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YQ4」:修訂間差異

移除 1,279 位元組 、​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77行: 第177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 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lokanta)而究竟苦邊 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 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lokanta)而究竟苦邊 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


'''時,眾多比丘,世尊去後,即共議言:「世尊
'''時,眾多比丘,世尊去後,即共議言:「世尊向者略說法言:『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
向者略說法言:『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
 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得究竟苦邊者。』如是說
 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得究竟苦邊者。』如是說
 已,入室坐禪。】'''
 已,入室坐禪。】'''




第318行: 第318行: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眼生厭,】'''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眼生厭,】'''   


 这个地方的生厌,不是说讨厌,厌离,这个厌离意思是说,不会去执著,不会贪染,因为既然是无常变化的你能够认识这样子,你就不会产生我执跟执著其实说穿了,就是 什么, 解释的清楚 ,就是什么 ,其实就是 师父画的三个圈 ,这不清楚,蓝色是不是比较清楚一点,这个也不行,黑色比较清楚是不是,这个也不行,这个好像最好,这个是最好的, 记得师父常画三个圈 我们 ,从我们的认识来讲,我们有六根 当然这是画得比较细,然后 ,我们不是十二入处,十二因缘里面不是有 什么 ,识 识再来什么, 名色,如果从这个里面来讲,这个 是什么,这个 (无常)就是名色,我们认识到的对象,不管是我们自己身心,我们认识到自己身心,还是认在外在的,这个都是叫做名色 我们六根见到名色 那我们会把这个识体这个识体 ,本来我们这个身心就有认识的功能,这个识体会产生认识,产生认识之后,这个是作用而已,但是它会真正认识到名色,这个认识到名色就叫做什么,触认识到这个叫做触,这样可以 那么我们一般来讲,因为这个识是有取 ,有取的,就是取著的,为什么是 有取 为有一个我 ,一个执 的我 ,所以我们去认识这个 时候 , 
 这个地方的生厌,不是说讨厌, 厌离,这个厌离意思是说,不会去执著,不会贪染,因为既然是无常变化的 你能够认识这样子,你就不会产生我执跟执著 其实说穿了,就是解释的清楚,其实就是师父画的三个圈 记得师父常画三个圈,从我们的认识来讲,我们有六根,我们不是十二入处,十二因缘里面不是有 ,识 名色,如果从这个里面来讲,这个<u> (无常)就是名色, 就是 我们认识到的对象,不管是我们自己身心,我们认识到自己身心,还是认在外在的,这个都是叫做名色 。</u> 我们六根见到名色,本来我们这个身心就有认识的功能,这个识体会产生认识,产生认识之后,这个是作用而已,但是它会真正认识到名色,这个认识到名色就叫做 触。那么我们一般来讲,因为这个识是有取识,就是取著的,为 什么 是有取?因为有一个一个执著的我取,所以我们去认识这个色的时候,就会执著 贪著。
 
对名色,由于这个我跟有取识在触里面同时存在,所以这样的相同存在,这个触就是无明相应的触,所以我们会去执著这个名色,贪染它,希望它随我们的意。但是现在佛陀告诉你说诸行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从我们的识到六根,到六根所面对的这些东西都是无常,所以无常故苦。那么他这里说,圣弟子如是观,都是无常的。
 
'''【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於彼生厭。耳、鼻、 舌、身、意。聲、香、味、觸、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 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
 
他什么意思呢?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会苦,因为有我执的存在,所以我执相对来 认识到 就是无明相应触的话,会取着它。取著无常的变化,因为我们取著这个东西,既然取着它,我们就不会去承认无常,我们就是希望它能够顺我们的意,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去承认无常的。我再讲一次,我执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既然是我执,那它是不会承认无常的,它也不会去接受无常的,虽然有时候我们在某一个非常,初层面的认识上好像感觉上是无常,但事实上我们的深处是不会去承认它,也不会去接受它的。但是今天如果你不断的熏习,知道这个是无常的,那既然是无常的,所以叫做无常故苦。
 
既然是无常会产生苦,所以我们会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你能接受无常的话,知道它是无常,知道会是苦的话,那就表示我们无始以来的 这个 我其实是错误的,所以 叫做 无常故苦。既然是苦,那个我就是错误的。如果我是对的那就不会苦,因为我可以主宰一切,既然会苦,那就表示说,A跟B一定有一个错误的。师父不是说过这个A跟B吗?既然是苦的话,这个苦是冲突,那表示A跟B一定有一个错误,B不可能是错的,因为世间本来如此,自性故尔,所以一定是这个A是错误的,所以我是错误的,所以是无我。
 
如果知道无我的话,你对色声香味 就不会取执著,因为你一旦承认无常,一旦能够接受无常就不起冲突。因为接受无常跟执著,刚好是相反的,你不接受无常,你执着它,那就是取着染着,你既然能接受无常,那在这样无常的认识之下,你这个染着心会慢慢慢慢的不见了。我们这个心,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师父曾经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在《阿含经》里面曾经讲一个故事,那师父用我比较贴切的一个身心的故事告诉你们 我们 个心的无常执著是怎么 一回事。
 
有一次师父(小时候)走路去上课,走啊走啊,看到地上,有一个折起来红色的,看起来是十块钱的钞票,然后瞄一下很高兴,十块钱的钞票,十块钱那时候国小的时候很厉害,五块钱 可以 买三个面包,那十块钱那不得了。国小 五六年级,差不多十岁,十岁那就是四十五年前,十块钱很大。然后一看,因为上课来来去去很多人,也不能让大家知道,我捡到钱,然后就很快的走过去,用脚一踩,然后蹲下来系鞋带,系完之后,脚一抬随便拿进去,放进去,从捡到放进口袋里面到去上课整个早上内心舒畅无比。为什么?我有十块钱在我口袋里面,等一下下课的时候,要去买什么买什么,就是奇乐无比。
 
因为内心已经执着他有这样一个东西了,所以就会想说等一下去买什么买什么,所以有很多的臆想。而且对那个东西很宝贵,藏在里面,结果到了中午下课,真的拿出来一看,根本不是十块,只是一张长得很像十块钱的纸而已。这时候我发觉它不是十块的时候,整个失望,妄想都破灭了,但是对那张纸撕一撕丢了,因为我知道它不是十块,所以你就不会对它再取执著,因为你知道它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为什么执著,你把它比喻说,我们对这个无常变化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当成是捡到的十块, 我们为什 认为它是捡到的十块呢?因为 我们 的这个我执。就是师父错知它是十块,等到发现它不是的时候,我就不会再执著那一张纸。
 
所以如果你一直不认为世间是无常的,或是说你根本没有变成你的人生观,你一直只是在知识上好像觉得是一回事,但是在你的生活跟观念善根本不是这样子的话,你就会一直执著无常为常,一直会染著。在眼耳鼻舌身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上,会在这边执着,他变化你跟着他变化,他怎么样你跟着他怎么样,你内心就一直触动,不断的在这中间的变化上面产生苦。但是今天如果佛陀告诉你,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 就可以得究竟涅槃解脱。因为你认识到世间都是缘起存在的一种变化,事实上 就这边讲的,圣弟子就会生什么?厌。厌不是讨厌,他只是翻译成这个样子,他是意思是说不再执着、不再沾染不舍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慢慢慢慢的经过闻思修,你到最后就能得究竟涅槃。最后这个叫做解脱知见,「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这这句话一定是阿罗汉的定语,就是阿罗汉才能讲这样的话,阿罗汉也一定这样认为,其他人还不能讲这样的话。这个叫做世间无常,世间一切无常。当然,如果你说师父,那我讲一切无常,除了六根对六境,如果我讲桌子椅子,人世间这些种种是不是无常?那当然也是无常,因为这些都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
 
 
'''2、一切有'''
 
'''•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面相問訊已,退坐 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 有?」 佛告生聞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
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門瞿曇!」
「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門瞿曇!」「婆羅門!有色、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因
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答言:「有,沙門瞿曇!」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雜320)。'''
 
 
一切有,什么叫做一切有?阿含经里面讲的有无的观念,跟 一般 讲有无的观念,还不太一样,但是你弄清楚之后其实很容易知道他在讲什么,我们 来讲 一切有。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
 
同样是一个婆罗门。
 
'''【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面相問訊已,退坐 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 有?」】'''
 
他刚刚是问一切,那佛陀说六根对六境就是一切,他现在又问一切有 什么是一切有?
 
'''【佛告生聞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
 
眼是有的吗?
 
'''【答言:「是有,沙門瞿曇!」「色是有不?」】'''
 
他说答言是 有。
 
'''【「婆羅門!有色、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 ,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佛陀就问他,有没有眼根?有;有没有色境?有;那有没有眼根对色境产生的识?有;那有了识产生之后,会不会有产生触?有;那有触就会有受,那有受就会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这些是不是都有?有。 什么?这些都是因缘而有的, 这个 叫做一切有。
 
所以六根对六境产生的这些就叫做一切有。六根是有的,六境是有的,六识是有的,这些就叫做一切有。
 
现在进一步我们来讲一件事情,有跟无的概念,刚刚讲那个叫一切有。那么现在有人会问,佛教里面 有跟无 到底是什么概念?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但到底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有时候会感觉起来好像很哲学。
 
存在又是什么概念?有就是存在,无 就是不存在。尤其是<u>到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他对这个有还有无,做了很哲学式的分析。</u>有时候会搞得不大清楚,有到底是有还是无?有时候又有又无。
 
现在师父来跟大家讲,从刚刚那个经典已经告诉你什么有,有没有有?有就是存在,什么存在?六根是有的,六境是有的,六根对六境的六 产生认识,接下来的这些都 是有 的,这个叫做一切有。但如果只是这样子的话,可能你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接下来看这个经,杂阿含301经有跟无的一个概念,师父详细的分析一下。
 
 
'''「有」與「無」的概念'''
 
'''• 爾時,尊者撒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 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 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 無。為取所觸; 所觸故 或依 、或依無。若 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 、不住、不計我。苦 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u>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u>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 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 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雜301)'''
 
 
【 '''爾時,尊者撒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 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 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到这里这个意思清楚吗?还没结束,撒陀迦旃延来拜访佛陀,接下来就是礼佛 问训,完了之后他问佛陀说 :
 
【'''「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 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他来问佛陀,从佛教 角度来讲,什么叫做正见 从什么角度佛陀安立这个正见,这个 就是 这个意思。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 無。為 所觸; 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 無此取者,心境繫 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 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到这里读得懂他的意思吗,有一点拗口有点困难,我们来看一下:
 
'''【佛陀告撒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 無。】'''
 
他说世间有两种依,我们讲世间,要么有、要么无,他已经告诉你,要么世间有、要么世间无。
 
接下来'''【為取所觸; 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
 
要么就有、要么无。
 
'''【若 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
 
就是不执取,不依我而执取。
 
'''【不住、不計我。苦 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他其实就是告诉你一件事情,所谓的正见就是知道这个世间“有”是怎么有的,“无”是怎么无的。苦生起来是苦,你知道它是苦,苦灭了,你也知道它是灭了,这个就叫做正见。其实就是对这个世间有一个很透彻的明白,对这个世间的有跟无,对这个世间的真实状况有一个很透彻的认识,这个就叫做正见。
 
现在我问你,谁对这个世间有一个透彻 认识?如果就一般的看法会说 对这个世间有一个透彻的认识,那是不是要对地球怎么来的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不是。因 我们现在阿含经讲的世间是指 什么 ?六根六境五蕴,也就是指我们的身心生命。它的意思就 说,既然他的身心生命,不管是六六世间还是五蕴世间 指的都是这个身心生命 世间。那意思 说,对世间的有跟无 有一个 正确的认识,其实指的是什么? 们这个身心生命怎么来的、怎么走的,怎么出生的,怎么死亡的。以及到最后,它的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它不断的轮回,出生死亡怎么认识。就是对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就是流转,以及怎么样的还灭,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这个叫做正见,叫做佛陀施设正见。这已经是第一步了接下来,再来 佛陀进一步讲更详细 点。
 
'''【所以者何?<u>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u>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 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 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雜301)】'''
 
某某念下来是不是更清楚明白了?那么佛陀就告诉你说,那这 世间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身心生命是怎么来的,这个世间身心生命是怎么回事?
 
答:就是因缘和合,因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然后这个世间集的原因,无非就是我
 
师父:是啊,其实这个世间的存在,它的原理就是「此有故彼有」,这个世间灭 原因就是「此无故彼无」,但是 们这个世间指的是身心。这个身心怎么来的?无明缘行。所以无明缘行就是这个世间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个世间会存在的状况。那这个世间怎么样才能消灭,才能消失?因为既然无明缘行,就是「此故彼」而来的,那就是「此无故彼无」。那就是把无明灭掉,断了烦恼,烦恼不再造业不再润业,就不再生死轮回,所以就不再有这个世间。
 
这个叫做世间灭,就叫做无 ,所以 有是指「此故彼」,身心生命怎么来的,这个身心生命有没有存在?有,就是这样无始的轮回,这个叫做「有」。你一定要知道它是这么一回事,那么你也要知道,那怎么样让这个身心生命,不再无始的轮回而痛苦,那如果你能达到那样境界,或是说你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它可以达到世间的熄灭,这个叫做无,你要正确的认识,这就是它有跟无的一个根本概念,「有」是指生死轮回的有,「无」是指生死止息的无,这就是正知正见。
 
然而,我们一般凡夫并不知道, 我们 这个身心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样去,让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 止息。所以有,会说没有;没有,会说有,因为不知道缘起的此故彼,所以会在生死当中,胡乱创建一些道理,然后,也会寻找错误的解脱方法,所以就是不正知、不正见。那么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正知正见,「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你就是对世间的有跟无,就会得到一定的认识,就是正知正见。
 
师父已经把大义解说了,师父讲的道理,你们大概知道了,需要师父大概画一下吗?
 
我们不是说缘起的世间吗?世间就是身心生命缘起,缘起有分为流转、还灭,流转就是苦集,那苦集它所依的就是无明缘行。那它的无明缘行,它这个缘起的就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什么是此?无明,什么是故彼?有无明就一定会去造业,无明行,所以会有识,造了业,就会有识可以入胎,然后就会慢慢慢慢的,就不断的这样轮回,这个就是轮回世间的有。还灭也是「此故彼」,就叫做「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苦集灭道,修道,灭烦恼之后就可以达到灭的境界,达到灭的境界,它是「此无故彼无」。所以达到那个无的境界,不再生死流转,这个是有,认识清楚,这个可以达到无,就是不再生死轮回了,也要认识清楚。就是叫你肯定苦集的流转,肯定灭道的还灭,就是对四圣谛有一个很清楚明白的 认识 ,叫做世间的有跟无的概念。
 
 
108-2图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
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1、「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 解:能如正知世間集,就不會認為「世間無」。
* 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依於惑業而有的苦迫身 心(世間),就不會有「沒有苦迫身心(世間無)」的 想法。
* 緣無明——行...純大苦聚集(世間集)
*
* 2、「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 解: 能如正知世間滅,就不會認為「世間有」
* 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苦迫身心(世間)滅除,就不會有「苦迫身心還存存(世間有)」的想法。
* 無明滅——行滅...純大苦聚滅(世間滅)
 
 
这句话怎么解说?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
 
这个 如果师父没有解说的话,你读一百遍,你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1、「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解:能如正知世間集,就不會認為「世間無」。'''
 
就不会认为这个世间无,这个无要弄掉,就不会认为世间无。
 
我再讲一次,【'''能如实正知世间集'''】,意思就是知道,此有故彼有,无明故有行,所以会有轮回的世间,轮回的身心生命,如果你正确的认识到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认为世间无,就不会认为说没有这个生死,其实生死是有的,你不会认为没有生死。这个就是直接的解说。
 
'''【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依於惑業而有的苦迫身 心(世間),就不會有「沒有苦迫身心(世間無)」的 想法。】'''
 
有很多人是不会有这种认识的,也不会认为世间是苦的。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无明缘行,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是第一句。
 
'''【緣無明——行...純大苦聚集(世間集)''' 】
 
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就是纯大苦聚 集,这个叫做纯大苦聚 集,这个世间集。
 
第二句,【'''「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如果能够正知、认识到世间灭,就不会有这种世间有的这种想法,不会有这种人,不会有这种想法。
 
'''【解:能如正知世間滅,就不會認為「世間有」。'''
 
'''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苦迫身心(世間)滅除,】'''怎么灭除?依修道的理论,修道的理论在佛教里面,是依此无故彼无的理论,如果此无故彼无的理论不成立的话,你修道没用。什么叫此无故彼无,无无明则无行,最后就不会再有生、老死。如果你不能这样确认的话,你会不会想说,无明去掉了,说不定还有其他原因会造成行,那这样灭无明就没用了。但是在佛教里面要确认,有行一定是无明,而且必定是无明,没有其他原因。
 
所以师父曾经用一个逻辑的方程式,if only if,就是唯有这个原因了。我们在逻辑上常常说,if p > q,如果有p,那么就会有q。但是在逻辑上是,有p会有q,但是有q不一定是p,因为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会造成的。比如说,如果下雨了地上会湿,地湿了不一定(因为)下雨,但是我现在看着地上湿了,它不一定是下雨,它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说有人来洒水,所以它湿了。
 
另外有一个方程式叫做,if only if  p > q,这个就是说,有p一定有q,而且q没有其他原因,一定是p,所以有q一定有p,有p一定会造成q,在佛教里面的无明缘行就是这样子。这(无明)是p,这(行)是q,有无明就必定有行,有无明在润生就一定有生,有生必定有老死。那么我们现在画反回来,我看到q那一定是无明,没有其他原因。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理论,我们修行的保证针对的是什么?一定是无明,所以保证你把P去掉就绝对不会有q,无明去掉一定不会有行,保证,不然 话我去掉了无明,等一下是不是有其他东西又造成行?那就没办法解决了。所以保证,无明去掉,一定不会有行,保证没有行,就不会再来投胎,到最后,保证不再投胎,就不会有老死 这个叫做纯大苦聚集灭。
 
 


就会执著,贪著,触对名色,由于这个我跟有取识在触里面同时存在,所以这样的相同存在,这个触就是无明相应的触所以我们会去执著这个名色,贪染它,希望它随我们的意,但是它现在,佛陀告诉你说诸行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从我们的识到六根,到六根所面对的这些东西都是无常所以无常故苦,那么他这里为什么说,圣弟子如是观,都是无常的,【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於彼生厭。耳、鼻、 舌、身、意。聲、香、味、觸、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 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他什么意思呢,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会苦,因为有我执的存在,所以我执相对来认识到就是无明相应触的话,会取着它,取著无常的变化,因为我们取著这个东西,既然取着它,我们就不会去承认无常,我们就是希望它能够顺我们的意,这样有没有好一点就会希望它顺我们的意,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去承认无常的,我们是不会承认无常的,我再讲一次,我执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既然是我执,那它是不会承认无常的,它也不会去接受无常的,虽然有时候我们在,某一个非常,初层面的认识上会觉得好像,感觉上是无常,但事实上我们的深处是不会去承认它,也不会去接受它的,但是今天如果你不断的熏习,知道这个是无常的,那既然是无常的,


 所以 叫做无常故苦既然是无常会产生苦所以我们会 知道 一件事情 如果 你能 接受无常的话 知道它是无常知道会 苦的话,那就表示,我们无始以来的 个我,其实是错误的,所以叫 无常故苦 是苦 那个我就是错误的 如果我是 对的 那就 不会苦因为我可 主宰一切,既然会苦,那 表示 ,A跟B一定有一个错误 师父不是说过这个A跟B吗,既然是苦 话,这个冲突 那表示A跟B一定有一个错误,B不可能是错 ,因为世间本来如 ,自性 所以一定是这个A是错误 的, 所以我是错误 ,所以是无我,如果是无 我的 就不会 怎么样,对色声香味触 ,就不会 你一旦承认无常,一旦能够接受无常,因为接受无常跟执著,刚好是相反 ,你 接受无常,你执着它,那就是 取着染着,你既然能接受无常,那在 这样 无常 认识之下 个染着心会慢慢慢慢 不见我们 个心,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师父曾经举一个例子, 很有趣的一个例子,在《阿含经》里面,曾经讲一 个故 事,那师父用我比较贴切的一个,身心的故事告诉你们,我们这个心的 常执著,是怎么样一回事 ,有 一次师父上课走路去上课,走啊走啊,看到地上, 一个折起来红色的 看起来是十块钱的钞票,十块钱的钞票,然后一看,瞄一下很高兴,十块钱的钞票,十块钱那时候国小的时候很厉害,五块钱可 买三 面包 那十块钱那不得了所以瞄了一下,国小 五六年级 多十岁 十岁那就是四十五年前不小心透露师父的年纪出来四十五年前 十块钱很大,十块钱,然后一看,因为上课来来去去很多人,也不能让大家 知道 ,我捡到钱,然后就很快的走过去,用脚一踩,脚踩住,然后蹲下来系鞋带,系完之后,脚一抬随便拿进去,放进去,从捡到放进口袋里面到去上课整个早上内心舒畅无比为什么,我有十块钱在我口袋里面,等一下下课的时候,要去买什么买什么就是奇乐无比,
 所以 这样 知道 之后 ,你 保证说 我就 是这 就对了 我修一修 ,如果 去掉, 不是要继续轮回呢? 问题 大了。所 就说, 如果我们正确 知道 正确 知道什么?知道「 彼无」 然后确认苦迫身心 消除 就不会有苦迫身心还会继续存在 想法。 们正确 知道把烦恼去掉了 ,就不会 再有这个苦迫身心的轮回 ,就不会 产生他明明断了我 执,为 什么我要继续不断 轮回? 会有 这样的 疑惑 也不会有 想法。 样知道  这个 「此无 无, 故彼 ,以 及这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無者 ,不 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 若世間有者 無有。」'''这样 知道 了吗?


  因为内心已经执着 样一个东西了,所以就会想说,等一下去买什么买什么,那你会觉得说,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有十块,所以 很多的臆想,而且对那 东西很宝贵 藏在 里面 ,结果到了中午下课,真 要去买东西,拿出来一看,根本 是十块,只是一张长得很像的纸而已,摸起来是纸,摸起来很像 ,这 时候我发觉,它不是十块的时候,整个破灭,整个失望整个离苦得乐,接下来,因为它不 十块,我认清了它 不是 十块,当然刚刚想 东西,都是妄想都破灭了,但是对那张纸,撕一撕丢了,因为我知道它不是十块,所以你就不会对它再取执著,因为你知道它不是 么一回事,我们为什么执著,你把它比喻说,我们对这 个无 常变化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当成是捡到的十块, 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是捡到的十块呢,因为我们的这 我执,就是师父错知它是十块,等到发现它不是的时候,我就不会再执著那一张纸所以 如果 你一直不认为世间是 常的或是说你根本没有变成你的人生观,你一直只是在知识上好像觉得是一回事但是在你的生活跟观念善根本不是这样子的话,你就会一直执著无常为常,一直会染著,在眼耳鼻舌身,以上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上,会在这边,他变化你跟着他变化 ,他 怎么样你跟着他怎么样,你内心 一直触动,不断的在这中间的变化,上面产生苦,但 今天,如果佛陀告诉你,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 就可以得究竟涅槃解脱,因为你认识到世间都是因缘,缘起存在的一种变化,事实上 就这边讲的,圣弟子就会生什么?厌,厌不是讨厌,他只是翻译成这 样子,他是意思是说不再执着他 意思,不再沾染不舍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 慢慢慢慢的经过闻思修,你到最后就能得究竟涅槃,到最后,最后这一支 叫做,解脱知见,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这一 这句话,一定是阿罗汉的,阿罗汉的定语,就是阿罗汉才 讲这样的话,阿罗汉也一定这样认为,也一定这样的话,其他人还不能讲这样的话,这个叫做什么,世间无常,世间一切,一切无常的一切,那当然,如果你说师父,那我讲一切无常,
  问: 他这 里面 有个 【 '''若 無此取者 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 里面的'''心境繫著使 取''' ,这是不是 的那个 挂碍 那个 意思? 如果无 此取者 ,他就是 能所 的那个能


  除了六根对六 ,如果我讲桌子椅子,人世间这些种种是 是无常 那当然也 无常 因为这些都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可以,一切有,什么叫做一切有,这个阿含经里面,讲 有无的观念 跟一般讲有无的观念,还 太一样 但是你弄清楚之后其实很容易知道他在讲什 ,我们来讲一切有,【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同 是一个婆罗门 【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面相問訊已,退坐 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 有?」】,他刚刚是问一切那佛陀说六根对六境 是一切,他现在又问一切 有什么 是一切有,【佛告生聞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 眼是有的吗,答言:「是有,沙門瞿曇!」「色是有不?」,他说答言是有,【「婆羅門!有 色、 有眼識 有眼觸 有眼觸因,緣生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有没有这样的东西,佛意思就是有没有这样子 ,然后 他说答言「有」,这个叫做什么,一切 有, 佛陀 问他,佛陀说,什么是一切有,有没有眼,眼根,有,有没有色境,有, 有没有眼根对色境产生的识有,那有了 产生之后 不会有 产生触 有,那有触就会有受那有受 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那这些是 是都有 有, 为什么, 些都 因缘而有 ,这个叫做 一切有
  师父:你说这一句'''【心 繫著使 '''】意思就 让我们心不再执著 不再取 意思 ,不 再抓取不再执著 如果这 的话 当然 不会 有什么 无明相应触 如果再取 无明行 识、名 色、 六入 、受,然后 ,就 会取。 如果你 明相应触 你就 不会有, 有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 染着 然后不会去取。 个就 世间 的一切有


  所以六根对六境产生的这些就叫做一切有六根是有的,六境是有的,六识是有的,这些就叫做一切有这样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没问题,还没完,还没完,那么现在,现在进一步 我们来讲一 件事情 有跟无的概念 刚刚 那个叫一切有 ,那么 现在有人会问 佛教 面 有跟无 到底是什么概念 有就 ,无就是不存在但到底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有时候会感觉起来 像很哲学 怎么样的存在,存在又是什么概念,有就是存在,无就是 存在,尤其是到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他对这个有还有无,做了很哲学式的分析,有时候 搞得不大清楚,有到底是有 还是无,有时候又有又无,那么现在师父来跟大家讲,刚刚已经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从刚刚那个经典已经告诉你什么有有没有有,有就是存在,什么存在,六 根是 有的 六境是有的,六 根对 的六识 产生 ,接下来的这些都是有 的,这个 叫做一切有,但如果只 这样子的话,可能你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接下来看这个经杂阿含301经 跟无的一个概念 ,有 跟无的概念,师父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个我们找一个来念一下,大明明你可以念吗,拿那个麦克风,有些字不 认识, 是不是因为繁体,你念念看吧,试试看,【爾時,尊者𨅖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 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 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到这里明白了吗这个意思清楚吗,还没结束,这样大家知道𨅖陀迦旃延来拜访佛陀,来叩见佛陀接下来就是礼佛 问训完了之 后他 问佛陀说 :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 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就是 说什么叫做正见,他来问佛陀,从佛教 角度来讲,什么叫做正见,从什么角度,佛陀安立这个正见,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 下几个礼拜再 来讲一 切法 然后接下来讲修根 再来 修根 ,那么 修根 我要讲一下 修根其实不 是在 把眼根修 一点 ,不 认为修 意思 根对 境产生识的 时候 ,这个 是有 取识。然后 让他 取识去察觉去 认识, 变成无取的不执著 就是 所谓 明相应触 无取识明相应触。


接下来,【佛告𨅖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 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 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 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到这里读得懂他的意思吗,有一点拗口有点困难,我们来看一下,佛陀告𨅖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 無。】他说世间有两种依,我们讲世间,要么有、要么无,他已经告诉你,要么世间有、要么世间无,接下来【為取所觸,取所觸故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要么就有、要么自无,【若 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就是不执取,不依我而执取,【不住、不計我。苦 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他说苦生而生,苦灭而灭,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他其实就是告诉你一件事情,所谓的正见就是知道这个世间有是怎么有的,无是怎么无的,苦生起来是苦,你知道它是苦苦灭了,你也知道它是灭了,这个就叫做正见,其实就是对这个世间,有一个很透彻的明白,对这个世间的有跟无,对这个世间的真实状况有一个很透彻的认识,这个就叫做正见,那现在我问你,谁对这个世间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如果就一般的看法会说,对这个世间,有一个透彻的认识,那是不是要对地球怎么来的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不是,对这个山河大地怎么来的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不是,因为我们现在阿含经讲的世间是指什么六根六境五蕴,也就是指我们的身心生命,它的意思就是说,既然他的身心生命,不管是六六世间还是五蕴世间,指的都是这个身心生命为世间,那意思 说,对世间的有跟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实指的是什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怎么来的怎么走的,怎么出生的,怎么死亡的,以及到最后,它的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它不断的轮回出生死亡,怎么认识,就对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就是流转,以及怎么样的还灭,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这个叫做什么,正见,叫做佛陀施设正见,这样了解了吗,这已经是第一步了接下来,再来,佛陀进一步讲更详细一点,讲得更详细,静宽来,来念一下,接下来,


【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 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 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念下来是不是更清楚明白了,那么佛陀就告诉你说,那这个世间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身心生命是怎么来的,这个世间身心生命是怎么回事,尽可能的讲没关系,不圆满没关系,不圆满不会帮你留级,(就是因缘和合,然后因为往期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然后这个世间集的原因,无非就是我执),是啊,其实这个世间的存在,它的原理就是此有故彼有,这个世间灭的原因就是此无故彼无,但是我们这个世间指的是身心,这个身心怎么来的,无明缘行所以无明缘行,就是这个世间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个世间会存在的状况,那这个世间怎么样才能消灭,才能消失,因为既然无明缘行,就是此故彼而来的,那就是此无故彼无那就是怎么样,把无明灭掉,断了烦恼,烦恼不再造业不再润业,那就是什么,就不再生死轮回,所以就不再有这个世间,这个叫做世间灭,就叫做无,所以有是指此故彼,身心生命怎么来的,这个身心生命有没有存在,有,就是这样无始的轮回,这个叫做有,你一定要知道它是这么一回事,那么你也要知道,那怎么去,怎么样去怎么样,让这个身心生命,不再无始的轮回而痛苦,那如果你能达到那样境界,或是说你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它可以达到世间的熄灭,这个叫做无,你要正确的认识,这样各位知道吗,这就是它的一个,有跟无的一个根本概念,「有」是指生死轮回的有,「无」是指生死止息的无,这就是正知正见,然而,我们一般凡夫并不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样去,让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去止息所以有会说没有,没有会说有,因为不知道缘起的此故彼,所以会在生死当中,胡乱创建一些道理,


然后,也会寻找错误的解脱方法所以就是不正知、不正见,那么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正知正见,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你就是对世间的有跟无,就会得到一定的认识,就是正知正见,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已经把大义解说了,那现在 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师父讲的道理,你们大概知道了,需要师父大概画一下吗,我们不是说缘起的世间吗,世间就是身心生命缘起,缘起有分为什么,流转、还灭,流转就是苦集,那苦集它所依的就是无明缘行那它的无明缘行,它这个缘起的怎么样就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什么是此,无明,什么是 故彼有无明就一定会去造业,无明行,所以会有识,造了业,就会有什么,识可以入胎,然后就会慢慢慢慢的,就不断的这样轮回,这个就是轮回世间的有,还灭就是怎么样,也是此故彼,此故彼,就叫做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什么,苦集灭道修道灭烦恼之后就可以达到灭的境界,达到灭的境界,它是此无故彼无,所以达到那个无的境界,不再生死流转,这个是有,认识清楚,这个可以达到什么,无,就是不再生死轮回了,也要认识清楚,就是叫你肯定,苦集流转,肯定灭道的还灭,就是对四圣谛有一个,很清楚明白的认识,这个叫做苦集灭道,叫做世间的有跟无的概念,讲到这里清楚吗,清楚了没问题了,这句话怎么解说<nowiki><u>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u></nowiki>看起来就很痛苦,这个如果师父没有解说的话你读一百遍,你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还有,<nowiki><u>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u></nowiki>,世间灭如此正知,没问题,但是他叫做,若世间有者,无有,大明明你为什么五官黏在一起,就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在思考是不是,慢慢思考,师父要给你答案吗,还是你回去思考说,下个礼拜来跟师父,跟大家讲,你思考的结果是怎么样,你看这经典,有时候就是要有一些,做研究比对什么的结果,师父也不跟你打哑迷,下个礼拜等太久了,诸行无常,你下礼拜不知道会不会来,都很难讲,当然师父知道你会来,【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 不有。】


是一句,【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这一句第一句,世間集如實正知見,前面这一句没问题,若世間無者, 不有。解:能如正知世間集,就不會認為「世間無」就不会认为,这个世间无,这个无要弄掉,就不会认为世间无我再讲一次,能如实正知世间集,意思就是知道,此有故彼有,无明故有行,所以会有轮回的世间,轮回的身心生命,如果你正确的认识到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认为世间无,就不会认为说没有这个生死,其实生死是有的,你不会认为没有生死,这样清楚了吗,这个就是直接的解说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依於惑業而有的苦迫身 心(世間),这个就是世间,就不會有「沒有苦迫身心(世間無)」的 想法。有很多人是不会有这种认识的,也不会认为世间是苦的那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无明缘行,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是第一句。緣無明行...純大苦聚集(世間集),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就是纯大苦聚 集,这个叫做纯大苦聚 集,这个灭没有,纯大苦聚 集这个是世间集,这个灭弄掉,这个是集而已,这个灭是下面的,这个世间集,第二句,【「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如果能够正知 认识到世间灭就不会有这种,世间有的这种想法,不会有这种人,不会有这种想法,解:能如正知世間滅,就不會認為「世間有」,这个世一直打错,这个人,不会认为世间有,白話譯:如果能正確認知苦迫身心(世間)滅除,怎么灭除?修道,然后依此无故彼无的一个原理,修道的理论,修道的理论在佛教里面,是依此无故彼无的理论,如果此无故彼无的理论,不成立的话,你修道没用,什么叫此无故彼无,无无明则无行,最后就不会再有生老死,那么如果你不能这样确认的话,你会不会想说,无明去掉了,说不定还有其他原因会造成行,那这样灭无明就没用了,但是在佛教里面要确认,有行一定是无明,而且必定是无明,没有其他原因,所以师父曾经用一个逻辑的方程式静修记得吗,我记得师父,if and only if,if only if,if only if就是我有这个原因了,if only if,我们在逻辑上常常说,if p then q如果有p,那么就会有q但是在逻辑上是,p会有q,但是有q,不一定是回p,因为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会造成的比如说,如果下雨了,下雨了,地上会湿,下雨了,地上湿了,湿了不一定(因为)下雨,但是我现在看着地上湿了,它不一定是下雨,它有其他原因,比如说有人来洒水不要说水管,有人来洒水,有人怎么样,它湿了,但是 不一定是下雨,然而有一个方程式叫做,if,only if,p then q,这个就是说,q,有p一定有q,而且q,没有其他原因,一定是p,所以有q一定有p,有p一定会造成q,在佛教里面的无明缘行就是这样子,这是p,这是q有无明就必定有行,有无明在润生就一定有生,有生必定有老死这样了解那么我们现在,画反回来,我看到q那怎么样,一定是无明,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无明,所以我们的修行,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理论,我们的修行的保证,针对的是什么,一定是无明,所以保证你把无明去掉就绝对不会有q,不会有行,保证,不然的话我去了无明,等一下是不是有其他东西又造成行,那就没办法解决了,所以保证无明去掉,一定不会有行,保证没有行,就不会再来投胎,到最后呢,保证不再投胎,就不会有老死,这个叫做纯大苦聚集灭,这样各位了解了吗所以这样知道之后,你就能保证说,我就是这样做就对了,不然怎样,我修一修,如果把我去掉,是不是要继续轮回呢,那问题就大了,所以他就说,如果我们正确的知道,正确的知道什么,知道此无故彼无然后确认苦迫身心的消除,就不会有苦迫身心还会继续存在的想法,我们正确的知道,把烦恼去掉了,就不会再有这个苦迫身心的轮回,正确知道了,就不会产生,他明明断了我,为什么我要继续不断的轮回,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知道 这个,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无,以及这个「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这样知道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他这里面有个【 心境繫著使不取、】这是不是指的那个,有一句话,心无挂碍那个意思,如果无此取者,他就是那个能所,就是那个能),你说这一句是不是(心境繫著,是不是一个能所,就是我们能于所不染着)心境繫著使不取,意思就是说,让我们心不再执著,不再取的意思,不再抓取不再执著,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不取,当然就不会再执著,就不会怎么样,就不会有什么无明相应触,然后再取,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然后就有爱,就会取,那如果你是明相应触,你就不会有你就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不会有染着,然后不会去取,这样可以吗这个就是世间的,世间的那个时间到了,


我们下几个礼拜,再来讲一切法然后,再来讲,接下来讲修根,再来讲修根,时间过了是不是,那么修根,这里我要讲一下,修根其实不是,不是在把眼根修好一点,不然会认为,修根意思是说,眼根对眼境产生识的时候,这个就是有取识,然后,让他有取识去察觉去认识然后让他变成五取的不执著的那就是所谓的明相应触,五取识明相应触,我们这样下礼拜,开始来讲修根。




第457行: 第621行:
 往这个目标去前进,而不是让你短期间内马上就可以达得到而且有一个遵循的方向,可以让你往这个方向去做,就好像你的体育老师,你不可能去跟ABA的球星学篮球嘛你必须是跟你的体育老师学体育老师就是你现前的一个目标,指导你一个前进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同样的,师父必须要讲,就算是你现在,没办法马上做到,而且你现在马上去逼自己,也是不大符合现实的,但是至少,如果你想修行的话,师父可以给你这样的一个方向跟启示让你朝着这个方向,多多少少可以去实践,免得我们的一向修行,都只是把它落在于很简单的,念经、拜佛、礼佛、念咒,都把它立足在,这样子叫做修行,事实上呢,那些不能不叫修行,那些都是方便之道,都是辅助的如果你修戒定慧,六六法门,不能不运用,六六法门就是在修戒定慧的入门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你千万不要马上用这样子去要求自己然后跟师父说,师父,我觉得很抱歉,我说抱歉什么,师父讲的我觉得很对,我都没做到,我觉得很痛苦,很难过很忏悔,那以后师父,
 往这个目标去前进,而不是让你短期间内马上就可以达得到而且有一个遵循的方向,可以让你往这个方向去做,就好像你的体育老师,你不可能去跟ABA的球星学篮球嘛你必须是跟你的体育老师学体育老师就是你现前的一个目标,指导你一个前进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同样的,师父必须要讲,就算是你现在,没办法马上做到,而且你现在马上去逼自己,也是不大符合现实的,但是至少,如果你想修行的话,师父可以给你这样的一个方向跟启示让你朝着这个方向,多多少少可以去实践,免得我们的一向修行,都只是把它落在于很简单的,念经、拜佛、礼佛、念咒,都把它立足在,这样子叫做修行,事实上呢,那些不能不叫修行,那些都是方便之道,都是辅助的如果你修戒定慧,六六法门,不能不运用,六六法门就是在修戒定慧的入门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你千万不要马上用这样子去要求自己然后跟师父说,师父,我觉得很抱歉,我说抱歉什么,师父讲的我觉得很对,我都没做到,我觉得很痛苦,很难过很忏悔,那以后师父,


 我不要来了,那这又落入另外一种极端,我不是叫你拿这个来审视自己做标准讲过这个只是,让你有愿意修学的话,让你学佛,有一个真正修行应该要朝什么,方向怎么去做的一个指导方针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才不会佛教那么好,教法那么好,但是 东谈西谈,谈到最后 每次一谈,修行就是谈的一些方便的入门之道就是诵经拜佛礼佛,然后就是持咒,就是这个持几万遍,那个持几百遍的,就是变成这个而已,问题是如果你一直都不照这样去做,你诵再多你只能是怎么样,累积点善根,累积点宗教情操,如果你从来不去检视,你的六根对六境的话,那么老实说你 修行真的没有真正的入门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佛教里面,有时候会说关闭你的根门,什么叫根门六根,六根为什么是门,因为六根是吸收资讯进来的,所以它像一个门窗一样,可以让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所以叫做根 ,<nowiki><u>1 清清浅浅qqqqq</u></nowiki> ,那么佛教里面常常讲关闭根门,庇护根门,但是佛教讲关闭根门,佛教讲庇护根门,不是说眼睛遮起来不要看,不是说嘴巴封起来不要讲话,不是说不要吃东西,也不是说不要闻,那这种庇护根门,当然不是佛教所用的,而且是有点错误的,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佛教讲庇护根门,它的庇护根门是什么意思,先来看难陀的这个庇护根门的经典,他说,【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 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 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 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一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这个经当然不是只有这样前面还有一堆,这个经师父以前也引用过就是禅修的前方便如果你要打坐禅修要坐得好这些你必须做得到他说,第一个,庇护根门,你能庇护根门,那你戒定慧都容易修,那后面他有讲庇护根门,他也有解释,是什么叫饮食知节量,还有第一个饮食知节量,意思就是说在吃的方面不要好吃的就吃的一堆大吃大喝,要限制你的饮食,不要好的吃一堆,不好的不吃,这个叫做挑嘴,所以他比较平等观,每天就吃这些东西,长养我们的身体这样就够了,这个叫做饮食知节量,而且吃太饱,肚子饿都不容易打坐吃太饱肚子饿都不容易打坐,因为吃太饱会昏沉,吃太饱会昏沉,肚子饿会掉举,不要骗师父,为什么,因为师父也是这样走过来,为什么肚子饿会,为什么吃太饱会昏沉,
 我不要来了,那这又落入另外一种极端,我不是叫你拿这个来审视自己做标准讲过这个只是,让你有愿意修学的话,让你学佛,有一个真正修行应该要朝什么,方向怎么去做的一个指导方针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才不会佛教那么好,教法那么好,但是 东谈西谈,谈到最后 每次一谈,修行就是谈的一些方便的入门之道就是诵经拜佛礼佛,然后就是持咒,就是这个持几万遍,那个持几百遍的,就是变成这个而已,问题是如果你一直都不照这样去做,你诵再多你只能是怎么样,累积点善根,累积点宗教情操,如果你从来不去检视,你的六根对六境的话,那么老实说你 修行真的没有真正的入门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佛教里面,有时候会说关闭你的根门,什么叫根门六根,六根为什么是门,因为六根是吸收资讯进来的,所以它像一个门窗一样,可以让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所以叫做根 ,1 清清浅浅qqqqq,那么佛教里面常常讲关闭根门,庇护根门,但是佛教讲关闭根门,佛教讲庇护根门,不是说眼睛遮起来不要看,不是说嘴巴封起来不要讲话,不是说不要吃东西,也不是说不要闻,那这种庇护根门,当然不是佛教所用的,而且是有点错误的,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佛教讲庇护根门,它的庇护根门是什么意思,先来看难陀的这个庇护根门的经典,他说,【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 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 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 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一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这个经当然不是只有这样前面还有一堆,这个经师父以前也引用过就是禅修的前方便如果你要打坐禅修要坐得好这些你必须做得到他说,第一个,庇护根门,你能庇护根门,那你戒定慧都容易修,那后面他有讲庇护根门,他也有解释,是什么叫饮食知节量,还有第一个饮食知节量,意思就是说在吃的方面不要好吃的就吃的一堆大吃大喝,要限制你的饮食,不要好的吃一堆,不好的不吃,这个叫做挑嘴,所以他比较平等观,每天就吃这些东西,长养我们的身体这样就够了,这个叫做饮食知节量,而且吃太饱,肚子饿都不容易打坐吃太饱肚子饿都不容易打坐,因为吃太饱会昏沉,吃太饱会昏沉,肚子饿会掉举,不要骗师父,为什么,因为师父也是这样走过来,为什么肚子饿会,为什么吃太饱会昏沉,


 很简单嘛,现在都知道,血液往肚子里面冲,头脑缺氧缺血液代谢所以你吃饱饭半小时内马上去打坐你一定会昏沉,为什么肚子饿会掉举,你想吃嘛昨天的便当,那天谁做的包子还挺好吃的所以饮食知节量不是不要吃,而是适当的饮食,让你不能太饿,不能太饱,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再来,【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意思就是说,你不能睡太饱睡太长但是你不能不睡,我告诉你,如果说不倒丹或是不睡觉那是错误的一定得睡觉,但是不能睡太久,在印度的习惯,出家人睡四个小时那你不要说师父睡四个小时,那我今天回去,要好好休息就睡四个小时,不是,那是以前出家人,他的生活调整得非常好,那你现在睡六个小时也可以基本上师父是睡六个小时,大概就是这样,如果我是十一点睡,我大概就是五点多就起来,如果是十点睡,可能四五点就起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所以 现在我们没办法跟他比,但是 你不能蒙头大睡睡到什么都不知道,你也不能不睡,不睡身体一定会出问题,所以他就说初夜后夜,为什么叫初夜后夜,中夜中夜要睡觉四三十二,因为晚上分三个 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所以四三十二,白天也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所以中夜刚好是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有四个小时睡觉,初夜后夜你要起来精行其他时间要听经闻法,打坐或是托钵,还有正智成就,这个就是要听经闻法,然后有正确的观念,【堪能盡壽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第一个他讲難陀關閉根門不是把眼睛闭起来,而是難陀 怎么样,他的闭户根门是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色相不是说看不到东西,有看到东西,但是他不取色相是,不要对他的形状好坏产生喜恶所以他叫做不取随形好什么叫不取随形好,他长得也可以或是说这棵树长得漂亮,或这台车形状很漂亮的,我就喜欢,这是形好嘛,长得丑丑怪怪的,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就讨厌但当然喜不喜欢好不好,这个人的,但他重点在于合乎你味道胃口的,你不能取贪爱,不合胃口的不能取憎恨,这个叫做不取随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很简单嘛,现在都知道,血液往肚子里面冲,头脑缺氧缺血液代谢所以你吃饱饭半小时内马上去打坐你一定会昏沉,为什么肚子饿会掉举,你想吃嘛昨天的便当,那天谁做的包子还挺好吃的所以饮食知节量不是不要吃,而是适当的饮食,让你不能太饿,不能太饱,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再来,【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意思就是说,你不能睡太饱睡太长但是你不能不睡,我告诉你,如果说不倒丹或是不睡觉那是错误的一定得睡觉,但是不能睡太久,在印度的习惯,出家人睡四个小时那你不要说师父睡四个小时,那我今天回去,要好好休息就睡四个小时,不是,那是以前出家人,他的生活调整得非常好,那你现在睡六个小时也可以基本上师父是睡六个小时,大概就是这样,如果我是十一点睡,我大概就是五点多就起来,如果是十点睡,可能四五点就起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所以 现在我们没办法跟他比,但是 你不能蒙头大睡睡到什么都不知道,你也不能不睡,不睡身体一定会出问题,所以他就说初夜后夜,为什么叫初夜后夜,中夜中夜要睡觉四三十二,因为晚上分三个 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所以四三十二,白天也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所以中夜刚好是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有四个小时睡觉,初夜后夜你要起来精行其他时间要听经闻法,打坐或是托钵,还有正智成就,这个就是要听经闻法,然后有正确的观念,【堪能盡壽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第一个他讲難陀關閉根門不是把眼睛闭起来,而是難陀 怎么样,他的闭户根门是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色相不是说看不到东西,有看到东西,但是他不取色相是,不要对他的形状好坏产生喜恶所以他叫做不取随形好什么叫不取随形好,他长得也可以或是说这棵树长得漂亮,或这台车形状很漂亮的,我就喜欢,这是形好嘛,长得丑丑怪怪的,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就讨厌但当然喜不喜欢好不好,这个人的,但他重点在于合乎你味道胃口的,你不能取贪爱,不合胃口的不能取憎恨,这个叫做不取随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第495行: 第659行:
 【要 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师父好像有点在念那个,哪一个念那个比较快的,念到舌头都快咬到了,【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 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 種種愛。」】它的意思就是说,有没有看到,眼界 舌界,眼根界或是舌界,眼界生眼识界,眼识界就会产生眼触、眼受、然后眼爱,有没有看到,它意思是说,箭头是这样过来的,不是由这样子反回去的,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界法门基本上经典上讲的比较少蕴处会讲的比较多,因为你的触法门弄清楚了,界其实大概就可以了解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种种种界,缘种种界生种种受接下来,三、六界,1、六界覺苦,【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是謂六 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以六界 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地水火风空识结合起来产生六根那就是六触,然后,
 【要 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师父好像有点在念那个,哪一个念那个比较快的,念到舌头都快咬到了,【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 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 種種愛。」】它的意思就是说,有没有看到,眼界 舌界,眼根界或是舌界,眼界生眼识界,眼识界就会产生眼触、眼受、然后眼爱,有没有看到,它意思是说,箭头是这样过来的,不是由这样子反回去的,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界法门基本上经典上讲的比较少蕴处会讲的比较多,因为你的触法门弄清楚了,界其实大概就可以了解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种种种界,缘种种界生种种受接下来,三、六界,1、六界覺苦,【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是謂六 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以六界 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地水火风空识结合起来产生六根那就是六触,然后,


 【因六触便更有乐因更乐便有觉,比丘! 若有 覺者便知苦如真,】,苦如真是什么意思,真实是苦,知苦習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它是同音啦知苦滅、知苦 滅道如真。你看,这<nowiki><u> 中阿含都会翻成如真</u></nowiki><nowiki><u> 杂阿含经都会翻如实知</u></nowiki> 它不同的翻译,但是 意思差不多,所以它是说,我们的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就会入胎就生母胎,那出了母胎,慢慢在母胎中,或出了母胎就会有六根,然后产生六触认识,那么六触认识呢,就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他这个讲的比较简要,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终究来讲,终将是什么,苦,这个就是六界觉苦的意思,这个叫做六界,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很快的,下礼拜是金刚法会我们停一次再过去下礼拜,在下下礼拜可能会把界法门讲完,很快的我们就讲无常无我法门希望这学期能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那下学期回来,我们来谈正解脱学,正解脱学应该很快,接下来就是佛法概论,佛法概论呢,说深不深、说浅不浅其实它是一个阿含经的,导师几十年智慧的总结,佛法概论,师父以前讲过但是没有录影,那师父这次佛法概论会讲得比较细分析的比较清楚,那大家拭目以待。
 【因六触便更有乐因更乐便有觉,比丘! 若有 覺者便知苦如真,】,苦如真是什么意思,真实是苦,知苦習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它是同音啦知苦滅、知苦 滅道如真。你看,这中阿含都会翻成如真杂阿含经都会翻如实知它不同的翻译,但是 意思差不多,所以它是说,我们的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就会入胎就生母胎,那出了母胎,慢慢在母胎中,或出了母胎就会有六根,然后产生六触认识,那么六触认识呢,就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他这个讲的比较简要,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终究来讲,终将是什么,苦,这个就是六界觉苦的意思,这个叫做六界,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很快的,下礼拜是金刚法会我们停一次再过去下礼拜,在下下礼拜可能会把界法门讲完,很快的我们就讲无常无我法门希望这学期能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那下学期回来,我们来谈正解脱学,正解脱学应该很快,接下来就是佛法概论,佛法概论呢,说深不深、说浅不浅其实它是一个阿含经的,导师几十年智慧的总结,佛法概论,师父以前讲过但是没有录影,那师父这次佛法概论会讲得比较细分析的比较清楚,那大家拭目以待。
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