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 苦圣谛 - 身受心不受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定向自雜阿含經 第470經
杂阿含经 第469经 杂阿含经 第471经
5.04 苦圣谛 - 究竟义说苦 5.06 苦圣谛 - 五蕴世间

有一次,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这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愚痴无闻凡夫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也会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各位比丘们!这样的话,凡夫和圣人有何差别呢?”

比丘们回答:“善哉!世尊!请为我们开示吧!”

佛告诉比丘们:“注意听!好好思考!一般凡夫身体受到伤害时,会有极大的痛苦,如果受伤太重而快死亡时,会产生很大的怨恨忧愁,甚至会嚎啕大哭、精神错乱。这时,会有两种苦受:身体的疼痛和心里的忧苦。就像一个人身中了两支毒箭一样,产生极大的痛苦,这就是一般凡夫的情况。为什么呢?没有听闻佛法的凡夫,不了解佛法,沉沦于世俗的快乐,就会被贪欲所系缚。当遇上不如意的事而心生痛苦时,就被瞋恚所系缚。凡夫愚蠢不能真实地了解这两种受产生和消失的原因,不知它们的过患,也不了解必须要脱离它们的控制。由于不能了解这两种受的真相,就在不苦不乐受的当下,还是不能脱离愚痴的系缚。所以凡夫无论是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都被贪、瞋、痴所系缚,也就是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佛陀接着说:“相反的,学佛的圣弟子们,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快死亡时,不会产生怨恨忧愁,也不会嚎啕大哭或精神错乱。在当下只有一种受,就是会有身受(生理的痛),但不会产生心受(怨恨忧愁)。就像一个人只中一支毒箭,只受一支毒箭的苦,不会受第二支的苦,这即是这里所说的身受心不受。圣弟子们,遇到快乐的事不会起贪,遇上痛苦的事不会起瞋,因为能完全认清苦、乐二受的真相,所以当起不苦不乐受时,也不会被痴所系缚。不被贪、瞋、痴所系缚,当然就不会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所系缚。”

【原文】《杂阿含》470经(T2, 119c)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1]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癡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2],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

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

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3],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析辨】

本经为大家厘清了一个十分重要却为许多学佛人所模糊的概念,即佛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 苦,是烦恼纠结的心苦,而不是生理的病痛苦。就身体病痛而言,无常败坏的迫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就连佛陀当年也曾遭受各种身体的病痛之苦。尽管身体的病痛可以用种种方法减轻,但是人的身体总是会败坏的,这本就是世间的真相,自然不会是佛教要解决的根本意义上的苦。

佛教要解决的苦是我们内心烦恼的纠结,这是苦迫的真正来源,也是生死的根源。而内心烦恼的纠结是主观的感受,是世俗一切方法所无法根本解决的,唯有依于佛教的出世间法才能彻底解决。如果依于佛法的修行,我执越轻,越放得下对身心的执著,相对的也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对生理病痛的苦受。因为越是执著于身心,越容易将身心的苦痛放大。这犹如心量大常布施者,即使遗失了再多的财物,也很容易放下,不会有太多的忧悲苦恼。而一个悭吝不舍者,任何小东西的失去,都会感觉是一场灾难,辗转纠结不断。

  1. 此地方多了一句:“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比对上下文,应为重复多出。
  2. 于苦触受:或应为“为苦受触”?与前文“为乐受触”呼应。Ywsz, 4-24-2022
  3. 身死不堕数:身躯死亡后不落入轮回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