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180: | 行 180: | ||
现在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宗教跟很多道德理论,他也知道说我们人有这样的东西(贪嗔痴),这样的东西在很多宗教里面,他认为是必须去克制他的。因为如果你不克制他,他一定会向外无限的延伸,当他向外无限的延伸的时候,他随着他的知识跟能力,他会把他的东西扩大。那么你把它想想看说,如果两个人都是这个样子,他把他的贪嗔痴无限制的去扩大,扩大到贪嗔痴他想要的东西,然后他去带领一大群人,因为他能力够,他的知识也很厉害,他去说服一大群人跟着他。这边这个人跟他很相似,去找一大群人支持他跟着他。 | 现在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宗教跟很多道德理论,他也知道说我们人有这样的东西(贪嗔痴),这样的东西在很多宗教里面,他认为是必须去克制他的。因为如果你不克制他,他一定会向外无限的延伸,当他向外无限的延伸的时候,他随着他的知识跟能力,他会把他的东西扩大。那么你把它想想看说,如果两个人都是这个样子,他把他的贪嗔痴无限制的去扩大,扩大到贪嗔痴他想要的东西,然后他去带领一大群人,因为他能力够,他的知识也很厉害,他去说服一大群人跟着他。这边这个人跟他很相似,去找一大群人支持他跟着他。 | ||
记得,这个人是贪嗔痴的无限扩充,这个人也是贪嗔痴的无限扩充,所以这两个人一定是怎么样?冲突的,那这两个冲突,如果是个人还好,你们两个去打一架,看谁厉害。不然就像以前一百多年前,加拿大那个Calgary牛城,你们有没有看过那个西部的Cowboy?牛仔插一支枪,然后背对面走,算到10,转过来,两个干一架,那你们两个的事情。但是你要记得,人是无明贪嗔痴作祟的,他这个贪嗔痴那么强,他绝对不会去牺牲自己的,他会怎么样?我找一群人来打你。那你这个人他也不是笨,他也是有知识 | 记得,这个人是贪嗔痴的无限扩充,这个人也是贪嗔痴的无限扩充,所以这两个人一定是怎么样?冲突的,那这两个冲突,如果是个人还好,你们两个去打一架,看谁厉害。不然就像以前一百多年前,加拿大那个Calgary牛城,你们有没有看过那个西部的Cowboy?牛仔插一支枪,然后背对面走,算到10,转过来,两个干一架,那你们两个的事情。但是你要记得,人是无明贪嗔痴作祟的,他这个贪嗔痴那么强,他绝对不会去牺牲自己的,他会怎么样?我找一群人来打你。那你这个人他也不是笨,他也是有知识 、 有能力 , 贪嗔痴很强,他还去找一群人来跟你打。那这个问题就归咎在哪里?我们的我执造成的贪嗔痴,没有受到限制,没有受到克制,所以他我执的无限扩大,他会突破我们一般人,不要说佛教那么深的,一般人的这个觉照力跟克制力的范围,他一超过的话,那就很乱。那当然一群人对一群人,那到最后就是变战争。那如果只是个人,他可能会去抢银行,可能会去抢超商,可能会去抢你,那这个当然也是绝对不对。那这种不对说起来,他是有影响,但是实际上他影响力很小,但是这种抓到马上判,关个几年,判死刑。 | ||
但是现在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或是世界问题在哪里?如果很多人支持这个人,认为他是对的,好像人多势众,他讲的就是对的,就会有这个问题产生。所以这问题到最后的根源,变成是说什么?实际上就是这个我执的贪瞋痴,没有受到克制跟限制,因为每个人都会想要这样子,这个会随着你的能力,你的知识扩大而扩大。所以有能力有知识的人,他如果不去克制的时候,他扩大了,他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人间,乃至这个团体,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你会觉得说,那我们的这个贪瞋痴,你不要说马上断啊、 | 但是现在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或是世界问题在哪里?如果很多人支持这个人,认为他是对的,好像人多势众,他讲的就是对的,就会有这个问题产生。所以这问题到最后的根源,变成是说什么?实际上就是这个我执的贪瞋痴,没有受到克制跟限制,因为每个人都会想要这样子,这个会随着你的能力,你的知识扩大而扩大。所以有能力有知识的人,他如果不去克制的时候,他扩大了,他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人间,乃至这个团体,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你会觉得说,那我们的这个贪瞋痴,你不要说马上断啊、 那现在就是说,我们的伦理道德第一步,或是佛教讲的修行第一步,是不是讲伦理道德,是不是讲戒? | ||
戒,他并没有就叫你马上去把这个断掉,他没有,他戒的意义就是说,从佛教的教理,对我们的我执跟贪瞋痴,做一个大家自他和乐合理的一个克制。所以你们到现在知道这个(贪嗔痴)必须要克制了吧?所以很多的哲学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有宗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佛教的伦理道德,也都讲在克制这个东西。所以大家都知道,宗教的哲学的都知道,贪瞋痴是必须受到克制的,这个社会才会得到一定的祥和度。 | 戒,他并没有就叫你马上去把这个断掉,他没有,他戒的意义就是说,从佛教的教理,对我们的我执跟贪瞋痴,做一个大家自他和乐合理的一个克制。所以你们到现在知道这个(贪嗔痴)必须要克制了吧?所以很多的哲学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有宗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佛教的伦理道德,也都讲在克制这个东西。所以大家都知道,宗教的哲学的都知道,贪瞋痴是必须受到克制的,这个社会才会得到一定的祥和度。 | ||
那么佛陀现在这个经里面,他其实是在讲什么?讲我们对于贪瞋痴的一个克制,不是去断它,是 | 那么佛陀现在这个经里面,他其实是在讲什么?讲我们对于贪瞋痴的一个克制,不是去断它,是 教 你做一个基本的察觉,然后克制。那你看我们这个贪瞋痴,内在表现出来之后,会透过我们的身口意去扩大,而且会在六根对六境当中去发展,所以你要克制它,它一定是从身口意。那这个身口意的认识,一定是透过什么?身口是五根对五境,意就是内在的,内心的。 | ||
第一个,从我们的六根对六境里面去克制,这个是佛教的 | 第一个,从我们的六根对六境里面去克制,这个是佛教的最根本的一种节制跟克制 。 那么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粗糙的六根六境上面这个克制好,那么接下来你才有办法去谈禅修打坐要做到多好。记得师父之前在讲定学概念的时候,禅修打坐心一境性 第一步 ,第 二步接下来要怎么样,离五欲五盖,五盖还比较深 一 点。五欲就是么色声香味触,那色身香味触是五根所对的嘛,眼耳鼻舌身对色身香味触,所以这个经就是叫你在克制你的五欲,就是克制你的贪瞋痴。那你克制五欲是从哪里去克制的?六根对六境的觉照跟自制上面去克制,这个经就是告诉你这个样子。 | ||
他说:'''【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 不?】''' | |||
这个就是眼对色 的贪,就是五欲里面的一个色欲,所以他就是叫你做这样的克制。你虽然说没办法进境界到多高,但是至少你在你的基本层面里面,你要限制他,不要超过你的能力范围。超过你的能力范围,你硬要的话,那接下来你就会去伤害别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我看到这个手表,哇, 很喜欢如果你能标准高一点就克制,师父说过,眼对色,手表我已经有了,这个东西又那么贵,虽然我买得起,但是我觉得不必要,这是第一次控制住了。 | |||
第二 个人看到这个,哇, 我好喜欢,但是我想过师父说克制,不过我真的很喜欢 , 那我这个表也旧了 , 上个月买了已经 一 个月了,旧了,我把这个送给人 , 然后来买这个表。但是问题 就是 说,至少你知道 , 但是你的问题 就 是 说因为我赚的钱 , 还有我 的 生活都可以 ,所以 我买 这个 表虽然很贵,但是没有太大问题,那这个就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跟麻烦。现在最麻烦的 就是 说 , 他不但没有自觉没有自 制 ,而且要 的 东西 ,是 超越自己能力范围 的 。比如说这个人 , 他根本是流浪汉,他根本没钱,但是我问 你 流浪汉 欲 望就小吗?不一定,但 是 他看到这个东西以后他觉得很好很喜欢,我想要,但是我想要又没钱,我能力又没办法 去 负荷它,那怎么办?偷拐抢骗,那这个 社会问题就产生了。那这个人不但是自觉力不足,自己 的 能力又不足,那问题就很大了。所以 , 这个 觉照 力 跟克制 力, 就是 表现出一 个 人的成熟度。 | |||
那么进一步,修行的能力培养,也是在这个地方训练的,只是它的差别在于,佛教讲的这个自制力,是建立在缘起法性,还有建立在于我执上面的克制的 , 是属于一种修行 , 自发的,不是告诉你谁规定的 。 很多宗教,他讲不出一个所以然的时候,他就跟你讲什么,天授神权,或是说就是神规定的,符合他的就对,不符合他的当然就不对 。那当然他有些地方,也是讲的会有一定的合理性 , 但这个合理性,当然就不是根本的法理性。因此他如果是这样讲的时候,他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规范,他就容易变成神的旨意是怎么说的由人来解释来诠释,那问题就更大。 | |||
但是佛教他这套道理,不是只有师父知道,这套道理是很多法师,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佛教 , 你不能跟他瞎扯,你不能说佛说 的 ,我们可以去怎么样,那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 佛教他有一个普遍的法理,是我们都认可的,当然某些特殊的宗教骗子,假借佛教的那个就不谈,但是如果是正统佛教的,他这一套一定是共通的 。 他如果是宗教骗子骗财骗色他一定是否定这一套的,用一些歪理来跟你讲什么,那些就是附佛外道 。 如果是正统的佛教,他一定跟你讲这一套的,一定跟你讲这种自制之法的 。 所以这个就是佛教,在六根对六境上,为什么要这样子做的一个道理 。 | |||
问 :师父能 不能 解释 一下, 當勤欲方便? | |||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这个縈髮目揵連,索发是把头发绑起来,所以这个是一个外道,不是佛弟子目揵連 | 师父:當勤欲方便就是精进, 勤,就是要精进要努力,欲就是善法欲,就是你要想要这样子去做,想要去熄灭我们的眼对色的这种贪欲,欲有五欲,这个叫做五欲。还有一种善法欲,就是想要去修行的这种欲,是善法欲,善法欲是必须要有的。 | ||
'''(2)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 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 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 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 淨乞食住。」(雜236)''' | |||
意思就是说,你出去乞食的时候要清静乞食,所谓的清静乞食,就是六根对六境的时候起了贪瞋痴,要赶快明白清除。勤欲方便,赶快降伏它,你要回来的道路上,不管入城,道路上看到的东西,如果有起贪瞋痴,一定要想办法去降伏它,达到内心对这些不起贪瞋痴的时候,这个就叫做清静乞食。 | |||
从上座禅讲到这里,第一个,你持戒的时候,这个叫做根律仪;打坐的时候,这个叫做前方便,慧学就是你现在知道的必须这样做这个叫做慧,这个都是戒定慧所必须要有的。 | |||
根律仪,我们前面是在讲(一)、道在日用中,所以你就知道,道在日用中的日用是指什么?六根对六境的随时省思跟观察,有没有贪瞋痴在里面,这个叫做道在日用生活中。57:20 | |||
'''(二) 根律儀''' | |||
'''•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 妙行滿足不?」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 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縈髮目揵連白佛 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 行滿足?」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 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 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 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 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 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 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勌。耳、鼻、舌、身、意 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 三妙行。(雜281)''' | |||
第二个,我们来谈根律仪,这个根就是六根,律仪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其实这个根律仪讲的就是持戒。持戒还是在六根对六境里面的,产生认识的时候去克制它,你就不容易犯戒,我们很容易犯戒。因为刚刚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觉照力,还有自制力不足,有时候是知道做不到,这个是觉照到,自制力控制不了,有时候甚至是没有觉照到,那这个是连觉照力都没有。那现在我们在根律仪就是,你不但能觉照,而且能够去克制,那就是修行程度好坏的一种表现。我们看一下: | |||
'''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 】''' | |||
这个縈髮目揵連,索发是把头发绑起来,所以这个是一个外道,不是佛弟子目揵連 。 你们不要怀疑,古代叫做阿难陀,叫目揵連的一大堆,因为这个在印度,都是这样的取名字,所以有时候会特别讲说他是什么 。 比如说迦叶,外道有三迦叶,三个兄弟都是外道有名的宗教师,所以你要知道,不要以为看到这个,就一定是指佛陀的那个 , 你看所以他特别说 : | |||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 , 令三 妙行滿足不?」】''' | |||
这个上面有很多经文,下面也有,这是中间比较有关根律仪的一段,他问说,有没有什么法可以修习多修行,令三妙行满足?他说有没有这样子的,就是说这三妙行是指什么,身口意,有没有什么东西,多修一修多行一行,可以让身口意比较不会犯错? | |||
'''【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 |||
所以佛陀说什么,我们佛教不是常讲吗,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瞋痴,贪瞋痴就是我痴从身语意之所生。刚刚师父画了一个图,身口意会造作犯错,就是在哪里做的不足?在根律仪上做的不足,就是戒律或是根律仪上 不足,就是你的觉造力,还有自制力不足,所以你的身口意常犯错。所以这个佛陀就告诉你,你的身口意要做得好,那么你要在六根对六境上面去下点功夫。然后他说: | |||
'''【縈髮目揵連白佛 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 行滿足?」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 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 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 若眼見不適意、不 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 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 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 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勌。耳、鼻、舌、身、意 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 三妙行。(雜281)】''' | |||
这整句是什么,其实还是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我们先看这里: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合意的,喜欢的,顺于你的胃口的,然后,可爱念的,你会看了之后心心念念的,回去还会不忘的,去回想的。今天逛街看到一件衣服,觉得非常喜欢,觉得不错但是可能没有动力马上去买,结果回去之后,吃饭也想,睡觉也想,洗澡也想,心心念念,这个叫做什么?可爱念。然后能长养欲乐,然后你开始去想像,我穿了这件衣服,后天去参加party的时候,万人瞩目,万人景仰。【'''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就是会染着它。 | |||
刚刚师父跟同学讨论,有人来问师父,每个人,他会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比如说有些人会喜欢LV包包,但是很多男 众 大部分看到LV包包可能没有感觉,老实说,师父也不知道LV是什么,只是常听人家讲而已,你拿来给我看,除非上面有一个mark写LV,不然我也不知道那个叫LV,我也以为是买菜用的。所以你不要把LV包包,放在师父的柜子,我也以为是买菜用的。那么问题是说,他没有感觉,并不等于他不喜欢,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 | |||
男众可能他看到这个LV他没有感觉,所以当女众在看的时候,他会觉得很无聊,那个有什么好喜欢的,但是等他经过一个3C的店,什么卖手机卖什么那些,他经过一个3C的店,他就喜欢去东看西看,明明自己有手机还会去看,看哪一个手机最近刚出来的,那个通话照相各方面什么什么。但是女众可能会觉得说,这个有什么好看的,手机不就是拿来通通话拍拍照吗?所以每个人喜欢的会不一样,你不要以为他不喜欢这个,就以为他没有贪瞋痴,不是,他看到他喜欢的,可能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们的烦恼贪瞋痴其实都还在每个人的表现不太一样而已,但是方向上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你看他说: | |||
'''【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 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 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 | |||
所以说,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东西,你要不喜不赞叹,不要一直想去看,然后不緣、不著、不住;不染着它,住,这个住跟《金刚经》讲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其实这里的住,在梵文跟巴利里面都是Stand,记得吗?站立在上面的意思,其实可以翻成取著,或是取,拿东西那个取,爱取有的那个取,都可以同样的意思。都可以不住,就是不取它,这个就是在六根上,第一个,看到喜欢的,不要去染著,不要去思考,不要过多的再去猜想,接下来就是说: | |||
'''【若眼見不適意、】''' | |||
若眼见不适意的,这个不是你喜欢的,你可能对这个东西,甚至有点讨厌。 | |||
'''【不 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 | |||
顺于苦觉的,就是你不喜欢的, | |||
'''【諸比丘見已,不畏、不 惡、不嫌、不恚。】''' | |||
比丘见已,就是不要去憎恶,它不要去嫌弃它,不要对它起瞋恚心。 | |||
'''【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 著;不好色,】''' | |||
不好色,这个不好色可能个人的,你喜欢不喜欢的而已,你不喜欢的。 | |||
'''【起眼見已,永不緣著;】''' | |||
这个缘著,不管是你喜欢的不喜欢的只要你起贪的,你起瞋的,都叫做缘着,就是看到它,沾染上的,这沾染上的,你讨厌也是沾染上的,你喜欢也是沾染上的。我们人都是这样,讨厌的东西那也是一种烦恼喜欢的东西,你沾染上,一直喜欢它,也是一种烦恼,你讨厌它,每次想到它,就一肚子火,也是一种烦恼,这个就叫做染,就是缘着,所以他说,这个永不起缘着。 | |||
【'''內心安住不 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勌。耳、鼻、舌、身、意 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 三妙行。(雜281)】'''】 | |||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如果你的身口意要做得好,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就是身语意会造作不好的,那么你现在要从身语意,上面去着手的第一步,就是六根对六境上面去起观照跟起觉照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相对来讲,保持你的身口意不犯太严重的错误,这个是这里所讲的根律仪。师父说过,这个持戒第一步,持戒就是身口意不犯,身口意不犯,其实就是从六根对六境里面去下手。 | |||
那现在我们就问一件事情,那这里我们本来是讲,喜欢的会起贪,不喜欢的会起瞋。但是实际上一般来讲,还会有不苦不乐的会起什么?痴。但这里,为什么没有谈不苦不乐呢?因为就戒律来讲,就根律儀的戒律来讲,主要是让你不犯。所以就根律儀来讲的话,你不做善你也没有错,那当然从佛教的乐于助人来讲,当然比较不好,但<u>从你的毁犯跟道德理念来讲的话,你不做善你并没有错,但是你去做坏那就是不对</u>。所以五戒里面,他比较重于什么?比较重身口,而且这个身口是比较重于不做坏事,至于你要不要做好事,那至少你把身口要求不要做坏事往上再去提升。 | |||
但我们讲戒的根律儀,他重点在于不犯过失,所以不犯过失相对来讲是第一步,也是稍微简单一点,那当然如果从菩萨的的律仪来讲那还有饶益有情。我们《成佛之道》有讲什么菩萨三聚净戒,第一个,摄律仪戒,摄律仪戒就是这里的律仪,那律仪就是善跟不善,律仪没有所谓的中性。当然那个阿毗达摩,俱舍论里面,我们另外再谈,在阿含经里面的律仪,就是善跟不善,不善的就叫不律仪,善的符合规范道德的,就叫律仪,这个是就可以算是善的。如果是菩萨的三聚净戒,除了摄律仪戒是道德规范以外,还有摄善法戒。所以如果是菩萨来讲,你不帮助别人,那就是过失,但是如果从解脱或是一般的道德利益来讲,你不帮助别人,你不能说他错,但是如果他去偷人家的东西,那就是错。 | |||
三聚净戒里面还有饶有情戒,就是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利益不只是世间利益,还有出世间利益,你不去帮助他就不对,那这是菩萨道比较高的(要求)。这是根律仪,至少这个律仪要做好。 | |||
'''(三) 修根要求(讲义P217)''' '''1、見以見為量''' | |||
'''• 佛告摩羅迦舅(Mālukya):「善哉!善哉!摩羅迦 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 |||
'''「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 |||
'''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 | |||
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 |||
'''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 |||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 |||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 | |||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繫著。''' | |||
'''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 | |||
'''小長養眾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 |||
'''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 | |||
'''鼻香舌甞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 | |||
'''其心生愛樂,繫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 | |||
'''貪欲恚害覺,退滅壞其心,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槃。''' | |||
'''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 | |||
'''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 | |||
'''眾苦隨損滅,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 |||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 | |||
'''「若眼見眾色, 忘失於正念, 則於所見色, 而取愛念相。」(雜312)''' | |||
这里的修根要求,其实是根对境产生的识,是有取识,我们把这种有取的执著,把它慢慢慢慢降低,这个叫做什么?修根,而不是本来你的眼睛近视,然后去开刀之后,把你的眼根弄得比较好,以前是近视,现在弄得没近视,而且可以看得比较远,不是这样子。所以佛教里面修根,他不是真的在根上着手,他是在讲根对境产生的认识上面去下手,在印度佛教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我们来看,修根要求第一个: | |||
1、见以见为量 | |||
'''【佛告摩羅迦舅(Mālukya):】''' | |||
这个摩罗迦舅,他的巴利是Mālukya,所以他不是摩罗迦的舅舅,这个舅是那个ya,那个ka是气音,他不是ka,Mālukya,所以你就会知道说,印度人为什么讲话是讲这样子,Mālukya,他是摩罗迦舅。 | |||
'''【佛告摩羅迦舅(Mālukya):「善哉!善哉!摩羅迦 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 | |||
这句在讲什么,他说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然后 | |||
'''【而說偈言:「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 |||
老实说这个如果没有讲下面的,你猜一千次,你也猜不出来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彼,什么是汝,什么是中间,但是不用担心,你接下来看,就知道他是在讲什么。 | |||
'''【 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 | |||
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 |||
】''' | |||
他说他知道了。佛陀说,我讲得这么简单,这个叫略说,那么你是怎么广解其意?就是你是怎么解释这个偈诵的,你怎么理解?他说其实这个你看起来很痛苦,不顺意,但是你理解起来其实很轻松。 | |||
他说,'''【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 |||
这不用解释了吧,所以师父说不用担心的很清楚 | |||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 |||
这个应该也不用解说吧,如果你爱念的话,心就常常系着,起种种爱,無量色集生。你的内心会一直引生,会一直起那个念头。 | |||
'''【貪欲恚害覺,】''',贪瞋痴嘛。 | |||
'''【令其心减退,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 | |||
这个心可能就是正见的心,或是向以解脱的心,如果你这个样子,那么就是貪欲恚害覺。因为贪瞋痴,不只是只有贪而已,那当然你起瞋也是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 |||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减退,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 | |||
上面这个是一句,总之,如果你眼见色 失正念 起爱念,那么就永离于涅槃,你跟涅槃的路那就背道而驰。接下来: | |||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着。不取于诸爱,无量色即生,贪欲称溃绝,不能坏其心。】''' | |||
相反的,如果你做的上面是相反的,你见色不取色相心随正念,那就是不取贪染,不取诸爱,那么就不会有无量色集生。这个不取诸爱,就不会有无量色集生,这个是偈诵,貪欲恚害覺,就不能坏其心。 | |||
【'''小長養眾苦'''】,这个小就是少,就是不会那么强烈去长养众苦,然后会慢慢慢慢减低。 | |||
就会【'''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 |||
什么叫日種尊所說?这里应该是世尊所说,不过这个可以再查一下,师父没有特别注意去查,但是他应该是讲世尊的意思,因为日種尊,他应该是世尊的意思,这个日種 应该是世间的世界的世尊,应该是这样的,但你们有空可以去查一查,然后,離愛般涅槃。 | |||
一样,前面讲色,这是【'''若耳闻诸声,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鼻香舌甞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 | |||
这个偈诵很容易了解,因为它就是很白话,就是这样子讲。 | |||
'''【取相亦复然】''',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会取相取着的,就是同样的道理。 | |||
'''【其心生愛樂,繫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貪欲恚害覺,退滅壞其心,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槃。】''' | |||
一样,第一句是讲眼对色,接下来是讲其他的五根对五境,接下来这个就是讲五根对五境的一个问题。 | |||
接下来,'''【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眾苦隨損滅,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 |||
所以刚刚那个应该是世尊没错。 | |||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眾色, 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 而取愛念相。」】''' | |||
这 整个的偈诵讲到这里,应该大概了解它的内容是什么了吧? | |||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偈诵你能不能理解没关系,反正他就知道你在后面要讲什么。 | |||
前面【 '''善哉!善哉!摩羅迦 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 | |||
这一个是什么意思后面都解释了,那现在佛陀讲,【善哉!摩羅迦 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 那他这个是什么意思?谁要稍微做一点解释?看看这个,见以见为量这个跟后面有绝对关系的,不能说佛陀讲后面讲的跟前面没关系。因为我们这个标题叫做见以见为量,而且叫做修根要求,但是佛陀说修根要求,第一个就是要见以见为量。 | |||
(弟子的理解,就是,眼耳鼻舌对色声香味触,所以五根对五境,比如说眼对色的时候,他就会以这个为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那个量我理解,它是一个衡量的标准,因为眼睛也听不到声音,所以就是,根对境的时候,那么对于眼睛,它所衡量的标准,就是当你看到这个色的时候,你是否有这个贪染,就可以从这个衡量,耳朵就是以声音,为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弟子的理解是这样的),你 讲来讲去好像蒙对了一句,你讲来讲去,前面好像没有蒙,后来继续解析下去好像有蒙对了一句,蒙对了根本关键点,你刚刚讲了什么,师父说你蒙对了一句,再讲一次,(就是五根,它的衡量标准是,五根对应这个,五境的时候,每一个境它是否有沾染),第二个是什么,沾染,沾染,这样就对了他说见一见为 量,看到的就是看到,不要再加第二个东西下去,听到就是听到,不管它是好的是不好的很刺耳,小孩子在叫,听到的就是听到的,看到的就是一件衣服,你不是没看到,你是有看到的,所以我们的,不管是佛陀还是阿罗汉,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用的,不是没用,他是有闻到 有看到,但是看到就是仅止于看到顺意的不顺意的,不苦不乐的,你不要再加另外一个东西下去,加什么东西下去,沾染 贪嗔痴嘛,这个叫做见一见为量,这样知道吗,这个就是修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看你们能不能,平时的训练以见一见为量,看到了就看到了,大明明看到了,不错你今天来了,你今天剪头发了,今天衣服穿的不错,还是讲说很讨厌,衣服有够难看,就是六根对六境看到了,不错有来,这样就好了,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你是有意见的他看到你今天剪头发了,看到你今天,穿那个什么衣服乱七八糟的,以为自己很漂亮,这个叫做什么,不以见为量,看到了会加上其他的,贪嗔痴我见的一些观念在里面,那么现在我们要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看到的就是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就是第一步要求,这个智雷知道,智雷你是不是还要讲什么,(师父,那能理解就是说跟上午所说的, | (弟子的理解,就是,眼耳鼻舌对色声香味触,所以五根对五境,比如说眼对色的时候,他就会以这个为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那个量我理解,它是一个衡量的标准,因为眼睛也听不到声音,所以就是,根对境的时候,那么对于眼睛,它所衡量的标准,就是当你看到这个色的时候,你是否有这个贪染,就可以从这个衡量,耳朵就是以声音,为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弟子的理解是这样的),你 讲来讲去好像蒙对了一句,你讲来讲去,前面好像没有蒙,后来继续解析下去好像有蒙对了一句,蒙对了根本关键点,你刚刚讲了什么,师父说你蒙对了一句,再讲一次,(就是五根,它的衡量标准是,五根对应这个,五境的时候,每一个境它是否有沾染),第二个是什么,沾染,沾染,这样就对了他说见一见为 量,看到的就是看到,不要再加第二个东西下去,听到就是听到,不管它是好的是不好的很刺耳,小孩子在叫,听到的就是听到的,看到的就是一件衣服,你不是没看到,你是有看到的,所以我们的,不管是佛陀还是阿罗汉,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用的,不是没用,他是有闻到 有看到,但是看到就是仅止于看到顺意的不顺意的,不苦不乐的,你不要再加另外一个东西下去,加什么东西下去,沾染 贪嗔痴嘛,这个叫做见一见为量,这样知道吗,这个就是修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看你们能不能,平时的训练以见一见为量,看到了就看到了,大明明看到了,不错你今天来了,你今天剪头发了,今天衣服穿的不错,还是讲说很讨厌,衣服有够难看,就是六根对六境看到了,不错有来,这样就好了,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你是有意见的他看到你今天剪头发了,看到你今天,穿那个什么衣服乱七八糟的,以为自己很漂亮,这个叫做什么,不以见为量,看到了会加上其他的,贪嗔痴我见的一些观念在里面,那么现在我们要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看到的就是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就是第一步要求,这个智雷知道,智雷你是不是还要讲什么,(师父,那能理解就是说跟上午所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