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七十八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如源法師)《成佛之道》 -78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來看《成佛之道》,那麼因為經過了三個多月,所以你們可能忘了現在已經談到哪裡了,誰記得我們現在講到哪裡?精進波羅蜜,不錯還記得,我們講到精進波羅蜜。那麼我們先把整個大綱複習一下: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大綱:

1、趣入大乘

2、佛性

3、大乘三要

4、菩提道

5、波羅蜜

6、般若波羅蜜

7、性空唯名

8、虛妄唯識

9、真常唯心

10、菩薩地

《成佛之道》依五個章節來講,第一個章叫什麼?(皈敬三寶,第二章)聞法趣入,記得嗎?然後談到(第三章,)五乘共法,談到(第四章)三乘共法,然後談到(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皈依以後要五戒——人天善法。接下來講三乘共法,就叫做解脫道,大乘不共法叫做菩薩行。

1、現在我們就是在講大乘不共法最後一個章節,講到怎麼趣入大乘,有直接入大乘行菩薩道的,發心就發菩提心,就行菩薩道。那麼還有一種叫做回入,不管有沒有解脫,先修二乘,然後中間再發菩提心,那麼也有修人天善法,他修到最後覺得這樣好像不大恰當,也應該要發大菩提心,這個叫回入。

2、接下來我們再談說發菩提心要修習大乘了之後,會告訴你說,我們佛教常常在講眾生有佛性,那佛性應該怎麼解釋?前面有在講佛性怎麼解釋,誰告訴我基本上佛性有哪兩種基本解釋方法?(見66集)

佛性.png

就是細節上很多講佛性的,但是大體上有哪兩種解釋佛性的方法,現在誰要回答?Jq你記得嗎?(我要認定的是,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



本性說,可能性說。

佛性不是說本來眾生具足,是講成佛的可能性,有這種潛能,這樣知道嗎?指的是潛能,不是說你已經是了,或是你已經具備了,就是說你有這種潛能,你可以開發,可以成佛。我問你,石頭能不能成佛?你不要跟我說那個什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不是那一種的。石頭是無情的,所以沒有佛性,不可能成佛的。那麼就一般眾生來講,只要是六道眾生,都具足佛性。但是這種佛性講的是成佛的可能性,不是說你已經有了,是說我們有可能會成佛,你要去具足他的因緣,其實這是第二種說法。

那麼第一種(說法)是?眾生本具佛性,本來是佛,但是貪嗔痴煩惱所覆蓋。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眾生是未成之佛,佛是覺悟的眾生。但是就佛教的真實意義來講的話,依剛才講的第二種——成佛的可能性為主。所以這個佛性,它很多種解釋方法,還記得有行性佛性嗎?那有具備的成佛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是可能性,你如果不去做,能不能成佛?不可能!有這種潛能,你必須去開發。

這個小孩很聰明,未來可能可以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即使是太聰明了,天才,問題是如果你不讓他去學,不去開發他的潛能,不教他,讓他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苦工,也不好好的栽培他,他也不可能(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所以那個就是行性佛性,所以佛性有很多種解釋方法,以成佛的可能性,然後你要去具備條件為主。

3、講完佛性講大乘三要, 大乘哪三要?又叫做學佛三要,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心。學大乘佛法必須具備這三心,具備這三心行一切法,一切法無外乎是成佛的菩薩道,這三心少了一個,那就不叫菩薩道。所以菩薩道必須具足這三心,菩提心就是想成佛,大悲心要度一切眾生,無所得心就是不執著的般若波羅蜜,(這些)你必須去學習。你說那師父,我沒有具備,沒關係,你沒有具備,但是至少你要懂得,我要去具備這個。這樣才能叫做(想要)成佛,才能叫做菩薩道,你少了一個都不叫菩薩道。

聲聞緣覺他有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因為他也是知道一切法空,他也知道無我,但是他少了什麼?少了菩提心,少了大悲心,因為聲聞緣覺他沒有想成佛,他只想解脫。他不是不度眾生,不要把聲聞緣覺說他很自私的不度眾生,不是。他隨緣度化眾生,他不會積極的去度化眾生,不會去創造度眾生的因緣。他會隨著這個因緣,有機會碰到那我就度,沒機會那就隨緣,他不會積極的去創造這個因緣。這個師父已經上次已經討論過,這個地方有沒有什麼問題?

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或者是受到一些錯誤的觀念,以為說聲聞緣覺很自私,都不度人,就是自私自利,自己修解脫就好,不是這樣子。他當然重點在於就解脫,但是他不是不度眾生。一個無我的人,怎麼可能不度眾生?連師父這種凡夫我都想度一些眾生的,更何況那種聖人,怎麼可能不度?他不是不度,他只是說他沒有想積極的去創造這些因緣,但是他碰到有因緣,他還會想辦法去幫忙,想辦法去度眾生。


4、接下來講菩薩道(的菩薩學處),這裡是講菩薩戒相,裡面最重要談到什麼?十戒,這裡告訴你菩薩道,最初佛所講的就是三心行十善,記得嗎?十善業道,以三心來行十善的那就是菩薩道,又叫做菩薩戒,是最基礎的。那後來有一些什麼《梵網經菩薩戒》,《瓔珞經菩薩戒》,還有《瑜伽菩薩戒》,那個都是慢慢慢慢開的比較細一點的,但是總綱來講就是三心行十善。所以你問師父說,那現在我怎麼樣行菩薩道?三心行十善。

那麼我們如果說菩薩道開的更微細的話,大乘經論總歸起來有六波羅蜜。所以菩薩道的三心其實是基礎,更開展出來的那就是六波羅蜜。

5、哪六波羅蜜記得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六度,記得嗎?這個就是六度菩薩道。那麼前三度講完了,講到這裡面的精進波羅蜜,記得吧?我們上個學期結束之前,講到精進波羅蜜。那麼接下來如果禪波羅蜜講完之後,就會特別講般若波羅蜜。

6、般若波羅蜜是最重要的,經上說五度為盲,般若為導,之所以能夠叫做波羅蜜,是因為第六的般若波羅蜜,你具備般若波羅蜜,你可以把前面的五度轉化成波羅蜜。如果你後面的般若波羅蜜沒有,前面的全部都不叫波羅蜜。布施,你沒有般若波羅蜜攝導,那你就是這樣一般的布施而已,你可能是人天善法,你只是做做善事而已,不能叫做菩薩道。但是你具備了三心,尤其是菩提心,有大悲心,後面還有般若波羅蜜的話,那你就可以把前面的任何一度轉化成菩薩道。

這個學大乘佛教你一定要記得,不然你自己在學什麼,你都不清楚。我在大學教課的時候。般若波羅蜜跟前面五度什麼關係,每次必考。你不要以為那些洋人都不懂什麼,有些還蠻聰明的,慧根蠻具足,一講他就知道了。每次必考

六度裡面般若引導前面五度,前面五度反過來怎麼樣,

記得反過來怎麼樣?五度跟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引導五度,把五度轉成般若,把五度轉成波羅蜜。那麼五度反回來,對般若波羅蜜怎麼樣?

完善、圓成。因為般若波羅蜜是一種觀念,一種智慧,那你這種觀念,這種智慧從哪裡表現?從實踐上真正的去做來表現。不然你只那裡說我有般若波羅蜜,那你怎麼知道你有般若波羅蜜?你怎麼去訓練?前面五度,你布施的時候能不能具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會不會去執著?是為了我自己的某些利益而布施,還是真的為了眾生而布施的?這個就是般若波羅蜜的運用。那反過來就是五度可以圓成般若。所以兩個是相輔相成,互相增上。講到這裡沒有什麼問題?

那麼般若波羅蜜講完,

般若的觀念裡面

7、性空唯名是中觀學派,

8、虛妄為識是唯識學派,

9、真常唯心如來藏學系,這三個都包含在般若波羅蜜裡面。也就是在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會告訴你那佛教裡面講佛教的教理教義,在講般若的時候有哪些不同的分別,基本上大乘佛教可以分為這三大不同的思想。然後到最後講完般若波羅蜜,

10、再講菩薩十地,這些尤其是這兩個(性空唯名、虛妄唯識)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因為你講大乘佛教義理就是這兩個。大乘經典很多,但是不無外乎這三個思想,大大小小的經典很多,經跟論很多,不外乎這三種思想,裡面又以這兩個為主。那菩薩十地我們大概提一下,為什麼師父說菩薩十地大概提一下?因為菩薩十地是聖人大菩薩的境界,我沒那樣境界,但是我不能不講,因為那個經典上有提呀,所以我們大概提一下說初地以上要修什麼,二地、三地、四地,到成佛,這個我們只能依經論上怎麼講,師父告訴你們,但那個東西我沒什麼太大經驗。因為是凡夫一個好,所以師父只說菩薩十地大概講一下。但是這個師父倒是花下了某些心血去認知,去了解,去養成都好,這個我倒是可以跟大家好好談一談,也是你們必學的。這樣了解嗎?談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性空唯名是中觀,虛妄為識是唯識,那真常唯心是什麼?

師父:叫做如來藏,說這個叫做大乘三系,如來藏就是如來在藏。因為真常唯心的如來藏學說,我大概提一下,如來藏的學說是佛性本具說。佛性本具說我們眾生本來在我們的本性來講,都有一個具足完美的如來,不是只是特性而已,具足如來的一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各種功德無量,完全具備。你說那我具備我就是佛了?可惜我們還不是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被外面無明貪嗔痴煩惱所覆蓋,所以這個是淨

(師父畫圖 15:47)

666.png


如來是淨,這個是染。

如果就這個系統的理論來講,修學佛法就是怎麼樣?聽經聞法不是對治貪嗔痴嗎?所謂的佛法修學,就是把外面這一層,經過無量劫(修行0以後把他去除掉,然後去染顯淨。這個就成佛,這個是如來這樣的思想,所以叫做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因為眾生本來是佛,不增不減,這是這個的理論。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的師兄,他說什麼?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他指的心是這個心(如來),所以你們要懂佛教,你才會知道他在講什麼。你不懂他,你不知道他到底在講些什麼,你會隨便亂解釋。

因為(禪宗)剛開始最早的時候,還是以《楞伽經》為主,《楞伽經》就在講這個——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就是你一定要去把它擦了。因為他不是對聖人講,他是對凡夫講,凡夫外面這一層還在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要讓這個如來被塵埃——貪嗔痴煩惱所覆蓋的。所以你說(他的那個偈子)從如來藏講,有沒有道理?(問:這是不是如來胎藏)?這個就是如來胎藏,為什麼是如來胎藏呢?因為它藏在裡面。它藏在裡面所以叫胎藏。那個藏本來就有胎的意思,我後面講到那個真常唯心的時候我會講。那個胎本來就一個藏,這個藏在梵文字裡面,本來就有胎的意思,但是你中文翻譯成胎,如來胎,就怪怪的。因為胎本來就有覆藏在裡面的意思。我們看胎兒,外面看不到,他在裡面有,所以他後來翻譯成「藏」是比較好聽一點。


講到這裡沒有什麼問題?這個只是把真常唯心稍微講一下,以後我會講的詳細一點的。

Hx:剛才您說的佛性有兩種解釋,對吧?然後那像這種如來藏這種解釋,就是第二種眾生本具佛性?

師父:應該是第一種。第一種是講眾生本具佛性,本來完整具足圓滿。

Hx:您剛才不是說以第二種成佛可能性在講那個大乘不共法的時候,以內容為主,那就是說如來藏的,指的就是這種解釋。

師父:對。然後那個性空唯名虛妄為識都以成佛的可能性為主。

Hx:那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以後,說了一句,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師父:大地眾生,第一個,他以有情眾生了,他指的眾生是有情眾生。

Hx: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個東西就指的這個(本具說)?

師父:不一定,這個就是看論師還有其他經典裡面佛陀怎麼說,有人會把它當成是這一種(本具說),但是中觀唯識認為不是這樣,他認為是成佛的可能性,這樣你知道嗎?他講的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從這個真常唯心的如來藏講,他就是說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完全具足。但是如果就某些其他的經論,般若經或是唯識依的經論來講,他們會認為,其實佛的意思是說,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他們會這樣子解釋,這樣了解嗎?

Hx:第二句話就是說,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的理解就是那個染已經擦試了。

師父:因為你講的那句話,不是每部經典都這樣子講。有的語意不大,(問:就是說不同的經典,佛說的不一樣?)那一句是比較典型的這種說法,這樣你知道嗎?但是不是每部經典都完整,因為它是翻譯過來的,甚至在印度的經典,它有時候用的語句本來就不大一樣,(問:那個不是定來說)?不是定說。眾生皆具佛性是定說,但是怎麼解釋就不是定說,(問:那後頭那半句也不是定說)?也不是定說。我跟你講整句話意思就是說,眾生具足佛性能成佛,這是定說,但是怎麼成佛,他的佛性怎麼解說,那不是定說,不然的話,他們這兩派的經論,就不會把它解釋為那樣了。這樣你知道嗎?

Hx:就說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的什麼東西,那一句話並不是說,是前半截是定說,後半截就是不同的經典,可能是就不同的?

師父:就不同的解說,有的有,有的沒有。然後經論上的解說又不一樣。因為你講的那整句話,它只是一部經是這樣子說,但是有其他部經它又有另外一種說法。那麼也就是說就大乘佛教的某一系經典來講的話,他認為眾生皆能成佛是定說,但是眾生皆具佛性,也是定說,但佛性怎麼解說,那就不是定說了,這樣明這樣清楚嗎?(問:我以為就是公認的,就是說當時佛陀說的前半句還說的後面)。那如果公認的話,這兩派的經論就不會那樣解說了。

這樣這樣明白了。其他人有沒有什麼?如果Hx問的太深,你們聽得聽得懂就懂,聽不懂沒關係的,師父慢慢後面會解說,其實也不深。就是說佛性到底是指可能性,還是說已經具足了,就是這兩種而已。那真常唯心繫的說,已經具足了,但是那個中觀唯識學派說,他只是可能性而已。你看那個般若經,他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就是講說,他只是一種空性,可能性而已。

Jq:就是按照第二種有成佛可能性的話,翻譯成英文你要說the  possibility,還是你可以說the  potential ?(師父:都可以)。可是你要是有potential 的話,就是那個potential 是在那個時候它是會發展出來。

師父:一般來講會用potential 的那個成分,師父認為是potential 的成分會比較高。很多這種是用potential 的。(問:那種的話,就是真的是有那potential。只是後面裡邊是含藏在裡面)。而且中觀唯識我現在提一下了,你們聽得懂聽不懂,沒關係,possibility 跟potential 都有可能。但是師父看到很多經典,他的表達是potential 。 potential 是潛能,possibilities 是可能,可能跟潛能,概念有點不一樣,但是我看到很多是以潛能為主,這樣知道嗎?那麼我再講個更細一點點,你們聽過就好。


中觀可能會比較偏重在可能性,唯識比較偏重在潛能,這樣知道吧?師父說大體上的經論以潛能為主。但是如果在中間要細分的話,中觀可能會傾向於可能,唯識會傾向於潛能,為什麼?中觀講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你就必須要去具足一切因緣才能成佛,所以他說可能性,但不是你有那種潛能性,所以他是可能,因為一切法畢竟空,那一切法必竟空,那我就有成佛的可能,這樣了解嗎?這是中觀的認定。

唯識講我們有潛在的無漏成佛種子,具足這種種子,但是種子你要去開發、去熏修,所以這種種子的潛在變成是一種潛能,你必須要去開發它,它才才會發芽開花結果。唯識講他有那種因子在裡面,就叫無漏種子。那麼中觀講說沒有什麼因子,就是一切畢竟空,畢竟空中緣起有,你要去具足一切,這樣知道它的大概的差別了。

深了一點,Hd聽得懂嗎?,不懂沒關係,以後再慢慢聽就懂了。沒關係,反正以後是會慢慢講。我現在是稍微提一下就好了。既然問到了,我覺得這也蠻有趣的。師父稍微分辨一下,知道這樣就好了你認為potential 是不是?有一個種子,師父也認為說應該是以potential 比較多一點。我意思是說,師父看過很多經典,還是認定以potential 為主。但是在中觀唯識的分別上,它還有它的不同的偏重,稍微不大一樣。不過這個細節上你們聽得懂聽不懂沒關係無所謂,以後上到更深你們就會比較清楚。因為你們現在中觀唯識都沒上。(27.32 略)唯識的某些觀念我們以後再談。

Hx:您剛才說的般若波羅蜜,7、8、9,這三個大乘三系是什麼關係來著?

師父:般若波羅蜜的內容,般若波羅蜜就包括7、8、9在裡面。因為般若波羅蜜是最重要,所以特別把它分開來慢慢談。但是實際上般若不是智慧嗎?那我們到底要懂什麼?智慧是認知,我們到底要具備的內容,到底要懂什麼?中觀有他的解說。所謂波羅蜜就是我們要懂什麼,要認知到什麼,我要學什麼。唯識,還有如來藏都要懂,都有他們自己認為說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這樣了解?有沒有其他什麼問題?

Hx:還有一個問題,就說這個大乘不共法,如果不引入這個佛性的話,我的感覺就是小乘講的就是斷滅,是不是這意思?

師父:這個我們以後慢慢再討論。因為你說不引入佛性,(問:就是不講佛性的話,就是那種斷滅)。那佛性你要看是那一種說法(本性)還是可能性,這樣知道吧?,都講佛性,但是是可能性還是已經圓滿了?那可能性裡面有講,可能性有潛在的能力,還有只是可能。

Jq:請問龍樹菩薩有沒有可能看得出來,我們講這兩種,因為它是屬於中觀還是?

師父:龍樹菩薩當然是中觀,他是中觀的祖師,就是以他比較重在於possibility。因為中觀畢竟空,但是possibility的意思就是緣起有。必竟空緣起有,緣起有必竟空,這個我們在講中觀的時候會慢慢講。所以《大智度論》200卷都是在談,怎麼樣的畢竟空當下,我們要去具足他的因緣,然後要去具足怎麼樣因緣。但是具足因緣的當下,我們又要無所執的畢竟空。這個老實說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師父才會從《成佛之道》一步一步慢慢建立起來。

還有什麼問題?(學員略 30.45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先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只是告訴你沒有實質的本質。萬法沒有本質,不是什麼都沒有。以後講到中觀的時候我們在談。那現在如果談下去,那就後面全部都講了。

Hx:實際上就我來講,我接觸最早的就是禪宗,就是那個開悟,在這個三系裡,它放到哪一系?

師父:禪宗有爭議,有人認為是這一系的(9),但是六祖慧能就好像是這個(7)最明顯的是什麼?後面的複雜我不講,剛剛不是講那個慧能的師兄神秀大師他講的什麼?「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若塵埃」,他也是禪宗的,但他是北宗漸悟說,那也是禪宗。你不能說他不是禪宗,不能說他沒有影響力,不要受某些那個傳記的誤導,以為說禪宗到最後那一派全部都不見了,就只有慧能獨大,不是這樣子。他的師兄(神秀大師)是國師,國師怎麼可能沒有影響力,那一派那個影響力還一直在,所以禪宗有些是認可這樣子的。在原以的觀念上,還是有這樣的觀念。但是到了五祖開始用《金剛經》印心,六祖繼承,談的就是般若經的性空,般若波羅蜜了。所以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一堆東西,全部又把它推翻掉。所以禪宗很複雜,他有帶著這種思想(9),某些宗派又有帶有這種思想(7),就是沒有唯識思想而已。

我剛才是講中觀學派,龍樹菩薩是初祖,我不是說禪宗的初祖,禪宗的初祖是菩提達摩。

Hx:他就講性空的,並不一定說是就是禪宗的,那這個中觀就是講性空。

師父:而且中觀本來就是印度正統的講空的學派,來到中國之後被融合了,這樣知道嗎?因為中國之後他有傳各式各樣的學派進來,所以中國祖師有時候把這個融一點,那個融一點,然後就融合起來了。這樣了解嗎?(學員提問略 34.24分)34:30

精進波羅蜜(講義P58,與講義P41列表不同)

一、大乘精進

二、障難

三、怯懦煉心

  • 煉心總說
  • 方便道(易行道)
  1. 難行道與易行道
  2. 宗教行為:十大願
  3. 淨土法門

四、精進善巧:修習四力

我們再來講精進波羅蜜,我們現在在講精進波羅蜜記得嗎?我們不是講大乘的精進嗎?然後有講精進有一些障礙,比如說懈怠,比如說,怕、不敢,不願意,還有一些很怯懦,想說菩薩道這麼難怎麼修,乾脆不要修菩薩道算了。還有我們不是談到說練心總說,那我們要怎麼樣去具備信心。

再接下來說,那麼有些人是真的沒信心,尤其初學者信心還沒成就的時候,所以佛陀就開出說,我講一個方便道,又叫做易行道,讓大家初學者,或是信心還沒建立的先去做一個提升信心的方法,做一個階梯跟跳板,然後來養成信心。

那麼記得嗎?講到方便道的時候,有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就叫做菩薩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度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行六度萬行,就是難行道,正統的菩薩道。

剛才不是說那有些人想學佛也想做菩薩,覺得菩薩很偉大,覺得我們應該要這樣度眾生才可以。但是講容易了,一談到真的要做的時候,(覺得)好難,很多人覺得說這個太難了,一下子叫我這樣一下子叫我那樣,叫我被罵我還不能還口,被打還不能還手,他明明那麼惡劣,還叫我要用慈悲心去度化他,去寬容他,難!所以佛陀就提出了易行道。

易行道就容易做的,那容易做的意思就是說,給你進入門的一個階梯了,不要叫你一下子做那麼難的事情,讓你可以登上的一個階梯,這個階梯就叫做宗教行為。各式各樣的宗教行為總歸為普賢十大願。你們回去筆記看看,裡面包括誦經、禮佛、拜佛、讚嘆、懺悔全部都有,而且是重在一種宗教儀式上面的,宗教行為上面的,提升信心用的,讓你信心具足就可以轉入難行道。

在這個精進的易行道裡面,談到淨土法門,就是說有些人覺得在娑婆世界太難太苦,要行菩薩道太不容易了,有沒有什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去稍微進修進修的?有,各式各樣的淨土法門,但是這個淨土法門你們不要本末倒置。去淨土不是重點,去那邊訓練信心足夠,能力足夠,回入娑婆度眾生才是重點。這大大小小的淨土經典,都是這樣講的,不要去那邊當成是究竟終點。這個東西我敢講是這個樣子。

所以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因為有人就問他說那菩薩行那麼難說,那麼難行。那麼到底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龍樹菩薩說好可以,那就告訴你吧,你要真的不能做,信心怯懦者還是初學者,那麼就淨土法門易行道。但是他也講了,他說等到你在淨土裡面訓練足夠的信心能力的話,你還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這是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的一個位置。

但現在很多時候,很多人把淨土法門把它擴充、提升到無限,認為說非修淨土不可,而忽略了菩薩道本來是應該的精神是什麼樣的。甚至比較極端的變成把方法越弄越簡單,弄到最後變成信者得生淨土,那這個已經不是淨土的本意了。

接下來精進善巧:修習四力,那麼現在已經把這個講了,現在說精進波羅蜜裡面,我們要怎麼樣精進善巧?我們要很用功,但是應該要怎麼用功?用功修行它是有秘訣的,不是猛衝,它有四大善巧,修習四力,不是猛衝猛打就叫做精進,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上次課就是上到這裡。39:50

己三、修集四力:28-【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

                               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四、精進善巧:修四力

(一)賸解力

「深忍欲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深刻信解就能產生真實的信念,由信念而有不斷的欲求。

信的培養:信忍,信樂,信求

  • 信忍:知——由正確知見而來
  • 信樂:情——由知見配合實踐而來的法樂
  • 信求:意——實踐的欲求

現在我來講精進的四力,精進善巧修四力。第一個叫做賸解力,這些都是印順導師從經典裡面歸納出來的,不是印順導師自己編出來的,是印順導師根據經典,還有他的幾十年的修行總結出來。

第一個,你要精進一定要一個賸解力。

(一),什麼叫做賸解力?

「深忍欲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深忍欲樂怎麼解說?師父講過無數次了,誰會幫師父解釋一下?

那個忍什麼意思?(答:認真了解)對,忍不是忍耐,當然你要說忍耐也可以,但是這個「忍」跟那個認識的「認」一樣,古字同音,那個可以對用。這個是深入內心,常常人家說什麼一把刀插入內心,好像很痛。但是它有另外一個意思,有沒有聽過刻骨銘心,就是印象很深刻,這個就是說深入你的內心,你不會忘記。那什麼叫做深忍?就是真正達到深程度的了解,認知了解,認知了解之後就會產生什麼樣?深忍欲樂。想要去做的這種歡喜心。

你現在得病很嚴重,或者癌症什麼,那麼你就去研究各方面,你上網問醫生怎麼都好,發現說這樣的一個醫生,這個醫生非常非常的好,而且去了一兩次覺得很好,而且不是只是感覺而已,是真的從各方面去了解之後,發現這個醫生真的有辦法治你的病。這時候你會不會想要去給他治療?你如果認定他真的行,你一定會去的,半夜都跑去,這個叫做深忍欲樂

所以說你要在佛法上精進用功,首先會讓你精進用功的方法,就是你對佛法的真實的了解。你真實了解知道佛法真的好,對你有幫助,你才會生起那種勤勞。我告訴你,如果佛法一知半解,要麼就是懈怠,要麼就是不精進。師父,那人家有些對佛法不是很理解,但是他很勤勞,每天都怎麼樣怎麼樣,每天都拜佛,拜多少,磕大頭磕多少,我問你,那一種怎麼解說?你說過去善根也可以了,但很多時候是純粹的一種信仰。他不是真正的欲樂,他這樣子做並不是由於真實的認識而產生的,只是依於某種情感跟信仰。

還有人家可能跟你跟他說,你拜了多少佛,誦了多少咒,磕了多少大頭,可能那個力量多大加持,護持加持多強。他可能由於這種信仰或者這種信心由而來的一種,所以他願意去做。但是這種做,我跟你講,某些時候會有很大的問題,什麼問題?我問你一旦沒有幫助,沒有用的時候呢?沒有達到你要求的效果呢?你生病我告訴你念什麼咒很有用,有些人說,師父是真的很有用,問題是當你發現沒用的時候呢?

很多人求上帝求到最後要死的時候說,為什麼上帝沒有保佑我?有些人拜佛拜了一輩子,要死的時候說我不信了,因為佛沒有保佑我。如果是這樣的話,一開始他就沒有認知到佛教教理本身在講什麼。

所以真正的用心,真正的勤勞,真正的的信心跟用心來自於你對佛法的真實了解。那佛法的真實了解第一步當然要親近善知識,然後要聽聞正法。可惜說實在,師父二十幾年研究教理,然後出家修行這樣子,我發現,學佛裡面剛才講的那種人居多,哪一種人居多?(問:每天可能是用易行的道)。那是易行道的一種方法。但是他們把易行道當成究竟了,然後就是求功德,求保佑,求消災,求延壽。有些人也求修行,但是他們認為的修行就是拜多少佛,念多少咒,磕多少頭,這個叫修行。

師父也講過,我不否認這些有某些方面的幫助,宗教情操信心的培養,有,但是這個不是究竟之道。因為你這樣做的話,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真實意趣在哪裡,其他宗教的修行人,信其他宗教有時候也很勤勞,你每天磕呀修呀拜,也都有。所以當你真正學佛的時候,你要知道說那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在哪裡?你磕你的上帝拜你的上帝,我拜我的佛,那我說你的上帝沒有那麼強,你要這樣辯的話,那沒意義的,你要知道說那不同點在哪裡。

但是師父再講回來,我不否定這些宗教行為,我也不否定易行道,我只是說易行道是我們都是初學者,都是怯懦者,對我們來講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不要把他當成是究竟之道。你不要以為師父不拜佛了,師父拜佛、念經、打坐,都做,只是說我對宗教這些行為我有一定的認知。

所以第一個,如果你要真正產生佛教的這種精進力的話,你必須對佛法有真實的了解,由真實的了解之後才能產生真正的欲樂。

所以信是真實的了解而信,然後你就會發起勇猛的修行利益,哪怕中間會有一些,老實說做任何事,學任何東西,到一定的時候都會有點疲乏,哪怕某些時候會有疲乏。但是這種對佛法真實的認知,再一陣子就會再提升起來。如果你對佛法沒有真實的認知,一旦疲乏的時候,你也不知道說我現在到底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

我每天那麼精進,那麼用功,每天求佛菩薩保佑,為什麼佛菩薩沒有讓我的父母長命百歲?那個胡作非為的,為什麼他父母長命百歲,或是他長命百歲而我得癌症?有時候你會產生這種疑惑。那你就不知道佛教的這些行為到底是怎麼樣,所以你一定要認知佛法到底在講什麼。

所以後面不是講嗎?深刻信解就能產生真正的信念,有信念就會有不斷實踐的欲求。

你們會不會奇怪說,如立師父,如學師父,還有還有師父本身,我們都出家那麼多年,二十幾年,從年輕二十幾歲開始出家。師父你們那麼年紀輕輕就出家,你們沒有其他那種世俗的那些欲望,不管是錢財的還是感情的,還是各種誘惑,難道不會有嗎?肯定有,不過這是真實的,這一定有的。怎麼可能沒有,我不是聖人,說沒有那騙人的,肯定有,那才是實話。

這二十幾年來,問說,你有沒有曾經受到很大誘惑想還俗的感覺?我說未來不知道,到現在沒有!在低潮或者是在怎麼樣的障礙,從來沒有那種想法。那這樣的信念從哪裡來?別人我不知道,至少我們三個,是從對佛法真實的欲求,對佛法想要去探討,然後對佛法上有真實的一定的了解,不是說懂得多怎麼樣,但是有一定的深度。然後繼續這樣子去追求,然後知道它的好處,所以繼續這樣的保持這樣的一個信念。

Hd:就是說是不是在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你們已經那個高度很高,(師父:沒有,沒有很高了。初學者,我們都是初學者)。我就說是不是在您這個學習的過程,至少您身心覺得愉悅了吧,你們才繼續走下去,否則的話就是說越學覺得越學越不舒服或者什麼,我覺得不可能堅持的。

師父:是的,一定得到身心的愉悅呀。但是這種身心愉悅也不是說每天都愉悅,而是說大方向上我愉悅。你知道什麼叫大方向愉悅?我舉個例子,有些人他會為錢擔心,這樣你知道嗎?

我舉一個例子,你們聽清楚這個例子,他為錢擔心是因為他沒有財產,他什麼都沒有,他每天賺的這些錢就是要他養家餬口而已。這樣你知道嗎?他每天出去就是要打工,今天賺多一點,他或許覺得有點高興。但是他不是真實的歡喜。為什麼?那明天呢?今天多一點,可能就是今天多一點而已,所以不是真實的愉悅。

另外一個是說他家財萬貫,非常的有錢。我現在是舉例子,那麼他也去外面工作,打工什麼。但是問題是他會不會為了這三餐而每天在擔心?不會。他會不會有低潮?可以今天去工作被老闆罵,今天出去沒有賺到錢,他也會有低潮。但是他整體來講的話,會不會說,我會因為三餐餓肚子擔心下一餐沒有?他不會。這樣你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嗎?在比喻什麼?

比喻說,因為師父對佛法給我們的真實的這種法喜到底在哪裡。所以我們有這種大目標。但是說每天生活上某些有時候會起起伏伏,會不會?會!正常的。

我講一個師父本身更實在的例子,師父會不會因為某些時候因為講經說法人來的太少,心裡會有一點起伏?會。但這個不會造成師父太大的障礙。為什麼?真的,我現在要跟你講,人多人少師父有時候會care,會在意一點,不可能不在意的。但是不會造成很大的障礙,這也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因為師父有一個信念,我在弘法度眾生,我在用佛法利益眾生,我盡我最大的力在利益眾生,這就是我的喜樂。如果在這個大前提之下,那邊的那種小波動其實都不是很重要。

這樣子Hd有沒有回答到你某些問題?

Hd:回答到了,但是師父可能我還是特別特別的低,我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就是假如說有一個人,確確就跟您說的那樣的。

假如說有個人特虔誠的信,包括也是學這個善知識,他還有一些堅持易行道,但是他生活里遇到的事情全都是那種倒霉事兒。那要是這樣的,我可能也許是我真的就拿我來說,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假如說舉個例子,他剛學這個,父母親都去世,然後再學是丟錢,再學他兒子又被車撞了,就是我就是舉這個例子,就是如果是這種情況下,就拿我來說,我就不知道,可能也許他學了正法了,他還是這樣。但是我感覺如果越學越倒霉,越學越難受,那?

師父:你的問題是很好的問題,而且是現實的很多問題。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件事情,這個就是一個,

你提出這個問題,一般人你們會覺得有道理嗎?一般來講都覺得有道理,今天人不多沒關係,師父想跟你們好好的探討一下,覺得他這樣的講法,有人會覺得常常會發生,有些事實。但是有沒有在座人的,這樣的說法其實在邏輯上犯了一個很大的矛盾,而且是沒有道理的。(學員略 54分)

可以講它是一個心態上的。因為世間本來就是無常性的,你學不學佛,你的父母親都有可能會隨時發生問題。你學不學佛,我們大家都有可能隨時發生問題。(學員略55分)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有特定的概念,受了特定概念所限所引導,所以會有這種想法。

Hd:但是師父就是包括咱們佛堂有的人,我就不具體說誰了。因為他經常跟我說,你看你就說真的,我覺得學了佛了以後,真的就說好像是我的事業越來越好了,或者我工作越來越好了。甚至包括就是說在因為可能也許就是認知跟我一樣,甚至認知跟我比更低了一層,很多人也都這樣的說,真的學了以後好像是家裡生活什麼都平順了,我總覺得就是說作為普通人可能講,你如果就是假如說這樣的,在學習這個過程中,可能生活平順一點,也許對於初級的人來說,可能也許對於他這是一種信心,一種鼓勵,我認為是這樣的。如果你學了半天,就是學也這樣不學也這樣,但是不學可能沒發生。也許就是這麼個寸勁兒,正好都發生了。這個就是對於他真的是一個打擊。

師父:這個就師父剛才講的,大部分的人都是那一種寄託於一種宗教情操,寄託於一種信仰。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子的,(答:我覺得好像是絕大多數,我至少可能也許我認識的人都這樣)。當然師父可以用一套大道理告訴你,你學了以後,各種東西都變得比較好,師父可以用一大套道理這樣跟你講。比如說你學了之後如果變得更好,那當然你覺得更好,沒問題。

學了之後,如果你變得更不好,那師父會跟你講,我可以用一套理由來跟你說,因為你現在在消業。消業的時候當然會欠錢,會有這些不好的東西,但是過後之後就好了。

那你有可能會過後之後會.....

人剛才跟你講起起伏伏,也有可能會變更好。那我告訴你這件撐過之後會更好。那更糟?那我就說那你的業障更重一點,業力更重一點,還要繼續學,繼續誦,繼續拜,繼續來消災,繼續來怎麼樣,總是講來講去都有我一套,就是這樣的。(答:拿我自己來說,就是要讓我去說服別人,我也有一套,那就是三世因果)。但是師父現在是教你佛法正統的知見跟觀念到底是怎麼樣,不是用一種那種信仰的,簡單的業力的態度來告訴你這樣而已。因為師父現在在講正統的高級的佛學課,到底我們是要用什么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世間的一切。

剛剛你講還有沒有人,覺得比如說我學了之後,什麼都倒霉什麼,都這樣。

有沒有人覺得這套這樣的道理,其實是在邏輯上犯了根本的錯誤?

Hx:我有一個就是我感覺碰到的人,在大陸就像Hd說這種情況,我有一次就回去的時候,在北京火車站就看到發生了這樣一起事情。有一個女的,我相信她原來是就是那個念過佛,淨土法門,到後來肯定是有病了。我就看他那腦袋就開了一個,然後他就在那個火車站裡頭舉了一個牌子,就是說是淨土法門,那個阿彌陀佛就是騙人的。所以我就想他們就是這些人,包括我自己,也就是說本身因為怕死,所以就想有沒有一個長生不老的方法,所以開始進入這個門,結果到後來發現你念佛也好,你念其他的法門也好,就是佛門裡頭,他最後最終還是要死,對吧,你總是逃不過。所以他們有一些人就有這個邏輯關係,就認為我踏入這個佛教門以後,就應該說是念一句佛號,然後消了多少業障了,就不應該再有病了,就不應該再死了,就是起碼不應該老那麼快,結果後來一扭頭發現,十年一過皺紋也上來了,白髮也出來了,因為沒用還是那樣,所以目的就存在了這個問題。

師父:你講的很好,就是師父講的學佛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邏輯矛盾。這樣你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因為佛教本來就告訴你諸行無常,有生必有老,中間也會有病,到最後必死,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道理,佛教從來沒有告訴你說這個不對,等一下我再回答Hd某些問題。

現在我們在學真正的佛教知見的時候,現在是高級佛學課,要建立一個比較正確,我們應該有的態度跟知見,這是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這些東西。所以

你剛剛講說我學了佛之後,怎麼一大堆倒倒霉事情什麼都來了?這個本來就是在知見跟觀念犯了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佛教本來就沒有告訴你學了佛,百事一切都解決了,可以什麼什麼生病延壽,什麼什麼金剛不壞,什麼都好。佛教的正統教理本來就沒有告訴你這些,佛教正統教理是告訴你這樣子,然後我們要修行,修行不是讓你延年益壽,讓你金剛不壞,我們的修行是改變我們整個人生的態度,去面對無常性,去面對這種無常性,變化性,生老病死,這樣你怎麼樣去面對,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你現在來學佛就是要改變那個觀念跟態度。

那這種觀念跟態度改變,當然不是一天兩天的,還有我再回答你一個問題。

那你說學佛有沒有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稍微增進一些福報,然後消災延壽的?我告訴你有可能的,但那個不是根本的重點。我剛才講的怎麼去面對無常,那個才是根本重點。

第一重點是剛才那個,第二重點你說有沒有辦法學佛,某些狀況之下可以消災延壽一點。我說不是完全絕對的,為什麼有?我告訴你學佛之後佛教講什麼?戒定慧是根本的,佛教也有講因果業報,三世輪迴因果業報,佛教不是說過去我們有無始,有很多的善的惡的業,記得嗎?那麼這些業力不管善的惡的,必須要有什麼因緣條件來潤發?

這個在《成佛之道》的五乘共法裡面講了,那麼我們現在所造的,這個是過去的業力,那麼我們現在造業是不是也有善也有惡?你發了好心造了善業,那就是善業,發了噁心用強烈的貪嗔痴煩惱造的惡,那就是惡業。本身善惡它就又成形成形成一股業力,但是善業跟惡業可以對過去的業力有什麼影響?有潤有發,煩惱對業力有潤有發。那麼現生的業力,善業會對過去善業作為增長緣,讓過去的善業成長甚至成熟,甚至得到更大的好果。那麼現生的善業對過去的惡業有什麼作用?有抑制作用,有讓它緣缺不生的作用。

記得嗎?那麼現在當然你看你現在造的善業,對過去的善業有增長的作用,有扼制的作用。而且你現在造的又是善業,又成為一股善的業力。那在這種狀況下,你說我們的業障,我們有時候確實是有業力的影響。我們的業障一般叫惡業,確實是有惡業的影響。

那問你一下,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佛不是說你就去拜什麼就對了,你要好好的勤修戒定慧,好好幫助眾生,熄滅貪嗔痴,這樣才是叫真正的修行,才叫真正的善業呀。不是說你磕幾個頭就叫善業,不是說你念幾個咒就叫善業,要真正依於戒定慧的修行去利益眾生,去做善業,這才叫真正的善業。那當然可以配合一些宗教行為。

那這種善業來講,對過去的善業當然會有增上的影響。所以在某些相對的狀況下,確實是可以改變一些東西的,不是完全不可能,這個是合理的佛教的業力論。但縱使是如此,我們能不能保證說過去的惡業永遠不會現行?不可能!因為我們都會有貪嗔痴煩惱,在某些狀態下貪嗔痴煩惱還是會影響。這樣了解嗎?

所以學佛會得到一些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必然的。學佛也可以對過去的業力做一些改變,讓善的增上,你如果好好的學的話,讓惡的抑制這也是有可能,但是不是絕對說,學了佛之後就不好的都不會發生。因為佛教告訴你根本的教理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你學了佛,剛才講的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整個態度的改變;第二個,多持戒多修布施,多修戒定慧。那這兩個雙管齊下的話,你的人生會變得更美好。

第一個,在某些狀況下確實你不斷的造善業,造善業是很重要的,你不斷的持戒,不斷的布施,是可以增長我們的善業力的。那是有的,不是沒有,所以布施不是沒有功德,只是叫你不能執著而已。你一方面這樣子做,一方面又可以改變你一些心態。從學佛的上面改變這個心態。所以一旦你遇到無常變化的時候,你有可能很坦然的去接受它,那又會有什麼問題?

只可惜學佛的大部分人,不了解佛教這個業力的道理,只是覺得說我學佛的就應該得到,什麼都應該都變成完美。然後也不知道佛教講諸行無常那個態度的改變,所以才會產生你講的那種狀況。

有沒有回答到你某一些問題?但是不是我說今天講了,你們不是這樣,不是今天講你馬上能接受。那你的智慧太高了,這個還要不斷不斷的薰習,我們先休息一下。


我們繼續來講,談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說要你們的知見上一定要不斷的去理解佛教,然後認知佛教的根本概念根本觀念。

所以說第一個,你要精進,第一個要有深入的了解。這個深入的了解就是由信心培養,但這個信心在佛教裡面是這樣講。

第一個,叫做信忍。這個信忍就是說,由正確的知見而來產生的信心。就剛才講了大半節課

第二個你由這樣正確認知而來的這種認知,你就會產生信樂,就是情感上

第一個,知見配合實踐而來的法樂。你知見觀念有了,然後慢慢慢慢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付諸去實踐。那這些的付諸實踐其實是在什麼?是在減低你的貪嗔痴。如果你上個禮拜有來聽師父的課,這個減低貪嗔痴其實就在消彌我們一點的我執,消彌一點的我執對無常的接受度就大,無常的接受度大,你的生活就快樂一分。這樣子的話,如果你真的這樣去理解,這樣去做,你會不會有實踐而來的法樂?

以前夫妻動不動就吵架,動不動就跟上司過不去。後來現在學了這個之後,會退而求其次想說,到底我自己有什麼問題?那我是不是要改一個更寬闊的心胸或是態度,來接受人家對我不同的觀念跟意見?這樣子一轉,整個心就改變了。那這種法樂來了之後,你就會更有實踐的欲求了。

所以我們常常遇到人生各種各樣打的那種挑戰,低潮、高潮都會。但是佛法要告訴我們就是說這些無常變化都有,但是我們應該要改變我們的心境怎麼樣去看待它?改變心境看到它每個人都會講,具體怎麼做?很多人都知道,你這樣你應該轉那個態度改變心性,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問題是改變怎麼樣的觀念,改變怎樣的態度?我們不能改變態度的根本關鍵到底在哪裡?沒有人講的清楚的。

你們在生活上是不是很多人遇到什麼問題去問誰,他說,你應該改變一個態度觀念,然後試著更大的心胸去理解,這誰都會講。但問題是沒有人講,告訴你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子做?他的問題到底在哪裡?我告訴你,除非學佛真正學到一定的深處,一般不會告訴你,我們內心有一個根本的我執,也不會有告訴你。由這個根本我執產生了貪嗔痴,導致我們沒辦法改變我們的態度。

那麼佛教現在明白的告訴你,那我們應該怎麼做,不是只是口上告訴我而已。佛教更明清楚明白告訴你要怎麼做。

所以由真正的對佛法的認知,那麼產生的信心叫信忍。那麼這種認知之後,你會想要去做,想要去做之後,你會變成可以跟實踐結合起來,之後會得到一些現法樂。有了現法樂之後,你就會產生更正確的欲求,想要去更多的實踐,這個就叫做信求。

所以這三個,叫做信忍,信樂,信求,都是信,但不是迷信,也不是仰信,也不是求保佑,而是從佛法的真實認知中而來的真實信心。如果你有這個(信忍,信樂,信求的話,就是師父講的,你有家財萬貫的底子,哪怕你現在現前上,你今天少了點工作,你今天少賺多點錢,會產生一些小影響,但是不會產生大的動搖。

Xy:我剛才在想,Hd師兄說的那個經歷,我覺得有一個反推。假設你沒有學佛,同樣遇到這些倒霉的事情,你這兩個狀態你會是有一個什麼樣的不同?如果你發覺你在這個時候,你實際上堪忍度更大一點的話,那你實際上這個學佛就已經有點小進步了。

師父:你反推一點,如果你沒學佛的話,你還是會怨。(問:你不管是信佛還是信基督,都會到位有倒霉的時候)。都會有,但是比如你沒學佛的時候,你遇到這些事情,你還是會怪,你現在沒有佛菩薩可以怪,你怪誰?怪天,天對我不公平,怪周遭的人,反正能怪的儘量怪。

台灣常常講一句話怎麼樣?那句話怎麼講,(答: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但是還有句話叫做沒錢怪政府了,長的丑就怪父母了,好像東怪西怪都不是自己呀。沒錢就怪政府了,為什麼?政府政策不好,近期弄不好,所以我現在沒工作了,但是都不想說為什麼同樣是這種狀況下,人家工作那麼好,你沒工作。有時候當然很多原因,但總是會怪別人就對,長得醜,為什麼人家又高又帥又富的?我家又窮,然後又把他長成這個樣子,害我找工作也找不到,要交男朋友,女朋友也交不到,反正都怪心怪都怪就對。他現在學佛就佛菩薩可以怪了,他沒學佛時候有上天可以怪,對吧?有父母親可以怪,他再怎麼樣怪不到,那就怪政府,就是政府的問題,所以我們整個心態就是這個樣子。

講到這裡有什麼問題?

Xy:我接著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因為有好多人他信佛,他不是那個信,他是那個信,(不是這裡講的信),他是信仰,他信仰什麼呢?在基督教裡面信上帝得救。在佛教裡面,我感覺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千處祈求千處現。其實就是現在如果倒推的話,有沒有辦法就是告訴這個不應的那些人,說你求的方法不對,或者是觀世音沒那樣說,或者是沒有那種就是說千處祈求千處現。

師父:其實 師父有講過,學佛有程度上的,你剛進來當然會用一些比較宗教性的告訴,你這樣子然後希望引導你去做一些善事,改變某一些心態,但是還有更高層的,那師父現在不是在講低層次的。你們現在來現在已經在講到大乘不共法,是在講高層次的。那高層次的應該怎麼解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品裡面的千處祈求千處現?師父這個也講過好幾次了,Lola怎麼講?高層應該怎麼解釋千處祈求千處現?

Lola: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時候你認為自己是倒霉了,我生病了,我有癌症就埋怨,其實你是有觀世音菩薩來保佑你的。因為你在手術室裡面有醫師,有營養師,有一大堆的人來照顧你,還有義工。他不知道,他還在埋怨,說為什麼我那麼倒霉,可是他沒有感恩,就是周遭的人都是幫他的。

師父:其實Lola講到一個重點,因為佛教常常也提一個故事說,其實觀世音菩薩已經來幫助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是我們觀念上裡面都以為說會有一道光下來,然後一個菩薩出現,然後幫你摸頭,然後你就好了,我們都是受這種童話故事或一些這種影響。但是佛教裡面實際上他告訴的是,當你知道感恩的時候,你周遭很多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所以Lola這個觀念很好,你學了佛之後,你知道感恩把觀念一改,你會發現周遭都是觀世音菩薩。但是我就說當你不改,你一直怪別人的時候,你就覺得觀音菩薩不來,(答:你就覺得自己倒霉了)。別人沒人幫你,都是別人的錯,這是一個觀念改變。

還有一個更重要就是說,師父現在講的是高層次的。我們低層次的就是說我信佛,我念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希望他來保佑我,這不是不對,但是這個層次比較低。那高一點的層次就是剛才講的,第一個改變心態之後,你會發現到處都是觀世音菩薩。第二個師父也曾講過,更重要是,當釋迦牟尼牟尼佛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他除了說觀世音菩薩能保佑你,但是你好好看,佛陀又講了什麼?

觀世音菩薩是一個榜樣,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學習他的精神。所以當你願意學習觀音菩薩,去做觀音菩薩的時候,你隨時人家有困難,有需要幫助你就去幫助。那何不是千處祈求千處應?大家都願意做,那就是千處祈求千處現,大家都不願意這樣做,那去求誰來現呢,是不是這樣子?所以佛講到最後,他是舉觀世音菩薩作為一個榜樣,大家要去學習他。

所以他有第一個層次的,大家求他來保佑。第二個層次的,改變觀念,然後願意大家發菩提心,發大悲心去當觀世音菩薩。

(如果你在那個地方跌倒失敗了,下一次你就知道怎麼樣Local  people  from  a  different  bengals. ),這是你的一個實際經驗,對吧?

所以師父現在講了那麼多理論,Lola就是一個實踐者,因為Lola做了很多義工,所以師父常常鼓勵說你們要做義工,不是只有聽。但是一定要聽,

所以你們學佛有分好幾種人,剛進來的師父看他只是一些信仰型的,師父跟他講你多念佛多誦經怎麼,但是現在在教這個課,已經教到大乘不共法,不過我當然要教一些比較高層次,就是說比較大乘佛教正統觀念應該是什麼態度?這樣可以吧,再來。

所以你們要一直聽,這個東西一次好像第二次,第三次慢慢這個觀念會養成。Hd你現在的問題是不是不懂,你現在的問題是聽的不夠,觀念沒養成,那你還要繼續來,慢慢把觀念養成。

Hd:實際上師父說句真心話,就是師父講的這些,就是說可能高深的我不懂。但是就是說比較淺的就是這個,實際我也都知道。但是可能也許是我這種性格跟您說,我需要一遍一遍的啃。今天跟您說了,但是過幾天我好像又開始。

師父:這個叫做剛才不是深忍樂欲嗎?你的深忍還不夠,所以沒有樂欲,這個就是很好的example。你的深忍還不夠,什麼深忍還不夠?你的薰習不夠,你的理解不夠,你的深入度都不夠。

所以你常常講說,是真的嗎?師父在講時我覺得很有道理,回去想想會是這樣子嗎?有可能嗎?還沒有到達佛法的真實理解。你必須要在不斷的薰習,不斷的聽,回去還是要不斷的聽。聽到有一天你認可師父說這個是對的,應該是這個樣子。(答:我是覺得說的時候還是,但是我不知道用的時候還是又開出來)

所以儘量不要曠課,在家要儘量聽,,師父是這樣講,很多人會講說,那網絡上聽一聽就好。老實說網絡上聽跟來這邊聽完全不一樣,感受力、感染力各方面全都不一樣。不然為什麼開課,我就開個網絡課就好,大家都在家裡打開就可以聽了,但是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了。我在佛學院訓練過,以及說你們沒有進入僧團的,那個修行感覺又完全不一樣,這個師父是清楚明白的。

(二)堅固力

養成恆心

  • 恆心毅力為成功的基本條件
  • 聽經聞法,知見養成要有恆心
  • 宗教行為要有恆心,恆常固定的行為
  • 宗教實踐的恆心

尊重自己

  • 由多聞賸解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法門
  • 對自己的信心,修行主在自力的培養
  • 他力為助緣

第二個養成恆心叫做堅固力,剛剛是那個賸解力,就是要聽聞佛法,第二個堅固力。

堅固力就是說第一個我們要養成恆心,恆心毅力成為成功的基本條件,講到這句話好像大家都懂。但問題是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我們不要講太深的。

你到底來這邊聽經有沒有恆心毅力?你們有事情我要請假什麼,師父就覺得說你們因為在外面工作,還有很多家庭要幫,都沒問題。但是你有時候捫心自問,你有沒有真正的恆心毅力?其他不管不講說多偉大,什麼布施多少,持戒持的多精進,這些都要恆心毅力。我現在舉幾個最現前的,也沒有人把星期天來聽經聞法當成一種我必備之行?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師父那一天講的其實不是我很喜歡的,下禮拜要講這個不是我很喜歡的,所以我想辦法不來。那下禮拜要講的,可能我聽不大懂,所以我不來。可能會找很多理由,下禮拜我要做什麼做什麼什麼什麼,可能各式各樣的理由。

我就是問你,很簡單的一句話,你當然真的有事情,師父絕對不會怎麼樣。你來請假師父都說沒關係,把家庭各方面照顧好。但是你對聽經聞法有真實的恆心毅力嗎?

我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當兵的時候,很多人喜歡打混摸魚,尤其在軍訓中心你們不知道。我們當兵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進去三個月受基本的訓練,三個月之後就分發到部隊裡面,那就是真正的軍人了。那三個月訓練只是訓練的一些基本應該有的,很多人這三個月訓練裡面儘量打混摸魚,那麼有什麼公差,就是說要做什麼時候說,我要!因為你去了你就不用訓練了。訓練很辛苦的,但是我那時候一個心態就跟你講,就是說我如果少學了一堂,我就少學了一些東西,我缺了一堂課我就少學了一些東西。

那我想法說,萬一我少學這些東西,萬一以後用到,那我就不知道,我就死定了,雖然不打仗,誰知道?當時我們老實講說,你不要以為這個沒關係,少了一個,可能人家都會我不會就死定了。我那時候這樣想,有這種心情說我少了一堂我就少學一個,少學一個,可能對我未來某些環節就出了問題。我那時候就這樣,我就這樣的心態,結果我兩年能當兵很好過。很好過不是說很輕鬆,是很多東西我都可以做到足足滿滿的。

我覺得你們學佛應該要這樣,尤其是聽經聞法,持戒、打坐都一樣。尤其是聽經聞法是最重要,你們一定要把它當成說沒關係,那個我回去問問看看,有時間儘量過來。就像我們這位居士講的,把它安排好,你覺得說少了什麼,你就是中間環節,

你知道師父有時候也沒辦法,因為很多人是問了我以前二三堂課才講的,我說奇怪,我是講過你怎麼回事不知道?原來他那天沒來,你們會不會常常發生這種事情?很奇怪才不是二個禮拜前才講了,原來他那天沒來,中間就斷了,就不知道師父在講什麼了。現在星期五的唯識也是這樣子,問問問,師父說不是有講過了,原來他幾個禮拜前講的那個東西的時候他沒來。

所以恆心毅力成為成功的基本條件。所以你第一個要有恆心,要有毅力,然後你要自己安排時間,把它當成一門真正的課程來對待,不要把它當成說聽聽,有趣、有趣,沒關係,很好玩。師父還講的口沫橫飛,蠻有趣的,你看看師父也不錯。你要把它當成是真正的緊要的一門事情來對待。

第二個,聽經聞法知見養成要有恆心,知道嗎?聽經聞法知見養成不是一天兩天,你不要以為,師父我聽一年了,為什麼?一年算什麼,我二十幾年我還在弄,這個是長期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長期養成的。培養一個醫生要幾年?七年只是醫學院,

難道他前面不用講嗎?我們前面不講了,培養一個醫生七年都要的。那你聽了一兩年你真的對佛法能懂什麼,是不是?不要跑來過來師父我聽了兩年了,為什麼我好像沒什麼進步?我說你兩年,你好幾輩子都是這樣子的,你現在聽兩年,當然會有點改變,但是你不要以為,有些人對自己的期望太高。以為說聽了一年兩年,我就馬上要達到多高的境界,千萬不要這種好高騖遠的想法,這種想法其實是對修行來講很要命的。因為如果你用這種態度的話,你常常會去怎麼樣?找捷徑,有沒有更好的法門。人家學十年,我一年就把它完成。

很多人走錯宗教,信錯法門,遇到了一些宗教詐騙什麼,都是因為想找捷徑。所以告訴你,學佛的修行跟其他做學問一樣,一腳步一個腳印的,一步一步往前的,絕對沒有那個捷徑。

所以誰知道中道的logo ?聽過中道的logo,看過中道的logo 嗎?

有沒有這個,那個攝影可能拍不到?沒關係,很多人知道

中道的logo 上面一個菩提葉,上面一個半腳印,你們知道那也是,但是這個腳印它有一個意思,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沒有捷徑。你踏出一步就是一個腳印,踏出一步就是一個腳印。沒有說踏出一個有十個腳印母上到,沒有!

宗教行為要有恆心,恆長固定的行為,

有沒有沒有看到?宗教行為要有固定恆常的行為,什麼叫做宗教行為?你每天規定自己要拜佛,要禮佛務,你就是要做一段時間,你不要今天念念,明天拜拜,過兩天休息一下,過幾天又回來念個什麼。我告訴你,你這樣效果非常不好的,所以你必須要規定自己的生活作息。

上個禮拜不是講那個修行的品質管制嗎?最後面師父講什麼?講什麼記得嗎?要有制度的管理,

管理自己要有制度化,什麼制度化?規定,我的生活作息要規定,我要做什麼要做什麼,要把它規定好。不然你要是一發懶惰的時候,你常常會說,我今天很累,所以我今天的佛不拜了,今天本來念三遍,我念兩遍,一遍就好了,可能常常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從十遍變三遍,三遍變二遍,二遍變一遍,到最後說有空再念,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你們對宗教行為一定要有恆常固定的行為,就是要有一個制度管理化,對自己有一些生活的安排。早上要起來打坐半小時,你就是要固定起來打坐半小時,常常要這樣子做。每天我要念三遍心經,那麼你就是說什麼時候就念三部心經,就是這樣子固定恆常的去做。

還有宗教實踐的恆心,必須要知道說,我這樣做是有意義有幫助的。

第二個,恆心的養成。這樣知道師父講的,還有,尊重自己。

Hx:就是您剛才說那個打坐念經,那個是叫宗教的實踐?

師父:打坐是宗教實踐,拜佛、禮佛,那個都是宗教行為。

Hx:就到這個我知道,就是星期天那個早課,我原來到華嚴寺,實際上我有個障礙,主要障礙來自那個唱誦,我聽你們那兒唱的就是字正腔圓,然後就感覺特好,但是我就不行。長那麼大,你看過去聽那個鄧麗君的歌,那麼簡單的大約在冬季,我能給他唱到那邊去,就是不在正調了,我就感覺到我缺那個基本的素質,所以我不喜歡。

師父:我告訴你,這個跟你能唱好,唱不好,沒有很大的關係。你能字正腔圓唱的對,你就跟著大聲唱,你覺得自己沒辦法這樣子,那你就小聲唱。這樣你知道嗎?不要因為這樣子而造成自己某些修行上的障礙。我告訴你了,Hr的音感絕對比你差。我說他好幾遍,我說你小聲一點,不然你會把師父拉倒。師父做維那這方面比較不行,如立師父比較行,他不容易被拉倒。師父的話,因為我老實說我的唱誦也不是很好,但你叫我自己唱我可以唱對,但是我唱,你們太大聲把我拉到別人去,我會跟著你們走。

上次有一次Hr站我後面,我做維那,他整個把師父拉倒了。我說你來,但是你一定要持續來,只要身體各方面都好,你要來,但是你唱小聲一點,沒有把握時候你唱小聲一點,但是你還是要唱。

你知道在僧團裡面,我們出家人每個人都要念,但是天生很多人是像你這樣子,那個音感就是不行。我一個師兄弟他什麼都好,能講經說話,頭腦思辨各方面都好,有在師父之上,沒有在師父之下的。但是問題是,我常常跟他講說我有一點比你好,我那個唱誦比你好一點,他確實他也是五音不全。

但是在僧團裡面,你不能說五音不全所以我早課不上,不行,照樣!訓練過後,老實說這個都是可以訓練的,不是不行的。所以你不要因為這樣而造成某些障礙。每個人都有一些障礙,修行上都有一些障礙,但是你必須去突破。有些人說師父,我打坐一坐就胡思亂想,我說那你不胡思亂想,那你還來找我幹嘛?我就是教你正確的怎麼去不胡思亂想。每個人坐下來都胡思亂想,誰那麼厲害說,一開始來就不胡思亂想?那你就不用來跟我學了。

很多人不同的法門都有不同的障礙,但是就是因為障礙,所以你要去學習,這個障礙其實有時候就是你的煩惱所在,你必須要去挑戰他,老實說唱誦,對師父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以前最怕師公,真華老和尚,我跟他出去,我什麼都不怕,我跟他出去,我最怕的,如源,來,當個維那,維那是什麼你知道嗎?維那就是要唱誦的時候,拿個引磬然後站在大磬的旁邊引導起腔,帶大家唱的那個,我最怕他叫我做那個,因為老實說我的唱誦有些東西也不大記得,音調我也不大記得,常常會忘記。你跟著師公出去,有時候去到一個大場合,老和尚來了,老和尚身邊還跟著幾個小和尚,我這樣講,當然不能叫小和尚。所以我跟你講,老和尚身邊還帶了幾個長相莊嚴又高又大的法師。法會老和尚正中間,當然幾個法師分開站,我最怕的就師公叫去做那個,一做我整個發抖,我不知道怎麼辦。

但是後來我克服了,我障礙要克服,我不能因為這個成為我的障礙,這個也是我出家當成訓練的一種。

還有幾分鐘講個有趣的跟你們聽,你們不知道有沒有聽過。

我剛剛不是說我那個師兄,經教各方面的理解很厲害,而且口才非常好,常常跟師父辯論,贏的機會師父可能是差不多四成,他有六成會贏。而且思辨能力各方面都好,我不是說我唱誦比他好一點嗎?有一次就是這樣子,師公帶我們幾個出去,師公叫我當維那,就只拿個引磬打磬的那個,就是起腔帶領,就像是個指揮了,包括只要唱帶領所有的。他打木魚,我當維那,一人站一邊,師公站中間,然後其他幾個師弟,比較年輕站旁邊,下面幾百個信徒,那你知道怎麼樣嗎?我已經很害怕了,我看著那個本,然後每個磬我都敲對,都沒問題。

但是我那個師兄,木魚亂打,他老是沒有打在節拍上,那我就很緊張的啦,我一直跟他使眼色,他不管我,不知到他看哪裡,後來師公也聽不下去了,師公很大力的跟他比劃,他不管,他不知道在看哪裡,可能在看課誦本我也不知道,然後我就滿頭大汗了。後來你知道師公那個肺活量很大,喊了一聲叫我師兄名字,喊很大聲,他嚇了一跳,師公就跑過去,然後指著他,就這樣打,他就跟著打。然後我本來磬位什麼都敲的好,結果師公這麼一喊,我本來就很緊張,他們這樣一喊,我腦筋一片空白。

然後我本來都打對,從那個一喊開始,他跑過去之後,我開始亂敲了好幾下。果然不出所料,(師公)跑去那邊換了跑過來。然後你知道那個下面幾百信徒,我整個真的是冒冷汗。但是這是一個大教訓,誰叫我自己知道那個是障礙不好好學的,這個是一個有趣的笑話,但這也是出家修行上的一個,所以後來我覺得說我應該還要把他學好。不能是因為說老是找一個藉口說,教理懂,我對真正的佛法懂就好了。那個敲木魚那些東西都是比較次要的,是那個是比較次要。但你當個出家人你就是要懂。

一樣,這些宗教行為它是一種輔助,但是對我們來講它就很重要。所以你們有問題的應該要把它學起來,不是說叫你唱到多好,但至少你要來,合掌,然後小聲一點沒關係,跟著唱,這是宗教信念的培養。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故事講完時間還沒到。再來,我們把這個尊重自己講完了。

由多聞賸解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法門。

但是找出自己的法門,第一個,先決條件要多聞賸解,你不要說一進來,我要找一個我的法門,你什麼都不懂,你要找什麼法門?就好像你入大學裡面,不是到大三大四才找一些你的專業嗎?你剛進來都是怎麼樣?通識教育嗎?因為你一下子進去,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知道這個適合你?

所以第一個,必須要多聞賸解,先多聞賸解,然後慢慢慢慢幾年之後找出你自己的法門

還有對自己的信心修行,主要在自力的培養。所以你知道有時候講佛性也是很有意義的,眾生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大家不要看不起自己,所以一定要依於這樣一個能力來精進用功。

還有就是他力為助緣,我這裡講到他力,你們覺得是什麼他力?有沒有佛菩薩的助力?有,不能說沒有,還有什麼他力?(問:我覺得是每天生活裡面的,)那些當然有的時候會給你一些惡緣。(問:我覺得就是說假設在一個僧團里或者在咱們佛堂里,大家的共修,這也算一種他力吧?)。師父的引導當然是一個他力,但是很多時候變成是大家的共修。同參道友,這是很重要的他力。

其實師父的引導跟同參道友都同等的重要,同參道友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同參道友的引導到底對不對?因為很多同參道友他並沒有專業的修行,他只是可能跟著跟著,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專業,那就是師父的引導。但是一大群人,靠師父的引導夠嗎?有些事情發生了,你可能也不會去找師父,可能師父也不會察覺到,也可能那麼多人,師父沒有辦法關心到,而且你日常生活中常常就是這些道友。所以當然高一點的就是佛菩薩的力量;那稍微下來一點,可能就是你的善知識師父的引導;那再來就是你同等的同參道友,這個都是他的一個助緣。

我告訴你,修行絕對必須,這種他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修行是自他一起的。要記得佛教講因緣法。這個因緣法就包括你自己的修行,是主因,依於佛法,但是還要其他的因緣來配合。今天在座如果只來兩個,那個味道絕對不一樣,是不是?就只有你們兩個人能討論而已,有限。今天來了十個,大家都可以互相討論,互相了解,互相增上。來了20個,那當然也是不錯。剛剛Hx問的問題,可能是你沒想到,或是你想到,但是你不知道怎麼問,現在他問了,這些都是他力的一些助緣。

所以這個堅固力我告訴你,最後剩下沒有幾秒,我講一句話:

修行學佛,修行絕對不能閉門造駒,不能關在自己家裡。我自己家裡聽經就好,自己家裡拜拜佛什麼,絕對要靠共修的力量,有機會一定要來。師父這邊如果有法會,這邊的法會是誦《金剛經》,不是消災超度。有法會你們要來參加,早課師父鼓勵你們來參加;有禪修,你們要來參加;尤其是聽經聞法的這種學科你們一定要來參加,這個都是共修,他力的助緣。你們今天來也是共修,因為依佛法而來修行就是共修。這樣各位了解嗎?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請合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