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4:修订间差异

删除650字节 、​ 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阿含经讲 要104  
 阿含经讲 要-104  


 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我们现在讲到五蕴法门,五蕴法门上个礼拜谈到了(二、)五蘊名相分析 ,第一个是法相,上次也说到说我们的身心就是五蕴,我们不断的有这个五蕴。现在我们讲五蕴身心是有情,有情是以人为主讲五蕴身心。为什么佛陀老是以人为主分析五蕴分析身心呢?因为佛陀讲法是针对谁讲的?对人,所以唯有人道众生才有具备完整的五蕴,当然其他道众生可能也有(五蕴),但事实上其他道众生不容易修行。经典上当然也会谈到有其他道众生,比如说,佛陀也曾经上忉利天为母说法 ,那一些状况当然少之又少,所以基本上,真正共通认可,所有真正能修行的(唯有人)。 
 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我们现在讲到五蕴法门,五蕴法门上个礼拜谈到了(二、)五蘊名相分析 ,第一个是法相,上次也说到说我们的身心就是五蕴,我们不断的有这个五蕴。现在我们讲五蕴身心是有情,有情是以人为主讲五蕴身心。为什么佛陀老是以人为主分析五蕴分析身心呢?因为佛陀讲法是针对谁讲的?对人,所以唯有人道众生才有具备完整的五蕴,当然其他道众生可能也有(五蕴),但事实上其他道众生不容易修行。经典上当然也会谈到有其他道众生,比如说,佛陀也曾经上忉利天为母说法 ,那一些状况当然少之又少,所以基本上,真正共通认可,所有真正能修行的(唯有人)。 
第70行: 第70行: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
 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
 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
 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析辨】'''
'''【析辨】'''
第321行: 第321行:
 这个五蕴身心,就是你的执所在,针对这五蕴扩大的整个就是我所,那你我执执五蕴为我,那他接下来讲什么,因为你执取(五蕴)为我,就是希望我能主宰他,希望他能够为我所左右,就是我想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但是你已经执取他的话,好的你会让他继续 要好,不好的你去希望他离开,但是问题是,他常常变化不如我们的意。所以一旦他产生变化了就表示说,这个五蕴是一种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我执,一直是执取无常变化的东西。他说那你无常变化的话,你会心亦隨轉,执取故,讲的直白一点,就是说他变化的时候你会受不了。     
 这个五蕴身心,就是你的执所在,针对这五蕴扩大的整个就是我所,那你我执执五蕴为我,那他接下来讲什么,因为你执取(五蕴)为我,就是希望我能主宰他,希望他能够为我所左右,就是我想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但是你已经执取他的话,好的你会让他继续 要好,不好的你去希望他离开,但是问题是,他常常变化不如我们的意。所以一旦他产生变化了就表示说,这个五蕴是一种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我执,一直是执取无常变化的东西。他说那你无常变化的话,你会心亦隨轉,执取故,讲的直白一点,就是说他变化的时候你会受不了。     


 你现在有钱,以后变没钱可以用了,受不了 你现在家财满贯,或现在说我什么都好都不错,朋友什么对我都非常好,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愿意替我舍身取义的,有一天我去找他帮忙,他不愿意帮忙 ,变化了 ,我会受不了 所以一旦你执著,这个变化的心隨轉,这就是冲突了,这个心亦隨轉就会是苦 这里的苦 就是这里包括讲 什么, 恐怖、障礙、 心亂,恐怖障碍心乱,那当然一定是苦的 有没有人说恐怖障碍心乱觉得很快乐 恐怖障碍心乱怎么会快乐呢 那一定是觉得很忧虑,很苦的 ,这样知道, 所以师父 为什么说, 《阿含经》导师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 ,这样看了 之后,为什么画出这三个圈,我说这三个圈不是乱画的,这三个圈就 倒进 佛教的根本教育跟法义, 讲到这里也没有什么问题 靖和你说有什么问题,没 问题, 样大概知道吗,所以我们取著恐惧,都 意识上面执取我,就会有这种恐怖,再来,刚刚讲执着我,现在讲,刚刚讲是愚痴无闻凡夫 ,现在相反是 什么, 多闻圣弟子,多闻什么 闻正法当然可以,正法是什么 缘起四圣谛,空 无常无我 【「云何名不取不著?】 他话讲回来,什么叫做不取不著 【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相在】 就是不会取五蕴为我,这个时候,【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見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 就是你不会不自在 【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 ,这边要顿一下, 攝受心住,就是不会取着,也不会攝受心 ,前面是取着攝受心住,这边是不取着不攝受心住 【不攝受住故,則不生恐怖、障礙、心亂,不取著故。】 因为什么,你没有执著 【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我所而取 彼識若變、若異,心不隨轉; 心不隨轉故,不取著、攝受心住; 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心亂, 这里一样 一个顿号,这是连下去的, 不是 分开的,【心不恐怖 障碍 心乱,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是名 取著、不取著。」】 前面那个叫取着,这个叫做不取着,明白了吗 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前面跟这里,前面是愚痴无闻凡夫取着,后面是多闻圣弟子不取着 所以 话说回来, 看到这里同样的意思 ,我们多闻圣弟子 ,愚痴无闻凡夫是我执,所以执五蕴为我 多闻圣弟子没有我执,但没有我执,有没有五蕴身心 一样有五蕴身心,但这个五蕴身心,已经不成为我执的对象了 也就是说 还他一个什么, 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意思就是说,这个(我)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个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他是 五蕴身心 本来就是这样子,只是我们愚痴无闻凡夫都是执着他为我 但是现在多闻圣弟子知道说,五蕴就是五蕴,就是无常变化的,我们不会把五蕴当成是一个我,因为他不执著一个我 ,所以这个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本来样子就是无常变化的这个样子 那你根本没有我执,你不执著,这个冲突就不见了,冲突不见了,你不执着他,就不会有什么恐惧变化 心不随转,心不随转就不会有恐惧变化,所以就没有这个苦,所以有没有这个五蕴继续生活 有,但是他不执著,所以 的生活是没有苦的,这个叫做随缘 和自在,自在而随缘,到了这个你才能叫做随缘自在 我们常常会讲说 一个什么, 随缘而住,随遇而安,讲得很漂亮,讲得非常好,做得到吗 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你从这个经典,我们为什么不能随缘而住,不能随缘 因为有我执 ,你哪能随缘呢 因缘变化无常,因为你一直执我,你哪能随缘而遇,随遇 而安 他不是在讲一个态度,你说他是生活态度也可以,但是他这是在讲,经过长期 信念 跟修行之后的 一个结果 ,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是对的, 所以师父为什么说,佛教的理论跟心灵鸡汤 ,它最 大的差别,心灵鸡汤很多地方也讲得对,但是做不到,因为他很多时候是讲结果,他没有碰触到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讲的很多时候是结果 也就是说,他讲的很多时候是 你经过长期训练之后的结果,不是你现在有办法做的 心灵鸡汤,包括我们世间的一些哲学,一些宗教,当然可能也包括我们佛教的一些法门,它是一种有点类似一种方便,或者说一种转移你的注意力,他根本就 是随顺, 是随顺这种贪瞋痴,不是说要认识贪瞋痴,要解决贪瞋痴 所以说他的问题,慢慢慢慢就会表现出来,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 我只是 这个东西太深了,他也听不进去,也看不进去,也认识不到这个层次,当然 就更谈不到往 以后说想研究想对治,那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第一个要先认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在哪里,认清楚佛教根本理论到底在谈什么,不然就是用一些心灵鸡汤,很对 很对,那明天你能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吗 还是不行, 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对啊 很对啊,你能做吗 没办法,所以用这种话来劝人,只能暂时止痛而已,明天起来问题还是继续存在,你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所以佛陀说,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我执 ,根本不是在五蕴的问题 ,五蕴 ,那五蕴身心怎么来 还是我执而来的,这样各位清楚明白他什么问题,等到你这个我执不见了 ,或是说 ,不要说不见了 断了,或是说 ,经过不断的训练,我执少一点,这个冲突都不会那么强的,那你就相对的 什么, 比较不恐惧  所以这个经讲 什么, 不生恐怖 障碍 心乱,让你想到《心经》里面讲什么,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槃 《心经》是大乘还是二乘 大乘的,他还是这样讲 ,跟这个是同一个意思,那恐怖就是苦 ,了, 所以你读《心经》读读,难道只叫你诵而已吗 当然 ,第一次先叫你诵没错,因为你连内容是什么你都搞不清楚,你先诵,但是到最后是解义 ,最后是依教奉行 ,那个时间到,还有两分钟,我们再来看,两分钟 接下来是 什么经, 执五蕴种种错见,这个因为下面还有很多,可能讲不完,不过是这 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种种的错见,其实话说回来,还是根本的我见,有了我见你就会有断见有常见 你不要以为我执只有常见而已,断灭见也因为我执而来的 断常二见,都是因为不了解五蕴身心的无我,所以会产生 什么, 常见 ,那么 不了解五蕴身心的无我,甚至有时候,错的观念会去破坏五蕴身心,认为所谓的什么五蕴身心死了,就一了百了,那就变断见,那还是不了解缘起 相续相依,还是不了解缘起,就会落入常见断见 ,所以才会有这样我执, 所以我执不只是常见,有我执,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会落入断见,我们今天 因为时间差不多, 先讲到这里
 你现在有钱,以后变没钱可以用了,受不了 你现在家财满贯,或现在说我什么都好都不错,朋友什么对我都非常好,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愿意替我舍身取义的,有一天我去找他帮忙,他不愿意帮忙,我会受不了 所以一旦你执著,这个变化的心隨轉,这就是冲突了,这个心亦隨轉就会是苦 这里的苦就是这里包括讲 恐怖、障礙、 心亂,恐怖障碍心乱,那当然一定是苦的 有没有人说恐怖障碍心乱觉得很快乐 恐怖障碍心乱怎么会快乐呢 那一定是觉得很忧虑,很苦的
 
所以师父 在学习了 《阿含经》 导师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之后,为什么画出这三个圈,我说这三个圈不是乱画的,这三个圈就 道尽 了佛教的根本教育跟法义 。所以我们取著恐惧 都是在无意识上面执取我 就会 有这 种恐怖。
 
刚刚讲 愚痴 闻凡夫 ,现在相反是多闻圣弟子,多闻什么 闻正法当然可以,正法是什么 缘起四圣谛,空 无常无我
 
''' 【「云何名不取不著?】'''
 
他话讲回来,什么叫做不取不著
 
''' 【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相在】'''
 
就是不会取五蕴为我,这个时候,''' 【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見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 就是你不会不自在
 
''' 【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 】'''
 
攝受心住,就是不会取着,也不会攝受心 ,前面是取着攝受心住,这边是不取着 不攝受心住
 
''' 【不攝受住故,則不生恐怖、障礙、心亂,不取著故。】'''
 
因为什么,你没有执著
 
''' 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我所而取 彼識若變、若異,心不隨轉; 心不隨轉故,不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心亂, 以不取著故 ,是
著。 取著、不取著。」''' 】 
 
前面那个叫取着,这个叫做不取着,明白了吗 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前面跟这里,前面是愚痴无闻凡夫取着,后面是多闻圣弟子不取着 所以看到这里 同样的意思,愚痴无闻凡夫是我执,所以执五蕴为我 多闻圣弟子没有我执,但没有我执,有没有五蕴身心 一样有五蕴身心,但这个五蕴身心,已经不成为我执的对象了 也就是说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意思就是说,这个(我)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他 五蕴身心本来就是这样子,只是我们愚痴无闻凡夫都是执着他为我 但是现在多闻圣弟子知道说,五蕴就是五蕴,就是无常变化的,我们不会把五蕴当成是一个我,因为他不执著一个我,这个本来样子就是无常变化的这个样子 那你根本没有我执,你不执著,这个冲突就不见了,冲突不见了,你不执着他,就不会有什么恐惧变化
 
''' 心不随转''' ,心不随转就不会有恐惧变化,所以就没有这个苦,所以有没有这个五蕴继续生活 有,但是他不执著,所以 的生活是没有苦的,这个叫做随缘和自在,自在而随缘,到了这个你才能叫做随缘自在 我们常常会讲说随缘而住,随遇而安,讲得很漂亮,讲得非常好,做得到吗 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你从这个经典 来看 ,我们为什么不能随缘而住,不能随缘 因为有我执 ,你哪能随缘呢 因缘变化无常,因为你一直执我,你哪能随缘而遇,随遇 而安 他不是在讲一个态度,你说他是 生活态度也可以,但是他这是在讲,经过长期 训练 跟修行之后的,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师父为什么说,佛教的理论跟心灵鸡汤 有很 大的差别,心灵鸡汤很多地方也讲得对,但是做不到,因为他很多时候是讲结果,他没有碰触到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讲的很多时候是结果 也就是说,他讲的很多时候是你经过长期训练之后的结果,不是你现在有办法做的 心灵鸡汤,包括我们世间的一些哲学,一些宗教,当然可能也包括我们佛教的一些法门,它是一种有点类似一种方便,或者说一种转移你的注意力,他根本就是随顺这种贪瞋痴,不是说要认识贪瞋痴,要解决贪瞋痴 所以说他的问题,慢慢慢慢就会表现出来,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这个东西太深了,他也听不进去,也看不进去,也认识不到这个层次,当然以后说想研究想对治,那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第一个要先认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在哪里,认清楚佛教根本理论到底在谈什么,不然就是用一些心灵鸡汤, 感觉 很对 很对,那明天你能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吗 还是不行, 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很对啊,你能做吗 没办法,所以用这种话来劝人,只能暂时止痛而已,明天起来问题还是继续存在,你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所以佛陀说,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我执 ,根本不是在五蕴的问题,那五蕴身心怎么来 还是我执而来的,这样各位清楚明白他什么问题 了吧 ,等到你这个我执不见了,不要说不见了 断了,或是说 ,经过不断的训练,我执少一点,这个冲突都不会那么强的,那你就相对的比较不恐惧  所以这个经讲不生恐怖  障碍 心乱,让你想到《心经》里面讲什么,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槃 《心经》是大乘还是二乘 大乘的,他还是这样讲 ,跟这个是同一个意思,那恐怖就是苦 所以你读《心经》读读,难道只叫你诵而已吗 当然 ,第一次先叫你诵没错,因为你连内容是什么你都搞不清楚,你先诵,但是到最后是解义 ,最后是依教奉行
 
接下来是执五蕴种种错见,这个因为下面还有很多,可能讲不完,不过是这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种种的错见,其实话说回来,还是根本的我见,有了我见你就会有断见有常见 你不要以为我执只有常见而已,断灭见也因为我执而来的 断常二见,都是因为不了解五蕴身心的无我,所以会产生常见 不了解五蕴身心的无我,甚至有时候,错的观念会去破坏五蕴身心,认为所谓的什么五蕴身心死了,就一了百了,那就变断见,那还是不了解缘起相续相依,还是不了解缘起,就会落入常见断见 所以我执不只是常见,有我执,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会落入断见,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 
 
回向!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