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六讲
阿含经讲要 第六师父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七讲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增上戒学的戒,守戒的戒,戒由śīla,还有 Saṃvara ,一般翻成“等护”,等护就是平等、护持,什么叫平等?就是说你到哪里都要这样的,得保护住,保护我们的身口意,让他不要犯错,这个叫做等护,对不对?
那么身口意,要让他不要犯错,第一步,就是六根律仪,在六六根上面去保护住,所以我们常叫都摄六根,在六根上第一步去保护住我们的身口意。这样了解?就是持戒的最根本,还有第一步。那么怎么样,上礼拜有讲,但是没讲完,怎么样在六根上面去保护住我们的身口意,让他不要犯错呢?
上个礼拜有大概讲,但是还没讲完,他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六根不调伏、就是没有调伏六根,不关闭,这里关闭不是闭起来,而是不阻止他去看,不应该看的,听不应该听的叫不关闭;不守护,不守护就是随便让他去,爱怎么样怎么样;不执持,就是说你不去控制它,叫做不支持,不修习就是不修行,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为什么?因为你放任它,它就会去随着你的烦恼去造业,造了业未来世就会怎么样?机缘成熟就会受报。
“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 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 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
这个叫做六根,这样了解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意思就是说,你眼耳鼻舌身意在对色身香味触法的时候,你要注意、要警觉,不要随顺我们的喜好跟烦恼,让它随着去,随着去就会有问题。所以你眼见色,我们看到东西的时候,就要去警觉到说我会不会对他起贪染,看没关系,但是我们看到他,那就要注意说我们是不是起了贪染,起了不应该起的心,这样子叫做都摄六根。
愚痴 无闻凡夫眼根见色,会怎么样?你看到佛陀说,那怎么问题呢?他说一般的凡夫,愚痴无闻,你说师父,他讲愚痴,只要是烦恼相应的,随顺烦恼的都叫愚痴。他说:愚痴 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 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有没有看到?执受相就是执取它,你看眼睛看到好的东西,你会觉得很舒服,对不对?但是你要放任他,你就会去执着它,这个叫做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有没有形?你看他,刚看到是眼根看到两个:一个是什么?显色,一个形色。什么叫显色?色彩,颜色就叫做显色,形色就是形状,对不对?形状。那么你看到过它的形状很美,或者是说它的颜色很漂亮,颜色很漂亮,不只是彩色就叫颜色漂亮,比如说肤色好看漂亮,那也是颜色对不对?比如说身体凹凸有致,对不对?或者是练,练什么?练健美的肌肉,凹凸有致什么,这个都是要做形,对不对?
你说有些人不喜欢练健身,这样很可怕,但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对不对?有些人喜欢黑黑瘦瘦的,有的喜欢白白嫩嫩的,每个人喜欢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不一样,你都不能随你的眼根看到的东西。然后执受随形好,执受随就是执着,你觉得好的,这样了解。
任彼眼根趣向,就是眼睛喜欢看什么乱飘,那你就随顺他去。所以出家人有很多律仪都是在都摄六根,很多规矩戒律都是在都摄六根的,出去你不能东张西望,东张西望,你看泰国比丘有没有?或者是南传比丘就做的很好,他出去托着钵,他就不会看前面,注意有没有车,会不会撞到人家,他不会托着钵东张西望,好玩有趣东张西望这样子,他不会这样子,这个叫做都摄六根。
那么除了眼以外,不执受住世间,有没有?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爱、恶 不善法,以漏其心,贪跟爱,还有恶不善法,欲恶不善法、五欲,对不对?
眼耳鼻舌身对的五欲,那么怎么样?以漏其心?漏是什么?烦恼,烦恼障蔽他的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 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 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所以这个叫做都摄六根或叫做调伏六根,这个叫做等护,所以这个是修行的第一步,所以你说师父,怎么修?
师父,我要修行,要怎么修,师父都没有教我们怎么修,怎么修?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看的不要看,出去不要东张西望,看到觉得会贪染的,赶快转身,不要再去看,第一次看很喜欢,第二次看更喜欢,第三次看,不看不行,第四次看就想要把它拥有,对不对?上个礼拜师父讲过了吗?是这么回事。对不对?JP,喜欢什么?每天带爸爸去看,去看一次,看到第五次就,爸爸,生日的时候,我要买这个。你生日什么时候?我生日刚过,等明年。会不会越看越喜欢?有时候会。怎么状况是看了就会不喜欢?看到他那不好的地方就讨厌。对不对?不然就是看到更好的,看到更好的,那就喜新厌旧,对不对?所以我们看到好的会起贪,看到我们不喜欢的会起嗔,对不对?
你说,我有看到好、不好的,怎么办?我们还有痴心在。贪嗔痴的痴,这个随时都要去都摄他、照顾他,但是先以注意什么?注意好的起贪,不好的起嗔,先注意这两个,这个叫做都摄六根,也就是修行的第一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你不要想说,我问你,我诵经诵很多,很好,不错,对不对?修行的一种;我念咒念很多,不错,也是修行的一个方法。
我每天拜很多,也是很好的方法,对不对?但如果你不懂都摄六根的话,你那些方法都得打折扣,对不对?你不都摄六根的话,你拜佛拜完了之后,回头怎么样,该干嘛就干嘛,该干嘛干嘛,该骂人骂人,该吵架就吵架,出去喜欢买什么还继续去买。这样你拜佛拜那么多,怎么样?有没有帮助你都摄六根呢?对不对?拜佛、念佛、持咒这些都好,但是要帮助你都摄六根,都是要都摄六根,这个才是修行的第一步。出去就要注意说,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起染心?还是说看到的以前会很喜欢想买,现在听经闻法久了之后,听师父说,其实你买来也没干什么,自己喜欢买而已。
后来想想说,对,这样也是有道理。然后你就怎么样?就是说这次忍着不买,也没有太大意义。慢慢的久了,久了你怎么样?心就会比较频繁一点,不会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买,这就是第一步。这就是第一步。
所以佛教很重视我们六根对六境的都摄,你看不管是在戒学上,它也是这样讲,对不对?知见得慧学上它还是这样子讲。后面你谁比较海员妈妈,你想有哪两个局势,你帮帮忙,发个心把他们在那边赶快过去,对。不然他等一下觉得好。还有你动作太慢了,你看屋子不怕被五子修走了,你看掌声鼓励一下。对,好事就是动作要快对不对?供养师父动作要快。对。
这套这样子这个叫做都摄六根,那佛陀叫你说不取这个世间,现在这段是讲说你不能随他的贪嗔痴而去的,后面佛陀会怎么讲呢?你看云何六根善调伏。
那么刚刚是讲说六根不调伏,现在佛陀告诉你说什么叫做六根调伏12:35“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 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有没有看到多闻圣弟子?你有没有看到,刚刚是愚痴无闻凡夫,现在是多闻圣弟子眼见色,有没有看到?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
不要起贪,那么不高兴不好的不要起嗔,有没有看到?
- 任其眼根之所趣向,意思就是说不要取色相,不要取随形好,也不要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
什么常住律仪?要等护、保护,常住律仪,那么世间贪、 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 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为什么?因为你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你容易持戒,不容易造恶。记得,就算是持戒也是什么?也是善法,也是福德,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功德。这样了解。发心持戒,不是说没有发心,不没发心就不叫持戒,发心用心去持戒,也是善法,也是一种功德,未来必受善报。那么你要是不持戒,随你的眼根鼻舌身意,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就常常容易犯错,容易犯错,未来不管轻重大小就容易受报,就会受报。
好,这样可以吗?这个叫做都摄六根,又叫做六根律仪,律仪是防护保护,就是从六根对六境上去保护你的身口意三业,好,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愚痴无闻凡夫的“无闻”的意思?
师父:谁替解释一下?这里是无闻,后面多闻。HX,你来替师父解答一下。(HX:多闻圣弟子,听完经文佛法,然后多熏习,知道佛法的内涵,然后照着去做,大概就是这样)。多闻跟无闻刚好相反,这里的多闻不是说你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里的多闻必须要听闻到佛法的才能叫多闻。好,我再讲一次:多闻必须要能听闻,到佛法的才叫多闻。如果你不听闻佛法,你懂得再多都不能叫多闻。所以阿难是什么?多闻,第一阿难听的都是什么?佛法。整天跟在佛陀身边,佛陀讲什么他都听,他都有听到,所以叫做多闻第一,对不对?所以多闻一定是要听闻佛法。
其实谁印象记得?师父在非常早以前阿含经刚开始的时候,有列一个经文,舍利弗,对不对?什么叫多闻?他说必须要闻什么?闻四圣谛,缘起四圣谛叫多闻,缘起四圣谛就包含所有的佛法的核心在里面,还有吗?刚刚谁有举手?
HW:眼、耳、鼻、舌、身都好说,意根的话,您能举个例子吗?比如说像,因为好像耳朵的话,你比如说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或者我特别喜欢的声音去防护就很容易,但是意根是不是有时候就不是特别清楚,到底意根算是怎么去理解?意根产生意思吗?那意根的对象是什么?法,就是意识所能认识的。
那么意识所能认识的有两个:第一个五俱意识,就是说前面五识所认识到的,意识也可以同时认识到,对不对?当然我们就是讲这五识的认识,现在HW要问的是有没有意识单独作用?
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是什么状况?前五识不起作用的时候,你意识可以胡思乱想?可以。打坐的时候就胡思乱想,对不对?或是你今天坐在那边发白日梦,对不对?哪一天然后去买乐透去买彩券,然后忽然间中了100万,我现在就可以怎么样?你自己坐下就可以让他胡思乱想,就是意,对不对?你可以不可以胡思乱想好的,可以;你们能不忽视到想坏的?可以;你能不能胡思乱想与五欲相应的?当然可以,对不对?你想、想、想久了会不会去做?你想久了就会有可能去做,对不对?每天想说哪一天很久没喝酒了,哪一天来喝喝酒,但是又受五戒的了,师父又交代,不过其实喝一点也无所谓,还是不吃肉那么急干嘛,这个也没有怎么样,没关系,我不要出去就不会醉了就睡觉,那边找找几个朋友,然后这边胡思乱想想想,你要是不断的这样想,想有一天就怎么样?真的会去做了,打电话去说三五好友你们买来,我不要出去叫,但是你不要跟师父讲,你这个就是要意根嘛,对不对?所以这个也要防护。
你要是想一些老想一些不好的,你会增长它,你会增长它。你要想一个人不满,我给他不满,如果你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去思考,对他不满,你越想会越什么?越生气,越想会越不满。以前小时候打架打输,然后人家两个打我一个,回来很生气,结果去越想越不满,想到这里说,明天去学校第一个一定是找他,你也是,对不对?
这个叫意根,所以眼根有可能会看到取色,会产生这些贪嗔痴,但是你把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内心还是会产生这些问题,他意思是说现在他告诉你说,不是你不会起,而是你起的时候,两个步骤,起的时候察觉到叫什么?(答:觉、观),对,但是还有一个我们常讲的,还不叫观,我们常讲说平时要什么什么?正知正念。你察觉到叫正知,记得吗?对不对?然后你察觉到之后用这个方法怎么样?察觉到之后去把它消弥掉,这个叫正念。这样清楚吗?察觉到我们善恶、好、不好的心态,这个叫正知;察觉到之后去降伏它,用什么东西来降伏?正念。平时学的,在师父这边所听到的(正见)来降伏它,这个就叫做正念。21:20
所以正知正念有两重的意义,正知正念有两种的意义,两重什么意义?定学上的正知 正念跟慧学上的正知 正念。定学上的正知正念呢,HN是什么?日常生活不是说你现在打坐坐下来,日常生活必须训练正知 正念打坐才能做。那定学上的正知 正念在平时怎么训练?HN你知道吗?在打坐的时候?不是,在打坐的时候,而且刚刚师父讲的是打坐的时候,就是和平时的,不是,我现在是说正知正念有两个层次或两种,一个是有关于现前打坐的前方便的,不是在打坐里面,是在打坐以外,平时生活,有助于打坐的的正知 正念。
这样了解吗?还有一个慧学上的正知 正念,两种,对不对?
我现在师父问你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慧学上,是针对这个,慧学上讲过了。就是这个,定学上的正知 正念怎么做?但是不是在打坐的时候,是在平时生活的时候也可以训练,你平时不训练,坐下来,你会是乱想的。
HY:弟子认为平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应该专心致志在做你就是当下该做的事情上,
师父:正知 是怎么样?它两个层次,一个正知 ,一个正念,正知是怎么样?
HY:正知 就是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
师父:正知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现在在干什么,你知道正念是怎么样?
JP:正念好像就是你不胡思乱想,然后你就专心做这个事,师父:正念就是怎么样呢?不胡思乱想。正知 是清楚明白你现在有没有胡思乱想,有胡思乱想或没有胡思乱想,你都要清楚,对不对?这是第一个正知 正念。
正念,就是刚才JP讲的,你一旦胡思乱想的,你要把胡思乱想的心抓回来,对不对?然后回到你本来该做的事情上面,这个叫做定学平时日常生活的正知 跟正念。你平时得这样训练,你打坐的时候才能坐,这是第一层的。这个跟贪嗔痴就没有太大的直接的关系,不能说没关系,但是没有太大直接关系,他只是告诉你,训练你现在在干什么,你就清楚明白的怎么样知道。而且专注在干什么?这样子的。
你在读书,你现在在听经,你就专心的听师父在讲什么,不要再想说,我等一下跟朋友约了我要去哪里,对不对?如果说不行,我这样再分心,这样叫做什么?正知。你已经知道说我已经分心了,清楚明白知道,这个叫正知。
然后你说,我赶快抓回来听师父在讲什么,这个叫什么?正念。这样了解吗?如果你这样子常常这样子训练,你的训练集中力就容易训练起来,打坐真正坐下来的时候就容易什么?就容易打坐了。不然你平时不训练,你坐下来就开始胡思乱想了。所以打坐不是怎么坐,而是你前面应该要准备什么?心态应该怎么调整,生活该怎么调整,这都是打坐的各式各样要注意的。
好,那慧学的正知 正念呢?就是现在讲的这个,对不对?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有没有随顺它,然后起贪嗔痴,然后起了就要知道,你不要起了不知道,你起了第一步要先知道,我这样子,已经对他起了贪染了,或其他不好的心了,第一个先知道。
第二个怎么样?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
,这就是修行的第一步,这是修行第一步,好了,麦克风给他。
慧学上的正知 正念,它基本上就以这个为主了。你怎幺正念?你平时要多听经闻法,听四圣谛,听八正道。
问:正知就是说它范围会不会比守护都摄六根的范围会更大一点?
师父:这是最根本,这是基本的。当然正知 还包括说你平就是正知 你也可以,包括说你对经教上的了解都可以,但你一定要先清楚说你有没有起贪嗔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怎么样?正念。你如果说平时对经教、教法不了解的话,你怎幺正念?你都不知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样可以吗?好。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
问:都摄六根只是说我们在对六境上的反应,对吧?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在处理问题,对事物的认知或者在事物的处理,这也属于这个里面,是吧?
师父:是。你对事物的处理,你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事物的处理?(问:比如说今天有人插队了,非常不高兴),不高兴。你非常不高兴,对不对?你有没有察觉到你不高兴?你没有察觉到你不高兴,如果你没有察觉到不高兴,这叫做什么?不正知。
你不高兴之后你随顺你的怎么样?随顺你的不高兴去,然后大声骂他,把他赶走,这个叫做什么?就不正知不正念随着你的去,你说那我是不是让他插队?也不是,你可以跟他讲,但是你不去,你不需要动气动怒,这样了解吗?
所以你要知道一件事,别人怎么样?是他的错,你怎么样?你怎么样那就你的错了。但是我不是说你都不要去处理,你可以跟他讲说,这样子是不对的,然后请他好好排好队,对不对?说不定他真的有什么急事,你可以问说,你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急事,如果真的是不行的话,没关系,我让给你没关系。因为他可能一急,可能你忘了那些,我们人都会有这种状况,急的时候就忘了礼貌。但我们要了解到说,每个人都有可能这样,所以他插队,你不要一个就认为说没礼貌,他说不定真的有什么急事,只是没有注意,如果你能这样的话,就更发挥什么?
慈悲跟包容的精神。所以你们要记得一件事情,人家怎么样是他的错,没错,但是你如果动了贪嗔痴,动了烦恼,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对不对?他打人是他的错,你去劝架,劝到最后自己变成怎么样?躬亲变事主,只有你把他打伤了,你上了去的法院,你还是要赔他,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好,来。是不是?
K:这里就说不取随行好,对吧?比如说好看的东西你不要贪着,好听的音乐不要贪着,或者是好吃的你也不要著,那不是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吗?所有的都不要贪做了,从某个角度说你你的乐趣从此就都没了。
师父:所以叫做禅悦为食,法喜安康,这样了解。
所以你看,我举一个比较例子,你这样讲的话变成是说,很多人会说好,你酒也不能喝,肉也不能吃,螃蟹也不能烧,你吃还有什么乐趣?但人家师父 吃素吃了28年了。我没有觉得这没我吃素没有觉得怎么样,没有乐趣,对不对?然后说电影不能看,也不能去跟人家上街游行,然后也不能去看什么要放烟发,那你生活还有什么乐趣?拜托我乐趣可比你多的很。这样K了解吗?有时候我们没有达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用我们自己的这套观念想法,来寻求我们自己自认为的乐趣,还不能结婚,又不能交女朋友,那不就,你觉得师父活到现在还能活下去吗?我都活了二十七八年了,而且对这些干扰离开之后,反而什么?全身轻松了,对不对?好,这样可以吗?
K:师父是比我们修行的远了好多,对于我们初学人,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说我不取随形好,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一些方法,师父刚刚提到了一些,但是我觉得能不能再举多两个例子或者是两种方法?
师父:这样子,你把这个当成是你一个怎么样?目标跟原则了,对不对?你不是说你可以马上做到这样子,但我总要给你一个怎么做的标准,你现在做不了这些没关系,但是你把这个当成你怎么样要求的目标跟理想,(K:怎么样去达到这个目标?)这个不只是一个目标,而且它是一个方法。这样可以吗?你尽量就用这个方法。比如说现在师父告诉各位说,在家居士跟出家人不一样,出家人尽量少欲知足,对不对?能够少欲知足,不是说什么都不用,要了解一件事情,出家人跟穷光蛋是不一样的概念,你不要把出家人一定当成穷光蛋,这样了解吗?出家人是说有的就不要再贪,对不对?必须要穿衣服,你穿的保暖的这样就好了。这样了解,你必须要有地方住,那有地方住,大概的生活要求可以了,这样就好了。
不要再多欲多求,在家人也是朝着这个目标,但是在家人不可能说要求到这个样子。所以在家人,师父以前曾经讲过要求的东西就是什么?第一个,生活上不要违反五戒,生活的一个需求正命上不要违反五戒,这样了解第一个不要违反五戒,因为你违反五戒而去做这些东西,那就已经超过了。所以第一个不违反五戒,第二个,你的喜欢、嗜好买的东西,不要超过你的经济负担能力范围,你就朝着这个目标去,这样了解吗?
比如说我一个月赚1万块,对不对?但是如果你要花的话,超过1万块的几率非常高,随便一动,那就是上万块的东西,包括生活衣服各方面。你就是说用这样一个方法来克制你自己,说,我每个月不管买什么吃喜欢吃喜欢用喜欢好,我要定在我这样的一个怎么样?经济能力的控制的范围之内,你这样生活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想超过的时候你就必须用这个了。
34 :37
K:我觉得那个是相对是比较极端的。但有一些比如说你看读喜欢读小说,喜欢听音乐,这些实际上在经济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你一个贪着在这里,在这个时候?
师父:在这个时候很简单,不要玩物,玩物丧志就好,不要玩物丧丧志就好了。该做的一做,怎么样?该吃的吃,该听的听,但是不要超过,不要影响到你的生活,不要影响到你的任何作息,这样子就好了。但是还是以一个方针,然后依这个原则这样做。什么叫做玩物丧志?如果你听音乐喜欢什么音乐,喜欢到没日没夜的对不对?听、闻、看,每天就是在搞这些,那就叫做玩物丧志,这就是超过了。这样了解,喜欢一个东西可以,但是要是喜欢到影响你的生活,要就叫已经不都摄六根了。这样可以。
我跟你讲像那些去追星,不管是运动明星,歌星什么星,去追那些就已经有超确实就是超过了。因为你已经把你的很多精力放在那边了,这就已经过分了。
问:养植物呢?
师父:如果不影响你的生活作息各方面,天天浇浇水没事,,但是如果说那是你的职业,那就跟没有关系。这样了解,因为这是你必须要做的工作。
这样大概大家可以,所以一个原则第一个不会违犯五戒,第二个不要玩物丧志,不要任何东西你喜欢,不要影响到你的生活,你周遭的忍这样子,基本上,在家人有点嗜好、兴趣是没问题的。
这样大概可以吗?有什么问题吗?来?
K:也就是说还是更进一步就往这边靠?
师父:当然这个就是你的目标理想,还有你的方法。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有点超过了,你就好好想,这样可以有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出家人要求就更高一点了,但是出家人必须要自我要求,各方面要求。但是要记得出家人要求少欲知足,简朴的生活不等于穷光蛋,不要用穷光蛋的标准来看,出家人觉得好像出家人就不能开车要用走的,师父要穿得破破烂烂才叫做出家人,现在是没有这样子的。
来。孙俪和你有什么问题?我只是说很简单差不多。您的麦克风你拿着要讲,必须得生活,那些生活条件,那条件那个点就是了,但是是必须得具备的,生活条件基本上有了,这样就好了。好,不要再贪求多。这个就是师父要跟大家互相勉励的。我告诉你,不是师父盯着你们的,其实你们都盯着师父。对。是不是?对不对?所以师父要是要自己过好一点,就不要度太多众生这样就好了,对不对?度越多,越多眼睛堪忍师父,有没有什么问题这边好,再来。
(3) 忍律仪
•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 精进断恶不善。 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 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 要得所求,乃舍精进。
• 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 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 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 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 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 (中10经)
这里的忍律仪就叫做法体行相,不是法体行相。
开遮持犯的持,持戒,持戒开遮持犯,开遮持犯,持戒。持戒容易吗?当然不容易。但是需不需要持?需要持。坚韧不拔,为了自己,为了他人,对不对?为了自护为了护他,为了自他的和乐,你必须要吃,而且必须要忍受很多的东西,所以布施、持戒、忍辱。其实忍也是持戒的一种功夫,也是持戒一种功夫。这里我们来看:
•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 精进断恶不善。 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 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 要得所求,乃舍精进。
意思就是说,你要修行,要非常的精进,而且这一些它就是描述,描述说身体肌肉筋骨这些东西,怎么样?要不断的这样子受到这样的磨练,你都膜拜,你都必须修行,必须持戒。
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这些都是什么?我们平常碰到这些什么跳蚤、蚊蝇、虫子, 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其实你看看,这好像有点在讲忍波罗蜜,对不对?不管人家恶声捶杖,恶声捶杖什么,对不对?拿东西要打你,对不对?亦能忍之,不忍的话怎么样?对,不忍的话有可能就会破戒,会犯戒。
- 身遇诸 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
所以我们的修行必须忍,我们持戒也必须忍,我肚子饿对不对?你能不能忍到回去再吃?我肚子饿身上又没钱,你能不能忍到回去再找东西吃。对不对?还是说肚子饿,那我就看看旁边有什么商店,或后面包店什么,进去偷他一两个面包来先来之饥止饿,对不对?如果你能忍得回到家里再吃,这就是什么?忍律仪。
就是什么有漏从忍断了,所以很多事情要必须要有一定的堪忍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堪忍性,你做外面一般的事业都要有堪忍性。你能不能做工作,然后同事讲你两句,老板讲你两句你就不高兴,老子不干了,那你这样子,永远工作永远做不好。
是哪一个公司你去的时候稍微有什么问题,老板不讲话了?都会有吗?你能不能说老子不干了,外面太乱,我要找吃,我去修行,干脆剃度出家算了。来到这边,你要修行是来怎么样?好,要忍得住,可以,没问题。然后师父讲两句,老子不干了,我干嘛没事,我也不是你儿子,没事来这边被师父骂。对。对不对?你要成就你就得堪忍,你要成就你就得堪忍。你们世间的事业是这个样子的,做生意很容易吗?HY做生意很容易吗?不容易,你不堪忍你怎么做。一点点不行,(就说)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你为什么要做?一点点不行,我不是做生意料,老子不干了,我还是去找工作。到最后怎么样?到最后可能有一个工作很适合你,绝对不是当法师,流浪汉可能会适合你,对不对?但是你当流浪汉又当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天下没有一个适合你的,所有的工作,你们在外面任何的工作要堪忍,对不对?当妈妈的需不需要堪忍?要。
当妈妈需要堪忍的,家庭主妇堪忍,忍什么?任丈夫、忍小朋友、忍儿女,对不对?各式各样的忍,这些都必须堪忍你,要不堪忍你怎么当母亲?所以说为什么父母亲,为什么父母亲伟大?因为堪忍小孩从小到大这样子,对不对?所以有一句话叫小孩睡着了,像天使,醒了像恶魔,很多的。而你们很在座很多,都是人家父母亲都是这样折磨过来的,你不堪忍吗?
连世间事都要堪忍,修行需要堪忍吗?当然需要堪忍,对不对?只记过午不食。如果你要持过午不食戒,你不只记那一个吗?对不对?有时候时间来不及了,弄了,没有吃就算了就忍了。我今天不持了,你不要(不能坚持),你就不要持这一条,你要持你不能动不动就今天不持了明天再持,哪有这样子的?你要当师父,你不忍可以吗?你要当法师要出家要修行,这些东西你不忍可以吗?人家骂你,光头,尤其香港,你二师父讲的去香港,我这不是瞎编由香港来的,香港人很不喜欢看到光头,因为他赌马赌什么看到光头,一大早不吉利,输光光。
对,他去那边吗?看到骂,光头、光头,一大早跑出来干什么?他骂你。你怎么样?骂回去吗?骂回去吗?还是他骂你拿锡杖敲他,是不是,是吧?把他理个光头是不是?
这一些你可以跟他讲理,但是问题是你可以跟他打架吗?或跟他吵吗?你跟他吵,爽了,舒服了,结果人家看起来说,人家不会说这个,人家说出家人在路上跟人家吵架,第二天上头条。
对,就上头条,出家人怎么样,现在的出家人都怎么样?对。不管说名声,你自己的修行也不好,是不是?有没有看到?所以你这一些烦恼,都是从忍,如果不忍 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我不相信说你跟他吵完了你很舒服,我想表面上很舒服,但是你吵的怒气其实就是一种烦恼,你刚吵的时候很觉得很舒服了,骂了一顿,回来,结果怎么无形中的这种烦恼其实很重。而你忍这些干什么?就是怎么样?忍则不生烦恼.忧戚。
这些难道是用强忍的吗?不能单单只是强忍,所以人家说你要强忍的话,是生忍法忍到最后什么?忍无可忍。所以第一个,忍有两个,第一个意志力上面的,你要强制的去克服,但不能光是这个样子,这样子很容易到最后压力太大,像气压锅一样,要到最后爆炸。
第二个,师父以前讲过,忍的意思是僧刻的了解叫做僧忍乐欲僧刻的了解诸法的体相,这样了解吗?对缘起法的体相真实的了解,知道一切法无非都是缘起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你慢慢用对法的知见跟了解来消融种种的不满,还有种种外来的各种考验。那么再加上你的意志力,那这种忍才是真正佛教所谓的忍,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闻:要得所求,乃舍精进。要得所求,是求到什么地步?
师父:要得所求。简单来讲得了初果,因为这里讲的是什么?阿含经,要得所求,要得初果,究竟了就得阿罗汉,你得了初果,你就可以不要再精进了,没关系。你证了初果你可以不用再精进都没关系,为什么?七生你一定证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更是不需要的,怎么样?因为你无学了,你没有所学了,烦恼都已经断尽了,你随缘帮帮众生就好了,你因为有什么?
你说为什么证了初果、阿罗汉不需要再这样子了?因为他没有什么好忍的,他都已经证悟了,所以在他的心中,没有所谓忍不忍的问题。
像各位了解吗?谢谢。好,有没有其他什么问题?
他这个就随心所欲,而不会造恶了,至少到初果,所以要得所求,所以你前面的精进,阿含经的精进,都是在断你的烦恼的,你要是不忍,你的烦恼就跟着水涨,你怎么办?你连降伏都没办法降伏,你怎么办?这个忍不是只有断烦恼的二乘,你连怎么样?菩萨道更需要忍!因为以对众生的慈悲,所以二乘的忍是为了要克制,进步降伏,然后断他的烦恼,这是二乘的。
菩萨的忍是怎么样?菩萨的重点在于什么?悲悯众生不伤害众生,两个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是他不是说完全不同了,他两个重点也不一样。这里讲的二乘的修行的忍是在于怎么样?对治烦恼。对不对?你不能忍,烦恼就起来了。所以他是在对治烦恼。
好,二乘的是在重在对治烦恼,大乘是怎么样?悲悯众生,从悲悯众生里面去利他自利,对治烦恼。所以它重点还是有点点有一些不大一样。
问:那时候这两种忍的对象都是一样的吗?还是
师父:这里都说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比如说 恶声捶杖,人家骂你或者是要打你,如果是二乘的忍就说,第一个,我不伤害你,对不对?自护护他;第二个,我不起烦恼,对不对?重点在于我不能起烦恼,因为我在降伏我自己的烦恼。但是如果是大乘的话,他会怎么样?他更重视是悲悯众生,我反手打你,我就伤害到你了。这样各位了解吗?你说那时候,你就傻傻给他打,当然不是这样子。这样就叫作笨,那不叫愚痴的,对不对?有没有什么问题?来,再来。
3 、制戒的目的
(1) 令正法久住
• 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 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 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 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 梵行久住。 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 乃至梵行久住 ,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 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 戒福利。(杂826)
好,佛陀制戒的目的,第一,这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佛陀为什么要制戒 ?他制戒 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下面有一阵骚动?
佛陀制戒的目的,在还没看经文之前,来谁有想到说佛陀制戒到底有什么目的?
来竞品。为了让那些等一下麦克风给他,一些事情,我发觉你感冒好像气力更多更强了。
JP:好像就是为了让比如说像比丘尼什么的,要养成习惯,不要去做坏事,然后何造业
师父:让修行人养成好习惯,不要去造业,是不是?好,制戒 的目的对不对?
好,我们等一下看看,里面有没有好不好?来,其他人呢?佛陀为什么要制戒 ?
H:还有一些是生活习惯上的戒,首先还有一些生活习惯,尊重了尊重好
师父: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就不打扰,
H:因为僧团要融入是比如说当地人他有些东西他不做,但是他并不违反根本的戒律,那么佛陀也会制定这样的戒律,
师父:那为什么要这样子?
H:我觉得还是也是为了悲悯众生的原因,我觉得更多一些,因为很多的事情它不涉及于烦恼。
师父:为什么要随着文化或习俗呢?为了更好地弘法利生,为了让僧团更容易生存,人家没有什么,你老是跟人家唱反调,你很难见容于这个社会。除非说他有牵扯到很重大的问题的,这样比如说社会有杀盗淫妄的习俗,你就不能随便它。对的,但是有些习俗他并没有严重有杀盗淫妄,但是你可以随顺社会的习俗,让僧团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跟接受。
好,这样可以了。54:00
还有吗?其他吗?还为你是要讲什么来?
HW:因为以前有个叫以法为本,以戒为师,应该是说的挺明白,然后如果你的戒律持的比较好,也会形成习性的话,那就相当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你身边了。
师父:以戒为师,对不对?佛陀制戒 以戒为师,时时像师父一样,有一个老师在旁边督促着你,对不对?
还有吗?没有了,我们来看看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什么?
- 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
学戒有他的福利,那么这个就是佛陀制戒的原因,他可以让这些众生学戒得到福利,谓:大师为 诸声闻制戒,大师就是谁?佛陀。
- 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 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
,你会看到调伏恶人,惭愧者得 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 梵行久住。 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 乃至梵行久住 ,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所以他提到有几个,你们算算有几个?10个。这个叫做佛陀制戒的十大目的,佛陀制戒的十大目的,等一下我会再回去。
《摩诃僧祇律》:“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制戒立说 波罗提木叉法。,叫做别解脱,就是戒律的意思。何等十: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 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那边是无惭愧人,这边是无羞人对不对?然后是
五 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 七者
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 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
这边是讲什么?这边是说还没生的烦恼让他不生,这边想办法让在现法中,就是这辈子中,能够断尽烦恼。
第十他讲什么?这就是正法久住,十者正法得久住
住孙女和你有问题是不是?就在活动辛苦。你看你活动筋骨可以活动,但是不要像是在问问题的样子。你知道师父以前你这样讲的时候,我才想起来,我以前因为比较高的那种,高中时候好动,然后在后面都跟同学在聊天讲话,然后什么都没有在上课,结果老师把我调到第一个第一个位置来。
然后第一个位置第一位置的我是不能讲话,不能讲话怎么办?睡觉,对不对?因为师父前练功夫,就高中的时候,放学都要去练跆拳道,练功那时候就很累,然后第二天累晚上又睡不着,就东摸西摸就很晚睡第二天就累,然后累的然后坐在前面对不对?刚开始就强忍着东放西放,放到最后管他的趴下去就睡着。好,被老师叫了一两次,我继续睡,老师也没办法想说给你睡,结果有一次下课铃响了,然后班长喊起立,然后师父怎么样?是这样的。因为睡得很好,他喊起立的时候师父怎么样?起来生了一个懒腰了,你坐在第一个,然后站起来,起来是后来老师马上铁青整个脸,他想说我跟你睡的一个人一节的,我都没讲你好,你要越来越难,这样就是伸一个大懒腰好。好。
好,我们再把这个看一下。
《十诵律》:“有十利:摄僧故。僧一心故。僧安乐行故。折伏高心故。不信者令得信故。已信者令增长
故。惭愧者令得安乐故。遮今世恼漏故。 断后世漏故。佛法久住故 。是名十利”。
我们等一下再来,再来慢慢看佛陀制戒的目的。所以你们从这里看起来,有没有为个人的?有;有没有为团体的?有,有没有为后面未来的人的?有,所以这个叫做制戒 的目的。
好,我们先修行10分钟,海底你是的从现在算10分钟后,ok好回调静回来。对你提早交师父不会介意。健康加强。可以。
我们再来看,佛陀为什么要制戒 ?
- 大师为 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 者信、信者增其信
59:42
我们先来看,摄僧是什么意思?把僧人维系在一起,就叫摄僧。摄有统摄、整合、粘在一起的意思,对不对?僧,在梵文字,Sangha,是大众、众人的意思,但在佛教里面叫做合和僧。就是多人,不是一个人,多人,把许多人聚合在一块,这个就叫做摄僧,就有这一块,食衣住行全部都在一起,非常了解。
僧,当然这样的状况的话,一般来讲,僧指的就是什么僧?以出家众为主。那么当然佛教里面有一种,另外一种叫贤圣僧,贤圣僧,就不是这里的僧的意思了,贤圣僧他不是专门指出家人,那个是只要是证悟开悟的,证初果以上的,都可以算,不管在家、出家,这样了解吗?那个叫做贤圣僧。但你讲那种僧,就没有太大意义的。他这里主要的指的是出家众,唯有出家众,才能用戒律把它摄合在一起。那么古代的在家众,古代学佛在印度的在家众,他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团体的,他只受五戒而已,他没有其它的太多的规章跟规约。
现在的佛教,会把在家中组织起来,然后给他们一定的规约。所以现在有在家团体,古代是没有在家具体的团体的,他只是在家学佛者,这样而已。好,所以这里的摄僧的僧主要是指出家僧,所以又叫做和合僧。
我问你,很简单,你要把一群人聚合在一起,
你要把一群人聚合在一起,
什么东西可以把他们聚合在一起?规矩、规治,你才可以把他们聚合在一起吗?
什么我问你那个小还是小妹讲的什么,你觉得很好像没有事。突然听到有一个声音好是吧?好。
规制规矩才可以把这些人契合在一起。比如说规矩规定你不能回家住,你必须剃头,你如果真的要这样子出家,你就也照规矩来。你不能说我不管我剃头可以,但是我得回家住,你不能这样子。所以它规定你必须剃头,你就是必须剃头,你要住在僧团,你就是给住在僧团,你就必须守什么规矩,对不对?
这样子这一群人在一起才会怎么样?和乐相处,才能够大家守共同的规矩跟规约,这样这一群人才能怎么样?和乐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僧,叫做有纪律有规矩的团体就叫做僧,而且这个团体不是指其他团体,是指佛教团体,有纪律有规矩的出家团体就叫做僧。当然了,他怎么样,佛制戒就是要摄僧,把这一些人用戒律把它怎么样?聚合在一起,然后这样才能修行。
来。HR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麦克风给他。
HR:这个目的它的排序是有先后的吗?
地方:有些内容它一般都是这样子排的。摄僧是最根本,顺序慢慢有它的用意,因为它必须建立在这个上面,然后一个一个才能建立上来,不是重要性递减,你说最后面的正法久住,他怎么会重要性递减?他是有一个根本条件的顺序,你要是摄僧不先讲,那讲其它的没有意义,对不对?
你要先把这些人聚在一起,接下来我们才能讲,接下来怎么要怎么做,这样可以吗?好,所以你刚才看的包括
《摩诃僧祇律》,包括《十诵律》,它的次第,次序都差不多,只是这个是讲正法久住,对不对?然后这个是梵行久住,其实它意思是一样,正法久住。
好,我们再来看:极摄僧,不知道。就比较难,极摄僧
第一个摄僧跟戒律有关的就是以戒为师;极摄僧,其它的翻译或解释都说,令僧团增长清净,就叫做极摄僧,让僧团更清净,就叫做极摄僧。所以它戒律不是说,我把你聚在一起那就了事了,它把你聚在一起之后,希望让你、大家在里面修行,能整个增长更清净,就叫做极摄僧。这样可以了。
所以他制戒不是说我把你们聚在一起,那我帮你聚在一起,叫过来,大家住在一起那就算了,不是,聚在一起要干嘛?
你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干什么?一起成长清净,增上清净对不对?让你们修行,所以叫做极摄僧,所以令僧更清净就叫做极摄僧。
好,这样可以吗?好。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来,好,麦克风给他不断的工作。梵行我想起来
JY:在印度教里面它有个什么大梵、小梵,佛教的梵跟他的梵是同义吗?
师父:梵本来就有清净的意思,梵行就叫清净行,清净行就叫做梵行。
这样了解
他跟印度就有关,他还不意思不带,但是梵
梵本来就在印度教的梵,它本来就有清净的意思,所以印度教它也是叫修梵行,佛教也叫修梵行,只是佛教讲的梵行,跟他们讲的梵行,内容意义不一样,但全部都叫梵行。如果就他们的意义上来讲,他们认为他们在修梵行,这样了解吗?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如果是修梵行的话,必须离欲界的欲望。欲界的五欲才能叫唤梵。所以印度外道他有一些修梵行的,他还是一样打坐修离五欲,清净。这样了解,所以一般如果讲梵行的话,他有一些像佛教来讲,就是指究竟的修行,但是很多梵行他必须是离欲界欲望的,才能叫梵行。所以禅修打坐也可以说是一种梵行,这样可以了解。
好,再来,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随时问。
梵行也就是原件后梵对不对?行,但是行在这里常讲梵行还少一点,少一点是不是?可以吗?好,来。
第三个,
- 不信 者信
,不信者得信,不信者得信,就是某一些人他虽然想修行,也觉得好像不错,对不对?或是在其他的某些因缘下进来的。那么在这样的僧团里面,大家的这样互相增长里面,就可以增长他的信仰跟信心,这样各位了解吗?
HR:这个是怎么通过一个直接的方式让他不信 者信?,它只是把这个人他不是说持戒叫,
师父:他主要是说,这个人在僧团里面,这样了解吗?如果你在外面那就很难。
HR:这里说的不信 者信、信者增其信,是已经在僧团里面的?
师父:他刚才不是说,摄僧,一大堆人进来,对不对?那你大家持戒律当然就增长他的清净,对不对?大家持戒律,那么刚开始有些信心还不坚固的,还是根本还没有太大信心的,在这样大家的鼓励跟清净之下,或是大家的互相增长教导之下,他容易生起信心。这样可以,所以他最后,后面的都是在讲僧团的作用,制戒之后僧团的作用。所以他有不信 者信,就是不信的人,本来不大相信,但是由于在僧团里面的这样的熏习之后,他信心慢慢增长。
HR:他不信他为什么要进僧团?
师父:对,有人会想说,我不信为什么要进僧团,他对它的不信,不是说完全不信,就是说还没有真正信心生起来。
这里很明白是这样了解吗?但是也有可能有些是不信,没有太大信仰进僧团的,(答:也有不信的先体验一下僧团,现在国内有一些寺院)有可能,但是那不是古代的意义。
比如说有些不信的怎么样?我讲个故事,现实以前师公刚开始去出家的时候,他就没有信佛教,为什么?人家因为那时候穷苦,对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孩,什么都没有,到处跟人家要吃的什么,到处就像乞丐一样,有人跟他讲说,你要吃东西去庙里,庙里去出家就有东西吃。这事实,你看他的《参学所谈》,他是这样讲的,结果他就真的跑去了,因为有东西吃。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都没有家人,你说他们怎么办?对不对?他就到处外面流浪当乞丐,后来人家就好心跟他讲说,你去山上出家就有东西吃,他真的跑去出家了。然后在里面慢慢就知道他该干嘛,有些是这个样子的,(K:泰国他们现在从小出家),从小出家,他也不一定懂,对不对?
就会也有这种状况的。但是一般的状况就是说,他可能觉得应该可以,但是信心没有那么的强,所以进去就得怎么样?让他产生信心。这是佛制戒的目的,但是不是保证。我们要讲一次,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这样,但是不是保证班,也没有进去之后产生烦恼的?有没有后来还俗的?有。所以善根如果够的进去会增长,但是有些如果真的不适合的,还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家。不适合的,佛陀也让他说,你还是回家去不要在僧团,回家你可以照做个好居士,好好护持佛法,护持僧团,护持三宝,你做出家人可能不适合,因为刚刚要怎么修行要怎么样,刚刚有讲什么?
要都摄六根,要各种忍,记得吗?按月那一摊什么忍,各种的忍,饥渴这些都要忍,对不对?你不能吃不饱就还俗去了。呵呵。
现在是比较少了,但是在民国那个战乱的年代,很多寺院是吃不饱的,你要去看师公的《参学所谈》里面就讲,外来僧来这边,(这边说)我可没有东西给你吃,你让他住住,我没有东西给你吃。然后到了晚上嘁嘁喳喳干什么?起来看,他们在后面自己煮东西,你不要想他怎么出家(人,这样不善待出家人)。因为我们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真的不知道那年代的贫苦战乱跟穷,这样师公去挂单,然后住持跟人家说,外来的没关系,你要住我可以,(自己)买东西,可没东西给你吃。
然后说真的吗?是这样子吗?真的就一天怎么都没有吃东西,也没有煮,也没有过堂,都没有。想说可能真的没东西吃,肚子饿算了喝口水跑去睡觉,睡到半夜,怎么听听叽叽喳喳的什么声音,其实你看两三个住众在后面偷煮东西吃,是不是?就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好,再来。
这个叫做不信 者信、还有什么?信者增其信。因为在僧团里面,他就是一个大熔炉,然后他会有很多善知识在里面。以前师父在福严佛学院的时候,我们会互相增长,人那时候大家都是二十五六岁对不对?二十五六岁这边有没有年轻人是二十五六岁的,没有,HR你几岁?
你31了,你看多快,你看你那时候来听经的时候几岁?你看22岁来听经理。你看二十五六岁的几个年轻人,一大群,你说不起烦恼,哪有可能?对不对?老师才几个,师公才一个,教务主任才几个,很多老师教书他不一定是待在那个地方的。你说这一群年轻人起烦恼了怎么办?起烦恼了,你周遭的同参道友会劝你,会讲道理给你听,因为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学的佛法都忘到脑后去了。事实上是如此的。这个修行,不要骗人,我们是烦恼众生,凡夫烦恼众生都会这样,而且又是年轻。
你说,师父这二十几年来,二十七八年,你有没有进步,我敢跟你讲,绝对有进步,以前常常起烦恼,现在我偶尔起烦恼,可能跟年纪大也有关系。年轻人那时候二十七八岁,我还跟同学讲过,我还想打我的同学,他年轻人他就是这样子,他那时候烦恼起来的时候,什么中观、唯识,什么阿比达摩,什么色法、无色法,真的都忘到一边去了。这时候谁来帮忙你?同学。
同参道友同学,对不对?那时候师父最好的几个同学?你二师父是一个,还有谁?如正法师是一个,还有谁?祖莲法师应该也算,以前曾经跟他吵架吵得很凶,那时候跟他吵架的时候,心里就想说,这小个子,你要不要让我以前告诉你,我一脚就让你倒。后来慢慢的调整才知道说,原来其实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对,只是刚开始可能有一些地方有所误解。如证法师父,跟你说过,我刚开始也讨厌他,二师父我是不会刚开始讨厌他了,二师父是刚开始就对他就很不错,到现在印象都不错。
如证法师我刚开始很讨厌他,但是会慢慢发现这个人面恶心善,他不是面恶,他就是一副那个样子,看起来有点讨厌很拽的样子就对了。
但是你起烦恼的时候,他还蛮能够劝你说,不要这样,其实是什么,就用佛法的道理来告诉你,然后慢慢你就能够什么?就能平静下来,过一阵子换他起烦恼了,或是换谁起烦恼了,不是说说真的师父也常常当同学的什么?抗烧疼的,对。
起烦恼了,他就说,来我跟你讲什么事,你等下有没有空,我们到后面树下去坐一下,我有事跟你讲,好不好?就讲他这样讲,讲一讲你就跟他说其实怎么样,过后他慢慢就怎么样。其实人就是这样,那一时一时的,如果没有这些同参道友,有时候你烦恼起来,没有人跟你,其实那个环节打破就好了,他就好像转弯一下子转不过而已。你把它疏导一下过了就好了。他很多人如果没有这些同参道友,他就卡在那边,他可能就不玩了,还俗去了。有些确实是这个样子,有好几个,如果没有好的同参道友,然后弄卡住了卡住,他还俗去了。所以这些就是在僧团里面同参道友的好处,这样子,就可以达到所谓的信者增其信。
所以师父在福严,刚进去的时候是在家人,刚进去的时候是在家人,说实在的,那时候也不是真的对佛教都信了,师父真的也没有多信,只是觉得很好奇,好像不错这个样子去读读看,说不定真的不错,只是真的是抱持的那个心态。
两个月后真的是怎么样?你可以说是不信 者得信,你也可以说后来信者增其信。两个月后我出家,9月开学对不对?9月1号进去的,11月2号,师父和如正法师,还有另外一个师兄,第三个,在师公的座下剃度。两个月,但是如正法师会跟你说,其实他之前有去短期出家,他说我有够倒霉。
第一次短期出家遇到如立法师,对不对?戒兄弟;第二次有够倒霉跟你一起出家。对。他第一次短期出家的时候,跟二师父是戒兄弟,同一个戒场同一个受戒的,是戒兄弟,披南传的,然后后来他短期出家,他就还俗了。结果你二师父就继续一直维持着出家身份到现在。后来如正法师就因为短期他就回去之后,再来读福严,下定决心出家,结果跟师父一起出家。
那时候我那天跟他开玩笑说,有够倒霉跟你一起出家,他说我才倒霉,跟你两个一起出家,你们两个又不是同时出家的,你们两个是。二师父是比师父早一年多,他说很奇怪我才倒霉勒,你两个又不是一起出家,我跟你两个一起出家。很多人刚开始不知道说你跟他们两个出家,他会说按魏师父说按你跟卢利法斯是一起出家,我说我们没有一一起出家。奇怪的,他说他跟你们两个一起出家,你们两个又不是到底是怎么样,他原来才发现说原来是这样子的,前后前后跟师父一起跟两个师父一起出家,他说我才倒霉,呵呵。
这个就是僧团,就是僧团来。
HR:刚刚像师父讲的这些都是僧团的作用,而不是戒律的作用?
师父:对,戒律就是维持维护僧团的。所以他把摄僧放在第一个讲,
也就是实际上之间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僧团的和保证生产的,对,把众生引入升盘中去,对是就是这个意思,明白这样了解吗?
所以佛陀制戒,他对个人来讲,创造一个美好的良好的环境,对不对?让你可以在里面修行,这是一个。
第二个,他让等一下讲到后面去了,他让这样的一股,形成一股团体的力量,团体的力量在干什么?助持正法。所以助持正好不是单一、一个个人,它是一群力量,一群团体的力量,这群团体的力量,它是守着根本的戒律跟跟这些行为,这样子你才可能保证正法的品质,还有你个人的品质。
那你说,千百年来为什么在家人不能住持正法?因为他不执持戒律对不对?他打妄语,他打大妄语,除了业力以外,谁也奈何不了他。但是如果出家了,打妄语,你必须打大妄语,你必须还俗的,所以它有这样的一个戒律的规范,所以他再怎么样他不能乱来,他乱来大家都知道了,就比较容易知道了。当然他偷偷的乱来怎么样不讲,但至少在表面上,大家知道说出家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了解。所以唯有一个和合这样子的团体,它才能保证正法品质,才能住持正法。这样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
问:这方面反复强调是惭愧者?
师父:对这方面还没讲好,不用紧张。信者得信讲完了,对不对?1:22调伏恶人,什么叫调伏恶人?他不是说十恶不赦、杀盗淫妄或是什么汪洋大盗,他不是这样,他意思是说内心比较刚强的那一种人。这样了解吗?所以他后面这边也没有说调伏恶人,他有讲什么?折伏无羞人故对不对?对,他讲折伏无羞人,然后这里讲什么?惭愧者安乐,折伏高心,这里讲折伏高心故,对不对?所以他的这里的调伏恶人,不是说他是十大恶人,枪击要犯什么。它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说心比较傲慢的,比较刚硬的,那么进入僧团,这个团体之后慢慢调柔,慢慢受大众的调整。所以人很奇怪,有些男的有些我观察到一些男的很奇怪,他脾气不好,容易发脾气,对不对?在座如果同学男众同学们或是师父的男众徒弟们,如果有这种习惯要改,他容易发脾气。好。尤其对谁最容易发脾气?老公对老婆最容易发脾气,有时候对父母亲偶尔会,但是还不敢还不大的,但是很奇怪,他在外面跟怎么样跟朋友同事或者是跟大概年龄相似的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敢随便乱发脾气的。
HR看你还笑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不知道,
我告诉你,他必须要能够让团体接受他。要了解他,必须得让大家认同他,不然他没办法在这个团体生存。他如果要让团体接受他的话,他就不能跟就像在老婆你说在家里老婆不接受,他反正那么久了管她接不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但是他在外面就不能这样子,所以他在外面不敢乱发脾气,对不对?不敢断的话不是说他不发了,偶尔还是会。但是如果他常常这样的话,会被受到同伴的排挤的。
所以一般来讲,如果长眼一点的,不长眼的不讲,长眼一点的,他真的在同伴里面,人家会说你老公很好,好好先生,但我们想想想你好,他在家里是什么样子?可能你为什么笑那么高兴呢?他们就是这样。
朋友之间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朋友大家来劝,效果很好。有可能比师父来劝效果更好,对不对?所以有什么问题,师兄弟里面来劝,对不对?同参道友之之间来劝,其实效果会得到相当好处,对不对?师父脾气以前也不好,是真的。师父理性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大好,师父替自己找个台阶了,理性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大好,师父确实是以前脾气不大好,要去练功夫,还得了。
但是这种刚强的个性慢慢在僧团里面。对。你做不好,不是一个人讲你,是很多人会讲你,很多人会讲你就慢慢要么你离开,要么你要待下来你就得接受,你就得接受。师父记得这个应该没讲过,刚刚很多讲过,这个没讲过,其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以前初级部的班长,有一次我进了僧团,差不多两年多之后,有一次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然后师父就起来,然后忏悔,然后就说其实那么两年多来,我真正发现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什么就忏悔。
忏悔完之后,我们那个时候的班长就跟我说,你等一下有空我们到哪里,坐下来,我们谈一下,我有事跟你讲,我就去了。他就跟我说,如果你今天不讲这句话,很多东西我还不大敢跟你讲,因为为什么?你绝对没办法接受的,但是你今天在班上忏悔讲了这个话之后,我觉得你是真诚的觉得自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必须改变。你既然这样,我就愿意帮助你。所以当他们讲我的一些缺点的时候,我不会认为他是在无事找我的毛病,他是真的要帮助我,把你的缺点讲给你听。但是他有讲他其实很久以前就想讲,但是时机还没成熟,因为那时候讲我可能会认为他在找我麻烦。
而且那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师父是沙弥,因为师父出了家之后,在福严你不能随便跑去受戒,我们是到了第三年,上半学期才统一受戒的。对的,所以那时候师父还是沙弥。他是比丘,但是,师父那时候比较刚强,所以我管你是沙弥比丘,然后那时候刚进去很多不好的习惯。其中一个不好的习惯,可能进去之后对导师的书读的多了一点,然后也开始有兴趣,所以读的更多了一点。
然后师父又高,比较高,所以是坐在后面,对不对?然后坐在后面,坐在我旁边的有一个是跟师父臭味相投的,一个身高一百九十几的妙境长老的徒弟,妙境长老的徒弟身高一百九十几的,那是高了很多出来。他也是还没进福严之前,他也是沙弥,但是他之前就已经是妙老的徒弟,他当了五年的沙弥,还不受戒,然后也经教看了很多,对不对?
然后我们两个就坐在后面,然后老师在前面教的时候,老师问了什么,然后那些比丘做,前面的比丘答错,答错。你知道师父跟另外一个沙弥在后面干什么?嘲笑人家,然后用一种很奇异的声音,然后一听就很很奇妙的声音,人家一听就很不舒服,那种声音嘲笑人家。然后就笑得很诡异这样子,反正反正你们在外面应该多多少少会听到那些男同学在后面取笑或什么就是那一类的声音,当然在僧团是很不好的。当然人家比丘们也知道你这种其实是很不好的,但是因为时机未成熟,很多人想跟师父讲,又怕说不能接受什么,但是你看,慢慢的一年两年时间到了,人家跟你讲,你自己也意识到这些错误。
我跟你讲,修行人都是修过来的,很少说天生就怎么样,那样的有,但是相对来少。你看很多高僧大德,你包括弘一律师对不对?他告诉你说他以前在家的时候怎么样?人家出家之后就毅然决然的对不对?抛弃这些世俗的东西修过来的,都是修过来的。
以前师公跟我讲,他年轻的时候小时候也很冲,而且个子大,一个人打四五个人,脾气很冲,他说出家跟人家打架,都是修过,要记得都是修过来的,不是示现再来的,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是修过来的,当然过去的善根一定有,但是这辈子都是努力修过来。这些刚强的个性就是怎么样?在僧团里面有戒律,由大家的共事来调,这样可以了解可以吗?
还有惭愧者得 乐住,什么叫惭愧者得 乐住呢?他做错事,他觉得这样不对,他有惭愧心,他忏悔了,在戒律里面你不能再去指责他过去的错误。
对。这样了解他做错了,他认为自己做错了,向大家惭愧,忏悔,承认自己错误,大众接受了,你不能任何状况下,你不能再去指责他过去的错误。这样子你才能让一个曾经做错事情,愿意改过的人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样?安乐、安心立命的地方,这在戒律规定很严格,你不能说你两个吵架,你看你上次什么什么,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是戒律不允许的。因为他做错什么事他已经忏悔了,你就不能吵架的时候又说他上次怎么样?翻旧账。翻旧账是最不智的行为,佛陀也规定戒律上不可以翻旧账。他怎么样有什么错,他如果忏悔了,僧团接受了,他就清净了,你就不能再去讲那过去怎么样,这个叫做什么?
惭愧者能得安乐住。所以这些戒律其实都是在干什么?不是在惩罚人,是在保护愿意修行的人,你要不愿意修行,那不愿意修行,很抱歉。如果你是根本不愿意学习的话,而且屡劝不改,你不讲而且犯的这些。对,那就请你出去。好,不怕你刚强,只怕你不愿意修行,不愿意改过;不怕你脾气个性什么不好,只怕你根本不想去改,你想学想改其实都有机会。
这个(前面的)是增长信仰,这个是让惭愧的人可以得安乐住。
这个是惭愧者得安乐住。他调伏恶人是前面讲的,后面讲的折伏无羞人,对,所以他翻译上不大一样。
HR:惭愧者得 乐住,是保护这种忏悔的形式,如果说再有人是找忏悔人的麻烦,佛陀制止这种行为?但是刚刚师父讲,如果说他这种屡教不改的人,就把他清除出去。
师父:屡教不改的人,当然要请出去,但是现在师父讲的意思是说,僧团是给这一些想修行的,愿意改过的人,可以得到一个怎么样?安静的地方可以修行,清净地方可以修行,如果那一种屡教不改,真的不行的人,到最后请出去。你说这种调伏恶人,他意思就是说,这一种虽然他是比较刚强,但是可以调伏,他愿意修行愿意改,这样可以吗?所以住不了僧团的还俗的也有一大堆。
HR:是不是还是有一个次第的,首先他让你不信者得信,然后再是信者增其信?
师父:有大概的意思的。这两个(不信者、信者)当然就一定要次第嘛,这两个(调伏恶人、惭愧者得 乐)其实调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了,这样了解吗?但是前面这几个,它一定都是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HW可以吗?可以,好好来再来。
现法防护有漏,为什么?他制戒律让你怎么样?调伏烦恼吗?不要动不动去犯贪嗔痴烦恼所带来的恶业。
未来得正对治,怎么样?未来进入僧团的人也可以得到什么?调教、调养。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现法得防护,未来可以得对治,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令 梵行久住,这是最后一个。所以他有对治现在,又有对治未来会产生的问题,接下来它可以梵行久住,正法久住,佛陀制戒,他是为了让正法可以久住,正法为什么可以久住?
是因为有一批,对不对?守同样的规矩,知见观念都是同样的、目标意义的,愿意这样子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去修行,然后形成一股僧团的力量,这一股和合大众的力量,用它来住持正法,这是佛陀真实的智慧。他不是指定谁,万一那个出问题了,对不对?出问题的机会很大,所以佛陀不指定谁来住持正法,佛陀让谁来住持正法?让僧团来住持正法。所以正法住持本在僧,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它有一定的传承,一定该守的戒律,然后形成一股有规矩有严格戒律的这种团体,利用这种团体的修行代代传承,然后把正法给传承下去。
所以我问你,第一次结集谁结集的?大迦叶召集大众来结集的,然后这里面都是谁?都是出家人。
第二次结集,还是僧众来结集的,对不对?传说的第三、第四次,全部都是僧众再结集,结集之后一代一代传下去,把正法传下去,谁在传的?还是僧团在传的。大家要正视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佛陀绝对不是把棒子交给任何单一一个人,不是把棒子交给当地任何一个人,所以基本上他佛陀也没有交给大迦叶,大迦叶是大家推出来代表,然后来作为召集人,然后来结集经教。
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虽然说有很多在家的菩萨,比如说很多菩萨,大菩萨也现在家的样子,也教导、也说法,但他只能一时的教导、说法,但不能永远的住持正法,永远的住持正法还是在僧团,所以很多大菩萨他也是现什么?出家像。
文殊师利菩萨现在看来是在家像,他很多经典里面,他现的是什么?出家像。所以这些菩萨有时候需要的时候就现出家相,有时候需要现在家像。各位了解吗?但是我们现在是在讲阿含经的,所以就不讲那种现在家相的菩萨,就以阿含经为底子来谈。
好,这样子有没有问题?这个叫做令正法久住,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 乃至梵行久住 ,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 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 戒福利。
所以比丘学戒的福利,就是你能够在这样一个清净的环境里面,去增长你的善根、信根,然后最后修行最后得证,对不对?这是现世的。
然后你不是只有这样而已,如果你这样做的话,这样可以把佛法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就僧团一代一代传下去。未来的人也能怎么样?也能得到对治,得到清净梵行的机会。然后更重要是这样子一代一代下去,就能让正法久住。所以你持戒住僧团,不是你现在的修行有没有帮助而已,更牵扯到说,你为未来的忍种下了什么?种下一棵树,未来的人可以得到树的庇阴跟树的庇护,可以乘凉修行喝水,这就是怎么样?佛治戒,然后对个人对大众,乃至对未来的一个长远的想法跟帮助。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 他行坚固 戒、恒戒、常行戒,它是有次第的?然后他是受持学戒是啥意思?
师父:受持学戒,受戒,学戒,(前面那些)都是一种表述了,没有什么太大次第,如果你去比对南传或比对其它的,它没有,它只是鼓励而已。比如说行戒坚固,不能破坏,怎么样?恒常,意思就是说,你近这一辈子都要这样做。常行,经常,很长,而且要经常对不对?然后要受持戒学戒,这样了解吗?你说师父,为什么先受持再学呢?那么多,等到你学完再去受,来不及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受了,我们怎么样不断的去学习。那你就说,师父要犯了呢?犯了的忏悔了,除了淫盗杀妄,这不能忏悔,这个就要离开僧团以外,其他的都是可以忏悔的。
HR:这10个目的,基本上都是为团体来定的,很少有针对个人的行为的制定?
师父:有啊,你看不信者得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 乐住
,这些都是个人的。因为你个人,你自己不信,那你可以增长信仰,你常会想忏悔,但是你要有一个地方可以给他,大家要容忍他,让他在那边住,对不对?不会像在外面,然后人家讲他,你看你过去又怎样,他很难修行的。
HR:但是他讲这个目的里面,很少有提到规范他个人的行为?
师父:没有,这是整体大体上,没有一个一个的细节,细节就是比丘、比丘尼戒什么慢慢去讲,不是细节上一个一个的,这时候是指大方向上的。
这样可以吗?海底你是不是有问题?
就师父现在咱们讨论的世界,您刚才说是十大目的,反正我数了半天是9个搞是吧?我眼睛有点发,一类设增速344,123四十六789,反正我是数出来9个,您说是10个我就对不上,这是1个问题。等一下后面的再把它对一对吧,好,对,
Hd:您现在说的制戒的目的,不是指的五戒?
师父:不是指五戒,这是指僧团戒。
HD:好像跟居士、普通人也没什么关系,是吧?
师父:所以师父刚刚一开始讲,不是说古代出家众有一个怎么样严格戒律的僧团,对不对?但是对在家众他比较没有去组织他们。
HD:因为前几天师父一直讲五戒,所以说我说今天这个制戒的目的跟那五戒有关系没有?
师父:当然五戒,它基本上的意义,除了说没有要形成一个僧团以外,其实五戒的制定,还有你清净僧团修行,其实像这些不信者得信,信者……这些都有可以得到同样的意义。所以很多净人或净住的,他到僧团里面去住,虽然是居士,他守五戒,但是可以同样受到怎么样?这样一个讯息。这样各位这样可以吗?好,
基本上阿含经很多时候,精神上通于在家人修行,但事项上它很多都是针对怎么样?出家众说的,这样可以吧?
好,这里面9项、10项你要比对,后面的比对,刚刚讲的这些,因为我是对你算可能是9个人,他可能因为讲对你把它算一算,看这个有没有10个。没写上。折服我们修人的。这样可以吗?
所以它前好几个版本比一比的话,它是有10个没有错,可能你的数学不是不好是很好,因为前面可能真的只有讲9个,但是这个就很明显的是讲10个。好。大同小异。好,所以他有讲《十诵律》,有讲十利,有没有看到?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这一学期来的不顾风雨的这样子的护持,还有听经闻法,听经闻法不只是你得到自己利益,还有什么?可以令正法久住,不然你们大家都不来,师父也甭讲了,正法在某一个地方就没了。好好,我们来回向。
律仪
波罗提木叉律仪(Pratimokṣa-saṃvara)
- Saṃvara:keeping back , stopping 、restraint, forbearance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何等为三?谓良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世所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何等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何等为色具足?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色具足。
- “何等力具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未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是名力具足。
- “何等为捷疾具足?谓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杂阿含经 第925经)
六根律仪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杂阿含经 第279经)
忍律仪
-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 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
- 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定,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中阿含经 第10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