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5
个编辑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35行: | 第35行: | ||
!4 | !4 | ||
!其它 | !其它 | ||
! | ! 见爱慢无明,习气 | ||
|阿罗汉断了烦恼,说他还有习气,那他的习气指的是什么?二果圣人断了什么烦恼?和初果圣人在断烦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阿罗汉断了烦恼,说他还有习气,那他的习气指的是什么?二果圣人断了什么烦恼?和初果圣人在断烦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
| | | | ||
第42行: | 第42行: | ||
!5 | !5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 | ! 佛教思想史 |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18“4、说假部说假部,梵文Prajñāptivādin,prajñāpti常译为“假名”、“假施设”,所以译为说假部,又可称为施设论部。说假部常分别世、出世的种种假、实法,故又称为分别说部。”这里的分别说部,和上座分别说部不是一样的吧?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18“4、说假部说假部,梵文Prajñāptivādin,prajñāpti常译为“假名”、“假施设”,所以译为说假部,又可称为施设论部。说假部常分别世、出世的种种假、实法,故又称为分别说部。”这里的分别说部,和上座分别说部不是一样的吧? | ||
| | | | ||
第49行: | 第49行: | ||
!6 | !6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 |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2)蕴、处、界三科中,唯五蕴是实有,十二处和十八界不是实有的。这是说,在蕴门中,诸法不分所依和所缘,唯是积聚,所以是实有。但在处和界门中,诸法分为所依和所缘,要和合才有用,所以是假施设。”这一段弟子不理解请师父再开示一下。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2)蕴、处、界三科中,唯五蕴是实有,十二处和十八界不是实有的。这是说,在蕴门中,诸法不分所依和所缘,唯是积聚,所以是实有。但在处和界门中,诸法分为所依和所缘,要和合才有用,所以是假施设。”这一段弟子不理解请师父再开示一下。 | ||
| | | | ||
第56行: | 第56行: | ||
!7 | !7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 |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20“...“自性”梵文svabhāva,是由表示“自己”之意思的接头词sva+√bhū(存在)所构成,有着自己存在的意思。“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里的“自己存在的意思”是不是就是中观要破的“自性三相”中一相?2、““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一句和唯识说的“自性”以及中观说的一切法都有区别于他法的自己的特性的“自性”有什么区别?另外,《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33”在法体现在实有的根本理论下,其将一切法分为两种:概念法与究竟法,......“概念法”是假法,没有实体,如我、人、车、山林等等,这些都是施设而有的概念法,这种种概念法也即是所谓的世俗谛。然而构成这些概念法背后的“法”却是实有的,即是所谓的“究竟法”,又称为胜义谛。究竟法有四种,即色法、心、心所法和涅槃法。其中前三类是有为法,涅槃则是无为法。例如“人”是概念法,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只是一个概念,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实体的,所以是假法。但五蕴的一一蕴,色(色法)、受、想、行(三者为心所法)和识(心法)等,则是究竟法,是实有的。......”南传上座部的修行理念就是立足在这两种法上而建立的。简单地说,就是依实破假,即认识到究竟法的真实性,从而破除对概念法的执著。。破除这“我执”的方法,就是借由教导、认识、分析究竟法,让众生了解何者为实、何者为假。当众生能证知,色、心、心所为究竟真实,而“我”只不过是这三种实法所和合或交织出来的概念而已,就能破除我执得涅槃。“1、、南传的修行方式“即认识到究竟法的真实性,从而破除对概念法的执著”,对这里的“真实性”还是不能理解?现在的南传就是这种修学方法吗?2、色、心、心所是实法,实法如何和合?3、阿含经里说,色等是无常、变异,坏法,由此而观五受蕴是无我、无我所,不是和这里相矛盾吗? | |《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20“...“自性”梵文svabhāva,是由表示“自己”之意思的接头词sva+√bhū(存在)所构成,有着自己存在的意思。“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里的“自己存在的意思”是不是就是中观要破的“自性三相”中一相?2、““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一句和唯识说的“自性”以及中观说的一切法都有区别于他法的自己的特性的“自性”有什么区别?另外,《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33”在法体现在实有的根本理论下,其将一切法分为两种:概念法与究竟法,......“概念法”是假法,没有实体,如我、人、车、山林等等,这些都是施设而有的概念法,这种种概念法也即是所谓的世俗谛。然而构成这些概念法背后的“法”却是实有的,即是所谓的“究竟法”,又称为胜义谛。究竟法有四种,即色法、心、心所法和涅槃法。其中前三类是有为法,涅槃则是无为法。例如“人”是概念法,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只是一个概念,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实体的,所以是假法。但五蕴的一一蕴,色(色法)、受、想、行(三者为心所法)和识(心法)等,则是究竟法,是实有的。......”南传上座部的修行理念就是立足在这两种法上而建立的。简单地说,就是依实破假,即认识到究竟法的真实性,从而破除对概念法的执著。。破除这“我执”的方法,就是借由教导、认识、分析究竟法,让众生了解何者为实、何者为假。当众生能证知,色、心、心所为究竟真实,而“我”只不过是这三种实法所和合或交织出来的概念而已,就能破除我执得涅槃。“1、、南传的修行方式“即认识到究竟法的真实性,从而破除对概念法的执著”,对这里的“真实性”还是不能理解?现在的南传就是这种修学方法吗?2、色、心、心所是实法,实法如何和合?3、阿含经里说,色等是无常、变异,坏法,由此而观五受蕴是无我、无我所,不是和这里相矛盾吗? | ||
| | | | ||
第63行: | 第63行: | ||
!8 | !8 | ||
!摄大乘论 | !摄大乘论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 | ||
|摄大乘论第29讲和30讲,一意识论者认为,对内外六处是一个意识在作用,而多识论者,眼等六识都有六识种子的自体显现。这个两个论点,是不同角度在谈呢?还是深浅粗细来谈呢?哪个更加正确,或者更加有道理?在修行上,是否一意识更有说明?这两个论师讲的是一个事情,还是讲的不同的事情,我们应该偏向于哪一个? | |摄大乘论第29讲和30讲,一意识论者认为,对内外六处是一个意识在作用,而多识论者,眼等六识都有六识种子的自体显现。这个两个论点,是不同角度在谈呢?还是深浅粗细来谈呢?哪个更加正确,或者更加有道理?在修行上,是否一意识更有说明?这两个论师讲的是一个事情,还是讲的不同的事情,我们应该偏向于哪一个? | ||
| | | | ||
第70行: | 第70行: | ||
!9 | !9 | ||
!成佛之道 | !成佛之道 | ||
! | ! 缘起性空 | ||
|师父您在成佛之道课程刚开始时,提到您的四句偈“......正觉无上,不逆缘起”。当时虽然知道缘起是一切的真理,也理解有为世俗均是缘起的一合相,但不确定是否也包括无为的境界。现在好像对偈子有多一分的理解,请师父指正是否正确:无为境界也不逆缘起法,是因为无明烦恼已断,不再“发业润生”,所以没有缘生缘灭的“躁动”,也因此涅槃“寂静”? | |师父您在成佛之道课程刚开始时,提到您的四句偈“......正觉无上,不逆缘起”。当时虽然知道缘起是一切的真理,也理解有为世俗均是缘起的一合相,但不确定是否也包括无为的境界。现在好像对偈子有多一分的理解,请师父指正是否正确:无为境界也不逆缘起法,是因为无明烦恼已断,不再“发业润生”,所以没有缘生缘灭的“躁动”,也因此涅槃“寂静”? | ||
| | | | ||
第84行: | 第84行: | ||
!11 | !11 | ||
!摄大乘论 | !摄大乘论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 | ||
|摄大乘论第33讲中提到,无间灭意不是第七识。是否可以这么说,意根不一定是第七识?如果意根指的是染末那,才是第七识。 | |摄大乘论第33讲中提到,无间灭意不是第七识。是否可以这么说,意根不一定是第七识?如果意根指的是染末那,才是第七识。 | ||
| | | | ||
第91行: | 第91行: | ||
!12 | !12 | ||
!摄大乘论 | !摄大乘论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阿赖耶种子 | ||
|摄大乘论第33讲第六识有染著,我们凡夫在正闻熏习的时候,熏回去的种子,会有一分清净,那么第八识中的种子多了一分清净,这样是否也让第六识的种子少一分染著,或者是否可以说,未来第六识的现行的时候,第六识染著会减少一分呢?或者还有就是自我觉知到染著,并予以对治呢? | |摄大乘论第33讲第六识有染著,我们凡夫在正闻熏习的时候,熏回去的种子,会有一分清净,那么第八识中的种子多了一分清净,这样是否也让第六识的种子少一分染著,或者是否可以说,未来第六识的现行的时候,第六识染著会减少一分呢?或者还有就是自我觉知到染著,并予以对治呢? | ||
| | | | ||
第98行: | 第98行: | ||
!13 | !13 | ||
!佛法概论 | !佛法概论 | ||
! | ! 心意识等一切法 | ||
|佛法概论第一章,法分为文义法、意境法,皈依法,第二章谈到了教法,导师谈教法的时候,是从佛的身教、言教,谈到了能够表诠佛法的有身表、语表,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字。而文义法包括广义和狭义,那这个教法和文义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 |佛法概论第一章,法分为文义法、意境法,皈依法,第二章谈到了教法,导师谈教法的时候,是从佛的身教、言教,谈到了能够表诠佛法的有身表、语表,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字。而文义法包括广义和狭义,那这个教法和文义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 ||
| | | | ||
第105行: | 第105行: | ||
!14 | !14 | ||
!其它 | !其它 | ||
! | ! 见爱慢无明 | ||
|师父说初果的圣人断了见惑,不再造有漏业,他的思惑一分都没有断。之前不是说,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那他的思惑不会造一丝恶业吗?不是说初果圣人还会继续结婚,他的欲贪未断,而结婚就意味着他有性欲,而性欲是很粗显的烦恼。能否说这样的圣人虽然也有这么粗显的烦恼,但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去造恶业?能否说,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这个是针对凡夫说的,而圣人就不在此说法当中?那对一般人来说,造业主要是因为见惑还是思惑? | |师父说初果的圣人断了见惑,不再造有漏业,他的思惑一分都没有断。之前不是说,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那他的思惑不会造一丝恶业吗?不是说初果圣人还会继续结婚,他的欲贪未断,而结婚就意味着他有性欲,而性欲是很粗显的烦恼。能否说这样的圣人虽然也有这么粗显的烦恼,但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去造恶业?能否说,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这个是针对凡夫说的,而圣人就不在此说法当中?那对一般人来说,造业主要是因为见惑还是思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