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第493經
雜阿含經 第492經 | 雜阿含經 第494經 |
如是我聞:
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1]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2]?』若不覺者[3],當於境界,或於淨相[4],若愛欲起,違於遠離[5]。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6],行不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7],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8]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9]。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10]。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11]。
- ↑ 阿練若比丘:離開聚落,寂靜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練若」指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
- ↑ 心中自覺有欲想不:心是否已經做到真正的離欲。
- ↑ 若不覺者:如果沒有覺察到貪念。相當的《本事經》經文作:「若不覺有內貪欲纏,汝等復應審諦觀察:『我今為有內貪欲纏,而不覺耶?我今為無內貪欲纏,而不覺耶?』」
- ↑ 淨相:在這裏特指令人喜愛的影像,也就是「不淨觀」所對治的相。
- ↑ 如果修行者思維美好的境界、影像時仍然會產生愛欲,則說明心還沒有做到真正的離欲解脫。
- ↑ 修下方便:修行的方法不純熟、不適合、或不正確。
- ↑ 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如前譬喻,隨着愛欲隨波逐流。
- ↑ 自記:自己記說。
- ↑ 順趣浚註:(向解脫)傾注、匯流。
- ↑ 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猶如鳥類的羽毛投入火中則會收縮捲起來,不再能舒展開。(以此譬喻證得離欲解脫是不可逆的,不會再沉迷五欲。)「翮」是羽毛中的硬梗,或指翅膀,讀音同「何」。
- ↑ 有關此經的更多探討可參考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