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177: | 行 177: | ||
【'''云何修无常想,修習多修習''',】 | 【'''云何修无常想,修習多修習''',】 | ||
你说那我们观无常,怎么样叫观无常呢? | |||
他说【'''修習多修習, 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 | |||
欲是欲爱 , 是欲界的贪爱 ; 色爱 、 无色爱,对色界 、 无色界的贪爱贪染 。 那么欲界的贪染是五欲 , 色界 、 无色界的 爱 ,那就是色无色界的贪,但是要知道,<u> 色无色界的贪比较微细,基本上他不会造不善,欲界的贪染是物质欲望很强烈很重,所以容易造恶</u>。 但是如果你要解脱,色爱无色爱也要断尽,所以他说 : | |||
【'''能斷一切 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 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 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 識無 常 。 如是思 惟 , 斷 一切欲 愛 、色 愛 、 無 色 愛 、 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 , 能 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雜.270) 】''' | |||
师父书上有做过分析,师父这边再跟大家谈一谈 ,'''無 常想 者,能 建立無 我想''' ,然后断我慢,然后顺得涅槃 。 | |||
无常想,你们记得三法印吗 ? 诸行无常 、 诸法无我 、 涅槃寂静,从一个意义上来讲,你也可以直接观无我,观无我也可以离我慢,顺得涅槃 。 那么阿含经为什么讲,无常想得无我想呢 ? 师父曾经讲过 , 因为直接观无我比较困难,那么无常,他的变化比较容易观察得到 。 但是如果你真能了解无常 , 你一定能够了解无我 , 因为我就是单一不变的本质或是主宰性,那这个单一不变的本质跟主宰性跟常是相应的,跟无常是不相应的 。 所以如果你能观五蕴无常,你就会知道说,这个五蕴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都是色、受、想、行、识的一个相续变化 , 所以你渐渐的就能入到无我 。 那入到无我,那当然进 一 步观 , 进 一 步修行,当然就是一定是离贪瞋痴 , 那离贪瞋痴进 一 步,为什么叫离我慢呢 ? 其实是这样子,你们如果去看俱舍论还有师父以前分析,我慢这个慢,有粗跟细的 。 | |||
粗的慢就是所谓的一般的傲慢 、 骄慢 , 就是贡高我慢,觉得我比你强,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贡高我慢 ? 那当然还是我执,那这种的就叫粗的 慢 ,我们一般都可以知道 。 | |||
另外一种微细的 慢 ,就是色无色界微细烦恼思惑所断的最后一分的我,那个叫做我慢,这一分的我慢断掉了,就怎么样 ?(问:听不清) 不是,这是阿罗汉,得阿罗汉 色无色界的五上分结最微细的那一个(我执)就叫我慢,断了,那就是阿罗汉 。 所以他会说,''' 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 | |||
这个我慢 , 初果还不能断,二果三果三果还在,但是这种我慢是不造作有漏业的 , 他只是最后一边,你还没断,但是断尽了,就变成阿罗汉,所以他叫做心离我慢 , 顺得涅槃,这个就是从无常 —— 无我里面 观。 | |||
另外,三法印你可以从无我法门直接入观 , 也是有的,那当然这个就是直观五蕴无我,那前面都在讲五蕴无我,只是无常的次第比较容易观 。 比如说,直接叫你观你的五蕴无我, 你说 那五蕴怎么样无我呢 ? 那你如果说那你观照你的身心变化,那 你 说我现在好好的,那你从小到大有没有变化?有,你今年明年有没有变化?有 。 你看师父十年前到现在,有没有变化?怎么没有,表面上没变化,实际上有变化 。 十年前一定年轻嘛,比较瘦,这个五蕴身心的变化容易观察 ,无我 其实是不容易观察到,所以从无常无我,然后入,最后面先断三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最后的我慢断除,我慢就在五上分结里面 的 ,最后 就是涅槃 , 这个就是这里所说的 。 | |||
我们先还有几分钟,三分钟,最后面呢我们再来说,那么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可不可以直接观涅槃寂静,其实是可以的,但这个不容易 ,比观无我更难,而且,我预告一下,般若经里面的般若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毕竟空,其实就是从涅槃寂静里面提炼出来然后从涅槃寂静里面观一切法,当下即涅槃寂静,但是这个不容易做,所以佛陀才一直强调,从无常 入无我,无我 入究竟涅槃,所以你可以次第观无常无我然后得究竟涅槃,你可以从无我执接观,你可以从涅槃作观,那涅槃作观在《阿含经》讲的比较少,但是是有讲而且是可以的,那么般若经就发挥的比较多,我们先讲到这里, | |||
接下来的,究竟苦边,刚才忘了讲一件事情,因为现在这个,大殿回音很大,不过当初设计大殿就没有,打算在这边上课,大殿就是做宗教活动,还有禅修的地方,其实我们后面有设计教室,那么现在在审批当中,所以也是希望我们这个,过审批之后呢,可以赶快盖胜义楼,那个胜义楼 未来我们的教室,就在胜义楼,那个教室会做一个比较,圆满的试听教室,所以听经闻法就不会有回音的问题,而且网络啊,摄影啊都会做得比较好,灯光也会做得比较专业,那我们就期望,大家的努力共同,然后我们教室能够早一点落成,然后我们能够有好的环境,最主要是回音不要那么大,然后能够继续讲经说法,听经闻法,我们来看一下,五蕴无我,究竟苦边,【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你看佛陀每次都说善哉!諦聽!諦聽!,叫你干什么,善思念之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听 专注听,然后接下来怎么样,好好如理作意,好好去思考,他没有叫你眼睛闭起来,他叫你好好听,諦聽!諦聽! 他不是叫你,人坐在这边 然后这边打坐,然后眼睛闭起来,然后不知道在做什么,好好专注听,諦聽 之后呢,善思念之 不是背起来就好,要好好去思维佛陀所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所以叫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 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怎么样,这个叫做我在色中 、色在我中,这个以后师父讲我的时候会讲,他把五蕴分成四个,所以叫做四五二十,叫做二十种身见,这师父慢慢会讲,师父的书里面有,可以去看一看那个表,然后他说你要观察诸所有色,什么叫诸所有色呢,就叫做色蕴,色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这些师父都讲过,内外粗细,那么内色是什么,眼耳鼻舌身,色,没有意 意是心根,然后外呢?色声香味触那么还有粗细,粗是五根、细是四大,那么你也可以说粗是五扶尘根细是五净色根,也可以这样子,那这叫粗细 那这种种加起来都叫色,那他说当观所有诸色是什么,當觀若所有諸色就是非我啦,不是我啦,如是平等正观,就是观色无我,然后受、想、行、识,【若过去、未来,一样,若内、若外、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 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叫你观察五蕴无我再来,【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 如是見者於此識身】,有没有看到,五蕴的识或是六识都可以,这个叫六识身或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 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 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如果你能观五蕴无我然后借由这样观察,师父再讲一次,观察五蕴无我,可以是经过闻、思、修的五蕴无我然后接下来证五蕴无我那证五蕴无我一定是初果,接下来,还是在怎么样,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到最后我慢断了,那就一切烦恼断,所以我们现在的五蕴无我,是在闻、思的阶段其实我们连闻慧都还没到,是在想办法,训练成五蕴无我的闻慧意思就是什么呢,你现在在训练五蕴无我的人生观,把五蕴无我的这个观念,怎么样,深入到你的内心里面,真的去体察,真的认可五蕴无我是诸法实相,五蕴的我、执著那是一种幻象、幻象、幻境,是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我执 所执著出来的,那么一切的苦难,一切的苦难,都是从哪里来从五蕴的我执而来的,所以你看,如果你能在五蕴上面去掉我执它就叫做什么,究竟苦边,为什么叫究竟苦边,因为,师父已经讲过好几次,这不是往到苦的那一边,是怎么样,苦的那个边是尽头,到了苦的尽头,所以以前人家问我说,师父 为什么怪怪的,它为什么叫究竟苦边呢,那不是,本来没苦跑到苦那一边去,我说不是,那个边,是尽头、是边际,尽头的意思,所以叫做究竟苦边,是到达苦的边际,所以一切的苦难一切的苦都是从我们的五蕴,执著为我而来的,刚刚,那个敬亮,最近听的法喜充满,而且他的智慧又更高一等,他跑来跟我说,师父那我看 觉得说,那般若经的心经,跟阿含经这样是一脉相承,我说当然是一脉相承,那还会有什么,当然某一些点会不一样,但是它的根本教理,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所以心经也讲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然后最后他讲什么,渡一切苦厄阿含经讲什么,离五蕴无我,然后究竟苦边,都还是在讲离苦得乐的,究竟苦边,那么这边有一句话,他说【斷愛欲,轉去諸結,正(慢)無間等,】,这个正慢,因为这个经“慢”字漏掉了,其实其他经都是讲正慢,那个慢就是刚才讲的我慢,这里又一个无间等,以前讲过无间等是什么意思,现观,但是这里的无间等,你说它是现观也可以,但你讲它是现观,整个经文比较不顺,所以根据研究,这里的无间等,同一个字,但是它意思不太一样,同一个字,但是他应该是讲,表面上是同一个字,但事实上那是不同字,无间等,abhisama-ya
,这一条,不应该叫做 abhisama-ya
,abhisama-ya
都是翻成无间等,但 abhisama-ya
它可以是,两个字变来的,abhisama-ya
,可以是两个字变来的,一个字叫做abhisama,然后加一个ya,这个动词,abhisama动词是止灭、止息的意思,止灭止息,断除的意思,这个叫 abhisama-ya
,加一个ya是过去分词,止息的意思,另外一个叫做abhi-samayaabhi,谁记得abhi是什么,为什么你会想abhi是大,对啦,我不是说你对 是说,对象的对,无比,无比法 对法,所以abhisama的,abhi就是对法,toward 对,应该是记错啦,当然你要对法你把它换成大法,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啦,但它实际abhi是toward对象的意思,所以abhisama叫abhisama,这是法,这是对,所以叫做对法,那这个abhi 对,或是南传翻成无比北传一般会比较翻成对法,为什么是对法呢,就是怎么样直观于法然后它从世俗abhisama,就是文字的,入观,观照到abhisama,最后现证无比法,微妙法,你可能把无比法当成大,不过你现在就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北传常常翻为abhi,Dama就是达摩,就是叫对法,那么,这个abhi-samaya是看所以叫做直接看,所以常翻成现观,叫做直接看,现观那直接看看什么,直接看到诸法实相,就是直接,所以常常翻为现观,另外一个这abhisama-ya,是止息的意思,所以事实上这个地方呢,如果翻成止息,那当然会比较顺,意思就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够断爱欲,转去诸结,然后 无间等是止息止息慢,或断除慢,那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慢那你当然就是什么,究竟苦边,这样各位清楚了吗,断微细的我慢,那就达到了一切苦永尽,一切苦永尽,(那师父前面为什么加个正字呢,感觉,辣了应该辣了正字,不应该辣慢字),你说怎么样,(就是说为什么要加正字,就这么问),正(慢),他的abhi有可能,把它直接翻成正,有可能是这样子,所以他的正慢就是 abhi-samaya,abhi有可能把它翻成正,但是这个经的慢,掉了,但是如果你比对相同前后,因为这种经文很多,它都是正慢无间等,那只是说因为它慢掉了,但是它变成正无间等,那就有点怪怪的,当然,那 这里翻成现观也可以,当然不是不行,但是因为其他经,同样句子都是正慢无间等,那你如果翻成现观慢,那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你直接翻成是止息然后就很明显,他就说斷愛欲,轉去諸結,断最微细的我慢,那究竟苦边,那可能会更顺一点,这样各位了解了吗,那这个叫作观五蕴无我,那个静宽来,(师父您刚刚说慢,有一个粗和细,这里的慢是指细的那一个)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那个就叫做我慢(那是不是,正慢可以理解为,他其实就已经,微细的慢已经没有了),正慢无间等,这个无间等就是,止息灭除,他说灭除我慢那就当然究竟苦边了,就得阿罗汉了,这个无间等是,止息我慢,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没问题我们再 看下面,五蕴法门讲完了讲,處法門也可以讲入處法門就内六入,外六触,處法門,一、总说,内六入處,指六根,外六入處 指六境,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这里,我找一个人来帮忙念一下,谁的国语比师父标准百分之九十,的人国语都比师父标准,来那个你是北京,那个卷舌不要太多,不然很多人会听不懂,七岁到北京,最好一个 北京来的从哪里开始,印顺导师的这一段【處,是生長門的意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 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 獨存,要依於因緣。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即有情根身的 和合體:眼 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一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體;為生識的 有力因,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谢谢,别人我不知道,跟师父比起来是蛮标准的,不错不错,当然师父如果要开玩笑说,你的国语没有我标准,那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这样应该,大家对导师的佛法概论的,都有清楚,意思就是说,处是生长门的意思,約引生,这个约是导师的用词,约就是从或是就什么什么来讲从什么什么来讲,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所以六根对六处这个處法門,是认识作用,从认识的作用来分析,然后,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因缘,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所以在我们的认识里面有四缘,大家记得吗,亲因缘,还有什么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四缘引发认识,等无间缘,去看师父的俱舍论,但是我们最主要要有亲因缘,亲因缘就是识本身还有增上缘增上缘 哪一个是增上缘,灯光 距离什么这些但最重要是六根,根是增上,还有一个所缘缘是哪一个就是六境,六根是增上缘,六境是所缘缘,然后识本身是亲因缘,就是它的因缘,那么识的因缘引发就是要有这几个有了这些,那我们就可以产生认识,所以它说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增上缘,即有情,它讲增上缘,即有情根身的 和合體,那这个整个和合体就叫根,眼耳鼻舌身一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是有情的自体这个是指根,为生识的有力因,识是哪一个识,六识,六识是内心的,六境是外面的,那外面的境,怎么会产生到我们内心来呢,当然要透过六根,透过六根而产生认识,当然六境里面的眼耳鼻舌身那色声香味触法,法基本上是比较不是外面的,法是内心里面的认识跟印象这样大概了解,六处就是所谓的六根,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就是六根,这个是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所说的,所以基本上,佛陀分析蕴处界就是从心理因素从认识,最后从生理上的分析来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心就是苦,还有告诉我们这个身心就是,无我无常,无我无我所,这是佛陀对于这个,蕴处界的分析,蕴处界的分析为佛教的基本跟根本所以从阿含经讲,蕴处界以来,阿毗达磨的分析也是蕴处界,只是分析得更详细,般若经也讲蕴处界只是直观蕴处界一切毕竟空如幻如化,都还是讲蕴处界,所以这蕴处界以来就是佛陀分析身心的,一个根本的分析对象跟法要接下来,有没有问题,可以,那个静宽,你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解释那个生长门,这里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生长门呢,意思就是说产生认识,产生认识,再来,语词,就是,以前,有人会常问师父说,到底是六处,还是六入处那当然我们可以说,六根叫做六入,六境叫做六处那整个加起来叫做十二入处,这样讲是合理的但就语词来讲不一定是完全,他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语词,可以翻为入处叫做āyatanaāyatana,它是从这个名词āyat 而来的,如果是名词是āyat的话,它就coming near to.,如果是动词变化而来的,当然ayat名词也是动词变化而来的,但是意思就有一点点出入,叫ā-√ yat,它叫做,to arrive,然后或叫做enter,所以你现在,从这个字你就可以知道说它为什么会成“入”了吗它就有进入的意思,有arrive的意思所以它引申为 什么,如果他用这个to arrive,然后enter,它直接翻成“入”,那你觉得它这样可以引申为什么,引申为外面讯号讯息的进入就外面讯息讯号的进入,然后它还有 to adhere, abide; 處
abide,这个英文可以是to的意思,那么to rest on,还有to attend to,to rest on,还有dependent on,它有什么,依托嘛,托处,依赖 处,所以它还是有处的意思这样静观知道了吗,一个是enter的意思,一个就是依于什么,所以他有生长门嘛,什么生长门?它依于这个而能够有作用,依处的意思,然后一样的依于什么 处于什么,也是处的意思,然后它最后面这个呢,to make efforts,这个有作用的意思,用心作用的意思,所以你可以从这些动词的作用里面,它为什么翻成入跟处,现在清楚明白了,因为它本来就有这些,这些意思,所以这个āyatana,它本来就有“入”跟“处所”,有进入跟处所的意思,本来它就有这两个意思,所以我们常常翻成“入”跟“处”,入跟处那么,如果我刚刚是讲说,动词变化或是名词,如果它是āyatana,它是依刚刚,所讲的那几种意思里面再引生,但是不会差太多所以 他说,resting-place,support,seat,place,home,house,
abode (處)
,有没有看到,都是处所的意思,然后接下来呢,这一个是,那个,梵文字典或是那个巴利字典里面,他有提到佛教的解说你把这个佛教的解说,你不用念英文,你用佛教的解说这个地方,直接翻成中文就好,(五根和末那识,然后 被认为是身体内的处所还有就是如果是身体,外面的这个处,就是属于,五根和末那识,所接收的讯息吧),你看,他说有五种感官,五根和末那识,其实末那识就是意啊,就是意嘛,但是你这里不能翻成第七识,我在讲阿含经,阿含经里面讲心意识,都是指第六识,心是整体上来讲,意是指心的运作识是指心的了别,那一般会讲末那识这个末那识就是意的意思所以我们讲眼耳鼻舌身,意指根,所以他说,五种感官还有意那被认为是内在的处,或直接叫做,Āyatanas,内感官和被这内感官,所接收的东西,就是这六个,所接收到的东西,这个,被接收到这个叫做外的东西外的 Āyatanas,我们又可以直接叫做,外六入处,外六入处,或是外六处,所以他不管是感官的或是外在的,他都是从认识作用来讲的话,为什么都同样的字呢,感官一个是被感官,所认识吸收的,从认识吸收得名如果你去看俱舍论来讲的话,他就讲六境,六境是以六种感官所认识的而得明,所以才会两个都用,Āyatanas,所以叫做六內入處&六外入處
,都是叫入处讲到这里,如果还有疑惑没关系,因为你会疑惑,很多人会混杂,正常的,因为从阿含经以来,它就有不同的翻译,杂阿含杂阿含的译者,他直接翻成,入处,所以在杂阿含里面,常常讲内六内入处,六外入处,直接翻成入跟处,两个都放进去,中阿含,常常翻为处,只是处而已,所以他有内六处、外六处,它都叫处,也对,因为这个 Āyatana,它本来就有入跟处的意思,长阿含,长阿含翻成什么,入,内六入,外六入,或叫做六内入,六外入,所以你看杂阿含翻成入处,当然你说他最正确的,那也行,中阿含翻成处,因为,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是不同人翻译的,不是同一个人翻译的,所以你看他翻成「入处」,翻成「处」,翻成「入」,所以怎么样,会搞混,当然是正常的,所以以后人家,不管谁讲入处,讲处、讲入,都对或 有些讲内六入、外六处,十二入处,也对,讲内六入,外六入 十二入也对ayatana本来就名词,那如果你要讲,内六处外 六处十二处,也对,因为它都同一个字,ayatana何来的,只是杂阿含经的译者,他可能思考的比较全面,他直接翻成入跟处,所以你要知道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样就好了,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我们继续来看后面,有情的生理作用,(一)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第二个 有情的生理作用,第一个是名词名相,第二个是从生理作用来讲,眼等五根是四大所造,【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 云何為二? 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 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依他所对 所接受的,就是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 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有其他人或外道说沙門瞿曇沙門瞿曇是谁,佛陀,为什么叫 瞿曇佛陀的名字,乔答摩 他的姓氏所以大爱道比丘尼也是乔答摩,所以他们的姓,都是这一族的人,都叫乔答摩,族是释迦族,释迦族里面的,王姓就叫做,乔答摩,乔答摩又翻成,乔达摩,有时候直接翻成,都是音译,翻成乔达摩,那他说 【 比丘!若有說言:,因为他为什么这边说瞿曇,他说那些外道在讲,外道不会叫佛陀释尊,因为他们不认为佛陀是释尊,所以他说如果有人,说沙门乔达摩说这二法,不是,我告诉你另立二法,就是说,佛陀讲六根六境那个不对的,有另外的,佛陀说【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 眼、色,生眼識。】他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佛陀讲内六处 外六处这个不对,有其他的,那么当然,他只是嘴巴上这样说而已,就叫彼但有言數就是随便讲一讲而已,你要怎么讲都可以,什么龟毛兔角,随便你讲,问题是没有这种东西,所以他就说彼但有言數那问他那到底是什么,他也搞不清楚,然后 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他不是真实认识到有这个东西,那你说有人看到龙,看到龙跑来说我看到龙,那龙是什么,他胡说八道他搞不清楚,那龙到底是怎么样他也讲不清楚,所以他叫做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就是不是他亲自可以见到的,也不是他亲耳听到,也不是亲眼看到,这都不是,所以则何,因为唯有緣 眼、色,生眼識。就是根对境产生识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当然还有其他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只要符合了,就会产生这样子,这是必然的,【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有没有看到,肉形就是物质的,我们这个生理的,【是內,是因緣,是堅, 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就是它是什么,地水火风,所能够接触到的,地水火风的那个构造就是说,他是由地水火风造作形成的意思他是物质的,【 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这津澤是什么?湿前面是什么,坚,有没有看到,这个津澤是湿,然后,【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有没有看到,这个就叫什么?暖坚、湿、暖【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坚、湿、暖、动,这个眼耳鼻舌身,就是四大,坚、湿、暖、动,所形成的,这样各位了解,【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依,眼识为因缘条件,就会生眼识,三事和合觸然后怎么样,觸俱生受、想、思,有没有看到,此等諸法,接下来才是佛陀要讲的重点,【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他说什么,我们这个身心,之前讲的是五蕴,现在讲的我们这个五根五根是四大所造作而成的,那我们的一切活动,无外乎就是什么我们的五根对五境,所产生的五识,然后再进来之后的意识的分别无外乎就是这些因缘,我们的认识无外乎就是这些因缘,那这些东西呢,它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我有没有我,这里为什么讲一个我,我们一般讲无我,他这里讲一个什么,无常之我,意思就是说,有没有一个我,那你要讲清楚这个讲清楚叫做分别说,有没有我?因为你们记得,之前阿含经曾经有一经有一个外道来问佛陀,是不是有我?佛陀不答,是不是无我?佛陀不答,是不是亦有我亦无我?佛陀不答,是不是非我亦非非我?佛陀亦不答,然后这个外道很生气就跑掉了,那弟子就问佛陀说,佛陀你平时不是讲无我吗,那你为什么不答?他说,这个外道,如果他有没有我,你讲有,但是佛陀讲有我,是指什么有我,一个缘起无常变化的我如果佛陀怕若断灭见,他一定会讲有一个我,但是这是无常变化的我,你不能否定这个,所以佛陀如果说有,他会落入什么?常见,那佛陀是无我的,佛陀如果说无我,他会落入什么?断见,因为他知道这个外道的我执太强了,你怎么说他都会错误(解),所以佛陀干脆不说,那后面两个不用讲了,是亦有我亦无我,是非我非非我,那这个就是有点,瞎赚瞎扯,所以佛陀就不跟他讲,因为佛陀认为(度)他的机缘还没到,而且他就是纯粹来挑衅,我跟你讲,师父一般来讲你们问我,师父会很乐意回答,但是有几个状况,师父不大愿意正面的去回答当然师父是从佛陀这里学来的,第一个,如果我一直讲他讲搞不清楚讲来讲去我发现,他根本还没有办法理解,那我就先不跟他直接回答,就先讲一些比较简易的法门,比如说,拜拜佛念一句南无佛,这样子,多来上早课,然后多诵经,那就好了,因为你一下子跟他讲无常变化,什么四谛,他搞不懂,这个师父就会婉转的跟他讲,其他的各式各样的方便法门,还有一种,挑衅找麻烦的,我不跟他回答,我也不跟他谈论,你说,师父你怕了吗, 我很怕,因为他会跟你没完没了,生命有限,我不想跟这些人在那边瞎扯为什么,因为师父知道一件事情,一个人如果要跟你胡扯的话,你怎么讲,他都有办法跟你瞎扯如果你是在问佛,你不知道想要了解,来问师父,师父会很愿意跟你讨论,你有问题,甚至你不是找麻烦的,我都可以跟你谈,但是你故意找麻烦,你怎么讲都没用你讲感情他跟你谈理智,你讲理智他跟你谈感情,你谈宗教,他跟你谈哲学,你来谈哲学他跟你谈宗教有一个佛学大师,不是真大师是假大师,但是很有名,据说自己说的,或有人说,报纸上有说,网络上有说,他是国学大师,也是佛学大师,但这个人很会忽悠,你跟他谈佛学,他发现你是佛学专家,他跟你谈国学,那么他跟你谈国学,他发现你这个人国学很厉害,他跟你谈佛学,你跟他谈哲学,他跟你谈宗教,那我们来谈宗教,他跟你谈哲学,扯来扯去没有意义,所以佛陀有没有静默不答记得四问四答,一向说一向答,分别问、分别答,还有诘答就不说,还有反问,就是默然,还有诘 说,诘 说就是反问,反问有两种,一个就是说,你的问题不明白,我问你,另外一个就是说,我的问题代替我的答案,这样各位了解,前面两个叫做,一向说一向答,分别说分别答,什么是一向说一向答,诸行无常吗?是的,诸行无常,如果说,佛陀是不是讲一切无我,是不是无我,那如果这个人很清楚明白,就是说是的,无我,但如果发现说他有可能会误解,那我要分别说有假我,没有真我分别来说,另外刚才有讲说诘问诘答,就是说用反问来代替答案另外一种叫做圣默然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外道来东问西问,佛陀就不回答,因为佛陀认为说,我跟你耗这些时间没有太大意义,我想度你没错,你有办法度我跟你谈,但是你就是来找麻烦的,来那边胡说八道的,那我生命有限,跟你耗这些没有太大意义,这样各位了解,这个是佛陀的态度,那么现在我们要来讲一下,佛陀就告诉我们,一切法,我们的认识,六根六境,产生六识,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我,有一个身心和合,六根六境产生六识的这个作用,所以他不否定这个作用的,如果否定这个作用,就落入断灭见,所以佛陀承认有一个,和合无常变化的假我,所以很多人对佛教讲,无我,是落入断灭见,不是真实佛教的无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佛陀说什么,有无常之我,但是有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但是没有一个主宰永恒的我,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离断、离常离断就是说,如果你一切无我,就落入断灭见,那你讲有一个不变的本质的我,或主宰的我,那个叫做常见,所以佛教的缘起法,就是离断离常,有一个假名的我,然后由这个假名的我的认识,然后进一步闻思修,到最后,证六根六境,还有证五蕴十二入处,无我,这样各位清楚,这里就在讲一个假我而不是真我,那么 进一步,【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有没有看到,这个师父的课本上有,那个佛陀的教示上面有,他说什么?诸行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有没有来去,尽量真的,最近那个,缘起的来去,但是缘起的来去就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所以叫做不实来去,中观要谈的,不来不去就是讲不实来去,他不否定有一个假名,五蕴和合的我有来有去,这没问题,但是这些都是因缘和合不时的,然后,有没有看到如幻如炎这些句法金刚经讲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他经典也翻译成,一切有为法如阳炎,如幻如梦,如阳炎,什么叫阳炎?就是海市蜃楼然后刹那灭尽,不实来去,其实金刚经讲的跟阿含经讲的,深到深处,它是同一个意义的,金刚经用的,梦幻泡影也是从这边,因为阿含经里面用,这一类的比喻太多了在书里面有列出来比如什么阳炎,然后什么,如露珠,如沉露珠,如泡,水泡,马上起、马上落,但是它每一个表达有它不同含义,来那个你怎么一翻就翻到了,你拿一下,麦克风拿一下,把这几种,这个,(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145页,师父有写,佛陀的比喻是水泡,野马 芭蕉 幻狮),野马,水泡 芭蕉 幻狮,有没有提到阳炎,那个地方没有是不是,也有阳炎,也有叫做鹿爱,应该其它地方也有,鹿爱什么叫鹿爱那个北京,国语比较标准,你有听过师父讲鹿爱吗,鹿爱 ,因为师父记得我讲的时候你有在,不过没关系可能我记错了,很多年了,那你尽量再回来知道鹿爱吗,(鹿爱就是,也是印度的一种比喻啦,因为那个鹿它看到远处,阳光一折射,好像是有一潭水,所以说它渴了它就拼命的往那奔跑结果就是,是一种假象啦),跟海市蜃楼的虚幻有点像,我们其实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一定见得到,卡加利附近一定 看得到,你如果有空天气很好的时候,你从那边开过来,远远的看到你,太阳很大的时候你会觉得,路的尽头,不是这个地现在是road,路的那边,好像一潭水,应该大家都有这种印象,一潭水你开开开开,水不见了,那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水,现在大家知识程度科学发达但古代为什么叫鹿爱呢,就是在大平原或大草原,或那些大上面,路很热它想喝水,它远远看到有一潭水,就叫鹿爱嘛,跑过去没有了,所以它表示说有这些因缘条件,它就会产生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实在的这样清楚吗,所以这些叫做阳炎啦,水泡啦,上面有没有讲奔马,有讲奔马,然后各式各样的,都是表示说有,不是没有,但是是如幻如化的,这个就是真实的我,不是真实,佛陀告诉我们,我的真实的意义,是破真我的执著而不否定假我的因缘和合的存在这个叫做,杂阿含273经,接下来,时间到了但是我们下次会讲六内外入处,内外入处今天讲到这里,最后当然还要是不免世俗的跟大家鼓励一下。 | 接下来的,究竟苦边,刚才忘了讲一件事情,因为现在这个,大殿回音很大,不过当初设计大殿就没有,打算在这边上课,大殿就是做宗教活动,还有禅修的地方,其实我们后面有设计教室,那么现在在审批当中,所以也是希望我们这个,过审批之后呢,可以赶快盖胜义楼,那个胜义楼 未来我们的教室,就在胜义楼,那个教室会做一个比较,圆满的试听教室,所以听经闻法就不会有回音的问题,而且网络啊,摄影啊都会做得比较好,灯光也会做得比较专业,那我们就期望,大家的努力共同,然后我们教室能够早一点落成,然后我们能够有好的环境,最主要是回音不要那么大,然后能够继续讲经说法,听经闻法,我们来看一下,五蕴无我,究竟苦边,【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你看佛陀每次都说善哉!諦聽!諦聽!,叫你干什么,善思念之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听 专注听,然后接下来怎么样,好好如理作意,好好去思考,他没有叫你眼睛闭起来,他叫你好好听,諦聽!諦聽! 他不是叫你,人坐在这边 然后这边打坐,然后眼睛闭起来,然后不知道在做什么,好好专注听,諦聽 之后呢,善思念之 不是背起来就好,要好好去思维佛陀所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所以叫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 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怎么样,这个叫做我在色中 、色在我中,这个以后师父讲我的时候会讲,他把五蕴分成四个,所以叫做四五二十,叫做二十种身见,这师父慢慢会讲,师父的书里面有,可以去看一看那个表,然后他说你要观察诸所有色,什么叫诸所有色呢,就叫做色蕴,色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这些师父都讲过,内外粗细,那么内色是什么,眼耳鼻舌身,色,没有意 意是心根,然后外呢?色声香味触那么还有粗细,粗是五根、细是四大,那么你也可以说粗是五扶尘根细是五净色根,也可以这样子,那这叫粗细 那这种种加起来都叫色,那他说当观所有诸色是什么,當觀若所有諸色就是非我啦,不是我啦,如是平等正观,就是观色无我,然后受、想、行、识,【若过去、未来,一样,若内、若外、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 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叫你观察五蕴无我再来,【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 如是見者於此識身】,有没有看到,五蕴的识或是六识都可以,这个叫六识身或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 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 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如果你能观五蕴无我然后借由这样观察,师父再讲一次,观察五蕴无我,可以是经过闻、思、修的五蕴无我然后接下来证五蕴无我那证五蕴无我一定是初果,接下来,还是在怎么样,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到最后我慢断了,那就一切烦恼断,所以我们现在的五蕴无我,是在闻、思的阶段其实我们连闻慧都还没到,是在想办法,训练成五蕴无我的闻慧意思就是什么呢,你现在在训练五蕴无我的人生观,把五蕴无我的这个观念,怎么样,深入到你的内心里面,真的去体察,真的认可五蕴无我是诸法实相,五蕴的我、执著那是一种幻象、幻象、幻境,是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我执 所执著出来的,那么一切的苦难,一切的苦难,都是从哪里来从五蕴的我执而来的,所以你看,如果你能在五蕴上面去掉我执它就叫做什么,究竟苦边,为什么叫究竟苦边,因为,师父已经讲过好几次,这不是往到苦的那一边,是怎么样,苦的那个边是尽头,到了苦的尽头,所以以前人家问我说,师父 为什么怪怪的,它为什么叫究竟苦边呢,那不是,本来没苦跑到苦那一边去,我说不是,那个边,是尽头、是边际,尽头的意思,所以叫做究竟苦边,是到达苦的边际,所以一切的苦难一切的苦都是从我们的五蕴,执著为我而来的,刚刚,那个敬亮,最近听的法喜充满,而且他的智慧又更高一等,他跑来跟我说,师父那我看 觉得说,那般若经的心经,跟阿含经这样是一脉相承,我说当然是一脉相承,那还会有什么,当然某一些点会不一样,但是它的根本教理,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所以心经也讲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然后最后他讲什么,渡一切苦厄阿含经讲什么,离五蕴无我,然后究竟苦边,都还是在讲离苦得乐的,究竟苦边,那么这边有一句话,他说【斷愛欲,轉去諸結,正(慢)無間等,】,这个正慢,因为这个经“慢”字漏掉了,其实其他经都是讲正慢,那个慢就是刚才讲的我慢,这里又一个无间等,以前讲过无间等是什么意思,现观,但是这里的无间等,你说它是现观也可以,但你讲它是现观,整个经文比较不顺,所以根据研究,这里的无间等,同一个字,但是它意思不太一样,同一个字,但是他应该是讲,表面上是同一个字,但事实上那是不同字,无间等,abhisama-ya
,这一条,不应该叫做 abhisama-ya
,abhisama-ya
都是翻成无间等,但 abhisama-ya
它可以是,两个字变来的,abhisama-ya
,可以是两个字变来的,一个字叫做abhisama,然后加一个ya,这个动词,abhisama动词是止灭、止息的意思,止灭止息,断除的意思,这个叫 abhisama-ya
,加一个ya是过去分词,止息的意思,另外一个叫做abhi-samayaabhi,谁记得abhi是什么,为什么你会想abhi是大,对啦,我不是说你对 是说,对象的对,无比,无比法 对法,所以abhisama的,abhi就是对法,toward 对,应该是记错啦,当然你要对法你把它换成大法,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啦,但它实际abhi是toward对象的意思,所以abhisama叫abhisama,这是法,这是对,所以叫做对法,那这个abhi 对,或是南传翻成无比北传一般会比较翻成对法,为什么是对法呢,就是怎么样直观于法然后它从世俗abhisama,就是文字的,入观,观照到abhisama,最后现证无比法,微妙法,你可能把无比法当成大,不过你现在就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北传常常翻为abhi,Dama就是达摩,就是叫对法,那么,这个abhi-samaya是看所以叫做直接看,所以常翻成现观,叫做直接看,现观那直接看看什么,直接看到诸法实相,就是直接,所以常常翻为现观,另外一个这abhisama-ya,是止息的意思,所以事实上这个地方呢,如果翻成止息,那当然会比较顺,意思就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够断爱欲,转去诸结,然后 无间等是止息止息慢,或断除慢,那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慢那你当然就是什么,究竟苦边,这样各位清楚了吗,断微细的我慢,那就达到了一切苦永尽,一切苦永尽,(那师父前面为什么加个正字呢,感觉,辣了应该辣了正字,不应该辣慢字),你说怎么样,(就是说为什么要加正字,就这么问),正(慢),他的abhi有可能,把它直接翻成正,有可能是这样子,所以他的正慢就是 abhi-samaya,abhi有可能把它翻成正,但是这个经的慢,掉了,但是如果你比对相同前后,因为这种经文很多,它都是正慢无间等,那只是说因为它慢掉了,但是它变成正无间等,那就有点怪怪的,当然,那 这里翻成现观也可以,当然不是不行,但是因为其他经,同样句子都是正慢无间等,那你如果翻成现观慢,那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你直接翻成是止息然后就很明显,他就说斷愛欲,轉去諸結,断最微细的我慢,那究竟苦边,那可能会更顺一点,这样各位了解了吗,那这个叫作观五蕴无我,那个静宽来,(师父您刚刚说慢,有一个粗和细,这里的慢是指细的那一个)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那个就叫做我慢(那是不是,正慢可以理解为,他其实就已经,微细的慢已经没有了),正慢无间等,这个无间等就是,止息灭除,他说灭除我慢那就当然究竟苦边了,就得阿罗汉了,这个无间等是,止息我慢,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没问题我们再 看下面,五蕴法门讲完了讲,處法門也可以讲入處法門就内六入,外六触,處法門,一、总说,内六入處,指六根,外六入處 指六境,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这里,我找一个人来帮忙念一下,谁的国语比师父标准百分之九十,的人国语都比师父标准,来那个你是北京,那个卷舌不要太多,不然很多人会听不懂,七岁到北京,最好一个 北京来的从哪里开始,印顺导师的这一段【處,是生長門的意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 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 獨存,要依於因緣。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即有情根身的 和合體:眼 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一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體;為生識的 有力因,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谢谢,别人我不知道,跟师父比起来是蛮标准的,不错不错,当然师父如果要开玩笑说,你的国语没有我标准,那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这样应该,大家对导师的佛法概论的,都有清楚,意思就是说,处是生长门的意思,約引生,这个约是导师的用词,约就是从或是就什么什么来讲从什么什么来讲,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所以六根对六处这个處法門,是认识作用,从认识的作用来分析,然后,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因缘,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所以在我们的认识里面有四缘,大家记得吗,亲因缘,还有什么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四缘引发认识,等无间缘,去看师父的俱舍论,但是我们最主要要有亲因缘,亲因缘就是识本身还有增上缘增上缘 哪一个是增上缘,灯光 距离什么这些但最重要是六根,根是增上,还有一个所缘缘是哪一个就是六境,六根是增上缘,六境是所缘缘,然后识本身是亲因缘,就是它的因缘,那么识的因缘引发就是要有这几个有了这些,那我们就可以产生认识,所以它说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增上缘,即有情,它讲增上缘,即有情根身的 和合體,那这个整个和合体就叫根,眼耳鼻舌身一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是有情的自体这个是指根,为生识的有力因,识是哪一个识,六识,六识是内心的,六境是外面的,那外面的境,怎么会产生到我们内心来呢,当然要透过六根,透过六根而产生认识,当然六境里面的眼耳鼻舌身那色声香味触法,法基本上是比较不是外面的,法是内心里面的认识跟印象这样大概了解,六处就是所谓的六根,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就是六根,这个是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所说的,所以基本上,佛陀分析蕴处界就是从心理因素从认识,最后从生理上的分析来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心就是苦,还有告诉我们这个身心就是,无我无常,无我无我所,这是佛陀对于这个,蕴处界的分析,蕴处界的分析为佛教的基本跟根本所以从阿含经讲,蕴处界以来,阿毗达磨的分析也是蕴处界,只是分析得更详细,般若经也讲蕴处界只是直观蕴处界一切毕竟空如幻如化,都还是讲蕴处界,所以这蕴处界以来就是佛陀分析身心的,一个根本的分析对象跟法要接下来,有没有问题,可以,那个静宽,你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解释那个生长门,这里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生长门呢,意思就是说产生认识,产生认识,再来,语词,就是,以前,有人会常问师父说,到底是六处,还是六入处那当然我们可以说,六根叫做六入,六境叫做六处那整个加起来叫做十二入处,这样讲是合理的但就语词来讲不一定是完全,他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语词,可以翻为入处叫做āyatanaāyatana,它是从这个名词āyat 而来的,如果是名词是āyat的话,它就coming near to.,如果是动词变化而来的,当然ayat名词也是动词变化而来的,但是意思就有一点点出入,叫ā-√ yat,它叫做,to arrive,然后或叫做enter,所以你现在,从这个字你就可以知道说它为什么会成“入”了吗它就有进入的意思,有arrive的意思所以它引申为 什么,如果他用这个to arrive,然后enter,它直接翻成“入”,那你觉得它这样可以引申为什么,引申为外面讯号讯息的进入就外面讯息讯号的进入,然后它还有 to adhere, abide; 處
abide,这个英文可以是to的意思,那么to rest on,还有to attend to,to rest on,还有dependent on,它有什么,依托嘛,托处,依赖 处,所以它还是有处的意思这样静观知道了吗,一个是enter的意思,一个就是依于什么,所以他有生长门嘛,什么生长门?它依于这个而能够有作用,依处的意思,然后一样的依于什么 处于什么,也是处的意思,然后它最后面这个呢,to make efforts,这个有作用的意思,用心作用的意思,所以你可以从这些动词的作用里面,它为什么翻成入跟处,现在清楚明白了,因为它本来就有这些,这些意思,所以这个āyatana,它本来就有“入”跟“处所”,有进入跟处所的意思,本来它就有这两个意思,所以我们常常翻成“入”跟“处”,入跟处那么,如果我刚刚是讲说,动词变化或是名词,如果它是āyatana,它是依刚刚,所讲的那几种意思里面再引生,但是不会差太多所以 他说,resting-place,support,seat,place,home,house,
abode (處)
,有没有看到,都是处所的意思,然后接下来呢,这一个是,那个,梵文字典或是那个巴利字典里面,他有提到佛教的解说你把这个佛教的解说,你不用念英文,你用佛教的解说这个地方,直接翻成中文就好,(五根和末那识,然后 被认为是身体内的处所还有就是如果是身体,外面的这个处,就是属于,五根和末那识,所接收的讯息吧),你看,他说有五种感官,五根和末那识,其实末那识就是意啊,就是意嘛,但是你这里不能翻成第七识,我在讲阿含经,阿含经里面讲心意识,都是指第六识,心是整体上来讲,意是指心的运作识是指心的了别,那一般会讲末那识这个末那识就是意的意思所以我们讲眼耳鼻舌身,意指根,所以他说,五种感官还有意那被认为是内在的处,或直接叫做,Āyatanas,内感官和被这内感官,所接收的东西,就是这六个,所接收到的东西,这个,被接收到这个叫做外的东西外的 Āyatanas,我们又可以直接叫做,外六入处,外六入处,或是外六处,所以他不管是感官的或是外在的,他都是从认识作用来讲的话,为什么都同样的字呢,感官一个是被感官,所认识吸收的,从认识吸收得名如果你去看俱舍论来讲的话,他就讲六境,六境是以六种感官所认识的而得明,所以才会两个都用,Āyatanas,所以叫做六內入處&六外入處
,都是叫入处讲到这里,如果还有疑惑没关系,因为你会疑惑,很多人会混杂,正常的,因为从阿含经以来,它就有不同的翻译,杂阿含杂阿含的译者,他直接翻成,入处,所以在杂阿含里面,常常讲内六内入处,六外入处,直接翻成入跟处,两个都放进去,中阿含,常常翻为处,只是处而已,所以他有内六处、外六处,它都叫处,也对,因为这个 Āyatana,它本来就有入跟处的意思,长阿含,长阿含翻成什么,入,内六入,外六入,或叫做六内入,六外入,所以你看杂阿含翻成入处,当然你说他最正确的,那也行,中阿含翻成处,因为,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是不同人翻译的,不是同一个人翻译的,所以你看他翻成「入处」,翻成「处」,翻成「入」,所以怎么样,会搞混,当然是正常的,所以以后人家,不管谁讲入处,讲处、讲入,都对或 有些讲内六入、外六处,十二入处,也对,讲内六入,外六入 十二入也对ayatana本来就名词,那如果你要讲,内六处外 六处十二处,也对,因为它都同一个字,ayatana何来的,只是杂阿含经的译者,他可能思考的比较全面,他直接翻成入跟处,所以你要知道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样就好了,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我们继续来看后面,有情的生理作用,(一)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第二个 有情的生理作用,第一个是名词名相,第二个是从生理作用来讲,眼等五根是四大所造,【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 云何為二? 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 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依他所对 所接受的,就是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 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有其他人或外道说沙門瞿曇沙門瞿曇是谁,佛陀,为什么叫 瞿曇佛陀的名字,乔答摩 他的姓氏所以大爱道比丘尼也是乔答摩,所以他们的姓,都是这一族的人,都叫乔答摩,族是释迦族,释迦族里面的,王姓就叫做,乔答摩,乔答摩又翻成,乔达摩,有时候直接翻成,都是音译,翻成乔达摩,那他说 【 比丘!若有說言:,因为他为什么这边说瞿曇,他说那些外道在讲,外道不会叫佛陀释尊,因为他们不认为佛陀是释尊,所以他说如果有人,说沙门乔达摩说这二法,不是,我告诉你另立二法,就是说,佛陀讲六根六境那个不对的,有另外的,佛陀说【彼但有言數,問 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 眼、色,生眼識。】他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佛陀讲内六处 外六处这个不对,有其他的,那么当然,他只是嘴巴上这样说而已,就叫彼但有言數就是随便讲一讲而已,你要怎么讲都可以,什么龟毛兔角,随便你讲,问题是没有这种东西,所以他就说彼但有言數那问他那到底是什么,他也搞不清楚,然后 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他不是真实认识到有这个东西,那你说有人看到龙,看到龙跑来说我看到龙,那龙是什么,他胡说八道他搞不清楚,那龙到底是怎么样他也讲不清楚,所以他叫做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就是不是他亲自可以见到的,也不是他亲耳听到,也不是亲眼看到,这都不是,所以则何,因为唯有緣 眼、色,生眼識。就是根对境产生识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当然还有其他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只要符合了,就会产生这样子,这是必然的,【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有没有看到,肉形就是物质的,我们这个生理的,【是內,是因緣,是堅, 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就是它是什么,地水火风,所能够接触到的,地水火风的那个构造就是说,他是由地水火风造作形成的意思他是物质的,【 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这津澤是什么?湿前面是什么,坚,有没有看到,这个津澤是湿,然后,【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有没有看到,这个就叫什么?暖坚、湿、暖【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坚、湿、暖、动,这个眼耳鼻舌身,就是四大,坚、湿、暖、动,所形成的,这样各位了解,【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依,眼识为因缘条件,就会生眼识,三事和合觸然后怎么样,觸俱生受、想、思,有没有看到,此等諸法,接下来才是佛陀要讲的重点,【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他说什么,我们这个身心,之前讲的是五蕴,现在讲的我们这个五根五根是四大所造作而成的,那我们的一切活动,无外乎就是什么我们的五根对五境,所产生的五识,然后再进来之后的意识的分别无外乎就是这些因缘,我们的认识无外乎就是这些因缘,那这些东西呢,它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我有没有我,这里为什么讲一个我,我们一般讲无我,他这里讲一个什么,无常之我,意思就是说,有没有一个我,那你要讲清楚这个讲清楚叫做分别说,有没有我?因为你们记得,之前阿含经曾经有一经有一个外道来问佛陀,是不是有我?佛陀不答,是不是无我?佛陀不答,是不是亦有我亦无我?佛陀不答,是不是非我亦非非我?佛陀亦不答,然后这个外道很生气就跑掉了,那弟子就问佛陀说,佛陀你平时不是讲无我吗,那你为什么不答?他说,这个外道,如果他有没有我,你讲有,但是佛陀讲有我,是指什么有我,一个缘起无常变化的我如果佛陀怕若断灭见,他一定会讲有一个我,但是这是无常变化的我,你不能否定这个,所以佛陀如果说有,他会落入什么?常见,那佛陀是无我的,佛陀如果说无我,他会落入什么?断见,因为他知道这个外道的我执太强了,你怎么说他都会错误(解),所以佛陀干脆不说,那后面两个不用讲了,是亦有我亦无我,是非我非非我,那这个就是有点,瞎赚瞎扯,所以佛陀就不跟他讲,因为佛陀认为(度)他的机缘还没到,而且他就是纯粹来挑衅,我跟你讲,师父一般来讲你们问我,师父会很乐意回答,但是有几个状况,师父不大愿意正面的去回答当然师父是从佛陀这里学来的,第一个,如果我一直讲他讲搞不清楚讲来讲去我发现,他根本还没有办法理解,那我就先不跟他直接回答,就先讲一些比较简易的法门,比如说,拜拜佛念一句南无佛,这样子,多来上早课,然后多诵经,那就好了,因为你一下子跟他讲无常变化,什么四谛,他搞不懂,这个师父就会婉转的跟他讲,其他的各式各样的方便法门,还有一种,挑衅找麻烦的,我不跟他回答,我也不跟他谈论,你说,师父你怕了吗, 我很怕,因为他会跟你没完没了,生命有限,我不想跟这些人在那边瞎扯为什么,因为师父知道一件事情,一个人如果要跟你胡扯的话,你怎么讲,他都有办法跟你瞎扯如果你是在问佛,你不知道想要了解,来问师父,师父会很愿意跟你讨论,你有问题,甚至你不是找麻烦的,我都可以跟你谈,但是你故意找麻烦,你怎么讲都没用你讲感情他跟你谈理智,你讲理智他跟你谈感情,你谈宗教,他跟你谈哲学,你来谈哲学他跟你谈宗教有一个佛学大师,不是真大师是假大师,但是很有名,据说自己说的,或有人说,报纸上有说,网络上有说,他是国学大师,也是佛学大师,但这个人很会忽悠,你跟他谈佛学,他发现你是佛学专家,他跟你谈国学,那么他跟你谈国学,他发现你这个人国学很厉害,他跟你谈佛学,你跟他谈哲学,他跟你谈宗教,那我们来谈宗教,他跟你谈哲学,扯来扯去没有意义,所以佛陀有没有静默不答记得四问四答,一向说一向答,分别问、分别答,还有诘答就不说,还有反问,就是默然,还有诘 说,诘 说就是反问,反问有两种,一个就是说,你的问题不明白,我问你,另外一个就是说,我的问题代替我的答案,这样各位了解,前面两个叫做,一向说一向答,分别说分别答,什么是一向说一向答,诸行无常吗?是的,诸行无常,如果说,佛陀是不是讲一切无我,是不是无我,那如果这个人很清楚明白,就是说是的,无我,但如果发现说他有可能会误解,那我要分别说有假我,没有真我分别来说,另外刚才有讲说诘问诘答,就是说用反问来代替答案另外一种叫做圣默然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外道来东问西问,佛陀就不回答,因为佛陀认为说,我跟你耗这些时间没有太大意义,我想度你没错,你有办法度我跟你谈,但是你就是来找麻烦的,来那边胡说八道的,那我生命有限,跟你耗这些没有太大意义,这样各位了解,这个是佛陀的态度,那么现在我们要来讲一下,佛陀就告诉我们,一切法,我们的认识,六根六境,产生六识,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我,有一个身心和合,六根六境产生六识的这个作用,所以他不否定这个作用的,如果否定这个作用,就落入断灭见,所以佛陀承认有一个,和合无常变化的假我,所以很多人对佛教讲,无我,是落入断灭见,不是真实佛教的无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佛陀说什么,有无常之我,但是有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但是没有一个主宰永恒的我,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离断、离常离断就是说,如果你一切无我,就落入断灭见,那你讲有一个不变的本质的我,或主宰的我,那个叫做常见,所以佛教的缘起法,就是离断离常,有一个假名的我,然后由这个假名的我的认识,然后进一步闻思修,到最后,证六根六境,还有证五蕴十二入处,无我,这样各位清楚,这里就在讲一个假我而不是真我,那么 进一步,【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有没有看到,这个师父的课本上有,那个佛陀的教示上面有,他说什么?诸行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 實來、實去。有没有来去,尽量真的,最近那个,缘起的来去,但是缘起的来去就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所以叫做不实来去,中观要谈的,不来不去就是讲不实来去,他不否定有一个假名,五蕴和合的我有来有去,这没问题,但是这些都是因缘和合不时的,然后,有没有看到如幻如炎这些句法金刚经讲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他经典也翻译成,一切有为法如阳炎,如幻如梦,如阳炎,什么叫阳炎?就是海市蜃楼然后刹那灭尽,不实来去,其实金刚经讲的跟阿含经讲的,深到深处,它是同一个意义的,金刚经用的,梦幻泡影也是从这边,因为阿含经里面用,这一类的比喻太多了在书里面有列出来比如什么阳炎,然后什么,如露珠,如沉露珠,如泡,水泡,马上起、马上落,但是它每一个表达有它不同含义,来那个你怎么一翻就翻到了,你拿一下,麦克风拿一下,把这几种,这个,(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145页,师父有写,佛陀的比喻是水泡,野马 芭蕉 幻狮),野马,水泡 芭蕉 幻狮,有没有提到阳炎,那个地方没有是不是,也有阳炎,也有叫做鹿爱,应该其它地方也有,鹿爱什么叫鹿爱那个北京,国语比较标准,你有听过师父讲鹿爱吗,鹿爱 ,因为师父记得我讲的时候你有在,不过没关系可能我记错了,很多年了,那你尽量再回来知道鹿爱吗,(鹿爱就是,也是印度的一种比喻啦,因为那个鹿它看到远处,阳光一折射,好像是有一潭水,所以说它渴了它就拼命的往那奔跑结果就是,是一种假象啦),跟海市蜃楼的虚幻有点像,我们其实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一定见得到,卡加利附近一定 看得到,你如果有空天气很好的时候,你从那边开过来,远远的看到你,太阳很大的时候你会觉得,路的尽头,不是这个地现在是road,路的那边,好像一潭水,应该大家都有这种印象,一潭水你开开开开,水不见了,那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水,现在大家知识程度科学发达但古代为什么叫鹿爱呢,就是在大平原或大草原,或那些大上面,路很热它想喝水,它远远看到有一潭水,就叫鹿爱嘛,跑过去没有了,所以它表示说有这些因缘条件,它就会产生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实在的这样清楚吗,所以这些叫做阳炎啦,水泡啦,上面有没有讲奔马,有讲奔马,然后各式各样的,都是表示说有,不是没有,但是是如幻如化的,这个就是真实的我,不是真实,佛陀告诉我们,我的真实的意义,是破真我的执著而不否定假我的因缘和合的存在这个叫做,杂阿含273经,接下来,时间到了但是我们下次会讲六内外入处,内外入处今天讲到这里,最后当然还要是不免世俗的跟大家鼓励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