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身念處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居於身而觀身,可以引申為專注集中於身而觀察身,意思就是說專注在這個身上,然後去觀察這個身[1]。身念處又名身念住,身身觀念住,身身觀(SA),觀身(GA),觀身如身(MA),身念處(SA/DA),南傳作「在身上隨看身的(地)」(kāye kāyānupassī,逐字譯為「身-身+隨看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SN.47.1),並解說這是「以將之從其它隔離(如受、心等),決定所緣(身)」,「受、心、法」的情況亦同[2]

身念處的入門方法[3]

身念處有很多種方法,以下是結合了念身、不淨觀、四界分別觀、死屍觀的簡化入門法:

O、基礎:念身

  1. 放鬆身體
  2. 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
  3. 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動作

一、不淨觀:皮、肉、骨等

坐下後,先具念全身,覺知全身是坐着的,以收攝心念,這就是「念身」。在接下來的各步驟中,也要保持對全身大致的覺知。

然後覺知身體外層的➊ 皮肤,把覺知放在皮膚上,先從覺知頭部的皮膚開始……然後從上而下,掃瞄臉部的皮膚……脖子……肩膀……兩手……身體……腿……腳的皮膚。掃瞄時,覺知各部分所在的位置,初學者有時能很清晰地覺知,有時沒有那麼清晰地覺知,這沒有關係。接着覺知身體中的血肉,先覺知腳,這裏有腳的肉,從覺知腳的肉開始……然後從下而上,覺知腿的肉……腹腔的肉……上半身的肉……手和手臂的肉……脖子肉……頭部各處的肉。接着覺知骨头,覺知頭骨,從上而下,觀察頭部的骨骼……牙齒……肩胛骨……臂骨……胸部肋骨……脊椎……骨盆……腿骨……腳骨。這樣做了三次的身體掃瞄,覺知皮、肉、和骨。皮包含了頭髮和指甲,肉包含了所有內臟,骨包含了牙齒,這三部分包含了整個身體。

這樣的掃瞄能夠收攝心念於身體上,並且瞭解身體是由這些部分組成的,而能正觀:每一部分的身體都對存活有重要性,但認為充滿種種不淨的身體有誘惑力、吸引力的想法,只是心的投射。不淨觀完成後,可進行四界分別觀。

二、四界分別觀:地、水、火、風

四界是古代印度人將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區分成的四種組成:地界(堅固性)、水界(濕潤性)、火界(溫熱性)、風界(移動性)。

  • 四界的第一個是地界,堅固性。整個身體堅固的特性,在骨頭特別明顯。在這階段,要覺知身體的地界。先前「不淨觀」的階段只掃瞄骨,現在則對整個身體都覺知,但自然着重在骨頭上,因為骨頭特別堅實、特別能彰顯地界。
  • 四界的第二個是水界,液體性、濕潤性,在血肉特別明顯。在這階段,要覺知身體的水界。先前「不淨觀」的階段只掃瞄肉,現在則要覺知肉加上整個身體。
  • 四界的第三個是火界,溫熱性。整個身體都有溫熱,但最明顯的是皮膚,皮膚能感覺到冷熱。在這階段,要覺知身體的火界。先前「不淨觀」的階段只掃瞄皮,現在則要覺知皮還有整個身體。
  • 第四個是風界,移動性。身體隨時在動,每一個細胞、組織、循環系統都隨時在動。在打坐時,最容易觀察到的移動性通常是呼吸。在這階段,要覺知整個身體的移動性,特別是呼吸。覺知吸……呼……吸……呼……氣息的進出。

觀察這四界時,就能正觀:這個身體跟外面的自然界成分實在是一樣的,例如頭殼的地界和大地的地界是一樣的。簡言之,這身體沒有獨存的自我。

覺知風界後,可接著作死屍觀。

三、死屍觀

作死屍觀時,可以先憶念任一個骷髏或死屍的照片或影像,提醒自己死亡的必然性。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五〈七日品 40〉第8經說人命在呼吸之間,憶念死屍的影像後,可與呼吸作個結合:在吸氣時,覺知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吸氣,這即是「念死」,在呼氣的時候則修習「放下」;每一次的吸氣時就念死,而每一次的呼氣時則放下。

這也是為死亡所作的練習,在臨終時也應該這樣應對,而懂得放下。死亡必須要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才能接受它。當認知到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時,也才能完全地活着、不虛擲生命。

萬一修習念死造成了恐懼,則多着重在呼氣以及放下,能夠將心鎮定下來,以回復到平衡。相反地,如果逐漸懶散了,則多着重在吸氣以及念死,可以更精進,讓自己徹底活在當下。

一開始提到的「念身」,是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以收攝心念。因此在打坐完後,平日的行動中,仍可念身以收攝心念,銜接打坐修行與日常生活。

以上入門方法是由無著比丘依據南北傳[4]經典綜合整理,其經文根據、學術分析、以及進一步的修法,可參考本卷末線上「進階辨正」的連結。

「身念處」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4 個頁面,共 4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