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七十四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再來看六波羅蜜裡面的忍辱羅蜜,一般分為忍辱波羅蜜,其實它是忍,它的梵文叫Ksanti。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認知方面的,一個是情感意志方面的,那麼我們一般把它分為忍辱,其實是有想要辦法把認知方面的,跟情感意志方面的整個合在一起,所以叫做忍辱。

忍的種類

(1)耐怨害忍:

  • 對怨敵來加害的忍
  • 如:他人在身體及精神上的破害與攻擊的忍

(2)安受苦忍:抗壓性

  • 對外在的自然環境:冷,熱,風,雨等等
  • 內心的煎熬:工作上,家庭上,出家修行上

(3)諦察法忍——對一切的緣起有深透的認識和知見,而生起自然而然忍的力

那麼這個忍比較重在於知見認知方面,正確的認知萬事萬物的緣起相,那麼你對很多事情就比較能夠包容,也比較能夠忍耐。

所以第一個的意思,是由正確的認知,了解萬事萬物的緣起相,了解萬事萬物的實相而產生的廣大的心量,你就不容易去跟人家計較。這是它的一個比較深刻的意義,也是它根本的意義。

另外一個Ksanti,這個忍,它也有情感意志方面的意志壓抑作用。比如說你本來會生氣,但是你知道說生氣是不對的,你對諸法的實相或者是緣起相,你還不是真的很清楚,你沒辦法you內心生起的這種自然的包容,這時候你必須要有意志力來克制。

情感意志力來壓制,這種比較屬於忍辱——辱方面的。所以這個忍第一個,是有正確真實的認知的意思,第二個就是有情感意志的忍耐的意思。兩個必須要配合,因為你少了其中一個,老實說你真正要修忍波羅蜜都有困難的,為什麼?你說我了解諸法實相,聽經聞法,但問題是你的知見還不深刻,那種內心的信念還沒真正生起來,所以你必須要有情感意志力,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必須要用情感意志力來壓制。

但是用情感意志的壓制,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只是一個過渡期的方法而已。那麼你就長遠來看,你還是必須在佛法的認知,緣起萬法的認知上,還是要必須去熏修,這樣子的話,這種壓力才不會爆發出來。所以這兩個都必須要學習。

那麼《大智度論》在討論忍波羅蜜的時候談了很多,印順導師大概把它歸類成為三大類:一個叫做耐怨害,一個叫做耐怨害忍,耐怨害忍是屬於對怨敵來加害的這種忍,如他人在身心及精神上的破壞和攻擊。就是人家對你的挑撥誹謗,還是講你種種怎麼樣,這樣子的不起嗔心。你們記得嗎?師父講的忍,不是說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你打我左耳朵,右耳上給你打,不是這樣子,而是說應有的應對,但不管任何的應對都不起嗔心。所以這個忍是要忍什麼?讓我們自己的心不起嗔恨之心,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而不是說打不還口罵不還手。有些人因為我沒辦法還手,我表面上不還口,因為你比我大,小時候也沒有大小孩欺欺負小孩,他曉得他因為沒辦法還手,所以他表面上也不敢得罪你,問題是他內心很生氣的,想說以後不要讓我長大,長大你就知道。

有一次人家跟我講說,我一個朋友很搞笑,有一天他忽然在路上就打一個人,然後我們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說你怎麼回事?然後他說他小時候欺負我。現在塊頭比他大,因為小時候比他年紀大的那個塊頭大,他小,然後現在他塊頭大,他說他幾年前的事情,超了有10來年了,我說你真的是莫名其妙。但是你會覺得很好笑,但是你看有時候你真的小時候要是常被欺負,現在不是有那種霸凌嗎?

小孩子霸凌,有時候會爆發起來的,他現在是忍,忍到最後他以後,不然他就去找人來,不然就去拿槍拿什麼。以前青少年不是美國不是發生嗎?他表面上沒怎麼樣,但是他在內心裏面壓,壓到最後爆發出來。

現在佛教講的就是說,最根本你要在知見上有真正的清楚。所以第一個,耐怨害忍是對怨敵來加害,還有他人身心精神上的破壞,這樣的忍耐而不起嗔心。要注意,所謂的忍不是說對你做什麼都沒關係,沒關係他會變本加厲的,你應該要怎麼應對就要怎麼應對,該跟他講不可以這樣就不可以這樣子。不是沒關係,是你不起嗔心。所以我們這個忍是克制自己,不要讓自己能起嗔心,這才是忍的根本意義。

第二個 安受苦忍,好,沒關係你問。


XY:我有個朋友他在工作中就是他的老闆對他特別不好,要批評他有各式各樣的,已經超過了工作範圍,然後他是很能忍的,他忍不好了,然後他也不還口,然後加班到3點他能不能加班,但是他私下裡跟我講她特別痛苦,她是能忍的,但是說她自己那麼痛苦,她就覺得備受折磨。

師父:這種情況下不是真的忍,這是師父講的,這只是在情感意志力上去克制而已,但是他並沒有在知見上認知上去疏通,這樣你了解嗎?

就好像說,你上次講的,你的事情,如果今天你沒有在知見上弄清楚了是怎麼回事,你會一直覺得我受迫害,我明明有能力,為什麼你不讓我升職?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你自我去檢討起來說,其實我確實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是人家真的找我麻煩,你知見上的就弄通了,就不忍而忍了。想到根源問題在哪裡,然後改變自己跟對方再溝通,如果再不行,那就選擇離開。當然你離開會有你就會面對的壓力,但是問題是你要斟酌,你是繼續留下來,弄到最後有會有精神病出現的。(答:是的,現在就變得很神經質),我下面會用一個心理學來分析的。沒關係,我們這個課師父就是希望你們大家這樣,大家才學到東西。不然我講講講過了,大家不錯不錯,以後有想提供實際的例子的,還是想問問題都隨時可以不用擔心,這是師父想要的,就feedback才知道。

第二個,你剛才講的這個是屬於抗壓性方面的,比如說對外界外在自然環境的抗壓性。有些人對在自然環境裡看壓性很差的,一點點就好熱,一點點好冷,然後工作環境太熱都受不了,很多人是這種抗壓性很差的,一點點怎麼樣就不行了。

以前我們當兵,剛進來的那一些都養尊處優,白白嫩嫩的,超了兩個月什麼可以說都可以受得了。剛開始一下子要叫他跑個步,有心臟病,我氣喘不行,他大部分都是裝的,然後被班長超了兩個月健步如飛,就是因為沒有受過訓練。

講到這個,其實確實人要受過一些磨練跟訓練才可以。

我們以前在佛學院,換初級部就有新的法師、出家人、過來了,然後開班會。我們因為有初級部、高級部兩部,然後開班會的時候,小班會跟大班會,小班會就是各部自己開,解決自己內部問題,然後開完之後。比如說星期一的第一節課小班會,初級部高級部自己分開開,到第二節就是大班會,兩部合起來。然後兩部合起來的時候,你聽那些一年級進來的法師學弟們所提出來的問題,你就覺得很好笑。比如什麼問題?比如說有人就提出請大家洗澡的時候,水不要潑的太大力,為什麼?因為我們洗澡是一間一間,然後它下面差不多有隔着這樣子的一個空隙它太大力怎麼樣?就會噴水。請各位同學洗澡的時候在旁邊不要弄得太大力,然後覺得說有什麼好的,好像連噴到一點弄到一點都不行嗎?還有請洗衣服的時候不要太大聲。

我覺得說,因為現在寺院好過了,所以有一些出家人在寺院裡面,因為出家人少,所以被師父了還是其他信徒照顧的無微不至,尤其是年輕二十幾歲,這樣進來的話,他就會像寶貝一樣的保護着,一來佛學院,你在你的寺院是寶貝,你來佛學院你什麼都不是,你從頭開始來,學長怎麼會管。你聽他們其實怎麼噴的水是怎麼樣的,但是磨了幾年之後什麼事都不是事,對抗壓性增加了噴水有什麼關係?

還有再來說剛才大家會比較碰到的內心的煎熬,工作環境上的跟上司跟同事各方面的還有家庭上的,夫妻之間的,家庭無外乎就夫妻間父母間,親子關係,或家庭不外乎就是這些問題。

當然出家修行上,要修行也不容易,這些都是內心的一種煎熬,這些你也必須要忍。這個叫做耐怨害,這個叫做安受苦,分外來不就這一種,還有諦察法。

這個諦察法忍就是對甚深法的真正認識,因為甚深法不容易了解,很多同學我聽不懂不來了,師父講那個太深,如果你這樣認為你就是沒有諦察法忍,這個忍是認識,對於甚深法諦的真實觀察跟認識,這個叫做諦察法。對這種法的認真的學習,不懂的求知求懂,有問題的發問,經過不斷的訓練薰習的話,你這樣的學習而不輕易的放棄,這個叫做諦察法忍。

對法的真正追求跟學習叫做諦察法忍。那麼唯有你有諦察法忍的這種能耐,你才可以引導這上面兩個,不然你硬逼硬忍的話會出問題的,所以諦察法忍是最根本的。所以諦察法忍就是說,你對於甚深教法、教理願意去學習,不懂沒關係我就來聽,不懂我就來磨,不懂我就磨到磨到懂。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向自己挑戰,不斷的去反省,這個就是思考上的。等到你這個能夠有一點程度的時候,用這個來引導這兩個,這兩個就容易了。不然你沒有諦察法忍的這種知見的話,這兩個真的是強加忍耐的,就會出問題。


HX:像剛才師兄問這個問題,他那個問題有沒有捷徑,您告訴他,就是說除了他堅強的意志忍以外,有沒有快而便捷的讓他知道一些諦察法忍,能儘快的看開東西呢?

師父:我知道你的問題,你們覺得呢?看個人,(答:我覺得沒有那麼容易)看個人,看你根基高不高,你根據高悟性強師父一講你就懂了,一點就通。但有些人師父講了幾年還是那個樣子的,真的是完全靠個人的,因為每個人的悟性根性不大一樣。有些雖然他暫時沒有辦法接觸,但是他可能過去薰習了,所以帶有那種善根跟慧根,剛好一點遇到事情強烈的衝突之後,剛好有那麼一個出口,聽到某某法師,不一定是師父了,聽到某某法師或是聽到某些比較有哲理性的人一講一點那就通了,他馬上就可以放下了,但是這不是一般的人。

所以你說,各式各樣的人其實根基是不一樣的,你要是根機利的話,當然一講就懂了,要是根基不利的話,解釋再講講再解釋還是這個樣子。老實說真的是沒有捷徑的,有沒有捷徑端看你自己的悟性,過去熏修的到底多少。如果一般來講是真的沒有捷徑的,端看個人的狀況。

XY:我對諦察法的法,指的是對我們周圍的事物,人和事物的法則,還是說是佛法?

師父:佛法的法,但是佛法的法並不是跟我們生活上斷開的,佛法的法則,它也就是在觀察世間的一切,然後理出一個根本的法則到底是什麼,然後讓我們去了解這個法則。用這個法或是佛法的法則,來了解身心生命的一切,了解身心生命一切,就可以解決生活上遇到的種種問題。

因為我們已經講到這裡,佛法的法到底是什麼?其實師父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然後一直到大乘共法,其實都有在講,其實回去有空可以聽一聽,不過都有相干的。

老實說了,學佛沒有捷徑,悟性高不高,端看個人過去生中,或許以前有沒有學。那學得好,有薰習過,當然悟性高,師父一點就通。當然不是師父厲害,而是人家本來就熏修過。有些如果沒學的話,講了半天還是這樣,但是問題是你以前沒學,現在就是要學。

所以學佛修行跟學世間任何的學科是一樣一個道理,沒有捷徑。英文不好,你可能99天讓你英文呱呱叫?不可能的,除非說你的悟性很高,反正本身就是語言天才,這個不是當然就不能跟一般的去比。

忍.png

那麼這裡師父用一些現代比較心理學的一些分析,尤其是源自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我們來把這三個忍,做一個跟現在心理學配合上的一個分析,它到底是一個怎麼回事。在現代鼻祖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系統裡面,因為你們去看那些書都可以看得到,他基本上把我們的內心的精神體,現代的心理學的精神體把它分為三個:一個是上意識,一個是潛意識,一個是下意識,他把它這樣區分:


圖片: 上意識,潛意識,下意識(20分)


那麼這三個(意識)裡面,就是在分析我們現前的認知,還有記憶,還有更深層的意識。什麼叫做上意識?上意識就是說現前的認知,我現在講什麼你聽到了收到了這個叫現前的認知,這個是由上意識來控制的。但是我們不只有上意識而已,還有什麼?潛意識,潛意識主導一些回憶跟記憶,有些東西你不一定記得,但是我跟你提醒一下,哦!原來是這樣。比如說我現在講什麼你知道,你現在吃東西我也知道,你現在吃什麼?你現在吃一個蛋糕你也知道,這個是上意識的問題。但現在我問你說,昨天中午你吃什麼?你可能昨天中午?可能一時想不起來,但是你並不是說完全不記得。我提醒一下說你昨天是不是去哪裡?對!你想起來,這就是回憶,記憶力的問題。

但是還有一種是潛在的,過去的很多東西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包括受過的傷害,包括很多東西的學習,你可能已經忘記了,還有包括的一些壓力。那些東西或是更久以前的,沒有辦法馬上回復起來的一些,比如說你以前學過英文,10年前,但是你10年來都沒學,早就忘光了。但是那些不是不見了,那些的印象,還有你以前遭受到的壓力,還有各方面,其實都會把它推到什麼?下意識里,然後堆積在下意識裡面。

當然這個東西(三種意識)可以解釋我們很多的行為,然後由心理表現出來的行為,但是現在我們來講忍耐,忍的這個關係。那麼在弗洛伊德的理論裡面或是現在心理學的裡面,他認為說,我們在下意識裡面有一個叫做ID的 ,identification,就是我們的身份,身份不是我的身份證,是我們人的本質的。他認為有一些這樣一個ID的東西,這樣ID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本能反應,這種基本的本能反應是什麼?

比如說你今天冷了覺得冷,你會想要有衣服可以穿,想要保暖;你熱了你就想要把衣服脫掉,想要有比較舒適、比較涼的地方;肚子餓了你就要吃東西;渴了你就要喝水,這就是我們的本能,這種本能人跟野獸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本能怎麼樣?會受到一些社會規範的一種壓抑。什麼叫做社會規範的壓抑或克制?比如說你出去肚子餓了,你不能看到旁邊有人家在賣麵包你拿來就吃。我問你,本能上是不是肚子餓了看到東西就吃,這是本能。但是小孩跟大人差在哪裡?

小孩子你看他兩歲三歲,他沒有這樣子的社會規範的意識,他進去店裡面(看到東西)可能拿來就吃的。但是大人會不會?不會,他知道說在這套社會的法則規範之下,你必須要有錢才可以買,他說你要買要人家賣你變成你的,你才可以吃。

所以你知道,我們這種ID——自我追求的這種,滿足自己基本生存或追求的這種狀況,跟社會規範其實一直在衝突當中,因為社會規範會一直壓抑你這個東西(本能追求),克制你這個東西(ID),你這個東西(ID)會一直想要突破社會的規範。

一般來講,我們是在這衝突裡面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各位了解嗎?但是很多時候是社會規範會跟這樣一個本能產生強烈的衝突,因為社會規範有時候太超過了。就像剛才居士講的,老闆要求你做的你必須去做,這是社會規範。你會不會說我來上班,老闆講什麼我不理他,一般來講就這不叫上班。社會規範就說老闆請你,你要把工作做好,然後他付你薪水,這就是社會規範。

但是這種社會規範會不會有時候是不恰當的,是一種剝削跟超過?會!很多時候是這樣子,就好像老闆剝削你,這時候你這個東西(ID)跟這個(社會規範)就產生強烈的衝突了,怎麼辦?要麼這個(ID)贏,要麼這個(社會規範)贏。如果你不敢反抗,你就在這個(社會規範)的規範下繼續苟延殘喘。但是你不是沒有壓力的,因為這個衝突就是壓力,這種衝突的壓力你就是借有你的理解跟社會觀,還有你對於很多東西的(權衡利弊),比如說我現在工作不好找,他這樣我沒辦法,我只好繼續忍耐。但是你不是沒有壓力,就像你講的他一直抱怨、抱怨、抱怨,他抱怨是在宣洩壓力,但是這個壓力,他不只是單單抱怨他就可以宣洩掉。所以他變成把這樣子壓力把它堆積在下意識裡面,一直把它長期的堆積在下意識裡面,但是 Id的本能一直跟這個壓力的堆積在抗拒,所以久了之後,它就像一個有限的容器一樣,久了之後你壓力一定要宣洩,沒有宣洩你就造成精神病、憂鬱症。


xy:他現在就不想在這個行業做了,去農村種地去。

師父:其實他是在保護自己,他是要離開這個(社會規範),不要再接受這個(外在)的壓力,其實他是在保護自己。因為我們自然而然這個東西(ID)會產生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他是在保護自己,避開這樣的一個規範。或是你離開工作也是在保護自己,但是如果不離開的話,繼續下去長期堆積下來的話,他造最後造成一種變成會有憂鬱症,會有什麼憂鬱症,會有各方面的這樣問題出現,然後就會有那種精神恍惚什麼,因為這裡面的兩個衝突已經到達極點了。

我現在講回來,跟剛才講的佛教裡面的三個忍不是沒有關係的。你看,這個 ID的追求跟社會過程中衝突的忍耐,是由耐怨害忍還有安受苦忍(來承受),因為你必須是接受(社會)這樣的規範。如果這(兩)個能夠達到平衡點倒是沒關係,但很多時候是這個(社會規範)超過了,這個(ID)會要抵抗,就產生衝突,產生衝突,你又沒有辦法宣洩,你必須就是用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的兩個,硬要把它壓下來。但是我說這兩個是具有情感意志力硬壓進來的,這個(ID)早晚會會爆發出來的。

現在佛教講一個好處就是說,這樣的一個ID的追求本能,佛教裡面認為他不單只是本能的追求而已,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我執。當然弗洛伊德沒有講我執,弗洛伊德認為這個只是追求的本能而已,但是就佛教來講,我們內心存在我執。這個我執會跟長期下來的這些東西一直是抵抗,然後會一直產生這樣的一個衝突,重點還是在我執。那麼現在佛教告訴你的諦察法忍,是告訴你這樣的一個認知(我執)其實是錯誤的,你必須要消除這樣的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執)。

因為一切法就是緣起的,那麼在緣起的實相當中,萬事萬物有它的因緣形成過程。因為剛才JQ說,因為老闆其實他有很多壓力,他可能沒辦法照顧到各種員工,這也是一種對緣起法的認知,把緣起法拿來對事物的分析。

你上次舉的說,我後來發現說,原來是我自己有問題,因為我可能跟這邊的文化上面我缺了一環。那麼如果你能這樣子認知的話,其實你就是在對這個我執挑戰了,其實是在削弱我這個我執,而真正認知到緣起法。所以這個諦察法忍其實是在對治我執的,你這個我執越輕,你這中間內心裏面的抵抗跟衝突就越小,你的心量就會越大,你就越能包容,你就越不會起嗔恨心。那麼你就可以引導這個衝突,讓他這種衝突的力道不會那麼強,你就可以用諦察法忍來引導這兩個。這樣同學大家了解嗎?了解這樣的一個整個狀況嗎?

那麼現在由諦察法忍,我們回到師父常常畫畫的一個圖,ABC三個圈。

還記得那個圖三個圈嗎?因為有新同學,舊同學大概都知道了,然後這中間不是衝突嗎?下來這個圈是什麼?這個是苦,任何的苦了,可能是耐怨害,可能是安受忍,各式各樣的苦。那麼這兩個衝突點A,B,那麼A是我執。B是無常變化。其實諦察法忍是認知什麼?諦察什麼法?諦察緣起法,既然諦察緣起的話,你就會知道說,其實我執是我自己的一種執着,我見或是我自己的一種自我的中心主義在作祟而已。那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一直去衝突,一直去碰撞,那麼如果你能了解緣起的法——諦察那個法的真實性,對這個東西(A)你可以慢慢把它減低它的力道,你就很自然而然可以接受無常的變化度。

不管無常是社來自於社會規範,還是來自於任何的東西,你就可以心量廣大的不會執着計較的去接受或去包容,對怨害你的人或是對對方的一些錯誤,你可以去包容而不起嗔恨心,這樣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之道,這個才是真正忍的一個真實的意義。

這個當然要長期的熏修,不是我今天講的你明天就懂了,長期的熏修要透過各方面的熏修。比如說第一個你要聽經聞法,你要不斷的聽經聞法,因為就唯識來講,你聽了你才會熏進去,你一次聽一次熏進去,所以人家說(三人成虎)那個故事聽過嗎?一個人跑來跟你講什麼市集裡面出現一隻老虎,你不相信!說不可能!第二個人又跑來跟你講,第三個人又跑來,人家說久了你就相信。好的道理也是這樣子,你不要說,我聽過,聽過你沒有熏進去,所以你要不斷的熏修,複習再複習,這樣還不夠。還有平時要思惟,思惟還不夠,把你的思惟的東西要拿在日常生活上去運用。比如說遇到老闆開始找你麻煩,你就知道說,是真的我做的不好,還是老闆他確實是有這樣的問題?你就開始慢慢去思考了。如果是我做的不好,我必須要改進,不要老是遇到事情就是老闆的錯。

那麼如果是老闆真的有問題的話,我應該要怎麼樣去應對,怎麼溝通,但是中間儘量不要起這種嗔恨怨恨的心,這才是忍的真實意義。

唯有這樣子,慢慢在磨當中還有要打坐,還要有宗教行為。因為你聽經聞法沒有經過長期的薰習,知見建立不起來,你的心量還沒有那麼大,這時候你必須要透透一些宗教行為來培養訓練。什麼樣的宗教行為?誦經,禮佛,拜佛,持咒,都可以,這些宗教行為都是在加強你的耐怨害跟安受苦忍。因為宗教行為有助於培養的宗教情操跟信念,都是在增強這個(耐怨害,安受苦)。剛才我說聽經聞法,然後日常生活思惟了,日常生活的檢討了,都是在培養這個(諦察法忍);還有打坐,打坐也是在培養這個(耐怨害,安受苦),因為打坐由內心產生出來的意志力會更強,而且很強大的。但是再怎麼強大,你這個根本的東西(ID)沒有去理解,(強大)都是有限的,所以你必須要從根源去了解諦察這個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唯有在這個狀況之下,你才能了解到真正的所謂忍波羅蜜的忍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問:我執和西方所謂的個性培養是不是一個事?,西方社會都是要強調人要有個性,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師父:不大一樣,但是在根底裡面有一個共通的東西,我不能說培養個性什麼就叫做我執。有時候培養個性,他只是說在你的成長生活中的一些教育跟方式,但是因為西方社會,或是西方的不管哲學宗教什麼沒有去探討到,因為這個是更深層的東西,這個是更深層的根源的東西,他們是沒有辦法去理解到這個東西的。

所以有時候好的培養,有時候可能對消弭我執有有幫助,不好的培養可能在增長我執。比如說中國傳統文化,它要告訴你,人要謙虛,這是一種消弭我執的一種教育。有時候不好的就是說,你要有自信。是沒錯,但是自信過頭了,自我感覺良好,太過良好,那就是一種我執的增盛了。這個我執不是只是一般的而已,這個我執其實你如果再回去聽聽這個,我執就佛教來講,是我們根本的問題跟煩惱的所在。

就佛教來講。這樣可以嗎?儘量確定,因為你才來聽沒幾次,沒關係慢慢聽。

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那麼本能追求就是我執?

師父:本能追求一般來講帶有我執在裡面,絕對有的,(問:就是說小孩子肚子餓了拿麵包,這個也是我執嗎?)都有帶有他在裡面,餓了吃東西當然沒問題,但是他帶有我執就是說有時候我硬要吃,非得要這樣子。他帶有潛在的我執在裡面,所以本能追求的根底子還是一種我執而發展出來的。那麼其實我們人所有的行為,在凡夫的時候都是有這種我執在裡面的,不然不會有那麼多衝突。

好,這樣各位了解嗎?(

問:其實現在理解,我覺得我執就是人和其他外國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不單單是指自己的人和外國人?

師父:從我執發展出來叫做我所,我,以我為中心,周遭的這些可以統攝在我裡面,我想去掌控屬於我的叫做我所有,叫做我所執。所以有我就有我所,我是中心,自我中心主義,周遭裡面我想要去控制,去統配的,屬於擁有的,這樣的去執着這些東西,叫做我所。這樣了解?

這個在佛教裡面慢慢談了,因為在三乘共法裡面談到過一些,根本煩惱在裡面。

師父只是告訴你說,其實因為西方的弗洛伊德的這一套,他其實已經談到本能,但是他並沒有了解說,其實我們有一個根本的我執在裡面。佛教只是深入的更透徹裡面告訴說,其實我根本的問題,還不是本能的追求而已,而是由我執所透射出來的,到了粗層面的才是本能的追求。

因為你要是經過特殊的訓練,還有對我執消弭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可以反本能的,什麼叫做反本能?本能就是說危險的地方我就逃避。但是如果你經過一些佛教的訓練,這樣你可以大悲幫助眾生,你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甚至有些不一定經過這樣訓練的。如果當人家有危險的時候,你會不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這個是反本能的,照說危險的地方,你應該要跑掉才對。

所以在很多時候,透過訓練或者是做過一些宗教的薰習,比如說佛教的大悲這樣薰習,有時候你可以是消彌了我執的時候,你可以是反本能的,做一些不利於自己,但是有利於他的一些事情,甚至犧牲我自己的利益去完成他人。

講到這裡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是蠻生活化的,所以你們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感覺跟感觸了,只是說師父這裡藉由佛法經論裡面講的,把它更具體的分析出來之後,讓你們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到底是怎麼樣,以後好在日常生活上怎麼去應對。

XY:我有個問題。我覺得這個理解很好,就是按照佛教的精神方面,您這個分析怎麼能夠把現代的這種思維和佛法連在一起?是本身這個成佛之道,還是你自己加了你自身的一些理解?

師父:這一個圖是加上我自身的一個理解,還有我以前在大學受過的心理學教育。因為讀宗教還要兼修西方科學、西方哲學、西方心理學,什麼都要學,但是這套不完全是。因為印順導師在他的一些著作裡面,他曾經類似的比對過,他不是在討論這個忍,其實他是在討論宗教意識的產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他比對了佛教還有西方(哲學),還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因為弗洛德心理學很大的一大部分在談論宗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有類似的,加上師父以前在大學就訓練過,所以就把這樣的一個結合起來,有助於大家的理解。

這樣了解了,有助於大家的理解。其他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我們繼續:41:00

己三、別明忍辱:20-【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

瞋恚的過失

一,壞色:嗔心一起,全身血脈沸騰,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人而多起嗔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二、失辯:嗔心一起,情感壓倒了理智,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

三,善士遠離:凡性情暴躁,多起嗔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會為了不值得結怨而離去的。

四,毀戒:嗔忿發作,只圖達到報復母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五,墮落:這樣的積集嗔業,一旦老死到來,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

經上常常講說,我們很多時候會常常起嗔心,是因為沒有熏修,再來就是說不了解嗔恚它的過失。嗔心就是講簡單脾氣爆發出來,或者恨一個人,它會有哪一些問題跟過失?

一、【壞色:嗔心一起,全身血脈沸騰,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人而多起嗔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這個是經上講的,只是印順導師把它白話一點而已,經上是講壞色,其實跟現在的醫學是很符合,你一個常發脾氣的人當然容易衰老,細胞死得快。

二、失辯:嗔心一起,情感壓倒了理智,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所以當你一生氣的時候,你是沒有理性的。以前我們在學心理學的時候,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你不要跟他講道理,發脾氣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他不會去聽你講什麼道理的。他發脾氣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怎麼樣?拿棍子打他?不是;扁他一頓?不是。他發脾氣的時候你最好就是沉默安靜,你講越多他會越生氣,你講的再有道理,因為這裡講,嗔心一起情感壓倒的理智,他怎麼有辦法去聽你到底在講什麼,他有辦法去思考?他連對方講話都不知道在講什麼了。所以當對方發脾氣的時候,聰明一點最好你不要再講話了,就靜靜的就好。

以前我們當業務員的時候,去受訓練,他的心理學是這樣講,業務員去經銷商裡面最常的就是經銷商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那他們訓練的解決方案就是說經銷商在臭罵你的時候,你不要嬉皮笑臉,有些不懂,我放輕鬆,他看你笑他越生氣,你不能嬉皮笑臉,你要嚴肅。但是不要太多的辯解,你就嚴肅一點讓他罵。那就是耐怨害。罵完之後,他過了一陣子一兩天什麼,他們氣慢慢消了,他自己會去思考,這時候你再來跟他談道理,他就有辦法接受了。

所以兩個人在對罵的時候,你會講說,這兩個人講的什麼話旁邊人都聽不懂,在吵架的時候你跟他講什麼一點邏輯都沒有,所以叫做失辨。而且你看,嗔心起失辨,情感壓倒理智的時候,有時候會做出一些非常不理智的事情,失手殺人了,把對方打傷了,什麼都有可能。

三、【善士遠離:凡性情暴躁,多起嗔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會為了不值得結怨而離去的】。常常起嗔心的,其實什麼話都聽不進去,人家真的想勸勸你,真的有意幫你都幫不上了。所以真的不要動不動發脾氣,動不動起嗔心。很多夫妻離婚,因為先生脾氣不好,平時都很好。有同學居士就跟我講說,以前不管是前夫還是前男朋友,什麼都很好,也很照顧的,但是就脾氣不好。他脾氣不好,就很難忍受了,他脾氣不好,可能一失辯什麼,可能東西拿來就扔了,今天扔的掃把,明天可能就扔電話扔電視,再過來不知道扔什麼過來。所以這個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所以叫做善士遠離。

四、毀戒:【嗔忿發作,只圖達到報複目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殺盜淫妄,無惡不作,什麼都來】,嗔心一起就是想報復如果你了解佛教講的因果業報,你報復了暫時得到心裡的舒暢,但是你知道你造下了多大的業嗎?以後要受的是多倍的這種痛苦。很多人一時忍不過來,結果犯下大錯,犯下大錯送進牢裡10年20年的,那不就是因為一時的脾氣跟一時的衝突而已,忍一下又能怎麼樣,他不能忍,是因為我執太強了。

五、墮落:【這樣的積集嗔業,一旦老死到來,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

這個我要問你們的,你們記得人死了要引導你投胎往生的三個條件,記得嗎?Rrk哪三個?隨重、隨習、隨念。這很重要,人死的時候,死掉以後,有三個主要的條件會引導他去投胎。

第一個,隨重,就是隨你平時所造作的重的善業或惡業。重業可能是善可能是惡,你殺人,惡意殺人絕對是重業的,隨着你的重業去投胎。

第二個,你平時如果沒有什麼太(重的業),因為一般我們不會去殺人放火這些,一般人大部分不會,如果沒有的話,那就隨什麼?隨習。隨你的習氣習慣,所以佛教為什麼要求我們要皈依三寶守受五戒?就是要你養成好的習慣,因為你養成不好的習慣,這種習慣也是一種小業,但是積沙成塔,它就變成大業了,

所以你如果沒有什麼太重大的業,好的壞的習慣,到最後就引導你去投胎。那麼最後隨意念了,隨臨終的那一念,這裡告訴你什麼?如果你常常發脾氣就表示你嗔心重,那麼累積起來的怨恨心就多,累積起來怨恨心多,你到了你要死了一剎那,這樣的一個壞的習氣毛病,可能就引導你去投胎,投到什麼道絕對不會是善道的。就算是勉強當人也是多嗔多忿,那也是不好的環境。因為什麼?這個因為因果相應的,善的就跟善相應,惡的就跟惡相應。所以你要是這樣累積起來的話,你看,積集嗔業,一旦老死,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惡趣有可能是鬼道,很多那種大鬼王都是嗔心重的,動不動喊打喊殺的。

所以記得三個,一個是隨我們的業,善業惡業,一個是隨習,習氣,一個就是屬於最後的臨終那一念,善念惡念。所以我們要注意就是說,不要動不動發脾氣,以為說發脾氣沒什麼什麼。但是你要常這樣的話,就堆積了怨恨。有沒有人死的時候一口氣咽不下,因為還沒報仇,常常會有這樣狀況,或是什麼時候跟人家結得什麼怨,覺得還沒解決。

你們要常看電視或電影,有一個人要死的會教他兒子說,拿一個什麼,然後你要一定要替我報仇,或教導跟徒弟講說,你一定要替師父報仇。這些電影你把它當成故事看看,當時它反映了一些現實世間的事情,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很多人死的時候死不瞑目,為什麼不瞑目?仇未報,恨未了。

(臨終服務,你看看種種不平等的,還沒有還自己的心願的那種,真的很奇怪一點也看過)。50:07

Loa在臨終服務好幫忙很多人要死的時候,他不管是什麼樣,他就願未了,願未了就會使得這樣的一股不瞑目,其實這樣對一個往生者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他會執着,不管是好的不好的都會執着,好的沒話講,但是還是會執着,不好的更要不得了。51:00

好同學到這裡沒有什麼問題?8點我們休息一下。


再來,如果不嗔就五德具了好色,身體就會比較好,不會常常生病。然後腦子會清楚,腦子好使就不會不好使。然後就會多善士,很多善友會聚聚在一起,比如說你們同學來這裡很多都是善友,都是同參的道友很好。然後你腦子清楚,你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不會一時的糊塗,犯下了大錯。還有你就會有好的習慣,就不會墮落。

那麼這些老實說,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上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這些就是修行。人家很多人常常說師父,怎麼修行?這些就告訴你怎麼修行。其實師父都一直在告訴你怎麼修行,你不要再問我說師父應該怎麼修行?其實師父講的都是在修行的,你好好聽把這些重點弄下來。52:22


戊四、綜述前三度:21-【施戒及安忍,多為在家說

                                    廣聚福資糧,是佛色身因】

結說施戒忍

在人家行:偏重說,施戒忍重為在家人說,出家的修持重心為禪慧。

福德道:前三度偏重於福德道。

是福慧二資糧成佛的必行。(對治的意義)

色身因:在佛的法身及色身中,前三度為佛的色身因,後二度為法身因。


結說施戒忍就是結說布施,持戒,忍辱。

一般來講,我們有總說,有別開來說,別開來說

在家人偏重說,施戒忍重在為在家人說,布施,持戒,忍辱。

忍,比較偏重對在家人來說,在家人有在賺錢,所以比較容易布施;戒,因為在家人在外面工作,各方面交際應酬來來往往很容易犯戒。忍不用講了,家庭,工作,人與人之間,忍就要是一個大功夫,我說偏重。

那麼出家的修持重點為禪、慧,打坐跟般若的熏發。但是這裡是偏重來說,不是說在家人只可以修這個,出家人只可以修這個,不是。是說一般來講偏重說,但是你要修行當然就是六波羅蜜要等持的。這樣各位了解嗎?只是說依於環境因緣的不同,在家人可能偏重在施戒忍上,會比較多一點;那麼出家人因為環境比較清淨,修持重點為禪、慧,在寺院裡面,比較多時間可以打坐,比較多時間可以思考這些甚深的道理。這樣各位同學好了解嗎?這個是偏重說。

還有第二個,福德道,前三度偏重在福德道,是福慧二資糧而成,但是福慧二資糧是成佛的必行。

前三度施戒忍比較重在福德道,後二度,禪定波若比較重在智慧道。只是說剛開始的對治,還有熏修來講的話,相對來講,布施、持戒、忍辱是在修福德;禪定波若是在修智慧,就他們特性偏重可以這樣子講。

第三個,施戒忍是佛的色身因,在佛的法身及色身中,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後三度是佛的法身因。

這樣可以了解嗎?色身因就是佛的報身,無量莊嚴,但是無量莊嚴還是看得到的。所以是偏重在福德上熏修,所以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時候,色身莊嚴,就是因為長期的修施、戒、忍,那麼如果是禪定跟智慧般若的開發,就是佛的法身。

所以偏重來講,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後二度為佛的法身因,精進通兩邊。布施,持戒,忍,精進,然後禪定、般若,這就六波羅密,這個只是大概的結說而已。

ZR:為什麼說是光講後二度為法身因,不講後三度?

師父:後三度,因為精進。

我算一次給你聽:布施,持戒,忍辱,還有精進,還有禪定,般若,精進通兩邊,精進是兩邊都可以督促的,前三後二個,精進通兩邊。 這裡應該只是大概的提一下了,這個是的《大智度論》上面的區分,但是《大智度論》有說這個是偏重講,不是說絕對非得這樣的。只是每一度的不同特性來講的話,它有它修集的福德跟它相應的特性。施戒忍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要講什麼?57:15

 戊五、進度

               己一、二種資糧:22-【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  

                                              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

精進波羅蜜

一,大乘精進

二,障難對治

1)總敘二障:不想,不敢

2)別治怯障

(a)三退練心

(b)易行方便

I 、方便攝護

II、例舉二門:彌勒淨土和藥師淨土

三,修集四力

精進波羅蜜有很多東西我們必須要注意的,這個是大綱:

第一個,首先我們要來了解大乘的精進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二個我們要來講障難對治,我們不能精進,到底原因在哪裡,我們要怎麼樣去對治它?

第一個總敘二障,我們不想精進,不能修學佛法,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一個叫做不想,一個叫做不敢。我們沒辦法修學佛法或是乃至大乘佛法,然後總是學的難,第一個不想,第二個不敢。不想做,不敢做。

我常常講說,你歸依三寶了為什麼不來受五戒?(他說,)師父,我不敢,我習氣毛病那麼重,等一下不小心犯了,這個叫做不敢。那麼有一種是他(不是)不敢,而是他都不想。(說)我日子過得舒服了,我幹嘛拿一個石頭來砸自己腳?我過的舒舒服服,持五戒,什麼不能飲酒,什麼不能偷盜,不能妄語,麻煩的要命,不想。

另外一個,其實(五戒)很好,我應該要(受),但是我真的不敢,為什麼?萬一我犯了戒怎麼辦?我受了戒,無緣無故去犯戒我怎麼辦?所以修學佛法就是有兩個問題,所以大家不想跟不敢,那麼尤其是這個不敢,在大乘裡面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就別治怯障。怯就是怯懦,不敢,沒有那個信心跟毅力。

(A)三退練心,怎麼樣去訓練?就是訓練我們的信心跟意志力,讓我們增強信心,去除掉這個不敢,這個叫做三退練心,怎麼訓練你的信心。

(B)再不行,佛說方便道開了一個簡易的法門,慢慢來攝受你,方便攝護列舉二門,彌陀淨土,還有藥師淨土。

有人問我,成佛之道有沒有講淨土法門?我說有,在這裡講——方便道淨土法門,還有藥師法門。兩個淨土,西方極樂淨土,還有藥師琉璃光淨土,介紹兩這兩個淨土。這兩個淨土在中國是比較具代表性的,也是我們常常會接觸到的。

那麼讓你們了解一下說,淨土到底在整個佛法的系統裡面是在什麼環節,是在什麼位置。很多人不了解,要麼就瞧不起淨土,要麼就把淨土法門拉到最高,說佛出世一大因緣就是為了講淨土,兩種都是極端。瞧不起淨土是一個極端,然後把淨土法門弄到最高最上最妙最頓,什麼都好,其他都不行,這也是一種極端,學佛不能走極端。不能走極端,你必須要了解說正統法門,都有它的一個相對適應性。所以任何法門在整個佛法的系統裡面都有它的一個位置,是在這樣的一個位置下,它是適應哪一些眾生,它的作用效果到底是怎麼樣。

我們就是要來講這個,還有最後修集四力。修集四力就可以讓我們更加精進,後面要講的。

三退練心我等一下會講,訓練我們的心,這個不是不敢嗎?怯懦嗎?我們要怎麼訓練我們心讓它勇敢起來。我們一個一個來講,

講到這裡,這個是大綱,那個居士你沒有錯過了,你剛剛進來沒有錯過,因為講完了現在在講新的。剛剛那個忍已經講的差不多了,你沒有錯過什麼東西的,沒有錯過重要的東西。1:02:31


首先大乘的精進

大乘的精進,剛剛我不是講說,精進度是通於福智二資糧的,兩個。記得嗎?你打坐要不要精進?要,你不能坐一天休息一個禮拜,你聽經聞法學智慧,要不要精進?要。你不要一個月來一次,一個月來一次,你能聽什麼?就算是你不來,沒關係,你在家好好的上網去聽,那也可以,不過(能夠)來是最好了。我告訴你,環境很重要,你在家聽師父講,同樣都是師父講,在家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一邊吃着爆米花,好像看電影一樣,現在師父講的很精彩,他有時候會講笑話人的。

等一下電話來了,放着跑去聽電話。聽電話我告訴你,一般我知道在家裡聽着你接電話,很少你會把它暫停,你就跑去聽(視頻),這邊聽跟女朋友聊天,這邊聽師父講對不對,反正時間有限就多利用。一邊跟他聊聊,等一下小孩子叫了,爸爸媽媽跑去弄。所以本來兩小時,讓你聽了只有20分鐘而已。

但是你來到這邊整個氣氛環境都不一樣了,讓你更專心容易,而且老實說師父會走來走去,有時候問問題,你連打妄想都不敢,那薰習才會強。所以難得,共修有一個很大的力量,共修的力量,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很多人想修淨土,結果躲在自己家裡,我說有這麼好的諸上善人聚在一起,你為什麼不來?你自己都躲在家裡,修行不能躲在家裡自己修,很多人誤會。師父講過無數次,佛陀當初度那些出家人出家,沒有叫他們躲到深山裡面躲起來了,佛陀反而是呵責那一種修行的,佛陀說你出家你要住僧團,你不要自己跑到深山裡面去躲起來。

那麼有一些是那種苦行根性的,像大迦葉的那一類佛陀說你這種沒辦法,沒關係,但你至少初一十五回來,回來僧團裡面幹什麼?做羯磨開會,互相檢討一下。那麼佛陀的真正用意是希望出家人住在僧團裡面,像一個什麼大熔爐一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學長學弟,佛教叫師兄師弟,然後大家可以訓練。你自己躲起來,那不是很理想的。弄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一樣,共修是必要的很重要的,你不要想說自己躲起來就好,自己左躲起來,你怎麼知道你在修什麼?自己躲起來那麼多東西你懂嗎?

而且現在人喜歡找一個捷徑,師父,你不要跟我講這麼多,你跟我講一個捷徑,就這樣做就好。你生病了去看醫生,醫生,你不要跟我講太多,你不要跟我講我睡眠不足,我沒有好好運動,我又吃太油膩,你不要跟我講這些。有沒有什麼靈丹妙藥給我開,再貴我都給你買,我不怕化錢。正牌醫生會跟你講沒有,地下賣藥的會跟你講有,是不是這樣子?地下賣藥絕對有,再貴他都賣給你,但是藥到命除!

所以修行沒有捷徑,按部就班慢慢來。你說,師父人家那種六祖慧的,人家也沒有捷徑,人家修了幾輩子,你要跟人家比?人家修了無量輩子過來的,已經是那種快要開悟的,或者是已經開悟的再過來的,你要跟那種比?你怎麼不看你自己是什麼根性的,要認清自己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大乘的精進

通於福智二資糧

以無盡的法界為境

1)對境的無限精進,以一切眾生,一切善知識等為境

2)持之以恆而不是自不量力的急進

3)內心無限的精進

這個福慧二資糧,精進通二資糧,還有大乘的精進,以無盡的法界為境,以一切眾生,一切善知識等為境。 三乘解脫道,以解除煩惱為修行對境,聲聞緣覺二乘以解脫煩惱為對境。所以二乘聲聞緣覺,他的對境就是我執,把我執破了,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但是大乘不是,大乘這個(我執)當然也是對鏡之一,還有無量的眾生,無盡的法門。為什麼大乘菩薩要修無盡的法門?法門無上誓願學,為什麼要修那麼多法門呢,要學那麼多東西?

眾生有不同的執着,所以你要能盡力的能學多學,你才可以幫助眾生,各種法門要儘量的去學習。而且學習多種法門也不是對自己沒有幫助,除了可以幫助眾生以外還有怎麼樣?因為你可以幫助你自己,更加了解透徹佛教的根本道理到底在講什麼。還記得師父畫的圈圈嗎?哪一種圈圈?重合的圈圈。所以師父的課其實要記不難記了,師父畫過三種圈圈,這(ABC-我執)是一種圈。

第二種圈是什麼圈?ABC(阿賴耶識)的圈圈記得嗎?比較在唯識上講。在三乘共法的基本理論上講,還有重合的圈圈(1:09:50)因為佛教從印度發展,經過時空的演變,發展了各式各樣的法門,為什麼會這麼多法門?因為太多眾生不同的根性,所以佛陀講了不同法。再加上印度祖師也好,中國祖師也好,各樣的詮釋,所以弄出了很多法門也好,很多學派都好。但是你如果不懂的話,你光一個門進去,你沒有經過比對,你可能會以為外圍的這個是佛教的根本,那就錯了。但是如果你多學,你經過不同的多學比對之後,你才會發現說中間這一塊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根源,才是佛教的本質。

所以多學法門不是不好,比如說太雜了,我弄不清楚,不是!剛開始一定會雜,一定會亂,但是慢慢學久了就會厘出一個頭緒來,你就會知道說,原來佛教到底在講什麼。師父舉過個例子,我說我以前在佛學院學的都是佛法,對沒有學過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後來經過其他宗教學習之後才知道說,佛教跟其他宗教共通點在哪裡,不共通點到底在哪裡,有助於我對我自己宗教的重新的一種反省跟檢視,加深我自己宗教的更深的了解。不然你怎麼知道你真的在學佛,你從頭到尾都沒有聽過其他(宗教哲學),你只從這個進去,你怎麼知道這個是佛教?(你說,)因為我師父說這個是佛教,所以這個是佛教。

佛陀沒有跟你這樣子說,佛陀沒有跟阿難這樣子講,佛陀是跟阿難講說,你要不思考不好好學,你跟在我旁邊你也是白跟了,經上就是這樣講的。

所以不要以為說學多了會亂,剛開始會亂,到最後你一定會厘出一個頭緒來,這個是一個過程。以前教我們語言的老師說過一句話,其實蠻受用的,以前我們在佛學曾經遇到一個大困難,我們佛學院因為為了要對佛法的研究,所以牽扯到一個語言的能力,佛法的學習研究要深入,一定要具備語言能力,哪些語言能力?

中文,現代文不用講了,中文的古文能力;還有藏文、梵文的語言能力,巴利文的語言能力,日文的語言能力,英文的語言能力,你語言能力越強越好,你說為什麼要這些?有助於你的比對跟理解。當佛教傳進來的時候,翻譯成中文,裡面有可能是有些是中文表達不出來,你回到梵文,或是中文講不清楚是你去梵文比對,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嘛。這個不是我要講的重點,我要講重點是什麼呢?那時候面對一個問題,因為老師在教了,你要學梵文,要學藏文,要學巴利文,要學這個文,要學那個文。有一些之前沒有學過太多語言的老師就說,你不要學那麼多,那麼多你到時候會亂的,你亂了之後啊,到時候考巴利文,你把它寫成藏文,你們覺得有沒有道理?好像有道理。但是我們教語文的老師他會好幾種語言,他反而鼓勵我們多學,剛開始會亂,到最後你絕對會厘出一個頭緒來,為什麼?你從多種語言裡面去學,學到一個語言的道理。你這個道理通了之後,你就會知道說原來語言的排列各方面,也不外乎就是那幾個模式而已。因為你學到各種語言之後,你就知道說模式就是這樣,比如說中文的模式是怎麼樣,日文的模式是怎麼樣,我告訴你藏文跟日文的文法很像。

你們不知道,你們會知道才怪,因為你沒學過,我相信在座一定有人學過日文,但是沒有人學過藏文,我告訴你藏文跟日文的文法很像,很接近,都是泰阿語系出來的。你會梵文,你學巴利文很快,什麼是巴利文?就是現在南傳泰國他們用的佛教經典的語言,泰國、斯里蘭卡這些。因為你多學剛開始你會覺得很亂的時候會很痛苦,但是那段時間過後你就會厘出頭緒來的,所以就突飛猛進。然後說你怎麼那麼天才?我不是天才,是痛苦那段時間我經過了。

你們記得師父以前跟你們講過,比如說平時不是學各種經教和語言,到了星期天本來是大家放假,我為了要加強語言,語言老師特別星期天來開課,有幾個同學五六個這樣子,我們五六個,我們那時候佛學院有六七十個人,五六個特別星期天加強,星期天加強什麼?5種語言對不對啊?早上2種,下午2種,晚上一種,早上哪兩種?很簡單,梵文巴利文一起上,因為梵文巴利文都是印度語系的,中文很簡單,藏文日文一起上,他就上藏文,然後上日文,因為基本文法都學了之後,就跟你講藏文日文他是怎麼樣的,晚上英文,晚上還有英文班訓練,但是我們那時候不講,訓練你閱讀能力,就是這樣訓練。過後我還不是活過來了,也沒有少根筋。但是那個老師講了一句話,他說你學多種的時候,你能厘出一個語言的體系出來,一個基本的語言道理出來,比學任何語言多快。

還有一個更重要一點,他說你多會一種語言是多一個頭腦,因為語言它不是純粹的只是符號而已,它代表了一個文化,代表了一種思維。所以那時候我們研究佛學,你研究大乘佛教你不懂梵文,非常有限的,因為你不知道佛教梵文它的表達,原來是這樣子表達的,有助於你對佛教的更深的認識。

師父舉過一個例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他用行,然後般若波羅蜜多時,翻譯成時。你們這邊應該大部分都學過英文了,它那個般若波羅蜜多,照文法來講,如果就中文來講,你們覺得這個行跟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關係?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怎麼樣?因為你們用的可能跟師父用的。行是動詞,我們用v來代替,加上一個什麼?受持o這是我們一起學英文的時候,我們英文老師很厲害都用代語,如果進行式是什麼?Ving,如果過去式就叫做Ved,是不是這樣?對。

我們一般會認為這樣沒錯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行,那麼是描述,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說實踐波羅蜜多,行是實踐的意思,一般我們會這樣認為,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你去看梵文的時候,這個,它有兩個意思,走路的意思,來來去去的意思,引伸出來的才有實踐的意思。但根本的意思就是走路,這樣來來去去。但是很可惜的,在梵文裡面,如果你看過師父上次講,就知道很可惜,他梵文這個東西他不是用object,他是用L, 位格,位格的英文表達就是用at什麼?In什麼。

般若波羅蜜用位格,因為英文的位格表達是前面加一個介詞in,但是梵文的位格他不用In,它只要把字尾變一下,你就知道他這個是位格了,表達時間,表達位置。所以你不能說你在實踐般若波羅蜜。行於般若波羅蜜中,在那個境界裡面,因為他那個行他那個意思有來來去去的意思,在裡面遊走,他不是光走而已。 work,那是一直走,我剛才講的是來來去去,好像巡邏就是什麼的,去遊蕩,他說遊蕩當然遊蕩怪怪的,他說遊蕩於般若波羅蜜中。但是問題是他表達什麼?他是說觀自在菩薩,他的境界本身就是活在般若波羅蜜中,他不是實踐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他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羅蜜,他是活在般若波羅蜜中的。

玄奘大師翻譯的也不是說錯,因為他用一個時。但是這個時,我說過位格,在梵文裡面可以代表地點,也可以是時間,中文沒有位格這樣的一個概念,不是沒有概念說,沒有這樣的一個,比如說這個字後面變一下變成是位格。所以玄奘大師當初翻他就碰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他加一個時,時間的時。所以你也可以解讀說他正在般若波羅蜜中,或是他正處於般若波羅蜜中,那個時就是while正在這樣子也可以。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玄奘大師絕對了解的,但是問題是翻成中文,你要怎麼翻?這個就是語言的意境問題。這樣子的話,如果你知道梵文你去了解的時候,你就知道說原來他有這樣的一個深刻的意思,如果我問你說你怎麼辦?你也很難辦,唯有你了解之後你才知道說,原來你對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跟體悟,語言當中當然有它的一些用法。

如果你了解梵文的話,有助於你對中文經典的更深刻一點的認識,不是對跟錯的問題,是深不深入,還有深不深刻的問題,這樣各位了解嗎?我怎麼會講到這裡來?

問:師父這個讓我想起來圓覺經開頭的這個。不就是這種情況嗎,當時是一時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三昧正受,三昧正受的話就是菩薩了,什麼眷屬都處在這個地方,類似於說這個地方觀自在菩薩

師父:可以類似這樣子的,但是我圓覺經我沒有比對它的原來是怎麼樣?可能有我也不敢跟你講說一定,這樣了解嗎?那要去比對看看才知道。

講到這裡,為什麼講到這裡來?好,講的太興起,忽然間就把它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好再來,所以你看他對境是一切眾生,一切善法為境,這樣了解嗎?

三乘共法解脫法是以我執的破除無我為境,那麼這個是以一切眾生一切善法為境,這個是對象。

持之以恆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這個很重要。所謂的精進是持之以恆,而不是不自量力的精進。不自量力的精進有時候會怎麼樣?會產生退墮。逼的太過,很多人我看過,以前沒學過佛,現在忽然聽到覺得非常好,結果就開始逼自己大禮拜多少,每天120下,每天要誦多少咒,每天要禮多少佛。到最後有一天過了一陣子。我說你現在怎麼樣?師父我沒辦法,我腰酸背痛,我也生病了,我這個年紀大了什麼,所以我現在先暫時先停了。我說我當初就跟你講,你不要逼逼到這樣子。

所以要記住一句話是持之以恆,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以前交打坐,有的很好,所以每天坐很久,坐一陣子不坐了,因為我沒時間了,太累了,常常打瞌睡,又不見了。每天大悲咒一定要念108下,念到最後沒時間,師父我很忙,我說我叫你念一百一八下嗎?我說你念7次也很好,21次也可以,我沒有叫你念那麼多。很多人是剛開始急躁,把功課定到滿滿的,什麼都非得這樣子,覺得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好不容易就定了一大堆功課,弄到最後沒辦法持之以恆。

所以以前師公常跟我們講:發大心容易,髮長遠心難。你一下子興起要起來,我要學什麼,講的都可以吹到很大,但問題是你有辦法10年、20年、30年這樣持續下去?這才是功夫。所以一定要記得,持之以恆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

還有:內心無限的精進,內心的菩提願,大悲願,還有學佛的這種,以絕對的持之以恆的不放棄的學習。

師父我自己的的經驗,學教理老實說會累,都會累的,但問題是要看你的內心的無限精進是出自於哪裡,你依於什麼心來學教理?師父每天這樣摸摸摸,讀教理讀經教研究什麼什麼,從出家到現在二十幾年了,老實說了很多同學,我們以前同學大不了讀個6年很厲害的,很多佛學院出來就不再摸經教,最多偶爾誦誦經,偶爾看看書,不再做經教了。你要這樣長期下來其實不容易,但是你要記得,你真正去用攻會找到法樂的,哪怕暫時會有一點懈怠,會有點累,但是只是暫時的而已,你只要真正用功找到佛法的樂趣,你一定會有法樂的。除非你們模模糊糊的,也不知道自己我讀經教要幹嘛,我今天做這些要做什麼,沒有相對的法樂的話,你就容易退墮。

那法樂從哪裡來?從精進的學習真實的認知而來,然後從真正的實踐而來的。你真的去做,降伏一分的我執,我執對一分無我的接受,你就會消除一分的痛苦,就相對的一分的法樂,這一些就是維持你內心無限精進的一個動力。到這裡沒有什麼問題?跟大家共勉,

師父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共勉一下,不然學佛老實說,你還沒真正得到那個力道,有時候也是蠻掙扎的。特別要向自己內心挑戰,要是這樣自己也是蠻掙扎的。但是我說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過了之後,你會享受到那種法樂,但是下一個挑戰又來了,那就不斷的這樣。

XY:師父就是像我們普通人,怎麼才能學到什麼地步?首先比如說我們的語言的功底,惑業苦也能夠,有的都不理解有限制的,然後在這時間上有限制。1:28分

師父:很簡單,你保持內心無限的精進,知道持之以恆,那依能力能做多少做多少,你沒能力學梵文,你不需要去學,你就來師父這邊聽經就好。但是你既然要聽經,那你要持之以恆,你要保持內心無限的精進,端看個人的環境跟能力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師父這樣子說,有那麼好的環境,然後你們大家護持,然後有那麼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子的,每個人有他不同的因緣。但是你要在你個人的因緣之下,盡你的能力,去保持一個內心無限的精進,還有你所做的要持之以恆,不是不自量力。因為每個人因緣不一樣,不是說師父這樣就比較怎麼樣,而是我有我的因緣。

因為我的因緣就是未來當師父就是要教導人,所以我必須盡我的能力能學的儘量去學,能懂得儘量去懂,不然以後怎麼跟人家討論教導。你們你也不要以為說我不可能,不是!你這樣現在用功精進了以後就有無限的可能,你要是現在就是說稀里糊塗的好像不敢學,剛才講的不敢、不想,那以後就不用談了。

這樣師父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隨因緣,然後怎麼樣?盡人事隨因緣,10年前就講過了,哈哈哈哈,其實師父也是這樣的,反正盡這個人事隨因緣,做該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用心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情,接下來你就要隨他的因緣。1:30:42

   己二、障難對治   

           庚一、總敘二障:23-【推延着世樂,自輕心怯弱】

二,障難

1}障:推延懈怠,日日有明天。年年有明年

治:常念無常

2)障:貪染世樂,五欲中過日

治:對苦的真實觀察

2,不敢

1)障:佛道無上難成

2)障:心性怯弱認為自己根鈍障重(下面說)

我們再來看,大乘的精進上面會有什麼障難?

第一個,不想。推延懈怠,日日有明天,年年有明年。你想學佛是不是?對,我有想,人家哪裡有在講經,你要不要去?這樣子,我今天有事,我下禮拜去好不好?好好,下禮拜,對不起,我現在公司最近比較忙,我能不能過兩三個禮拜,你一定要打電話給我,我三個禮拜事情就結束了。三四個禮拜我公司忙完就結束了,到時候你一定要打個電話給我,一定要提醒我。三禮拜過了,打給你,對不起,我最近家裡比較忙。推延懈怠,也沒關係,下禮拜了明天再去,星期五講經要不要去?我星期天去好了,星期天我有個約會,我有個party聚餐。所以你總是有無限的理由可以推。

怎麼對治?當念無常,你常常去那些重症病房,去醫院,乃至去常常參加人家告別式,要去看看遺體,看看你好朋友的遺體。你就知道台灣有句俚語,棺材裡面裝死人不是裝老人。

當然跟國語講沒有押韻了,但是台灣話就閩南話是有押韻的,他說棺材裡面裝的是死人,不是裝老人。

你不要以為我才三十幾歲,我二十幾歲還早的很。誰知道?當念無常。佛教根本法則就告訴你無常,下一剎那明天會發生什麼事誰知道?所以你要學你就趕快好好的學,不要等到時間到了,why me?我還有很多事沒做。

因為師父依於宗教師父剃這個頭的關係,常常接觸一些告別式的,或者是有人重病,希望關懷都會找師父去。常常碰過好幾次,師父你能求菩薩再給我一年,我還有什麼事沒做,一年就好。我說我能求的話我自己求我長命百歲。(所以)不要等到那個時候才再說,給我一年就好。

還有另外一種:不想,貪染世樂,五欲中過日子,就是師父剛剛講的,何必吃素呢,那麼多東西好吃,你吃什麼素?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是很好嗎?星期五幹嘛去師父那邊,去看電影不是很好嗎,去聽什麼經呢,日子那麼好過幹嘛自找麻煩呢。受什麼五戒,日子過得好好的,無緣無故拿個石頭砸自己腳,五欲之樂太快樂了,色身香味觸法。看電影、逛街、吃東西多好。

以前還沒有出家前,我不是說要吃素嗎?結果經過夜市看到烤雞腿,味道一出來又傳好幾里。那時候真的會想起來說我,幹嘛吃素啊,吃個雞腿又不會犯什麼大戒。但問題是我那時候如果沒有堅持住的話,現在就沒有師父出家了。所以有時候是太過貪染世樂了,但是你要知道說世樂,你回去以後師父現在不講太多,因為在五乘共法裡面講太多了,這個世樂都是怎麼樣?暫時的剎那的過往雲煙的。

真實的人生是怎麼樣?苦對治的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人生,你會不會覺得日子過得很快?快樂也是這樣過,苦也這樣過,很快。你不要一天到晚在苦中作樂,每天在那五欲中,苦的真實觀察,你才能精進用功。為什麼人生是苦,師父在五乘共法裡面講過。你不要時間到了,時間很快一眨眼。

以前當兵當兩年,第一天進去,操的快死去活來的時候,發現說算一算,一年365天,我還有700多天怎麼過?結果那時候當兵到現在一晃,二十六七年了。那時候剛出家進出佛學院,初級部三年,每天要過這種日子,初級部三年,1000多日子怎麼過?一晃過了;高級部再三年怎麼過?出家二十幾年過了。這個世樂怎麼過?一晃就過了。無常的改變,無常來了,所以當念無常,還有什麼?對苦的真實觀察,人生是苦,千萬不要在苦中作樂。這些東西其實是在五乘共法裡面,三乘共法裡面講很多,有空你們可以回去再複習一下。

還有不敢,現在我們來針對講不敢:因為這個這個東西是共通於三乘共法的,是共通解脫法的,解脫法也是要這樣子。

那麼還有我們現在特別來講不敢:

障:佛道無上難成,有人一學佛,佛要三大阿僧祈劫,我要修到什麼時候,算了,我還是去看我的電影,吃我的東西,不敢。

障,另外一種心性怯弱認為自己根鈍障重。說我的業障太重了,我沒辦法,佛法那麼深,我真的想學,但是我就是聽不懂,我的業障很重的,就會常常這樣子。要麼就是覺得三大阿僧祗劫要修到何年何月,另外一個就是說我的業障太重了,我沒辦法修,這個叫做不敢。一般我們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發生。

下面我們要針對這個(不敢)來談,因為這個東西(不想)在三乘共法裡面都有,解脫法裡面都有,談到很多,現在我們針對大乘佛法裡面的不敢覺得成佛實在太遙遠了,再來我根本就沒那麼聰明,我沒辦法學的,針對這兩個我們慢慢來談,談佛教裡面哪一些方法我們可以學習來對治,這以後我們下個禮拜慢慢來談,時間到了。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