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95
个编辑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
||
第72行: | 第72行: | ||
|0:33:42 | |0:33:42 | ||
|- | |- | ||
! rowspan="3" |9 | !rowspan="3" |9 | ||
!佛法概論 | !佛法概論 | ||
! | ! | ||
第116行: | 第116行: | ||
|} | |} | ||
1、名言有不同定义吗?为何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害人知识的名言熏习会造恶业吗? | |||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名言」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名言」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 ||
师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名言熏习,基本上,所有的一切善恶无记,原则上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所以只要是熏习,全部都可以称为名言熏习。但是,为了要区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那个摄大乘论里面,可以分成两种熏习,在名言熏习里面有关烦恼造善恶的业,然后会受业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在摄大乘里面把它从明年熏习里面再特立出来,称为有支熏习,有支十二有支的有支,所以熏习就变成两种熏习,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就叫做有支熏习。(答:但其实有支熏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名言熏习)。所以这样的话就变成有两种,再说,等于是它把名言熏习里面有关于惑业苦,以烦恼造业受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另外那一些不造业的、无记的,其它的那些熏习,就叫做名言熏习,这就是两种分法。 | 师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名言熏习,基本上,所有的一切善恶无记,原则上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所以只要是熏习,全部都可以称为名言熏习。但是,为了要区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那个摄大乘论里面,可以分成两种熏习,在名言熏习里面有关烦恼造善恶的业,然后会受业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在摄大乘里面把它从明年熏习里面再特立出来,称为有支熏习,有支十二有支的有支,所以熏习就变成两种熏习,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就叫做有支熏习。(答:但其实有支熏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名言熏习)。所以这样的话就变成有两种,再说,等于是它把名言熏习里面有关于惑业苦,以烦恼造业受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另外那一些不造业的、无记的,其它的那些熏习,就叫做名言熏习,这就是两种分法。 | ||
第128行: | 第128行: | ||
师父:善的熏习就是在有支里面,因为惑业苦,惑造业,但是有惑来造业它不一定都作恶。但是针对烦恼我见的部分,第七内执第八的那部分就叫做我见熏习。(问:那个部分是不是比较偏向于负面的?)那个就变成有覆无记了。 | 师父:善的熏习就是在有支里面,因为惑业苦,惑造业,但是有惑来造业它不一定都作恶。但是针对烦恼我见的部分,第七内执第八的那部分就叫做我见熏习。(问:那个部分是不是比较偏向于负面的?)那个就变成有覆无记了。 | ||
2、对似境的身口意造作需经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直接储存于阿赖耶识? | |||
原问题:我的疑问就是说,比如说我们能知所知造出来的那一个境,这个境比如说其实是我们的一个业障的话,那如果我们能够用如法的转念的方式,去面对它,而不是用贪瞋痴去面对它的话,那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善的熏习。师父就是提到说,这个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所以这个能知所知的部分其实会有这个动态。如果是身口的话也是要经过这个过程吗? | 原问题:我的疑问就是说,比如说我们能知所知造出来的那一个境,这个境比如说其实是我们的一个业障的话,那如果我们能够用如法的转念的方式,去面对它,而不是用贪瞋痴去面对它的话,那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善的熏习。师父就是提到说,这个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所以这个能知所知的部分其实会有这个动态。如果是身口的话也是要经过这个过程吗? | ||
第142行: | 第142行: | ||
师父:因为最主要是那个阿赖耶识它是有作用的,但是它没有办法像前六识那样子的敏锐,就是比较之下相对。因为阿赖耶自己不会造业,它所有的熏习造业,一定都是在经过前六识,它只是被动的受熏而已。 | 师父:因为最主要是那个阿赖耶识它是有作用的,但是它没有办法像前六识那样子的敏锐,就是比较之下相对。因为阿赖耶自己不会造业,它所有的熏习造业,一定都是在经过前六识,它只是被动的受熏而已。 | ||
3、是否只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 |||
原问题:「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酒醉驾车它如果不是蓄意要撞人,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 原问题:「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酒醉驾车它如果不是蓄意要撞人,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 ||
师父:因为其实它还是有起心动念,就是说本来你也知道酒醉不能驾车,你也知道酒醉驾车本来就会有这些问题产生,所以你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既然不是完全没责任的话,那在起尽动念上,你就是有它一定的责任了,除非你是完全该有的责任避免掉了,那可能就不关你的事。 | 师父:因为其实它还是有起心动念,就是说本来你也知道酒醉不能驾车,你也知道酒醉驾车本来就会有这些问题产生,所以你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既然不是完全没责任的话,那在起尽动念上,你就是有它一定的责任了,除非你是完全该有的责任避免掉了,那可能就不关你的事。 | ||
4、无漏种子存在哪?为何清净种子不回熏却能消杂染?成佛是如来藏显现吗? | |||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102讲,讲到如来藏思想早期、后期的区别,外围的都是杂染法,但是后期的这个杂染法,它用阿赖耶来表示。如果就唯识的阿赖耶来说,是有漏种子现行后消失,无漏种子进了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转成清净,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那么,在讲如来藏藏识的这个时候,师父说,如果就如来藏的理论,杂染没办法转成清净的,杂染的就是杂染的,杂染的就让它消失。如果是这样说的话,这里虽然用的是阿赖耶识,但没有用唯识学的种现互熏的原理来说明。请问:当听闻正法或者修行,就是无漏种子产生的时候,它不可能到里面的如来藏去,这个无漏种子存到哪里去了?师父又说:如果是清净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杂染的打消掉。请问:感觉这个无漏种子就像个挡板,目的就是不让有漏种子再进来,这样的话,有漏种子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最后这个如来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成佛。是这样理解吗? |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102讲,讲到如来藏思想早期、后期的区别,外围的都是杂染法,但是后期的这个杂染法,它用阿赖耶来表示。如果就唯识的阿赖耶来说,是有漏种子现行后消失,无漏种子进了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转成清净,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那么,在讲如来藏藏识的这个时候,师父说,如果就如来藏的理论,杂染没办法转成清净的,杂染的就是杂染的,杂染的就让它消失。如果是这样说的话,这里虽然用的是阿赖耶识,但没有用唯识学的种现互熏的原理来说明。请问:当听闻正法或者修行,就是无漏种子产生的时候,它不可能到里面的如来藏去,这个无漏种子存到哪里去了?师父又说:如果是清净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杂染的打消掉。请问:感觉这个无漏种子就像个挡板,目的就是不让有漏种子再进来,这样的话,有漏种子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最后这个如来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成佛。是这样理解吗? | ||
师父:如来藏跟阿赖耶结合的时候,阿赖耶只用来解释杂染的,不用来解释清净的,清净的它就是种子现行之后,如果就唯识来讲的话,就是杂染种子现行,经过修行然后熏回去的是清净的或无漏种子。但是如果是如来藏藏识的话,它熏习出来的如果是杂染的,但是你依正法把它弄成清净之后,它杂染种子就消失了,它就不会有所谓的无漏种子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如来藏本质完全的清净,本来就是完全的清净。 | 师父:如来藏跟阿赖耶结合的时候,阿赖耶只用来解释杂染的,不用来解释清净的,清净的它就是种子现行之后,如果就唯识来讲的话,就是杂染种子现行,经过修行然后熏回去的是清净的或无漏种子。但是如果是如来藏藏识的话,它熏习出来的如果是杂染的,但是你依正法把它弄成清净之后,它杂染种子就消失了,它就不会有所谓的无漏种子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如来藏本质完全的清净,本来就是完全的清净。 | ||
第174行: | 第174行: | ||
师父:如来藏就是佛性本具,所以叫做众生本来是佛,就不是可能性,中观才讲可能性嘛,唯转染成净,如来藏就讲本来是佛。 | 师父:如来藏就是佛性本具,所以叫做众生本来是佛,就不是可能性,中观才讲可能性嘛,唯转染成净,如来藏就讲本来是佛。 | ||
5、般若慧、大悲愿支持的灭尽定与一般灭尽定有何不同?三果圣人才可修吗? | |||
原问题:成佛之道-102集讲,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师父说,这时候的灭尽定跟一般讲的灭尽定不一样。请问:怎么不一样?俱舍论讲的灭尽定,不是三果圣人才能修的吗? | 原问题:成佛之道-102集讲,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师父说,这时候的灭尽定跟一般讲的灭尽定不一样。请问:怎么不一样?俱舍论讲的灭尽定,不是三果圣人才能修的吗? | ||
师父:是这样子,阿含经里面讲灭尽定,[[说一切有部]]讲灭尽定,但有部讲,灭尽定它不是[[无漏定]],那为什么它不是无漏定?因为灭尽定不能断观了,灭尽定本身不能断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进去之后受想不起,受想不起,那就表示其它心心所都不起,那其它心心所都不起,烦恼心所法也完全不起,所以这时候,就相当于没有烦恼的境界,那就是(类似于)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它太微细,你看它心心所法都不勤,那他没办法作观,所以他没办法断烦恼,所以它是有漏,它不是无漏的。 | 师父:是这样子,阿含经里面讲灭尽定,[[说一切有部]]讲灭尽定,但有部讲,灭尽定它不是[[无漏定]],那为什么它不是无漏定?因为灭尽定不能断观了,灭尽定本身不能断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进去之后受想不起,受想不起,那就表示其它心心所都不起,那其它心心所都不起,烦恼心所法也完全不起,所以这时候,就相当于没有烦恼的境界,那就是(类似于)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它太微细,你看它心心所法都不勤,那他没办法作观,所以他没办法断烦恼,所以它是有漏,它不是无漏的。 | ||
第194行: | 第194行: | ||
师父:对,不能断烦恼。但是阿含经的某些地方,它确实是说能断烦恼的叫灭尽定,但它不一定讲的那么清楚,所以变成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阿含经讲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后代的论师在解说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 师父:对,不能断烦恼。但是阿含经的某些地方,它确实是说能断烦恼的叫灭尽定,但它不一定讲的那么清楚,所以变成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阿含经讲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后代的论师在解说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 ||
6、《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 |||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法与律答对立」导师说:「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法与律答对立」导师说:「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 ||
师父:它这里指的是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因果,坚定不移,这个就是光明了。那你如果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话,那么你那个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所以导师这是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对法的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样子起来的话,那我们对于以后死了不会不会下地狱,死了会怎么样,或是说我以后会怎么样,然后那种害怕啦,对法的不敢修行啦,还是对于很多未知的那种怯畏忧悔就会不见。那这些恐惧,其实就是所谓的阴暗了。 | 师父:它这里指的是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因果,坚定不移,这个就是光明了。那你如果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话,那么你那个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所以导师这是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对法的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样子起来的话,那我们对于以后死了不会不会下地狱,死了会怎么样,或是说我以后会怎么样,然后那种害怕啦,对法的不敢修行啦,还是对于很多未知的那种怯畏忧悔就会不见。那这些恐惧,其实就是所谓的阴暗了。 | ||
第218行: | 第218行: | ||
师父:都有这样讲,所以这个地方就有歧义。 | 师父:都有这样讲,所以这个地方就有歧义。 | ||
7、如何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 |||
原问题:浴佛节时有一尊手指天的佛像,弟子对手指天不是太明白,所以请教了其他师兄。回答是:手指天代表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弟子不明白,佛教一直讲平等心,慈悲心,要去除我执,我慢等等。所以弟子请师父开示,如何正确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 原问题:浴佛节时有一尊手指天的佛像,弟子对手指天不是太明白,所以请教了其他师兄。回答是:手指天代表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弟子不明白,佛教一直讲平等心,慈悲心,要去除我执,我慢等等。所以弟子请师父开示,如何正确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 ||
师父:你觉得那个那个天下天下那个“我”是谁?(答:我觉得这个我应该不是一个真的我吧?)因为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刚出生的时候,他是这辈子要成佛,所以这个天下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是指佛的意思。那也就是说天上天下,是如果从圆满体悟真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来讲的话,那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当然是没有谁比得过佛。那你说那这样说会不会太狂妄自大,不是的。从佛教来讲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具的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佛道同,从一切有情众生来讲的话,佛是最尊贵的,因为他体悟了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普遍众生来讲,只要是众生都有机会成佛,而且十方有无量无数佛,这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我”是指佛,那佛悟证的这些当然是最最珍贵的。但是这个佛不是只有谁可以成佛,是大家都有机会成佛。 | 师父:你觉得那个那个天下天下那个“我”是谁?(答:我觉得这个我应该不是一个真的我吧?)因为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刚出生的时候,他是这辈子要成佛,所以这个天下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是指佛的意思。那也就是说天上天下,是如果从圆满体悟真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来讲的话,那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当然是没有谁比得过佛。那你说那这样说会不会太狂妄自大,不是的。从佛教来讲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具的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佛道同,从一切有情众生来讲的话,佛是最尊贵的,因为他体悟了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普遍众生来讲,只要是众生都有机会成佛,而且十方有无量无数佛,这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我”是指佛,那佛悟证的这些当然是最最珍贵的。但是这个佛不是只有谁可以成佛,是大家都有机会成佛。 | ||
第226行: | 第226行: | ||
师父:我就是指佛,那你有一天你成佛了,你也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师父:我就是指佛,那你有一天你成佛了,你也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
8、初学者和久学者如何界定?初学者应先持戒再修定吗? | |||
原问题:常常听说初学者重在戒,久学者重在定慧,那如何界定初学者、久学者?戒定慧,是有一个修学次第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是不是先持好戒,而不是直接去修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那有没有正戒和邪戒之说? | 原问题:常常听说初学者重在戒,久学者重在定慧,那如何界定初学者、久学者?戒定慧,是有一个修学次第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是不是先持好戒,而不是直接去修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那有没有正戒和邪戒之说? | ||
师父:它说重在是没问题的,那只是我们应该这样讲,就是说我们学佛是三学并进,而有所偏重,那么初入门当然是三学都要学,但是确实是,初入门的时候,因为定慧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比较重在持戒。但是不是说你不用修定修慧,三学并进。但是,初入者当然是戒学是最重要的,那为什么初入学者戒最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戒持不好,后念两个都会有问题。再来就是说定跟慧,你刚开始学就要有一定的程度跟认识不容易,所以一切要以戒行为基础。 | 师父:它说重在是没问题的,那只是我们应该这样讲,就是说我们学佛是三学并进,而有所偏重,那么初入门当然是三学都要学,但是确实是,初入门的时候,因为定慧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比较重在持戒。但是不是说你不用修定修慧,三学并进。但是,初入者当然是戒学是最重要的,那为什么初入学者戒最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戒持不好,后念两个都会有问题。再来就是说定跟慧,你刚开始学就要有一定的程度跟认识不容易,所以一切要以戒行为基础。 | ||
第264行: | 第264行: | ||
师父:这个不能叫邪念,这个是不单纯的念。师父在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的地方讲,就是说我们发心要越清净越好,但是我们没办法要求说,你一开始的发心就非常的清净。所以我们要学习观念知见,然后去讨论反思我们的发心到底清不清净,然后经过学佛让我们的发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正确。 | 师父:这个不能叫邪念,这个是不单纯的念。师父在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的地方讲,就是说我们发心要越清净越好,但是我们没办法要求说,你一开始的发心就非常的清净。所以我们要学习观念知见,然后去讨论反思我们的发心到底清不清净,然后经过学佛让我们的发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正确。 | ||
9、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讲到受想行可以同时即是“所知”也是“能知”? | |||
原问题:佛法概論中讲到:「二、「一切法」:意識,不但了知受、想、行——別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識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為所知的一切,都是意識所了知的,都是軌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稱為「一切法」。」(《佛法概論》,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 原问题:佛法概論中讲到:「二、「一切法」:意識,不但了知受、想、行——別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識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為所知的一切,都是意識所了知的,都是軌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稱為「一切法」。」(《佛法概論》,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 ||
第288行: | 第288行: | ||
师父:同一个东西,比如说阿赖耶,它从摄持根身来讲它叫阿陀那,从摄藏种子来讲就叫做阿赖耶。 | 师父:同一个东西,比如说阿赖耶,它从摄持根身来讲它叫阿陀那,从摄藏种子来讲就叫做阿赖耶。 | ||
10、意根是脑神经吗?如果是,意根算色法吗?它与身根有何区别?脑神经是身根吗? | |||
原问题:(心經講記)意根,也有說為微細物質的,這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腦神經,是一切神經系的總樞。據實說,此意根,和我們的肉體──前五根有密切的關係,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與物質的根身不相離,但他不僅是物質的,他是精神活動的根源。《佛法概論》第六章,說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範圍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這裡導師並沒有說意根是色法——腦神經。請問:意根到底是不是腦神經?如果是,那意根豈不是也屬於色法了嗎?那它和身根又有什麼區別?難道腦神經不是身根嗎? | 原问题:(心經講記)意根,也有說為微細物質的,這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腦神經,是一切神經系的總樞。據實說,此意根,和我們的肉體──前五根有密切的關係,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與物質的根身不相離,但他不僅是物質的,他是精神活動的根源。《佛法概論》第六章,說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範圍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這裡導師並沒有說意根是色法——腦神經。請問:意根到底是不是腦神經?如果是,那意根豈不是也屬於色法了嗎?那它和身根又有什麼區別?難道腦神經不是身根嗎? | ||
师父:导师说,也有说,也有说就是说,有人这样子说了,就不是导师的意见了。你看它说,也有说,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据实说,有没有看到?(问:那导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是据实说还是?)导师是据实说,你不能说导师说导师是也有说,导师的文字就是“也有说”,就是说有些人这样说,或是在经典里面也有这样子说,或是有些部派也有这样子说的,的确也有部派也是这样说。目前我所看到的经典,北传的经典是没有说意根是物质的,但是南传阿毗达磨确实把意根当成是物质根的,(问:就是脑神经吗?)不是,他们认为是心脏。导师的意思是说,也有人这样认为它是微细的物质,也有说,就是不是导师认为。然后导师“据实说”,因为北传都是讲意根是心根,不是物质根。 | 师父:导师说,也有说,也有说就是说,有人这样子说了,就不是导师的意见了。你看它说,也有说,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据实说,有没有看到?(问:那导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是据实说还是?)导师是据实说,你不能说导师说导师是也有说,导师的文字就是“也有说”,就是说有些人这样说,或是在经典里面也有这样子说,或是有些部派也有这样子说的,的确也有部派也是这样说。目前我所看到的经典,北传的经典是没有说意根是物质的,但是南传阿毗达磨确实把意根当成是物质根的,(问:就是脑神经吗?)不是,他们认为是心脏。导师的意思是说,也有人这样认为它是微细的物质,也有说,就是不是导师认为。然后导师“据实说”,因为北传都是讲意根是心根,不是物质根。 | ||
第298行: | 第298行: | ||
师父:所以导师不是前面讲了,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然后才连到你这句来,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我跟你讲,导师的语句确实会让人家误会,是没错,但是导师绝对不会说意根是脑神经的。心经讲记里面,意根,导师说,“也有说,据实说”。脑神经那还是物质根,所以它绝对不是意根。有时候你们读导师东西,确实难,师父也历经过,然后跟导师这样相处的,所以比较清楚导师要讲什么,所以导师的语言你们要了解,你看,“也有说,据实说”,要把这两个字弄清楚。是导师说有人这么说,你把它当成是导师的意思。 | 师父:所以导师不是前面讲了,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然后才连到你这句来,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我跟你讲,导师的语句确实会让人家误会,是没错,但是导师绝对不会说意根是脑神经的。心经讲记里面,意根,导师说,“也有说,据实说”。脑神经那还是物质根,所以它绝对不是意根。有时候你们读导师东西,确实难,师父也历经过,然后跟导师这样相处的,所以比较清楚导师要讲什么,所以导师的语言你们要了解,你看,“也有说,据实说”,要把这两个字弄清楚。是导师说有人这么说,你把它当成是导师的意思。 | ||
11、《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假、实、一切法”指什么?“龟毛兔角”是假法的层面是什么?阿含经提及吗? | |||
原问题:《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 原问题:《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 ||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就是说在阿毗达磨里面,比如说有部分,那遍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就不用讲了。假实,哪一些是假法?你们如果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P32:「说一切有部还将“存在”分为假有与实有二类。“假有”指一般经验中的现相物,如有情的人、动物,无情的车、军队、屋舍、山河大地等。“实有”(dravyasat)是指构成现相物背后的质素 — 法,如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等。在这两类中,“实有的法”(实有的存在)才是说一切有部“法有”教说的重点,也是“有”(asti)所指涉的真正对象。」所以有部的特色就是分别假实,建立法相,说明实法,你们看到这个就是它的分辨,假必依实就是这个理论。 |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就是说在阿毗达磨里面,比如说有部分,那遍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就不用讲了。假实,哪一些是假法?你们如果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P32:「说一切有部还将“存在”分为假有与实有二类。“假有”指一般经验中的现相物,如有情的人、动物,无情的车、军队、屋舍、山河大地等。“实有”(dravyasat)是指构成现相物背后的质素 — 法,如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等。在这两类中,“实有的法”(实有的存在)才是说一切有部“法有”教说的重点,也是“有”(asti)所指涉的真正对象。」所以有部的特色就是分别假实,建立法相,说明实法,你们看到这个就是它的分辨,假必依实就是这个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