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 5: |
行 5: |
| (2024-7-8) | | (2024-7-8) |
|
| |
|
| 今天我们学到三类能施,三类所施。 | | 今天我们学到三类能施,三类所施。 上次我们学的布施,也是布施的一个总说,菩萨要 |
|
| |
|
| 上次我们学的 布施, 也 是布施的 一个总说吧 。菩萨 要
| |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也谈到了布施,在五乘共法章谈到三福业中有个 布施 福业,在三乘共法法章 , 这些道品里边 是 没有 布施 这一项 的。 在大乘 菩萨 道中,又恢复了布施的项目,而且是放在第一位的。 |
|
| |
|
| '''身及诸受用 , 三世 一 切善。为利诸众生 , 不惜而行施 。'''
| | 菩萨大乘的布施 , 比 一 般的布施要深化和广化 , 是和三心相应的 。 |
|
| |
|
| 也谈 到 了我们 布施, 在五乘共法章谈到三福业中有个布施福业 , 在三乘共法法中 , 这些道品里边 是 没有 布施 这一项 的。 然后在大乘菩萨道中,又恢复了 布施的 这个项目 , 而且 是 放在第一位 的。 | | 讲 到布施 的意义就是舍己为人!也能够破除我我所 , 这样才能成为大的舍。其实大的舍也就是把我见我执 , 要彻底的舍掉 , 才 是 真正 布施的 意义 。 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容易 布施 ,一般人都因为这是自己 的 身心诸受用 , 都 是 我的我所的。不知道执为自己的过失,也就不知道利他 的 功德 。 |
|
| |
|
| 所以菩萨 大乘 的布施 比 一般的 布施要 深 化 和 广化 。 他就 是 和三心相应 的。 | | 所以菩萨 从种种 的 因缘来分析这个 布施 。为什么要布施?谈到世间一切为了占有,造成无边的苦痛,从人来说; 一般 认为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赚取的,自己的工作所应该得到的回报,但是在菩萨的这种法义 的深 刻理解之中,就知道这还是与一切人有关系,与社会 和 大众的各自分工,才会得到财富,这属于现缘,即便你有宿世的善根,你要借助现缘 。 如果你独自一人身生活在深山老林,即便说满山的土地都是你的,但是你还 是 非常的贫困,因为很多的行业,很多 的 产品,你还是没办法获得它 。 |
|
| |
|
| 所以讲到布施 的 意义就 是 舍 己 为人!也 能够 破除我我所 , 这样才能成为大 的 舍 。其实 大的舍也就 是 把 我 见 我 执 ,要 彻底 的 舍掉 , 真正 的 布施 的 意义。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可能 是 不容易布施,一般 人 都 因为这是 自己 的 身心诸受用 ,都是 我 的我 所的。所以不 知道 执为 自 己 的 过失 ,也 就不知道利他的功德 。 | | 就算我们自己 的 身体,也不 是 自 己 就 能够 成长起来的,要经过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辅助,以及社会公共的医疗卫生 , 国家 的 法律 。其实 这都 是 菩萨能够深观因缘法,深观 我 们在这个世间生存,它不能单独成立的,需要众缘和合, 我 们才有生活的资具;还有我们自己身心生命乘 , 都需 要 各种条件来促成。相互依缘,相互 的 存在。包括我们的学识 , 以及科学的发明,道德 的 进修,宗教 的 进修,都 是 受到 人 类的恩德。 因为这 些知识不 是 我们生来就有 的, 也 都是 通过父母、师长、社会、不断 的 信息提供。使 我 们能够 知 识丰富起来, 道 德长养起来!其实这都是来自于社会,来 自 于大众,并不是我们一个人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如果你生存在一个蛮荒 的 世界 , 这些 也 是无从谈起 。 |
|
| |
|
| 所以菩萨从种种的因缘来分析这 个 布施。为什么要布施,谈到世间 一 切为了占有造成无边的苦痛。 从 人来说一般认 为 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赚取的 , 自己 的 工作所应该得到的回报。但 是 在菩萨的这种法义的深刻理解之中, 就 知道这还 是 与 一 切人有关系,与社会和大众 的 各自分工,才会得到这个财富 。所以这个 属于现缘,即便你有宿世 的 善根 , 你要借助这个现缘 的 。如果说你独自一人身生活在深山老林 , 即便说满山的土地都是你的,但是你还是非常的贫困。因为很多的行业,很多的产品,你还是没办法 获得 它。然后就算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不 是 自己就能够成长起来的 , 要经过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辅助,以及社会公共的医疗卫生,国家的法律 。 其实 这 都 是菩萨能够深观 因缘 法 。深观我们在这个世间生存,它不 能 单独成立的。他需要众缘和合。我们才有生活的资具;还有我们自己身心生命都需要各种条件来促成。相互依存相互的存在。所以包括我们的学识以及科学的发明 , 道德的进修,宗教的进修。都 是 受 到 人类的恩德。因为这些知识不是我们生来 就 有的 , 也都是通过父母、师长、社会、不断的信息提供。使我们 能够 知识丰富起来,道德长养起来!其实这都是来 自 于社会,来自于大众,并不是说我们一个人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如果说你 生 存在一个蛮荒 的 世界,这些也是无从谈起。所以说过去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儿从小与狼为伍,那他的成长是什么呢?那就跟狼是一样 的。 | | 过去有一 个 故事说; 一 个小孩儿 从 小与狼 为 伍 , 那他 的 成长 是 什么呢?那 就 跟狼 是一 样 的。所以 我们生存在 这个 文明 的 社会 , 经济 的 社会 ,获得 一切都 是 跟这个环境有关 , 都与一切人有关 。这 个 是菩萨 才 能够深观 到世俗 法 的 能 力 , 你像声闻只 是 观 到 胜义法 就 可以了 , 就 能够 完成 自 己 生 死 的 解脱痛苦 的 止息 。 |
|
| |
|
| 所 以 我们 生 存在这个文明的社会 , 经济的社会 , 获得 一 切都 是 跟这个环境有关。 所以 都与一切 人 有关 。这 个 是菩萨 才能够 深观 到世俗法的能力 。 你像声闻只 是 观到胜义法就可以了 , 就能够完成自己 生 死的解脱痛苦的止息 。 | | 关于世俗这些因缘,可能不知道也可 以 ,毕竟能自己脱落,但菩萨不一样,为了回馈众 生, 回报大众,可能深感到自己苦痛 , 众生 一 样 是 苦痛, 所以 悲天悯 人 ,能够去发大悲心来拔苦众生 。这 就 是菩萨 对法的一个 深观。 这样一切都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这 是 菩萨所要做的忘己为人【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 为利诸众 生 ,无惜而行施 。 】 |
|
| |
|
| 关于世俗这些因缘 , 可 能 不知道 也 可以。毕竟能自己脱落,但菩萨不一样。他为了回馈众生,回报 大 众。他可能深感 到 自己苦痛,众生一样是苦痛,所以悲天悯人,能够去发大悲心来拔苦众生。这就是菩萨对法的一个深观。这样一切都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这是菩萨所要做的忘己为人的,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不惜而行施了 。 | |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类能施 , 三类 能 施其实我们前边儿 也大 概的提 到。 |
|
| |
|
|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三类 的 能施 ,三类能施其实我们前边儿也大概的提到。
| | '''己二、 三类能施''' |
|
| |
|
| '''下士为己施 ,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 | | ''' 【 下士为己施 ; 中士解脱施 ;''' |
|
| |
|
| 前边大概提到了。人天功德的三福行中,有一个布施福业。解脱施在解脱道之中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但今天有这个解脱施,为什么今天谈到了解脱施,然后就是菩萨的 利他一切施, 一切施就上面所说的,这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了,所有的包括生命都可以布施了。所以说同样的施者,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样了。其实这就 是 包含了下士布施和中士布施,和 大士 来布施。布施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下士的布施是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为下士的布施。所以说下士的布施,看起来是道德的,其实是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 。 | | ''' 利他一切施,是 则名 大士。 】''' |
|
| |
|
| 其实在我们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 到 现世乐、后世乐,那你以什么为乐呢?当然以这种资具得乐,这也是正常的。 人 生 的 世间需要多么的物质条件 , 没 有 这 个 物质条件,你怎么去得到 福 乐呢?所以这个福乐要从资具得来,资具 是 从 布施 而得来 的 。并不是说凭我们聪明智慧 , 你能够求得来的。这还是说你 有这 种福报或者 是 福业 , 我们前 面 学到 , 你能有宿 世 的 善 根 , 加上今生 的 现缘 , 成功求得。如果说你过去没有修那么多福业,你今 生 这个欲望还蛮大的。那 可 能你跑断腿也达不到满足,也求不来 。 | | 前边大概提 到 了; 人 天功德 的 三福行中 ,有 一 个 布施 福 业。解脱施在解脱道之中 是 没有 布施 这一项 的, 但今天 有这 个解脱施,为什么今天谈到了解脱施?然后 是 菩萨的利他一切施 , 一切施就上 面 所说的【身及诸受用 , 三 世 一切 善, 】所有 的, 包括 生 命都 可 以布施了 。 |
|
| |
|
| 所以这是跟人的福业有关。 我们看 现在世间其实很明显,有的人很聪明,忙碌了一生,也不过就是维持了生存。有的可能 他 也 是 很辛苦求,但是他所求的财富非常的丰厚。同样的是一种求,但是有的人就能够成功,有的人就不得成功。这很明显就知道有福业的人和没有福业的人就不一样。所以人天功德还是让人们去求福乐的。增上生就是我们今生的幸福指数,希望来生过得更好!就是增上,一生一生的去增上,进步。 | | '''【'''同样的施舍,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样。'''】''' |
| | |
| | 其实这就包含了下士布施和中士布施,和大士来布施。布施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
| | |
| | '''一、下士(增上生心)''' |
| | |
| | '''【'''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下士。下士的布施,看来是道德的,其实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布施的功德是有的,但极其有限。'''】''' |
| | |
| | 下士的布施是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为下士的布施。 所以 说下士的布施,看起来是道德的,其实是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 |
| | |
| | 其实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现世乐、后世乐,依什么为乐呢?当然以资具得乐,这也是正常的。人生存在世间,需要多么的物质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你怎么去得到福乐呢?福乐要从资具得来,资具是从布施而得来的。并不是说凭我们的聪明智慧,你能求得来的。还是你有这种福报,或者是福业,我们前面学到,有宿世的善根,加上今生的现缘,能够求得。如果过去没有修那么多福业,今生这个欲望还蛮大的。可能跑断腿也达不到满足,也求不来, 这是跟人的福业有关。 |
| | |
| | 现在世间其实很明显,有的人很聪明,忙碌了一生,也不过就是维持了生存。有的可能也很辛苦求,但是他所求的财富非常的丰厚。同样的是一种求,但是有的人就能够成功,有的人就不得成功。这很明显就知道有福业的人和没有福业的人就不一样。所以人天功德还是让人们去求福乐的。增上生就是我们今生的幸福指数,希望来生过得更好!就是增上,一生一生的去增上,进步。 |
|
| |
|
| 所以在人天功德之中,谈到这种动机不同,它有布施的动机。动机是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他用这种一个是纯正的动机,一个是分悲田和敬田,然后又分施的多少和胜劣来区分这种不同的功德的。 | | 所以在人天功德之中,谈到这种动机不同,它有布施的动机。动机是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他用这种一个是纯正的动机,一个是分悲田和敬田,然后又分施的多少和胜劣来区分这种不同的功德的。 |
行 62: |
行 74: |
|
| |
|
| 也可证入无我了,他当然了与大家共享了也是一方面。 | | 也可证入无我了,他当然了与大家共享了也是一方面。 |
|
| |
| 其中最主要的,因为你细看这个经文,他是那时候以乞食的三宝为主的。与他们共享。
| |
|
| |
| 当然也有世间的乞讨的人士,但是还是以当时佛陀在世这些僧团,他基本上布施僧团供养僧团的几率多。所以他是时代不一样,庞蕴那个时代可能是大多数世间贫穷者多,因为中国没有拖钵的生活方式。所以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的都是这些贫穷之士,也可能是是这样的原因。
| |
|
| |
| 所以这个解脱施,在佛法概论里面,这个解脱是指的也是在家众。这里其实指的也是在家众,之所以佛法中37道品里头,大多指的是出家的修道方式。出家的修道方式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因为他是以乞讨为生,他拿什么去布施呢?所以中士的布施基本上都是指在家。这样弄清楚了吧?
| |
|
| |
| 下面就是菩萨,大士了。
| |
|
| |
| 发菩提心的大士就是菩萨,菩萨的布施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利他。
| |
|
| |
| 利他前面我们学到,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重生,为利他不惜而布施。
| |
|
| |
| 所以这不是说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而不是从自己的功德着想,专为与乐与把拔的利他而布施的。
| |
|
| |
| 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他还是出发于慈悲,出发于下化众生而布施。所以说一切施还是我们上次学的,菩萨的内而身心,外而财物。一切功德善法三世的功德善法什么都是施舍了的。所以一切施就是菩萨的净施。净施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了。
| |
|
| |
| 因为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施应如法施,如法施就是净师。谈到这些不如法施,他就是不净施。在下边儿,有这个佛法概论也谈到这些,不如法的布施,就是不如法的布他还有不纯正的动机,他都是有求。
| |
|
| |
| 所以为求财故施,现在大多数人为了求财,这个五乘共法是提倡的。你布施能够得财富,能够有累积后世的福乐。
| |
|
| |
| 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其实这块儿我们原先也学过。
| |
|
| |
| 所以发菩提心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无条件的施给众生,虽然还在保有使用一切,但菩萨不再做自己私有之想,觉得这是一切众生的。其实这也像解脱道中,心住非家之想,感觉世间无常,一切的积聚消散了,他都是无家所供。所以他像看破红尘,这都是一切众生的,前边菩萨他观到自己诸受用;自己的身心;自己所得财物的这些外援,社会、法律、各行各业。他都提供种种的因缘,让我们去获得这些资具。
| |
|
| |
| 所以他不是为都是自己的了。但我们一般人当然都是凭我自己能力去赚取的,去挣取的。但菩萨他观世俗法他观的就非常透彻,所以说知空未必能知有。这就是菩萨要二谛并观,他不但说要观胜义谛,一切法无自性空,他还要观一切有的这种因缘法。
| |
|
| |
| 所以菩萨之所以能胜过二乘,他就把世间的世俗有,观察的非常细致,然后才能知道这些因缘,我们所生存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
| |
|
| |
| 所以从空中去成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就是如幻如画。一切的世俗假有。
| |
|
| |
| 所以说这些世俗假有的,无论是财物身心,种种的知识技能,这都不是凭自己得来的,都是众缘和合,各种因缘,互相促成,互相的依存。其中是没有我的。所以他深观到这种程度,他才知道这些都无自性,所以就没有自我。也就不做自己的私有之想。一切来自于大众,一切再归还给大众。所以说一切归于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 |
|
| |
| 自己像雇员或公仆一样为代管理经营,如物主需要或者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就无条件的奉上。自己的享受就像雇员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费一样。
| |
|
| |
| 所以这个就像现在银行的公务员,他天天面对那么多的货币,那么多的金钱,那肯定他知道,就是代为大众在管理,在经营。这些钱虽然他天天保管这么多,但他知道这都不是自己的。谁来取钱还是无条件的去奉上,自己享受不过就是我的劳动所得的一点回报而已,生活费用而已。
| |
|
| |
| 所以说,能这样的布施才名为大士,大士的利他一切施,才是最可称叹的了。
| |
|
| |
| 当然是可称叹,但是我们一般人还很难一下子做得到。比方说我们在现实世界,我们一般的在家居士,都是有家庭,有儿女,有父母,父母,亲朋好友。但是我们看在大乘经典中,菩萨都是个人,很少谈到菩萨夫妻是如何处理的?夫妻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儿女关系是如何处理的?父母关系是如何对待的?朋友关系是怎样的一个情况。经中很少去介绍这些,看菩萨的行为,就像一个独身主义者,无牵无挂。自己所有一切都可以无条件的去布施出去,也不顾家庭儿女,父母,妻子。
| |
|
| |
| 但是在我们现实的人来说,除非你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因为你留钱没有没有多大用处,你享受也享受不了那么多,你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有数的了。所以可能就像一个出家众一样,出家,他更接近了人间,他不以自己为主要一个私有的经济,他完全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所以这是经论和现实没办法去通达在地方。
| |
|
| |
| 当然有的经能多少介绍一点菩萨的家庭生活,就是说他怎么去处理这个家庭生活的,大乘经典从来都不讲,只表现菩萨个人的伟大的行为;伟大的精神。因为菩萨确实是伟大,你像我们佛法概论里学到:伟大的目标和纯正的动机;和善巧的方便,那真的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 |
|
| |
| 但是他的伟大难道完全是个人的行为吗?
| |
|
| |
| 如果说从前边儿我们学到菩萨观世俗法的时候,他知道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
| |
|
| |
| 我们这个知识技能来自于社会种种的因缘,我们的经济也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群体。菩萨的这种从观察上来说,他观察这些都没有自我的,都不属于我的。
| |
|
| |
| 其实菩萨观察的时候,真的他就像一个群体的一个生活的人。种种的因缘条件,但是这个家庭的生活处理,就是没有那么详细的介绍。所以现在在家学菩萨也只能说力所能及吧,因为像经典中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学不来的。当学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做得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