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要 第五讲
两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一个礼拜一次的上课又到了,一个礼拜一个礼拜过的很快。我们现在已经上第4个礼拜了,你们对《学佛三要》有概念吗?应该慢慢有点概念了,那么有些观念我也不再重复。(师父台语略)
我们继续来讲《学佛三要》,学佛三要又叫做大乘三心,是哪三心?第一个菩提心,第二个大悲心,第三个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般若的智慧,菩提心就是发愿,要发愿成佛,那么发愿佛,为了什么而成佛?为了度众生而成佛,不是为了成佛而成佛,因为你有悲愿要度众生,依这样的一个度众生的目的来成佛,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大悲心。你有了目标,有了动力,目标就是成佛,动力是什么?大悲心,中间要有所谓的方法,或是要有所谓的善巧,所以叫做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这个作意就是发心,大悲为上首,然后无所得为方便,这里的方便就是方法,要用无所得心作为我们修行的过程和一切的方法。
那么我上次也说过,
其实大大小小的经典虽然很多,但是不外乎在说明或在强调这三个心,其实大部分经典你都可以用这三个心来作大概的分类,不能说绝对,它的偏重,有些偏重第一个,有些偏重第二个,有些偏重第三个,所以大概的经典都有这样的偏重。那么师父上次有讲过,比如说强调净土的经典,它比较偏重在强调哪一个心?强调净土,强调佛菩提,强调佛的功德,比较重在强化我们的哪个心?菩提心,强调我们的发愿,希望我们能够跟佛一样,学佛的果德跟功德,然后让我们向往、希望我们能够跟佛一样,那就策发我们的信愿了。
还有一些经典在强调我们的悲愿、悲心,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还有我们常念的《地藏经》都是在强调菩萨的悲愿,为了度众生历尽种种的困难,但是心中会有一种悲愿。
还有一些经典,特别在强调我们无所得的智慧,《金刚经》、《心经》、还有其他种种的《般若经》,这些都是在强调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大致上都可以用这三心来统括大大小小的经典。
那么你了解这三心之后,我们就开始要修行,修行就有所谓的二道五菩提。二道五种菩提或是五位,记得师父画的的那个金刚杵吗?第一个重在发什么心?世俗的菩提心,记得两个圈圈吗?第一个重发世俗的菩提心,那个时候我们是烦恼的凡夫,是初发心,但是只要发心愿意成佛,都可以称做菩萨,只是是凡夫菩萨而已,又叫做发心菩萨。但是你发了心之后你就必须要去修行,是不是这样?你修行的话,大乘把它统归为六度叫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其中其实就在慈悲的表现,或大悲心的表现,那么中间用无所得为方法,经过这样的无始的修行修行之后,慢慢越来越近,就会到了中间狭小的地方,记得吗?那个叫做般若的证悟。
还记得师父画的图吗?(6.26分师父台语)
到了中间这里,我们是一种证悟这个证悟基本上大乘佛教来讲的话,大乘菩萨的证悟要到哪里才叫做证悟?初地,不是入定,初地是圣位的菩萨,初地之前其他的四十位都不是圣位的菩萨,因为没有真正断烦恼,这样各位了解吗?断了烦恼,简单的说三结,身见是最根本的我执,然后戒禁取,还有疑。对三宝四谛的疑已经断除了,断除这三结才能叫做入圣位的菩萨,那个不是一般的,生死已经有个了断了。
那么从圣位菩萨再发一个叫做什么?胜义菩提心,为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因为现在所发的心,你根本烦恼断已经断了,所以他跟无漏相应,所以他发的是真实的菩提心。我们前面凡夫的时候不是也有发心吗?叫做相似的菩提心,是世俗的菩提心,虽然是相似的,但是他发愿的时候是随顺往成佛之道去走的。那么现在证悟阶位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发心是发真实的心,是无漏相应的。那么接下来严土熟生。
记得什么叫做严土熟生?庄严国土,成熟众生。要怎么成熟众生,要怎么庄严国土?其实方法很多了,我们讲的现在在生活上比较简单的,我问你,你保护环境算不算庄严国土?当然算了,那么你身心行为好,算不算庄严国土?也算,因为它有有形的庄严和无形的庄严,所以一切外在物质来讲的话,我们尽量去保护这个环境,不要去破坏这个环境,但是这样还不够。
因为环境有时候就是说在我们业力因缘来讲的话,其实是我们大家的行为造成的共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好的善业。然后来共同成就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我们身口意也要清净,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好的国土。
怎么样才能成熟众生?协助众生离苦得乐,但不只是一般的离苦得乐,还要进一步让他们学习佛法,得到真正的法乐,这个叫做成熟众生。所以成熟众生是从一般的布施,到所谓的无畏施和法布施,这个就是成熟众生的一个方法。一般的布施,比如说你做一些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慈善这些都是一般的布施,重在于无畏施,还有重在于财施,那么进一步你可以教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能,最终更进一步最究竟的,当然是教他们佛法,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解脱之乐,叫做成熟众生,这就证悟了圣位菩萨之后,所要做的叫做成熟众生,这样的话经过了十地慢慢的话,你就能圆成佛道。
这是我们过去上个礼拜所讲的,各位同学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应该都还可以。
我们继续来讲。
你说,我们刚开始发心修行的话,其实有一定的困难,其实佛有圣方便,佛法有一些方便可以引导我们慢慢入门,这样各位了解吗?其实这些方便是我们目前在日常生活上常常学佛所会做的事情,只是我们不了解说,这三件事情我们常常做,但是我们不了解说,做这个的目的到底在做什么,用意在哪里?其实无非就是在培养我们这三心——菩提心、信愿、大悲心、还有无所得心。因为这三个心要发、要做,有一定的困难度,而且你发了心可能会退,有时候是发了一堆心结果很难去做,每次想要做,心里就觉得明天好了,今天师父讲经要不要来听,我今天很忙,下礼拜再去好不好?当然好,能说不好吗?
师父我今天很忙,你在忙什么,我明天要去哪里就哪里,然后我的朋友从国外回来找我,能不能请个假?师父当然不会说不行,你今天非得给我来不可,当然不会这样子,你当然会有种种的因缘,然后没办法继续实践,所以说我们会有一些方便引导我们来培养这些信愿。
这些其实我们日常都有在做,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不是说所有里面说的都知道,我是说很多人其实不大清楚,但是当然里面有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的。只是说如果你以前就知道,你把它当成是来怎么样?来加强训练。如果你以前不知道,你就当成是来学习的,知道了就来复习,就是这样子而已。
上个礼拜已经讲过两个,我们这个礼拜讲第三个,不过在讲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重复一下。
我们学佛不是你是佛教徒,刚开始会不会三皈五戒,不管你有没有五戒,你三归之后,你现在开始学佛,我们常常最会做的到底是哪一些事情?
你开始学佛了,不管有没有到寺院去或者是在家里,你最常做的是哪些事情?
念佛,有没有学佛不念佛的?大部分都念了,或许少数有不念的,但是大部分学佛都一定会念佛的。但是你不要以为念佛就一定是念哪一尊佛,念佛有没有规定非念哪一尊?没有,你哪一尊都可以念。(14.45师父讲台语)
每一尊佛都有他的圣功德,佛有他共通的功德,也有他特殊的功德,这些特殊的功德,不是这些佛有什么不一样,他只是跟我们众生的缘不一样,这样子而已,所以因为众生的不同,会展现出对我们众生度化应化的不同。比如说药师琉璃光如来,你们知道药师琉璃光如来比较重在什么?消灾延寿,你有什么任何的灾难,然后想要延寿,或是说你生病,了你说念释加牟尼佛有没有用?当然有用!
只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各式各样的佛陀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的时候,就会展现出他不同的特德这样子而已,真正的功德来讲,他功德的话是共通的。阿弥陀佛重在什么?重在接引我们往生极乐,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有什么世界?很多了。西方的阿弥陀佛国名气很大很普遍的,中国人很重视。但是早期印度那些高僧大德,最早期比较弘扬的是哪一种净土你们知道吗?东方阿閦佛国净土,叫做不动净土,又叫做不动如来,所以你说能不能往生到那边去?当然可以。只是个人的相应、应机而已。你觉得哪里好,相应哪里都可以。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一尊佛,你要念哪一尊?光看你个人的习惯,感觉相应感觉应机。能不能念观世音菩萨?当然可以,也很好,念地藏菩萨也很好,但是你要能不能去比念观世音菩萨好,还是念地藏菩萨好?一样,差在哪里?差在我们自己的相应、适应而已。只是说这些菩萨跟我们缘如何,这样而已,没有哪个菩萨高哪个菩萨低。
所以说我们学佛之后第一个就是会念佛,那么第二个,很多佛教徒还会怎么样?吃素。你们要了解吃素是为了要长养大悲心。我问你,吃素本身是不是功德?
答:不是,因为没有吃肉,如果没有发愿,它只是不杀生而已。
师父:你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发愿的话,吃素本身就没有什么功德不功德的,你意思是这样?佛教徒是一定不允许杀生的,这是我们佛教徒的观念,但是我们世间一般人不一定。我小时候不懂,常常去抓野鸡打鸽子,因为不知道。师父问的什么问题你们知道吗?吃素本身是不是有功德?这个居士说不是,要看他发什么心。其他人有没有什么意见?还是都认同?还是有不认同?重在发心,发心就是他的动机,发什么心?起什么动机?
问:有的是为了健康……听不清
师父:当然你能无所得相应,功德是无量无数。没错,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我讲的其他宗教你们应该知道师父在讲什么,某些宗教认为吃素本身是一件功德,但是就佛教来讲,吃素其实不叫吃素,是叫不食众生肉,长养大悲心。既然是不食众生肉,长养大悲心,那么当然你就是要有一个观念,你吃素的目的是要培养大悲心,不忍心去杀害这些无辜的众生,不忍心去伤害这些生命,用这样一个护生的动机,佛教讲发心,用这样的发心跟用意来吃素,绝对是功德一件的,绝对是善的,这是善业。业一定要发心了,没有发心不成业,也是佛法讲说要吃素的一个重点,所以一定要发这样的一个悲心,这是吃素。
你说如果为了的健康吃素,为了健康吃素其实本身是没有什么太大功德的,可能对身体有健康,那是另当别论。所以师父这边要强调说,虽然现在市面上或是现在外面很多吃素是有各式各样的原因,都好,但是一个佛教徒来讲必须要了解,佛教里面讲吃素其实是讲不食众生肉,长养大悲心,要这样一个观念来吃素才是佛教的重点,所以不要把吃素的重点给搞混了。
那么如果你鼓励说吃素对身体有健康,对什么什么,那当然都是额外的,都是其次的,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你为了身体健康吃素,那师父说也对,只是师父说要让你观念清楚。
那么再来就是说诵经,我们佛教徒是不是常常诵经?但问题是诵经的用意是什么?求佛菩萨保佑,还是诵经本身就是功德?很简单的道理,诵经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明白佛教讲的道理,然后第三步是依佛讲的道理去实践。所以诵经是一种前方便,长养我们信愿的前方便。看讲义1-5:
念佛——培养信愿
吃素——长养悲心
诵经——引生智慧的前方便
上个礼拜讲了,念佛的
目的:是策发信愿(对佛法或发菩提心的信愿)
理论:由宗教行为激发感情的作用
原因:愿意发无上菩提心。因为发无上菩提心不容易,有时候你一时发心了,但是长远心很难。可能今天人家带你去哪里朝山,感情很丰富,看到佛菩萨流泪,(发愿)我也要像佛菩萨一样,结果过了两三天,到哪里去旅游一遍回来什么都忘光了。所以依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讲,这种念佛启发信愿的这一种前方便不要小看它,初学者都非得要这样做。你不要说我是高根基的,师父20多年研究经教,然后看过很多的信徒跟众生,我告诉你,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真正高根基的。他说师父,你的眼光很高,不是(师父眼光)很高,是我自己都不是高根基的,我也是初学低根基的,所以我也很需要诵经,我也很需要念佛。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根基普通的,然后愿意一步一步的来修习,这样才能踏实一点,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所以念佛要念什么?念佛的无边功德,无上的相好,无上的威德力,无上菩提的成就者,然后进一步念佛土的清净。
扩充之就包括礼佛、念佛、供养,就像普贤大愿所说的,所以你们去寺院除了念佛也会拜佛、礼佛、赞叹佛,怎么样赞叹佛?你们去寺院的时候有没有赞叹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有时候唱什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些都是赞叹佛的。
所以念佛它只是一个代表,不只是念赞阿弥陀佛偈,不是,包括赞佛、礼佛、拜佛,这些都统括在念佛里面,都是策发我们一种宗教情操,对佛法的一种信愿,对菩提的一种信愿,这个仪式是非做不可的,你不要以为根基高不要做那个,非做不可的。
那么当然进一步就会求生他方净土,然后再由禅观、心念,最后再方便为口念,所以你会觉得越来越方便。为什么?因为众生越来越懒,你不要笑,确实是这样。因为什么?由正法到像法,最后到末法,末法众生当然越来越懒了,根基越来越钝,方法就越来越方便了,但是如果你做得好的话,这些都是入门之道了。
你不要觉得师父老是瞧不起我们,老是说我们根基很钝,你不要误解,其实师父是认为你们根据很钝,但是师父本身也是属于根基很钝的,所以我跟你们在一起的同一个team。不是师父跳出来,然后说你们根基很钝,不是这样,因为师父认为我也是跟你们在一起的。无非就是鼓励大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修行,千万不要自认根基高,然后动不动来参话头,动不动来一个过慢,然后动不动讲一些听不懂的话这样子。这是第一个。
问:因为我只能看到现在的部分,刚才师父说我们修行的人,都是要好几劫的。像我们的地球可能会毁灭好几次,那?
师父:我们成住坏空,地球破坏了还会再形成,它不会不见的,会慢慢再形成。所以佛教的这种时间观是成住坏空,空了之后不是什么都没有,慢慢会再形成,然后就再成住坏空。(问:但是我们都不知道啊。)不是你不知道,我都不知道,但是不管在哪里,你只要这辈子好好听经闻法,然后依这样的功德因缘,种了这种善根,然后种子熏习,下辈子就能继续来听经闻法,我们就一直增长增长增长。所以如果依这样的一个因缘继续下去的话,不管你到哪里,有一件事情,师父保证你一定能够得到它的利益,就是你都能够亲近三宝,都能够听经闻法,能够如法修行。这个居士其实问得蛮好的一件事,蛮贴切的,蛮现实的,你们其实不用害怕,如果你们现在不是人,那就要担心了,师父这句话怪怪的。
如果你们现在是人,又加上你们有这种福报,身在中国,中国不是说中国人,我说的中国是什么?有佛法,佛法兴盛的地方叫中国,所以不要把“中国”这个字把它误解了,佛教里面讲中国是指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叫什么?边地,所以加拿大是边地,加拿大佛教不盛行,加拿大基督教盛行。但是要知道一件事情,中国里面有些地方是边地,边地里面有些地方是中国,像台湾大体上来讲是中国,但是台湾有没有某些地方是没有佛法的?没有人讲经的,没有寺院的?有,那就是中国里的边地。大体上来讲我说加拿大是边地,是没错,因为是基督教的弘化区,有没有边地里面的中国?有,在哪里?我们中道佛学会。在加拿大,叫做加拿大总会,在台湾叫做台湾总会,就是这样分。
我们有幸来做人,有这个人身,有这个福报又能够学佛听经闻法,依于这样的功德力,你只要继续用功,不怕下辈子听不到佛法,下辈子绝对能够再做人,绝对能够再亲近三宝听经闻法,能够依这样的一个功德力继续增长,所以就不用担心,你只要担心你下个礼拜能不能来,这个可能就比较担心一点。
上节课也讲过了,吃素,在古代叫做不食众生肉,目的是长养大悲心。又讲了“斋”的相关内容,有心清净,平等观,不非时食,等等。
接下来讲诵经
诵经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由于常常的诵持熏习入心,心生恭敬。虽然说它是前方便,但是你不要小看前方便,因为佛教里面叫做闻熏习,你常常听闻,听闻听完之后就会熏入我们的心,佛教里面又叫做种子,然后种入我们的深层的识里面,或者阿赖耶识也都好,反正就是八识,熏进去之后,未来就能开花结果。那么熏的越多,种子的力量就越强,所以我们诵经就是一种入心的方便。
为什么要诵经?因为你刚开始不熟不懂,也没有纯熟度,所以刚开始一下子要解释给你听会有困难,但不是绝对不行的,当然会有困难,所以刚开始你真的还不懂的时候,就先诵经,然后慢慢渐渐熟了之后,第二步要去了解经文。有人会讲其实经用来诵就好,不要去了解经文,这个(说法)是绝对不对的。三藏十二部里面从来没有告诉你这样子,三藏十二部都是告诉你闻思修,闻什么?闻经的教义、义理到底在谈些什么。
诵经的方法很多,持诵、书写、流传、供养都可以。持诵就是你可以每天在佛前跪下来,然后念,这种持诵,也可以在书桌前面默默的念都可以。书写——写经、抄经,这也是一种方法。书写在古代很普遍,为什么书写在古代很普遍?因为古代没有印刷术,尤其是印度他们其实都是用抄的,这样抄写,然后抄抄,说我抄一部《心经》供养你,就是这样子。他说《心经》太短,你抄一部《金刚经》送我。那你能下次抄一部《华严经》来送我吗?60卷、40卷或者是80卷,如果你还觉得不够的话很喜欢抄,《大藏经》一下子太多了,你能不能抄一部《大般若经》来送给我?刚刚《华严经》最多80卷,你们知道玄奘译的《大般若经》多少卷吗?600卷,慢慢抄,抄一辈子都可以抄,所以古代就是有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超经的功德殊胜,都会常常鼓励人家抄经,因为超经就可以流传。如果只有一部万一烧了怎么办?所以就鼓励大家多抄经。
流传、供养,怎么样叫做流传供养经?因为古代的经典是很难得的,古代的经典是非常难得的!不是你随随便便今天到哪里去买一套《大臧经》回来就什么都有,不是啊!他抄要花了多少时间?所以当你拿到经典的时候要怎么样?要恭恭敬敬的,像佛在一样,好像佛的舍利一样,所以《金刚经》讲,有此经典,即为有佛。不是有佛舍利应该要造塔供养吗?是因为古代经典非常的难得,所以我们非常恭敬这样子,当然现在是很容易得到,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恭敬心,所以要供养。
现在我来谈一下诵经的由来,我问你,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会不会诵经?佛在世的时候弟子弟子不用诵经,这样你知道吗?佛在世的时候弟子都是怎么样?听经闻法,甚至有事情就直接跑去问佛。那么佛当然不会好像只是这样在上面,当然该有的礼节都有,绕佛三匝,然后礼佛足,所以你们知道我们现在这样拜下去,不是常常右绕吗?那么右绕三匝,然后顶礼佛足,这个是印度人对圣人或是对可尊敬的人的一种习俗。所以是右绕三匝,印度古代不是只有见到佛才这样子,他只要见到圣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行为。那么什么叫做礼佛足?我们现在礼佛拜下去,不再叫你翻掌,拜下去然后握拳翻掌起来这样子。这样翻掌是干嘛?观想佛的脚落在两手心,古代其实是过去,佛坐着,然后过去捧着佛足,用我们的顶去碰佛的足,因为一般来讲,一个人哪里是最珍贵的地方?头顶,那里是最卑下的地方?足。我们右绕三匝之后,其实是跑过去捧着佛的足,然后顶佛的足,这样叫做真实的顶礼。
我们现在因为佛不在了,所以我们都拜佛像,你不需要跑到佛前面,然后去这样子,所以我们就在拜垫上面拜了,做一个表征,其实是捧佛足,用我们额头去顶的。以前佛弟子还要帮佛洗脚,然后足底抹油,因为古代佛跟佛弟子一般来讲不穿鞋子,不穿鞋子需要保护,就在脚底抹油,保护起来才不会受寒。
所以古代弟子们听经闻法的时候,会把佛所讲的东西了解,了解之后会进一步把它记忆起来,然后慢慢会把它背诵,背诵以后就口口相传。怎么样叫口口相传?弟子听经闻法之后会把它记忆起来,记起来之后,佛涅槃灭度了,你们知道佛涅槃灭度是什么意思?肉身舍报了,当然大乘佛法说一种示现也好,就我们一般来讲说佛已经圆寂入涅槃了,这个色身已经死掉了。接下来怎么办?佛弟子结集经典,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带着弟子到处去是游化的,所以他到一个地方就讲经说法,到每个地方所讲的不一定是一样,所以很多弟子听到的是每个人听到某一部分。谁常跟在佛的旁边听的最多?阿难,因为舍利弗、目犍连,早期是跟着佛,但是后来舍利弗、目犍连,佛是不让他们跟在旁边的,为什么?早期是跟在佛身边的,但是到后来佛是不让他们跟在身边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游化一方,为什么?因为这些大阿罗汉跟在佛身边没用,最好是到其他地方去度众生,这样对众生才有帮助,所以到最后这些大弟子们,实际上是各化一方的。
有到南边、北边的到处都有,所以佛到每个地方所讲的东西不一样,那么大弟子很多都是游化一方的,但是只有阿难一直跟在佛身边,听说跟了25年,所以也就是说阿难听到的最多,所以叫做什么?多闻第一。
当然多闻还有其它解释,我们以后再讲。佛灭度的时候结集两藏,我们不是说三藏吗?哪三藏?经、律、论三藏,佛灭度的时候只结集二藏:经跟律,没有论。为什么?论是弟子对经跟律的解释。所以没有论就两藏。那么结集的时候怎么结集你们知道吗?在七叶窟,用什么方法结集?结集过程是怎么样?(大迦叶)当时召集500位阿罗汉,阿难是前一天还没证到阿罗汉,到了那一天晚上才证到阿罗汉,所以他要召集500阿罗汉,我是要说它的结集过程,用什么方法结集?他是有这样一个组织者,那么大会总代表是谁?大迦叶,大迦叶是总召集人,不是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目犍连在佛入灭之前就入灭了。
也就是说大迦叶是总召集人,你如果不知道大迦叶是谁没关系,就知道说大迦叶是当初舍利弗、目犍连入灭之后,他是戒腊最高的人。
佛入灭之后大迦叶来做总召集人,你们不要以为佛把法王的位传给他,然后他就变成了教总第二代,不是这样子的,佛并没有把位子传给谁。佛用戒律来住持僧团,用什么来住持正法?用僧团,所以佛并没有说我把位子传给谁,佛并没有这样讲,因为佛说用什么来住持正法?僧团。
所以当佛涅槃之后,大迦叶总就召集大家一起来,各地各方的大阿罗汉都一起来,这些人因为在各个地方都听过佛说法,因为你有听,那这些人可能没有听到,所以每个人听到都不大一样。就把他们全部召集过来,经由阿难,律由阿那律尊者,因为阿那律尊者是持戒第一,他对律的研究非常透彻,这两个。一个负责结集经的过程,一个负责结集律的过程。然后结集是怎么样呢?现在开始,有人举手,我曾经听过,所以叫做“如是我闻,一时”,就是我曾经,如是我闻,不是谁,都是弟子,有一天佛陀游行到哪里的时候,曾经这样跟我讲过,他就这样提出来。那么阿难就问说,当初有没有人跟他一起听到的?他们有一堆人举手了,说我当初跟他一起的也是这样听到的,然后重问一次说,佛是这样子讲的吗?那么这些人说对,没错,当初佛确实是这样讲的。如果不是就讨论一下,说佛当初确实是这么讲,所以有人,有证物,这个就对了,就说类似是佛说的这样子。然后其他人再举手,我曾经某某时候,如是我闻又怎么样怎么样,经过这样子之后,把佛的教法结集起来,这个叫做结集,不是一个人在那边写,不是这样。
那么结集之后有没有用文字写下来?没有,要记得,经典最早结集的时候是没有文字写下来的,那怎么样流转下来?记忆,接下来口口相传,所以就会有记忆背诵,因为结集好了之后把它背诵下来。所以你知道印度人的记忆力特别好,因为他们会背很多东西,背诵之后口口相传。口口相传,比如说今天我把当初结集之的这些东西我传给你,你把它背下来,然后再口口相传,后来就书写为经典。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书写成经典了,刚开始是口口相传的,到了公元前一世纪二世纪的时候,据说,现在的研究,才慢慢有书写的经典下来。
那么由于必须要口口相传,所以就是要背诵,从那时候开始这个诵经诵经的这种模式就慢慢出现了,背诵口口相传,要背给人家听,我是弟子,一般我记忆力没那么好,师父念一次我就知道了,所以师父每次念,我就跟着念,没事的时候我有空就诵,有空就诵,方便记忆。慢慢书写成经典的时候,这样一个背诵的习惯还在,所以就会有诵经这样的一个形式慢慢出现,这是最早古代诵经出现的一个状况。到后来慢慢就变成,还没有了解经典的时候,先持诵、书写、留传…。
我问你,古代这些经典,当口口相传的时候,师父背诵出来然后传给你的时候,你一开始说,师父我不想背,因为我不了解。师父说你先背,我慢慢解释给你听,你都不背我怎么解释给你听,所以就会变成先诵经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再慢慢了解佛说的真意,所以信心增长后,后转入正常道由闻、思、修开发真 智慧。
变成说诵经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诵经只是入道之前的一个方法,你背熟了之后,了解佛教经典的内容意义,然后接下来付诸于实践,所以经典是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一个准则,用来实践的,诵经只是刚开始(入门)的一个方便而已。
所以当我们经过了念佛、吃素、诵经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我们信心慢慢增长,接下来我们就不能只是在信心的阶段而已了,我们就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阶段。所以我下面讲,当你念佛增长信愿,然后吃素培养悲心,然后诵经增长信心,之后转入正常道,就必须要有闻思修,开发真正的智慧。
所以学习经典,诵经之后必须要经过闻思修,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那么很恭喜各位,因为你们现在在这里已经在做什么?已经在闻了,这个思跟修还早,你们现在已经在闻谛阶段了。你不要以为说我每天都有在拜佛,我每天都在反省自己,这就叫做思跟修,还早了,闻也不只是听经闻法而已,你现在来这里听经闻法,闻慧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师父为什么老是说我们都是第一步,什么是第一步,我后面会解释为什么,但是不要忽略了第一步,虽然你来这边是小小的一步,但是对于你往后的人生是一大步。54:25
问:诵经有功德吗?
师父:诵经当然会有功德了,正法熏习进去多多少少会有功德的,但是不要误解,你不要去执着,诵正法的东西怎么会没有功德呢?但是如果真正功德要大的话,就要去了解经典的内容,那功德更大,还不够,要进一步拿你所了解的,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才是真功德。所以我不能够告诉你说诵经没有功德,我不能跟你说诵经功德就很大,因为你要是执着,然后不懂(经义)盲目的乱诵,就以为这样功德很大的话,那观念就不对了。
哪一个医生会跟你讲一定药到病除,跟你讲药到病除的话,那医生一定是蒙古大夫,所有的正统医生在你重病的时候,他只能告诉你说因为是怎样怎样,所以我现在只能用什么,你要照我说去做,我们就可以大概应付得来,应该可以治疗的,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谁也不敢跟你说100%。那我们的修行也是这样子,你不要老是跑来跟我说诵经好不好,因为它的条件因缘太多了,不是单一的而已,就像看病一样,它的因缘条件太多了,你具足的因缘条件越多,当然效用就越大,你不具足因缘太多,那条件效用当然就少了。所以你问我说诵经有没有功德,你要诵经,后来不是都会回向,然后你诵经的目的是因为我要照经典的意义去实践,那功德就更大了,如果你能够像,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功德无量无边,端看双方各个因缘的条件到底达到什么程度。
师父会告诉你说,哪一些因缘必须具备,哪三个因缘必须具备?诵经必须要具备三心,朝这个目标去做,哪三心?菩提心、心大悲心、无所得心,依于这样的一个终极目标来相应,那功德就很大了。
问:诵经可不可以有消灾解厄?
师父:当然可以,我说过,看你诵经到底存什么心,你的心越清净,然后越与佛法相应,当然越能消灾解厄。如果你只把它当成外道的或是什么一样,当然功德就少,还是一样,看存什么心发什么愿。他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只是如果我们常常会忽略,现在师父讲的明白了吗?都知道了。
正确的观念
现在师父告诉一些比较正确的观念,因为我们有时候对念佛吃素,然后诵经会有一些比较不是那幺正确的观念,现在我们要稍微导正一下。
首先念佛、吃素、诵经是入菩萨的初方便,不能只止于这样,必须做,但是不能停在那边,所以叫做入菩萨道的初方便。然后为了增长信愿慈悲还有智慧而修学,是方法而非目的。
然后我们对诵经的认知是,如果以诵经为功德,反而轻视义理的研究、了解和运用,这就失去了引导入慧学方面的作用了。本来是初入引导方便的作用,如果误解了,那就变成一种障碍。
素食放生
素食放生。
如果你诵经很好,经典一定要去了解,然后进一步去实践,你不了解怎么实践,盲修瞎练,所以一定要了解,越深入了解越好。你能够越深入越了解,表示你在实践行为上比较有一个具体或更深的准则,可以去去规划去拿捏。
第二点,吃素放生都是长养大悲心, 但是如果轻视了现实人间的种种苦迫,着重了爱护众生,忽略了爱护人类,本末倒置,失去了长养慈悲心的本意,那么就也是一种障碍。师父这里在讲什么?有人现在放生,放生是去帮助众生,但是要有智慧。
有人特别重放生,因为有人跟他讲放生可以长寿,所以特别喜欢放生,忽略的放生的意义在哪里?放生跟吃素一样,是怎么样?救护众生,长养悲心不是为了你要长寿,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功德小小,因为你的用意不对。但是有些人有一点本末倒置,就是非常喜欢放生,但是对人很刻薄,这个是不对,因为什么?忽略了爱护人类,本末倒置。
所以我告诉你,放生很好,放生是长养悲心,你的悲心可以从哪里去长养?爱护众生。那么爱护众生从哪里先爱护起?自己也可以。但是不要执着自己就好。从自己到从自己周遭的亲人先做起,然后慢慢一步一步扩大,你们知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从哪里修起你知道吗?从自己修起,然后观周遭最亲的人,因为(对他们)你比较容易起悲心。你不要以为怨亲平等,从最痛恨的人开始观,你每天观,那个嗔心会越来越重,弄错了,佛教的方法没有教你这样子修的。师父在讲《俱舍论》的时候,或是讲《清净道论》或讲什么论的时候,所有的论都告诉你,慈悲喜舍的修法是从周遭最亲的人开始观起,然后去关怀去爱护周遭的人。但是你不能自私的说,只观我的最亲的人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扩大,第三步,然后第四步,慢慢的扩大。经过长期的这样训练,你就这样才能够做到最后怨亲平等。
我们对众生的关怀也是一样,以人为本,然后扩大到其他的众生。所以你不要一直放生,觉得放生可以长养慈悲心,但是对你周遭的人不闻不问,那这样是本末倒置的,我说以人为本,然后关怀周遭的人,然后扩大。当然佛教是一个很广观的宗教,他说以人为本不是说只有人而已,我们还要扩展到其他道的众生,跟我们最近的众生是哪一道众生?畜生道众生,那么畜生道众生再下来是哪一道众生?鬼道众生,所以我们除了畜生道要关怀以外,进一步有能力当然也要关怀鬼道众生,你说鬼道众生怎么关怀?有很多的超度就是这样子来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我还是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扩大到其他众生,把对人类的关怀要放为重点,然后将来扩大到其他众生,所以这里要讲的,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就是失去了长养慈悲心的本意。
还有再讲一个:佛教讲波罗蜜你们知道吗?波罗蜜什么意思?波罗蜜不是智慧,般若才是智慧。波罗蜜是度的意思,你们说到彼岸是对的,因为它是度,到彼岸,还有一个什么意思?波罗蜜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到彼岸,所以我们翻成“度”,六波罗蜜称六度,度到彼岸没错;还有一个叫做究竟、圆满的意思。波罗蜜牵扯到做事的善巧,然后让它圆满的意思。
那么这里就是我要说的,放生要有智慧,更要有波罗蜜,也就是说放生必须有智慧,有善巧让它圆满。
什么叫做放生不圆满?这位居士说,本来放生是这样的,刚好遇到了,为了救护它,我把它买下来,他在那边抓的我把它放回去,最早的用意是这样的。现在是跑到市场买一堆,然后他(鱼贩子)每天就抓一堆(卖给你),(这个放生就)不圆满。
师父说什么叫做放生不圆满?不了解这些众生的特性,你不要南方的(动物)放到北方去,北方的(动物)放到南方去,那也是不行的。还有会破坏环境,生物有生态链,生物链,确实是这样的,你把一大堆的这些东西放到这里来,破坏了这里的生态,这些活不了,其他那些也死光了,这些都是不圆满。(因为)不圆满,失去了放生长养慈悲的意义,反而是杀生了,所以这个必须要了解,必须要注意。
讲一个很有趣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
我们东方不管中国台湾还是日本,其实比较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你们同意吧?西方人尤其是加拿大美国,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那个地方你不能随便去放生的,抓到要赔钱,更严重是要抓去关的。当初我去加拿大的时候,有一个居士讲给我听,他说那边有一个寺院,然后那个师父因为不了解(当地的环境的保护法),也喜欢放生,所以有一次他们去找了200只鸽子,然后用车载着,不敢在城市的附近放,因为怕被看到被告,他就开到城市或是省的边缘,以为那边没人,结果就放了200只。那200只放出去一飞,附近森林里面的鸟跟着全部都飞起来,就像台风一样乒乒乓乓的,结果附近的人跑去报警,知道来了多少警车吗?来了十几辆警车跟消防车。因为人家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警车消防车都来了,这个法师还有两三个居士开车去的,吓得躲在车子里面不敢出来。心想,为什么放个生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样,就躲着不敢出来,然后那个法师又不会讲英文。
然后警察来了,问你们到底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子?好像火烧山一样的,法师不会讲英文,其中另外一个居士会,用警察听起来似懂非懂的英文跟他讲,讲我们放的鸽子,警察说你们到底放了多少鸽子,他不敢讲,他说20只。然后警察跟他讲,你不要骗我,20只不可能会是这个样子,他才说100只,警察也不好再追问他。因为西方人是这样子的,他会原谅无知,但是他不能原谅你欺骗他。他可以原谅你无知,你不懂他可以原谅你一次,但是不能让他知道你在欺骗他,后来警察就很严重的警告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但是你已经破坏了这个地方的生态,所以我要开罚单,罚单开的还是蛮多钱的,而且我们会派那些人员来附近观察,看看到底造成多少破坏,如果真正到了很严重的话,我可能要起诉你。如果还好的话,我警告你们,下次就不要再这样胡搞瞎搞。不是没事,回去之后,你要随时监视,而且会看看你到底有没有再去做同样的事情,然后还要看这片森林之后的生态到底有没有造成破坏。你看这严不严重?严重,哪有像这边那么好,随便放一放,然后造成什么问题,然后报纸登一登骂一骂,没事,这会造成生态很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注意。本来我们的用意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波罗蜜的话,失去长养慈悲心的一个用意的话,那就不好了,有时候会让人家误解佛法。1:14:40
念佛
如果只为了求神力的加持,然后便流于一般的信仰。
我们念佛求佛,当然佛菩萨会加庇会保佑,但如果你只是存这个心的话,那就和一般的宗教信仰没有太大的差别。你到庙里求妈祖,求三太子,还不都是这样?当然念佛拜佛求保佑这是最初层次,佛教来讲不能只是这样而已,那就和一般宗教没有差别了。也不能急求自了,无法由此而策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信愿,进而引发自利利他,为法为人的大愿精进。
所以你念佛要记着,是要策发大愿精进,大菩提愿的,你不只是求佛菩萨保佑,你念佛也不是为了求自己解脱,不求自了。
在这里我要讲一下,净土法门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十方诸佛赞叹,不管哪一个净土,但是净土法门是大乘的法门,一定要跟大悲心相应,要跟菩提心相应,最好能和无所得心相应。所以求生净土目的是怎么样?要回来娑婆度有情,任何净土都一样,去不是目的,回入娑婆度有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所以你把去当成是目的话,那就是急求自了了,世亲菩萨在他的《往生论》里面说,急求自了那是去不成的,因为没有回向心,是小善根,所以叫做小善根。(净土)是大乘善根生,二乘种不生,你如果只是急求自了,认为净土多好多好,那边多殊胜多殊胜,然后急着赶快去赶快去,不行的。是要认为说我的能力不足,我的信愿不足,那么我要想要度这么多的众生,我大多的能力都不够,所以我希望去那边长养培养我的各种信心跟能力,之后我要回来娑婆度有情,这样才是真正净土的法门,才是得到十方诸佛赞叹的法门。当然了,你最好能够有无所得心,就算不是真实的,也要相应的,因为你如果太执着,一直执着这个世间太好了,你能不能去?也不能去。要往生的时候就要放下。
问:听不懂
师父:一般是说娑婆,因为娑婆叫苦、极苦,娑婆世界不只是一个了,世界都很苦,也是需要人去度众生了,那就看你有没有愿,然后发不发这个愿。娑婆目前是指我们,但是他比较注重我们现在这个,因为我们现在活在这里 。
现在师父问个问题,这些问题本来现在分组讨论,但是因为我觉得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暂时不会去讨论。1:19:38
自我反省提问
不过我希望你回去之后,因为你们手上都有讲义,我希望你们回去之后把这些问题好好的看一看,因为这是自我检视,你不要去检视别人,
1、 我知道佛法的心要是什么?要问我我知道佛法的心要,如果你现在知道当然好,你过去知道吗?学佛学了几年,你知道佛法的心要到底是什么吗?这是第一个问题。
2、我现在修的是什么?我现在到底在修什么?我在修地藏法门吗?我在修般若法门吗?我在修净土法门吗?我在修禅宗?你在修什么?
3、我有向这三个方向去努力了没有?哪三个方向?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我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朝着这个方向三个方向去努力?学佛三要,必须要这三个心相应。
4、如何以此三要去修各种法门?
你们每个人有自己修的法门,都好,你要诵哪一部经都好,你要诵《法华经》要诵《华严经》,然后你以什么法门,你修禅宗什么都好,你有没有用这三个心导入你在修的法门?你念佛,你念佛没有发大菩提心?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慈悲心。那么你念佛的时候怎么跟无所得心相应?我不是在找麻烦,我是在告诉你们,修行应该怎么样的去向善向上去前进,自我检讨了,你不要去检讨别人。
5、如何从各种法门入此三要?
比如说我为什么要念?为什么要吃素?我为什么要诵经?常常这样去观照、觉照、检视,我相信你们在学习上都一定会进步。
你们如果觉得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值得讨论的话,其实你们可以私底下自己找几个同参道友,二个三个四个五个都好,到外面不在家里头,泡个咖啡,泡个茶,放盘点心,然后好好的把这几个拿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你也可以去了解说我的认知对不对,也可以去了解到说别人是怎么用功的,然后别人所用的方法可以拿来当成我们学习尊敬的一个对象。所以我说修行必须要共修,不要以为自己多强可以修,修行以为自己多强很难修的,因为不知道你自己到底修的对不对,不要老是自我感觉良好,一直觉得自己很有修,然后觉得很好,一定要同参道友互相增长磨练,互相帮助,互相参考,这样你才知道说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
我们翻到下一页83/54页,五——信心及其修学
为什么在谈信心和它的修学?因为我们不是讲菩提心是一种信愿吗?大悲心是一种动力,最后是无所得心。
所以我们第一个是要看我们的信愿,我们发菩提心,那菩提心是一种信心,是一种发愿,所以我们第一个谈信愿的时候,就会谈信心和他的修学。信心是什么?怎么样培养信心?更进一步就是说怎么样去培养菩提心,菩提的信愿?这是我们这里所要讲的信心及其修学。
首先我们要谈到:
第一,信仰,信心的必要。学佛信心是绝对必要的,声闻乘说:“信为能入,戒为能度”。然后菩萨乘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所以都谈到信,而且都是信为第一步。佛说,“我法甚深妙,无信云何解”?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培养信心。那么一般来讲,信心怎么生起的呢?“知、情、意”三方面都可以生起,那么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他生起信心的方式也不大一样。
1)知:有些人由知而生起信心,就是由深刻的了解认知然后生起的,这是第一种信心的来源。
在座有没有人觉得说,当你对一件事情,你想要相信他的时候,你都用什么方法到最后你才会相信?
答:先证明。
师父:怎么证明?(答:先试验)你要这样从结果然后飞回来,实验就会得到证明了。怎么实验?有几个方法?在周遭生活上,当你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对他生起信心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观察,观察之后,然后会去了解他,然后慢慢才生起对他的信心,由深入的了解。我问你:你要买车,你决定买什么车,要先比较,再比性能,然后性能怎么比?去开开看,但是开开看还不准,那可能只是你的手感还不错,你是不是要去做一些调查?这些车的(售后)评语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慢慢深入去了解,再去开开看。再问你有车的朋友,看他们对这辆车的性能各方面感觉怎么样,然后慢慢的我才买这一台车。不过你问的人你要相信他才行,所以你看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是随便什么人说了你就信,你是不是经过各方面的调查,那也就是说你对它作深入了解之后,你终于相信说这一款车不错,就是你要买的。
信心生起不是人家随随便便跟你说(你就会信的),你是经过深入的了解,然后认知到(他的各个方面),然后才生起信心了,这是生起信心的第一种方法。
2)情:情感的归向而生起(信心)。
什么叫做情感的归向而生起?有没有人对某一个东西有一些信心,但是他并不是真的认识到,他其实(对这个东西并)不是真的了解,对他产生的(信心)只是由于情感的作用而产生。师父不是讲过吗?(某人偶尔)听到(寺院的)钟声(悠悠扬扬),或(在寺院看到)佛(像)的庄严;或者觉得你这个人真的太好了,很慈悲,所以你做的一定对,我就跟着你去做,有没有人这样子?然后受到了感动。师父讲话比较会感动的,但是有些法师讲话很能令人感动,你不一定了解他在说什么,但是他讲话那慈悲的样子,慢慢的,一字一句的,发自内心的悲心,你其实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但是你就觉得他讲完之后,你流泪,所以你就来参加,有没有这样子?有。我相信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因为听师父讲法而流泪。 (答:法喜充满。)不过你法喜充满是因为了解师父在讲什么 ,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有时候由情感的产生(的信心),你不一定真的经过了什么调查、研究、证明、论证,你只是一种情感的感觉产生,那也是一种信心生起的方法,也是一种亲身体验方法,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是一种信心生起的方法。那么还有另外一种:
3)意:由长期的努力操作而生起。
什么叫做由长期的努力操作而生起?(答: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也不一定证明,也不一定去实验,但是有一直去做,做久了就会觉得说有信心了。你不一定先了解,你可能因为谁说,我们来做什么,然后你就跟着他去做,你从来不会想去了解,但是你就跟着做久了,习惯了做,那个信心就慢慢起来。有没有人告诉你说,我都拜88佛忏悔了,很有效,然后他说那我也来拜,他有没有去了解说拜佛要做什么?没有去了解的。他只是因为这个人告诉自己,我做的很好,他就真的去跟着去做,然后拜呀拜,然后每天做,做了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之后,信心会生起的。不管他有没有得到什么效果还是怎么样,久了之后慢慢信心会生起,有的是这样子的,长期操作之后所生起的。可能刚开始也不管他到底是怎么意义存在,长期操作习惯了之后,他习以为性,他会生起一定的信心。
所以总归来说,我们的信心可以由“知情意”而产生信心,那么现在我只是告诉你说,我们信心会有这样的产生,至于说就佛法来讲,正确的应该怎么产生,我们后面会慢慢来讨论。
那么现在为什么师父说我们的信心是“知情意”而产生的呢?因为在佛法的修学信心及修行里面,确实也是有某些不同的人经由“知情意”的偏重,然后对佛法产生某些信心,确实有这样的人,那就牵扯到后面的:
信心及其修学
* 学佛有三种门入:信仰门入、慈悲门入、还有一种智慧门入。
那么就配合我们的知情意:知是哪一个门入?智慧门入;那么慈悲是哪一个门入?情。上次不是说情的发挥可以变成慈悲,情的不好的面就变成贪婪?
信仰门呢?意,意志力就是信仰。入门可偏重不可偏废。
入门的时候可偏重,你刚入佛门,不管你是怎么带进来的都好,但是师父讲过,真实信心的生起是三门并重才生起真信心的。所以当佛法讲说信为能入的的时候,他的信可以偏重,但是不能偏废。如果你偏废的话,那不是真实的信心了。
你入门的时候你可以偏重我从哪一个门人,然后从哪个门产生信心的,但是你不能偏废,如果你只是偏废的话,那有可能会产生问题了。
来看讲义,入门信心的生起
学佛三门入:信仰门、慈悲门、还有智慧门,入门可偏重,但是不可偏废。当佛法讲信为能入的时候,它是讲三门要并重才能生起信心,它的并重对初学者同样,可以偏重,但是不可以偏废。如果偏废的话就会产生下面的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
有智无信生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悲无智易堕落。
如果你刚开始说是偏重智慧门入的话,但是你没有情感和悲心的这种增长的话,你的智慧门,那个不是真正的智慧,那个有时候就在谈空说妙而已,甚至会造成邪见的。什么叫造成邪知邪见?有些人会认为说他的根基很高,所以他重的都是顿悟的法门,谈的都是性,谈空说妙,然后忽略或者是诽谤宗教仪式,所以告诉你说拜佛(都只是仪式),说因为《心经》讲五蕴皆空,然后讲无所得故,(这些人做这些仪式)都太过执相,有些人就会这样讲,那就是邪知邪见。
因为师父讲过,初入学者如果真实信心的时候,你必须在宗教行为还有知见上怎么样?是配合的,绝对不会以理废事,事理必须圆融的。
那么还有一种,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你从哪一门入,你的知情意,你只重信心,(……)意义在哪里?如果从来不了解的话,你怎么知道你修的是对的(……师父讲台语,听不懂)你很容易长愚痴。
有人看到我,跟师父讲说,佛教徒为什么看到庙都拜?他看到香都拿,然后这个也拜那个也拜这样子,到最后不知道他自己在拜什么,这样的话就会搞不清楚佛教的特色在哪里,然后会把拜佛跟拜其他的神然后把它等同,这样的问题就很大了,因为你这样就没办法入佛法的心要了。
最后一种,有悲无智易堕落,什么叫做有悲无智易堕落?有悲无智那就不是真的悲心,那只是一种感情,一种同情心的作用而已。什么叫堕落?贪染、染着了就堕落。师父上次是不是告诉你一个故事?十六七年前我有个师兄弟,悲心重,他佛学是插班二年级的,然后才出家不久一年多,然后跟我们一起受戒,受完戒之后,师父告诉他你出家不久佛学愿才读两年,其实你的各方面都不足,所以希望他留下来继续读高级部。他说我不读书,我在佛学院帮忙,然后因为悲心深重,所以终日游街头,什么叫终日游街头?整天骑着摩托车在外面跑来跑去,然后看到人就想度,那么结果有一个信徒的女儿失恋,要死要活的又要上吊,又要自杀的,又哭又闹的,然后由于他悲心深重,所以就要去度她,度到最后便怎么样?“终日游街头,心中念佛忙,众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后来我们佛学院的同学就把它改成“众人皆不知,别有一洞房”。这个就是叫做有悲无智,不了解说自己的能耐到哪里,也不知道说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然后老是想度人,但是度人又没有那个智慧,然后就沾染上了,后来就“证三果”了——不来啦。人家证三果是不来欲界受生,他的“不来”是不来出家了,所以这个就堕落了。
所以三个都必须要注意到,智、信、悲,最好是均衡的发展,但是就算是有偏重,初入学必定会这样子,但是绝对不能偏废。你在悲心深重状况下要学智慧,听经闻法,你喜欢拜佛念佛可以,你要学智慧到底是什么?那么你听经闻法,不要自己以为自己根基就高,还是要在事相上的念经拜佛里面都要下苦功夫,这才是我们学佛的初入门的一种方便。
回向!
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