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及其觀行 第七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空之探究及其觀行 第六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空之探究及其觀行 第八講


空之探究及其觀行-7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各位在座的法師、各位信眾、各位居士,大家好,我們繼續來看《空之探究》的課程,今天要講到解脫道,我會用一個很簡要的方法,把佛法的根本道理是怎麼一回事,那修行的解脫道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把它說一下,讓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從中可以得到所謂的解脫生死,這個就是今天要說的,

首先,我們昨天有講到慧學,解脫道不外乎三學八正道,三學八正道裏面真正能斷煩惱的就是定跟慧,戒學師父講過很多了,現在就暫時不講,定學昨天大概也講了一下,今天要講慧學,所謂的慧學就是智慧的內容,就是我們要開悟要證悟,我們要學佛到底要學哪一些內容,佛法的核心教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今天大概要說明的,所謂的慧學的內容,慧學要認識的核心教義,就是所謂的如實知緣起四聖諦,如實知緣起四聖諦就是慧學的內容。

(二) 如實知(講義P28)

1、緣起.四聖諦


你們上課上那麼久了,我們菩提書院有20年了,有請過很多法師來上過課,而且很多人也讀過《成佛之道》,這個緣起四聖諦是《成佛之道》裏面的什麼內容?三乘共法的內容,那三乘共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所必修的必學的必懂的,就是緣起四聖諦也是解脫道的根本,大乘佛教還是基於緣起四聖諦,而向更廣更深去發展而已。所以緣起四聖諦是佛法的教義核心,所以慧學的內容就是知緣起,知四聖諦,緣起就是四聖諦,四聖諦就是緣起,佛法的根本核心教義叫做緣起。

緣起裏面有兩個概念,叫做緣起跟緣生,緣起是普遍的法則,緣起是事物生起、還滅生滅的普遍法則,叫做緣起法。所以緣起法法則,這個法則是怎麼樣一個內容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萬物生起的因緣法,萬物生起的條件跟因緣。但是有生必有滅,滅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緣起法的內容,就是「此故彼」的內容。法則就是「此故彼」,有這些因緣條件形成,這些因緣條件有了之後,就會產生另外一個東西,這個叫做「此故彼」,但是緣起法在佛教裏面,它不是用在於身心生命不相關的,不在於用在花草樹木,不在於用在山河大地,不在於用在說這個桌子、椅子、房子怎麼蓋成,用在於說明身心生命,這很重要。所以談佛法不能離開身心生命,它用在於講身心生命是怎麼不斷的生生滅滅,怎麼樣的生起,怎樣從前世到今生,今生又往來世,那這樣輪迴循環不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此故彼」,如果落到我們的身心生命來分析,就是緣起的流轉門,就是苦跟集,苦集不斷的相生。那集裏面就是惑跟業,惑就是我們的煩惱,所以惑是我們身心生命不斷輪迴的根本因,業就是直接因,一個是根本因,一個是直接因。所以我們的身心生命,就不斷的在惑造業,然後惑又潤業,然後業報成熟之後,我們有了這個業報身,就會受苦,那這樣的話,就是我們身心生命不斷的一直流轉。

今生活了,生老病死,死了,下一輩子繼續來生老病死,那這中間的生老病死,再分得更詳細的,就是這個緣起的流轉門的惑業苦分析得更詳細,就是十二有支的因緣法。緣起支法,就是告訴我們說,從這一輩子到下一輩子或是上一輩子到這一輩子,再到下一輩子是怎麼的因緣流轉,這中間不外乎就是苦。所以每次《阿含經》裏面講緣起法,講到最後會講無明緣行,到最後會講純大苦聚集,就會有這樣的一個說明。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生無非就是苦,那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就是要解決這個人生的苦,然後離苦得樂。

佛陀在經典上常常叫我們去分析惑業苦的流轉,講的就是十二有支,以及分析我們蘊處界的當下,去了解這樣的一個流轉。告訴我們身心生命什麼問題,這樣的認知是必備的,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你不承認或是你完全不了解,那你沒辦法修行,所以要先知苦集,後才能知滅道。先知苦集,這個叫作法住智,這個法是身心生命的存在,了解身心生命是怎麼存在的,叫作法住智。那麼從了解身心生命的存在之後,進一步從中去知道說,那它的問題在哪裏,問題就是這個惑,那也就是十二有支的無明以及愛染。那無明跟愛染知道之後,從中我們就可以去解決,讓無明變成明,讓有我的執着變成無我的修行,這樣就可以達到還滅門。那麼還滅門這個第一個滅,就是告訴你說,我們是可以離苦得樂的,經過一定的方法是可以離苦得樂的,要離苦得樂,那就要修道,這個道就叫作三學八正道。

所以,這一方面生死不斷的流轉,就是「此有故彼有」不斷的相生,如果能夠知道它的問題跟原因在哪裏,就可以想辦法去讓它達到「此有故彼有」,就是這樣一個還滅,這個就是道的根本。因此不管你修哪一個宗哪一個派,緣起四聖諦是一切出世間法所共必備的,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修的,一定要懂的。所以《阿含經》裏面說,如果對四聖諦沒有現觀的,要趕快現觀四聖諦,那你的現觀不一定說真正在定中作觀,就是要先學,一定要學緣起四聖諦。


問:剛才師父說,佛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有情眾生的惑業苦,我們不講宇宙大爆炸,不講什麼。現在我的問題就是說,這有情跟無情中間會有一個連接,這個連接從哪裏開始?好比說,我們說我們要愛護,我們要惜福,我們要保護環境,我們要環保,這些又是怎麼樣去跟我們的有情眾生發生關連?

師父:很簡單,我們浪費福報,糟蹋眾生,破壞環境,對眾生不保護,然後加以破害,問題在哪裏?還是貪瞋痴,這個是問題的所在。你貪瞋痴過重,你就會無限的去剝削,從人類的剝削到其他眾生的剝削,從周遭的剝削到環境的大破壞,不外乎都是貪瞋痴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問題在哪裏,不是在外面,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問:我有一個比較實際生活的問題,我這個人比較粗手粗腳,然後開水龍頭一開就水很大,我太太就在旁邊說,你開小一點好不好,你一個學佛的人,也不愛惜物力。那像這種情況的話,多多少少我會有一點煩惱心產生,我是覺得說無所謂,那應該要怎麼樣看這件事情?

師父:是這樣子,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確實有時候會發生的問題,就是人家會常說,你學佛的,為什麼這樣?很多人是不是這樣子?那我們就一個態度,什麼態度?有過則改之,無過就不需要管,就是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說。我們常常是生活在兩種極端,一種極端是自我感覺超級良好,別人講什麼都不管,那是我執的一種;另外一種是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所以人家講一點點,我就覺得不行,然後我就要怎麼樣,這也是我執的一種。

為什麼叫中道?中道不是說,那我就採取中間,而是說,我在我執的降伏當中,可以解決這兩邊的問題。有時候我們要知道說,我們怎麼做,其實要批評的人,隨時都可以批評,做得再好人家可以批評,但是你就要看說,那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喜歡你的人,再怎麼樣他都覺得你好,不喜歡你的人,做得再好他都覺得你不好。所以說學佛幹什麼?學佛到最後就是對於我執慢慢的消彌,慢慢的對治之後,我們很多東西就知道中道是怎麼行。這個師父很有體驗,我舉一個生活上也是我自己親身碰到的,居士們有時候是這樣,對法師們也會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對法師非常的崇拜,崇拜到不行,講得比較粗糙一點,對這個法師崇拜到,好像他連放屁都是香的,那這種是一種極端;那有些人對於法師是很會挑剔,怎麼挑剔?如果這個法師是打坐禪修的,他就說這個法師不學經教,不懂。這個法師如果是比較重在於誦經、超度、一般的度眾生,做很多的活動的,就說這個法師沒修行,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的;那如果這個法師是做學問的,就說這個法師只會做學問,沒有修行,也沒有在打坐。所以反正你要怎麼挑,都可以挑,因為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那身為這樣一個法師怎麼辦?因為在那邊就有人家常常批評,說中道兩位法師只會讀書做研究,沒有在修行。那我就想說有沒有修行,你怎麼會知道,我一定要告訴你,我每天在修行嗎?也就是說,我知道我該做什麼,我的責任是什麼,我盡力去做。如果人家說的確實有些我們缺點,我們能改儘量改,但是如果我知道說,這只是吹毛求疵的,那我也不能怎麼樣。我不能每個人都去符合你們的需求,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處世的一個態度,謙卑但是不要自卑。

剛剛要講一件事情很重要,這個道為什麼能夠成為道,為什麼可以直接的解決煩惱?因為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就是三學八正道的這個道,它是依於此滅故彼滅的一個根本道理而成為道的。所以必須是這個道,其他方法是不行的,因為其他方法根本沒有達到生命身心根本的問題所在,並沒有找出來。為什麼其他宗教它沒有辦法解決生死問題?因為它不知道根源在哪裏,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這個此有的這個根源,其他宗教是不知道的,所以是沒辦法抓住到它,所以沒辦法去解決它,也不知道要去解決它,所以不能達到還滅的這樣一個結果。唯有佛教,佛陀告訴我們,「此有故彼有」,有無明,所以必有行,然後再有一系列的純大苦聚集。所以無明是根,因為我們知道「此故彼」的無明是此,所以修道必須要針對無明去解決,才能達到還滅,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所以有無明就必然有行,而且必定是無明才會造成行,其他的不會,所以在這樣的法則之下,只要無明被對治了,就不會有行,然後就會造成「此有故彼有」的還滅,到最後就能達到生死的解脫。所以才不會說,我無明對治了,煩惱都斷盡了,為什麼還一直的輪迴?才不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所以這是「此有故彼有」的一個還滅,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個三學八正道,是對煩惱的對治。

問:師父,所以如實知佛陀悟到的這個緣起四聖諦,流轉還滅這個道理,這麼的深刻而且這麼的真實,但是是不是很難呢?因為我們全世界的宗教裏面,基督教三十幾個percent,伊斯蘭教也是二十幾個percent(%),印度教十幾個percent,我們佛教在全世界人口,大概只有七個percent不到,那就是說,這個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這麼難傳出去?

第二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看到的,譬如說,我們中國人,我們德州佛教會二十幾年前,我們在這邊成立。另外,基督教同樣在休斯頓也有,在那裏也有一個基督教的總部在成立,(剛開始)人數都差不多。那經過二十幾年以後,我們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但是他們已經由一個總部變成四五個,然後每一個,在西在東邊,在北邊都有,每一個他們這個教堂都有差不多一兩千人,發展的很快。在我們華人裏面,那我的問題,

我就一直常常在感嘆,就是說我們佛法這麼好,但是為什麼我們這麼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來接受這樣好的教導?

師父:我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就是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這麼難傳出去?法爾如是。什麼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諸法的真理本來就很深,很深的東西,怎麼可能期望很多人都會懂都會知道?本來就不可能。十方法界無量無數眾生,當然也有很多人成佛,但是跟無量無數的眾生比起來,成佛的人還是少數,為什麼?真理本來就很深,所以我說法爾如是。真理本來就很深,我們沒辦法期望所有人都懂,所以對於真理的理解,從宗教來講,它是一個金字塔形的。

我常說金字塔形,最上面的佛教的真理,那是少數人才能真正掌握的。

問:這麼好的法,如果不是那麼多人可以了解接受,那不是很可惜嗎?就我們佛教總體來講,是不是要想到從哪個方向着手?因為有世間、出世間的法,那出世間的法,因為以我們現在人的生活形態跟想法,出世間法有時候不是那麼的相應,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了悟到出世間的法。我的意思就是說,既然是這個樣子,以我們佛教這個總體來講,出世間法比較相應的話,我們是不是吸收更多的人來了解世間法以後,然後再引他們入出世間法?

那我們是不是要往這個方向走?

師父:是啊,沒錯,是這樣子,所以佛教裏面會有正常道跟方便道。所以我們千百年來,佛教就是在正常道跟方便道裏面,不斷的前進、掙扎、吸收、應用。所以我們佛教後來發展到有很多的方便之道,這些方便之道都很宗教性,所以變成一種宗教,所以有很多信仰型的佛教法門,那這些無外乎就可以吸引更多人。但是這世間是一體兩面的,方便之道用多了就變隨便,所以從古以來,這些祖師不斷是在正常道、方便道、契理跟契機當中不斷的在調整。所以我們很多寺院,有些是比較重在契機,用方便道吸引很多人,那有些寺院儘可能在契理上多下一些功夫,其實都盡了很大的能力在做。

問:師父,這個苦集滅道四聖諦,就是佛陀初轉法輪,第一個跟五比丘講的。這個苦集滅道,這麼甚深的道理,其實好像不是可以隨便就馬上就這樣,因為跟世間的那種不是那麼相應。你說世間是苦,人家不覺得苦,那你就很難契入,然後這整個苦集滅道每一個聖諦,都不是那麼的容易讓一般的人了解。

師父:所以會有很多方便之道,所以會有講佛性,會有講各種容易的法門。為什麼說方便之道容易契人家的機?為什麼說四聖諦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因為講正法講真理,它是跟我們天生的人性是違背的,什麼叫天生的人性?天生的人性是順於我執的。

我再講一次,天生的人性是順於我執的,所以當你要逆於我執,而向自我挑戰的時候,那當然是比較困難的。佛教講無我講苦,是真理,是順於真理,但是是不隨順於人性的,那人性是什麼?我執。所以很多順於人性的宗教容易弘揚就是這樣,佛教不是說先以欲勾牽嗎?所有的宗教,大部分能夠吸引人的,都是以欲勾牽。

比如我告訴你說,你學佛就是要檢視我們自我的貪瞋痴,要吃素,要戒殺生,不可以打妄語,然後五戒要持好,這個對一般人開始容易嗎?當然不容易,很難。但是如果今天講說,什麼經或是什麼佛或是什麼咒語,念個幾百次,或禮佛幾拜,或是拜神拜佛幾拜,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吸引人?你自己想想看,哪一種比較吸引人?如果可以達到同樣的功效,我跟你講,如果說你拜佛功德很大,你不用吃素,也不用持戒,你只要拜佛功德就很大。另外一個就是說,你要五戒要持好,然後要對治自己的貪瞋痴,如果兩個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你願意做什麼?如果拜佛就好了。我愛吃就吃,愛用就用,這樣就好了,我幹嘛去對治自己貪瞋痴?還要去持戒,還要去檢視自我,脾氣還不能亂發,當然,我就拜佛就好了。

如果可以達到同樣的功效,

所以我就說,為什麼其他外面的很多宗教它可以人很多,因為它是順於欲勾牽的,是順於我執的,所以可以吸引人。所以你看,順於我執的很多方法,很多宗教跟法門人可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順於真理的,困難的,教你要挑戰自我貪瞋痴的,那個就難,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佛教有時候是這樣,

印順導師寫了一本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是契理,我們也要用一些方便之道把人引進來,但是你如果方便之道用的太多,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樣了,那你跟契理有什麼關係呢?那就不符合佛教的理了。但是如果你只講高深法,一般人都聽不懂,那也不行,到最後人越來越少。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在契理契機當中不斷地去調整,所以大家努力吧。所以師父要鼓勵大家,就是說,要講契理的真的很困難,所以你們大家願意聽經聞法的,師父跟你們按一百個贊,需要繼續努力,不然佛教如果不講真理,不講這個東西,沒有人努力,早晚就滅亡了。

問:有時候一般的宗教,他們不講佛教那一套,但是我們向其他宗教介紹佛教的時候,應該用什麼作為突破點,比如說我們要向一個基督徒介紹佛教的時候,我們想把他轉化成一個佛教徒的話,應該用什麼作為一個突破點?

師父:師父從來不會想要把誰度為佛教徒,我對人都是這樣,我弄一個東西,我不強制的推銷給你,但是我把我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如果你看了覺得好,有興趣你來問我,我就跟你介紹。因為佛教講佛度有緣人,我想辦法弄更多的東西,讓大家更有機會來接觸,但是我沒辦法強制的推銷給你。也就是說我可以打更多的廣告,讓更多的人知道來接觸佛教,但我沒辦法硬把它塞給你,這是我的態度。所以當然我們德州佛教會和我們玉佛寺,也都有用了很多方法讓大家進來,這當然都是一種方法。那像師父在加拿大那邊,我們也想辦法在網絡上做各種廣告,因為我們覺得說,講的東西,我們老是覺得行銷的不夠,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好多人來了卡加利好幾年之後忽然說,師父我來了十年,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在講經說法?我不怕你聽了不想進來,我怕的是,有這個東西你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儘可能的盡力(推廣)。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

補充說明

• 苦:無明我執和真理的衝突


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是佛法一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裏面沒講,但是他在佛法概論裏面有講,我覺得這個東西很重要,這就是佛教的四聖諦,把它轉化成一個圖。這從中,空也在裏面扮演很重要的一個角色,大家可以想一想看一看。

剛剛講的四聖諦,可以用這一個簡單的圖來表現,也可以用這個圖來說明我們所遇到的很多的問題,以及佛教的根本問題。佛教講人生是苦,不是從一般表層上和生活上來講人生是苦,因為經典阿難曾經問佛陀說,你不是說我們的受、色、受、想、行、識的受,受不是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嗎?那就表示說,佛教在一般的浮面的層次上也承認有苦有樂?阿難又問佛陀說,那為什麼你說人生是苦?佛陀說我說人生是苦,是從人生的深層的裏面,然後從諸行無常來講人生是苦,而不是講浮面的這種苦跟樂。所以佛陀也承認世間的一般浮面的有苦有樂,但是深入到深層的,那唯就是苦,那為什麼深入到深層的就一定是苦呢?

因為佛陀說諸行無常,所以經典上常說,諸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苦故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故,涅槃解脫。那麼現在我們要看一下說,佛說無常,那必然是苦,然而你光講無常是苦,這個只是一個面而已。四聖諦裏面,苦集滅道,剛剛講四聖諦的集包含了惑跟業,煩惱造業,集諦裏面有沒有說是無常也就是苦的因?沒有,那為什麼佛陀說無常故苦?基本上無常不是苦的真實的因,因為無常是實相,那四聖諦裏面說苦的因是什麼?惑業。

剛剛不是說了嗎,苦的根本因是惑,直接因是業,所以四聖諦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整個配合起來,你就會知道說,我們的苦,無常不是真實的因,真實的因是惑煩惱。如果從佛教裏面講的惑跟煩惱來講,它的根本的惑煩惱就是我執。所以把四聖諦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整個合起來,就可以出現這個根本的很清楚的這樣一個苦。

你看,我們為什麼是苦?因為我們有根本的我執存在,我執就會執着一切為我,為常,為恆,為我所。但是當我們執着我們外在的一切,這一些為常為恆為我所有的時候,當你執着它,然而外面的這個東西是無常變化的,無常變化跟你的我執本身就是衝突。因為這個我執我就是執常,執不變,執自性,跟無常一定是衝突的,在這衝突之下就一定是苦,所以我們的苦根本原因不是無常,是我執。因為如果我們的苦的因是無常的話,那你永遠沒辦法離苦得樂,為什麼如果苦的原因是無常,永遠沒辦法離苦得樂?因為無常是真理,是一直都是如此的,一直都是無常的,你成了阿羅漢,你成了佛,世間的一切,五蘊的身心還是無常變化的,那這樣就沒辦法離苦得樂了。所以真正要離苦得樂,才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我執,你要確定,不然很多一般的人在想辦法解決苦的時候,是從哪裏去解決?一般人是從無常想辦法去解決,那這樣就根本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它的根本因不在於無常,它的根本因是我執,當你把我執消除,有我執跟無常就一定是衝突,這兩個概念是絕對不同,二者是衝突,一衝突就會產生苦。所以我們找到的因不是無常,因為一般人錯誤的認知,都以無常為因,但是我們在佛教裏面,佛陀告訴我們,我執才是苦的因,所以把我執去除掉之後,衝突不見了,苦也就不見了,那就真實的離苦得樂了,這時候叫做無常歸他無常,世間萬物變化歸他萬物變化,對我是沒有影響,對我這個修行人是沒有影響的,因為我執已經破除了。但是你有我執的話,世間任何變化你都會產生衝突,那麼我執越低,就算是你沒有真正解脫,你去對治我執,你的我執相對越低,你越能夠接受無常,然後這個衝突就越小,你的苦就越不會那麼強烈。

所以這個解脫道在裏面扮演什麼角色,這個苦就是四聖諦的苦聖諦,那集聖諦呢?我執,滅聖諦呢?滅聖諦就是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了,衝突也沒有了,也沒有苦了,那無常還是歸他無常,這個叫做滅聖諦。那道聖諦呢?道聖諦就是去除我執的方法,那這是三乘所共的,必須要了解這樣的一個問題,找出根源。

剛剛Judy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為什麼其他宗教可以吸引人,佛教有時候很難吸引人?不就是因為佛教根本的道理,契理的佛教是叫你去除我執的,但是其他宗教有沒有叫你去除我執?沒有。而且很多宗教是順於我執的,你喜歡唱歌讓你唱歌,你喜歡跳舞讓你跳舞,你的信仰來自於什麼?你的信仰來自於我,為什麼?有一個大而無外的我,不管是神或上帝或耶和華,你都可以得到他的庇佑,那這種庇佑性,不就是相信有一個大我嗎?這個我執,你可以作為各種不同的投射,你可以向內執為不變的一個我,你可以向外投射為一個大我。所以這個大我在自古以來,不管是叫做大梵天,或叫做神,或叫做主宰者,或叫做什麼什麼,其實都是這種我的一個往外投射,其實還不就是順於我的一種信仰嗎?所以容易讓人家接受,也容易讓人家去取信,但是這個跟真理是沒有關係的。

那麼現在我們來談一件事,修道,昨天有講說空,昨天不是講說緣起,然後無我,這一個緣起無我叫做世間空,然後它要到達究竟是涅槃,涅槃叫做出世間空。所以,從另外意義來講,如果講空的話,它是在於道理上了解這個我是錯誤的,知道無我,就是在諦理上了解空,那麼你經過修行之後,把我執破除了,然後達到不衝突,苦滅了,那個叫做涅槃,叫做出世間空。

那我再進一步講一件事,剛才不是說,那個修行的道是三學八正道,那你說師父,那這個跟貪瞋痴有什麼關係?我們不是說貪空,瞋空,痴空嗎?其實是這樣子,這三個圈,這個是我執,我們要對治我執,問題是我執容易對治嗎?不容易,我執的對治可以分成兩方面,因為我們的錯誤跟煩惱,可以分成知見上的跟情感意志上的,知見上就是執着有一個我,情感意志上的叫愛染。

所以,當我們要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第一步必須在知見認識上了解:「我是錯誤的」,了解我是錯誤的話,那就要去觀察,但是這個我執不容易觀察到。

我們要知道我是錯的,我們都有一個我執,但是我執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都從哪裏先去觀察?我執是很微細的,不容易觀察到,但是由我執為根本而開展出來的,就是所謂的貪瞋痴,所以貪瞋痴跟我執是同一個東西,只是一個是根本的微細,一個是比較粗一點的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執從三個層面顯現出來的,就是貪瞋痴,貪瞋痴是不是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觀察?所以你要一方面在知識認識上知道我是錯誤的,另外一面,因為要觀察這個我跟我執,不容易觀察得到,所以我們可以從貪瞋痴的觀察下手。

所以佛教常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就是煩惱,就是我執的表現,所以你只要在知見上學習到了之後,你真正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必須是對治貪瞋痴。當你知見上認知我是錯誤的,你要對治我,但是你在下手處是先從貪瞋痴對治起的話,其實對治貪瞋痴就是在對治我執,那貪瞋痴容易對治嗎?不容易。所以第一天師父講,修行的第一步開始,我們就是對治貪瞋痴,那修行第一步應該從哪裏開始做?持戒,那持戒是幹什麼?持戒是由外來的壓力,外來的強制性,因為什麼都給你自由,你不會去做的。

師父講過,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外來的壓力,你今天要工作,所以你必須要六點起床,五點起床,如果今天放給你都沒有工作,沒有壓力,你就睡到十一點,十二點,我們以前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所以要我們做好事,當然如果天生的善根很強,那我們就另當別論。但是一般來講,都是必須要有外來的輔助、壓力、跟指導,那就是所謂的三寶的壓力跟護佑。今天如果師父說,晚上要來上課,好,那你就必須要來,那如果說可來可不來,那我就在家裏看網絡,所以要有一點壓力。

所以在佛教裏面說,當你真的覺得好,你要開始修行的時候,對治貪瞋痴,那就是第一步要持戒,持戒其實就是用外來的一種壓力,不管是師父的引導,群眾的力量,或是同參道友,讓你去對治比較粗重的貪瞋痴。這貪瞋痴有粗重的、有細微的,所以第一步持戒,就是讓你去對治比較粗重的貪瞋痴。所以為什麼持戒是第一步?當然還有布施都是,但是你觀念知見必須要先了解,你在對治貪瞋痴的時候,由持戒你要知道,我是在對治我執,你在對治我執的時候,你要知道我執是錯誤的,諸法實相是無常無我的,那個就叫做諦理上了解世間空。。那你的終極的目的,從對治貪瞋痴,粗重的貪瞋痴到微細的貪瞋痴,到最後把貪瞋痴斷除,其實貪瞋痴斷除也就是斷除我執了,這個就是一個修行的根本道理,這個就叫做解脫道。

問:師父,請教一個問題,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各種不同根機,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成佛之道》裏面,菩薩是要修六度萬行達到成佛,他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非常遙遠,那現前要怎麼做才是最切要?一開始我們家都是念佛法門為主,我開始聽經聞法之後,我就開始了解整個佛法,由點到線到面,就有一個概念出來。重點就是說,現在想做,你要聞思修之後,如果你沒有三心菩提心的話,不夠堅定。聽師父講,師父說有方便法門,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在那邊修行,我妹妹跟我討論說,一定要在那邊可以成佛嗎?或者一定要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修六度萬行,你的菩提心堅固了才回來,在這裏成佛。我跟她討論,但是我說,我可以請教師父,請師父來給我們開示。

師父:我們現在在講空與解脫道,那師父用一個很簡單的回答,從大乘佛教的精神跟意義來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之道,是為了堅固你的菩提心,但真正的修行還是得還入娑婆度有情,這才是它的根本目的。所以祖師都說,你要還入娑婆度有情,不是到那邊去成佛。從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意義上來講,無上菩提在哪裏求,無上菩提必須在眾生中求,沒有眾生沒有菩提。所以大乘佛教都說,誓度一切眾生,四弘誓願都是度一切眾生,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但是有兩個重點必須要了解:第一個,去那邊不是目的,去那邊鞏固菩提心,回來娑婆度有情才是究竟的目的;第二個,要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最好要把它弄通弄清楚,因為它也不是那麼簡單,講兩句話念個佛,其實它有很多的內容,至少它有一些經論的根據,把這些弄清楚之後,對你求生西方淨土會更有幫助。

問: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在討論,就是因為我們也曾經聽過其他法師說,在那邊成佛,所以我們才會有這樣的討論。

師父:我跟你講,我讀的不多,但是我所看到的正統經論,不是祖師講的,沒有說在去的時候在那邊成佛,都不是這樣子講。菩薩到了七地八地的時候,他的重點是嚴土熟生,嚴土熟生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然後建立自己的佛國土,那人家在那邊都已經成佛了,除非那個阿彌陀佛入滅,才有另外的佛再上來,所以基本上都不是在那邊成佛。經典上一般來講,沒有說在那邊成佛,也就是說,佛教的精神是付出,而不是不付出而求得享受結果,那如果不付出,只求享受結果的話,那哪裏成為佛教的精神。當然,每個法師講的不一樣,都可以作為參考,自己要抉擇,我也不是說我講的一定都對,但是這是我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

接下來,有了剛剛那個圖之後,我們再來談解脫道,接下來這個是印順導師書裏面的,我剛剛那個圖只是幫助大家更能夠理解而已。


2、無常、苦、空、無我

• 解脫道從知苦着手。知苦,是知五蘊、六處,一切有漏法,應怎樣的如實觀察呢?經中所說的,

主要是:

1、無常 苦 無我

2、無常 苦 無我、無我所

3、無常 苦 空 無我

• 觀察無常、苦、無我(我所)而得解脫,是『相應部』及『雜阿含經』所常見的。而無常,苦,

空,無我,也都是『雜阿含經』與 『相應部』所說的。

• 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我所的。(三個圈)

• 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

o 空的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

o 空的狹義是無我我所。

❖ 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無我無我所,就是空,這是解脫的不二門。


你看這裏講,無常、苦、空、無我,解脫道從知苦着手,知五蘊六處一切有漏法,應該怎樣的如實觀察呢?經中所說的主要是,不管你觀察五蘊、觀察六六處、觀察什麼,它到最後都是要讓你知道,我們這個身心生命是苦的。

所以主要是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這個經上都是這樣講,或講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不然就是講無常、苦、空、無我。如果沒有我這個圖的話,有時候會誤解,但是如果有這個圖之後,這個無常、苦、無我,為什麼無常是苦?因為有我執,我執的執着,所以衝突就一定造成苦,那為什麼無常、苦?苦的話一定是無我,因為有我才會苦,那既然知道是苦,你就知道我要離苦,我要不苦,就應該是無我。所以叫做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有我就一定會苦,所以無常故苦,那為什麼是苦?不是無常造成,是我造成的,是我執造成的,所以你現在要離苦的話,必須是無我。

所以這個不只是諦理道理的問題,這個是佛陀叫你開始修行的時候,在法理上開始觀察的時候,是貼切的從我們的身心開始觀察。所以你覺得苦,所以你就觀察無常,觀察無常就能了解說,這一切都是無常在變化,但是一切的無常變化,為什麼會覺得苦呢?問題在哪裏?因為是我。所以必須是無我,有我就會苦,那你要消除苦,那就必須是無我才行。所以諦理上一定是無常無我,真實的道理上必定是無常無我,就算是你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緣起法還是無常無我。但是是無常無我,那我們跟聖人差在哪裏?聖人也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也生活在這個世間,差在哪裏?聖人活在這個世間,隨順因緣法,而能夠接受無常,因為是他知道無我,我們不知道無常無我而執着,聖人他已經開悟了,他生活在這個世間,他能夠知道世間的諸法實相,所以他不會執着,所以他就不苦。

我們執着我們就苦,

所以他說解脫道,就是從無常的觀察,這個不只是一個道理而已,這更是一種觀察。所以《阿含經》常常講,從無常觀察起,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無常容易觀察,我叫你觀察無我容易嗎?不容易,叫你觀察無常,容易嗎?相對來講,無常容易觀察。所以常講,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常苦無我,無我所,無常苦空,無我。

觀察無常苦無我或無我所而得解脫,是相應部及《雜阿含經》所常見的,無常苦空無我,也都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所說的。】

這個就叫做解脫道的入手,這三個圈是解脫道的一個根本道理,這三個圈的根本道理,就在講緣起四聖諦,那這裏是告訴你,解脫道的根本道理是從哪裏下手的。

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無我所的,

因為無常變易,所以我是錯誤的,這裏畫三個圈,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無我所的,有我我所才會苦,所以無常的,必定是無我的才是對的,必定是無常無我,那才是諦理。所以無常為什麼會造成苦?是因為我們執着我,所以會苦,那諦理上真實的,是畢竟是無我無我所的。

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空的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空的狹義就是無我無我所。

所以空的廣義,離一切煩惱的空寂是涅槃,空的狹義是無我無我所,是從世間空而導向於出世間空。

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就是空,這是解脫的不二法門。從無常、無我、世間空,而到了出世間的涅槃,貪瞋痴斷,畢竟離貪瞋痴的涅槃,也叫做空,但是是出世間空,所以空包含着世間的無我無我所,依此而修行,導向於出世間的貪瞋痴永滅的涅槃,這個就是世間空跟出世間空,在《阿含經》裏面空的意思。

問:我想請問一下,剛剛前一張講義上面提到,《雜阿含經》跟這個相應部,是兩件不同的事物,還是講同一件事物?

師父:講的同一件事物,都有這樣的講法,只是說有時候語句長跟短,有時候講無常、苦、無我,有時候講無常,苦,無我,無我所,有時候講無常、苦、空、無我。

問:所以他提這個相應部,是說這個巴利文的尼柯耶那個相應部,跟我們中文的《雜阿含經》兩個不同的傳承,都是同一個講法?

師父:所以這是共通的,不是部派的,因為我們(北傳)的《雜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相應部是分別說部、赤銅鍱部所傳的,既然兩個這麼大的不同傳承講的都是一樣的,可見,這可以推到最早佛陀的教導是這樣子教的。不然有些人會說,你只有雜阿含講,相應部沒有這樣講,有些會這樣子;有些是說,相應部有講,我們雜阿含沒有講,那可能就會有意見上的衝突,就不一樣。但是現在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這就是相應部跟《雜阿含經》都有講的,所以這是解脫道的入手不二法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阿彌陀佛。各位在座的法師、各位信眾、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看空之探究的課程。今天要講到解脫道。我會用一個很簡要的方法,把佛法的根本道理是怎麼一回事,那修行的解脫道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把它說一下,讓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從中可以得到所謂的解脫生死。這個就是今天要說的。

首先我們昨天有講到慧學,解脫道不外乎三學八正道。三學八正道裏面真正能斷煩惱的就是定跟慧。那戒學師父講過很多了,現在就暫時不講。定學昨天大概也講了一下,今天要講慧學。所謂的慧學就是智慧的內容,就是我們要開悟要證悟。我們要學佛到底要學哪一些內容,佛法的核心教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今天大概要說明的。所謂的慧學的內容,慧學要認識的核心教義,就是所謂的如實知緣起四聖諦。如實知緣起四聖諦就是慧學的內容。你們上課上那麼久了,我們菩提書院有20年了,有請過很多法師來上過課,而且很多人也讀過《成佛之道》。這個緣起四聖諦是《成佛之道》裏面什麼內容?三乘共法的內容。那三乘共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所必修的必學的必懂的,就是緣起四聖諦,也是解脫道的根本。大乘佛教還是基於緣起四聖諦,而向更廣更深去發展而已。所以緣起四聖諦是佛法的教義核心。所以慧學的內容就是知緣起,知四聖諦。緣起就是四聖諦,四聖諦就是緣起。佛法的根本核心教義叫做緣起。緣起裏面有兩個概念,叫做緣起跟緣生。緣起是普遍的法則,緣起是事物生起、還滅生滅的普遍法則,叫做緣起法。所以緣起法法則是怎麼樣一個內容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萬物生起的因緣法,萬物生起的條件跟因緣。但是有生必有滅,滅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緣起法的內容,就是此故彼的內容,法則就是此故彼。有這些因緣條件形成,這些因緣條件有了之後,就會產生另外一個東西,這個叫做此故彼。但是緣起法在佛教裏面,它不是用在於身心生命不相關的,不在於用在花草樹木,不在於用在山河大地,不在於用在說這個桌子、椅子、房子怎麼蓋成,用在於說明身心生命。這很重要。所以談佛法不能離開身心生命,它用在於講身心生命是怎麼不斷的生生滅滅,怎麼樣的生起,怎樣從前世到今生,今生又往來世。那這樣輪迴循環不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此故彼如果落到我們的身心生命來分析。

我們不斷的生死輪迴的話,就是緣起的流轉門,就是苦跟集。苦集不斷的相生,那集裏面就是惑跟業。惑就是我們的煩惱,所以惑是我們身心生命不斷輪迴的根本因。業就是直接因,一個是根本因,一個是直接因。所以我們的身心生命,就不斷的在惑造業,然後惑又潤業,然後業報成熟之後,我們有了這個業報身,就會受苦。那這樣的話,就是我們身心生命不斷的一直流轉。

今生活了生老病死,死了下一輩子繼續來生老病死。那這中間的生老病死,再分得更詳細的。這個緣起的流轉門的惑業苦分析得更詳細,就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有支的因緣法,緣起支法,就是告訴我們說,從這一輩子到下一輩子或是上一輩子到這一輩子,再到下一輩子是怎麼的因緣流轉。這中間不外乎就是苦,所以每次阿含經裏面講緣起法講到最後會講無明緣行,到最後會講純大苦聚集,就會有這樣的一個說明。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生無非就是苦。那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就是要解決這個人生的苦,然後離苦得樂。

佛陀在經典上常常叫我們去分析惑業苦的流轉,講的就是十二有支,以及分析我們蘊處界的當下,去了解這樣的一個流轉,告訴我們身心生命什麼問題。這樣的認知是必備的,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你不承認或是你完全不了解,那你沒辦法修行。所以要先知苦集,後才能知滅道。先知苦集,這個叫作法住智。這個法是身心生命的存在,了解身心生命是怎麼存在的,叫作法住智。那麼從了解身心生命的存在之後,進一步從中去知道說,那它的問題在哪裏。問題就是這個惑,那也就是十二有支的無明以及愛染。那無明跟愛染知道之後,從中我們就可以去解決,讓無明變成明,讓有我的執着變成無我的修行,這樣就可以達到還滅門。那麼還滅門這個第一個滅,就是告訴你說,我們是可以離苦得樂的,經過一定的方法是可以離苦得樂的。要離苦得樂,那就要修道,這個道就叫作三學八正道。

所以,這一方面生死不斷的流轉,就是此有故彼有不斷的相生。如果能夠知道它的問題跟原因在哪裏,就可以想辦法去讓它達到此無故彼無,就是這樣一個還滅。這個就是道的根本。因此不管你修哪一個宗哪一個派,緣起四聖諦是一切出世間法所共必備的,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修的,一定要懂的。所以阿含經裏面說,如果對四聖諦沒有現觀的,要趕快現觀四聖諦。那你的現觀不一定說真正在定中作觀,就是要先學,一定要學緣起四聖諦。

剛才師父說,佛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有情眾生的惑業苦。

我們不講宇宙大爆炸,不講什麼。現在我的問題就是說,這有情跟無情中間會有一個連接。這個連接從哪裏開始?好比說,我們說我們要愛護,我們要惜福,我們要保護環境,我們要環保。這些又是怎麼樣去跟我們的有情眾生發生關連。很簡單,我們浪費福報,糟蹋眾生,破壞環境,對眾生不保護,然後加以破害。問題在哪裏?還是貪瞋痴?這個是問題的所在。你貪瞋痴過重,你就會無限的去剝削。從人類的剝削到其他眾生的剝削,從周遭的剝削到環境的大破壞,不外乎都是貪瞋痴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問題在哪裏,不是在外面,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我有一個比較實際生活的問題。我這個人比較粗手粗腳,然後開水龍頭一開就水很大。我太太就在旁邊說,你開小一點好不好,你一個學佛的人,也不愛惜物力。那像這種情況的話,多多少少我會有一點煩惱心產生。我是覺得說無所謂,那應該要怎麼樣看這件事情?)是這樣子,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確實有時候會發生的問題。就是說人家會常說,你學佛的,為什麼這樣?很多人是不是這樣子。那我們就一個態度,什麼態度?有過則改之,無過就不需要管。就是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說。我們常常是生活在兩種極端,一種極端是自我感覺超級良好,別人講什麼都不管,那是我執的一種。另外一種是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所以人家講一點點,我就覺得不行,然後我就要怎麼樣,這也是我執的一種。學佛現在就是為什麼叫中道,中道不是說,那我就採取中間,而是說,我在我執的降伏當中,可以解決這兩邊的問題。有時候我們要知道說,我們怎麼做,其實要批評的人,隨時都可以批評,做得再好人家可以批評,但是你就要看說,那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喜歡你的人,再怎麼樣他都覺得你好,不喜歡你的人,做得再好他都覺得你不好。所以說學佛幹什麼?學佛到最後就是對於我執慢慢的消彌,慢慢的對治之後,我們很多東西就知道中道是怎麼行。這師父很有體驗,我舉一個生活上,也是我自己親身碰到的。居士們有時候是這樣,對法師們也會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對法師非常的崇拜,崇拜到不行,講得比較粗糙一點,對這個法師崇拜到,好像他連放屁都是香的,那這種是一種極端,那有些人對於法師是很會挑剔。

怎麼挑剔?如果這個法師是打坐禪修的,他就說這個法師不學經教,不懂。這個法師如果是比較重在於誦經、超度、一般的度眾生,做很多的活動的,就說這個法師沒修行,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的。那如果這個法師是做學問的,就說這個法師只會做學問,沒有修行,也沒有在打坐。所以反正你要怎麼挑,都可以挑,因為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那身為師父這樣一個法師怎麼辦?因為在那邊就有人家常常批評,說中道兩位法師只會讀書做研究,沒有在修行。那我就想說有沒有修行,你怎麼會知道?我一定要告訴你,我每天在修行嗎?也就是說,我知道我該做什麼,我的責任是什麼,我盡力去做。如果人家說的確實有些我們缺點,我們能改儘量改。但是如果我知道說,這只是吹毛求疵的,那我也不能怎麼樣。我不能每個人都去符合你們的需求。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處世的一個態度,謙卑但是不要自卑。

剛剛要講一件事情很重要,這個道為什麼能夠成為道,為什麼可以直接的解決煩惱?因為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就是三學八正道。這個道它是依於此滅故彼滅的一個根本道理,而成為道的。所以必須是這個道,其他方法是不行的。因為其他方法根本沒有達到生命身心根本的問題所在,並沒有找出來。為什麼其他宗教它沒有辦法解決生死問題?因為它不知道根源在哪裏,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這個此有的這個根源。其他宗教是不知道的,所以是沒辦法抓住到它,所以沒辦法去解決它,也不知道要去解決它,所以不能達到還滅的這樣一個結果。唯有佛教,佛陀告訴我們,此有故彼有,有無明,所以必有行,然後再有一系列的純大苦聚集。所以無明是根,因為我們知道此故彼的無明是此,所以修道必須要針對無明去解決,才能達到還滅,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所以有無明就必然有行,而且必定是無明才會造成行,其他的不會。所以在這樣的法則之下,只要無明被對治了,就不會有行,然後就會造成此無故彼無的還滅,到最後就能達到生死的解脫。

所以才不會說,我無明對治了,煩惱都斷盡了,為什麼還一直的輪迴?才不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所以這是此無故彼無的一個還滅。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個三學八正道,是對煩惱的對治。

(師父,所以如實知佛陀悟到的這個緣起四聖諦,流轉還滅這個道理,這麼的深刻而且這麼的真實,但是是不是很難呢?因為我們全世界的宗教裏面,基督教三十幾個percent,伊斯蘭教也是二十幾個percent,印度教十幾個percent,我們佛教在全世界人口,大概只有七個percent不到。那就是說,這個法這麼好,為什麼這麼難傳出去?)

第一,第二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看到的。譬如說,我們中國人,我們德州佛教會二十幾年前,我們在這邊成立。另外,基督教同樣在休斯頓也有,在九十那裏也有一個基督教的總部在成立。然後,人數都差不多。那經過二十幾年以後,我們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但是他們已經由一個總部變成四五個。然後,每一個,在西在東邊,在北邊都有。每一個他們這個教堂都有差不多一兩千人,發展的很快。在我們華人裏面,那我的問題,我就一直常常在感嘆,就是說我們佛法這麼好,但是為什麼我們這麼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來接受這樣好的教導。

我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就是佛法這麼好,為什麼這麼難傳出去。法爾如是,什麼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諸法的真理本來就很深,很深的東西,怎麼可能希望很多人都會懂都會知道?本來就不可能。十方法界無量無數眾生,當然也有很多人成佛,但是跟無量無數的眾生比起來,成佛的人還是少數。為什麼?真理本來就很深。所以我說法爾如是,真理本來就很深。我們沒辦法期望所有人都懂。所以對於真理的理解,從宗教來講,它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我常說金字塔形,最上面的佛教的真理,那是少數人才能真正掌握的。

然後就說,這麼好的法,如果不是那麼多人可以了解接受,那不是很可惜嗎?那我就是在想說,就是我們佛教總體來講,是不是要想到從哪個方向?因為有世間出世間的法,那出世間的法,因為以我們現在人的生活形態跟想法,出世間法有時候不是那麼的相應,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了悟到出世間的法。我的意思就是說,既然是這個樣子,但是以我們佛教這個總體來講,出世間法比較相應的話,我們是不是吸收更多的人來了解世間法以後,然後再引他們入出世間法。那我們是不是要往這個方向走?

是啊,沒錯,是這樣子。所以佛教裏面會有正常道跟方便道。所以我們千百年來,佛教就是在正常道跟方便道裏面不斷的前進、掙扎、吸收、應用。所以我們佛教後來發展到有很多的方便之道。這些方便之道都很宗教性,所以變成一種宗教。所以有很多信仰型的佛教法門,那這些無外乎就可以吸引更多人。但是這世間是一體兩面的,方便之道用多了就變隨便。所以從古以來,這些祖師不斷是在正常道方便道、契理跟契機當中不斷的在調整。所以我們很多寺院,有些是比較重在契機,用方便道吸引很多人,那有些寺院儘可能在契理上多下一些功夫,其實都盡了很大的能力在做。

師父,這個苦集滅道四聖諦,就是佛陀初轉法輪。

第一個跟五比丘講的,其實這個苦集滅道,這個這麼甚深的道理,其實好像不是可以隨便就馬上就這樣,因為跟世間的那種不是那麼相應。你說世間是苦,人家不覺得苦,那你就很難切入。然後這整個苦集滅道每一個聖諦,都不是那麼的容易讓一般的人了解。所以會有很多方便之道,所以會有講佛性,會有講各種容易的法門。為什麼說方便之道容易契人家的機?為什麼說四聖諦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因為講正法講真理,它是跟我們天生的人性是違背的。什麼叫天生的人性?天生的人性是順於我執的。我再講一次,天生的人性是順於我執的。所以當你要逆於我執,而向自我挑戰的時候,那當然是比較困難。佛教講無我講苦,是真理,是順於真理,但是是不隨順於人性的。那人性是什麼?我執。所以很多順於人性的宗教容易弘揚就是這樣。所以佛教不是說先以欲勾牽嗎?所有的宗教,大部分能夠吸引人的,都是以欲勾牽。比如說我告訴你說,你學佛就是要檢視我們自我的貪瞋痴,要吃素,要戒殺生,不可以打妄語,然後五戒要持好。對一般人開始容易嗎?當然不容易,很難。但是如果今天講說,什麼經或是什麼佛或是什麼咒語,念個幾百次,或禮佛幾拜,或是拜神拜佛幾拜,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吸引人?你自己想想看,哪一種比較吸引人?如果可以達到同樣的功效,我跟你講,如果說你拜佛功德很大,你不用吃素,也不用持戒,你只要拜佛功德就很大。另外一個就是說,你要五戒要持好,然後要對治自己的貪瞋痴。如果兩個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你願意做什麼?如果拜佛就好了,我愛吃吃,愛用用,這樣就好了,我幹嘛去對治自己貪瞋痴,還要去持戒,還要去檢視自我,脾氣還不能亂發。當然,我就拜佛就好了。如果可以達到同樣的功效。所以我就說,為什麼其他外面的很多宗教,它可以人很多,因為它是順於欲勾牽的,是順於我執的。所以可以吸引人。所以你看,順於我執的很多方法,很多宗教跟法門,人可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順於真理的,困難的,教你要挑戰自我貪瞋痴的,那個就難。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佛教有時候是這樣。印順導師寫了一本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是契理,我們也要用一些方便之道把人引進來。但是你如果方便之道用的太多。

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樣了。那你跟契理有什麼關係呢?那就不符合佛教的理了。但是如果你只講高深法,一般人都聽不懂,那也不行。到最後人越來越少,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在契理契機當中不斷地去調整。所以大家努力吧。所以師父要鼓勵大家,就是說,要講契理的真的很困難。所以你們大家願意聽經聞法的,師父跟你們按一百個贊,需要繼續努力。不然佛教如果不講真理,不講這個東西,沒有人努力,早晚就滅亡了。

(有時候一般的宗教,他們不講佛教那一套,但是我們向其他宗教介紹佛教的時候,應該用什麼作為突破點。比如說我們要向一個基督徒介紹佛教的時候,我們想把他轉化成一個佛教徒的話,應該用什麼作為一個突破點。)師父從來不會想要把誰度為佛教徒,我對人都是這樣。我弄一個東西,我不強制的推銷給你,但是我把我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如果你看了覺得好,有興趣你來問我,我就跟你介紹。因為佛教講佛度有緣人,我想辦法弄更多的東西,讓大家更有機會來接觸。但是我沒辦法強制的推銷給你,也就是說我可以打更多的廣告,讓更多的人知道來接觸,但我沒辦法硬把它塞給你。這是我的態度。所以當然我們德州佛教會和我們玉佛寺,也都有用了很多方法讓大家進來,這當然都是一種方法。那像師父在加拿大那邊,我們也想辦法在網絡上做各種廣告,因為我們覺得說,講的東西,我們老是覺得行銷的不夠,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好多人來了卡加利好幾年之後忽然說,師父我來了十年,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個地方,還有在講經說法。我不怕你聽了不想進來,我怕的是,有這個東西你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儘可能的盡力。我們再來看下一個。

補充說明。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是佛法一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裏面沒講,但是他在佛法概論裏面有講。我覺得這個東西很重要。這就是佛教的四聖諦。把它轉化成一個圖。這從中,空也在裏面扮演很重要的一個角色。大家可以想一想看一看。剛剛講的四聖諦,可以用這一個簡單的圖來表現,也可以用這個圖來說明,我們所遇到的很多的問題,以及佛教的根本問題。佛教講人生是苦,不是從一般表層上和生活上來講人生是苦。因為經典,曾經阿難問佛陀說,你不是說我們的受、色、受、想、行、識的受,受不是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嗎?那就表示說,佛教在一般的浮面的層次上也承認有苦有樂。阿難又問佛陀說,那為什麼你說人生是苦?佛陀說我說人生是苦,是從人生的深層的裏面,然後從諸行無常來講人生是苦,而不是講浮面的這種苦跟樂。所以佛陀也承認世間的一般浮面的有苦有樂,但是深入到深層的,那唯就是苦。那為什麼深入到深層的就一定是苦呢?

因為佛陀說諸行無常,所以經典上常說,諸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苦故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故,涅槃解脫。那麼現在我們要看一下說,佛說無常,那必然是苦。然而你光講無常是苦,這個只是一個面而已。四聖諦裏面,苦集滅道。剛剛講四聖諦的集包含了惑跟業,煩惱造業。集諦裏面有沒有說是無常,也就是苦的因?有沒有說是無常?沒有。那為什麼佛陀說無常故苦?基本上無常不是苦的真實的因,因為無常是實相。那四聖諦裏面說苦的因是什麼?惑業。剛剛不是說了嗎,苦的根本因是惑,直接因是業。所以四聖諦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整個配合起來,你就會知道說,我們的苦,無常不是真實的因,真實的因是惑煩惱。如果從佛教裏面講的惑跟煩惱來講,它的根本的惑煩惱就是我執。所以把四聖諦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整個合起來,就可以出現這個根本的很清楚的這樣一個苦。你看,我們的為什麼是苦?因為我們有根本的我執存在。我執就會執着一切為我,為常,為恆,為我所。但是當我們執着我們外在的一切,這一些為常為恆為我所有的時候,當你執着它,然而外面的這個東西是無常變化的,無常變化跟你的我執本身就是衝突。因為這個我執我就是執常,執不變,執自性,跟無常一定是衝突的。在這衝突之下就一定是苦。所以我們的苦根本原因不是無常,是我執。因為如果我們的苦的因是無常的話,那你永遠沒辦法離苦得樂。為什麼如果苦的原因是無常,永遠沒辦法離苦得樂?因為無常是真理,是一直都是如此的,一直都是無常的。你成了阿羅漢,你成了佛,世間的一切,五蘊的身心還是無常變化的。那這樣就沒辦法離苦得樂了。所以真正要離苦得樂,才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我執。你要確定,不然很多一般的人在想辦法解決苦的時候,是從哪裏去解決?一般人是從無常想辦法去解決。那這樣就根本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它的根本因不在於無常,它的根本因是我執。當你把我執消除,有我執跟無常就一定是衝突,這兩個概念是絕對不同,是衝突。一衝突就會產生苦。所以我們找到的因不是無常,因為一般人錯誤的認知,都以無常為因。但是我們在佛教裏面,佛陀告訴我們,我執才是苦的因。所以把我執去除掉之後,衝突不見了,苦也就不見了。那就真實的離苦得樂了。這時候叫做,無常歸他無常,世間萬物變化歸他萬物變化,對我是沒有影響。

對我這個修行人是沒有影響的,因為我執已經破除了。但是你有我執的話,世間任何變化你都會產生衝突。那麼我執越低,就算是你沒有真正解脫,你去對治我執,你的我執相對越低,你越能夠接受無常。然後這個衝突就越小,你的苦就越不會那麼強烈。所以這個解脫道在裏面扮演什麼角色,這個苦就是四聖諦的苦聖諦。那集聖諦呢?我執。滅聖諦呢?滅聖諦就是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了,衝突也沒有了,也沒有苦了。那無常還是歸他無常,這個叫做滅聖諦。那道聖諦呢?道聖諦就是去除我執的方法。那這是三乘所共的,就必須要了解這樣的一個問題。找出根源。剛剛Judy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為什麼其他宗教可以吸引人,佛教有時候很難吸引人,不就是因為佛教根本的道理,契理的佛教是叫你去除我執的。但是其他宗教有沒有叫你去除我執?沒有。而且很多宗教是順於我執的。你喜歡唱歌讓你唱歌,你喜歡跳舞讓你跳舞,你的信仰來自於我什麼?你的信仰來自於我。為什麼?有一個大而無外的我,不管是神或上帝或耶和華,你都可以得到他的庇佑。那這種庇佑性,不就是相信有一個大我嗎?這個我執,你可以作為各種不同的投射,你可以向內執為不變的一個我,你可以向外投射為一個大我。所以這個大我在自古以來,不管是叫做大梵天,或叫做神,或叫做主宰者,或叫做什麼什麼,其實都是這種我的一個往外投射。其實還不就是順於我的一種信仰嗎?所以容易讓人家接受,也容易讓人家去取信。但是這個跟真理是沒有關係的。那麼現在我們來談一件事,修道。昨天有講說空,昨天不是講說緣起,然後無我,這一個緣起無我叫做世間空,然後它要到達究竟是涅槃,涅槃叫做出世間空。所以,從另外意義來講,如果講空的話,它是在於道理上了解這個我是錯誤的,知道無我,就是諦理上了解空。那麼你經過修行之後,把我執破除了,然後達到不衝突,苦滅了,那個叫做涅槃,叫做出世間空。那我再進一步講一件事,剛才不是說,那個修行的道是三學八正道,那你說師父,那這個跟貪瞋痴有什麼關係?我們不是說貪空,瞋空,痴空嗎?其實是這樣子,這三個圈,這個是我執,我們要對治我執。問題是我執容易對治嗎?不容易。我執的對治可以分成兩方面,因為我們的錯誤跟煩惱,可以分成知見上的跟情感意志上的。知見上就是執着有一個我。情感意志上的叫愛染。

所以,當我們要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第一步必須在知見認識上了解:「我是錯誤的」。了解我是錯誤的話,那就要去觀察。但是這個我執不容易觀察到。我們要知道我是錯的,我們都有一個我執,但是我執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都從哪裏先去觀察?我執是很微細的,不容易觀察到。但是由我執為根本而開展出來的,就是所謂的貪瞋痴。所以貪瞋痴跟我執是同一個東西,只是一個是根本的微細,一個是比較粗一點的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執從三個層面顯現出來的,就是貪瞋痴。貪瞋痴是不是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觀察?所以你要一方面在知識認識上知道我是錯誤的。另外一面,因為要觀察這個我跟我執,不容易觀察得到,所以我們可以從貪瞋痴的觀察下手。所以佛教常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就是煩惱,就是我執的表現。所以你只要在知見上學習到了之後,你真正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必須是對治貪瞋痴。當你知見上認知我是錯誤的,你要對治我。但是你在下手處是先從貪瞋痴對治起的話,其實對治貪瞋痴就是在對治我執。那貪瞋痴容易對治嗎?不容易。所以第一天師父講,修行的第一步開始,我們就是對治貪瞋痴。那修行第一步應該從哪裏開始做?持戒。那持戒是幹什麼?持戒是由外來的壓力,外來的強制性。因為什麼都給你自由,你不會去做的。師父講過,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外來的壓力,你今天要工作,所以你必須要六點起床,五點起床。如果今天放給你都沒有工作,沒有壓力,你就睡到十一點,十二點。我們以前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所以要我們做好事。當然,如果天生的善根很強,那我們就另當別論。但是一般來講,都是必須要有外來的輔助、壓力、跟指導。那就是所謂的三寶的壓力跟護佑。今天如果師父說,晚上要來上課,好,那你就必須要來。那如果說可來可不來,那我就在家裏看網絡。所以要有一點壓力。所以在佛教裏面說,當你真的覺得好,你要開始修行的時候,對治貪瞋痴,那就是第一步要持戒。持戒其實就是用外來的一種壓力,不管是師父的引導,群眾的力量,或是同參道友,讓你去對治比較粗重的貪瞋痴。這貪瞋痴有粗重的有細微的。所以第一步持戒,就是讓你去對治比較粗重的貪瞋痴。所以為什麼持戒是第一步?當然還有布施都是,但是你觀念知見必須要先了解。你在對治貪瞋痴的時候,由持戒你要知道,我是在對治我執。你在對治我執的時候,你要知道我執是錯誤的。諸法實相是無常無我的,那個就叫做諦理上了解世間空。那你的終極的目的,從對治貪瞋痴,粗重的貪瞋痴到微細的貪瞋痴,到最後把貪瞋痴斷除。其實貪瞋痴斷除也就是斷除我執了。這個就是一個修行的根本道理。

這個就叫做解脫道。師父,請教一個問題。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各種不同根機,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成佛之道裏面,菩薩是要修六度萬行達到成佛。他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非常遙遠。那現前要怎麼做才是切要?一開始我們家都是念佛法門為主。我開始聽經聞法之後,我就開始有個全面的了解整個佛法,由點到線到面,把連成就有一個概念出來。重點就是說,現在想做,你要聞思修之後。如果你沒有三心菩提心的話,不夠堅定。所以聽師父講,師父說有方便法門,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在那邊修行。我妹妹跟我討論說,一定要在那邊可以成佛嗎?或者一定要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修六度萬行,你的菩提心堅固了才回來,在這裏成佛。我跟她討論,但是我說,我可以請教師父,請師父來給我們開示。

我們現在在講空與解脫道。那師父用一個很簡單的回答,從大乘佛教的精神跟意義來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之道,是為了堅固你的菩提心。但真正的修行還是得還入娑婆度有情,這才是它的根本目的。所以祖師都說,你要還入娑婆度有情,不是到那邊去成佛。從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意義上來講,無上菩提在哪裏求,無上菩提必須在眾生中求。沒有眾生沒有菩提。所以大乘佛教都說,誓度一切眾生,四弘誓願都是度一切眾生。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但是有兩個重點必須要了解。第一個,去那邊不是目的,去那邊鞏固菩提心,回來娑婆度有情才是究竟的目的。第二個,要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最好要把它弄通弄清楚,因為它也不是那麼簡單。講兩句話念個佛,其實它有很多的內容。至少它有一些經論的根據。把這些弄清楚之後,對你求生西方淨土會更有幫助。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在討論,就是因為我們也曾經聽過其他法師說,在那邊成佛,所以我們才會有這樣的討論。我跟你講,我讀的不多,但是我所看到的正統經論,不是祖師講的,沒有說在去的時候在那邊成佛,都不是這樣子講。菩薩到了七地八地的時候,它的重點是嚴土熟生。嚴土熟生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然後建立自己的佛國土。那人家在那邊都已經成佛了,除非那個阿彌陀佛入滅,才有另外的佛再上來。所以基本上都不是在那邊成佛。經典上一般來講,沒有說在那邊成佛。也就是說,佛教的精神是付出,而不是不付出而求得享受結果。那如果不付出,只求享受結果的話,那哪裏成為佛教的精神。

當然,每個法師講的不一樣,都可以作為參考。自己要抉擇,我也不是說我講的一定都對,但是這是我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

接下來,有了剛剛那個圖之後,我們再來談解脫道。接下來這個是印順導師書裏面的,我剛剛那個圖只是幫助大家更能夠理解而已。你看這裏講無常、苦、空、無我,解脫道從知苦着手,知五蘊六處一切有漏法。應該怎樣的如實觀察呢?經中所說的主要是,不管你觀察五蘊、觀察六六處、觀察什麼,它到最後都是要讓你知道,我們這個身心生命是苦的。所以主要是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這個經上都是這樣講,或講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不然就是講無常、苦、空、無我。如果沒有我這個圖的話,有時候會誤解,但是如果有這個圖之後,這個無常苦無我,為什麼無常是苦?因為有我執,我執的執着,所以衝突就一定造成苦。那為什麼無常苦?苦的話一定是無我,因為有我才會苦。那既然知道是苦,你就知道我要離苦我要不苦,就應該是無我。所以叫做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有我就一定會苦,有我跟無常所以無常故苦。那為什麼是苦?不是無常造成,是我造成的,是我執造成的。所以你現在要離苦的話,必須是無我。所以這個不只是諦理道理的問題,這個是佛陀叫你開始修行的時候,在法理上開始觀察的時候,是貼切的從我們的身心開始觀察。所以從無常你覺得苦,所以你就觀察無常,觀察無常就能了解說,這一切都是無常在變化。但是一切的無常變化,為什麼會覺得苦呢?問題在哪裏?因為是我,所以必須是無我。有我就會苦。那你要消除苦,那就必須是無我才行。所以諦理上一定是無常無我,真實的道理上必定是無常無我。就算是你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緣起法還是無常無我。但是是無常無我,那我們跟聖人差在哪裏?聖人也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也生活在這個世間,差在哪裏?聖人活在這個世間,隨順因緣法,而能夠接受無常,因為是他知道無我。我們不知道無常無我,而執着。聖人他已經開悟了,他生活在這個世間,他能夠知道世間的諸法實相,所以他不會執着,所以他就不苦。

我們執着我們就苦。所以他說解脫道,就是從無常的觀察。這個不只是一個道理而已,這更是一種觀察。所以阿含經常常講,從無常觀察起,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無常容易觀察,我叫你觀察無我容易嗎?不容易。叫你觀察無常,容易嗎?相對來講,無常容易觀察。所以常講,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常苦無我,無我所。無常苦空,無我。觀察無常苦無我或無我所而得解脫,是相應部及雜阿含經所常見的。無常苦空無我,也都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所說的。這個就叫做解脫道的入手。這三個圈是解脫道的一個根本道理。這三個圈的根本道理,就在講緣起四聖諦。那這裏是告訴你,解脫道的根本道理是從哪裏下手的。

再來,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無我所的。因為無常變易,所以我是錯誤的。這裏畫三個圈。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是無我無我所的。有我我所才會苦。所以無常的,必定是無我的才是對的。必定是無常無我,那才是諦理。所以無常為什麼會造成苦?是因為我們執着我,所以會苦。那諦理上真實的,是畢竟是無我無我所的。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空的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空的狹義就是無我無我所。所以空的廣義,離一切煩惱的空寂是涅槃。空的狹義是無我無我所,是從世間空而導向於出世間空。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就是空。這是解脫的不二法門。從無常、無我、世間空,而到了出世間的涅槃。貪瞋痴斷,畢竟離貪瞋痴的涅槃,也叫做空。但是是出世間空。所以空包含着世間的無我無我所。依此而修行,導向於出世間的貪瞋痴永滅的涅槃。這個就是世間空跟出世間空。在阿含經裏面空的意思。

(我想請問一下,剛剛前一張講義上面提到,雜阿含經跟這個相應部,是兩件不同的事物,還是講同一件事物?)

講的同一件事物。對,都有這樣的講法。只是說有時候語句長跟短,有時候講無常、苦、無我,有時候講無常。

苦,無我,無我所。有時候講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他提這個相應部,是說這個巴利文的尼柯耶那個相應部,跟我們中文的雜阿含經兩個不同的傳承,都是同一個講法。)所以這是共通的,不是部派的。因為我們的雜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相應部是分別說部、赤銅鍱部所傳的。既然兩個這麼大的不同傳承講的都是一樣的,可見,這可以推到最早佛陀的教導是這樣子教的。所以導師要說,不然有些人會說,你只有雜阿含講,相應部沒有這樣講。有些會這樣子,有些是說,相應部有講,我們雜阿含沒有講。那可能就會有意見上的衝突,就不一樣。但是現在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這就是相應部跟雜阿含經都有講的。所以這是解脫道的入手不二法門。

---

歡迎來到我的課程。下面是佛法講解課程的一些文字記錄,但沒有標點符號。請按照中文習慣以及畢業論文的標準為文字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保證每句話少於50個字,並根據文意將文字分段,保證每個段落不多於一千個字,但是請絕對不要修改任何一個文字本身。另外,請將每個段落之間用一個空白行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