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4-06-23 答疑:修订间差异

添加66字节 、​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6行: 第16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六念
!六念
|《观无量寿佛经》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成佛之道》五乘共法中也有修六念,这些法门里面的“佛、法、僧、戒、施、天”,是不一样的吧?比方说西方净土只能念阿弥陀佛,五乘共法所念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十方佛?有说声闻法也有六念法门,那它的六念对应的是什么内容?
|《观无量寿佛经》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成佛之道》五乘共法中也有修[[ 六念]] ,这些法门里面的“佛、法、僧、戒、施、天”,是不一样的吧?比方说西方净土只能念阿弥陀佛,五乘共法所念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十方佛?有说声闻法也有六念法门,那它的六念对应的是什么内容?
|
|
|-
|-
第30行: 第30行: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意根
!意根
|一、「【附论】真谛把这段文,释成两个意:一无间灭意,二现在意。这解释,在本论的体系上是不相符的,'''本论没有发生这种见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说,现在意是有的。'''如说细心,就建立在这一点上。又如十八界,于六识外说有同时意界,这意界就是真谛说的现在意。'''但这又与染意混杂了。」'''(《摄大乘论讲记》,p.48)
|一、「【附论】真谛把这段文,释成两个意:一[[ 无间灭意]] ,二[[ 现在意]] 。这解释,在本论的体系上是不相符的,'''本论没有发生这种见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说,现在意是有的。'''如说细心,就建立在这一点上。又如十八界,于六识外说有同时意界,这意界就是真谛说的现在意。'''但这又与染意混杂了。」'''(《摄大乘论讲记》,p.48)
 「一、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意根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依根本教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佛法概论》,pp.108-109)
 「一、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 意根]] 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依根本教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佛法概论》,pp.108-109)


 问:
 问:
第58行: 第58行: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缘起
!缘起
|「三、胜义无自性性(paramârtha-niḥ-svabhāvatā),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胜义,是清净所缘境界——法无我性;在清净所缘境中,没有依他起相,所以依他起相是胜义无自性性。……」(《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
|「三、胜义无自性性(paramârtha-niḥ-svabhāvatā),通于[[ 依他起]] [[ 圆成实]] 相。胜义,是清净所缘境界——法无我性;在清净所缘境中,没有依他起相,所以依他起相是胜义无自性性。……」(《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
 「【附论】……正法,与闻熏习,为什么不属遍计性及依他性?因为依他性是虚妄杂染,遍计执性是颠倒之因,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是世间的,却能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智,复能悟入诸法的真实性。……」(《摄大乘论讲记》,p.136)
 「【附论】……正法,与闻熏习,为什么不属遍计性及依他性?因为依他性是虚妄杂染,遍计执性是颠倒之因,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是世间的,却能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智,复能悟入诸法的真实性。……」(《摄大乘论讲记》,p.136)


第74行: 第74行: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唯识思想史
!唯识思想史
|「【附论】……在初期唯识学上,[[阿陀那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以摄取为义,能摄取自体,摄取诸法的种子。后期的唯识学,以摄藏的赖耶为中心,所以阿陀那识,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摄大乘论讲记》,pp.42-43)
|「【附论】……在初期唯识学上,[[阿陀那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以摄取为义,能摄取自体,摄取诸法的种子。后期的唯识学,以摄藏的[[ 赖耶]] 为中心,所以阿陀那识,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摄大乘论讲记》,pp.42-43)
'''问:师父有讲过,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之前的是[[古唯识学]],之后的是代表[[新唯识学]],上面附论里的初期唯识是指《[[解深密经]]》,后期唯识学是指《[[摄大乘论]]》,这是站在这二者之间的前后说的吗?'''
'''问:师父有讲过,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之前的是[[古唯识学]],之后的是代表[[新唯识学]],上面附论里的初期唯识是指《[[解深密经]]》,后期唯识学是指《[[摄大乘论]]》,这是站在这二者之间的前后说的吗?'''
|
|
第109行: 第109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蕴处界
!蕴处界
|《成佛之道》第102集 1:15:15,师父说:“五蕴是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因为色以外,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的;六六世间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还是在谈我们这个身心。”'''问: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五蕴)和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都是在谈我们的身心,但是这里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六六世间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就是谈“六处”吗?就是心对境的作用过程,那么谈五蕴和六处,对我们的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成佛之道》第102集 1:15:15,师父说:“五蕴是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因为色以外,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的;[[ 六六世间]] 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还是在谈我们这个身心。”'''问:在心理上的分析观察(五蕴)和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都是在谈我们的身心,但是这里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六六世间比较重在于根对境的认识论上的观察,就是谈“六处”吗?就是心对境的作用过程,那么谈五蕴和六处,对我们的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
|
|-
|-
第116行: 第116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
|师父在《成佛之道》第46集中讲五停心观的方法,其中最容易上手的是“数息观”, 近,对治散心;远,对治其他各种烦恼。'''如果身边没有师父指导,对于自学练习的话是否有什么禁忌?'''
|师父在《成佛之道》第46集中讲[[ 五停心观]] 的方法,其中最容易上手的是“[[:Category:安那般那念| 数息观]] ”, 近,对治散心;远,对治其他各种烦恼。'''如果身边没有师父指导,对于自学练习的话是否有什么禁忌?'''
|
|
|-
|-
行政员、​editor、​flow-bot、​界面管理员、​limited、​监督员、​管理员
98,02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