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第46经
杂阿含经 第45经 | 杂阿含经 第47经 |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1];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若可阂[2]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3]。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4],是故名想受阴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为作
[5]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别知
[6]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诸比丘!
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7],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著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于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著;不系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卑下、种子
封滞、五转、七
二系著及觉
三世阴世食
- ↑ 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以宿命智观察过去世的种种)无论是已经知道的、未来将要知道的,以及现在正知道的一切,都离不开此五受阴的范围。
- ↑ “阂”(音“害”,意思是“阻隔;妨碍”),南传作“变坏”(ruppati,动词,另译为“被恼害;被压迫;被改变),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变形;不成形”(it is deformed)。另外阂字的英文解释为“blocked or separated; to prevent”。
- ↑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所谓可以阻碍是指:若用手、石头、木杖、刀,或是冷、热,或是口渴、饥饿,或是被蚊蝇、各种毒虫、风雨等的触扰,这就是触碍,所以有触碍的事物就是色受阴。
- ↑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心中浮现一些相、心中浮现很多相、心中浮现广大没有边际的相、什么物质都没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现的相。又译为“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 ↑ 为作:行为造作。
- ↑ 辨别认知。
- ↑ “被色所食”(rūpena khajjām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色吞噬”(being devoured by form)。按:《显扬真义》说:这里不像狗撕拉肉吃那样,而是如被穿上污染的衣服,以其因由有恼迫而说:“衣服吃我”(khādati maṃ vattha’’nti)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