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講
(如源法師) 成佛之道-90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今天是成佛之道這個學期最後一天,下次開學9月11號星期六。那麼今天我會儘量講到止觀雙運的地方,儘量把它講完。上個禮拜說
我們的根本執着,不管大小乘根本的執着叫做我執,這個我執有分兩種,還記得嗎?哪兩種?當然我執屬於法執,那麼如果我執的話,我執的話有分為哪兩種?一個是俱生我執,一個分別我執。俱生是根本的煩惱,根本的無明,分別是我們後天才去學習灌輸的。除了俱生還有分別,其他有什麼?一個叫補特伽羅我執,一個叫薩迦耶我執。
補特伽羅我見還有薩迦耶見,兩個都是我執,但是裏面最根本的是哪一個?薩迦耶見。所有的眾生都叫補特伽羅,你執着每一個眾生有一個不變的本質,那個叫做補特伽羅我執,但是針對自己就叫薩迦耶見。所以薩迦耶見是最根本的,證悟證初果或是證初地,斷三結,三結就是根本的三種錯誤或三種煩惱。第一個就叫什麼?身見,身見就是薩迦耶見。所以你看我們常常講說無我、無我,要破我執,問題是我執到底是什麼?你有沒有搞清楚?如果你沒有搞清楚你怎麼破?
你我執很重,你還以為你一直在破我執,因為你不知道你要對治的到底是什麼。那麼法空觀已經講過了,那麼講我空觀,在講我空觀之前,先講我執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是什麼,我們接下來才能講空。所以現在我、我執是什麼,你們應該都清楚了。佛教講如果你講一個緣起的身心和合的、緣起的無自性的我,叫假我,那沒問題,但是如果你在假我裏面去執着一個不變的什麼東西,靈魂、阿特曼或是什麼常住的什麼,這個就有問題。
辛二、我空觀:51-【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
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3.3.4 我空觀
- 從凡情所執的我來說,不外乎『即蘊計我』,『離蘊計我』二類。
『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3.3.4-1 破即蘊計我
一般的我執,都是執蘊為我的。但五蘊是眾多的,生滅無常的,苦的,這與我的定義──是一、是常、是樂,並不相合。如真的五蘊就是我,那就不成其為我。
現在我們要講怎麼觀我空,用空怎麼破我們這個我執見。
首先我空觀:【從凡情所執的我來說,不外乎即蘊計我,離蘊計我二類。】
不管是一般人或是其他外道,他們執着一個我,怎麼執着?會認為我這個身心生命有一個不變的我。那問你,如果說你認為這個身心生命有一個不變的我,你會認為這個「我」在哪裏?有的會認為說就在身心生命裏面。有的會認為說離這個身心生命其實有一個我,只是他現在假借這個身心生命而已。
如果有人執有一個不變的我,他說這個不變的我只是現在暫時借用這個身心生命而已,這個身心隨時可以離開,或是在某些狀況下才可以離開再回來。如果你這樣執着的話,就叫做離蘊計我或者即蘊計我。
我問你,從凡情所執的我來講,不外乎即蘊計我或是離蘊計我,這個蘊是什麼?五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無蘊皆空」,五蘊皆空,他就是依我空,然後廣觀到一切法空。所以當他講五蘊皆空的時候,他先叫你觀什麼?觀這個身心生命,叫做觀我空。然後後面就講到一切法的時候,擴張到一切法就變一切法空,所以他還是先從我觀開始觀,所以這個蘊就是五蘊,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
在座大家應該都知道五蘊是什麼,色就是構成身心生命的我執體,就是肉體,受想行識是精神體。也就是說他現在要講離蘊計我、即蘊計我,意思就是說當你執着一個我的話,不外乎就在這個身心生命去執着。到底這個我是在身心生命裏面還是離開身心生命有一個我?所謂的即蘊計我就是認為說,這個身心生命裏面有一個我;離蘊計我就是說離開這個身心生命有一個不變的我,就是這兩種而已。「執我」就是這二種,要麼說在身心生命裏面執着有一個不變的我;要麼就認為說其實這個我只是假用,離開這個身心生命,還有一個不變的我,就是會有這二種執着。
這二種執着,在中觀裏面,他就用即蘊計我,離蘊計我,二類來破斥,二個都不成,是故知無我。所以就說「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這個不變的我,你如果認為有的話,中觀就問你,這個「我」到底在哪裏?是離這個身心生命有一個我,還是就在身心生命裏面有一個我?如果你說在身心生命裏面有個我,他就用一些正確的觀念或邏輯來破斥你說,這樣不對。你說離開身心生命有一個不變的靈魂或阿特曼,他又用一些正確的觀念來破斥你說,這樣也不存在。我問你,那怎麼辦?沒有個不變的我。但是有一個什麼?有個身心生命無限因緣所複合構成的假我。所以講因緣和合的假我是對的,但是如果你講離開這個身心生命以外有一個不變的我那是錯了。這個就是中觀要破斥的,也是我們修行要着力的點,也就是根本的我執。所以人家說不要執着什麼,一般講說不要太執着什麼,其實一切的執着無外乎從我身心生命自我的我執而來的,你有我執你對外就會有我所執。
像看到這個東西,說不要太執着,放下,可以,但是這個不究竟不根本,因為這個是我所,你沒有看到他的問題根源。所以你要從外面慢慢消減,但是你要真正認識到說,其實真正執着的是這個我,你這個執着的我能破、能放,那你就不會有我所了。所以這個地方中觀其實論證的蠻詳細的,但是我這邊只是大概提一下而已,大概分析說明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談中觀的時候我們來做更詳細的分析。
因為大家第一次接接觸,
第一次接觸中觀的舉手,你以前都接觸過都學過,第一次接觸中觀的請舉手,以前學過中觀的請舉手,聽過了,但是不是很清楚,所以有一半的人第一次聽過,有一半的人聽過,但是不很清楚,所以
我大概講一下他是怎麼樣就好,而且離蘊、即蘊、不屬、不相在,這個不但是中觀,《阿含經》裏面也有,而且中觀是把《阿含經》裏面破斥我執的這個東西講得更深,用空來解釋。所以《阿含經》講無我,中觀講一切法空,但是它的根本是一樣的,就是破什麼執?自性執。根本的就是自性執,自性執用在我叫做我執,用在萬事萬物一切法叫做什麼?法執。
首先破即蘊計我:
有些人說有一個不變的我,這個不變我就是跟身心生命結合在一起,或是說就在身心生命裏面。一般的我執都是執蘊為我,蘊就是五蘊,就是指身心生命了。但五蘊是眾多的,生滅無常的,苦的,這與我的定義──是一、是常、是樂,並不相合。如真的五蘊就是我,那就不成其為我。所以說如果真的是五蘊就是我,那就不成為我了,為什麼五蘊不成為我?你要記得「我」是什麼?不變的、主宰的、獨一的,從他的生成來講,他是不被生成的,本來就有的。那麼從它的複合來講它是獨一的,它不被複合的,它不是因緣所成的,還有它是不變的。那麼如果你認為五蘊身心就是有一個我的話,我問你,五蘊是變的還是不變的?變。色變不變?身體變不變?不變那慘了,不變永遠是那麼小。受是情緒作用,情緒會不會變?會。想是認知就是對我執的攝取認知,會不會變?會。我今天覺得你是好人,會不會明天你欠我錢不還,我認為你是壞人,會變的。行是內心的意志推動力,你罵我,我很不高興我本來要打你,所以我內心有一個要罵你或打你的一種內心的推動力。但是我正要罵你的時候,你跟我說對不起,我剛才罵錯人了,那麼你忽然講說沒關係,人都會認錯人,還沒打沒關係。所以這個行也會變了,識就是認知作用,我們的認知今天明天後天其實都在變化當中,有累積但是會變化,有累積就會變化,你剛才從門口進來到現在,你的識有沒有變化?其他我不知道,
至少你今天看到來這邊有聽過離蘊計我,即蘊計我的請舉手,我說剛剛你踏進這個門還沒開始上課之前,在座各位你還沒踏進來之前有聽過離蘊計我,即蘊計我的請舉手,都沒有嗎?現在你聽到了不管你懂不懂,你的認知上是不是有不一樣的?有,所以就佛教來講五蘊都是在剎那變化的。五蘊剎那變化跟這個我是怎麼樣?是衝突對立的,所以這個五蘊不可能是我。因為五蘊常變,我是單一不變的。所以五蘊絕對不是我,但是不要弄錯,我說五蘊不是我不是說沒有假,因緣和合的假我就是五蘊的和合體,但是沒有一個不變的我。
所以中觀就是要告訴你說,如果很多外道,還是其他有些宗教說如果不變的我,他問你說,這個我是你的身心生命還是不是?你說是,他說你的身心生命是常變的,我是不變的,你怎麼是?我說錯!不是,無蘊以外還有一個我,他就會弄到另外一邊,那就是離蘊計我,離蘊計我怎麼辦呢?
3.3.4-2 破離蘊計我
- 一般宗教家,經過一番考慮,大都主張離蘊計我,認為離身心──五蘊外,別有是常、是樂,微妙而神秘的我。
- 但以正理推求,也決非是離蘊而有我的。因為離了五蘊,就怎麼也不能形容,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怎麼知道有我呢?
- 眾生的執我,都是不離身心自體的,並不如神學家所想相的那樣。
破離蘊計我
【一般宗教家,經過一番考慮】,一般宗教家,這個宗教家你不要以為就是一般的做學術的學者,宗教家包括古代現代的很多宗教家,耶穌也是宗教家。如果廣泛意義來講,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宗教家,但是這裏指的古代的很多印度有很多宗教家,六派哲學或是六師外道。佛陀時代叫六師外道,後來的有六派哲學,其實很多都是在講有一個我,然後經過禪觀也好,或是經過他們的哲學推論,都推出一個我出來,有個不變的我,經過一番思考,大都主張離蘊計我。
因為你如果即蘊就是我的話,剛才很簡單的就破斥掉了,所以他們一般人都認為說離開身心五蘊之外,別有一個是常、是樂、微妙而神秘的我,一般會這樣子認為。印度教叫做阿特曼記得嗎?印度教其實我講過了,印度教他基本的教理他是認為有個大梵,記得嗎?有個大梵,大梵是一切的根源,萬事萬物不管有情無情,一切都是大梵所創造的,一切都是來自大梵,這個大梵就是一切的根源。那麼從大梵就會跑出許多小小的東西叫做阿特曼,他們認為這個就是每一個人的根本的本質或根本的靈魂。當然它不叫靈魂,它叫阿特曼,但是它意思等同於不變的靈魂。
所以在印度教他認為,每一個人個體以外有一個阿特曼的東西,然後印度教也承認輪迴,他認為說誰在輪迴?阿特曼在輪迴。佛教說有輪迴,但是沒有我,所以有時候比較難解釋。但是印度教說有一個阿特曼不變的本質跟靈魂,那麼輪迴就是阿特曼在輪迴,那麼輪迴每次成就了不同眾生,他只是這樣像穿一件不同的衣服而已。
衣服破掉了,就好像身心這麼已經不能再用了就丟掉他就死了,他死了他再去投胎,然後就不斷在六道裏面一直換衣服,他認為就是這樣而已,所以他們有一個不變的本質的我在輪迴。我只舉這樣一個例子而已,其他其實很多宗教都有這樣的講法。
所以他們認為說【在五蘊以外,別有一個是常、是樂、那樣的神秘的我,但是以正理推求,也非是離蘊而有我的,因為離了五蘊就是怎麼樣也不能形容,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怎麼知道有我呢?】
怎麼回事?因為你用任何的方法,其實你找不到這個根本的我的存在,你用天眼也好,你用任何的思考跟想法,你就是找不到這樣的一個什麼東西存在。你知道國王的新衣嗎?國王的心衣,他就告訴你一件衣服是你們自己看不到而已。國王身上穿一件新衣是你自己看不到。
以前曾經有在談論基督教神的時候,有人舉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人他說我雇了一個園丁在幫我整理花園,然後他的朋友就說我怎麼從來沒看到這個園丁呢?是這樣子的,就是說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別墅很大,然後他要出去,然後他很忙,所以他請他朋友雇一個園丁來幫忙照顧花園,他這個朋友說好你給我錢,我去找一個園丁來,來幫忙整理花園。那麼過了一陣子之後,他的朋友就問他說,我不是給你錢,然後怎麼都你沒有幫我照看一個園丁來照顧花園嗎?他說我有請園丁來,他說我怎麼沒有看到?對不起園丁你是看不到的,看不到。我總可以摸摸看,摸不到,你聞聞看,聞不到,你園丁怎麼樣?園丁我有雇,但是園丁是聞不到摸不到、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你到底有沒有雇?有。那不是在胡扯嗎?
那麼中觀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說一個離五蘊以外的我,那麼你用任何方法,你窮盡什麼山水,尋遍天涯海角在哪裏,你永遠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我到底是什麼東西。所以他說但以正理推求,也決非是離蘊而有我的。因為離了五蘊,就怎麼也不能形容。因為我們看到的就是身心生命,所以就佛教來講這些身心生命,還有他的這些精神,還有這些感官,其實就是我的一個綜合體,我們的我不外乎就是這樣的一個緣起的和合。但是這個緣起的和合有它的作用性,然後有它的延續性。
記得師父一直講一條大河有沒有?它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指無限的因緣合而成的一個這樣的一個體,這個個體跟其他個體為什麼可以區別?
因為另外一個個體他也是他的無限因緣合和的,這個個體也是他的無限因緣合和的,所以兩個個體不會混雜在一起。那有沒有這個個體?有,因緣和合的有,那麼個體當中有沒有個不變的本質?沒有,你要找這個個體,那就是他的因緣中去找。所以我講說Rrk,你去叫Rrk,哪裏找Rrk,Rrk是誰?請舉手一下,Rrk依他的時間因緣他就在這裏,我就在這邊找他。我要教導你佛法,我也是在這邊教導你,我不會到其他地方另外去找什麼,因為我指的是他。所以中觀認為說離開身心生命以外,你沒有辦法自己再去揣摩以後想一個不變的我這樣子,這個是中觀的基本論述。
【那麼眾生的執我,都是不離身心自體的,並不如神學家所想相的那樣。】
也就是說當中觀講或是佛教講一個我的時候,其實就是身心生命的,還有業力的無限的因緣的和合體。就是現前這樣的一個東西,叫做緣起的和合我。
Hr:五蘊是只有佛教承認有五蘊,還是別的宗教也承認?
師父:別的宗教也承認,五蘊你把他想成是身心。
Hr:但是按照中觀來說,我們只要承認五蘊的存在,或者用五蘊來分析我們身心生命,你實際上也就承認了無我的存在。
師父:不一定。有些人會認為五蘊是假,但是有一個不變的本體那個是真的,像印度教就是這樣認為。
還有基督教他認為有一個靈魂,就是這樣。講人死沒關係,但是靈魂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以後靈魂會做好就上天,做壞就下地獄,做的好不壞就怎麼樣?等待審判,他們會這樣認為。所以他離這個身心生命還是有一個我,其他宗教都是這樣認為的。
Hk:那麼五蘊也就是並不局限於人,比如說像鬼?
師父:其實為什麼特別講五蘊,因為當然其他道眾生有他們的複合體,比如說無色界它就只有精神體,他沒有肉體。
為什麼講五蘊?因為人都有五蘊,佛陀在開示的時候是講給人我們聽的,他的主機者,主要聽者是人。你說佛陀會不會講給其他天神或釋提桓因他們?會,但是這個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因為佛陀在講經的時候針對的是人,我們聽的都是我們聽得懂的東西。
Hk:假設你剛才說的如果只有精神體的話,它的精神體是不是像是識?
師父:就是識,精神體就是識。比如無色界的眾生,比如四無色定他們那些就是精神體,他們可能沒有色,但是受想行都有,但是受想行微細,主要是識體,那受想行有,微細。因為他沒有像我們那麼粗淺的可以碰觸到外面那麼多東西,他們的心是依定為主,所以他們心比較微細,所以有非想非非想,是非常微細的精神體。
Hk:所以如果從這樣講,他像靈魂的話,他實際上也可以算是識的一部分?
師父:不是。如果你定位成靈魂的話要有一個觀念,如果你說一個常變的靈魂一直在改變當中,那就不叫我了。因為外道的講的靈魂和阿特曼它是不變的,他們定義的我是指不變的。如果你認為說靈魂是常變的,他就不是靈魂的概念,包括佛教唯識阿賴耶,阿賴耶是變化的,也是因緣和合變化的。
Hx:師父講因緣和合的假我,比方說我們這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算一個變化的假我,還是算剎那生滅無數的一個假我?
師父:就一個假我,但這個假我是因緣所成的,是無限因緣往前一直推的,但是是一個假我。
Hx:這個假我就算到人死這一刻,然後他再回來的話,那個假我就?
師父:你也可以說是延續性的,但是你就不能執着一個不變的東西就對。他個體一個延續性的,你不能說完全不相干的。
Hx:我就在想,為什麼印度有些外道那麼傻,就是說基本五蘊構成的,你每天你要吃飯,這就是一個緣,然後你要不吃的話缺那個緣這個人慢慢就餓死了。他為什麼會認為是有一個不變的我呢?咋那麼傻?
師父:說傻也不傻,他們有他們一套很深的理論,你說基督教傻不傻?他還認為一個大我,說傻也不傻。但是如果就佛教講六道講根本無明我執是輪迴的根本的話,那真的傻,從佛教講,無明指我執是根本的輪迴來講,我們愚夫眾生就是執着有這樣子,真的是傻。但是如果就我們世俗的層面來講,這個說他們傻也有點過分,就我們來講。為什麼?因為他們有他們一套很嚴密的哲學,很嚴密的理論,所以為什麼古代佛教常常跟外道辯論到底有沒有我,就是這個樣子。他們有他們的一個發展的因緣。
Hx:我就是說他們都能看到這個小孩從生下來那麼小的,最後變成那麼老,一天一天都變大變老,然後他怎麼還認為是不變的?
師父:一個是哲學的推論,一個是他們有禪觀,看到某些面的事實,我說看到某一些面的事實,但是沒有看到完全的事實,(問:他並不認為那個色身是不變的,他認為色身是常變的),他們也認為色身常變。你有沒有聽聽清楚師父剛才講什麼?講五蘊是變的,他們認為離五蘊之外有一個不變的我,我是不變的,但是五蘊身心生命是變的,誰都認為五蘊是變的,(問:我就一直認為說怎麼會那麼傻,說是本來由小孩變成老頭了)。這個誰都看得出來,不要說他們,包括我們自然而然會覺得或執着說,其實在變動的裏面有一個不變的東西。
是不是這樣子?這樣釐清問題了。
3.3.4-3 破即蘊計我(相屬相在)
- 相屬:以為五蘊是屬於我的,是我的工具。我利用了足,就能走,利用了眼睛,就能見,利用意識,就能明了認識。
- 相在,如人在床上。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如五蘊比我大,我就存在於五蘊中。
- 這既然都是離蘊計我的不同解說,當然也不能成立。
- 相屬,如部下的屬於長官,相在,如人在床上。執相屬,相在的我執,如離了五蘊,怎麼也不能證明為別有我體,所以都不能成立。
這個是破離蘊計我,我們然後再來破即蘊計我,破即蘊計我這個就更詳細來談。
即蘊計我的話會有一個相屬,有一個叫相在。
什麼叫相屬呢?相屬就是以為我也是屬於我的,我有一個我,那麼我就是五蘊,而且這個五蘊是屬於我。就是我比較大,那五蘊就是屬於我,我在用,這個叫做相屬,是我的工具,我利用的足就能走,我利用眼睛就能見,利用意識就能明了認識,這個叫做相屬。
所謂的相屬重點就是說五蘊是屬於我的,那麼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屬於五蘊,有這樣的相屬的作用。因為印度外道很多哲學很多想法,有些認為說五蘊屬於我,有些認為說我屬於五蘊,就有這樣的相屬的一些觀念。 那麼還有一個相在,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如五蘊比我大,我存在,我就存在於五蘊中,如果我比五蘊大,那麼五蘊就在我中,這個不變的我,五蘊就在我的裏面,那麼如果是五蘊比我大,我就在五蘊裏面。
這個很多其他的,包括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一剛開始就介紹不同外道,就是針對到底五蘊大,有沒有個我,我跟五蘊到底什麼關係就談了很多。那麼談了很多,當然就哲學上來講,這個是屬於分別我執,但是如果就無始無明以來,我們就有這種執着的話就是俱生我執。
所以這些人或是這些外道都是立足在俱生我執上面,然後在哲學在知識在理論上去推論有一個我,所以依於俱生我執,然後推論成為一個分別我執。
那麼【相屬如部下屬於長官,相在如人在床上。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執相屬的相在的我執,如離了五蘊,怎麼也不能證明別有我體,所以都不能成立。】
所以你要是說認為說五蘊即是我的話,五蘊是常變的,我是不變的,那麼你認為說離五蘊之外還有一個我的話,那怎麼證明它存在?這個就是中觀的基本概念。 所以相屬也不對,相在也不對,蘊就是我也不對,離開蘊有一個我,蘊有一個我,那也不對。
他會說中觀怎麼樣才對?沒有一個不變的我,但是有一個因緣和合的假我。如果你要這樣了解的話,那他破我執的第一步你就有希望了,這個就是破我執的第一步。先在意識的分別上或知識的學習上,先了解佛講的無我是對的,唯有這樣的第一步,接下來才能經過聞思修,然後止觀相應去破掉內心無始以來的俱生我執。
中觀不容易學,有時候中觀想要從邏輯上論斷出,告訴你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師父常講中觀,沒有像唯識那麼複雜的這些什麼阿賴耶一大堆系統。但是中觀一個根本的概念,你必須要抓住,而且這個概念不容易抓。
所以《中論》二十七品,全部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在推論說,如果你執有一個我,這個我執跟自性執就是不對的,這就是《中論》要講的重點。
如果還有不懂的也不知道,我知道你們現在有些人沒辦法問,是因為還搞不清楚,所以也沒辦法問什麼,沒關係,你儘量學,儘量聽,聽聽看,一次不懂,未來師父在不同的課程裏面多少會再複習會再提。而且你要知道一個關鍵,你真正要成就斷根本煩惱的話,你必須要先破這個我執,根本的薩迦耶見,如果你不知道我執是什麼的話,你根本沒有辦法破的。
因為我執重,你不知道怎麼去對治,你所有的修行都不過只是一些碰觸到皮毛的東西,你都以為說我誦誦輕,我念念咒還是說我來禮禮佛,然後我禮多少佛,還是我念多少經,我就能開悟。其實我告訴你,你要開悟,你要悟初果斷根本煩惱,或是初地,你這根本我執見到底是什麼,你一定要弄清楚,因為這是根本的問題所在。弄清楚了你離煩惱我執就是第一步。
Zr:您說離蘊計我不對,現在即蘊計我也不對,在外面也不對,在裏面也不對,那到底在哪對?
師父:就是沒有我。
Zr:是體上沒有,還是相上沒有?
師父:體上沒有,相上有因緣假和合的我。
Zr:那要說都有呢?
師父:我看你的體指的是什麼體。如果你的體認為是一個不變、獨一存在的,那個體就不對;但是你這個體如果是因緣和合的延續性的體,像阿賴耶一樣,那可以。
Zr:這麼說的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是哪個我?.
師父: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指因緣和合的是成佛的我,相上的我。
所以《金剛經》上面怎麼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問:無我相,那要說無我體呢?)相跟體在這個意義上都是指自性,是一樣的東西。以前師父曾經講過相跟體怎麼分,佛教裏面有時候相跟體是不一樣,但是很多時候相跟體是一樣的東西,因為有時候它的梵文字是一樣,只是我們在翻譯上會有不一樣。有時候體指本質,相指表相,有時候相就是指那個本質。有時候性跟相不一樣,性是本體,相是指展現出來的面貌,但是有時候性即相、相即性,你要看在什麼時候用。所以你們要讀佛經不容易,你沒有來聽過你以為都一樣,經典上就是說相在有時候是指性了,講三性三無性,有時候講三相三無相。
Hx:常樂我淨那個我是哪個我是哪個我?
師父:常樂我淨是我們要破斥的,就是指不變的我。
Hx:佛說最後《涅槃經》裏面講的常樂我淨。
師父:那是涅槃以後超越的境界,就不在這個範圍裏面談。但是他涅槃之後,他就根本也不會執着一個根本的我,那只是一種語言的表達。你說樂,佛教不是說一切苦嗎?你怎麼現在又講樂了?他那種樂是講的是超越的,是涅槃以後的一種不得已的描述。所以《涅槃經》以後講的常樂我淨的涅槃,其實那個是超越境界的,他沒辦法用任何語言文字去描述,但是他還是必須要用一些語言描述來講出來。問題就是佛講就是說當我講這個時候眾生就會去執着這個,講那個時候你又會去執着那個,所以你要執着,我怎麼講你都會都不對,你只要弄通了怎麼講都對。
3.3.4-4 小結:是故知無我
- 經這樣的觀察,故知是無我的,並沒有眾生妄執那樣的我體。
- 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而假名施設的而已。
- 我執不出即蘊離蘊二類。
小結:是故知無我。
我身心上面,如果你執有一個不變的我,你說他就是身心生命,不對,因為身心生命是常變,如果你離開身心生命五蘊說有一個我,那不對,因為你沒辦法證明你也找不到,你不能瞎扯。所以他的總結是說,【經過這樣不斷的觀察,故知是無我的,並沒有眾生妄執那樣的我體,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統一性,】
這句話很重要,這個「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和合又相續,沒有斷。相續你可以說是你這輩子從小到大的相續,你也可以說是什麼相續?輪迴的相續。有沒有相續?有,有沒有和合?有,和合又相續的有沒有統一性?有。很重要,你不要到最後變斷滅說,你造的業其實有可能變成我來擔,下輩子變成我來受,沒有這種事情!所以它是有一個和合相續的統一性。師父有自己一個統一性,你有你的統一性,我們兩個不會混在一起的。
就像一條大河,它成為這條河有它無限的因緣讓它成為這條河,跟其它另外一條河是可以區辨,是因為兩條河構成的無限因緣不一樣,差那麼一點點就不一樣了。現在教室跟星期五的(教室)就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聽課的人不一樣,內容也不一樣,知識程度各方面都不一樣,表面上看起來你會覺得說你好像差不多。但是師父講過,一個單一小因緣不一樣,那個東西就不一樣。比如說師父跟Lola,我們兩個,她組成她的複雜因緣跟組成師的複雜因緣,那不是單一小小的不一樣而已,那是有太多的不一樣,所以Lola有她一個相續和合的統一性,師父有一個相續和合的統一性,這個叫做我,但是是什麼我?因緣和合的假我。中觀一直要強調有沒有一個我?有,因緣和的假我,如果你認為是因緣和的假我是沒問題,但是如果你認為因緣和合的假我以外還是裏面有一個不變的自性我,那個就不對了。
所以中觀破來破去,他不是你講什麼都跟你破斥,對的他會認同,講因緣和合的就對,不講因緣和合他就破斥。中觀就是這樣,一直在糾正你錯誤的觀念,叫做破邪顯正。當你自性執以來,自性從各個方面去執着,然後他都告訴你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凸顯出一個因緣合的我,這樣你認知之後就叫做顯正,所以你知道嗎?中道不落兩邊,其實你知道師父這個佛學院叫中道,其實中道就是從中觀來的。
由觀叫中觀,如果理上認識叫中道。那麼中道不落兩邊,什麼兩邊?很多人都誤解,把中道跟儒家的中庸混在一起,中道不是說我去走中間就好,不是。它是破斥斷常兩邊,這個中等於正,你落入了斷邊或常邊都叫邪。所以中道是告訴你,不管你是認為說有一個常或是有一個斷,什麼都沒有了,或是認為說有一個常住的不變的東西,這樣子都落入兩邊,所以它兩邊不只是只有兩而已,所有的邪見、錯的觀念都在做邊,但是總括起來有斷常兩邊。你離了斷常兩邊就叫做中,就叫做正,就叫正確的觀念。
所以講緣起,一切法緣起有是正確的觀念,緣起法自性空,這是正確的觀念,就叫做中道。你在法裏面執着一個不變的體,或是認為說法結束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那個也是落入另外一邊。所以有一個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而假名施設。所以我一直講說有一個假我,這個又叫做假名施設,「假」是暫時存在的意思,是因緣和合的意思。這個假你不要把它當成是我們一般世間認為的假,當然你說假,但是因緣和合的假,有它的作用,有它的業力,有它的延續性。
【我執不出即蘊離蘊這兩類】。這個就是中觀講的破我執,還有無我。
再思考看看,我相信你們很多也沒辦法說一下子就馬上理解,但是多去思考,這個書多看,回去師父講的錄音帶你可以再把它放出來看一看。
Hk:因緣和合的假,我覺得這個假我,比如說你在這裏造了業,我就感覺像一個磁鐵對吧?它吸了一些東西,但是你是根據什麼來凝固住這些因緣和合的東西變成一個假我?
師父:用什麼來凝固住是不是?如果就中觀來講的話,他不需要去解釋這些,因為他認為說什麼東西凝固住?因緣是這樣子,他就會自然會湊在一起。有些東西因緣它就讓你沒辦法湊在一起,有些東西因緣它就會讓你湊在一起。那麼這樣子當然有些人如果懂得就懂,比如說一條河,你說什麼東西讓它凝固在一起變成一條河?現在問你,Borrow是什麼東西讓它湊在一起變成一條Borrow的?
Hk:(那是因為雪山都水融化了,然後就衝上去了,就成它有個動力在那裏。我們可是從哪來的)? 44.10
師父:因為現在師父要問你了,就是說因為他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就會促成他變成這個樣子,所以當我們業力因緣湊在一起的話,有它的無限因緣讓它會促成這個樣子。一條河也不是雪山的水而已,雪山水下來可以成為好幾條河,那問題是每一條河它會變成這條河,它都是有無限的因緣讓它hold在這裏,這樣你了解師父要講什麼?他有他的因緣讓他可以hold成這個樣子,你要分析起來太多了。
那麼因為懂的人懂,但是不懂的人就會因為硬要了解說那到底是怎麼樣?結果就出現了什麼?出現過唯識講的阿賴耶。那你就容易明白了,那賴耶就是這個倉庫,把一切種子都存在裏面,阿賴耶就是把這個東西hold在一起,但是講了阿賴耶又認為解釋說我知道那不變的本體就是阿賴耶,那就又落入一邊了。所以阿賴耶,老實講也是語言方便,讓我們容易了解,才講出一個阿賴耶的東西,所以佛陀在解深密經講,阿賴耶,佛陀不隨便講,為什麼?很多人會把他執為我。
聽得懂不懂都沒關係的,聽得懂當然很好,過去熏修過,聽不懂怎麼辦?種下一個種子,你要是聽不懂就不聽了,永遠沒機會,你聽不懂繼續聽,種了種子未來就有開花結果的機會。
小兔是不是這樣?今天不是你最小,今天不是你最年輕了,以前我都是說你最年輕,我們還有一個3歲4歲的,也種下一個種子。
Hx:咱們這個人,是不是就像天上的一片雲,然後有水分,溫度降下來了,有一股風吹過來了,最後藍藍的天空當中就產生了一朵雲。(師父:因緣和合的),那個雲相當於好比我,但是水分是主因緣,然後散了以後他是不是又.....
師父:那個只是比喻,但是你把比喻當成這樣子那就不得了,所以佛教講比喻只能取其相似之處。所以你如果說水蒸發,然後各種因緣聚成一片雲,雲就像我,如果你來做比喻,可以。但是你如果細節上較真的去分析它,怎麼拿來要拿來跟人比,那差太遠。因為一個眾生的形成跟雲比真的是不能比的,因為一個眾生有情形成到這個世間有太多無限的因緣。
Hx:你要是用唯識的一個簡單好理解,從這一生能走到下一世,但是從中觀的力量這裏頭的話最後破我給破掉了,就感覺上就有一個斷見。
師父:但是他有一個因緣和合,剛才你沒有記住他那句,依身心和合有一個什麼?和合而且是相續,而且是統一性的。中觀沒有破因緣和合有一個相續,有一個統一性,中觀不破這個東西,(問:包括今生和來世?)所以來世是今生的延續性,但是你不能說完全一樣,你不能說不變,是不完全一樣,但是它有延續性,不延續性,我今天愛怎麼搞怎麼搞,下輩子也不會受報。我們講受報是從它的延續性來講,然後講無我是從他沒有一個本質來講。所以我說中觀概念不好抓,就是這個樣子,弄不好就變斷滅,所以到後面他會講,有些人再聽不懂怎麼辦?他說五事不具足,講唯識。這不是印順導師講,是解深密經講的,解深密經講空太深太難了,很多人搞不懂,五事不具嘛。
比如說沒有多親近佛法,過去沒有多熏修善根,沒有多聽經聞法這一類的,五件事情不具足。
我後面會講,這樣講到這裏大概可以。Hx有沒有大概回答到你?沒關係,你這個問題在以後有碰到再問,
一定要把這個觀念慢慢建立起來。緣起無自性空,空故緣起有,空不破緣起,緣起的當下即空,一定要把這個觀念建立起來。
Zr:是不是就是說,當一個人修到聖位,不來三界受生的時候,他的假我也不存在?
師父:對,因為他假我是由業力而成的,他就沒有這個業力了,到所謂的入了涅槃。入了涅槃,似有似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沒辦法回答,這不是我們理解境界,所以你問涅槃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叫無記的問題,因為告訴你你也聽不懂,你跟一隻猴子解釋電腦裏面怎麼運作,它搞也搞不懂,你講一輩子它他也聽不懂這個。
Zr:我們剛剛講的延續性,是不是到涅槃,他的延續性就斷了呢?
師父:對,因為延續性是怎麼來的?延續性是惑業苦不斷的十二有支的不斷輪迴。現在不是要講聖位以後的事情,現在在講我們凡夫位是什麼樣子,延續性簡單的講就是惑業苦不斷的延續,講的複雜一點就是什麼?就是十二有支的延續跟輪迴。所以延續性如果凡夫來講惑業苦的延續,十二有支的三世這樣子不斷的延續。
Hx:這個因緣和合的是僅僅止於咱們人類,還是指六道眾生都是因緣和合的後都包括?
師父:所有的六道眾生都包括,但是重點佛陀是對人講,是講給我們聽的。
Hx:我在想,如果這個人在人間的時候,他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下一輩子不小心跑到動物道去了,也是因緣和合?
師父:怎麼可能不是因緣和合!那不就講一半?有一個不是因緣和合的,那這個理論就破了。不管你在哪裏絕對是因緣和合的,如果有一法不是因緣和合,所有的中觀般若,佛教就站不住腳了。
Zr:剛才講到性相一如,就講到就是意思是性空不二。
師父:性相一如,你要看哪一部經裏面談的,不同的經裏面談的解釋不一樣。性相一如,就般若經來講性是什麼?性是空性。相呢?相就緣起有。性就是什麼?無自性就是空性,那不是性相一如,如果就中觀就這樣解釋,而且也最符合佛法的解釋。所以我說你要看哪一部經裏面講,如果就般若中觀,他就是這樣講,性就是性空;相,緣起相。緣起相當下其實無自性,所以性相一如。52:16
3.4 二空觀
- 我法二空同一自性空:般若中觀是相互證成的。
- 我空→法空
— 我所:我所有我所依
— 無我,就沒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是法空
- 法空→我空
—一切法無自性
—依法而立的我也是無自性我空
- 不同說法
— 佛為聲聞法中多說無我,大乘法中多說空。
—西北印說一切有部:我空法有,中南大眾部:二空。
—從有部而來的瑜伽學派:小乘但我空,大乘二空。
二空觀
我空觀、法空觀,兩個合起來。
我法二空同一自性空,記得師父畫那個圖?
那個圖等一下會出現,哪個圖?師父畫太多圖了,這個圖是有版權的的,52.43
這個是我,當然我裏面可以分補特伽羅,還有什麼薩迦耶。這個是法,這個叫做自性執。
就中觀來講,問題的根源在自性執,自性執把它執着在五蘊身心上,就叫做我執,自性執用在一切法上就叫做法執,但是他無外乎就是一個自性執。所以你從法上破,真正空的破了他也是破到自性執,從我上破,觀我破了,他也是破自性執。
我為什麼說這個東西是有版權的?因為以前我們在佛學院在討論中觀他的我執,法執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時候,那時候當然講的都對,但是沒有一個很具體的概念,然後老師在上面教,然後同學在那邊一個舉手,這樣弄到最後我說那時候年輕氣盛,就覺得自己特別聰明,覺得,不是真的特別聰明,然後就跑上去說,我畫個圖你們就知道了,所以就把它畫出來,據我所知以前好像還沒有人畫過,至少佛學院之前沒人畫過,他這樣一畫其實就清楚了,中觀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中觀來講,我法二空是同一自性空,有沒有?你破了自性執就是自性空,那麼般若中觀,我跟法是相互證成的,為什麼?你從那個圖來講,我空那一定是法空,法空一定是我空,因為都是一個什麼?自性空。所以你看這裏,我空有時候就是用我空去證明法空,我所有還有我所依,我所有就是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親人、我的小孩,這個叫做我所有。我所依是什麼?你不要說我所依就是我的房子,因為住在裏面了,我的房子是我所有,我所依是什麼?(答: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山河大地都算。)不是。如果說山河大地那個叫依報,沒錯,有時候會這樣子講,但是這裏講的我所依還不是指那個東西。我所依在這裏講的就是五蘊十二入處,我就是依於這個五蘊,這裏講我所依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你講法的時候,要麼就是我所有,山河大地,只要你認為屬於你的就是我所有。我所依就是這個假我所依託的這個身心生命,這個叫做我所依。「我」是一個假名概念,但是你在哪裏找我?就是這個身心生命就是我,所以「我」這個概念是依五蘊身心生命。
但是不是你講這個我不是有一個不變的我,是假名後。假名後我的概念所依就是依身心生命,所以五蘊十二入處就是我所依,這個我所有和我所依全部都叫做我所。
那麼無我呢?你看,因為有我才有我所,如果沒有我的話,那就沒有我所了,那沒有我所,我空就等於法空。
(57:10~1 :40 )沒聲音 剛剛你們討論佛法討論很熱烈,還是在討論饅頭,都有。一邊吃饅頭一邊討論佛法。好事情。討論假我跟真我,假我在吃饅頭,假我在吃真饅頭。真我在吃假饅頭。
繼續來,這個圖看到了嗎?
這個就是般若中觀的根本,我、法、自性執,你看如果你把自性執用在我這個身心生命上去執着,那叫我執。自性執用在法我以外的所有一切,不管是我所依,還是我所有,全部就叫做法執,
你觀我,如果觀成了,還是破這個自性執;觀法,破還是破這個自性執,所以如果你有我執,那麼一定有自性執,那就一定有法執,這樣的邏輯跟道理應該清楚,如果你有法執就表示你有自性執,那也一定有我執。所以中觀認為我執法執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本質就是一個自性執。你講無我其實就是指沒有自性,你講法無自性,那也是一個無自性。這個就是般若中觀的根本意思。
庚四、現觀善巧
辛一、初學觀身:53-【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
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
現在我們繼續來談,理論上一切法空,緣起無自性空、無自性空所以緣起有,在理上我已經大概講過了,這幾個禮拜都是在理上談。現在告訴你這個理弄清楚之後,要入止觀來修,要從聞思修的次第來修。所以理上談之後我們要大談止觀上怎麼修,所以不是說隨便談一談而已。
這樣的一個緣起無自性的觀念,你要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上去觀照,你要在你面對所有的一切有困難的時候去觀照,進一步你要在定中去做觀,這個才能真正使得上力。所以我們現在來講止觀,止觀上去觀照,止就是定,修定,一個叫做Samatha,一個叫做Vipasyanā。Vipasyanā就是觀,內觀,Vipasyanā就是這裏的觀,Samatha就是這裏的止。
二、止觀
1、入觀次第:先觀身。
- 空,是要觀眾生與一切法都是性空的。龍樹繼承佛說的獨到精神,以為初學的,應先從觀身下手。
- 因為生死是由於惑業,惑業由於分別。
- 此惑亂的妄分別,是由於心。
- 然心又是依於身的。此身實為眾生堅固執着的所在。
- 身體是一期安定的,容易執常,執常也就着樂、着淨,這是眾生的常情。如四念處,身受心法。
- 對身體的妄執愛着,能降伏了,再觀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就能趣入解脫。
入觀次第:先觀身
你在談理的時候你可以談一切法空,你可以理解一切法空,但是如果真正入觀要運用的時候,你必須先觀身,因為這個身是你最執着的,你必須從他根本的執着上去想辦法降伏對應。你不要學學遇到別人的事情都說都是一切空的,遇到自己的事情什麼都不空。所以師父常講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別人的五蘊都是空,照見自己五蘊完全不空。
你要從你自己的五蘊,心經沒有叫你去觀照別人的五蘊,心經叫你先觀照自己的五蘊皆空,所以對治自己開始。
所以應先觀身,入觀的次第先觀身
【空是要觀眾生一切法都是性空,但是從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中觀的祖師,也是被認為是繼佛陀以來很重要的印度的一個論師,龍樹菩薩繼承佛說的獨到精神,以為初學的,應先從觀身。】
從身下手,身就是我們身心下手。為什麼?你看到他的理論是這樣子,理論上來看,為什麼要先觀察身?
【因為生死是由於惑跟業,】惑業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煩惱造業,然後煩惱再去潤業就會有有生死,我們造業,煩惱去造業,然後造業之後業力再進入煩惱再去潤發它,我們就在生死裏面輪迴,所以我們的生死是由惑業而來。
那麼【惑的本質就是自性分別,】
自性分別就是煩惱的最根本的本質,自性分別又叫做無明,就是自性執。自性分別這裏的分別就是執着的意思。所以惑業的根本的無明煩惱,它的本質就是這個自性分別,又叫做自性執,又叫做我執,就是薩迦耶見,對我起根本的執着,這個叫做自性分別。
【惑業的妄分別,是由於我們有執着的心,】
心跟無明煩惱相應。但是這個心是依於什麼?依於身,因為有心的執着,他最執着的就是身。
【然心是依於身的,此身實為眾生堅固執著的所在。身體是一期安定的,容易執常,執常也就着樂跟淨,這是眾生的常情。如四念處:身受心法】
所以從《阿含經》裏面的四念處身受心法,都是先觀什麼?觀身不淨,觀受怎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到究竟都是身受心法,都是無常無我。如果大乘佛法就是講身受心法都是空。
那麼一般來講,在《阿含經》上它更有次第,就是講觀身不淨,但是如果就般若中觀,他可以講身受心法都是空,所以你可以先觀身開始,這是入手的一個方便。所以他認為什麼?他認為說我們無始以來會生死輪迴,就是我們講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是什麼?就是自性執,那麼自性執誰在執?就是我們內心跟自性執相應就會執着。那麼內心最執着的是什麼?我們最執着就是這個身心,所以這個身心是最執着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剛開始觀要入門去破的地方。
那麼在佛教裏面講,當然大乘佛教根基是比較好一點,就是說你一般來講,如果你根機夠,你對空觀夠的話,你可以直接觀身心空。那麼如果說你(根基)比較不夠的話,因為你應該這樣說去理解一切法空有點困難,所以《阿含經》裏面說,沒關係,先觀身無常也可以,先觀身不淨,先觀無常。問你,無常比較好體悟還是空比較好體悟?當然是無常。空,師父你講半天,我又問了半天,我不知道到底空是怎麼樣,但是無常你感受得到嗎?
小兔你真的可以感受到無常,真的嗎?你這個年紀可以感受到無常,真的不簡單,因為像這個年紀十五六歲十七八歲玩都來不及,世界多美好,還巴不得趕快長大,以前沒零用錢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可以趕快自己賺錢,這世界多美好,未來無限的美好等着我。所以一般在年紀輕,30歲20歲以前要問無常比較難,但是30歲以後慢慢就會覺得無常,而且會越來感覺越深。50歲以上就真的是無常,真的是觀無常比較容易一點。所以《阿含經》才會講說從無常入觀,但是如果你根機好理上理解的都很不錯,直接觀空也是可以的。
所以止觀要入手的,還有你日常生活要去應對的,要一定要先觀自己的無常,還有這個身心的無常,因為這是你自己最執着的地方。不要勸人家的時候都可以一切法空,但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心生命的時候什麼都不空,人家生病你有慈悲心去觀照人家很容易,去勸他說:一切都是無常的,你要放下,不要執着,來這個世間就是結一個因緣而已,這個時間到了就要走了,講的很容易。但自己(病重)躺在床上的時候,叫天不語叫地不靈,那就開始怪東怪西,所以平時就要養成觀這個身心生命。
Zr:您說觀身無常比觀空要容易,觀身無常的話無常怎麼觀?
師父:無常就是你用從小到大的變化,還有剛才講的五蘊的變化。
Zr:您說這段話就是回憶我長大的過程。
師父:也可以。然後去體驗這種變化當中你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問:肯定越觀越高興)。說明你對佛教的基本教法還要稍微去再更融通一下,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越觀越高興。
Zr:4歲記事的話,那時候我記得我總被人欺負,到我14歲的時候欺負的人就少了,然後到我24歲了。
師父:這個問題師父不回答你,等一下下去你可以問在座的年紀大一點的看他們怎麼告訴你。因為這個問題,這個地方討論有太多東西可以討論,你下去你可以問問,然後問問這些年紀比較大一點做參考。
Zr:實際上我想我剛才開玩笑,但是
我想問的實際上是說,如果起觀的話,那觀已經發生的經驗中的東西,還是說要從你的想像開始觀?
師父:全部都要,理論跟你的生活經驗要配合在一起。佛教理論上怎麼講,然後要跟你的生活經驗實際上怎麼樣,要配合在一起。
Zr:我這一打坐,然後盤腿就想這些東西。
師父:不是!我後面會講,你有些次第還是沒有弄清楚,我等一下會講。打坐不是在想這些東西。因為你是中間進來,不過沒關係,你會有疑問是正常的,你有空過來師父把這些細節講給你聽,但是我現在已經講到這個地方,我慢慢等一下會講,打坐不是在想這些東西,我後面會講。1.12
辛二、次泯能所:53-【無我無我所,內外一切離
盡息諸分別,是為契真實】
2、三乘同入一空性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呢?
- 悟入『無分別性』,這是二乘所共得的。
- 菩薩有菩提心,大悲心,回向利他,以本願力廣度眾生。
- 大小乘以願行來分別,不以慧見來分別。
- 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也有些不同。聲聞於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斷煩惱障。而菩薩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證無分別法性,斷煩惱障,更能深修法空,離一切戲論,盡一切習氣。得純無相行,圓滿最清淨法界而成佛。
那麼我們再分辨一下空性,以前講過我大概講一下就好。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二乘佛菩薩有什麼分別?】
因為以前講過好幾遍了,我大概講一下就好。
【悟入無分別性,這是二乘所共的,】
空性是三乘所共的,悟入無分別大小乘都一樣。所以《金剛經》裏面講說初果二果三果,他們真正悟道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執着,記得嗎?如果須陀洹執着有須陀洹的話,那就不叫真正的須陀洹,是不是這樣?空性是三乘同一空性,就是真理。你要斷煩惱,如果你說二乘來講,阿羅漢聲聞還有緣覺,獨覺如果要斷根本煩惱還是要破自性執,還是要悟空性,一樣的。你說大小乘哪裏不一樣?
【菩薩有菩提心、有大悲心、有回向利他心,以本願來廣度眾生。】
所以大小乘不能以空性的本質來分別。
【大小乘只能以行願來分別,不以慧見來分別。】
所以大乘菩薩他一開始就發菩提心,然後有大悲心,然後要利益一切眾生,他發的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小乘不能用空、不空來分別,空是一樣的,只是能夠用行願來分別,這是大小乘用願力來分別。
【雖說同證無我無分別法性,法性是一樣的,也有些不同,聲聞於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斷煩惱障。而菩薩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證無分別法性,斷煩惱障,更能深修法空,離一切戲論,盡一切習氣。得純無相行,圓滿最清淨法界而成佛。】
所以聲聞人他只要觀這個身心生命空,他斷了我執,這個叫做煩惱障,就完成了。菩薩為什麼要觀那麼多?因為他還有所知障,還有習氣,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要度),他必須要去了解這些佛法,然後去了解這些法門,他才能這樣廣度一切眾生,然後積極無量的福德到究竟成佛。
所以他們的差別就是在這樣子的福德資糧上的,還有習氣那個所知障上面的區別。但是如果就空性所證來講的話,三乘同入一空性,所以叫做三乘同坐解脫床,空性的本質沒有不一樣。
這個師父以前講過好幾次,為什麼這裏印順導師要再提,因為講空講到最後,有人會說那二乘都能證空,那菩薩佛也是證空,那就差不多一樣了嗎?還是有不一樣的,行願上,還有廣度上,還有深度上都不一樣,但是悟空的本質是一樣。
悟空讓我想起為什麼?孫悟空,它取的是很有它的意義的,悟解空性。
Zr:大乘和小乘區別或者二乘道和菩薩道的區別,在能力這個角度上來講有沒有區別?
師父:能力差太遠了,這樣了解嗎?因為你要成佛,你要廣度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你要具備一切的能力,所以說為什麼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斷煩惱從開始只要六十劫就可以了,但是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悟空上面一樣悟空性,悟能方面差很多,能力、究竟的習氣所知障全部都不一樣,願力也不一樣。(問:這能力是以願力來決定的還是?)先以願力,然後在無始劫裏面去培養能力。所以為什麼說菩薩我們發願要怎麼樣?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只是要斷煩惱而已,那不用學無量法門,一法門究竟深入就可以讓你斷,但是菩薩道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盡要誓願度。
Zr: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你看,第三點是以慧見來分別,慧見指的就是見法性,這個慧不包括其他的?
師父:慧見,空性的根本,慧有好幾種,我以後慢慢跟你講,你這個地方如果慧上有它有什麼你知道嗎?它有道種智,有一切智,這個地方師父在學佛三要裏面講得很清楚。道種智就是學習各種不同法門的智,一切智就是悟空性的智,這裏講的是悟空性的根本智。
這些問題都很好,但是這些以前師父都講過,你回去可以看一看,還是一句老話,還有問題師父也不想讓你等太久,你可以找時間來問師父,你找一天把這些問題一次問個夠。1.18
(問:悟淨呢?淨,如何解說?)悟淨,我以後慢慢再解釋,當然我可以解釋很多,比如說自性清淨,淨可以做很多種不同的分辨,比如說轉識成智可以轉染成淨,也可以這樣子講,但是變成說跟我們這個主題就有點差了。師父可以講一大套,但是有時候變成說不是在重點上根本上講好不好?
Hr:就是說大乘菩薩他修行的時候,他除了法門要學的,人文自然科學的東西也要學?
師父:文學最好,所以五明裏面還記得有什麼?有醫方明,那麼是有工巧明,工巧明就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學方面。但是本末不能倒置,漏盡通要先學,把佛的根本空性諸法共相是什麼要學通,你才能去遍學那一些,你這個根本沒學通,有時候會本末倒置。
Hr:如果講菩薩在聖位的時候,他從初地到七地的時候,他這些東西如果有機緣他也會儘量去學。
師父:儘量去學,但是唯有到七地以上的菩薩,不是不用學了,才能全部的去學其他的各種各式各樣的學問。為什麼?七地?他的見思二惑全斷了,也就是不會有本末倒置的問題了。菩薩道他要學,佛教的根本東西他要學,但是依這個他要學各種能夠渡眾生的法門,但是有人常常因為這樣所以本末倒置,胡搞一些世間的學問說我在度眾生。所以菩薩道,我們叫做下流跟慈悲差一瞬間,你知道嗎?有時候就會借菩薩道藉口去胡作非為,那胡作非為就說我在修菩薩道,我在借事練心,所以差一線間。你搞懂了該做的你要做,這個時候你不應該做你還是不會做,這樣明白嗎?其他同學有問題嗎?
Hx:師父通常說無量法門誓願學,無量法門必須得等到七地以上才是?
師父:沒有了,發心就要學了,但是師父上次有講過般若道跟方便道,在我們現在這個(初學)時候,我們還是要以什麼?以悟空性斷煩惱的這樣的東西為主,依這樣為主再來融攝學其他東西,不要本末倒置。不是說我學到什麼程度我再來學,當然你其他的某些法門都可以學,而且法門你學到最後如果懂的話,它是共通的。你如果去看師父成佛之道最前面,師父不是畫了很多圈圈嗎?融合在一起中間有一個本質的東西,再畫一次,1.21
這些有它中間共通的特性,就般若中觀來講,這叫做一切法空性,緣起無自性空,這是最根本的東西。那麼其他這些法門都可以從世俗適應,然後文化環境各方面開展出不同的其他種種法門進來了。你如果把這個東西(核心)弄通了,你從任何法門進你都可以學到這個東西,你沒弄通,你可能在其他的這些比較方便的地方去執着。
Hx:你說倒數第二句一切戲論,那就中間黑的非戲論,其他都是戲論,是不是這意思?1:22:50
師父:如果就究竟來講,你這個(核心)沒弄通很多都是戲論,其他都是戲論。你如果這個(核心)弄通了,你學其他法門都是對治我們煩惱的,那就不叫戲論。
Hx:這個地方也不是說沒到菩薩位的,他們學的都是一些戲論?
師父:沒有,因為我們學佛法,如果抓到重點,你是隨順勝義的,那就不能叫戲論。如果你沒學到重點,你包括你誦經念咒什麼,你如果很執着,你沒有學到重點,都是增長你的煩惱的,那很可能就是戲論。你說有沒有人誦經誦到最後戲論一堆的?有,他就告訴你說什麼都不用學,誦經功德最大功德無量什麼,然後你本來該學的都不用學,然後誦經替你治病什麼的,有時候就變成一種戲論了,然後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是戲論了。
但是如果你學了一切法門都把空性這個東西弄清楚,是隨順往勝義是對治煩惱的,那一切法門都是入道的方便。所以它的根本很重要,要把根本這個東西學好了,那你一切法門都是入道之門,沒有弄清楚,很多時候法門越執着,有可能障礙越大。然後就在法門哪一個高哪一個低那上面那門爭辯,(說)我的般若法門最好,你的華嚴法門最好,我的禪宗最好,你的密教比較好,就這邊爭了辯了,那就是戲論了。
Zr:五明裏面有醫方明、工巧明,他有些是屬於外道的東西。
師父:所以我說你要把根本的東西弄抓懂了,漏盡明,那個是本,由本來攝末,不要本末倒置。
好這樣知道。Zr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沒關係,因為有時候太遠了師父沒辦法回答你,你私底下來找我,我把一些東西全部跟你講清楚。因為龐雜的東西師父已經講了兩年多了,你會有一些東西沒弄清楚,那是自然的。1:25:33
辛三、善辨正邪:54-【真實無分別,勿流於邪計
修習中觀行,無自性分別】
3、 無分別(無自性分別)
3-1 現證的般若,名無分別智,證悟的法性,名無分別法性。
3-2 何謂無分別?
1)如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當然不是佛法所說
2)無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的
3)自然而然的不作意,也叫無分別,這也不能說是無分別慧。因為無功用、不作意的無分別,有漏五識及睡悶等,都是那樣的。4)又二禪以上,無尋無思,這種無尋思的無分別,二禪以上都是的,也與無分別慧不同。
5)修習中觀行的無分別:以正觀而無那自性的分別,從自性分別不可得,而入於無分別法性的現證。
3、無分別
1)【 現證的般若,名無分別智;證悟的法性,名無分別法性】
我們講現在我要分辨一個東西,我們講無分別,其實佛教裏面講無分別有很多觀念。很多人就想說我們不是要學就學到無分別,不要去分別,打坐無分別,所以什麼都不想,常常會造成這種錯誤的觀念。
其實佛教裏面講無分別他的觀念有幾種,那麼我們要的是哪一種?
在中觀裏面無分別叫做無自性分別,這時候的分別叫做執着,所以這裏的無分別叫做無執着,叫做沒有自性的執着,這是中觀裏面這個地方無分別的意思。中觀裏面講無分別,它最根本要抓的無分別的概念是指無自性執着,沒有自性執,沒有自性分別的意思。
所以這個時候講的分別是執着,所以無分別就等於沒有自性的執着,不去分別有自性,不去執着有自性,這是最根本的。但是在佛教裏面各大小經典裏面常常講無分別、無分別,但是他們講無分別有幾種概念,這裏印順導師把總擴出來。
很多經論在講無分別的時候,他們有幾種概念。
2)何謂無分別?
【1) 如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當然不是佛法所 說
第一個,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時候是指它沒有心識,它不是有情,所以它沒有辦法做心識認知上的分別。比如說分別這個是高、長、這個是顏色的,這個是黃色的、藍色的什麼沒有這樣的分別,因為花草樹木石頭有生命,但是沒有情識,所以這一種的叫做無分別。但是這不是中觀裏面所要說的(無分別),這是第一種無分別的意思。
2) 無想 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的。
的其中哪一個?無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因為這時候只有生命本體特質存在,他的心心所法都不起,心、心所法都不起,沒有辦法去認識接收他外面的信息,這個時候就也叫做無分別。心起就會有心所法,有心所法一定有心,但是無想定,他把想止息了,受想不見了,他唯有根本的情識生命體在,他的內心的那種對外面的認知已經止息下來,這個也叫無分別。但這個也不是佛教所要的。所以修行不是說不要看不要聽不要什麼,不是這個樣子,這是另外一種無分別。
3) 自然而然的不作意,也叫 無分別,這也不能說 是無分別慧。因為,無功用,不作意的無分別, 有漏五識 及睡悶等,都是那樣的。
我們五識剛吸收進來,我們的第六意識還沒去分辨它的時候也叫無分別,它只是接收訊息進來也沒有區分。我們第六識還沒有去分別它是什麼樣的聲音,是什麼樣的顏色,五識直接吸收進來的叫做自性分別等於無分別。但是這個不是我們要的,比如說睡夢還是被打暈了,那種心識都沒有在暫時的微細的作用,暫時不作用,不做什麼太大作用的時候,這個也叫無分別,但也不是我們要講的無分別。
4) 又二禪以上,無尋無思;這種無尋思的無分別, 二禪 以上都是的,也與無分別慧不同。】
二禪以上都是沒有粗心的分別,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粗心的分別,禪定二禪以上的心很細,有分別但是很細,所以在某個立場上面又叫做無分別。但是這裏的這種無分別也不是我們這裏要講的。
所以修習中觀行的無分別是以正觀而無自性的分別或叫做無自性的執着,從自性分別不可得,也就是說自性不可得上而入於無分別法性的現證,這樣了解嗎?
3、【修習中觀行的無分別:以正觀而無那自性的分別; 從自性分別不可得,而入於無分別法性的現證 。】
中觀剛開始的無分別是指沒有自性分別,沒有自性執着。所以必須先要有聞思慧的分別,分別簡擇、思擇,了解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叫做無自性分別。先去了解一切法無自性,不去執着有自性,這才是我們般若裏面講無分別的意思。但是到了這樣子,經過聞思修證,證到般若的當下,也叫無分別,因為已經不是一般的意識在分別了,那個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是超越的,是沒辦法用一般心識來形容的,那個也叫做無分別。
所以要從有分別的聞思修,一直到證真正無分別的法性。但是很可惜現在很多人搞不清楚無分別是什麼意思,以為所謂的無分別在打坐的時候什麼都不想,這個是錯誤的觀念。你什麼都不想,等於跟這些前面這些沒什麼不一樣。你就會問說,那定中我要想什麼?我後面會講定中不是想什麼,它有止跟觀。止的話就是心緣一境,讓定心慢慢出來,觀的話就是觀最根本的一切法無自性空,還是要觀,但是不做太微細的思考,因為一般的微細思考是在什麼時候做的?
平時聽經聞法,平時就要思惟了,然後養成無自性空的基本觀念,就成為你在做觀時候的一個所緣對象。
這樣Zr有沒有大概慢慢有點概念出來?你不是說打坐時候才來想是不是一切法空,四不生,我空觀不是打坐時在想,打坐在想這些是妄想。這些什麼時候想?這些你現在聽經你回去思考,你回去看書這個時候就必須想,然後把這些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養成,那就是從聞慧到思慧,有了思慧就表示那個觀念已經形成了,到時候再用這個觀念作為所緣來修慧。就用這個所緣來修止來修觀。如果這個地方講不完沒關係,我後面再講。
3.4 自性分別 vs. 無自性分別
- 自性分別:
是對於非真實而似真實的戲論相,着相而以為自性有的。上來已一再說到,自性有,是我我所執的着處,如起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空,而離我我所執了。
- 無自性分別:
1)應分別、抉擇、觀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絲毫的自性有都沒有,才能盡離自性有分別。離此自性有分別,就是觀空──無自性分別
2)經聞思修:
不是說修學般若,什麼都不念,不思,不分別。如一切分別而都是執着,那佛說聞、思、修慧,不是顛倒了嗎?如無分別智現前,而不須聞、思、修慧的引發,那也成為無因而有了!
4、自性分別~無自性分別
1)什麼叫自性分別?
【是對於非真實而似真實的戲論相,著相而以為 自性有的。如起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空, 而離我我所執了。】
是對於非真實而似真實的戲論相,就是我們現前會執着這個,一切法緣起的相,我們去執着他,這個叫做戲論相。著相而以為自性有的,如起自性分別這裏分別叫做執着,如果認為是有自性的這個叫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二空,而離我我所執了,這個叫自性分別。
2)無自性分別:
【應該要分別、抉擇、觀察,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絲毫的自性有都沒有,才能盡離自性有的分別。離此自性有的分別,就是觀空──無自性分別。】
所謂的無自性分別就是,認定一切法無自性。
這樣知道自性分別跟無自性分別差在哪裏?所謂的自性分別就是執着有一個自性,無自性分別就是能夠理解、抉擇,判斷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叫做無自性分別。我們先要從無自性分別下手,也就是說要認知一切法無自性下手,然後經過聞思修一步一步去觀照。還有(一點)很重要:
【經過聞思修,不是說修學般若,什麼都不念,什麼都不思,什麼都不分別,如一切分別都是執着的,那佛說聞思修不就顛倒了嗎?如無分 別智現前,而不須聞思修慧的引發,那也 成為 無因而有了!】
所以還是要分別,只是你要分別、推論、思辨,然後去了解證成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畢竟空。
所以要從有分別下手,分別自性是假的,沒有自性這樣的東西,所以這是在我們現在就是在學習這樣的分別。
然後一直到聞思修,到最後才是真正悟到無分別的般若,所以叫做從有分別入到無分別。那麼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叫做聞思修的過程,這個叫做無自性分別的過程。如果這個地方再不清楚,我下學期會再複習,我今天把大概給講一下。1:35:10
辛四、止觀階次:55-【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
止觀互相應,善入於寂滅】
4、 止觀相應、依定起觀
4.1 聞、思所成慧
-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於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
- 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
- 如定心沒有修成,那還只是散心分別的觀察。
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於修慧階段。
4、止觀相應,依定起觀
所以現在如果你開始學緣起無自性空的話,你必須先有聞、思所成慧。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於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
堅固正見就是從聽經聞法,然後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用這個觀念去檢討,然後慢慢把自性執——我執這樣的觀念慢慢消彌,然後養成一切無自性的思維模式。
如果你養成「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緣起有」的這種思維模式的話,你的執着你的貪嗔痴就會降低很多。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就是師父常講的叫做聞所成慧。那麼進一步如果你能夠把這樣的一個無自性空,一切法緣起有,緣起有所以無自性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緣其有,這樣的一個緣起的觀念,你進一步能夠自然而然的落實到你的實踐上面,剛才是思維模式,現在是落到實踐的行為模式,這叫做思所成慧,所以不要被這個「思」給搞混了。
一般的思考、辯論、學習,是聞所成慧,到了思所成慧的時候,你已經能自然而然的付諸於實踐。所以聞所成慧師父講過是所謂的思考模式,空相應的思考模式就叫做聞所成慧。空相應的行為模式就叫做思所成慧。
所以你看:【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個叫做不會落入斷滅,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
你在學習過程當中慢慢養成聞思慧了。
【如果定心沒有成就,那只是散心分別的觀察。】
什麼叫定心沒有成就?就是你打坐如果沒有到未到地定,叫做定心還沒有成就。所以你要修所成慧,你的慧學上的學習要到哪裏?要到思所成慧,你的定力要到什麼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但是如果你未到地定沒有,那麼你做簡單的觀的話,那麼只是散心的,還不是真實的,還是散心的而已。
【如果修止而得到輕安,那就是未到地定。已成就正定,那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於修慧的階段】
所以你要到修慧,慧的能力要到思所成慧,定的能力要到未到地定。師父其實講過很多次,這個應該大概知道吧?
4.2 修所成慧(止觀相應)
- 觀: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觀察」,名「有分別影像」。
- 止: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安住」──定,名為「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無分別)。
- 止&觀: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的。
- 雙運: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為止觀雙運。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
- 空亦復空: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於無生」的「寂滅」法性。
聞思慧你有了,你的佛法的觀念,不但正見知見有了,而且在行為上也能符合佛法觀念。所以緣起性空在你的腦海裏面已經已經變成你的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跟行為,已經是一種概念觀念而已。你說我的學習跟思辨這些都是在之前已經要有的,所以如果你到了思所成慧的程度的話,那麼緣起性空這個只是一個概念,而且是你很深刻的一種概念。你的慧學歷力到這個程度。
那麼你的定力經過所謂的攝心一境,比如說數息觀,那麼慢慢學有沒有經過九次第定,九住心記得嗎?聽過師父講九住心嗎?定力要到達未到地定,這個時候兩個可以配合起來了。怎麼配合?這時候配合起來就叫做什麼?止觀雙運,又叫做修什麼樣止觀雙運呢?首先:
【觀:要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觀察,名「有分別影像」。】
什麼叫做以無性空為所緣?就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空。這個觀念作為你的修定的所緣,那麼這個觀念你先觀察它一切法無自性空,這時候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概念,不是複雜的思維,這個時候叫做有分別影像,這個叫做修觀。
【止: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安住」 ──定,名為『 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 無分別)】
你修觀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接下來你要同樣依『一切法無自性空』這樣的一個所緣,然後攝心在所緣上不做觀察,這個叫做「無分別影像」,這個時候是在修止,然後藉由這樣的攝心集中,然後經過九住心。因為你之前你已經有未到地定的能力,所以你這樣攝心的話,很快你心的定力就會起來,然後至少到未到地定的能力之後,你的定力有了,這時候依定的力量,依同樣的所緣轉成觀,依定力來觀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空,所緣是一樣的。
剛剛講的說攝心集中讓定力起來,這個是止,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安住這個叫止。再修定的,但是所緣是一樣,這個叫做無分別影像,到了未到地定的定力的時候,至少要到未到地定的定力,這時候你如果安住了,你再修觀,用定力來觀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空。
我在講一次,不是做很深細的什麼(一切法)四不生什麼(的觀),不是這樣,而是觀察(一切法)無自性空的概念,加強它。因為你之前是散心的觀,現在用定力觀來加強它,然後懇切的再確認它,這個東西是對的。
【止&觀: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 都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的。】
那麼以後就用這樣的止觀相應,名為止觀雙修。
【雙運: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為止觀雙 運。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 別住心;無分別 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
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觀。什麼意思?你依無自性,一切法緣起無自性為所緣,然後你修止,攝心集中不做觀察,修止,然後你的定力慢慢起來了,你的命定力慢慢起來,到了未到地定才有根本禪定的力量。這樣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用這個力量把所緣同樣的無自性,你開始去觀察一切法無自性,加強它,用定力去加強它,這個時候叫做修觀。觀照他一切法無自性,但是你在修觀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定力有沒有?會慢慢下降,因為你不是在修止,你現在是在修觀,你觀察的時候這個定力會慢慢下降。降到一定的程度時候,你要依同樣的所緣,這時候不觀察一切法無自性執,只是觀他攝心集中觀,然後這個定力會慢慢上升,這個時候叫做修安住修止。止,升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再起觀,確認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緣起,把這個概念經過這樣不斷的加強,叫做止觀雙運。所以止觀雙運不是說同時又止又觀,不是,它是同一個所緣,然後修止的時候是攝心讓定力起來,修觀的時候是加強觀念,用定力加強觀念,但是它定力會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你要轉成修止,它定力又上升,上升到一個程度未到地定,你又開始就修觀,這個就叫做是止觀雙運,這裏又稱之為止觀雜修,雜就是交錯。
那麼經過這樣不斷的操作,不斷的操作當然不是你一天兩天或幾個月或一年兩年或一輩子,這如果你過去生中有修的話,這一輩子還要也很用功了。這好幾輩子的了,所以你這輩子想辦法把什麼?把佛法養成聞慧,定力養成未到地定,那已經是阿彌陀佛了。你不要想說我以前都沒有接觸,以前都沒有學過,我這輩子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悟到什麼幾地幾地,沒有因緣,你不能這樣子強求,也不能這樣子跳的。
那麼如果你經過這樣不斷的訓練,到最後會成功,是怎麼成功的?
【空亦復空: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 於」無生的「寂滅」法性。】
到最後空亦復空,到最後連空相都要拿掉,緣起無自性空連空相都要拿掉,然後末了空相也脫落不見,就善入於無分別的寂靜法性。這個當然是止觀不斷的運作,無量無數的這樣運作。到最後中觀唯識都一樣,都講空相到最後也要泯除,才能真正悟到無分別的般若,這個才是真正的止觀雙修。
所以你可能學過在聽經聞法過程當中或是不管怎麼樣,很多人都告訴你要定慧雙運要止觀雙修,但是很少告訴你這麼詳細說止觀應該怎麼雙運。說師父我是不是打坐的時候也在想那些東西?不是。該想的這之前都已經要想了,而且要肯認這個緣起性空是根本真正的真理,只是在觀的時候用定力去加強它這樣子。
Zr:像您說的比較大的循環這樣,如果單說這一面來講很小,這就循環了。比如說你細心語言,然後達到慢慢的很安靜,然後有這麼一個空境或者那一點,他突然之間假如說他出現了,然後這性空必然會有緣起,然後又產生緣起,到這時候該怎麼辦?
師父:不是。緣起性空是一個概念,(問:不是一個什麼東西跑出來,我不是說他隨便就跑出來,不是說只要稍微一空,比如說你,忽然今天你現在感覺我什麼都沒想,但是你這念頭一出來,馬上什麼都沒想的東西),以後師父會再講,因為你對修止的概念還不清楚,師父私底下去再跟你講,因為你現在止跟觀你還是沒有搞清楚,因為你剛進來不久了,止跟觀它是不一樣的東西。師父以前成佛之道裏面講止它有一個過程跟方法,師父下,再跟你講止觀它是怎麼回事。因為你現在對止還有觀,你還是沒有把它弄得清楚,到底是什麼,下去師父再跟你好好談一談。如果這方面還有問題,沒關係,我們今天把它講到這個地方,但是下學期回來我會把這個地方再重複一下,因為這個地方很重要,我這個地方只是把它稍微做一個小段落,下次回來我再把它複習一下,然後我們就可以再往下去移,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記得下禮拜就沒課了。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