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4:修订间差异

添加580字节 、​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阿含经讲要-第109讲
 阿含经讲要-第109讲


 我们今天继续来看那个 十二入处六六法门,十二入处六六法门是 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谈到修行的一个根本重点,修行不管你是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六六,也就是十二入处,就是六根对六境,这是我们修行的最根本 而且是这样子, 所有 众生很多, 而且 众生可以分成 六道众生, 三界六道众生,那么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当然有很多众生他六根是不俱的比如说其他众生有缺眼睛的,有缺耳朵的,有甚至五根都缺的 哪一些众生五根都缺 无色界众生,你说什么 你说 草蜢,什么, 草里虫,草里虫至少 还有色身的身根,只要物质的都有身根,那么包括色界众生都还有,但是色界众生的色根他比较微妙微细,我们一般看不到 那鬼道众生也有身根,但不一定有其他根,那无色界众生是连身根都没有,但是至少一根会有的 那么唯一具备完整的,而且功用很强的,就是人道众生,就是人,所以人六根完备,而且他的分别力比较强,比一般众生强很多 ,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 人道好修行,就是因为人道的六根完备,少数你不要讲,少数生下来说眼瞎了 眼根不行,那个不要讲,就是一般的都会有六根比较完备,所以他容易修行,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佛教常常讲六根对六境,讲十二入处,那么这一个经,这个经上个礼拜是不是看过,是吗,那我们稍微看一下,它就说,什么叫做一切法,阿含经里面讲的一切法定义很清楚他说认识与感受就是一切,认识与感受就是一切,他说,【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云何為一切法?」,】
 我们今天继续来看那个十二入处六六法门,十二入处六六法门是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谈到修行的一个根本重点,修行 不管你是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六六,也就是十二入处,就是六根对六境,这是我们修行的最根本 而且是这样子,众生很多,众生可以分成三界六道众生,那么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当然有很多众生他六根是不俱的 比如说其他众生有缺眼睛的,有缺耳朵的,有甚至五根都缺的 哪一些众生五根都缺 无色界众生,你说什么?草里虫,草里虫至少 还有色身的身根,只要物质的都有身根,那么包括色界众生都还有 身根 ,但是色界众生的色根他比较微妙微细,我们一般看不到 那鬼道众生也有身根,但不一定有其他根,那无色界众生是连身根都没有,但是至少一根会有的 那么唯一具备完整 六根 的,而且功用很强的,就是人道众生,就是人,所以人六根完备,而且他的分别力比较强,比一般众生强很多


  他现在在讲一切法 那你看 这个阿含经里面,他已经从这个意义,他要告诉你定义一切法 ,是 我们要认识到 东西 所以 他等一 会讲起,你会很清楚 说, 他不是去分析与我们身心没有相关的东西因为你分析与身心 相干的东西你没办法 ,那个 抉择判断 你没办法断烦恼,因为我们的 切烦恼,还有我们 执著, 依以身心而 有, 你最执著的东西也是你的身心 所以他 讲的就是 个身心然后你看,他说【佛告婆羅門:「眼及色、 他说什么 是一 切法呢,他讲的,【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 觸因緣生受,这就是眼根对色境,眼及色产生眼识,眼识因眼生触,眼触因眼生受,有没有看到,那受有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这 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那眼睛看到的东西之后产生内心的感觉这个叫做受,触跟受,那就苦受 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耳、鼻、 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 緣生受,】 所以 这个 六根对六境, 就有六触有六受六触六受呢 都会有苦乐不苦不乐,苦乐不苦不乐,耳 听到声音,就是耳根对声境,耳朵对声音会产生耳识然后会产生耳触,然后会接下来会产生耳受,耳受会有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 叫做耳的乐受,悦耳的声音那 这个 你可以说 ,这个是 比较主观一点, 不过 不管主不主观,反正就是有这个原因,小孩子玩乐的声音,是乐受还是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有些会觉得说,听到小孩这样跑来跑去,觉得很幸福很快乐, 就是乐受啊,有些说, 现在在很专注做 些东西,孩子跑来跑去很吵,那这就什么,苦受 那有些听到 什么 声音我没有感觉啊反正就是这样子,这 这叫不苦不乐受,我们 眼睛看到东西 喜欢的顺意的不喜欢不顺意的,都有这样子,身体碰到东西也是这样子这个就叫我们 认识 跟认识产生的 感受 然后佛陀说,【若苦、若樂、不苦不樂, 名為 一切
  所以为什么说 人身难得 人道好修行 因为人道 六根完备 少数人 不要讲 少数人生 眼瞎了 眼根 ,那个 不要讲 就是 的都 六根比较完备 ,所以他 容易修行, 这是 其中 一个 很重要原 所以 我们佛教常常讲 六根对六境, 讲十二入处 么这 ,这个 经上个礼拜 是不 是看 那我 们稍微看 下。它说 ,什么叫 做一切法 阿含经里面讲 一切法定义很清楚 他说 认识 感受 是一切。


 这就叫做一切法,所以你要跟师父说,师父,我们这个,很遥远几万里以外有什么东西那个什么,佛陀会跟你说,那你去认识那些,你去分析那些目的是怎么样,是要做什么,因为你看不到摸不到,你去分析那个有什么意义呢你都了解了,问题是你的烦恼并没有减轻所以你不要以为科学家很厉害什么黑洞理论,什么量子理论,什么原子理论都讲的,当然讲的我不是说没有道理都分析问题,在佛陀来讲他会讲那个是什么,那个叫做非其境界,就是不是你直接感官认识上的东西,因为你没有办法感官直接认识的东西你就不会从中去了解观察到,到底你有没有错误的认识,或是你的烦恼有没有在里面,这样的话,对于烦恼的消除烦恼的降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师父早上不是说了一个故事吗,什么故事,静观师父早上说什么故事,师父早上讲了好多故事,一个跟这个身心,跟自己身心比较,树叶,就是说树叶掉下来,你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吗问题是你的衣服不见了,那个问题很大了别人股票倒了,跟你没有太大关系,你最多安慰安慰而已你自己钱亏了那问题可就大了所以一般来讲,我们人的执著,都是这个身心上起执著,所以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说这个叫做一切法从中你可以了解说,佛教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很根本的,他要让我们认识是什么,而且 烦恼是依这个身心而执著而有的所以我们就要观照,我们这个身心是什么一回事,那观照这个身心,当然讲五蕴,那就是六六处,就是一种认识,所以这里讲认识跟生起的感受,然后接下来说,【若復 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 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 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3、一切法 (讲义P212)'''
 
'''• 認識與感受'''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
云何為一切法?」'''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 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 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若復 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 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 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雜321)'''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云何為一切法?」】'''
 
他现在在讲一切法,那你看,这个阿含经里面,他已经从这个意义,他要告诉你定义一切法,是我们要认识到的东西,所以你看,他等一下会讲起,你会很清楚说,他不是去分析与我们身心没有相关的东西因为你分析与身心不相干的东西你没办法,那个抉择判断,你没办法断烦恼,因为我们的一切烦恼,还有我们的执著,都依以身心而有,你最执著的东西也是你的身心所以他讲的就是这个身心然后你看。
 
他说【佛告婆羅門:「眼及色、 他说什么是一切法呢,他讲的,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 觸因緣生受,这就是眼根对色境,眼及色产生眼识,眼识因眼生触,眼触因眼生受,有没有看到,那受有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那眼睛看到的东西之后产生内心的感觉这个叫做受,触跟受,那就苦受 不乐受,不苦不乐受,
 
【耳、鼻、 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所以这个六根对六境,就有六触有六受六触六受呢,都会有苦乐不苦不乐,苦乐不苦不乐,耳 听到声音,就是耳根对声境,耳朵对声音会产生耳识然后会产生耳触,然后会接下来会产生耳受,耳受会有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么叫做耳的乐受,悦耳的声音那这个你可以说,这个是比较主观一点,不过不管主不主观,反正就是有这个原因,小孩子玩乐的声音,是乐受还是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有些会觉得说,听到小孩这样跑来跑去,觉得很幸福很快乐,那就是乐受啊,有些说,我现在在很专注做一些东西,孩子跑来跑去很吵,那这就什么,苦受,那有些听到什么声音我没有感觉啊反正就是这样子,这叫苦,这叫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喜欢的顺意的不喜欢不顺意的,都有这样子,身体碰到东西也是这样子这个就叫我们认识跟认识产生的感受然后佛陀说,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
 
 这就叫做一切法,所以你要跟师父说,师父,我们这个,很遥远几万里以外有什么东西那个什么,佛陀会跟你说,那你去认识那些,你去分析那些目的是怎么样,是要做什么,因为你看不到摸不到,你去分析那个有什么意义呢你都了解了,问题是你的烦恼并没有减轻所以你不要以为科学家很厉害什么黑洞理论,什么量子理论,什么原子理论都讲的,当然讲的我不是说没有道理都分析问题,在佛陀来讲他会讲那个是什么,那个叫做非其境界,就是不是你直接感官认识上的东西,因为你没有办法感官直接认识的东西你就不会从中去了解观察到,到底你有没有错误的认识,或是你的烦恼有没有在里面,这样的话,对于烦恼的消除烦恼的降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师父早上不是说了一个故事吗,什么故事,静观师父早上说什么故事,师父早上讲了好多故事,一个跟这个身心,跟自己身心比较,树叶,就是说树叶掉下来,你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吗问题是你的衣服不见了,那个问题很大了别人股票倒了,跟你没有太大关系,你最多安慰安慰而已你自己钱亏了那问题可就大了所以一般来讲,我们人的执著,都是这个身心上起执著,所以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说这个叫做一切法从中你可以了解说,佛教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很根本的,他要让我们认识是什么,而且 烦恼是依这个身心而执著而有的所以我们就要观照,我们这个身心是什么一回事,那观照这个身心,当然讲五蕴,那就是六六处,就是一种认识,所以这里讲认识跟生起的感受,然后接下来说,
 
【若復 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 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 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这句话就是说,有人如果告诉你说,佛陀说一切法就是六根对六境不对,还有一些其他跟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那些是存在的,那个也是一切法的里面的,如果讲这样子,佛陀认为说那个是什么,无记,没有意义的东西,因为那个是什么,沙门所说一切法,我今立,就是我自己在弄一个什么一切法,定义跟佛陀说的不一样,然后立一切法之后,其实这个就是你只能想像,然后嘴巴说,但不是你亲自见闻觉知的东西,这样的话 问以不知,那到底是什么,讲不出来,这个就是说增其癡惑,什么叫增其癡惑,因为你只会在那边,胡思乱想徒增烦恼而已,对你的烦恼观察一点帮助跟意义都没有这个叫做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根本不是你六根对六境能够什么,见识到、看得到,想得到、分析得到的,那讲那些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无记,叫无记,无记的东西有时候不是说他没有,而是说这些东西的存在,跟我们的降伏烦恼,我们的观察自我身心,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的,佛教会讲这是无记,这个大概了解,这个就是他讲的一个六六,十二入处的一个根本,所以 后来的阿毗达摩在分析一切法的时候都是用十二入处来谈一切法,那五蕴身心也是包括在十二入处五蕴身心跟十二入处怎么相摄,五蕴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就是六根的前五根,还有前五境那受、想、行、识,基本上都是一根对法境、法尘,那当然了,这边不是讲六根对六境之后,就会有什么六触六识六触六受,那这些都是在什么,五蕴的受、想、行、识里面的,所以两个是相含相摄的,只是五蕴重在于心理的分析,十二入处重在于怎么样,认识 的生起,佛陀常用蕴处来分析,还有一个就是界,这个就是第一个,我们阿含经里面所谈所说的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所以师父要你们来这边读阿含经,不只是分析他的理论而已,而且要看你们读阿含经的经文,让你们贴切的感受到最早的经典相对其他经典来讲,比较能够表现出,佛陀在人间怎么样教导人间弟子,他的各种表达还有对话,你们要这样去读才可以感受得到,再来,有问题吗,没有,修根,修根这句叫做道在日用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说修行,很多人会说,嘴巴也知道,可能也大概理解说,常常告诉你说,修行是在平常中修,没问题吧,问题是平常怎么修,以前师父讲正知正念然后有人跟我说,师父,那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现在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我是说后来有人跟我说,师父,那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是不是二六时中都在念佛,什么叫二六时,
 这句话就是说,有人如果告诉你说,佛陀说一切法就是六根对六境不对,还有一些其他跟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那些是存在的,那个也是一切法的里面的,如果讲这样子,佛陀认为说那个是什么,无记,没有意义的东西,因为那个是什么,沙门所说一切法,我今立,就是我自己在弄一个什么一切法,定义跟佛陀说的不一样,然后立一切法之后,其实这个就是你只能想像,然后嘴巴说,但不是你亲自见闻觉知的东西,这样的话 问以不知,那到底是什么,讲不出来,这个就是说增其癡惑,什么叫增其癡惑,因为你只会在那边,胡思乱想徒增烦恼而已,对你的烦恼观察一点帮助跟意义都没有这个叫做增其癡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根本不是你六根对六境能够什么,见识到、看得到,想得到、分析得到的,那讲那些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无记,叫无记,无记的东西有时候不是说他没有,而是说这些东西的存在,跟我们的降伏烦恼,我们的观察自我身心,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的,佛教会讲这是无记,这个大概了解,这个就是他讲的一个六六,十二入处的一个根本,所以 后来的阿毗达摩在分析一切法的时候都是用十二入处来谈一切法,那五蕴身心也是包括在十二入处五蕴身心跟十二入处怎么相摄,五蕴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就是六根的前五根,还有前五境那受、想、行、识,基本上都是一根对法境、法尘,那当然了,这边不是讲六根对六境之后,就会有什么六触六识六触六受,那这些都是在什么,五蕴的受、想、行、识里面的,所以两个是相含相摄的,只是五蕴重在于心理的分析,十二入处重在于怎么样,认识 的生起,佛陀常用蕴处来分析,还有一个就是界,这个就是第一个,我们阿含经里面所谈所说的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所以师父要你们来这边读阿含经,不只是分析他的理论而已,而且要看你们读阿含经的经文,让你们贴切的感受到最早的经典相对其他经典来讲,比较能够表现出,佛陀在人间怎么样教导人间弟子,他的各种表达还有对话,你们要这样去读才可以感受得到,再来,有问题吗,没有,修根,修根这句叫做道在日用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说修行,很多人会说,嘴巴也知道,可能也大概理解说,常常告诉你说,修行是在平常中修,没问题吧,问题是平常怎么修,以前师父讲正知正念然后有人跟我说,师父,那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现在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我是说后来有人跟我说,师父,那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是不是二六时中都在念佛,什么叫二六时,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