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4:修订间差异

添加1,624字节 、​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0行: 第40行:
 上次也说了,这个苦 可以深可以浅的,有哪几种苦?有三种苦,有苦苦,坏苦或行苦。苦苦是什么?我们当下生心生命正在感受到的苦就是苦苦,什么叫现前的苦呢?我们人生是不是有苦有乐,没错吧,我们人生就浮面上来是有苦有乐的,今天你缺钱买米饭买菜,所以肚子饿了三天,苦不苦?不只是我饿了的苦而已,还会感到内心的忧悲烦恼,这种苦是现前发生的,所以这个叫苦苦。佛教只是讲苦苦而已,那跟一般的宗教 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其他宗教讲这个,也是苦,但是我们人世间是不是有乐苦乐嘛,是不是有快乐,你之前没钱现在有钱了,越来越有钱了,要什么有什么,快乐。那么坏苦是什么?坏苦就是将来变坏变化之后的苦。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乐,现在的好,随时会消失,会变化,那你现在虽然乐,但是已经潜在的会苦,这个叫做坏苦。你现在很有钱,所以你觉得我没什么,挺好的,现在身体很健康,觉得挺好的,但是问题是你能保证这些钱用不完吗?你能保证哪一天不发生天灾人祸,一下子就没了吗?不能保证。你能保证你今天身体很好,明天忽然去检查,出来癌症末期吗?我不是说你,我是比喻,因为师已经看过好几个都是这样,好好的有点胃痛,去检查,癌症末期。所以这个叫做你现在是乐,但是乐呢,它潜在的变化变坏,所以它就是坏苦,所以现前的苦有苦苦,现前乐有坏苦,总之,就叫做五阴炽盛的行苦。
 上次也说了,这个苦 可以深可以浅的,有哪几种苦?有三种苦,有苦苦,坏苦或行苦。苦苦是什么?我们当下生心生命正在感受到的苦就是苦苦,什么叫现前的苦呢?我们人生是不是有苦有乐,没错吧,我们人生就浮面上来是有苦有乐的,今天你缺钱买米饭买菜,所以肚子饿了三天,苦不苦?不只是我饿了的苦而已,还会感到内心的忧悲烦恼,这种苦是现前发生的,所以这个叫苦苦。佛教只是讲苦苦而已,那跟一般的宗教 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其他宗教讲这个,也是苦,但是我们人世间是不是有乐苦乐嘛,是不是有快乐,你之前没钱现在有钱了,越来越有钱了,要什么有什么,快乐。那么坏苦是什么?坏苦就是将来变坏变化之后的苦。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乐,现在的好,随时会消失,会变化,那你现在虽然乐,但是已经潜在的会苦,这个叫做坏苦。你现在很有钱,所以你觉得我没什么,挺好的,现在身体很健康,觉得挺好的,但是问题是你能保证这些钱用不完吗?你能保证哪一天不发生天灾人祸,一下子就没了吗?不能保证。你能保证你今天身体很好,明天忽然去检查,出来癌症末期吗?我不是说你,我是比喻,因为师已经看过好几个都是这样,好好的有点胃痛,去检查,癌症末期。所以这个叫做你现在是乐,但是乐呢,它潜在的变化变坏,所以它就是坏苦,所以现前的苦有苦苦,现前乐有坏苦,总之,就叫做五阴炽盛的行苦。


 那行苦又是什么呢?这个叫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行,潜在的一直的变化,这个就叫做行苦,所以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人生终究是苦。因为师这个已经讲过太多了,那你们去思考,如果新来的同学再思考一下说,那佛教这样子讲,会不会太过悲观呢 有些人会不知道,
 那行苦又是什么呢?这个叫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行,潜在的一直的变化,这个就叫做行苦,所以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人生终究是苦。因为师这个已经讲过太多了,那你们去思考,如果新来的同学再思考一下说,那佛教这样子讲,会不会太过悲观呢 有些人会不知道, 或是有时候会觉得佛教很悲观。师父在这里已经讲过好几次,这个不叫悲观,这个叫做面对真实的如实观。那你要面对真实的如实观,要有很大的勇气,要有很高的智慧,你们回去听录音,听那个录影师父都有讲过,未来还会讲,我们就先把它讲到这里。


现在这个苦,反正你就认定佛教讲人生是苦就对了,那你现在要解决这个苦的问题。佛教不是讲离苦得乐吗?我们这个人生有很多的这种不如意啊,从小到大有很多苦,那么你现在要解决这个苦,要解决A还是解决B?这一定是解决A的啦,因为B是本来如此,A是虚妄遍计执,所以我们这两个冲突矛盾,我们要解决的不是B的问题。B没有问题,B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是要解决A,把这个我执去掉,那就能达到离苦得乐。当然你要去这个我执,不是一下子就去除了,你是慢慢降伏,然后渐渐去除。


那么这个去除我执它有方法,那这个我执如果比较透出来,就是我们常讲的贪瞋痴,三不善根,这个叫做三不善根,就是贪瞋痴。因为这个我,你要观察一下子没办法观察,很难,但是 这个我透出来的比较粗的贪瞋痴,我们是可以观察得到的。所以佛教叫做熄灭贪瞋痴,那要熄灭贪瞋痴,我们就要透过一定的训练跟修行。那一定的训练跟修行,它是有方法的,就是修道,那修道就是所谓的修戒定慧,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你真能熄灭贪瞋痴,其实就是在消除我执,所以 这个熄灭这个叫做修道,修道就能消灭惑,惑消灭了,不再有我执了,就能够去接受一切的无常变化,这中间就不会有冲突矛盾了,然后这个苦就没有了。这是佛教的根本教法跟理论,也是对于人生的态度跟修行的一个观念,所以为什么说要修行就是这样子一个观念。


所以你看,有没有看到,道次第就是修道,戒定慧,有没有看到,然后这个惑就会造成苦,然后这里不是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吗?那你如果转过来看这个图, 在这个图里面表现出来,苦集灭道四圣谛,某某,苦圣谛在这个图里面是哪一个?如果这个是A 、B,然后这个是C,苦圣谛在这个图里面是哪一个?C ,对啦。


集圣谛是这个图里面的哪一个?集就是烦恼,A,A是烦恼我执,所以就一定是这个集。集不是说惑跟业吗,惑就是根本,所以苦跟集都已经在这边表现。


那我们先谈道,道是哪一个?道是戒定慧。


那苦集灭道的灭是哪一个?苦集灭道的灭,苦集跟道都已经讲了,那灭呢,灭应该是消除我执,把A消除掉就是灭,这就是佛教基本的整个教理。


  有时候会觉得佛教很悲观 ,那 师父在这里已经讲过好几次,这 不叫悲观 这个叫做面对真实的如实观。那你要面对真实的如实观 要有很大的勇气 要有很高的智慧,你们回去听录音,听 那个 录影师父都有讲过,未来还会讲,我们就先把它讲到这里
  问:因为道 消除A 所以 那个 就是离苦得乐 应该消除C 因为灭是 那个 结果嘛


  那现在 这个苦就 反正你就认定 佛教讲人生 苦就对了,那你现在要解决 这个 苦的问题 要解决苦啊,佛教不是讲离苦得乐吗,我们这 人生有很多的这种不如意啊 从小到大,从小到大很多苦,那么 现在要解决这个苦,要解决A还是解决B,对不对,这一定是解决A的啦,因为B是本来如此,A是虚妄遍计执,所 我们 两个 冲突矛盾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B的问题,B没有问题,B本来就 这样 我们是要解决A把这个我执去掉,把这个我执去掉,那就能 达到 得乐 那么当然 要去 这个 我执,不是一下子就去 除了, 你是慢慢降伏, 后渐渐去除,那么 这个去除 我执呢 它有 方法 ,对不对,那这个我执呢, 如果 比较透出来,我们常常会说的,它的我执,就是我们常讲的贪瞋痴,三 善根,这个叫做三不善根 贪瞋痴,因为这个我,你要观察一下子 没办法 观察,很难,但是  这个 我透出来的比较粗的贪瞋痴我们 可以观察得到的,所以 佛教 叫做什么 熄灭贪瞋痴,那要熄灭贪瞋痴,我们就要透过 定的训练跟修行 一定 的训练跟修行,它 有方法的,就是修道,那修道就是所谓的修什么,修戒定慧,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你真能熄灭贪瞋痴,其实就是在消除我执所以  这个 熄灭这个叫做什么,修道,修道就能消灭 或消灭了,不再有我执了,就能够去接受一切的无常变化这中间就不会有冲突矛盾了,然后这个苦就没有了这是佛教的根本教法跟理论讲到这里,同学清楚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新来的同学
  师父:对 把我执消除 是这个 (戒定慧)道 ,你 以是两个 结果 一个 消除A 然后 达到 没有 的结果 所以 你这个 (A)消 除了, 这个自 达到 这个 (无C的)境地。不然有时候会误以为你直接 但是 方法如果不 ,是没办法 执接消除苦的。 这个 是佛教, 不管哪一宗哪 ,一定是这个 样子。


 , 这是佛教其实基本的 对于人生的态度跟修行的 个观念所以为 什么 说要修行就是这 个观念 以你看, 没有看到 道次第就是修道 戒定慧 没有看到,然后这个惑就会造成苦然后这里 不是 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吗,苦集灭道四圣谛 那你如果转过来,看 个图,看 这个图 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是在这个图里面表现出来 苦集灭道四圣谛,大明明,苦圣谛在 这个图 ,里面是哪一个,四圣谛 苦圣谛在这个,图里面是 一个苦圣谛在,这个图 面,是哪 个,我这 吧如果这个是A 、B,然后这个是C,苦圣谛在这个图里面是哪一个,C,C 对啦,你不用讲那么细,你讲ABC就好了,C 没错吧,苦圣谛, 来那不 个苦,那么大一个吗,四圣谛 苦圣谛就是这个C集圣谛新来这位居士你叫怎么称呼,Cherry是不是,Cherry你试试看,苦集灭道的集 因,集圣谛是这个图里面的哪一个,集就是烦恼,A,是吗,确定吗,百分之百,还是百分之八师父,百分之七师父,百分之七师父,你说是,你是说什么,哪一个,A,A,进修 吗,百分之七师父肯定,还是百分之九师父,还是百分之百肯定确定,百分之百是A,A是烦恼,我执,所以就一定是这集,集 是说惑跟业吗 惑就是根本所 苦跟集都已经在这边表现,那 我们 先谈道,道是哪一个,我看找一个,尽量,道是哪一个,道是戒定慧,是啦 我以为你讲ABC,对, 就是这个戒定慧 ,我 这边已经写了,那作弊不算,道,戒定慧,这个就是道,戒定慧,
  那你说 师父 我们有 些说 什么 法门怎么 ,其实我跟你讲 件事情, 所有 的佛教的任何法门 依根机、因缘 有不 同的法门。但 是,这 些法门一定离不开 样的一 个图 。包括我们早上讲的般若经 般若法门也离不开 这个图 。般若法门跟渐次 次第 哪里 一样 ?根本上 质上 是一 的, 他有他 的不 同点 ,以我们 早上讲 成佛之 讲般若经的时候 ,我 们再详细的分析。


  那灭呢,苦集灭道的灭呢,灭是哪一个,苦集灭道的灭,苦集跟道都已经讲了,那灭呢,灭应该是,消除我执,灭就是什么,对 你讲大声一点没关系,灭就是消除我执灭就是消除我执,就是把C消除掉,有没有,这边不是写一个X吗,把C,讲错了,对对,那个大咪咪表示有在用,你是讲,A是你讲的是不是,那表示你有在认真听,把A消除掉,就是灭,这就是佛教的基本的整个教理,基本的整个教理,有没有什么问题,那静南怎么样,师父这个,好像是说,因为道是消除A,所以那个灭,就是离苦得乐应该消除C,是,因为灭是那个结果吗,对,灭是把我执消除,但是,道是这个道,那个灭,你可以是两个结果,一个是消除A,是 消除A,然后达到什么达到没有苦的结果,所以你这个(A)消除了,这个自然达到这个(无C的)境地,不然有时候会误以为,你直接去消除苦,但是方法如果不对,是没办法执接消除苦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一定是这个样子,一定是这样子,那你说,那师父,我们有一些说什么法门,怎么样,其实我跟你讲一件事情,所有的佛教的任何法门,依根机、因缘会有不同的法门,但是,这些法门一定离不开什么,离不开这样的一个图,包括我们早上讲的般若经,般若法门也离不开这个图,那般若法门,跟渐次的次第哪里不一样,根本上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他有他的不同点,以我们早上讲 成佛之道讲般若经的时候,我们再详细的分析,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那 现在我们在分析蕴处界,其实重点在分析 ,讲 归纳为无常无我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那么 刚刚 师父 在分析 身心生命在讲蕴处界那现在我们蕴已经讲完了,在讲处,只是说有同学新来,以及我们已经两个月了,所以你们 可能, 很多人可能忘记 师父两个月前到底讲了什么 ,总说佛法以有情为本,
 现在我们在分析蕴处界,其实重点在分析归纳为无常无我 刚刚在分析身心生命 在讲蕴处界 那现在我们蕴已经讲完了,在讲处,只是说有同学新来,以及我们已经两个月了,所以你们很多人可能忘记师父两个月前到底讲了什么 。27:25


尤其是人类的身心生命,那就应该认识有情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到底是什么,佛常用三处观去观察有情,分别有情的真相,论到三处观,即是五蕴观,六处观,六界观,蕴处界的分别观察,是从不同的立场去分别,看到有情的各个侧面,蕴观相与心理的分析,处观相与生理的分析,界观相与物理的分析,以不同的立场而观有情自体,既成立此三种观门,三者并不是截然的不同,三者都是在分析同一个东西,就是我们这个身心生命,那这个蕴观,蕴观想与心理的分析,蕴就是 蕴,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蕴是生理的,指我们这个身体,碰得到的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色蕴是指内心的精神的,所以是详与心理的分析,处:分别生理的分析以及认识论处又叫做十二入处,又叫做十二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大 明 听过吗,入处听过吗,十二入处听过吗,没有是不是,十二入处,就是内六入外六处内六入就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对不对,眼耳鼻舌就是我们的感官,还有我们的精神,然后对外在的认识,就是什么,色 香、味、触、法,你看,眼耳鼻舌身都是生理的另一方面呢,两个加起来呢,是对境的认识,就是在我们有情身心,对境的认识当中去分析,我们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叫做十二入处,现在我们就是在谈十二入处,上个学期就是在谈谈到十二入处所以我们今天呢,继续来看十二入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师父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把上个学期所谈的好像不止十分钟,大概说明一下,方便道家继续进行,大家进行这个课,这个五蕴法门讲过了,我们现在来看处法门,处法门,这个上个学期已经讲过,不过我们稍微复习一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内六入叫做六根,外六处叫做六境,那么处是生长门的意思,生长门的意思,
'''第 界'''


从引生认识作用立名, 有情 认识作用不能独存 要依以因缘,引发认识的 力因素增上缘,要有增上的作 ,既 有情 根身的和合体 眼耳鼻舌身意,此六者的和合,既 有情 的自体,為生識 的  有力因,所以名之為處 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 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所以我们这个叫做六根 ,六 处介于对象,对象是什么,色、声、香、味、触 法,所以我们有六种感官借由 种感官,接受到外面的境,然后传到里面,然后以这样子一个媒介作用,我们对外 产生认识,那对外界产生认识 没问题,重点在于我们一般凡夫,对外 产生认识 时候 这个认识都 有问题的,如果 学们比较会通 快一点的话 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所谓的产生的认识,跟这个ABC的图 没有关系,有没有关系,其实就要讲这个,净堂,把十二入处 认识 带到这个ABC 图里面 怎么说,怎么带,怎么解释,(,十二入处,内六入,对境对外六处 时候外境就是这个B,是这个无常然后这个内 就我们 认知,就是A,在凡夫位就是A,我们认知外境的当下,已经有有取识在里头,就已经产生了冲突,所以苦当下就已经伴随着),好好好, 错,九师父分,另外五分是麦克风太小声,他讲的没错,这边 学有听到吗,意思就是,A在认识B 时候,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认识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都带 我执在里面那么外面的色声香味触 就是这个 色、声、香、味、触  无常变化 ,没有本质的,但是我们在认识的时候,
'''總說:(讲义P159)'''
* '''佛法以 有情 為本 那就應該認識 情是什麼。 佛常 「三處觀」去 觀察 有情, 分別 有情的  真相 '''
* '''論到三 即五蘊觀 ,六 處觀 、六界 觀。 蘊處 界的 分別觀察 ,是 從不 同的 立埸去分別 看到  各個側面。'''
* '''蘊觀 詳於心理 分析;處觀 詳於生理 分 析;( )界觀 詳於 物理 分析。依 不同的 立 埸而觀 情自體 即成立此三種觀門 三者並 截然 不同 。'''


都带有我执的偏见,在里面去认识它,那这样的认识,一定会去怎么样,产生控制,主宰,执着,那就一定是什么,一定是苦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蕴处界在分析,在讲十二入处的一个重点,讲十二入处的一个重点,这样大概同学们可以吗,再来,上个星期也讲到这个,这个入处 āyatana这是我们讲的入跟处上个星期有分析过这个,梵文的那个六根 六入处的一个,这个梵文的解释,这个āyatana,你们可以回去看看,师父就不花太多时间了,这个āyatana,三本阿含经,三个译本的,三个版本的阿含经,都译的不一样,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这个十二入处到底,是分成十二入,还是分十二处,还是十二入处,还是内六入、外六处呢其实都对,为什么呢因为杂阿含经翻成六內「入處」&六外「入處」所以阿含经直接把这个Āyatana,翻成入跟处,所以你看阿含经,杂含经都是讲入处,但中阿含经,他讲「处」,有没有看到,长阿含经讲「入」那你说,师父,怎么会这样,因为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人不一样,这三本阿含经翻译的人不一样,所以他的中文的译文就不一样,所以你说师父到底是,入处呢,还是处呢,还是入,都可以,因为三本阿含经本来就翻的不一样,所以你可以讲十二入处,你也可以讲十二入,你也可以讲十二处,基本上都对,都对,师父不是在打迷糊仗,而是他本来就都有这样的翻译讲到这里可以吗,这上个星期说的,再来,有情生理作用,(一)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 这个是上个星期,不是上个星期,上个学期讲到这里,是讲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 也就是说它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是物质根是四大所造,这个是这个经文所说的,我们大概看一下,因为上个学期看过了【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 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就是内六根还有外六处,


  【 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 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意思就是 ,如果有人跟佛陀说,这个二法还有另外的二法那是没有这种事情的,这个沙门瞿曇是谁?佛陀,那不是一般弟子都叫世尊吗,外道不会叫你世尊的,外道会直接叫他沙门瞿曇是他的名字,就像基督教不会称师父做师父,他就直接叫你什么名字,就这样而已,因为他不认为你是师父然后他说,那么如果你去问他说,那你还有什么二法呢,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那么【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 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意思就是什么,眼根是物质根四谛水火风四大所造然后他 是堅的,意思就是说是比较硬的,所以他这句话的这个 堅的意思,是眼等五根是四大所造,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经文呢,讲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后面的这一段就比较重要一点,后面这一段是,你看这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他的意思是说什么,就是眼四谛水火风所造,那眼四谛水火风所造,那耳呢,眼耳鼻舌身都四谛水火风所造,就是指他是物质的接下来这一段就是他比较重要,他说 【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这个緣眼、色生眼識是什么意思,这个缘的意思就是什么,以舌根眼根为增上因缘,然后就有识产生就会产生认识,产生认识一起来,就会三事和合生触,三事,哪三事,六根、六境、六识就会产生六触,触是直接产生认识,然后识是认识功能的升级,认识功能升级,碰到外境去产生认识这个叫做触,所以他说三识和合生触,触俱生受想思等诸法有没有看到,接下来就有各种的心理作用,那么他说,
 


此等諸 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 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跟认识,其实就是一种因缘的和合作用这其中 有没有一个和合因缘的我有,所以叫做什么,和合变异之我,有没有看到,有一个无常的我,有没有看到,有一个非恒、非安稳、变异的我。,对不对,但是有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没 。为什么呢,因 我们这个身心无外乎,就是蕴处界的运作跟和合而已,所以没有一个 质的我,但是由于我执的作祟,我们都一直,执着我们这个身心有一个 变恒常的我这个就 痛苦的来源,也是动荡不安,各种问题产生的来源,所以,他分析这个,到最后就是要告诉你,有没有一个我?有,但是这是变异和合的我,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我?没有,但是 由于我们,众生有我执的存在,苦就是这样子来的,所以世间学问,不管分析来分析去,到最后,如果不去了解到,我执的根本问题,是没办法解决,身心生命的这种不断轮回的痛苦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上个学期,最后面所说的,上个学期最后面所说的,可以吗非恒、非安稳这个安稳就是安稳的意思,两个字 不同 但是他 音一样所以是假借、借用,古代的稳跟稳是一样的意思,安稳跟安稳,这个安稳就是一直都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就好了,但是实际上是没有的,没有这样的问题,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再来我们今天是开始这个这个上个学期没讲,这个是新的(二) 六內外入處,内是六根,外是六境,【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 ,你看他讲入处,所以这个一定是什么经,杂阿含,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杂阿含,没错猜对了,杂阿含322经,
''' 法以有 为本 ……三者并 不是 截然 不同的 '''


  他说,【 「眼 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 可見,*有對; 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 處不廣 云何『意』 內入處?」 】 这个 就是讲什么,眼一直到耳鼻舌 意【佛告比丘: 「意內入處者,若 、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这个在讲什么,前面有眼耳鼻舌身,那么从眼说他是四大所造的净色不可见,但是是什么,有对有对就是有质碍,碰得到那么意呢,非色,有没有看到 ,那 这眼是什么,净色,所以 这个 叫做不可见、无对,因为这是意 意是 根不是肉根 然后他 就是 不可见,非色、不可见、无对,【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 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 處,若色四大造,】上面说眼然后说到意,现在说外六入处,外六入处是什么 ,色、 触,他先讲色,色是可见、有对,是名色外入处,有对,就是有质碍的意思,意思就是物质会占空间,有质碍,什么叫做有质碍呢,占空间有质碍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师父的这一根麦克风在这里它占了空间所以其他的物质有碍,过不去,这个叫做有碍的意思,那一般的物质都是有碍的,那么精神呢,无碍的,因为精神体不是物质体,所以他是无碍的,所以这个叫做可见,是名色外入处,接下来后面,【 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聲是外入處?」
先是讲 ,这里讲身,身是四大所造不可见,有对,他的可见不可见,是以眼睛能不能看得到你不要跟我说用什么显微镜去看,或用什么激光 去看,不谈这些,佛教讲的一般都是我们,一般的根对镜,举一个例子来说,佛教讲杀生以及护生以我们人的肉根,所能认识的为主所以有人会吹毛求疵说,师父,那佛教讲不杀生,那你吸一口气,喝一口水不是都有细菌吗,那不 了吗,那这个叫吹毛求疵,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所以佛陀在教导出家人 时候 ,我们 出家人在古代要带出门要带许多东西,一根锡杖,那当然这个锡杖可能就是一根木头,没有像地藏王菩萨,或是玄奘大师的那种锡杖那么漂亮上面一根又有一大堆那个是后来做 比较漂亮,古代出家人有这根锡杖,但是没做那么漂亮,这根锡杖做什么用,防身用 ,动物啦,有时候有草什么都可以拨开, 是必备的,还有很多东西,但是其中有一 叫做带一个漏水器 过滤水的叫滤水器,那么滤水器,它是在过滤,因为古代出家人到处游化的时候口渴怎么办,喝河里的水不是到便利商店买矿泉水,但是你拿来就喝很容易生病的而且也避免伤到有形的众生所以它是过滤起来你只能滤眼睛看得到的如果眼睛看不到的那个就不算,所以佛陀说,如果你是用天眼看的话你拿起来,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意思就 细菌的意思,那你就不要喝了,你连吃都不能吃,喝都不能喝了,所以我们的生活,可以避免的,我们能力的范围以 内的 为主,所以 我们这里讲的,可见不可见,还是依我们的根你不要以天眼,不要以鬼 啊,那以鬼神那你声音啊,有波 什么 ,不是谈这些,这样各位清楚吗 ,所以 他说身 ,看不到 但是什么有对,有对的,有对就是说它可以吸收到,那个眼耳鼻舌身声可以被耳朵吸收到,然后,
  三者都 析同一个东西 我们 这个身心 生命 ,那这个'''蕴观''' '''詳於 理的分析''' 就是 五蕴 ,色、 识。 是生 的, 我们 的这个 身体 受、想、行、识蕴 神的,所以是 详与心理 分析。


【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 不廣分別 云何觸外 處?」佛告比丘:「觸外入處者 謂:四大及四大造色 不可見,有對 ,是 名觸 外入 處。」】意思 就是 碰到 但是这个触你 看不到,你说师父,那 看到啊,你看我触碰触到这个(花)我有感受到触 那你说师父我看得到桌子,不是,你看得到这个是什么,这个是色,这不是触,触你只能 受到,你不能看到,然后他说【不可見 ,有 對,是名觸外入處。】【復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佛告比丘: 「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 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法处只是限于 我们 内心的内心 感觉 内心 的认识, 是你 眼睛可以 到的 不是 睛可以看到,而且他也不占空间,他 内心 认识跟影像 比如说你做梦,比如说你眼睛闭 起来 ,回想刚刚的事情,这些都 法处,那这些呢,你不是用眼睛看到 的, 心的 认识 到的法所以他是不可见 而且 无对的 ,这个 叫做十二入处 的分析, 十二入处 的分析所以眼等五根,以及色等五境是物质的然而,一根所对的法境是非物质的 个就是十二入处 ,那么你 ,这 内六入处、六外处的 十二入处 是这样子可见有对,是色外入处,有没有看到,不可见的 眼睛没办法看到的,但是是有对的,就是 眼耳鼻舌身 内入处还有 色是属于可见有对,还有 外入处
'''处观''':'''詳於生理的分析''' 以及认识论 处又叫做十二 又叫做十二处 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十二入处 内六入、 六处。内六 入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 是我 的感 有我们的 精神 然后对外在 的认识, 色声香味触法。 你看,眼 耳鼻舌身都 生理 另一方面呢 两个加 起来是 对境 认识 在我们有情身 对境 的认识 当中去分析 我们 怎么一回事 ,这个叫做十二入处 。现在我们就是在谈 十二入处, 学期 就是 在谈谈到 十二入处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 看十二入处,眼耳鼻舌身 意,面对 色声香味触 法。师父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把上个学期所谈的大概说明一下 方便大家继续进行这个课。


  ( 是不可见、有对的)不可见、无对的,是意内入处,还有法外入处, 这个 就是第一个,可见的、有对的色,第二个,不可见里面,有对的,是眼、耳、鼻、舌、身,还有声、香、味、触,然后,不可见无对的,就是意跟 ,你把这个图稍微看一下就可以 这个就是十二入处的一个简单的分析那个静恒有什么问题 (师父可不可以回到上一页上一页,那个最后一句话说,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明白了,断错句了),这样可以,静宽,(师父,前面一页可以吗,往前一页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见,这边 我们 一般说的六内入,都是指相对原来,就是神经系统,所以是不可见,对吧),对,再来,(三) 六根各有其作用虽然都是因缘的,但是和合之后,六根的作用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六识,六根各有其用第一个指六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 有足故,知有往來;】有手,所以知道能够拿东西,能够放东西,这个叫做取跟舍,【有足故,知有往來;】有脚所以能够 来去去,【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 腹故,知有飢渴,】有腹有肚子,所以我们古代说肚子饱了吗,肚子吃饱了吗,不是胃饱了吗,当然你说胃饱了 也行啦,不是不行啦,所以有肚子所以知有饥饿,【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 因緣生受,】,就是眼受,眼受就是 你爽不爽,看到喜欢的叫做眼受乐,看到不喜欢的,叫做眼受苦,所以就是说,眼睛看到所以会生眼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我们眼睛看到东西会不会觉得 很舒服有没有东西觉得看到很不舒服,有啊,那你看到舒服就叫做苦,看到的不舒服,就叫做,讲错了,看到舒服叫做乐,看到不舒服叫做苦,那有些东西看到没有好跟坏啊,就是不苦不乐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人都是倾向,看到好的喜欢的,会倾向这样子,耳朵呢,
 这个 五蕴 门讲过 了,我们 现在 来看 处法门。


【耳、 鼻、舌、身 、意 亦復如是 耳朵会 听到一些声音很嘈杂很不舒服 朵会不会听到某些声音很悦耳很舒服,会, 也会嘛 闻到这味道好香好舒服,这 是, 高级名牌 相随 好臭,榴梿味 ,不过 很好吃,好吃跟好闻,是两个感官所以 我们 这个 眼耳鼻舌身 都有它的作用,所以 ,【 諸比丘!若無手 則不执取捨; 若無足 知往來;,若無關節 ,  則不知 屈伸; 若無腹,則不知 飢渴如是诸比丘,若無 ,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 苦、若樂、不苦不樂;耳 、鼻、舌、身、意 亦 復如是 」】 个叫做六 眼耳鼻舌身意,就会有它 的,对 感官, 吸收 东西 会产生顺不顺意 喜欢不喜欢,会有 这样 一个问题, 那你说师父 那我看到喜欢不喜欢又怎么样呢 ,这 是问题的 所在 看到了喜欢 的, 看到了不喜欢 的, 我们应该 什么态度, 我们后面慢慢来分析 ,这 个就是 对六 一个问题 间可以了 ,我们 先休息一下 (大寮 斋堂,居士寮,即将动 他将会成为法师 再加居士 及善心人士,清净修行之一,禅林见色 费,仍需大众,慷慨解恼, 喜功德),我们继续来看, 师父, 因为这 阿含经 阿含经除了理论以外很重要 是我们 必须要看,阿含经 经文,比较会有感 跟感受 可以知道说佛陀当初 是什 样面对 面的 去教导他 弟子 所以师父曾经也讲过 佛陀 教导跟佛陀 教学是很活泼 种对话 ,而不 像现 一样 就坐 上面 然后你不能有发问,不能有声音,那你就乖乖听 佛陀不是 样子 你从阿含经里面你可以了解到 佛陀 时候跟弟子们对话 他会问,所以师父问 你们,师父 是学佛陀的, 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所以我问说,佛陀当初就是 他会问说,你来解答看看,你来理解理解,你来跟师兄弟们解说 下,佛陀常常会这个 子,所以我们读 阿含 经不只是理论上懂,而且师 为什么要逐字带你们看经文呢 因为你要知道有那 个感 受2 、六獸喻,【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 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意思就是抓到狗,就把狗带回家,那这个空宅中,其实他另外的翻译,是指什么旷野他只是翻译上,他这个宅有空旷处的意思,不是一个空屋,空屋你哪里去抓这些东西,是旷野中,【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抓到罗密欧,绑起来,抓到蛋糕,绑起来,得狗嘛,系着,【次 得其鳥,】,抓到鸟绑起来,次得毒蛇绑起来,次得野干(狐狼)这个野干,可以是虎可以是狼,或是狐狸,我们这边野干很多,如果你们想知道野干是什么,你们在这边待到五六点,应该可以听到野干的声音,就郊狼,我们这边郊狼很多,不过不用怕,中道是很安全的地方,郊狼来这边逛逛也不会伤人,因为师常常看到,有时候还在外面看到一群,来来去去,野干就是狐狼,【次得失收摩羅 (鱔魚) 失收摩羅,这个失收摩羅是四个字一起的,失收摩羅是一起的,不是次得失收失去了又收到了摩罗,失收摩羅是一个字,一个词,失收摩羅,在南传以及北传的一些解释里面他有两个,一个叫做鳝鱼,另外一个叫做鳄鱼从这个经文来看,他既然能够,把他绑起来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鳄鱼,鳝鱼你没办法去绑所以他应该是鳄鱼,因为他有两个解释,一个是鳝鱼一个是鳄鱼,应该是比较合理,鳄鱼是受,六受,因为他可以走可以绑,所以他就得到鳄鱼,还有【次得獼猴】,抓到一只猴子就把它绑起来,得斯眾生,他这样有没有六个,有六个,得斯眾生,悉縛一處。悉縛一處。就把它绑在一个地方,然后,【其狗者樂 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 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当然不一定是海啦,可能是大湖还是什么,【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遇到所安處, 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 不能脫。】 整句在讲什么,他说,他抓到这六种野受他把它绑起来嘛,那这六种野受是乖乖的让你绑住,当然不是啊,这六种野受有它各种性能的嗜好他说,这个狗怎么样,狗一直要到村落去,因为什么,村落里面可以找吃的,因为狗它不是郊狼,它是狗嘛,那狗是人养的嘛 对不对,所以它走失之后,它一直要回到村里面去找吃的东西,那接下来是鸟一直要往天空飞,然后呢,蛇常要入洞穴里面躲起来,这个蛇跟我们这边的地鼠很像,地鼠挖洞,你过去它就躲进去了,这个地鼠也常 入洞穴,然后,野干,常常要到什么,坟墓那边东挖西挖的,
'''處法門—內六入&外六處(讲义P190)'''
 
'''一 總說'''
 
* '''內六入處:六根'''
* '''外六入處:六境'''
* '''處,是生長門的 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 有情的認識作用 ,不 能 獨存 要依於因緣。 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即有情根身的 和合體:眼 根、 根、 根、舌根、身根、 意根。此六者的和合 即有情自體;為生識的 有力因 所以名之為處。六處 介於對象的所 識 與內心的能識中間 官能。(佛法概論)'''
 
 
 
处法门 这个上个学期已经讲过 ,不过我们 稍微复习一下:
 
眼耳鼻舌身 意&色声香味触法 ,【'''内六入处叫做六根 外六入处叫做六境 处是生长门的意思,从引生认识作用立名。 有情的認識作用 ,不 能 獨存 要依於因緣。 引發認識的 力因素──增上緣 情根身的 和合體: 根、耳根 、鼻 、舌 、身 此六者的和合 即有情自體;為生識的 有力因,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 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
 
所以我们这 个叫做六 六处介于对象 所识 ,对 象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们有六种 感官, 借由六种感官接受 外面的境 然后传到里面 然后以 这样 一个 媒介作用,我们对外界产生认识。那对外界产生认识 没 问题, 重点在于我们一般凡夫 对外界产生认识的时候 ,这 个认识都 问题的, 如果同学们会通的比较快一点 话就会发现 其实我们的所谓的产生 认识 跟这个ABC的图有没 关系?其实就要讲 个。某某,把十二入处的认识 带到 个ABC的图里面,怎么带,怎么解释?
 
答:十二入处的内 的时 候,外境就是这个B,是这个无常 这个内六入就 我们 的认知 就是A 在凡夫位就是A。我们认知外境的当下 已经有有取识在里头 就已经产生了冲突 所以苦当下就已 着。
 
师父 :他讲的没错 意思就 ,A在认识B的时候 是我们的 眼耳鼻舌身意在认识色声香味 法的时候 都带有我执在里面 面的 色声香味触是无常变化 的, 没有本质的 但是我们在认识 时候,都带有我执 偏见在里面去认识它。那这样 认识, 定会产生控制、主宰、执着,那就一定是苦 。所以这个图就 我们蕴处界 分析 ,在 讲十二入处的一个重点 讲十二入处的一个重点。
 
 
'''二、語詞:入處(āyatana) Āyat'''
 
'''1. Āyat(名詞):coming near to. 2. ā-√ yat (動詞):'''
 
'''• to arrive, enter; 「入」'''
 
'''• to adhere, abide; 處'''
 
'''• to attain to;'''
 
'''• to rest on, depend on; 處'''
 
'''• to be at the disposition of ;處 • to make efforts。用'''
 
 
上个星期也讲到这个 ,这 个入处 āyatana 这是我们讲的入跟处 上个星期 分析过这个,梵文的那个六根 六入处的一个,这个梵文的解释,这个āyatana ,你们 可以回去看看 ,师父 花太多时间了。 个āyatana 三个版本的阿含经都译的不 一样
 
 
'''Āyatana (名詞)'''
 
* '''不同翻譯:'''  '''– 《雜阿含》:六內「入處」&六外「入處」'''
*  '''– 《中 阿含 》:六內「處」& 六外「處」'''  '''– 《長阿含》:六內「入」&六外「入」'''
 
 
所以有人问说,师 父, 那这个十二入处到底是分成十二入,还是分十二处,还是十二入处,还是内六入、外六处呢?其实都对,为什么呢?因为杂阿含经翻成六內入處&六外入處。所以阿含经直接把这 Āyatana翻成入跟处,所以你看杂含经都是讲入处,但中阿含经,他讲「处」,长阿含经讲「入」。那你说,师父,怎么会这样?因为这三本阿含经翻译的人不一样,所以他的中文的译文就不一样。你说师父到底是入处呢,还是处呢,还是入?都可以,因为三本阿含经本来就翻的不一样,所以你可以讲十二入处,你也可以讲十二入,你也可以讲十二处,基本上都对,师父不是在打迷糊仗,而是他本来就都有这样的翻译。这上个星期说的。
 
 
三、有情之生理作用(讲义P192)
 
(一)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
 
上个学期讲到这里, 眼等五根四大所造
 
也就是说它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是物质根是四大所造,这个是这个经文所说的,我们大概看一下,因为上个学期看过了。
 
'''【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 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
 
就是内六根还有外六处。
 
'''【 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 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
 
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跟佛陀说这二法,还有另外的二法,那是没有这种事情的,这个沙门瞿曇是谁?佛陀,那不是一般弟子都叫世尊吗,外道不会叫你世尊的,外道会直接叫他沙门瞿曇,瞿曇是他的名字,就像基督教不会称师父做师父,他就直接叫你什么名字,就这样而已,因为他不认为你是师父。
 
那么如果你去问他说,那你还有什么二法呢,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 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
 
意思是什么,眼根是物质根,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然后他 是堅的,意思就是说是比较硬的,所以他这句话的是这个 堅的意思,眼等五根是四大所造,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经文呢,讲的都是一样的,后面的这一段就比较重要一点,后面这一段,你看这里:
 
'''【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他的意思是说什么?就是眼是地水火风所造,那眼是地水火风所造,那耳呢?眼耳鼻舌身都是地水火风所造,就是指他是物质的,接下来这一段就是他比较重要,他说 :
 
'''【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这个緣眼、色生眼識是什么意思?这个缘的意思就是什么,以舌根、眼根为增上因缘,然后就有识产生,就会产生认识,产生认识一起来,就会三事和合生触。三事,哪三事?六根、六境、六识就会产生六触,<u>触是直接产生认识,然后识是认识功能的升级</u>,碰到外境去产生认识这个叫做触。
 
所以他说'''【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接下来就有各种的心理作用,那么他说,
 
'''【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跟认识,其实就是一种因缘的和合作用。这其中有没有一个和合因缘的我?有,所以叫做和合变异之我,有一个无常的我,有一个非恒、非安稳、变异的我,但是有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身心无外乎就是蕴处界的运作跟和合而已,所以没有一个本质的我。但是由于我执的作祟,我们都一直执着我们这个身心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这个就是痛苦的来源,也是动荡不安,各种问题产生的来源。所以,他分析这个,到最后就是要告诉你,有没有一个我?有,但是这是变异和合的我,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我?没有。但是 由于众生有我执的存在,苦就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世间学问,分析来分析去,到最后,如果不去了解到我执的根本问题,是没办法解决身心生命的这种不断轮回的痛苦的。这个就是上个学期最后面所说的。
 
'''非恒、非安隱''',这个'''安隱'''就是安稳的意思,两个字不同,但是他的音一样所以是假借、借用,古代的隐跟稳是一样的意思,'''安隱'''跟安稳,这个'''安隱'''就是一直都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就好了,但是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一个我。我们今天开始讲这个,这个上个学期没讲,这个是新的。42:45
 
 
'''(二) 六內外入處(讲义P195)'''
 
'''• 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 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 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佛告比丘: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 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
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
處,若色四大造,可見,有對,是名色是外入
處。」'''
 
'''* 有對(paṭigha) :有礙'''
 
 
'''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聲是外入處?」'''
 
'''佛告比丘: 「若聲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是。」'''
 
'''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外入處?」'''
 
'''佛告比丘:「觸外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
 
'''復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
 
'''佛告比丘: 「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雜.322)'''
 
 
(二) 六內外入處
 
内是六根,外是六境。
 
'''【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
 
你看他讲入处,所以这个一定是什么经?杂阿含,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杂阿含,没错,杂阿含322经。
 
'''【 「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 可見,*有對; 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 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
 
这个就是讲什么,眼一直到耳鼻舌身意。
 
'''【佛告比丘: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这个在讲什么?前面有眼耳鼻舌身,那么从眼说他是四大所造的净色,不可见,但是是什么?有对,有对就是有质碍,碰得到。
 
那么意呢,非色,那这眼是什么?净色。所以这个(意)叫做不可见、无对,因为这是意,意是心根不是肉根,然后他就是不可见,非色、不可见、无对。
 
'''【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 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 處,若色四大造,】'''
 
上面说眼,然后说到意,现在说外六入处。外六入处是什么?色、声、香、味、触,他先讲色,色是可见、有对,是名'''色外入处'''。有对,就是有质碍的意思,意思就是物质会占空间,有质碍,什么叫做有质碍呢?占空间有质碍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师父的这一根麦克风在这里,它占了空间,所以其他的物质过不去,这个叫做有碍的意思,那一般的物质都是有碍的。那么精神无碍的,因为精神体不是物质体,所以他是无碍的,所以这个叫做可见,是名色外入处,接下来:
 
'''【 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聲是外入處?」
】'''
 
先是讲色,这里讲身,身是四大所造,不可见,有对,他的可见、不可见,是以眼睛能不能看得到(为标准)。你不要跟我说用什么显微镜去看,或用什么激光 去看,不谈这些,佛教讲的一般都是我们一般的根对镜。举一个例子来说,佛教讲杀生以及护生以我们人的肉根,所能认识的为主,所以有人会吹毛求疵说,师父,那佛教讲不杀生,那你吸一口气,喝一口水不是都有细菌,那不是杀生了吗?那这个叫吹毛求疵。
 
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佛陀在教导出家人的时候,我们出家人在古代出门要带许多东西,一根锡杖,那当然这个锡杖可能就是一根木头,没有像地藏王菩萨,或是玄奘大师的那种锡杖那么漂亮,上面一根又有一大堆那个,是后来做得比较漂亮,古代出家人有这根锡杖,但是没做那么漂亮。这根锡杖做什么用?防身用的,动物啦,有时候有草什么都可以拨开,这是必备的。还有很多东西,但是其中有一个叫做带一个漏水器,过滤水的叫滤水器,因为古代出家人到处游化的时候口渴怎么办?喝河里的水,不是到便利商店买矿泉水。但是河里的水你拿来就喝很容易生病的,而且也避免伤到有形的众生,所以它是过滤起来。你只能滤眼睛看得到的,如果眼睛看不到的那个就不算。所以佛陀说,如果你是用天眼看的话你拿起来,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意思就是细菌的意思,那你就不要喝了,你连吃都不能吃,喝都不能喝了。
 
所以我们的生活可以避免的(杀生),以我们能力的范围以内的为主。所以 我们这里讲的,可见、不可见,还是依我们的眼根,你不要以天眼,不要以鬼神。那以鬼神,那你声音有波 什么的,不是谈这些,这样各位清楚吗?
 
'''【佛告比丘: 「若聲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是。」】'''
 
所以他说声是看不到的,但是是有对的,有对就是说它可以吸收到,那个声音可以被耳朵吸收到。'''香、味亦如是。'''
 
 
'''【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外入處?」佛告比丘:「觸外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
 
意思就是碰到,但是这个触你是看不到。你说师父,那我看到啊,你看我触碰触到这个(花),我有 受到触的,那你说师父我看得到桌子,不是,你看得到这个是什么,这个是色,这不是触,触你只能感受到,你不能看到。然后他说【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
 
'''【復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佛告比丘: 「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 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法处(又名法尘)只是限于我们内心的感觉,内心的认识,不是你眼睛可以看到的,不是眼睛可以看到,而且他也不占空间,他是内心的认识跟影像。比如说你做梦,比如说你眼睛闭起来,回想刚刚的事情,这些都是法处。那这些呢,你不是用眼睛看到的,你是内心的识认识到的法,所以他是不可见,而且是无对的,这个就叫做十二入处的分析。
 
所以眼等五根,以及色等五境是物质的,然而,依根所对的法境是非物质的,这个就是十二入处。那么你看图:
 
 
这 内六入处、六外处的十二入处是这样子:可见有对,是色外入处;不可见的,眼睛没办法看到的,但是是有对的,就是眼耳鼻舌身内入处;还有色,色是属于可见有对,还有声、香、味、触 外入处,( 是不可见、有对的);不可见、无对的,是意内入处;还有法外入处。
 
这个就是第一个,可见的、有对的色;
 
第二个,不可见里面,分:A-有对的,(1)是眼、耳、鼻、舌、身,还有(2)声、香、味、触。
 
B-不可见、无对的,就是(1)意跟(2)法,你把这个图稍微看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就是十二入处的一个简单的分析。52:20
 
 
'''(三) 六根各有其作用 (讲义P198)'''
 
'''1、六受'''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 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 腹故,知有飢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 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諸比丘!若無手, 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 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 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 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 復如是。」 (雜.1166)'''
 
六根虽然都是因缘的,但是和合之后,六根的作用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六识,六根各有其用,第一个指六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 有足故,知有往來;】'''
 
有手,所以知道能够拿东西,能够放东西,这个叫做取跟舍。
 
'''【有足故,知有往來;】'''有脚所以能够来来去去。
 
'''【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 腹故,知有飢渴,】'''
 
有腹有肚子,所以我们古代说肚子饱了吗,不是胃饱了吗,当然你说胃饱了 也行啦,不是不行啦,有肚子所以知有饥饿。
 
'''【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 因緣生受,】'''
 
眼受就是看你爽不爽,看到喜欢的叫做眼受乐,看到不喜欢的,叫做眼受苦,眼睛看到所以会生眼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
 
我们眼睛看到东西会不会觉得 很舒服?有没有东西觉得看到很不舒服?有啊,那你看到舒服就叫做乐,看到不舒服叫做苦。那有些东西看到没有好跟坏,就是不苦不乐。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人都是倾向看到好的喜欢的,会倾向这样子。耳朵呢?
 
'''【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耳朵会不会听到一些声音很嘈杂很不舒服,耳朵会不会听到某些声音很悦耳很舒服?会。鼻呢?也会嘛,闻到这味道好香好舒服,这是高级名牌的香水,好香,榴梿味好臭,不过很好吃,好吃跟好闻,是两个感官,所以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都有它的作用。
 
'''【諸比丘!若無手, 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 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 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 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 復如是。」 (雜.1166)】'''
 
这个叫做六受,眼耳鼻舌身意,对于感官吸收到东西,会产生顺不顺意,喜欢不喜欢,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你说师父,那我看到喜欢不喜欢又怎么样呢?这就是问题的所在,看到了喜欢的,看到了不喜欢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态度,这我们后面慢慢来分析,这个就是六根对六境的一个问题。
 
因为这是 阿含经,阿含经除了理论以外,很重要是我们必须要看阿含经的经文,比较会有感触跟感受,可以知道说佛陀当初是什么样面对面的去教导他的弟子。所以师父曾经也讲过,佛陀的教导跟佛陀的教学是很活泼的,是一种对话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就坐在上面,然后你不能有发问,不能有声音,那你就乖乖听,佛陀不是这样子。你从阿含经里面你可以了解到,佛陀有时候跟弟子们对话,他会问。所以师父问你们,师父是学佛陀的,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所以我问你们怎么样怎么样,佛陀当初就是这样,他会问说,舍利弗你来解答看看,你来理解理解,你来跟师兄弟们解说一下,佛陀常常会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读阿含经不只是理论上懂,而且师父为什么要逐字带你们看经文呢,因为你要知道有那个感受。
 
 
'''2、六獸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士夫遊空宅中, 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 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狐狼),次得失收摩羅 (鱔魚) ,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 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 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 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 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 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
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
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
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
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
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
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
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
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
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 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 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 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 是故,比丘! 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雜.1171)'''
 
 
 
 
 
 
 
2 、六獸喻,【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 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意思就是抓到狗,就把狗带回家,那这个空宅中,其实他另外的翻译,是指什么旷野他只是翻译上,他这个宅有空旷处的意思,不是一个空屋,空屋你哪里去抓这些东西,是旷野中,【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抓到罗密欧,绑起来,抓到蛋糕,绑起来,得狗嘛,系着,【次 得其鳥,】,抓到鸟绑起来,次得毒蛇绑起来,次得野干(狐狼)这个野干,可以是虎可以是狼,或是狐狸,我们这边野干很多,如果你们想知道野干是什么,你们在这边待到五六点,应该可以听到野干的声音,就郊狼,我们这边郊狼很多,不过不用怕,中道是很安全的地方,郊狼来这边逛逛也不会伤人,因为师常常看到,有时候还在外面看到一群,来来去去,野干就是狐狼,【次得失收摩羅 (鱔魚) 失收摩羅,这个失收摩羅是四个字一起的,失收摩羅是一起的,不是次得失收失去了又收到了摩罗,失收摩羅是一个字,一个词,失收摩羅,在南传以及北传的一些解释里面他有两个,一个叫做鳝鱼,另外一个叫做鳄鱼从这个经文来看,他既然能够,把他绑起来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鳄鱼,鳝鱼你没办法去绑所以他应该是鳄鱼,因为他有两个解释,一个是鳝鱼一个是鳄鱼,应该是比较合理,鳄鱼是受,六受,因为他可以走可以绑,所以他就得到鳄鱼,还有【次得獼猴】,抓到一只猴子就把它绑起来,得斯眾生,他这样有没有六个,有六个,得斯眾生,悉縛一處。悉縛一處。就把它绑在一个地方,然后,【其狗者樂 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 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当然不一定是海啦,可能是大湖还是什么,【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遇到所安處, 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 不能脫。】 整句在讲什么,他说,他抓到这六种野受他把它绑起来嘛,那这六种野受是乖乖的让你绑住,当然不是啊,这六种野受有它各种性能的嗜好他说,这个狗怎么样,狗一直要到村落去,因为什么,村落里面可以找吃的,因为狗它不是郊狼,它是狗嘛,那狗是人养的嘛 对不对,所以它走失之后,它一直要回到村里面去找吃的东西,那接下来是鸟一直要往天空飞,然后呢,蛇常要入洞穴里面躲起来,这个蛇跟我们这边的地鼠很像,地鼠挖洞,你过去它就躲进去了,这个地鼠也常 入洞穴,然后,野干,常常要到什么,坟墓那边东挖西挖的,


 然后 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长欲入海,就是因为它是鳄鱼嘛,迷猴者欲入山林,这种比喻呢,就是怎么样,那现在绑住了,它一直要到它喜欢的地方,这就是说我们的六根有它自己能够接收的东西,所以你要让眼睛去听声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要跟我说,神通可以互换,你不要谈这些,师父说阿含经讲的是什么,人世间,不谈神通的事情,所以你眼睛,它所喜欢的就是什么,见色嘛,耳朵所欲的就是什么,闻声嘛,不是让耳朵去看东西,意思就是说,这六根有它的相对应的对象所能接收认识的对象,所以 它会自然而然的,去倾向于它的对象,那更深一层的后面我们会慢慢再讲,接下来,后面就讲,如是六根种种境界,有没有看到,它先讲六受,接下来讲六根,六根种种境界就是它的对象,【各各自求所樂境界】它们所喜好的对象【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眼根长求可爱之色就是我们眼睛常喜欢看,漂亮的好看的东西对不对,长求可爱之色眼根长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看到讨厌的就很讨厌,所以看到好的这个车,或这个东西多好,想要多看几眼,看到讨厌的,这个破铜烂铁,最好不要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都会有这样子 产生好跟恶,顺于我们眼求的产生喜好不顺于我们眼求的就产生厌恶这个就是什么?六种受,它也是喜欢它自己的地方
 然后 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长欲入海,就是因为它是鳄鱼嘛,迷猴者欲入山林,这种比喻呢,就是怎么样,那现在绑住了,它一直要到它喜欢的地方,这就是说我们的六根有它自己能够接收的东西,所以你要让眼睛去听声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要跟我说,神通可以互换,你不要谈这些,师父说阿含经讲的是什么,人世间,不谈神通的事情,所以你眼睛,它所喜欢的就是什么,见色嘛,耳朵所欲的就是什么,闻声嘛,不是让耳朵去看东西,意思就是说,这六根有它的相对应的对象所能接收认识的对象,所以 它会自然而然的,去倾向于它的对象,那更深一层的后面我们会慢慢再讲,接下来,后面就讲,如是六根种种境界,有没有看到,它先讲六受,接下来讲六根,六根种种境界就是它的对象,【各各自求所樂境界】它们所喜好的对象【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眼根长求可爱之色就是我们眼睛常喜欢看,漂亮的好看的东西对不对,长求可爱之色眼根长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看到讨厌的就很讨厌,所以看到好的这个车,或这个东西多好,想要多看几眼,看到讨厌的,这个破铜烂铁,最好不要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都会有这样子 产生好跟恶,顺于我们眼求的产生喜好不顺于我们眼求的就产生厌恶这个就是什么?六种受,它也是喜欢它自己的地方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