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0 集圣谛 - 凡圣的分界(断三结)

杂阿含经 第891经 杂阿含经 第893经
6.1.09 集圣谛 - 食子喻 6.1.11 集圣谛 - 萨迦耶见

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佛陀告诉比丘们:“有内六入处,就是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如果能对此内六入处做真实地观察并得到胜解,就称为随信行,就能超凡入圣,即使没有当下证得须陀洹,命终前也一定能证得。如果再以更深的智慧做观察并得到胜解的话,就称为随法行,就能超凡入圣。即使没有当下证得须陀洹,命终前也一定能证须陀洹。如果对此法(六内入处)如实观察就能起正智,断三结,即身见、戒取、疑,就称为须陀洹。证须陀洹的人,一定不会再堕恶道,一定会得正觉,七次人天轮回,能究竟脱离苦海。如果对这些法再不断地观察起正智,最后就能得阿罗汉,断一切烦恼。”

【原文】《杂阿含》892经(T2, 224c)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1],名为信行[2],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3],名为法行,超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决定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4]

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亦如上说。

【析辨】

三结是身见、戒禁取和疑。身见是根本的我执见,不但是三结的根本,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旦断了,其余一切烦恼也就能自动渐渐止息。戒禁取是指错误的修行方法,持无意义的戒行,或种种不顺解脱的苦行。一位能断身见的圣人,其修行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当然不可能有戒禁取。疑是对三宝、四谛真实性的不确定。能断身见证果者,对四谛当然不会疑惑,四谛为法,对法无疑惑当然对佛和僧也必确信无疑。三结断是凡圣的分界,在解脱道中即能证初果,最迟七生就能灭尽一切烦恼得究竟涅槃。在菩萨道来说,三结断即能得初地。

现在佛教界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动不动就传说某某上师或老师开悟了,或明心见性了。然而却根本无法具体说明,到底悟了什么、明了什么心、见了什么性。更荒谬的是,这些自称开悟见性的人,常是连缘起、四谛乃至三结等等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依阿含经以来的正统印度佛教而言,真正的开悟必当是如本经所说的,断三结证初果。所谓开悟即是悟(现观)四谛,明心即三结断,见性即见缘起法性。对于末法时期的种种乱象,有心学正法者不可不谨慎,明辨是非。

  1. “于此六法观察忍”一句《相应部》25:1-10:作ime dhamme evaṃ saddahati adhimuccati,笔者译:于法如此的胜解与信受。
  2. “信行”和下文提到的“法行”指的是根性不同的两种修行人,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讲:“随信行是个性惯习于信顺,一切随信心而转的。这类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师长只要叫他怎么做去就得了。他并不想追求所以然,怎么说,就怎么信、怎么行。这类根性,切勿给他详细开示,说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涂起来。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主要是亲近善知识,依师长的教授而修学的,简单直捷,提起便行,从修习的经验中,渐长智慧。可是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惯习于理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问到底。听了师长的教导,要加上自己的观察、推求、参证经论。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才深信不疑,精进修学。这类的根机是利根,因为法行人更有引导人进修的能力。这二类根性,都是信智不离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学的如此,就是证了果,也还是个性不同的”。
  3. “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ime dhammā evaṃ paññāya mattaso nijjhānaṃ khamanti,在详细(mattaso)地审查(nijjhānaṃ)后,而能信受(khamanti)这些法。同上
  4.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恚、痴,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痴。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