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5 集聖諦 - 火供不能消災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新導向自雜阿含經 第1184經
雜阿含經 第1183經 雜阿含經 第1185經
6.2.04 祈願不能除業 6.2.06 惡業無法用水洗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拘薩羅,落腳在孫陀利河旁。這時,佛陀半夜起來打坐,因剛剃完髮不久怕受涼,就以衣覆頭。同時,河邊住了一位婆羅門,也剛好半夜起來作祭祀(火供)。他做完儀式後,想將剩餘的食物拿到河邊,供養有德行的婆羅門。

這時,佛陀聽到有聲音,就將蓋頭的衣拿下,想看看是誰。婆羅門看到佛陀時,心想:「原來是個剃頭的沙門。」就在轉身想離開時,忽然想到:「婆羅門也有剃頭的。」於是就走向佛陀問道:「你是什麼種姓的?」

佛陀很有智慧地回答:「你別問一個人的出生,你應問這個人到底做了什麼事。就像鑽木也能取火一樣,下賤種中也能出生聖人。最主要是要有智慧,心懷慚愧,精進於調伏煩惱,清淨修梵行,證得究竟真理。你想要供養的話,這是最好的時刻。」

婆羅門回答:「我以前祭祀完後,都將剩下的食物布施給其他人。從來沒見過如此的聖人,這真是最好的供養時機。」

這時,婆羅門信心增長,就想拿剛才的食物供養佛陀,佛陀卻拒絕了。那是因為在乞食受供時,不能宣說供養的福德[1]

婆羅門問佛陀:「那這些食物應該如何處理?」

佛陀就讓他將食物丟進沒有蟲蟻的水中。

當婆羅門把食物放進水中時,水中冒煙沸騰,啾啾作聲,就像將燒熱的鐵球投入冷水中一樣。婆羅門看了之後驚慌害怕,以為會發生什麼災難。便收集了一些乾柴準備火供,期望能消災解厄。佛陀見了便以偈頌勸告婆羅門:

「婆羅門以燒乾草木來作火供,

千萬別認為這是清淨之道,而能消災除難。

火供本是錯誤的供養,被誤認為是聰明的方法,

外道就是用這種方法來修行,誤以為能得清淨。

你們要放棄這種形式的火供,而生起內心的火供,

即是常不放逸地修行,常常修真實的供養,

隨時生起清淨信,起廣大布施。

如果只是作形式的火供,而不知內心的清淨,

那內心的貪欲就像火供的乾柴,

瞋恚就像生起的黑煙,妄語就是燒焦味。

舌頭是火供用的杓子,胸內就是起火處,火常燒不息。

一個修行人應自我調伏,消滅內心的火。

正信就像大河的水一樣,持淨戒能得濟度,

澄淨的流水能滅心中的火,這才是智者所讚揚的。

想要得到清淨法的智者,應在信戒的河中洗浴,

水淺不濕身,能安然地渡到對岸。

正法就像一池清水,福德能濟度眾人,

澄淨的法功德水,智者所讚嘆。

想要得到清淨法的智者,應在正法的池水中洗淨,

水淺不濕身,能安然地渡到對岸。

以真理做為調整自我的目標,並依此來攝導梵行,

慈悲才是真正的苦行,

以正法的水來清淨我們的心,

這才是智者所讚嘆的。」

【原文】《雜阿含》1184 經(T2, 320b)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2]

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時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聲,聞已,謦咳[3]作聲,卻衣現頭。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莫問所生,但當問所行。

刻木為鑽燧,亦能生於火;

下賤種姓中,生堅固牟尼。

智慧有慚愧,精進善調伏,

究竟大明際,清淨修梵行。

而今正是時,應奉施餘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求福修供養,

遇得見大士,三時最勝尊,

若不見佛者,當更施餘人。」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說偈而得食廣說。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蟲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4]。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豎,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干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怪。

世尊見彼集聚干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怪。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焚燒乾草木,莫呼是淨道,能卻諸災患。

此則惡供養,而謂為黠慧;作如是因緣,外道取修淨。

汝今棄薪火,起內火熾然,常修不放逸,常富於供養,

處處興淨信,廣施設大會。心意為束薪,瞋恚黑煙起,

妄語為塵味,口舌為木杓,胸懷燃火處,慾火常熾然。

當善自調伏,消滅士夫火,正信為大河,淨戒為度濟,

澄淨清流水,智者之所嘆!人中淨天德,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正法為深淵[5],福德為下濟[6]

澄淨水充滿,智者所讚嘆!人中天淨德,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真諦善調御,攝護修梵行,

慈悲為苦行,真實心清淨,沐浴以正法,智者所稱嘆。」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7]而去。

【析辨】

「火供」梵文homa,音譯為護摩,是印度教傳統的修行方法。在原始的印度吠陀(Veda)中,人們經由祭祀來求得諸神的護佑。在祭祀時,婆羅門(brāhman)祭司將所有的供品投入火中(配合咒語),再經由火神(agni)傳遞給天神,這樣神才能享用到供祭品[8]。這些吠陀的祭祀方法,在大小乘經典中曾不斷地被佛所呵責,本經就是最好的範例。佛陀認為這些祭祀方法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如若因此而殺生則更造種種罪。佛也在《法句經》中告訴羅摩達長者,百年事奉諸天祭祀火神(以火供祭神),不如須臾布施眾生供養有德者[9]。由此可知,佛教強調的是善惡行為的業感相應論。要想消災解難,與其祭供諸神不如多行善事造善業。

令人扼腕的是,在印度佛教發展的後期,為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許多印度教的儀式被吸收到密教中來。其形式不變,只是將祭奉的對象由神改為佛菩薩而已。如今許多弘法者不了解「火供」被吸收進佛教只是一種方便的適應,還特別強調「火供」的效用和功德,而到處去做火供。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在各地傳播,藏密中的火供也慢慢流行起來,進而受到不恰當的利用。聽說幾年前在大陸,有台灣的法師燒了幾百斤的白米做火供,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和百姓的不滿。要知道,現今糧食缺乏,幾百斤的白米可以救助多少的貧民。這種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做法不僅會引起民怨,也醜累了佛教。想想看,如果這位法師能有些許的正見,將白米轉為對貧民的救助,那應該是多大的功德!學佛的出家在家大德們,還是應以正見為導,以蒼生為念吧!

  1. 《雜阿含》98經:「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T2,27a) 
  2. 孫陀利河(巴利Sundarikā)為憍薩羅國境內的一條河,傳說在河中洗浴能洗去罪業。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II-1251.
  3. 謦咳:輕咳。「謦」,讀音同「慶」。
  4. 此處佛陀的用意是在施展神通教導此婆羅門嗎?可能是由於佛陀想藉此作為一個機緣告訴此婆羅門火供是不正確的行為。
  5. 深淵:水。
  6. 下濟:救濟,濟度。
  7. 復道:照原先來的道路回去。
  8. Bodewitz, H W. The daily evening and morning offering(Agnihotra)according to the Brāhmaṇas(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3)1-15.
  9. 「雖終百歲,奉事火祠,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T4,56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