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七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六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八讲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7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在座的法师、各位信众、各位居士,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空之探究》的课程,今天要讲到解脱道,我会用一个很简要的方法,把佛法的根本道理是怎么一回事,那修行的解脱道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把它说一下,让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从中可以得到所谓的解脱生死,这个就是今天要说的,

首先,我们昨天有讲到慧学,解脱道不外乎三学八正道,三学八正道里面真正能断烦恼的就是定跟慧,戒学师父讲过很多了,现在就暂时不讲,定学昨天大概也讲了一下,今天要讲慧学,所谓的慧学就是智慧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开悟要证悟,我们要学佛到底要学哪一些内容,佛法的核心教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大概要说明的,所谓的慧学的内容,慧学要认识的核心教义,就是所谓的如实知缘起四圣谛,如实知缘起四圣谛就是慧学的内容。

(二) 如实知(讲义P28)

1、缘起.四圣谛


你们上课上那么久了,我们菩提书院有20年了,有请过很多法师来上过课,而且很多人也读过《成佛之道》,这个缘起四圣谛是《成佛之道》里面的什么内容?三乘共法的内容,那三乘共法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所必修的必学的必懂的,就是缘起四圣谛也是解脱道的根本,大乘佛教还是基于缘起四圣谛,而向更广更深去发展而已。所以缘起四圣谛是佛法的教义核心,所以慧学的内容就是知缘起,知四圣谛,缘起就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缘起,佛法的根本核心教义叫做缘起。

缘起里面有两个概念,叫做缘起跟缘生,缘起是普遍的法则,缘起是事物生起、还灭生灭的普遍法则,叫做缘起法。所以缘起法法则,这个法则是怎么样一个内容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万物生起的因缘法,万物生起的条件跟因缘。但是有生必有灭,灭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以缘起法的内容,就是“此故彼”的内容。法则就是“此故彼”,有这些因缘条件形成,这些因缘条件有了之后,就会产生另外一个东西,这个叫做“此故彼”,但是缘起法在佛教里面,它不是用在于身心生命不相关的,不在于用在花草树木,不在于用在山河大地,不在于用在说这个桌子、椅子、房子怎么盖成,用在于说明身心生命,这很重要。所以谈佛法不能离开身心生命,它用在于讲身心生命是怎么不断的生生灭灭,怎么样的生起,怎样从前世到今生,今生又往来世,那这样轮回循环不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此故彼”,如果落到我们的身心生命来分析,就是缘起的流转门,就是苦跟集,苦集不断的相生。那集里面就是惑跟业,惑就是我们的烦恼,所以惑是我们身心生命不断轮回的根本因,业就是直接因,一个是根本因,一个是直接因。所以我们的身心生命,就不断的在惑造业,然后惑又润业,然后业报成熟之后,我们有了这个业报身,就会受苦,那这样的话,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一直流转。

今生活了,生老病死,死了,下一辈子继续来生老病死,那这中间的生老病死,再分得更详细的,就是这个缘起的流转门的惑业苦分析得更详细,就是十二有支的因缘法。缘起支法,就是告诉我们说,从这一辈子到下一辈子或是上一辈子到这一辈子,再到下一辈子是怎么的因缘流转,这中间不外乎就是苦。所以每次《阿含经》里面讲缘起法,讲到最后会讲无明缘行,到最后会讲纯大苦聚集,就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明。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生无非就是苦,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苦,然后离苦得乐。

佛陀在经典上常常叫我们去分析惑业苦的流转,讲的就是十二有支,以及分析我们蕴处界的当下,去了解这样的一个流转。告诉我们身心生命什么问题,这样的认知是必备的,因为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你不承认或是你完全不了解,那你没办法修行,所以要先知苦集,后才能知灭道。先知苦集,这个叫作法住智,这个法是身心生命的存在,了解身心生命是怎么存在的,叫作法住智。那么从了解身心生命的存在之后,进一步从中去知道说,那它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这个惑,那也就是十二有支的无明以及爱染。那无明跟爱染知道之后,从中我们就可以去解决,让无明变成明,让有我的执着变成无我的修行,这样就可以达到还灭门。那么还灭门这个第一个灭,就是告诉你说,我们是可以离苦得乐的,经过一定的方法是可以离苦得乐的,要离苦得乐,那就要修道,这个道就叫作三学八正道。

所以,这一方面生死不断的流转,就是“此有故彼有”不断的相生,如果能够知道它的问题跟原因在哪里,就可以想办法去让它达到“此有故彼有”,就是这样一个还灭,这个就是道的根本。因此不管你修哪一个宗哪一个派,缘起四圣谛是一切出世间法所共必备的,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修的,一定要懂的。所以《阿含经》里面说,如果对四圣谛没有现观的,要赶快现观四圣谛,那你的现观不一定说真正在定中作观,就是要先学,一定要学缘起四圣谛。


问:刚才师父说,佛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有情众生的惑业苦,我们不讲宇宙大爆炸,不讲什么。现在我的问题就是说,这有情跟无情中间会有一个连接,这个连接从哪里开始?好比说,我们说我们要爱护,我们要惜福,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要环保,这些又是怎么样去跟我们的有情众生发生关连?

师父:很简单,我们浪费福报,糟蹋众生,破坏环境,对众生不保护,然后加以破害,问题在哪里?还是贪瞋痴,这个是问题的所在。你贪瞋痴过重,你就会无限的去剥削,从人类的剥削到其他众生的剥削,从周遭的剥削到环境的大破坏,不外乎都是贪瞋痴的问题。所以佛陀说问题在哪里,不是在外面,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问: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生活的问题,我这个人比较粗手粗脚,然后开水龙头一开就水很大,我太太就在旁边说,你开小一点好不好,你一个学佛的人,也不爱惜物力。那像这种情况的话,多多少少我会有一点烦恼心产生,我是觉得说无所谓,那应该要怎么样看这件事情?

师父:是这样子,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确实有时候会发生的问题,就是人家会常说,你学佛的,为什么这样?很多人是不是这样子?那我们就一个态度,什么态度?有过则改之,无过就不需要管,就是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我们常常是生活在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别人讲什么都不管,那是我执的一种;另外一种是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所以人家讲一点点,我就觉得不行,然后我就要怎么样,这也是我执的一种。

为什么叫中道?中道不是说,那我就采取中间,而是说,我在我执的降伏当中,可以解决这两边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要知道说,我们怎么做,其实要批评的人,随时都可以批评,做得再好人家可以批评,但是你就要看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喜欢你的人,再怎么样他都觉得你好,不喜欢你的人,做得再好他都觉得你不好。所以说学佛干什么?学佛到最后就是对于我执慢慢的消弥,慢慢的对治之后,我们很多东西就知道中道是怎么行。这个师父很有体验,我举一个生活上也是我自己亲身碰到的,居士们有时候是这样,对法师们也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对法师非常的崇拜,崇拜到不行,讲得比较粗糙一点,对这个法师崇拜到,好像他连放屁都是香的,那这种是一种极端;那有些人对于法师是很会挑剔,怎么挑剔?如果这个法师是打坐禅修的,他就说这个法师不学经教,不懂。这个法师如果是比较重在于诵经、超度、一般的度众生,做很多的活动的,就说这个法师没修行,都是在外面跑来跑去的;那如果这个法师是做学问的,就说这个法师只会做学问,没有修行,也没有在打坐。所以反正你要怎么挑,都可以挑,因为人没有十全十美的。

那身为这样一个法师怎么办?因为在那边就有人家常常批评,说中道两位法师只会读书做研究,没有在修行。那我就想说有没有修行,你怎么会知道,我一定要告诉你,我每天在修行吗?也就是说,我知道我该做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我尽力去做。如果人家说的确实有些我们缺点,我们能改尽量改,但是如果我知道说,这只是吹毛求疵的,那我也不能怎么样。我不能每个人都去符合你们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学佛人的处世的一个态度,谦卑但是不要自卑。

刚刚要讲一件事情很重要,这个道为什么能够成为道,为什么可以直接的解决烦恼?因为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就是三学八正道的这个道,它是依于此灭故彼灭的一个根本道理而成为道的。所以必须是这个道,其他方法是不行的,因为其他方法根本没有达到生命身心根本的问题所在,并没有找出来。为什么其他宗教它没有办法解决生死问题?因为它不知道根源在哪里,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的这个根源,其他宗教是不知道的,所以是没办法抓住到它,所以没办法去解决它,也不知道要去解决它,所以不能达到还灭的这样一个结果。唯有佛教,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有无明,所以必有行,然后再有一系列的纯大苦聚集。所以无明是根,因为我们知道“此故彼”的无明是此,所以修道必须要针对无明去解决,才能达到还灭,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所以有无明就必然有行,而且必定是无明才会造成行,其他的不会,所以在这样的法则之下,只要无明被对治了,就不会有行,然后就会造成“此有故彼有”的还灭,到最后就能达到生死的解脱。所以才不会说,我无明对治了,烦恼都断尽了,为什么还一直的轮回?才不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是“此有故彼有”的一个还灭,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三学八正道,是对烦恼的对治。

问:师父,所以如实知佛陀悟到的这个缘起四圣谛,流转还灭这个道理,这么的深刻而且这么的真实,但是是不是很难呢?因为我们全世界的宗教里面,基督教三十几个percent,伊斯兰教也是二十几个percent(%),印度教十几个percent,我们佛教在全世界人口,大概只有七个percent不到,那就是说,这个佛法这么好,为什么这么难传出去?

第二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看到的,譬如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德州佛教会二十几年前,我们在这边成立。另外,基督教同样在休斯顿也有,在那里也有一个基督教的总部在成立,(刚开始)人数都差不多。那经过二十几年以后,我们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是他们已经由一个总部变成四五个,然后每一个,在西在东边,在北边都有,每一个他们这个教堂都有差不多一两千人,发展的很快。在我们华人里面,那我的问题,

我就一直常常在感叹,就是说我们佛法这么好,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难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来接受这样好的教导?

师父:我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法这么好,为什么这么难传出去?法尔如是。什么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诸法的真理本来就很深,很深的东西,怎么可能期望很多人都会懂都会知道?本来就不可能。十方法界无量无数众生,当然也有很多人成佛,但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比起来,成佛的人还是少数,为什么?真理本来就很深,所以我说法尔如是。真理本来就很深,我们没办法期望所有人都懂,所以对于真理的理解,从宗教来讲,它是一个金字塔形的。

我常说金字塔形,最上面的佛教的真理,那是少数人才能真正掌握的。

问:这么好的法,如果不是那么多人可以了解接受,那不是很可惜吗?就我们佛教总体来讲,是不是要想到从哪个方向着手?因为有世间、出世间的法,那出世间的法,因为以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形态跟想法,出世间法有时候不是那么的相应,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了悟到出世间的法。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是这个样子,以我们佛教这个总体来讲,出世间法比较相应的话,我们是不是吸收更多的人来了解世间法以后,然后再引他们入出世间法?

那我们是不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师父:是啊,没错,是这样子,所以佛教里面会有正常道跟方便道。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佛教就是在正常道跟方便道里面,不断的前进、挣扎、吸收、应用。所以我们佛教后来发展到有很多的方便之道,这些方便之道都很宗教性,所以变成一种宗教,所以有很多信仰型的佛教法门,那这些无外乎就可以吸引更多人。但是这世间是一体两面的,方便之道用多了就变随便,所以从古以来,这些祖师不断是在正常道、方便道、契理跟契机当中不断的在调整。所以我们很多寺院,有些是比较重在契机,用方便道吸引很多人,那有些寺院尽可能在契理上多下一些功夫,其实都尽了很大的能力在做。

问:师父,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是佛陀初转法轮,第一个跟五比丘讲的。这个苦集灭道,这么甚深的道理,其实好像不是可以随便就马上就这样,因为跟世间的那种不是那么相应。你说世间是苦,人家不觉得苦,那你就很难契入,然后这整个苦集灭道每一个圣谛,都不是那么的容易让一般的人了解。

师父:所以会有很多方便之道,所以会有讲佛性,会有讲各种容易的法门。为什么说方便之道容易契人家的机?为什么说四圣谛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因为讲正法讲真理,它是跟我们天生的人性是违背的,什么叫天生的人性?天生的人性是顺于我执的。

我再讲一次,天生的人性是顺于我执的,所以当你要逆于我执,而向自我挑战的时候,那当然是比较困难的。佛教讲无我讲苦,是真理,是顺于真理,但是是不随顺于人性的,那人性是什么?我执。所以很多顺于人性的宗教容易弘扬就是这样,佛教不是说先以欲勾牵吗?所有的宗教,大部分能够吸引人的,都是以欲勾牵。

比如我告诉你说,你学佛就是要检视我们自我的贪瞋痴,要吃素,要戒杀生,不可以打妄语,然后五戒要持好,这个对一般人开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很难。但是如果今天讲说,什么经或是什么佛或是什么咒语,念个几百次,或礼佛几拜,或是拜神拜佛几拜,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吸引人?你自己想想看,哪一种比较吸引人?如果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我跟你讲,如果说你拜佛功德很大,你不用吃素,也不用持戒,你只要拜佛功德就很大。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要五戒要持好,然后要对治自己的贪瞋痴,如果两个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你愿意做什么?如果拜佛就好了。我爱吃就吃,爱用就用,这样就好了,我干嘛去对治自己贪瞋痴?还要去持戒,还要去检视自我,脾气还不能乱发,当然,我就拜佛就好了。

如果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

所以我就说,为什么其他外面的很多宗教它可以人很多,因为它是顺于欲勾牵的,是顺于我执的,所以可以吸引人。所以你看,顺于我执的很多方法,很多宗教跟法门人可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顺于真理的,困难的,教你要挑战自我贪瞋痴的,那个就难,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佛教有时候是这样,

印顺导师写了一本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契理,我们也要用一些方便之道把人引进来,但是你如果方便之道用的太多,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样了,那你跟契理有什么关系呢?那就不符合佛教的理了。但是如果你只讲高深法,一般人都听不懂,那也不行,到最后人越来越少。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在契理契机当中不断地去调整,所以大家努力吧。所以师父要鼓励大家,就是说,要讲契理的真的很困难,所以你们大家愿意听经闻法的,师父跟你们按一百个赞,需要继续努力,不然佛教如果不讲真理,不讲这个东西,没有人努力,早晚就灭亡了。

问:有时候一般的宗教,他们不讲佛教那一套,但是我们向其他宗教介绍佛教的时候,应该用什么作为突破点,比如说我们要向一个基督徒介绍佛教的时候,我们想把他转化成一个佛教徒的话,应该用什么作为一个突破点?

师父:师父从来不会想要把谁度为佛教徒,我对人都是这样,我弄一个东西,我不强制的推销给你,但是我把我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如果你看了觉得好,有兴趣你来问我,我就跟你介绍。因为佛教讲佛度有缘人,我想办法弄更多的东西,让大家更有机会来接触,但是我没办法强制的推销给你。也就是说我可以打更多的广告,让更多的人知道来接触佛教,但我没办法硬把它塞给你,这是我的态度。所以当然我们德州佛教会和我们玉佛寺,也都有用了很多方法让大家进来,这当然都是一种方法。那像师父在加拿大那边,我们也想办法在网络上做各种广告,因为我们觉得说,讲的东西,我们老是觉得行销的不够,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好多人来了卡加利好几年之后忽然说,师父我来了十年,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在讲经说法?我不怕你听了不想进来,我怕的是,有这个东西你不知道,所以我们就尽可能的尽力(推广)。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

补充说明

• 苦:无明我执和真理的冲突


我现在要讲的这个东西,是佛法一个很重要的很概要的,印顺导师在《空之探究》里面没讲,但是他在佛法概论里面有讲,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这就是佛教的四圣谛,把它转化成一个图。这从中,空也在里面扮演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大家可以想一想看一看。

刚刚讲的四圣谛,可以用这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现,也可以用这个图来说明我们所遇到的很多的问题,以及佛教的根本问题。佛教讲人生是苦,不是从一般表层上和生活上来讲人生是苦,因为经典阿难曾经问佛陀说,你不是说我们的受、色、受、想、行、识的受,受不是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吗?那就表示说,佛教在一般的浮面的层次上也承认有苦有乐?阿难又问佛陀说,那为什么你说人生是苦?佛陀说我说人生是苦,是从人生的深层的里面,然后从诸行无常来讲人生是苦,而不是讲浮面的这种苦跟乐。所以佛陀也承认世间的一般浮面的有苦有乐,但是深入到深层的,那唯就是苦,那为什么深入到深层的就一定是苦呢?

因为佛陀说诸行无常,所以经典上常说,诸行无常故说,诸受皆苦,苦故无我,无我所,无我无我所故,涅槃解脱。那么现在我们要看一下说,佛说无常,那必然是苦,然而你光讲无常是苦,这个只是一个面而已。四圣谛里面,苦集灭道,刚刚讲四圣谛的集包含了惑跟业,烦恼造业,集谛里面有没有说是无常也就是苦的因?没有,那为什么佛陀说无常故苦?基本上无常不是苦的真实的因,因为无常是实相,那四圣谛里面说苦的因是什么?惑业。

刚刚不是说了吗,苦的根本因是惑,直接因是业,所以四圣谛跟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整个配合起来,你就会知道说,我们的苦,无常不是真实的因,真实的因是惑烦恼。如果从佛教里面讲的惑跟烦恼来讲,它的根本的惑烦恼就是我执。所以把四圣谛跟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整个合起来,就可以出现这个根本的很清楚的这样一个苦。

你看,我们为什么是苦?因为我们有根本的我执存在,我执就会执着一切为我,为常,为恒,为我所。但是当我们执着我们外在的一切,这一些为常为恒为我所有的时候,当你执着它,然而外面的这个东西是无常变化的,无常变化跟你的我执本身就是冲突。因为这个我执我就是执常,执不变,执自性,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在这冲突之下就一定是苦,所以我们的苦根本原因不是无常,是我执。因为如果我们的苦的因是无常的话,那你永远没办法离苦得乐,为什么如果苦的原因是无常,永远没办法离苦得乐?因为无常是真理,是一直都是如此的,一直都是无常的,你成了阿罗汉,你成了佛,世间的一切,五蕴的身心还是无常变化的,那这样就没办法离苦得乐了。所以真正要离苦得乐,才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我执,你要确定,不然很多一般的人在想办法解决苦的时候,是从哪里去解决?一般人是从无常想办法去解决,那这样就根本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它的根本因不在于无常,它的根本因是我执,当你把我执消除,有我执跟无常就一定是冲突,这两个概念是绝对不同,二者是冲突,一冲突就会产生苦。所以我们找到的因不是无常,因为一般人错误的认知,都以无常为因,但是我们在佛教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我执才是苦的因,所以把我执去除掉之后,冲突不见了,苦也就不见了,那就真实的离苦得乐了,这时候叫做无常归他无常,世间万物变化归他万物变化,对我是没有影响,对我这个修行人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我执已经破除了。但是你有我执的话,世间任何变化你都会产生冲突,那么我执越低,就算是你没有真正解脱,你去对治我执,你的我执相对越低,你越能够接受无常,然后这个冲突就越小,你的苦就越不会那么强烈。

所以这个解脱道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苦就是四圣谛的苦圣谛,那集圣谛呢?我执,灭圣谛呢?灭圣谛就是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冲突也没有了,也没有苦了,那无常还是归他无常,这个叫做灭圣谛。那道圣谛呢?道圣谛就是去除我执的方法,那这是三乘所共的,必须要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找出根源。

刚刚Judy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其他宗教可以吸引人,佛教有时候很难吸引人?不就是因为佛教根本的道理,契理的佛教是叫你去除我执的,但是其他宗教有没有叫你去除我执?没有。而且很多宗教是顺于我执的,你喜欢唱歌让你唱歌,你喜欢跳舞让你跳舞,你的信仰来自于什么?你的信仰来自于我,为什么?有一个大而无外的我,不管是神或上帝或耶和华,你都可以得到他的庇佑,那这种庇佑性,不就是相信有一个大我吗?这个我执,你可以作为各种不同的投射,你可以向内执为不变的一个我,你可以向外投射为一个大我。所以这个大我在自古以来,不管是叫做大梵天,或叫做神,或叫做主宰者,或叫做什么什么,其实都是这种我的一个往外投射,其实还不就是顺于我的一种信仰吗?所以容易让人家接受,也容易让人家去取信,但是这个跟真理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件事,修道,昨天有讲说空,昨天不是讲说缘起,然后无我,这一个缘起无我叫做世间空,然后它要到达究竟是涅槃,涅槃叫做出世间空。所以,从另外意义来讲,如果讲空的话,它是在于道理上了解这个我是错误的,知道无我,就是在谛理上了解空,那么你经过修行之后,把我执破除了,然后达到不冲突,苦灭了,那个叫做涅槃,叫做出世间空。

那我再进一步讲一件事,刚才不是说,那个修行的道是三学八正道,那你说师父,那这个跟贪瞋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说贪空,瞋空,痴空吗?其实是这样子,这三个圈,这个是我执,我们要对治我执,问题是我执容易对治吗?不容易,我执的对治可以分成两方面,因为我们的错误跟烦恼,可以分成知见上的跟情感意志上的,知见上就是执着有一个我,情感意志上的叫爱染。

所以,当我们要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必须在知见认识上了解:“我是错误的”,了解我是错误的话,那就要去观察,但是这个我执不容易观察到。

我们要知道我是错的,我们都有一个我执,但是我执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都从哪里先去观察?我执是很微细的,不容易观察到,但是由我执为根本而开展出来的,就是所谓的贪瞋痴,所以贪瞋痴跟我执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是根本的微细,一个是比较粗一点的表现出来的。所以我执从三个层面显现出来的,就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不是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观察?所以你要一方面在知识认识上知道我是错误的,另外一面,因为要观察这个我跟我执,不容易观察得到,所以我们可以从贪瞋痴的观察下手。

所以佛教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就是烦恼,就是我执的表现,所以你只要在知见上学习到了之后,你真正要开始修行的时候,你必须是对治贪瞋痴。当你知见上认知我是错误的,你要对治我,但是你在下手处是先从贪瞋痴对治起的话,其实对治贪瞋痴就是在对治我执,那贪瞋痴容易对治吗?不容易。所以第一天师父讲,修行的第一步开始,我们就是对治贪瞋痴,那修行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做?持戒,那持戒是干什么?持戒是由外来的压力,外来的强制性,因为什么都给你自由,你不会去做的。

师父讲过,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你今天要工作,所以你必须要六点起床,五点起床,如果今天放给你都没有工作,没有压力,你就睡到十一点,十二点,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所以要我们做好事,当然如果天生的善根很强,那我们就另当别论。但是一般来讲,都是必须要有外来的辅助、压力、跟指导,那就是所谓的三宝的压力跟护佑。今天如果师父说,晚上要来上课,好,那你就必须要来,那如果说可来可不来,那我就在家里看网络,所以要有一点压力。

所以在佛教里面说,当你真的觉得好,你要开始修行的时候,对治贪瞋痴,那就是第一步要持戒,持戒其实就是用外来的一种压力,不管是师父的引导,群众的力量,或是同参道友,让你去对治比较粗重的贪瞋痴。这贪瞋痴有粗重的、有细微的,所以第一步持戒,就是让你去对治比较粗重的贪瞋痴。所以为什么持戒是第一步?当然还有布施都是,但是你观念知见必须要先了解,你在对治贪瞋痴的时候,由持戒你要知道,我是在对治我执,你在对治我执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执是错误的,诸法实相是无常无我的,那个就叫做谛理上了解世间空。。那你的终极的目的,从对治贪瞋痴,粗重的贪瞋痴到微细的贪瞋痴,到最后把贪瞋痴断除,其实贪瞋痴断除也就是断除我执了,这个就是一个修行的根本道理,这个就叫做解脱道。

问:师父,请教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各种不同根机,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成佛之道》里面,菩萨是要修六度万行达到成佛,他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非常遥远,那现前要怎么做才是最切要?一开始我们家都是念佛法门为主,我开始听经闻法之后,我就开始了解整个佛法,由点到线到面,就有一个概念出来。重点就是说,现在想做,你要闻思修之后,如果你没有三心菩提心的话,不够坚定。听师父讲,师父说有方便法门,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在那边修行,我妹妹跟我讨论说,一定要在那边可以成佛吗?或者一定要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你的菩提心坚固了才回来,在这里成佛。我跟她讨论,但是我说,我可以请教师父,请师父来给我们开示。

师父:我们现在在讲空与解脱道,那师父用一个很简单的回答,从大乘佛教的精神跟意义来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之道,是为了坚固你的菩提心,但真正的修行还是得还入娑婆度有情,这才是它的根本目的。所以祖师都说,你要还入娑婆度有情,不是到那边去成佛。从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意义上来讲,无上菩提在哪里求,无上菩提必须在众生中求,没有众生没有菩提。所以大乘佛教都说,誓度一切众生,四弘誓愿都是度一切众生,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好,但是有两个重点必须要了解:第一个,去那边不是目的,去那边巩固菩提心,回来娑婆度有情才是究竟的目的;第二个,要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最好要把它弄通弄清楚,因为它也不是那么简单,讲两句话念个佛,其实它有很多的内容,至少它有一些经论的根据,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对你求生西方净土会更有帮助。

问: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讨论,就是因为我们也曾经听过其他法师说,在那边成佛,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讨论。

师父:我跟你讲,我读的不多,但是我所看到的正统经论,不是祖师讲的,没有说在去的时候在那边成佛,都不是这样子讲。菩萨到了七地八地的时候,他的重点是严土熟生,严土熟生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然后建立自己的佛国土,那人家在那边都已经成佛了,除非那个阿弥陀佛入灭,才有另外的佛再上来,所以基本上都不是在那边成佛。经典上一般来讲,没有说在那边成佛,也就是说,佛教的精神是付出,而不是不付出而求得享受结果,那如果不付出,只求享受结果的话,那哪里成为佛教的精神。当然,每个法师讲的不一样,都可以作为参考,自己要抉择,我也不是说我讲的一定都对,但是这是我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

接下来,有了刚刚那个图之后,我们再来谈解脱道,接下来这个是印顺导师书里面的,我刚刚那个图只是帮助大家更能够理解而已。


2、无常、苦、空、无我

• 解脱道从知苦着手。知苦,是知五蕴、六处,一切有漏法,应怎样的如实观察呢?经中所说的,

主要是:

1、无常 苦 无我

2、无常 苦 无我、无我所

3、无常 苦 空 无我

• 观察无常、苦、无我(我所)而得解脱,是‘相应部’及‘杂阿含经’所常见的。而无常,苦,

空,无我,也都是‘杂阿含经’与 ‘相应部’所说的。

• 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我所的。(三个圈)

• 无我我所是空的要义:

o 空的广义是离一切烦恼的空寂。

o 空的狭义是无我我所。

❖ 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无我所,就是空,这是解脱的不二门。


你看这里讲,无常、苦、空、无我,解脱道从知苦着手,知五蕴六处一切有漏法,应该怎样的如实观察呢?经中所说的主要是,不管你观察五蕴、观察六六处、观察什么,它到最后都是要让你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苦的。

所以主要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个经上都是这样讲,或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不然就是讲无常、苦、空、无我。如果没有我这个图的话,有时候会误解,但是如果有这个图之后,这个无常、苦、无我,为什么无常是苦?因为有我执,我执的执着,所以冲突就一定造成苦,那为什么无常、苦?苦的话一定是无我,因为有我才会苦,那既然知道是苦,你就知道我要离苦,我要不苦,就应该是无我。所以叫做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有我就一定会苦,所以无常故苦,那为什么是苦?不是无常造成,是我造成的,是我执造成的,所以你现在要离苦的话,必须是无我。

所以这个不只是谛理道理的问题,这个是佛陀叫你开始修行的时候,在法理上开始观察的时候,是贴切的从我们的身心开始观察。所以你觉得苦,所以你就观察无常,观察无常就能了解说,这一切都是无常在变化,但是一切的无常变化,为什么会觉得苦呢?问题在哪里?因为是我。所以必须是无我,有我就会苦,那你要消除苦,那就必须是无我才行。所以谛理上一定是无常无我,真实的道理上必定是无常无我,就算是你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的缘起法还是无常无我。但是是无常无我,那我们跟圣人差在哪里?圣人也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也生活在这个世间,差在哪里?圣人活在这个世间,随顺因缘法,而能够接受无常,因为是他知道无我,我们不知道无常无我而执着,圣人他已经开悟了,他生活在这个世间,他能够知道世间的诸法实相,所以他不会执着,所以他就不苦。

我们执着我们就苦,

所以他说解脱道,就是从无常的观察,这个不只是一个道理而已,这更是一种观察。所以《阿含经》常常讲,从无常观察起,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无常容易观察,我叫你观察无我容易吗?不容易,叫你观察无常,容易吗?相对来讲,无常容易观察。所以常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无常苦空,无我。

观察无常苦无我或无我所而得解脱,是相应部及《杂阿含经》所常见的,无常苦空无我,也都是《杂阿含经》与相应部所说的。】

这个就叫做解脱道的入手,这三个圈是解脱道的一个根本道理,这三个圈的根本道理,就在讲缘起四圣谛,那这里是告诉你,解脱道的根本道理是从哪里下手的。

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无我所的,

因为无常变易,所以我是错误的,这里画三个圈,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无我所的,有我我所才会苦,所以无常的,必定是无我的才是对的,必定是无常无我,那才是谛理。所以无常为什么会造成苦?是因为我们执着我,所以会苦,那谛理上真实的,是毕竟是无我无我所的。

无我我所是空的要义,空的广义是离一切烦恼的空寂,空的狭义就是无我无我所。

所以空的广义,离一切烦恼的空寂是涅槃,空的狭义是无我无我所,是从世间空而导向于出世间空。

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就是空,这是解脱的不二法门。从无常、无我、世间空,而到了出世间的涅槃,贪瞋痴断,毕竟离贪瞋痴的涅槃,也叫做空,但是是出世间空,所以空包含着世间的无我无我所,依此而修行,导向于出世间的贪瞋痴永灭的涅槃,这个就是世间空跟出世间空,在《阿含经》里面空的意思。

问:我想请问一下,刚刚前一张讲义上面提到,《杂阿含经》跟这个相应部,是两件不同的事物,还是讲同一件事物?

师父:讲的同一件事物,都有这样的讲法,只是说有时候语句长跟短,有时候讲无常、苦、无我,有时候讲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有时候讲无常、苦、空、无我。

问:所以他提这个相应部,是说这个巴利文的尼柯耶那个相应部,跟我们中文的《杂阿含经》两个不同的传承,都是同一个讲法?

师父:所以这是共通的,不是部派的,因为我们(北传)的《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相应部是分别说部、赤铜鍱部所传的,既然两个这么大的不同传承讲的都是一样的,可见,这可以推到最早佛陀的教导是这样子教的。不然有些人会说,你只有杂阿含讲,相应部没有这样讲,有些会这样子;有些是说,相应部有讲,我们杂阿含没有讲,那可能就会有意见上的冲突,就不一样。但是现在是,无常、苦、无我,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无我,无我所,这就是相应部跟《杂阿含经》都有讲的,所以这是解脱道的入手不二法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在座的法师、各位信众、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空之探究的课程。今天要讲到解脱道。我会用一个很简要的方法,把佛法的根本道理是怎么一回事,那修行的解脱道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很重要的很概要的把它说一下,让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从中可以得到所谓的解脱生死。这个就是今天要说的。

首先我们昨天有讲到慧学,解脱道不外乎三学八正道。三学八正道里面真正能断烦恼的就是定跟慧。那戒学师父讲过很多了,现在就暂时不讲。定学昨天大概也讲了一下,今天要讲慧学。所谓的慧学就是智慧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开悟要证悟。我们要学佛到底要学哪一些内容,佛法的核心教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大概要说明的。所谓的慧学的内容,慧学要认识的核心教义,就是所谓的如实知缘起四圣谛。如实知缘起四圣谛就是慧学的内容。你们上课上那么久了,我们菩提书院有20年了,有请过很多法师来上过课,而且很多人也读过《成佛之道》。这个缘起四圣谛是《成佛之道》里面什么内容?三乘共法的内容。那三乘共法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所必修的必学的必懂的,就是缘起四圣谛,也是解脱道的根本。大乘佛教还是基于缘起四圣谛,而向更广更深去发展而已。所以缘起四圣谛是佛法的教义核心。所以慧学的内容就是知缘起,知四圣谛。缘起就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缘起。佛法的根本核心教义叫做缘起。缘起里面有两个概念,叫做缘起跟缘生。缘起是普遍的法则,缘起是事物生起、还灭生灭的普遍法则,叫做缘起法。所以缘起法法则是怎么样一个内容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万物生起的因缘法,万物生起的条件跟因缘。但是有生必有灭,灭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缘起法的内容,就是此故彼的内容,法则就是此故彼。有这些因缘条件形成,这些因缘条件有了之后,就会产生另外一个东西,这个叫做此故彼。但是缘起法在佛教里面,它不是用在于身心生命不相关的,不在于用在花草树木,不在于用在山河大地,不在于用在说这个桌子、椅子、房子怎么盖成,用在于说明身心生命。这很重要。所以谈佛法不能离开身心生命,它用在于讲身心生命是怎么不断的生生灭灭,怎么样的生起,怎样从前世到今生,今生又往来世。那这样轮回循环不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此故彼如果落到我们的身心生命来分析。

我们不断的生死轮回的话,就是缘起的流转门,就是苦跟集。苦集不断的相生,那集里面就是惑跟业。惑就是我们的烦恼,所以惑是我们身心生命不断轮回的根本因。业就是直接因,一个是根本因,一个是直接因。所以我们的身心生命,就不断的在惑造业,然后惑又润业,然后业报成熟之后,我们有了这个业报身,就会受苦。那这样的话,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一直流转。

今生活了生老病死,死了下一辈子继续来生老病死。那这中间的生老病死,再分得更详细的。这个缘起的流转门的惑业苦分析得更详细,就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有支的因缘法,缘起支法,就是告诉我们说,从这一辈子到下一辈子或是上一辈子到这一辈子,再到下一辈子是怎么的因缘流转。这中间不外乎就是苦,所以每次阿含经里面讲缘起法讲到最后会讲无明缘行,到最后会讲纯大苦聚集,就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明。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生无非就是苦。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苦,然后离苦得乐。

佛陀在经典上常常叫我们去分析惑业苦的流转,讲的就是十二有支,以及分析我们蕴处界的当下,去了解这样的一个流转,告诉我们身心生命什么问题。这样的认知是必备的,因为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你不承认或是你完全不了解,那你没办法修行。所以要先知苦集,后才能知灭道。先知苦集,这个叫作法住智。这个法是身心生命的存在,了解身心生命是怎么存在的,叫作法住智。那么从了解身心生命的存在之后,进一步从中去知道说,那它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这个惑,那也就是十二有支的无明以及爱染。那无明跟爱染知道之后,从中我们就可以去解决,让无明变成明,让有我的执着变成无我的修行,这样就可以达到还灭门。那么还灭门这个第一个灭,就是告诉你说,我们是可以离苦得乐的,经过一定的方法是可以离苦得乐的。要离苦得乐,那就要修道,这个道就叫作三学八正道。

所以,这一方面生死不断的流转,就是此有故彼有不断的相生。如果能够知道它的问题跟原因在哪里,就可以想办法去让它达到此无故彼无,就是这样一个还灭。这个就是道的根本。因此不管你修哪一个宗哪一个派,缘起四圣谛是一切出世间法所共必备的,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修的,一定要懂的。所以阿含经里面说,如果对四圣谛没有现观的,要赶快现观四圣谛。那你的现观不一定说真正在定中作观,就是要先学,一定要学缘起四圣谛。

刚才师父说,佛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有情众生的惑业苦。

我们不讲宇宙大爆炸,不讲什么。现在我的问题就是说,这有情跟无情中间会有一个连接。这个连接从哪里开始?好比说,我们说我们要爱护,我们要惜福,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要环保。这些又是怎么样去跟我们的有情众生发生关连。很简单,我们浪费福报,糟蹋众生,破坏环境,对众生不保护,然后加以破害。问题在哪里?还是贪瞋痴?这个是问题的所在。你贪瞋痴过重,你就会无限的去剥削。从人类的剥削到其他众生的剥削,从周遭的剥削到环境的大破坏,不外乎都是贪瞋痴的问题。所以佛陀说问题在哪里,不是在外面,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生活的问题。我这个人比较粗手粗脚,然后开水龙头一开就水很大。我太太就在旁边说,你开小一点好不好,你一个学佛的人,也不爱惜物力。那像这种情况的话,多多少少我会有一点烦恼心产生。我是觉得说无所谓,那应该要怎么样看这件事情?)是这样子,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确实有时候会发生的问题。就是说人家会常说,你学佛的,为什么这样?很多人是不是这样子。那我们就一个态度,什么态度?有过则改之,无过就不需要管。就是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我们常常是生活在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别人讲什么都不管,那是我执的一种。另外一种是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所以人家讲一点点,我就觉得不行,然后我就要怎么样,这也是我执的一种。学佛现在就是为什么叫中道,中道不是说,那我就采取中间,而是说,我在我执的降伏当中,可以解决这两边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要知道说,我们怎么做,其实要批评的人,随时都可以批评,做得再好人家可以批评,但是你就要看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喜欢你的人,再怎么样他都觉得你好,不喜欢你的人,做得再好他都觉得你不好。所以说学佛干什么?学佛到最后就是对于我执慢慢的消弥,慢慢的对治之后,我们很多东西就知道中道是怎么行。这师父很有体验,我举一个生活上,也是我自己亲身碰到的。居士们有时候是这样,对法师们也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对法师非常的崇拜,崇拜到不行,讲得比较粗糙一点,对这个法师崇拜到,好像他连放屁都是香的,那这种是一种极端,那有些人对于法师是很会挑剔。

怎么挑剔?如果这个法师是打坐禅修的,他就说这个法师不学经教,不懂。这个法师如果是比较重在于诵经、超度、一般的度众生,做很多的活动的,就说这个法师没修行,都是在外面跑来跑去的。那如果这个法师是做学问的,就说这个法师只会做学问,没有修行,也没有在打坐。所以反正你要怎么挑,都可以挑,因为人没有十全十美的。

那身为师父这样一个法师怎么办?因为在那边就有人家常常批评,说中道两位法师只会读书做研究,没有在修行。那我就想说有没有修行,你怎么会知道?我一定要告诉你,我每天在修行吗?也就是说,我知道我该做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我尽力去做。如果人家说的确实有些我们缺点,我们能改尽量改。但是如果我知道说,这只是吹毛求疵的,那我也不能怎么样。我不能每个人都去符合你们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学佛人的处世的一个态度,谦卑但是不要自卑。

刚刚要讲一件事情很重要,这个道为什么能够成为道,为什么可以直接的解决烦恼?因为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就是三学八正道。这个道它是依于此灭故彼灭的一个根本道理,而成为道的。所以必须是这个道,其他方法是不行的。因为其他方法根本没有达到生命身心根本的问题所在,并没有找出来。为什么其他宗教它没有办法解决生死问题?因为它不知道根源在哪里,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的这个根源。其他宗教是不知道的,所以是没办法抓住到它,所以没办法去解决它,也不知道要去解决它,所以不能达到还灭的这样一个结果。唯有佛教,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有无明,所以必有行,然后再有一系列的纯大苦聚集。所以无明是根,因为我们知道此故彼的无明是此,所以修道必须要针对无明去解决,才能达到还灭,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所以有无明就必然有行,而且必定是无明才会造成行,其他的不会。所以在这样的法则之下,只要无明被对治了,就不会有行,然后就会造成此无故彼无的还灭,到最后就能达到生死的解脱。

所以才不会说,我无明对治了,烦恼都断尽了,为什么还一直的轮回?才不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是此无故彼无的一个还灭。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三学八正道,是对烦恼的对治。

(师父,所以如实知佛陀悟到的这个缘起四圣谛,流转还灭这个道理,这么的深刻而且这么的真实,但是是不是很难呢?因为我们全世界的宗教里面,基督教三十几个percent,伊斯兰教也是二十几个percent,印度教十几个percent,我们佛教在全世界人口,大概只有七个percent不到。那就是说,这个法这么好,为什么这么难传出去?)

第一,第二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看到的。譬如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德州佛教会二十几年前,我们在这边成立。另外,基督教同样在休斯顿也有,在九十那里也有一个基督教的总部在成立。然后,人数都差不多。那经过二十几年以后,我们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是他们已经由一个总部变成四五个。然后,每一个,在西在东边,在北边都有。每一个他们这个教堂都有差不多一两千人,发展的很快。在我们华人里面,那我的问题,我就一直常常在感叹,就是说我们佛法这么好,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难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来接受这样好的教导。

我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法这么好,为什么这么难传出去。法尔如是,什么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诸法的真理本来就很深,很深的东西,怎么可能希望很多人都会懂都会知道?本来就不可能。十方法界无量无数众生,当然也有很多人成佛,但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比起来,成佛的人还是少数。为什么?真理本来就很深。所以我说法尔如是,真理本来就很深。我们没办法期望所有人都懂。所以对于真理的理解,从宗教来讲,它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我常说金字塔形,最上面的佛教的真理,那是少数人才能真正掌握的。

然后就说,这么好的法,如果不是那么多人可以了解接受,那不是很可惜吗?那我就是在想说,就是我们佛教总体来讲,是不是要想到从哪个方向?因为有世间出世间的法,那出世间的法,因为以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形态跟想法,出世间法有时候不是那么的相应,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了悟到出世间的法。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是这个样子,但是以我们佛教这个总体来讲,出世间法比较相应的话,我们是不是吸收更多的人来了解世间法以后,然后再引他们入出世间法。那我们是不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是啊,没错,是这样子。所以佛教里面会有正常道跟方便道。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佛教就是在正常道跟方便道里面不断的前进、挣扎、吸收、应用。所以我们佛教后来发展到有很多的方便之道。这些方便之道都很宗教性,所以变成一种宗教。所以有很多信仰型的佛教法门,那这些无外乎就可以吸引更多人。但是这世间是一体两面的,方便之道用多了就变随便。所以从古以来,这些祖师不断是在正常道方便道、契理跟契机当中不断的在调整。所以我们很多寺院,有些是比较重在契机,用方便道吸引很多人,那有些寺院尽可能在契理上多下一些功夫,其实都尽了很大的能力在做。

师父,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是佛陀初转法轮。

第一个跟五比丘讲的,其实这个苦集灭道,这个这么甚深的道理,其实好像不是可以随便就马上就这样,因为跟世间的那种不是那么相应。你说世间是苦,人家不觉得苦,那你就很难切入。然后这整个苦集灭道每一个圣谛,都不是那么的容易让一般的人了解。所以会有很多方便之道,所以会有讲佛性,会有讲各种容易的法门。为什么说方便之道容易契人家的机?为什么说四圣谛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因为讲正法讲真理,它是跟我们天生的人性是违背的。什么叫天生的人性?天生的人性是顺于我执的。我再讲一次,天生的人性是顺于我执的。所以当你要逆于我执,而向自我挑战的时候,那当然是比较困难。佛教讲无我讲苦,是真理,是顺于真理,但是是不随顺于人性的。那人性是什么?我执。所以很多顺于人性的宗教容易弘扬就是这样。所以佛教不是说先以欲勾牵吗?所有的宗教,大部分能够吸引人的,都是以欲勾牵。比如说我告诉你说,你学佛就是要检视我们自我的贪瞋痴,要吃素,要戒杀生,不可以打妄语,然后五戒要持好。对一般人开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很难。但是如果今天讲说,什么经或是什么佛或是什么咒语,念个几百次,或礼佛几拜,或是拜神拜佛几拜,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吸引人?你自己想想看,哪一种比较吸引人?如果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我跟你讲,如果说你拜佛功德很大,你不用吃素,也不用持戒,你只要拜佛功德就很大。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要五戒要持好,然后要对治自己的贪瞋痴。如果两个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你愿意做什么?如果拜佛就好了,我爱吃吃,爱用用,这样就好了,我干嘛去对治自己贪瞋痴,还要去持戒,还要去检视自我,脾气还不能乱发。当然,我就拜佛就好了。如果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所以我就说,为什么其他外面的很多宗教,它可以人很多,因为它是顺于欲勾牵的,是顺于我执的。所以可以吸引人。所以你看,顺于我执的很多方法,很多宗教跟法门,人可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顺于真理的,困难的,教你要挑战自我贪瞋痴的,那个就难。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佛教有时候是这样。印顺导师写了一本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契理,我们也要用一些方便之道把人引进来。但是你如果方便之道用的太多。

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样了。那你跟契理有什么关系呢?那就不符合佛教的理了。但是如果你只讲高深法,一般人都听不懂,那也不行。到最后人越来越少,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在契理契机当中不断地去调整。所以大家努力吧。所以师父要鼓励大家,就是说,要讲契理的真的很困难。所以你们大家愿意听经闻法的,师父跟你们按一百个赞,需要继续努力。不然佛教如果不讲真理,不讲这个东西,没有人努力,早晚就灭亡了。

(有时候一般的宗教,他们不讲佛教那一套,但是我们向其他宗教介绍佛教的时候,应该用什么作为突破点。比如说我们要向一个基督徒介绍佛教的时候,我们想把他转化成一个佛教徒的话,应该用什么作为一个突破点。)师父从来不会想要把谁度为佛教徒,我对人都是这样。我弄一个东西,我不强制的推销给你,但是我把我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如果你看了觉得好,有兴趣你来问我,我就跟你介绍。因为佛教讲佛度有缘人,我想办法弄更多的东西,让大家更有机会来接触。但是我没办法强制的推销给你,也就是说我可以打更多的广告,让更多的人知道来接触,但我没办法硬把它塞给你。这是我的态度。所以当然我们德州佛教会和我们玉佛寺,也都有用了很多方法让大家进来,这当然都是一种方法。那像师父在加拿大那边,我们也想办法在网络上做各种广告,因为我们觉得说,讲的东西,我们老是觉得行销的不够,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好多人来了卡加利好几年之后忽然说,师父我来了十年,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个地方,还有在讲经说法。我不怕你听了不想进来,我怕的是,有这个东西你不知道。所以我们就尽可能的尽力。我们再来看下一个。

补充说明。我现在要讲的这个东西,是佛法一个很重要的很概要的。印顺导师在空之探究里面没讲,但是他在佛法概论里面有讲。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这就是佛教的四圣谛。把它转化成一个图。这从中,空也在里面扮演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大家可以想一想看一看。刚刚讲的四圣谛,可以用这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现,也可以用这个图来说明,我们所遇到的很多的问题,以及佛教的根本问题。佛教讲人生是苦,不是从一般表层上和生活上来讲人生是苦。因为经典,曾经阿难问佛陀说,你不是说我们的受、色、受、想、行、识的受,受不是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吗?那就表示说,佛教在一般的浮面的层次上也承认有苦有乐。阿难又问佛陀说,那为什么你说人生是苦?佛陀说我说人生是苦,是从人生的深层的里面,然后从诸行无常来讲人生是苦,而不是讲浮面的这种苦跟乐。所以佛陀也承认世间的一般浮面的有苦有乐,但是深入到深层的,那唯就是苦。那为什么深入到深层的就一定是苦呢?

因为佛陀说诸行无常,所以经典上常说,诸行无常故说,诸受皆苦。苦故无我,无我所。无我无我所故,涅槃解脱。那么现在我们要看一下说,佛说无常,那必然是苦。然而你光讲无常是苦,这个只是一个面而已。四圣谛里面,苦集灭道。刚刚讲四圣谛的集包含了惑跟业,烦恼造业。集谛里面有没有说是无常,也就是苦的因?有没有说是无常?没有。那为什么佛陀说无常故苦?基本上无常不是苦的真实的因,因为无常是实相。那四圣谛里面说苦的因是什么?惑业。刚刚不是说了吗,苦的根本因是惑,直接因是业。所以四圣谛跟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整个配合起来,你就会知道说,我们的苦,无常不是真实的因,真实的因是惑烦恼。如果从佛教里面讲的惑跟烦恼来讲,它的根本的惑烦恼就是我执。所以把四圣谛跟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整个合起来,就可以出现这个根本的很清楚的这样一个苦。你看,我们的为什么是苦?因为我们有根本的我执存在。我执就会执着一切为我,为常,为恒,为我所。但是当我们执着我们外在的一切,这一些为常为恒为我所有的时候,当你执着它,然而外面的这个东西是无常变化的,无常变化跟你的我执本身就是冲突。因为这个我执我就是执常,执不变,执自性,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在这冲突之下就一定是苦。所以我们的苦根本原因不是无常,是我执。因为如果我们的苦的因是无常的话,那你永远没办法离苦得乐。为什么如果苦的原因是无常,永远没办法离苦得乐?因为无常是真理,是一直都是如此的,一直都是无常的。你成了阿罗汉,你成了佛,世间的一切,五蕴的身心还是无常变化的。那这样就没办法离苦得乐了。所以真正要离苦得乐,才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我执。你要确定,不然很多一般的人在想办法解决苦的时候,是从哪里去解决?一般人是从无常想办法去解决。那这样就根本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它的根本因不在于无常,它的根本因是我执。当你把我执消除,有我执跟无常就一定是冲突,这两个概念是绝对不同,是冲突。一冲突就会产生苦。所以我们找到的因不是无常,因为一般人错误的认知,都以无常为因。但是我们在佛教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我执才是苦的因。所以把我执去除掉之后,冲突不见了,苦也就不见了。那就真实的离苦得乐了。这时候叫做,无常归他无常,世间万物变化归他万物变化,对我是没有影响。

对我这个修行人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我执已经破除了。但是你有我执的话,世间任何变化你都会产生冲突。那么我执越低,就算是你没有真正解脱,你去对治我执,你的我执相对越低,你越能够接受无常。然后这个冲突就越小,你的苦就越不会那么强烈。所以这个解脱道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苦就是四圣谛的苦圣谛。那集圣谛呢?我执。灭圣谛呢?灭圣谛就是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冲突也没有了,也没有苦了。那无常还是归他无常,这个叫做灭圣谛。那道圣谛呢?道圣谛就是去除我执的方法。那这是三乘所共的,就必须要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找出根源。刚刚Judy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其他宗教可以吸引人,佛教有时候很难吸引人,不就是因为佛教根本的道理,契理的佛教是叫你去除我执的。但是其他宗教有没有叫你去除我执?没有。而且很多宗教是顺于我执的。你喜欢唱歌让你唱歌,你喜欢跳舞让你跳舞,你的信仰来自于我什么?你的信仰来自于我。为什么?有一个大而无外的我,不管是神或上帝或耶和华,你都可以得到他的庇佑。那这种庇佑性,不就是相信有一个大我吗?这个我执,你可以作为各种不同的投射,你可以向内执为不变的一个我,你可以向外投射为一个大我。所以这个大我在自古以来,不管是叫做大梵天,或叫做神,或叫做主宰者,或叫做什么什么,其实都是这种我的一个往外投射。其实还不就是顺于我的一种信仰吗?所以容易让人家接受,也容易让人家去取信。但是这个跟真理是没有关系的。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件事,修道。昨天有讲说空,昨天不是讲说缘起,然后无我,这一个缘起无我叫做世间空,然后它要到达究竟是涅槃,涅槃叫做出世间空。所以,从另外意义来讲,如果讲空的话,它是在于道理上了解这个我是错误的,知道无我,就是谛理上了解空。那么你经过修行之后,把我执破除了,然后达到不冲突,苦灭了,那个叫做涅槃,叫做出世间空。那我再进一步讲一件事,刚才不是说,那个修行的道是三学八正道,那你说师父,那这个跟贪瞋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说贪空,瞋空,痴空吗?其实是这样子,这三个圈,这个是我执,我们要对治我执。问题是我执容易对治吗?不容易。我执的对治可以分成两方面,因为我们的错误跟烦恼,可以分成知见上的跟情感意志上的。知见上就是执着有一个我。情感意志上的叫爱染。

所以,当我们要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必须在知见认识上了解:“我是错误的”。了解我是错误的话,那就要去观察。但是这个我执不容易观察到。我们要知道我是错的,我们都有一个我执,但是我执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都从哪里先去观察?我执是很微细的,不容易观察到。但是由我执为根本而开展出来的,就是所谓的贪瞋痴。所以贪瞋痴跟我执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是根本的微细,一个是比较粗一点的表现出来的。所以我执从三个层面显现出来的,就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不是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观察?所以你要一方面在知识认识上知道我是错误的。另外一面,因为要观察这个我跟我执,不容易观察得到,所以我们可以从贪瞋痴的观察下手。所以佛教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就是烦恼,就是我执的表现。所以你只要在知见上学习到了之后,你真正要开始修行的时候,你必须是对治贪瞋痴。当你知见上认知我是错误的,你要对治我。但是你在下手处是先从贪瞋痴对治起的话,其实对治贪瞋痴就是在对治我执。那贪瞋痴容易对治吗?不容易。所以第一天师父讲,修行的第一步开始,我们就是对治贪瞋痴。那修行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做?持戒。那持戒是干什么?持戒是由外来的压力,外来的强制性。因为什么都给你自由,你不会去做的。师父讲过,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你今天要工作,所以你必须要六点起床,五点起床。如果今天放给你都没有工作,没有压力,你就睡到十一点,十二点。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所以要我们做好事。当然,如果天生的善根很强,那我们就另当别论。但是一般来讲,都是必须要有外来的辅助、压力、跟指导。那就是所谓的三宝的压力跟护佑。今天如果师父说,晚上要来上课,好,那你就必须要来。那如果说可来可不来,那我就在家里看网络。所以要有一点压力。所以在佛教里面说,当你真的觉得好,你要开始修行的时候,对治贪瞋痴,那就是第一步要持戒。持戒其实就是用外来的一种压力,不管是师父的引导,群众的力量,或是同参道友,让你去对治比较粗重的贪瞋痴。这贪瞋痴有粗重的有细微的。所以第一步持戒,就是让你去对治比较粗重的贪瞋痴。所以为什么持戒是第一步?当然还有布施都是,但是你观念知见必须要先了解。你在对治贪瞋痴的时候,由持戒你要知道,我是在对治我执。你在对治我执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执是错误的。诸法实相是无常无我的,那个就叫做谛理上了解世间空。那你的终极的目的,从对治贪瞋痴,粗重的贪瞋痴到微细的贪瞋痴,到最后把贪瞋痴断除。其实贪瞋痴断除也就是断除我执了。这个就是一个修行的根本道理。

这个就叫做解脱道。师父,请教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各种不同根机,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成佛之道里面,菩萨是要修六度万行达到成佛。他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非常遥远。那现前要怎么做才是切要?一开始我们家都是念佛法门为主。我开始听经闻法之后,我就开始有个全面的了解整个佛法,由点到线到面,把连成就有一个概念出来。重点就是说,现在想做,你要闻思修之后。如果你没有三心菩提心的话,不够坚定。所以听师父讲,师父说有方便法门,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在那边修行。我妹妹跟我讨论说,一定要在那边可以成佛吗?或者一定要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你的菩提心坚固了才回来,在这里成佛。我跟她讨论,但是我说,我可以请教师父,请师父来给我们开示。

我们现在在讲空与解脱道。那师父用一个很简单的回答,从大乘佛教的精神跟意义来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之道,是为了坚固你的菩提心。但真正的修行还是得还入娑婆度有情,这才是它的根本目的。所以祖师都说,你要还入娑婆度有情,不是到那边去成佛。从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意义上来讲,无上菩提在哪里求,无上菩提必须在众生中求。没有众生没有菩提。所以大乘佛教都说,誓度一切众生,四弘誓愿都是度一切众生。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好,但是有两个重点必须要了解。第一个,去那边不是目的,去那边巩固菩提心,回来娑婆度有情才是究竟的目的。第二个,要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最好要把它弄通弄清楚,因为它也不是那么简单。讲两句话念个佛,其实它有很多的内容。至少它有一些经论的根据。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对你求生西方净土会更有帮助。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讨论,就是因为我们也曾经听过其他法师说,在那边成佛,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讨论。我跟你讲,我读的不多,但是我所看到的正统经论,不是祖师讲的,没有说在去的时候在那边成佛,都不是这样子讲。菩萨到了七地八地的时候,它的重点是严土熟生。严土熟生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然后建立自己的佛国土。那人家在那边都已经成佛了,除非那个阿弥陀佛入灭,才有另外的佛再上来。所以基本上都不是在那边成佛。经典上一般来讲,没有说在那边成佛。也就是说,佛教的精神是付出,而不是不付出而求得享受结果。那如果不付出,只求享受结果的话,那哪里成为佛教的精神。

当然,每个法师讲的不一样,都可以作为参考。自己要抉择,我也不是说我讲的一定都对,但是这是我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

接下来,有了刚刚那个图之后,我们再来谈解脱道。接下来这个是印顺导师书里面的,我刚刚那个图只是帮助大家更能够理解而已。你看这里讲无常、苦、空、无我,解脱道从知苦着手,知五蕴六处一切有漏法。应该怎样的如实观察呢?经中所说的主要是,不管你观察五蕴、观察六六处、观察什么,它到最后都是要让你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苦的。所以主要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个经上都是这样讲,或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不然就是讲无常、苦、空、无我。如果没有我这个图的话,有时候会误解,但是如果有这个图之后,这个无常苦无我,为什么无常是苦?因为有我执,我执的执着,所以冲突就一定造成苦。那为什么无常苦?苦的话一定是无我,因为有我才会苦。那既然知道是苦,你就知道我要离苦我要不苦,就应该是无我。所以叫做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有我就一定会苦,有我跟无常所以无常故苦。那为什么是苦?不是无常造成,是我造成的,是我执造成的。所以你现在要离苦的话,必须是无我。所以这个不只是谛理道理的问题,这个是佛陀叫你开始修行的时候,在法理上开始观察的时候,是贴切的从我们的身心开始观察。所以从无常你觉得苦,所以你就观察无常,观察无常就能了解说,这一切都是无常在变化。但是一切的无常变化,为什么会觉得苦呢?问题在哪里?因为是我,所以必须是无我。有我就会苦。那你要消除苦,那就必须是无我才行。所以谛理上一定是无常无我,真实的道理上必定是无常无我。就算是你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的缘起法还是无常无我。但是是无常无我,那我们跟圣人差在哪里?圣人也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也生活在这个世间,差在哪里?圣人活在这个世间,随顺因缘法,而能够接受无常,因为是他知道无我。我们不知道无常无我,而执着。圣人他已经开悟了,他生活在这个世间,他能够知道世间的诸法实相,所以他不会执着,所以他就不苦。

我们执着我们就苦。所以他说解脱道,就是从无常的观察。这个不只是一个道理而已,这更是一种观察。所以阿含经常常讲,从无常观察起,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无常容易观察,我叫你观察无我容易吗?不容易。叫你观察无常,容易吗?相对来讲,无常容易观察。所以常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无常苦空,无我。观察无常苦无我或无我所而得解脱,是相应部及杂阿含经所常见的。无常苦空无我,也都是杂阿含经与相应部所说的。这个就叫做解脱道的入手。这三个圈是解脱道的一个根本道理。这三个圈的根本道理,就在讲缘起四圣谛。那这里是告诉你,解脱道的根本道理是从哪里下手的。

再来,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无我所的。因为无常变易,所以我是错误的。这里画三个圈。无常的,所以是苦的。无常苦变易法,所以是无我无我所的。有我我所才会苦。所以无常的,必定是无我的才是对的。必定是无常无我,那才是谛理。所以无常为什么会造成苦?是因为我们执着我,所以会苦。那谛理上真实的,是毕竟是无我无我所的。无我我所是空的要义。空的广义是离一切烦恼的空寂。空的狭义就是无我无我所。所以空的广义,离一切烦恼的空寂是涅槃。空的狭义是无我无我所,是从世间空而导向于出世间空。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就是空。这是解脱的不二法门。从无常、无我、世间空,而到了出世间的涅槃。贪瞋痴断,毕竟离贪瞋痴的涅槃,也叫做空。但是是出世间空。所以空包含着世间的无我无我所。依此而修行,导向于出世间的贪瞋痴永灭的涅槃。这个就是世间空跟出世间空。在阿含经里面空的意思。

(我想请问一下,刚刚前一张讲义上面提到,杂阿含经跟这个相应部,是两件不同的事物,还是讲同一件事物?)

讲的同一件事物。对,都有这样的讲法。只是说有时候语句长跟短,有时候讲无常、苦、无我,有时候讲无常。

苦,无我,无我所。有时候讲无常、苦、空、无我。(所以他提这个相应部,是说这个巴利文的尼柯耶那个相应部,跟我们中文的杂阿含经两个不同的传承,都是同一个讲法。)所以这是共通的,不是部派的。因为我们的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相应部是分别说部、赤铜鍱部所传的。既然两个这么大的不同传承讲的都是一样的,可见,这可以推到最早佛陀的教导是这样子教的。所以导师要说,不然有些人会说,你只有杂阿含讲,相应部没有这样讲。有些会这样子,有些是说,相应部有讲,我们杂阿含没有讲。那可能就会有意见上的冲突,就不一样。但是现在是,无常、苦、无我,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无我,无我所。这就是相应部跟杂阿含经都有讲的。所以这是解脱道的入手不二法门。

---

欢迎来到我的课程。下面是佛法讲解课程的一些文字记录,但没有标点符号。请按照中文习惯以及毕业论文的标准为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保证每句话少于50个字,并根据文意将文字分段,保证每个段落不多于一千个字,但是请绝对不要修改任何一个文字本身。另外,请将每个段落之间用一个空白行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