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第46經
雜阿含經 第45經 | 雜阿含經 第47經 |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1];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若可閡[2]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3]。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4],是故名想受阴
。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为作
[5]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别知
[6]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諸比丘!
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7],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著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於何滅而不增?色滅而不增,受、想、行、識滅而不增。於何退而不進?色退而不進,受、想、行、識退而不進。於何滅而不起?色滅而不起,受、想、行、識滅而不起。於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識舍而不取。
「滅而不增,寂滅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著;不系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卑下、種子
封滯、五轉、七
二系著及覺
三世陰世食
- ↑ 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以宿命智觀察過去世的種種)無論是已經知道的、未來將要知道的,以及現在正知道的一切,都離不開此五受陰的範圍。
- ↑ 「閡」(音「害」,意思是「阻隔;妨礙」),南傳作「變壞」(ruppati,動詞,另譯為「被惱害;被壓迫;被改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變形;不成形」(it is deformed)。另外閡字的英文解釋為「blocked or separated; to prevent」。
- ↑ 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所謂可以阻礙是指:若用手、石頭、木杖、刀,或是冷、熱,或是口渴、饑餓,或是被蚊蠅、各種毒蟲、風雨等的觸擾,這就是觸礙,所以有觸礙的事物就是色受陰。
- ↑ 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心中浮現一些相、心中浮現很多相、心中浮現廣大沒有邊際的相、什麼物質都沒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現的相。又譯為「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
- ↑ 為作:行為造作。
- ↑ 辨別認知。
- ↑ 「被色所食」(rūpena khajjām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色吞噬」(being devoured by form)。按:《顯揚真義》說:這裡不像狗撕拉肉吃那樣,而是如被穿上污染的衣服,以其因由有惱迫而說:「衣服吃我」(khādati maṃ vattha』』nti)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