一個過程,而且這九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

附論: 九住心(瑜伽師地論)

第一階段: 重在住心

  1. 內住: 將心向內住於所緣
  2. 續住: 心慢慢能持續住於所緣
  3. 安住: 妄念一起,心一散,能立即察覺
  4. 近住: 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常,能先制服忘念

第一個階段重在於攝心,或叫做重於住心,裏面的第一個叫做內住,就是我們每個人現在的,大部份的人現在坐下來,想辦法把心拉到所緣上來,這個叫做內住,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子,你一坐下來心一直都跑,那現在把往外跑的心拉到裏面來,什麼裏面?集中在這個內在的所緣(人中處)來,這個叫做內住,內住重點把心向內住於所緣,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續住,就是你這樣訓練訓練慢慢慢慢久了,幾個月甚至一年,你說師父,需要這麼久嗎,很難講,看個人怎麼訓練,有些人可能一二個月,有些人可能一個月幾天,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有些人可能練了幾年都練不好,那就是方法上有問題或是觀念上有問題。

定力層次圖(請注意本圖非師父所作原圖,而是基於師父白板圖製作。點擊查看大圖)

第二個階段叫做續住,就是你練久了之後,心慢慢能夠持續住在所緣上來。所以基本上你練了幾個月之後,你就會到達第二個階段,能夠把心慢慢持續住在所緣上來,就是心待在所緣上的時間會慢慢增加。以前可能幾秒,就跑掉了,幾秒就跑掉了,現在可能持續到幾分鐘,這個叫做續住,再慢慢慢慢往下去,之後你的心就真的能夠比較長一點的時間,很長的時間住在所緣上,也就是妄念一起,散心一起能夠立即察覺。你在第二個階段,其實有時候散心起或是妄念起,你都沒有辦法察覺,你都讓它跑,忽然發現,原來我心跑掉了,拉回來,住住住住了幾分鐘,幾分鐘又跑掉了,你自己都不大清楚。但是這個跟第一個階段已經好很多了,因為第一個階段就是大部份的時間,心都在外面遊蕩,游啊游那你發現了把它抓回來,不久它又跑了,抓回來不久又跑了,就在那邊抓來抓去抓來抓去。第二個階段是比較能夠把心攝住了,在這個所緣上(人中),但是有時候跑掉你自己都不大清楚,發現了我不知道打妄想多久了趕快拉回來,這個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過程。而且我們很多人,你們現在如果說已經修幾個月了,很多幾乎都是在這個第二個階段這樣。

第三個階段,就是你心可以住比較久了,但是會有妄念,但是妄念一起你就可以立即察覺,就比上面的更進一步了。

四,近住:就是不起妄念,不向外散,能先制服妄念,這個時候就是有妄念,但是妄念開始起來馬上察覺了,一起來馬上就察覺,也就是快要起來的時候,你馬上可以把它制服下去,所以這個叫做近住。你能夠到近住的話,其實已經不簡單了,老實說你不要跟師父談,初禪、二禪、三禪,那個當然我們在很多經教上都會談,但是你真正在起修的時候,你能夠到近住那已經不得了。而且老實說你慢慢攝心到這樣一個階段來,你一定會有相似的輕安,偶而會有相似的輕安產生,什麼是輕安?就是全身舒暢,然後不會有那種平時很疲重的那種感覺,那種慢慢的相似輕安都會有。剛開始這兩個(內住、續住)是不大會有的,但是到了這個地方(安住)開始起來的時候,那種相似輕安就會有,而且如果你慢慢能夠發現,有些特殊的境界狀況發現,表示你已經可能就在這個階段(安住、近住),比如什麼狀況發生?比如你坐一坐忽然有到達忘我的境界,什麼叫做忘我的境界?就是好像身體整個都不見了,都空了。

如果不學經教不懂的人會以為說,我終於開悟了,我到達無我的境界,沒有,最多這裏(安住)而已,所以有些增上慢是怎麼樣,你看外面很多吹牛說他已經,他其實有在打坐,有,他到哪裏,到這裏而已,也不錯了,但是問題是離解脫還十萬八千里,它講最多就是九住裏面第三個住而已,不要以為我坐坐,渾然忘我,一坐宇宙一遍空,開悟了,差的遠,終於無我了,一切法空了,不是這樣子,差的遠。如果這樣的話那你就卡在那邊了,然後就到處去吹牛變成邪知邪見了,所以這個一定要了解。

到了這裏(近住)那你的攝心功夫已經很厲害了,已經很行了,這個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重在於攝心住心。到了第二階段,你要知道你要入色界,你現在在修的,現在打坐是修色界的善法,修的是這個色界的善法,你要是真正到達色界,比如說初禪或是未到地定,你除了攝心以外,慢慢心住久了,降伏煩惱的力量會出現,降伏什麼煩惱?降伏欲界的煩惱,五欲還有瞋心,你要降伏欲界的煩惱,你才能進一步往上,那你說我怎麼降伏?平時的持戒,平時的少欲知足是很重要,平時少欲知足持戒,然後慢慢的,如果能夠經過這樣的攝心之後,到了第五個階段,這種降伏煩惱的力量自然而然會出來。但是如果你平時煩惱太重,或是平時不照禪修的前方便去做的話,其實這些(內住到近住)都很難調的,你不要想說要到這裏(近住),但是你到了第五個階段,就會開始離欲惡不善法。

第二階段: 重在伏煩惱(離欲惡不善法)

5. 調順: 不為外境(五欲)所誘惑(離五欲)

6. 寂靜: 以靜調伏內心的不善法—不正尋思和五蓋

7. 最寂靜:尋思一起,立即調伏

離欲,就是不為外境的五欲所誘惑,這是離五欲,哪五欲?佛教講的五欲絕大多數都是講深一點的色、聲、香、味、觸,不是財色名食睡。佛教講的五欲指的,如果深的教理,正統的教理都是講什麼,色聲香味觸,不是指財色名食睡,因為財色名食睡是更粗的,財色名食睡還是由色聲香味觸來組成的,而且色聲香味觸是包括你所有的,會碰觸到的,外顯的粗五欲,財色名食睡其實都是由色聲香味觸構成的。所以你要是沒聽過佛法沒有上過課,人家說,佛教講什麼是五欲?你說財色名食睡那也就算了,反正也不會差太遠,但是你聽過佛法真正的教理的時候,佛教講五欲是指什麼?外來的引誘的境妙的色聲香味觸。所以到了第五個階段的時候,你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所引誘了。

问:还有五盖?

師父:五蓋是另外的煩惱,五欲是外面的五蓋是比較重於內起來的,五欲是外面引誘,色聲香味觸所引誘的煩惱,五蓋是內心所起來的,貪慾蓋、瞋恚蓋這些,後面等一下會講。

师父我有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是不是,环境不一定要很安静,是不是有的时候有一些其它的声音更好?

你再講一次,調順的時候如果你很安靜的話,你就有的時候你也不聽到其它聲音什麼,不再干擾你的話,如果你有一點聲音如果你還能靜下來,那就證明你是不是到,也可以,要外界的一些干擾使得你還那個,不然的話你很難知道,

師父:是這樣子,你在打坐的時候當然你不會去察覺,但是你說那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打坐的能力跟程度到底到怎麼樣?你打坐完之後出來,人格個性會有一點改變,什麼叫人格個性會有一點改變?你會自然而然的什麼?喜足少欲,對外面的物質的那些吃的什麼,你不會有像過去那麼強烈的感覺,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就是說,你自己說如果你要檢視,我是不是有辦法 —— 因為你前面一直住到這裏(4),你在打坐的時候,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有這樣子,但是打坐是一種很強的善法,如果你真的有到達那種能力的話,你就算是打完坐出來的時候,它不會馬上不見了,而且你如果真的常常到達那邊的時候,它會改變某些人格,什麼改變人格?如果到這裏(5)的話,你自然而然對於五欲的欲望不會強烈,會改變的,不會那麼強烈。

過去看到這個就要,聞到什麼香味,一聞整個食慾都來了,那個蛋糕、那個烤雞那個什麼,看到這個東西那麼好,你過去會有衝動的欲望想怎麼怎麼樣,但是到了這個階段(5),就不會了,會比較平淡,不會有強烈。所以師父上次有講過說,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他的定力很強,但是你看到它那個五欲欲望又很強,去到哪裏都想要這個,然後尤其那些宗教騙財騙色的這樣,那個就知道說這一定是假的,所以你要是有上過課知道這些過程的話,你不容易上當,這樣某某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所以有沒有修行,其實你從自己的生活各方面來檢視你就知道說自己有沒有進步。過去看到什麼非要不可,看到這個也要看到那個也要,非要吃什麼不可,一定要怎麼樣不可,現在也可以,肚子餓了就吃,但是如果不需要那也不用強烈,因為到這裏你已經有那種不受外誘,外力引誘的這種力量。但是你不要以為煩惱斷了,還沒,差得遠,你要是再不打坐繼續訓練的話,這種力量一退,那五欲的欲望還是會回來的。某某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从一到四,就是你真正在打坐,坐的时候你的程度或你的境界,然后五六七是你坐的根深力厚,对你个人的影响,并不是真的要在打坐?

沒有,這些都是打坐起來的力量,你會餘力,比如你不打坐出來了,真的有功夫到受用是五六七對於人格的,對對對會產生轉變跟受用沒錯,沒錯產生平時的轉變跟受用,那當然也不是說一定到第二階段才會,其實第一階段慢慢的都會有的,都會產生起來,到了這個調順,近住這裏開始調順起來。它這個分不是切斷,然後好像這邊才這樣那邊不會,不是這樣。

它會有這樣分是有偏重,它的作用比較偏重在哪裏?前面四個比較偏重在攝心,後面四個比較偏重煩惱在慢慢降伏。所以當佛法很多東西在分這個這個的時候,你要知道它只是偏重在區分、說明給我們了解,它不是非得說一定是這樣。比如聞思修三慧,它也是漸漸養成的,不是說這樣切斷,這邊叫聞、這邊叫思,都不是這樣。FY你有什麼問題?

比如在调顺,近住时候,是不是可以相当于就是选择性的,就是第六意识是不是可以选择性的,不对外界的声音啊或者是其它,比如声音,对这不起任何的反应?比方说刚才师兄问,要是外界有什么嘈杂的声音,如果我进入某一个境界的时候,那是不是就是外界有什么声音都可以,就像我可以我的心所可以不对耳根……

你說故意控制有辦法去控制是不是?

如果我要是专注在我的心里面的话,是不是就是我的第六意识不对耳根的?

基本上這裏多多少少,因為你還沒入,如果要到這樣的程度的話,要到二禪才有辦法。

但是就是我看他们好多人说,打坐的时候蚊子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到,那这种不就是反的?

這個當然都是一些描述,但是如果真正要到,他要告訴你的是說它不是在昏沉狀況,他告訴你的是心是很清醒的狀態,那些描述一些故事,當然有時候我沒辦法去解釋那為什麼,但是實際上如果要到不受外面全部的很多聲音完全乾擾的話,就要到二禪才有那種能力。後面師父會講,它初禪、二禪叫做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然後再來就是無尋無伺是二禪以上,但是這些狀況多多少少,還會受到外面的某些干擾,但是要看那些干擾是大是小。

就是比如说在二禅的状况下,是不是就是外面声音,我实际上我到了二禅的状态,我就听不到声音还是?

一般來講會比這個不容易,就是他不是聽不到,他是說不容易隨隨便便受到干擾,如果太大聲還是可以聽的到,如果還是有人外面車禍,還是乒乒乓乓打雷什麼,聽得到的,還是聽得到的。它只是說你不會動不動受到外面的一些隨隨便便的什麼聲音,開個門或車子稍為經過一下,你就不會受這樣的干擾,為什麼?因為經上說有一種定叫做「香象頻呻」,就是目犍連在打坐時候已經入了很深的定,但是他還可以聽到遠處象叫的聲音,所以這告訴我們就是,雖然到了二禪,它是告訴你說,你不會隨隨便便受到外界聲音的干擾,但是如果還是太大聲太強烈的話,你還是會聽的到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个时候有的时候你听声音,你耳朵听的那个频率好像跟一般的也不大一样,

師父:應該是不像一般人這樣。

问:应该一般的就是它听到可能是很低的频率,比较低的那种的声音,或者好多声音有点像不真切,是过滤过的,我觉得有的时候有点声音,是你提醒你自己你知道你脑子在清醒别再昏睡。

這個當然是在訓練過程但是不是結果。

这不是结果就是至少能一听到声音,你知道你心不一定要随它转,你知道你是在清醒。

在訓練過程可以是這樣子,可以是這樣子,但是這個不是結果,一種訓練的過程,可以知道說,我現在是清醒不是在打瞌睡,因為你打瞌睡有時候睡的很沉,你以為自己在攝心,然後醒來之後你沒有聽到外面聲音,你以為你自己入定了。因為這些是蠻微細的,所以你講的是過程上可以用這樣子,但是這個不是結果,不是說你已經到了一定。

某某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如果你還有問題,因為你有時候比較細節上,你到底要問怎麼樣,我可能要再跟你談一下,尤其是談到唯識上的第幾識談什麼,因為這個以後有細節上師父慢慢再跟你講,因為如果就唯識來講的話,到二禪之前五識都還是多多少少(有),尤其越往上面這些(5~1)是越敏銳的,五識能夠完全靜止,只有到二禪才有這種能力,也就是到了二禪你才能真正很集中的完全不受外界干擾,但是雖然說不受外界干擾,並不是說發生了什麼大事你不知道。

JQ:师父讲这个打坐,譬如一二三四这样子做下来,你后面第二阶段都是从你打坐之中起的用,因为你要打坐真的你要这样子坐,一二三四做下去,有一个很重要先决条件,你要能放的下,放下就是你心里不向外攀缘,很多事你家里琐碎的事,那就是一个学习放下的功夫,你要真能放下,你心里才会慢慢获得有轻安的感觉,那这个东西就算是熏习像你自己的功夫,所以你即使不打坐的时候,因为你有了那个习惯,而且也可能因为我自己打坐没有很,可是我在这么想,假如你在打坐当中你真的有受用的时候,你的意识里面,你自然就知道跟打坐不相应的贪瞋痴心,那些对你这个修行没有好处,你很自然慢慢就看的淡就放得下,所以后面你就会有后面第二阶段的这种。

當然啦你講的是沒錯,因為師父前面有一直告訴你們說,你要具足了前方便就是,當然你一些煩惱太粗重的,然後我執太強的這些,或是你會執着什麼這些都要放下。你要是說外面工作太干擾太怎麼放不下,你不要說要到這個程度(5),你要到第二個(2)都非常困難。所以師父告訴你有時候你沒事的時候,或是你現在不工作,你現在無業反而很好打坐,但是開始有工作的時候,又受工作干擾的時候,本來坐的很好現在為什麼這樣,跑來問師父,師父說那很明顯就是受到你工作的干擾。

所以我說你一旦事干擾太多的話,你不要說什麼到後面,你連前面第二這個你都很難做,因為一坐下來外面的或是內外的,全部都起來了。那還有一點當然JQ說的沒錯,因為師父一直強調佛法一定要觀念正確,你佛法觀念正確有助於你對我執的降伏,你對我執的降伏可以減低你什麼?外界的欲望跟各種煩惱,那這些當然都一定有助於打坐的。那持戒呢?持戒降伏粗重煩惱,這些當然一定都稍為要做的。平時生活的少欲知足,喜足少欲,這個都是一定要做的前方便。你如果這些都不去調,那你要說要坐下來,我說你這些不調,你要坐下來,你要到第二個都很難。

ZR:第一二阶段,如果一段时间不打坐,会退回去吗?

師父:會跳,會回去一定會的,這個跟我們做任何運動都一樣,你一陣子沒,比如說你身體不好都會回去,比如說我今天是一個運動選手,我打籃球很厲害,但是打籃球厲害,難道說我平時的時候身手很不流利嗎,平時走路都會跌到嗎?不是啊,你要是任何運動很厲害,你平時身手都會流利的,樹倒下來,你會在那邊,啊,眼睛閉起來,然後你跟人家說,你是運動專家,是不會的,但是問題是如果你不練的話,不繼續再運動繼續再練的話,你平時的身手也會變遲鈍的,這個就是這樣跟運動是一樣的。

那麼如果你持續這樣一直打坐,每次都能夠有這樣的,比如說調順啊寂靜這樣的狀況出現的話,但是這樣對你平時生活是絕對有受用的,因為你這種五欲五蓋的這種煩惱很輕,不會重,對你的人生就很大的幫助。FY有什麼問題?

FY:刚才的那些不管是「念佛观」也好,或者是「不净观」也好,实际上也都是我们意识起的一个作用……

師父:第六意識起的作用。

FY:往后面来看对这之前都应该是一个妄念,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去掉?比如说这个地方写的最寂静,寻思一起然后立即调伏,比如说我现在是在强加一个意念,然后来观白骨,白骨即使是观成了,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妄念,那什么时候我是,

師父:那個不能算妄念那個是你的所緣,那當然你要是就慧觀的那個層次來講,那個當然是一切,你現在要分開來,我們在修止的所緣,這時候的所緣不能叫妄念,一個主觀的念頭,就是一個所緣的觀念,那一個所緣的觀念它的作用就是降伏煩惱。所以這個就是借用的一個道具。

FY:我就是到什么时候不应该再用这个,

師父:到什麼時候不用所緣到轉觀的時候,到轉,轉觀的時候師父就會講,但是還是要所緣,但是那個時候的所緣,是你要觀,要排除的東西,後面數隨止觀的時候師父就會講。數、隨、止、觀、還、滅,觀的時候它就會轉,把攝心轉成對於我們這個,比如說空,無常,無我,這樣的觀法,到那個時候轉的時候,那時候就會排除掉這些。

不用所缘了?

不是不用所緣,是要知道,這些所緣或是這些東西是虛妄之法,這時候已經透過慧觀。但是這個時候不能說那個是妄念,當然這個層次的問題,你從《金剛經》來講那當然這些什麼都是妄念,但是《金剛經》也告訴你說,那你初開始學的時候還是要有次第學,這個叫以楔出楔,師父常講。

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如果有什麼問題細節你可以再找師父來談。

講到數隨止觀,那個觀還滅或是觀轉滅的時候,講到觀你可能就會明白,這時候師父再跟你討論好了,講到觀的時候你再問,好不好?我們講10分鐘再休息,因為現在講到正火熱,如果忽然斷下來等一下冷掉了。

第六、寂靜,以靜調伏內心的不善法,不正尋思和五蓋。

這些不正尋思和五蓋,跟外面的剛剛的五欲不一樣,五欲是我們的心向外射,受外面色聲香味觸的影響,所以我們會有外界引誘產生了欲望,但是你說外在不要引誘,我們內心會不會有欲望會起?也是會,所以剛剛的這種調順,是重在降伏為外在所引誘的五欲,內心的煩惱;這個是重在於內心自己起來的不善法,不正尋思和五蓋,那個五蓋是什麼?以前師父已經講了,在前面你們可以再去翻一翻,貪慾蓋、瞋恚蓋,昏沉掉舉、惡作這些,還有疑,這些你們可以回去往前看一下,這些五蓋,實際比外來的五欲更強,不是更強,是更微細。五欲是外來引誘會起來,但是這些是你不受外來引誘它自己會起來,這個是再更進一步的,有沒有看到,《成佛之道》我們也會講,離五欲五蓋這個是必須要離要斷的。

這個地方(5)你外在引誘的煩惱可以降伏,我說降伏,這裏不是斷,不是斷煩惱你們要弄清楚,還有內心起來的煩惱也可以降伏了,進一步就是

7、最寂靜:尋思一起立即調伏,這個地方(6),有時候尋思起來,你還沒辦法很強烈的去調伏,這個是煩惱,但是這裏(70尋思一起立即調伏,等於就更細了,所以這三個階段(5-7)都是重在於調伏內心的欲望跟煩惱,這幾個階段(1-4)重在攝心,接下來54:19

第三階段: 相似定境

8. 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 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

9. 等持:專注 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 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 亂的相續而住

第一個階段住心,第二個階段調伏煩惱,第三個階段:相似的定境生起,這個叫做八跟九,相似的定境生起。第八是什麼?叫做專注一趣,就是心已經可以調伏內外,外來的引誘還有內在生起的,內外都調伏了,然後又能平等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的擾動,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什麼叫平等正直?就是心能夠住在所緣上面一直持續,這個叫平等正直,而且不但能夠持續,這是前面幾個,一二三四,不但能夠這樣而且能夠調伏內外的煩惱,內外的煩惱不會再起來了,這個就是第八個,叫做專注一趣。就是叫心能夠平等正直,就是住在上面,住在所緣上面,而且不會受內、外,內是什麼?五蓋,外是五欲,還有內除了五蓋還有一些尋思,一些什麼國土尋思、不正尋思,會有內心微細的我執煩惱,或是說有一個「我」這樣會起來,那種慢會起來,然後這個就是這樣的話,就是心能夠一直等持的這樣一直下去,一直持續下去,不會跑掉,煩惱也不會再起來,這個地方(定力)已經很強了。

接下來到第九,等持,專注一趣的更進一步,功夫更成熟,不用再加用功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的相續而住。(第八和第九)差在哪裏?差在這個無作行,第八跟第九差在無作行,二個的境界一樣,差在無作行。什麼叫無作行?不需要很用心,那種很攝心自然會起來,(問:那走路可以?)還是不行,還是要打坐,因為一走路你一分心你就出來了。無作行它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舉一個例子,你剛開始騎腳踏車,要很用力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上坡的時候踩踩踩,然後踩到下坡的時候,不用了,不做功了,它就自然而然這樣跑了,就變成慣性了,變成一定的慣性,不用再很用心了,不用很刻意的,講的沒錯沒有很刻意的。

比如說我們很多運動都一樣,剛開始你要練投球投籃是不是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然後看準籃,想辦法投,但是到最後變成慣性的是怎麼樣?很自然手一摸也不用再想什麼一弄,就出去了,一出去就進去了。這個無作行就是這樣,打乒乓球也是這樣,剛開始會看球在那邊打,但是到最後變成反射的自然動作,而且你不用很用心的一定要怎麼樣,你自然而然的就這種慣性的一種運作,心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子。你如果有辦法到達第八第九的時候,尤其是第九的時候,你未來要打坐都很容易,一坐,一進去就進去了就上去了,都不用在那邊很用功很什麼樣。

FY:如果在这个时候是不是,比如「数息观」就不用所缘了?

師父:還是要有所緣,一定要有所緣,不可能沒有所緣的,只是說它很快的,前面的階段是要修很久到達第一個,修很久到達第二個,都不用,這邊很快的一下子就到達這裏,但是不是沒有所緣,那個所緣還是要的,沒有所緣你沒辦法攝心的。

FY:这个地方指的无作行是指的是心就不需要?

師父:不是不是,這個無作行是說心不用很特別的用力,心很自然而然的一種慣性,無作行不是說沒有心,是心不用很特別的用力,就像師父剛才不是講說,你爬坡腳踏車踩的要死要活,但是到最後下坡的時候,或是說到了路很平的時候,你稍為一踩它就一直跑下去了,

FY:那或者意思是不是就是,我以前就要不断的把这个心念集中在这,现在我就不需要,一下子它就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師父:一下子他就一直維持,不用在那邊出去跑回來拉怎麼樣怎麼樣,都不用再這樣,如果能夠到達那種階段的話,你就是每次一坐下來稍為一集中,他就到達這個階段,不用經過前面那一直拉,拉的都好幾個月,然後每天都很痛苦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一下子到達這個階段,然後那種輕安就整個就起來了,就是到了第九。但是這個還是要常常坐,你不坐還是會退的,到了這個境界你還是要,還是要常練不是一勞永逸,因為還是在止沒錯,還是要止,而且你還沒斷煩惱,這還是在止,還在止的境界,只是最後了就止的,這個到了這個階段,就是在這個地方快到還沒有到未到地定,已經幾乎快到未到地定了。

ZR:师父是不是在你没有断烦恼之前,你打坐的这个,

師父:這個都會退,一定會退,你到了色無色界定你要不修都會退。

问:没有我就是说,像随著这个座上功夫这种不断的推动,然后再座下的话,他个人这种就是人品性格这种应该也是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改变跟进步?

師父:對對對。

问:但是就是是不是也有差距,比如有些人特别注重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有的很注重坐下功夫,在事上的一种修炼的话,那他可能同步的进步,但是有些人不注重座下功夫的修持,然后只注重座上可是坐的很精进用功,但是一到了座下,心还是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散乱,会不会有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

師父:一般來講的話,你是說他平時是不是?平時有些煩惱會出現但是有些不會,比如說五欲的煩惱會很少,瞋也會很少,但是因為它是止而已,他對很多觀念不一定正確,比如說對於我們是不是要布施,我們布施是怎麼樣,他可能不會有很正確的觀念,他可能不會說就是我很需要什麼東西,然後欲望很強,他不會,但是他不一定,你要是沒有正確的佛法觀念,他不一定說有什麼困難或是人家有怎麼樣,他不是很積極的會去幫忙,所以後面會講,《成佛之道》上面就說禪定向獨善,禪定比較向獨善,什麼叫獨善?注重自己本身的品格修養而已,但是他不一定會很積極的去利他,所以這個還是世間的法,外道也都可以修的。

FY: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其实到最后一定是把这个东西,当作他身心的一部份,变成自己的习性?

師父:對,是啊。

FY:因为他这样的话才会有无作行的状况出来,因为它已经是他身心一部份,所以一旦到那他自然就会这样子,这样做一件事以后你很熟很熟以后,你心都不要动一下子就做成了。

師父:而且這種習以成性跟戒的習以成性,是不一樣的,這是由內心起來不是外面強壓,行為的造作是內心起來的,那DY你要問的是不是師父剛才要講的是說,他比較重獨善,但是在很多觀念上他不一定是正確的,

問:對就是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會有很強的那種欲望,但是就是師父你已經提到了那個瞋心其實,跟五欲比較少,在生活中很容易產生煩惱等等,情緒上的變化,隨着他打坐的能力提升,

師父:這個他會很容易調整,這種事實上就這種瞋心也會隨著,當然一定會調整到,一定會調整到很低的,因為如果他沒有辦法,如果它沒有這樣的話,他不會到達這種程度的,因為瞋心是欲界的惡法,他修的是色界的善法,二個是牴觸的,所以他要到達這個程度,那個瞋心一定是很低的,所以他絕對不會動不動發脾氣。1:05

還有其它什麼問題,我們休息一下,因為剛才一講一晃,因為這個沒辦法地下室就是,涼快,剛開始涼,剛開始涼快但是一陣子每個人釋放了,那就沒辦法了,如果有一些窗戶是更好但是沒辦法,那以後,因為我們中道學會有在計劃,以後買一個現成的教堂,那可能就會比較好一點,但不過現在這個也不錯,將就也算是很好

我們繼續來講,對剛才師父所講的有什麼問題嗎,你們回去真的要試試看,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新來同學還是舊同學,還是久學的,還是初學的,像DZ這種叫做久學,還有些初學的,多多少少一定要打坐,多少都一定要打坐,你來師父講你才感覺,你不打坐師父講什麼,你好像沒什麼感覺,然後會問,師父講了你還是不大明白是什麼。

我們到了這個無作用行的時候,第八跟第九差在哪裏,境界一樣,但是一個必須用心去做,一個已經慣性了,不用用心它也會這樣子,到了第九那就瀕臨未到地定了。

定成就(未到地定)

– 輕安樂: 由心輕安起身輕安

– 於所緣自在: 隨時可以依所緣止心

所以很多人問師父說,那我坐到什麼樣才算是成就定?未到地定就算了,所以到了第九,接下來你繼續這樣子坐,每天再繼續打坐,無作用行久了之後,慢慢會產生的安樂叫做輕安樂。由心的輕安樂然後會起身的輕安樂,師父上次不是有講嗎,外來五欲的快樂是外來刺激的,透過五識感官,然後產生五識所刺激進去的,那個都是隔一層叫做隔山打牛,就好像你穿了一件很厚(的衣服)然後叫人家幫你按摩,你怎麼按都按不到痛處。這樣子的輕安樂是從內心生起來的,所以它會由心的輕安樂先,再後來刺激變成身的輕安樂,但是這種身的輕安樂不是外來五官感觸到的,是由內心產生的,所以那種是比外來的,五官的五欲那種快樂還快樂好幾倍的,是不能比較的。外面的以前的五欲那種快樂是不能比較的,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經驗的時候,他一定會很喜歡打坐。

不過世間法就是相對的,也不能執著或染著於這種輕安樂,然後就變成獨善,這個還是要注意,但是以後我們慢慢再講,到了輕安樂就已經到未到地定了。輕安樂,其實前面多少會有,只是微細,沒有那麼強,這個地方是很強烈的輕安樂,如果有這樣的狀況,那你就到達未到地定了,這時候就叫做定成就。所以有人問說,師父那我修止,修到什麼才算定成就?強烈的輕安,心輕安產生身輕安就到達了未到地定,這個叫做定成就。

這個時候有這樣的能力,再加上如果你平時的聞熏的思慧夠的話,你就可以做觀了,還沒到達未到地定,其實都很難觀,但是不是你有定就好了,你的慧力要夠,你如果觀念知見錯誤,那觀成變成邪觀。所以對佛法的觀念知見一定要夠,接下來有未到地定的能力,這時候你就可以做觀了,數、止,止已經講完了,接下來要講觀還滅,或是叫做觀轉淨。

前面三個:數隨止已經沒問題了,止就是到達未到地定之後,接下來我們做觀。

4) 觀

  • 從此以下為「觀」(vipaśyanā/「毗婆舍娜」)的修學
  • 以同一所緣(息)修觀
  • 觀「息」(風大)為四大種所造色
  • 四大種所造色→ 色等五境
  • 由色進觀依色住之心、心所(受、想、 行、識)
  • 觀五蘊

觀叫做vipasyana,很多經典直接翻成「毗婆舍娜」,所以你要是以後在經典上看到「毗婆舍娜」,你不要跑來問師父說,師父什麼叫做「毗婆舍娜」那個到底是什麼,跟娑婆世界有什麼關係?反正二個都有「婆」,那個經典上有婆的多的是,但問題是這些都是梵文翻過來的,叫做「毗婆舍娜」。那前面的止叫做什麼?奢摩它,samatha叫做奢摩它,後面的這個叫vipasyana,那個vi是「分別」的意思,那個pasya是「看」的意思,整個加起來叫做「觀」,所以「毗婆舍娜」是觀的修學。

這裏的「觀」不是指禪觀,不是攝心的意思,這裏的觀是指慧觀。以同一所緣,什麼同一所緣?息啊,一樣是息,你剛才不是以息來修止嗎?這時候觀以同一所緣-觀息,同一所緣來修觀,所以在這轉的過程當中,俱舍論很好,很好的地方它告訴你很細,有些論或有些經不會告訴你這麼細。那你問師父說,那師父,止觀雙修那我修止之後怎麼觀,它告訴你,第一個在觀的時候,因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你必須依同一個所緣來做觀,這樣入手比較方便而且有一個轉型期,一個過渡的轉型。因為你忽然間叫你觀其它的可能很難,你從同樣是息,你有這個氣,有這個息,到了未到地定之後你轉成觀,這時候就不是攝心而已,這時候是有概念的分別,而且不是很複雜的概念,因為複雜的概念,複雜的慧的概念是你平時的聞思就要有的,這裏所起的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什麼簡單概念?觀息,剛開始要觀息,風大,息是不是風大?地,水,火,風,的風大,息是四大種所造色。這麻煩了,如果你沒聽過俱舍論,也沒修過正統的佛法,就說什麼是第四大種?第四大種是什麼,四大種是地水火風,但是這裏講的地水火風不是這個地,也不是師父喝的這個水,也不是去摸很燙那個火,這裏是指什麼?物質的性質,或是物質的元素,組成這種具體物質的元素,是由四大種所造的。

你要是到了這裏不了解,回去把師父之前講的俱舍論,有時間趁着暑假,你們有放暑假記得嗎,下禮拜最後一堂接下來暑假,趁着暑假沒事的時候,把師父講的俱舍論,回去從頭到尾把它看一下,有沒有幫助?幫助當然大,你才知道現在師父在講什麼。HC,你有回去從頭看一下,(HC:我看過所以很有體會),很有體會,因為你們現在來是一個禮拜一個禮拜,你不是一三五,如果一三五效果更好,但是你是每個禮拜每個禮拜,所以上禮拜師父講什麼,你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所以連續劇要每天放,連續劇每天看才有味道,你連續劇如果一個禮拜一次,那真的是很頭痛,因為你忘了上禮拜做什麼,所以如果你回去把師父這個前面講的,你看一下你就連貫起來,你一定知道師父有講些什麼。

風大為四大種所造色,四大種所造色不只是風大,還有一切色等五境,色聲香味觸叫做五境,這些全部都是四大種所造色,由色,色聲香味觸都是色法,進觀因為你會從息,這種息,觀這個息是色法是四大種所造色,息是四大種所造色,那四大種所造色不只是息,還有包括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全部都是四大種所造色。由四大種所造色進觀,依色住的心心所,叫做受想行識,然後觀察到五蘊,這時候觀,會比你平時的感覺更深刻。要觀五蘊怎麼樣?五蘊無常無我,大乘講五蘊皆空,但是你這裏要觀五蘊皆空也可以,你要觀五蘊無常無我都可以,但是你要先去感受到五蘊。

從息感觸到四大種所造,然後外來的色,然後這個住在色裏面,我們的身心不是只有色而已還有心,心就是受想行,我們的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造成的,這五蘊所運作之外,不管內、不管外沒有一個什麼?沒有一個我,這五蘊都是無常的,這五蘊都是空的,都是寂滅的,就是這樣去觀察,進一步這樣去觀察。你平時如果沒有來聽經聞法,你的觀念不清楚或是你的觀念不深刻,或是你根本就認為有一個我,你這裏根本是觀不起來的。所以為什麼說一定要有聞、要有思配合,這個叫做修,這裏都叫做修,到這裏開始就叫做修所成慧,從這裏開始全部都叫做修所成慧。還沒跟禪定相應的,沒有跟未到地定相應的,前面的這些聽經聞法然後觀念正確,然後在平時的作為正確、養成好的習慣,這些都是聞思慧,要到這裏真的可以起這樣的觀察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修所成慧。

這裏已經是順著出世間法了,這裏已經到了,因為觀一定是佛教的慧觀,一定是佛教的慧觀,不是其它宗教的,從這裏開始就是順世間法的修行,成就的話就是出世間了。

FY:這個在觀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就好像身心已經沒有了?

師父:沒有沒有,身心還是有,感覺可以這樣,可以說有這種感覺,因為到未到地定,身心的輕安已經起來了,這裏是一種慧觀上不是你的感覺上的,不是你的五官或是內心感覺,我的身心到底有沒有存在,是慧上的理解。

FY:是先把自己觀空了

師父:沒有沒有不是不是,不是這樣子,不是把自己觀空,你就是直接從這裏觀,然後自己觀空不是說我自己不存在,而是什麼?而是我自己是存在的,但是這個存在是沒有一個我,是因緣所生法,是沒有一個實我的,是無常的,非常住性的,

FY:這個也相當於是由四大所造成的,就是四大皆空,既然觀息它也是四大所造成,那是不是就是把這個我,就是把我自己也觀成這個

師父:對對,本來我就是四大所造的,我的色是四大所造,但是心法不是四大所造,這樣你了解嗎,你不是之前有來聽過,

FY:就是在第四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把自己觀成那個狀態,

師父:色,這裏是觀色,到後面才是觀心,但是因為你講的自己是什麼,身心合成的,不只是色合成而已,不是物質還有精神上的,你要把物質跟精神的全部觀成非我,觀成無我,觀成無我不是觀成說我不存在,都沒有了,不是沒有,是怎麼樣?我是因緣法,我是五蘊所成,沒有一個根本的我,叫做有假我,沒有真我,沒有一個不變實在的我,但是這個五蘊存在運作體的我,是依業力所形成的,是有的,我們可以用來修行,可以用來吃飯、睡覺什麼,但是這個中間沒有一個實質本質的我。要這樣的觀,你才能夠破除根本的那個我執見。

問:是不是這樣子,平時我們這個聽經聞法,只是從知識上,從文字字面上知道是無常的、無我的,但是你並沒有去,這個所謂觀是,

師父:應該是,我知道你的意思,其實平時的聽經聞法,初開始是文字知識,但是到聞慧跟思慧那也不只是文字而已,那已經是一種觀念,

問:這是觀念,這個觀念和這個地方的觀?

師父:是合在一起的,是跟定配合合在一起的,因為你平時的那種觀念,只是散心的,不夠強烈,所以沒辦法斷煩惱也不夠集中,但這裏是你平時學來的這些觀念,跟這裏的至少到未到地定配合之後,是用定來觀,依定起慧觀,所以這種是很強烈的觀念的,這個是可以深到去斷煩惱的。

問:它還是屬於一種觀念,

師父:還是一種觀念,但這種觀念是依色心的定所起的觀念,那個跟平時散心的觀念,性質一樣但是程度差很多,程度是不一樣的,性質是一樣,不會說,我這裏觀的之前觀無我,這裏又跑出來。(觀和照)一樣的東西,就是觀五蘊皆空,是大同小異的東西。

JQ:師父請問這個一觀我們人就少很少,到未到地定的鳳毛麟角,是不是,因為講這個止觀,可是這些修行人,他雖然即使沒有到,他是不是也已經開始,他會開始試著觀了,還是只是你生活上,

師父:生活上的這些觀,生活上的觀都是在聞思慧,但是修行人要看他的程度,因為修行人百百種,有些可能人家已經證悟了的聖人,也不一定,很多修行人,你不要以為他沒有未到地定沒有坐,就不叫修行人,我告訴你,假使有世間什麼,正見增上者,雖經百千劫,終不墮惡道,一個修行人如果能夠養成正見,那正見怎麼樣?聞慧或思慧了,如果能夠聞慧思慧養成,這個修行人已經很不得了了。不要動不動就是把修行人定在一定是初果二果,或是登地的幾地菩薩那種,那種當然是有那種修行的,但是那種是畢竟很少。

俱Q:我的意思就是這個觀,當然是你要達到未到地定,一觀力量很大,可是一般人沒辦法,他還是一樣可以用這些觀念,

師父:是,這些觀念就是聞思的觀念,就是平時的聞思觀念

JQ:只不過現在這個觀特別指的,在未到地定的時候,怎麼成就你自己,

師父:從未到地定來起觀,這裏講的特別是定相應的觀,是未到地定起的觀,當然更好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最好的,但是要達到四禪沒有容易,未到地定就可以。但是未到地定你要這樣觀,你平時的聞思修聞思慧要具足,一個修行人就算是沒有未到地定,只是前面的幾個,但是他的聞思慧具足,那也是很強很好的修行人。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修行人,其實包括很多祖師,他不一定是開悟,當然開悟是最好,證初果初地是最好,但是很多他可能就是前面的幾個攝心,然後他有聞慧有思慧,那已經是相當不錯,很值得讚嘆的修行人。

JQ:所以這邊講的這止跟觀,跟天台宗的止觀有什麼?

師父:差不多,天台宗講的會更細,分析的更細,所有的講止觀的不會差太多,

JQ:因為它既然講止講觀,然後它們修觀,所以它們也是不見得,真的是到達未到地定

師父:們可能是在這種訓練的過程,就是在訓練的過程,所以你知道禪宗的默照,其實默照就是在攝心,什麼是默?什麼照,默就是發現你的心跑掉了,照,把它找回來,所以默照禪其實就是在攝心指的禪坐,所以禪宗有很多派,有些是指這樣的禪宗,有些它的禪是指慧觀上的,但是那個比較複雜我們就,以後有機會慢慢再談。天台講的東西,因為它有融合一些,比如它那時候環境的一些觀念,還有一些大乘佛教的觀念,融合在裏面,所以會稍為複雜一點,但是原則是不離開這個的。原則離開了這個,同樣是佛教那這個是什麼?天台的原則是不離開這個,但是它只是依這樣的一個基本的觀念,再透入一些大乘佛教的,某些理念跟觀念而已。那些大乘佛教理念觀念,也不離開三乘所共的佛法,這個是三乘所共的佛法

ZR:到修觀的時候定力還持續增長嗎?

師父:就在那個階段,

ZR:比如說你在未到地定起觀了對吧,在觀中你的未到地定還繼續往初禪,

師父:沒有,不會,你要到初禪二禪你還要修止,你還要繼續修止,

ZR:還繼續回去,就是前面講的那個,

師父: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好,應該這樣子,你到了未到地定是止,是修止成,到了這個時候你轉成觀的時候,這個定力到了止,它不會再往上跑了,而且不但不會往上跑,它會慢慢退,因為你不修止了,它會慢慢退,但是它不會說你一停,它馬上沒有了,不會,它慢慢退。因為你現在已經不修止了,已經在修觀了,慢慢退是怎麼樣?論上說,說的很細,它說怎麼樣,你這個觀了一陣子之後,轉回來,同一個所緣再修止,然後它(定的)力量會再上去,到了之後,你轉,修觀,然後它止的力量會慢慢下來,你從一個同樣都是依息。

所以說依同一個所緣可以修止又可以修觀,這個叫做止觀雙運,定慧雙修,反復的訓練,一直訓練。但是你要上初禪二禪的時候,不是說我到了未到地,然後我現在在修觀它會跑上去,不是這樣,你要上初禪二禪你還繼續要修止,然後做欣上厭下的六行觀,但是那種觀是指定的觀不是指慧的觀。

ZR:就是你到未到地定要再往上修,它要做就不是慧觀,定觀,是另外的,另外的定觀,才能繼續往上修,

師父:對,一般師父在講的話就是,其實經上很多尤其《阿含經》告訴你,很多阿羅漢其實都是依未到地定,而且未到地定就是一個關鍵,當然如果有辦法修初禪二禪那個最好。但是很多為什麼說,因為未到地定一般人已經很不錯了不得了,而且就可以起觀了,為什麼?因為定跟慧裏面,佛教還是特別注重慧的,因為定是共世間外道的,慧才是不共世間外道。所以在二個裏面,佛教還是特別講慧的,慧一定要學到觀念很正確,那定,要學,但是未到地定就已經不錯了,就可以起觀。

所以你知道定跟慧佛教還是比較重慧的,因為你要是光重定不重慧,很多時候你觀念知見錯誤的話,你可能會錯誤的運用定,或是執着迷著於定的這種禪悅。

ZR:所以說在未到地定中,前面講的那種很大的輕安和喜樂會生起,但是你要同時就是不能貪著於,

師父:不能貪著於它,如果貪著於它那也是一種執著,

ZR:你轉觀之後你就不會有這種貪,就是你轉觀之後你就,因為你在觀無我,

師父:所以你要觀的時候,你對那種貪著會比較弱,

ZR:你是在修止的時候,你的貪著會不會起來?

師父:所以你自己要感覺要察覺的到,這個要自己克制跟控制,跟我們以前克制五欲的觀念是一樣,要先察覺我現在開始在執著禪樂了,所以你要先明白你修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問:有沒有那種直接以修觀的方式來替代前三步,就是類似於有點那種禪宗的那種?

師父:一般是不可能這樣子,你是說用觀的方法來修止,一般是不可能,因為剛開始止觀一定要分開修,那你說禪宗那種境界跟觀念,那已經不是我們的境界跟觀念的,那些人為什麼有這種能力?他還是過去不管是這輩子還是哪一輩子,這樣子修過來的。所以你看到奧運選手的話,他得了冠軍他不是說他今天得冠軍而已,他是從跟我們一樣,然後去慢慢訓練跑步,跑跑跑,他花了多少時間。

所以禪宗有很多故事或是很多例子,告訴我們禪宗那種境界不是你一觸可及的,其中一個境界一個例子是,雖然有點粗俗但是那個禪師用的很好,他說懷孕生小孩不是那天才生的,她是懷胎10個月。然後它又一個故事更好玩,它說你吃了九個饅頭飽了,你不是吃了第九個饅頭飽/你是什麼,前面吃了八個,對啊,可是有些禪宗的師父他們就是在傳的時候,他直接就以這種方法來傳的話,那這樣會帶來一種什麼樣的(隱患)?傳的如果是根基高的沒問題,問題是如果有根基不是這樣子的,那問題就很大。

我常常跟同學講說,人家六祖慧能在六祖壇經告訴你,告訴我們什麼,他跟神秀大師的徒弟講說,你的法門是上乘根基的法門,我的法門是上上乘根基的法門,不只是大乘,是上上乘,因為你的法門是上乘已經是大乘了,我的法門是上上乘的,那是大乘,大乘已經很高,但是就是他的根基對大乘的悟性,是更高的,一點就透的那種,問題是我們自己是不是那種根基,師父的教學還是希望我們把自己當成。

真正慧根的人是不會認為自己有慧根的,真正善根的人是不會自己覺得,自己善根很厚的,所以我們還是,做有善根的把自己當成沒善根的,做一個真正有慧根的,把自己當成沒有慧根的,我們還是從初學慢慢這樣修起來。那你說那萬一我慧根很高,你慧根高那學這個也無所謂啊,學這個更好,對啊一點就通,師父的教學是比較,以前有一個同學叫WJ他也這樣問過,他說那你怎麼知道我們都是什麼根基?我說那我不知道你們是什麼根機,所以我不知道所以把大家都當成初學的,那如果有久學的,那沒關係你就算來捧捧場也好。

我們再來講一下,後面講一下,

– 轉入四善根之修習

– 由外凡轉入內凡

– 由觀息轉觀四念處


其實觀已經轉了,已經轉成什麼,轉成慧觀了。所以那個觀是在怎麼樣,是在轉的過程上,這裏的轉實際上整個已經在做慧觀了,所以這裏應該叫做轉成,前面是正在轉,後面是轉成,什麼叫轉成?轉入四善根之修行,由外凡轉入內凡,由觀息轉觀四念處。

所以這裏的轉是由觀息轉觀入四念處。由觀息,先觀息的色,四大所造,所謂的四大所造和我們的身心,全部都是就是五蘊,五蘊就是非常,無我,這樣子觀已經慢慢有了,但是還不夠,進一步要觀四念處,四念處其實原則一樣,跟剛才講的觀無常無我一樣,但是它又做更細的觀,為什麼要做更細?因為要讓你純熟。

其實我們很多熟的動作,你要看過人家很多運動員,熟的動作,他都不是一下子就是這樣,其實它是有很多細的分解動作,但是熟的時候你要不要這樣一動一動?不用,但是你剛開始是有這樣一動一動,慢慢訓練的,所以它為什麼要這樣子訓練,它讓你剛開始很多動作去運作,運到最後一氣呵成,就變成很熟了。以前師父在練功夫,然後在那邊蹲馬步,然後一拳一拳打,想說,這個有什麼用?我要看像電影這樣子又飛又跑又跳的。問題是你不做這些基本功夫,你有辦法像那樣子?然後那個拳套,拳路,套路,是一個一動作一個一動作慢慢打,那時候想說,為什麼人家就可以這樣連貫,好像又跳又飛又打,為什麼我好像做了這一動,下一動是什麼忘記了,然後想,想很久做起來,然後再做一做一下子又忘記了,等到做了一年二年之後,整套打起來像飛的一樣才發現,原來這些都是從那樣日積月累,不斷的這樣訓練過來的。

初學者,他會教你細一點,你才可以純熟,所以等一下我們會講,在轉的時候,尤其在這個四念處修行的時候,它會告訴你很細的觀法。但是其實不管怎麼樣,不管你有沒有辦法到這裏,至少之前師父講的聞思你一定要注意,你要是聞思沒有,你這個都不用講。

什麼是四念處?當然師父會講,我不會就這樣跳過去了,因為四念處很重要,就是觀的根本就是四念處,觀、轉、

淨:入見道

俱舍論把這個淨,定位成什麼?入見道位,也就是你四念處止觀雙運,四念處觀成的時候,成就了,初果見道,你們回去看一下什麼叫做轉入,四善根是哪四善根?五停心觀叫外凡,四善根叫內凡,書上還是你們筆記上有沒有那個圖?煖,頂,忍,世第一。

五停心觀都是比較注重在禪修,然後後面的煖,頂,忍,世第一,那已經是止觀相應了,重在慧觀,書上都有。你們有沒有看到筆記,書上還有你們筆記都有。

五停心觀叫做外凡,外凡有七賢,然後慢慢入內凡,內凡有四賢,內凡四賢位,外凡三賢位,加起來叫七賢,你們有沒有看到?都有,因為師父有畫圖你們一定有畫,書上也有,書上在第幾頁?煖,頂,忍,世第一,這個又叫做四賢,263是不是,

見道以後,七賢后面的四賢叫做:暖頂忍世第一,叫內凡,前面的前面的五停心觀,四善根就是內凡的,

有沒有看到,都有,書師父這邊沒有了,下次有人再來我請人帶過來,有沒有看到,煖頂忍,煖可以是火字邊,煖,頂,忍,世第一有沒有看到,然後前面不是有五停心觀嗎,對對對,三賢,外凡,入了慢慢開始,我們要入四善根之前,在修數,隨,止,觀還或是觀轉,轉的時候就要修四念處了,到了淨那已經入見道了。

數,隨,止,觀,轉,轉的時候就是在修四念處,修成了就是淨就是入見道了,那這個四念處,下次師父就開始講,下禮拜特別來講四念處,看看下禮拜能不能把四念處講完,把四念處的觀行講完,休息之後,等到你們九月回來我們再來講更有趣的,更深的觀,四念處的觀法它有很多,然後會有叫做四諦十六行觀的,那個以後我們就慢慢再講,那我們今天先到這裏,你們這個下課還可以慢慢抄,師父下禮拜講這個,我們來回向,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於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