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 13: |
行 13: |
| |- | | |- |
| !1 | | !1 |
| ! 其它 | | ! |
| ! 其它 | | ! |
| | 如果问一个僧人是否还有嗔怒,他的回答是嗔怒还在,只是他和嗔怒没有连接,从这句话来看的话能否判断这个僧人修的就是解脱道呢? | | | |
| | 可否根据一个僧人是否还有瞋怒判断是否修的是解脱道? | | | |
| |0:01:12 | | |0:01:12 |
| |- | | |- |
| !2 | | !2 |
| ! 辨法法性论 | | ! |
| ! 藏传佛教,如来藏 | | ! |
| | 我所接触到的藏传佛教的人都把如来藏当做不生不灭存在的佛性。所以我也理解他们的即身成佛理论,确实不需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只需要激发,扫清业障就能展现本自具足的佛性,他们好多都以楞伽经为依据而这又是早期唯识经典。可师父你讲的辨法法性论里对真如不是这样形容的,而辨法法性论是藏传的弥勒五论,那这不就矛盾了吗?还是藏传佛教也分很多派,只是部分是认为可以即身成佛的,而这一派都是以楞伽经为经典,而也有不少藏传佛教教派也是不认可的。 | | | |
| | 有关藏传佛教的如来藏与辨法法性论的真如的一个问题 | | | |
| |0:02:40 | | |0:02:40 |
| |- | | |- |
| !3 | | !3 |
| ! 其它 | | ! |
| ! 神通 | | ! |
| | 佛的智慧应该是圆满的,作为正遍知,调御大夫,同时也有完美的神通,为什么既预测不了后果也不能第一时间找到一个究竟法义呢? | | | |
| | 佛陀神通广大圆满,为何却无法预测佛教后果及先教导究竟第一义呢? | | | |
| |0:03:45 | | |0:03:45 |
| |- | | |- |
| !4 | | !4 |
| ! 其它 | | ! |
| ! 止观打坐 | | ! |
| | 五停心观里面有个多障众生修念佛观,这个念佛还是观像念佛?为什么多障众生修念佛观?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多障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念佛就可以消障? | | | |
| | 关于五停心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的一个问题 | | | |
| |0:09:23 | | |0:09:23 |
| |- | | |- |
| !5 | | !5 |
| ! 佛法概论 | | ! |
| ! 见爱慢无明 | | ! |
| | 《佛法概论》第六章第二节,“逐物与离世”之中,导师说:“从爱染出发,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缘起性,不能契合缘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徇物。不过这二者中,自体爱是更强的。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这个意思就是有情为了自体爱可以舍弃境界爱。这句话里面,“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徇物”,分别指的是什么? | | | |
| | 如何理解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中的「逐物与离世」 | | | |
| |0:12:18 | | |0:12:18 |
| |- | | |- |
| !6 | | !6 |
| ! 佛法概论 | | ! |
| ! 见爱慢无明 | | ! |
| | 《佛法概论》第六章第二节里导师继续说:“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联手、足、耳、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对这句话,有人解释说:不要觉得说,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有什么了不起,在解脱道来说,他还是有我爱了。我对这个话不是很明白,这种为了国家民族,或者为了救他人连自己生命都可以舍弃的人,为什么说他还是有我爱?好像导师的话也是这个意思。那么,佛陀在过去生度众生的时候,不是也是舍头目骨髓吗?摩诃男在琉璃王率敌入侵的时候,自己舍命救族人外逃,他这种时候也是有我爱吗?那世间很多为救他人舍命的人,他那个时候只有一念救人的心,如何解读他这个时候的行为还是一种自我爱? | | | |
| | 为何导师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还是有我爱? | | | |
| |0:18:30 | | |0:18:30 |
| |- | | |- |
| !7 | | !7 |
| ! 佛法概论 | | ! |
| ! 见爱慢无明,自杀 | | ! |
| | 《佛法概论》第六章第一节生死根本的抉择,导师说:但无知中最根本的,即为不能理解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一)从不知无常说,即常见、断见;(二)从不知无我说,即我见、我所见;(三)从不知寂灭说,即有见、无见。第二节、情爱的活动形态一、恋旧与趋新(时间角度)二、逐物与离世(空间角度)三、存在与否定。1)能否把这个(一、二、三)进行一个对应理解?如果可以的话,这个“存在与否定”,如何跟“有见、无见”对应?如果这个“有见、无见”指的是常、断二见,那和(一)不是重复了吗?2)“存在与否定”,这个“否定”,听了师父的《佛法概论》音讯,我理解是指有人对自身生命的厌离而自杀;还有对此土的厌离而求生他方世界。请问师父:这种厌恶自身生命自杀,算不算是断灭论? | | | |
| | 几个有关《佛法概论》提到的有见、无见以及存在与否定的问题 | | | |
| |0:25:12 | | |0:25:12 |
| |- | | |- |
| !8 | | !8 |
| ! 成佛之道 | | ! |
| ! 因果业力 | | ! |
| | 师父在成佛之道最后一讲提到“思惑不造业”,特指的是断了三结的圣者的思惑?凡夫的思惑应该是会造业? | | | |
| | 为何思惑不造业? | | | |
| |0:32:57 | | |0:32:57 |
| |- | | |- |
| !9 | | !9 |
| ! 解深密经 | | ! |
| ! 佛教思想史 | | ! |
| | 唯识始于解深密经,经过诸多论师分析诠释慢慢发展而成,这些诠释和分析是来自论师们的证悟,还是逻辑的推论?如果是后者,也具有“有漏名言”之缺失?但随顺胜义? | | | |
| | 唯识发展的逻辑与推论是否有缺失 | | | |
| |0:35:53 | | |0:35:53 |
| |- | | |- |
| !10 | | !10 |
| ! 佛法概论 | | ! |
| ! 因果业力 | | ! |
| | 《佛法概论》第七章业的类别,讲到定业与不定业,导师讲说:“其实,必定与不必定,还在我们自己。如《中阿含经.盐喻经》38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轻受而成为不定业。反之,如故意作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报”。1)我们关于定业难逃的学习讨论,有人认为导师讲的这个话“如不知道修身、修心、修戒、修慧,就会定业难逃”,佛陀只是针对凡夫来讲的。可以这样理解吗?2)如果这个只是针对凡夫讲的,难道佛陀和菩萨,二乘圣人可以例外吗?那佛陀都成为佛陀了,他还受了十大恶报,目犍连也是阿罗汉,还被打死了呢,这如何理解? | | | |
| | 有关定业、不定业与修行 | | | |
| |0:38:15 | | |0:38:15 |
| |- | | |- |
| !11 | | !11 |
| ! 佛法概论 | | ! |
| ! 因果业力,神通 | | ! |
| | 佛教是反对宿命论的,但佛经里面有时又说,佛陀对某某人的来世有某种预言,说他会如何如何,那这是不是有点宿命论的味道呢? | | | |
| | 宿命论和佛陀对某某人的来世有某种预言 | | | |
| |0:43:35 | | |0:43:35 |
| |- | | |- |
| !12 | | !12 |
| ! 其它 | | ! |
| ! 因果业力 | | ! |
| | 关于定业不可转,是不是说造五无间罪,在阿含经的角度来说,是不通忏悔,必然受报的;但是在大乘角度,又是可以通忏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说法呢? | | | |
| | 有关忏悔和五无间罪的若干问题 | | | |
| |0:46:41 | | |0:46:41 |
| |- | | |- |
| !13 | | !13 |
| ! 成佛之道 | | ! |
| ! 止观打坐 | | ! |
| | 《成佛之道》讲到两种解脱,慧解脱和心解脱,有道友认为,用定力得到那种灭尽定,才是“心解脱”,是这样吗?好像师父在视频里面不是这样讲的,所以想请师父再开示一下。 | | | |
| | 如何理解慧解脱和心解脱 | | | |
| |0:49:55 | | |0:49:55 |
| |- | | |- |
| !14 | | !14 |
| ! 其它 | | ! |
| ! 其它 | | ! |
| | 能否这样理解:这个命根就是一期寿命,比如现在的人的寿命大致80-100岁,猫狗的寿命10-14岁。“暖”是指生理功能,“识”是指心理活动。那么,这三者是针对人类说还是三界众生而说?如果针对三界众生,那无色界众生没有色,那他就只有命根和识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 | | |
| | 如何理解俱舍论中讲到的“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 | | | |
| |1:00:04 | | |1:00:04 |
| |- | | |- |
| !15 | | !15 |
| ! 俱舍论 | | ! |
| ! 一切法 | | ! |
| | 大地法中,俱舍论在五遍行又加了五个心所。五遍行遍一切心心所,能理解。后面五个心所的三摩地是定?一心识生起,它怎么作用呢?能同时生起吗? | | | |
| | 有关心所和五遍行的一个问题 | | | |
| |1:03:02 | | |1:03:02 |
| |- | | |- |
| !16 | | !16 |
| ! 阿含经 | | ! |
| ! 其它 | | ! |
| | 杂阿含经第550经中讲:“......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请问师父:这里的“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和“离贪、恚、痴”有何区别? | | | |
| | 贪欲觉和贪欲有何区别_-_杂阿含经第550经 | | | |
| |1:04:42 | | |1:04:42 |
| |- | | |- |
| !17 | | !17 |
| ! 阿含经 | | ! |
| ! 其它 | | ! |
| | 杂阿含经第559经讲:“尊者迦摩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难:“奇哉!尊者阿难!有眼有色、有耳有声、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触、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觉知。云何?尊者阿难!彼比丘为有想不觉知,为无想故不觉知?”。这句话应该是说的有修证的比丘,对吧? | | | |
| | 取相与觉知_-_杂阿含经第559经 | | | |
| |1:05:50 | | |1:05:50 |
| |- | | |- |
| !18 | | !18 |
| ! 其它 | | ! |
| ! 因果业力,自杀 | | ! |
| | 伤害自己是否造业,大到自杀,小到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还作息不规律,抽烟喝酒熬夜,我想知道如果我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可能算是一种烦恼,但是这算不算是造业? | | | |
| | 伤害自己是否造业? | | | |
| |1:09:59 | | |1:09:59 |
| |- | | |- |
| !19 | | !19 |
| ! 其它 | | ! |
| ! 藏传佛教 | | ! |
| | 师父,过去问过你藏传和南川佛教那边的护身符,师父的解释是适应当地习俗的善巧。这次我想问的更细一点,师父认为的这种善巧是仅仅只是以人的贪欲而吸引佛教门槛外的人,使他们和佛教建立一个初步的接触,或者是一种师父送给在家居士的纪念品,对平时自己的监督提醒,而并没有这些僧人所宣传的能帮助世俗生活的用处,而他们学习的法门传承也只是一套宗教仪轨。还是说这些护身符还是有点用的,只是和解脱无关,和佛法无关所以师父们不提倡。 | | | |
| | 护身符作为善巧的作用 | | | |
| |1:10:58 | | |1:10:58 |
| |- | | |- |
| !20 | | !20 |
| ! 其它 | | ! |
| ! 自杀 | | ! |
| | 自杀不一定堕三恶道吗? | | | |
| | 自杀不一定堕三恶道吗? | | | |
| |1:18:06 | | |1:18:06 |
| |- | | |- |
| !21 | | !21 |
| ! 其它 | | ! |
| ! 缘起性空 | | ! |
| | “因缘无自性”,“因”无自性应该如何理解? | | | |
| | “因缘无自性”,“因”无自性应该如何理解? | | | |
| |1:23:01 | | |1:23:01 |
| |- | | |- |
| !22 | | !22 |
| ! 其它 | | ! |
| ! 见爱慢无明 | | ! |
| | 五上分结中为什么还会有掉举? | | | |
| | 五上分结中为什么还会有掉举? | | | |
| |1:25:30 | | |1:25:30 |
| |} | | |} |
|
| |
|
| [[Category:2023 答疑]] | | [[Category:2023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