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八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成佛之道》 -98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們繼續來看大乘,佛教雖然既深又廣,但是它的根本思想,

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大體系的思想,三大體系的思想,

印順導師稱為大乘三大體系的思想。這三大體系思想我們已經講過二個了。第一個是什麼?是依般若經還有龍樹菩薩的論為主的,叫做性空唯名,為什麼叫性空唯名?因為依般若經講一切法空,中觀特別講一切法無自性空,所以叫做性空。什麼叫做唯名?假名,但是這個假名不是只有名字、名稱,它「假名」只是我們這翻譯而已了。它是 prajñapti,它的這個意思其實就是暫時施設緣起而存在的的意思,只要是緣起存在,它就沒有永恆的,沒有常性的,沒有不變性的,這樣子的話,不管它是什麼,全部都叫假名。所以就叫緣起有畢竟空,畢竟空緣起有。

中觀的思想不複雜,但是概念不容易抓,概念不容易懂,講性空沒有弄清楚會變成斷滅見。沒有搞清楚以為什麼都沒有,但是你講緣起有,你有時候會認為有一個什麼東西不變的,這樣有時候會落二邊了,常常不是斷見,不然就是常見,所以中觀思想不複雜,但是概念不容易弄明白。

第二系叫什麼?虛妄唯識,為什麼是虛妄?因為它重點在唯識無義。所看到的這些外境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的,所以這些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們所見聞覺知看到的這些東西都是唯識所現的。所以相對來講,識有體、境具妄,因為它是識所現,所以相對來講識比較真實,比較有它的體性,但是顯現出來我們認為離心而有的這個境,不管是見聞覺知碰到的這些相對來講妄。進一步雖然識相對來比外境真實,但是實際上在凡夫心裏面都是亂識,都是錯誤的,是顯現出來的,所以從這一層來講的話,那麼識也是虛妄的,所以整體來講叫做虛妄唯識。

本來如果根基高,佛陀講,般若經講一切法畢竟空,容易了解就容易悟入,但是那個是為久學菩薩、根基高的人所講的。因為一切法畢竟空不是那麼容易抓得住,也不是那麼容易了解。那麼如果根基不那麼高,也就是五事不具足,那麼根基稍微沒有那麼高,五事不具足的話,那佛陀就必須怎麼樣?另外詮釋說明什麼叫做一切法畢竟空。


一切法畢竟空到底是什麼意思,他要清楚明白的講給我們聽,那是針對五事不具足的人。因為有時候根基高,你隨便講兩句他就通了,但是根基不高,你就必須講再講解釋再解釋,越解釋就要越多,但是相對來講他是希望你越能夠明白。

Hk:五事是哪五事?

師父:《成佛之道》有寫五事,但是沒有具體的寫出來,哪五事?五事不具足:(1)未種善根,就是善根不具足。(2)未清淨諸障,也就是說智慧還不足,煩惱還比較重一點。(3)未成熟相續,這個相續指的是什麼?相續,我們等一下解釋。(4)未多修勝義,(5)未能修集福德智慧。

未成熟相續,這個師父其實在唯識學都講過,你沒有聽過唯識,師父都是在《成佛之道》講,這裡面書也有,

其中的未成熟相續師父特別強調,未清淨諸障這些,其中的最比較難懂的就是未成熟相續。這個相續指我們的身跟心,師父在這邊還特別花了很多時間講相續,

為什麼叫相續?因為我們這一輩子有一個延續,這個延續無非身跟心的延續,比如說十年前的你十年後的你,不能說是不一樣的人,但是你能說完全一樣,完全一樣,你就永遠不會老了。不一樣,但是你不能說他是不同的兩個人,為什麼?你身心有相續的狀況,比如說我跟某某,他有他的相續,我有我的相續,我不會續到他那邊去,就是身心的相續。

那麼為什麼叫做未成熟相續?就是說你身心還沒有調成出世解脫的身心。什麼叫還未調整成出世解脫了身心?你的心想修行,但是你還沒真正了解為什麼要修行,你的心還沒真正對這種世間的苦,然後出世的解脫,你還有沒有真正到達那種很懇切很需求那樣的一個狀態,這個叫做未成熟的心,以解脫或修大乘佛法為主了。身為什麼還沒成熟?還沒真正想要受三歸五戒,或者是說還進一步心有這樣想,但是身也還沒有完全配合。

師父曾經講過一句話,修行,我雖然說是出家了,現在我稍微改一下,真正的修行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了。你不能說我修行,那麼我心在修,但是我身不重要,所以我大魚大肉照吃,然後舞照跳音樂照聽,然後party都照去。那就表示什麼?表示你身心沒配合,你的身也沒調整好。你心要修行,你在初步上就是身心必須做完成的調整,你就是身也必須要過簡樸的生活,你心想修行,但是你的身如果沒有過簡樸的生活,其實心很容易亂的。我不相信你昨天去了卡拉OK唱歌,喝了酒,然後喝到半夜回來,今天來聽經,你馬上變成用功,不可能。你的頭腦一定都還在那邊,還在昨天的話,那些紅塵亂轉燈紅酒綠中,這個就是五事。

Hk 那個師父書裡面有,你可以再學學看一看。

那麼五事不具足者,基本上就是說想修行也想學大乘佛教,但是總之一句話,善跟慧根沒有那麼強,這五事中講起來就是這樣。那佛陀就講有善根,但是還沒那麼強,也想修大乘佛教,但是發願肯切心還沒那麼足。想要了解般若一切法空沒那麼容易,那佛陀就講三性、三無性,依唯識來解釋來解釋一切法空,讓我們能夠逐步的契入,這個就是唯識的用意。

為什麼要講唯識?你說講中觀就好了,究竟了義,講般若經的一切法空就好了,但是問題是眾生根基不一樣。般若經講一切法空是對久學的菩薩說的,你不能把所有人都當成是久學的菩薩,也就說不能把所有人都當成高根基的人。所以根基稍微沒那麼高的,那就學唯識。如果稍微更不成熟的呢?那就要有更大的方便,就是要講如來藏,等一下我會講。

所以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相應的對應,根基完全成熟了智慧高的,馬上一切法畢竟空,他悟入了你就沒問題。稍微不具足了,那就要講三性三無性,講的複雜一點,那就是唯識。更不具足的怎麼辦?講如來藏來契入,讓他引導入門,跨進這個門,接下來慢慢慢來提升他的善根。

接下來我們來談,如來藏叫做真常唯心,因為它主要是講有一個真實的佛性,畢竟清淨的佛性在我們眾生心中。所以在師父兩個禮拜前,在講的時候是不是講到這裡剛開始。說這本來是一個雞蛋,因為真常唯心叫 Tathāgatagarbhagarbha本來就有胚胎、卵的意思,那麼裡面其實有一尊佛,究竟、完整、清淨的佛。


反反復復.png


這是每個人,可惜這尊佛藏在裡面,被隱藏覆藏住了,這個就是眾生。你現在看到這顆蛋就是眾生了,就是我們,那你現在看到這樣的東西就是佛了,你現在看的這個是佛,現在這樣的就叫做眾生,也是眾生佛性本具。Tathāgata就是如來藏在裡面,也就是說我們每個眾生內在深層根底是都有一個佛,只是無始以來被客塵煩惱貪嗔痴所覆蓋了,那就變成眾生。

中.png


所以從這個理論來講成佛只是把外面的那一層擦去而已,所以叫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有一部叫《不增不減經》,就是講你成佛你也沒有增加什麼,那麼你在凡夫位你也沒減少什麼。在聖不增,這個聖指成佛了,意思說你成佛你也沒有增加什麼,為什麼?本來就在裡面了;在凡不減,你凡夫位的時候你也沒有減少什麼,就是這樣的一個理論。

一、 總說

再說真常唯心系,這是依如來藏—如來藏

眾生界,自性清淨心等為本依的。

如《如來藏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經,《寶性論》《起信論》等論說。

在印度及中國,這一系的弘揚,是比般若經論遲一些。


總說

再說真常唯心系,這是依如來藏,如來界,眾生界,自性清淨心等為本依的。

就是依如來藏或叫做如來界,這個界有種類,那也有含藏的意思,比如說地界,就是表示地裡面有含藏東西,就是含藏的意思。從佛教的裡面的某一派學說,大乘佛教一派學說,他指自性清淨,佛教從很早以來就一派學說,不只是大乘佛教,從阿含經包括阿毗達磨這些,有一派都是講我們本來清淨自心清淨,由這一類的理論,立足在這一類理論上來講,然後進一步強調眾生佛性本具,本來是佛。

要記得:佛性本具跟本來是佛,意義還有不大一樣,哪裡不一樣?佛性本具就是沒有顯示出來,天生具備成佛的可能性,是可能性,需要去修煉,然後把這個可能性讓它發生作用,變成佛這樣子。我說本來是佛,哪裡不一樣?講本來是佛,(答:他已經修行到佛的境界中)。也不是,如果修行到佛境界,那就是佛了,就不用加本來了。

本來是佛什麼意思?本來是佛是指說眾生本來具足佛一切智慧德相,在我們的深處,然後只是被客塵煩惱給蓋住了。他不是說成佛的可能性,他是說本來是佛藏在裡面。那麼那個如來藏從佛性清淨本性,再演變進一步變成本來是佛。如來藏它比較強調本來是佛,唯識強調眾生有佛性,但不是說本來是佛,也就是說眾生本來有成佛的可能性,中觀為唯識都說成佛的可能性。

以前最早師父曾經講過,三派思想對於成佛的特性,還有佛性本具,不大一樣。第一個叫做佛性,第二個叫本來是佛,我們叫本來佛,有兩種特性。如來藏思想重在本來是佛,中觀唯識重在於眾生有佛性,這是我們講《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一開始就講眾生有佛性。但眾生有佛性還分二類,一類是說可能性,一個是指潛在性,有沒有不一樣?有不一樣。

一個是說你有這個潛能,一個只是大體上說大家都有可能。比如說,很多小孩子,在未來大家都有可能成為總統,你不知道,但問題是有沒有可能?有可能,這個叫做可能性。

那潛在性呢?就是說你從裡面看到幾個孩子,未來他的潛能特別大,特別強,他特別有潛能。比如說他就具有很多的領導能力,特別聰明,從小就可以領導他的這些小孩,然後從小到大都一直是啦啦隊的隊長,學業又很好,成績什麼都好,然後又具備了領導風格,不是只是可能性而已。

那個你就說他有什麼?潛能,這個可能比喻好像比較不好了。

我們這樣講好了,比如說這些小孩,你說大家未來都可以,就可能性來講,大家都可以打籃球,可以成為未來的籃球明星,可能嘛。但問題是說你進來開始訓練之後,你就會發現說有些人根本沒那個天分,他就沒有潛在性了,你訓練之後他沒天分,你再怎麼磨他就沒辦法。你一開始不知道的時候,大家都有可能,有這個機會,但是你真的訓練的時候,有些人就是有潛能。

可能性是誰講的?是哪一個學派?中觀講的,潛在性是唯識講的。相對來講中觀比較重在可能性,因為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成佛也是緣起有,你就是要去努力具備,你不努力你就不可能,但是你要有努力就有可能,所以叫可能性。唯識很多時候就說我們本具清淨種子,這清淨種子就是法界的善法,已經具備在裡面了,跟中觀還不大一樣。所以中觀講偏重來講可能性,唯識來講潛在性,那麼如來藏講本來是佛。

我問你,這三個(思想),就一般人來講,聽到哪一個會比較高興一點?當然本來是佛高興一點。

第二個潛在性,我雖然不是佛,但是我有潛在的佛性,那更好一點。最難的就是什麼?我只是有可能,我有沒有具備這個潛能都還不知道,但是有可能。所以這三個哪一個吸引人?當然本來是佛吸引人,它的用意我後面會再講。所以說真常唯心是以如來界、如來藏、眾生界、自心清淨等為所依,然後強調眾生本是佛,本具如來。

這些經典有哪些經典?有《如來藏經》,有一本經就叫做《如來藏經》,非常短,我等一下會大概介紹一下。《勝鬘經》,《楞伽經》、《究竟一乘寶性論》,還有《大乘起信論》,這幾部論講的都是如來真常唯心的。那麼其中它的論少,它大部分是經,論非常少,勉強來講只有《寶性論》和《起信論》。

《寶性論》確定是印度製造的,《起信論》當然還有在翻譯上或是在它是不是印度過來的,還有一點爭論,但是《寶性論》確實就是印度了,印度過來的。所以如果說《起信論》我們暫時不談的話,其實那麼龐大的經論裡面談如來藏的就一部論,就叫做《究竟一乘寶性論》,就是這個《寶性論》。但是它的經就很多了,師父列出來:《如來藏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經,這都是比較重要的經而已,其實它有很多經談如來藏的。所以現在比對相對來講,你可以發現中觀經論差不多,講般若,講中觀的經跟論一半一半,有許多經有許多論;講唯識的,相對來講論多經少,講唯識的有經,不是沒有,但是相對來講論多經少;那麼講如來藏的經多論少。所以這有它的一個特性。


為什麼講如來藏會經多論少?(問:經和論有什麼區別?)我說大體上定義了,細節可以討論,大體上定義,經是佛說的,論是弟子造的。論一般來講就是解釋佛說的教義的,但是不是佛說的,是弟子造的,那麼經一般來講就是佛說的。我現在問你說,為什麼如來藏思想會經多論少呢?

(答:淺顯),有沒有其他的?(答:經出現的晚),經出現的晚是事實,但是不是它論少的原因。確實的,因為如來藏有它要適應的眾生,它要適應的眾生,它要適應一般眾生。那麼論一般很深不容易懂,論又複雜又系統又邏輯,所以論不是給一般人讀的,論不是給一般信徒讀的,論都是給一般稍微專業一點的人在讀在理解的。

如來藏思想既然是為了普遍的教化,你在做一大堆複雜的論,那不是失去它原來的用意了?這是大概的狀況。為什麼唯識的論會多?因為唯識本來在教化上,它不是為一般普羅的眾生,它是為有一點程度的眾生在談的,所以用意都不大一樣。中觀唯識其實都不是為普羅的大眾,都是為具備一定基礎的佛學知識的眾生在講的。所以為什麼他說根基高的(學)中觀,五事不具足了,但是至少具有一些善根的就是唯識,那麼普羅的一般的再沒有辦法,那就是如來藏,就有這樣的一個狀況的差別。

所以如來藏它比較宗教性,它為了適應一般的眾生,引導大部分的眾生進佛法的門,你這樣子話你要簡單一點,你不能弄一大堆複雜的東西,所以說在印度及中國,這一系的弘揚,是比般若經論遲一些,晚一點,所以我們就把它排在第三位。就它的適應還有它的狀況來講,時間上排在第三位,因為它的弘揚稍微晚一點。


Hx:就是剛才講的如來藏這一系,實際上本來是佛,給人的印象,本來是佛結果犯了錯誤,不是佛了。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對吧?

師父:當然不對,問題就是說你要理解他的意趣,在《圓覺經》上就有這個問題,大慧菩薩他就是這樣問了,他說本來是佛,一念念無明,貪嗔痴煩惱所遮,他問佛說,那會不會以後成佛之後,莫名其妙哪一天又來一念無明又變成眾生?但是我們講本來無明,他不是說很久以前本來是佛,他是說無始以來,佛跟客塵雜染就在一塊,你後來把客塵雜染除去之後成佛,那就不會再雜染了。所以你要了解講如來藏的意趣,不然你一定會有這個疑問。

本來是佛表示說本來是佛,後來不知道怎麼搞的,你講的做了壞事或一念無明起來又蓋住了。那麼現在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修修又成佛了,哪一天又一念無明又,如果照邏輯上有可能會這樣子。但是問題是說你要了解講如來藏這樣的意趣的時候,你就比較不會有問題了。

那麼現在師父就是要講意趣,當然這個是印順導師依經論講的意趣。因為就《究竟一乘寶性論》跟《楞伽經》的講法,講如來藏的意趣用意在度化普羅的眾生,引導一般的信仰的眾生進入佛門。

所以剛才問你,三個(思想)哪一種是對人家吸引人,而且大家更容易接受的?當然一定就是這裡的第二個(本來是佛),而且容易明白。如果師父今天光弘揚如來藏的話,師父不用那麼累,講唯識講了半天還講好幾年,講中觀還講得口沫橫飛你還聽不懂。因為如來藏老實說很淺白,容易理解,師父講下去你就知道,師父講到這裡才第一堂課還不到幾十分鐘,你已經知道如來藏要講什麼了,

已經大概清楚知道如來藏要講什麼了,當然細節上還有一些細節,但是大概就已經知道要講什麼了。

二、意趣(應機方便)

  • 有這一類眾生,以為生滅法,對於系縛生死與解脫涅槃都是難可安立的。
  • 這類眾生,佛說是畏於無我句的眾生,就是聽了無我,而怕系縛解脫不能成立,死後斷滅而畏怯的眾生。
  • 對於這,佛又不能不適應他們,以善巧方便來攝化了,這就是如來藏法門。

意趣,有這一類眾生,以為生滅法,對於系縛生死與解脫涅槃都是難可安立的。

什麼意思?講一切法空,那我輪迴怎麼輪迴?是不是又回到老問題?以為生滅法對於系縛生死與解脫涅槃都是難可安立的。你一直說無我,但是你一直說有輪迴,你一直說無我,但你一直又說有生死、有解脫,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子?

你一方面一直說無我,一方面就說有生死輪迴、有因果業報;一方面說無我無我,一方面又說有生死,有輪迴生死,那麼又有涅槃解脫,到底誰在輪迴?到底是誰修證?是不是這個問題?

Hx你是不是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在問時候這個問題?就中觀來講那沒問題,因為師父就之前講用一條河流比喻了很多,但是有時候真的還是有點難懂了,難懂沒關係,那就用唯識的阿賴耶。但是你也不能把唯識的阿賴耶當成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阿賴耶是在變的,只是種子聚而已。有些人還是沒辦法(懂),那阿賴耶還是不夠實際,好像你非得要一個什麼東西在輪迴生死,那麼你非有一個什麼東西不變的東西在生死解脫這樣才行。有些人他就是沒辦法理解什麼叫一切法,什麼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什麼,談了半天還是搞不懂。

所以說這一類眾生,以為生滅法,什麼叫生滅法?一切法不是諸行無常都在生滅當中嗎?這些諸行無常的剎那生滅,對於系縛生死和涅槃解脫,那怎麼安立?就會有這種疑問了。那麼這類眾生,佛說是「畏於無我句」的眾生,就是聽了無我,而怕系縛解脫不能成立,死後斷滅而畏怯的根性。就是你跟他講無我一切法空他會怕,他的內心對佛法的理解度他還沒到達,可以理解緣起性空的這樣的一個層次,這個叫做畏我句。你跟他講無我,他嚇死了,無我,那我怎麼辦?無我,那我過去、現在、未來,我未來還要學習,還要學佛,還要修行,還要什麼。無我到底怎麼修?到底誰在修?我修的這些不都白費了嗎?會有這樣子的一個畏懼跟害怕,所以這種經上叫做「畏於無我句」了,「畏於無我句」,這個就是《楞伽經》跟《寶性論》講的。這也就是引導一般的眾生。

我問你,很多人說學佛學佛,然後去拜佛去什麼,你跟他聊天或談的時候,這些人其實都不知道佛教在講什麼,你更不用跟他講什麼無我、一切法空、緣起這些了,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但你能說他不是佛教徒嗎?他可能有三歸也受五戒,也到寺裡面去燒香拜佛,他也是跟你講業報講因果,而且可能在某方面的行持做的都不錯。但是你跟他講甚深義,佛教其實講無我的,他說什麼無我,那有業報有因果又無我,那到底怎麼回事?他就搞不懂這些了。

所以不管是吸引外道進來,所以對一般普羅的眾生,你不要去講中觀講唯識講那麼複雜。星期五的課有人跟我說,師父如果要跟我朋友解釋唯識那怎麼辦?所以我說不懂的,你最好不要跟他講唯識,因為他不但不理解,而且會造成很多(誤解)。但是如果有些人確實他的思維不錯,而且對哲學也有興趣,對這方面的理解,他又有他的興趣,可以談。但是一般人你談了,不但沒有辦法讓他對佛教引起興趣,而且又搞到根本不知道在幹什麼。

所以這類眾生就是聽到無我會怕,怕離系解脫都不能成立,而且我做了這麼多的善業到底是怎麼樣?還記得那個很有名的故事?師父已經提了不下幾百次,誇張一點了,


菩提達摩不是跟梁武帝在對論,梁武帝說我怎麼樣?花了那麼錢多錢度了那麼多眾生,然後修了那麼多佛塔,然後又蓋了這麼多廟,我有沒有功德?菩提達摩跟他講什麼?沒有功德,其實菩提達摩要講的是功德沒有自性的。你如果去執着的話,你還有我執,那就是世間福德或是世間功德都可以,那就不是真正出世間的了。就是說在這樣的故事看來,

也就是說梁武帝可能還沒到達怎麼樣,舉這個例子了,

梁武帝到底根性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是從他對話來講,可能梁武帝還是屬於什麼?畏無我句,因為他講沒有功德,他就畏無我句。因為無我是沒有本質、沒有自性的意思,所以他是畏無我句的眾生,他還是認為有功德,還是認為要修功德。

所以對這樣眾生,

如果說當初不是菩提達摩或換另外的人,因為菩提達摩他要找高根基的眾生,你如果換另外一個來講,就會跟他講功德無量,你們每次來做義工師父都會說功德無量。

然後怕系縛解脫不能成立,死後斷滅這些就必須要有方便的適應了。對於這個佛又不能不適應他們。你不能什麼都講究竟徹底的法,因為這些眾生根基還沒到。所以以善巧方便來攝化,這就是如來藏法門。

所以基本上如來藏法門是為了攝引外道,還有度化普羅的眾生。中觀、唯識他就是說度有一定程度的眾生,也就是說中觀唯識是度佛門內的人,讓他已經是佛教徒了,而且對佛教已經有一定的程度修行,讓他真正往更高更究竟的去提升,那就是中觀唯識。

那麼對於這些還沒真正入門的,或是在旁邊遊走,或是說他學佛學很久,但是你跟他講深的他也沒辦法的,你要讓他能夠起信,能夠繼續在佛門裡面修善根,那就依如來藏法門來度化。因為老實說很容易理解,我不用一堂課,我半小時,我可以把如來藏的思想是什麼講給你聽。但是我要講中觀唯識我不可能半堂課講個明白,我半堂課可能連一個遍計所執我都講不清楚。


Hx:如果站在這個中觀的立場,實際上如來藏是方便之道,本來佛性實際上也是一個依他起的?

師父:依他起的,一個空性,我先把後面的講了,因為《楞伽經》就是這樣講的,我後面會講的。

如果就中觀來講,他認為那個佛性本來就是空性,以空性為佛性,就是中觀的立場了,還有般若經的立場,我後面會講的更詳細。


E:如來藏不算是了義經?

師父:如果要般若進來,相對來講他不了義。所以現在了義不了義,你記得了義不了義有兩種解釋法,就般若中觀來講,了義就是最究竟最深的叫做了義,那麼其他的只是為了攝化眾生,那個叫做不了義。所以從般若經的或是中觀的立場來講,般若經一切法空是究竟了義,如來藏他是適應外道跟一般眾生的方便之道,所以叫不了義,記得,這是第一種解說法。

我問你《解深密經》怎麼講了義不了義?解釋清楚明白。那麼另一派像唯識學他是,說了義的「了」就是清楚明白的意思。中文的「了」有究竟的意思,但是這個「了」又有清楚明白的意思,所以就唯識學他的了義,清楚明白叫了義,不清楚不明白就是不了義。那就唯識來講,他認為他講的三性三無性是清楚明白解說一切法空,所以是了義。般若經,他不是說它不究竟,他也承認它究竟,但是因為般若經它是為高根基講的,它沒有解釋那麼複雜,因為講的不清不楚,所以叫做什麼?不了義。

所以如果從究不究竟來講的話,當然般若中觀會認為一切法空是究竟了義的,那麼這個如來藏,它就是攝導的方便。

這樣其他人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解深密經》經立三時教,他第三時教就是「亦空亦有」教,《解深密經》他認為那個是了義的,因為清楚明白。

Hk有問題了嗎?這邊應該就容易理解了,想唯識可能你沒上過,你也不知道是有點困難。講中觀那就更不用講了,沒聽過那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但是講如來藏我相信我半堂課就可以解釋它是什麼,這個很容易明白的,不容易明白它還叫做度化一般眾生嗎?如果連度化一片眾生都不容易明白那怎麼度了?所以它是吸引外道,然後度化一般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佛有大方便,他可以度化一般的眾生,讓普羅大眾都能夠來學佛種善根,但是進來之後慢慢把你往究竟了義的方面去引導。


Lola:為什麼有些人進了佛門很久,學佛很久還是不明白?

師父:當然不明白,因緣很多,如果他學很久從來不聽經聞法,他永遠不會明白。(問:這個人是不是很笨的)?不一定,(答:這個人是我)。你不會,你不會笨,你都來到中道聽經聽那麼久了,這沒關係了,個人的因緣,可能是中文的問題,這就是人的因緣,沒辦法。以後師父有空再跟你上英文。這樣子了,以後有機會如立師父還是師父再來開英文班,用英文來講佛法,但是最近比較忙,因為這兩年來太忙了,就這兩三個師父然後有很多事情要做,以後我們來開英文班了,師父也可以再練練英文了。所以你不用擔心,你今天師父敢跟你保證,你今天既然來到中道佛學會,而且坐在這邊講經了,你絕對不會笨,而且也絕對不會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根本今天不會來坐在這裡,這樣了解嗎,不要太妄自菲薄,可能機緣還沒完全到,有些人剛開始走得快,後面就走得慢,有些人剛開始走的慢,但是後面走的快,這個人的因緣不一樣。

Lola:覺得自己很離譜,有時候人家每個人都笑了,我也不知道人家笑什麼。

師父:沒有,這個是語言的問題,所以這無所謂的,這不是你笨,師父以前剛來這邊上語言大學剛上課,大家那邊問下午好,我不知道他問他什麼。你知道以前你沒有看過星際大戰?應該都有的,裡面有個綠色那一隻,像青蛙那一隻,你們知道嗎?星際大戰裡面有一隻像青蛙那一隻,那個他是見到的宗族很厲害,那一隻叫尤達 。那麼有一天上課的時候,那時候我第一年剛進大學,然後就不知道聽什麼課,好像是心理學什麼忘了,然後老師講講就講了尤達,然後大家都笑,我想說尤達是什麼,這個字我好像沒聽過到底是什麼,然後就一直查,查查不到,查查,然後後來我下課偷偷問如立師父說,這個尤達這個字到底是什麼?然後如立師父在那笑笑笑,我說你笑什麼?他說尤達就是星際大戰裡面綠色的那一隻,我在想,哦是這樣子,我還以為尤達是什麼專有名詞,還是什麼搞不清楚,這正常的。比如剛去大學上課,老師上大家在那邊笑,我還不知道老師到底在講什麼,這是語言的問題,沒關係,無所謂的,不用擔心。


Xy:以前師父講過了義、不了義,我當時記得這裡有點又不理解了,中觀的了義是在理上談,唯識的了義重在事上修?

師父:師父不是這樣子講的,重點你把它改一下,中觀的重點在理上談,唯識的重點在事上修,不是了不了義,你這個地方可能有點抄錯。中觀的了義就是究竟,唯識的了義就是清楚明白,就是簡單。


所以 Lola 你不用擔心,這個東西不是你聰不聰明問題,這個是語言上的問題而已。師父因為也歷經過這樣,所以師父很能夠明白,不用擔心,如果你有這個問題以後,大家笑你跟着笑就對了。


如來藏緣起

佛教都講緣起,阿含經講什麼緣起?業感緣起,為什麼叫業感?因為它以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行緣識、然後無明造業,業會感應遭受業報,然後就這樣生生世世的輪迴,所以叫做業感緣起,惑業苦的業感緣起。大乘佛教裡面中觀講什麼緣起?性空唯名講性空緣起。還記得唯識講什麼緣起?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或是講就直接講阿賴耶緣起就好,或阿賴耶自性緣起,或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為什麼叫做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因為一切法都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唯識講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如果上過《攝大乘論》的,師父講過很清楚。

為什麼要講那麼長叫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記得就唯識學來講,簡單的講,萬法從哪裡出來的?你不要跟我說從心,當然從心,但是你既然講到唯識,你就要具體明白一點了,你不能模糊的講心,你講心當然也對,我不能說你錯,但可惜師父是要精確。

所以你知道師父以前在大學上課教他們的時候,我考試你不能給我寫模糊的概念,佛教講什麼?講緣起,你隨便填個什麼字都對。

所以我要你精確的跟我講出來,我講說中觀講什麼?講緣起,唯識講什麼?講緣起,你如果考試這樣我不會給你分的,你說對講緣起,我也知道講緣起,我講中觀講什麼緣起?你要講性空緣起,什麼叫性空?什麼叫緣起怎麼樣你要講清楚,唯識講什麼?


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為什麼?因為萬法都是從哪裡出來的?阿賴耶識出來的,從阿賴耶識出來更精確的從什麼?

從阿賴耶種子出來的。為什麼叫做分別自性呢?因為每一個種子有它的怎麼樣?自性,它能生自果,它不會亂生,香蕉的果子不會生鳳梨出來了。眼識耳識的種子它就是眼識耳識,根種子它就現出根,識種子它就現出識,它不會亂掉,所以它能夠種子現出來是森羅萬象清楚明白的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搞混的,這個叫做阿賴耶自性緣起。

如來藏講什麼緣起?(答:法界緣起)。如來藏怎麼講法界緣起?那好你說如來藏講法界緣起,那《華嚴經》講什麼緣起?(答:法界緣起)。那到底誰對?我說如來藏講什麼緣起你說法界緣起,我說華嚴經講什麼緣起你說法界緣起。

如來藏講什麼緣起?如來藏緣起。如來藏講如來藏緣起。以前師父都會說,如來藏講什麼緣起?然後你們就說如來藏緣起,我說那華嚴經講什麼緣起?你不要跟我回答華嚴緣起,法界緣起,以後有機會講華嚴經我們再來談。

那麼現在如來藏就是講如來藏緣起。所以要記住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那麼不同的學派它的詮釋,其實就是緣起,但是它的詮釋角度有時候不大一樣,但是緣起的法則其實差不多的。

三、如來藏緣起

1、名稱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如來Tathāgata:

  • 「如此而來,如此而去」,「知如者」
  • 佛的十號之一

—藏Garbha-「胎」,子宮」,「種子「,胎藏」,「寶藏」

2、兩種詮釋:

  • 「如來俱足於內」(如來藏經典的原義)
  • —「具有成為如來的可能性」(論師的解釋)

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Tathāgata是「如來」的意思,如來的「如」是Tathā,那麼gata是「去」,āgata是「來」。

所以第一個,它是有如來。如來是怎麼樣?如此而來,如此而去,知如者。什麼是如?「如」就是諸法實義,諸法真實相。什麼叫如此而來,如此而去?就是隨緣而來,隨緣而去,真能隨緣者那就是如來。那麼「知如者」就是說,知道諸法實相的就是如來,為什麼叫如來?因為經典上說「如此而來,如此而去」,什麼叫「如此而來,如此而去」?以前聽過很多法師講經,叫做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鳥過天空而不留下痕跡,船過水麵而不留下痕跡。意思就是說萬法真能隨緣,那誰真能隨緣?唯有如來。

那麼「知如者」就是知道一切諸法實相的人,所以「如」其實是諸法實相的意思,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大家都知道。

然後藏Garbha-是藏,它它的梵文字就是Garbha,Garbha翻譯成藏,但是這個Garbha在梵文字裡面有「胎,有子宮、有種子、有胎藏、有寶藏」的意思,有這麼多意思。總之他的一個意思就是說藏在裡面的意思,所以Garbha-是藏

因為你不管是說有胎、子宮了,

我問你,胎是不是藏,藏是有新生命在裡面,那麼當然子宮種子什麼樣子,就是表示潛藏在裡面的意思,或是說藏在裡面的意思。但是藏在裡面,表面上看不出來,所以總之那麼多意思,總之他就是藏起來的意思。

那麼我問你,既然叫Tathāgata,他也就是說什麼?如來藏在裡面,有一個具足的如來,具足的佛藏在裡面。

對於如來藏,他有兩種詮釋,一個是如來具足於內,第二個具有成為如來的可能性。

那麼講如來具足於內,就是如來藏經或是如來藏經典的原意,具有完整的如來智慧德相,完整的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完備的如來潛藏於眾生裡面,這是如來藏經的根本意義。

但是論師們中觀還有唯識,還有其他的論師們,他們傾向於把這個如來藏解釋為如來的可能性。剛才師父不是講可能性,這就是論師們的解釋,(問:為什麼他們有不同的解釋)?因為認知不同 ,因為經典是為了度化一般眾生。但既然是度化一般眾生的話,那就會有什麼狀況?(問:如果說是可能性對我來說有一點好像是賭博的意思,我可能是贏的,我可能是怎麼樣的)。他不是這樣,他只是說我們如果去修就有機會,如果你不去修你就沒有機會。


Lola:我們真的是有佛性?

師父:不是真的是佛性而已,就是具足如來,具足於內本來是佛,這是confirmation的,這個是 potential,這樣了解嗎,我問


你說那論師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解釋?你要記得,因為經典上告訴你這個如來具足於內的話,比如說《楞伽經》這一類,他也說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之道。既然是方便他就不怯於勝義,


如果你說本來是佛的話,你就等於肯定了一個本來不變的本質了。(問: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是有佛性在裡面的)。沒關係的,你就這樣認為沒關係的,有助於善根的修行跟增長都可以。58.37


(討論,略)沒關係,我們慢慢再討論了,因為你這樣又講到潛在性的,又等於是講到潛在性去了。所以你要知道說為什麼論師要這樣子解釋?因為論師會認為說如果你把它認為說本來具足佛的話,那就等於怎麼樣?

我先提一下就好了,他們認為會跟緣起有些有點不大契合,所以經典說那個是度化眾生方便,那麼論師會把它解釋為可能性,他可能會更符合於佛教講緣起的用意。

那麼你也不用在這邊搞混了,反正如果你認為說眾生本具佛,你比較容易認知,比較容易接受,對於你的修行上更有幫助,那你就這樣認為。

論師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解釋?經典上說他肯定本來有一個如來,他說是方便,但是論師會認為說,這樣有點不大符合佛教最根本講緣起的用意,所以他把它解釋成為可能性,尤其是中觀唯識學家把解釋為可能性,這樣可能更符合於佛教的根本教義。

Lola你先這樣認知就好,你不用在這邊又搞混了又什麼,你就認知眾生本來是佛,然後經過修行把客塵一層一層的擦掉,未來的佛顯現出來,那就是成佛。(問:我常常是這樣想),這樣想也是對,你這樣想就好。


在這裡我想到一個故事,也是講了不知道千百次,哪一個故事?神秀大師的,神秀大師講什麼?「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擦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如來藏的思想,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就本來具足顯現的光輝,那麼我們要把它擦乾淨,不要讓客塵煩惱沾染。慧能大師講過什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我們可以說兩個都沒錯。神秀大師從什麼角度來談?如來藏來談,慧能大師從什麼來談?般若中觀的理論來談,兩個都沒錯。為什麼後來慧能成為六祖呢?我們大概這樣講,如果你問神秀的徒弟,他也不認為慧能是六祖。但是在這樣的一個體系就認為說,般若經比如來藏更究竟更了義了,他會有這樣的看法。

所以後來五祖以後到六祖,他們本來是用《楞伽經》的,後來用《金剛經》印心,就有這樣一個轉折點,就是對大乘佛教思想體系的解釋跟認知有這麼一點點差距。


Hx:要是這樣講的話,實際上禪宗並不能說是它是中觀或者是屬於是如來藏的,它兩個都有?就是因為到後來神秀這一支也是很厲害。

師父:神秀這一支並沒有斷, 所以有南禪北禪,有南頓北漸,如來藏一定是漸的,般若的一定是講頓的,理上頓,因為般若中觀他直透一切法空,所以有南頓北漸的,南禪北禪,不知道禪宗南禪北禪的沒關係。那麼說就禪宗的傳承來講,其實般若如來藏都有,所以禪宗傳到後面非常複雜,它有的有般若的樣子,但是有的又有如來藏的感覺。比如說悟真性明心,悟你的本來面目,如果你要用如來藏來講,本來面目就本來是佛,所以禪宗是有點複雜,你要看它是哪一派哪一系的。


Xy:六祖頓悟以後他說了幾句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師父: 我講一下就好,你們也不用在這邊吹毛求疵,我提一下就好,

所以在以前佛學院的時候,有在討論一件事情就是說,六祖慧能到底是立足在般若的思想,還是立足在如來藏思想?後來有一個說法,我是覺得還蠻能夠接受,就是說根底上是如來藏,方法上是般若,但是這是一種說法而已,不是說一定是這樣的。因為為什麼你從六祖壇經裡面看,他好像有時候在描述般若,有時候又好像在描述如來藏。所以師父覺得初學佛者不要一下子去讀六祖壇經,因為你會搞得一個頭兩個頭大。而且慧能大師就跟你講,他的法門是上上乘根基所學的,這是六祖壇經自己講的。所以你要是看了自己出了問題,那不是他的問題,也不是師父的問題,因為六祖已經跟你講了,師父也再三交代了。但是現在很多學禪宗偏偏不信邪,自己要去弄,然後弄到變口頭禪了,動不動就自性,動不動就明心見性,動不動就什麼,動不動就開悟,動不動就明心見性,但是你落到現實上,你叫他打個坐他也不願意,你叫他三歸他也不想,你叫他五戒他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座,那就落入斷滅了。

所以有這樣的兩種詮釋,一個是經典本身,是方便的教說,另外一個是論師,他想把它解釋成為更符合緣起法一點。


Hk: 為什麼就是說如果是如來藏本來具足佛性就和緣起有衝突?(師父:所以它是適應眾生),如果這個跟緣起有衝突,這個衝突是在哪裡?

師父:他意思就是說,成佛就中觀來講,成佛就是一切法空性,既然一切法空性,你不能說我們本來就具足。成佛是必須要三大阿僧祇劫去修無量法門,然後去修無量功德,去累積無量功德才能成佛的,這個叫做緣起法,不是說你本來就一個不變的什麼東西。講緣起就是要不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你現在講佛性具足,表示本來是有那個東西。就論師來講,它跟緣起法有一點相衝突了。

Hk:具足,但並不等於說它不變。

師父:具足就是本來你就是佛,也就是說你不依緣起,你本來就具足就有這樣子的,你可以再思考看看。你們可以詳細思考看看,好好想想看。

為什麼說本來具足,不是佛性而已,你講佛性它還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可能性、潛在性、本來是佛,都可以是佛性,但是三種解說意義還差很遠,那論師會比較傾向於可能性跟潛在性。

尤其是如來藏經比較講在本來具足,他的本來具足是完整的佛,不是只是佛性而已,是完整的佛,所以說眾生本來是佛。


Xy:這樣是不是表示說如來藏系,他本身就沒有他自己的系統研究的論師?

師父:他基本上沒有專門的論師的,所以我說它論很少,它是以經為主的。


Xy:能不能這麼說,釋迦摩尼佛他看到人本具佛性,這種佛性就是可能性?

師父:那就看什麼經什麼論怎麼解釋。

如來是如來藏經這種,它就是說本是佛,如果是中觀叫做可能性,如果是唯識它就是潛在性,所以解釋不一樣。總之你也不管解釋一樣不一樣,反正意思就是說你要不要努力用心,都會成佛,不努力用心就不會成佛,這樣就好了。


Xy:靈山會上大伽葉如來拈花一笑,禪宗的故事,教外別傳禪宗的故事,都是有點關係。

師父:因為禪宗本來在他的傳承上,從達摩開始,他以《楞伽經》印心的時候,早期就是傳承如來藏思想的。所以禪宗很多時候會有一點如來藏思想的味道。

Hx:像從如來藏這一系,就是一代一代的祖師傳下來,那些祖師肯定他認為如來藏在他那地方就是對的,就是一個了義的,他自己不會認為自己不了義,我是說就說是歷代祖師。

師父:你的祖師如果指的是中國祖師,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指的印度的祖師是論師的話,印度的論師,

你講祖師可以分為中國的祖師,還有印度的祖師,印度的祖師一般我們通稱為論師。如果是論師的話,他會比較把它解釋成這樣子,解釋成什麼樣?具有成為如來的可能性。如果是論師大部分,我不敢說百分百沒有例外,大部分,我們所見到的所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把它解釋具有成為如來的可能性。這裡所說《寶性論》是唯一一個,但是《寶性論》它是依什麼?《寶性論》雖然他認為說,如來藏的本意是如來具足於內,但是《寶性論》它的方法是說,它是不了義,它是不究竟,它是方便之說。《寶性論》它本身認為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其他的論師把這個如來藏解釋為可能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寶性論》它還是比較傾向認為他是方便,他認為眾生本來是佛,是如來藏這一類經典本意,但是這些如來藏經跟《楞伽經》認為,這些是度化眾生的方便。1.12

Xy:說《寶性論》是誰造的?

師父:一般叫堅慧了,但是這個人的背景一般流傳的很少,這個人的記載很少,我們只知道中國的《寶性論》就是堅慧。

我們休息一下好吧,忽然間8:20,來我們休息一下,回來再來。


Hx: 身內具足,這兩個,一個論。如果按經典來講的話,第一個詮釋,實際上它是對一切法空的一個違背。前頭就講法空相,結果到最後突然出現一個如來性是不空的。

師父:所以論師為什麼把它作為可能性來解說。那麼這就是為什麼說某些論師會認為這個是不了義的,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包括經典自己都說,《究竟一乘寶性論》它就認為如來藏是攝引眾生的方便,那就不是講究竟的。那麼論師就認為把它解釋為是可能性。

1:14:20

Xy:這裡講的問題,剛才講在大學裡講尤達,我們幾個同學不知道什麼是尤達,(,就是這樣,就是因為是語言的問題),這是個什麼東西,你說是不是個電影?

師父:對的,就是《星球大戰》有裡面有一隻綠龜,看起來一直像青蛙一樣的東西,但是它不是青蛙,它就這麼一小小的綠色耳朵大大的那一種,它是尤達。

Hx:您講這個例子的用意是告訴Lola說是有時候引起別人的笑,是因為不知道。

師父:不是引起別人的笑,就是說當你語言不很熟的時候,別人講到一個什麼笑話,大家笑,但是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師父意思就是說我以前剛在大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他就是不知道講什麼,就舉一個尤達,然後大家就在笑,就講就像那隻尤達,但我不知道 尤達到底是什麼,我不是說不知道,因為尤達這個名稱我就不知道,因為中文根本不是翻譯成尤達,要我不知道是什麼,我就一直查,一直是去查,尤達是什麼查查不出來,查半天沒有,因為字典上沒有這個東西。後來下課我去問別人才知道說原來就是指那一隻,我說原來是這樣,別人都笑了半天,課堂上笑得很好笑,我上面傻傻的不知道他講什麼。我意思要跟Lola講說這不是智慧的問題,這是語言的問題。如果今天師父講的是比如說英文,可能師父講某些英文笑話,可能你的英文很好一聽你就笑,但某些人可能不知道師父在講什麼,或是老師在講什麼,語言的問題,所以不用擔心,不是智慧有問題。像很多廣東話的笑話我也覺得不好笑,問題不是語言的問題。

剛才講如來如來藏緣起,第一個名稱是如來。

3、如來在藏

如來Tathāgata:

—根據一類大乘經所述,一切眾生皆俱足如來智慧,相好莊嚴。

Garbha:

—然而卻被貪、嗔、痴煩惱所覆蓋


根據某一類了大乘經所述,不是說眾生所有經典都這樣講,就是根據這一類經典,剛才師父列出來那一類經典,《如來藏經》、《勝鬘經》。

第二個,藏就是Garbha

那麼對於這個東西我們有兩種解釋,那麼接下來我們這樣講說,


如來在藏,如來就是Tathāgata,他對如來是佛,那麼根據一類大乘經所描述說一類,不是說所有,就是說某一部分的大乘經所述: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功德相好莊嚴,要記得這個,它不是講佛性而已,不是講成佛的可能性而已。

他是說,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功德,也就是完整,不但是智慧功德,連相好莊嚴都具足。什麼叫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全部具足。也就是說用本來是佛來描述它,不是那個佛性而已,是已經完全圓滿具備。然後《圓覺經》這一類的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功德相好莊嚴,可惜,然而卻被貪嗔痴煩惱所覆蓋,那就是眾生。


Lola:這不是釋迦牟尼佛他成佛的時候,他講這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師父:對,有些說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有些說皆具佛性這樣子的。但是我是說如果是佛性的話,經典就有不同的解釋了,那麼這一類的經典就把它當成是原來的佛,本來是佛。那麼這樣子的狀況就是說,既然本來是佛,那麼我們等於佛嗎?那又不等於,為什麼?因為佛沒有被覆蓋,但是眾生是佛,被貪嗔痴煩惱所覆蓋,這兩個加起來就叫做如來藏。為什麼叫如來藏?你可以講如來在藏或如來藏在裡面。1.19

That's why you have to cultivate To activate your business。他不叫activity,他叫做 minister,所以師父講 mad as facial不是講 manifest as accident意義還不大一樣,這樣可以嗎?


Hx:這個佛它叫兩足尊,然後它指的是智慧和福德,如果按這個定義的話來說,一類大乘經的話,它認為每個人都實際上都具足了。

師父:但問題是,你具足你就是佛了,那還不是,為什麼?他因為被煩惱貪嗔痴所覆蓋。

Hx:那我們的目的只需要去掉貪嗔痴煩惱,為什麼還要修智慧修無量功德?

師父:其實我們修的福慧跟資糧功德,如果就這一類經典所認知的所謂的修,是去染顯淨,還不是轉,講轉是誰在講的?唯識在講。所以師父常常講第一個叫做什麼accumulation,中觀。。。。,然後唯識是。。。。如來藏 manifestation,1.20

一個是講堆積無量無數功德——中觀。唯識講轉識成智,轉;這個(如來藏)講顯。但你講「現」跟「顯」還不大一樣,現你可以說是忽然出現,但是這個顯是把某些東西排除掉後,某些東西顯現出來。也就是說師父剛才用那個雞蛋,本來是佛,但是外面被客塵染污,我們的修行不管你修智慧修什麼,其實他重點都是在把這層擦掉,這一層擦掉裡面的佛自然顯現,就這類經典,所以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Hx:就是說是從這個角度來講,不需要修智慧和福?

師父:還是要修,它的去掉,當然我們是理論上我們是講去掉,但是實際上它的修行其實就是在去掉貪嗔痴,你修智慧去貪嗔痴,所以叫做時時擦拂拭,你的修行其實就在去除這些。你記得師父說智慧跟煩惱是怎麼樣?此消彼長的,你智慧越高表示你煩惱越低,你煩惱越多表示你越沒有智慧,你智慧越修越高,表示你的煩惱越來越低,越來越少。

Hx:等於說是煩惱越多的話,等於你把已經具足的智慧給蓋住了?

師父:對!已經具足了佛,不但是智慧,而且相好莊嚴全部給它蓋住了。

Hx:凡夫做功德,目的修是把蓋的這一層擦掉。

師父:擦掉,它裡面的佛自然顯現了,這個就是如來藏的根本教理。

4、如來藏緣起

依如來藏來解釋緣起,同時建立生死流轉還滅涅槃的理論。



如來.png

如來藏緣起

有沒有看過這個圖?有沒有看過流轉還滅這個圖?有沒有覺得很熟,這個圖——苦集滅道,這個圖從阿含經、阿毗達磨、俱舍論,也講這個圖,中觀裡面講這個圖,唯識裡面講這個圖,現在如來藏還是講這個圖。就是在講緣起流轉還滅苦集滅道,如依如來藏詮釋緣起,同時建立生死流轉還滅的理論。

唯識依什麼建立?唯識依阿賴耶依他起,依阿賴耶建立生死流轉跟解脫還滅。那麼如來藏就依如來藏詮釋緣起,同時建立生死流轉和解脫還滅,它的根本就是如來藏緣起,那麼流轉上來講的苦集它就是藏,那麼就還滅來講的話,它的滅道就是如來。

所以他用如來藏的藏,還有如來來解釋藏,來解釋苦集,如來來解釋滅道,(問:師父他如來藏這個藏,他就是指的客塵?)。客塵,對,為什麼?

因為如來藏在客塵裡面,貪嗔痴煩惱客塵。

你再看看這邊畫的這個圖,不是本來是佛嗎,這個佛就是如來,外面不是有很貪嗔痴煩惱蓋住嗎?在這些貪嗔痴之後就會造成我們的什麼?煩惱造業,造業就不斷的受報輪迴。所以外面的就是苦集之因,裡面這個佛就是滅道,滅就是佛的本質,它是究竟清淨,究竟智慧。道就是方法,什麼方法?把這個擦擦擦,還不是一天可以擦成,要三大阿僧祇劫把它擦乾淨,然後讓這個裡面的佛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叫做苦集和滅道。苦集就是外面的客塵,貪嗔痴煩讓我不斷的輪迴,滅就是裡面那個佛具足,道就是教我們也是這樣去戒定慧,其實在擦外面的客塵煩惱。


Sw:這個順序是苦集道滅?

師父:如果是講苦集道滅,你為什麼不乾脆講集苦道滅?滅是最終,你這個邏輯是沒錯的。

你這樣講的話,你怎麼不乾脆連上面都掉了,就講集苦道滅不是更符合嗎?就是因果因果這樣子。為什麼?道是因,滅是果,它上面也是,集是因,苦是果,他為什麼不講集苦道滅?就因果、因果這樣不是好,為什麼?


Hx:那個比喻很好理解,說是到醫生那地方去,醫生要告訴你有病,然後你造成這種病的原因可能有1、2、3、4。有病就是指的苦。然後造成的原因就是集,能治好是滅,怎麼治是道。得先有醫生告訴你這是苦,你認識到苦了,你才會想到原因,找出來原因是什麼,能治了,你才會就是說去想着去找方法,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對不對?

師父:沒錯,你如果不覺得你有問題,他怎麼告訴你原因?你今天都覺得你沒有病,他怎麼告訴你病因?他一定要先指出你有病,就是苦,然後說服你說你真的有病,你剛開始還不承認你有病,我怎麼告訴你原因。要先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你認知到承認確實人生是苦,那我再告訴你苦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告訴你有希望是可以治的,最後才告訴你方法是什麼。所以它是理論沒錯,但是它不是純理論,它是世間真實的相。

對,如果你就如理論邏輯來講,你為什麼不先講因再講果?但是我就說它不是純理論,它是從現實世間下手,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如果他跑去就說,你知道我們的苦是什麼,你說我都沒病,你告訴我這些做什麼?你去看醫生,醫生告訴說你沒病,我沒病那你跟我講一堆/我就可以回去了。醫生就說你有病你有問題,什麼問題?比如說你睡不着,然後常頭痛,那麼就他診斷來講就說,你是什麼病。接下來醫生要告訴你為什麼會造成這些病?就是你怎麼樣晚上不睡覺,作息不正常,不運動,焦慮,然後工作壓力大,然後又加上暴飲暴食什麼,這些都是造成這些病的原因。當然醫生接下來會說可以治——滅,接下來怎麼治——道。所以他是根據生活的真實,它不是純理論的。

沒關係的,上師父課就有一個好處,我會不斷的複習。

這個就如來藏,如來藏還是在講這個問題,你覺得如來藏簡單一點還是唯識簡單?當然如來藏的理解簡單一點,反正就是一粒,把外面擦乾淨了裡面顯出來就好了,後面會有很多比喻更容易理解,容易理解。

如來藏思想的發展

  • 初期

— 經:如來藏經 Tathāgatagarbha

  • — 思想:1)如來在藏 2) 有我 ātman的色彩
    中期

— 經:勝鬘經 Srimāiadevisutra

Idera:1)空不空如來藏 2)所依

  • 晚期

Sutra 《楞伽經》 Lankavataasuta

Ideas 阿賴耶與如來藏

當然它有它的一個過程,當然細節上還是有它的不大一樣,雖然大體上是這樣,但是細節上還有點不一樣:

初期以如來藏經為主,它叫做Tathāgatagarbha,初期的這部經典講得非常簡要,它沒有太深的理論,它講的都是比喻。

思想;依如來在藏,有我的色彩,有那麼相似於我的色彩,因為這不是師父猜的,這是經典上弟子問佛說,你講這種如來藏是好像有點「我」的色彩。我們這個是說弘揚出來的過程,

中期: 類似像勝鬘經這一類的 Srimāiadevisutra,David Sichuan。

1)講空不空如來藏。2)所依。

有聽過所依嗎?唯識以阿賴耶為所依,如來藏就是以如來藏為所依。

晚期:重要的經典叫做《楞伽經》 Lankavataasuta,阿賴耶與如來藏的結合。

重點是阿賴耶與如來藏的結合,其實應該是說上面是空,如來藏跟空的結合,下面是如來藏與阿賴耶的結合,然後如來藏的了義不了義。

所以這三期的經典就它的特色來講:

第一個,如來藏經是最早解釋介紹提出如來藏思想的經典,但是有「我」的色彩,那麼《勝鬘經》裡面把如來藏跟空給結合起來,所以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那麼到了後期,《楞伽經》就是把阿賴耶跟如來藏結合起來。


所以你會不會覺得《楞伽經》有點熟,有點面熟的,Hx你覺得在哪裡面熟?

Hx:他就是說是咱們講的禮拜五的課裡頭就講阿賴耶識三經十一論。

師父:是六經十一論,但是師父書上只解釋三經,重要的三個經,裡面就是有《楞伽經》,所以《楞伽經》被當做不但是如來藏的經典,而且也是唯識的經典。那麼基本上把《楞伽經》列為唯識的經典的話,是玄奘大師,六經十一論是玄奘大師提出來的,那麼其中他就是把《楞伽經》列為是六經十一裡面的六經,而且是蠻重要的。所以我們會認為說,它也是唯識學的根據經典,其實這是玄奘大師把它列進去的,確實它裡面也講唯識的理論,但是它是把唯識跟如來藏把它結合起來,很有趣。把唯識跟如來藏解釋起來,那不就更完美了,你在生死流轉上你可以用阿賴耶解釋,那麼在講清淨還滅上來講可以用什麼?成佛上可以用如來藏來解釋。也就是說客塵煩惱你用阿賴耶解釋,那這套理論就很完整,到最後成佛的顯現就用如來藏來解釋,那不是整套理論非常完整嗎?


Sw:玄奘大師對這個如來藏他有沒有什麼?

師父:玄奘大師基本上是唯識的,他基本上沒有特別提到眾生本來是佛這樣子的,他還是依唯識主要認為,(問:阿賴耶識和如來藏主要是比方說在關係上的闡述),你說玄奘大師還是?他不會特別去提如來藏的東西,但是《楞伽經》裡面倒是有闡述,我後面會講,我會這一個一個講,後面會講。

因為如果就中觀唯識的論師的話,他會認為如來藏經典是什麼?是方便之道,所以他不會特別又去解釋它。

四、如來藏思想的發展

1、初期

1)Sutra 如來藏經,大般涅盤經

2)— Ideas:

— 如來在藏

  • 一切眾生中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
  • 為煩惱客塵所覆蓋(klesakaia)

— 似外道『真我』

  • 一切眾生皆俱不生不滅的精神體
  • 我者既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 法身不變,煩惱所藏,隨世流轉
  • 法身離纏,一切自在,即是如來

初期如來藏經

那麼《大般涅盤經》也是講如來藏,那麼比較清楚的就是《如來藏經》,具體講如來藏的特性,它的理論思想上是這樣子,如來在藏,一切眾生中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為客塵煩惱所蓋。

你知道klesakaia是什麼?klesakaia就是煩煩惱的意思,klesa,你們應該要知道,klesa就是具舍,含藏。所以就是煩惱覆蓋的意思,klesakaia就是被煩惱覆蓋的意思。

所以一切眾生的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被煩惱客塵所覆蓋,這是如來藏經的根本教義。

我們現在在談一部經,這部經叫做《如來藏經》。

有一點真我的色彩,因為他說眾生有不變具足的如來功德相好莊嚴,有這麼相似的一種色彩存在。他是說,一切眾生皆俱不生不滅的精神本體,這個精神本體就是如來智慧功德。我者既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這是經典的的論據。

我者即是如來藏,一切眾生有佛性,即是我義,這個是經典上的語句。

法身不變,煩惱所藏,隨世流轉,這個都是如來藏經典上面的論據。那麼法身離纏,一切自在,即是如來。法身不變就是指本來是佛,煩惱所覆蓋,所以隨世流轉,就是三界六道三世不斷的流轉。那麼法身離纏就是把客塵擦乾淨了,那麼就一切就自在了,這個就是如來。

所以他的理論不難,反正就是有一個如來在裡面,貪嗔痴煩惱覆在外面,那麼法身不變就是指裡面的如來,但是被煩惱所纏覆蓋住,所以我們就這樣子不斷的生死流轉。那麼現在如果能夠把外面的煩惱經過修行擦乾淨了,就是叫做法身離纏,那麼一切就自在了,這個就是如來了。所以這種理論不難。

Xy:似外道,那個外道是指什麼?

師父:比如說印度很多外道都講一個不變的我,尤其是印度教。很多時候他如果不特別指明的話,除非說有特別指明說,很多時候他講的是印度教,因為印度教就是有一個不變的我,大我就是梵,小我就叫做阿特曼。


Hx:佛陀講的時候講的無我、苦、無常,這個東西它實際上講外部這一圈,然後常、樂、我、淨,到後來講的時候,他是指的中間?

師父:如果就如來藏的經典的話是這樣沒錯,我說就如來藏的經典,所以你要經典的體系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是般若的話,那就不是這樣子講,般若這樣講就不對了。般若就是里外都是畢竟空,就不能有一個本來不變的東西。(問:佛陀講那個常樂我淨講的是?)所以如果講常樂我淨本來有佛性,常樂我淨這個東西,如果就某類經典來講,他認為這個是方便之道,攝引眾生的方便。唯有緣起畢竟空,那才是究竟了義之教。

那你問說師父,為什麼要有方便有究竟?沒辦法,你佛教流傳在這個世間,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眾生,它就有不同的適應了。

我就說,你不可能遇到所有眾生都講一切法畢竟空,有些人他只能懂五戒三歸,有些人只能學十善道,有些人能學唯識,有些人你只能用這種東西度化他進來。

Hx:有時候感覺到有佛可修心裏面還踏實一點,如果說連這個也沒有的話,就覺得輪迴?

師父:所以前面不是講畏於無我句,這也是經典上講的,畏無我句眾生,講如來在藏,好像踏實一點了。確實眾生就是這個樣子的,有些眾生你還不能講無我,還不能講畢竟空。這樣你就很可以明白為什麼要講如來藏了,講如來在藏,確實好像踏實一點了。

Xy:有的時候說如來藏,有時說如來在藏,一樣的意思?

師父:意思是一樣,如來在藏就是如來藏,因為藏本來就是藏在裡面的意思,它總之就是如來藏在貪嗔痴煩惱裡面,意思是一樣。所以如來在藏意思就是被貪嗔痴然後給纏住包裹住了,如果是藏的話就是藏在裡面。


Xy:說如來藏的話,它就說明一個名詞,就是說這是一部經的名字,是《如來藏經》。

師父:如來藏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如來藏在貪嗔痴煩惱裡面,就是代表這個意思。如果說如來在藏是一種描述,但是有一部經它就叫做《如來藏經》,所以有時候會搞混了。如來藏它是一個思想的概念,但是有這麼一部經它就叫《如來藏經》,它就是在表示如來藏的概念。它裡面在描述的時候,有時候就用如來在藏,因為被煩惱貪嗔痴給纏住了。

Hk:我者既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這個我義?

師父:所以說這個字意就是在經典裡面,有菩薩就問佛說,這個樣子好像有點似同外道的想法,那麼佛陀當然有解說了,我後面再講,為什麼要這樣講?度化眾生方便,到最後其實連如來藏都是畢竟空,我先提一下。

Hk:那個法身不變的法身是指的?

師父:指的就是裡面的佛的具足,法身的意義很多種,但是這裡的法身就是具足的佛,我們下個禮拜再繼續把這個講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