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八讲
《成佛之道》 -98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们继续来看大乘,佛教虽然既深又广,但是它的根本思想,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体系的思想,三大体系的思想,
印顺导师称为大乘三大体系的思想。这三大体系思想我们已经讲过二个了。第一个是什么?是依般若经还有龙树菩萨的论为主的,叫做性空唯名,为什么叫性空唯名?因为依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中观特别讲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叫做性空。什么叫做唯名?假名,但是这个假名不是只有名字、名称,它“假名”只是我们这翻译而已了。它是 prajñapti,它的这个意思其实就是暂时施设缘起而存在的的意思,只要是缘起存在,它就没有永恒的,没有常性的,没有不变性的,这样子的话,不管它是什么,全部都叫假名。所以就叫缘起有毕竟空,毕竟空缘起有。
中观的思想不复杂,但是概念不容易抓,概念不容易懂,讲性空没有弄清楚会变成断灭见。没有搞清楚以为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讲缘起有,你有时候会认为有一个什么东西不变的,这样有时候会落二边了,常常不是断见,不然就是常见,所以中观思想不复杂,但是概念不容易弄明白。
第二系叫什么?虚妄唯识,为什么是虚妄?因为它重点在唯识无义。所看到的这些外境都是我们的唯识所现的,所以这些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所见闻觉知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唯识所现的。所以相对来讲,识有体、境具妄,因为它是识所现,所以相对来讲识比较真实,比较有它的体性,但是显现出来我们认为离心而有的这个境,不管是见闻觉知碰到的这些相对来讲妄。进一步虽然识相对来比外境真实,但是实际上在凡夫心里面都是乱识,都是错误的,是显现出来的,所以从这一层来讲的话,那么识也是虚妄的,所以整体来讲叫做虚妄唯识。
本来如果根基高,佛陀讲,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容易了解就容易悟入,但是那个是为久学菩萨、根基高的人所讲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不是那么容易抓得住,也不是那么容易了解。那么如果根基不那么高,也就是五事不具足,那么根基稍微没有那么高,五事不具足的话,那佛陀就必须怎么样?另外诠释说明什么叫做一切法毕竟空。
一切法毕竟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要清楚明白的讲给我们听,那是针对五事不具足的人。因为有时候根基高,你随便讲两句他就通了,但是根基不高,你就必须讲再讲解释再解释,越解释就要越多,但是相对来讲他是希望你越能够明白。
Hk:五事是哪五事?
师父:《成佛之道》有写五事,但是没有具体的写出来,哪五事?五事不具足:(1)未种善根,就是善根不具足。(2)未清净诸障,也就是说智慧还不足,烦恼还比较重一点。(3)未成熟相续,这个相续指的是什么?相续,我们等一下解释。(4)未多修胜义,(5)未能修集福德智慧。
未成熟相续,这个师父其实在唯识学都讲过,你没有听过唯识,师父都是在《成佛之道》讲,这里面书也有,
其中的未成熟相续师父特别强调,未清净诸障这些,其中的最比较难懂的就是未成熟相续。这个相续指我们的身跟心,师父在这边还特别花了很多时间讲相续,
为什么叫相续?因为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延续,这个延续无非身跟心的延续,比如说十年前的你十年后的你,不能说是不一样的人,但是你能说完全一样,完全一样,你就永远不会老了。不一样,但是你不能说他是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你身心有相续的状况,比如说我跟某某,他有他的相续,我有我的相续,我不会续到他那边去,就是身心的相续。
那么为什么叫做未成熟相续?就是说你身心还没有调成出世解脱的身心。什么叫还未调整成出世解脱了身心?你的心想修行,但是你还没真正了解为什么要修行,你的心还没真正对这种世间的苦,然后出世的解脱,你还有没有真正到达那种很恳切很需求那样的一个状态,这个叫做未成熟的心,以解脱或修大乘佛法为主了。身为什么还没成熟?还没真正想要受三归五戒,或者是说还进一步心有这样想,但是身也还没有完全配合。
师父曾经讲过一句话,修行,我虽然说是出家了,现在我稍微改一下,真正的修行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了。你不能说我修行,那么我心在修,但是我身不重要,所以我大鱼大肉照吃,然后舞照跳音乐照听,然后party都照去。那就表示什么?表示你身心没配合,你的身也没调整好。你心要修行,你在初步上就是身心必须做完成的调整,你就是身也必须要过简朴的生活,你心想修行,但是你的身如果没有过简朴的生活,其实心很容易乱的。我不相信你昨天去了卡拉OK唱歌,喝了酒,然后喝到半夜回来,今天来听经,你马上变成用功,不可能。你的头脑一定都还在那边,还在昨天的话,那些红尘乱转灯红酒绿中,这个就是五事。
Hk 那个师父书里面有,你可以再学学看一看。
那么五事不具足者,基本上就是说想修行也想学大乘佛教,但是总之一句话,善跟慧根没有那么强,这五事中讲起来就是这样。那佛陀就讲有善根,但是还没那么强,也想修大乘佛教,但是发愿肯切心还没那么足。想要了解般若一切法空没那么容易,那佛陀就讲三性、三无性,依唯识来解释来解释一切法空,让我们能够逐步的契入,这个就是唯识的用意。
为什么要讲唯识?你说讲中观就好了,究竟了义,讲般若经的一切法空就好了,但是问题是众生根基不一样。般若经讲一切法空是对久学的菩萨说的,你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是久学的菩萨,也就说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高根基的人。所以根基稍微没那么高的,那就学唯识。如果稍微更不成熟的呢?那就要有更大的方便,就是要讲如来藏,等一下我会讲。
所以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相应的对应,根基完全成熟了智慧高的,马上一切法毕竟空,他悟入了你就没问题。稍微不具足了,那就要讲三性三无性,讲的复杂一点,那就是唯识。更不具足的怎么办?讲如来藏来契入,让他引导入门,跨进这个门,接下来慢慢慢来提升他的善根。
接下来我们来谈,如来藏叫做真常唯心,因为它主要是讲有一个真实的佛性,毕竟清净的佛性在我们众生心中。所以在师父两个礼拜前,在讲的时候是不是讲到这里刚开始。说这本来是一个鸡蛋,因为真常唯心叫 Tathāgatagarbha,garbha本来就有胚胎、卵的意思,那么里面其实有一尊佛,究竟、完整、清净的佛。
这是每个人,可惜这尊佛藏在里面,被隐藏覆藏住了,这个就是众生。你现在看到这颗蛋就是众生了,就是我们,那你现在看到这样的东西就是佛了,你现在看的这个是佛,现在这样的就叫做众生,也是众生佛性本具。Tathāgata就是如来藏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众生内在深层根底是都有一个佛,只是无始以来被客尘烦恼贪嗔痴所覆盖了,那就变成众生。
所以从这个理论来讲成佛只是把外面的那一层擦去而已,所以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有一部叫《不增不减经》,就是讲你成佛你也没有增加什么,那么你在凡夫位你也没减少什么。在圣不增,这个圣指成佛了,意思说你成佛你也没有增加什么,为什么?本来就在里面了;在凡不减,你凡夫位的时候你也没有减少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
一、 总说
再说真常唯心系,这是依如来藏—如来藏
众生界,自性清净心等为本依的。
如《如来藏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经,《宝性论》《起信论》等论说。
在印度及中国,这一系的弘扬,是比般若经论迟一些。
总说
再说真常唯心系,这是依如来藏,如来界,众生界,自性清净心等为本依的。
就是依如来藏或叫做如来界,这个界有种类,那也有含藏的意思,比如说地界,就是表示地里面有含藏东西,就是含藏的意思。从佛教的里面的某一派学说,大乘佛教一派学说,他指自性清净,佛教从很早以来就一派学说,不只是大乘佛教,从阿含经包括阿毗达磨这些,有一派都是讲我们本来清净自心清净,由这一类的理论,立足在这一类理论上来讲,然后进一步强调众生佛性本具,本来是佛。
要记得:佛性本具跟本来是佛,意义还有不大一样,哪里不一样?佛性本具就是没有显示出来,天生具备成佛的可能性,是可能性,需要去修炼,然后把这个可能性让它发生作用,变成佛这样子。我说本来是佛,哪里不一样?讲本来是佛,(答:他已经修行到佛的境界中)。也不是,如果修行到佛境界,那就是佛了,就不用加本来了。
本来是佛什么意思?本来是佛是指说众生本来具足佛一切智慧德相,在我们的深处,然后只是被客尘烦恼给盖住了。他不是说成佛的可能性,他是说本来是佛藏在里面。那么那个如来藏从佛性清净本性,再演变进一步变成本来是佛。如来藏它比较强调本来是佛,唯识强调众生有佛性,但不是说本来是佛,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有成佛的可能性,中观为唯识都说成佛的可能性。
以前最早师父曾经讲过,三派思想对于成佛的特性,还有佛性本具,不大一样。第一个叫做佛性,第二个叫本来是佛,我们叫本来佛,有两种特性。如来藏思想重在本来是佛,中观唯识重在于众生有佛性,这是我们讲《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一开始就讲众生有佛性。但众生有佛性还分二类,一类是说可能性,一个是指潜在性,有没有不一样?有不一样。
一个是说你有这个潜能,一个只是大体上说大家都有可能。比如说,很多小孩子,在未来大家都有可能成为总统,你不知道,但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有可能,这个叫做可能性。
那潜在性呢?就是说你从里面看到几个孩子,未来他的潜能特别大,特别强,他特别有潜能。比如说他就具有很多的领导能力,特别聪明,从小就可以领导他的这些小孩,然后从小到大都一直是啦啦队的队长,学业又很好,成绩什么都好,然后又具备了领导风格,不是只是可能性而已。
那个你就说他有什么?潜能,这个可能比喻好像比较不好了。
我们这样讲好了,比如说这些小孩,你说大家未来都可以,就可能性来讲,大家都可以打篮球,可以成为未来的篮球明星,可能嘛。但问题是说你进来开始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说有些人根本没那个天分,他就没有潜在性了,你训练之后他没天分,你再怎么磨他就没办法。你一开始不知道的时候,大家都有可能,有这个机会,但是你真的训练的时候,有些人就是有潜能。
可能性是谁讲的?是哪一个学派?中观讲的,潜在性是唯识讲的。相对来讲中观比较重在可能性,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成佛也是缘起有,你就是要去努力具备,你不努力你就不可能,但是你要有努力就有可能,所以叫可能性。唯识很多时候就说我们本具清净种子,这清净种子就是法界的善法,已经具备在里面了,跟中观还不大一样。所以中观讲偏重来讲可能性,唯识来讲潜在性,那么如来藏讲本来是佛。
我问你,这三个(思想),就一般人来讲,听到哪一个会比较高兴一点?当然本来是佛高兴一点。
第二个潜在性,我虽然不是佛,但是我有潜在的佛性,那更好一点。最难的就是什么?我只是有可能,我有没有具备这个潜能都还不知道,但是有可能。所以这三个哪一个吸引人?当然本来是佛吸引人,它的用意我后面会再讲。所以说真常唯心是以如来界、如来藏、众生界、自心清净等为所依,然后强调众生本是佛,本具如来。
这些经典有哪些经典?有《如来藏经》,有一本经就叫做《如来藏经》,非常短,我等一下会大概介绍一下。《胜鬘经》,《楞伽经》、《究竟一乘宝性论》,还有《大乘起信论》,这几部论讲的都是如来真常唯心的。那么其中它的论少,它大部分是经,论非常少,勉强来讲只有《宝性论》和《起信论》。
《宝性论》确定是印度制造的,《起信论》当然还有在翻译上或是在它是不是印度过来的,还有一点争论,但是《宝性论》确实就是印度了,印度过来的。所以如果说《起信论》我们暂时不谈的话,其实那么庞大的经论里面谈如来藏的就一部论,就叫做《究竟一乘宝性论》,就是这个《宝性论》。但是它的经就很多了,师父列出来:《如来藏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经,这都是比较重要的经而已,其实它有很多经谈如来藏的。所以现在比对相对来讲,你可以发现中观经论差不多,讲般若,讲中观的经跟论一半一半,有许多经有许多论;讲唯识的,相对来讲论多经少,讲唯识的有经,不是没有,但是相对来讲论多经少;那么讲如来藏的经多论少。所以这有它的一个特性。
为什么讲如来藏会经多论少?(问:经和论有什么区别?)我说大体上定义了,细节可以讨论,大体上定义,经是佛说的,论是弟子造的。论一般来讲就是解释佛说的教义的,但是不是佛说的,是弟子造的,那么经一般来讲就是佛说的。我现在问你说,为什么如来藏思想会经多论少呢?
(答:浅显),有没有其他的?(答:经出现的晚),经出现的晚是事实,但是不是它论少的原因。确实的,因为如来藏有它要适应的众生,它要适应的众生,它要适应一般众生。那么论一般很深不容易懂,论又复杂又系统又逻辑,所以论不是给一般人读的,论不是给一般信徒读的,论都是给一般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在读在理解的。
如来藏思想既然是为了普遍的教化,你在做一大堆复杂的论,那不是失去它原来的用意了?这是大概的状况。为什么唯识的论会多?因为唯识本来在教化上,它不是为一般普罗的众生,它是为有一点程度的众生在谈的,所以用意都不大一样。中观唯识其实都不是为普罗的大众,都是为具备一定基础的佛学知识的众生在讲的。所以为什么他说根基高的(学)中观,五事不具足了,但是至少具有一些善根的就是唯识,那么普罗的一般的再没有办法,那就是如来藏,就有这样的一个状况的差别。
所以如来藏它比较宗教性,它为了适应一般的众生,引导大部分的众生进佛法的门,你这样子话你要简单一点,你不能弄一大堆复杂的东西,所以说在印度及中国,这一系的弘扬,是比般若经论迟一些,晚一点,所以我们就把它排在第三位。就它的适应还有它的状况来讲,时间上排在第三位,因为它的弘扬稍微晚一点。
Hx:就是刚才讲的如来藏这一系,实际上本来是佛,给人的印象,本来是佛结果犯了错误,不是佛了。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对吧?
师父:当然不对,问题就是说你要理解他的意趣,在《圆觉经》上就有这个问题,大慧菩萨他就是这样问了,他说本来是佛,一念念无明,贪嗔痴烦恼所遮,他问佛说,那会不会以后成佛之后,莫名其妙哪一天又来一念无明又变成众生?但是我们讲本来无明,他不是说很久以前本来是佛,他是说无始以来,佛跟客尘杂染就在一块,你后来把客尘杂染除去之后成佛,那就不会再杂染了。所以你要了解讲如来藏的意趣,不然你一定会有这个疑问。
本来是佛表示说本来是佛,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你讲的做了坏事或一念无明起来又盖住了。那么现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修修又成佛了,哪一天又一念无明又,如果照逻辑上有可能会这样子。但是问题是说你要了解讲如来藏这样的意趣的时候,你就比较不会有问题了。
那么现在师父就是要讲意趣,当然这个是印顺导师依经论讲的意趣。因为就《究竟一乘宝性论》跟《楞伽经》的讲法,讲如来藏的意趣用意在度化普罗的众生,引导一般的信仰的众生进入佛门。
所以刚才问你,三个(思想)哪一种是对人家吸引人,而且大家更容易接受的?当然一定就是这里的第二个(本来是佛),而且容易明白。如果师父今天光弘扬如来藏的话,师父不用那么累,讲唯识讲了半天还讲好几年,讲中观还讲得口沫横飞你还听不懂。因为如来藏老实说很浅白,容易理解,师父讲下去你就知道,师父讲到这里才第一堂课还不到几十分钟,你已经知道如来藏要讲什么了,
已经大概清楚知道如来藏要讲什么了,当然细节上还有一些细节,但是大概就已经知道要讲什么了。
二、意趣(应机方便)
- 有这一类众生,以为生灭法,对于系缚生死与解脱涅槃都是难可安立的。
- 这类众生,佛说是畏于无我句的众生,就是听了无我,而怕系缚解脱不能成立,死后断灭而畏怯的众生。
- 对于这,佛又不能不适应他们,以善巧方便来摄化了,这就是如来藏法门。
意趣,有这一类众生,以为生灭法,对于系缚生死与解脱涅槃都是难可安立的。
什么意思?讲一切法空,那我轮回怎么轮回?是不是又回到老问题?以为生灭法对于系缚生死与解脱涅槃都是难可安立的。你一直说无我,但是你一直说有轮回,你一直说无我,但你一直又说有生死、有解脱,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子?
你一方面一直说无我,一方面就说有生死轮回、有因果业报;一方面说无我无我,一方面又说有生死,有轮回生死,那么又有涅槃解脱,到底谁在轮回?到底是谁修证?是不是这个问题?
Hx你是不是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在问时候这个问题?就中观来讲那没问题,因为师父就之前讲用一条河流比喻了很多,但是有时候真的还是有点难懂了,难懂没关系,那就用唯识的阿赖耶。但是你也不能把唯识的阿赖耶当成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阿赖耶是在变的,只是种子聚而已。有些人还是没办法(懂),那阿赖耶还是不够实际,好像你非得要一个什么东西在轮回生死,那么你非有一个什么东西不变的东西在生死解脱这样才行。有些人他就是没办法理解什么叫一切法,什么叫做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什么,谈了半天还是搞不懂。
所以说这一类众生,以为生灭法,什么叫生灭法?一切法不是诸行无常都在生灭当中吗?这些诸行无常的刹那生灭,对于系缚生死和涅槃解脱,那怎么安立?就会有这种疑问了。那么这类众生,佛说是「畏于无我句」的众生,就是听了无我,而怕系缚解脱不能成立,死后断灭而畏怯的根性。就是你跟他讲无我一切法空他会怕,他的内心对佛法的理解度他还没到达,可以理解缘起性空的这样的一个层次,这个叫做畏我句。你跟他讲无我,他吓死了,无我,那我怎么办?无我,那我过去、现在、未来,我未来还要学习,还要学佛,还要修行,还要什么。无我到底怎么修?到底谁在修?我修的这些不都白费了吗?会有这样子的一个畏惧跟害怕,所以这种经上叫做「畏于无我句」了,「畏于无我句」,这个就是《楞伽经》跟《宝性论》讲的。这也就是引导一般的众生。
我问你,很多人说学佛学佛,然后去拜佛去什么,你跟他聊天或谈的时候,这些人其实都不知道佛教在讲什么,你更不用跟他讲什么无我、一切法空、缘起这些了,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但你能说他不是佛教徒吗?他可能有三归也受五戒,也到寺里面去烧香拜佛,他也是跟你讲业报讲因果,而且可能在某方面的行持做的都不错。但是你跟他讲甚深义,佛教其实讲无我的,他说什么无我,那有业报有因果又无我,那到底怎么回事?他就搞不懂这些了。
所以不管是吸引外道进来,所以对一般普罗的众生,你不要去讲中观讲唯识讲那么复杂。星期五的课有人跟我说,师父如果要跟我朋友解释唯识那怎么办?所以我说不懂的,你最好不要跟他讲唯识,因为他不但不理解,而且会造成很多(误解)。但是如果有些人确实他的思维不错,而且对哲学也有兴趣,对这方面的理解,他又有他的兴趣,可以谈。但是一般人你谈了,不但没有办法让他对佛教引起兴趣,而且又搞到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
所以这类众生就是听到无我会怕,怕离系解脱都不能成立,而且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业到底是怎么样?还记得那个很有名的故事?师父已经提了不下几百次,夸张一点了,
菩提达摩不是跟梁武帝在对论,梁武帝说我怎么样?花了那么钱多钱度了那么多众生,然后修了那么多佛塔,然后又盖了这么多庙,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跟他讲什么?没有功德,其实菩提达摩要讲的是功德没有自性的。你如果去执着的话,你还有我执,那就是世间福德或是世间功德都可以,那就不是真正出世间的了。就是说在这样的故事看来,
也就是说梁武帝可能还没到达怎么样,举这个例子了,
梁武帝到底根性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从他对话来讲,可能梁武帝还是属于什么?畏无我句,因为他讲没有功德,他就畏无我句。因为无我是没有本质、没有自性的意思,所以他是畏无我句的众生,他还是认为有功德,还是认为要修功德。
所以对这样众生,
如果说当初不是菩提达摩或换另外的人,因为菩提达摩他要找高根基的众生,你如果换另外一个来讲,就会跟他讲功德无量,你们每次来做义工师父都会说功德无量。
然后怕系缚解脱不能成立,死后断灭这些就必须要有方便的适应了。对于这个佛又不能不适应他们。你不能什么都讲究竟彻底的法,因为这些众生根基还没到。所以以善巧方便来摄化,这就是如来藏法门。
所以基本上如来藏法门是为了摄引外道,还有度化普罗的众生。中观、唯识他就是说度有一定程度的众生,也就是说中观唯识是度佛门内的人,让他已经是佛教徒了,而且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程度修行,让他真正往更高更究竟的去提升,那就是中观唯识。
那么对于这些还没真正入门的,或是在旁边游走,或是说他学佛学很久,但是你跟他讲深的他也没办法的,你要让他能够起信,能够继续在佛门里面修善根,那就依如来藏法门来度化。因为老实说很容易理解,我不用一堂课,我半小时,我可以把如来藏的思想是什么讲给你听。但是我要讲中观唯识我不可能半堂课讲个明白,我半堂课可能连一个遍计所执我都讲不清楚。
Hx:如果站在这个中观的立场,实际上如来藏是方便之道,本来佛性实际上也是一个依他起的?
师父:依他起的,一个空性,我先把后面的讲了,因为《楞伽经》就是这样讲的,我后面会讲的。
如果就中观来讲,他认为那个佛性本来就是空性,以空性为佛性,就是中观的立场了,还有般若经的立场,我后面会讲的更详细。
E:如来藏不算是了义经?
师父:如果要般若进来,相对来讲他不了义。所以现在了义不了义,你记得了义不了义有两种解释法,就般若中观来讲,了义就是最究竟最深的叫做了义,那么其他的只是为了摄化众生,那个叫做不了义。所以从般若经的或是中观的立场来讲,般若经一切法空是究竟了义,如来藏他是适应外道跟一般众生的方便之道,所以叫不了义,记得,这是第一种解说法。
我问你《解深密经》怎么讲了义不了义?解释清楚明白。那么另一派像唯识学他是,说了义的“了”就是清楚明白的意思。中文的“了”有究竟的意思,但是这个“了”又有清楚明白的意思,所以就唯识学他的了义,清楚明白叫了义,不清楚不明白就是不了义。那就唯识来讲,他认为他讲的三性三无性是清楚明白解说一切法空,所以是了义。般若经,他不是说它不究竟,他也承认它究竟,但是因为般若经它是为高根基讲的,它没有解释那么复杂,因为讲的不清不楚,所以叫做什么?不了义。
所以如果从究不究竟来讲的话,当然般若中观会认为一切法空是究竟了义的,那么这个如来藏,它就是摄导的方便。
这样其他人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解深密经》经立三时教,他第三时教就是“亦空亦有”教,《解深密经》他认为那个是了义的,因为清楚明白。
Hk有问题了吗?这边应该就容易理解了,想唯识可能你没上过,你也不知道是有点困难。讲中观那就更不用讲了,没听过那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是讲如来藏我相信我半堂课就可以解释它是什么,这个很容易明白的,不容易明白它还叫做度化一般众生吗?如果连度化一片众生都不容易明白那怎么度了?所以它是吸引外道,然后度化一般众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佛有大方便,他可以度化一般的众生,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来学佛种善根,但是进来之后慢慢把你往究竟了义的方面去引导。
Lola:为什么有些人进了佛门很久,学佛很久还是不明白?
师父:当然不明白,因缘很多,如果他学很久从来不听经闻法,他永远不会明白。(问:这个人是不是很笨的)?不一定,(答:这个人是我)。你不会,你不会笨,你都来到中道听经听那么久了,这没关系了,个人的因缘,可能是中文的问题,这就是人的因缘,没办法。以后师父有空再跟你上英文。这样子了,以后有机会如立师父还是师父再来开英文班,用英文来讲佛法,但是最近比较忙,因为这两年来太忙了,就这两三个师父然后有很多事情要做,以后我们来开英文班了,师父也可以再练练英文了。所以你不用担心,你今天师父敢跟你保证,你今天既然来到中道佛学会,而且坐在这边讲经了,你绝对不会笨,而且也绝对不会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根本今天不会来坐在这里,这样了解吗,不要太妄自菲薄,可能机缘还没完全到,有些人刚开始走得快,后面就走得慢,有些人刚开始走的慢,但是后面走的快,这个人的因缘不一样。
Lola:觉得自己很离谱,有时候人家每个人都笑了,我也不知道人家笑什么。
师父:没有,这个是语言的问题,所以这无所谓的,这不是你笨,师父以前刚来这边上语言大学刚上课,大家那边问下午好,我不知道他问他什么。你知道以前你没有看过星际大战?应该都有的,里面有个绿色那一只,像青蛙那一只,你们知道吗?星际大战里面有一只像青蛙那一只,那个他是见到的宗族很厉害,那一只叫尤达 。那么有一天上课的时候,那时候我第一年刚进大学,然后就不知道听什么课,好像是心理学什么忘了,然后老师讲讲就讲了尤达,然后大家都笑,我想说尤达是什么,这个字我好像没听过到底是什么,然后就一直查,查查不到,查查,然后后来我下课偷偷问如立师父说,这个尤达这个字到底是什么?然后如立师父在那笑笑笑,我说你笑什么?他说尤达就是星际大战里面绿色的那一只,我在想,哦是这样子,我还以为尤达是什么专有名词,还是什么搞不清楚,这正常的。比如刚去大学上课,老师上大家在那边笑,我还不知道老师到底在讲什么,这是语言的问题,没关系,无所谓的,不用担心。
Xy:以前师父讲过了义、不了义,我当时记得这里有点又不理解了,中观的了义是在理上谈,唯识的了义重在事上修?
师父:师父不是这样子讲的,重点你把它改一下,中观的重点在理上谈,唯识的重点在事上修,不是了不了义,你这个地方可能有点抄错。中观的了义就是究竟,唯识的了义就是清楚明白,就是简单。
所以 Lola 你不用担心,这个东西不是你聪不聪明问题,这个是语言上的问题而已。师父因为也历经过这样,所以师父很能够明白,不用担心,如果你有这个问题以后,大家笑你跟着笑就对了。
如来藏缘起
佛教都讲缘起,阿含经讲什么缘起?业感缘起,为什么叫业感?因为它以十二缘起支,无明缘行、行缘识、然后无明造业,业会感应遭受业报,然后就这样生生世世的轮回,所以叫做业感缘起,惑业苦的业感缘起。大乘佛教里面中观讲什么缘起?性空唯名讲性空缘起。还记得唯识讲什么缘起?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或是讲就直接讲阿赖耶缘起就好,或阿赖耶自性缘起,或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叫做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因为一切法都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唯识讲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如果上过《摄大乘论》的,师父讲过很清楚。
为什么要讲那么长叫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记得就唯识学来讲,简单的讲,万法从哪里出来的?你不要跟我说从心,当然从心,但是你既然讲到唯识,你就要具体明白一点了,你不能模糊的讲心,你讲心当然也对,我不能说你错,但可惜师父是要精确。
所以你知道师父以前在大学上课教他们的时候,我考试你不能给我写模糊的概念,佛教讲什么?讲缘起,你随便填个什么字都对。
所以我要你精确的跟我讲出来,我讲说中观讲什么?讲缘起,唯识讲什么?讲缘起,你如果考试这样我不会给你分的,你说对讲缘起,我也知道讲缘起,我讲中观讲什么缘起?你要讲性空缘起,什么叫性空?什么叫缘起怎么样你要讲清楚,唯识讲什么?
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因为万法都是从哪里出来的?阿赖耶识出来的,从阿赖耶识出来更精确的从什么?
从阿赖耶种子出来的。为什么叫做分别自性呢?因为每一个种子有它的怎么样?自性,它能生自果,它不会乱生,香蕉的果子不会生凤梨出来了。眼识耳识的种子它就是眼识耳识,根种子它就现出根,识种子它就现出识,它不会乱掉,所以它能够种子现出来是森罗万象清楚明白的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搞混的,这个叫做阿赖耶自性缘起。
如来藏讲什么缘起?(答:法界缘起)。如来藏怎么讲法界缘起?那好你说如来藏讲法界缘起,那《华严经》讲什么缘起?(答:法界缘起)。那到底谁对?我说如来藏讲什么缘起你说法界缘起,我说华严经讲什么缘起你说法界缘起。
如来藏讲什么缘起?如来藏缘起。如来藏讲如来藏缘起。以前师父都会说,如来藏讲什么缘起?然后你们就说如来藏缘起,我说那华严经讲什么缘起?你不要跟我回答华严缘起,法界缘起,以后有机会讲华严经我们再来谈。
那么现在如来藏就是讲如来藏缘起。所以要记住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那么不同的学派它的诠释,其实就是缘起,但是它的诠释角度有时候不大一样,但是缘起的法则其实差不多的。
三、如来藏缘起
1、名称如来藏 Tathāgatagarbha
—如来Tathāgata:
- “如此而来,如此而去”,“知如者”
- 佛的十号之一
—藏Garbha-“胎”,子宫”,“种子“,胎藏”,“宝藏”
2、两种诠释:
- “如来俱足于内”(如来藏经典的原义)
- —“具有成为如来的可能性”(论师的解释)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Tathāgata是“如来”的意思,如来的“如”是Tathā,那么gata是“去”,āgata是“来”。
所以第一个,它是有如来。如来是怎么样?如此而来,如此而去,知如者。什么是如?“如”就是诸法实义,诸法真实相。什么叫如此而来,如此而去?就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真能随缘者那就是如来。那么“知如者”就是说,知道诸法实相的就是如来,为什么叫如来?因为经典上说“如此而来,如此而去”,什么叫“如此而来,如此而去”?以前听过很多法师讲经,叫做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鸟过天空而不留下痕迹,船过水面而不留下痕迹。意思就是说万法真能随缘,那谁真能随缘?唯有如来。
那么“知如者”就是知道一切诸法实相的人,所以“如”其实是诸法实相的意思,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大家都知道。
然后藏Garbha-是藏,它它的梵文字就是Garbha,Garbha翻译成藏,但是这个Garbha在梵文字里面有“胎,有子宫、有种子、有胎藏、有宝藏”的意思,有这么多意思。总之他的一个意思就是说藏在里面的意思,所以Garbha-是藏。
因为你不管是说有胎、子宫了,
我问你,胎是不是藏,藏是有新生命在里面,那么当然子宫种子什么样子,就是表示潜藏在里面的意思,或是说藏在里面的意思。但是藏在里面,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总之那么多意思,总之他就是藏起来的意思。
那么我问你,既然叫Tathāgata,他也就是说什么?如来藏在里面,有一个具足的如来,具足的佛藏在里面。
对于如来藏,他有两种诠释,一个是如来具足于内,第二个具有成为如来的可能性。
那么讲如来具足于内,就是如来藏经或是如来藏经典的原意,具有完整的如来智慧德相,完整的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完备的如来潜藏于众生里面,这是如来藏经的根本意义。
但是论师们中观还有唯识,还有其他的论师们,他们倾向于把这个如来藏解释为如来的可能性。刚才师父不是讲可能性,这就是论师们的解释,(问:为什么他们有不同的解释)?因为认知不同 ,因为经典是为了度化一般众生。但既然是度化一般众生的话,那就会有什么状况?(问:如果说是可能性对我来说有一点好像是赌博的意思,我可能是赢的,我可能是怎么样的)。他不是这样,他只是说我们如果去修就有机会,如果你不去修你就没有机会。
Lola:我们真的是有佛性?
师父:不是真的是佛性而已,就是具足如来,具足于内本来是佛,这是confirmation的,这个是 potential,这样了解吗,我问
你说那论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解释?你要记得,因为经典上告诉你这个如来具足于内的话,比如说《楞伽经》这一类,他也说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之道。既然是方便他就不怯于胜义,
如果你说本来是佛的话,你就等于肯定了一个本来不变的本质了。(问: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是有佛性在里面的)。没关系的,你就这样认为没关系的,有助于善根的修行跟增长都可以。58.37
(讨论,略)没关系,我们慢慢再讨论了,因为你这样又讲到潜在性的,又等于是讲到潜在性去了。所以你要知道说为什么论师要这样子解释?因为论师会认为说如果你把它认为说本来具足佛的话,那就等于怎么样?
我先提一下就好了,他们认为会跟缘起有些有点不大契合,所以经典说那个是度化众生方便,那么论师会把它解释为可能性,他可能会更符合于佛教讲缘起的用意。
那么你也不用在这边搞混了,反正如果你认为说众生本具佛,你比较容易认知,比较容易接受,对于你的修行上更有帮助,那你就这样认为。
论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解释?经典上说他肯定本来有一个如来,他说是方便,但是论师会认为说,这样有点不大符合佛教最根本讲缘起的用意,所以他把它解释成为可能性,尤其是中观唯识学家把解释为可能性,这样可能更符合于佛教的根本教义。
Lola你先这样认知就好,你不用在这边又搞混了又什么,你就认知众生本来是佛,然后经过修行把客尘一层一层的擦掉,未来的佛显现出来,那就是成佛。(问:我常常是这样想),这样想也是对,你这样想就好。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也是讲了不知道千百次,哪一个故事?神秀大师的,神秀大师讲什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擦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如来藏的思想,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本来具足显现的光辉,那么我们要把它擦干净,不要让客尘烦恼沾染。慧能大师讲过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我们可以说两个都没错。神秀大师从什么角度来谈?如来藏来谈,慧能大师从什么来谈?般若中观的理论来谈,两个都没错。为什么后来慧能成为六祖呢?我们大概这样讲,如果你问神秀的徒弟,他也不认为慧能是六祖。但是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就认为说,般若经比如来藏更究竟更了义了,他会有这样的看法。
所以后来五祖以后到六祖,他们本来是用《楞伽经》的,后来用《金刚经》印心,就有这样一个转折点,就是对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解释跟认知有这么一点点差距。
Hx:要是这样讲的话,实际上禅宗并不能说是它是中观或者是属于是如来藏的,它两个都有?就是因为到后来神秀这一支也是很厉害。
师父:神秀这一支并没有断, 所以有南禅北禅,有南顿北渐,如来藏一定是渐的,般若的一定是讲顿的,理上顿,因为般若中观他直透一切法空,所以有南顿北渐的,南禅北禅,不知道禅宗南禅北禅的没关系。那么说就禅宗的传承来讲,其实般若如来藏都有,所以禅宗传到后面非常复杂,它有的有般若的样子,但是有的又有如来藏的感觉。比如说悟真性明心,悟你的本来面目,如果你要用如来藏来讲,本来面目就本来是佛,所以禅宗是有点复杂,你要看它是哪一派哪一系的。
Xy:六祖顿悟以后他说了几句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师父: 我讲一下就好,你们也不用在这边吹毛求疵,我提一下就好,
所以在以前佛学院的时候,有在讨论一件事情就是说,六祖慧能到底是立足在般若的思想,还是立足在如来藏思想?后来有一个说法,我是觉得还蛮能够接受,就是说根底上是如来藏,方法上是般若,但是这是一种说法而已,不是说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为什么你从六祖坛经里面看,他好像有时候在描述般若,有时候又好像在描述如来藏。所以师父觉得初学佛者不要一下子去读六祖坛经,因为你会搞得一个头两个头大。而且慧能大师就跟你讲,他的法门是上上乘根基所学的,这是六祖坛经自己讲的。所以你要是看了自己出了问题,那不是他的问题,也不是师父的问题,因为六祖已经跟你讲了,师父也再三交代了。但是现在很多学禅宗偏偏不信邪,自己要去弄,然后弄到变口头禅了,动不动就自性,动不动就明心见性,动不动就什么,动不动就开悟,动不动就明心见性,但是你落到现实上,你叫他打个坐他也不愿意,你叫他三归他也不想,你叫他五戒他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座,那就落入断灭了。
所以有这样的两种诠释,一个是经典本身,是方便的教说,另外一个是论师,他想把它解释成为更符合缘起法一点。
Hk: 为什么就是说如果是如来藏本来具足佛性就和缘起有冲突?(师父:所以它是适应众生),如果这个跟缘起有冲突,这个冲突是在哪里?
师父:他意思就是说,成佛就中观来讲,成佛就是一切法空性,既然一切法空性,你不能说我们本来就具足。成佛是必须要三大阿僧祇劫去修无量法门,然后去修无量功德,去累积无量功德才能成佛的,这个叫做缘起法,不是说你本来就一个不变的什么东西。讲缘起就是要不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你现在讲佛性具足,表示本来是有那个东西。就论师来讲,它跟缘起法有一点相冲突了。
Hk:具足,但并不等于说它不变。
师父:具足就是本来你就是佛,也就是说你不依缘起,你本来就具足就有这样子的,你可以再思考看看。你们可以详细思考看看,好好想想看。
为什么说本来具足,不是佛性而已,你讲佛性它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可能性、潜在性、本来是佛,都可以是佛性,但是三种解说意义还差很远,那论师会比较倾向于可能性跟潜在性。
尤其是如来藏经比较讲在本来具足,他的本来具足是完整的佛,不是只是佛性而已,是完整的佛,所以说众生本来是佛。
Xy:这样是不是表示说如来藏系,他本身就没有他自己的系统研究的论师?
师父: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论师的,所以我说它论很少,它是以经为主的。
Xy:能不能这么说,释迦摩尼佛他看到人本具佛性,这种佛性就是可能性?
师父:那就看什么经什么论怎么解释。
如来是如来藏经这种,它就是说本是佛,如果是中观叫做可能性,如果是唯识它就是潜在性,所以解释不一样。总之你也不管解释一样不一样,反正意思就是说你要不要努力用心,都会成佛,不努力用心就不会成佛,这样就好了。
Xy:灵山会上大伽叶如来拈花一笑,禅宗的故事,教外别传禅宗的故事,都是有点关系。
师父:因为禅宗本来在他的传承上,从达摩开始,他以《楞伽经》印心的时候,早期就是传承如来藏思想的。所以禅宗很多时候会有一点如来藏思想的味道。
Hx:像从如来藏这一系,就是一代一代的祖师传下来,那些祖师肯定他认为如来藏在他那地方就是对的,就是一个了义的,他自己不会认为自己不了义,我是说就说是历代祖师。
师父:你的祖师如果指的是中国祖师,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指的印度的祖师是论师的话,印度的论师,
你讲祖师可以分为中国的祖师,还有印度的祖师,印度的祖师一般我们通称为论师。如果是论师的话,他会比较把它解释成这样子,解释成什么样?具有成为如来的可能性。如果是论师大部分,我不敢说百分百没有例外,大部分,我们所见到的所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把它解释具有成为如来的可能性。这里所说《宝性论》是唯一一个,但是《宝性论》它是依什么?《宝性论》虽然他认为说,如来藏的本意是如来具足于内,但是《宝性论》它的方法是说,它是不了义,它是不究竟,它是方便之说。《宝性论》它本身认为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其他的论师把这个如来藏解释为可能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宝性论》它还是比较倾向认为他是方便,他认为众生本来是佛,是如来藏这一类经典本意,但是这些如来藏经跟《楞伽经》认为,这些是度化众生的方便。1.12
Xy:说《宝性论》是谁造的?
师父:一般叫坚慧了,但是这个人的背景一般流传的很少,这个人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中国的《宝性论》就是坚慧。
我们休息一下好吧,忽然间8:20,来我们休息一下,回来再来。
Hx: 身内具足,这两个,一个论。如果按经典来讲的话,第一个诠释,实际上它是对一切法空的一个违背。前头就讲法空相,结果到最后突然出现一个如来性是不空的。
师父:所以论师为什么把它作为可能性来解说。那么这就是为什么说某些论师会认为这个是不了义的,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包括经典自己都说,《究竟一乘宝性论》它就认为如来藏是摄引众生的方便,那就不是讲究竟的。那么论师就认为把它解释为是可能性。
1:14:20
Xy:这里讲的问题,刚才讲在大学里讲尤达,我们几个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尤达,(,就是这样,就是因为是语言的问题),这是个什么东西,你说是不是个电影?
师父:对的,就是《星球大战》有里面有一只绿龟,看起来一直像青蛙一样的东西,但是它不是青蛙,它就这么一小小的绿色耳朵大大的那一种,它是尤达。
Hx:您讲这个例子的用意是告诉Lola说是有时候引起别人的笑,是因为不知道。
师父:不是引起别人的笑,就是说当你语言不很熟的时候,别人讲到一个什么笑话,大家笑,但是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师父意思就是说我以前刚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他就是不知道讲什么,就举一个尤达,然后大家就在笑,就讲就像那只尤达,但我不知道 尤达到底是什么,我不是说不知道,因为尤达这个名称我就不知道,因为中文根本不是翻译成尤达,要我不知道是什么,我就一直查,一直是去查,尤达是什么查查不出来,查半天没有,因为字典上没有这个东西。后来下课我去问别人才知道说原来就是指那一只,我说原来是这样,别人都笑了半天,课堂上笑得很好笑,我上面傻傻的不知道他讲什么。我意思要跟Lola讲说这不是智慧的问题,这是语言的问题。如果今天师父讲的是比如说英文,可能师父讲某些英文笑话,可能你的英文很好一听你就笑,但某些人可能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或是老师在讲什么,语言的问题,所以不用担心,不是智慧有问题。像很多广东话的笑话我也觉得不好笑,问题不是语言的问题。
刚才讲如来如来藏缘起,第一个名称是如来。
3、如来在藏
如来Tathāgata:
—根据一类大乘经所述,一切众生皆俱足如来智慧,相好庄严。
藏 Garbha:
—然而却被贪、嗔、痴烦恼所覆盖
根据某一类了大乘经所述,不是说众生所有经典都这样讲,就是根据这一类经典,刚才师父列出来那一类经典,《如来藏经》、《胜鬘经》。
第二个,藏就是Garbha。
那么对于这个东西我们有两种解释,那么接下来我们这样讲说,
如来在藏,如来就是Tathāgata,他对如来是佛,那么根据一类大乘经所描述说一类,不是说所有,就是说某一部分的大乘经所述: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智慧功德相好庄严,要记得这个,它不是讲佛性而已,不是讲成佛的可能性而已。
他是说,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智慧功德,也就是完整,不但是智慧功德,连相好庄严都具足。什么叫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全部具足。也就是说用本来是佛来描述它,不是那个佛性而已,是已经完全圆满具备。然后《圆觉经》这一类的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相好庄严,可惜,然而却被贪嗔痴烦恼所覆盖,那就是众生。
Lola: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佛的时候,他讲这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师父:对,有些说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有些说皆具佛性这样子的。但是我是说如果是佛性的话,经典就有不同的解释了,那么这一类的经典就把它当成是原来的佛,本来是佛。那么这样子的状况就是说,既然本来是佛,那么我们等于佛吗?那又不等于,为什么?因为佛没有被覆盖,但是众生是佛,被贪嗔痴烦恼所覆盖,这两个加起来就叫做如来藏。为什么叫如来藏?你可以讲如来在藏或如来藏在里面。1.19
That's why you have to cultivate To activate your business。他不叫activity,他叫做 minister,所以师父讲 mad as facial不是讲 manifest as accident意义还不大一样,这样可以吗?
Hx:这个佛它叫两足尊,然后它指的是智慧和福德,如果按这个定义的话来说,一类大乘经的话,它认为每个人都实际上都具足了。
师父:但问题是,你具足你就是佛了,那还不是,为什么?他因为被烦恼贪嗔痴所覆盖。
Hx:那我们的目的只需要去掉贪嗔痴烦恼,为什么还要修智慧修无量功德?
师父:其实我们修的福慧跟资粮功德,如果就这一类经典所认知的所谓的修,是去染显净,还不是转,讲转是谁在讲的?唯识在讲。所以师父常常讲第一个叫做什么accumulation,中观。。。。,然后唯识是。。。。如来藏 manifestation,1.20
一个是讲堆积无量无数功德——中观。唯识讲转识成智,转;这个(如来藏)讲显。但你讲“现”跟“显”还不大一样,现你可以说是忽然出现,但是这个显是把某些东西排除掉后,某些东西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师父刚才用那个鸡蛋,本来是佛,但是外面被客尘染污,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智慧修什么,其实他重点都是在把这层擦掉,这一层擦掉里面的佛自然显现,就这类经典,所以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Hx:就是说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不需要修智慧和福?
师父:还是要修,它的去掉,当然我们是理论上我们是讲去掉,但是实际上它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去掉贪嗔痴,你修智慧去贪嗔痴,所以叫做时时擦拂拭,你的修行其实就在去除这些。你记得师父说智慧跟烦恼是怎么样?此消彼长的,你智慧越高表示你烦恼越低,你烦恼越多表示你越没有智慧,你智慧越修越高,表示你的烦恼越来越低,越来越少。
Hx:等于说是烦恼越多的话,等于你把已经具足的智慧给盖住了?
师父:对!已经具足了佛,不但是智慧,而且相好庄严全部给它盖住了。
Hx:凡夫做功德,目的修是把盖的这一层擦掉。
师父:擦掉,它里面的佛自然显现了,这个就是如来藏的根本教理。
4、如来藏缘起
依如来藏来解释缘起,同时建立生死流转还灭涅槃的理论。
如来藏缘起
有没有看过这个图?有没有看过流转还灭这个图?有没有觉得很熟,这个图——苦集灭道,这个图从阿含经、阿毗达磨、俱舍论,也讲这个图,中观里面讲这个图,唯识里面讲这个图,现在如来藏还是讲这个图。就是在讲缘起流转还灭苦集灭道,如依如来藏诠释缘起,同时建立生死流转还灭的理论。
唯识依什么建立?唯识依阿赖耶依他起,依阿赖耶建立生死流转跟解脱还灭。那么如来藏就依如来藏诠释缘起,同时建立生死流转和解脱还灭,它的根本就是如来藏缘起,那么流转上来讲的苦集它就是藏,那么就还灭来讲的话,它的灭道就是如来。
所以他用如来藏的藏,还有如来来解释藏,来解释苦集,如来来解释灭道,(问:师父他如来藏这个藏,他就是指的客尘?)。客尘,对,为什么?
因为如来藏在客尘里面,贪嗔痴烦恼客尘。
你再看看这边画的这个图,不是本来是佛吗,这个佛就是如来,外面不是有很贪嗔痴烦恼盖住吗?在这些贪嗔痴之后就会造成我们的什么?烦恼造业,造业就不断的受报轮回。所以外面的就是苦集之因,里面这个佛就是灭道,灭就是佛的本质,它是究竟清净,究竟智慧。道就是方法,什么方法?把这个擦擦擦,还不是一天可以擦成,要三大阿僧祇劫把它擦干净,然后让这个里面的佛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叫做苦集和灭道。苦集就是外面的客尘,贪嗔痴烦让我不断的轮回,灭就是里面那个佛具足,道就是教我们也是这样去戒定慧,其实在擦外面的客尘烦恼。
Sw:这个顺序是苦集道灭?
师父:如果是讲苦集道灭,你为什么不干脆讲集苦道灭?灭是最终,你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你这样讲的话,你怎么不干脆连上面都掉了,就讲集苦道灭不是更符合吗?就是因果因果这样子。为什么?道是因,灭是果,它上面也是,集是因,苦是果,他为什么不讲集苦道灭?就因果、因果这样不是好,为什么?
Hx:那个比喻很好理解,说是到医生那地方去,医生要告诉你有病,然后你造成这种病的原因可能有1、2、3、4。有病就是指的苦。然后造成的原因就是集,能治好是灭,怎么治是道。得先有医生告诉你这是苦,你认识到苦了,你才会想到原因,找出来原因是什么,能治了,你才会就是说去想着去找方法,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对不对?
师父:没错,你如果不觉得你有问题,他怎么告诉你原因?你今天都觉得你没有病,他怎么告诉你病因?他一定要先指出你有病,就是苦,然后说服你说你真的有病,你刚开始还不承认你有病,我怎么告诉你原因。要先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你认知到承认确实人生是苦,那我再告诉你苦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告诉你有希望是可以治的,最后才告诉你方法是什么。所以它是理论没错,但是它不是纯理论,它是世间真实的相。
对,如果你就如理论逻辑来讲,你为什么不先讲因再讲果?但是我就说它不是纯理论,它是从现实世间下手,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如果他跑去就说,你知道我们的苦是什么,你说我都没病,你告诉我这些做什么?你去看医生,医生告诉说你没病,我没病那你跟我讲一堆/我就可以回去了。医生就说你有病你有问题,什么问题?比如说你睡不着,然后常头痛,那么就他诊断来讲就说,你是什么病。接下来医生要告诉你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病?就是你怎么样晚上不睡觉,作息不正常,不运动,焦虑,然后工作压力大,然后又加上暴饮暴食什么,这些都是造成这些病的原因。当然医生接下来会说可以治——灭,接下来怎么治——道。所以他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它不是纯理论的。
没关系的,上师父课就有一个好处,我会不断的复习。
这个就如来藏,如来藏还是在讲这个问题,你觉得如来藏简单一点还是唯识简单?当然如来藏的理解简单一点,反正就是一粒,把外面擦干净了里面显出来就好了,后面会有很多比喻更容易理解,容易理解。
如来藏思想的发展
- 初期
— 经:如来藏经 Tathāgatagarbha
- — 思想:1)如来在藏 2) 有我 ātman的色彩
中期— 经:胜鬘经 Srimāiadevisutra
— Idera:1)空不空如来藏 2)所依
- 晚期
— Sutra 《楞伽经》 Lankavataasuta
— Ideas 阿赖耶与如来藏
当然它有它的一个过程,当然细节上还是有它的不大一样,虽然大体上是这样,但是细节上还有点不一样:
初期以如来藏经为主,它叫做Tathāgatagarbha,初期的这部经典讲得非常简要,它没有太深的理论,它讲的都是比喻。
思想;依如来在藏,有我的色彩,有那么相似于我的色彩,因为这不是师父猜的,这是经典上弟子问佛说,你讲这种如来藏是好像有点“我”的色彩。我们这个是说弘扬出来的过程,
中期: 类似像胜鬘经这一类的 Srimāiadevisutra,David Sichuan。
1)讲空不空如来藏。2)所依。
有听过所依吗?唯识以阿赖耶为所依,如来藏就是以如来藏为所依。
晚期:重要的经典叫做《楞伽经》 Lankavataasuta,阿赖耶与如来藏的结合。
重点是阿赖耶与如来藏的结合,其实应该是说上面是空,如来藏跟空的结合,下面是如来藏与阿赖耶的结合,然后如来藏的了义不了义。
所以这三期的经典就它的特色来讲:
第一个,如来藏经是最早解释介绍提出如来藏思想的经典,但是有“我”的色彩,那么《胜鬘经》里面把如来藏跟空给结合起来,所以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那么到了后期,《楞伽经》就是把阿赖耶跟如来藏结合起来。
所以你会不会觉得《楞伽经》有点熟,有点面熟的,Hx你觉得在哪里面熟?
Hx:他就是说是咱们讲的礼拜五的课里头就讲阿赖耶识三经十一论。
师父:是六经十一论,但是师父书上只解释三经,重要的三个经,里面就是有《楞伽经》,所以《楞伽经》被当做不但是如来藏的经典,而且也是唯识的经典。那么基本上把《楞伽经》列为唯识的经典的话,是玄奘大师,六经十一论是玄奘大师提出来的,那么其中他就是把《楞伽经》列为是六经十一里面的六经,而且是蛮重要的。所以我们会认为说,它也是唯识学的根据经典,其实这是玄奘大师把它列进去的,确实它里面也讲唯识的理论,但是它是把唯识跟如来藏把它结合起来,很有趣。把唯识跟如来藏解释起来,那不就更完美了,你在生死流转上你可以用阿赖耶解释,那么在讲清净还灭上来讲可以用什么?成佛上可以用如来藏来解释。也就是说客尘烦恼你用阿赖耶解释,那这套理论就很完整,到最后成佛的显现就用如来藏来解释,那不是整套理论非常完整吗?
Sw:玄奘大师对这个如来藏他有没有什么?
师父:玄奘大师基本上是唯识的,他基本上没有特别提到众生本来是佛这样子的,他还是依唯识主要认为,(问: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主要是比方说在关系上的阐述),你说玄奘大师还是?他不会特别去提如来藏的东西,但是《楞伽经》里面倒是有阐述,我后面会讲,我会这一个一个讲,后面会讲。
因为如果就中观唯识的论师的话,他会认为如来藏经典是什么?是方便之道,所以他不会特别又去解释它。
四、如来藏思想的发展
1、初期
1)Sutra 如来藏经,大般涅盘经
2)— Ideas:
— 如来在藏 :
- 一切众生中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相好庄严
- 为烦恼客尘所覆盖(klesakaia)
— 似外道『真我』
- 一切众生皆俱不生不灭的精神体
- 我者既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 法身不变,烦恼所藏,随世流转
- 法身离缠,一切自在,即是如来
初期如来藏经
那么《大般涅盘经》也是讲如来藏,那么比较清楚的就是《如来藏经》,具体讲如来藏的特性,它的理论思想上是这样子,如来在藏,一切众生中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相好庄严,为客尘烦恼所盖。
你知道klesakaia是什么?klesakaia就是烦烦恼的意思,klesa,你们应该要知道,klesa就是具舍,含藏。所以就是烦恼覆盖的意思,klesakaia就是被烦恼覆盖的意思。
所以一切众生的如来智慧德相相好庄严,被烦恼客尘所覆盖,这是如来藏经的根本教义。
我们现在在谈一部经,这部经叫做《如来藏经》。
有一点真我的色彩,因为他说众生有不变具足的如来功德相好庄严,有这么相似的一种色彩存在。他是说,一切众生皆俱不生不灭的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本体就是如来智慧功德。我者既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这是经典的的论据。
我者即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有佛性,即是我义,这个是经典上的语句。
法身不变,烦恼所藏,随世流转,这个都是如来藏经典上面的论据。那么法身离缠,一切自在,即是如来。法身不变就是指本来是佛,烦恼所覆盖,所以随世流转,就是三界六道三世不断的流转。那么法身离缠就是把客尘擦干净了,那么就一切就自在了,这个就是如来。
所以他的理论不难,反正就是有一个如来在里面,贪嗔痴烦恼覆在外面,那么法身不变就是指里面的如来,但是被烦恼所缠覆盖住,所以我们就这样子不断的生死流转。那么现在如果能够把外面的烦恼经过修行擦干净了,就是叫做法身离缠,那么一切就自在了,这个就是如来了。所以这种理论不难。
Xy:似外道,那个外道是指什么?
师父:比如说印度很多外道都讲一个不变的我,尤其是印度教。很多时候他如果不特别指明的话,除非说有特别指明说,很多时候他讲的是印度教,因为印度教就是有一个不变的我,大我就是梵,小我就叫做阿特曼。
Hx:佛陀讲的时候讲的无我、苦、无常,这个东西它实际上讲外部这一圈,然后常、乐、我、净,到后来讲的时候,他是指的中间?
师父:如果就如来藏的经典的话是这样没错,我说就如来藏的经典,所以你要经典的体系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是般若的话,那就不是这样子讲,般若这样讲就不对了。般若就是里外都是毕竟空,就不能有一个本来不变的东西。(问:佛陀讲那个常乐我净讲的是?)所以如果讲常乐我净本来有佛性,常乐我净这个东西,如果就某类经典来讲,他认为这个是方便之道,摄引众生的方便。唯有缘起毕竟空,那才是究竟了义之教。
那你问说师父,为什么要有方便有究竟?没办法,你佛教流传在这个世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众生,它就有不同的适应了。
我就说,你不可能遇到所有众生都讲一切法毕竟空,有些人他只能懂五戒三归,有些人只能学十善道,有些人能学唯识,有些人你只能用这种东西度化他进来。
Hx:有时候感觉到有佛可修心里面还踏实一点,如果说连这个也没有的话,就觉得轮回?
师父:所以前面不是讲畏于无我句,这也是经典上讲的,畏无我句众生,讲如来在藏,好像踏实一点了。确实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众生你还不能讲无我,还不能讲毕竟空。这样你就很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讲如来藏了,讲如来在藏,确实好像踏实一点了。
Xy:有的时候说如来藏,有时说如来在藏,一样的意思?
师父:意思是一样,如来在藏就是如来藏,因为藏本来就是藏在里面的意思,它总之就是如来藏在贪嗔痴烦恼里面,意思是一样。所以如来在藏意思就是被贪嗔痴然后给缠住包裹住了,如果是藏的话就是藏在里面。
Xy:说如来藏的话,它就说明一个名词,就是说这是一部经的名字,是《如来藏经》。
师父:如来藏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如来藏在贪嗔痴烦恼里面,就是代表这个意思。如果说如来在藏是一种描述,但是有一部经它就叫做《如来藏经》,所以有时候会搞混了。如来藏它是一个思想的概念,但是有这么一部经它就叫《如来藏经》,它就是在表示如来藏的概念。它里面在描述的时候,有时候就用如来在藏,因为被烦恼贪嗔痴给缠住了。
Hk:我者既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这个我义?
师父:所以说这个字意就是在经典里面,有菩萨就问佛说,这个样子好像有点似同外道的想法,那么佛陀当然有解说了,我后面再讲,为什么要这样讲?度化众生方便,到最后其实连如来藏都是毕竟空,我先提一下。
Hk:那个法身不变的法身是指的?
师父:指的就是里面的佛的具足,法身的意义很多种,但是这里的法身就是具足的佛,我们下个礼拜再继续把这个讲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