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2023-09-03 答疑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 温馨提示:因为师父问答是针对个人问题,或有不圆满之处,为避免引起非与师父学法人士增生烦恼,档案请勿随意外传。
编号 相关课程 相关主题 您的问题 问题标题 问题时间
1 佛法概论 心意识 《佛法概论》第八章第一节“心及三者的结合”,“又如说“心远独行”,独即有独一的意义。所以此心为种种的集起义,又是种种的统一义”,请问:心独远行是什么意思?这里说“心及三者的结合”,这个三者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提到的“心远独行”? 0:00:00
2 佛法概论 心意识 “佛法概论”第八章第二节“认识的过程”第三段,导师说:“与根、境相对的识,本没有二者,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动内心,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此从外而内、从内而外的认识过程,似乎有内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如作意与心,识与触,即是如此”,导师继续说:“此认识过程,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别先后的,也不能强作内外的划分,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否则,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请问:这句话中,与根、境相对的识,本没有二者,这个“二者”指的是什么?“内在心与缘境心”指的是什么心?能否说内在心是意根或者意识,缘境心是前五识?“否则,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这里面导师是为了说明或者否定谁?是谁会有这个误会? 佛法概论中有关认识过程的若干问题 0:07:00
3 佛法概论 见爱慢无明 见、爱、慢、无明,论上说它是四无记根,但《阿含经》并没有说它是四无记根(《成佛之道》-34集),导师的《佛法概论》第八章第二节“善心所与恶心所”里面,也说“四无记根不是经文所说的”,请问: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不同说法呢? 如何理解有关四无记根的不同说法? 0:15:24
4 其它 其它 听人讲法时说:“恭敬生万法,信心得成就”,那这个说法和外道的信仰和民间信仰有什么不同呢? 「恭敬生万法,信心得成就」这个说法和外道的信仰和民间信仰有何不同? 0:27:27
5 其它 其它 学佛是为了自己出离轮回走向解脱,这样说法对吗? 学佛是为了自己出离轮回走向解脱,这样说法对吗? 0:31:08
6 其它 如来藏 佛觉悟并证得了宇宙真理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永不变异的如来藏实相,那么这个说法与佛法说的“诸行无常”是否有冲突?而且,这个如来藏实相是什么? 如何理解所谓的“如来藏实相”和佛法说的“诸行无常”? 0:32:13
7 其它 心意识 色声香味触法的“触”和“触心所”的“触”,以及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触”,是一样的意思吗? 色声香味触法的「触」和「触心所」的「触」,以及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触」有何不同? 0:37:10
8 佛法概论 心意识 佛法概论第八章导师有个小标题:“依意生识”,请问这个意和识,分别指的是什么能否理解是意根与前六识,或者是意识和前五识? 如何理解佛法概论第八章中导师提到的「依意生识」? 0:40:46
9 其它 心意识 意根、意处、意界和法尘是什么关系?能否说意根是无间灭意的时候指的是过去识,那前六识指的是现在意? 如何理解意根、意处、意界和法尘之间的关系? 0:42:27
10 其它 其它 初学者如何选择先学习阿含经或俱舍精要?烦请师父开示两者之间的基本异同。 初学者如何选择先学习阿含经或俱舍精要? 0:47:17
11 阿含经 缘起性空 《佛陀的教示》第71页小结中提到关于现实人间的佛陀观,“佛的能力与存在,依于佛陀正觉的缘起法来看,人世间只要是现实存在的,既是缘起的存在......佛陀的绝对性,既在这相对性中完成”,汉传佛法有三身的讲法(法身、报身、化身),以弟子凡愚的浅见,这说法似乎与缘起、无常、无我不相应,弟子想知道《阿含经》有没有类似的讲法? 如何理解佛法有关法报化三身的讲法和缘起、无常、无我之间的矛盾? 0:50:28
12 解深密经 其它 师父在解深密经第一讲里面说,《阿含经》里面也有谈二谛,但意义不大一样。请问:这里的意思是《阿含经》里面的二谛,与《解深密经》的二谛不一样吗?有何不一样? 如何理解阿含经中的二谛和解深密经的二谛? 0:53:14
13 解深密经 阿赖耶种子 《解深密经》里面,没有谈到第七识,把阿赖耶识和前六识都归在一个心里面作为能缘A,所缘就是影相C,外境就是B。请问:这里为什么没有谈到见分、相分?好像谈的是相分,那见分还归属在A,就是和阿赖耶合在一起的那个心里面吗? 有关解深密经和见分、相分的若干问题 0:55:48
14 阿含经 其它 在瞻波城的布萨事件故事里描述了佛陀在一次布萨中发现有一位犯错的比丘不肯出来承认(忏悔)自己的错误,要比丘离开,但是那位比丘还是不愿意出来忏悔,后来目犍连把这位比丘赶了出去,请佛陀为大家讲波罗提木叉,但是佛陀却对大家表示今后不再参加布萨了,以后由僧众长老轮值主持。请教师父,佛陀是一位很圆满和慈悲的人,不理解佛陀发生这件事情后为什么不愿意主持和参加布萨了呢?在外人看来佛陀是有些斤斤计较的感觉呢?会不会引起其他没有犯错比丘的嗔恨心呢? 瞻波城的布萨事件后为何佛陀不愿意主持和参加布萨了呢? 1:02:08
15 阿含经 其它 在拘睒弥地方僧团纷争(六和敬教说)故事中,在拘睒弥城的比丘们因为对一位比丘是否犯戒的认定有了很大的分歧并争执起来,导致僧团的分裂,后来导致对峙的两方彼此谩骂攻击,后来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分别用“身慈、口慈、意慈、饮食均分、戒律共守、见解相应”并讲故事来劝解也无果,所以佛陀只能离开了。请教师父,可能我的知见浅薄,僧团的比丘们都是学佛最终走向解脱成为圣人,为什么大家要对那位比丘是否犯戒争辩个面红耳赤,有法执在里面?后面了解到起因是件小事,却让僧团产生分裂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使争论分为两部,一方认为是在界内,另外一方认为在界外,能烦请师父能具体开始一下吗?(《阿含经》故事取材摘自《中部经第48侨赏弥经》、《增一阿含经第24品第8经》参考《中部第128优婆塞经》) 如何理解阿含经中提到的有关僧团内部的一些纷争甚至谩骂攻击? 1:14:36
16 阿含经 止观打坐 在《弗区沙提的奇遇》故事中,佛陀在陶器制作屋里遇见了仰慕他的尊者弗区沙提并同住在一起。佛陀想这位尊者仰慕我而出家,我应当教导他,所以就向他讲述六界让这位尊者更好的清净修行。佛陀具体讲了如何正确理解六界之中的地、水、火、风、空和对识的认知。请教师父,我对佛陀讲的如果比丘能进一步体证所进入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不理解,它是禅定的一种境界吗?(《阿含经》故事取材选自《中部第140界分别经》《中阿含第162分别六界经》) 如何理解阿含经中提到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 1:21:39

子分类

本分类有以下4个子分类,共有4个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