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四十五讲
俱舍论 第四十四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四十六讲 |
好我们继续来上六妙门。
六妙门
数息,六妙门里面叫做“数、随、止”,然后“观、还、灭”,或是“数、随、止、转、还、净”,“观还灭”“转还净”都一样,只是有时候不同经典在用字上有点不大一样,但是意义差不多。六妙门的前三妙门,其实六妙门它已经包括止跟观在里面了,前面三个妙门是修止,后面三妙门是修观,所以它是修止跟修观。前面集中在修止,就是在修定,但是到了后面三个要转成观,也就是当你定力慢慢起来的时候,至少到未到地定,你要可以用这样一个定力来转成观,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止观相应”,“定慧双修”。
数
要观,除了要有止的能力以外,还有什么条件?正知正见要闻思慧,你不要以为我慧学不足,然后我不知道佛法在讲什么,我就可以作观,或是去参加内观,你佛法都没有修过也不知道,然后就去跟人家观,没有那种事情,因为这种慧力是平时培养出来的,就俱舍论上面也是会讲,当我们出入息“安那般那”开始修的时候,首先集中在这一个触上,集中在这一点触上,然后去感觉到息的出跟入的时候,有感觉到息的出跟入,你就可以开始数息。
在座同学如果有修过的话,就知道你可以感觉到息的出跟入的时候 —— 其实有些同学问我,到底什么息出跟入?我说你现在不要问多,师父解释你也不知道,但是你要是真正去观察的话,慢慢你就会发觉其实有很多感觉,像上次有同学说可以感觉到息的什么?冷暖,也可以感觉到息的很明显的出跟入,当然一定是有冷有暖,出来的一定是暖气,进去一定是冷气,一般会这样子,然后会有很明显的触感在这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出跟入,摄心久了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一个东西。
所以你问再多,师父跟你解释一大堆,你要自己去坐,而且这个不难,这个是第一步不难,慢慢开始数,刚开始可以一数到十,但是如果你觉得心太散乱的话,你可以一数到五就好,不要超过十也不要低于五,你可以数出息或是数入息。俱舍论是说初学者可以数出入息,但是如果你学了一阵子之后,你就数出或数入就可以了,这个就是第一步。如果你在数的中间,有心跑掉了乱掉了,怎么样?重头开始,这个是第一步一定要这样子做。数出入息有一个好处就是 —— 在佛教讲的二甘露门里面,“数息观”还有“不净观”,“不净观”曾经有修出问题的,但是从来没有说“数息观”有修出问题的 —— 所以“数息观”容易入手。
再来,“数息观”不需要工具,很多其它禅修方法要工具,为什么要工具?所缘。“不净观”要不要工具?要观东西,“念佛观”要不要工具?“念佛观”不是自己想一个佛,“念佛观”刚开始要一尊佛像,相片也好或是一尊都好,“念佛观”是需要工具的。在古代 —— 顺便提一下,在以前印度的古代,早期佛陀是不许人家刻佛像的,你们听过这样子吗?为什么?会怕徒弟们著像,怕徒弟们变成佛像崇拜,佛陀是不准人家刻佛像的,为什么?因为佛说“我亦在僧数”,什么叫做“我亦在僧数”?佛说我也是僧团里面之一,你们真正要恭敬要皈依的是什么?三宝,法,依法怎么样?依法来修、来学,僧团可以负责引导,所以佛陀不许人家刻他的像,是不许人家做盲目的崇拜。后来佛灭之后,当然这是人会有的根本情感,佛像开始慢慢兴盛起来,据说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刻佛像可以修“念佛观”,这也是一个佛像兴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因为“数息观”不需要其它的工具,而且你随时可以用,你要是有工具的话,你必须把工具带在身边。
比如说你修“念佛观”的话,你至少要把佛像相片带在身上,你要修随时拿出来看,而且你修“念佛观”,我这里讲的“念佛观”不是持名,不是口念,我这里讲的是禅观,方法跟“不净观”是一样的,是观想到最后佛会现前的,不是叫你嘴巴念一念而已,我讲的是五停心观里面的。大乘的“念佛观”早期是禅观,不是嘴巴念而已,你就算是带一个相片,你要带同一张相片,你不能在家里修的是这尊,我出去以后观的又是这尊,这样不同所缘换来换去很难修的。
所以“数息观”有这些好处,而且从来没有听说过 —— 修“数息观”,方法正确,如果不正确那当然(不行) —— 也没有听过说修“数息观”或经典记载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数息观”是一个很好的入手方便。
随
随,随息,俱舍论是说随气的出还有随气的入,当然一般师父是不会教这个,师父现在一般教的是下面《阿含经》讲的,就是气在出跟入你可以摄心之后,你就不用再数了,为什么?因为数目也是一种概念跟扰乱,你刚开始数目只是让你摄心而已,但是你真正能够摄心在这个鼻触那个点之上的时候,然后去感觉到整个的息身,什么叫息身?息的整段,你不能刚开始出来我有意识到,中间不见了,后面又出现了,这表示怎么样?表示你中间心跑掉了。
师父你不是说数这个息,就是你要数这个数,你在整段的时候你都要数,我发现你如果整段一直数到最后,就是出快要结束入,就是由出转入那一会儿,会有点憋闷,这是不是一开始是不正常的现象,一口气喘不上来一样。
要注意,你有可能在控制你的呼吸了,呼吸一定要自然,自然你就不会有觉得憋闷,你有觉得憋闷你应该是在注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已经在控制你的呼吸了。所以你现在要放松,然后要注意不要去控制。
ZR:是不是最后我知道,但是我数不要数到整个气数完,因为你数的话你就想著气什么时候完。
师父:像你这样已经在控制你的呼吸了,你现在就是先放松,去注意气就好了,然后随气在数,你现在一个状况是气随着你的数,我们是要数随气,不是气随数,你好像有点把它颠倒,所以你要回去再注意一下,你要是气随数会产生这种问题。
问:我听说南传的内观是观呼吸,跟这边讲的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一样的,“安那般那”大乘、小乘教的方法都一样,中间会有一点差别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俱舍论讲随息,它是随气的出、随气的入,《阿含经》也就是南传,南传大部分都是依《清净道论》为主的,是讲《阿含经》讲的注重在这一点,不要去随气跑,二个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大同小异。因为后面讲止的时候,俱舍论还是讲集中在这一点(人中处)。
问:代表内观它只是有止但是它并没有观?
师父:你讲的内观是不是讲台湾的那种内观,那种禅修的那种内观?他们有讲观,我平心静气来讲,效果不好,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很多去都是初学者的,很多去都是慕名而去的,很多去之前是没有听闻佛法的,或很多去是对佛法的概念不清楚的,那种观,观不到什么东西的。师父是不是常讲说,观,平时就要做观,你平时做观,从粗的到细的,你真正打坐的时候要观才观得到东西,除非说你天生以来善根纯厚,过去生中已经好几劫都有修过了,之前没修今天忽然来了就(能观),那个我没话讲。ZR你这样讲,师父一个感觉是你的息在随数,不是数在随息,所以你数的越长,你的气会弄到最后憋不过来。不然你就先不要数,先去感觉看看,这是一个,你现在一定是气在随著数走,所以会有气喘不过来的感觉,那已经在控制气了,呼吸一定要正常,你平时怎么呼吸你就怎么呼吸,你不要特别去(控制)。这个会有发生,你特别去注意的时候就变成在控制它,这个要注意就没关系。(……)就变成在控制它了,所以这个要自己要慢慢注意,然后慢慢训练一下。还有一个就是你数的时候,可能到最后你知道自己的气可能已经很小了,你中间可能就是气不够,这样的话你可能转换过来就比较(),你要感觉到中间有一个短暂的,或稍微长的停留的过程,你要就这样转过去就好。
ZR:像是有什么感觉比如数息的时候,随著气在这感觉气在这一直在出,你的心在数,但是给我自己的感觉,好像你的嘴在数比如二,一,这个最后气就不够用了。
师父:对这个一样,WY讲的就是这样,就是你气的最后会停,因为转换的时候会停,你就注意就好了,你自己再弄弄看,不然就是私底下师父再看你是怎么回事,其它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禅修是很微细的东西,确实是很多细节必须要注意,不注意的话可能到时候哪里会有什么小问题发生。
JQ:师父刚前面开头提到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不让弟子按照他的相去刻佛像。
师父:不管按不按照他的相或是自己想像,还是怎么样,他是禁止刻佛像的,所以也不可以画,
JQ:因为经典里面很多地方都看到譬如什么什么之类的讲人的福德因缘之类,就造搭,画像,那些都有很多经典里面都有。
师父: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佛陀刚开始是禁止的,但是问题是还是有人会这样子做。
JQ:大乘经里面有很多地方讲到较量功德,譬如也有人这样那样有人造塔。
师父:佛陀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去着相。
JQ:可是那个也有很多的功德或福德,没有就看不出来。
师父:所以你现在要了解就是,很多叫你要拜佛像拜什么,它是一个层次的,初层次是需要这样子,师父常常讲,初层次需要这样的一些宗教,或是一些这样的一种方法。但是佛陀在教很多弟子的时候,他是根据不同的根基,他要你转换到比较高程度的时候,或是比较究竟的时候,他告诉你这些,如果从般若经的立场来讲,还是虚妄的。所以这个有点像爬楼梯一样,或是说渡船一样,你到了一定的程度,下面的这些你就不能再去执著。包括我问你《金刚经》讲四圣谛,包括《金刚经》讲什么果位什么果位,你能不能真的去执著?不行啊,但是我们初学者是一定要依八正道四圣谛来修。念佛拜佛的功德也是这样子,初学者这些的功德确实是很重要,都有长养我们善根,深厚因缘都很重要,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或是在某些状况之下,你一旦产生执著的时候,是不是要去转?当然是啊。这样JQ你能了解师父的意思吗?
再来,数、随,这上次因为讲过所以师父讲快一点。止的时候,俱舍论跟前面《阿含经》讲的“随”是一样,就是集中摄心在这一点,鼻触的这一点,这里也可以,因为你气不是往上跑的你气这样出来的,所以你在人中这里也是可以感觉的到,鼻触这个地方也都可以感觉的到,都可以。到了止的时候,俱舍论讲的跟前面的《阿含经》讲的一样,就是注重在鼻触的这一点这样,然后一直摄心集中在这一点上,让心一直都不会跑掉,这样就到达止的一个状况。
《阿含经》讲,相似的定境能有喜和轻安,《阿含经》已经把止的定位 —— 并不是跟俱舍论有什么不一样,是《阿含经》把止的定位拉的高一点,《阿含经》讲的止至少已经到什么程度?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真的喜跟轻安会起来,已经到达未到地定的程度。所以《阿含经》跟俱舍论不是讲的什么不一样,只是《阿含经》把止的定位拉的比较高一点,它认为到了未到地定才叫止,俱舍论讲只要你摄心能够进来的时候,那个就叫止了,已经慢慢起来了。你说我摄心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一个摄心?基本上俱舍论没有把从我们初学一直到未到地中间是什么过程讲得那么清楚,《瑜伽师地论》讲得很清楚,《瑜伽师地论》讲得什么心?九住心,我们上次《成佛之道》有讲,因为这个很重要,虽然不是俱舍论讲的,但是我们可以拿来做补充说明。所以还没转观之前,我们要把止的几个过程中间过程,我们做一下详细的说明。
九住心
下个礼拜28号是我们俱舍论的最后一天,29号星期六下午2点到4点有什么,茶禅,希望各位同学都来参加,新的同学也过来,什么叫茶禅,茶禅就是不是像这样子上课,就是同学们大家全部都过来,不硬性规定就是大家能来都来,来我们泡泡茶,跟师父泡泡茶喝喝茶吃点点心,你们但是不是聊是非,聊佛法,不是喝咖啡聊是非,是聊佛法,把你们平时有什么问题的,打坐的数息的有任何问题,像HR刚才提的问题,或是你们平时对佛法有任何问题,这个时候因为没有压力,上课可能大家有压力,那个时候轻松状况之下没有压力,把你的问题跟师父拿出来互相讨论,或是同学跟同学之间,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互相交流,这个是茶禅,希望各位都过来,这次的茶禅我们稍为做一点点转变,就是因为我们在座的有很多讲广东话的,这个就是我们中道佛学会的好处,就是我们如立法师广东话很流利,所以我们可能如果人数够的话,我们可能分成两组,就是讲广东话的由如立师父来带,讲国语的就由我来带,我带当然只是引导一下,其实是你们主要是你们不是师父讲,星期天《成佛之道》最后一天,七月开始每个星期六下午二点到五点打坐,二点到五点,不管久学的初学的都可以过来,你要来的话提早十分钟过来,为什么要提早十分钟,因为师父才知道多少人,你不要我都安排人都坐了,你忽然跑来大家要移一下,所以2点开始但是你差不多1点50就要来了,这样师父才知道多少人,人少我们坐垫排少地方大一点,人多我们坐垫就稍微密集一点,师父要穿什么衣服,打坐穿宽松的衣服,穿宽松一点的衣服,千万不要穿牛仔裤来,牛仔裤太紧不好坐,穿宽松一点的,但是不要穿短袖,更不要穿背心,为什么不要穿短袖背心,怕你著凉,穿长袖过来,可以的话带一块盖膝盖的布,像浴巾还是什么,带一块过来盖膝盖这样子,你知道穿什么,不要穿短袖,不要穿牛仔裤不要穿短袖,穿宽松一点的带一块盖脚的,不用太大块带一块可以盖脚的,盖膝盖的,都有抄了吗,抄了。
师父现在来讲,这九个从摄心开始一个阶段,这个是无色界,这个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欲界,我们从欲界的散心,然后你开始摄心往上要到色界初禅,这边有一个叫做未到地定,在《阿含经》刚才讲说,你真正止的时候是已经到达未到地定。但是俱舍论说不用到这样子,不用到这样是怎么样,从开始摄心有九个阶段,到了第九个就是将近要入未到地定,还没到,不要以为到第九个就到,快到了,就是再下去就是未到地定。这九个是一个过程,我们摄心修止的一个过程,而且这九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附论: 九住心(瑜伽师地论)
第一阶段: 重在住心
- 内住: 将心向内住于所缘
- 续住: 心慢慢能持续住于所缘
- 安住: 妄念一起,心一散,能立即察觉
- 近住: 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常,能先制服忘念
第一个阶段重在于摄心,或叫做重于住心,里面的第一个叫做内住,就是我们每个人现在的,大部分的人现在坐下来,想办法把心拉到所缘上来,这个叫做内住,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子,你一坐下来心一直都跑,那现在把往外跑的心拉到里面来,什么里面?集中在这个内在的所缘(人中处)来,这个叫做内住,内住重点把心向内住于所缘,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续住,就是你这样训练训练慢慢慢慢久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你说师父,需要这么久吗,很难讲,看个人怎么训练,有些人可能一二个月,有些人可能一个月几天,每个人状况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练了几年都练不好,那就是方法上有问题或是观念上有问题。
第二个阶段叫做续住,就是你练久了之后,心慢慢能够持续住在所缘上来。所以基本上你练了几个月之后,你就会到达第二个阶段,能够把心慢慢持续住在所缘上来,就是心待在所缘上的时间会慢慢增加。以前可能几秒,就跑掉了,几秒就跑掉了,现在可能持续到几分钟,这个叫做续住,再慢慢慢慢往下去,之后你的心就真的能够比较长一点的时间,很长的时间住在所缘上,也就是妄念一起,散心一起能够立即察觉。你在第二个阶段,其实有时候散心起或是妄念起,你都没有办法察觉,你都让它跑,忽然发现,原来我心跑掉了,拉回来,住住住住了几分钟,几分钟又跑掉了,你自己都不大清楚。但是这个跟第一个阶段已经好很多了,因为第一个阶段就是大部分的时间,心都在外面游荡,游啊游那你发现了把它抓回来,不久它又跑了,抓回来不久又跑了,就在那边抓来抓去抓来抓去。第二个阶段是比较能够把心摄住了,在这个所缘上(人中),但是有时候跑掉你自己都不大清楚,发现了我不知道打妄想多久了赶快拉回来,这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过程。而且我们很多人,你们现在如果说已经修几个月了,很多几乎都是在这个第二个阶段这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你心可以住比较久了,但是会有妄念,但是妄念一起你就可以立即察觉,就比上面的更进一步了。
四,近住:就是不起妄念,不向外散,能先制服妄念,这个时候就是有妄念,但是妄念开始起来马上察觉了,一起来马上就察觉,也就是快要起来的时候,你马上可以把它制服下去,所以这个叫做近住。你能够到近住的话,其实已经不简单了,老实说你不要跟师父谈,初禅、二禅、三禅,那个当然我们在很多经教上都会谈,但是你真正在起修的时候,你能够到近住那已经不得了。而且老实说你慢慢摄心到这样一个阶段来,你一定会有相似的轻安,偶而会有相似的轻安产生,什么是轻安?就是全身舒畅,然后不会有那种平时很疲重的那种感觉,那种慢慢的相似轻安都会有。刚开始这两个(内住、续住)是不大会有的,但是到了这个地方(安住)开始起来的时候,那种相似轻安就会有,而且如果你慢慢能够发现,有些特殊的境界状况发现,表示你已经可能就在这个阶段(安住、近住),比如什么状况发生?比如你坐一坐忽然有到达忘我的境界,什么叫做忘我的境界?就是好像身体整个都不见了,都空了。
如果不学经教不懂的人会以为说,我终于开悟了,我到达无我的境界,没有,最多这里(安住)而已,所以有些增上慢是怎么样,你看外面很多吹牛说他已经,他其实有在打坐,有,他到哪里,到这里而已,也不错了,但是问题是离解脱还十万八千里,它讲最多就是九住里面第三个住而已,不要以为我坐坐,浑然忘我,一坐宇宙一遍空,开悟了,差的远,终于无我了,一切法空了,不是这样子,差的远。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卡在那边了,然后就到处去吹牛变成邪知邪见了,所以这个一定要了解。
到了这里(近住)那你的摄心功夫已经很厉害了,已经很行了,这个是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重在于摄心住心。到了第二阶段,你要知道你要入色界,你现在在修的,现在打坐是修色界的善法,修的是这个色界的善法,你要是真正到达色界,比如说初禅或是未到地定,你除了摄心以外,慢慢心住久了,降伏烦恼的力量会出现,降伏什么烦恼?降伏欲界的烦恼,五欲还有瞋心,你要降伏欲界的烦恼,你才能进一步往上,那你说我怎么降伏?平时的持戒,平时的少欲知足是很重要,平时少欲知足持戒,然后慢慢的,如果能够经过这样的摄心之后,到了第五个阶段,这种降伏烦恼的力量自然而然会出来。但是如果你平时烦恼太重,或是平时不照禅修的前方便去做的话,其实这些(内住到近住)都很难调的,你不要想说要到这里(近住),但是你到了第五个阶段,就会开始离欲恶不善法。
第二阶段: 重在伏烦恼(离欲恶不善法)
5. 调顺: 不为外境(五欲)所诱惑(离五欲)
6. 寂静: 以静调伏内心的不善法—不正寻思和五盖
7. 最寂静:寻思一起,立即调伏
离欲,就是不为外境的五欲所诱惑,这是离五欲,哪五欲?佛教讲的五欲绝大多数都是讲深一点的色、声、香、味、触,不是财色名食睡。佛教讲的五欲指的,如果深的教理,正统的教理都是讲什么,色声香味触,不是指财色名食睡,因为财色名食睡是更粗的,财色名食睡还是由色声香味触来组成的,而且色声香味触是包括你所有的,会碰触到的,外显的粗五欲,财色名食睡其实都是由色声香味触构成的。所以你要是没听过佛法没有上过课,人家说,佛教讲什么是五欲?你说财色名食睡那也就算了,反正也不会差太远,但是你听过佛法真正的教理的时候,佛教讲五欲是指什么?外来的引诱的境妙的色声香味触。所以到了第五个阶段的时候,你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所引诱了。
问:还有五盖?
师父:五盖是另外的烦恼,五欲是外面的五盖是比较重于内起来的,五欲是外面引诱,色声香味触所引诱的烦恼,五盖是内心所起来的,贪欲盖、瞋恚盖这些,后面等一下会讲。
师父我有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是不是,环境不一定要很安静,是不是有的时候有一些其它的声音更好?
你再讲一次,调顺的时候如果你很安静的话,你就有的时候你也不听到其它声音什么,不再干扰你的话,如果你有一点声音如果你还能静下来,那就证明你是不是到,也可以,要外界的一些干扰使得你还那个,不然的话你很难知道,
师父:是这样子,你在打坐的时候当然你不会去察觉,但是你说那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打坐的能力跟程度到底到怎么样?你打坐完之后出来,人格个性会有一点改变,什么叫人格个性会有一点改变?你会自然而然的什么?喜足少欲,对外面的物质的那些吃的什么,你不会有像过去那么强烈的感觉,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就是说,你自己说如果你要检视,我是不是有办法 —— 因为你前面一直住到这里(4),你在打坐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有这样子,但是打坐是一种很强的善法,如果你真的有到达那种能力的话,你就算是打完坐出来的时候,它不会马上不见了,而且你如果真的常常到达那边的时候,它会改变某些人格,什么改变人格?如果到这里(5)的话,你自然而然对于五欲的欲望不会强烈,会改变的,不会那么强烈。
过去看到这个就要,闻到什么香味,一闻整个食欲都来了,那个蛋糕、那个烤鸡那个什么,看到这个东西那么好,你过去会有冲动的欲望想怎么怎么样,但是到了这个阶段(5),就不会了,会比较平淡,不会有强烈。所以师父上次有讲过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他的定力很强,但是你看到它那个五欲欲望又很强,去到哪里都想要这个,然后尤其那些宗教骗财骗色的这样,那个就知道说这一定是假的,所以你要是有上过课知道这些过程的话,你不容易上当,这样某某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所以有没有修行,其实你从自己的生活各方面来检视你就知道说自己有没有进步。过去看到什么非要不可,看到这个也要看到那个也要,非要吃什么不可,一定要怎么样不可,现在也可以,肚子饿了就吃,但是如果不需要那也不用强烈,因为到这里你已经有那种不受外诱,外力引诱的这种力量。但是你不要以为烦恼断了,还没,差得远,你要是再不打坐继续训练的话,这种力量一退,那五欲的欲望还是会回来的。某某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从一到四,就是你真正在打坐,坐的时候你的程度或你的境界,然后五六七是你坐的根深力厚,对你个人的影响,并不是真的要在打坐?
没有,这些都是打坐起来的力量,你会馀力,比如你不打坐出来了,真的有功夫到受用是五六七对于人格的,对对对会产生转变跟受用没错,没错产生平时的转变跟受用,那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到第二阶段才会,其实第一阶段慢慢的都会有的,都会产生起来,到了这个调顺,近住这里开始调顺起来。它这个分不是切断,然后好像这边才这样那边不会,不是这样。
它会有这样分是有偏重,它的作用比较偏重在哪里?前面四个比较偏重在摄心,后面四个比较偏重烦恼在慢慢降伏。所以当佛法很多东西在分这个这个的时候,你要知道它只是偏重在区分、说明给我们了解,它不是非得说一定是这样。比如闻思修三慧,它也是渐渐养成的,不是说这样切断,这边叫闻、这边叫思,都不是这样。FY你有什么问题?
比如在调顺,近住时候,是不是可以相当于就是选择性的,就是第六意识是不是可以选择性的,不对外界的声音啊或者是其它,比如声音,对这不起任何的反应?比方说刚才师兄问,要是外界有什么嘈杂的声音,如果我进入某一个境界的时候,那是不是就是外界有什么声音都可以,就像我可以我的心所可以不对耳根……
你说故意控制有办法去控制是不是?
如果我要是专注在我的心里面的话,是不是就是我的第六意识不对耳根的?
基本上这里多多少少,因为你还没入,如果要到这样的程度的话,要到二禅才有办法。
但是就是我看他们好多人说,打坐的时候蚊子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到,那这种不就是反的?
这个当然都是一些描述,但是如果真正要到,他要告诉你的是说它不是在昏沉状况,他告诉你的是心是很清醒的状态,那些描述一些故事,当然有时候我没办法去解释那为什么,但是实际上如果要到不受外面全部的很多声音完全干扰的话,就要到二禅才有那种能力。后面师父会讲,它初禅、二禅叫做有寻有伺,无寻有伺,然后再来就是无寻无伺是二禅以上,但是这些状况多多少少,还会受到外面的某些干扰,但是要看那些干扰是大是小。
就是比如说在二禅的状况下,是不是就是外面声音,我实际上我到了二禅的状态,我就听不到声音还是?
一般来讲会比这个不容易,就是他不是听不到,他是说不容易随随便便受到干扰,如果太大声还是可以听的到,如果还是有人外面车祸,还是乒乒乓乓打雷什么,听得到的,还是听得到的。它只是说你不会动不动受到外面的一些随随便便的什么声音,开个门或车子稍为经过一下,你就不会受这样的干扰,为什么?因为经上说有一种定叫做“香象频呻”,就是目犍连在打坐时候已经入了很深的定,但是他还可以听到远处象叫的声音,所以这告诉我们就是,虽然到了二禅,它是告诉你说,你不会随随便便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但是如果还是太大声太强烈的话,你还是会听的到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个时候有的时候你听声音,你耳朵听的那个频率好像跟一般的也不大一样,
师父:应该是不像一般人这样。
问:应该一般的就是它听到可能是很低的频率,比较低的那种的声音,或者好多声音有点像不真切,是过滤过的,我觉得有的时候有点声音,是你提醒你自己你知道你脑子在清醒别再昏睡。
这个当然是在训练过程但是不是结果。
这不是结果就是至少能一听到声音,你知道你心不一定要随它转,你知道你是在清醒。
在训练过程可以是这样子,可以是这样子,但是这个不是结果,一种训练的过程,可以知道说,我现在是清醒不是在打瞌睡,因为你打瞌睡有时候睡的很沉,你以为自己在摄心,然后醒来之后你没有听到外面声音,你以为你自己入定了。因为这些是蛮微细的,所以你讲的是过程上可以用这样子,但是这个不是结果,不是说你已经到了一定。
某某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如果你还有问题,因为你有时候比较细节上,你到底要问怎么样,我可能要再跟你谈一下,尤其是谈到唯识上的第几识谈什么,因为这个以后有细节上师父慢慢再跟你讲,因为如果就唯识来讲的话,到二禅之前五识都还是多多少少(有),尤其越往上面这些(5~1)是越敏锐的,五识能够完全静止,只有到二禅才有这种能力,也就是到了二禅你才能真正很集中的完全不受外界干扰,但是虽然说不受外界干扰,并不是说发生了什么大事你不知道。
JQ:师父讲这个打坐,譬如一二三四这样子做下来,你后面第二阶段都是从你打坐之中起的用,因为你要打坐真的你要这样子坐,一二三四做下去,有一个很重要先决条件,你要能放的下,放下就是你心里不向外攀缘,很多事你家里琐碎的事,那就是一个学习放下的功夫,你要真能放下,你心里才会慢慢获得有轻安的感觉,那这个东西就算是熏习像你自己的功夫,所以你即使不打坐的时候,因为你有了那个习惯,而且也可能因为我自己打坐没有很,可是我在这么想,假如你在打坐当中你真的有受用的时候,你的意识里面,你自然就知道跟打坐不相应的贪瞋痴心,那些对你这个修行没有好处,你很自然慢慢就看的淡就放得下,所以后面你就会有后面第二阶段的这种。
当然啦你讲的是没错,因为师父前面有一直告诉你们说,你要具足了前方便就是,当然你一些烦恼太粗重的,然后我执太强的这些,或是你会执着什么这些都要放下。你要是说外面工作太干扰太怎么放不下,你不要说要到这个程度(5),你要到第二个(2)都非常困难。所以师父告诉你有时候你没事的时候,或是你现在不工作,你现在无业反而很好打坐,但是开始有工作的时候,又受工作干扰的时候,本来坐的很好现在为什么这样,跑来问师父,师父说那很明显就是受到你工作的干扰。
所以我说你一旦事干扰太多的话,你不要说什么到后面,你连前面第二这个你都很难做,因为一坐下来外面的或是内外的,全部都起来了。那还有一点当然JQ说的没错,因为师父一直强调佛法一定要观念正确,你佛法观念正确有助于你对我执的降伏,你对我执的降伏可以减低你什么?外界的欲望跟各种烦恼,那这些当然都一定有助于打坐的。那持戒呢?持戒降伏粗重烦恼,这些当然一定都稍为要做的。平时生活的少欲知足,喜足少欲,这个都是一定要做的前方便。你如果这些都不去调,那你要说要坐下来,我说你这些不调,你要坐下来,你要到第二个都很难。
ZR:第一二阶段,如果一段时间不打坐,会退回去吗?
师父:会跳,会回去一定会的,这个跟我们做任何运动都一样,你一阵子没,比如说你身体不好都会回去,比如说我今天是一个运动选手,我打篮球很厉害,但是打篮球厉害,难道说我平时的时候身手很不流利吗,平时走路都会跌到吗?不是啊,你要是任何运动很厉害,你平时身手都会流利的,树倒下来,你会在那边,啊,眼睛闭起来,然后你跟人家说,你是运动专家,是不会的,但是问题是如果你不练的话,不继续再运动继续再练的话,你平时的身手也会变迟钝的,这个就是这样跟运动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你持续这样一直打坐,每次都能够有这样的,比如说调顺啊寂静这样的状况出现的话,但是这样对你平时生活是绝对有受用的,因为你这种五欲五盖的这种烦恼很轻,不会重,对你的人生就很大的帮助。FY有什么问题?
FY:刚才的那些不管是「念佛观」也好,或者是「不净观」也好,实际上也都是我们意识起的一个作用……
师父:第六意识起的作用。
FY:往后面来看对这之前都应该是一个妄念,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去掉?比如说这个地方写的最寂静,寻思一起然后立即调伏,比如说我现在是在强加一个意念,然后来观白骨,白骨即使是观成了,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妄念,那什么时候我是,
师父:那个不能算妄念那个是你的所缘,那当然你要是就慧观的那个层次来讲,那个当然是一切,你现在要分开来,我们在修止的所缘,这时候的所缘不能叫妄念,一个主观的念头,就是一个所缘的观念,那一个所缘的观念它的作用就是降伏烦恼。所以这个就是借用的一个道具。
FY:我就是到什么时候不应该再用这个,
师父:到什么时候不用所缘到转观的时候,到转,转观的时候师父就会讲,但是还是要所缘,但是那个时候的所缘,是你要观,要排除的东西,后面数随止观的时候师父就会讲。数、随、止、观、还、灭,观的时候它就会转,把摄心转成对于我们这个,比如说空,无常,无我,这样的观法,到那个时候转的时候,那时候就会排除掉这些。
不用所缘了?
不是不用所缘,是要知道,这些所缘或是这些东西是虚妄之法,这时候已经透过慧观。但是这个时候不能说那个是妄念,当然这个层次的问题,你从《金刚经》来讲那当然这些什么都是妄念,但是《金刚经》也告诉你说,那你初开始学的时候还是要有次第学,这个叫以楔出楔,师父常讲。
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如果有什么问题细节你可以再找师父来谈。
讲到数随止观,那个观还灭或是观转灭的时候,讲到观你可能就会明白,这时候师父再跟你讨论好了,讲到观的时候你再问,好不好?我们讲10分钟再休息,因为现在讲到正火热,如果忽然断下来等一下冷掉了。
第六、寂静,以静调伏内心的不善法,不正寻思和五盖。
这些不正寻思和五盖,跟外面的刚刚的五欲不一样,五欲是我们的心向外射,受外面色声香味触的影响,所以我们会有外界引诱产生了欲望,但是你说外在不要引诱,我们内心会不会有欲望会起?也是会,所以刚刚的这种调顺,是重在降伏为外在所引诱的五欲,内心的烦恼;这个是重在于内心自己起来的不善法,不正寻思和五盖,那个五盖是什么?以前师父已经讲了,在前面你们可以再去翻一翻,贪欲盖、瞋恚盖,昏沉掉举、恶作这些,还有疑,这些你们可以回去往前看一下,这些五盖,实际比外来的五欲更强,不是更强,是更微细。五欲是外来引诱会起来,但是这些是你不受外来引诱它自己会起来,这个是再更进一步的,有没有看到,《成佛之道》我们也会讲,离五欲五盖这个是必须要离要断的。
这个地方(5)你外在引诱的烦恼可以降伏,我说降伏,这里不是断,不是断烦恼你们要弄清楚,还有内心起来的烦恼也可以降伏了,进一步就是
7、最寂静:寻思一起立即调伏,这个地方(6),有时候寻思起来,你还没办法很强烈的去调伏,这个是烦恼,但是这里(70寻思一起立即调伏,等于就更细了,所以这三个阶段(5-7)都是重在于调伏内心的欲望跟烦恼,这几个阶段(1-4)重在摄心,接下来54:19
第三阶段: 相似定境
8. 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 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
9. 等持:专注 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 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 乱的相续而住
第一个阶段住心,第二个阶段调伏烦恼,第三个阶段:相似的定境生起,这个叫做八跟九,相似的定境生起。第八是什么?叫做专注一趣,就是心已经可以调伏内外,外来的引诱还有内在生起的,内外都调伏了,然后又能平等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的扰动,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什么叫平等正直?就是心能够住在所缘上面一直持续,这个叫平等正直,而且不但能够持续,这是前面几个,一二三四,不但能够这样而且能够调伏内外的烦恼,内外的烦恼不会再起来了,这个就是第八个,叫做专注一趣。就是叫心能够平等正直,就是住在上面,住在所缘上面,而且不会受内、外,内是什么?五盖,外是五欲,还有内除了五盖还有一些寻思,一些什么国土寻思、不正寻思,会有内心微细的我执烦恼,或是说有一个“我”这样会起来,那种慢会起来,然后这个就是这样的话,就是心能够一直等持的这样一直下去,一直持续下去,不会跑掉,烦恼也不会再起来,这个地方(定力)已经很强了。
接下来到第九,等持,专注一趣的更进一步,功夫更成熟,不用再加用功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第八和第九)差在哪里?差在这个无作行,第八跟第九差在无作行,二个的境界一样,差在无作行。什么叫无作行?不需要很用心,那种很摄心自然会起来,(问:那走路可以?)还是不行,还是要打坐,因为一走路你一分心你就出来了。无作行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举一个例子,你刚开始骑脚踏车,要很用力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上坡的时候踩踩踩,然后踩到下坡的时候,不用了,不做功了,它就自然而然这样跑了,就变成惯性了,变成一定的惯性,不用再很用心了,不用很刻意的,讲的没错没有很刻意的。
比如说我们很多运动都一样,刚开始你要练投球投篮是不是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然后看准篮,想办法投,但是到最后变成惯性的是怎么样?很自然手一摸也不用再想什么一弄,就出去了,一出去就进去了。这个无作行就是这样,打乒乓球也是这样,刚开始会看球在那边打,但是到最后变成反射的自然动作,而且你不用很用心的一定要怎么样,你自然而然的就这种惯性的一种运作,心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子。你如果有办法到达第八第九的时候,尤其是第九的时候,你未来要打坐都很容易,一坐,一进去就进去了就上去了,都不用在那边很用功很什么样。
FY:如果在这个时候是不是,比如「数息观」就不用所缘了?
师父:还是要有所缘,一定要有所缘,不可能没有所缘的,只是说它很快的,前面的阶段是要修很久到达第一个,修很久到达第二个,都不用,这边很快的一下子就到达这里,但是不是没有所缘,那个所缘还是要的,没有所缘你没办法摄心的。
FY:这个地方指的无作行是指的是心就不需要?
师父:不是不是,这个无作行是说心不用很特别的用力,心很自然而然的一种惯性,无作行不是说没有心,是心不用很特别的用力,就像师父刚才不是讲说,你爬坡脚踏车踩的要死要活,但是到最后下坡的时候,或是说到了路很平的时候,你稍为一踩它就一直跑下去了,
FY:那或者意思是不是就是,我以前就要不断的把这个心念集中在这,现在我就不需要,一下子它就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师父:一下子他就一直维持,不用在那边出去跑回来拉怎么样怎么样,都不用再这样,如果能够到达那种阶段的话,你就是每次一坐下来稍为一集中,他就到达这个阶段,不用经过前面那一直拉,拉的都好几个月,然后每天都很痛苦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一下子到达这个阶段,然后那种轻安就整个就起来了,就是到了第九。但是这个还是要常常坐,你不坐还是会退的,到了这个境界你还是要,还是要常练不是一劳永逸,因为还是在止没错,还是要止,而且你还没断烦恼,这还是在止,还在止的境界,只是最后了就止的,这个到了这个阶段,就是在这个地方快到还没有到未到地定,已经几乎快到未到地定了。
ZR:师父是不是在你没有断烦恼之前,你打坐的这个,
师父:这个都会退,一定会退,你到了色无色界定你要不修都会退。
问:没有我就是说,像随著这个座上功夫这种不断的推动,然后再座下的话,他个人这种就是人品性格这种应该也是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改变跟进步?
师父:对对对。
问:但是就是是不是也有差距,比如有些人特别注重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有的很注重坐下功夫,在事上的一种修炼的话,那他可能同步的进步,但是有些人不注重座下功夫的修持,然后只注重座上可是坐的很精进用功,但是一到了座下,心还是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散乱,会不会有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
师父:一般来讲的话,你是说他平时是不是?平时有些烦恼会出现但是有些不会,比如说五欲的烦恼会很少,瞋也会很少,但是因为它是止而已,他对很多观念不一定正确,比如说对于我们是不是要布施,我们布施是怎么样,他可能不会有很正确的观念,他可能不会说就是我很需要什么东西,然后欲望很强,他不会,但是他不一定,你要是没有正确的佛法观念,他不一定说有什么困难或是人家有怎么样,他不是很积极的会去帮忙,所以后面会讲,《成佛之道》上面就说禅定向独善,禅定比较向独善,什么叫独善?注重自己本身的品格修养而已,但是他不一定会很积极的去利他,所以这个还是世间的法,外道也都可以修的。
FY: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其实到最后一定是把这个东西,当作他身心的一部份,变成自己的习性?
师父:对,是啊。
FY:因为他这样的话才会有无作行的状况出来,因为它已经是他身心一部份,所以一旦到那他自然就会这样子,这样做一件事以后你很熟很熟以后,你心都不要动一下子就做成了。
师父:而且这种习以成性跟戒的习以成性,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内心起来不是外面强压,行为的造作是内心起来的,那DY你要问的是不是师父刚才要讲的是说,他比较重独善,但是在很多观念上他不一定是正确的,
问:对就是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有很强的那种欲望,但是就是师父你已经提到了那个瞋心其实,跟五欲比较少,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烦恼等等,情绪上的变化,随着他打坐的能力提升,
师父:这个他会很容易调整,这种事实上就这种瞋心也会随著,当然一定会调整到,一定会调整到很低的,因为如果他没有办法,如果它没有这样的话,他不会到达这种程度的,因为瞋心是欲界的恶法,他修的是色界的善法,二个是抵触的,所以他要到达这个程度,那个瞋心一定是很低的,所以他绝对不会动不动发脾气。1:05
还有其它什么问题,我们休息一下,因为刚才一讲一晃,因为这个没办法地下室就是,凉快,刚开始凉,刚开始凉快但是一阵子每个人释放了,那就没办法了,如果有一些窗户是更好但是没办法,那以后,因为我们中道学会有在计划,以后买一个现成的教堂,那可能就会比较好一点,但不过现在这个也不错,将就也算是很好
我们继续来讲,对刚才师父所讲的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回去真的要试试看,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新来同学还是旧同学,还是久学的,还是初学的,像DZ这种叫做久学,还有些初学的,多多少少一定要打坐,多少都一定要打坐,你来师父讲你才感觉,你不打坐师父讲什么,你好像没什么感觉,然后会问,师父讲了你还是不大明白是什么。
我们到了这个无作用行的时候,第八跟第九差在哪里,境界一样,但是一个必须用心去做,一个已经惯性了,不用用心它也会这样子,到了第九那就濒临未到地定了。
定成就(未到地定)
– 轻安乐: 由心轻安起身轻安
– 于所缘自在: 随时可以依所缘止心
所以很多人问师父说,那我坐到什么样才算是成就定?未到地定就算了,所以到了第九,接下来你继续这样子坐,每天再继续打坐,无作用行久了之后,慢慢会产生的安乐叫做轻安乐。由心的轻安乐然后会起身的轻安乐,师父上次不是有讲吗,外来五欲的快乐是外来刺激的,透过五识感官,然后产生五识所刺激进去的,那个都是隔一层叫做隔山打牛,就好像你穿了一件很厚(的衣服)然后叫人家帮你按摩,你怎么按都按不到痛处。这样子的轻安乐是从内心生起来的,所以它会由心的轻安乐先,再后来刺激变成身的轻安乐,但是这种身的轻安乐不是外来五官感触到的,是由内心产生的,所以那种是比外来的,五官的五欲那种快乐还快乐好几倍的,是不能比较的。外面的以前的五欲那种快乐是不能比较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经验的时候,他一定会很喜欢打坐。
不过世间法就是相对的,也不能执著或染著于这种轻安乐,然后就变成独善,这个还是要注意,但是以后我们慢慢再讲,到了轻安乐就已经到未到地定了。轻安乐,其实前面多少会有,只是微细,没有那么强,这个地方是很强烈的轻安乐,如果有这样的状况,那你就到达未到地定了,这时候就叫做定成就。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我修止,修到什么才算定成就?强烈的轻安,心轻安产生身轻安就到达了未到地定,这个叫做定成就。
这个时候有这样的能力,再加上如果你平时的闻熏的思慧够的话,你就可以做观了,还没到达未到地定,其实都很难观,但是不是你有定就好了,你的慧力要够,你如果观念知见错误,那观成变成邪观。所以对佛法的观念知见一定要够,接下来有未到地定的能力,这时候你就可以做观了,数、止,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要讲观还灭,或是叫做观转净。
观
前面三个:数随止已经没问题了,止就是到达未到地定之后,接下来我们做观。
4) 观
- 从此以下为“观”(vipaśyanā/“毗婆舍娜”)的修学
- 以同一所缘(息)修观
- 观“息”(风大)为四大种所造色
- 四大种所造色→ 色等五境
- 由色进观依色住之心、心所(受、想、 行、识)
- 观五蕴
观叫做vipasyana,很多经典直接翻成“毗婆舍娜”,所以你要是以后在经典上看到“毗婆舍娜”,你不要跑来问师父说,师父什么叫做“毗婆舍娜”那个到底是什么,跟娑婆世界有什么关系?反正二个都有“婆”,那个经典上有婆的多的是,但问题是这些都是梵文翻过来的,叫做“毗婆舍娜”。那前面的止叫做什么?奢摩它,samatha叫做奢摩它,后面的这个叫vipasyana,那个vi是“分别”的意思,那个pasya是“看”的意思,整个加起来叫做“观”,所以“毗婆舍娜”是观的修学。
这里的“观”不是指禅观,不是摄心的意思,这里的观是指慧观。以同一所缘,什么同一所缘?息啊,一样是息,你刚才不是以息来修止吗?这时候观以同一所缘-观息,同一所缘来修观,所以在这转的过程当中,俱舍论很好,很好的地方它告诉你很细,有些论或有些经不会告诉你这么细。那你问师父说,那师父,止观双修那我修止之后怎么观,它告诉你,第一个在观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你必须依同一个所缘来做观,这样入手比较方便而且有一个转型期,一个过渡的转型。因为你忽然间叫你观其它的可能很难,你从同样是息,你有这个气,有这个息,到了未到地定之后你转成观,这时候就不是摄心而已,这时候是有概念的分别,而且不是很复杂的概念,因为复杂的概念,复杂的慧的概念是你平时的闻思就要有的,这里所起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什么简单概念?观息,刚开始要观息,风大,息是不是风大?地,水,火,风,的风大,息是四大种所造色。这麻烦了,如果你没听过俱舍论,也没修过正统的佛法,就说什么是第四大种?第四大种是什么,四大种是地水火风,但是这里讲的地水火风不是这个地,也不是师父喝的这个水,也不是去摸很烫那个火,这里是指什么?物质的性质,或是物质的元素,组成这种具体物质的元素,是由四大种所造的。
你要是到了这里不了解,回去把师父之前讲的俱舍论,有时间趁着暑假,你们有放暑假记得吗,下礼拜最后一堂接下来暑假,趁着暑假没事的时候,把师父讲的俱舍论,回去从头到尾把它看一下,有没有帮助?帮助当然大,你才知道现在师父在讲什么。HC,你有回去从头看一下,(HC:我看过所以很有体会),很有体会,因为你们现在来是一个礼拜一个礼拜,你不是一三五,如果一三五效果更好,但是你是每个礼拜每个礼拜,所以上礼拜师父讲什么,你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所以连续剧要每天放,连续剧每天看才有味道,你连续剧如果一个礼拜一次,那真的是很头痛,因为你忘了上礼拜做什么,所以如果你回去把师父这个前面讲的,你看一下你就连贯起来,你一定知道师父有讲些什么。
风大为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所造色不只是风大,还有一切色等五境,色声香味触叫做五境,这些全部都是四大种所造色,由色,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进观因为你会从息,这种息,观这个息是色法是四大种所造色,息是四大种所造色,那四大种所造色不只是息,还有包括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全部都是四大种所造色。由四大种所造色进观,依色住的心心所,叫做受想行识,然后观察到五蕴,这时候观,会比你平时的感觉更深刻。要观五蕴怎么样?五蕴无常无我,大乘讲五蕴皆空,但是你这里要观五蕴皆空也可以,你要观五蕴无常无我都可以,但是你要先去感受到五蕴。
从息感触到四大种所造,然后外来的色,然后这个住在色里面,我们的身心不是只有色而已还有心,心就是受想行,我们的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造成的,这五蕴所运作之外,不管内、不管外没有一个什么?没有一个我,这五蕴都是无常的,这五蕴都是空的,都是寂灭的,就是这样去观察,进一步这样去观察。你平时如果没有来听经闻法,你的观念不清楚或是你的观念不深刻,或是你根本就认为有一个我,你这里根本是观不起来的。所以为什么说一定要有闻、要有思配合,这个叫做修,这里都叫做修,到这里开始就叫做修所成慧,从这里开始全部都叫做修所成慧。还没跟禅定相应的,没有跟未到地定相应的,前面的这些听经闻法然后观念正确,然后在平时的作为正确、养成好的习惯,这些都是闻思慧,要到这里真的可以起这样的观察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修所成慧。
这里已经是顺著出世间法了,这里已经到了,因为观一定是佛教的慧观,一定是佛教的慧观,不是其它宗教的,从这里开始就是顺世间法的修行,成就的话就是出世间了。
FY:这个在观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就好像身心已经没有了?
师父:没有没有,身心还是有,感觉可以这样,可以说有这种感觉,因为到未到地定,身心的轻安已经起来了,这里是一种慧观上不是你的感觉上的,不是你的五官或是内心感觉,我的身心到底有没有存在,是慧上的理解。
FY:是先把自己观空了
师父:没有没有不是不是,不是这样子,不是把自己观空,你就是直接从这里观,然后自己观空不是说我自己不存在,而是什么?而是我自己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存在是没有一个我,是因缘所生法,是没有一个实我的,是无常的,非常住性的,
FY:这个也相当于是由四大所造成的,就是四大皆空,既然观息它也是四大所造成,那是不是就是把这个我,就是把我自己也观成这个
师父:对对,本来我就是四大所造的,我的色是四大所造,但是心法不是四大所造,这样你了解吗,你不是之前有来听过,
FY:就是在第四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要把自己观成那个状态,
师父:色,这里是观色,到后面才是观心,但是因为你讲的自己是什么,身心合成的,不只是色合成而已,不是物质还有精神上的,你要把物质跟精神的全部观成非我,观成无我,观成无我不是观成说我不存在,都没有了,不是没有,是怎么样?我是因缘法,我是五蕴所成,没有一个根本的我,叫做有假我,没有真我,没有一个不变实在的我,但是这个五蕴存在运作体的我,是依业力所形成的,是有的,我们可以用来修行,可以用来吃饭、睡觉什么,但是这个中间没有一个实质本质的我。要这样的观,你才能够破除根本的那个我执见。
问:是不是这样子,平时我们这个听经闻法,只是从知识上,从文字字面上知道是无常的、无我的,但是你并没有去,这个所谓观是,
师父:应该是,我知道你的意思,其实平时的听经闻法,初开始是文字知识,但是到闻慧跟思慧那也不只是文字而已,那已经是一种观念,
问:这是观念,这个观念和这个地方的观?
师父:是合在一起的,是跟定配合合在一起的,因为你平时的那种观念,只是散心的,不够强烈,所以没办法断烦恼也不够集中,但这里是你平时学来的这些观念,跟这里的至少到未到地定配合之后,是用定来观,依定起慧观,所以这种是很强烈的观念的,这个是可以深到去断烦恼的。
问:它还是属于一种观念,
师父:还是一种观念,但这种观念是依色心的定所起的观念,那个跟平时散心的观念,性质一样但是程度差很多,程度是不一样的,性质是一样,不会说,我这里观的之前观无我,这里又跑出来。(观和照)一样的东西,就是观五蕴皆空,是大同小异的东西。
JQ:师父请问这个一观我们人就少很少,到未到地定的凤毛麟角,是不是,因为讲这个止观,可是这些修行人,他虽然即使没有到,他是不是也已经开始,他会开始试著观了,还是只是你生活上,
师父:生活上的这些观,生活上的观都是在闻思慧,但是修行人要看他的程度,因为修行人百百种,有些可能人家已经证悟了的圣人,也不一定,很多修行人,你不要以为他没有未到地定没有坐,就不叫修行人,我告诉你,假使有世间什么,正见增上者,虽经百千劫,终不堕恶道,一个修行人如果能够养成正见,那正见怎么样?闻慧或思慧了,如果能够闻慧思慧养成,这个修行人已经很不得了了。不要动不动就是把修行人定在一定是初果二果,或是登地的几地菩萨那种,那种当然是有那种修行的,但是那种是毕竟很少。
俱Q:我的意思就是这个观,当然是你要达到未到地定,一观力量很大,可是一般人没办法,他还是一样可以用这些观念,
师父:是,这些观念就是闻思的观念,就是平时的闻思观念
JQ:只不过现在这个观特别指的,在未到地定的时候,怎么成就你自己,
师父:从未到地定来起观,这里讲的特别是定相应的观,是未到地定起的观,当然更好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最好的,但是要达到四禅没有容易,未到地定就可以。但是未到地定你要这样观,你平时的闻思修闻思慧要具足,一个修行人就算是没有未到地定,只是前面的几个,但是他的闻思慧具足,那也是很强很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其实包括很多祖师,他不一定是开悟,当然开悟是最好,证初果初地是最好,但是很多他可能就是前面的几个摄心,然后他有闻慧有思慧,那已经是相当不错,很值得赞叹的修行人。
JQ:所以这边讲的这止跟观,跟天台宗的止观有什么?
师父:差不多,天台宗讲的会更细,分析的更细,所有的讲止观的不会差太多,
JQ:因为它既然讲止讲观,然后它们修观,所以它们也是不见得,真的是到达未到地定
师父:们可能是在这种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训练的过程,所以你知道禅宗的默照,其实默照就是在摄心,什么是默?什么照,默就是发现你的心跑掉了,照,把它找回来,所以默照禅其实就是在摄心指的禅坐,所以禅宗有很多派,有些是指这样的禅宗,有些它的禅是指慧观上的,但是那个比较复杂我们就,以后有机会慢慢再谈。天台讲的东西,因为它有融合一些,比如它那时候环境的一些观念,还有一些大乘佛教的观念,融合在里面,所以会稍为复杂一点,但是原则是不离开这个的。原则离开了这个,同样是佛教那这个是什么?天台的原则是不离开这个,但是它只是依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再透入一些大乘佛教的,某些理念跟观念而已。那些大乘佛教理念观念,也不离开三乘所共的佛法,这个是三乘所共的佛法
ZR:到修观的时候定力还持续增长吗?
师父:就在那个阶段,
ZR:比如说你在未到地定起观了对吧,在观中你的未到地定还继续往初禅,
师父:没有,不会,你要到初禅二禅你还要修止,你还要继续修止,
ZR:还继续回去,就是前面讲的那个,
师父: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应该这样子,你到了未到地定是止,是修止成,到了这个时候你转成观的时候,这个定力到了止,它不会再往上跑了,而且不但不会往上跑,它会慢慢退,因为你不修止了,它会慢慢退,但是它不会说你一停,它马上没有了,不会,它慢慢退。因为你现在已经不修止了,已经在修观了,慢慢退是怎么样?论上说,说的很细,它说怎么样,你这个观了一阵子之后,转回来,同一个所缘再修止,然后它(定的)力量会再上去,到了之后,你转,修观,然后它止的力量会慢慢下来,你从一个同样都是依息。
所以说依同一个所缘可以修止又可以修观,这个叫做止观双运,定慧双修,反复的训练,一直训练。但是你要上初禅二禅的时候,不是说我到了未到地,然后我现在在修观它会跑上去,不是这样,你要上初禅二禅你还继续要修止,然后做欣上厌下的六行观,但是那种观是指定的观不是指慧的观。
ZR:就是你到未到地定要再往上修,它要做就不是慧观,定观,是另外的,另外的定观,才能继续往上修,
师父:对,一般师父在讲的话就是,其实经上很多尤其《阿含经》告诉你,很多阿罗汉其实都是依未到地定,而且未到地定就是一个关键,当然如果有办法修初禅二禅那个最好。但是很多为什么说,因为未到地定一般人已经很不错了不得了,而且就可以起观了,为什么?因为定跟慧里面,佛教还是特别注重慧的,因为定是共世间外道的,慧才是不共世间外道。所以在二个里面,佛教还是特别讲慧的,慧一定要学到观念很正确,那定,要学,但是未到地定就已经不错了,就可以起观。
所以你知道定跟慧佛教还是比较重慧的,因为你要是光重定不重慧,很多时候你观念知见错误的话,你可能会错误的运用定,或是执着迷著于定的这种禅悦。
ZR:所以说在未到地定中,前面讲的那种很大的轻安和喜乐会生起,但是你要同时就是不能贪著于,
师父:不能贪著于它,如果贪著于它那也是一种执著,
ZR:你转观之后你就不会有这种贪,就是你转观之后你就,因为你在观无我,
师父:所以你要观的时候,你对那种贪著会比较弱,
ZR:你是在修止的时候,你的贪著会不会起来?
师父:所以你自己要感觉要察觉的到,这个要自己克制跟控制,跟我们以前克制五欲的观念是一样,要先察觉我现在开始在执著禅乐了,所以你要先明白你修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问:有没有那种直接以修观的方式来替代前三步,就是类似于有点那种禅宗的那种?
师父:一般是不可能这样子,你是说用观的方法来修止,一般是不可能,因为刚开始止观一定要分开修,那你说禅宗那种境界跟观念,那已经不是我们的境界跟观念的,那些人为什么有这种能力?他还是过去不管是这辈子还是哪一辈子,这样子修过来的。所以你看到奥运选手的话,他得了冠军他不是说他今天得冠军而已,他是从跟我们一样,然后去慢慢训练跑步,跑跑跑,他花了多少时间。
所以禅宗有很多故事或是很多例子,告诉我们禅宗那种境界不是你一触可及的,其中一个境界一个例子是,虽然有点粗俗但是那个禅师用的很好,他说怀孕生小孩不是那天才生的,她是怀胎10个月。然后它又一个故事更好玩,它说你吃了九个馒头饱了,你不是吃了第九个馒头饱/你是什么,前面吃了八个,对啊,可是有些禅宗的师父他们就是在传的时候,他直接就以这种方法来传的话,那这样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隐患)?传的如果是根基高的没问题,问题是如果有根基不是这样子的,那问题就很大。
我常常跟同学讲说,人家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告诉你,告诉我们什么,他跟神秀大师的徒弟讲说,你的法门是上乘根基的法门,我的法门是上上乘根基的法门,不只是大乘,是上上乘,因为你的法门是上乘已经是大乘了,我的法门是上上乘的,那是大乘,大乘已经很高,但是就是他的根基对大乘的悟性,是更高的,一点就透的那种,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那种根基,师父的教学还是希望我们把自己当成。
真正慧根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有慧根的,真正善根的人是不会自己觉得,自己善根很厚的,所以我们还是,做有善根的把自己当成没善根的,做一个真正有慧根的,把自己当成没有慧根的,我们还是从初学慢慢这样修起来。那你说那万一我慧根很高,你慧根高那学这个也无所谓啊,学这个更好,对啊一点就通,师父的教学是比较,以前有一个同学叫WJ他也这样问过,他说那你怎么知道我们都是什么根基?我说那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根机,所以我不知道所以把大家都当成初学的,那如果有久学的,那没关系你就算来捧捧场也好。
我们再来讲一下,后面讲一下,
转
– 转入四善根之修习
– 由外凡转入内凡
– 由观息转观四念处
其实观已经转了,已经转成什么,转成慧观了。所以那个观是在怎么样,是在转的过程上,这里的转实际上整个已经在做慧观了,所以这里应该叫做转成,前面是正在转,后面是转成,什么叫转成?转入四善根之修行,由外凡转入内凡,由观息转观四念处。
所以这里的转是由观息转观入四念处。由观息,先观息的色,四大所造,所谓的四大所造和我们的身心,全部都是就是五蕴,五蕴就是非常,无我,这样子观已经慢慢有了,但是还不够,进一步要观四念处,四念处其实原则一样,跟刚才讲的观无常无我一样,但是它又做更细的观,为什么要做更细?因为要让你纯熟。
其实我们很多熟的动作,你要看过人家很多运动员,熟的动作,他都不是一下子就是这样,其实它是有很多细的分解动作,但是熟的时候你要不要这样一动一动?不用,但是你刚开始是有这样一动一动,慢慢训练的,所以它为什么要这样子训练,它让你刚开始很多动作去运作,运到最后一气呵成,就变成很熟了。以前师父在练功夫,然后在那边蹲马步,然后一拳一拳打,想说,这个有什么用?我要看像电影这样子又飞又跑又跳的。问题是你不做这些基本功夫,你有办法像那样子?然后那个拳套,拳路,套路,是一个一动作一个一动作慢慢打,那时候想说,为什么人家就可以这样连贯,好像又跳又飞又打,为什么我好像做了这一动,下一动是什么忘记了,然后想,想很久做起来,然后再做一做一下子又忘记了,等到做了一年二年之后,整套打起来像飞的一样才发现,原来这些都是从那样日积月累,不断的这样训练过来的。
初学者,他会教你细一点,你才可以纯熟,所以等一下我们会讲,在转的时候,尤其在这个四念处修行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很细的观法。但是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你有没有办法到这里,至少之前师父讲的闻思你一定要注意,你要是闻思没有,你这个都不用讲。
什么是四念处?当然师父会讲,我不会就这样跳过去了,因为四念处很重要,就是观的根本就是四念处,观、转、
净:入见道
俱舍论把这个净,定位成什么?入见道位,也就是你四念处止观双运,四念处观成的时候,成就了,初果见道,你们回去看一下什么叫做转入,四善根是哪四善根?五停心观叫外凡,四善根叫内凡,书上还是你们笔记上有没有那个图?煖,顶,忍,世第一。
五停心观都是比较注重在禅修,然后后面的煖,顶,忍,世第一,那已经是止观相应了,重在慧观,书上都有。你们有没有看到笔记,书上还有你们笔记都有。
五停心观叫做外凡,外凡有七贤,然后慢慢入内凡,内凡有四贤,内凡四贤位,外凡三贤位,加起来叫七贤,你们有没有看到?都有,因为师父有画图你们一定有画,书上也有,书上在第几页?煖,顶,忍,世第一,这个又叫做四贤,263是不是,
见道以后,七贤后面的四贤叫做:暖顶忍世第一,叫内凡,前面的前面的五停心观,四善根就是内凡的,
有没有看到,都有,书师父这边没有了,下次有人再来我请人带过来,有没有看到,煖顶忍,煖可以是火字边,煖,顶,忍,世第一有没有看到,然后前面不是有五停心观吗,对对对,三贤,外凡,入了慢慢开始,我们要入四善根之前,在修数,随,止,观还或是观转,转的时候就要修四念处了,到了净那已经入见道了。
数,随,止,观,转,转的时候就是在修四念处,修成了就是净就是入见道了,那这个四念处,下次师父就开始讲,下礼拜特别来讲四念处,看看下礼拜能不能把四念处讲完,把四念处的观行讲完,休息之后,等到你们九月回来我们再来讲更有趣的,更深的观,四念处的观法它有很多,然后会有叫做四谛十六行观的,那个以后我们就慢慢再讲,那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你们这个下课还可以慢慢抄,师父下礼拜讲这个,我们来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