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3-06-11 答疑:修订间差异

大小无更改 、​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手工回退 可视化编辑
无编辑摘要
第15行: 第15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
!
|成佛之道第93 ,唯 識認識論 父提到有二或三 ,是不是 名言 有不同的定 ?不明白 名言熏 不造 力?如果指的是表 境名言,那 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 不也是 因, 終將 惡業
|成佛之道第93 ,唯 识认识论 父提到有二或三 ,是不是 名言 有不同的定 ?不明白 名言熏 不造 力?如果指的是表 境名言,那 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 不也是 因, 终将 恶业
|
|
|0:00:58
|0:00:58
第22行: 第22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
!
| 解阿 行而生的相/似境。 似境的 認識 自身身口意 的造作,[身口]造作也必 須經 由能知/ 內識 回熏阿 是可以直接 存在阿
| 解阿 行而生的相/似境。 似境的 认识 自身身口意 的造作,[身口]造作也必 须经 由能知/ 内识 回熏阿 是可以直接 存在阿
|对似境的身口意造作需经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直接储存于阿赖耶识?
|对似境的身口意造作需经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直接储存于阿赖耶识?
|0:05:07
|0:05:07
第29行: 第29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
!
| 有起心 念,有意的善 造成 力? 不小心 對別 人造成的 害,不也造 ,只是 小些
| 有起心 念,有意的善 造成 力? 不小心 对别 人造成的 害,不也造 ,只是 小些
|
|
|0:07:36
|0:07:36
第52行: 第52行: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
!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 法与律答对立 导师说: 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 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 法与律答对立 导师说: 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 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
'''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
|
第73行: 第73行:
|-
|-
! rowspan="3" |9
! rowspan="3" |9
!佛法概
!佛法概
!
!
| 二、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都是意 所了知的,都是 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 稱為「 一切法 (《佛法概 》,pp.6-7)
| 二、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都是意 所了知的,都是 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 称为“ 一切法 (《佛法概 》,pp.6-7)
'''请教师父:1、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
'''请教师父:1、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
|
|
|0:44:55
|0:44:55
|-
|-
!佛法概
!佛法概
!
!
| 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 (《佛法概论》,p.59)
| 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 (《佛法概论》,p.59)
'''请问师父:2、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
'''请问师父:2、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
|
|
|接上
|接上
|-
|-
!佛法概
!佛法概
!
!
|“……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 一切所知是五阴 。……”(《性空学探源》,pp.48-49)
|“……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 一切所知是五阴 。……”(《性空学探源》,pp.48-49)
'''请问师父:3、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请问师父:3、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
|
第97行: 第97行:
!其它
!其它
!
!
| 父,如果想在在中道出家有什 要求 ?又要做什 麼準備 有平 是怎 麼學習 ,生活的。 有福 院的入 要求是什 呢?
| 父,如果想在在中道出家有什 要求 ?又要做什 么准备 有平 是怎 么学习 ,生活的。 有福 院的入 要求是什 呢?
|如果想在中道出家有什 要求?
|如果想在中道出家有什 要求?
|0:55:52
|0:55:52
|-
|-
第104行: 第104行:
!心经
!心经
!
!
|(心 經講記 )意根,也有 說為 的, 如生理 家所 ,是一切神 系的 總樞 據實說 ,此意根,和我 的肉 ──前五根有密切的 關係 ,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 的根身不相 ,但他不 是物 的,他是精神活 的根源。《佛法概 》第六章, 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 範圍 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 這裡導師並沒 意根是色法—— 請問 :意根到底是不是 ?如果是,那意根 不是也 屬於 色法了 ?那它和身根又有什 麼區別 不是身根
|(心 经讲记 )意根,也有 说为 的, 如生理 家所 ,是一切神 系的 总枢 据实说 ,此意根,和我 的肉 ──前五根有密切的 关系 ,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 的根身不相 ,但他不 是物 的,他是精神活 的根源。《佛法概 》第六章, 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 范围 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 这里导师并没 意根是色法—— 请问 :意根到底是不是 ?如果是,那意根 不是也 属于 色法了 ?那它和身根又有什 么区别 不是身根
|
|
|0:58:01
|0:58:01
|-
|-
!12
!12
!佛法概
!佛法概
!
!
|《佛法概 》第四章 處觀導師說 :依意 生意 ,能知受、想、行—— ,也能遍知 去未 、假 等一切法。 請問 這個「 假、 、一切法 指什 佛教在 講「龜 毛兔角 是假法的 候,是站在哪 個層 的?阿含 經裡 會講 「龜 毛兔角 」嗎
|《佛法概 》第四章 处观导师说 :依意 生意 ,能知受、想、行—— ,也能遍知 去未 、假 等一切法。 请问 这个“ 假、 、一切法 指什 佛教在 讲“龟 毛兔角 是假法的 候,是站在哪 个层 的?阿含 经里 会讲 “龟 毛兔角 ”吗
|
|
|1:04:13
|1:04:13
第117行: 第117行:


 提问=1、名言有不同定义吗?为何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害人知识的名言熏习会造恶业吗?
 提问=1、名言有不同定义吗?为何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害人知识的名言熏习会造恶业吗?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 名言 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 名言 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师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名言熏习,基本上,所有的一切善恶无记,原则上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所以只要是熏习,全部都可以称为名言熏习。但是,为了要区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那个摄大乘论里面,可以分成两种熏习,在名言熏习里面有关烦恼造善恶的业,然后会受业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在摄大乘里面把它从明年熏习里面再特立出来,称为有支熏习,有支十二有支的有支,所以熏习就变成两种熏习,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就叫做有支熏习。(答:但其实有支熏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名言熏习)。所以这样的话就变成有两种,再说,等于是它把名言熏习里面有关于惑业苦,以烦恼造业受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另外那一些不造业的、无记的,其它的那些熏习,就叫做名言熏习,这就是两种分法。
 师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名言熏习,基本上,所有的一切善恶无记,原则上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所以只要是熏习,全部都可以称为名言熏习。但是,为了要区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那个摄大乘论里面,可以分成两种熏习,在名言熏习里面有关烦恼造善恶的业,然后会受业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在摄大乘里面把它从明年熏习里面再特立出来,称为有支熏习,有支十二有支的有支,所以熏习就变成两种熏习,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就叫做有支熏习。(答:但其实有支熏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名言熏习)。所以这样的话就变成有两种,再说,等于是它把名言熏习里面有关于惑业苦,以烦恼造业受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另外那一些不造业的、无记的,其它的那些熏习,就叫做名言熏习,这就是两种分法。


第143行: 第143行:


 提问=3、是否只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提问=3、是否只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原问题: 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酒醉驾车它如果不是蓄意要撞人,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原问题: 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酒醉驾车它如果不是蓄意要撞人,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师父:因为其实它还是有起心动念,就是说本来你也知道酒醉不能驾车,你也知道酒醉驾车本来就会有这些问题产生,所以你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既然不是完全没责任的话,那在起尽动念上,你就是有它一定的责任了,除非你是完全该有的责任避免掉了,那可能就不关你的事。
 师父:因为其实它还是有起心动念,就是说本来你也知道酒醉不能驾车,你也知道酒醉驾车本来就会有这些问题产生,所以你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既然不是完全没责任的话,那在起尽动念上,你就是有它一定的责任了,除非你是完全该有的责任避免掉了,那可能就不关你的事。


第195行: 第195行:


 提问=6、《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提问=6、《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 法与律答对立 导师说: 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 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 法与律答对立 导师说: 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 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师父:它这里指的是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因果,坚定不移,这个就是光明了。那你如果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话,那么你那个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所以导师这是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对法的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样子起来的话,那我们对于以后死了不会不会下地狱,死了会怎么样,或是说我以后会怎么样,然后那种害怕啦,对法的不敢修行啦,还是对于很多未知的那种怯畏忧悔就会不见。那这些恐惧,其实就是所谓的阴暗了。
 师父:它这里指的是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因果,坚定不移,这个就是光明了。那你如果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话,那么你那个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所以导师这是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对法的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样子起来的话,那我们对于以后死了不会不会下地狱,死了会怎么样,或是说我以后会怎么样,然后那种害怕啦,对法的不敢修行啦,还是对于很多未知的那种怯畏忧悔就会不见。那这些恐惧,其实就是所谓的阴暗了。


第265行: 第265行:


 提问=9、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讲到受想行可以同时即是“所知”也是“能知”?
 提问=9、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讲到受想行可以同时即是“所知”也是“能知”?
  原问题:佛法概 中讲到: 二、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都是意 所了知的,都是 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 稱為「 一切法 (《佛法概 》,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 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 (《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原问题:佛法概 中讲到: 二、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都是意 所了知的,都是 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 称为“ 一切法 (《佛法概 》,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 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 (《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弟子: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
  弟子: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
第273行: 第273行:
  弟子:师父这样一讲,我觉得是很比较清楚明了,但涉及到这个文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绕就,搞不清楚。
  弟子:师父这样一讲,我觉得是很比较清楚明了,但涉及到这个文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绕就,搞不清楚。


 师父:没关系,因为这个你们读的会比较困难点,但是师父跟你讲就没问题,你看,它说: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
 师父:没关系,因为这个你们读的会比较困难点,但是师父跟你讲就没问题,你看,它说: 一切法 :意 ,不但了知受、想、行—— 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 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 所知的一切。


  弟子:那这样一读,因为如果是对外境的话,受想行它也是属于能知,然后对于前四蕴的话,识蕴也是能知。
  弟子:那这样一读,因为如果是对外境的话,受想行它也是属于能知,然后对于前四蕴的话,识蕴也是能知。


 师父:你要不要那么复杂,反正很简单,一件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样就好。这个图这样看得懂吗?你看色受想行,那么色可以是物质,那物质可以包括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色,那它可以成为受想行所认识的对象,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受想行就是能识,或叫做能知了,那色就是所知。那么从另外一层更深的来讲的话,识可以认识到物质的,也可以认识到精神的,那物质,当然就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那精神就是所谓的受想行。所以这时候的受想行,就是所谓的所知,识就是能知,这是导师要表达的意思。(问:看这个图是很清楚的,但是这个句子上面,一看到底是哪一个,它就)因为确实,就是听起来有点绕口是没错。
 师父:你要不要那么复杂,反正很简单,一件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样就好。这个图这样看得懂吗?你看色受想行,那么色可以是物质,那物质可以包括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色,那它可以成为受想行所认识的对象,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受想行就是能识,或叫做能知了,那色就是所知。那么从另外一层更深的来讲的话,识可以认识到物质的,也可以认识到精神的,那物质,当然就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那精神就是所谓的受想行。所以这时候的受想行,就是所谓的所知,识就是能知,这是导师要表达的意思。(问:看这个图是很清楚的,但是这个句子上面,一看到底是哪一个,它就)因为确实,就是听起来有点绕口是没错。
  弟子:师父您刚才讲这个图,我觉得把我这边这个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应该是说的很清楚了,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 一切所知是五阴 。……”(《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弟子:师父您刚才讲这个图,我觉得把我这边这个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应该是说的很清楚了,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 一切所知是五阴 。……”(《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弟子:识怎么能认识自己,那它被认识就是它灭去的前一念,那是不是所识的就是指前一念,那这个前一念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无间灭意?
  弟子:识怎么能认识自己,那它被认识就是它灭去的前一念,那是不是所识的就是指前一念,那这个前一念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无间灭意?
第289行: 第289行:


 提问=10、意根是脑神经吗?如果是,意根算色法吗?它与身根有何区别?脑神经是身根吗?
 提问=10、意根是脑神经吗?如果是,意根算色法吗?它与身根有何区别?脑神经是身根吗?
  原问题:(心 經講記 )意根,也有 說為 的, 如生理 家所 ,是一切神 系的 總樞 據實說 ,此意根,和我 的肉 ──前五根有密切的 關係 ,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 的根身不相 ,但他不 是物 的,他是精神活 的根源。《佛法概 》第六章, 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 範圍 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 這裡導師並沒 意根是色法—— 請問 :意根到底是不是 ?如果是,那意根 不是也 屬於 色法了 ?那它和身根又有什 麼區別 不是身根
  原问题:(心 经讲记 )意根,也有 说为 的, 如生理 家所 ,是一切神 系的 总枢 据实说 ,此意根,和我 的肉 ──前五根有密切的 关系 ,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 的根身不相 ,但他不 是物 的,他是精神活 的根源。《佛法概 》第六章, 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 范围 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 这里导师并没 意根是色法—— 请问 :意根到底是不是 ?如果是,那意根 不是也 属于 色法了 ?那它和身根又有什 么区别 不是身根
 师父:导师说,也有说,也有说就是说,有人这样子说了,就不是导师的意见了。你看它说,也有说,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据实说,有没有看到?(问:那导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是据实说还是?)导师是据实说,你不能说导师说导师是也有说,导师的文字就是“也有说”,就是说有些人这样说,或是在经典里面也有这样子说,或是有些部派也有这样子说的,的确也有部派也是这样说。目前我所看到的经典,北传的经典是没有说意根是物质的,但是南传阿毗达磨确实把意根当成是物质根的,(问:就是脑神经吗?)不是,他们认为是心脏。导师的意思是说,也有人这样认为它是微细的物质,也有说,就是不是导师认为。然后导师“据实说”,因为北传都是讲意根是心根,不是物质根。
 师父:导师说,也有说,也有说就是说,有人这样子说了,就不是导师的意见了。你看它说,也有说,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据实说,有没有看到?(问:那导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是据实说还是?)导师是据实说,你不能说导师说导师是也有说,导师的文字就是“也有说”,就是说有些人这样说,或是在经典里面也有这样子说,或是有些部派也有这样子说的,的确也有部派也是这样说。目前我所看到的经典,北传的经典是没有说意根是物质的,但是南传阿毗达磨确实把意根当成是物质根的,(问:就是脑神经吗?)不是,他们认为是心脏。导师的意思是说,也有人这样认为它是微细的物质,也有说,就是不是导师认为。然后导师“据实说”,因为北传都是讲意根是心根,不是物质根。


第300行: 第300行:
 提问=11、《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假、实、一切法”指什么?“龟毛兔角”是假法的层面是什么?阿含经提及吗?
 提问=11、《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假、实、一切法”指什么?“龟毛兔角”是假法的层面是什么?阿含经提及吗?
  原问题:《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原问题:《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就是说在阿毗达磨里面,比如说有部分,那遍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就不用讲了。假实,哪一些是假法?你们如果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P32: 说一切有部还将“存在”分为假有与实有二类。“假有”指一般经验中的现相物,如有情的人、动物,无情的车、军队、屋舍、山河大地等。“实有”(dravyasat)是指构成现相物背后的质素 — 法,如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等。在这两类中,“实有的法”(实有的存在)才是说一切有部“法有”教说的重点,也是“有”(asti)所指涉的真正对象。 所以有部的特色就是分别假实,建立法相,说明实法,你们看到这个就是它的分辨,假必依实就是这个理论。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就是说在阿毗达磨里面,比如说有部分,那遍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就不用讲了。假实,哪一些是假法?你们如果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P32: 说一切有部还将“存在”分为假有与实有二类。“假有”指一般经验中的现相物,如有情的人、动物,无情的车、军队、屋舍、山河大地等。“实有”(dravyasat)是指构成现相物背后的质素 — 法,如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等。在这两类中,“实有的法”(实有的存在)才是说一切有部“法有”教说的重点,也是“有”(asti)所指涉的真正对象。 所以有部的特色就是分别假实,建立法相,说明实法,你们看到这个就是它的分辨,假必依实就是这个理论。


  弟子:关于这个假法和实法,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有点分歧,我们一般部分认为这个假法,指的刚财施父说的这个,但是一部分人就说,佛法里面也讲龟毛兔脚的这个假法,他说觉得这个假法,应该是指龟毛兔脚。
  弟子:关于这个假法和实法,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有点分歧,我们一般部分认为这个假法,指的刚财施父说的这个,但是一部分人就说,佛法里面也讲龟毛兔脚的这个假法,他说觉得这个假法,应该是指龟毛兔脚。
行政员、​editor、​flow-bot、​界面管理员、​limited、​监督员、​管理员
101,21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