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3-09-24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9,497字节 、​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 '''<small>💡 温馨提示:因为师父问答是针对个人问题,或有不圆满之处,为避免引起非与师父学法人士增生烦恼,档案请勿随意外传。</small>''' *<small>录音连结: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TbwPa8poiOZ6l8p5p8AxKGQ4Zztr-dk/view?usp=drive_link</small> *<small>影片连结: https://youtu.be/hvCyRASbmLk</small>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font-size:11px;" !style="width:3%"|编号 !style="width:8%"|…”
无编辑摘要
(页面内容被替换为“ '''<small>💡 温馨提示:因为师父问答是针对个人问题,或有不圆满之处,为避免引起非与师父学法人士增生烦恼,档案请勿随意外传。</small>''' *<small>录音连结: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TbwPa8poiOZ6l8p5p8AxKGQ4Zztr-dk/view?usp=drive_link</small> *<small>影片连结: https://youtu.be/hvCyRASbmLk</small>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font-size:11px;" !style="width:3%"|编号 !style="width:8%"|…”)
第12行: 第12行:
|-
|-
!1
!1
! 成佛之道
!
! 见爱慢无明
!
| 三乘共法中讲到六处六界时,书中提到:“众⽣成就的⾝⼼⾃体,经上每说:“得蕴、得界、得处”,这是众⽣苦聚得⼀切。有了这,就有了⽣命,也就有了苦迫。但这外道思想中,除了这⾝⼼现象⽽外,还有永恒不变得灵,或者叫我,才是流转于地狱、⼈间、天国得主体,其实,这是众⽣愚痴得幻想产物。世间众⽣在⽣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得无限延续,更没有别得,唯是蕴、界、处⽽已”。在⽇常⽣活中,经常听到⼀些修学的朋友提到:“要找到真我或⼤我,去掉假我或⼩我,发现⾃⼰的灵魂,灵魂是不⽣不灭,灵魂是有升有降的”,还有的朋友尝试去催眠以寻找⾃⼰的前世,或者会有⼀些梦境,在梦中与去世的亲⼈进⾏对话,以此说⼈是有灵魂的。但是在成佛之道书中说:⼈是没有不变的灵性的。我的问题是:因为⼤家都是在⽣命成⻑的过程中,也都在找寻和⾃⼰相应的说法去提升⾃⼰,所以无意去辩论或说服这些观念,只是想从佛学的思想出发,如何圆融地解释上述所说的真我、假我、灵魂的概念?以及如何与⾃⾝的⾝⼼修习结合?
|
| 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理解真我、假我、灵魂等概念?
|
|0:01:55
|
|-
|-
!2
!2
! 其它
!
! 因果业力
!
|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告光⽬:汝⺟不久当⽣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说。其后家内婢⽣⼀⼦,未满三⽇,⽽乃⾔说。稽⾸悲泣,告于光⽬:⽣死业缘,果报⾃受,吾是汝⺟,久处暗冥。…为什么光⽬⼥⺟未满三⽇⽽能⾔说?为什么⼀个婢⼦能知光⽬⼥⺟的因果业报受报?为什么经中⽤这样⼀个三岁显神通的故事和⼀个普通⼈懂得因果业报的道理来说明地藏菩萨的功德?佛的⼗⼒“业异熟智⼒”佛陀告诉我们有因果业报的道理,但是佛陀也同时告诉我们不能乱揣测因果中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婢⼦的⾝份来解释光⽬⼥⺟的罪业受报不妥。
|
| 如何理解经中有关光目女母的故事?
|
|0:07:28
|
|-
|-
!3
!3
! 摄大乘论
!
! 其它
!
| 请问师⽗摄⼤乘论讲记P187中提到的“四识”是⾒识、相识、能取识、所取识吗?圣⼈的⾒识、相识也是遍计性吗?
|
| 圣人的见识相识也是遍计所执性吗?
|
|0:14:26
|
|-
|-
!4
!4
! 俱舍论
!
! 佛教史
!
| 师⽗在《俱舍论》第⼆讲说:“舍利塔后来转成寺院的⼤雄宝殿”,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初的舍利塔和现在的⼤雄宝殿有什么类似处吗?
|
| 舍利塔和现在寺院的大雄宝殿
|
|0:22:16
|
|-
|-
!5
!5
! 阿含经
!
! 见爱慢无明
!
| 在如正法师讲《杂阿含经》第18讲提到的:分别我⾒初果断,俱⽣我⾒四果断。请问师⽗:这个说法来⾃于哪部经论?能否说分别我⾒是⾒惑,俱⽣我⾒是最微细的那⼀分思惑?
|
| 有关分别我见和俱生我见的一个问题
|
|0:25:18
|
|-
|-
!6
!6
! 佛法概论
!
! 生活家庭
!
| 师⽗在《佛法概论》第4讲给我们留了⼀个思考题,“如果说不应顾恋过去、染著现在和欣乐未来,那我们要如何⾯对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不应顾恋过去、染著现在和欣乐未来,那活着不就像⼀个⿇⽊不仁、浑浑噩噩的⼈了吗?问题是,我们⼀个正常⼈不可能不回顾过去,⽽且就算是想要忘记过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欣乐未来,因为有未来,才给陷于困顿的⼈⼀种希望,让⼈能够获得下去;染著现在,有句话叫活在当下,这算不算是染着于现在?
|
| 我们应该如何“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
|
|0:32:17
|
|-
|-
!7
!7
! 阿含经
!
! 缘起性空
!
| 在如正法师讲《杂阿含经》第31讲,在阿含经里⾯的诸法无我,跟在部派的诸法无我不⼀样,在⼤乘的诸法的这个概念⼜不太⼀样;还有唯识的空、中观的缘起性空、如来藏的空,外道的空、世间⼈的空……这些的“空”的意思不是⼀样的吧,它们的不同处在哪里呢?
|
| 如何理解佛教经典对“诸法无我”和“空”的各种诠释?
|
|0:38:31
|
|-
|-
!8
!8
! 俱舍论
!
! 其它
!
| 师⽗在《俱舍论》第5讲里⾯说,“先学⼩乘的有,不会落⼊断灭;再学⼤乘的空,就不会产⽣执着”,对于这个说法弟⼦似懂⾮懂,敬请师⽗开⽰!
|
| 如何理解师父在俱舍论课程中提到的“先学小乘的有,不会落入断灭;再学大乘的空,就不会产生执着”?
|
|0:48:50
|
|-
|-
!9
!9
! 其它
!
! 因果业力
!
| 野狐禅的故事里⾯,⼀位法师就是因为说错了⼀句话,感召500年的野狐⾝。受报以后,这野狐精得遇“百丈禅师”开⽰才得以解脱。请问师⽗:任何⼀位法师讲法,如果讲错了⼀句,那因果都是不昩的呀,如果法师讲错了,能有机会改正吗?如果不⼩⼼讲错了,甚⾄⾃⼰还不知道呢,岂不是要受报吗?
|
| 如果法师讲法讲错了怎么办?
|
|0:50:34
|
|-
|-
!10
!10
! 佛法概论
!
! 缘起性空
!
| 《佛法概论》第⼗章第⼆节,讲三重因缘。导师在《无诤之辩》:“佛法的根本事实,是现实的,⾝⼼依存的,因果关联的有情。说明有情──为何如此,如何活动,究竟是什么?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是缘起论。……唯识家说缘起,着重于⽣起⼀切现⾏的潜能(种⼦)──⾃性缘起;中观者所说更深细。我曾举出了"果从因⽣","事待理成","有依空⽴"的缘起三层说;举出了"流转"与"还灭",为缘起的⼆⼤律。事待理成的理,是法则,规律,⽽且是因果关系中的必然序列;这已经是从科学⽽进⼊哲学。"有依空⽴"的空,更是截断戏论,从哲学⽽进⼊超哲学的胜义⾃证”。1)为什么说““有依空⽴"的空,更是截断戏论,从哲学⽽进⼊超哲学的胜义⾃证”?2)这三重因缘,能否说前⾯“果从因⽣","事待理成"是从《阿含经》的⾓度,⽽"有依空⽴”是从中观缘起性空的⾓度?导师为什么要这样安⽴?
|
| 如何理解导师佛法概论中的这句话:“有依空立"的空,更是截断戏论,从哲学而进入超哲学的胜义自证?
|
|0:56:20
|
|-
|-
!11
!11
! 佛法概论
!
! 缘起性空
!
| 《佛法概论》第10章最后⼀段话,导师说“这杂染的因缘理则,经中特别称之为缘起(释尊所说的缘起,是不通于清净的)法。依此理则,当然⽣起的是杂染的、世间的、苦迫的因果”。缘起法不是包括苦集灭道吗?为什么这里说“释尊所说的缘起,是不通于清净的”?2)在11章缘起法的第⼀节,师⽗的讲义里⾯说:“杂染:缘起⽀性(在后期学派理论中通染净)清净:圣道⽀性”,请问师⽗:为什么这个“缘起⽀性”在后期学派理论中通染净了?那我们常说的缘起法,指的就是这个缘起⽀性?导师在第⼗章第⼆节讲⼆⼤理则时说:“经中每以“法性、法住、法界安住”,形容缘起⽀性”,还说“佛教中的⼤众系与分别说系,都说此缘起⽀性与圣道⽀性是无为的,就因为这两⼤理则都有必然性与普遍性”。请问师⽗:这里说⼤众系与分别说系认为缘起⽀性是无为的,我们常说法性是法的本体,是无为法?那这个缘起⽀性在《阿含经》⼜是不通于清净的?如何理解这不同的说法?
|
| 如何理解导师在佛法概论中讲“释尊所说的缘起,是不通于清净的”?
|
|1:04:39
|
|-
|-
!12
!12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其它
!
| 印度佛教思想史p.74注27,《中阿含》:“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于众应有教令。如来不⾔:‘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T01,15a)。整句具体的解释
|
| 如何理解师父在《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中提到的佛陀建立僧團的原则“我不攝僧,依法以攝僧”?
|
|1:22:59
|
|-
|-
!13
!13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戒律
!
| 印度佛教思想史p.75注29,《增⼀阿含》卷44:“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会圣众千⼆百五⼗⼈,⼗⼆年中无有瑕秽,亦以⼀偈为禁戒:‘护⼝意清净,⾝⾏亦清净,净此三⾏迹,修⾏仙⼈道。’”(T2,787b)。《四分律⽐丘戒本》:“‘善护于⼝⾔,⾃净其志意,⾝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是⼤仙⼈道。’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诸⽐丘⾃为乐法、乐沙⾨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T22,1022c)。"无事僧"有没有具体的所指,还是只是形容词?
|
| 什么是“无事僧”?
|
|1:25:47
|
|-
|-
!14
!14
! 成佛之道
!
! 涅槃
!
| 之前曽请教师⽗,⼤乘论师所开⽰的是论师所证悟的实相,还是包含论师逻辑的推论,师⽗⾔为前者。但三系对佛法的诠释⾓度的确有不同,否则也不须分系;但如果是证悟了的实相,实相不应是相同,不会因⼈⽽异吗?⼜例如唯识学从最初的“⼼”,到后来细分为有深浅之别的六七⼋识过程。
|
| 大乘论师所开示的是论师所证悟的实相,还是包含论师逻辑的推论?
|
|1:27:00
|
|-
|-
!15
!15
! 佛法概论
!
! 佛教史
!
| 经典的翻译⻑达九百多年,很好奇,这些汉译的经典收藏、复印、流通的现况为何?
|
| 佛教经典的翻译长达九百多年,这些汉译的经典收藏、复印、流通的现况如何?
|
|1:30:00
|
|}
|}


[[Category:2023 答疑]]
[[Category:2023 答疑]]
行政员、​editor、​flow-bot、​界面管理员、​limited、​监督员、​管理员
101,02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