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2024-06-23 答疑
💡 温馨提示:因为师父问答是针对个人问题,或有不圆满之处,为避免引起非与师父学法人士增生烦恼,档案请勿随意外传。
- 錄音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b4fsZOjA47-BtvkPqdsXlmYdwOWGtRwv/view
-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k6qJVl1J_dE
編號 | 相關課程 | 相關主題 | 您的問題 | 問題時間 |
---|---|---|---|---|
1 | 其它 | 其它 | 我有個學阿毗達摩挺深的朋友寫玄奘法師故事裡有這麼一段話,請教下師父:人間就是欲界,六欲天也是欲界。我下輩子想生的地方是睹史多天,以前翻譯成兜率天,睹史多天也在欲界。有了神通,就不可能投生到睹史多天了,也不可能再來人間。我說的是下輩子,如果是下下輩子,那還有可能,前提是沒有見道。一旦見道,又有了神通,就永遠不可能回到欲界受生。師父,他這裡說見道加上得神通師父就直接成就三果?他還說:遠離欲九品煩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遠離不善(包括瞋);意味著成就初禪(淨定);意味著獲得神通(包括他心通);意味著下輩子不會生到欲界。這樣對嗎? | 0:01:47 |
2 | 解深密經 | 止觀 | 解深密經裡面觀需要依定的輕安力,定中作觀,捨棄之前的那個止的影像。那師父,在未到地定基礎上作觀,怎麼分辨自己是否有散心,標準是當下是否還有輕安嗎? | 0:03:38 |
3 | 俱舍論 | 勝解 | 師父有提到留惑潤生指的是功德力和願力都不夠的時候不能斷煩惱,不然有七來生死就涅槃的危險。這時候要留住細微的煩惱,以勝解力降伏煩惱,這個時候的勝解力是特指定力嗎?俱舍論課程里也聽師父講勝解還有一個意思特指禪定。想知道具體出處是哪裡呢,還有怎麼知道自己功德力和願力不夠的?是以天眼通觀自己這種情況下的未來生嗎? | 0:05:58 |
4 | 空之探究 | 無間等 | 空之探究第11講約0:18:00處講到作意(manasikāra),或譯思惟,念,憶念。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究竟的無相,如『雜阿含經』說:「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請師父解釋「慢無間等」是什麼意思? | 0:08:48 |
5 | 空之探究 | 其它 | 空之探究11、12講,《淨不動道經》裡面講的幾個修法,除了可以分別各自修,也可次第修。那不管是各別修或次第修之所以會修不成不得解脫,必是還有我執而且可能是不舍,不明了的細想現行。這個癥結點除非次第修時可以獲得解決,不然就算修重複或次第修,問題癥結如果沒找到沒解決,就無法解脫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那怎麼辦?是否因為這樣才會有因根機不同有可以成佛的,有的就只到二乘根機? | 0:11:40 |
6 | 空之探究 | 其它 | 空之探究12講約00:11:00處,..依滅向於舍的修習,所以一開始就要依滅向於舍,然後取相修定,但是這時候的取只是說截取這個相來修定,但他不會執著這個相,一執著這個相那就是有行了。請教師父這個行是「形」還是「行」』,若是行是指行業嗎? | 0:16:49 |
7 | 攝大乘論 | 意根 | 一、「【附論】真諦把這段文,釋成兩個意:一無間滅意,二現在意。這解釋,在本論的體系上是不相符的,本論沒有發生這種見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說,現在意是有的。如說細心,就建立在這一點上。又如十八界,於六識外說有同時意界,這意界就是真諦說的現在意。但這又與染意混雜了。」(《攝大乘論講記》,p.48)
「一、主張「現在意」,六識生起的同時,即有意根存在,為六識所依。如波浪洶湧時,即依於同時的海水一樣。此同時現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徵,即認識活動的泉源。依根本教義而論,意根應該是與六識同時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識界,同時還有意界。」(《佛法概論》,pp.108-109) 問: 1、「本論沒有發生這種見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說,現在意是有的。。。但這又與染意混雜了」這兩句怎麼理解? 2、好像真諦說的現在意和佛法概論這一段講的現在意(意根)意思是一樣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細意識,也就是等於唯識講的第七和第八識? |
0:17:33 |
8 | 攝大乘論 | 唯識思想史 | 「……本論但建立新熏,不說本有。這不是有漏唯生有漏,無漏唯生無漏的見解所能理解的。能得出世心,由清淨法界的等流正聞薰習;因此,法界雖沒有內外彼此的差別,卻也不是內心在纏的法界——如來藏,是諸佛證悟的法界。這與本有無漏的妄心派或真心派,都有其不同。」(《攝大乘論講記》,p.136)
「……因著建立流轉還滅的所依不同,唯識學上有著真心妄心兩大派;真諦的唯識學,很有融貫這二大思想的傾向。」(《攝大乘論講記》,p.36) 問: 1、本有無漏的的妄心派和真心派是不是指如來藏系? 2、「唯識學上有著真心妄心兩大派」和上面的真心派妄心派是一樣的兩派嗎?怎麼理解? |
0:22:48 |
9 | 攝大乘論 | 緣起 | 「三、勝義無自性性(paramârtha-niḥ-svabhāvatā),通於依他起與圓成實相。勝義,是清淨所緣境界——法無我性;在清淨所緣境中,沒有依他起相,所以依他起相是勝義無自性性。……」(《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
「【附論】……正法,與聞薰習,為什麼不屬遍計性及依他性?因為依他性是虛妄雜染,遍計執性是顛倒之因,正法是真實性的等流,聞薰習又是正法的薰習,所以雖是世間的,卻能引發真實性的無分別智,復能悟入諸法的真實性。……」(《攝大乘論講記》,p.136) 「……這雜染的因緣理則,經中特別稱之為緣起(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法。……」(《佛法概論》,pp.145-146) 問: 1、上面說的「在清淨所緣境中,沒有依他起相」,「正法,與聞薰習,為什麼不屬依他性」,「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2、這裡怎麼理解緣起通兩邊或依他起通兩邊?如何理解依他起的勝義無自性性? |
0:33:35 |
10 | 攝大乘論 | 唯識思想史 | 「【附論】……在初期唯識學上,阿陀那識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以攝取為義,能攝取自體,攝取諸法的種子。後期的唯識學,以攝藏的賴耶為中心,所以阿陀那識,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攝大乘論講記》,pp.42-43)
問:師父有講過,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之前的是古唯識學,之後的是代表新唯識學,上面附論里的初期唯識是指《解深密經》,後期唯識學是指《攝大乘論》,這是站在這二者之間的前後說的嗎? |
0:51:20 |
11 | 阿含經講要 | 緣起 | 阿含經講要102集36:23師父講:「中阿含以後比較重分位緣起,雜阿含裡面比較重觸境繫心、隨物逐流的這種認識論產生的緣起」,在《佛法概論》第十一章,導師說,「有部的分位緣起(三世兩重因果),是在和合相續的一一階段上說,不過從一一階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階段」,師父視頻中開示:「所以你們要知道說,我們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這些都是依階段而談的,不是說當我們有無明、行的時候,然後有識的時候,無明就不在,不是這樣子。我們有這個識,然後有名色的時候,照樣這個業力都還在,這個無明都一直在,只是說我們依它階段的重點不同跟特色來說明而已,不要把它斷然的分開」。問:還是不太明白中阿含重的分位緣起和雜阿含裡面比較重觸境繫心,隨物逐流的這種認識論產生的緣起有什麼不同。因為師父講這個觸境繫心,隨物逐流的這種認識論的時候,常常用那個ABC圖來開示,感覺兩個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還是要請師父開示! | 0:54:20 |
12 | 成佛之道 | 佛性 | 《成佛之道》66集1:25:30,師父講到了佛性說,師父畫了一個圖:
師父視頻裡面說,「佛教從這個地方(佛性說)一路下來,重的是這個東西(可能性——行佛性——習種性),他並不是說這個(本性說、理佛性)沒有,他只是說佛教到最後要強調的是這樣的一路來,這個才是對佛性真正的了解,是激發我們修行的次第。我不是說你要先具佛性——本性、還有可能性嗎?可能性這邊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了。行佛性就是你要發心,發菩提心下去真正願意去做,這個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又分為性種性跟習種性。」 請問: 1)對於這兩種佛性,中觀和法華經的觀點是一樣的嗎?不是說《法華經》的幾個比喻有如來藏思想;但導師在講佛性的時候,引《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個偈誦所表達的佛種子是從因緣而有的,那就是中觀和唯識的思想了,那我們如何會通如來藏的比喻和緣起思想? 2)唯識的觀點是三乘究竟,一乘方便;法華經是一乘究竟,三乘方便,請問如何理解這兩家的區別? 3)中觀有沒有(三乘、一乘)方便、究竟之說? 4)能否說,『本性說』是如來藏思想;『可能性』說是中觀、唯識思想?在性種性位和習種性位都含括中觀、唯識思想?如果是,那這個圖是否應該把性種性位加進去? 5)偈誦『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這裡面有三個「習」,兩個「性」,各代表什麼意義? |
0:59:02 |
13 | 成佛之道 | 蘊處界 | 《成佛之道》第102集1:15:15,師父說:「五蘊是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觀察,因為色以外,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的;六六世間比較重在於根對境的認識論上的觀察,還是在談我們這個身心。」問:在心理上的分析觀察(五蘊)和根對境的認識論上的觀察,都是在談我們的身心,但是這裡說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六六世間比較重在於根對境的認識論上的觀察,就是談「六處」嗎?就是心對境的作用過程,那麼談五蘊和六處,對我們的修行有何指導意義? | 1:15:03 |
14 | 成佛之道 | 安那般那念 | 師父在《成佛之道》第46集中講五停心觀的方法,其中最容易上手的是「數息觀」,近,對治散心;遠,對治其它各種煩惱。如果身邊沒有師父指導,對於自學練習的話是否有什麼禁忌? | 1:19:09 |
15 | 成佛之道 | 其它 | 在現今社會學佛群體中,不乏有兩種類型:一門深入與廣學。師父在《成佛之道》有提到它們的區別是介於自己的佛學基礎理論是否紮實。若您已經建立了正確的佛法概念,一門深入或廣學都不是問題,適應自己的就好。有道友認為,所謂的廣學其中一點就是相同的內容,我們要去聽不同的法師講解,這樣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內容。請問:對於一名初學者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如何去判斷法師解說是否正確?有沒有必要去聽不同法師的講解同個內容? | 1:22:28 |
16 | 俱舍論 | 第六識 | 俱舍論第18講說到獨頭意識(夢),獨頭意識是否只是前五根(識)不起,第七識、第八識還是有參與的?就是獨頭意識運作還是來自第八識倉庫的種子,而第七識的染污則是沒有停歇的。 | 1:30:12 |
17 | 俱舍論 | 我慢 | 俱舍論第18講:「所以這個我慢是所有一切慢的最基本,就是我執」,這個我慢就是我執嗎?是不是就是說對什麼事物執著的時候一定是有我慢在裡面還是說凡夫的心本來就是染污的,那凡夫的所有心所都是有我執(我慢)在,只是看清淨種子和染污種子多少表現出來就不同,起碼要到初果(初地)去掉身見才能真正從緣起去看和處理問題? | 1:30:53 |
子分類
此分類包含以下 4 個子分類,共 4 個。
步
- 2024-06-23 答疑 - 未校正 (空)
- 2024-06-23 答疑 - 一校中 (空)
- 2024-06-23 答疑 - 二校中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