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講要 第二十講
阿含经-20
請向佛陀聖像行三問訊,請向師父行三問訊,阿彌陀佛,請坐,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師父好,我們繼續來看惑業苦,我們現在講苦聖諦,還沒講集聖諦,但是師父有講過,阿含經裡面,它很少單單,也有啦,但是很多時候,它都把那個苦集一起描述,然後來看看我們到底是怎麼回事,那苦集一起描述的時候,有可以談,不考慮時間,當下我們面對的狀況所產生的苦,還有第二種,就是透入時間的流變,然後談惑業苦,它是怎麼樣一個形成,師父來複習一下,那個把鏡頭轉到這邊,不管是當下的,還是惑業苦的流轉,其實都可以用三個圈來表達,都可以用三個圈圈來表達,要記好,這以後要考試,這三個圈圈呢,剛好是倒過來,這三個圈圈剛好是倒過來,我們從這邊來,誰告訴我,第一個圈圈,我們如果說ABC來講的話,然後這個也是,這個是ABC,我給各位同學提示,這三個是當下的,是當下的惑跟苦,不加業在裡面,當然你也可以有業在裡面,但是它比較重在當下的,不含時間的流變觀,這個是含時間的流變觀的,那等一下兩個我會把它結合起來,這個已經不含時間流變觀,誰來告訴我,這ABC要填什麼,A是我執,B呢,無常,記得無常就包括無我,就引起的無常性,C呢,苦,那這三個什麼關係,我執跟無常衝突,所以一定會產生苦,所以人生的究底,我們一般凡夫的認識一定是苦,但是苦,師父講過好幾遍,你不要再問我說,師父那我中了獎券中了幾千萬,我很快樂,怎麼會苦呢,我現在有車有房,那麼還護持指效的,什麼都好,怎麼會苦呢,佛教講苦不是在這個,一般的浮面現象來講苦,是佛教深層裡面的,因為有我執,對無常就一定會產生執著,有執著你想控制,你實際上是沒辦法去控制這些東西的,等到它產生變化,然後你又執著的時候,它的衝突就一定是苦,這是人生的真實相,所以這個是不含時間的流變觀,因為當下我們就可能產生苦,那這樣的認知裡面,就有苦苦、壞苦,最終的行苦,現在我問你,苦苦怎麼解釋,如果用這個圖,苦苦怎麼解釋,誰要解釋,趕快頭低下去,裝作沒看到,以前師父學英文,國中的時候那個英文老師很兇,但是非常會教,每次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把課本擋着,然後臉趴下去這樣,但是現在師父站在前面才發現,你頭低得越低的,他看得越清楚,誰跟我講說那苦苦,我們說有苦苦壞苦行苦對不對,苦苦用這個圖怎麼解釋,你知道苦苦是什麼嗎,苦苦是當下的苦,那這個苦苦怎麼解釋,可以嗎,還是要你指定一個人,你要講不出來指定一個人幫你,試試看沒關係啊,無常也可以是行苦,那什麼叫,苦苦是當下的苦,苦苦用這個圖,為什麼,用這個圖怎麼解釋苦苦,你不用順着師父的思路,你照你師父之前講的認識的,你看這個圖怎麼解釋苦苦,沒關係你先思考 你講不出來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來幫你,那個海關來,趕快就座 師父有問題要問,你還沒喝咖啡之前,先回答師父一個問題,這個圖清楚吧,你不要跟我說這個圖沒看過,這個圖怎麼解釋苦苦,苦苦知道吧,苦苦是什麼意思,當下的苦對不對,我們有苦苦壞苦行苦 ,這個圖怎麼解釋苦苦,如果我們再遇到,就是當下的苦怎麼樣去解釋,當下比較的,現在病了,你要幫他是不是,你等一下,師父還有等一下要問你,我覺得只能說在在目前這個狀態,如果遇到一些事情,如果是我執的話,就想把握住這個事情,但是經常你的,你現在是講整,你現在是講整個的沒錯啊,但是我現在是問你苦苦,苦苦的話這怎麼解釋,可以吧,那你指定一個幫你講清楚一點,海盧,你有沒有覺得,他忽然跑來 ,你坐他旁邊,師父,我覺得圖裡面應該就是C吧,C當下就有苦,這個苦是當下就有,那為什麼是當下就有呢,因為這個苦可以有,可以有什麼,苦苦,一個就好,苦苦然後壞苦,然後行苦,那你說這個苦,苦苦這個苦 就是當下就有的苦,那當下就有的苦是怎麼產生的,是衝突而來的,事實上是怎麼衝突,這苦苦壞苦行苦是三個,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對不對,那當然要細節有八苦,但八苦還不就是最根本,還是行苦,那現在問題師父是說,當下的苦是苦苦,這苦怎麼解釋,其實很好解釋,非常好解釋,你只要把它,苦的原因到底哪裡來,我執一直都在 ,那你也可以說是壞苦行苦啊,我執一直都在啊,來來來 金雞來,那你不行,你很苦啊,來來還有誰,誰試試看,所以你說這個圖,師父講了幾百次了,你們真的清楚嗎,因為這個無常的變化,有時候並不是那麼明顯,這樣了解嗎,有時候是當下變化,當下可以馬上察覺的,有些是雖然現在在變化,但是它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可能未來會產生大變動,這樣了解嗎,所以當下變化可以馬上察覺到的,針對我執對當下變化,馬上察覺到的衝突,產生的就是苦苦,你本來身體好好的啊,那身體是不是常在變化,對沒錯,但是常在微細變化,你可能觀察不到,所以你不覺得它怎麼樣,但是今天如果撞到頭,頭起個包很痛,那是不是產生大變化,馬上可以觀察得到的,所以馬上可以觀察得到的時候,不管是身體的還內心的,它當下產生的就是什麼,苦苦,那壞苦呢,未來的苦,意思是什麼,這個現在目前在變化,但是你觀察不出來,但是未來機緣時間到,小變化會不會累積成大變化,有可能,而且它不只是這樣子,未來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大變化,只看它因緣恰不恰當,比如說 我問你,你現在身體好好的,沒有苦 對不對,好好的啊,問題是你能保證明天好好的嗎,你能保證後天不傷風感冒嗎,你能保證大後天不在哪裡跌倒嗎,那這個是不是存在着這個因素,你不能說不會,我不會絕對不會,你再怎麼小心誰說不會啊,也就是說這個變化,存在的就是未來會產生大變化,那你未來產生大變化的時候,相對於我指那就一定是苦,所以這個叫做什麼,壞苦,為什麼是壞,因為無常在未來產生大變化,這樣子清楚了嗎,Rachel,行苦怎麼解釋,行苦我不知道,行苦你不知道,行苦什麼意思你不知道,不是不是,行苦是什麼意思,誰跟他講一下行苦什麼意思,根本的苦,經中稱之為諸行無常,諸受盡苦,行就是諸行無常,所以諸行無常,就是這兩個是相等,諸行一定是無常的,無常變動就是諸行的本相,所以也就是說,這個行等於這個無常,所以一定是怎麼樣,不管現在 不管未來 不管怎麼樣,因為它的無常性就必定是苦,苦性,這個叫做行苦,所以叫做諸行無常說諸受皆苦,所以說是根本的苦,它是根本的苦沒錯,而且是苦的根底,根本的苦因,因為為什麼,因為它諸行無常,那師父講過說,佛陀說諸行無常說諸受皆苦,那麼有沒有有一些人,他諸行無常但他不苦的,有啊,哪一些人,解脫的人,解脫的人沒有這個東西,那無常對他就不會產生衝突了,這個衝突沒有了他就不苦了,這樣各位了解嗎,但是佛教講不苦,它比較重在內心煩惱的憂悲苦惱,會造成未來的輪迴,它比較不是重在肉體上所受到的,這樣了解嗎,解脫的聖人,如果他沒有用禪定的力量,你打他或是拿石頭扔他,會不會苦,會不會痛,會痛,但是他不苦,我們這裡講的苦比較重在什麼,內心心境上的,這樣各位了解嗎,這是第一個圖,這樣清楚了嗎,那你看師父這個圖講過幾百次,你們要去思考,現在問你們,稍微角度切換一下,不知道 講不出來,這表示你對佛法的系統還不是很清楚,這樣可以嗎,下次我還再問,我從另外一個八苦,什麼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恚 ,然後呢,還有一個什麼,五蘊熾盛,五蘊熾盛指的也是行苦,這樣了解嗎,那生老病,生是過去的苦,苦過了,老呢,老隨時都在老,但是你對老的察覺,你有時候可能對老沒有察覺,但是當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對老產生察覺,病呢,病是當下的苦,所以八苦也是可以解釋的,那我們現在移到這邊來看這個圖,這個圖再跟各位提示一下,誰告訴我,ABC要填什麼,你看我把箭頭畫出來,你要是有專心上師父以前的課,這個都知道,誰告訴我A要填什麼,你知道嗎,A要填什麼,不太記得,還有誰知道,A要填什麼,那個A要填什麼,這個圖沒看過,景琦你有沒有看過這個圖,你不用全部講,你講其中一個到底要填什麼,那個Ken知道,你知道,好你講,確定嗎,惑業苦剛好三個,惑業苦,惑業苦剛好三個,惑業苦剛好三個對不對,是嗎,這麼剛好,剛剛好,還有誰認為有其他的答案,Ken你的答案是其他的嗎,不是嗎,有誰有其他的答案,你不要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好像不大合,對啦 惑業苦,惑業苦,這個是比較重在,當把時間的觀念考慮進去的時候,好這個是惑對不對,那這個圖裡面哪一個是惑,這我執是惑,這不用講了吧,這一定是惑的嘛。對不對,所以你這個惑也可以說是根本的我執,那麼佛教裡面說,你有根本的我執,你就會怎麼樣,你就會造業,但是業 有有漏業 無漏業,不過一般來講,我們在討論的都是有漏業,有 就是有,就是依煩惱而造的業,我們不談無漏業,為什麼,你談無漏業有意義嗎,無漏業不是我們所能夠做的,也不是我們的境界,無漏業是諸佛菩薩聖人的境界,所以我們談的一般,你不要跟我說,有煩惱 但是業 有漏無漏,我們談的都是有漏業,所以你有煩惱,一定會造業,你不要跟我說有煩惱不會造業,不可能,你有煩惱一般來講,很多狀況之下你就一定會造業,不管現在不管未來,不管什麼時候你就會造業,而且這個業是有漏的,業有漏,那麼煩惱,記得嗎,煩惱對業有什麼功能,潤業,還有什麼,潤業還有什麼,周潤發,潤發,對啊 你看,周是什麼意思,普遍的意思,是遍及、普遍的意思,意思是說,你有煩惱,普遍性來講,就是不管你在哪裡,你在美國在中國,在哪裡都一樣,你不管時間,遍是遍地點 遍時間,你有煩惱,就一定會造業叫做發業,記得嗎,你有了業之後,你的煩惱還會去什麼,潤業,就是讓它成熟增長,再加上其他的因緣,成熟你就會怎麼樣,受報,你就會受報,你就會投胎,就會受報,那這個是報,那你說師父,這個是報,那你說師父 報有可愛可樂,有可愛之報 可樂之報,生到地獄,苦不苦,苦,生到地獄,或是餓鬼道,沒東西吃 苦,那生到天上呢,生到天上很樂啊,你愛什麼有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嘛,那當人呢,有苦有樂,一半一半,我們說一半,那當然有人 雖然是人,但是他的福報大如天,那他享樂的幾率多,有的人雖然當人但他沒有福報,他生活如鬼,有人生活雖然當人,生活如地獄,有人雖然當人,生活如阿修羅,有人當人生活像人,那為什麼說,他的惑業一定是苦,為什麼,誰告訴我,報本來是可愛可樂啊,有苦有樂啊,為什麼,因為什麼,畢竟還是苦的,為什麼畢竟,因為是無常的,這個時候呢,你就可以把它怎麼樣,煩惱對業會造業會潤生,然後這個業成熟之後呢,受報,這個報體一般來講有苦有樂,,但是關鍵的重點在哪裡,你有煩惱,你對這個苦,對這個報體,就會怎麼樣,就會執著,這個時候,這個是當下,就可以用到這裡來,你對你的報體有執著,為什麼有執著,因為有我執,這個報體是什麼性,無常性,所以兩個就一定衝突,中間的衝突就一定產生苦,所以說諸受皆苦,所以這個苦也不是談一般的現象,而是談本質上的,生命身心現象的,人生真實相好的,你不管有沒有觀察得到,它就是如此,這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以及要解決的問題,這兩個苦清楚嗎,這個惑業苦,我相信很多人講了看了一輩子,很多人看了一輩子,但是你知道這樣,為什麼是苦嗎,這個兩個清楚了嗎,下次我再畫,應該清楚了,如果你這兩個圖不清楚,就表示你對佛法的很多,某些觀念還不是很清楚,那你要修行力就用不上來,這兩個都是,不管大小乘佛法,這是基本的觀念,也是我們之前從阿含經談到現在,很多時候所談的,那麼現在我們來講 ,惑業苦如果把它展開來,講得更詳細的,就是在講什麼,就是在講十二有支,或是在講十二緣起,這樣了解嗎,十二緣起就是惑業苦,那十二緣起是什麼,會背嗎,無明 、行 、識、 名色 、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不錯 很好,挺好的,三十七道品背一下,你要背得出來,來 百八三昧背一下,五位七師父法背一下,然後背得出來,來 五位百法背一下,背得出來,百八三昧背一下,以前師父剛去佛學院,你們有聽過,師父剛去佛學院,他們要報名,然後就有一些法師載師父去,然後去到那邊,剛好師公在,那他們就帶師父,就帶我,那些法師就帶我去拜見師公,然後師公看起來就高大很快,北方人,然後一副很威嚴的樣子,然後就跟他頂禮,頂完禮 他說 你要考佛學院,我說對啊,那你有讀佛學嗎,自己有讀嗎,我說有讀,那三學是什麼,三學 戒、定、慧,你要是連三學都讀,都背不出來那你不要來考試,三學 戒、定、慧,不錯,八正道呢,這時候就有點緊張了,我想說他要是一直問下去我怎麼辦,八正道我會啊,問題是他八正道問完,再問其他的,然後就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背得出來,你不要以為這個次第沒關係,這是修行的次第,背完了,十二緣起支呢,這時候汗就開始從這邊慢慢冒出來了,因為十二緣起支師父會,我想說萬一背完了,他問我三十七道品,那就有的算了,還好他十二緣起支問完之後就說,那可以了,表示基本的佛學常識有,那你看看到樓下去報個名,那時間到可以來考試,就是這樣的,這個東西細分上,就是惑業苦,就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緣起法,那麼這個是我們上個禮拜講到的,記得嗎,現在換到這邊來,我等一下會告訴你們,這裡面哪一個是惑,哪一個是業,哪一個是苦,無明上次講過對不對,無明是指知見上根本錯謬,也是一切煩惱的總稱,有時候它是指知見上的,有時候它是指煩惱的總稱,這個地方是煩惱的總稱,它最根本的就是我執,等一下我會講,有了無明就會行,行是什麼,身口意三業,有煩惱就會去造作,這個就是業,記得嗎,惑業,有了業,就會有什麼,業力,這個業力成熟就會投胎,就會去投胎,投胎之後,就會有精神體跟我們肉團胎的這個結合,這樣的結合就叫做名色,那這個很明顯就是什麼,就是苦的開始,因為有了這個什麼,五蘊之身,有了這個五蘊之身,那麼我們煩惱再去執着它,就開始苦了,苦的現象就開始來了,有了名色之後呢,就會產生認識,就是六入對不對,胎兒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後,就會有六入,上次是不是講到這裡,記得嗎,上個禮拜講到這裡,胎兒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後,就會有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的形成,在我們的母胎裡面慢慢有六根的形成,有了六根的形成就會開始產生認識,你們大概寫一下,其實這個師父已經教過不知道好幾遍了,成佛之道也有,佛法概論也有,但是雖然師父雖然教過好幾遍,你們也同樣忘記了好幾遍,當我們六根開始有六根,然後對六境的開始接觸產生認識,就是這個觸,這是指出胎後或是我們平時,六根跟境相觸而生起了一般的認識,即六根對六成的認識,有沒有記得嗎,這個時候,就是白牛黑牛,記得嗎,不是白牛系黑牛,不是六根系六境,也不是黑牛系白牛,不是六境系六根,而是什麼,中間的有取識就是煩惱,記得嗎,煩惱 在這裡又開始在作用了,因緣俱足它又開始在作用了,【這時的「觸」帶有與「無明」相應的染著,又稱為無明相應觸】,這是阿含經的經文,無明相應觸,也就是說,他認為說,當我們開始認識境界的時候,我們的無明在從中開始作用,那你就是要先察覺到這一點,這個就是師父之前講的六六法門,記得嗎,有無明對於境界的認識之後,就會有內心的情緒感觸作用,【受:觸對外境必領納於心,如前所說,受心所是身心對外境 的領納作用。】,這個時候的受,表面上是可以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表面上的,但是因為有無明相應,所以必定是什麼,記得,有無明相應,也就是有煩惱,我執在裡面的受,它終究根底上還是無明,就是諸行無常,說諸受皆苦,一定是苦受,深層來講,有了苦受之後,接下來,有了受接下來就會起愛,愛是一種煩惱,是從情感的執著上來描述表達煩惱,愛着自我境界,這個愛跟無明,是一體的兩面,是無明的另外的一種作用,我後面會講,它是無明的另外一種作用,所以無明可以說是煩惱的總稱,但是一般來講,無明跟愛如果放在一起的話,無明比較重在,知見上的錯誤認知,愛比較重在,情感意志上的染著,兩個特點還是有點不太一樣,不過都是煩惱,什麼叫做知見上的錯誤認知,什麼叫做情感上的染著,兩個哪裡不一樣,誰跟師父講一下,誰要不要舉個例子跟師父講一下,錢正龍,你有沒有什麼,情感是好像是一種比較被動,怎麼樣的被動,就是跟,產生一種感情情感的,那麼 知見是你,通過學習當中認識到一種,比較有一種主動的認知,主動認知,你這樣講好像也是有點道理,一個是主動認知,一個是怎麼樣,雖然說認知了,但是不一定在情緒跟情感上,你可以轉換的過來,是不是這樣,相處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作用情感,所以他比較重在愛染 ,所以他常常講愛染 愛染,比如說,我們師父對男女沒有什麼特別,只是用一般的例子,比如說有一個男同志,我指的同志不是那個同性戀的同志,我是用那個大陸以前,二十年前用的,二十年前還用同志,現在還會,比如說一個男同志,他到了一定的年紀,他蠻有錢,而且各種狀況都不錯,然後看上一個女同志,但是這個女同志的名聲不大好,就是怎麼樣,會欺騙人家的感情,會欺騙人家的錢,那麼這位男同志的朋友,就跟他建議說,這個以前怎麼樣,這個女同志的過去因緣不大好,名聲不大好,怎麼樣怎麼樣,後來這個男同志,剛開始不相信,後來有幾次之後,終於相信了,然後看過幾次,碰到之後相信了,他認知到說,這個女同志是要騙他錢,不是真的跟他談感情,或要結婚什麼,但是問題是在哪裡呢,他清楚她騙他了,但問題是他們現在沒辦法舍離,為什麼,情感意志上已經產生愛染,已經喜歡上了,已經陷入了,所以拔也拔不出來,這樣知道他在哪裡,如果他根本不知道說,他一直認為說,別人是騙他的 毀謗他的,不是這個女同志跟他是相愛的,如果他知見上,一直認為是這樣子,那就是在知見上也是有問題,但是他現在清楚明白,已經知道了,不過知道歸知道,他拔得出來嗎,拔不出來,跳不出來,這樣知道無明跟愛染,在的狀況是怎麼樣了,所以無明跟愛染是煩惱的一體兩面,知見上錯謬,長期以來會造成,情感意志上的膠着跟黏着,這個就是愛染,等一下後面我們會,我們那個,經上對無明跟愛染有他的描述,這樣了解嗎,有了愛染就會怎麼樣,取,愛染是一種煩惱,你看,師父這邊圖的A跟B,我執 無明 愛染,然後怎麼樣,這邊是什麼,無常,那麼 我執愛染會取着什麼,會去取著無常,你有愛染一定會去取著,你不要說有愛染但是我不會去執著,不可能的事情,你有愛染你就會去取,這個是天生自然是這樣子,但是經過修行你可以去覺照克制,而不是說 自然的狀況,那非得這樣子,但是修行的知見觀念知道,你可以覺照,可以去克制,甚至可以為最後可以斷,你去取就會產生我執無明愛染,然後那你有了愛染會去取著,取著這個境界,取著這個無常,然後就產生苦,所以有了愛染,有了取之後,記得,這個裡面是有加上時間的,所以你的有煩惱,有取著的造作,就會有業的業力,有了業力之後,你就是會有生,就一定會來投胎,不管投到哪一道,但是這裡以人道為主,所以有了生就必有老死,這每一個,如果你不去覺照,不去修行的話,它每一個都必然是這個樣子,有了生必有老死,煩惱沒斷,有了業力,有了煩惱的潤發,它就必定會生,染著取著就是造作,就會有業力,所以每一個每一個都是這樣子,這個叫做緣起性,所以師父上次在講這個的時候就說,你不要想說有了生,然後不想要有老死,可能嗎,當然這個老死,也可以講是生老病死,有了生,然後不想生病,不想老不想死,可能嗎,不可能的啊,為什麼,以生為緣,緣生有老死,以生為緣,就必定有老死,所以緣起叫做,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有了生就必有老死,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這是緣起性,必然如此,這樣各位同學了解嗎,所以師父上次也講說,如果佛教早個兩百年傳進來,然後秦始皇發現了,學習他的佛教,他可能就不會去找長生不老之藥了,可惜,佛教在秦始皇死後兩百多年才傳到中國來,所以生必有老死,上次師父也講過,所以當我們有生,我們現在都是生,都是生命期,你不要想去避免老死,而是要學習,第一個,你這個人生的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第二個,你有沒有比較正確的人生觀,比較正確的觀念去面對老死,學習以最正確的態度,跟觀念去面對老死,所以上次有人問說,師父 那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說你自己去找,但是師父現在透露給你,你自己看看,你現在過去這些都有了,你現在有了生,那你有了這個生,你的生命有了生起後世的業力,現生死了以後,未來世又會結生,成為新的生命,這就是生,生就生成一期的生命,這一期的生命它的意義在哪裡,這是第一個,你要尋找的,第二個,怎麼樣去面對老死,你要學習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老死,從這樣的一個過程來講的話,最後面這兩個是我們現在要有的,那你現在怎麼辦,所以你們現在來學佛,不外乎就是學習人生的真實意義在哪裡,第二,學習怎麼樣去面對老死,講到這裡沒有什麼問題,那個 先來,(因為這裡面,我看出那個色,色名色六入,好像是環環相扣,對 環環相扣,但是當中一環如果能破掉的話,那可能就繼續這樣活下去了 ,那麼裡面我看那個觸 也是一個,觸對那個環境,我們把這個環境改造好,環境是不是,你的環境是指怎麼樣,根境相觸,能夠是把這一環),你的問題,你的講得非常好,所以佛教裡面講說,我們一般是無明相應觸對不對,你經過學習經過訓練,也就是學佛修行,你可以在觸對境界的時候,把它轉成明相應觸,或是講智慧相應觸,我們現在不是無明相應觸嗎,記得嗎,我們這邊不是講無明相應觸,是煩惱相應的觸,會產生愛染,但現在就是說,你經過訓練,還有佛法的學習,你必須覺察到我們的無明相應觸,記得嗎,師父說有哪三種覺,不是身聞 緣覺 菩提,哪三種覺,記得嗎,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確實是經上所講的,師父說有三種覺,哪三種覺,先知 先覺,後知 後覺,不知 不覺,嚴格來講有四種,先知先覺,現下察覺,當下察覺,然後呢,後知後覺,然後呢,不知不覺,基本上一般人就是不知不覺,就是無明相應觸,觸對境界的時候,他們就隨順他們的無明的習氣煩惱,去怎麼樣他就怎麼樣,這是一般的,你問得很好,現在當我們學佛,那學佛你要轉這個無明相應觸,藉由修行把它轉成明相應觸,如果還不懂,就是智慧相應觸,但是智慧相應觸,或是智慧相應的覺,它有分幾種,最高的等級當然就是沒有無明,那斷了煩惱,但是在凡夫的等級,最高的境界,段數最高的,黑帶九段的,就是先知先覺,第二厲害的就是,可能黑帶的,就是現下察覺,你無明相應觸的當下就察覺了,那比較不厲害的,還沒上黑帶的,就是什麼,後知後覺,後知後覺那也還可以,(如果一個理想社會,大家都當下不知覺的話),這個社會就叫做淨土,這就佛教所講的淨土,但是這個淨土,不是說你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因為眾生這麼多,所以淨土的建立,在經上都說是什麼,無始劫的,無量無數劫的,那不管是怎麼樣,第一個就是說,這個世間的淨土怎麼樣不管,因為大家至少再怎麼樣,就是說別人怎麼樣,你可能沒辦法去管他,你也可能盡力而已,但是至少你自己可以做吧,你不要說環保,老是講別人,你亂丟紙屑,你沒做好,但是別人 你很難去管他控制,問題是那你自己呢,你自己儘量想辦法從,從不知不覺做到後知後覺,然後做到當下察覺,這樣可以嗎,那現在師父的要求,師父的特色就是,講得深,講得透徹,講得明白,但是對實際的要求呢,我都是放到最低的,就是說,你想辦法先做到後知後覺,但是這不是最低的,不是說師父瞧不起大家,而是修行真的不容易,你一下子不要要求太高,而是從最基本你有可能做得到的,開始要求起,你不要很多學佛,一開始就禪宗什麼境界多高,自性本覺,悟本來面目什麼什麼,你連煩惱的當下察覺你都不能,然後你還不知不覺,你談那麼高,很多人怎麼樣,口頭禪 談得越高,又高又深又妙的,結果落到現實上,他什麼都做不來,師父看過太多這種的,一談起來天花亂墜的一大套,悟本來面目,心性本淨,談得又高又妙,落到現實來,他什麼都做不來,他連一個皈依三寶他都不願意,連受個五戒他都不想,那個五戒那個形式,我皈依的是自性五戒,我皈依的是自性三寶,那就沒有察覺到,他自己煩惱到底在哪裡,這個就是從無明相應觸裡面,然後從六六法門裡面去轉成,從最開始的後知後覺開始做起,當然有時候你可以做到當下察覺,那是很好的,比如說你現在發脾氣的,剛好氣開始出來了,正要破口大罵,忽然想到昨天師父說,我們都是不知不覺,你忽然意識到了,慢慢來消氣,用佛法來消你,這個破口大罵要出來,這個已經轉成怎麼樣,轉成理性的溝通,理性的交談,這個就是當下的察覺,那個海味,你是不是有什麼,(我是說這個裡面,行和有,行的話是行業,那個有的話也是業力,那這兩個的區別是在哪裡),我等一下會講,其實兩個本質是一樣,一個行是指造業,有是指造業之後,留下來的業力,這樣可以嗎,但是兩個都是業的,都是惑業苦業的環節裡面,這樣可以嗎,行是重在造業,有重在造業之後,留下來的力量,叫業力,所以那個,那個是跟有,無明行跟有,兩個本質都是指業力,這樣可以嗎,還有誰 對這個地方還有不明白,海寬你怎麼,也是有業力的,取也是,取也是有愛染之後的執取,也是取是造業,這個是取是造業沒錯,可不可以說行是更,其實兩個,行是身口意的行動,講得比較廣泛,取針對於執著之後所做的行動,其實兩個意思差不多,等一下我會給你看一下那個圖就知道了,(就是那個我們說能取所取,也就是能取那個取,這裡面的取,一樣,都是針對於執著以後的取),對 一樣,在唯識的能取,它就是指能取,那境界呢,境界就是所取,你能取,那你取的東西,那個叫做所取,(那所取就和有是一樣的),沒有,這個 有 是指業力,是指你造作之後所留下來的業力,這裡的有,是指造作之後留下來的業力,未來 會到三界,所以這個有就,欲有 色有 無色有,會投到三界的業力,那師父這裡有一個東西,這句話,取是造業,那個行,行也是造業,對 行也是造業,兩個是一樣的意思嗎,兩個是同一件事情,它的描述不大一樣而已,等一下我會講是怎麼回事,等一下我放那個圖你就知道了,取是造業沒錯,取是造業,你取可以身口意三取,我喜歡然後我行動,你那個能不能給我,我喜歡,你能不能給我,然後不給,不給不用講了,那這裡面有執取的意思,你執取才會有這樣的行動,那個海寬什麼意思,觸和觸之間的區別,因為觸好像和數字有一點,觸怎麼樣,觸的話它,觸是對境界的認識,對啊,認識之後,你認識之後,有染著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感受,就會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或是諸行無常必苦的感受,這樣可以嗎,如果我今天讚嘆你,你認識到師父是在讚嘆你,這樣了解嗎,那麼因為你有我執在裡面,所以我讚嘆你的時候,你會有感受,這個感受就一般來講,可能是苦受樂受,樂受就是師父讚嘆我我很高興,什麼什麼,以前師父常念我說,學了那麼久不懂,今天終於讚嘆我說懂,這個叫樂受 高興,今天師父罵你或是講你,還是說誰罵你,還是怎麼樣,因為你有執著,你就會產生內心的這種情緒,被上師罵心中會很不愉快,這個就是苦受,這樣了解嗎,一個是指認識,一個是指內心的感受,但是如果你這個認識是明相應觸,智慧相應的話,你的感受就不會是那樣的,大的苦,大的樂,大的什麼,所以這個故事,可以用什麼,蘇東坡那個跟佛印禪師的,一屁打過江那個來,你們聽過那個故事嗎,聽過,一屁打過江,就是蘇東坡說他八風吹不動,然後就寫了一副對聯 ,寫他八風吹不動,他八風吹不動,如果用這裡來講,就是說他已經沒有無明相應觸了,人家講他什麼,他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起落,然後叫那個下人送過去,給佛印禪師,他們兩個隔一條江,後來佛印禪師看到之後跟他寫一個屁,放屁的屁,這很多人聽過,有沒有人沒聽過的,有,那太好了,師父就針對你一個人講,這樣師父從這個故事,講到這裡 你清楚嗎,就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兩個都是學佛的,那蘇東坡老是要跟佛印禪師比看,誰學得比較好,禪宗裡面這種故事很多,他們兩個故事很多,然後有一天呢,蘇東坡就認為,自己修行的境界很高,就寫一個對聯,叫做八風吹不動,這八風就是名利,愛恨興衰,就是人家對你的悔意,讚嘆這些,八風吹不動,然後他就把這個對聯寫好,他字很漂亮,叫他僕人過江去送給佛印禪師,那佛印禪師看到之後,當然知道他在講什麼,他就跟他寫一個屁,放屁的屁,然後他就叫人家送回去,然後蘇東坡看到這個屁,很生氣,我跟你講八風吹不動,跟你講那麼好的東西,你跟我講一個放屁,你寫一個屁,結果他就很生氣,他就坐船過江來,他坐到對岸,看佛印禪師在岸邊笑嘻嘻的在等他,他就說你,剛開始講的時候,佛印禪師就跟他講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對啊,他就一個屁,他就從那邊過江,那這個一屁打過江,他為什麼會情緒那麼動,他就因為怎麼樣,他本來自以為是有是智慧相應觸,但實際上他是無明,他是有煩惱的染著,但是他自己不知道,那現在看到屁,他當然很不爽,這樣大概可以,海寬這樣了解,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如如不動的話,他就是明相應觸,那他的受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情緒作用了,那愛怎麼講是你的事情,你畫一個屎,狗屎的屎,我也無所謂,可以嗎,師父講的這些,他其實前一個都是後一輪的,前一個引領後一輪,他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一步接一步,而且最重要是,開始有那個煩惱,後面就一定會是這個樣子,然後再接着就一直輪迴,一直輪迴,所以 師父不是講這裡嗎,叫做惑業苦,惑業苦,惑業苦,我們就這樣一直不斷的輪迴,就一直不斷的輪迴,那麼這十二個呢,後來的那個印度的祖師,他這些祖師們啊,佛弟子們,在理解佛的這些之後呢,當然他可以有做不同的詮釋跟解釋,最有名的,他把它安排成惑業苦的三世兩重因果,惑業苦的三世兩重因果,當然,阿含經也不一定就是這樣子解釋的,但是這是比較有名的解釋,阿含經也不一定十二支俱全,記得,他其實是在講惑業苦,那他有時候會講前半幾支,有時候講後面幾支,有時候講認識的當下,但是很多時候,他是把他整個十二個整個排出來,那佛弟子們對這十二個解釋,是把他安排成惑業苦,成為三世兩重因果,但是我講過去,有時候是會解釋一下,你看,無明緣行,無明是惑,是不是煩惱 對不對,記得嗎,無明是惑 對不對,有惑就會造業,這個行是業,造業,那麼這個叫做過去的因,你有了造業,造業之後你就會怎麼樣,投胎,投胎這個就是投胎識嘛,記得嗎,投胎之後就有名色,然後六入,出胎就有六入,觸,受,這個是現在的苦,所以是現在的果,所以它是過去因現在果,這樣各位了解,你說師父 這個為什麼是苦,知道為什麼它是苦嗎,不是惑業苦的苦,知道它為什麼是苦了嗎,記得嗎,這個投胎名色,然後觸對境界的時候,這個是什麼,是無明相應觸啊,無明相應觸就是那個染着啊,你染着之後,對於無常的染着,就是怎麼樣,雖然表面上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是怎麼樣,根底上來是無明,不是,就是諸行無常,故說 諸受皆苦,記得嗎,所以這個一定是苦的啊,就是第二個圖啊,惑業苦的苦啊,現在有了果,現在的果之後呢,會去潤,會去激發,我們的煩惱,愛跟取 有沒有,你受之後呢,我們的無明相應,你看無明是煩惱 對不對,愛取 也是煩惱啊,染着,然後執取也是煩惱啊,這樣了解嗎,然後有了煩惱之後呢,你又會去造業,這個取呢,它有造作的意思,染着造作的意思,就會有業力的存在,就業力的存在,那麼業力的存在,就是現在因,過去果 引發現在的因,現在的因呢,有了業力就會去投胎受生,投胎受生出來就必有老死,那生老死就是現生的苦,這個是未來的果,所以它叫做,過去因 現在果,現在因 未來果,所以它叫做兩重的因果,這個是兩重因果,那三世是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兩重因果,就是惑業苦這樣的不斷的輪迴,(師父 ,最後一波這個苦的話,有的是有生不老死,但是這個有又是業),對呀,這個是業,它這個有,既是業也是苦 是不是,這個是比較重在業力,但是它刮進來的時候,沒有,這個是那個,這個到這裡,就是生 老死苦,這個太長了,其實它沒有切到,有沒有,沒有切到,不好意思,這個是畫的時候,不小心畫得太長,你把這個縮短一點,可以嗎,(我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惑業苦,剛才您說了一下,因為我們是惑業的,我們得到的是有漏業,那個無漏業,它是怎麼來,它本身就是惑業),你要記得,業是造作的意思,有漏業所造作的,沒有煩惱它造的業就叫做無漏業,它不會再來潤發生死,這樣了解嗎,唯有有漏業才會來投胎生死,無漏業不再投胎生死,比如說阿羅漢,他證了阿羅漢,煩惱都斷了,那他還活着,那他活着開始弘法,開始造作的一切都是無漏業,但是這些業力,不會再來怎麼樣,不會再引導來投胎生死了,那個就叫無漏業,無漏業肯定不會是惑什麼,無漏,漏是煩惱的意思,有漏業就是煩惱相應的業,這樣了解,可以嗎,來 藍再來,(那個無明行,它其實也可以,也可以分現在),都可以啦,其實這是佛弟子的規範劃分,其實你無明行,不是那麼嚴格區分,這是比較有名的,他的劃分,但是有時候他只講五支,很多阿含經某些地方他講五支,那意思就是說,我們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就會有投胎識,那投胎識之後呢,投胎六入處,就會跟外面接近,但跟外面接近的時候,他就會談到,白牛系黑牛,這樣了解嗎,那麼他總歸來講,他要講什麼,他就是要講說,有煩惱就一定會造業,造業煩惱再去潤生,那麼你潤發的時候就會怎麼樣,投胎受報,你投胎受報,如果你煩惱斷,那不一定會苦,但是你投胎受報,因為我們煩惱在,所以我們對這個報體一產生染著,執著的話,那就是那個圖啦,那就必定是苦啊,那你說有些人,這一輩子,過去身中修得很好,但是還沒真正斷煩惱,這輩子來還有報體 ,但是他煩惱斷,所以他不會對這個報體再起執著了,這個時候怎麼樣,雖有報體,但是他不會苦,不會有根本的苦,那這個就是初果的人啊,或是當下,在認真努力用功得了阿羅漢,那當然這輩子他有報體,雖然報體你打他,他會這種身苦,但是內心不會再有,憂悲苦惱的這種根本苦,也有這個狀況啊,但是就一般人來講,我們煩惱根本造了業,煩惱再去潤他,他會受報,有了這個報體,我們的煩惱一定會,對這個報體產生執著的啦,不管愛不管恨,就一定是執著,有沒有人對這個報體產生恨的,有啊,很討厭我,為什麼生來是長這個樣子,為什麼生來不像周潤發這樣子,對啊,不管愛不管恨,其實這個都是煩惱,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問題的話,我們先休息,休息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後回來,我們來講集聖諦,繼續來,剛剛講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有問題以後還是可以問,那麼我們現在,四聖諦,苦集滅道,苦已經講完了,而且在講苦的當下,也講了苦跟集,現在苦集滅道,我們現在針對集,依經上怎麼說來談談集,集是什麼意思,集苦,集苦啊,苦的集就是苦的因,那這個集裡面,包括兩個主要的成分,哪兩個主要的成分,惑跟業,所以叫做惑業苦,那麼我們分開來談,先談苦的根本原因,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惑,煩惱,記得嗎,無明是根本煩惱對不對,我們先來看看集聖諦,惑就是煩惱,記得惑加業,集聖諦就包括惑跟業,那麼現在我們先來講惑,阿含經裡面談了各式各樣的惑,但總歸納起來,不外乎一些基本的煩惱,還有一些隨煩惱,但是他的基本煩惱歸納不外乎這幾種,第一個叫做三不善根貪嗔痴,這個大家最熟了吧,根本煩惱三不善根貪嗔痴,第二個還常常談無明與愛,也是根本煩惱,三不善根也是根本煩惱,無明與愛也是根本煩惱,所以後來的阿毗達磨裡面就把它集為,貪瞋痴慢疑,然後還有五種惡慧,把它累積成十種根本煩惱,這些都是從阿含經裡面拿出來,然後歸類的,來,還有三結,這不是大節二節三節,這個結,三結 身見 戒禁取、疑,記得嗎,師父常講斷三結證什麼,斷三結證證什麼,你不知道嗎,斷三結,是嗎確定嗎,斷三結證初果,要記得啦,所以 聖人跟凡夫的根本分界點,就在斷三結證初果,以前我在大學跟法公法師在談,法公法師在教書,然後在談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出家十幾年了,他竟然問法公法師,那個聖人跟凡夫的分界點在哪裡,法公法師聽了說,你出家多久了,他說十年了,那你不知道聖人跟凡夫的分界點在哪裡,他說不知道,那你不能怪他,如果你沒有好好聽佛學課的話,你根本不知道,他出家十年,他在研究什麼,我不知道他在研究什麼,他還跑來大學上課,但是也不能怪他,因為如果你沒受過正統的佛學經驗,你真的搞不清楚,所以不管大小乘,凡聖的分界點在,凡夫三結未斷,聖人不管是初地菩薩,或是初果一定是斷這三結,這三結裡面以身見為根本,你有身見就一定會有戒禁取見,就會有疑,你斷了身見就不可能會有戒禁取見,也不可能會有疑,這後面我們會講這個根本,還有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後我們來談見愛慢無明,這些也是煩惱,無明有愛,還有慢還有見,那你說 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這個都是經上描述的,這些都是經上描述的,那經上這樣子描述,為什麼會有阿毗達摩會有論的出現呢,因為經上這樣子講講講,講得很零散,這樣了解嗎,經上講得很零散,所以阿毗達摩就把它系統的歸納起來,就會有十種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幾種的隨煩惱,這個都是根據阿含經所談的,佛陀所談到的,把它歸納起來的,這樣了解,所以你們上次上俱攝論,有沒有談到根本煩惱,有沒有談到隨煩惱,都忘記了,有啦,回去把那個書看一看,裡面有十種隨煩惱,貪瞋痴慢疑,還有惡慧,惡慧裡面包括什麼,景祺記得嗎,不記得啦,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還有疑,還有邪見,講錯了 還有邪見,這五種惡見,都是見惑,都是因為身見而產生的,所以他就把這十種歸納起來,如果不清楚,俱色精要 去看一看,可以嗎,所以這個就是煩惱,煩惱講完我們再來講惑,師父現在根據經典上所講的,阿含經上怎麼描述呢,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師父一般都用雜阿含,如果有用其他,中阿含長阿含是會特別講,這是雜阿含裡面的,。(一) 三不善根:貪、瞋,癡,【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 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這個應該夠白話了吧,不要跟我說這個讀不懂,有三法就三樣東西,世間就是我們一般俗世間的人,【世間所不愛、 不念、不可意。】,什麼不可意者,不順從我們的意識,【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沒錯吧,誰喜歡老病死,誰都不喜歡老病死,喜歡青春永駐,最好永遠二十五歲,那你說為什麼不永遠十八歲,十八歲還太嫩,二十五歲身強力壯是最好的,師父的身型維持最好的,也是二十五歲,超過三十歲開始變六十公斤,變九十公斤,十七八歲的時候太瘦,為什麼 因為在拉高嘛,還沒長成熟 ,這三個 不愛老病死,【世 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什麼意思,世間若無此三法,這三法是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這裡講的如來應等正覺都是講佛,這是對他的,應供,誰才能稱作應供,除了佛以外還有嗎,阿羅漢,對 僧都可以供,但是唯有佛跟阿羅漢可以稱作應供,完全值得大家來供養,完全真實的福田,那你說初果、二果,當然也可以,但是唯有阿羅漢才能真正,阿羅漢以上,當然佛也是大阿羅漢之一,所以叫做應供,就是值得人天供養,那等正覺就是最上的覺悟,如來那是一般的稱呼,如來有十號記得嗎,這是其中三個,那什麼意思,安在 剛才說什麼,她是說其實就是,如果沒有那個老病死的話,就不會有這個如來的正法出現,相當於一個比較,才能看出來,才能知道什麼樣才是一個正法,正知正見,你說相當於比較才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也才知道佛陀到底講什麼法,講法的目的到底是要怎麼樣,我們體驗到這些苦,生老病死的苦,才要去知道正知正見,我認為是這樣,雖然有生老病死 ,但是如果是不執着他的話,因為我們都不執着他的話,那佛沒有必要這樣出來跟我們講,你這樣有點道理,但是跟這裡有一點點一點點小出入,你講的對,但問題現在關鍵點就是說,雖然你講道理上沒錯,我們不去執着生老病死,問題是誰不執着生老病死,不執著的話,所以它說世間不可愛、不可念,她是說一般世間人,那麼說如來應等正覺,如果說沒有老病死的話,沒有這三個東西的話,如來就不會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 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 ,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為世間說法,然後【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他現在講什麼,現在講一個關鍵,佛陀出現於世是要幹什麼的,佛陀出現於世是因為我們世間有老病死,折磨的眾生,因為這樣子,所以如來出現,要幫我們解決老病死的問題,那解決老病死的問題,不是跟你灌個頂,讓你怎麼樣,而說什麼,說正法律,所以說正法律,他只要是正法的,一定是要幫助你解決老病死的,只要是說正法的,一定跟後面三個相應的,我們繼續看下去,所以他就是說,如果世間沒有老病死,佛陀就不需要出現了,因為沒有老病死,那這世間沒有苦,但因為世間有老病死,那像Rachel講的,我們是煩惱,不是斷煩惱,你斷煩惱當然有老病死有什麼關係,問題是你沒有斷煩惱煩惱,有老病死 你一定是苦的,而且我們不只是這一輩子老病死,你死了之後還會怎麼樣,還會再投胎,還是老病死,投胎再老病死,就這樣無終無止,那這樣子怎麼辦,那我們這個世間黑暗,永遠這樣輪迴,所以如來出現於世要解決老病死的問題,(那淨土是不是也有老病死),我們在這個地方先不講淨土的問題,因為這個地方就像他講的,當你所有的人都把這個,煩惱全都解決了之後,那這個地方就是淨土了,這樣了解嗎,淨土也是有佛法在,淨土有佛法在,他解決的煩惱是老病死的煩惱嗎,我們這邊暫時不談淨土,但是基本上淨土不是三乘所共的法,淨土是大乘,大乘不共法,必須要發菩提心的,發大菩提心,去那邊訓練到不是斷老病死,不是斷煩惱,師父講去那邊幹嘛,學習到信心增長,對大乘的,發大菩提心不退,到最後還是要回來娑婆度有情,但不是說你已經斷了老病死,不是說你已經斷了根本煩惱,這樣可以嗎,其實所有的淨土都一樣,他的大同小異,只是他淨土的特色不同,他的用意都一樣,去那邊跟佛菩薩學習,訓練大菩提心不退,現在變成是說,你現在比較清楚了吧,所以為什麼師父說阿含經重要,阿含經重要 師父不是說它是唯一的權威,不是,它是根本的教法,佛教講的根本教法跟根本理論,跟根本的問題它是怎麼樣,你把它學好,你把它學好之後,以後再學阿毗達磨,然後慢慢慢慢在學大乘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任何大乘的法門,你就會知道說原來它是怎麼樣,記得師父講的嗎,上個禮拜說它是在一個宏觀裡面,它各個的法門有它一定的定位,不是說這個法門包含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定位,你這樣認知之後,你才正確的學習,你要學習的法門,這樣子比較中肯而且客觀,而不會因為學習這個去誹謗那一個,然後學習這個去貶低哪一個,才不會這個樣子,這樣可以嗎,那基本上你要把這些教法先學好,這就指一般,因為什麼 記得嗎,這個阿含經是對誰講的,世間 當然你可以廣泛的指,六道輪迴世間都是,這樣了解嗎,佛陀當初講的對誰講,你不要說很多天龍八部,佛陀他的當機者,天龍八部當然有,但是他的當機者是對誰,是對人,所以叫做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這阿含經裡面也講人身難得,因為唯有人身,佛法主對的應機者是什麼,人,這樣了解嗎 尤其是阿含經講的,所以你必須用人的態度來對,面對我們的問題 然後來解決 來學習,這樣各位了解,不要老是談到佛法修行,談到佛法就講到又高又妙,然後講一講,回來之後自己還是貪嗔痴煩惱一大堆,回來看到東西還是生氣,還是怎麼樣,那這樣學佛 就值得好好的商榷一下,所以你看,師父說阿含經好在哪裡,這個很貼切,而且下面講,如來說正法律,然後接下來怎麼樣,【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我們不是說老病死,是世間的根本問題嗎,而且人都受到老病死的折磨,那佛陀出現來世間一大因緣,就是要解決我們的老病死,那怎麼解決呢,他說,【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 為三?謂貪、恚、癡, 】,記得嗎,有看到嗎,【何等 為三?謂貪、恚、癡,何等 為三?謂貪、恚、癡,】,所以如來,現在你就很容易分辨,是佛法 非佛法,是知見 非知見,講佛法他的關鍵重點,一定是跟我們的老病死,跟我們的身心生命有關係,然後談修行,正知正見的修行,一定是要我們怎麼樣,離貪嗔痴,斷貪嗔痴,所以叫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這是佛法的根本核心,而不在於神變力量,神通力量多大,然後灌頂多怎麼樣,這些周遭的 ,當然誦多少經拜多少佛都是輔助,所以上次師父講過,是不是修行看一個東西,你現在的行為,你現在拜佛誦咒念經什麼,能不能跟修行相應,看一個關鍵,有沒有跟戒定慧相應,有沒有跟戒定慧相應,其實反過來說就是怎麼樣,有沒有去對治貪嗔痴,因為你要不對治貪嗔痴,你就沒辦法離老病死,你沒辦法離老病死,那就不是佛陀出現你世間的根本關鍵,所以佛陀,出現在世間的根本 ,一大因緣就是要解決,我們人的根本問題,根本,不是枝末那些 哩哩答答的,什麼婚姻不好,幫你看的什麼你的財富不順,你的星運不順,你的旅途不順,不是看這些東西,但是很多人到最後誤解了,跑到廟裡面去幹什麼,求籤算命,以前在學校還有人問我說,你能不能來我家看一看,我以為他要請我去他家坐一坐喝喝茶,結果他是請師父去他家看風水,我說我不會這個,他說出家人不是都要學嗎,怎麼會你不會,我說那誤會可大了,出家人是不但不能學看風水,而且不允許看風水,這個戒律上講的,不能占相吉凶,不能仰觀星宿,什麼意思,什麼叫不能 占相吉凶,占相吉凶,占撲啦,不能占相不能撲卦 ,你這個血光之災,你這個最近星途不順,途運不順事業不順,這個叫 占相吉凶,仰觀星宿,看星相啊,不能看,他看星相意思是什麼,也是都是在,這一些算命撲卦 ,這一些啦,一方面這個是外道,道家當然在佛教來講也是外道,外道不是說,就世間來講 外道不是說不好,只是說他不是佛法的根本,這樣了解,那你會說那師父,為什麼不能 占相吉凶,看看人家的命運好壞不是很好嗎,一方面他也是一種執著,因為這是世間相對的,他有他的因緣,他不是生死的根本,而且我們是凡夫,凡夫不是聖人,你看的東西非常有限,你可能看到某一個小面,還沒有看到他整體,所以在阿含經裡面也講,外道有些神通的,他為什麼印度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修行方法,你們知道嗎,你們如果看過印度的一些錄像帶,還是什麼,印度各式各樣很奇怪的修行方法都有,為什麼呢,這些都是因為他們有一些神通,有一些能力,看到了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但是他不了解背後的因果是怎麼樣,所以自己去歸納想像出來的,所以就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拔髮、裸露的啦,折磨自己的啦,各式各樣的,這個經典後面師父會列出來有,有一個佛弟子跟一個外道的對話,那個也是很精彩,各式各樣都有,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不是他瞎編出來,是他看到 ,他修行 他打坐或是什麼,引發了一點神通,但是看到了一個東西的一個面,他以為是這個樣子,所以就搞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這些修行方法在佛教就叫做什麼,戒禁取,剛才不是有身見 戒禁取 疑嗎,就是戒禁取,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變成說你真正的修行,為什麼師父在這邊,師父有沒有 給誰看過風水,你如果有的話,你舉手沒關係,有沒有幫誰看過風水,沒有,師父會到你那邊去撒淨倒是真的,比如說你家裡剛搬新家去撒淨,這是佛教一般的儀式,撒淨倒是真的會,比如說有時候去看,佛像放哪裡會比較好,不是風水的問題 而是恭不恭敬,適不適合 在這邊拜佛,你不能廁所旁邊擺一個佛像,那當然不恭敬,這樣各位了解嗎,這不關乎風水的問題,有沒有師父幫你看過,有沒有誰來師父幫你算過命,看你最近印堂發黑,可能掐指一算,運途不順,來 我幫你做個法事,你說金剛經法會什麼什麼,這個都是一般的,我不是針對誰,就是大家來一種慎終追遠,然後回向給我的朋友,或是我們的祖先,或是我們的父母,這些都是依大眾的力量,我們對佛法的認知,我們的一種恭敬跟孝敬心,師父也沒有跟你保證說,力量一定怎麼樣,你來我這邊,你的往生父母一定可以得到,完全的超度什麼什麼,不能談到這麼的誇張,這樣各位了解嗎,那你來這邊聽經修法,師父一直都在強調什麼,強調怎麼樣修戒定慧,怎麼樣熄滅貪瞋痴,這樣了解嗎,你看這個經裡面,佛陀講的明明白白,【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 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 老病死】,世間如果沒有這個三法的話,如來就不會出現在世間,世間也不知道有如來的,知見說正法律,因為世間有老病死,不可愛 不可念 不可意,所以如來才會出現在世間,然後世間才會知道有如來所說的法,所說的知見所說的這些東西,但是雖然 佛陀是這樣說法,但他內容只要講什麼呢,有三法 如果不斷就不能離老病死,哪三法呢,貪瞋痴,所以佛陀講法就是要讓我們離貪瞋痴,那麼還有三法不斷,就講身見 戒禁取疑,這個就是三結,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 ,能不能再稍微解釋一下,身見 戒禁取 疑,我後面會解後面會講,因為這個現在就要講,貪瞋痴,(師父,他這意思是不是說,正是因為有身見 戒禁取、疑,所以所產生貪瞋痴,正是因為有貪瞋痴,所以才會導致生老病死】,可以這樣子,但是這個其實貪瞋痴跟戒禁取、疑,可以相互回應的地方,後面會講,這個貪瞋痴講完會講,身見 戒禁取、疑,其實這三個以身見為主,身見就是我們講的無明,知見上的錯謬,我們後面會講,有沒有什麼問題,【爾時,尊者舍黎子則於晡時從燕坐起,】,舍利子是誰知道,就是舍利弗,他只是翻譯上有些不大一樣,有些直接舍利普托拉,普托拉是子的意思,那他如果不直接翻成子,普托拉就是直譯,音譯,【舍黎子則於晡時從燕坐起】,他就是打坐起來,【往 詣尊者大拘絺羅所,】,這個叫大拘絺羅,這十大弟子,兩個都是佛的十大弟子,【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尊者舍黎子語曰:「賢者拘絺羅! 欲有所問。,就是問拘絺羅,「賢者拘絺羅! 欲有所問。聽我問耶?」,尊者大拘絺羅白曰:,「尊者 舍黎子! 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尊者舍 黎子問曰:「賢者拘絺羅! ,就是說大師拘絺羅! ,不善者說不善, 不善根者說不善根。,何者是不善,什麼是不善呢,何者是不善根呢,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身惡行、 口.意惡行,是不善也。,基本上就是殺盜淫妄,就是貪瞋痴,貪恚痴 ,就是我們講的貪瞋痴,是不善根也,是謂不善根,所以我們說往昔所造諸惡業,哪裡來,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的貪瞋痴,然後 ,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我們要懺悔,對啊 所以我們必須要懺悔,懺悔不是說,你懺懺沒事繼續,不是啊,你懺悔之外你要怎麼樣,想辦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啊,你看這個是善、不善根啊,所以我們常講不善根 不善根,這是善 不善根,那這 善不善根從哪裡表現出來,身口意啊,有意業的不善嘛,然後身口的不善嘛,殺盜淫妄,殺盜淫妄,都是從貪瞋痴所引生而來的,你不貪瞋痴,怎麼會有殺盜淫妄,所以這個叫做三種根本煩惱,可以嗎,貪瞋痴還有,身口意惡行好像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但現在師父就告訴你 這個就是阿含經裡面談的,他就是這樣子明明白白的這樣子講,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來,那個貪瞋痴是根本,是不善的根本,然後那個身口意的惡行,是自己平時造作出來的,因為貪瞋痴是內心煩惱對不對,但是你這個內心煩惱怎麼表現出來呢,就是表現在身口意上面,這樣了解嗎,你貪瞋痴的意念,那就是意業,意的不善 因為我想偷你東西,我想拿你東西 那就叫意念的不善,但你表現出來,你罵人或是欺騙人想要得到你的利益,或是你去動手去拿,或是動手去搶,這個叫做身口的不善,那這些都是貪瞋痴相應而來的,那對治也有方法的,就是後面的道,三學八正道,就是他對治的,還有什麼問題嗎,這是阿含經的本文,你看這是弟子跟弟子之間的談話,再來 我們來談無明以愛,這也是根本煩惱,(師父 貪瞋痴也是根本煩惱,無明以愛也是根本煩惱),不用急,後面師父會把它作為歸納一下,他有些東西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只是表述的不大一樣,因為一個東西本來,他就是各種角度就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人 ,師父在你們面前是師父,但是師父在師公面前是什麼,就是徒弟啊,師父走到街上,不懂佛法的人就把我當成一般人,他管你什麼師父不師父的,所以他本來就是不同角度,他有同樣一個東西,他有不同的詮釋跟表述,再來我們來看這個東西,無明以愛,這個經文,很多,大家要深深的進入,這也是學佛的根本,還有從中了解為什麼學佛,根本問題在哪裡,還有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我們來看,【如是我聞 一時,】 ,當時的一個時候,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祇樹給孤獨園很有名,師父就不講這個故事,你們去看阿彌陀經的註解,祇樹給孤獨園,他有講,給孤獨長者,就是他一個大園林,然後那個,祇樹 王子要把他買下來,供養給佛陀,他說那要多少呢,你把黃金鋪滿我就賣給你,他真的 王子,他就真的把他鋪滿,然後他就賣給他,然後他就給佛陀,以後佛陀來講經說法,所安居的地方,你們故事很多去查一下都有,師父不在這邊浪費時間,【爾時, 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始以來的生始,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無明所蓋,好像眼睛被遮住一樣,愛結所系 好像被綁起來一樣,你這個很可憐,你有沒有看到那個恐怖分子,把人抓起來怎麼樣,他不但把你蒙起來,還要綁起來,你不把你綁起來,你雖然蒙起來 你會亂跑,那如果把你綁起來,眼睛不被你蒙起來你也會跑,因為你看得到,你被綁起來你也會跑,或是綁起來跑不動,但是你會看什麼時候可以伺機,他怎麼樣 眼睛綁起來,眼睛遮起來 馬上把你綁起來,你連動都不能動,那他什麼意思,他說無明所蓋,愛結所系 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什麼叫苦之本際,就是不知苦的根本,不知苦的根本,然後 ,【有時長久不雨, 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 】,什麼意思 他現在在比喻,比如說長期不下雨,地上所有的東西都乾枯掉了,【諸比丘!若無明 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 盡苦邊。】,苦海無邊,他是說,哪怕說長期不下雨,比喻很久都不下雨,所有的東西都枯死了,你還在輪迴,為什麼你還在輪迴,因為無明所蓋,愛結所系,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就是苦不會斷,他意思就是有點像海枯石爛,長久不雨,然後所有的東西都乾死掉了,你無明不斷,愛結不斷,你還是繼續在吃苦,還是繼續在輪迴,接下來,【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 竭。,海枯石爛,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他說什麼,大海都乾光了啦,那大海要乾光,那大海要乾光是不是要很長的時間,是吧,問題是你還在輪迴,為什麼還在輪迴,因為無明所蓋愛結所系嘛,你還在輪迴,也就是海枯石爛,無明不斷,愛結不斷你還在輪迴,你看這個,佛陀用了很多比喻,【諸比丘!有 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什麼須彌山王最大山,須彌山就是妙高山,是指山中之王最大的山,怎麼樣 皆悉崩落,這有點海枯石爛,山都崩落了,無明所蓋 愛結所系,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 不盡苦邊,苦還是不會斷,他意思是說海水都乾光了,大山都崩壞了,你還在輪迴,【諸比丘!有 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那這更嚴重了,眾生無明所蓋 愛結所系,眾生長夜 生死輪迴,愛結不斷 不盡苦邊,他就是說為什麼眾生輪迴,無明愛結,你不對他下功夫,哪怕這個地球全部毀滅了,你還是會繼續輪迴,那地球毀滅到哪裡去輪迴,你不用擔心,你會到某個地方去輪迴就對了,你就不用擔心這個,你要擔心是,怎麼樣才不會造成輪迴,你不用擔心說,那我下輩子去哪裡輪迴,反正你只要無明所蓋愛結不斷,你就是會輪迴,就這個愛結,是不是指情感意志上的愛恨的那種聯繫,師父後面會,你基本上這樣理解沒錯,師父後面會講,這是經上所講的,無明他也會解釋,最後幾分鐘要不要再看下一個,有趣嗎,這是真的很貼切的東西,再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這是另外一個經,雜阿含 267經節錄出來的,上面有一些下面有一些,但是你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 愛結所系,長夜輪迴生死 不知苦際,就是不知苦邊,【諸 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你看佛陀用各種比喻,什麼叫狗繩繫著柱,把它拴在柱子上,【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 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 於識。】,他說什麼,如果你,無明不斷愛結不斷,好像你把一隻狗,把它綁起來 綁在一個柱子上面,那這隻狗怎麼樣,它跑來跑去 跑來跑去,它就一直在那邊繞,這樣一直繞表示什麼,我們的輪迴,那這個繩子是什麼,就是什麼,煩惱 無明愛結,你這個不斷,你的行住坐臥就一直在裡面,你就依這個繩子一直在裡面,那你看,師父不是講過有取識嗎,你這受、想、行、識,這個有取識是跟無明跟愛染相應的,所以你識會怎麼樣,住於色 住於受 住於想 住於行,就是這裡所比喻的什麼,若住、若臥,不離於柱,有沒有 因為你會執著於受,然後你還會執著於想 ,執著於 想 執著於行,然後這個識就是怎麼樣,不離於識 就是識會執著,就是前面講五蘊講的,怎麼樣,四識住,你的坐臥行住 ,就是執著於這四個,為什麼,因為你的煩惱無明愛染沒有斷,你就一直執著,輪迴再來執著,執著就有輪迴,輪迴還在這執著,就是這樣子,這個你不用抄沒關係,你只要寫無明所蓋 愛結所系,這些都是很多東西的一直比喻跟啟發,你看,最後我們來看這個,看完我們就下禮拜再來,這個故事你看感人,回家可能會流點眼淚,痛哭流涕,【爾時,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它是一個聚落有四十個比丘,眾生無始生時 無明所蓋,他都說無明所蓋 愛結所系,但是他比喻的還有說明的都不太一樣,【愛繫其頸,長夜生死輪 轉, ,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水 洪流趣於大海】,這個什麼 恆水就是,你可以說是恆河對不對,這是恆河的水 恆水 洪流趣於大海,恆河流域的恆河,中間恆水為多,這個是問號,他問說 恆河的水流向於大海,那麼中間恆河的水是不是很多,多不多,它很長,恆河流域它五河聚在一起,幾條河聚在一起,然後流到大海去,幾條河聚在一起流到大海去,然後他說中間的水是多還是少,當然多 這個不用問,這個雖然是問號,但是他的問號等於說肯定,如果你說眾生不貪嗎,那師父的意思是什麼,眾生很貪,【汝等本來長夜 生死輪轉,破壞身體流血為多?」 】,什麼意思,他說他意思跟金剛經一樣,是恆河的水為多,還是你不斷輪迴生死,身體所流出來的血,到底是不斷生死輪迴裡面所流的血多,還是恆河的水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迴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多於恆河水百千萬倍,佛告比丘:「置此恆水,乃至四大海水為多?】,你看不但恆河水,四大海的水,如等長夜生死,其身破壞血流為多,他說那到底四大海的水多,還是我們無始以來生死所流出來的血多,那你覺得,當然是血多,那告訴我們什麼,我們無始以來生死生生世世,這樣不斷的輪迴,然后里面遭受的苦痛,生死 愛恨 糾纏別離,這樣生生世世這個故事一旦再演,你這輩子是一個怎麼樣,愛恨情仇的故事,然後有一天閉眼,從生下來這一輩子就沒有停過,就是一直在愛恨別離糾纏情結裡面,就是這樣,到了一天閉眼了,你以為閉眼結束了,沒有,下輩子繼續,又是另外一個愛恨生死別離的故事,所以叫做什麼,無始以來長夜生死,我們先講到這裡,好 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