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 道圣谛 - 盗香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定向自雜阿含經 第1338經
杂阿含经 第1337经 杂阿含经 第1339经
8.14 道圣谛 - 邪盛大会 8.16 道圣谛 - 四口食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有一位比丘来到拘萨罗国,住在一个园林中。这位比丘有眼疾,他老师教他闻钵昙摩花,对眼疾有疗效。这位比丘便到莲花池旁,迎风而坐,随风闻花香。这时,主管水池的花神问比丘:“为何偷花香?你现在就是个盗香贼!”比丘一听,就用偈颂回答:

“没坏也没被拿走,只是远远闻花香,

你为什么诬赖我,说我是个盗香贼?”

花神也用偈回答:

“没问人家给不给,世间就称为小偷,

没人答应要给你,你擅自作主拿走,

从世间共识而言,你就是个盗香贼。”

这时,有一个人来水池边,将莲藕连根拔走了。比丘看到了就质问花神说:

“现在这个人,把根弄断了,连根拔走了,

就是奸狡人,为何不阻止,只管我闻香。”

花神回答:

“狂乱奸狡的恶人,就像肮脏乳母衣,

没什么好再说的,但你是可劝导的。

坏色衣看不出脏,黑衣染墨也不污,

狂乱奸狡凶恶人,没人愿跟他往来。

白布小污都不行,智者小过像大过,

就像白贝壳染墨,虽很小却很清楚。

常求清净行的人,无结缚而离烦恼,

就算有毛发般恶,看起来如泰山大。”

比丘惭愧地回答:

“善哉说得好,以法教导我,

以后有过错,时常提醒我。”

花神说:

“我又不是你的奴仆,也没人把我送给你,

为什么我要跟随你,又要时时地提醒你。

你应该常自我觉照,好坏要自己去判断。”

花神说完后,比丘就很欢喜地离去。之后,这位比丘就找了一个清净的地方,专精思惟,断种种烦恼,成了阿罗汉。

【原文】《杂阿含》1338经(T2, 369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拘萨罗人间,止一林中。时,彼比丘有眼患,受师教,应嗅钵昙摩花[1]。时,彼比丘受师教已,往至钵昙摩池侧,于池岸边,迎风而坐,随风嗅香。时,有天神,主此池者,语比丘言:“何以盗华?汝今便是盗香贼也!”

尔时,比丘说偈答言:

“不坏亦不夺,远住随嗅香,

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

尔时,天神复说偈言:

“不求而不舍,世间名为贼,汝今人不与,  

而自一向取,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时,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尔时,比丘为彼天神而说偈言:

“如今彼士夫,断截分陀利,

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

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

时,彼天神说偈答言:

“狂乱奸狡人, 犹如乳母衣[2],何足加其言,宜堪与汝语。

袈裟污不现, 黑衣墨不污, 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

蝇脚污素帛, 明者小过现, 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

常从彼求净[3],无结离烦恼, 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

时,彼比丘复说偈言:

“善哉善哉说,以义安慰我,

汝可常为我,数数说斯偈。”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我非汝买奴,亦非人与汝,

何为常随汝,数数相告语。

汝今自当知,彼彼饶益事。”

时,彼天子说是偈已,彼比丘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析辨】

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内容阐述了对不同修行程度的人,道德标准的要求不同。在中道佛学会,我常告诉学员们:如果只是来中道参观了解一下,或只是有兴趣而听听课,那我会待你们像客人一样,客客气气的,让人觉得师父很慈悲、很客气。但是如果你进一步真想学佛而三归五戒,那就是佛教的入门弟子,我就会严格一点地要求,时时提醒和教导。如果是有心想出家修行的,那我就得严格教育,高标准地要求。

以前恩师上真下华老和尚在佛学院时,对学生非常地严厉,致使学生都很怕他,甚至有些学生因常被呵责而离开学院。曾有其他长老和法师们建议老和尚说,能有男众出家想读书不容易,应多鼓励,免得人跑光了。老和尚回答:“我宁愿他们现在讨厌我,也不想看到他们以后误人子弟,败坏佛教。”恩师的教诫二十多年来,一直铭记在心,时至今日为人师长时才能真正体会。现今,有许多年轻的出家众,出家没几年,就成为一方的住持。由于不曾受过僧团的严格训练,知见不清,道心也不坚固。他们常常行为不检,败坏佛门,让人禁不住感叹严师不再。

  1. 钵昙摩花(巴利Paduma)为莲花或红莲花之义。PTS P-E Dictionary, 410.
  2. 指衣服很脏,因为乳母的衣服常被小孩吐奶之故。
  3. “常从彼求净”一句,巴利niccaṃ sucigavesinnicca是“常常”,suci是“清净”,gavesin是“追求者”,所以是“常求清净者”,白话译为“常求清净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