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 集圣谛 - 如影随形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上一节 五上分结 下一节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杂阿含经 第1232经 杂阿含经 第1234经

有一次,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城中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大富长者叫摩诃男,死后没有任何后代可以继承他的财产,所以波斯匿王就将其财产没收归公。由于他的家产庞大,波斯匿王亲自盘查了好几天。事后他风尘仆仆地来拜见佛陀。世尊问国王:“你风尘仆仆、满脸倦容地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国王就将摩诃男非常有钱,但却很吝,不但对人刻薄,自己也异常节俭等事告诉了佛陀。佛陀就对国王说:“摩诃男过去生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但是他心不清净,也不恭敬,不但没有亲自供养,供养后还后悔。由于供养辟支佛的功德,所以七次投生三十三天,七次投生为舍卫国的贵族。又由于布施时,心不清净、态度不好又反悔,所以一生只能粗茶破衣,享受不到财富。此外摩诃男在过去生中,曾杀害他的异母兄弟并强夺其财产,因此死后堕地狱中长期受苦。受地狱报后,又七次投生舍卫国,每次都以无后代、财产充公告终。摩诃男过去生中的布施功德,这辈子已完全耗尽,再加上为人悭吝,造了许多过恶,所以死后必下地狱。”

波斯匿王问佛陀:“世尊!摩诃男现在是否已下地狱受苦?”佛陀回答:“是的”。

最后佛陀再以偈颂说道:

“业唯有善恶,一旦造作了,就是自己的。

无论生或死,业力永跟随,就像影随人。

粮食不足者,旅途多苦难,不修善德者,

必堕于恶道。充足的粮食,旅途乐安稳。

厚积福德者,善道受安乐,长时远游者,

平安回故乡,宗亲善知识,欢乐庆归来。

善积福德者,死后再投生,亲友见到他,

自然生喜乐。所以应修福,福业长跟随。

福德能为人,建立他世乐,是天所赞叹。

因为修正行,不毁于今生,死后能生天。”

【原文】《杂阿含》1233经(T2, 337b)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命终无有儿息。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挍阅财物,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倦。”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1]身,从其舍来。”

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馀财!世尊!彼摩诃男在世之时,衣恶食……”如上广说[2]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3],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于沙门!’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以彼施辟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与,施后随悔故,在所生处,虽得财富,犹故受用衣、麤食、麤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4]上妙色、声、香、味、触,以自安身。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地狱中。彼馀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大王!摩诃男长者今此寿终,过去施报尽于此身。以彼悭贪,于财放逸,因造过恶,于此命终已,堕地狱受极苦恼!”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狱!”

时,波斯匿王念彼垂泣,以衣拭泪,而说偈言:

「財物真金寶,象馬莊嚴具,

奴婢諸僮使,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如影之隨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

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不修功德者,

必逕惡道苦。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如人遠遊行,

歲久安隱歸,宗親善知識,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此沒生他世,彼諸親眷屬,

見則心歡喜。是故當修福,積集期永久。

福德能為人,建立他世樂,福德天所歎,

等修正行故,現世人不毀,終則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析辨】

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人们的家庭、儿女观念很重。有许多人努力辛苦了一辈子,舍不得吃、穿,也不肯布施,总想着为儿女留下一些财产,希望他们生活无忧,幸福快乐。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留下一堆产业,却是给儿女去造业、去浪费福报,甚至犯罪。富二代多败家,就是这种传统观念所造恶果的最佳写照。事实上,养儿育女虽是因缘的责任,但却不是一生的包袱。当儿女还小时,尽己所能给予应有的抚养,并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责任。当他们成长到足以独立自主时,责任因缘已了,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时就要像经中佛陀所告诫的,为自己留下长途旅行的资粮,即多行善布施积福。这样不但能够自利助他,下半辈子生活无忧,来世更能投生善趣。

以笔者在加拿大二十年来的生活观察,在这方面西方人通常比中国人做的要好一些。一般他们不太会专为儿女留财产,大多是自己的财产自己享用,另外就是捐助各大慈善机构。这似乎更合于佛教无私利他的精神。当然,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得到呢?看了本经中佛陀所揭示的真相,到底是要留钱给儿女去享受、造业(无继承人就归公),还是为自己多积善修德,为长途旅行做资粮,相信有智慧的人并不是那么难以抉择的!

至于布施的圆满与否,佛陀在本经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原则条件:一、清净心:即布施时,纯粹是依于他人的需要而发慈悲心帮助,而不能夹杂其他意图。二、舍悭贪:布施外助于人是利他,内舍悭贪是自利。悭吝是贪烦恼的等流,发清净心布施是对治悭吝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三、尊重施:无论布施的对象是谁,都必须以尊重对方的态度来布施,切莫表现出轻蔑、随便、高高在上的态度。尊重施不但能让受施者感受尊重而没有受施的压力,更能让行施者降伏我慢,消减我执的力量。大家应谨记,世间是无常变化的,所有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忙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四、无悔施:布施的最后要件就是要施而无悔。上说布施外而悲心利他,内而舍贪自利。大凡会布施后心生悔变,主要是因为悲心不足或太过悭吝。我们常看到许多人,家境富裕却受用不到,是典型的富贵命而乞丐身,这都是过去生中常施而生悔的缘故。所以想修布施功德者,切记莫施而生悔。

  1. 坌:灰尘。读音同“笨”。
  2. 如上广说指《杂阿含》1232经:“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多财巨富,藏积真金至百千亿,况复余财!世尊!摩诃男长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麤碎米、食豆羹、食腐败姜,著麤布衣、单皮革屣,乘羸败车,戴树叶盖,未曾闻其供养施与沙门、婆罗门,给恤贫苦、行路顿乏、诸乞匃者;闭门而食,莫令沙门、婆罗门、贫穷、行路、诸乞匃者见之。’”(T2,337a)
  3. 多迦罗尸弃(巴利Tagarasikkhi)可译为习香、修香、练香等。
  4. 初不尝得:从来不曾得到。这里的“初”是从来、始终的意思,用于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