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三講
成佛之道-93集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們現在繼續來看虛妄唯識,記得大乘佛教的三種思想體系嗎?大乘佛教思想很多,經典很多,但是可以總歸納為三個體系。第一個體系是以般若經為主的叫什麼?性空唯名,講緣起性空的,中觀學派。第二個體系,虛妄唯識,以《解深密經》為主,最早的這是《解深密經》為主的,就是叫虛妄唯識。你看唯什麼識?當然你可以講最根本的就唯阿賴耶識,但是問題是為什麼虛妄?因為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在凡夫位阿賴耶識裏面是雜染的,所以變現出來的都是虛妄。還有第三個(體系)叫做真常唯心,那麼以後我們會再談。
理體:緣起和阿賴耶識
- 依阿賴耶來解釋緣起
阿賴耶(ālaya-vijñāna):藏識
— 耶(ālaya):諸藏、倉庫,識vijñāna
一切現象生起的本源(source)
— 一切種子識
— 第八識
— 生死輪迴的所依
那我們現在談到虛妄唯識,那虛妄唯識談到一切種子識叫做阿賴耶識,又叫做藏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輪迴的主體,但是阿賴耶識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那賴耶識裏面藏有種子,就像一個大倉庫一樣,儲藏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所有的經驗,還有一切的學習跟記憶,都在裏面。那它薰習收藏了之後,它就會形成種子這樣一個概念。比喻,你們不要真的以為有一顆一顆的種子,是比喻,那它是一種,你說一種作用,一種能量,一種什麼都可以。就好像我們電腦,你電腦設計成一個程式或者什麼之後,你就變成一種data,然後儲存在 data base 裏面。那個阿賴耶就是我們生命的 base ,儲存無量無始以來無量的薰習種子。那麼這個種子只要它的因緣成熟,它就會現起,然後現行成為業就受報,還是現行成為我們所認識的這些,這個我們認識的見聞覺知一切的世界,那這些都是阿賴耶識種子的現行。
所以你看(講義)阿賴耶識又叫做阿賴耶倉庫,然後一切現象生起的本源,又叫做一切種子識。因為儲藏一切種子又叫做第八識,也是生死輪迴的所依,為什麼?因為它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它裏面有我們根本的煩惱,那這些煩惱會讓我們去造業,那造了業,再由這些煩惱去潤生,那它就會受報,所以我們是依阿賴耶而有生死輪迴。那麼它除了生死所依以外,它也是生死輪迴和涅槃解脫的關鍵。為什麼是涅槃解脫的關鍵?因為我們所有的涅槃解脫,就唯識來講,是轉阿賴耶的染污成為清淨,叫做轉識成智,所以你沒有阿賴耶,你沒有辦法修行了。不過有情不可能沒有阿賴耶,沒有阿賴耶那就是無情物了。所以就唯識來講,有情跟無情中間它的差別,就是有情的情識,它主要的情識,就是指有情有阿賴耶識。那麼什麼叫無情?花草樹木這些有是有生命,但是沒有情識,因為它沒有阿賴耶。那有情跟無情的差別就唯識來講,就是說有情識有阿賴耶識,所以它也能見聞覺知,會生死輪迴,無情是不會生死輪迴的,有情才會生死輪迴。那麼要修行也就有情才可以修行,有情識的眾生,六道輪迴的有情識眾生,它才可以修行。那麼它的修行主要就唯識來講,叫做轉染成淨。
你只要記得這樣子,我們後面會慢慢講。這是上個禮拜講的。
種子Bija
& 能生的功能性:能從潛在位轉換各種現象的功能性,此種轉換稱為「現行」。
種子,阿賴耶裏面儲藏的就是種子,講唯識就要講阿賴耶,講阿賴耶就要講到什麼?所以你們要記得唯識的根本重點,講唯識就是在講三性,依三性才能講三無性,所以三性是唯識的根本中心理論。
三性,還記得哪三性嗎?第一個是什麼?依他起性;第二個,遍計所執性;第三個,圓成實性。講唯識就是講三性,你懂了三性,你就懂唯識,你不懂三性你就不懂唯識,你懂三性你慢慢就可以了解什麼叫三無性。
那麼了解三性,三性裏面的根本關鍵點是哪一性?依他起性,因為其它二性都是依他起性而起的現象,講依他起性就要了解什麼?依他起的根本的「它」是眾因緣的意思,但是在唯識裏面眾因緣裏面的根本因緣,根本親因就是阿賴耶,所以依它主要就是依阿賴耶而起。那我再問你們,那阿賴耶剛才不是說是一切種子識嗎?所以要了解阿賴耶,要了解種子,所以種子理論是唯識學的核心理論。所以我們現在阿賴耶大概的意思知道了之後,我們來講種子。
種子
是一種能生的功能性,同時一種能生的,記得它是能生的功能性,它是比喻,你們不要把它真的認為好像在我們的腦海里,還是在哪裏,有一顆一顆這樣子,那這樣子的話你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了。所以你要知道它是一種能量的比喻或一種功能的比喻,因為你用任何的語詞來運用,到最後都會有問題。其實古代不止用種子,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類似這樣的作用。說一切有部或其它部派,有時候這些東西又叫做「法」,有時候又叫又叫做「界」,有時候又叫做「因」,種種的各式各樣的稱呼。但到最後?它以種子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就是變成用種子是最好的解釋了。
那我們來了解一下,種子,它只是能生的功能性,能夠從潛在位轉換成各種現象的功能性,此種轉換稱為「現行」。
師父上次在講《唯識學概要》的時候曾經講過,
如果你們這邊沒有上過師父講的維《唯識學概要》來舉手一下……9.36 時間過得很快,是日已過,如少水魚,一晃就幾年過了。
從《俱舍論》講完之後,因為必須要講唯識,所以請懷淨法師來談的唯識學一些根本的想法跟理論,那麼師父回來之後繼續接着講《唯識學概要》,因為進入真正唯識學之前談一些主要的理論。《唯識學概要》講完,講什麼?《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講完,現在在再什麼?《攝大乘論》。
Hx那你慢慢慢慢觀念就會清楚了,你現在還在混沌當中了,有學,但是沒有辦法摸出一個形狀出來,慢慢慢慢久了這個形狀就會摸出來了。
上過師父《唯識學概要》的,師父以前曾經在那邊講過說為什麼要用種子,因為它最早要用種子來解釋,其實是為了解釋業力的留存,是為了解釋業力。(問:什麼是業力)?業力你不知道嗎?你學佛多久?(答:我知道,我聽不懂),你是因為這個(聽不懂)中文的關係。
業力,最早就是牽扯到說業力怎麼留存,怎麼保存,那當然業力的保存也牽扯到記憶怎麼回事,經驗怎麼回事。我問你,我問我們為什麼可以記住東西,我們表層的意思師父現在講的,你現在明白了,你會不會忘記?會,不可能你永遠記得。但是你忘記之後,我提醒你會不會覺得對好像.像剛才Hx這樣啊,有會。那就表示我們深層裏面有一個記憶庫,會有這種記憶的,只是深跟淺而已,所以經驗記憶都一定儲藏在我們某一個地方。那麼當然記憶跟經驗我們一般還能了解,但是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什麼?業力,我們的所作所為,只要發心,有善有惡,都一定會潛存下來一股力用,或一股作用,那這股力用、作用會跟隨着我們,然後到最後因緣成熟,會產生善惡報。所以人家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大概的理論就是這樣子。
佛教是主張是有業力這種東西的,那問題是說我們很多行為剎那就過了,那這個業力到底要存在哪裏?甚至這個業力不是這一輩子而已。這業力還可以從過去生中,如果它沒有成熟,它就一直存在着,然後一直到它哪一輩子機緣成熟,它就是現行,就現行就受報。所以種子當初佛教要解釋記憶是怎麼回事,然後經驗是怎麼回事,還有重點就是說業力怎麼保存?那麼早期佛陀在解說的時候,其實它懂的就懂了,不懂的人就是必須要在進一步解說。那麼接下來,我們後來在佛陀的經典裏面,或是後來的論師就發現說,要解釋這樣的東西,我們必須拿一個現實的例子來做比喻,讓我們能夠了解,不然你難去了解。
你說有業力、業力,那業力它的理論是怎麼回事?那它一直用什麼方式來儲存?那麼後來的很多論師或者是經典上就慢慢發現以外種譬喻內種,其實我們《攝大乘論》都講。什麼叫外種譬喻內種,它以外種來比喻內種,那什麼東西是外種?五穀的種子,蘋果水果的種子,我們都看得到的這些,這些不用再解釋了吧?蘋果、香蕉、西瓜,這些是不是都有種子?五穀類也有種子。那意思說那這些種子,這些種子它有一個現象,就是說你把這些種子種進土裏面,種進去之後,種進去之後tb怎麼樣?它表面上看不到。
是不是?你種進去之後,你把它弄平了之後,你表面上看不到,
那我們的業力跟經驗還有記憶都是這樣子,你學了之後,或者你造了什麼業,不管善惡,你做了之後,你在做的當下,我看得到你在做什麼。但是做完之後那股力量,還有那股東西,你看得到嗎?看不到,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它儲存着,於是佛教經典或論師就用這種外種,好像你種一個種子下去,它有作用,而且潛藏着這股力量,但是你表面上看不到,所以就用種子來比喻,而且還有其它很相似的地方,這個種子種下去之後,它雖然看不到,但它也沒有在作用?你必須要澆水施肥。然後它雖然在土裏面,但是它會開始生長,也就是說它有在成長,有在變化,雖然有在成長在變化,但是你表面上看不到。
那同樣的,我們這個業種或記憶的種子,或者是說經驗的種子,就用種子這個來代表這樣一個東西。然後我們做了之後,就像一個種子存進我們的內心裏面,它一直在變化,而且它功能一直在增長轉變,但是我們看不到。那麼從這樣子來推演就是說,而且這個種子它不斷在變化當中,它要有助緣,不然它的變化就小,有助緣,它的變化就大。什麼助緣?(答:聽經聞法),不是聽經聞法,我說外種要什麼助緣?當然聽經聞法那是修行,外種要什麼助緣?陽光,你要澆水,要施肥,那也不能太多,不能太少,那它慢慢長出來,說要有陽光,這些都是外來的助緣。那麼我們在裏面種子也一樣,它善惡種子,由你的善惡行為就成為它的助緣。所以過去種了種子,造了業之後,它要靠你現在的煩惱,還有你現在的造業,善或惡來增長它,來作為它的助緣。
所以它一直在變化當中,那我們的種子會不會有一天長出來之後開花結果?種子會這樣子。同樣的,我們的業種也會慢慢慢慢增上或助緣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然後它會形成果,就叫做果報。那基本上善的我們就叫做善的行為,業力(導致的)就叫做善報,惡的就叫做惡報。當然要更精確的講,善的有可愛可樂之報,惡的有不可愛不可樂之報,這個是比較講的微細點,但是你們現在只要把它記得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中間必須要有時間,還要有一些因緣來增長,來助長。因此,這樣的種子這種種種的功能,跟我們這種業力的狀況很像,所以到最後,就用種子來作為比喻。
比喻說不管我們的造業,還有我們的學習,還有我們的經驗,全部都以種子的形態儲存在哪裏?儲存在我們內心的一個大倉庫裏面,這個大倉庫就叫做阿賴耶。那這樣子的話就解決了業力解說的問題,還有輪迴的問題,受報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
你要說業力問題,就必須要牽扯到什麼?輪迴的問題,那輪迴問題就是要解決業力的問題,那只要業力提出解說之後,業力問題解決了,輪迴的問題也清楚說明了。然後我們的記憶,我們的經驗,包括怎麼修行,修行之後這個智慧存在哪裏,都解決了。所以很多人說,來世有隔陰之謎,有人問我說那師父,我今天聽經聞法,這輩子聽經聞法聽那麼多,那好像也懂了也學得不錯,我會不會這輩子死了,下輩子再來之後什麼都不見,變成歸零?然後聽到佛法,好像完全沒有什麼印象這樣子,會不會這樣子?不會。因為你過去有薰習,再過來之後,同樣類似的東西出現,你的熟悉度就很高,為什麼?因為薰習而來的。
所以你就會說,為什麼有些人聽到佛法他學習特別快,有些人學習特別慢?那你要怪師父嗎?當然跟師父沒有關係。師父盡心盡力了,那可能就是這個人過去生中有薰習,過去生中沒有薰習,那就會有快慢。那所以你不要擔心,不要去比,你要是說你很契應,聽得很快,那你可以高興,但是不要驕傲。你高興就說你過去生中有學習,那麼這輩子又能夠來學習,那當然進步的快。如果你的進步比別人慢,你不要氣餒,你要高興,高興什麼?還有機會學習,沒有機會學習你才要難過的,你有機會學習,那你要高興,那只是慢一點也沒關係。那你這輩子多用功,多用功讓它種子種的多一點。你每次來聽,來討論來思考,或者是說回去之後用功,怎麼用功都可以,戒定慧修行怎麼樣,這個都是種子的薰習。
你們不要以為來這邊聽經才是薰習,來這邊是主因,但是很多的增上力還要你回去之後常常聽,不斷複習,然後把這些觀念不斷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去檢視。每檢視一次,每思考一次,就是一次的薰習,把這個種子種進去。
所以你們現在一定要記得,種子是什麼?
所以你要知道說很多東西,透露用到語言上就有它的一體兩面,有好的,那就有它不圓滿的地方。種子這個比喻雖然很好解釋,但是也有它不圓滿的地方,因為種子你們會想成是一粒一粒的這樣,那你沒有搞清楚,就用種子的解說一定是一粒一粒的。我問你,當我們講data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
當以前沒電腦還好,現在有電腦,我們講data時候你會你會想到什麼?Hx你會想到什麼?
1001,但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功能。這樣各位了解嗎?我說data你沒有想到,就是電腦裏面很多種的那種儲存的功能,你可能會這樣想,或是1001.但是你講1001那可能比較專業的懂,但是有時候就會想到,那到底它是什麼東西?那我們講種子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一粒一粒這樣子,那問題就會比較大。所以你們要記着,種子最大的定義就是,它是能生長的功能性,能變化成為現前我們見聞覺知的這種功能性,它能從潛在在阿賴耶的位置,然後機緣成熟就現行各種現象的功能,此種轉換就稱為種子的現行。
Hx:我覺得這個現行更合適,因為它在種子位,它就說是空相,屬於是相上的那種,它這個現行以後就是萬相。
師父:用這個現行也不是說不行,但是這個現行比較屬於變成現象,變成一種形狀這樣子的,那這個行是作用的意思。就是運作,產生運作的意思,所以用這個行為的行,它更能表達出本來在潛在位,然後它現在開始作用起來了。所以一般以來共通的用法都是行為的行。
- 種子六義
1、剎那滅:無常性
2、俱有:種生現因果同時俱存
3、恆隨轉:業種不失
4、性質決定:三性決定
5、待眾緣:要各種因緣和合
6、唯能引生自果
種子六義
那麼種子它有一些定義,師父稍微提一下就好了。24.26圖
那你們看這裏,你看這個是阿賴耶,那阿賴耶裏面不是有很多種子嗎?那麼機緣成熟的時候,它會就會現行,然後現行就會形成我們這一個見聞覺知的現象界。那麼現行成為這個現象界之後,由於我們的認知作用還有我們的學習,它又會從這個現象界薰習成為種子,然後進入我們的阿賴耶裏面去,這是它的一個基本觀念。那麼唯識就是說,我們因為阿賴耶識雜染的,有染着的,有執着的,所以它現行之後,我們會有染着,會執着錯誤的觀念。
由於這邊是一個外來的,然後聽經聞法的學習,所以你現行之後經過這個正法的薰習之後,你會變成為清淨的,然後會薰習進去阿賴耶裏面,然後這樣的一個循環。如果你有修行的話,那這樣的循環百千萬劫不斷,好幾輩子好幾生不斷地修行,那麼你(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會慢慢成為清淨,雜染越來越少,清淨越來越多。到有一天我們常常講說量變變成質變,那當然中間還有一些特殊的那個觀想方法,修行方法,我們大概的理論這樣子講。那麼有一天你就會清淨,那如果阿賴耶完全清淨之後,那就成為另外一個名稱了,那就成佛了,那它基本的理論就是這樣轉化。(問:你說的現象就是因為你的業力造成的?)。這就是我們的業力,還有過去的薰習,除了業力以外,還有我們的學習薰習記憶都會,就是是一個綜合的。
(問:一個綜合的累積一下)。對,我等一下後面會講得更詳細。
也就是說你現在的見聞覺知看到的這些,都是我們阿賴耶種子變現出來的,就好像你在做夢一樣,你夢裏面那些見聞覺知都是你的心識的作用。
你們現在先知道說,我們現在的見聞覺知都是這樣的現行,那我們的修行就是外來的一股(力量)。像師父現在講經說法,你接收進去了,就是無漏的善的種子就進去了,那麼你的阿賴耶裏面就產生了些許的改變。為什麼只是些許少少的改變?因為無始以來有太多種子,而且以雜染的為主。但是不要以為這(只是)小小的改變,小小的改變是人生改變的一大步,是一個起頭。沒有這個小小的改變,就沒有未來的很大的改變,因為是種了一個清淨種子進去,未來就會開花結果,越熏越多,它的力量就越來越強。
所以修行,很多人很奇怪,這個也是師父一個理念,很多人沒辦法抓住師父要講的是什麼。我問你,什麼叫修行?
Hx:我的理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每天的行為,你用什麼修正?如果從這個你這個團隊來講,就是說是通過正法薰習,然後一天一天,每次你自己的身口意的這個行為,就是說按這個法的要求,如法的作為,這樣的一個就是慢慢的在變化,那種東西的這個過程就是。
師父:你說改變我們的行為是對的,修行就是改變我們的行為。具體的?(答:具體的三學八正道),你聽師父講很多經了,但如果是你,你具體會怎麼做?日常生活上你會怎麼做?一言一行,具體一點,你不要太籠統。空花飛月都是行,都是修,你不要看別人,你講的是你自己的修行,你自己的行為,那我說那具體上你會怎麼做?(答:具體上那就是三皈五戒)。三皈已經過了,五戒每天要做,其實具體上就是戒定慧了。三學八正道戒定慧,但問題是戒定慧你具體上是怎麼去做,那現在師父大概講一下。
很多人會以為修行就一定要有一定的模式才叫做修行,這一般人都是這樣認為,但是這樣認為也沒有錯,但是修行不止以一定的模式,比如說我每天要拜多少佛,我才叫做修行,會不會這樣?會。我一天要念多少咒我才叫修行。比如有人會說我一天念108遍的大悲咒,我這樣就叫做修行,我一天要拜53佛,88佛,我必定要這樣子做,那才叫做修行,其它的就不叫修行。會不會有很多人是這樣子想法?會,一般都是這個樣子想法的。有人說,你最近修什麼?我修大悲法門,那你的大悲法門怎麼修?我的大悲法門就是每天念大悲咒21遍,這個叫做修行。然後說你沒有念,那你就沒有大悲法門,你就不在修大悲,你就沒有慈悲心。
師父要表達的是什麼?所以我現在表達的是說從唯識的角度來講,一舉一動,順於善的思維,順於善的行為,其實這個都是修行。為什麼?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是薰習,所以師父現在意思是說你有固定的行為,那當然是一種修行,但(沒有)固定的行為就不能說那不叫修行。有些人有固定的行為,但他把固定的行為當成是修行以後,它可能就不在乎那個固定的行為以外的很多行為了,也不會去檢討(自己),那這樣子怎麼能稱作修行?那有些人他雖然沒有固定的行為,但他聽經聞法之後,他會常常去檢討自己。我今天這樣子做,如果就正法來講,就師父所講的來講,我這樣做到到底對不對?那就發現說,我這樣做其實是不對。今天我布施看到一個(人)我想布施,但是看到他髒兮兮邋裏邋遢的,算了算了,我找一個乾淨一點來布施。那你回去之後想說,這樣子就有相布施的,那我這樣以後不可以這樣子,你就改過了。
我問你,這樣的思考是不是一種修行?一種真實的薰習,所以師父所說的修行就是說,你可以有固定的宗教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在初學者是重要的。所以師父以前也會規定規定說自己要念多少經,誦多少咒,或是說拜多少佛,都會,但是這是一種輔助。記得!這種固定的模式,宗教行為在初學者不可或缺,但它不是根本。為什麼我說在初學者不可或缺,因為我們都有懶散的習慣,你們說師父,我沒有,我很清淨,我二六時中都一直在檢討自己,那如果你根基那麼高,那我也沒話講。但是一般人其實惰性很高的,那這種惰性很大的狀況下,就必須有外來的一些規範讓你去做,從事一些宗教行為,磨練我們的習氣也好,然後產生我們一些一定的規範也好,不管拜佛,禮佛,誦經這些,也都是一種善的行為,都是修行的其中一個而已,但是它不是根本。
那你說師父,什麼是根本?我問你,修行什麼是根本?要記得,修行的根本叫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你持五戒,每天反省你有沒有持得好,你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每天在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一方面你要有宗教行為,固定模式,但是更重要是你在五戒的規範上,你自己有沒有每天去思考。你以前喜歡打妄語,但是現在開始學佛之後,覺得說妄語是一件不好的行為跟事情,所以你慢慢慢慢在規範自己。當然一般人不會去偷拿人家東西,但是以前習慣就是隨隨便便的,你覺得說,反正也不一定是偷了,隨便什麼東西,多拿一些,公司東西多用一些,多弄一些,這邊弄一些。但是現在師父講清楚了之後,你會覺得說這種行為還不構成偷,但實際上是有一點模糊,比較佔便宜的這種行為,從此以後你就開始規範自己,覺得不應該這樣子。你的行為有沒有增上?有沒有殺盜淫妄,剛才講過,那酒,這個都是可以規範的。那定呢?你有沒有打坐?每天心很亂,你有沒有找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來打坐?)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內心的平衡跟淨化。你每天忙忙,忙這個忙那個,你有沒有想辦法給自己每天一個不要長,十分鐘,二十分鐘乃至半小時都好,一個真實平靜的時間,有沒有這樣?有點困難。(問:那念咒算不算?)念咒也可以,但是師父說念咒比較屬於宗教行為方面的,念咒也是攝心的一種,但還不算是真實的攝心。所以念咒拜佛,禮佛這些,師父給具體的把它規範成一種固定的宗教模式,也可以,但是還不是真正的那個定。
Hk:如果現在比如事情比較多,你一打坐就不專,這個時候你還要不要堅持打坐?因為你知道打坐的時候你是在亂想。
師父:必須要堅持,但不要長,必須要堅持。因為你不堅持,變成說我每天都有一大堆忙不完的事情,那你每天都不用坐了,那一個月一天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就這樣過了,過了三個月之後,我好像三個月沒有打坐了,那你這時候要再坐非常困難,所以你如果有打坐習慣,不管再忙,你一定要堅持十分鐘20分鐘都好,每天一定要有。(問:但是在打仗的時候就胡思亂想了)。那沒辦法,那你就要克制,如果打坐沒有胡思亂想,那師父恭喜你,你比師父還強,因為這是一個過程。你們不要以為打打坐很容,打坐必須做,戒定慧,不要以為打坐很容易。
因為有時候外面很多錯誤的訊息給你們,太多了,你們會以為打坐很容易,因為外面很多訊息都告訴你們,動不動就境界多高活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或是開悟了或怎麼樣,動不動都給這種錯誤的訊息。然後你很多人就會誤以為打坐很容易,其實打坐不容易的,打坐會胡思亂想,那就一般人來講那是正常的。但是正常不是說你們可以繼續這樣下去,那你就是要對治,所以才叫定。所以你變成固定(時間打坐),現在師父已經講到修行的三件事情,哪三件?固定的宗教行為,誦經拜佛禮佛念佛都好,你不用長,你不要說師父我一個禮拜做一次,然後一次兩三個小時,不需要這樣,這樣效果不大。你寧願短,每天做,固定的宗教行為。還有什麼?持戒,至少五戒的規範,自己要常常去思考。
很多人很奇怪,談修行,但從來不談戒,這都是外面很奇怪的現象。談修行從來不談戒,你們會不會有看到很多人是這樣子?談修行,談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怎麼樣,自性佛,自性三寶,我修自性,什麼念即不念,不念即念,能理所理性空寂,自己講到天花亂墜。那我就問你說,請問這位大德,你三皈五戒了沒有?(他說)我持的是自性三寶,持的是自性戒,講得天花亂墜,但是連第一步他都踏不出去。很多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其實這邊聽師父聽過很多的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修行一定要持戒?(問:不持戒的話入定很難),為什麼不持戒入定很難?煩惱的干擾了。
其實Hm談到一個重要問題,雖然還不精確,但是你不持戒煩惱很重,你一打坐,各種貪嗔痴全部都來。
我告訴你一件事情,剛才師父講一句話說,勤修戒定慧,目的是什麼?熄滅貪嗔痴。智慧跟煩惱是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你智慧高,貪嗔痴低,沒有智慧很高,貪嗔痴有可能低的,不是。因為佛教裏面講的智慧就是知諸法實相,能伏煩惱,甚至斷煩惱才叫智慧。
持戒主要我們藉由外來的規範,把粗重的煩惱給壓制,給降伏。如果你煩惱很重,你怎麼可能打坐?你一坐下來,昨天的烤鴨,前天的雞翅膀全部都跑起來了,那一天的啤酒配花生太好了。如果想的都是這些東西,那時候那個股票又漲又跌又漲的,如果你每天心裏都在這樣很重的煩惱裏面的話,你怎麼打坐?因為我們的習慣習性就是這樣,所以要注意一點,持戒其實是要克制我們粗重的煩惱,還是不是內心微細的,是從內心很強發展出身口,那就是要靠持戒,靠比較強一點的規範來規範我們。等你這種粗重的煩惱慢慢慢慢壓制降伏了之後,那麼比較深的內在的?你靠戒是沒辦法的,那就要靠定,但是因為你把粗的煩惱降伏了,所以你現在要打坐相對容易,那就靠定來降伏微細、粗重的煩惱。所以現在師父講這三件事情,你一般來講,你要有宗教的行為規範,不管你要打坐,念佛,拜佛多少次,每天要觀照自己五戒的持守到底怎麼樣。再來,打坐。
現在從宗教行為到戒到定都講了,那麼還有什麼?最重要現在想到最重要的根本點是慧,如果你慧學,你的知見觀念不對,你前面做的這些東西可能會事倍功半,有可能是錯誤的,有可能是戒禁取。你如果知見觀念不正確,前面你持戒,你包括你持戒也好,或是你拜佛也好,或是你念咒也好要,你有可能觀念都是錯誤的。有人認為說我拜佛就可以拜到開悟了,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沒有慧的基礎。所以剛剛Hx 講說,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是沒錯,但是更具體地講我們的行為來自哪裏?我們行為是身口了,那身口從哪裏來的?意。 所以是改變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行為沒錯,但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最根本的是要改變我們什麼?思考模式。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觀念,修正我們的觀念,這就是修行了。
所以戒定慧的慧是最根本的,觀念知見正確了,你的行為模式改變了,你就會去引導前面的宗教行為。持戒的觀念,修定的觀念,是不是這樣?那這三個你在進行的時候必須同時前進,你可以有偏重,但是不可以偏離,你可以必須要同行前進。但是要有成就的時候,必須先有戒,才能有定,依定才能進一步讓慧學的力量發揮。但是你在真正在做的時候,必須同時做,所以講戒定慧、戒定慧,它是說在成就上有這樣的次第,它不是說你在學習上可以這樣,我先把戒持好再來修定,等到我定到了一定程度,我再來聽經聞法,就不是這樣子。聽經聞法是主因,後面我講唯識的時候會講。
那收攝回來,師父講那麼多,我要講的是什麼?講那麼多其實是要把它匯到這個理論上來。因為你前面的這些行為,如果知見觀念聽經聞法正確了,薰習的觀念進去了,你打坐會不會薰習?會,你持戒持好向上、向善會不會薰習?會。你每天的自我檢視會不會薰習?也會。而且這個薰習有一個觀念,你那個發心動機越強,思考越強,它的薰習力越強,這個師父講過好幾遍了。這個薰習來講,你的發心動機越強,你的思考越強,你的薰習力越強。
現在是問你,比如說師父現在口渴了,讓我喝杯水,這是不是一種行為?是,會不會薰習?也會,但這種薰習就是微薄的力量,因為它沒有特別的好壞。那我問你,如果現在肚子餓,那麼Kan有一個麵包,我知道他不會給我,因為跟他關係不好,那等他走的時候趕快拿來,會不會薰習?會!強不強?強。因為為什麼?你有善惡的發心,你清楚明白,那個等於是偷,但是你無所謂,你就是要,那這種力量就強了。所以為什麼師父要特別強調,就是說當你知見正確越來越正確,觀念越來越正確,發心越來越強的時候,你發出的善法力,你的戒定慧薰習的力道就強。所以這個在世界上也是這個樣子的,比如說殺了一個人,你無意殺的,有罪,你預謀的罪更重,你無意殺的薰習有惡業,但是你預謀的那個力量更強,那個業種子更強,所以你的戒定慧,還有你的宗教行為各方面修行,其實每一舉一動都是形成一個這樣的東西,然後薰習進去。所以佛教很重視起心動念。
Hk:師父你看,有些人是天性善良,他可能很自覺做了一些善事,那這樣的話,你說他是發心不夠強大還是.......
師父:所以就佛教來講的話,他更重視你後天學習的發心,我不是說那個不好,但是佛教更重於你後天學習,能夠判斷是非的發心,而不在於無意中做的好事,他可能他本人過去或許他薰習了很善很好,那當然好。但問題是說這個東西過去了怎麼樣修行我們不知道,但佛教更重視說你這輩子受什麼教育,你能不能清楚地去判斷?意識到的是最重要的,有沒有清楚意識到。所以師父以前講說修行還有持戒是對境發戒,對境修行,什麼叫對境發戒對境修行?遇到事表現出來的,這才叫做功夫。你平時養尊處優要什麼有什麼,那有什麼好那個的,我都不殺盜淫妄,為什麼?因為你什麼都有。當然我不是說他那個不好,問題是說你就沒有辦法真正表達,表現出你的觀念到底是不是正確,你有沒有識到某些東西是對的,某些東西是錯的,(問:或者說你識到了,說明你在成長)。可以這樣子講,但這個必須要有學習,不只是意識到,你意識到有可能是錯誤的觀念。所以佛教更重視正確的學習,正確的薰習,能夠有正確的判斷,還有正確的去應對。因為你有正確的這些覺照,還有正確的判斷,然後才能應對。
師父講過,這個才能薰習成為強烈的種子,這個是很重要。所以這個唯識學他的好處就是這樣子。
我們來講種子的幾個特性,剛才講了一堆,那一堆其實要告訴你們。
Hx你現在你知道怎麼修行了嗎?具體是怎麼做了嗎?知道。你知道為什麼師父星期天要用早課嗎?你如果平時自己也沒有定,然後自己也比較忙,那麼星期天的早課你沒辦法每天,但是至少你一個禮拜一次,來做一些宗教行為。因為從早課裏面有誦經、讚嘆、禮佛、拜佛,這些都是宗教行為,那中間有打坐,那就是修定。不但是裏面這個僧眾自己的行為修行,更是一個禮拜給這些居士一個機會,願意來的來參加一個禮拜固定一次的行為,每個禮拜都來,形成一種他的固定的宗教行為。
51:30
種子有什麼特性?剎那滅,這個種子就是說現行之後成為現象,馬上就剎那就滅,就消失了,他不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他機緣成熟,剎那呈現之後,他剎那就滅掉了。滅掉之後,就有新的薰習進去了,所以他必須是剎那滅,所以從種子的剎那滅可以說阿賴耶,也是一個無常的變化。阿賴耶雖然是一個大倉庫,但是他倉庫裏面的東西隨時在變化,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阿賴耶其實也是一種無常性,也可以符合無常的定義。
Hx一向以來你對剎那滅有一點不是很清楚是什麼。
Hx:我很糊塗的這個地方就是關於就這個剎那滅,這個有一個問題,比方說是突然一件事情發生,你要說一顆種子成熟現行了,好理解,比方說那個車禍一瞬間發生了,那個人就撞死了,那就是說一顆種子?
師父:這個不是一顆種子,我們對於這個車禍的認識是我們自己種子所變現,但是車禍發生有我們阿賴耶外面的因緣,(問:那就不是一顆種子)。不是一顆種子,是無量種子,同時現行同時滅,然後第二剎那有無量種子同時現行同時滅,然後構成我們這個森羅萬象你認知的世界。
Hx:既然剎那,比方說這個人,你比方說三歲的時候,和八十歲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可以理解,不一樣的。那就前一秒你比方我進這個教室和我出教室,實際上這個形狀並沒有大的變化。
師父:是嗎?你確定嗎?(問:外形上我覺得我變成很大的師父也不會認識我,然後同學們也不會認為是我。)很好的問題。有沒有人要替師父會對他講的這個提出一些看法跟想法。你進來到這邊才不到一個小時,沒有變化很大,但是變化也不小。我們不要說內心的,外形上。(答:外形上新陳代謝的細胞已經不是你進來的時候的了。)
Hx:比方說我有一個疤,這都過了幾十年了,還在這兒,如果有新種子的話,為什麼它會?
師父:問你,你確定那個疤都沒變嗎?其實在中觀和唯識裏面他這樣講,這個很有趣的一個哲學問題。這個小孩,你剛才講了,他一歲到十歲很明顯有變化,那我們能不能問說那他到底在哪裏產生變化?他是在九歲半的那一剎那忽然變化的嗎?你絕對不可能。那他怎麼變化?他是在一歲半的時候忽然變了?也不是吧。那他是不是一歲到五歲中間產生變化,五歲之後不變化?不可能。那他到底在哪一個時候變化?現在的醫學其實也告訴我們,他剎那都在變化,他新陳代謝細胞的什麼都隨時在變化。如果他這一剎那不變化,沒有剎那停的,這一剎那不變化,你怎麼可能說他第二剎那有變化?那如果長期都不變化,他怎麼會變化?所以你把他切、切、切、切、切,切到最後你發現說他不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他是隨時剎那都在變化的。
那剛才回答你一個問題了,
但是這個剎那變化,因為變化的太微細,所以我們暫時裏面我們看不出來,如果你現在都沒有變,不可能十年後你會變老,就是表示現在你從進來到現在其實已經變了,但是因為這個變化的那個幅度不大,但是隨時都在變,變化因為不是很明顯,幅度不大,所以我們暫時看不出來。但是這個就牽扯到大跟小的問題,大跟小,所謂的小只是我們一時分辨不出來,沒有看到你在變化,所以稱作小。那麼我們比如說用另外一種,比如說發明了一個什麼東西,然後照着你,然後從那個裏面來看,看到你其實溫度什麼什麼隨時都一直在變化當中,那個就大了。
只是說我們在變化當中有他的一個前後的延續性,但這個延續是在剎那變化裏面延續下來的,不是不變而延續的。包括這個疤,八十年後你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一直都在變的,不可能不變的,你只要這樣子想。或者你在那個顯微鏡下看,你看我們的皮膚什麼?你在顯微鏡下,它好像一個另外一個世界一樣,它一直在變化當中的,所以叫做剎那滅。
師父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樓下裝了一台電視,你們記得嗎?師父在這邊看沒問題,但是你們在網絡上看會不會覺得那個電視一直在閃,好像有停格一樣的?會。那麼如果你從更精密的機器去看,你會覺得其實這個電視是有很多顆粒一直在變化閃動,裏面組成這樣一個畫面,它有沒有在變?有,但是我們的眼睛怎麼樣?看不出來,所以我們以為它是一個不變的延續動作,是不是?但是如果你用更快的來抓的話,其實它就是一大堆亂碼在那邊跑來跑去而已。這樣你能夠體會到師父講的這個東西。剎那滅無量種子現行形成我們認知這個之後,第二剎那滅掉,但是很快的接續的第二剎那的無量無量種子又出現,但是它出現不是亂出現的,它會有它的一個延續性。所以說長期這樣延續下來,就延續了我們一個認知,以為有一個延續性這樣。
Hx:這個延續性,就是前一批滅掉的那種子和新現行的這個種子長得很像?但實際上是已經不一樣。
師父:已經是不一樣的種子現行的,就好像師父剛才講那個電視有沒有,你用高科技的東西去抓的時候,你會看他一邊亂碼這邊跑來跑去,但是我們的眼睛因為沒有辦法分辨那麼快,所以我們眼睛看到了,以為是一個延續的畫面,覺得它沒有在變,它就是這樣子。包括電視停止的時候,其實那些碼都在變。
俱有:種生現,因果同時俱存。
就是說這個阿賴耶現行的時候,種子跟這個現象同時存在,為什麼同時存在?我問你,一般我們講蘋果種子,等到蘋果生的時候,種子已經不見了,記得嗎?那怎麼會種子同時存在?這樣就有疑問了。但是你們要記住一個東西,種子是比喻,它叫做功能性。本來是比喻,你卻把它當成是真實的一顆種子,(就會奇怪)果現起為什麼這個種子還在?它只是說它的功能性而已。它現行之後,這個現行的功能性當然跟那個現行的果是同時存在,因為它是功能性記得嗎?我這個大概講一下,你們只要理解一下就好。
Hk:種子現行的時候,它只能現一次嗎?
師父:現一次,現一次就沒了,(問:現一次沒了,但是你現的是不是又存在?)因為是它的功能性,它的特性,不然的話你因果中間就斷掉,種子跟它的果中間就斷掉了。
Hk:比如說你造了一個大業,這個業的業力會很重,那他種下的也是一個種子,他並不是一批種子。
師父:一個種子,但是有可能是延續性的。因為我們說種子一顆二顆,有時候又會落入那種種子一顆二顆的一個概念下去了,它是一種造作下去儲存的一個功能性這樣子。所以師父剛才講就很怕說,因為用這種比喻,你會變成一顆二顆這樣子,一這樣去算就有點問題了,到底幾顆形成什麼,那有問題了。你要記得說,它表示說你當初造作的時候,一個存在的功能性,未來機緣成熟,它會現行讓我們受報,不管善跟惡,你就這樣理解就好。那這種功能性在現行成為果的當下,這個功能性會執持這個能力存在,等到它消失的時候,種子就沒有了。
Hx:這個裏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您說就是
重新薰習的話,就是薰習進去要通過行為薰習進去。(師父:身口意都是。不只是行為而已,你思想都是)。比方說這個色身的話,剎那都是在變化,變化我知道他是生現行。他滅去了,這你要放到顯微鏡下看,那個細胞的話在不停的在變化,老的都死去了,新的又生成了。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哪來的身口意行為重新熏進新種子的?
師父:因為你生下來身口意一直不斷地運作。(問:那也就是說那種造作,並不是說你有意的),有意無意都是薰習,師父不是講過有意無意都在薰習,(問:就是不管你想什麼不想什麼,全部都在薰習),都在熏學習。你的一切行為都在薰習,但是這些薰習的行為當中,有意的善惡就會成為業力。薰習不一定是業力,
所以你星期五要多來,就這樣。因為你們記得星期五上課時候師父講過二種薰習,其實是三種了,有一種叫做什麼?名言薰習,就是沒有善惡的一切行為都是薰習,所以阿賴耶裏面永遠有種子。但是你有善惡的發心,還有善惡的發心所發出的行為,那就成為業力,那業力就造成生死,就是這些種種薰習裏面,其中有善惡行為的這種強的這種薰習就變成業力。
你想想看,等一下師父可以再跟你談一談,或是你可以再問剛剛你有沒有清楚師父再講什麼?(我大體上知道這個,我知道就是想不通他是怎麼進行的)。你慢慢再思考看看,有空師父再跟你談一談的。
總之要記得一句,我們不管好幾遍,生生世世以來,不管你成為什麼什麼動物什麼或是人什麼都好,你的剎那的一切身口意都在薰習,你的行為都在薰習,包括師父這樣走動,喝一杯水,全部都在薰習。但是這裏面,你只要有善惡的發心,那一股薰習也叫薰習,但是這股薰習比較特別,他就變成業力,有善惡發心,尤其是煩惱帶起的善惡發心,這一股力量就變成業力。所以種種薰習裏面,他有一股比較強烈的是善惡發心所帶起的,這股就叫做業力的薰習。
Jq: 1.04 上面講剎那滅,第二個講的是說薰習就是現行,有時候同時那個剎那滅,即使它業種還不現行的時候,它也是剎那滅。
師父:但是剎那滅,但是業種在裏面,一般有時候比較不談。那個叫種生種,一般早期唯識比較不談這個。
Hc:這個地方種生現,因果那麼,他也是同時滅嗎?
師父:同時滅,他不可能說果滅因不滅,因滅果一定滅。
Hc:這個好像是在那本書裏面提到的,就是種生現以後,他那個種子就當下就是有二種說法,一個為當下就滅了,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它有一個暫存。
師父:你再回去看看,不是這樣。這邊種跟果一定同時存在,滅也是同時滅,種不可能繼續留下來的,種現行之後成為果,那這個種就沒用,就消失了,所以種跟果一定是一起滅。那個《解深密經》裏面談,你拿來師父再跟你解釋一下,應該不可能說果滅種還在,不可能是這樣子。(問:就是種生現以後的當下,他就滅,就一旦他形成果了以後,那個種他就消失了?)。一般來講他會因果同時的,就攝論來講,他會講因果同時。(問:可能他有很多這種相續的)。這個相續就是其他其他種子現行了。延續下去的,你會看你表面上看到是同一個果,但是是其他種子現行,同類種子現行,然後比如說第一個種子現行果存在,剎那滅之後,他當下又同類性質的種子又現行,所以你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持續性,他的果性質差不多一樣,但果是不同的果,也是一一個延續性的。
比如說我們眼識,你在看東西的時候,我們這個眼識種子現行,那這個眼識種子現行之後,變成眼識,那一剎那,但是下一剎那的眼識又帶起來,但是是從下一剎那的眼識種子現行的,那前後的果是不一樣,但是他有一個同性質的延續性,因為是同種類的種子現行的。比如說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除非說鏡頭切換了,不然你看一個人一直走過來,但是如果你看到我們的攝影機裏面,如果是那個倍數很大,或者是說那個解析力很強,你看他是一種顆粒,但是顆粒裏面怎麼樣?有相似的,他不會忽然這樣整個變了。他有相似一直持續延續下來,所以你看到的時候,因為好像是一個動作持續的降下來,有這樣類似的狀況。
Hx:您說那個薰習的話,只有在善惡的時候才有種子進去?
師父:不是。我們的一切都是薰習,只要薰習就有種子進去,這樣清楚嗎?一薰習就有種子進去。我們的一切,哪怕你站在那邊傻傻不動,都在薰習。我們的一切身口意,所有不管好壞,全部都在薰習。那薰習就成為種子,阿賴耶里後的種子其實都是薰習來的。無始以來好幾輩子,一直都在薰習,所以阿賴耶裏面有很多種子,那這一輩子很多種子,因為既然成為現行,就變成你所認識到的這樣的一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是剎那現行,剎那滅的,但是雖然說剎那現、剎那滅,但是當下你的身口意又有很多持續的造作(,所以又不斷地有新的種子薰習進去)。你不要以為我睡覺就沒有在薰習,你睡覺還是在薰習,所以薰習之後就成為種子進去了。進去哪裏?阿賴耶裏面,都是在薰習,都有種子,但是這類的薰習裏面有一類的薰習,比較特殊的,是由善惡的發心,以及善惡發心所造成的身口,這一類的薰習就變成是業力的薰習,就變成業種子。
Hx:那就是說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不全是業力(種子)?
師父:有其他不同薰習的,不全是業力種子,那這樣明白的嗎?我們名言薰習的就是種子,但不一定是業力種子。
所以你星期五一定要來,要不斷的來,因為師父在星期五的課,你們記得
星期五《攝大乘論》課講過三種薰習,記得嗎?名言薰習、我見薰習,還有有支薰習。有支就是指業力薰習,所以你要弄清楚,你就知道說這個阿賴耶裏面的薰習不完全是業力,還有所有的名言都叫做薰習。
所以師父畫一個圖,這樣子你們可能比較明白一點,1.10 我們這樣講,阿賴耶裏面的種子全部都是薰習而來,但有一類比較特別的就是叫做業力種子,那由有支薰習而來就是業力種子,那這個業力種子是不是也是阿賴耶裏面種子的的一種?是,但這一種比較特殊,因為它是業力。
問:那經過修行,如果業力的種子都沒有的話,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是什麼狀態?
師父:這些種子,你要記得種子必須要有因緣,它才會成熟。所以比如說我們過去當然做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包括很多業力,他不一定會受報,他會受報的現象唯有什麼樣?機緣成熟。那機緣成熟一般來講,我們煩惱而造的業,不管善跟惡,機緣要成熟,必須有煩惱繼續造業去潤生。所以當佛教講說,當我們的煩惱斷盡或是斷了之後,就失去了潤業的主要因緣了,那很多業力就不再成熟了。就是說不一定要把它全部清除了,因為如果講全部清楚,可能會講不完。但是要把有煩惱染污的那一類要把它轉化。但是雖然說不用清除,但是我們無始以來還是很多種子,把根本的煩惱執着染污的那一類,要把它轉化成清淨。
Hx: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凡夫的阿賴耶識裏面六道的種子都有,但是在聖人裏面就沒有六道種子?
師父:我們這樣子講,他還是有,但是,那一些已經不再成熟,不再現行了,他唯有聖道現行。因為唯識在這個地方,就有二種不大一樣的說法,一種是說要全部把他轉換掉,一種是說它不再現行。這個比較深,以後我們可以慢慢再討論。那基本上師父要跟你講的就是說,其實有些經典也在討論佛有沒有惡道種子,那有些人就會認為說他是有的,但是這一些緣缺不生,永遠不在現起,所以佛不會再墮惡道,佛從這樣的角度叫做完全清淨。
Hc:因果他就是種子現行了以後,那麼他下一剎那的那個等無間緣是種子的等無間緣還是果的?
師父:應該就是果的等無間,不能說種的等無間。比如說他前剎那的眼識,引起後剎那的眼識,是指現行來講,不是說種子。那它叫等無間緣,因為它是指那個果現起的緣,它自己滅掉了,但是它讓果現行了。所以他講的都是指果而言,不是指種子而言。
這個種子是什麼?緣生的功能性,要記得它這個功能性。【這個功能能從潛在位轉換成各種現象的功能。此種轉換稱為「現行」。】
所以在它產生現象的當下,這個功能性有沒有消失?沒有,它功能性在,它才能夠執持這樣的果,但是這個果消失之後,它的功能性就消失了,這個叫做因果同時。
3、恆隨轉:業種不失
什麼業種不失?業如果沒有現起之前,業的種子還沒有現起之前,它種子永遠都存在,種子的消失唯有一個狀況,現行它才會消失。要記得,不管什麼種子,它唯有現行之後它才會消失,這是它的一個特性。
4、性決定:三性決定了。
什麼叫三性決定?比如說有一些不好的煩惱種子,它的性質就是煩惱種子,它不會在裏面忽然變成好的種子,比如說貪的種子,它就是貪。好的種子,善法的種子,它就是善法,它不會性質改變的,這樣各位知道它這樣的一個狀況。
三性:善、惡還有無記性的種子。你們如果上過師父的《俱舍論》,你就知道說那個,我們心心所法,有很多是善的,有很多都是惡的,哪一些都有它的種子。以後我們教唯識也會講到這些心心所法,有些是善種子,有些是惡種子,就是善法,善心所,有些惡,是噁心所。比如說嫉妒,嫉妒也是一種心所法,那嫉妒有它的種子,那這就是惡的,不好的,但是它不會變成好的。善、惡、那個無記就是沒有善,沒有惡的,你喝一杯水薰習進去,那種子沒有善惡。
Hx:剛才說的那個阿賴耶識裏面有一部分叫業力種子。為什麼第三條你又只提到業種子,不提其它的種子?
師父:其它種子都是種子不失,但是問題就是說它很多時候特別指的是業種子,你知道為什麼會特別提業種子?種子都不失,恆隨轉就是種子(未受報)都不(消)失了,你把「業」字遮起來也可以,這樣你知道嗎?但為什麼經上會特別提業種不失?因為它比較強,而且跟我們有息息相關的,生死輪迴的,就是業力的引導。所以它有它根本的中心點,所以它叫有支薰習,就會造成我們生死輪迴。廣的範圍來講,所有的種子都是沒有現行,它就不會消失,而且特別指的就是業種。所以不要以為業種子下去了,所以要叫我們要小心,不要隨便造惡業,造了惡業之後,還沒受報之前,這些業種都一定在,它只是機緣還沒成熟而已。(問:不是有一句話叫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就是這個,因為眾生就是等到果報現行看到它才會怕,但是他在造的時候,他不會去想這些。那麼學佛你就是要學菩薩,學正法,就說你要知道它果是這個樣子的,種了業果你就跑不掉,所以你在造作的時候,你就要小心。
Hx:那這個業種實際上指的就是那個非可樂?
師父:可樂、非可樂,業種,業有善惡都算。
Hx:業種有三種是吧?三性。
師父:業種只有善惡。(問:只有善惡,那這個地方的業種不失就是指的惡報的那個種子?)。業種善惡都算,只有惡那就虧了。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你這句話只是要勉勵我們不要做壞事,你要把握一句話的重點,有些經典上話是鼓勵性的,不能用很邏輯的,你要這樣來判斷,有些經典有些話是在勉勵性的話,以及很邏輯告訴我們法的教育的狀況是怎麼樣,你要區分開來。一般來講論會很邏輯地告訴我們它的中間的運作,但是很多經是用鼓勵性的,佛是用鼓勵性語言來告訴我們。比如師父常講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都知道,你能不能說它錯?這種鼓勵性的直接講的是對,但如果你從正統的經教或是從論上來談這個,這句話是有語病的。你們聽過師父講《俱舍論》吧?其實具體講,應該善有可愛可樂之報,惡有不可愛不可樂之報,但是人家一般在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能去糾正他。
種子不失,還沒有現行,沒有現行前它不會消失,但是它講種子不失它有特別的用意,是說業種不失。所有的種子是沒有現行,它都不失,但它特別強調就是業種。
5、待眾緣:要各種因緣和合,種子才會現行,這沒問題吧?如果種子不用因緣,那你整個都混亂了。比如說你現在成為人,那我們我們的阿賴耶識你們無始以來是不是有六道的種子?那你會不會成為人的時候,一下子變狗,一下子變貓,一下子變什麼?不會。因為你會被最強的人的業力種子所規範住,人的業力所規範住,所以在這一期當中,你能現行的就是人,就是人的能力的這些種子現行而已。為什麼?因為這個力量,它的緣就是你的人的業力所規範住了,所以你眼睛能看的有限,你能摸的,能聽的,都是以人的業力範圍規範為主。那每一個種子上的現行都有它的因緣,可以讓它現行。
比如說我們剛才看到東西有九緣,摸到東西有多少人緣?有這些緣它才會現行,你才會作用。比如說我們眼識種子,眼識的種子要看到東西,眼識就是眼睛要能看到東西,那必須要有什麼?眼根這個功能必須是好的,眼根的功能如果不好的話,那就是根有問題,感官有問題,有問題那它就是一個主要的助緣之一。那我們種子裏面有眼識,它也出現不了。那你說我們的眼根好,我們的種子當然有,問題是它要怎麼樣?還要對象,那還要距離,還要有燈光,那這些具足了之後,我們眼識種子才能現行,可以看到東西。所以種子的現行要有各種因緣和合,那業力的種子當然也是要有它的因緣,要有其它因緣和合,它才會現起。
Hk:師父說的那個業力為主,然後吸引相關的種子,你怎麼來判斷哪一個是主要的業力?
師父:一般是強業、重的,比如說你這輩子如果殺了人,那就是很惡的,強烈的這樣知道嗎?
Hk:就是說你這個這個強烈的意思,它就像一個吸鐵石一樣,把相關東西都吸一起帶過來。
師父:也可以這樣子理解了,就是它會把其它的業力規範住,必須在它這個規範裏面的。(問:就是有點像有個引力範圍的)。也可以這樣子講,比如說你成為人,你的鼻子的聞的力量就不可能會像狗一樣,狗是人的好幾十倍,你一個人如果你能聞的力量再強,你跟最弱的那隻狗都不能比。那有些眾生它可以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但是人的眼睛有一些是眾生所看不到,是其它動物所沒有的能力。那就是被這些重業我們叫做引業所規範的。那另外那其它那些小的就叫滿業,這個其實師父在《成佛之道》以前有講過。你就大概有這樣的理解,不要誤解就好了,你可以用其它某些東西有助於帶領你往正確方向的理解,但是不要誤解,不要帶進一個來,然後又跑到另外,然後又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所有的引用,包括現代物理,現代科學,現代化學,所有的引用都必須有助於我們對佛教的一些理論正確的理解。如果能夠大體上能夠正確理解,那都可以,你都可以引用,但是不要造成誤解。
Hk:就是說你的業力在,怎麼樣就會決定了你的能力,
師父:就決定了你的能力沒錯。(就像你說聞,對的人,你作為一個業力是人的話,對它的聞的能力就比畜生要差)。你再會跑,你作為人再會跑,狗跑得快還是人跑得快?你不要說很小的那個了,你再會跑,你一定跑不過那些動物的,你人類最會跑的,你絕對跑不過那個豹子裏面最弱的,這個是它的基本的這個業力規範的能力問題。
6、唯能引自果:什麼叫做唯能引自果?就是種子跟果之間,它有一定的相應的特性。講的具體一點,就是說蘋果種子只能生蘋果,那香蕉種子只能生香蕉了。比如說我們的眼識種子,它產生的就是眼識,耳識種子產生的就是耳識。那五根也一樣,眼根它種子現行,畢竟是眼根,它不會眼根種子現行變成耳根,這個叫做唯能引自果。
簡單的講就是因跟果間有一定的特性,因只能引因自己的這種果出現而已。
講到這裏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可以問了,反正現在星期天,因為又有星期六的課,所以它們現在我也不知道,有跑來跑去,有的跑到星期五又跑到星期六,那都沒關係。那現在因為這個有剛剛好回去或者怎麼樣,那現在反正這樣的就是我們也不是很多,所以你們有問題儘量問,師父儘量幫你們解答。尤其現在又談到唯識,唯識在中國沒落了很久,第一個因為各種因緣。再來就是說能講唯識也不多,再來說唯識本來就蠻複雜的,師父不是唯識專家,但多少二十幾年來,大大小小學派學的多少懂一些,那我懂的我儘量跟你們分享。
Hx:就是剛才您說是那個種變現的問題,1.29 剛才您說善種子和惡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凡是善不善的種子就是可樂不可樂,可愛不可愛的報,都是業種子。但是如果看到的比方說有牆壁。
師父:那就不是業種子,那就不是它的的薰習,就叫名言薰習或名言種子。其實唯識因為它有一套,但是為什麼你們常常都搞不明白,因為很多就是說師父在講這一套,因為它很複雜,所以說慢慢在講的中間有時候你們可能一堂課兩堂課沒來,但正好那個是一個關鍵,關鍵或一個關節,所以你關節任督二脈就卡住沒打通,那有時候就卡在這麼一個地方,結果後面的地方就有問題。所以你們要儘量聽,如果不能來網上,要上去回去看。後來打通了這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子!其實名言種子跟我見種子。還有支種子,其實在攝論裏面師父花了幾堂課在講。
Sl:師父以前講無漏種子和無記種子。
師父: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是清淨的種子,無漏不是無記,無漏跟無記不一樣,無記就是沒有善惡,無漏種子是不為煩惱所雜染的,無漏一般來講是指沒有煩惱,是清淨種子。
Sl:那三性的時候提到無漏?
師父:基本上它不談無漏種子,師父說我們現在談唯識是從什麼?煩惱,凡夫有漏邊來談的,不談那個清淨的那一邊。所以當我們講三性的時候,那就不能是無漏種子了。因為無漏種子它就沒有惡可言了,它唯善,而且是出世之善,是沒有帶雜染煩惱的善。
Sl:清淨的種子是不是不會現行?
師父:也會。比如說我們修善法,然後你有善法產生,那麼善法當然分一般的有漏善,還有無漏善。比如說你們聽經聞法,聽到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然後有向於解脫的這種薰習進來了,那就是無漏種子。但是因為它的力量不強,為什麼?因為我們裏面雜染的太多,那我們現在有單純少數的無漏種子,它的影響力還不大,但我說這是第一步,那我們未來在不斷的薰習,剛才講的戒定慧的熏修當中,要讓這種順於無漏的這種種子會讓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修行就是讓這種無漏種子的力量越來越強,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沒關係,你再想想看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問題可以再問好不好?
Hk:師父我就想問一下,就是無記,比如你剛剛說視力,對吧?能看到。但是你在比較年輕的時候你視力好,年紀大了視力退化。那這樣子的種子算是無記,還是什麼?
師父:這個很簡單,你年輕的時候視力好是因為什麼好?不是識種子好,是什麼?是根好。那這是一個很大的助緣,增上緣。你年紀大了是什麼?根不好,不是識種子有問題,是你的根有問題,不是根種子出了問題。應該是這樣講,因為我們的業力,比如說我們引業,作為人的這個業力,它有一定的力量,那這種力量會慢慢削弱,那麼在削弱當中,它現行的根就可能沒有那麼具足,所以我們就會慢慢慢慢各種官能就會減弱,就會慢慢慢慢越來越差。(問:這個差異就並不是善惡的問題),這不是善惡的問題,這種就無記性的。(問:為什麼我這樣問,因為雖然這樣的話,雖然是看不見,但是你還有喜好之分,對吧)?你看到東西喜好,那不是你的眼識問題,如果你這個根有善惡,那有人生下來就是壞蛋,這個根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唯有你的心心所會有善惡的狀況。
但是你的根有怎麼樣?有可樂不可樂。(問:我就是說這個可樂不可樂對應的,當然你希望視力好一點,那你到了年紀大了,自然就是)。那就可樂不可樂,但是年紀大的那種可樂不可樂,是因為你的業力慢慢慢慢做人的規範造成,倒不是說因為你過去造作了什麼惡,因為這個大家都會。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生下來就是瞎的,根就有問題,那個就不可樂了,那這可能是你過去生中做了什麼問題,造了什麼東西的業力,但這個業力雖然不讓你墮惡道,但是這個業力有可能造成你這輩子做人的時候眼根出現了大問題,那這樣子的東西它不是善惡的問題。,你過去造作有善惡,但現在受報,沒有善惡,你不能說眼根是善惡,這個叫什麼?可樂不可樂,可愛不可愛。
這樣子你可以了了解師父講什麼嗎?你再思考一下,因為這個可愛可樂這個以前在《俱舍論》講過,但是現在你在忽然間這個地方,你以後星期天都要來聽了,這個東西要師父會一再重複,反正
你就知道說當我們身為人根還是哪一些不具足的時候,有可能是過去生中造作了什麼,造成他的滿業不圓滿,但是這種不圓滿沒有善惡的問題,你過去是因為善惡引發的沒錯,但是造作的這個不圓滿就是可愛不可愛,現在的這個果不是善惡。
Xy:可愛不可愛,但它也不是無記。
師父:無記只有跟善惡無記是三個是排在一起的。如果不談善惡的話,就沒有無記性的問題,你可以說它是無記,因為它不是善惡了,但是特別來講的話,你可以說它是無記,但是如果講無記是怪怪的,因為你唯有從善惡來談才能叫無記。
但是它這個產生之後,它的這種果叫做可愛果不可愛果,可樂果不可樂果。就這樣子。那你當然說它是無記,那當然沒有善惡就一定是無記的。但是一般在這個狀況下不談無記。
Hx:今天開課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你講就是說,只有有情才有阿賴耶識,無情沒有阿賴耶識。(師父:有阿賴耶識那就不叫無情了,那就是有情了)。我的問題是就是通常講這個諸法空相,那這個比方說這個星星,一顆星星,它是沒有阿賴耶識,我這個人和這個星星,如果從那個諸法空相上來理解,兩個有什麼不同?
師父:我們學佛要注意到一件事情,佛教基本上不去分析無情物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那種是無記性的問題,但是這裏的無記性你們又會搞混了。這裏的無記性問題不是在講善惡無記,跟修行沒有關係,跟解脫斷煩惱生死輪迴沒有關係,所以佛陀不去講那些東西,所以叫做無記。這裏的記,跟那個善惡無記的的那個字一模一樣,但這裏的無記,不去記別。
這個無記,雖然跟善、惡、無記都一樣,但是它這裏無記特別講不去記別,為什麼不去記別?因為你談那些沒意義,跟生死解脫輪迴沒有關係。你當然可以問佛陀說,這個世界多大?這個世界有邊無邊?那佛陀說這些無記,你問這些幹嘛?這些跟你的生死解脫有關係嗎?有十四無記,就叫十四無記,你談這些都沒有義,這樣你知道佛陀的它講想法的重心了嗎?
它基本上是談有情眾生怎麼樣生死輪迴,然後怎麼樣流轉還滅,然後怎麼樣去解脫,這是重點。一定要抓住這個,不然你拋開這個,然後在那邊談星球怎麼樣的,到最後你就失去了佛教的意義,而且在有情裏面,佛陀還特別重視什麼?人,因為三藏十二部絕大多數都是對人講的,我說絕大多數,我不是說所有,有些是對一些天人,或者對一些大菩薩,那個就不談,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對人在講的,一定要抓住這樣的一個主題。不然真的有時候談佛教,談到什麼十萬八千里去了,就失去佛教根本的意義到底在談什麼。
阿賴耶與種子
我們這個講完就可以下課,你們有什麼問題在這個課儘量問。沒關係,因為這個課很多人就慢慢學習,那有什麼問題是會儘量回答。講阿賴耶跟種子其實很簡單,這個叫做阿賴耶,1.40 然后里面有一點一點這個是不得已的表達了,這一點一點,你們以為是一顆一顆這樣子。種子是存藏在阿賴耶裏面,能生的功能性,能轉化成我們這個現象。
那個Sl 這個地方,如果你有些東西不明白,你儘量思考。沒關係,師父後面慢慢慢慢講,你就會知道這個唯識它的體系到底在講什麼。現在你只是一步一步進入而已,你回去可以跟Hd 討論。
阿賴耶,一整個的叫阿賴耶,然後這裏面的就叫做種子。
這樣可以大概知道,我們能理解,只能是這樣理解而已。再來認識論,我們下禮拜來談認識論,因為我們一步一步進入唯識裏面,就知道說唯識它整體在講什麼。雖然師父畫的這個圖這樣子,但是你們很多上過唯識知道師父在講什麼,但是很多剛剛來的就可能有點模糊,不知道師父整體在講什麼,還有唯識學它大概在講什麼,我們下禮拜再談認識論,就知道說一步一步帶入,你會越來越清楚說唯識學到底在講什麼。這樣可以嗎,那麼我們今天到這裏。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