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七十八讲
(如源法师)《成佛之道》 -78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看《成佛之道》,那么因为经过了三个多月,所以你们可能忘了现在已经谈到哪里了,谁记得我们现在讲到哪里?精进波罗蜜,不错还记得,我们讲到精进波罗蜜。那么我们先把整个大纲复习一下: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大纲:
1、趣入大乘
2、佛性
3、大乘三要
4、菩提道
5、波罗蜜
6、般若波罗蜜
7、性空唯名
8、虚妄唯识
9、真常唯心
10、菩萨地
《成佛之道》依五个章节来讲,第一个章叫什么?(皈敬三宝,第二章)闻法趣入,记得吗?然后谈到(第三章,)五乘共法,谈到(第四章)三乘共法,然后谈到(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皈依以后要五戒——人天善法。接下来讲三乘共法,就叫做解脱道,大乘不共法叫做菩萨行。
1、现在我们就是在讲大乘不共法最后一个章节,讲到怎么趣入大乘,有直接入大乘行菩萨道的,发心就发菩提心,就行菩萨道。那么还有一种叫做回入,不管有没有解脱,先修二乘,然后中间再发菩提心,那么也有修人天善法,他修到最后觉得这样好像不大恰当,也应该要发大菩提心,这个叫回入。
2、接下来我们再谈说发菩提心要修习大乘了之后,会告诉你说,我们佛教常常在讲众生有佛性,那佛性应该怎么解释?前面有在讲佛性怎么解释,谁告诉我基本上佛性有哪两种基本解释方法?(见66集)
就是细节上很多讲佛性的,但是大体上有哪两种解释佛性的方法,现在谁要回答?Jq你记得吗?(我要认定的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
本性说,可能性说。
佛性不是说本来众生具足,是讲成佛的可能性,有这种潜能,这样知道吗?指的是潜能,不是说你已经是了,或是你已经具备了,就是说你有这种潜能,你可以开发,可以成佛。我问你,石头能不能成佛?你不要跟我说那个什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不是那一种的。石头是无情的,所以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的。那么就一般众生来讲,只要是六道众生,都具足佛性。但是这种佛性讲的是成佛的可能性,不是说你已经有了,是说我们有可能会成佛,你要去具足他的因缘,其实这是第二种说法。
那么第一种(说法)是?众生本具佛性,本来是佛,但是贪嗔痴烦恼所覆盖。所以有一句话叫做众生是未成之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但是就佛教的真实意义来讲的话,依刚才讲的第二种——成佛的可能性为主。所以这个佛性,它很多种解释方法,还记得有行性佛性吗?那有具备的成佛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是可能性,你如果不去做,能不能成佛?不可能!有这种潜能,你必须去开发。
这个小孩很聪明,未来可能可以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即使是太聪明了,天才,问题是如果你不让他去学,不去开发他的潜能,不教他,让他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苦工,也不好好的栽培他,他也不可能(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所以那个就是行性佛性,所以佛性有很多种解释方法,以成佛的可能性,然后你要去具备条件为主。
3、讲完佛性讲大乘三要, 大乘哪三要?又叫做学佛三要,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学大乘佛法必须具备这三心,具备这三心行一切法,一切法无外乎是成佛的菩萨道,这三心少了一个,那就不叫菩萨道。所以菩萨道必须具足这三心,菩提心就是想成佛,大悲心要度一切众生,无所得心就是不执着的般若波罗蜜,(这些)你必须去学习。你说那师父,我没有具备,没关系,你没有具备,但是至少你要懂得,我要去具备这个。这样才能叫做(想要)成佛,才能叫做菩萨道,你少了一个都不叫菩萨道。
声闻缘觉他有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因为他也是知道一切法空,他也知道无我,但是他少了什么?少了菩提心,少了大悲心,因为声闻缘觉他没有想成佛,他只想解脱。他不是不度众生,不要把声闻缘觉说他很自私的不度众生,不是。他随缘度化众生,他不会积极的去度化众生,不会去创造度众生的因缘。他会随着这个因缘,有机会碰到那我就度,没机会那就随缘,他不会积极的去创造这个因缘。这个师父已经上次已经讨论过,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很多人搞不清楚,或者是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以为说声闻缘觉很自私,都不度人,就是自私自利,自己修解脱就好,不是这样子。他当然重点在于就解脱,但是他不是不度众生。一个无我的人,怎么可能不度众生?连师父这种凡夫我都想度一些众生的,更何况那种圣人,怎么可能不度?他不是不度,他只是说他没有想积极的去创造这些因缘,但是他碰到有因缘,他还会想办法去帮忙,想办法去度众生。
4、接下来讲菩萨道(的菩萨学处),这里是讲菩萨戒相,里面最重要谈到什么?十戒,这里告诉你菩萨道,最初佛所讲的就是三心行十善,记得吗?十善业道,以三心来行十善的那就是菩萨道,又叫做菩萨戒,是最基础的。那后来有一些什么《梵网经菩萨戒》,《璎珞经菩萨戒》,还有《瑜伽菩萨戒》,那个都是慢慢慢慢开的比较细一点的,但是总纲来讲就是三心行十善。所以你问师父说,那现在我怎么样行菩萨道?三心行十善。
那么我们如果说菩萨道开的更微细的话,大乘经论总归起来有六波罗蜜。所以菩萨道的三心其实是基础,更开展出来的那就是六波罗蜜。
5、哪六波罗蜜记得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六度,记得吗?这个就是六度菩萨道。那么前三度讲完了,讲到这里面的精进波罗蜜,记得吧?我们上个学期结束之前,讲到精进波罗蜜。那么接下来如果禅波罗蜜讲完之后,就会特别讲般若波罗蜜。
6、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的,经上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之所以能够叫做波罗蜜,是因为第六的般若波罗蜜,你具备般若波罗蜜,你可以把前面的五度转化成波罗蜜。如果你后面的般若波罗蜜没有,前面的全部都不叫波罗蜜。布施,你没有般若波罗蜜摄导,那你就是这样一般的布施而已,你可能是人天善法,你只是做做善事而已,不能叫做菩萨道。但是你具备了三心,尤其是菩提心,有大悲心,后面还有般若波罗蜜的话,那你就可以把前面的任何一度转化成菩萨道。
这个学大乘佛教你一定要记得,不然你自己在学什么,你都不清楚。我在大学教课的时候。般若波罗蜜跟前面五度什么关系,每次必考。你不要以为那些洋人都不懂什么,有些还蛮聪明的,慧根蛮具足,一讲他就知道了。每次必考
六度里面般若引导前面五度,前面五度反过来怎么样,
记得反过来怎么样?五度跟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引导五度,把五度转成般若,把五度转成波罗蜜。那么五度反回来,对般若波罗蜜怎么样?
完善、圆成。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一种观念,一种智慧,那你这种观念,这种智慧从哪里表现?从实践上真正的去做来表现。不然你只那里说我有般若波罗蜜,那你怎么知道你有般若波罗蜜?你怎么去训练?前面五度,你布施的时候能不能具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会不会去执着?是为了我自己的某些利益而布施,还是真的为了众生而布施的?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的运用。那反过来就是五度可以圆成般若。所以两个是相辅相成,互相增上。讲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般若波罗蜜讲完,
般若的观念里面
7、性空唯名是中观学派,
8、虚妄为识是唯识学派,
9、真常唯心是如来藏学系,这三个都包含在般若波罗蜜里面。也就是在讲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会告诉你那佛教里面讲佛教的教理教义,在讲般若的时候有哪些不同的分别,基本上大乘佛教可以分为这三大不同的思想。然后到最后讲完般若波罗蜜,
10、再讲菩萨十地,这些尤其是这两个(性空唯名、虚妄唯识)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因为你讲大乘佛教义理就是这两个。大乘经典很多,但是不无外乎这三个思想,大大小小的经典很多,经跟论很多,不外乎这三种思想,里面又以这两个为主。那菩萨十地我们大概提一下,为什么师父说菩萨十地大概提一下?因为菩萨十地是圣人大菩萨的境界,我没那样境界,但是我不能不讲,因为那个经典上有提呀,所以我们大概提一下说初地以上要修什么,二地、三地、四地,到成佛,这个我们只能依经论上怎么讲,师父告诉你们,但那个东西我没什么太大经验。因为是凡夫一个好,所以师父只说菩萨十地大概讲一下。但是这个师父倒是花下了某些心血去认知,去了解,去养成都好,这个我倒是可以跟大家好好谈一谈,也是你们必学的。这样了解吗?谈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性空唯名是中观,虚妄为识是唯识,那真常唯心是什么?
师父:叫做如来藏,说这个叫做大乘三系,如来藏就是如来在藏。因为真常唯心的如来藏学说,我大概提一下,如来藏的学说是佛性本具说。佛性本具说我们众生本来在我们的本性来讲,都有一个具足完美的如来,不是只是特性而已,具足如来的一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各种功德无量,完全具备。你说那我具备我就是佛了?可惜我们还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被外面无明贪嗔痴烦恼所覆盖,所以这个是净
(师父画图 15:47)
如来是净,这个是染。
如果就这个系统的理论来讲,修学佛法就是怎么样?听经闻法不是对治贪嗔痴吗?所谓的佛法修学,就是把外面这一层,经过无量劫(修行0以后把他去除掉,然后去染显净。这个就成佛,这个是如来这样的思想,所以叫做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不增不减,这是这个的理论。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的师兄,他说什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指的心是这个心(如来),所以你们要懂佛教,你才会知道他在讲什么。你不懂他,你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些什么,你会随便乱解释。
因为(禅宗)刚开始最早的时候,还是以《楞伽经》为主,《楞伽经》就在讲这个——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就是你一定要去把它擦了。因为他不是对圣人讲,他是对凡夫讲,凡夫外面这一层还在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要让这个如来被尘埃——贪嗔痴烦恼所覆盖的。所以你说(他的那个偈子)从如来藏讲,有没有道理?(问:这是不是如来胎藏)?这个就是如来胎藏,为什么是如来胎藏呢?因为它藏在里面。它藏在里面所以叫胎藏。那个藏本来就有胎的意思,我后面讲到那个真常唯心的时候我会讲。那个胎本来就一个藏,这个藏在梵文字里面,本来就有胎的意思,但是你中文翻译成胎,如来胎,就怪怪的。因为胎本来就有覆藏在里面的意思。我们看胎儿,外面看不到,他在里面有,所以他后来翻译成“藏”是比较好听一点。
讲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只是把真常唯心稍微讲一下,以后我会讲的详细一点的。
Hx:刚才您说的佛性有两种解释,对吧?然后那像这种如来藏这种解释,就是第二种众生本具佛性?
师父:应该是第一种。第一种是讲众生本具佛性,本来完整具足圆满。
Hx:您刚才不是说以第二种成佛可能性在讲那个大乘不共法的时候,以内容为主,那就是说如来藏的,指的就是这种解释。
师父:对。然后那个性空唯名虚妄为识都以成佛的可能性为主。
Hx:那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以后,说了一句,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师父:大地众生,第一个,他以有情众生了,他指的众生是有情众生。
Hx: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个东西就指的这个(本具说)?
师父:不一定,这个就是看论师还有其他经典里面佛陀怎么说,有人会把它当成是这一种(本具说),但是中观唯识认为不是这样,他认为是成佛的可能性,这样你知道吗?他讲的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从这个真常唯心的如来藏讲,他就是说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完全具足。但是如果就某些其他的经论,般若经或是唯识依的经论来讲,他们会认为,其实佛的意思是说,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他们会这样子解释,这样了解吗?
Hx:第二句话就是说,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的理解就是那个染已经擦试了。
师父:因为你讲的那句话,不是每部经典都这样子讲。有的语意不大,(问:就是说不同的经典,佛说的不一样?)那一句是比较典型的这种说法,这样你知道吗?但是不是每部经典都完整,因为它是翻译过来的,甚至在印度的经典,它有时候用的语句本来就不大一样,(问:那个不是定来说)?不是定说。众生皆具佛性是定说,但是怎么解释就不是定说,(问:那后头那半句也不是定说)?也不是定说。我跟你讲整句话意思就是说,众生具足佛性能成佛,这是定说,但是怎么成佛,他的佛性怎么解说,那不是定说,不然的话,他们这两派的经论,就不会把它解释为那样了。这样你知道吗?
Hx:就说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的什么东西,那一句话并不是说,是前半截是定说,后半截就是不同的经典,可能是就不同的?
师父:就不同的解说,有的有,有的没有。然后经论上的解说又不一样。因为你讲的那整句话,它只是一部经是这样子说,但是有其他部经它又有另外一种说法。那么也就是说就大乘佛教的某一系经典来讲的话,他认为众生皆能成佛是定说,但是众生皆具佛性,也是定说,但佛性怎么解说,那就不是定说了,这样明这样清楚吗?(问:我以为就是公认的,就是说当时佛陀说的前半句还说的后面)。那如果公认的话,这两派的经论就不会那样解说了。
这样这样明白了。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如果Hx问的太深,你们听得听得懂就懂,听不懂没关系的,师父慢慢后面会解说,其实也不深。就是说佛性到底是指可能性,还是说已经具足了,就是这两种而已。那真常唯心系的说,已经具足了,但是那个中观唯识学派说,他只是可能性而已。你看那个般若经,他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就是讲说,他只是一种空性,可能性而已。
Jq:就是按照第二种有成佛可能性的话,翻译成英文你要说the possibility,还是你可以说the potential ?(师父:都可以)。可是你要是有potential 的话,就是那个potential 是在那个时候它是会发展出来。
师父:一般来讲会用potential 的那个成分,师父认为是potential 的成分会比较高。很多这种是用potential 的。(问:那种的话,就是真的是有那potential。只是后面里边是含藏在里面)。而且中观唯识我现在提一下了,你们听得懂听不懂,没关系,possibility 跟potential 都有可能。但是师父看到很多经典,他的表达是potential 。 potential 是潜能,possibilities 是可能,可能跟潜能,概念有点不一样,但是我看到很多是以潜能为主,这样知道吗?那么我再讲个更细一点点,你们听过就好。
中观可能会比较偏重在可能性,唯识比较偏重在潜能,这样知道吧?师父说大体上的经论以潜能为主。但是如果在中间要细分的话,中观可能会倾向于可能,唯识会倾向于潜能,为什么?中观讲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你就必须要去具足一切因缘才能成佛,所以他说可能性,但不是你有那种潜能性,所以他是可能,因为一切法毕竟空,那一切法必竟空,那我就有成佛的可能,这样了解吗?这是中观的认定。
唯识讲我们有潜在的无漏成佛种子,具足这种种子,但是种子你要去开发、去熏修,所以这种种子的潜在变成是一种潜能,你必须要去开发它,它才才会发芽开花结果。唯识讲他有那种因子在里面,就叫无漏种子。那么中观讲说没有什么因子,就是一切毕竟空,毕竟空中缘起有,你要去具足一切,这样知道它的大概的差别了。
深了一点,Hd听得懂吗?,不懂没关系,以后再慢慢听就懂了。没关系,反正以后是会慢慢讲。我现在是稍微提一下就好了。既然问到了,我觉得这也蛮有趣的。师父稍微分辨一下,知道这样就好了你认为potential 是不是?有一个种子,师父也认为说应该是以potential 比较多一点。我意思是说,师父看过很多经典,还是认定以potential 为主。但是在中观唯识的分别上,它还有它的不同的偏重,稍微不大一样。不过这个细节上你们听得懂听不懂没关系无所谓,以后上到更深你们就会比较清楚。因为你们现在中观唯识都没上。(27.32 略)唯识的某些观念我们以后再谈。
Hx:您刚才说的般若波罗蜜,7、8、9,这三个大乘三系是什么关系来着?
师父:般若波罗蜜的内容,般若波罗蜜就包括7、8、9在里面。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所以特别把它分开来慢慢谈。但是实际上般若不是智慧吗?那我们到底要懂什么?智慧是认知,我们到底要具备的内容,到底要懂什么?中观有他的解说。所谓波罗蜜就是我们要懂什么,要认知到什么,我要学什么。唯识,还有如来藏都要懂,都有他们自己认为说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什么。这样了解?有没有其他什么问题?
Hx:还有一个问题,就说这个大乘不共法,如果不引入这个佛性的话,我的感觉就是小乘讲的就是断灭,是不是这意思?
师父:这个我们以后慢慢再讨论。因为你说不引入佛性,(问:就是不讲佛性的话,就是那种断灭)。那佛性你要看是那一种说法(本性)还是可能性,这样知道吧?,都讲佛性,但是是可能性还是已经圆满了?那可能性里面有讲,可能性有潜在的能力,还有只是可能。
Jq:请问龙树菩萨有没有可能看得出来,我们讲这两种,因为它是属于中观还是?
师父:龙树菩萨当然是中观,他是中观的祖师,就是以他比较重在于possibility。因为中观毕竟空,但是possibility的意思就是缘起有。必竟空缘起有,缘起有必竟空,这个我们在讲中观的时候会慢慢讲。所以《大智度论》200卷都是在谈,怎么样的毕竟空当下,我们要去具足他的因缘,然后要去具足怎么样因缘。但是具足因缘的当下,我们又要无所执的毕竟空。这个老实说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师父才会从《成佛之道》一步一步慢慢建立起来。
还有什么问题?(学员略 30.45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我先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只是告诉你没有实质的本质。万法没有本质,不是什么都没有。以后讲到中观的时候我们在谈。那现在如果谈下去,那就后面全部都讲了。
Hx:实际上就我来讲,我接触最早的就是禅宗,就是那个开悟,在这个三系里,它放到哪一系?
师父:禅宗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这一系的(9),但是六祖慧能就好像是这个(7)最明显的是什么?后面的复杂我不讲,刚刚不是讲那个慧能的师兄神秀大师他讲的什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若尘埃”,他也是禅宗的,但他是北宗渐悟说,那也是禅宗。你不能说他不是禅宗,不能说他没有影响力,不要受某些那个传记的误导,以为说禅宗到最后那一派全部都不见了,就只有慧能独大,不是这样子。他的师兄(神秀大师)是国师,国师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力,那一派那个影响力还一直在,所以禅宗有些是认可这样子的。在原以的观念上,还是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到了五祖开始用《金刚经》印心,六祖继承,谈的就是般若经的性空,般若波罗蜜了。所以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一堆东西,全部又把它推翻掉。所以禅宗很复杂,他有带着这种思想(9),某些宗派又有带有这种思想(7),就是没有唯识思想而已。
我刚才是讲中观学派,龙树菩萨是初祖,我不是说禅宗的初祖,禅宗的初祖是菩提达摩。
Hx:他就讲性空的,并不一定说是就是禅宗的,那这个中观就是讲性空。
师父:而且中观本来就是印度正统的讲空的学派,来到中国之后被融合了,这样知道吗?因为中国之后他有传各式各样的学派进来,所以中国祖师有时候把这个融一点,那个融一点,然后就融合起来了。这样了解吗?(学员提问略 34.24分)34:30
精进波罗蜜(讲义P58,与讲义P41列表不同)
一、大乘精进
二、障难
三、怯懦炼心
- 炼心总说
- 方便道(易行道)
- 难行道与易行道
- 宗教行为:十大愿
- 净土法门
四、精进善巧:修习四力
我们再来讲精进波罗蜜,我们现在在讲精进波罗蜜记得吗?我们不是讲大乘的精进吗?然后有讲精进有一些障碍,比如说懈怠,比如说,怕、不敢,不愿意,还有一些很怯懦,想说菩萨道这么难怎么修,干脆不要修菩萨道算了。还有我们不是谈到说练心总说,那我们要怎么样去具备信心。
再接下来说,那么有些人是真的没信心,尤其初学者信心还没成就的时候,所以佛陀就开出说,我讲一个方便道,又叫做易行道,让大家初学者,或是信心还没建立的先去做一个提升信心的方法,做一个阶梯跟跳板,然后来养成信心。
那么记得吗?讲到方便道的时候,有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就叫做菩萨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度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行六度万行,就是难行道,正统的菩萨道。
刚才不是说那有些人想学佛也想做菩萨,觉得菩萨很伟大,觉得我们应该要这样度众生才可以。但是讲容易了,一谈到真的要做的时候,(觉得)好难,很多人觉得说这个太难了,一下子叫我这样一下子叫我那样,叫我被骂我还不能还口,被打还不能还手,他明明那么恶劣,还叫我要用慈悲心去度化他,去宽容他,难!所以佛陀就提出了易行道。
易行道就容易做的,那容易做的意思就是说,给你进入门的一个阶梯了,不要叫你一下子做那么难的事情,让你可以登上的一个阶梯,这个阶梯就叫做宗教行为。各式各样的宗教行为总归为普贤十大愿。你们回去笔记看看,里面包括诵经、礼佛、拜佛、赞叹、忏悔全部都有,而且是重在一种宗教仪式上面的,宗教行为上面的,提升信心用的,让你信心具足就可以转入难行道。
在这个精进的易行道里面,谈到净土法门,就是说有些人觉得在娑婆世界太难太苦,要行菩萨道太不容易了,有没有什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去稍微进修进修的?有,各式各样的净土法门,但是这个净土法门你们不要本末倒置。去净土不是重点,去那边训练信心足够,能力足够,回入娑婆度众生才是重点。这大大小小的净土经典,都是这样讲的,不要去那边当成是究竟终点。这个东西我敢讲是这个样子。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因为有人就问他说那菩萨行那么难说,那么难行。那么到底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龙树菩萨说好可以,那就告诉你吧,你要真的不能做,信心怯懦者还是初学者,那么就净土法门易行道。但是他也讲了,他说等到你在净土里面训练足够的信心能力的话,你还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这是净土法门在佛法里面的一个位置。
但现在很多时候,很多人把净土法门把它扩充、提升到无限,认为说非修净土不可,而忽略了菩萨道本来是应该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甚至比较极端的变成把方法越弄越简单,弄到最后变成信者得生净土,那这个已经不是净土的本意了。
接下来精进善巧:修习四力,那么现在已经把这个讲了,现在说精进波罗蜜里面,我们要怎么样精进善巧?我们要很用功,但是应该要怎么用功?用功修行它是有秘诀的,不是猛冲,它有四大善巧,修习四力,不是猛冲猛打就叫做精进,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上次课就是上到这里。39:50
己三、修集四力:28-【胜解坚固力,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精进不为难】
四、精进善巧:修四力
(一)賸解力
“深忍欲乐”,“信为欲依,欲为勤依”
深刻信解就能产生真实的信念,由信念而有不断的欲求。
信的培养:信忍,信乐,信求
- 信忍:知——由正确知见而来
- 信乐:情——由知见配合实践而来的法乐
- 信求:意——实践的欲求
现在我来讲精进的四力,精进善巧修四力。第一个叫做賸解力,这些都是印顺导师从经典里面归纳出来的,不是印顺导师自己编出来的,是印顺导师根据经典,还有他的几十年的修行总结出来。
第一个,你要精进一定要一个賸解力。
(一),什么叫做賸解力?
“深忍欲乐”,“信为欲依,欲为勤依”。
深忍欲乐怎么解说?师父讲过无数次了,谁会帮师父解释一下?
那个忍什么意思?(答:认真了解)对,忍不是忍耐,当然你要说忍耐也可以,但是这个“忍”跟那个认识的“认”一样,古字同音,那个可以对用。这个忍是深入内心,常常人家说什么一把刀插入内心,好像很痛。但是它有另外一个意思,有没有听过刻骨铭心,就是印象很深刻,这个就是说深入你的内心,你不会忘记。那什么叫做深忍?就是真正达到深程度的了解,认知了解,认知了解之后就会产生什么样?深忍欲乐。想要去做的这种欢喜心。
你现在得病很严重,或者癌症什么,那么你就去研究各方面,你上网问医生怎么都好,发现说这样的一个医生,这个医生非常非常的好,而且去了一两次觉得很好,而且不是只是感觉而已,是真的从各方面去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医生真的有办法治你的病。这时候你会不会想要去给他治疗?你如果认定他真的行,你一定会去的,半夜都跑去,这个叫做深忍欲乐。
所以说你要在佛法上精进用功,首先会让你精进用功的方法,就是你对佛法的真实的了解。你真实了解知道佛法真的好,对你有帮助,你才会生起那种勤劳。我告诉你,如果佛法一知半解,要么就是懈怠,要么就是不精进。师父,那人家有些对佛法不是很理解,但是他很勤劳,每天都怎么样怎么样,每天都拜佛,拜多少,磕大头磕多少,我问你,那一种怎么解说?你说过去善根也可以了,但很多时候是纯粹的一种信仰。他不是真正的欲乐,他这样子做并不是由于真实的认识而产生的,只是依于某种情感跟信仰。
还有人家可能跟你跟他说,你拜了多少佛,诵了多少咒,磕了多少大头,可能那个力量多大加持,护持加持多强。他可能由于这种信仰或者这种信心由而来的一种,所以他愿意去做。但是这种做,我跟你讲,某些时候会有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我问你一旦没有帮助,没有用的时候呢?没有达到你要求的效果呢?你生病我告诉你念什么咒很有用,有些人说,师父是真的很有用,问题是当你发现没用的时候呢?
很多人求上帝求到最后要死的时候说,为什么上帝没有保佑我?有些人拜佛拜了一辈子,要死的时候说我不信了,因为佛没有保佑我。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开始他就没有认知到佛教教理本身在讲什么。
所以真正的用心,真正的勤劳,真正的的信心跟用心来自于你对佛法的真实了解。那佛法的真实了解第一步当然要亲近善知识,然后要听闻正法。可惜说实在,师父二十几年研究教理,然后出家修行这样子,我发现,学佛里面刚才讲的那种人居多,哪一种人居多?(问:每天可能是用易行的道)。那是易行道的一种方法。但是他们把易行道当成究竟了,然后就是求功德,求保佑,求消灾,求延寿。有些人也求修行,但是他们认为的修行就是拜多少佛,念多少咒,磕多少头,这个叫修行。
师父也讲过,我不否认这些有某些方面的帮助,宗教情操信心的培养,有,但是这个不是究竟之道。因为你这样做的话,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真实意趣在哪里,其他宗教的修行人,信其他宗教有时候也很勤劳,你每天磕呀修呀拜,也都有。所以当你真正学佛的时候,你要知道说那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在哪里?你磕你的上帝拜你的上帝,我拜我的佛,那我说你的上帝没有那么强,你要这样辩的话,那没意义的,你要知道说那不同点在哪里。
但是师父再讲回来,我不否定这些宗教行为,我也不否定易行道,我只是说易行道是我们都是初学者,都是怯懦者,对我们来讲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要把他当成是究竟之道。你不要以为师父不拜佛了,师父拜佛、念经、打坐,都做,只是说我对宗教这些行为我有一定的认知。
所以第一个,如果你要真正产生佛教的这种精进力的话,你必须对佛法有真实的了解,由真实的了解之后才能产生真正的欲乐。
所以信是真实的了解而信,然后你就会发起勇猛的修行利益,哪怕中间会有一些,老实说做任何事,学任何东西,到一定的时候都会有点疲乏,哪怕某些时候会有疲乏。但是这种对佛法真实的认知,再一阵子就会再提升起来。如果你对佛法没有真实的认知,一旦疲乏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说我现在到底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我每天那么精进,那么用功,每天求佛菩萨保佑,为什么佛菩萨没有让我的父母长命百岁?那个胡作非为的,为什么他父母长命百岁,或是他长命百岁而我得癌症?有时候你会产生这种疑惑。那你就不知道佛教的这些行为到底是怎么样,所以你一定要认知佛法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后面不是讲吗?深刻信解就能产生真正的信念,有信念就会有不断实践的欲求。
你们会不会奇怪说,如立师父,如学师父,还有还有师父本身,我们都出家那么多年,二十几年,从年轻二十几岁开始出家。师父你们那么年纪轻轻就出家,你们没有其他那种世俗的那些欲望,不管是钱财的还是感情的,还是各种诱惑,难道不会有吗?肯定有,不过这是真实的,这一定有的。怎么可能没有,我不是圣人,说没有那骗人的,肯定有,那才是实话。
这二十几年来,问说,你有没有曾经受到很大诱惑想还俗的感觉?我说未来不知道,到现在没有!在低潮或者是在怎么样的障碍,从来没有那种想法。那这样的信念从哪里来?别人我不知道,至少我们三个,是从对佛法真实的欲求,对佛法想要去探讨,然后对佛法上有真实的一定的了解,不是说懂得多怎么样,但是有一定的深度。然后继续这样子去追求,然后知道它的好处,所以继续这样的保持这样的一个信念。
Hd:就是说是不是在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你们已经那个高度很高,(师父:没有,没有很高了。初学者,我们都是初学者)。我就说是不是在您这个学习的过程,至少您身心觉得愉悦了吧,你们才继续走下去,否则的话就是说越学觉得越学越不舒服或者什么,我觉得不可能坚持的。
师父:是的,一定得到身心的愉悦呀。但是这种身心愉悦也不是说每天都愉悦,而是说大方向上我愉悦。你知道什么叫大方向愉悦?我举个例子,有些人他会为钱担心,这样你知道吗?
我举一个例子,你们听清楚这个例子,他为钱担心是因为他没有财产,他什么都没有,他每天赚的这些钱就是要他养家糊口而已。这样你知道吗?他每天出去就是要打工,今天赚多一点,他或许觉得有点高兴。但是他不是真实的欢喜。为什么?那明天呢?今天多一点,可能就是今天多一点而已,所以不是真实的愉悦。
另外一个是说他家财万贯,非常的有钱。我现在是举例子,那么他也去外面工作,打工什么。但是问题是他会不会为了这三餐而每天在担心?不会。他会不会有低潮?可以今天去工作被老板骂,今天出去没有赚到钱,他也会有低潮。但是他整体来讲的话,会不会说,我会因为三餐饿肚子担心下一餐没有?他不会。这样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在比喻什么?
比喻说,因为师父对佛法给我们的真实的这种法喜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们有这种大目标。但是说每天生活上某些有时候会起起伏伏,会不会?会!正常的。
我讲一个师父本身更实在的例子,师父会不会因为某些时候因为讲经说法人来的太少,心里会有一点起伏?会。但这个不会造成师父太大的障碍。为什么?真的,我现在要跟你讲,人多人少师父有时候会care,会在意一点,不可能不在意的。但是不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也是真实的,为什么不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因为师父有一个信念,我在弘法度众生,我在用佛法利益众生,我尽我最大的力在利益众生,这就是我的喜乐。如果在这个大前提之下,那边的那种小波动其实都不是很重要。
这样子Hd有没有回答到你某些问题?
Hd:回答到了,但是师父可能我还是特别特别的低,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假如说有一个人,确确就跟您说的那样的。
假如说有个人特虔诚的信,包括也是学这个善知识,他还有一些坚持易行道,但是他生活里遇到的事情全都是那种倒霉事儿。那要是这样的,我可能也许是我真的就拿我来说,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假如说举个例子,他刚学这个,父母亲都去世,然后再学是丢钱,再学他儿子又被车撞了,就是我就是举这个例子,就是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就拿我来说,我就不知道,可能也许他学了正法了,他还是这样。但是我感觉如果越学越倒霉,越学越难受,那?
师父:你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而且是现实的很多问题。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件事情,这个就是一个,
你提出这个问题,一般人你们会觉得有道理吗?一般来讲都觉得有道理,今天人不多没关系,师父想跟你们好好的探讨一下,觉得他这样的讲法,有人会觉得常常会发生,有些事实。但是有没有在座人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在逻辑上犯了一个很大的矛盾,而且是没有道理的。(学员略 54分)
可以讲它是一个心态上的。因为世间本来就是无常性的,你学不学佛,你的父母亲都有可能会随时发生问题。你学不学佛,我们大家都有可能随时发生问题。(学员略55分)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特定的概念,受了特定概念所限所引导,所以会有这种想法。
Hd:但是师父就是包括咱们佛堂有的人,我就不具体说谁了。因为他经常跟我说,你看你就说真的,我觉得学了佛了以后,真的就说好像是我的事业越来越好了,或者我工作越来越好了。甚至包括就是说在因为可能也许就是认知跟我一样,甚至认知跟我比更低了一层,很多人也都这样的说,真的学了以后好像是家里生活什么都平顺了,我总觉得就是说作为普通人可能讲,你如果就是假如说这样的,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可能生活平顺一点,也许对于初级的人来说,可能也许对于他这是一种信心,一种鼓励,我认为是这样的。如果你学了半天,就是学也这样不学也这样,但是不学可能没发生。也许就是这么个寸劲儿,正好都发生了。这个就是对于他真的是一个打击。
师父:这个就师父刚才讲的,大部分的人都是那一种寄托于一种宗教情操,寄托于一种信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的,(答:我觉得好像是绝大多数,我至少可能也许我认识的人都这样)。当然师父可以用一套大道理告诉你,你学了以后,各种东西都变得比较好,师父可以用一大套道理这样跟你讲。比如说你学了之后如果变得更好,那当然你觉得更好,没问题。
学了之后,如果你变得更不好,那师父会跟你讲,我可以用一套理由来跟你说,因为你现在在消业。消业的时候当然会欠钱,会有这些不好的东西,但是过后之后就好了。
那你有可能会过后之后会.....
人刚才跟你讲起起伏伏,也有可能会变更好。那我告诉你这件撑过之后会更好。那更糟?那我就说那你的业障更重一点,业力更重一点,还要继续学,继续诵,继续拜,继续来消灾,继续来怎么样,总是讲来讲去都有我一套,就是这样的。(答:拿我自己来说,就是要让我去说服别人,我也有一套,那就是三世因果)。但是师父现在是教你佛法正统的知见跟观念到底是怎么样,不是用一种那种信仰的,简单的业力的态度来告诉你这样而已。因为师父现在在讲正统的高级的佛学课,到底我们是要用什幺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世间的一切。
刚刚你讲还有没有人,觉得比如说我学了之后,什么都倒霉什么,都这样。
有没有人觉得这套这样的道理,其实是在逻辑上犯了根本的错误?
Hx:我有一个就是我感觉碰到的人,在大陆就像Hd说这种情况,我有一次就回去的时候,在北京火车站就看到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情。有一个女的,我相信她原来是就是那个念过佛,净土法门,到后来肯定是有病了。我就看他那脑袋就开了一个,然后他就在那个火车站里头举了一个牌子,就是说是净土法门,那个阿弥陀佛就是骗人的。所以我就想他们就是这些人,包括我自己,也就是说本身因为怕死,所以就想有没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方法,所以开始进入这个门,结果到后来发现你念佛也好,你念其他的法门也好,就是佛门里头,他最后最终还是要死,对吧,你总是逃不过。所以他们有一些人就有这个逻辑关系,就认为我踏入这个佛教门以后,就应该说是念一句佛号,然后消了多少业障了,就不应该再有病了,就不应该再死了,就是起码不应该老那么快,结果后来一扭头发现,十年一过皱纹也上来了,白发也出来了,因为没用还是那样,所以目的就存在了这个问题。
师父:你讲的很好,就是师父讲的学佛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逻辑矛盾。这样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因为佛教本来就告诉你诸行无常,有生必有老,中间也会有病,到最后必死,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佛教从来没有告诉你说这个不对,等一下我再回答Hd某些问题。
现在我们在学真正的佛教知见的时候,现在是高级佛学课,要建立一个比较正确,我们应该有的态度跟知见,这是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这些东西。所以
你刚刚讲说我学了佛之后,怎么一大堆倒倒霉事情什么都来了?这个本来就是在知见跟观念犯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佛教本来就没有告诉你学了佛,百事一切都解决了,可以什么什么生病延寿,什么什么金刚不坏,什么都好。佛教的正统教理本来就没有告诉你这些,佛教正统教理是告诉你这样子,然后我们要修行,修行不是让你延年益寿,让你金刚不坏,我们的修行是改变我们整个人生的态度,去面对无常性,去面对这种无常性,变化性,生老病死,这样你怎么样去面对,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你现在来学佛就是要改变那个观念跟态度。
那这种观念跟态度改变,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还有我再回答你一个问题。
那你说学佛有没有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稍微增进一些福报,然后消灾延寿的?我告诉你有可能的,但那个不是根本的重点。我刚才讲的怎么去面对无常,那个才是根本重点。
第一重点是刚才那个,第二重点你说有没有办法学佛,某些状况之下可以消灾延寿一点。我说不是完全绝对的,为什么有?我告诉你学佛之后佛教讲什么?戒定慧是根本的,佛教也有讲因果业报,三世轮回因果业报,佛教不是说过去我们有无始,有很多的善的恶的业,记得吗?那么这些业力不管善的恶的,必须要有什么因缘条件来润发?
这个在《成佛之道》的五乘共法里面讲了,那么我们现在所造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那么我们现在造业是不是也有善也有恶?你发了好心造了善业,那就是善业,发了恶心用强烈的贪嗔痴烦恼造的恶,那就是恶业。本身善恶它就又成形成形成一股业力,但是善业跟恶业可以对过去的业力有什么影响?有润有发,烦恼对业力有润有发。那么现生的业力,善业会对过去善业作为增长缘,让过去的善业成长甚至成熟,甚至得到更大的好果。那么现生的善业对过去的恶业有什么作用?有抑制作用,有让它缘缺不生的作用。
记得吗?那么现在当然你看你现在造的善业,对过去的善业有增长的作用,有扼制的作用。而且你现在造的又是善业,又成为一股善的业力。那在这种状况下,你说我们的业障,我们有时候确实是有业力的影响。我们的业障一般叫恶业,确实是有恶业的影响。
那问你一下,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佛不是说你就去拜什么就对了,你要好好的勤修戒定慧,好好帮助众生,熄灭贪嗔痴,这样才是叫真正的修行,才叫真正的善业呀。不是说你磕几个头就叫善业,不是说你念几个咒就叫善业,要真正依于戒定慧的修行去利益众生,去做善业,这才叫真正的善业。那当然可以配合一些宗教行为。
那这种善业来讲,对过去的善业当然会有增上的影响。所以在某些相对的状况下,确实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不是完全不可能,这个是合理的佛教的业力论。但纵使是如此,我们能不能保证说过去的恶业永远不会现行?不可能!因为我们都会有贪嗔痴烦恼,在某些状态下贪嗔痴烦恼还是会影响。这样了解吗?
所以学佛会得到一些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必然的。学佛也可以对过去的业力做一些改变,让善的增上,你如果好好的学的话,让恶的抑制这也是有可能,但是不是绝对说,学了佛之后就不好的都不会发生。因为佛教告诉你根本的教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你学了佛,刚才讲的两个观念,第一个,观念是整个态度的改变;第二个,多持戒多修布施,多修戒定慧。那这两个双管齐下的话,你的人生会变得更美好。
第一个,在某些状况下确实你不断的造善业,造善业是很重要的,你不断的持戒,不断的布施,是可以增长我们的善业力的。那是有的,不是没有,所以布施不是没有功德,只是叫你不能执着而已。你一方面这样子做,一方面又可以改变你一些心态。从学佛的上面改变这个心态。所以一旦你遇到无常变化的时候,你有可能很坦然的去接受它,那又会有什么问题?
只可惜学佛的大部分人,不了解佛教这个业力的道理,只是觉得说我学佛的就应该得到,什么都应该都变成完美。然后也不知道佛教讲诸行无常那个态度的改变,所以才会产生你讲的那种状况。
有没有回答到你某一些问题?但是不是我说今天讲了,你们不是这样,不是今天讲你马上能接受。那你的智慧太高了,这个还要不断不断的熏习,我们先休息一下。
我们继续来讲,谈了那么多,无非就是说要你们的知见上一定要不断的去理解佛教,然后认知佛教的根本概念根本观念。
所以说第一个,你要精进,第一个要有深入的了解。这个深入的了解就是由信心培养,但这个信心在佛教里面是这样讲。
第一个,叫做信忍。这个信忍就是说,由正确的知见而来产生的信心。就刚才讲了大半节课
第二个你由这样正确认知而来的这种认知,你就会产生信乐,就是情感上
第一个,知见配合实践而来的法乐。你知见观念有了,然后慢慢慢慢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付诸去实践。那这些的付诸实践其实是在什么?是在减低你的贪嗔痴。如果你上个礼拜有来听师父的课,这个减低贪嗔痴其实就在消弥我们一点的我执,消弥一点的我执对无常的接受度就大,无常的接受度大,你的生活就快乐一分。这样子的话,如果你真的这样去理解,这样去做,你会不会有实践而来的法乐?
以前夫妻动不动就吵架,动不动就跟上司过不去。后来现在学了这个之后,会退而求其次想说,到底我自己有什么问题?那我是不是要改一个更宽阔的心胸或是态度,来接受人家对我不同的观念跟意见?这样子一转,整个心就改变了。那这种法乐来了之后,你就会更有实践的欲求了。
所以我们常常遇到人生各种各样打的那种挑战,低潮、高潮都会。但是佛法要告诉我们就是说这些无常变化都有,但是我们应该要改变我们的心境怎么样去看待它?改变心境看到它每个人都会讲,具体怎么做?很多人都知道,你这样你应该转那个态度改变心性,这个观念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改变怎么样的观念,改变怎样的态度?我们不能改变态度的根本关键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讲的清楚的。
你们在生活上是不是很多人遇到什么问题去问谁,他说,你应该改变一个态度观念,然后试着更大的心胸去理解,这谁都会讲。但问题是没有人讲,告诉你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子做?他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告诉你,除非学佛真正学到一定的深处,一般不会告诉你,我们内心有一个根本的我执,也不会有告诉你。由这个根本我执产生了贪嗔痴,导致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的态度。
那么佛教现在明白的告诉你,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是只是口上告诉我而已。佛教更明清楚明白告诉你要怎么做。
所以由真正的对佛法的认知,那么产生的信心叫信忍。那么这种认知之后,你会想要去做,想要去做之后,你会变成可以跟实践结合起来,之后会得到一些现法乐。有了现法乐之后,你就会产生更正确的欲求,想要去更多的实践,这个就叫做信求。
所以这三个,叫做信忍,信乐,信求,都是信,但不是迷信,也不是仰信,也不是求保佑,而是从佛法的真实认知中而来的真实信心。如果你有这个(信忍,信乐,信求)的话,就是师父讲的,你有家财万贯的底子,哪怕你现在现前上,你今天少了点工作,你今天少赚多点钱,会产生一些小影响,但是不会产生大的动摇。
Xy:我刚才在想,Hd师兄说的那个经历,我觉得有一个反推。假设你没有学佛,同样遇到这些倒霉的事情,你这两个状态你会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不同?如果你发觉你在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堪忍度更大一点的话,那你实际上这个学佛就已经有点小进步了。
师父:你反推一点,如果你没学佛的话,你还是会怨。(问:你不管是信佛还是信基督,都会到位有倒霉的时候)。都会有,但是比如你没学佛的时候,你遇到这些事情,你还是会怪,你现在没有佛菩萨可以怪,你怪谁?怪天,天对我不公平,怪周遭的人,反正能怪的尽量怪。
台湾常常讲一句话怎么样?那句话怎么讲,(答:怪东怪西就是不怪自己,但是还有句话叫做没钱怪政府了,长的丑就怪父母了,好像东怪西怪都不是自己呀。没钱就怪政府了,为什么?政府政策不好,近期弄不好,所以我现在没工作了,但是都不想说为什么同样是这种状况下,人家工作那么好,你没工作。有时候当然很多原因,但总是会怪别人就对,长得丑,为什么人家又高又帅又富的?我家又穷,然后又把他长成这个样子,害我找工作也找不到,要交男朋友,女朋友也交不到,反正都怪心怪都怪就对。他现在学佛就佛菩萨可以怪了,他没学佛时候有上天可以怪,对吧?有父母亲可以怪,他再怎么样怪不到,那就怪政府,就是政府的问题,所以我们整个心态就是这个样子。
讲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Xy:我接着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因为有好多人他信佛,他不是那个信,他是那个信,(不是这里讲的信),他是信仰,他信仰什么呢?在基督教里面信上帝得救。在佛教里面,我感觉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千处祈求千处现。其实就是现在如果倒推的话,有没有办法就是告诉这个不应的那些人,说你求的方法不对,或者是观世音没那样说,或者是没有那种就是说千处祈求千处现。
师父:其实 师父有讲过,学佛有程度上的,你刚进来当然会用一些比较宗教性的告诉,你这样子然后希望引导你去做一些善事,改变某一些心态,但是还有更高层的,那师父现在不是在讲低层次的。你们现在来现在已经在讲到大乘不共法,是在讲高层次的。那高层次的应该怎么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品里面的千处祈求千处现?师父这个也讲过好几次了,Lola怎么讲?高层应该怎么解释千处祈求千处现?
Lola: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倒霉了,我生病了,我有癌症就埋怨,其实你是有观世音菩萨来保佑你的。因为你在手术室里面有医师,有营养师,有一大堆的人来照顾你,还有义工。他不知道,他还在埋怨,说为什么我那么倒霉,可是他没有感恩,就是周遭的人都是帮他的。
师父:其实Lola讲到一个重点,因为佛教常常也提一个故事说,其实观世音菩萨已经来帮助我们,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是我们观念上里面都以为说会有一道光下来,然后一个菩萨出现,然后帮你摸头,然后你就好了,我们都是受这种童话故事或一些这种影响。但是佛教里面实际上他告诉的是,当你知道感恩的时候,你周遭很多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所以Lola这个观念很好,你学了佛之后,你知道感恩把观念一改,你会发现周遭都是观世音菩萨。但是我就说当你不改,你一直怪别人的时候,你就觉得观音菩萨不来,(答:你就觉得自己倒霉了)。别人没人帮你,都是别人的错,这是一个观念改变。
还有一个更重要就是说,师父现在讲的是高层次的。我们低层次的就是说我信佛,我念普门品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希望他来保佑我,这不是不对,但是这个层次比较低。那高一点的层次就是刚才讲的,第一个改变心态之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观世音菩萨。第二个师父也曾讲过,更重要是,当释迦牟尼牟尼佛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他除了说观世音菩萨能保佑你,但是你好好看,佛陀又讲了什么?
观世音菩萨是一个榜样,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学习他的精神。所以当你愿意学习观音菩萨,去做观音菩萨的时候,你随时人家有困难,有需要帮助你就去帮助。那何不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大家都愿意做,那就是千处祈求千处现,大家都不愿意这样做,那去求谁来现呢,是不是这样子?所以佛讲到最后,他是举观世音菩萨作为一个榜样,大家要去学习他。
所以他有第一个层次的,大家求他来保佑。第二个层次的,改变观念,然后愿意大家发菩提心,发大悲心去当观世音菩萨。
(如果你在那个地方跌倒失败了,下一次你就知道怎么样Local people from a different bengals. ),这是你的一个实际经验,对吧?
所以师父现在讲了那么多理论,Lola就是一个实践者,因为Lola做了很多义工,所以师父常常鼓励说你们要做义工,不是只有听。但是一定要听,
所以你们学佛有分好几种人,刚进来的师父看他只是一些信仰型的,师父跟他讲你多念佛多诵经怎么,但是现在在教这个课,已经教到大乘不共法,不过我当然要教一些比较高层次,就是说比较大乘佛教正统观念应该是什么态度?这样可以吧,再来。
所以你们要一直听,这个东西一次好像第二次,第三次慢慢这个观念会养成。Hd你现在的问题是不是不懂,你现在的问题是听的不够,观念没养成,那你还要继续来,慢慢把观念养成。
Hd:实际上师父说句真心话,就是师父讲的这些,就是说可能高深的我不懂。但是就是说比较浅的就是这个,实际我也都知道。但是可能也许是我这种性格跟您说,我需要一遍一遍的啃。今天跟您说了,但是过几天我好像又开始。
师父:这个叫做刚才不是深忍乐欲吗?你的深忍还不够,所以没有乐欲,这个就是很好的example。你的深忍还不够,什么深忍还不够?你的熏习不够,你的理解不够,你的深入度都不够。
所以你常常讲说,是真的吗?师父在讲时我觉得很有道理,回去想想会是这样子吗?有可能吗?还没有到达佛法的真实理解。你必须要在不断的熏习,不断的听,回去还是要不断的听。听到有一天你认可师父说这个是对的,应该是这个样子。(答:我是觉得说的时候还是,但是我不知道用的时候还是又开出来)
所以尽量不要旷课,在家要尽量听,,师父是这样讲,很多人会讲说,那网络上听一听就好。老实说网络上听跟来这边听完全不一样,感受力、感染力各方面全都不一样。不然为什么开课,我就开个网络课就好,大家都在家里打开就可以听了,但是那个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我在佛学院训练过,以及说你们没有进入僧团的,那个修行感觉又完全不一样,这个师父是清楚明白的。
(二)坚固力
养成恒心
- 恒心毅力为成功的基本条件
- 听经闻法,知见养成要有恒心
- 宗教行为要有恒心,恒常固定的行为
- 宗教实践的恒心
尊重自己
- 由多闻賸解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法门
- 对自己的信心,修行主在自力的培养
- 他力为助缘
第二个养成恒心叫做坚固力,刚刚是那个賸解力,就是要听闻佛法,第二个坚固力。
坚固力就是说第一个我们要养成恒心,恒心毅力成为成功的基本条件,讲到这句话好像大家都懂。但问题是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我们不要讲太深的。
你到底来这边听经有没有恒心毅力?你们有事情我要请假什么,师父就觉得说你们因为在外面工作,还有很多家庭要帮,都没问题。但是你有时候扪心自问,你有没有真正的恒心毅力?其他不管不讲说多伟大,什么布施多少,持戒持的多精进,这些都要恒心毅力。我现在举几个最现前的,也没有人把星期天来听经闻法当成一种我必备之行?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师父那一天讲的其实不是我很喜欢的,下礼拜要讲这个不是我很喜欢的,所以我想办法不来。那下礼拜要讲的,可能我听不大懂,所以我不来。可能会找很多理由,下礼拜我要做什么做什么什么什么,可能各式各样的理由。
我就是问你,很简单的一句话,你当然真的有事情,师父绝对不会怎么样。你来请假师父都说没关系,把家庭各方面照顾好。但是你对听经闻法有真实的恒心毅力吗?
我举一个例子,我以前当兵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打混摸鱼,尤其在军训中心你们不知道。我们当兵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进去三个月受基本的训练,三个月之后就分发到部队里面,那就是真正的军人了。那三个月训练只是训练的一些基本应该有的,很多人这三个月训练里面尽量打混摸鱼,那么有什么公差,就是说要做什么时候说,我要!因为你去了你就不用训练了。训练很辛苦的,但是我那时候一个心态就跟你讲,就是说我如果少学了一堂,我就少学了一些东西,我缺了一堂课我就少学了一些东西。
那我想法说,万一我少学这些东西,万一以后用到,那我就不知道,我就死定了,虽然不打仗,谁知道?当时我们老实讲说,你不要以为这个没关系,少了一个,可能人家都会我不会就死定了。我那时候这样想,有这种心情说我少了一堂我就少学一个,少学一个,可能对我未来某些环节就出了问题。我那时候就这样,我就这样的心态,结果我两年能当兵很好过。很好过不是说很轻松,是很多东西我都可以做到足足满满的。
我觉得你们学佛应该要这样,尤其是听经闻法,持戒、打坐都一样。尤其是听经闻法是最重要,你们一定要把它当成说没关系,那个我回去问问看看,有时间尽量过来。就像我们这位居士讲的,把它安排好,你觉得说少了什么,你就是中间环节,
你知道师父有时候也没办法,因为很多人是问了我以前二三堂课才讲的,我说奇怪,我是讲过你怎么回事不知道?原来他那天没来,你们会不会常常发生这种事情?很奇怪才不是二个礼拜前才讲了,原来他那天没来,中间就断了,就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了。现在星期五的唯识也是这样子,问问问,师父说不是有讲过了,原来他几个礼拜前讲的那个东西的时候他没来。
所以恒心毅力成为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你第一个要有恒心,要有毅力,然后你要自己安排时间,把它当成一门真正的课程来对待,不要把它当成说听听,有趣、有趣,没关系,很好玩。师父还讲的口沫横飞,蛮有趣的,你看看师父也不错。你要把它当成是真正的紧要的一门事情来对待。
第二个,听经闻法知见养成要有恒心,知道吗?听经闻法知见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你不要以为,师父我听一年了,为什么?一年算什么,我二十几年我还在弄,这个是长期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长期养成的。培养一个医生要几年?七年只是医学院,
难道他前面不用讲吗?我们前面不讲了,培养一个医生七年都要的。那你听了一两年你真的对佛法能懂什么,是不是?不要跑来过来师父我听了两年了,为什么我好像没什么进步?我说你两年,你好几辈子都是这样子的,你现在听两年,当然会有点改变,但是你不要以为,有些人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以为说听了一年两年,我就马上要达到多高的境界,千万不要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这种想法其实是对修行来讲很要命的。因为如果你用这种态度的话,你常常会去怎么样?找捷径,有没有更好的法门。人家学十年,我一年就把它完成。
很多人走错宗教,信错法门,遇到了一些宗教诈骗什么,都是因为想找捷径。所以告诉你,学佛的修行跟其他做学问一样,一脚步一个脚印的,一步一步往前的,绝对没有那个捷径。
所以谁知道中道的logo ?听过中道的logo,看过中道的logo 吗?
有没有这个,那个摄影可能拍不到?没关系,很多人知道
中道的logo 上面一个菩提叶,上面一个半脚印,你们知道那也是,但是这个脚印它有一个意思,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你踏出一步就是一个脚印,踏出一步就是一个脚印。没有说踏出一个有十个脚印母上到,没有!
宗教行为要有恒心,恒长固定的行为,
有没有没有看到?宗教行为要有固定恒常的行为,什么叫做宗教行为?你每天规定自己要拜佛,要礼佛务,你就是要做一段时间,你不要今天念念,明天拜拜,过两天休息一下,过几天又回来念个什么。我告诉你,你这样效果非常不好的,所以你必须要规定自己的生活作息。
上个礼拜不是讲那个修行的品质管制吗?最后面师父讲什么?讲什么记得吗?要有制度的管理,
管理自己要有制度化,什么制度化?规定,我的生活作息要规定,我要做什么要做什么,要把它规定好。不然你要是一发懒惰的时候,你常常会说,我今天很累,所以我今天的佛不拜了,今天本来念三遍,我念两遍,一遍就好了,可能常常会有这种情形发生,从十遍变三遍,三遍变二遍,二遍变一遍,到最后说有空再念,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你们对宗教行为一定要有恒常固定的行为,就是要有一个制度管理化,对自己有一些生活的安排。早上要起来打坐半小时,你就是要固定起来打坐半小时,常常要这样子做。每天我要念三遍心经,那么你就是说什么时候就念三部心经,就是这样子固定恒常的去做。
还有宗教实践的恒心,必须要知道说,我这样做是有意义有帮助的。
第二个,恒心的养成。这样知道师父讲的,还有,尊重自己。
Hx:就是您刚才说那个打坐念经,那个是叫宗教的实践?
师父:打坐是宗教实践,拜佛、礼佛,那个都是宗教行为。
Hx:就到这个我知道,就是星期天那个早课,我原来到华严寺,实际上我有个障碍,主要障碍来自那个唱诵,我听你们那儿唱的就是字正腔圆,然后就感觉特好,但是我就不行。长那么大,你看过去听那个邓丽君的歌,那么简单的大约在冬季,我能给他唱到那边去,就是不在正调了,我就感觉到我缺那个基本的素质,所以我不喜欢。
师父:我告诉你,这个跟你能唱好,唱不好,没有很大的关系。你能字正腔圆唱的对,你就跟着大声唱,你觉得自己没办法这样子,那你就小声唱。这样你知道吗?不要因为这样子而造成自己某些修行上的障碍。我告诉你了,Hr的音感绝对比你差。我说他好几遍,我说你小声一点,不然你会把师父拉倒。师父做维那这方面比较不行,如立师父比较行,他不容易被拉倒。师父的话,因为我老实说我的唱诵也不是很好,但你叫我自己唱我可以唱对,但是我唱,你们太大声把我拉到别人去,我会跟着你们走。
上次有一次Hr站我后面,我做维那,他整个把师父拉倒了。我说你来,但是你一定要持续来,只要身体各方面都好,你要来,但是你唱小声一点,没有把握时候你唱小声一点,但是你还是要唱。
你知道在僧团里面,我们出家人每个人都要念,但是天生很多人是像你这样子,那个音感就是不行。我一个师兄弟他什么都好,能讲经说话,头脑思辨各方面都好,有在师父之上,没有在师父之下的。但是问题是,我常常跟他讲说我有一点比你好,我那个唱诵比你好一点,他确实他也是五音不全。
但是在僧团里面,你不能说五音不全所以我早课不上,不行,照样!训练过后,老实说这个都是可以训练的,不是不行的。所以你不要因为这样而造成某些障碍。每个人都有一些障碍,修行上都有一些障碍,但是你必须去突破。有些人说师父,我打坐一坐就胡思乱想,我说那你不胡思乱想,那你还来找我干嘛?我就是教你正确的怎么去不胡思乱想。每个人坐下来都胡思乱想,谁那么厉害说,一开始来就不胡思乱想?那你就不用来跟我学了。
很多人不同的法门都有不同的障碍,但是就是因为障碍,所以你要去学习,这个障碍其实有时候就是你的烦恼所在,你必须要去挑战他,老实说唱诵,对师父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以前最怕师公,真华老和尚,我跟他出去,我什么都不怕,我跟他出去,我最怕的,如源,来,当个维那,维那是什么你知道吗?维那就是要唱诵的时候,拿个引磬然后站在大磬的旁边引导起腔,带大家唱的那个,我最怕他叫我做那个,因为老实说我的唱诵有些东西也不大记得,音调我也不大记得,常常会忘记。你跟着师公出去,有时候去到一个大场合,老和尚来了,老和尚身边还跟着几个小和尚,我这样讲,当然不能叫小和尚。所以我跟你讲,老和尚身边还带了几个长相庄严又高又大的法师。法会老和尚正中间,当然几个法师分开站,我最怕的就师公叫去做那个,一做我整个发抖,我不知道怎么办。
但是后来我克服了,我障碍要克服,我不能因为这个成为我的障碍,这个也是我出家当成训练的一种。
还有几分钟讲个有趣的跟你们听,你们不知道有没有听过。
我刚刚不是说我那个师兄,经教各方面的理解很厉害,而且口才非常好,常常跟师父辩论,赢的机会师父可能是差不多四成,他有六成会赢。而且思辨能力各方面都好,我不是说我唱诵比他好一点吗?有一次就是这样子,师公带我们几个出去,师公叫我当维那,就只拿个引磬打磬的那个,就是起腔带领,就像是个指挥了,包括只要唱带领所有的。他打木鱼,我当维那,一人站一边,师公站中间,然后其他几个师弟,比较年轻站旁边,下面几百个信徒,那你知道怎么样吗?我已经很害怕了,我看着那个本,然后每个磬我都敲对,都没问题。
但是我那个师兄,木鱼乱打,他老是没有打在节拍上,那我就很紧张的啦,我一直跟他使眼色,他不管我,不知到他看哪里,后来师公也听不下去了,师公很大力的跟他比划,他不管,他不知道在看哪里,可能在看课诵本我也不知道,然后我就满头大汗了。后来你知道师公那个肺活量很大,喊了一声叫我师兄名字,喊很大声,他吓了一跳,师公就跑过去,然后指着他,就这样打,他就跟着打。然后我本来磬位什么都敲的好,结果师公这么一喊,我本来就很紧张,他们这样一喊,我脑筋一片空白。
然后我本来都打对,从那个一喊开始,他跑过去之后,我开始乱敲了好几下。果然不出所料,(师公)跑去那边换了跑过来。然后你知道那个下面几百信徒,我整个真的是冒冷汗。但是这是一个大教训,谁叫我自己知道那个是障碍不好好学的,这个是一个有趣的笑话,但这也是出家修行上的一个,所以后来我觉得说我应该还要把他学好。不能是因为说老是找一个借口说,教理懂,我对真正的佛法懂就好了。那个敲木鱼那些东西都是比较次要的,是那个是比较次要。但你当个出家人你就是要懂。
一样,这些宗教行为它是一种辅助,但是对我们来讲它就很重要。所以你们有问题的应该要把它学起来,不是说叫你唱到多好,但至少你要来,合掌,然后小声一点没关系,跟着唱,这是宗教信念的培养。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故事讲完时间还没到。再来,我们把这个尊重自己讲完了。
由多闻賸解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法门。
但是找出自己的法门,第一个,先决条件要多闻賸解,你不要说一进来,我要找一个我的法门,你什么都不懂,你要找什么法门?就好像你入大学里面,不是到大三大四才找一些你的专业吗?你刚进来都是怎么样?通识教育吗?因为你一下子进去,你什么都不懂,你怎么知道这个适合你?
所以第一个,必须要多闻賸解,先多闻賸解,然后慢慢慢慢几年之后找出你自己的法门
还有对自己的信心修行,主要在自力的培养。所以你知道有时候讲佛性也是很有意义的,众生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大家不要看不起自己,所以一定要依于这样一个能力来精进用功。
还有就是他力为助缘,我这里讲到他力,你们觉得是什么他力?有没有佛菩萨的助力?有,不能说没有,还有什么他力?(问:我觉得是每天生活里面的,)那些当然有的时候会给你一些恶缘。(问:我觉得就是说假设在一个僧团里或者在咱们佛堂里,大家的共修,这也算一种他力吧?)。师父的引导当然是一个他力,但是很多时候变成是大家的共修。同参道友,这是很重要的他力。
其实师父的引导跟同参道友都同等的重要,同参道友的引导很重要,但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同参道友的引导到底对不对?因为很多同参道友他并没有专业的修行,他只是可能跟着跟着,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比较专业,那就是师父的引导。但是一大群人,靠师父的引导够吗?有些事情发生了,你可能也不会去找师父,可能师父也不会察觉到,也可能那么多人,师父没有办法关心到,而且你日常生活中常常就是这些道友。所以当然高一点的就是佛菩萨的力量;那稍微下来一点,可能就是你的善知识师父的引导;那再来就是你同等的同参道友,这个都是他的一个助缘。
我告诉你,修行绝对必须,这种他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修行是自他一起的。要记得佛教讲因缘法。这个因缘法就包括你自己的修行,是主因,依于佛法,但是还要其他的因缘来配合。今天在座如果只来两个,那个味道绝对不一样,是不是?就只有你们两个人能讨论而已,有限。今天来了十个,大家都可以互相讨论,互相了解,互相增上。来了20个,那当然也是不错。刚刚Hx问的问题,可能是你没想到,或是你想到,但是你不知道怎么问,现在他问了,这些都是他力的一些助缘。
所以这个坚固力我告诉你,最后剩下没有几秒,我讲一句话:
修行学佛,修行绝对不能闭门造驹,不能关在自己家里。我自己家里听经就好,自己家里拜拜佛什么,绝对要靠共修的力量,有机会一定要来。师父这边如果有法会,这边的法会是诵《金刚经》,不是消灾超度。有法会你们要来参加,早课师父鼓励你们来参加;有禅修,你们要来参加;尤其是听经闻法的这种学科你们一定要来参加,这个都是共修,他力的助缘。你们今天来也是共修,因为依佛法而来修行就是共修。这样各位了解吗?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请合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