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七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六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八講

各位同學大家好,那麼我們繼續經過了兩年停課之後,我們終於在這樣的一個風雨飄蕩的時代當中,能夠繼續來看我們的阿含經,也實屬難得了,因為疫情還很嚴重,所以大家儘量把該做的防護做好,該保持的距離保持好。那師父的建議,當然個人的意願,所以我建議大家儘量去打疫苗,來到這邊「自護護他」。

複習

好,我們來看阿含經。我們現在上到的所謂的增上戒學,那麼戒的法、體、行、相,還有戒是什麼?我們之前都已經講過了。那麼我們現在上次,因為我們現在好處就是有錄音,所以師父看了一下,上次我們講到制戒的目的,我們上次談到制戒的目的,所以你看到我們回到最早增上戒學來看,有沒有戒的意義,戒的種類,那麼戒的進化,我們現在在講戒的種類,然後戒之雜染,然後具足戒、頭陀行,我們在談到第10章增上戒學,那麼前面的所有戒的意義這些都講過了,那麼現在是談到所謂的制戒的目的,如果新來的同學,回去把以前上的課稍微看一下,回去把它看一下。

  • 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雜阿含經 第82六經)

好,制戒的目的上次談到這裡。第一個制戒的目的是要令正法永住。比丘,這個是佛陀開示的,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意思是說學戒的福利是什麼?「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以他講的是什麼?比丘戒,這樣了解嗎?比丘、比丘尼戒。所謂:攝僧、極攝僧,這上次大概都有講過,不信 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 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 梵行久住。 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 乃至梵行久住 ,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 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 戒福利。

意思是說比丘戒福利,說比丘戒有什麼利益,不管是對自己或對這個世間有什麼幫助?你看前面這講種種的都是對個人修行的幫助。這樣了解,但是它有一個更重要,就是說它到最後由於僧團持戒,僧團持戒,所以依戒而攝得僧團就能讓正法永住。

所以佛陀制戒攝僧的意義,除了讓個人可以修行以外,還有一個,叫讓正法永住。這裡講的是梵行久住,但是其它的,你看《摩訶僧祇律》:「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制戒立說 波羅提木叉法波羅提木叉就叫別別解脫,我們下面會解說。你看

何等十:一者攝僧故。二者極攝 僧故。三者令僧安樂故。四者折伏無羞人故。五 者有慚愧人得安隱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 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於現法中得漏盡故。 九者未生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 。」

這樣各位了解嗎?你看到,你說師父,我是在家人啦,前面這幾個,你們持五戒、行十善都有同樣的效果,是共通的,只有這個正法得久住 為是僧團。這樣各位了解,所以佛陀制戒,尤其是制出家戒的目的,讓想修行的人有一個安樂和合的地方,可以修行。那麼這樣一個安樂和合的團體,就可以把正法的品質跟它的正統把它流傳下來,一代一代,所以這個叫做正法得久住。

你看《十誦律》,這個都是戒律了,《十誦律》:「有十利:攝僧故。僧一心故。僧安樂行故。折伏高心故。不信者令得信故。已信者令增長故。慚愧者令得安樂故。遮今世惱漏故。 斷後世漏故。佛法久住故 。是名十利」。

到最後才講 佛法永住故。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正法的住持本在僧,唯有僧團能夠助持正法,這樣各位了解嗎?也就是說你們如果要學佛,要學佛,要依止的是三寶,要依於僧團而學佛。

好,這樣各位大概清楚嗎?我們這個課跟以前的方式一樣,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舉手提出來,有問題嗎?可以沒有,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發問,跟早上《成佛之道》不一樣。《成佛之道》是你有問題舉手,師父會問,你把問題說完之後,師父會最後統一誹謗。這個課跟以前一樣,有任何問題隨時提出來,師父隨時誹謗,來再來。這個就是佛陀制戒的目的。

07:54 來有麥克風嗎?

問:僧團,所有的出家人,沙彌、沙彌尼,包括比丘、比丘尼?

師父:沙彌、沙彌尼都是僧團的一份子,這樣了解,但是不能只是只有沙彌、沙彌尼了,到最後一定必須依於比丘、比丘尼,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僧團它包括的4種或5種噢,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中間還有一個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就是介於沙彌尼到比丘尼中間,有一個學習的階段,所以嚴格講起來出家是5種,但是因為常常會把它設在沙彌尼裡面,所以有時候就講4種。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就是僧團的一個部分。

好,這樣可以了解了,

在家兩種:優婆塞、優婆夷,近住的男眾女眾,這樣可以嗎?

兩位,剛才我們在講阿含經,如果聽不懂可以隨時舉手發問,以前學過嗎?完全沒有。聽過佛法嗎?聽過了,那麼我們早上有一個入門課,也歡迎你來聽,這個課我們當然也歡迎了。

好了。


問:按照第10條的話,如果是沒有戒律的話就沒有正法?


師父:沒有戒律就沒有正法,這樣了解嗎?因為什麼叫正法得永住,因為他制戒之後把僧團聯繫在一塊,然後讓僧團能夠正常的運作,僧團正常運作,才可以把佛法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這樣了解嗎?各位各這樣清楚嗎?

所以佛陀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宗教,你們看武俠小說是吧,一個門派,大家在爭繼承人,對不對?佛陀沒有指定繼承人,佛陀有沒有兒子?有。他的兒子是不是繼承人?沒有。

佛陀從來沒有說過羅睺羅是繼承人,但是如果從一般世俗很世俗的那種觀念,如果說從世俗,誰最有權利可以繼承佛陀的衣缽?當然是羅睺羅,我說世俗的觀點,但佛陀是大智大覺者,他沒有那種世俗的觀點說,我的兒子繼承我的衣缽成為一代教主——第二代,沒有這樣子。佛陀也沒有指定大迦葉,所以說佛陀,再來大迦葉,帶來的這個是不對的,佛陀沒有指定大迦葉,但是正法的結集,大迦葉是主編,主要的結集人,因為為什麼?他是主要的結集人,因為他弟子當中,目建蓮、舍利弗已經圓寂了,所以他是德高望重的耆老,所以他最有資格來召集這樣一個大會。但是佛陀沒有交代說你叫我的兒子繼承,也沒有說我的大弟子,你叫大迦葉來繼承,也沒有。所以說什麼衣缽傳一代一代,那個是騙人的,只是一種方便的。

不好意思,講的太快,騙人的,不對,不應該這樣子講,應該是方便,合作方面的時候,我都要指定誰,然後你說佛陀有沒有指定繼承的,不是單一個人,僧團,僧團,所以佛陀說依法以攝僧,我亦在僧數,這樣了解嗎?所以正法的永住那就是佛制戒攝僧,有沒有看到?攝僧、極攝僧,令身得安樂,有沒有看到?

所以當僧安樂,然後在裡面的人修行都能得到一定的調伏啊,然後這樣的一個和合的僧團,才能成為正法久住的力量。那師父為什麼一再要強調?因為佛法傳到現在有些已經有點變質了,你了解嗎?有很多在家人他根本沒有真正懂,也不是真正的了解,尤其是這種在家附佛外道,動不動就是自己什麼菩薩再來自己什麼再來,然後自己多怎麼樣,然後一副成為一代宗師的樣子。我敢說那個都不對的,因為這經典上明明白白的,佛陀就是告訴你這個樣子,這樣各位清楚嗎?

好來再來,有沒有問題?來好可以好來

清淨修道,所以剛剛佛陀制戒的目的第一個,是令正法得久住,對不對?這個當然很重要。另外一個,對個人來講叫做清靜修道,清淨修道來看:

(2) 清淨修道

一時。佛游迦屍國。與大比丘眾俱。游在 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這裡就是告訴你,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是日中一食,你們有沒有說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 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 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 境戒諸微妙法。(中-195)

有沒有看到這齣自中阿含?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制戒。好,所以佛陀制很多戒,尤其是為出家人制戒,他的很多戒的目的是什麼?清淨修道,。不然他無緣無故就制這個戒,根本跟你修道沒有觀系,他制這個就要做什麼?所以制戒的很多一個目的,對一個大眾來講,叫做正法永住。對於個人來講,他能夠清淨修道,就是說這個戒它本身對你的修道有幫助。再來就是說你這這樣一個戒,如果大家都持這樣一個戒,在這個團體裡面是一個相對好的環境,相對好的環境就煩惱少,對不對?雜事少,你就容易清淨修道。

這樣各位了各位了解,所以為什麼佛陀制戒,因為他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那個是好的環境,不是物質上的,不是說我創造我蓋的房子裡面有空調很舒服,外面30度裡面22、23度,24度剛好很舒服,然後外面零下10度,我這邊是22度,很舒服,它的重點不是在這裡,重點在於什麼?

他的清淨修道的重點在於什麼?在於人。在於人,也就是說這一些一大團體的人,都是為了能夠清淨修道而來的,所以大家都謹守這樣的戒律跟一個規範,這樣了解嗎?就不會有太多的衝突跟太多的矛盾,我製造一些給你,你製造一些問題來障礙我,我說相對不是說絕對。相對來講,就有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良好的環境,我們人才能在裡面清淨修道。所以這樣一個戒條本身,對我們自己來講,你這樣子做你就容易修行。還有對這個團體來講,大家都這樣子做,大家都容易修行,這樣各位清楚嗎?

就是制戒的目的就是清淨修道,清淨修道。

來再來。那麼當然了還有其他的,就是說有些戒律跟戒條還是正法久住,但是它的正法久住還有一個觀系就是說,讓僧團能夠在團體在一個社會裡面生存,這樣了解嗎?所以他有很多戒律,他是為了讓僧團能夠在社會裡面生存。

所以他不一定跟你的修道有觀系,它可能跟社會的習俗有觀系,但是只要不妨礙修道的,佛陀有時候也隨順社會的習俗以及社會的法律,這樣了解嗎?如果你建立了這個僧團,你的很多觀念跟社會的習俗跟法律都是矛盾都是衝突的,你覺得這樣的一個團體有辦法在社會生存嗎?那是沒有的。

所以一個他能夠政令正法久住,第二個清淨修道,第三個有一些戒律,他是隨應社會的習俗,不要讓社會的眾生對你這個團體起譏嫌,這樣各位清楚嗎?

也就是說這樣的原則,我們也可以拿到現代來運用,你不要老是什麼事情要跟政府唱反調,跟一般人的觀念去唱反調,這樣子你受到譏嫌的時候,人家一直指責你這個團體怎麼樣,你這個團體怎麼樣,你這個團體有時候很難生存下去的,這樣了解嗎?但是有一個原則,一定要順依法的,你不能說社會大家都都殺盜淫妄,所以我們也得殺盜淫妄才可以,我這樣就不行了。這樣可以了解,因為畢竟你是正法清淨的,有沒有什麼問題?好再來看。這是另外一個經,雜阿含六28

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 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  不缺、不擇(污) 、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  持,智者所嘆、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 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 至智者所嘆、所不憎惡?」

•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 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雜六28)

在說什麼?

在說四念處,對不對?他告訴你,你要修四念處,你要先做什麼?你要先持戒對不對?你要先持戒你才能修四念處,對不對?現在四念處,在我們北傳已經慢慢比較少的在強調。但是要記得四念處,不管你是哪一傳的都很重要,身、受、心、法,這個都很重要,因為這是修行的根本觀,這樣了解嗎?那問題是說,你要觀身、受、心、法,那麼容易嗎?沒有那麼容易。沒有那麼容易,除了說你的知見觀念對不對以外,另外一個就是說你,有沒有辦法持戒去調伏粗重的煩惱?

你如果沒辦法持戒調伏粗重的煩惱,你的心很粗,煩惱很重,你有沒有辦法觀你的心?沒有,你連身你都沒辦法觀。其實所以我們一般來講叫做觀身不淨對不對?但是要記得《阿含經》裡面不一定是觀身不淨的,阿含經裡面不一定談觀身不淨,他的身受心法也不一定觀身不淨。很多時候它不是觀身不淨,你說師父《阿含經》 裡面觀身,它是觀怎麼樣?誰知道阿含經裡面談觀談四念處,第一個觀身的時候是觀什麼?你再講一次,正業,什麼樣叫做正業?來來一直給他一下,慢慢來沒觀系不急。21:30

正業。蠻接近的,蠻接近的。他的業是一種行為,不是職業,正業是一種行為,對,他知道了。八正道的正業是行為,一種動作行為,但說是觀正業,沒問題,但是他有更微細的地方,他有更微細的地方。他所謂的觀身怎麼觀身?你沒有看師父《佛陀的教示》(P350)裡面怎麼說?它的意思就是說,你要保持正知正念,你平時要去觀察你身體的語動靜默,你要注意你講話是什麼樣的態度,你講話講的什麼話,然後你的動作不能太粗重,你的行為你的走路都要怎麼樣?正知正念,這個叫做觀身,對不對?所以你講正業沒錯。

好,但是我說更微細,意思就是說要注意你身體的語默動靜、來去行走,不能太粗糙,因為太粗糙就是什麼?你的心煩惱太重。

所以你看,人家為什麼說出家人修行,修行人怎麼樣?眼觀鼻、鼻觀心。你看南傳出家人出去托缽的時候,不能東張西望:那個不錯,又開了一家百貨公司,不能這樣子,他們是怎麼樣?依次然後慢慢的走,對不對?走動時候就注意全身的,注意自己現在頭腦在想什麼,注意自己的眼睛,六根六境到底在幹什麼?這個就叫做什麼?

身身觀念處,意思了解到你的全體的語默動靜到底在幹什麼,因為如果你太粗糙,就表示你沒有正知正念,所以他放東西的時候不會這樣,咚一聲丟下去,我拿給你東西用丟的,然後椅子拉起來一拉嘭一聲,修行人是不會這樣子,這樣各位了解嗎?你看到,為什麼有辦法可以做到這樣子呢?因為你必須把粗重的煩惱給調伏,這樣了解。

那麼粗重的煩惱怎麼調?粗重的煩惱要用持戒來調,也就是說,你本來欲望很重,然後內心很強,這些東西你要用什麼?如果在家人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出家人當然戒律的條件比較多,所以它要用這樣子的戒律來調伏,把外漏粗重的調伏住了,要了解你接下來要觀四念處,那這樣就容易了。你才能進一步觀身體的語默動靜,你才能進一步觀內心的什麼?受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對不對?才能觀心的動態。現在我心裡在想什麼是善是惡,是不善不惡,然後才能觀諸法的無常,諸法的無我。

如果你持戒,你為什麼人家說持戒?因為持戒是把外露的粗重煩惱像給降伏了,如果你沒有這樣子的話,你要什麼觀身,觀到什麼心,觀語默動靜,都不可能,因為你的心太粗。


那麼也唯有這樣子,把戒持好了,把粗重的煩惱給降伏了,接下來你要打坐你才容易,對不對?因為你平時降伏煩惱,然後正知正念,你真正坐下來的時候,觀你的所緣那才有辦法。

所以師父常講一句話,就是說現在外面的禪修班很多,外面的,動不動就什麼內觀,動不動,他們強調都是你去那邊坐下來應該坐什麼。然而佛教裡面講的是整套,它更強調你還沒進來坐下去的時候,你平時要做什麼,這個才是根本的一個重要。你把平時這些前方便具足了,你來坐下來,把方法教給你的,你就容易打坐,容易攝心,這樣大概清楚。

26:23

這個就是說還是為了自己能夠修行,所以持戒降伏粗重和煩惱,你就容易觀四念處,你就容易打坐,你就容易入定可以嗎?

有沒有什麼問題?進獎可以嗎?沒問題的五子可以嗎?所以你拜佛的時候,你拜佛的時候慢慢拜,你都慢慢拜還是拜很快?


你不要求多,為什麼師父說拜佛的時候慢慢拜。心才能靜下來,而且去觀照你的身體,這樣了解嗎?蹲下去碰到,當然你是做大禮拜的,然後慢慢怎麼做?把身體的各部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在修正念,你不要嘭,你剛才去做交通跳就好了,你做伏、立、起身可以做幾百下,對身體也有幫助,但重點不是在那裡了,這樣了解嗎?

大禮拜或者是拜佛,除了對佛的恭敬以外,還有觀照你的身心,不然你就變成在做運動了,讓你了解了

你不要拜太快,你不要拜太多,但是拜的時候慢慢拜,覺照到你的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儘可能的觀注。這樣子拜佛才有意義才有意義。

HW:我感覺這兩天特別重要的,一個是剛才講日中一食,就是要吃多了,明顯感覺昏沉,隨時保持這個正知正念。

師父:心不要跑掉,對不對?持戒接下來能夠讓你正知正念嗎?對不對?再來,上面講 講的是什麼?這是後面的,前面講的是日中一食,當然剛剛師父要強調的不是日中一食,剛才強調是說,持戒,佛陀制戒是讓你清淨修道了,當然如果你能保持這樣子,而身體可以的話,他確實現在有很多的那種對飲食的控制,對不對?確實發現這個有很大的幫助。

他其實佛陀在很久以前他就這樣子講,但是佛陀也說你要是生病的時候,或是說你年紀大了,有一些真是不行的時候,你是可以開緣的,好這樣各位清楚嗎? 所以南傳現在還對這個還是很嚴格,那只是北傳的環境沒辦法,所以有時候就比較開緣一點。

好,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是什麼?數息觀。你不能講觀了,數息觀是一種禪修的方法,叫做數入出息,但是在那個阿含經裡面還沒有講「數」,它叫做「持息觀」,意思就是說把你的所緣安住在這個地方(人中處),然後去觀照感覺,然後去觀你的氣息,這樣了解嗎?藉由這樣來攝心,然後達到禪修的一個方法。

這樣了解

這個叫做安那般那,叫數息,其實不能叫數息的,就是觀出入息的,後來在阿毗達磨裡面它用「數」來輔助,但是在阿含經裡面它沒有講,尤其是在《雜阿含經》沒有講「數」,它叫做「持息念」或叫做「持息觀」,這裡講的一個很重要一個觀點就是說,第一個,它有告訴你,你要修打坐,這個就是一種禪修,你要禪修你有一些先決的條件,你有必須一些具備的條件,再來,他告訴你說這些條件到底有多重要。所以你看他說

有五法,多所饒益修 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 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 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有沒有看到?它裡面講了多少東西,第一個要先怎麼樣?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 律儀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我們叫做學處,我後面會講什麼叫做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成別別解脫了,反正這裡你要了解一個就是,他叫你第一個要禪修,先持戒;要禪修,先持戒。這樣了解嗎?持戒不是說我不要殺盜淫妄,是,這個叫持戒,但是他說,還不是這樣而已,持戒包括什麼?

威儀行處具足,

什麼叫做 威儀行處具足?這個行處就是你做的東西了,還有就是你的威儀,這樣了解嗎?你的威儀,什麼叫做威儀?你雖然沒犯戒,但是你師父講過,你對你的行為,你的動作,你要知道你要清楚,你不要太粗俗太粗魯對不對?你拿椅子出來不要乒乒乓乓,以前師父學功夫,然後練跆拳道學功夫,那麼小孩子年紀輕,然後學那些動的太多,動作就粗,動作粗就粗到怎麼樣?因為你們可能也看到很多小孩這樣子做,我們不是要吃飯的時候是把椅子拉出來,對不對?對不對?用拉,他的算不錯,你看那些小孩或者他用怎麼樣,他用腳把它勾出來,然後就蹦一聲,然後跳上去蹦一聲,然後出出入入都是乒乒乓乓的就對了,這就表示什麼?心太粗,對不對?

師父剛才講的,所以他叫你告訴你 威儀行處具足,一直叫你要注意這些地方,不只是持戒而已,連這些地方都要注意。

還有叫做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微細罪的微細,就是說你沒有犯根本的,但是有些比較小地方的你要注意,因為你小地方不注意你就能犯大戒,所以佛陀為什麼製酒戒讓你不可以喝酒?很多人告訴我,師父,酒是素的,是,這不是關於素,這是什麼?這不是素不素的問題,你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


問:微細處的觀心,是不是?

師父:當然是觀心,但是觀你會犯戒的地方,觀你為犯戒的地方,這樣了解啊,你沒犯,但是如果你心很粗,也有可能犯的,自己不知道。這樣了解嗎?所以叫做微細罪能生怖畏,所以為什麼佛陀要製酒戒,因為酒本身沒問題,但是你喝了就有問題,這個就微細處,你喝了你犯罪的機會就整個提高了。

這樣各位了解,因為你的頭腦意識就開始不清楚了,我問你,當你喝了酒頭腦意識不清楚的時候,做錯事能不能說沒觀系,我喝酒喝醉酒,所以不關我的事,有這樣子嗎?不然開車撞死了就沒事了,所以他更告訴你,你如果酒醉開車,就算是沒有撞到人,沒有違規,被抓到吊銷執照,是不是這樣子?合不合理?合理。他就告訴你微細罪能生怖畏,你微細罪如果不生怖畏,你很容易犯大錯。你看佛陀以前就是這樣子講的,你不要以為說外面交通規則是這樣,其實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對不對?告訴你有些地方,你會犯錯的地方你要多注意,所以怎麼樣?所以佛陀制出家人不可以出入聲色場所,對不對?哪怕從前面經過都避免,雖然不是什麼大罪過,但是叫你避免,為什麼?微細處。因為那個有可能會讓你怎麼樣?染污,有可能讓你犯戒,所以讓你會犯罪的因緣儘量避免掉,因為不是說,人非聖者熟能無過?而是說人非聖者,對不對?

因緣太多你就容易過犯過,因為你不是聖者,因緣太多,太平凡,太染污你就容易犯錯,這樣清楚嗎?師父講過,以前有人說是我到卡西諾去,我不是去賭博,因為我是一個團體,所以這個團體就是說我向政府申請一些費用,政府也很聰明,說我不會給白白給你,但是沒觀系,我在卡西諾裡面有一台那個機器,你請人去照看對不對?你照顧卡西諾這一台的前我就給你們,你們都聽過有這樣子對沒錯了。

有一個居士跑來問我說,師父我在這個團體裡面他叫我去,但是我覺得這樣不大對,我雖然不是去賭博,我受了五戒,雖然也不是去賭博,但是這樣子感覺上好像不大對,但是既然我的幫忙人家叫我去的,我既然是這個團體叫我去的,我好像也不大,好像也不幫也好像也怪怪的,問我說,師父怎麼辦?

我說你千萬不要去,因為你要記得持戒不是不犯就好,持戒不是不犯就好,而是什麼?微細罪能生怖畏,我告訴他,你常去,我們都不是聖人,有可能薰習你一次兩次看看就你不動心嗎?看那個也贏了錢,這個也贏了錢,不動心嗎?五子會不會動心?

我不是說你的,我說一般人很難說,我們不能把自己置到那種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境地,很危險的,不要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難說的境地上面去,這樣清楚,我叫他不要去,結果他沒去,結果他沒去。

但是別人去了。幾個月後他告訴我,帶他去的那個人輸了三棟房子,我是講真的,我不是騙你們的,幾個月後了可能一年或者幾個月我不,我不知道多久了,他來告訴我他沒去,後來呢,他叫其他人去其他去的,輸了三棟房子,這是真實的,因為他跟我講的對不對?

你說怎麼會這樣?微細地方嘛。是不是?你不喝酒沒錯,如果你常常參加聚會,而那個聚會是常常在喝酒的,你一次、兩次、三次,你會不會喝酒?我問你,你的堅持力有多大?都是朋友沒關係的,喝一杯的,對不對?你喝了幾次兩次三次,你有可能就酒駕了,是不是?所以不要把自己放到一種你不確定而且有危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的這種處境裡面去。因此微細戒很重要,所以持戒不是你會不會犯,而是你要去避免犯罪的條件跟因緣。

受持學戒

就是受持學處,就叫你受戒,有沒有看到,受持學戒有沒有看到?叫你受戒。所以我講過受戒、不受戒,差在哪裡?這是一種外來的壓力,還有你內心心態的轉變,對不對?你不受戒,師父,我自己持,很好,你有這個能力很好,跟你鼓勵。問題是有多少人有這種能力啊?你不受這個,我自己持就好,如果你做得到沒關係,但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對不對?

小孩子,一個小孩子一般的,我都不管你,從此又是爸爸媽媽不管你,你自己要發憤圖強,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你自己要發憤圖強,自己要到學校去把書讀好念好,然後考試考好,拿回來給我看,我都不管你,我也不逼你,你平時要上要讀書,要上課要什麼我都不管你,你自己要發奮圖強,你覺得可能嗎?

天才可以,但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他一定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玩的,因為我們都是小孩,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要受三寶的庇護,要受戒,有三寶的庇護,有師父跟着你盯着你對不對?然後受了戒,在你內心產生怎麼樣?一種責任感,你這樣子你才能願意去持續,連這樣子都不一定持得好,更何況不受戒。

這樣各位清楚,所以這個叫做什麼?

受 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所以,如果現在有看網絡上的,有想在打坐的把這個看好,現在很多外面的禪修班沒有強調你要持戒,也沒有強調你這個微細戒,也沒有強調你要受戒,強調你怎麼坐而已,我告訴你大部分都做不好,大部分做不好,為什麼沒有說沒有持戒?因為太粗的煩惱沒有去降伏。第二個

複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

我告訴你,少欲、少事、少務,是禪修的一個前方便,也是持戒的一個前方便的。這樣了解嗎?意思就是說你要打坐坐的好,你要持戒持的好,我告訴你這個少欲、少事、少務,用一句話很簡單的一句話,你的人生不要太精彩,知道吧?

你的人生不要太精彩,一下子 Party一下子聚會,一下子又是什麼會一下子這個會一下子又來什麼,反正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反正都是social大堆social這些,一下子又是舞會啊,一下子又去看到看人家的生日,party一下子又來參加什麼?太多,你的心容易散亂,你的心容易散亂,你就不容易持戒,更不容易打坐。

你說師父,我在家人,是的,你們在家人會有一些避免不開的會議也好,一些聚會,師父的意思就是說,儘量沒有必要的,儘量避免,有必要的我也沒話講,這樣了解嗎?所以你看師父的生活沒有必要的,你要什麼生日叫師父去,師父不會去的,對不對?

我們繼續來上課。你剛剛休息了,你們補充一下體力,來我們繼續來看。所以他說第二個 比丘!少欲、少事、少務,少欲,就是說五欲的欲望少一點,少事,不關修行的,不管你生活必要的少一點。少務,就是不要其他的沒關係的事,不要多攀緣。

所以師父說不管是持戒還是修禪修,不管是持戒修禪修,因為你如果欲望多,事務多,你很容易心散亂,你心裡散亂外務太多,你沒辦法禪修。再來,你外務多,事緣多,你犯罪的犯戒的機會就怎麼樣?就相對來講多,這樣各位清楚。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是儘量維持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有必要的會議有必要的去參加,沒有必要的不要去找人來打麻將,不要去找人來玩撲克牌,這樣了解好。那麼這個是第二個。

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是名三法多所饒益。

飲食知節量,對不對?當然能夠像剛才說的日中一食是最好,但是可能你們在一般人也不需要要求這樣子,也沒有辦法這樣子做,但至少在飲食方面吃的足夠,吃的營養,吃的健康大概就可以了。不要太多的欲望,因為飲食的欲望也是一種很強大的欲望啊,不是叫你們不要吃,你們是在家人,喜歡吃點好的都沒觀系,但是要知道節量。不要動不動就怎麼樣,要吃好的動不動就無止境的,好吃的多吃,吃到撐不下的繼續吃,不好吃的連碰、連聞都不想聞,這樣子的話就是怎麼樣?太過於分別,因此修行就是在這個地方:飲食要知節量,這是第三。

複次,比丘! 初夜、後夜不着睡眠, 意思就是說睡眠適當,不要怎麼樣?太貪睡,但是你不能不睡,他這裡說初夜、後夜,他沒有說中夜,中夜可以睡覺。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說,該睡的時候睡不要太晚睡,也不要睡得太晚,起,就是適當的睡眠有助於身心的調整,有助於修行。

因此現在的人會有兩種極端,另外有一種就是平時呼呼大睡,睡到什麼不省人事,這個不行,因為他也這個沒有覺照力;另外一種就是不睡眠,,很多人不睡眠可能就是玩手機的;還有一種修行人不睡眠,什麼叫修行人不睡眠不倒單,這個是這不大好的,因為佛陀沒有叫你不倒單,佛陀是說怎麼樣初夜、後夜,但是中夜睡眠,因為不倒單,本來就不是正常的應該有的一種休息的行為。

所以我以前也講過,真正的不倒單它是入定代替睡眠,但是那是先決的條件是真能入定,但是多少人有這種能力?沒有的話你還是睡眠,而且佛陀也沒有不倒單,佛陀也是睡眠,而且古代,你看阿含經裡面的阿羅漢都是睡眠的,沒有人坐着睡覺,所以不倒單不要誤解,不倒單不是坐着睡覺。

師父說以前我看過坐着睡覺的了,你那麼辛苦幹嘛,你要睡你就躺着睡就好了,你為什麼要坐着睡?我就搞不清楚,了解嗎?他怎麼睡?找一個角落棉被滾着包一包一拉,靠着就睡,你要幹嘛?不倒單,這樣叫不倒單?真的是有夠厲害的,所以要記得中夜睡眠,這意思就是不要太貪睡,也不要睡到不省人事了。

最後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  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空閒林中, 離諸憒鬧,是名五法。

打坐,要喜歡安靜 ,因為這是相應的,所以儘量在比較安靜,在空閒林中,當然也不可能你真的跑到空閒林中了,意思就是說安靜 的地方,你會說師父,不是功夫好的,你在哪裡(都可以)嗎?對不起,因為你功夫不好,對不起師父,功夫也不是多好,所以我們儘量要找安靜的地方,你看看連佛陀都這樣教導的,有沒有看到?對不對?

佛陀都知道你們大家功夫不好,這是教我們一般人還沒真正功夫好的時候來學習的,所以儘量找安靜的地方,不要在工地旁邊,不要在聵鬧的地方,不要在很嘈雜的地方,因為那個是坐不住的。你說那師父,我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了,你環境如果是這樣子,你就只能這樣子。所以現在有所謂的集中訓練,比如說就找那麼一兩天或兩三天或三四天,到寺院來專門打坐,因為寺院相對來講安靜 ,當然了有些寺院建在鬧區的也沒辦法了。


不過,未來我們中道這個地方是相對,不是相對而是絕對安靜的,你要找這個地方這麼好的地方打坐很難的,因為很多地方師父都去過,很多寺院我都看過,我們中道真的是最適合打坐。

為什麼?

師父現在如果不講話,你們只聽到機器的轟轟的聲音而已,如果連那個都沒有,你連外面的聲音你都聽不到,你要是說在大陸或是有或是在台灣,我告訴你,就算是深山老林這這個什麼空閒林中,我告訴你有很多的雜音,當然那種雜音也不至於說太干擾,但確實是雜音有什麼雜音。

不是,我說如果在大陸或是在台灣比較深山老林,比較深山或者是那些地方,雖然沒有汽車的聲音的,但有什麼聲音啊,動物蟲鳴鳥叫,咿咿呀呀嘎嘎哇哇的太多了,它真的輕微的還好,有時候慘,他會不知道他喉嚨怎麼那麼好,他會然後24小時真的是叫不停的,然後早上有蟲鳴,晚上有青蛙,好像青蛙呱一直叫不停的真的,而且會特別好對不對?

那會特別好,所以你真的如果你這樣長期下來,你真的也坐不了了,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是相對好,不是絕對好的一個地方。

所以你把這五法記住了,當然修行就容易了。

這個從你的環境,一直到你自己對粗重煩惱的克制,告訴你還有你的生活,這五個你不要看他小事情了,這五個是怎麼樣?把你的應該具備的條件,把它濃縮為五個了,對不對?你看少欲、少事、少務,就包括了多少事情你必須要去做的。

好,所以就告訴你說,第一個持戒,你要打坐打好,你必須要持戒持好,這個叫做增上戒,增上戒才能有增上定,

這樣清楚嗎?有沒有什麼問題?講到這裡可以嗎?新來的同學可以嗎?好好。有問題可以問的,不過你現在可能問不出是沒觀系,慢慢學。


(3) 斷今後世漏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何因何緣,昔日少施設戒,多有比 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緣,世尊今日多施設戒,少 有比丘遵奉持者?

  •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 若比丘眾不得利(利養)者,眾便無 喜好法;若眾得利者,眾便生憙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於戒。 如是稱譽廣大、上、尊王所識知,大有福、多學 問。跋陀和利! 若眾不多聞者,眾便不生喜好法。 若眾多聞者,眾便生喜好法。眾生喜好法已,世 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戒。跋陀和利! 不以斷現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我以斷後世漏 故,為弟子施設戒。(中194)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何因何緣,昔日少施設戒,多有比 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緣,世尊今日多施設戒,少 有比丘遵奉持者?

他在問什麼?這裡顯露出一件事情,第一個佛陀制戒,是隨機隨因緣制的,這樣了解嗎?他不是亂治的,也不是說一開始我就弄一套制度來受,他不是這樣子。這樣了解。

佛陀剛開始一開始修行,大家根基好,然後團體小,也沒有太多人,然後這些人也都不錯,所以他不需要去制啊,你不犯錯,我跟你警告幹嘛,他不會一進來說你這個不可以,他沒有,然後我怎麼知道你是怎麼樣,所以剛開始跟着佛陀修行的人,第一個根基高,第二個團體小,所以他沒有這些問題。

那麼佛陀制戒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然後這些事一再的發生,而且發生的這件事情會影響修行,而且會破壞僧團的和合,有時候甚至會導致人家對僧團的誤解跟譏嫌,所以佛陀就自己就依於這樣的因緣,所以一條戒一條戒慢慢制出來了,讓各位了解嗎?所以佛陀不是一開始就弄一大堆戒讓你們去受,是因為碰到的事情,所以他才說以後不可以這樣子,才說以後不可以這樣子。

好,尊者跋陀和利,他是什麼問題,其實他這個故事很有趣的,故事跟上面的一坐食,日中一食那個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兩個的強調的有點不大一樣。就是說佛陀剛開始不是說修行嗎,因為佛陀是這樣子嘗試的,所以說一天一食,所以身體輕鬆,然後有利於修行,這樣了解嗎?

然後尊者跋陀和利,他就說,佛陀沒辦法,我這個不行,我一定要一天吃兩三餐才可以,然後佛陀就跟他講,不可以,你要修行你就要克制住你的飲食慾望,你不可以這樣子。他說不行,我不行,我就是不行。佛陀說不可以,你就一定要這樣子做。他說不行,我就是不行。然後後來他就起來就走掉了,這樣了解。起來走掉了,之後就發生了一個故事,發生什麼事呢?

因為他可能比較好吃,比較容易肚子餓,他晚上去托缽,讓他講他晚上跑去托缽,結果因為他長得高大,臉又黑,所以去托缽的時候,剛好下雨,然後天暗暗的,然後他托缽的時候,剛好一個孕婦聽見有人來敲門,問,什麼事?他說托缽的修行人。孕婦一打開門,剛好什麼打雷閃電轟隆一聲,結果他臉又黑又高大,然後一閃電看他一個臉黑黑的又高大,孕婦看到以為是羅剎,就是羅剎跑來,結果一下嚇了一跳,結果怎麼樣?流產。

然後他丈夫很生氣,就跑去找佛陀找僧團,說來給我一個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子?(佛陀說)他也不是故意的。所以他自己就覺得很慚愧,就覺得因為他畢竟還是有善根的人,然後他就過了不久,他就一直避着佛陀,後來三個月後,他就自己終於想開了,跑回來跟佛陀懺悔,說對不起佛陀,我應該要聽你的話,不要為了自己的欲望,現在搞到人家流產了,對不對?

這是罪過的,他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非常罪過的事情,所以他就懺悔,那麼佛陀就怎麼樣?接受他的懺悔,然後叫他一定要遵守這樣的戒律,然後他就開始他就問佛陀一些戒律上的問題。這其中一個就是說,為什麼以前佛陀都沒有施設什麼戒,沒有規定,但是反而修得好,為什麼現在佛陀制了那麼多戒,而且然後犯戒的人多,佛陀怎麼說?56:46

  •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 若比丘眾不得利(利養)者,眾便無喜好法


如果這些比丘眾沒有那麼多的利養,他就不會那麼多的貪心了,這個不得利叫做利養,這樣了解嗎?若眾得利就是利養太多,眾生生喜好法,這樣了解嗎?他的意思是說以前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僧團不大,也沒有名氣,也沒有沒有很多人來護持,所以大家就能夠安安樂樂的修行,這樣了解嗎?

現在僧團越來越大,名氣越來越大,大家都知道這是佛陀的僧團,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所以大家越來越供養,所以供養多了,人心就開始浮動了。所以佛陀就是這樣講,那麼供養多,如果以前沒有太多供養,所以大家不會有這樣太多的這種欲望跟偏好。現在供養多了,眾生就開始升起貪慾心了,那麼

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於戒。

因為現在利養多,大家心開始浮動,所以佛陀必須要克制遏制你們這一種的欲望跟貪染。所以佛陀制戒的根本,對自修來講,其實不是找一些戒讓你們(去守),無緣無故去找麻煩,是治你們的什麼?貪嗔痴,持戒的目的對修行都是對貪嗔痴的克制跟控制。所以他說,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就是這些欲望喜好,所以便為弟子施設於戒如是稱譽廣大、上、尊王所識知,大有福、多學 問。

他的這一句在講什麼,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意思就是我們的僧團現在名氣很大了,很多人都知道了,皇宮貴族都來供養僧團的,所以僧團的怎麼樣?資具非常充裕,所以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有太多修行人在裡面,已經起了貪嗔痴的分別,已經越來越不像話了,所以佛陀因為這樣子,所以很多人犯了不應該做的事情,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所以佛陀開始制戒。這樣各位清楚嗎?

那麼就是說王所識知就是說,受到很多的國王、王公貴族所知道,然後有很多的福德有多學問,就很多人都。這個學問不是你學問的學問,是很多人知道你有這樣子的僧團。

跋陀和利! 若眾不多聞者,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名氣不是很大,眾便怎麼樣?

不有太多的貪慾;若眾多聞,意思如果我們這個僧團,很多人都知道,我們怎麼樣?就會有很多的貪慾出現。所以 眾生喜好法已,世 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戒,跋陀和利! 不以斷現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我以斷後世漏 故,為弟子施設戒。


他的意思就是說我施設戒,不只是為今世,更是為後世,因為很多人他在僧團裡面他並沒有解脫,這樣了解嗎,所以他能解脫的,你現在修行能解脫最好。不能解脫,你未來因為持戒修行,下輩子再來就有這樣子的功德跟能力,再來持戒修行,所以他就未斷今世、未斷後世。

當然你今世能斷是最好了,很多人得阿羅漢,得初果、二果,但是更多人不是。更多的不是,今世打下持戒修定的基礎,然後聽經聞法,觀念有,下一輩子再來學習,就有機會再不行繼續修,對不對?條件越來越具足,幾輩子之後都有可能可以斷漏。這樣各位調解你了解嗎?這個就是佛陀制戒的用意跟目的。

佛佛陀制戒用一個目的,所以要記得佛陀的制戒跟用意,是為了能夠幫助你們修學佛法,不是找你們麻煩。因此如果不了解佛陀制戒,然後讓你們持戒的意義、目的,有些人就在制戒上面專門執着,而且跟法已經矛盾,衝突、違背了,讓你生活都活不下去了,這有可能更能戒禁取,這樣了解嗎?有可能變成戒禁取。

好,這樣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叫做 斷今後世漏,漏就是煩惱,大概了解,然後再來。

4 、戒德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

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 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  五: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

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  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長2)


戒德

想要消災解難的,想要保佑平安的,我再講一次,想要消災解難,想要保佑平安的把這一篇讀好,看好你就能達到消災解難,保佑平安,這樣相對性的,但是確實是能夠這個樣子,怎麼樣才能消災解難保佑平安?

我們來看一下他說什麼,佛陀說什麼?1:02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清信士有沒有看到?清信士是誰?


在家的信眾了,優婆塞、優婆夷,就是近住,或近靠近的近,或是清淨的淨都可以。

這樣了解?

它不是告比丘,你看到前面這個什麼,前面很多都是什麼?世尊告諸比丘,有沒有看到?這裡講什麼?世尊告諸清信士,這樣的在家居士,就是你們這個是佛陀對你們說的,不是對我說的,當然我也要這樣子做了,什麼事呢?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這樣了解嗎?就是說如果你犯戒的你會有五種倒霉事,

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你如果工作不順,到處求職碰壁,除了你的專業知識可能必須具備以外,福德不夠,福德不夠的很大原因是怎麼樣?不持戒。

這樣了解嗎?第一個必須持戒,所以凡人犯戒有五衰耗,第一個就是求財,所願不遂,因為你不持戒,福德會損你的福德,第二個,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有沒有看到?就算是你過去生中有點福報得到了,但是你不持戒,損福德,拿到的也會失去。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有些人賺錢容易,但是失去的也很快的,有些人是拿不到,賺不到錢,有些人是賺錢容易,但是失去的很快,你問他怎麼失的?他也搞不清楚,你可能投資很容易賺到錢,但是賺到錢怎麼樣?你今天買投資股票買什麼都好,反正這個師父不大懂,反正你們都知道。今天賺到錢很高興,過兩天一降一跌又沒了,都是只是數目上跑來跑去而已,所以里告訴你,所以一者求財,所願不遂,要麼就是得了之後很快就耗盡。

再來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人家不願意跟你在一起,這樣了解嗎?你不持戒人家不願意再跟你在一起,不持戒包括貪小便宜。所謂的偷,直接拿來叫偷對不對?但是還有一種,你雖然不直接拿了偷,但是你喜歡占人家便宜,對不對?這也是怎麼樣?犯戒的一種先前對不對?雖然不是犯根本,但是他犯罪的一種跟先前。你偷當然是貪,但你占人家小便宜也是什麼?也是貪,這樣了解嗎?還是你雖然不殺,但是你脾氣暴躁,對不對?嗔就是殺,但是它的意義上來講,就是說你的脾氣暴躁嗔心重,對不對?

你貪心,然後不然脾氣暴躁,還有不然痴,莫名其妙的,這些就算是你沒有真犯,但是你常常會做這些,類似要犯不犯的這些東西,我告訴你怎麼樣,人家也不喜歡跟你在一起,對不對?

跟你在一起很危險的,常常會發生不知道什麼事情的,對不對?師父講過一句,你的朋友如果他有事要走的時候,他願意把鑰匙交給你,說有空到我家裡面幫我弄什麼?你做人成功。為什麼/他不怕你去他家,你會跟他偷什麼?就算不偷東西,有些人會壞習慣,什麼壞習慣?亂翻東看的,你遇到這種到你家的人,你會不會不高興?當然會,他不一定拿你的東西,但這是個摸摸碰碰這個翻翻,那是令人很討厭的,等一下把你的古董弄掉了,對不對?


所以。你看啊師父我乃至去親戚家裡,乃至最親的人去了,人家沒有叫我去的,我不會去,我是師父來,我進來跟你多摸西方的,你也不好意思講,等下我古董把你打破了,你也不好意思講,下次你的內心會想說還是不要請師父來好了,不然他東摸西摸的又不搞不好意思講,但是確實是很珍貴的東西,等一下打破了叫師父賠又不好意思,對不對?

所以你們去師父看看,但是我不會東摸西摸的,然後你們叫我去的地方,我也不會去跟你去,對不對?你的房間不會進去來參觀你的房間,有這種事嗎?所以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在所至處,眾所不敬。

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你要是壞事做多了,你的壞名聲慢慢就流出去了。

再來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當然了,如果你做的太惡,如果就算是不地獄、鬼道、畜生道都有份,殺盜淫妄太多了,這些都有份,所以你把這個戒掉,不要去犯這些,叫做消災。

再來,我們來講祈福,什麼祈福?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

有沒有看到,這個叫做祈福了?至少是持五戒,有什麼功德?

何謂為  五: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

就是說你如果持戒,發願要成就的事情,相對來講容易成就,為什麼?因為福德大、功德大,如果你能持戒加上布施,當然了噢當然了,我告訴你,師父現在告訴你的,我不是照經文念給你聽而已,而是師父是真的是認為這個樣子的。你都不要去求太多,你不要去想太多,你該做的工作好好的做,以你的專業來做,但是你能夠持戒,我告訴你,你的生活相對來講限度的,你的福報就足夠了,這樣各位清楚嗎?

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這是相應的,因為你持戒不去損害別人了,你持戒不會損害別人,相對的這樣的一個感應,你自己的東西就不會被隨隨便便被某些人去侵害,或哪些某些人隨便便給你拿走,哪怕說暫時有所損失,但是很快的也會怎麼樣?也會失而得求,因為得償回來。

所以你說這是為什麼這樣?因為因果相應的,你老是占人家便宜,你的財就容易失去,你老是要拿人家的東西,你的財就容易失去,對不對?不去拿人家東西,然後能夠潔身自好,當然你的怎麼樣,你的財產就不容易被人家拿走了,這樣各位了解嗎?因為這是因果,相應的你多布施當然福報就大;你能持戒當然福報就大,你慳貪、不持戒,而且不但不布施而且不持戒。當然你的福德就小,你的福報就小,你就所求不願不遂,這樣了解,再來好。

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因為你不會去傷害別人,人家當然喜歡,而且我告訴你,這個是人的本質跟一個修養,而且不需要裝。你要真的去做,有些人裝出來的或許暫時蒙蔽的住,覺得暫時的人緣不錯,然而久而久之大家都會知道你的性格是怎麼樣,這樣各位清楚嗎?不是只在表面上做一些這些表面的工作而已,而是你的本質上你必須是這個樣子。


所以你不貪小便宜,可以去占人家便宜,而且不拿人家東西,人家自然怎麼樣?願意跟你相處,願意跟你在一起嗎?所以這個叫做什麼?眾人敬愛。

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就是說你的名聲會很好,人家要誹謗也無從誹謗起。

你如果自己做得正做得好,《四十二章經》《法句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就是說如果你做得好,比如說人家要吐你的痰,殺了,什麼丟泥,它就叫做逆風吐痰,逆風丟沙,那怎麼樣?他傷害到自己對不對?他怎麼樣?他傷不到你,各位了解他,表面上看他丟過來了,你會覺得,但是問題是另一方這樣了解嗎?所以只要我們把這些根本的做好,哪怕一時的被污衊,哪怕一時的被誤解,一時的被惡意誹謗,但是終究根本上傷不了你。

這樣各位清楚,凡是做事,願意做事的就容易受人家誹謗,你都不要做事,沒有人會講你,要做事就容易受到人家批評或者誹謗。這樣了解嗎?


如果立師父跟大師父躲起來都不要講經,大家都不知道,人家不會誹謗。這樣了解,好,現在要講課講經,開始蓋禪堂要弘法,要做多多少少會有什麼?會有誹謗嗎?

會不會?可能你沒聽到了,但是師父多少知道有人會誹謗,不管出於什麼心都好,或許誤解也好,或許刻意的也好,為什麼都會有的,是不是?我說,師父會講課,所以就說只是會做學問,沒有修行;當一個會打坐的人,他只會打坐,他不會講經弘法,你要怎麼講都可以。人家有學問,你說人家讀書而已;人家會打坐,你說他只會打坐而已,對不對?反正你要怎麼講都可以,但是有一點師父不怕,我是真的不怕,為什麼不怕?

因為師父捫心自問,我的修行不是很好,但是事實上,中到學會的成立,師父帶領大家真心誠意的在弘法的,真心誠意在弘法的。


是這一些基本上是符合的,所以基本上我就不怕,真的不怕,哪怕會有一時的低潮跟波折,但是終究的結果,老實說到目前為止,來到這邊20年,讀書講經弘法中間會有一些起起伏伏的波折,但到最後它的結果都是好的,因為因果業報這樣子的。師父是一種人生觀,是我確信的人生觀,所以必須要這樣子去做。

這樣各位了解嗎?因此消災有沒有看到?祈福有沒有看到?

然後第五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他的必生天上,意思就有天的福報,這樣清楚嗎?有天的福報,但你要發願來人間記得。師父是說你要發願來人間,你不要說福報很大,我就去升天,升天沒辦法聽聞佛法,你有天的福報,但是你要發願來人間,然後繼續聽經聞法,這個時候你可以用你的福報做更多的善事,護持正法,能夠有更大的功德,這個就是累累相繼的輾轉的。能懂的人就知道應該怎麼做,這個叫做消災祈福。你們平時就是要叫這樣子做,這個是真實的消災祈福,所以叫做什麼?犯戒五衰相,怎麼樣?持戒五功德

好一定要把這個牢記在心裡,有沒有什麼問題?來進來有沒有你那邊有麥克風嗎?進地里來。 你說怎麼樣?

JH: 只要我們去持五戒,我們相當於受到三寶的庇護,

師父:受到三寶的庇護,那三寶裡面包括什麼?佛法僧。佛的保佑,僧,菩薩僧的保佑。

JH:自己這麼做,如實因,得如是果,這個是很明顯的符合因果的。

師父:因為這是你自己修來的,不是只是求來的而已。也沒有什麼神秘不可思議的,你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持戒如是善業,如此善業因緣成熟就如實善報,這樣了解。

好再來其他同學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1:17:38

不要小看它,它是根本。所以為什麼師父都鼓勵你們大家,要三歸然後要受五戒,然後當然你受五戒之後,持戒剛剛有講,包括小地方要注意,不過師父是這樣子講的,就是你們初學者,初學者一步一步要求,不必要一步到位,一步一步慢慢要求, 不需要一步到位。

現在有些人就是說,他學佛他很精進很用功,沒錯,然後師父講了這些,也沒有錯,但是他一直因為以前沒有好習慣,他一直要逼自己,所以想要一步到位,所以逼到有時候生活都活不下去了。逼到生活到處障礙,然後你逼到你自己出問題,周遭的人跟你出問題,對不對?你這就不是真正的依法而持戒的。

這樣各位,你還是要你現在學了,好,師父我開始跟你願意三歸五戒,受了五戒我要持戒,你不要一下子把自己逼太緊,你一步一步的要求,好再來。

一樣是講戒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 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 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 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對 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 怖休息。若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因 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 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 恐怖休息。

•   「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謂於佛決定離 於疑惑,於法、僧決定離疑惑,是名三法決定 離疑惑。(雜84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 休息,休息,這個叫做停止,休息,停止,所以有時候翻譯是古代的用語,你不要用現在,什麼叫五恐怖怨對 休息?,這個休息,不是什麼take a rest,這個是 stop或restraint、 Stop。

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 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 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這個三菩提是什麼?覺,這個是覺悟,正覺了,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你看到他後面這樣的描述,看得到嗎?後面這樣的描述,他說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這在指什麼?後面這一句在講什麼?初果,因為三菩提是覺悟,證悟、覺,但是他有告訴你,七來生死,有沒有看到,然後才會究竟苦邊呢,就是會成為阿羅漢,一切苦永盡。所以它指的是初果,那意思就是說你要五恐怖怨對停止,然後三事決定,不生疑惑,這樣子才有機會得到初果,這樣清楚嗎?這樣子才有機會得到初果,或是說初果的人,他對已經這個做得很完善了,什麼事?

「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對 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 怖休息。什麼意思?如果有殺生的因緣產生,但是你會克住自己,知道這個不能殺生,所以你就不會造成殺生的恐怖怨對,這樣知道?有殺生的因緣,但是你因為持戒而不殺,所以就不會因為有殺生的因緣而造成你的恐怖,對不對?因為你止住了殺,接下來怎麼樣?


若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因 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 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 恐怖休息

止息了這五個怨對因緣,意思就是說有殺盜淫妄酒的因緣現前的話,你能夠降伏住,不願意去犯,那麼你就叫做對這種所造成的恐懼能夠止息,這樣清楚嗎?這個叫做什麼?無恐怖怨對停止。

好,接下來「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什麼叫做對三事信心決定,而且不會產生任何的疑惑,哪三事?你看。

謂於佛決定離於疑惑,於法、僧決定離疑惑,是名三法決定 離疑惑。


這個叫做對三寶,那整個加起來叫做什麼?整個加起來叫做什麼?是初果沒過沒錯,但是更精確的,它是初果沒錯,更精確的它叫什麼?當然它是一定是皈敬三寶,初果還有其他名稱,


四不壞,有聽過嗎?四不壞信又叫做四不壞淨,或叫做四正淨,四不壞信,因為他什麼四不壞信,佛、法、僧、戒,有沒有看到?

下面是談什麼?佛法僧的不離佛法僧的疑問,這個就是對三寶的信,對不對?上面在談什麼?戒對不對?五戒對不對?所以,如果你到達初果,那就是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從信的角度來看,這樣清楚嗎?但是同樣的,你現在往的解脫的方向來走的話,你是不是也要開始怎麼樣?持五戒,然後對三寶深信,這樣可以嗎?當然到了結果,那就是四不壞信,但是我們現在是依四不壞信,作為目標而前進而前進。

好,有沒有什麼問題?講到這裡。如果沒問題,我們再來看下一個經,有看到嗎?

所以持戒功德很大,但是它是一切修行的開始,不是說持戒就解決一切,但是它是修行的開始。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修行的第一步,把五戒指好。你們算是蠻不錯的,你不像師父有很多戒要持,雖然都不是持得很好,但是會有很多戒要持,你們基本上是把五戒持好,做好。

中阿含42經:

世尊答曰: … 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 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 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  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  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難! 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 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中42)


有沒有看到?有沒有你對此岸、彼岸,有沒有這個印象?此岸、彼岸,一般我們認知的叫什麼?波羅蜜,記得嗎?波羅蜜就是第一個是圓滿,第二個叫做彼岸,到彼岸,對不對?你看到彼岸是什麼,但是這裡指的是什麼彼岸?涅槃,跳脫輪迴的彼岸。


這個整個在講什麼?如果這個講答得出來真的,講持戒的功德,沒錯,當然是在講持戒的功德。


F:由於持戒……(聽不清)

師父:修行次第是沒錯,有一個名稱,事實上他是道跟滅,沒錯,但是他很明顯在講,我在提示五個東西,好,你講大聲一點,你拿給我拿前一點。

對,五分法身,這五分法身是在聖人有五分法身,但是他也是在講一個什麼?你們講的都沒錯,一個修行的次第,這是你就是說為什麼寧肯算好,為什麼到了這個結果會有五分法身呢?因為你是這樣修過來,所以你有這些功德。這樣了解嗎?因為你的次第是這樣修過來的,你看,你要解脫你一定持戒,所以你就有戒法身,對不對?沒有說你開悟了,可以不用持戒的,這樣清楚嗎?以前有一個自稱開悟的跑來,然後很多人跑去聽他說一些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

然後有人問他說,那麼照這樣講的話,我們應該怎麼持戒?是不是要這麼五戒的什麼都要持,還是我們要怎麼持的?他跟你回答一句什麼?心淨何勞持戒。

如果你居士或是任何還沒有解脫的人跟他這樣問的話,他跟你講心淨何勞持戒,這個人是邪知邪見,為什麼?你沒清淨。我現在問你就是我沒清淨,所以我告訴你說怎麼持戒,你跟我講心淨何勞持戒,那就有問題了。但問題是佛陀這裡怎麼說?如果誰在告訴你心淨何勞持戒,你就跟他講,這是佛陀親口教授的,這是佛陀教導的,對不對?如果你是聖人我沒法講,對不對?如果你是大菩薩再來,問題是大菩薩,哪怕是示現再來,他還得示現持戒,佛陀都持戒的,他憑什麼不持戒?

佛陀說他亦在僧數,依法以攝僧,佛陀制戒十大因緣,你們有沒有看到對不對?從上到佛,從下到沙彌,你是什麼身份,你該持的全部都持。佛陀在僧數裡面他也持戒。所以佛陀說制三衣,佛陀有沒有三衣而已,佛陀也是三衣,對不對?剛才講說日一食,對不對?佛陀沒有說,來,日一食對大家都很好,你們去日一食,我不用。佛陀有沒有這樣講?佛陀是我這樣子做,很好,所以大家都這樣做,大家制了,你們都這樣子做,我也得這樣子做,這樣了解嗎?你看這個是佛陀講的:

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到最後才能怎麼樣?

如是此戒 趣至第一,有沒有看到?如是此戒 趣至第一,第一就是究竟勝義,依戒為第一步,到最後才能到達究竟勝義,這樣各位了解嗎?這個叫做度此岸,得至彼岸,這樣的連串的一個次第。

因為你有這樣一連串的次第,到時候你真正證到了,這些都成為你的功德身,這叫做五分法身。好。


有沒有什麼問題?

W:歡悅喜樂這三句話?。

師父:不錯,不愧是W,來。好好。好,我們走什麼?

五分法身


持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


喜,有沒有看到,1234是屬於戒的?了解是屬於戒的。

因為你持戒,所以你內心坦蕩,沒有藏惱(?),對不對?沒有那種做錯什麼事,然後又就覺得怪怪的,但是又不好意思講,又沒有去懺悔,然後又藏掖着,我曾經偷你東西,但是我就不好講,然後就藏掖着,然後就常常在那悔恨,我以前做錯什麼,每天在那悔恨,對不對?如果你持戒有犯了什麼錯,懺悔得清淨,懺悔,F什麼意思?懺悔就是發露表白,坦誠你的錯誤請原諒,這個懺悔的根本意思。

你看我持戒,如果有錯誤,懺悔,我就會得到什麼?內心的清淨不悔,內心的清淨不悔,我的內心坦蕩,我就歡喜。這樣了解嗎?我到哪裡都可以抬頭挺胸,因為我們沒有做過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情。哪怕我眼睛要閉的時候,我覺得學佛之後,雖然有很多錯誤,多什麼,但是畢竟我都怎麼樣持戒,怎麼樣懺悔,至少沒有太多的錯事,太嚴重的問題。

所以我哪怕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我都歡歡喜喜坦坦蕩蕩的,這樣了解嗎?這個就會因為持戒而達到內心,不會悔恨,不會動不動讓他悲哀了,憂愁了,然後內心能夠坦蕩而歡喜,這個叫歡悅,這樣了解了。

那這兩個配合起來,你就容易,這個師父說過,你持戒清淨來講,你把粗重煩惱降伏住了,內心清淨坦蕩,你容易修定。他不是說你這樣子你自然而有定,而是說你這些具備的你就容易修止,你就容易修止,這樣了解嗎?因為你持戒得到喜悅,你容易打坐修止。

這樣虎子了解好,

這個樂不是一般的快樂,這是禪修的輕安樂,這樣了解嗎?他把輕安樂,先打坐是先有內心達到輕安,這個叫做習,這樣了解嗎?進一步繼續坐下去會達到身體的輕安樂,這個叫做樂。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看到這兩個師父是畫在一起的,所以為什麼師父講就是說,你有這樣的歡喜心之後開始修定,那修定就是修止。問你止跟定有什麼不一樣?誰要回答?來靖月好了。

對。

說最簡單的講法,止是因,定是果,止是方法,定是成就,意思就是說你要得定你的方法就是修止,這樣了解嗎?修止成就了那就叫什麼?定。

所以定一般都是指四禪八定、無色定,對不對?止叫做攝心一境,修定的方法,所以止是因、定是果或是止是方法,定是成就,所以你看到,所以他為什麼說修止就是這樣修止,然後得到的輕安樂,由心輕安變成生輕安,那就得定,有沒有看到這個叫做定?

這樣了解嗎?

好,接下來,但是你不是說修,你不是說這樣子得定有自然不是,而是你要有什麼樣?聞思慧,然後再來定中作觀,有沒有看到?剛才某某講的。定中作觀。


定中做觀就要見如實,然後要厭我們的欲望,厭我們的三世輪迴,這個厭不是討厭,這個厭是不願意再這個樣子。這樣了解。

出離心,出離心,講得很好,出離三界。好像說 我曾經被抓去監獄關過,但是我現在出來了,最好是不要,不是最好是正,盡最大的能力不要再進去了,因為我想要出離,因為裡面太苦太難過了,對不對?你會不會對監獄關犯人產生厭?會。因為你不希望,裡面太苦了,這個叫做厭離。

這樣知道嗎?所以你對三界就會產生怨,無欲,你沒有想要。我跟你講,我們現在對我們五欲的欲望都怎麼樣?很染着,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有更好的東西,這樣了解嗎?而不知道更而且接下來,就是不知道五欲這種物質欲望,還有我們對欲界欲望這種帶來它的禍患。我們不知道我們還有更好的,其實這五欲外,還有更好的東西。

另外一個我不知道這些五欲的過患,五欲有很多過患的。你看我們世間一般的怎麼樣?各種衝突矛盾,不都是追求五欲而產生的過患嗎?是不是?你說我們兩個本來觀系不錯,後來弄砸了,關係搞不好,會有什麼原因?

五子你覺得,是不是真的是跟你的,我是說舉一個例子的,師父如果跟你的話指導你叫你做你不做,被師父罵心裡不舒服。不是你,師父是舉例,如果你跟你有一個朋友兩個很好,但是後來鬧翻了,你覺得有哪些原因?


當然這(財色名食睡)是粗五欲的,色身香味觸,就是細的五欲。但是財色名食睡,不就是色身香味觸,對不對?因財而鬧翻,對不對?因色而鬧翻,當然色的範圍很大了,你們知道嗎?色的範圍很大,反正物質的東西, 因為物質的東西而鬧翻,有沒有可能?有對不對?我們兩個關係很好,我把我的車借你,結果你把我車弄壞了,有沒有這樣子的?

我的房子借你住,你養貓養狗臭的要命,我回來看,怎麼這樣子?你這個人不能交,有沒有這樣子?名,有沒有為了名,對不對?我們兩個做了什麼事情,然後大家讚嘆,然後登報紙就寫我的名字,沒寫你的名字。食,自己去想,睡,自己去想,你要工作睡過頭,你沒叫我。

以前我有個同學,高中的時候我跟你說是真的,因為我想起來因為睡而鬧翻的,什麼叫睡而鬧翻呢?因為師父高中的時候好睡,其實不是好睡,因為是高中的時候在練功夫、練跆拳道,很累,每天早上都會遲到,然後我那個朋友是很久的朋友,從國中就是好朋友,然後上了高中,然後他就自告奮勇,沒關係,我每天去催你,到樓下去等你,結果他真的跑來樓下,一等就是半個小時什麼的,因為他來了,我還剛起床在樓下了,對不對?然後每次去,我就摸到,去的,教官在外面等了,因為已經遲到了,教官在等。台灣的學校高中開始有教官,因為高中的學生很皮,一般老師管不動,都叫軍人來管,教官就穿着軍裝,站在那邊幹什麼?到那邊,蹲好。他很倒霉,說奇怪我很早就來,結果每次等你,一次兩次三次幾次以後他就不來了,關係就越來越遠了,這個叫做因睡而鬧翻,好好來,你看所以。


你修定,五欲,然後戒定慧具足,持戒修定,然後定中作觀,有沒有看到,接下來就怎麼樣?見道解脫。

是不是,你見道解脫,你就很清楚說你是怎麼解脫過來的,而且你也清楚知道你已經解脫了,這個叫做解脫的知跟見,所以這個叫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這個不但是五分法身,而且是修行的道次第,因為你修行就是這樣修過來,所以你到了你的證悟的時候,你必須具備這些,這些就變成你的五分法身了。

好,這個就是修行的,所以你看到,他說以戒為初始,一定要,到最後能得第一,有沒有看到?這個第一就是究竟。,有沒有看到如是此戒 趣至第一,第一就是究竟勝義的意思,所以如是此戒 趣至第一,就是以戒而到達最後的解脫知見。

見如實就是見諸法實相或叫做緣起,或這樣見無我,都可以。這樣了解嗎?


問:為什麼還隔了一個「厭——五欲」,然後再講解脫?

師父:當然你要怎麼講?他就是說你要是能知緣起,你就會知道什麼?生死輪迴不是那麼好的事情了,你就會對生死輪迴不再欲求了,對這個五欲不在欲求了,這樣了解嗎?你要是見如實,見緣起四聖諦,就知道苦聖諦,知道怎麼樣煩惱,對不對?你知道輪迴你就知道說,輪迴是必須要跳脫離開的,不是那麼好的事情了。這樣了解嗎?所以先了解緣起四諦這個佛法的根本究竟,然後你就會怎麼樣?在你的情感跟意志上就能厭離六道輪迴,然後就不會在到輪迴裡面有什麼欲求,對不對?這個就叫做定中。

當然從聞思到修,這個是慧。真的修慧成就了,那就是現證慧,這裡是指現證慧 ,你解脫當然就會有解脫知跟見,這樣明白嗎?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回向。

制戒的目的

令正法永住

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雜阿含經 第82六經)

  • 《摩訶僧祇律》:「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何等十:一者攝僧故。二者極攝僧故。三者令僧安樂故。四者折伏無羞人故。五者有慚愧人得安隱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於現法中得漏盡故。九者未生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
  • 《十誦律》:「有十利:攝僧故。僧一心故。僧安樂行故。折伏高心故。不信者令得信故。已信者令增長故。慚愧者令得安樂故。遮今世惱漏故。斷後世漏故。佛法久住故。是名十利」。

清淨修道

一時。佛遊迦屍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戒諸微妙法。(中阿含經 第195經)

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汙)、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雜阿含經 第六28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1],於微細罪[2]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雜阿含經 第801經)

斷今後世漏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何因何緣,昔日少施設戒[3],多有比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緣,世尊今日多施設戒,少有比丘遵奉持者?世尊答曰:跋陀和利! 若比丘眾不得利者,眾便無喜好法;若眾得利者,眾便生憙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於戒。如是稱譽廣大、上、尊王所識知[4],大有福、多學問。跋陀和利! 若眾不多聞者,眾便不生喜好法。若眾多聞者,眾便生喜好法。眾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戒。跋陀和利!不以斷現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我以斷後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中阿含經 第194經)

戒德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5]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6]。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長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7],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對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怖休息。若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對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恐怖休息。

「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謂於佛決定離於疑惑,於法、僧決定離疑惑,是名三法決定離疑惑。(雜阿含經 第845經)

世尊答曰:…阿難! 因持戒便得不悔[8];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9];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10],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11],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 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12]。(中阿含經 第42經)

  1. 例如日常行為動作不要太粗魯。
  2. 如喝酒,去賭場等,不要把自己放到容易破戒的環境當中。
  3. 剛開始根基高,團體小。
  4. 所識知:所知道。
  5. 清信士:在家的信眾。
  6. 五衰耗:五種倒霉事。
  7. 休息:停止。
  8. 不悔:內心坦蕩,無可悔恨。
  9. 因喜便得止:有了前面就容易開始打坐修止。
  10. 因見如實、知如真:定中做觀。
  11. 解脫便知解脫:解脫知見。清楚知道自己已解脫,也清楚知道解脫的方法。
  12. 此經即在講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