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5
个编辑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3行: | 第13行: | ||
|- | |- | ||
!1 | !1 | ||
! | ! 照华法师 | ||
! | ! 成佛之道 | ||
! | ! 六念 | ||
| | | 《观无量寿佛经》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成佛之道》五乘共法中也有修六念,这些法门里面的“佛、法、僧、戒、施、天”,是不一样的吧?比方说西方净土只能念阿弥陀佛,五乘共法所念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十方佛?有说声闻法也有六念法门,那它的六念对应的是什么内容? | ||
| | | | ||
|- | |- | ||
!2 | !2 | ||
! | ! 照华法师 | ||
! | ! 其它 | ||
! | ! 无常 | ||
| | | 佛教讲诸行无常,但又讲八正道、缘起法是诸佛常法,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常和无常?弟子照华恳请师父开示。 | ||
| | | | ||
|- | |- | ||
!3 | !3 | ||
! | ! 宗纯 | ||
! | ! 摄大乘论 | ||
! | ! | ||
| | | 一、「【附论】真谛把这段文,释成两个意:一无间灭意,二现在意。这解释,在本论的体系上是不相符的,'''本论没有发生这种见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说,现在意是有的。'''如说细心,就建立在这一点上。又如十八界,于六识外说有同时意界,这意界就是真谛说的现在意。'''但这又与染意混杂了。」'''(《摄大乘论讲记》,p.48) | ||
「一、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意根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依根本教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佛法概论》,pp.108-109) | |||
问: | |||
1、“本论没有发生这种见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说,现在意是有的。。。但这又与染意混杂了”这两句怎么理解? | |||
2、好像真谛说的现在意和佛法概论这一段讲的现在意(意根)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细意识,也就是等于唯识讲的第七和第八识? | |||
| | | | ||
|- | |- | ||
!4 | !4 | ||
! | ! 宗纯 | ||
! | ! 摄大乘论 | ||
! | ! | ||
| | | “……本论但建立新熏,不说本有。这不是有漏唯生有漏,无漏唯生无漏的见解所能理解的。能得出世心,由清净法界的等流正闻熏习;因此,法界虽没有内外彼此的差别,却也不是内心在缠的法界——如来藏,是诸佛证悟的法界。这与'''本有无漏的妄心派或真心派''',都有其不同。」(《摄大乘论讲记》,p.136) | ||
「……因着建立流转还灭的所依不同,'''唯识学上'''有着'''真心妄心两大派''';真谛的唯识学,很有融贯这二大思想的倾向。」(《摄大乘论讲记》,p.36) | |||
问: | |||
'''1、本有无漏的的妄心派和真心派是不是指如来藏系?''' | |||
'''2、“唯识学上有着真心妄心两大派”和上面的真心派妄心派是一样的两派吗?怎么理解?''' | |||
| | | | ||
|- | |- | ||
!5 | !5 | ||
! | ! 宗纯 | ||
! | ! 摄大乘论 | ||
! | ! | ||
| | | 「三、胜义无自性性(paramârtha-niḥ-svabhāvatā),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胜义,是清净所缘境界——法无我性;在清净所缘境中,没有依他起相,所以依他起相是胜义无自性性。……」(《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 | ||
「【附论】……正法,与闻熏习,为什么不属遍计性及依他性?因为依他性是虚妄杂染,遍计执性是颠倒之因,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是世间的,却能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智,复能悟入诸法的真实性。……」(《摄大乘论讲记》,p.136) | |||
「……这杂染的因缘理则,经中特别称之为缘起(释尊所说的缘起,是不通于清净的)法。……」(《佛法概论》,pp.145-146) | |||
问: | |||
'''1、上面说的“在清净所缘境中,没有依他起相”,“正法,与闻熏习,为什么不属依他性”,“释尊所说的缘起,是不通于清净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 |||
'''2、这里怎么理解缘起通两边或依他起通两边?如何理解依他起的胜义无自性性?''' | |||
| | | | ||
|- | |- | ||
!6 | !6 | ||
! | ! 宗纯 | ||
! | ! 摄大乘论 | ||
! | ! | ||
| | | 「【附论】……在初期唯识学上,[[阿陀那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以摄取为义,能摄取自体,摄取诸法的种子。后期的唯识学,以摄藏的赖耶为中心,所以阿陀那识,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摄大乘论讲记》,pp.42-43) | ||
'''问:师父有讲过,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之前的是古唯识学,之后的是代表新唯识学,上面附论里的初期唯识是指《解深密经》,后期唯识学是指《摄大乘论》,这是站在这二者之间的前后说的吗?''' | |||
| | | | ||
|- | |- | ||
!7 | !7 | ||
! | ! 靖远 | ||
! | ! 阿含经讲要 | ||
! | ! | ||
| | | 阿含经讲要102集36:23师父讲:“中阿含以后比较重分位缘起,杂阿含里面比较重触境系心、随物逐流的这种认识论产生的缘起”,在《佛法概论》第十一章,导师说,“有部的分位缘起(三世两重因果),是在和合相续的一一阶段上说,不过从一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阶段”,师父视频中开示:“所以你们要知道说,我们谈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这些都是依阶段而谈的,不是说当我们有无明、行的时候,然后有识的时候,无明就不在,不是这样子。我们有这个识,然后有名色的时候,照样这个业力都还在,这个无明都一直在,只是说我们依它阶段的重点不同跟特色来说明而已,不要把它断然的分开”。'''问:还是不太明白中阿含重的分位缘起和杂阿含里面比较重触境系心,随物逐流的这种认识论产生的缘起有什么不同。因为师父讲这个触境系心,随物逐流的这种认识论的时候,常常用那个ABC图来开示,感觉两个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还是要请师父开示!''' | ||
| | | | ||
|- | |- | ||
!8 | !8 | ||
! | ! 靖远 | ||
!成佛之道 | |||
! | ! | ||
|《成佛之道》66集1:25:30,师父讲到了佛性说,师父画了一个图: | |||
师父视频里面说,“佛教从这个地方(佛性说)一路下来,重的是这个东西(可能性——行佛性——习种性),他并不是说这个(本性说、理佛性)没有,他只是说佛教到最后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一路来,这个才是对佛性真正的了解,是激发我们修行的次第。我不是说你要先具佛性——本性、还有可能性吗?可能性这边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了。行佛性就是你要发心,发菩提心下去真正愿意去做,这个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又分为性种性跟习种性。” | |||
请问: | |||
'''1)对于这两种佛性,中观和法华经的观点是一样的吗?不是说《法华经》的几个比喻有如来藏思想;但导师在讲佛性的时候,印《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个偈诵所表达的佛种子是从因缘而有的,那就是中观和唯识的思想了,那我们如何会通如来藏的比喻和缘起思想?''' | |||
'''2)唯识的观点是三乘究竟,一乘方便;法华经是一乘究竟,三乘方便,请问如何理解这两家的区别?''' | |||
'''3)中观有没有(三乘、一乘)方便、究竟之说?''' | |||
'''4)能否说,『本性说』是如来藏思想;『可能性』说是中观、唯识思想?在性种性位和习种性位都含括中观、唯识思想?如果是,那这个图是否应该把性种性位加进去?''' | |||
'''5)偈诵『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以是待修习,一切佛皆成』。这里面有三个“习”, 两个“性”,各代表什么意义?''' | |||
| | | | ||
|- | |- | ||
!9 | !9 | ||
! | ! 慈佳 | ||
! | ! 成佛之道 | ||
! | ! 蕴处界 | ||
| | | 《成佛之道》第102集 1:15:15,师父说:“五蕴是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因为色以外,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的;六六世间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还是在谈我们这个身心。”'''问: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五蕴)和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都是在谈我们的身心,但是这里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六六世间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就是谈“六处”吗?就是心对境的作用过程,那么谈五蕴和六处,对我们的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 ||
| | | | ||
|- | |- | ||
!10 | !10 | ||
! | ! 慈佳 | ||
! | ! 成佛之道 | ||
! | ! 安那般那念 | ||
| | | 师父在《成佛之道》第46集中讲五停心观的方法,其中最容易上手的是“数息观”, 近,对治散心;远,对治其他各种烦恼。'''如果身边没有师父指导,对于自学练习的话是否有什么禁忌?''' | ||
| | | | ||
|- | |- | ||
!11 | !11 | ||
! | ! 慈佳 | ||
! | ! 成佛之道 | ||
! | ! 其它 | ||
| | | 在现今社会学佛群体中,不乏有两种类型:一门深入与广学。师父在《成佛之道》有提到它们的区别是介于自己的佛学基础理论是否扎实。若您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佛法概念,一门深入或广学都不是问题,适应自己的就好。有道友认为,所谓的广学其中一点就是相同的内容,我们要去听不同的法师讲解,这样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内容。'''请问:对于一名初学者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如何去判断法师解说是否正确?有没有必要去听不同法师的讲解同个内容?'''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