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一百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如源法師) 《成佛之道》100講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們繼續來看如來藏思想的最後期。如來藏的經教,依經教的內容來講,可以分為三期,這三期可以說是佛陀講經最早怎麼樣,最後中間怎麼樣,最後怎麼樣,也可以這樣子講。也可以從歷史上來講說它的思想前後變化。那麼初期的如來藏概念比較簡單,主要就是說我們一切眾生心中具足一個如來,只可惜外面被貪嗔痴煩惱所包覆,所以我們就是凡夫,那麼成佛是什麼意思呢?成佛就是利用修行成佛,把外面的貪嗔痴煩惱給擦掉磨除掉,磨掉之後讓內部的本具的如來顯現出來,那就是成佛,這個就是如來藏的思想。

3、後期思想

  • 代表經論:楞伽經Lankavatarasutra
  • 思想:

1)、以如來藏為方便之教說

  • 如來藏與真我
  • 方便之教

2)、如來藏藏識

  • 如來藏為內在的清淨法
  • 阿賴耶為外在的雜染法

第一期的重點,它也沒有太深的理論,它用的都是比喻,記得嗎?什麼貧女懷龍王,還有什麼貧家有寶,意思就是說外面看起來是很平凡,甚至是醜陋不堪的,那就是代表我們的貪嗔痴煩惱,但是裡面卻是有最珍貴最好的,那就是代表我們的如來。

第一期的思想,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慢慢就會有點好像有「我」的那種觀念跟色彩在裡面。所以經上就有菩薩提出來說,這樣講是不是有點外道的「我」的這種色彩,佛陀到最後會說為什麼會這個樣子。那麼第二期有什麼?

第二期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那麼第二期它還是以如來藏為究竟,它怎麼講?它說外面的貪嗔痴雜染沒有自性,所以是空。但是裡面的如來萬法具足不空。所以外面的是空,裡面是不空,這個叫做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還有,如來藏為所依,依如來藏而有生死輪迴,依如來藏而有涅槃解脫,甚至成佛。什麼叫做依如來藏有生死輪迴呢?這樣的一個如來藏,依外面這一層的貪嗔痴雜染,所以我們眾生生死輪迴。那麼依裡面的如來本具,所以我們可以涅槃解脫。所以依如來藏而有生死輪迴,依如來藏而有涅槃解脫,這就是如來藏的思想。

唯識是依什麼而有阿賴耶?唯識是依阿賴耶而有生死輪迴,依阿賴耶而有涅槃解脫。因為阿賴耶是雜染,裡面有雜染種子,所以它就是這樣不斷的現行,我們如果不修行就雜染現行出來,薰習的還是雜染,我們就生生世世的輪迴。那麼如果我們經過修行之後慢慢轉,不是去染,這個語詞要弄清楚,是「轉染成淨」。雜染種子,經過正法的薰習變成清淨的轉回去,不斷轉,不斷的轉。就像一桶污水,它經過淨化之後,把清淨的水弄回去,那麼不斷的這樣循環循環,到有一天會怎麼樣?整桶水變成清淨的,到有一天阿賴耶就轉識成智,變成了無垢識,叫做庵摩羅識。這個叫做轉染成淨,它如來藏是去染顯淨,它的在言語的解說上有點不大一樣。這個就是如來藏的第二期思想。

到了第三期思想,後期的以《楞伽經》為代表,它的特性是:

第一個,以如來藏為方便的教說。

如來藏與真我怎麼解說,還有方便之教。

第二個,如來藏藏識,這是它的《楞伽經》的思想很重要的地方。

如來藏為內在的清淨法,阿賴耶有外在的雜染法。這個上個禮拜大概說過。本來一整粒這樣子,裡面的清淨叫做如來,外面是雜染的貪嗔痴,這樣的一整粒叫做什麼?如來藏。

到了第三期《楞伽經》的時候,它是怎麼樣?裡面這個清淨的叫如來藏,外面這個雜染的叫什麼?叫做阿賴耶,這樣子整粒叫做什麼?叫做如來藏藏識。

師父再講一次,到了這個階段,這整粒叫做如來藏藏識,它既是如來藏又是藏識,那麼這一整粒裡面的清淨的叫做如來藏,為什麼?因為它是如來藏在裡面,它是如來藏在裡面,那麼外面這一層雜染的就是什麼?阿賴耶。那麼依這樣子的外面雜染的阿賴耶緣起是依唯識的理論來講怎麼樣?生死輪迴,那麼依裡面的清淨來講什麼?涅槃解脫乃至成佛,它這樣的理論就更完整了。

記得師父講的嗎?唯識的特點跟它特性,唯識在生死的緣起法相上解釋得非常清楚,比對於其它的,中觀的什麼,它在緣起的生死法相上,這是唯識的特性,也是唯識的特點,也是它的優點,它在生死法相上解釋得非常清楚。

那麼如來藏它,的特性在於說,它重點在於我們本有一個自性清淨的這種如來,所以我們要怎麼樣?成佛解脫是完全有可能,而且一切眾生都有,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但是如來藏思想在外面的雜染上是怎麼回事,它就沒什麼交代,這一類的經典就比較少交代。所以它的特勝就在於重在於清淨,唯識重在於雜染,這樣各位清楚嗎? 這個很容易了解了,這個是後期的思想。

1)以如來藏為方便之教說

  • 問:如來藏之教說像似外道的『真我』論
  • 答:如來藏說為佛的方便應用,其目的:
  1. 吸引外道
  2. 渡化一般無法接受甚深法的眾生
  • 實教:如來藏亦是空無自性

那麼我們再來繼續,我們第一個是什麼?以如來藏為方便之教說,這個叫做

以如來藏為方便之教說,那麼經上怎麼講?

問:如來藏之教說像似外道的『真我』論,這是經典上的問答,那麼這時候佛陀說,如來藏為佛的方便運用,其目的是,吸引外道,渡化一般無法接受甚深法的眾生。其實佛陀告訴菩薩們或是告訴弟子們,真正來講,如來藏亦空無自性。

我再講一次,有弟子在經上就問佛陀說,佛陀這樣講不是跟緣起違背了嗎?不是講緣起一切法自性空,沒有一個實法嗎?但是你現在說有一個具足的如來,那不是本有嗎?那麼好像有點跟外道講的「我」有點像,理論上看起來好像有那麼相似之處。那麼佛陀怎麼回答?

佛陀就說,其實講如來藏有一個真的的如來在我們內心身中,這個是一種方便的應用,它的目的就是要度化外道。為什麼要度化外道?因為外道都執有一個我。

我問你,說一切法空比較容易理解,還是告訴你眾生內在有一個佛比較好理解,哪一種比較好理解?當然內心有佛比較理解,那一切法空比較難理解,搞了半天,聽了四年,搞不清楚一切法空到底是什麼。

那師父說本有佛性,本來是佛,那容易解決。佛陀就是說,你跟外道或跟一般眾生講一切法空,確實是有它的困難度。因為你談一切法空很多人就落入斷滅,到底什麼是空也搞不清楚。那麼好了,現在就告訴你們說我們本來是佛,這個好,很容易理解,那就踏實了一點。所以容易理解容易度化一般眾生。所以吸引外道,還有度化一般無法接受甚深法的這種眾生。

但是究竟來講,一切法畢竟空,這是般若經的本義。所以緣起生死是空,涅槃解脫也是空,了解嗎?到最後就是《金剛經》的那種理論,如來藏就實來講,佛陀說它依如來藏只是度化一般眾生,真正來講如來藏還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是佛法的實教,佛教的真實義。

你們如果還不知道這個(空是什麼意思),回去聽聽師父講般若中觀,還有《金剛經》裡面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金剛經》不是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嗎?而且也講亦無如來相,那麼你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見如來?現在我講《金剛經》說能不能?當然說不能。因為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緣起所現化的這樣一個東西,你不能依那個東西來認為他就是如來。所以如來這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一切功德,當然是佛陀三阿僧祇劫修來的,佛陀可以是這個樣子,但是他的法性是畢竟空,因為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了。所以這個就是佛陀要開示的,就是因為空實在是太難理解了,所以佛陀只好應化方便。

所以從般若經到唯識學到如來藏,它有這樣的一個含義,般若經直視一切法甚深空,那麼中觀就是依般若經來開示甚深空義。不能了解沒關係,不能了解叫做五事不具足,那麼佛陀就用三性三無性,那就是唯識的理論(來教導你)。再不能了解那沒關係,用如來藏,度化一般的眾生。這樣各位大概了解嗎?如果不了解沒關係,以後可以慢慢再來。14.25需要加圖

2)如來藏藏識

  • 依阿賴耶來解說世俗生死輪迴
  • 依阿賴耶來解說還滅涅槃與成佛
  • 如來藏藏識是一切善不善的根源
  • 雜染法非外來的,而是阿賴耶的內在本質,清淨法是如來藏的本質
Ru.png

早期 楞伽經(晚期)

第二個不是講如來藏藏識嗎?如來藏藏識依阿賴耶解說世俗生死輪迴。

你看第一個,這個是早期如來藏,有一個如來在裡面,然後外面是雜染法,這整粒叫做如來藏。但是到了《楞伽經》之後,這個是如來藏,外面這個雜染法是阿賴耶,這個是阿賴耶,整粒叫做如來藏藏識,可以看得到嗎?

整個叫做如來藏藏識。所以叫做依阿賴耶解說生死輪迴,那就很好解說了,也就是說外面這一層,有沒有看到?外面這一層是充滿着雜染種子。那麼這個雜染種子現出來就是雜染的,那麼流回去那還是雜染的,所以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不了解沒有修行,你就沒辦法去去除這一層。所以它就一直雜染種子薰習,雜染進來還是雜染。再現出去,還是雜染,進來還是雜染,如果《楞伽經》依唯識學的理論來解說,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問題是唯識學它是說,你如果聽經聞法的話,你可以正法薰習,然後轉成清淨的種子進來,但是如來藏不是這樣講。如來藏說,聽經聞法之後,雜染的出去,讓它消失。如果就如來藏的理論,雜染沒辦法轉成清淨的,雜染的就是雜染的,雜染的就讓它消失。那麼雜染的再出來,再讓它消失,怎麼消失?

理論上它是無自性,所以它是可以消失的,但是它不會自動消失,因為你要修行,這樣就知道了,你不修行它就熏成雜染又進來了。你修行你讓它雜染現行,修行之後,你不再熏成雜染種子,就不要讓它再進來,這樣知道嗎?這個是如來藏的理論。所以如來藏理論就叫做時時擦拂拭,勿使惹塵埃。也就是說我們隨時要去覺照,我們現在貪嗔痴煩惱起來了,我現在生氣了,我能不能繼續再這樣下去?不行,你罵我,我火起來。

我想要頂回去或罵你回去,你罵我3次或罵你6次,你罵我三次戒定慧了,我罵你6次怎麼樣?六波羅密了,開玩笑,那麼你罵我

那我生氣了,我火起來了嗔心起來了怎麼辦?想到說我不能這樣子,師父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我聽經聞法,我是佛教徒,不能這樣子,種子出來怎麼樣?你不要讓它再熏,變成清淨法。他罵我是有他的苦衷,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可能早上來了被老闆罵,或者最近家裡有些事情,所以他可能心情不好。我就用關懷的、慈悲的心問他說,你最近怎麼樣?還好嗎?

(自己的心)慢慢清淨了,這個時候就不會再有染污法進來了,染污法就消去了。這個清淨法其實不是外來的,學習上是外來的,你在學習的過程上,表面上是外來的,但是外面的清淨法會跟內在的清淨法相應,這樣知道嗎?然後你就這樣子不斷修,不斷修,要多久?

差不多十年左右了,為什麼笑得那麼高興?對了,不可能十年了,我說十年左右你可能大概了解,大概了解是這個樣子,我說想你聽《成佛之道》聽十年左右你就知道這個理論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太高興,高興了一下十年了,師父現在成佛了,二十五年成佛了。

你沒有聽清楚,下面還有一句,十年只是大概了解這個理論而已。

開玩笑的,沒有了,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把它完全去除清淨。你們知道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嗎?(答:從歸依開始),沒有那麼好的,皈依開始,師父都還沒開始,我後面會講從哪裡開始,我不知道你們怎麼樣,但是大多數都還沒開始,我後面會講什麼時候開始。

從十信位的初心開始,信心圓滿開始,師父後面會講。

那麼你這樣三大阿僧祇劫就成佛,但是你不要想說剛才講十年很高興的,但是你想三大阿僧祇劫,那什麼時候?你要這樣子講。

師父講過一個東西,你去除一分的雜染,把佛法的一分的應用,你就有一分的快樂,那個叫做現法樂;你少一分的執着,哪怕不是斷,是把它降伏,你都會有一分的快樂,所以你學佛學上手一定會有現法樂,而且會覺得真實的快樂。

師父講過好幾次了,你真正把佛法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學上手了,一定會有真實的快樂。一分的運用就有一分的快樂,這個師父已經講過好幾次了。所以你們不要以為說三大阿僧祇劫太遙遠了,那怎麼辦?所以不要這樣子想。你一分學習就一分的快樂,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Hx:這個地方講這個阿賴耶識,是把雜染逐漸的去除,像唯識就是「轉」。這個阿賴耶識和(唯識學阿賴耶識)根本的區別,就在這地方,這裡不存在往裡熏的問題?

師父:不存在薰習或轉識成智的問題。

Hx:它有沒有(種子)現行的問題?

師父:它有現行問題。(問:沒有往回熏的問題?),如果你是雜染的話就往回熏。雜染的現出來,你沒有外來的清淨法對你產生影響,那麼你就熏回去就是雜染法,雜染的往回熏,不雜染的就消失,這樣明白嗎?哪裡不明白?

Hx:比方做善業,惡業是往回熏的。

師父:因為不管你做善做惡,如果你沒有無漏的清淨法,你善惡都是往回熏的。所以為什麼叫雜染不純惡呢?因為叫雜染,就是裡面有善有惡。也就是說你雖然是凡夫,你還是可以做善事,但這個善事不是無漏的,是有煩惱雜染有漏的。

Hx:如果是清淨的,就不往回熏了,

師父:如果是清淨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雜染的打消掉。

Hx:什麼樣的才是清淨的?

師父:聽聞佛法,無漏的薰習,比如說談一切法空一切無我,談四聖諦十二因緣,這一些都是無漏清淨的。(問:這些種子是不是種子往裡熏的)?不是種子往裡熏,它是這個力量把你出來的這些雜染的把它弄掉了,修行的力量,而且是修出世法,你如果是世間法,那就不管好的壞的它就一直熏,因為世間法,你還有貪嗔痴煩惱在裡面,你不是隨順勝義的。

Hk: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看到一件事情你就發火了,但是你在發火的 時候,你可以意識到這是你個人貪嗔痴導致的,然後你的火就降下來了,

師父:這個時候可能就把貪的煩貪的煩惱的一分種子把它消彌掉了,如果你要是繼續發火的話,它又熏回去了。比如說你布施雖然是好事情,但是你有執着,那是好事是善業是善的,但是它還是熏回去,因為它是雜染的。它如果你能相對的不是完全斷了,你是無我相應而已,是隨順的而已,那就減損一分這種有漏的種子。所以說為什麼要那麼久?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有太多這種有漏的。

所以再講一次,如果是唯識的話,它種子現出來是雜染的,如果不修行進去的還是雜染的。那麼就唯識來講,它要出來之後要以清淨善法熏回去,那麼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轉,清淨薰習它會轉整個東西(阿賴耶)會變成清淨的,叫做轉識成智。

如來藏,它本來裡面是完全清淨,不增不減,本來就具足,但是被外面這一層雜染蓋住了,蓋住怎麼樣?去掉,你要去掉怎麼去掉?因為它現在是用阿賴耶的理論,所以有種子。種子會不會現出來?會,任何時候在現,但是你現出來之後,你用清淨正法不讓它雜染的再熏回去。那也就是說出來一分就給它削掉一分,出來一分就給它削掉一分,理論上,那麼久了之後,外面這個力量會越來越弱,越來越弱,到最後三大阿僧祇劫——清淨。當三大阿僧祇劫過後,外面這一層完全不見了,顯現出裡面清淨的如來藏,它的理論是這樣。

Jq:還是要問這個圖,所以說左邊這個就是代表唯識?

師父:不是,聽好,這個是早期的如來藏思想,就是《如來藏經》的,它很簡單,它沒有什麼太多理論,它就說我們有清淨如來在裡面,我們外面貪嗔痴雜染,那麼修行就是把外面去掉就好了,它就這樣講。

Jq:因唯識父這邊只寫如來,那邊寫如來藏,

師父:兩個都是如來藏思想這樣子的。

Jq:然後我就開始琢磨這個白色的比較小,那個白色的大。

師父:跟大小沒有關係,為什麼這個會比較大,因為這邊三個字,三個字它一定比較大的,這樣有問題嗎?

這個不是唯識,意思是說這個是如來藏融合唯識學之後,是新的如來藏思想,或者是說後期的如來藏思想。因為在生死解脫方面,前面沒有那麼多理論,但是它必須要解說生死是怎麼回事,你說我們本來清淨的話容易理解,生死怎麼回事,它就把阿賴耶帶進來,解說外面的雜染法,這一粒叫做如來藏,這一粒也叫如來藏,這一粒是早期佛所說的如來藏,這一粒是比較後面佛所說的如來藏。兩個都是如來藏,是在思想上的內涵上這個豐富了一點。(問這兩個都是佛陀講的),可以這樣子講,都是佛陀講的不同時期,早期講的比較簡單,後面就稍微複雜一點。

Hx:師父,你能不能再講一遍,第一句話就是說如來藏藏識,還是依阿賴耶識來解說世俗生死輪迴,它是怎麼輪迴的?

師父:生死怎麼輪迴,因為外面雜染一直都在,貪嗔痴煩惱都在。那麼貪有貪嗔痴煩惱就會造業,造業就會受報,那麼就是惑業苦這樣不斷的輪迴。(問:這個輪迴和唯識理論輪唯識一樣的?)我們的輪迴都一樣的輪迴,只是解說理論不大一樣。(問:區別是在哪地方來)?唯識是說整粒都是雜染的,唯識沒有裡面這個如來藏,它雜染就會現出來,因為有貪嗔痴,現出來的還是雜染,如果你不修行沒去對治它,它熏進去的還是雜染。也就是說貪嗔痴它會造業,造業就會來三世受報輪迴,因為你有雜染有煩惱,你沒有去對治,你就依煩惱雜染就不斷的這樣一直輪迴。

就來三世一直輪迴,這樣清楚嗎?

在輪迴上,這個如來藏藏識的解說跟唯識的解說差不多了,解釋的是一樣的,都是雜染種子不斷的現,然後不斷的熏進去,還是雜染的,所以就不斷的輪迴了。你再思考看看有什麼問題等一下再問。因為師父看你的臉好像不是很清楚的樣子,不是很確定的樣子,

Hx:我問題就是說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比方我們現在是活着的,然後現在你要是想阿賴耶識和如來藏,

我是在這樣想,我們每個個體是否就像孫悟空一樣,它拔一根汗毛,然後吹口氣變成一個小的孫悟空出來了。我們就是我們那個如來藏或者是阿賴耶識吹出來的一個汗毛變出來的一個,然後我們死了以後,等於說是小孫悟空死亡,實際上大的孫悟空還在,本身還在變化。

師父:你不能這樣理解,你這樣理解就外道梵我的思想,就外道大我的思想。你要知道說阿賴耶如果就唯識來講,阿賴耶是變動的,沒有一個本來的實體,它只是一大群種子聚在一起而已,這樣你知道嗎?所以它沒有那個大的孫悟空,如果是大的孫悟空的話,它不是一個本質的東西。

Sw:這個如來藏,不受清淨的,而不是個阿賴耶不受清淨的種子,它只是把全都是污染的,

師父:因為如果我們講阿賴耶的話,它本來就是雜染種子。

Sw:如來藏有雜染的種子?

師父:但是阿賴耶它比較重在雜染種子。因為你要記得師父講過說,唯識學它講阿賴耶必定是有覆的,而且是雜染的。它是針對我們凡夫來講的,所以它是重在雜染,就算有清淨那也是非常少數的,除非說你修行修了幾劫幾劫這樣子,它清淨會越來越多。但是就我們一般的凡夫現在來講的話,它還是以雜染為主。

Hx如果有什麼問題慢慢再談,你不要太陷入這個,因為

你要知道理論是這樣,我們現在生死輪迴是這樣子,那麼佛陀只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生死輪迴是怎麼回事,然後怎麼解脫。他會針對不同根機用各種理論來解說到底是怎麼回事。那麼在這個解說的立場上,他就會有實教,有權教,有些是究竟到底是怎麼樣,有些就是度化眾生方便的話,我要講些什麼來引導他們入門。

我後面等一下會講,如來藏藏識這樣明清楚了嗎?

成佛之道

  • 去染顯淨
  • 除去外面的雜染
  • 顯出內在的如來

但是不管這個理論,還是這個理論,最後成佛之道的理論,如果就如來藏它是去染顯淨。

這個講好幾次了,總之它就是去染顯淨,去染顯淨

不是轉染成淨,是去染顯淨,除去外面的雜染,顯出內在的如來。我們眾生本一個如來,然後把外面的這一層擦掉之後,就顯現出內在的本尊如來,這個就是如來藏根本思想。所以如來藏根本思想它很簡單,就是如來本具、外面雜染,那你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透過不斷戒定慧,先把外面這一層去掉之後,顯現出內在的清淨,那就是成佛。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

(34.02學員略)解說方式不一樣。詮釋方式不一樣。

到這裡我們把如來藏思想講完之後,我們來統歸一下大乘三系。大乘佛教經典論典雖多,但不外乎這三大系,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來藏真義,這個是依《楞伽經》講的,還有《究竟一乘寶性論》講的如來藏的真義。

如來藏的真義

  • 方便適應:如來藏適應凡夫、外道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又說: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在眾生身中成就。
  • 真實究竟: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
  • 法空性──真如──無差別──眾生界──如來界──如來藏
  • 寶性論:宜說佛性為離五種過失

— 以有怯弱心:對發菩提沒有信心者

— 輕慢諸眾生:看不起眾生者

— 執着虛妄法:執生死法者

— 謗真如實性:落惡空者

— 計身有神我:執真我者

方便適應:如來藏適應凡夫、外道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又說: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在眾生身中成就。

真實究竟: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

其實佛到最後說,為什麼叫如來藏呢?其實如來藏是一切法空的意思。一切法畢竟空有很多名稱。

法性空也可以叫真如,也叫做無差別,也可以叫眾生界,也可以叫如來界,也可以叫如來藏。

經典告訴我們,般若經講一切法空,其實這個一切法空在經典上用各式各樣不同的名稱來描述。當我們講「真如」的時候它還是一切法空,當我們講一切法無差別的時候還是一切法空。為什麼叫真如?我們斷煩惱證悟的到底是什麼?畢竟空性。當我們證悟到畢竟空性的時候,悟到畢竟空性這時候就叫做真如

什麼叫無差別?一切法平等,為什麼一切法平等?因為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緣起相上不平等,因為緣起相上各式各樣,我跟你有沒有一樣?不一樣。所以緣起相上來講平等是有問題的,因為你講平等到底什麼平等呢?我們的福報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業力也不一樣,我們修行也不一樣,你要講平等什麼?但是如果你就一切法的畢竟本質來講,畢竟空,那心、佛、眾生無二無別,因為一切法畢竟空。

你跟一匹馬平等嗎?當然沒有,如果我不小心把一匹馬弄死了,可能被罰一些錢,如果不小心把一個人弄死了,不是罰一些錢的事情了。那就還是有不平等,為什麼?緣起法相上森羅萬象,如果你連緣起相上都把它當成是平等,那就是落入斷滅見。但是你跳到一切法畢竟真實相來講的話,一切法畢竟空,那一切法真實,那一切法平等,所以叫做無差別。

中觀從這個立場來講,一切法空性,所以一切法依緣起而得成,所以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中觀般若,就從這個立場來講。

還有眾生界、如來界、如來藏,眾生界是指怎麼樣?眾生的本質;如來界,如來的本質;還有叫做如來藏。眾生界,眾生的本質是什麼?一切法畢竟空;如來的本質是什麼?也是一切法畢竟空。到最後不是說講如來藏一個內在清淨嗎?其實就是一切法畢竟空。如果你完完全全證悟了一切畢竟空,那你就成佛了。

如果你證到畢竟空的一個本質,這個空相的本質,你至少初果,大乘至少初地,這就叫證真實的一分,至少斷三結。

斷哪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身見就是根本的我執見,這是最根本的煩惱,根本煩惱斷掉,後面的這些一大堆煩惱慢慢慢慢就消除了。但是你要證的是一切法畢竟空,二乘也證一切法畢竟空,《金剛經》講二乘如果不證一切畢竟空的話,初果都達不到,那只是佛究竟圓滿,就是這樣而已。

Hx:您剛才說初果,二果、三果都要證一切法畢竟空,那也就是說是證法性空,並不是成佛。

師父:證法性空,所有要成為聖人的,要斷煩惱都必要證一切法畢竟空。

Hx:證到法性空是必須的,但是證到法性空那你還一定成佛

師父:不一定成佛。(問:到那一步,可能初果,二果),可能就是初地菩薩,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證了那個就成佛了,你還要究竟圓滿,還要修各式各樣福報。所以說經上說二乘證的是毛孔空,但是大乘證的是太虛空,但是空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有究竟不究竟這樣而已,以前師父曾經講過。你剛才理解是對的,證了一切法畢竟空不一定成佛,但是成聖,初果或初地,根本煩惱斷了。你要想成佛,還要十地,後面還有一大堆要修。

我後面會講,這樣可以嗎?

——以有怯弱心:對發菩提沒有信心者

— 輕慢諸眾生:看不起眾生者

— 執着虛妄法:執生死法者

— 謗真如實性:落惡空者

— 計身有神我:執真我者

寶性論:宣說佛性為離五種過失。以有怯弱心:對發菩提沒有信心的怯懦眾生初學者,如果有人剛開始學佛,當年你們都進剛進來的時候,師父跟你講一切法畢竟空,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下禮拜可能不來。人家其它宗教都說,我這輩子只要有信仰,我就可以上天的,你還什麼三大阿僧祇劫,師父,一大阿僧祇劫到底多遠?一劫就是人從十歲每一年加一年,然後算算三大阿僧祇劫多久,不知道,可能好幾百億年了,聽了整個頭暈了,那算了,我明天還是去教堂比較好一點,你就會這個樣子。

所以你看如果你一來我就告訴你,不用擔心,眾生有佛性,你本身就有佛性,你內在就是一尊佛。你現在只是一時的被貪嗔痴雜染蓋住而已,你只要好好的修行,我們這個佛性就會發揮作用的,好好的學就好了,不用擔心那麼多,我們本來就是佛了,早晚會成佛,時間長短是另外一回事,早晚會成佛。這個最好,那你就容易修了。所以怯懦眾生發菩提心沒有信心的,因為發菩提心很難,發菩提心叫你成佛,然後幫助一切眾生很難,所以要宣說佛性。

輕慢諸眾生有

看不起眾生,什麼叫做看不起眾生?有些人我修行,我今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我已經修了25年了,你剛進來連吃素都吃不了,你這個人算了,業障深重,如果你們曾經罵人家業障深重,你自己要好好反省。你如果罵人家業障深重,那就是看不起眾生,輕慢諸眾生。針對這種喜歡輕慢的人,佛告訴你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每一個人心中他都是尊佛,你要是這樣的話,你放大火,你不要隨便罵人,不要隨便輕慢眾生,有些人要磨他這個傲慢心。

執着虛妄生死法者。認為沒辦法解脫了,就只有生死輪迴而已,沒辦法解脫了。

謗真如實性,落惡取空者。

什麼惡取空?一旦講一切法空的時候,就落入一切法是沒有,沒有生死輪迴,也沒有涅槃解脫,也沒有什麼善惡果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讓你成什麼佛?所以般若中觀講一切法空很難理解,你一旦稍微有點誤差,你就掉入斷滅空裡面。所以印順導師從《大智度論》裡面說學習現法空很難,但是是必定的,而且它比喻說叫做擔柴過火,什麼叫擔柴過火?你擔着柴,然後前面一大堆火,你們要過去有沒有容易着火?很容易。但是如果你要證悟要斷煩惱,這是必經之路,但是有危險性,所以只好講眾生有佛性。

計身有神我,執真我者

這是外道,外道都執真我,但是這些外道你一下子跟他講沒有我,無我,畢竟空,他根本懶得理你,他也不會進入佛門。那麼如果你要說,你們說有一個我,佛教也說我們本來是佛,有一個具足的如來在我們心中,這樣子話跟他建立一個橋梁,可以溝通。你不要說是印度外道,包括現在我們周遭的一些信仰神道的,信仰什麼的那一些也都一樣,你跟他講佛教講一切法空,一切講無我,那個是非常難的,他很難接受你的。如果你跟他講眾生有佛性,本來是佛,然後跟他這樣慢慢講,他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他也比較容易信受進來。

那麼這樣講,師父提出師父的一些經驗,你們參考看看就好了。如果信仰型比較強的,情感意志力比較強,以情感為主的,信仰心強的話,如果你講如來藏,講本身是佛,他容易信受。如果是比較理性的那一類的,他對中觀唯識會比較有興趣。大體上,我不是說絕對,我說師父的經驗大體上很多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眾生喜歡什麼思想?喜歡如來藏思想。

Hx:有一個詞叫法界,應該是歸到法性空、真如?

師父:法界它本來就是指法性空。

Hx:這地方的無差別,比方說是他們是平等的,但是一尊佛還是一尊佛,他們並不是最後匯集到一尊佛裡面去了?

師父:沒有,如果這樣就大梵思想。一尊佛還是一尊佛,但是法身、畢竟空是一樣的,但是一尊佛一尊佛的報身還有他成佛的過程都不一樣。

Hx:比方說東方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但是成的兩尊佛。

師父:還是兩尊佛,還是不一樣的佛,你成佛跟我成佛還是不一樣佛,但是如果說那完全都不一樣?不是,證悟到的究竟、畢竟、我說的法身那是一樣的,一切畢竟空證悟到的確實是一樣的。

Hk:界是本質的意思?

師父:界它的翻譯很多,它有類別有因的意思。這裡你們哪裡看到界?(答:眾生界、如來界),這個界就是種類的意思。比如說六界,比如說三界,它就是類別的意思。這個眾生界、如來界,就是說眾生這一類的,如來這一類的,雖然有它這樣的類別,但是眾生界他的畢竟是什麼?空。如來雖然是那一類的,成佛了叫做如來,但他的畢竟性是怎麼樣?還是空性。

Hk:如來和菩薩算不算到眾生裡頭的範疇?

師父:十法界眾生,也是眾生,但是他跟一般眾生不大一樣。

其它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我們繼續來,有問題可以等一下還可以再問了,可以隨時提出來發問。

總結三系:方便轉轉勝

  • 性空唯名:

—教義:一切法空

—意趣:為久學菩薩所說的究竟教

  • 虛妄唯識:

—教義:三性三無性— 一切法空

—意趣:五事不具足,清楚說明

  • 真常唯心:

—教義:如來藏、佛性、真常

—意趣:攝化怯弱眾生和外道

—最勝方便:能適應大眾根機和通俗教化

總結三系,方便轉轉勝

什麼叫做方便轉轉勝?方便都是度眾生的善巧,轉轉勝就是度眾生的善巧越來越方便,那就是應機越來越大。

你看,它是相對的,你應機越來越大,越開越方便,那就表示什麼?離究竟就稍微遠一點。

性空唯名,就是講般若中觀這句的,它的教義是一切法空,它的意趣,最早它是說為久學菩薩所說的究竟教。

它的意趣它是說為久學菩薩所說的究竟教,就是說不容易理解了,但是能理解也不錯了。所以《金剛經》講說什麼?《金剛經》有沒有講一句跟這個東西意趣一樣的?《金剛經》是講說其實要了解《金剛經》很困難,但是它說五百年後還有人能夠理解的話,這些人就是福德善根深厚,是不是這樣講?所以它是說,如果是一切法空的話,那就是究竟教。

如果對一切法空沒辦法理解的話,那怎麼辦呢?三性三無性來更清楚說明一切法空,免得你落入斷滅見。這一類的人是屬於哪一類?五事不具足的。

這個五事不具足,我現在說起不下十次都有了,你們可以回去翻一翻看一看,師父唯識學概論有沒有寫五事不具足,有寫,回去把書翻一翻看一看。

接下來再不行,那就怎麼樣?講真常唯心。教義就是如來藏、佛性、真藏,攝化懦弱眾生或者初學。你不要聽到懦弱就好像說瞧不起人,其實未發菩提心,信心不堅定的都是怯懦眾生。你不要以為經典講怯懦眾生,我不是這一類的,除非說你菩提心堅固。但是雖然說我們怯懦,但是有些人願意發大心,那麼有些人沒辦法發大心,怯懦眾生初學者和外道,對這些人怎麼辦?就講如來藏。所以講如來藏叫做最勝方便,是能適應大眾根機和通俗教化。

所以講如來藏適應大眾根機,還有通俗教化,大家都能夠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引一般初學者進來,就有它的這種意趣存在。

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Hk:唯名、唯識、唯心,這個「唯」怎麼解釋?

師父:以它為主要,或是說以它為我們所認識看到的都可以,或是思想為它為主軸都可以了。比如說虛妄唯識,因為一切法虛妄唯識所現。那麼真常唯心,唯這個如來藏是真心。性空唯名呢?一切法畢竟空,雖然畢竟空,但是我們能夠認知到一切法緣起的有,這個緣起有叫做施設有,也叫做假名。

所以假名的必定是緣起的,緣起的畢竟是性空的,性空的,所以一切法緣起,一切法緣起的森羅萬象就是假名,這就是中觀的用意。

唯識,一切法唯識,現出來的都是虛妄相,是唯識所現的。真常唯心,外面一切都是虛妄的,但是如來藏內在那個如來是真實的,外面所有的都是虛妄的。

這樣清楚嗎?(唯實際上就是一個切入點),就是一個切入點,你講的沒錯,一個切入點。先休息一下,八點十分回來。

我們繼續來談,法性空無別,剛開始是方便轉轉勝。中觀唯識直釋一切法空最究竟的,如果五事不具足了,那就講三性三無性,還是要詮釋一切法空。再不行的,那就講如來藏度化一切眾生。這個叫做方便轉轉勝,這三個如果依方便來講的話,哪一種是最容易攝化眾生的?真藏如來,所以它的方便就殊勝了,但是越殊勝離究竟就稍微遠一點了。

法性空無別

  • 一切法空為般若究竟義
  • 性空唯名:就是直顯一切法空、現觀法性空。
  • 虛妄唯識

— 唯識無境—境無心不起—二取空—去二取空

— 當五事具足時,亦能直觀一切法空

  • 真常唯心

— 先以佛性具足引入佛門

— 再培養智慧福德資糧

— 根機成熟再開顯一切法空。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真實的真理,法性空無別,所以我們偈頌叫『方便轉轉勝,法性空無別』,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方便,到最後都一定要歸結到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為般若究竟真義,所以中觀唯識講一切法空,那麼性空唯名呢?性空唯名就是直顯一切法空、現觀法性空,這是般若中觀。

依般若經來講,佛法的究竟真義,一切法畢竟空。

那麼性空唯名的般若中觀,它是直顯一切法空,現觀法性空,它直接詮釋。但是如果五事不具足不能理解,他就只好講唯識,但是從唯識裡面透過唯識實性觀法,他先觀唯識無境,這個師父在唯識裡面講過,先觀唯識無境心不起。它先觀外境是空,因為我們先出來這個心會去執外境,那麼你觀外境空,外境一空,這個能觀能執的心怎麼樣?也空也不見了。那麼心境俱泯,二空,就是這裡的二取空。所以這裡的二取變成二取空相,先觀唯識無境,下一步就是境無心不起,那麼境跟心都不起,就叫做二取空,但是還有一個空相。

我講的是修行的過程,尤其在止觀相應裡面的在定中作觀,到最後連二取空相都要去除,這樣子的能入真實的勝義。這個師父是在唯識裡面講過,因為唯識是一個理論,阿賴耶是染污的,所以現出來的能見所見,都是染污的,所以就會有能取所取。記得嗎?然後能取會去執着所取,那麼這個所取就變成遍計所執相,這個能取就是意識的遍計。那者兩個無始以來就一直粘在一起,你有識就會去系著你的相,有相就會吸引識去執着,那麼你要破掉(二者之間的)這個關係,你要先在一個境上觀,境是虛妄,唯識所現,接下來當你知道說境是虛妄的時候,心執取的力量就弱,然後慢慢就變成二取空,能取所取就不見了,這個叫做二取空。到最後連二取空的這個概念都要不見,那還是一切法畢竟空,入於般若甚深義。所以當說五事不具足修唯識,但是如果你真正智慧福德、善法修到具足的時候,你也是能夠觀一切法空,所以到最後還是歸入一切法空。

真常唯心

先以如來藏佛性引導入佛門,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培養智慧福德資糧,然後從中慢慢學習佛法的真實勝義。那麼等到根機成熟的時候,就開顯一切法畢竟空。這個時候就是告訴你,連如來藏都是空,如來藏就是一切法畢竟空。

所以從方便吸引入門,然後培養福德智慧集資糧,到最後直顯勝義,這個叫做「法性空無二」。

這三種的適應,雖然剛開始都是吸引、度化不同根基的眾生入門,但真正度進來之後慢慢培養他們的福德智慧,到了一定程度,還是要告訴他們要學習一切法畢竟空,你這樣才能真實斷煩惱。

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1:01~

Zr:先說在唯識裡邊二取空,然後是去掉二取空。

師父:二取空的空相也要不見,這是在唯識實觀裡面,在暖頂忍世第一裡面修的,(那就是加行)。四加行裡面最後一個。

Zr:到了二取空還不算見道?

師父:到二取空還不能見道,這是在上忍位的時候,二取空還不算見道,(只能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是你下一剎那二取空,空相不見了,下一剎那就是進入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一過見道。

Zr:那去二取空,這個「去」是什麼意思?

師父:就是你要連二取空相在裡面觀二取,你不是觀能取空所取空嗎?這二個。

Zr:二取空能所都沒有了,然後去什麼?

師父:就是去二取的空相,你在觀的時候要連能取所取。

Zr:能取所取沒有了,哪來的空相?

師父:你在觀的時候就是要以楔出楔,知道嗎?以楔出楔到時候連那個楔都要拔出來,(還是有能所)。這個能所是你在觀這個的時候,你在觀的時候是這個能所是要觀它空,所以是以楔出楔,你不是都不觀,你連觀的能力都沒有,你根本沒辦法修。

Zr:既然有觀的話,就有能所,何必談二取空呢?

師父:你不要在這邊鑽了,你要在唯識實相整個立場整個觀點上來談,這樣才行,知道嗎?你在這邊一直鑽牛角尖,跟實際上的沒有太大意義,師父只告訴你說,我們這樣子觀法是以楔出楔,也就是說剛開始我們一個管子裡面塞了東西,你這根東西進去要把它弄出來的時候,這個叫做我們觀二取空,這個叫作觀二取空,能取二取空,這樣知道嗎?你進去的時候把它除掉了,這個就是二取空,但是到最後你這一根再進去,你要拔出來,就是連二取的空相也不見了,就是把這根拔出來,舉個例子了,這樣可以嗎?

Zr:您看大概這個步驟,一開始它說唯識無境,那就是說只有識沒有境。那說把所觀空,基本上是可以這麼理解,那就是說要把二取裡邊能所,第一個你要先把所觀空,然後境無心不起,那就是你要把能觀空,能所現在都空了之後,就是二取空到達這個境界對吧?到達這個地步之後它要去二取空,既然要談去二取空,你去的話.......

師父:這樣子下去之後師父在唯識的時候跟你談,因為這個是在唯識裡面談的,因為你現在又拉回到唯識它的理論裡面去了,但是師父這個唯識已經談過,已經談如來藏,如來藏講完以後才開始再講後面的。你這樣談談談下來,當然你的問題很好,但是問題是這個地方在談那個又變成又回復到之前去了。

問:或者您能不能其它的,比如說般若中觀或者真常唯心或者如來藏,來解釋去二取空,和二取空之間它是怎麼轉化,有什麼樣的聯繫。

師父:師父有空再跟你慢慢談這些,因為這些師父前面都講過,包括講唯識空的時候,唯識講空到最後在真正實觀的時候,還是要觀一切法畢竟空,連空相都要不見,這樣知道嗎?你說這個細節上應該怎麼樣,師父再慢慢跟你談,因為它本來是一套的,它是從頭到尾講成一套這樣子,你不能到最後前面不管,到最後抓這個,當然會有問題,你要知道唯識的二取空,你要先了解說它唯識整套是怎麼講,講到最後為什麼要先觀境空,你會為什麼不能先觀能取空?為什麼要相觀所取空?它有它的道理,這套道理你要回到唯識的整體的理論裡面講才可以,這樣可以嗎?你要是還有問題,師父等一下回去,下去的時候可以跟你們慢慢討論這個問題。所以說這個就是法性空無別,當五事具足了,你就必須直觀去一切法空,這個根機如果成熟的時候,你就必須開顯一切法空,然後觀一切法空。1:05:45

丁二、別述四攝:68-【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四攝法

  • 一、布施給以物質的利益,是攝受眾生的要訣。菩薩的六度,以布施為第一。
  • 二、愛語:和樂的容貌,誠懇的態度,談話的技巧,是所應有的態度。所說的話,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為了它的利益。那就是呵責它,也會樂意接受的。
  • 三、利行對它說的,要它做的,要能適合實情,使它得利益,於佛法中增長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它所希望,不是它所能作的,雖是善法善事,也常會使它離心。
  • 四、同事要與它作同樣的事。長官與士兵同甘苦,就能得兵士的愛護與盡力,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

六度四攝,我們的六度都講完了,我們前面講大乘佛教發心,然後怎麼樣發大心,然後怎麼修十善,然後講講講,講到六度。六度,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講到般若,記得嗎?講到般若的觀。般若就是一種佛教的根本思想,有觀慧的思想。般若裡面有分大乘三系,先把般若中觀講完了,唯識學講完了,再來講如來藏,如來藏也講完了,然後把這三系總和起來,它的方便,還有它的究竟講完了,也就等於六波羅密全部講完了。

現在要講四攝,六波羅密是它的根本修行,四攝是六波羅密應用的一種方法,所以叫做四攝。也就是說,這四攝

在六波羅蜜裡面,一般來講在生活上是最好應用的。

第一個,布施給以物質的利益,是攝受眾生的要訣。菩薩的六度,以布施為第一。

所以所有的修行裡面,當然各個修行不一樣,但是通遍來講布施是第一步,而且是最容易做得到的。所以菩薩的修行以布施為第一,那麼布施當然第一個你可以修集福德,最重要是可以幫助眾生。而且布施的當下你可以怎麼樣?如果是大乘佛法叫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可以這樣子的去做,就是無相的去布施。當然這個境界高,雖然做不到,但是要隨順,你必須要聽經聞法,然後去隨順這個布施,所以這是第一個,師父布施也講過太多了。

第二個,是一般人常常會忽略的叫做愛語和樂的容貌,誠懇的態度,談話的技巧,是所應有的態度。所說的話,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為了他的利益。哪怕是呵責他,也會樂意接受的

你看愛語的其中一個,師父覺得誠懇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我們要勸誡對方,或是你覺得跟你在一起的人,包括要勸他學佛,比如說他做什麼事,你要規勸他,還是要鼓勵他學佛的時候,一定要有誠懇的態度。

因為你的態度誠不誠懇,對方可以直接的感受出來,有時候不是你眼裡講的多好多漂亮就好了,你的態度誠不誠懇,對方可以感受得出來。師父講經懂多少是另外一回事,講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師父很久以前就跟很多同學講過,師父講經有一個最基本的態度,就是誠懇的態度。很多東西懂的我就跟你講懂,很多東西不懂的,我就跟你講我不大清楚。

還有最重要就是說,我是覺得佛法這樣的一個東西,我雖然不是說修到多好,但是我所懂的東西學到的東西,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也很樂意跟大家一起來探討學習研究,這個就是一種誠懇的態度,不是隨便糊弄糊弄還是有其它什麼目的。所以其它的方面好不好或是修證怎麼樣,這個師父都不敢講,但是誠懇的態度,這一點師父是可以跟你保證,這種態度大家都是可以感受得到。

同樣的,你們在對人,尤其是引導人家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有這種誠懇的態度。當然了,和樂的容貌,其它我們必須要學,還有就是說談話的技巧,世間上其實你們去學習的太多了,比如說夫妻常吵架,比如說外面很多學者專家就會告訴你說,夫妻應該怎麼相處,比如說講了一句什麼話,你必須要有什麼態度,然後說講話應該有什麼技巧,其實外面都可以學習得到,也鼓勵大家去學習,尤其是講話的技巧。因為講話技巧直接影響到什麼?影響到你的態度,還有影響到對方願不願意接受你。

師父以前曾經講過說這個談話的技巧,師父跟你們很多年紀差不多,上一代的華人或是中國的男性是最不會這種講話技巧的。

他有時候很關心,你想看你們父親,母親有時候還不會,母親還比較技巧一點,父親有時候很關心,他也很擔心,他也很愛護,但是實際上從他嘴巴裡面講話講出來的怎麼樣,你完全感受不到他的關心,但實際上他真的很關心,但是講出來的就是一部大拉拉的或者說以後很讓人家受不了這個樣子。

因為在父權的權威時代,他認為父親就是要這個樣子,但是他這麼尊嚴,讓你又尊敬又害怕。但是實際上來講,你這樣的狀況在溝通上反而有很大的問題。

師父以前講一個故事,師父的妹妹以前考完大學,在等成績通知單,她等成績通知單本來就很緊張了,然後就在外面走來走去,看郵差寄成績單來,然後看到底有沒有上,然後我父親看她這樣走來走去也是很關心。但師父的父親從小就是那種權威的父權,他也不會有什麼愛語,他其實很關心想要安慰你,但是他出去講的話卻不是這個樣子,他講,你沒考上怎麼辦?你說你會怎麼回答?難道你本來就很心急了,然後心裡又忐忑不安。他忽然跟你冒一句,考不上怎麼辦?他也不會安慰你說,你沒問題的,你好好坐喝杯水,你放心聽我的,你說這種態度技巧也稍微變一下,那不是很好嗎?這個就是愛語。

不管是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為了利益他,那就算是呵責了

有些小孩子確實是講他也不聽,但是你罵小孩不是嗔恨心,你是為了關照關心他,那麼這個眾生都可以感受得到的,眾生都可以感受得到。所以這個變成就是說,我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的一個很善巧的方便,必須這樣子慢慢去學習。

這個地方應該大家大概都可以了解。

你們不要以為菩薩多高多厲害,一定是觀世音菩薩或什麼千處祈求千處現,還有什麼放一道光下來,然後給你灌頂才叫做度。其實這個就是我們度眾生的一種方法,平時生活上都遇得到。所以你們回去,如果你要希望你的家人也學佛,你千萬要愛語。希望他們吃素,你不要說,你看業障那麼重要,在那邊吃雞鴨魚肉,不知道到造了多少業,殺生什麼,你覺得他這樣會接受你嗎?他反而會造成對你的一種厭惡,以及對你所信仰宗教的一種誤解。你們佛教都是這個樣子的,只有你們對了,其他人都錯了,你要吃素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要來管我,常常會這樣子。

第三個,利他,對他說的,對他做的,要能適合實情,使他得利益,於佛法中增長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雖是善法,也常會使他離心。

所以這個利他就是說,你做的你說的都要對他有幫助,這個幫助重點在於佛法中的功德增長,善法的增長。萬一不是他能力或是他做不到的,或者他現前沒有因緣的,你不要硬逼。什麼叫硬逼?比如說你勸他吃素,當然我們覺得吃素就是不殺生,不食眾生肉,長養大悲心,但是他現在做不到,你可以慢慢引導一點一滴來,你不要硬逼。

或是我們勸人家布施,你要看對方的能力怎麼樣,你不要一個老人他都沒有什麼收入,或者他也退休了,然後你勸他趕快拿那些錢出來,然後拿多少你就越多功德越大,這樣就不應該是佛教所要的。所以你在利他或叫做利行的時候,你所做的你所說的一切,誠懇的態度是對他好,那麼這個對他好有時候要點智慧,你在沒有智慧的狀況下,你有時候以為對他好,但實際上是對他不好。

他已經膽固醇過高,而且年紀有點大,又高血壓又什麼了,你要對他好,你要帶他去吃大魚大肉,這個是害死他的。你雖然不一定要非得逼他吃素,但是你不要帶他去吃大魚大肉,(勸他)先吃再講,以後再來打算,如果每次都這樣對一個人的身體是相當傷害,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要慢慢學習的。你會說師父,智慧怎麼樣來?我問你智慧怎麼樣來?長期聽經聞法而來的,長期聽經聞法而來的,不是說一天兩天你就可以的,而且薰習久了就會智慧慢慢會增長,為什麼?因為你聽經聞法而來。

以前有一個居士,她其實很善良,但是可能思辨能力比較不足,不會去思考東西,那麼跟她先生或跟朋友在一起,她講話老是辯不過別人,她那些朋友或她先生講的話,其實是沒什麼道理的,但是因為她的思考力不足,所以她老是不知道怎麼辦。好像對方講的又對,又感覺他這樣講好像不大對,但是又不知道到底哪裡出問題,常常會有這種情形。然後她就開始學佛,也上網聽師父的課,她是專門聽師父的《俱舍論》,然後《成佛之道》,聽了兩年之後。有一天她一個朋友不是學佛的,就跟她講說,因為她在聽的時候,她朋友在旁邊也聽到了,然後就跟她講說,你師父講的很容易了解,為什麼你聽來聽去,看你聽了好幾遍你還是不明白,那意思說你是不是很笨?然後她就跟她朋友講說,我師父講三遍就清楚,那是天才,講十遍能明白那個叫做很聰明。我就是笨,我就是必須聽到十遍,有問題嗎?朋友忽然傻了,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她。當然這不是世智辯聰問題,而是說她智慧慢慢開始轉了。她以前一聽說你罵我笨,我好像真的很笨,但是又不滿,我又很想跟你回答些什麼,但是問題是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樣子慢慢佛法薰習進來之後,態度轉變一下,智慧一開,問題就迎刃而解。從此以後她那個朋友不敢在她前面隨便跟她講,你學那個佛怎麼樣,那個經怎麼樣,不敢這樣隨便跟她亂講。這個就是利他。

四、同事攝

要與他作同樣的事情。比如說長官與士兵同甘共苦,就能得兵士的愛護與盡力,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

當然導師指的這個是例子,但是問題是同事攝非常重要,同事攝也可以說,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得已度之。也就是說在你的周遭,在你的身旁,不管你的同事或是你的家人,就能夠跟你同甘共苦,在這樣的狀況下,你要度一個人更容易,是不是這樣?

如果你只是老是站在高高的發號施令,跟下面的會有隔閡,會有距離的。你去做義工,常常幫助那些老人,然後常常跟他聊天,那麼等他相信你信任你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跟他講佛法的一些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你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你很難讓人家接受。 同樣的,如果說你要度你的家人,比如說你是爸爸,你的老婆還是你的小孩,你不要老是以為,我好像是爸爸講的都是對,我是最厲害的這樣,老是在訓話這樣子,這樣他不可能會接受你的。

你何不就跟他同事攝,跟他一起共事,先生老婆洗碗的時候你幫忙洗一洗,跟她一起洗,煮菜的時候幫忙煮幫忙切,同事嘛,久而久之你的太太或是先生都一樣,就會覺得說學佛之後有改變,比較願意跟我在一起談談一些事情,重要事情或是家事都願意跟着做,這時候你就說沒事的,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他會不會很感動?他就會覺得說你學佛這樣子,有這樣的改變,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去接觸想說那佛法到底講些什麼?你學了佛之後到底裡面講些,為什麼會讓你造成這樣的改變?1.22

所以你要度人的話,這個同事攝非常重要,這些就是菩薩的四攝法了。菩薩的四攝法,不用講太高,也不用講到又高又玄又妙的,也不要去管人家幾地菩薩,觀世音菩薩怎麼度,地藏菩薩怎麼度。當然你能看到能看能學,但是從這些最基本的做起,這個叫做四攝法,沒有牽扯太多的理論,就是實際上的一些修行。如果你來聽經,不管你是男的是你的,不管你要度你太太你先生,還是度你的小孩的話,你大可以從這幾個地方,尤其是利他、愛語,當然利他了,你當然不會想去害你的家人了。你大可從愛語跟同事上面下手做起。

Xy:剛才你就強調一下利他,剛才舉的就是說一個人高血壓,不應該帶他去大吃大喝,如果這個人想要大吃大喝怎麼辦?

師父:那麼你要有善巧方便的,一點一滴,這樣知道嗎?你可以先滿足,但是慢慢用一些善巧方便減低,這個要長時間讓他相信你,覺得你講的應該是對的,然後慢慢減低下來,然後慢慢讓他吃清淡一點這樣子,不能一下子,一下子斷那他以後不理你。

善巧方便其實很多種,但是你可以先用愛語還是同事,然後先讓他得到。比如說父母親哪這樣子

師父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的父母親都是七八十歲,血壓高什麼這樣子,那麼如果說你偶爾回去一下,你就要叫他說你吃清淡一點,你不要這樣子的,你這樣子什麼他會聽你的嗎?不可能的。這時候你就要花更多的心,不要偶爾回去,就要常常回去陪他,同事。然後常常會去陪他,你說我今天做飯給你吃,你就做稍微清淡一點,但是還是有一點點魚肉,就不要太多清淡一點。我覺得父母親你做菜給他吃,他不會嫌說你做的不好,然後他要吃大魚大肉,一般是不會這個樣子。

如果你常常回去陪他,久而久之然後讓他相信你,之後你再慢慢勸導,這個就是一個方式。但是有時候這個確實要花心花力的,這不是一天兩天的。

師父的父親是一個學佛的人,也不大相信佛法,師父出家的時候,父親起了一個很大的障礙,但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每次回去就陪他,以前回去觀念不一樣就會跟他吵架,甚至剛出家一年兩年回去還是跟他吵架。因為覺得說,你怎麼這樣子?他說你出你的家你不要來理我,你出家我已經很不高興了,你不要再來干涉我。以後慢慢的,他發火起來,沒關係。

比如在佛學院放假回去看看他,其實他也沒有話跟你講,我說那個時代的父親權威就這樣,他沒話跟你講,沒關係,沒話不要講。他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他看,一次兩次慢慢久了,他就跟你聊,你怎麼樣身體,出家後吃素,身體還好嗎?我說我們佛學院都不錯,慢慢一點一點的。因為他生病洗腎,我問他你最近洗的怎麼樣,每個禮拜洗幾次,現在都吃什麼,慢慢就有話可以聊。花了十來年之後,每次從加拿大回去也是這個樣子,他本來是很討厭的,本來是去到哪裡都會講我兒子不孝,到處去講,我叫他不要出家,四十幾歲以後功成名就,至少結婚生有後代再去出家。我說哪有這種事情?他剛開始很反感,到處去批評,到處講,到十年後,慢慢他到最後是以一個兒子能出家為榮。他會到處去炫耀,到醫院裡跟護士、醫生炫耀了。這些我都不知道,那邊整個醫院的人都認識我。所以這個是時間,有時候急不得。當然這樣的話我們就比較累,不過菩薩道,對別人都要行菩薩道,何況對自己的親人。

丙三、大乘行位

          丁一、劫行位次第

             戊一、十信位:69-【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  

                                          成就心不退,入於大乘道】

菩薩階位

一、十信位

  • 三心相應、修六度、四攝
  • 發菩提願,受菩薩戒,修十善
  • 十信菩薩(十善菩薩):修習十心—— (1)信心,(2)精進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護心,(9)願心,(10)回向心
  • 起初,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
  • 經十千劫,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不再退轉而入於大乘道的初階──發心住。
  • 但信心修習成就,也不太容易。為了維護初學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說易行道方便,不妨往生淨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眾生的廣大難行。

接下來我們來講菩薩的階位,菩薩的階位,這個我只是能依經典大概講而已的,細節上很多。因為這個不是師父的境界,所以師父只能依經典來講給你們聽。如果你有問題也可以問,師父懂的就跟你們講,但師父有講過,這不是經驗。

你說前面講說般若觀念什麼這些,因為師父二十幾年來多多少少都跟一些大德學習過,多少會有一些小經驗,但是後面這些是階位的問題,是證果位的問題,師父只能依經典上跟大家談一談。

三心相應,修六度四攝

我們剛開始學大乘佛教,要三心相應,修六度,然後四攝法。三心哪三心?要發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心,這三心相應。三心相應,修一切法皆是成佛的菩提之法,都是波羅蜜。三心不相應,要麼都是人天善法,要麼就是二乘法。所以三心相應,三心相應你修的一切就是成佛之道。

那麼具體的修法就是六度四攝,剛才講了。那麼接下來具體怎麼做?你剛開始三歸之後當然要受五戒,接下來要發菩提願,然後盡受菩薩戒,然後修十善。你說十善是人天善法,你是要依什麼來修十善呢?依三心來修十善,第一步。你說六度四攝當然要修,布施什麼當然要做,基本上的十善——不殺不偷這些你總要持,所以這個是修行的最基本的開始。你先不要講說什麼畢竟空,講那些太深太妙了,什麼開悟什麼明心見性,你先不要談那些東西,先把這個東西做好,能做儘量去做。

然後,十信位是在修信心,

一開始就是十信位菩薩,就是在修信心,你一發心就是入了初信了,但是這個初信不是真的,你信心具足,只是開始你發菩提心而已。

所以,(1)信心,(2)精進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護心,(9)願心,(10)回向心。

你現在都可以說是十信菩薩,你都可以是在初信了,你修的都是這些。

第一個培養信心,培養什麼信心?培養成佛的信心。發菩提的願,培養對三寶佛、法的信心,接下來要精進修行戒定慧、六度,然後拜佛、禮佛,這一些都要精進修行,這個叫做精進心。

還有念心。怎麼念?念念於眾生,念念於三寶,念念於佛法。

定心就是修定。慧什麼?慧就是般若,要多聽經聞法。然後布施、持戒,護菩提心願,護佛法。然後願什麼?願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還有什麼回向心?把一些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回向給佛道成佛。

你看,這些東西在一定的程度下都是在培養長養你的信心,雖然第一個是叫信心,但實際上為什麼叫十信位?你看這一些東西很多,有一些是真實的修行,有一些是一種宗教的信念,這個信心是一種宗教信念,精進心當然要精進的去實際的修行,包括宗教行為都要精進。你看念,念念於眾生,念念於佛法。然後定修行,慧修行,布施也是修行,持戒是修行,護心、願心,這個都是一種願力。還有回向,這都是一種信心的培養跟長養。

你回向,你有說,我有那麼多功德可以回向嗎?我們一般人有那麼多功德可以回向嗎?當然沒有,但是你不能因為沒有就不回向了,你不能因為你沒錢,我不想布施。你沒錢沒關係,你哪怕一分都拿不出來,但是你的心願要有,哪怕人家布施你都要隨喜。你現在拿不出來,但是你要有這個願心,要有回向心,意思就是說一旦我有的話,我就願意幫助,我就願意布施。我沒錢,但是我還有手有腳我可以去幫忙。也就是說你雖然功德還不具足,你沒有能力去回向,但是你要有回向心,要有這樣的願力去做。

所以佛法傳到某些的地方,或是在一些狀況裡面,很多人喜歡談空說有,談玄說妙,但是基本的這些都不願意去做。持戒願意持嗎?五戒都不願意持,打坐更是不想,護心、願心、回向。回向那些,自己根本都沒有力量,回什麼向?還是有人說我回向給你,我功德不就沒了嗎?那你就不叫大乘了。所以這些都是長養我們的信心的,而且就是真實的可以做到的。

接下來我要講的,不用害怕,起初十千劫行十善,這個是經上講的,但是雖然說講十千劫那也不一定了,你要是用功不用到十千劫,你不用功可能更遠,可能更長。所以我們講這個數目都是一個參考,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那也是一個參考。其實《大智度論》說,你要是精進用功,可能時間可以快,你要是不精進不用功,那可能是七可能是十,可能是無量,《大智度論》上面這樣子講的。

所以剛開始十千劫修十善行,所以我敢說我們在座大部分,我不能說絕對、所有的,大部分都還在什麼?修十善行。如果你要問你自己說,你是不是還在修十善行?很簡單,你對發菩提心你的信願到底夠不夠?你學佛是真的有自立利他,你真的覺得眾生苦,你願意幫助眾生嗎?你有沒有把幫助眾生的念頭掛在心上?如果有的話恭喜你,你可能不用到十千劫,你也可能已經修了五六千劫了。但是如果沒有的話,你自己要反省。

所以這十千劫行十善,有退有進。經十千劫,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所以這裡的十信的不退,是指菩提心不退,菩提心不退是說,你一定發心要修菩薩道要成佛,你不會再退失了。不是說你已經證悟到怎麼樣,你只是信心不退,不再退轉而入於大乘道的初階,不再退之後就會轉入菩薩道的初階,就是發心住,就是下一個,十信之後就發心住。

三大阿僧祇劫從發心住開始算,就是說如果你一直精進用功十千劫過後,你的菩提心不退了,你就會轉入下一個階段,就是發心住。從發心住開始,表示你住於菩提心,住於大悲心,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再退失信心了,這時候才可以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

當然很久遠了,一步算一步了,比如說你的願力,你是讀書要讀到博士,你不要一開始入國小一年級,我還有20年才可以讀到博士,我讀到什麼時候?我算了,如果你這樣你永遠沒機會。你就說沒關係,你的目標是既遠又高,沒關係,你從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慢慢就會具足了。

It's just like a drop of water in the ocean,but the ocean cannot be the ocean without my job,

你的比喻很好,他說什麼?1.39

他的意思就是說,大海裡面還是由一滴水所成的,如果沒有一滴水也不會有大海。

是不是這樣?什麼都是很小的,都是從小,

積沙成塔,一座山也是一顆石頭慢慢堆積起來,大海也是滴水所成的。

問:1.39 《金剛經》裡面講就說是《金剛經》聽了一句聲音盡興,就是說明這個人不是在一一盒對7萬回來最後供應,對這裡面許多人都對百千萬不能一切

師父:都有可能,所以師父不知道,所以少數會已經是菩提心不退了,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還是在這個地方,少數可能有,但是師父沒那個能耐知道誰有誰沒有。但師父有問過,你有沒有你要問你自己,你有沒有心心念念的把眾生放在心上,這個是很容易檢視的。(問:師父怎麼自己說自己還沒有到那一步呢?),因為師父知道說我雖然佛法懂了不少,所謂的不少不是自誇,而是說相對來講比你們可能是多那麼一點點。但是師父可以知道說我雖然也願意發大心度眾生,但是師父知道說我,還沒有很深切的心心念念把眾生放在身上,有放不是沒放了,但是沒有那麼強,師父自己知道。所以師父可能還不到還初住了,還不到發心住了。

Hx:是不是十心加起來等於菩提心?

師父:不是,菩提心是發願要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心,大悲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菩提心就是度一切眾生要成佛,菩提心是要到達成佛的那個心。

這十心是在培養那個信心,不是這十個加起來叫菩提心,這十心就是培養你要成佛的那個信心,讓那個信心不會再退下來,不會有一陣子學學說,算了我還是解脫就好,我不要成佛了。這十心就是在培養那樣的信心,你修十善行,然後培養這十心,十千劫到最後成就了,已經不再退轉於菩提心了,也就是說你對菩提的信心,你決定要往這樣走,你不會再走回頭路了,這個就叫做發心住。

Hx:他那個發行住是十心成就以後要發心住?

師父:十心成就以後下一個階段,我們下面會有十住。第一住就叫做發心住,你的信心足夠了就下一個階段了。你六年級讀完了,接下來就是七年級,可以嗎?

Hx:十心是次第還是一股腦兒?

師父:一起修,你不能說我修定不修慧,然後我慧具足了再來布施,全部一起才能培養你的信心。

最後剩下一兩分鐘超過了,最後講一下,

但是信心修習成就,容易嗎?也不太容易。

為了維護初學者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說易方便,不妨往生淨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眾生的廣大難行

這個很重要,也就是說萬一你發覺,你真的沒辦法在娑婆世界培養信心的話,有一個方便之道,你可以發願到淨土去,但不是在那邊成佛。我講過,至少你是在那邊把菩提心修到不退轉,對菩提心不退轉,你可以再回來,還是要繼續來修什麼?還是要修菩薩道。

很多人錯誤以為是到淨土去成佛,沒那回事,你不度眾生哪裡成佛,你不累積度眾生資糧成什麼佛?成佛又不是說用嘴巴講就好,你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然後跟無量眾生結無量善緣,累積無量功德,這樣才能成佛。

Lola:經裡面不是說,到淨土去,可以成為阿毗跋致嗎?

師父:阿毗跋致叫做不退轉,如果就這個地方來講叫不退轉於什麼?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指的這裡信心不退,不是你已經證悟證果了。是指這裡的向於菩提的信心不退,這是經典上論典上的解說不同,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可以慢慢再討論,但是如果就經典上的講法,主要是信心不退,不是你已經有聖位了,不是你證了七地八地,也不是證了初地斷了煩惱,他主要是說重點在於培養對大乘無上菩提的信心不再退了。既然是不退,你在娑婆世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再苦你都不會退失信心。今天講到這裡。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