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舍离城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定向自毘舍离国
印度列国时代十六国.png

毘舍离(巴利文:Vesāli[1]),佛教八大圣地之一,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2]

大唐西域记》:“至吠舍釐国(旧曰毘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吠舍釐国,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伽蓝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寔繁其党。吠舍釐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佛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在佛灭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上座,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在《巴利律藏·七百犍度》记载中,毘舍离结集虽然批判了毘舍离跋阇子比丘十事非法,但对其地域族群名称使用的依然是vesāli(毘舍离)未至于 vasala(无种姓者、贱民)。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居住在这个地方,因文殊问病而出现了维摩诘经。以及佛陀曾在此处的乐音树下讲说了药师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