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第九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摄大乘论 第八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摄大乘论 第十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看看阿赖耶,阿赖耶,所知依,阿赖耶称为所知依,阿赖耶跟现行的诸法,阿赖耶跟现行的诸法两个中间作用,无外乎就是现行跟熏习,种子现行叫做种生现,现行,现熏种就是现行之后,它会熏习又成为种子,所以其实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无外乎都是刹那刹那,我们的阿赖耶的种子现行出来,这叫种生现,那么现行出来森罗万象之后,我们接收讯息,然后,这些当下很快地又马上熏回去,所以叫做种生现,现熏种,阿赖耶的作用无外乎就是在种生现,现熏种里面,不断地这样子作用。

比如说这个是阿赖耶,那么这个是外面的,我们所谓的生死杂染法,或是我们的生死,或是你外在能够见到的一切,那么这样的出来,这个叫做,在里面的阿赖耶这个叫做种子,那么在外面这个呢,这个叫做现行法,现行,那么无外乎就是种生现——现行,或是种子生现行,然后这个会熏习回去,这个就叫做熏习,但是熏习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熏习回去的这个种子虽然它叫种子,但它有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熏习,这个是熏习的过程,这个是熏习所成的结果,这个也叫做熏习。

那么现在我们谈到的就是说,熏习这个东西到底怎么解释,怎么说明,现在我们这一段,现在这一段就是在讲熏习,就是在讲这个熏习回去,这是一个,再来,熏习成为的这个种子,也是一种熏习,但是这里在讲的比较重在于这里,这是一个过程,熏习的过程,这是熏习的结果,所以叫做种生现,现熏种,这样的一个不断地循环作用,不断一个循环作用,那么我们这样的生活,我们的一切,我们周遭每天生活的一切,你看到外面跟人家相处,各种各样的这样子的我们,你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无数的种子刹那刹那不断地现行出来,然后又刹那刹那不断地熏习回去,这个就是唯识学在看待我们这个人生,看待我们这个人生的一个作用过程,那么现在他来解释什么叫做熏习呢,这个上个礼拜解释到这里,我们因为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我们再来讲一下。

看一下这个文,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意思就是说熏习是在表达一个东西,它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然后他接下来要解释,谓,就是说与彼法俱生俱灭,就是能熏的东西要跟所熏的一起,那么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这个文言文有点绕口,等一下我会跟你讲那是什么,如,比如说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个就是熏习,第二个例子,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这个课本上有,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这是第二个例子,第三个例子,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这是对于熏习的整个文的解释,没抄完没关系,因为这些文我等一下解释的时候,一一会再列出来,会一个一个再列出来。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上个礼拜有稍微解释过,我再解释一下,第一句,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所诠就是说熏习到底要表达些什么呢,熏习可以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杂染诸法能熏赖耶的作用,可以称为熏习,现行的这个是杂染诸法,为什么师父一直或是这个《摄论》上面,一直讲说这个熏习,这边是杂染诸法呢,因为你要记得师父讲过说,现在在谈阿赖耶的时候,是依凡夫的贪瞋痴烦恼杂染位来谈的,如果谈阿赖耶的话,他不是谈已经转凡成圣的境界来谈的,他是在谈凡夫位,既然是凡夫位的话,我们现行出来的都是在三界轮回里面,都有烦恼杂染,所以这个叫做杂染法,还记得师父讲过吗,依他起所在凡夫位所现行出来的,一定是遍计所执,一定是杂染法,因为我们现在一般人来讲的话,都是烦恼贪瞋痴具足,所以这个叫做杂染,他第一个说,杂染诸法能熏赖耶的作用称为熏习,杂染诸法,在作用上能够熏回成为种子,这个叫做能熏习阿赖耶,这样的一个作用过程,就是V-ing的过程,什么叫做V-ing,以前我们在学英文学文法,我们英文老师很厉害都用代号,所以他很喜欢用一个叫V-ing,这个什么东西呢,动词,现在进行式,正在作用的,所以它在熏习当下这个东西也可以叫做熏习,那么它的第二个意义,在能熏方面讲,你看第二个,因熏习引起阿赖耶中能为杂染种子的因性,这样的种子也叫做熏习,这个是已熏习完成的,种子跑进去了,这个种子也叫做熏习,这个叫做V-ing,这个叫做什么,叫做have--熏习的,已经熏习完成的,这样很明白吧,因为中文很简单,中文就加一个已经完成或是已经,你吃饭了没有,我已经吃饱饭了,动词都不用去变,是不是这样,你就加一个已经,但是英文很麻烦,英文你要加一个have,然后,后面加一个过去分词,所以洋人学中文要学讲很容易,因为他不用去记动词的变化形式,但是要学读跟写,那几乎是比登天还难,但相反的我们要学讲很困难,因为你写的时候,英文你可以慢慢思考,这个这样对,这个要加s,这个要加,但是你讲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去思考,所以常常会讲错,尤其是那个She跟He老是搞不清楚,我教授纠正我好几次,我十几年我还是老是会弄错,我很想说一样啦,反正都是他,英文这方面就是说,这样的一个过程,ing的,然后还有一个叫做后面加ed的,V-ed的就是已经熏习完成了,这两种都可以叫做现行的熏成,熏习,这个叫做正在熏习,这个叫做熏成,两个都是熏习,那么一个呢,是在能熏的方面讲动作过程,一个在熏成方面讲,两者虽然同名熏习,但这里的熏习比较重在讲种子,讲已经熏成完成的是讲ed的这个,比较重在这个,因为这个比较有内容跟东西可以讲,比较复杂一点,这个在讲熏习的时候有这两个,所以谓彼法俱生俱灭,怎么样彼法俱生俱灭,这个阿赖耶跟这个现行是俱生的,那么要一起,熏习这个不见了之后,这个现行不见了之后,当下种子就形成了,所以这个种子形成之后,能带彼因性,有带有这个东西的特性,比如说这个是香的,熏成了种子,里面的其中一个种子就带有它的香味,这个是臭的,里面的一个种子熏成了其中一个种子,就带有它的臭味,这个叫做带彼因性,所以种子就叫做所诠,熏习叫能诠,种子就叫做所诠,熏成了就叫做种子,本身也叫做熏习,讲到这边各位同学,这个就是整个阿赖耶的因性果性的作用过程。

再来,这上次有讲,他举一个例子说,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印度的风俗喜欢用香油涂在身上,那么香油的制作方法,先将香华和苣蕂埋入土中,苣蕂有时候又叫做胡麻,你们知道胡麻是什么,flaxseed,大家知道flaxseed是什么吗,我也不大清楚那个什么东西,反正就是一种植物,那么他把它跟华埋到土中,把它埋在一起,跟它弄在一起,然后使它坏烂,使它坏烂,华容易坏烂,flaxseed比较不容易坏烂,但是两个同时在坏烂的作用,化学作用变化过程当中,这个华的味道就会熏进去胡麻里面,然后让胡麻带有那种香味,接下来,胡麻本身是没有香味的,但是经过华的熏习之后就有香味,他再把这个腐烂到一半的胡麻,拿出来榨油,这样的油精就有华的香味了,在这个譬喻中,华是能熏,苣蕂是所熏,华是能熏,苣蕂是所熏,这个是华,那么熏习成为种子以后,就是胡麻,它是一个例子,胡麻就是等于是所熏,所以胡麻就带有华的香味,叫做带彼因性,那么苣蕂是所熏,久了以后,苣蕂就带有能生彼香的因性而生了。

这个过程各位同学,所以你看从这样的一个例子来看,其实熏习这样的一个概念从哪里来,其实是从生活中来的,熏习这样的一个名称跟概念是从生活中来,然后把这样的一个名称,拿来解释我们阿赖耶的这种作用,那么你看我们一般生活上都是这样子,比如说你在衣橱柜里面放一些干燥剂,或是放一些香味或一些香料,一方面除臭,一方面可以有香味,你日经月累的一直放,放久了之后就算是你把衣服拿出来,衣服都有那种香气存在,那么这个叫做熏习,古代不是传说有一种茶壶,经过千年的泡茶,当然啦,传说,千年的泡茶,怎么样,到最后那种壶你不用放茶叶,你放热开水进去,倒出来的都是茶香,那你说这个茶壶的茶香哪里来,熏习而来的,因为你之前一直放茶叶,然后不断地泡泡泡,那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的,据传说是千年的茶壶,比如说从一千年前的唐朝一直到现在,日积月累都有人用这只茶壶来泡茶,那不要摔破,摔破就没了,那泡,泡到最后,一千年下来,你倒开水进去它就有味道出来,那这个茶壶本身你拿来闻,都有那种茶叶的香味,这个叫熏习,所以熏习的概念,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把这个熏习的观念跟名称,拿来解说这个比较深的东西,比较抽象不容易明白的东西,就是拿容易明白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明白的东西,包括种子都是一般的外种,甚至比如说苹果,稻麦,它的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把它拿来用作比喻解说,我们内心的这种熏习或是这种种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都是由简单易显的东西,日常生活碰得到的东西,拿来说明比喻,那种比较深的内心里面或抽象的,不容易明白的东西,同学这样讲到这里,这个例子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叫做熏习。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 生。 • 指贪等烦恼很强的人,并不在他生起贪心时才称为贪行者,是因他有“贪等熏习”。这熏习,是 由他的心与“贪等俱生俱灭”,久之这“心”就“带彼”贪心的“生因而生 ”。因这贪等熏习,贪等烦恼才坚固强盛起来,被称为贪等行者了。

又如,第二个例子,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贪等行者指贪等烦恼很强的人,佛教里面它把我们一般的人,依于他的烦恼特性分成三大类,有贪,瞋,痴三等行者,贪烦恼比较重的,比较贪心的,这类的人叫做贪行者,瞋比较重的,就叫做瞋行者,痴比较重的,叫做痴行者,佛教为什么要把人分成这三类呢,佛教这样分有什么意义,它有对治的意义,因为我说我们有贪瞋痴,当然每个深层里面的贪瞋痴都差不多,但是就人的烦恼习气,或是过去生中带过来的,还是这辈子都好,在我们一般人来讲的话,每个人的烦恼,贪瞋痴比例还是不大一样的,有些人贪比较重,贪比较重的一般都是感情比较重,有时候瞋比较重,瞋比较重的很多时候是比较理性的人,有时候痴比较重,痴比较重一般就是比较重在信仰上的,所以佛教把人分成贪、瞋、痴,这样的一个作用,其实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烦恼贪瞋痴里面,我们到底哪一个比较重,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然后,依于我们比较重的,我们可以想办法来对治,所以虽然人有百百种,八万四千种,但是归纳起来就烦恼的特点来讲,有贪、瞋、痴三等行人,那么你说,师父那是不是我贪比较重的人,就没有瞋跟痴,不是,它是比例上比较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人,贪、瞋、痴他可能贪占了百分之四十,瞋跟痴可能占了百分之三十,三十,我说大概,那么这个人因为贪比较重,所以我们叫做贪行人,师父刚才不是讲说,贪行人一般感情会比较丰富,感情比较重的比较容易执著,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检讨自己,到底自己是属于什么行人,瞋行人一般来讲比较理智,但是从负面来讲,容易批评,动不动会批判,容易喜欢批判批评,为什么,因为理性,理智,但是太过理性、理智,没有一点所谓的感情跟同情心的话,瞋心重就容易引起对事情的不满,所以容易喜欢批评,痴行人一般来讲比较不作思考,对事情比较容易去信受跟信仰,那就比较不理性一点,比较意志力的信仰性,这三种其实都有它的缺点跟优点,我们要是知道我们是怎么样的行人,就可以针对我们的特性来给予适当的法门,不管是对治也好或是转化也好。

像师父来讲,从以前到现在我就知道说,师父相对来讲,我本身,你们觉得师父是属于什么行人,还是不敢讲,不好意思,师父我不敢讲,等一下讲了被你打记号,你说师父是痴行人,为什么是痴行人,不是说信宗教就是痴行人喔,那在座大家信佛的都是痴行人,我说信仰型不一定就是说,宗教也有理性的信仰者,这样你知道吗,你要听清楚,不是信仰宗教或是有信仰的全部都痴行人,信仰可以很多种,有感情式的信仰,也有理性型的信仰,也有人家讲了就信的信仰,其实师父本身来讲,我是比较属于瞋行人,因为老实说,师父对于宗教,对于学习比较理性,包括对佛教,对宗教我都比较理性,你听师父讲经讲那么久,你也可以知道吧,师父比较属于理性型的,但是相对来讲就是瞋行人,理性型的人容易批判,容易批评,在座有没有是理性型的,有人摇头,有人点头,事实上确实是理性型的人很容易批判,那么你是理性型的并不是不对,只是把他的缺点怎么样,把他的缺点,不是放大,点出来,然后知道我的问题是这样,以后就要慢慢学习,所以瞋行人的话,喜欢批判,他的逻辑思辨还有他的理智思考是对的,不是说那个不对,只是说他用在于太多的批判方面,就少了慈悲跟包容,那就不圆满了,是不是这样,所以如果你是理性型的人,你在批判的当下,你一定要多放宽心量,多去接受不同的观念,多去接受不同的人的特性,比如说怎么那么笨,那明明不能这样做,现在这样,你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冲突,你讲得有没有对,有,有道理,逻辑上对,但是你缺乏同情心跟缺乏包容心,就是这样子,我问你。

那贪行人呢,贪行人我说一般感情比较重,遇到事情会比较优柔寡断,比较不会用理性去思辨跟思考,但是这样的人在优点上,就是容易有悲心,看到一些可怜的,看到一些动物被屠杀,被什么,他容易生起悲心,但是相对来讲,太容易放入感情,那当然问题就大,你太容易放入感情,怎么样,就会黏着,帮人帮到最后,他怎么对我这样,我帮他帮那么久,我对他这么的好,我小孩,你看,从小拉屎拉尿的这样子对他,他长大既然对我这样,你就很容易这样,那么我说大概来讲的话,一般来讲的话,男性会比较属于瞋行人,女性会比较属于贪行人,我不是说绝对或是百分之百,我说大概的比例上,一般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就是所谓的贪行人,瞋行人,还有痴行人的一种分类,那这种分类不是用来批判别人,这种分类是用来检讨自己之后,想办法去对治自己的毛病,然后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所以瞋行人理性好,多听经多闻法,但是要学习多包容就是这样。

那么这里举一个例子,又如所立贪行人,就是贪等烦恼很强的人,并不在他生起贪念时才称为贪行者,你说生起贪念大家都会,不是说他生起贪念的时候才叫做贪行者,是因为他有贪等的熏习,那么这熏习久了,他的贪的这种成分就比较强,那么这个熏习是由他的心,跟贪等的烦恼俱生俱灭,那么久了之后,这个心就带有彼贪的生因而生,他这里讲什么,就是说我们有心,我们有心,那我们有心所法,你如果听过《俱舍论》的话,你就知道,一般来讲你经过正法的熏习的话,你希望你的心,所带起来的心所法是善的,带起来是善的,那这个心所法会熏这个心,然后你心就会有更多的善法,或是具足那个善法的成分就多,但是相对来讲,佛教不希望说,你这个心生起来,有太多的不善的心所,比如说贪,瞋,痴,还有嫉妒,倨傲,傲慢,骄这些,因为这些如果常常让它起现行的话,你久了你的心,你的贪烦恼跟这个心,熏习熏习久了之后,你的心就容易带那个贪的成分,所以你看佛教里面是讲说,当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说你一刹那看到之前的这个东西,你心起来了,对不对,你看到这台车这件衣服很漂亮,你开始生起贪染,这个很贵我把它买起来多好,这个贪心起来的时候已经熏习了,如果你没有觉照,你放任它一直这样熏,那么你的心久了之后,贪就越来越重,这个东西都是这样子,如果你没有觉照,你做什么事情不管好坏,你越来就越重,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能够忆念善法说,师父在课堂上或是经典上我看过,我们不能有太强的这种贪瞋痴的好念,你贪起来的时候,你善法又起来把它压下去了,这时候你心所熏的就是善法。那么这里就是用这个例子,他就说你这个心跟贪,这样的心所烦恼常常俱生俱灭,因为心是刹那刹那的,我不是画过那个心是刹那这样子的吗,一直前进,刹那刹那,刹那起来跟贪相应,第二刹那起来又贪,第三刹那起来又贪,那就是贪等俱生俱灭,一直相应,那么你这个心下一刹那起来的时候,久了就会有带这样贪的熏习在里面了,所以贪,师父讲过说赌博的人,越赌他是越喜欢赌,他赌到除非说家破人亡,不然他赌一赌,他会很喜欢赌,一直做,喝酒的人喝到最后会越喜欢喝,抽烟的人到最后会越抽越喜欢抽,很多时候的熏习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久了就变成称为贪等行者了,这个叫做熏习。

问:这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假入贪这个动作,如果一直不给它见它生长发芽的环境的话,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的话,刚师父提到的,可能会现行,但是他在现行的过程中,他可能会以善的或可能会去观照内心,去把它压下去,在这两种情况下,是说永远不让这个种子见道一个合适的因缘,我觉得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消除,是不是还是待机缘爆发出来之后才有机会去修正?
师父:不能这样子讲,因为善法多熏习,它本身有对治恶法的作用,你不能说你没有赌博过,所以你不知道什么,那你去赌赌看,你才可以去克制,这样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善法本身多熏习,就有克制恶法的力量,比如悭贪,你要是说你没有悭贪过,你怎么知道怎么去克制悭贪,所以你现在开始训练两年的悭贪,那这样熏习会越来越悭贪的。
问:还是这个例子,比如说呢在一个很清净的环境里,你会觉得很好,但是一旦把你从呢个环境里拉出来,你可能就有。。。?
师父:我知道你在讲什么,很简单,刚开始一定要有好的环境,让他培养一定的信心跟力量,但是到了一定的信心跟力量之后,还是要到外面去训练,这样你了解吗,譬如你训练一个武术家,刚开始譬如说到少林寺去,练功关起来就练练练,你不能说你要当武术家,好,一开始就让你到五湖四海去闯,那你出去两天就死了,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是呀,你刚开始的训练,绝对要让你的恶缘先制止掉,因为你还没有抵抗能力,是不是,比如说小孩,那小孩不能保护过头呀,你保护过头他都没有抵抗能力,但是你也不能说,一开始就放他到处去吧,那这样过两天可能就感染了什么病,比如我们出家,你刚开始不是说,有的说那你出家,你出家就是要面对环境就是要...,所以你出家可以到处去了,那就毁了,因为外面的五尘浊世太强了,所以像我们出家刚开始,一定要在寺院里面,对外面的太多杂染的东西,一定要隔止,但是这不是永远,这不是永远,是在阶段性的,刚开始你必须要这样子,像你训练一个运动员,比如说打篮球好了,你刚开始必须要集训,对不对,你不能说我不集训,集训就是让你只要去跟人家比赛,你就训练很多技能,不是这样的,刚开始还要集训把基本的东西教给你,让你有基本的能力,接下来,才去面对,这样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

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所以种子的现行,你看,Mary讲得对,就是说第一个,你当然一定会有这些恶法会现行,因为我们这个里面的恶法种子太多了,但是你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是说,让外面的这样的一个环境一直激发,因为你这个坏的环境,让你恶法出来,还是会熏成贪进去,那你必须训练善法,把这样的善法累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有能力了,保护自己了,你才能去历事练心,这样各位同学知道师父在讲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把你放到外面去自生自灭,那个叫自生自灭,这个可以思考看看,不然,为什么我们出家,一进去寺院里面,老实说我们以前连电视都不能看,太多干扰了,那你说现在的环境来讲,就是说,那师父会不会对外面什么都不懂,我告诉你,人没有那么笨,电视不能看很多讯息还是可以接触得到,只怕无法隔绝而已,不怕隔绝太多,依现在的环境。

贪等就是贪瞋痴,因为贪有很多烦恼,不只是有贪而已,那他没办法一一列举,比如说五蕴叫做色等,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些其实TM刚刚问的这个很好,这是很多人会搞不清楚的,就是觉得说要训练不是要历事才能练心吗,但是问题是,那为什么当初佛陀建立僧团的时候,又要用一个僧团,会在戒律里面告诉你说,什么不能接触,什么不能做,这个不能接触,这不能做,那是因为刚开始能力不足,你就是要保护起来,等到能力有一定的足够,你才能慢慢慢慢去接触这些东西,那我觉得是阶段性的,你不能永远这样,你可能几年这样子,然后到了大一点,稍微开放一点,再大一点再稍微开放一点。

我觉得这个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只是说它是阶段性的,如果是阶段性那就没有太大问题,其实这样的模式,我们从小带小孩都是这种模式,我们训练任何人都是这种模式,刚开始一定要隔绝他太多的干扰,然后,等到他有能力的时候,慢慢慢慢一点一滴,也不是说他有能力就马上整个开放起来,我们也一样,我们出家刚开始,为什么师父说,出家一定要受过僧团训练,你不能说出家剔个头就出去外面乱闯了,那你剔这个头干嘛,就是必须要僧团里面,至少五年十年的训练,然后一点一滴慢慢开始,你可以出去弘法,可以接触信徒,可以接触,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已经有这些能力可以应付了,不然很多人一出家一两年,这个是我亲眼看到的,年纪轻轻二十初头,发好心出家,出家一两年外缘接触太多,不久就证三果了,三果是什么,不来,三果叫不来,这是我们常常开玩笑,我们还俗不好意思直接讲,直接讲说那个谁谁谁,那个证三果了,我们就知道什么了,不会真的认为他证三果了,三果叫做不来,不来了,就是不来,不来像这样子了,回去了,不来了,这样大概知道师父的意思,我相信他们绝对是阶段性的。

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 攝持故,名持法者

• 一个多闻广博的学者,他修学过什 么以后,都能牢记在心;他被称为多闻者,这是由于多闻熏习的关系。

• 闻不但指耳听目见,从闻而起思惟(作意),闻所引起的闻慧,也都叫做闻。

• 心 与“闻”法的“作意俱生俱灭”,到了第二念,“此心”生起时,就“带” 有前念所闻所思的“记因而生”。记因,就是记忆的可能性。“由此”多多 闻法的“熏习”,能够“摄持”于心,不失不忘,所以名持法者。

不忘,也不是刹那刹那的都明记在心,不过他要记忆时,随时能够知道罢了。

再来,第二个,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多闻,什么叫多闻呢,多闻有两个意思,你们觉得多闻是什么意思,多听闻佛法,也可以啦,但是多闻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意思,第一个,所谓多闻的多,它第一个解释不是多或很多的意思,他一定要听闻解脱法或菩萨道才能叫做多闻,如果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个不能叫多闻,所以阿难多闻第一,记得吗,阿难多闻第一,他不是说阿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懂,你问他,他也懂,问他电脑他也懂,不是这样子,阿难多闻是因为他常跟在佛身边,听的都是佛法,都是解脱法或菩萨道,这样才能叫做多闻,第二个多闻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忆持,忆念善法,你听闻到的这些善法解脱法,你能忆念,你能忆持,这个叫做多闻,不要把多闻认为说我什么都懂,神通广大,无所不包,那个不能叫多闻,一定要闻解脱法或闻菩萨法,这个才能叫多闻,第二个,你听了很多,你必须要能忆持,你不是听了就忘了。

一个多闻广博的学者,这里指的是佛教学者,不是一般的学者或是那些论师,他修学过什么以后,都能牢牢记在心里,他被称为多闻者,这是由于多闻熏习的关系,多闻熏习,师父常常讲过闻熏习,闻不但只是耳朵,耳听目见,从闻而起的思惟,又叫做作意,或闻所引起的闻慧也都叫做多闻,所以不要把多闻这种闻,认为是耳朵听到或是我看到了,你们来到这边当然是闻,对不对,那我问你,你们如果日常生活中,忆念佛法或用佛法检讨自己,这样子叫不叫多闻,这个也是多闻,而且是很重要的多闻,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多闻就是去听经闻法就叫多闻,听经闻法当然是闻知识内容的来源,一定要,但是不能只是这样子,你不要以为说来这边听听回去就算了,你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忆念、忆持起来,然后在日常生活去思惟,不断地思惟,然后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检讨,这样子才叫做多闻,就是念念不忘佛法。

心与闻的法作意俱生俱灭,到了第二念此心生起,就带有前念闻所思的记因而生,知道是什么吗,比如说你现在一个心现行出来,记得吗,师父讲过,然后你现在碰到的,这个东西是佛法是善法,这个东西会给你这个现行起来的这个心,一定的影响力,那么你下次熏回去的时候,你就会带这样的一个因性,带进去,那当然如果你以前都没听过,当然力量弱,所以有人常常告诉我说,师父我记不住,人家都那么厉害,为什么我都不懂呢,为什么人家那么厉害,过去生中或是这辈子,有些人家已经来听了四五年了,你才刚来,你怎么要跟人家听四五年的比,师父我已经听三个月了,我已经听了四个月,为什么人家那个都比我能,我说他听了十年了,你是不是听了十年,所以很难有人跟你比,师父讲什么你几乎都大概可以知道,你不要去跟听十年的人比,那你就是要必须,那你又说那么久,其实修行学佛,师父讲过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你以前没熏习,现在就是要熏习,你不要以前没熏习然后又急,然后又要跟人家熏了一二十年的人比。

我们现在人很奇怪,就是说,你有时候,你要看到人家有成就,或是看到人家这样你很向往,但是叫你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这样去做,你又不肯,现代人会不会常常是这样子,在台湾现在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每个人都想读大学,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好听的名称,我某某大学,我是大学生,我是硕士生,我是什么博士,我什么,问题就是说,你叫他好好读书,他又不肯,那么我们以前师父这个时代是,你不好好读书,没关系,我就不用上大学,我学其他技巧,我也不需要人家称我是大学毕业的,好像很光荣,不需要,但是现在年轻人不是喔,现在他懒得读书,问题是他又要名校出身的,现在常常会有这种矛盾,所以常常会找一些旁门左道。

所以说你必须要这样熏习,你看这个心,带有前念所闻思的这样的因性,你这个心起来,思考的是佛法,你就一次就带有这个因性进去了,第二次又带,那长期这样的熏习,久了之后你这个忆念忆持就有了,你就不会想说,为什么师父每次问我什么,我好像听过又好像不大懂,好像听过,又好像没听过,师父有没有讲过《金刚经》,有,有讲过《金刚经》,很多人跑来问师父,师父,你有讲过《金刚经》吗,有,你有没有讲过什么什么经,我说有呀,那我好像没有印象,因为你平时熏闻的不多,你只要一直去忆念,不断地念,那你久了之后你就会知道说,下次师父问,你就知道了,所以师父八正道问了你几次了,无数次了,三心问了你多少次了,无数次,所以我说师父讲课,以前跟人家讲过,师父讲课为什么有的时候会再重复,其实师父是在帮你熏习,我不会说讲过一次就算了,以为大家都懂,后来发现大家都不懂,所以就再复习,再讲,所以不忘。

接下来,他熏习久了之后呢,熏习久了之后就是不失不忘,所以叫做持法者,但是这里的不忘,不是说刹那刹那都铭记在心,不过是他要忆念的时候就能够知道,你说师父二十年看过有一些经论,我不能说太多,但是多多少少看过一些,你不是问我什么,我都随时会记在心里面,有时候会忘记,但是去思考或是去想要回忆的时候,或是再复习一下,那个东西就起来了,那个叫做不忘,而不是你问我,老实说你现在问我说,《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那七十五法背给我听,我也忘记呀,以前师父说,我刚开始去福严佛学院,然后拜见师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师公第一句话问我说,你什么学历毕业,我说高中,高中,好,几岁,我那时候好像是二十五岁,二十五岁,好,可以,不错,来,我问你,老和尚请问,什么是三学,三学,戒定慧,容易,什么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心里觉得不错,还好,什么是八正道,这要稍微想一下了,但是还可以,什么是十二因缘,问到十二因缘,我就开始冒汗了,因为十二因缘多少我还背的起来,我还想说他再问下去,等一下问,什么是三十七道品,开始慢慢想了,开始算,这个怎么算,怎么算都少了五个,两个,到底怎么回事,等一下三十七道讲完了,什么是百八三昧,或是五位七十五法,什么是百法,这样问下去还得了,还好,十二因缘问好了,他没有再问,那我说这个叫做忆念,不是说你随时都,二十几年了,二十三四年了,那么多你问我,很多东西我也忘了,但是我只要复习去再想一下,我就可以记得起来,这个叫做不忘。那很多人会跟师父讲说,师父其实你常常说你记忆不好,常常说你的头脑不好,其实好像很多东西你都记得呀,好像东西你都知道,我告诉你为什么,师父每天在摸呀,每天在看,你们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师父的工作就是这个,你们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师父也在看这个,你在跟你小孩家人相处的时候,我还是在摸这个,让你摸二十几年,你会常常忘记才怪,所以这个没什么,就是熏习而已。

最后一句,阿赖耶熏习道理,当知亦尔,这样就没有少了,第一个是解释,第二个就是胡麻,然后再来,贪等行人,再来,多闻,这样就把熏习讲完了,所以他是用一般熏习的道理来解释,来解释熏习是怎么一回事,

3 本识与种子之同异

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

非彼種子有別實 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 識。

• 种子是以识为体性的,并非有一种子攒进赖耶去,在种子潜在与本识 浑然一味的阶段(自相),根本不能宣说它的差别。不过从刹那刹那生灭中 ,一一功能的生起,消失,及其因果不同的作用上,推论建立种子的差别性 而已(不是种子和种子差别,是种子现行时的功能不同说)。

本识与种子的异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本识跟种子的异同,什么叫做本识跟种子,哪一个是本识,阿赖耶,阿赖耶里面有种子,那么很多人会有个疑问就是说,阿赖耶到底跟种子是同还是异,阿赖耶跟种子是一样的东西呢,还是不同的东西,很难解释是同是异,这里会告诉你是同是异。

首先,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这种古文不容易懂,要是没有解释,你会想说,师父什么叫做别异住,为无别异,很简单,它就是说,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什么叫做杂染品法种子,现行的这些是杂染品,这些杂染法,这些杂染法从哪里来,阿赖耶种子,所以阿赖耶种子叫做杂染品法的种子,那么这个阿赖耶,跟这些杂染品法的这些种子,别异住就是说,它们是一样的呢,还是不一样,是不一样的呢,还是没有什么不同,反正就是说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为别异住就是是不一样吗,还是无别异就是没有不一样,负负得正,无跟异是不一样,弄掉那就是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到底是不同还是没有什么不同,反正简单一句话,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就是简单,他在问的。

接下来,他怎么回答呢,非彼种子别有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叫做不一不异,亦非不异,它简单讲,它说非彼种子别实物,他并不是说种子不是离开阿赖耶有其他东西,但是你也不能说是一样,这样清楚吗,他说,种子你不能说它跟阿赖耶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离阿赖耶还有什么种子存在,但是也不能说,因为这样子你就说它是同样一件事情,所以叫做不一不异,我们等一下会解释,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怎么说呢,种子是以识为体性的,种子的体就是识,但是并不是有一个种子攒进去阿赖耶里面,不是说有一个种子钻进去阿赖耶里面,然后在种子潜在与本识浑然一味的阶段,就叫做自相,根本不能宣说它的差别性,不过从刹那刹那生灭中一一功能生起,消失,及其因果不同的作用上,推论建立种子差别性而已,不是种子和种子差别,是种子现行的功能,不能说同,他讲什么意思,不懂。

首先他在谈,阿赖耶是一个种子聚,那么在种子位的时候,种子聚,一个种子很多种子聚在一起,那么它在种子位的时候,它跟阿赖耶是浑然一体的,因为种子的聚起来就是阿赖耶,但是就种子的现行起来的话,现行起来的时候,每个种子现行,种子的功能现行千差万别,所以种子跟种子中间,在现行的功能上它是不同的,种子在种子位的时候,种子跟种子没有什么不同,那么阿赖耶就是种子聚,但是从种子的现行功能上,每个种子有它不同的现行功能,比如说眼识有眼识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现行出来的时候,种子现行的功能上来谈千差万别,就这样的功能差别上来讲的话,它还是跟阿赖耶本身的种子位是不一样的,所以阿赖耶它的重点是重在阿赖耶的种子位是浑然无别的,重在这个地方,再讲一次,讲阿赖耶时候它是种子聚,是种子位现行的时候的一个种子聚,这个叫做阿赖耶,种子在种子位的时候,你不能说它差别在哪里,因为你没办法看出它的差别,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脑的Data,它就是一个0跟1,它在那个阶位的时候,它是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当你有软体把它叫出来,它功能作用的时候,那每个东西都不一样,阿赖耶,它重点是重在,种子们在种子位的时候的聚合体,就叫做阿赖耶,所以这个东西(杂染法)不能叫阿赖耶,它虽然是阿赖耶的现行,功能现行,但是这个东西是阿赖耶所现的,这个东西不是阿赖耶,这个东西是阿赖耶,我再讲一次,这个东西是阿赖耶,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东西是阿赖耶,但是这个东西也不离开阿赖耶,知道他在讲什么吗,所以讲阿赖耶唯有在种子,在它的种子位的浑然无别的一体的时候,才能叫做阿赖耶,这个叫做阿赖耶,但是种子有它现行的功能,在现行的这个功能上,现行出来之后这个不能称作阿赖耶,这个只能叫做转识,或叫做诸杂染品法的现行。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认不认同另外一回事,但是你这样知道,《摄论》在讲阿赖耶的时候,在怎么谈的,不会很复杂,这个就是论师对佛法的认知,你看论师会把它分的很细,很细,然后一点一点去分析。

他又举个问题要区分一下,本识跟种子的异同,现在知道本识跟种子有什么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本识是就种子位来讲的,种子位的各式各样的种子,你不能说它有什么不同,唯有种子在功能现行上,之后你才可以看出种子它功能的差别,但是你现行出来的,这个现行虽然是从阿赖耶种子现行出来的,但是这个东西你不能说它是什么,你不能说它是阿赖耶识,唯有在这个种子位才能叫做阿赖耶识,所以你现在要问说,那阿赖耶跟种子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叫做不一亦不异,不一,这个位子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这个位子上,你不能说它不同,在这个位子上是一样的,但现行到这个位子上,你不能说它是同一件事情,因为阿赖耶唯有在种子位的时候谈,阿赖耶不在现行位的上面谈,所以现行出来这些东西,你只能说是阿赖耶的种子现行,你不能说那个是阿赖耶,唯有我们的本识那个才叫阿赖耶。

4 本识与染法互为因(p82)

•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如 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 緣不可得故。

• 由阿赖耶识为种子,生起杂染诸法的现行,这就是“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在同一时间,杂染诸法的现行,又熏成赖耶识中的种子,那又是“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了

还有一个,我们必须再分辨一下,本识跟杂染法互为因,什么叫互为因呢,因为这个杂染法是怎么样,阿赖耶本识里面的种子现行出来的,所以阿赖耶是因,阿赖耶的这些种子哪里来,现行熏进去里面的,所以叫做互为因,互为果,因为种子现行,所以这个种子,这个是现行的因,现行再熏习去,所以这个现行就是里面种子的因,所以叫做互为因,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东西是互为因的,就是双方面要依靠在一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少了另外一个都活不下来,吸铁石跟什么东西会互为因,鸡和蛋是互为因,可以,鸡和蛋是互为因,是没错,蛋生鸡,鸡生蛋,互为因,没错,你说吸铁石,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我问你磁铁能够吸在铁上面,那没有铁的话,磁铁也吸不到其他东西,磁铁可以吸磁铁,那磁铁跟磁铁也是互为因,两个磁铁,所以叫做磁跟铁,还有什么,你要讲。依他起跟什么东西互为因,你这个怎么突然又谈到它,你说夫妻吗,(夫妻,上下,左右),那个是相对的概念,你谈的这个是比较属于相对的概念,倒不是说互为因的概念,还有没有什么,同学们要不要举一个什么例子,互为因,书和笔互为因,果子和种子互为因,也可以呀,种子生果实,果实又有种子,那也可以互为因。

来,这边它举了几个例子,由阿赖耶识为种子,生起杂染诸法的现行,这就是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的因,在同一时间杂染诸法的现行,又熏成阿赖耶识的种子,那又是诸杂染法亦为阿赖耶的因,这叫互为因,它有举个例子,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什么意思,你点蜡烛,要有这个蜡烛火才能点,问题是你没这个火,这个蜡烛能烧吗,不能呀,所以是相互依靠的,蜡烛要有火它才能烧,你光蜡烛没有火,你不能烧,但是问题是说,火能不能无缘无故自己冒出来,它还是要有蜡烛的这种东西它才能烧,才能继续的燃烧下去,所以它叫做明灯,焰炷生烧,焰就是火焰,炷就是那个东西,比如说灯芯什么都好,那么一个是生,一个是烧,灯炷才可以这样生烧,才可以继续这样燃烧下去,同时更互,相互为因,这里的相互为因,可以说相互依赖的意思,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什么意思,什么叫做芦束相互依持同时不倒,以前我们当兵的时候,不是要拿枪吗,操课操一操,操刺枪术,东操西操,操到很累,好,休息,休息你不能带著枪到处跑,休息是要把枪怎么样,留在原地的,留在原地你不能把它放在地上,因为他们说枪就是军人的生命,所以你不能把它随随便便丢在地上,那你又不能丢在地上那怎么办,而且丢在地上,如果被偷了你不知道,因为你放在那边,它是三枪靠在一起,所以叫做三枪牌,三支枪互相靠在一起,两支会倒,三支就不会倒,三支有没有这样,然后再一支靠着,它就不会倒,你说这样有什么好处,很简单呀,一排你要一边拉掉,倒了就知道了,卫兵就知道了,所以它就是这样靠,所以三只靠在一起它就不会倒,这样的就跟这个芦束一样,它意思像三支枪相互依持,是依它你才不会倒,少了任何一根都不行,就是相互依互,少了哪一根都不行,这个叫做更互为因,这个叫做相互为因。其实师父有《俱舍论》讲过这个,相互为因,之前还有讲过共成一事,但是这里重在相互为因。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法的因,杂染法亦为阿赖耶的因,唯如是安立因缘,所馀因缘不可得故,所以我们的万世万物这样子的东西,唯就是阿赖耶跟现行,就是这样子,一切都是阿赖耶跟现行,我们的生活,你所接触,所看到的,所碰触到的一切,就是你的阿赖耶跟现行,现行再熏成阿赖耶,就是这样子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国家与人民更互为因,也可以,国家没有了人民,那不成为国家,没有了国家可以有人民吗,国民,反正日常生活很多例子,你们可以去思考看看,他要表达的反正就是,应用这样日常生活例子告诉我们说,阿赖耶是怎么样,阿赖耶跟现行是相互依互,相互为因,相互为因又同时为果。

就是说除了这样的以外,没有其他的了,所馀因缘不可得故就是说,我们的一切唯有阿赖耶的现行还有熏习,就这两个。

5 纯一种子为杂一诸法因[P85]

• 問:云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

• 答: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 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 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異雜 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 阿赖耶识中的熏习(种子),是无有色、心、善、恶等差别(各种行相) 。但到了果生现行的时候,却能与色心或善恶 无记等有异有杂诸法为因。这是什么道理呢?现在举个浅显的譬喻来阐明它,‘如众缬具,缬所缬衣’的譬喻。

再来,你们经过这样上课之后,如果上次听我讲《唯识学概论》的时候,《唯识学概论》我用短短,十三堂课还是几堂课,把唯识学的概论谈了一下,但是很多细节我没有讲到那么细,那么你现在上《摄大乘论》,它就把种子是什么,熏习是什么,讲得更细,它会把很多问题再厘清,

好,再来我们看,第5,纯一种子为杂染诸法因,纯一种子为杂染诸法,不是杂染,应该是杂染诸法,杂染诸法因,问,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这里什么意思,够不够白话,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杂染诸法为因,什么意思,这里的熏习是指什么,种子,他说为什么在这个种子位的这个种子,是怎么样,无异无杂,种子就是种子,全部种子都一样,我说在种子位的时候,是看不出来什么差别,所以叫做熏习,就是种子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杂染法为因,为什么这个种子,在这个位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现行有没有各种杂染的差别,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心所,为什么这个是没有差别,现行出来之后,这个是有差别的呢,为什么这样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纯一无杂的东西,可以成为这个千差万别,森罗万象的因呢,他是这样子问的,种子没有差别,为什么现行出来的这些东西差别那么多呢,他的问题在这里。

好,他怎么回答,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他在讲什么,所以这个必须要研究,有时候真的你就是要依文解义,你也没办法,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我先讲这样,我先把阿赖耶讲起来,他说阿赖耶中的熏习,就是种子,是没有色,心,善,恶等差别的,就是各种行相,但到了果生现行的时候,就能与色,心,或是善或是无记等等的诸法作为因,这是什么道理呢,现在举一个浅显的譬喻来阐明,如众缬具,缬所缬衣的譬喻,反正他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地方种子是一味的,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你现行出来之后,这个就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了,那你说为什么呢,他没有解释为什么,他就说就是这样。

但是他举一个例子,这个缬衣所缬,这个他在讲什么你知道吗,他在说染色,衣服上的染色,我们衣服上的染色,有一种方式就是怎么样,很多种方法,你们这边有没有学过,织布的染衣的,这类的,但是如果要染花纹呢,因为他意思就是染色上要有花纹,他这句话在讲什么呢,他说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然后有纹路显现,他就说我一件一个布,如果要把它染成上面有花纹,那我要怎么做呢,你们有没有人有这种经验,对,盖起来,或是说他又用不同种类的布,但是颜色一样,先把它怎么样,弄成一些花纹,第一个方法,就是说,他把它要的花纹上面,涂上一种胶,还是弄一个东西把它盖起来,可能是涂上一种胶还是什么,但是你涂上这个胶的时候,你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一旦你把这个胶涂好之后,你把它放进染缸里面一染起来,比如说红色,一染起来整块布都变成是红色,但是干了之后你把那些胶撕下来,怎么样,它就有花纹出现了,所以当你在染的时候,怎么样,一起来,整个颜色是一样的,但是你把这些胶撕下来的时候,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那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因为他里面讲一种方法,就是说,你用两种不同的布料,花纹的那个是一个布料,然后其他要染色的那个是一个布料,颜色一样,你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花纹的,但是你放进染缸里面一拉起来之后,会被染的那种布料就变成其他颜色了,不会被染的那种布料,它还是保持它原来的颜色,那就显现出花纹了。它这个意思,就是说,当阿赖耶在种子位的时候,它是一样的,看不出来,但是功能一显现出来的时候,成为万法,现起诸法,那它的功能就差别了,它就用染衣来做一个说明,说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那你要问我说为什么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那我就说你用现在,电脑的Database跟Data来看就好了,上次,Ken不是说,你Data在Database里面,不是就是0跟1而已吗,所以就是0跟1而已,就是Data,Data有什么不同,还是一样,但是如果经过把它引起它的功能,让它功能显现出来之后,反正电脑不大懂,是不是这样子,功能一显现出来之后,那就千差万别了,各式各样的软体,各式各样的功能都是不一样,但是你储存进电脑里面之后,那不就是0跟1的作用而已,是不是这样,那他意思也是这样,你熏成种子的时候,它是纯一种子,你看不出来它善恶,无记,还是眼识,耳识这些,它看不出来,但是它功能潜在,现行出来的时候,你就看出来它的差别了。

这个应该是念缬,ㄒㄧㄝˊ,你去查查看,反正这是染衣上面的东西,反正它是翻译过来的,有,字典一定有,而且会告诉你它是什么东西,反正这是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它就是说你在染衣的时候,虽然说你刚下去的时候,它是没有什么花纹都是纯一色,你染下去因为里面做了一些手脚,所以起来的时候,花纹就显现出来了,或是你说用胶把它盖起来,画一些花纹,那你刚开始要进去的时候,看起来没有什么不一样,你染出来之后,把那个胶撕掉那就不一样,他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这个叫做染衣的比喻,但是它在它的原来的位的时候,因为没有受到刺激或是没有受到激活,它看起来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一旦激活了,它显现出来了就不一样。

种子在种子位的时候,他讲的也不是这样子,他讲的是种子本身具有它一定的功能,不是说种子随时可以变,比如说眼识种子它还是眼识种子,它是不会变的,善恶还是固定的,善恶的种子还是有善恶性的,但是在种子位你看不出来,种子位,但是它的功能性在,它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有善恶了,而不是说善恶随缘的,不是这样子,你刚才举的那个也不是善恶随缘,那个跟发心还是有关系的,你知道师父上次讲过说,没有那个不小心做善事的,你推他的时候你是恶意的,但是让他逃过一劫,那你不能说你在做善事,对呀,只能说你恶事没有成功而已,譬如说你偷他的钱,还是说你做了什么坏事,让他躲过一劫,你不能说你在做善事喔,为什么,你发心是发恶心,不管你做成,做不成,或有没有完成,你造的都是恶业,所以做事跟发心,发什么心是第一考量的,在阿毘达磨或这个唯识里面都是这样,你发恶心熏进去的就是恶法,。

但是显现出来就有善恶了,不是没有喔,而是说它没有显现出来,它善恶的性还是决定的,比如说种子,眼识种子在阿赖耶识,你看不出来它是眼识种子,但是它还是具眼识种子的功能,它一现行,它就是眼识种子,它不会说在种子位看不出来,现行的时候,随便看它要现行哪一种,不行,眼识种子还是现行成眼识,我们未来讲种子位的时候,我后面讲种子的时候,我还会再讲。

没有没有,是它在种子位都一个样子,反正你们要记住一件事情,种子位的时候是看不出来,但是不表示它功能性上都一样,功能性在显现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不一样,当然这个是有一点,你很难去想像或抽象的概念,但你只要记住一件事情,种子位在阿赖耶的时候,是不能分辨出它有善有恶有什么,有色,有心,有善恶等这些,色有色法的种子,心法有心法的种子,善有善的种子,但是它在种子位的时候,你分不出来这些东西的,它是潜在里面的,没有显的,但你到了生果的时候,它就现行就有这些不同的差别,虽然如此,但是你色法种子在种子位看不出来,但是不是说你因为看不出来,所以色法种子在现行时,它可能现行成心法,没有这种事情,色法种子它的功能,因果还是决定的,它现出来的就是色法,眼识种子,在眼识的时候看不出来,在种子位看不出来,但是它功能一现行,它还是现行成为眼识,而不会现行成为耳识。

不是不是,他的意思是要告诉你说,像一个例子一样说,布还没染布的时候,看起来都是同一颜色,但是上面有花纹,你动过一些手脚,染出来时候,它就显现出它的不同花纹出来了,那个也不重在末那识,那重点要表达的是,种子在种子位的时候,纯一无别,但是功能现行出来的时候,就有它的千差万别,但它的纯一无别,它不是说没有具有差别的功能,它还是具有差别的功能,但是是看不出来的,当然,不容易理解,有点抽象,所以他才会花了那么多工夫,用这个染布的这个状况来讲。

TM刚才你讲的那个东西,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说师父上次讲过说,没有那种发恶心,但是无意间做了善事,没有这种事情,善恶取决在于你发什么心,然后之后你用什么方法去做,然后再来当然想说做得圆满不圆满,没有说我本来是要做恶事,结果不小心做了善事,没有这种事情,不然这样问题很大。

问:善恶是个人主观,我以为的善,我以为的恶,如对孩子,我以为是对孩子好的,我的发心是好的,可对孩子造成的结果不是好的,我觉得还是作的是恶?
师父:不能这样子讲,那个就要看你方法上,那个不能叫做是恶,可能方法上的不圆满,跟你发心是恶的,还是不一样的,善恶在缘起的相对差别上来讲,还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能纯粹是主观的,那问题会很大,在某一个国家里面,他认为不杀人就是,那我打打你无所谓,那问题还是会很大,从佛教来还是有标准的,佛教里面的标准,比如说发心是怎么样,跟贪瞋痴相应到怎么样,这个其实,有空你回去把师父的《成佛之道》,在五乘共法里面,师父会把这个讨论的很清楚。

伦理道德的观念,叫做伦理学,有一种叫做客观伦理学,一种叫做主观伦理学,有一种是认为伦理是非常主观性的,但如果这样的话,那问题就很大了,你到了一个国家或到了一个地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一样,那就随便个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来我家,我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就是这样子,那这样就乱,所以佛教里面,还是有它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的五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缘起法的森罗万象上,它就是要有一个共通的理则,这个理则会造成大家的和乐相处,会造成大家的互不侵犯,那这样的一个理则下,我们就是必要遵守这样一个共通的道理,这个东西你有空回去,看看师父的五乘共法里面,师父在谈什么的时候,来上过《成佛之道》的在谈什么的时候,五乘共法里面,人天善法的四个基本正见跟观念,第一个要正见什么,第一个就是有善有恶,然后有业有报,有三世轮回,有凡有圣,第一个就是要先确立有善有恶,但是很多人会在佛教里面搞不清楚,不是说一切法无自性吗,但是无自性还是缘起有,缘起有的森罗万象上,还是有它的一些轨则要去遵循的,所以不能用无自性高超的这种胜义谛,来破世俗,但是在世俗的规范之下,还是世俗的,那我们要求追求的还是往上超越的,这个东西要慢慢去学习,佛教的这套道理,你有空回去把,从师父的《成佛之道》,一点一点把它读上来,读上来,因为很多人学佛学到最后,会把世俗谛,胜义谛整个混在一起,混在一起会搞不清楚说,那一方面说一切法空,那一切法空到底有没有因果循环呢,那就会搞到头昏脑胀。

6 大乘甚深缘起

• 1) 两种缘起

• 2) 种子

• 3) 四缘

剩十几分钟,我们再来讲,大乘甚深缘起,种子还没谈完,你不要以为种子谈完了,他现在只是在阿赖耶识跟种子间,稍微区分而已,他后面还会继续把种子的问题,讲得更清楚,大乘甚深的缘起,两种缘起,种子,四缘,就是这节要讲的,大乘甚深缘起,讲两种缘起,然后讲种子,然后讲四种缘,哪四种缘,亲因缘,增上缘最后,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还有增上缘,四缘生一切认识,上过《俱舍论》的应该知道,这四缘生一切认识,所以他讲两种缘起,再讲种子,然后再讲种子跟现行,种子要生现行,阿赖耶种子是亲因缘,前刹那灭去的识,能引后刹那是等无间缘,但是你要有对象叫做所缘缘,那么还有其他的辅助条件,就是增上缘,比如,师父不是说,你眼睛要看到东西,眼睛要看到东西你要有眼识,眼识种子是根本的,那你还要有色法的对象,色法的对象叫做所缘缘,眼识种子叫做亲因缘,等无间缘就是前刹那灭去的眼识种子,会把后刹那的眼识拉起来,前刹那灭去的识,前刹那灭去的识会作为一种刺激,把后刹那的这个识的种子拉起来让它现行,这个叫做等无间缘,接下来,还有增上缘,什么增上缘,其他的条件,比如说光线空间这些,你说我什么都有了,具足了,有对象,也有眼识,但是你把灯关掉,你就看不到东西了,这些就是四缘,那么我们现在要谈的,大乘甚深缘起,要谈这三个主题,两种缘起,种子,四缘。

1) 两种缘起

• 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

•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 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 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给各位猜一下,两种缘起在讲哪两种缘起,记得师父讲过,缘起是佛教的基本法则,但是不同学派对缘起的解释,根本道理是一样,但是有它不同的细节解释,原始佛教早期《阿含经》里面谈的,叫做业感缘起,又称为爱非爱缘起,记得吗,中观谈什么缘起,中观学派谈什么缘起,性空缘起,唯识学派谈什么缘起,阿赖耶缘起,又叫做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如来藏谈什么缘起,如来藏缘起,《华严经》谈什么缘起,法界缘起,《华严经》不是谈华严缘起,谈法界缘起,所以每一个经典都是谈缘起,但是它对缘起的解释原则一样,但是细节上会有不大一样,所以早期佛教谈业感缘起,就是十二因缘的缘起,业感缘起又叫爱非爱缘起,中观大乘讲性空缘起,唯识讲阿赖耶缘起,就是用阿赖耶来解释缘起,如来藏讲如来藏缘起,华严经讲法界缘起,所以这两种缘起是在讲哪两种,刚刚五种里面在讲哪两种,在讲业感缘起跟阿赖耶缘起,他没有在讲如来藏,也没有在讲法界,他讲根本佛教道理所讲的业感缘起,就是十二因缘的,无明烦恼造业,然后业来三界六道轮回,这个叫做业感缘起又叫爱非爱缘起,唯识讲依阿赖耶怎么样,所现行的杂染法,杂染法再熏回去,这个叫做依他,这个叫做遍计,那如果你把这个东西弄清净了,变成清净的依他,那就是圆成实,所以这样的一套道理,还是在讲缘起法,但是它是依于阿赖耶所解释的,为根源而解释,所以叫做阿赖耶缘起,所以在《摄论》里面,它谈到两种缘起,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他为什么后来突然讲如是缘起,因为他前面讲阿赖耶,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阿赖耶就是在讲缘起,所以他讲阿赖耶的缘起,就如是缘起,你们不要以为我没有在谈缘起,其实我有在谈缘起,但是我讲的缘起是大乘中极细甚深的缘起,为什么,因为你们不知道其实缘起有两种,略说有两中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所以分别自性缘起,因为是依止阿赖耶而谈缘起,又叫做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你看,爱非爱缘起在讲什么,十二缘起又叫做十二有支,就叫做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原始佛教《阿含经》所谈的,谈我们怎么样的惑业苦的轮回,但是阿赖耶也一样在谈惑业苦的轮回,只是说它为什么惑业苦这样的轮回,那这样轮回的业又是怎么回事,那投胎又是怎么回事,十二缘起支它并没有讲到那么详细,已经够细了,但是没有讲到那么详细,至少它没有讲说业应该怎么带,但是只是说阿赖耶,他把它讲得更微细更深细,所以叫做大乘中极细甚深,如果你上过师父的《唯识学概要》,唯识讲的三性,其实也就是在讲缘起的流转跟还灭,缘起就是依他,流转就是什么,遍计所执,还灭的就是圆成实,还是在谈这些他只是谈的更细,然后他建立一个阿赖耶来解说这些,让他的系统跟理论更圆满,然后依这样的理论,来可以解说回答一些问题,尤其说造业,业怎么样轮回,我们的记忆又怎么来,就是在谈到这些,那我们转凡成圣,又是怎么转的,怎么修的,它都是在谈这些。

分别自性缘起

剩几分钟,我们把分别自性缘起稍微看一下,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你们还没看下面解释的时候,谁告诉我,为什么它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如果你已经谈过这么多了之后,谁告诉我,师父还没讲解之前,为什么说依止阿赖耶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因为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为什么它叫做分别自性缘起?下面有解释,你可以看一下,让你们作弊一下,然后看一下可以来回答师父怎么说。

你讲的已经很接近了,已经抓到重点了,还有没有人要补充一下?为什么叫做分别自性,很简单,他在说为什么现行出来的这种种千差万别,因为种种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自性,这里的自性你不要把它想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就是特性,诸法现起来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每一个的法都有它的不同特性,这些不同的特性又叫做自性,那这些不同的自性哪里来的,因为从种子功能显现不同而来的,所以谈阿赖耶缘起,就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因为种子你可以分别它不同的特性,种子现行的功能,所以会有种种森罗万象的不同,而让森罗万象罗列而不乱,因为每一个法有它的不同特性,这个叫做自性,那这个自性从哪里显现出来?从阿赖耶的种种现行出来的,所以叫做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这个分别就是辨别,或是区别它的不同,所以叫做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这样子知不知道他这里讲的分别自性缘起是什么了?所以他特别讲,他不只是在解释惑业苦,他还要更进一步解释说那这种杂染品诸法,为什么这么多森罗万象会都不一样呢,十二缘起里面没有这样讲,十二缘起只重在烦恼造业然后受报,它没有讲说那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每一个每一个现起的不一样,阿赖耶就是在解释这些东西,然后解释为什么我们人生下来都会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人,为什么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跟你的都不一样,就在解释这些东西。十二缘起它不重在这些,十二缘起重视我们为什么会来,依什么而来,那我们现在来了要怎么办,简洁扼要讲这些,阿赖耶不是说不重视这些,它(是)除了这些还告诉你们,那我们为什么会千差万别。

好,我们讲到这里,你们已经慢慢进入唯识的一些比较深的地方了,你们多思考多想,听不懂没关系,听不懂怎么样?多听,多熏习。

我们来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