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如實知見》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如實知見》,Knowing and Seeing,止觀禪修的指導與問答(第三版)

緬甸 帕奧禪師 講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來源:https://www.dhammatalks.net/Chinese/Pa_Auk_3.pdf

禪者序

戒、定、慧三無漏學乃是佛教的修學次第,此三無漏學可使凡夫成就聖位。覺音論師所造的南傳《清淨道論》即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大綱,以七清淨及十六觀智為修學次第。緬甸帕奧禪師指導禪修,不僅依據《清淨道論》,還依據巴利聖典及《阿毗達摩》註疏,才有次第分明、內容完整的修學次第。並強調以戒為定慧的基礎,保護禪修者的慧命。

帕奧禪林修學的目標是「現見涅槃」。見到涅槃後,行、住、坐、臥,時時刻刻必須繼續再修習觀禪。觀照名色(五蘊身心)皆是無常、苦、無我。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近、遠,這十一項都是觀照的範圍。如此才能慢慢銷減煩惱,進而親證道果。能觀察已斷那些煩惱、證何種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時時檢查未斷的煩惱令斷,最後斷盡所有煩惱,證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脫。

在整個解脫道中,觀禪(毗婆舍那)必須以止禪(奢摩他)為基礎,才能如實照見真實名色法的生滅、無常、苦、無我。若無禪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種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組合呢?當我們起心動念時,若無禪定如何觀整個心、心所的心路過程呢?若無禪定力,又如何能觀過去、照未來,貫穿整個三世的因果關係呢?因此,帕奧禪林修學的次第即是在「戒清淨」的基礎上,進而修習止禪業處。證得四禪八定時,達到「心清淨」。如此才能辨識名色,證得名色識別智即達到「見清淨」。以十二因緣觀,觀三世的前因後果,證得緣攝受智,即所謂「度疑清淨」。有見清淨、度疑清淨,才能慧觀三世因果關係名色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然後證得思惟智、生滅智,達到「道非道智見清淨」。從證得壞滅隨觀智至行舍智,此七種觀智,才能達到「行道智見清淨」。進而證得種姓智、道智、果智與省察智,才是所謂「智見清淨」。是故觀禪以止禪為基礎,止禪則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為入門下手處。

在這末法時代,我還能修學整個原始的禪法,實感慶幸,如同回歸佛陀時代般令人法喜。感恩禪師多年潛修與智慧的結晶,才能將如此次第分明的禪法教授後學。他有所謂「外現聲聞身,內密菩薩行」的風範。這實在是當代難得的禪師與禪法。更慶幸的是,這次(1998年4月至6月)帕奧禪師應台灣新竹壹同寺與桃園雙林寺的邀請,首次來台指導禪修。此舉必將帶動台灣原始佛教禪修風氣,裨補以往不足之缺。亦希望禪師精闢的開示及問題解答,能使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殊勝禪法的修學內容。

願正法久住,亦願此書的問世,能使世界各地想破除生死之迷、尋求解脫者有個依憑處。接引更多人真正步入解脫之道,親自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三法印。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解行並進,定慧等持,止觀雙運。親證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證者才能享受其中的法樂。

台灣禪修者

淨妙比丘尼敬筆

於緬甸帕奧禪林

1998.9.22

原編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本書里的開示乃是緬甸毛淡棉帕奧禪師在台灣新竹壹同寺指導禪修時所講的。在為期兩個月的禪修期間,禪師除了每天給予個別禪修者修行上的指導之外,還對大眾開示七次主要的講座;這些講稿事先已在帕奧禪林準備就緒。每次講座之後,各有一次回答問題的開示;這些問題是禪修者寫下之後呈交禪師,禪師也同樣事先備妥答案。此外,禪師還開示兩次講座:一次是衛塞節(Vesakhaday:佛陀誕生、成道、般涅槃的紀念日)時對一般大眾的開示。另一次開示於禪修結束時,乃是傳統上接受布施後的開示,給予主要的布施者:壹同寺住持、其它施主、禪修活動的主辦人及協助者。十六次的講稿都使用英文,然後禪師以英語念出。為了聞法者(全部是華人)能夠受益,這些講稿都事先譯成中文,伴隨在禪師的英語之後以華語念出。

這些開示的內容是關於禪師主要採用的修觀行道:止觀行道。禪師也教導純觀行道,這是為何禪師給予這兩種行道的正統指導。

本書的內容並非與禪師在台灣所開示的內容一字不差,因為禪師決定在出書之前講稿必須經過編輯。為此目的,禪師要求在必要情況下可以更改所用的詞語,而且在整個編輯過程中,禪師時常接受編輯們的資詢。

編輯工作主要針對表達形式,而非針對內容,也盡力保留禪師在討論問題與指導修行時獨特的講說英語方式。因為開示的對象多數是台灣以及華裔馬來西亞的大乘佛教徒,所以禪師大大地減少他通常會采自上座部三藏與註疏的眾多引證。在此必須提到的是,當禪師翻譯巴利聖典的引述時,他通常會依照緬甸的傳統而加上註疏中的解釋。

禪師提到的巴利文名詞大部份都已譯成英文。當一個專有名詞最初出現時,我們將它的巴利原文保留在括號里;後來再出現時則通常將其巴利原文省略。例如:最初用「無常(anicca)」,後來用「無常」。相反地,有些字直接譯成英文會很彆扭,也就保留巴利原文,不譯成英文。例如:kasina(全體?設計?)、deva(上帝?神?)brahma(極高生存界的高等眾生?)。《附錄二》收錄這些巴利名詞的定義,而不是它們的直接翻譯。

編輯工作優先考慮的是維持必要程度的正確性,以及嘗試使本書無論對於初學者、禪修者或學者都同樣具有可讀性。為此緣故,編輯的完全一致性只得稍作調整。由於多人參與翻譯與編輯,內容若有任何瑕疵,參與人員當負全部責任。

編輯者(英文本)於帕奧禪林1998

中譯序

本書譯自英文本《Knowing and Seeing》,乃是1998年4月17日至6月16日,帕奧禪師在台灣新竹壹同寺的開示與問答。由於禪師開示時經常給予聞法者發問的機會,所以除了事先備妥的內容之外,還有不少臨時提出的問題與禪師當場的答覆。本書於翻譯英文本之餘,也嘗試從開示的錄音帶中選取這些實況問答的數據。寫錄下來的英文內容經禪師審核之後譯成中文,當中少數是原有回答的補充,其餘大部份為獨立的問答,皆匯集於「即席問答篇」。

然而聽寫錄音帶時遇到一個困難:有時聽不見禪修者所提的問題,只能聽到禪師的回答。對於這種情況,只好根據禪師的回答而擬定可能的問題。這是必須在此說明的。

對於巴利詞彙的中譯,本書儘量採取前人已譯成的字詞。遇到一個巴利字有數種譯法時,即將其同義詞列於括號中,如:rupa色(色法;物質)、nama名(名法;精神)、utu時節(火界;溫度)等等。

翻譯時優先考慮的原則如下:(一)忠於原意、(二)易讀易解、(三)平實無華。本書里有兩種腳註:英文本編者的腳註與譯者的腳註。編者的腳註以「編者注」標示,其餘是譯者的腳註。為了方便初學者閱讀,遇到佛學專有詞彙第一次出現時,即儘量在腳註加以解釋。凡是在正文或腳註中解釋過的詞彙,再度出現時往往不再說明;讀者可以利用本書附錄後面的正文索引與腳註索引,迅速地找到所需的解釋。

本書中,禪師的巴利聖典引證乃是根據(第六次結集的)緬文版三藏。腳註所參考的書名標示在括號內:若是中文書,則寫出其全名;若是英文書,則只附上書名的縮寫。腳註所參考的英文書有四本,其縮寫及全名如下:

1.ComMAbh:AComprehensiveManualofAbhidhamma

THEABHIDHAMMATTHASANGAHA

PaliText,Translation&ExplanatoryGuide

byBHIKKHUBODHI

KANDY,SRILANKA1993

2.EssAbh:THEESSENCEOFBUDDHAABHIDHAMMA

byDR.MEHMTINMON

YANGON,MYANMAR1995

5

3.P-EDict:THEPALITEXTSOCIETY』SPALI-ENGLISHDICTIONARY

byT.W.RHYSDAVIDSandWILLIAMSTED

OXFORD,ENGLAND1992

4.ConP-E:CONCISEPALI-ENGLISHDICTIONARY

byA.P.BUDDHADATTAMAHATHERADELHI,

INDIA1989

本書雖經過多人多次校閱,但疏漏仍恐難免。若有任何需要改進之處,希望讀者不吝指教。建議事項請與帕奧禪林聯絡,地址與電話參見本書後的附錄三。

感謝禪師慈悲授權翻譯、不厭其煩地接受請示及惠予審核。謹愿一切見聞者同得法益、正法久住、眾生離苦。

譯者

於帕奧禪林1998.12

再版序

《如實知見》第二版乃是就初版原本的內容加以增修,除了刪除贅字、修改錯別字、矯正不恰當用詞、校正索引筆畫之外,最後還增添了「書名.人名.地名索引」。

至於巴利文方面,禪師採用的是「第六次聖典結集」所成的緬文版藏經,在某些細節上可能與「巴利聖典協會PALITEXTSOCIETY」出版的巴利藏經略有出入。原則上,譯者仍保留緬甸所承襲採用的巴利文,舉例而言:「精進」用viriya,而不用viriya。

感謝大家對本書的關心與建議,希望繼續提供寶貴的意見,並願更多人齊來共享法益。

譯者謹記於

台灣基隆

月眉山靈泉禪寺1999.5

6

「諸比丘,滅除雜染是如實知見者之事,而非不如實知見者所能。」

佛陀法語

《一切漏經SabbasavaSutta》(M.2)

「自己的意見是最無威信的……」

大德阿奢梨覺音尊者

(BhadantacariyaBuddhaghosa)

《長部經注釋Sumavgalavilasini》

(DA.567-8)

「這不是我的禪法。我只是將它從巴利三藏與註疏中提取出來而已。」

帕奧禪師

(VenerablePa-AukSayadaw)

緬甸毛淡棉帕奧禪林

Pa-AukForestMonastery,

Mawlamyine.Myanmar.

7

三版序

第二版的修訂在台灣第二屆帕奧禪修營期間完成之後,只在中國印行流通,內容加入帕奧禪師在廣東乳源雲門寺開示的「算數師目連經」。

第三版的修訂乃是順着英文版修訂的因緣,而在台灣第三屆帕奧禪修營期間完成。英文修訂版在徵詢禪師的同意之後,主要在表達方式上作修改:將冗長繁複之陳述改為直截了當的表達;對於含意隱微之處,則依據禪師的指導而加入適當的解釋,使人更易明了。中文第三版除了取法英文修訂版之外,還於必要處加入腳註說明。凡此種種努力皆是希望能有助於讀者更清楚地掌握法義。

感謝弘誓文教基金會的鼎力協助,令譯者無一切後顧之憂。其無私為法的精神,使馬來西亞亦得以同時印行第三版,也是此次修訂工作的催生因緣。

感謝各方面的協助與建議。願以法施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皆得究竟離苦。

譯者謹記於台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第三屆帕奧禪修營期中2000.5

(正文)

附錄一

巴利詞彙集

(譯者註:正如英文本編者原序中提到的,有些巴利文專有名詞很難直接譯成英文,所以在英文本正文中保留巴利原文,而將它們的定義或解釋收錄於此;這部份乃是針對英文讀者的需要所做的。在此中譯本里,幾乎全部的巴利文都已翻成中文,原無另外再作解釋的必要;但是一方面考慮到此部份對中文讀者也有參考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了翻譯工作的完整性,所以仍然將它翻譯出來。)

Abhidhamma-阿毗達摩,阿毗曇,勝法,對法:上座部三藏(Tipitaka)當中的第三種藏;比經藏更高深層次的佛法;主要討論究竟的真實法。在本書觀禪部分涉及許多阿毗達摩中的法則。

anapana-安那般那:入息與出息。正念專注於呼吸;止禪與觀禪的一種修行法門。

arahant-阿羅漢: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終階段。阿羅漢已經滅除一切煩惱,在他或她死亡(般涅槃)之後即不會再生死輪迴。

bhante-尊者:在家人對比丘,或下座比丘對上座比丘的一種尊稱。

bhavavga-有分:同一種心相續不斷地生起,只在有心路過程產生時才間斷。有分的對象也就是前世臨死時最後的對象。有分與其對象都非常微細,唯有以禪定之光才能看見。

bhikkhu / bhikkhuni-比丘 / 比丘尼 :比丘必須遵守二百二十七條波提木叉戒及許多微細戒。在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傳承已斷。

bodhisatta-菩薩:發願成佛的人;大乘佛教的理想。在他證悟之前已經於無數生中修習菩薩行;證悟之後則成為佛陀。

brahma-梵天:在佛教的宇宙觀當中講到,梵天神居住在三十一界當中的上二十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他們,但可以用禪定之光來看見。梵天界比人界更高超許多。

Buddha-佛陀: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達到完全覺悟的人;他發現並教導四聖諦。

deva-天神:居住在緊接於人界之上的天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但借着禪定之光可以看見他們。

Dhamma-法:佛陀的教導;聖諦。

dhamma-法:現象;心的對象。

176

(譯者註:法這個字用在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含義,必須依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決定到底法指的是哪一種含義。)

jhana-禪那:對於特定對象高度與微妙的專注狀態;心保持覺知並且愈來愈清淨。

kalapa-色聚:微細粒子;世俗諦所見到的色法最小單位。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用禪定之光則能看見。

kamma-業:行為。做善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產生善報;做惡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產生惡報。

kasina-遍,遍處,一切的,全部的:止禪的修行對象;每一種各代表世俗諦所認為的一種實質。如:地、色、空、光等。

Mahayana-大乘:盛行於中國、台灣、韓國、日本、蒙古、尼泊爾、不丹與西藏的佛教傳統。(這次禪修的聽法者大多數是大乘的比丘與比丘尼)

Mahathera-大上座,大長老:出家受比丘戒後戒臘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資深比丘。

Nibbana-涅槃:最後的證悟。寂滅界。究竟真實法的一種,在辨識與超越真實名色之後所證悟到的。當觀智成熟之後就能透視到;它是無我而獨一恆常與寂靜的。不是一個地方(言語無法描述涅槃,因為涅槃超越言語所依靠的觀念領域之上。)

nimitta-相,禪相:徵象。禪修者專注的影像。依靠想與專注的程度而由心產生。

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修行的準備相。

uggaha-nimitta-取相:與修行對象完全相同的內心影像(內心複製的相)。

patibhaga-nimitta-似相:取相經過淨化與清晰化的變體;當想與專注穩定時出現。

Paccekabuddha-辟支佛: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覺悟的人。他發現四聖諦,但不能教導別人。

Pali-巴利:佛陀所用的印度古代語言。上座部所有的教典都是以巴利文記載;除此之外的巴利文已不存在。

parami-波羅蜜: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般若、精進、忍辱、實語、決意、慈心、舍心。經常為他人利益而修習的德行。

Parinibbana-般涅槃:佛陀、辟支佛或所有其它阿羅漢的死亡。般涅槃之後不再有生死輪迴,不再有名色。

177

peta-餓鬼:居住於比人界低,但比畜生界高的生存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在禪定之光中可以看見。

rupa / arupa-色 / 無色。

samatha-奢摩他,止禪:寧靜。禪定的修行法門。將心專注於一個對象,並培育愈來愈高的專注程度;心藉此而變得寧靜。

savgha-僧伽,僧團:眾;群集。過去、現在、未來全世界的所有比丘當作一個僧團;或個別的一群比丘,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內的所有比丘。

sila-戒,尸羅:八聖道分當中道德行為的部份:正語、正業、正命。是所有不同身份佛教徒都必須遵守與培育的。

sutta-經,契經,修多羅:巴利三藏第二種藏當中的單一部聖典(單一部經)。佛陀就現實層次的教導;涉及世俗諦與勝義諦。

Tathagata-如來:如是而去(或來)之人;佛陀自稱時所用到的一種名號。

Theravada-上座部: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老撾)、柬埔寨(高棉)的佛教傳統。(帕奧禪師是上座部的比丘)

(譯者註:不少大乘的佛教徒認為上座部是小乘。事實上,上座部與小乘是不同的兩回事,理由如下:(一)、根據歷史的證據,在佛教分裂成大乘與小乘之前數百年,上座部就已經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所以在上座部的典籍當中並無大乘與小乘的名稱。在印度後來分裂出來的小乘早已不存在。(二)、在上座部聖典中,佛陀也教導修行菩薩道的一套完整方法。(三)、儘管大多數上座部佛教徒追求解脫道,但從古至今仍不乏發心真實修行菩薩道的人。基於此三項理由可知,將上座部認定為小乘並不恰當。)

vipassana-毗婆舍那;觀禪:辨識真實名色與因果的自性相,以及它們無常、苦、無我的共相之修法。

附錄二

帕奧禪修中心

緬甸MYANMAR

帕奧禪林(總部)(出家眾或在家眾皆可至此修行)

Pa-Auk Tawya Meditation Centre,

Mawlamyine, Myanmar.

電話:032-22853(國際電話請撥:00-95-32-22853)

信件請寄:

Pa-Auk Tawya Meditation Centre,

c/o Major Kan Saing (Rtd.)

653, Lower Main Road, Mawlamyine, Myanmar.

仰光分部

Thanlyin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

( Pa-Auk Tawya Branch )

Silawah Road, Phayagone Thanlyin, Yangon, Myanmar.

電話:056-21927(00-95-56-21927)(辦公室):056-21830(00-95-56-21830)(住宿處)

仰光聯絡人:

1. U Thet Tin(通英語)

30, Myananda Lane, Yankin P.O. Yangon, Myanmar. 179

電話:01-577213(00-95-1-577213)

2. U Khin Maw & Daw Tin Aye Kyaw(通英語)

No.59, 11 Street, Lanemadaw Township, Yangon,Myanmar.

電話:01-224352(00-95-1-224352)

3. U Ba Wan鄭育源老師(通英語、華語)

No.120, 3rd floor, Bo Ywe Street, Latha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電話:01-274424(00-95-1-274424)

斯里蘭卡SRI LANKA

請聯絡:

The Venerable N. Ariyadhamma Mahathera,

Sri Gunawardana Yogasramaya,

Galduwa, Kahawa, 80312,

Sri Lanka.

帕奧禪師簡介

法名阿欽納(Acinna 意為「慣行」)。

一九三四年出生於緬甸中南部興達塔鎮(Hinthada Township)雷鍾(Leigh Jhyaung)村莊。

一九四三年(九歲)於同村的薩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烏 叟衲(U Sona)長老披剃出家受沙彌戒。

一九五四年(二十歲)在興達塔鎮內的耶吉寺(Ye Gyi Monastery)依烏 班尼亞(U Pabba)長老受比丘戒。

一九五六年(二十三歲)參加僧伽會考,取得Dhammacariya(法師)的資格。

一九六四年(三十歲)時曾跟隨數位當代長老學習四界分別觀、出入息念、觀禪等業處多年,隨後於塔東鎮(Thaton)尼明達拉山(Nemindara Hill)達溫居(Tawaing Gyi)森林、召特隆山(Kyauk

180

Talon )樂心寺(Citta Sukha Monastery),以及葉鎮(Ye Township)附近的阿馨叢林寺(Ahsin Tawya)等,渡過十餘年的潛修時光 兼習頭陀行(dhutavga)。在這期間,依據巴利聖典及其相關註疏,深入研究禪修理論以配合止觀實踐。

一九八一年(四十七歲)應烏 阿伽尼亞(U Aggabba)長老之邀接任帕奧禪林住持,開始教授內部住眾禪修,因其教法殊勝,目前依止學眾已增至數百人,其中不乏來自世界各國之僧伽及愛好禪修人士。現於緬甸國內,除了毛淡棉帕奧禪林本部之外,於首都仰光,北緬曼德里及東枝等市亦設有分部。

所授禪法乃依據《清淨道論》中三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之次第,強調禪修者應以「戒清淨」為定、慧二增上學之基礎。因人之根器與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別觀」入門,遍修入禪業處,例如:三十二身分、白骨觀、十遍、四護衛禪(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四無色禪,得色、無色界八定之後,進而轉修色業處、名業處、緣起、諸究竟法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及觀禪(毗婆舍那)。

禪師更於教學之餘,以八年時間完成五本共約三千六百頁之鉅著《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其內容為 一 「出入息念」與「色業處」二 「名業處」三 「緣起」四 「相、作用、現起與近因」五 「觀禪」(附「止禪」)

禪師於一九九六年受到緬甸政府肯定,獲頒 Mahakammatthanacariya (大業處阿黎,即大禪師)的榮譽。於一九九九年再受頒布 Aggamahakammatthanacariya(最高大禪師)的榮譽。

近年廣受台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國邀請教授止觀禪法。

帕奧禪師已經漢譯的著作

《觀察緣起》《去塵除垢》《轉正法輪》《如實知見》《菩提資糧》《正念之道》《智慧之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資料來源 覺悟之路網站

國際域名:http://www.dhamma.org.cn

鏡像站1:http://dhamma.meibu.com

鏡像站2:http://sss2002.vic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