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緣起法 - 預知未來
雜阿含經 第53經 | 雜阿含經 第55經 |
3.05 緣起.苦.無常無我 | 3.07 喪子 |
有一次,佛住在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這時,毘迦多魯迦聚落有婆羅門來參見佛陀,在問安後,告訴佛陀:「瞿曇!我有一位很年輕的弟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大家算命看相,非常的準確。他說會發生的一定會發生,不會發生的一定不會發生,他說會成的就一定能成,不能成的一定不成。瞿曇!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佛陀回答:「暫且不管你那年輕弟子的事,我先問你一些問題,你應該怎麼回答就怎麼回答。婆羅門!你覺得色是否沒有不變的本質?」婆羅門回答:「是的!」佛接著問:「受、想、行、識也是沒有本質的嗎?」婆羅門回答:「是的!」
佛陀再問:「你剛剛說年輕弟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大家算命看相,非常的準確,能預知未來等事,是否是真的?」婆羅門回答:「是的!」
佛陀問婆羅門:「既然如此,你覺得色能維持百年不滅壞,還是不斷地生滅?同樣地,受、想、行、識能百年不變壞,還是剎那生滅?」婆羅門回答:「五蘊身心當然是不斷生滅變化了!」
得到答案後,佛陀便說:「這樣的話,這跟你說你的年輕弟子能看相吉凶預知未來的說法不就矛盾了嗎?」婆羅門回答:「確實是有點矛盾!」佛陀最後再問婆羅門:「我現在所說的無常法和你年輕弟子能預知未來的說法,哪一個更殊勝?」婆羅門深思了一陣後,回答:「世尊啊!您的說法才是契合真理。誠如佛陀的開示,將正法給顯現揭示出來,就好比有人溺水,能將他給救上岸;有人迷路了,能給予其指引;有人愚昧,能給予智慧的明燈。世尊巧妙的說法,顯示了真理正法。」
【原文】《雜阿含》54 經(T2, 13a)
彼时,毘迦多鲁迦聚落有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占相吉凶,言有必有,言无必无,言成必成,言坏必坏。瞿昙!于意云何?”
佛告婆罗门:“且置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婆罗门!于意云何?色本无种[1]耶?”
答曰:“如是,世尊!”
“受、想、行、识本无种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汝言我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作如是说,言有必有,言无必无,知见非不实耶?”
婆罗门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受、想、行、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大众说,成者不坏,知见非不异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此法彼法,此说彼说,何者为胜?”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此如法说,如佛所说显现开发。譬如有人溺水能救,获囚能救,迷方示路,暗惠明灯。世尊今日善说胜法,亦复如是显现开发。”
佛说此经已,毘迦多鲁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礼足而去。[2]
【析辨】
本經雖不像前幾經,有很強的哲理性,卻對現代的學佛者有著很大的啟發和警醒作用。許多佛教徒雖學佛多年,然而對佛陀的教說,特別是緣起四聖諦卻沒有建立正確深刻的認識,也就是沒有養成正見,因此對於算命、占相吉凶等這些世俗法術戀戀不捨。本經所描述的婆羅門弟子,也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或遇見的。如:常有信眾跟我說,某某上師或老師有神通,能預知未來,能幫人看相、醫病、轉運、看風水等等,而且說的神乎其神。從本經可知,這樣的事情,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已親自遇到過。
本經帶給我們的啓示在於:儘管佛陀有廣大的神通力,無人能出其右,但當佛陀遇到這種事時,卻並沒有以神通對神通、咒術對咒術的方式,令對方信服。而是用佛教的根本法理來破斥,使大家知道佛法的殊勝之處。
在《阿含經》中,佛陀對此類咒術神通等世俗伎術,是從兩方面來破斥的。
(一)無常觀:既然世間的一切都是剎那變化無常的,又怎麼可能準確地預知未來呢。依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檢視一個學佛者對佛說的根本教法 ––「緣起」到底肯認到什麼程度。如果真實的信受緣起法,那也必定深信一切無常、無我。既然深信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又怎麼會相信人可以精準地預知未來成敗和吉凶呢!請各位謹記在心:佛教講的是因緣法,任何事只要因緣具足了自然能成就。如果因緣不具足,看相吉凶預測未來又有何意義呢,唯徒增煩惱而已。
(二)究竟之道:在佛教經典中雖也常提到六種神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盡通,但更注重漏盡通。因為前五種神通是共世間和外道的,唯有漏盡通才能解脫生死輪迴之苦,是真正幫助眾生的究竟之道。因此,出世之法才是世間至寶。如真能深知這世間至寶的價值,又怎會轉身去信受世間的生死有漏的神通呢?
此外,也有人會認為,如果神通對世間相對的利益有幫助,那方便使用又何妨。殊不知,這一句「方便」對追求無上道會造成多大的障礙。假借神通的宗教詐騙以及神通所帶來的後遺症我們暫且遑論,單就迷信神通,無論真假,對一般凡夫而言,絕對是障道之法。首先,一般人知見觀念不清,容易將神通和修行混為一談,以有無神通為修行程度的判斷標準,這自然障礙了正法的修學。再說,一般人煩惱重,對世俗的欲望強,容易以神通來追求世間的欲樂,導至荒廢了對正法的追求。因此學佛者對神通的態度不可不謹慎。
- ↑ 種:不变的本质。
- ↑ 其它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