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 道聖諦 - 智慧之根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新導向自雜阿含經 第398經
雜阿含經 第397經 雜阿含經 第399經
8.07 道聖諦 - 三種作田 8.09 道聖諦 - 莫作世間思惟

有一次,佛陀住在鹿野苑中。這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譬如小棉團或者小木棉花團,將它放在十字路口,四方風一吹,就會隨風而飄[1]。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修行人,對四聖諦沒有真實的知見,就會隨便聽人亂說,輕易相信別人所說的。這是因為這個人過去沒有修習智慧的緣故。相反的,就像因陀羅柱是銅鐵鑄成的,基座深埋入地中,四方再強的風都吹不動。同樣的道理,一個修行人如果對四聖諦能有如實的知見,對於修行解脫之路,就不會隨便聽人亂說,輕易相信別人所說的。這是因為過去的熏習,智慧堅固,所以不會道聽塗說。因此,比丘們!對四聖諦還沒有真正了解學習的,應起精進心,起強烈的學習欲望,趕快學習。」

【原文】《雜阿含》398經(T2, 107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2],置四衢道頭[3],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4],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5]

譬如因陀羅柱[6],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析辨】

對照本經,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學佛者的一個大毛病,就是知見不清楚,隨便道聽塗說。如今社會資訊發達,學佛的環境複雜。除了正統的寺院宗派外,到處充斥着各種邪門歪道,到處自稱是活佛、開悟者或佛菩薩再來示現者。當一位學佛者因不聽經聞法,導致知見不清時,就很容易受騙上當而誤入歧途。就如本經所比喻的,木棉花隨風而飄,吹東風就往西邊飄,吹西風就往東邊飄。那要如何才能知見清淨,不受人隨便蠱惑呢?佛陀已經告訴我們了:對四聖諦還沒有真正了解學習的,應起精進心,起強烈的學習欲望,趕快學習。經過對四聖諦的不斷學習,當正見如因陀羅柱一樣堅固時,就不會再道聽塗說,隨風擺動了。

  1. 這裏會特別強調十字路口,意思是指綿花會隨任何方向吹來的風而飄,如吹東風就飄向西方。比喻知見不清就會隨便聽人胡說。
  2. 劫貝華(巴利文kappāsa)即木棉花(《相應部》56-39)。
  3. 四衢道(巴利文catumahāpathe)直譯為「四大道」,即十字路口的意思。同上
  4. 「常觀他面」一句,南傳作「仰視……的臉」( 巴利文mukhaṃullokenti),「仰視」(巴利文ullokenti),也有「期待」、「尋找」的意思(《相應部》56-39)。所以「常觀他面」意味着看着對方想從對方身上找到答案。
  5. 這裏的「宿習」,南傳唯作「已見」(sudiṭṭhatta)。本經末則作「本隨習」,所以並非指過去生中,而是指過去的學習。
  6. 「因陀羅柱」(indakhīla),「因陀羅」(梵語作Indra)即「釋提桓因」又譯為「王」。「因陀羅柱」依PTS英巴辭典的解說,這是城門前的標竿、樁或圓柱 (A threshold,a large slab of stone let into the ground at the entrance of a house;a pillar in front of a city gate),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