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第5行: | 第5行: | ||
阿含经讲要-第109讲 | 阿含经讲要-第109讲 | ||
我们今天继续来看那个十二入处六六法门,十二入处六六法门是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谈到修行的一个根本重点,修行,不管你是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六六,也就是十二入处,就是六根对六境,这是我们修行的最根本。而且是这样子,众生很多,众生可以分成三界六道众生,那么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当然有很多众生他六根是不俱的,比如说其他众生有缺眼睛的,有缺耳朵的,有甚至五根都缺的 | 我们今天继续来看那个十二入处六六法门,十二入处六六法门是我们在《阿含经》里面谈到修行的一个根本重点,修行,不管你是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六六,也就是十二入处,就是六根对六境,这是我们修行的最根本。而且是这样子,众生很多,众生可以分成三界六道众生,那么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当然有很多众生他六根是不俱的,比如说其他众生有缺眼睛的,有缺耳朵的,有甚至五根都缺的 , 哪一些众生五根都缺?无色界众生 。 你说什么?草里虫,草里虫至少它还有色身的身根,只要物质的都有身根,那么包括色界众生都还有身根,但是色界众生的色根他比较微妙微细,我们一般看不到。那鬼道众生也有身根,但不一定有其他根,那无色界众生是连身根都没有,但是至少一根会有的。那么唯一具备完整六根的,而且功用很强的,就是人道众生,就是人,所以人六根完备,而且他的分别力比较强,比一般众生强很多。 | ||
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人道好修行,就是因为人道的六根完备,少数人你不要讲,少数人生下来说眼瞎了,眼根不行,那个不要讲,就是一般的都会有六根比较完备,所以他容易修行,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佛教常常讲六根对六境,讲十二入处,那么这一个经,这个经上个礼拜是不是看过?那我们稍微看一下。它说,什么叫做一切法,阿含经里面讲的一切法定义很清楚,他说认识与感受就是一切。 | 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人道好修行,就是因为人道的六根完备,少数人你不要讲,少数人生下来说眼瞎了,眼根不行,那个不要讲,就是一般的都会有六根比较完备,所以他容易修行,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佛教常常讲六根对六境,讲十二入处,那么这一个经,这个经上个礼拜是不是看过?那我们稍微看一下。它说,什么叫做一切法,阿含经里面讲的一切法定义很清楚,他说认识与感受就是一切。 | ||
第388行: | 第388行: | ||
这一个是什么意思后面都解释了,那现在佛陀讲,【善哉!摩羅迦 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 那他这个是什么意思?谁要稍微做一点解释?看看这个,见以见为量这个跟后面有绝对关系的,不能说佛陀讲后面讲的跟前面没关系。因为我们这个标题叫做见以见为量,而且叫做修根要求,但是佛陀说修根要求,第一个就是要见以见为量。 | 这一个是什么意思后面都解释了,那现在佛陀讲,【善哉!摩羅迦 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 以識為量。】 那他这个是什么意思?谁要稍微做一点解释?看看这个,见以见为量这个跟后面有绝对关系的,不能说佛陀讲后面讲的跟前面没关系。因为我们这个标题叫做见以见为量,而且叫做修根要求,但是佛陀说修根要求,第一个就是要见以见为量。 | ||
答:弟子的理解,五根对五境的时候,对每一个境它是否有沾染。 | |||
师父:沾染,这样就对了,他说'''见以见为量''',看到的就是看到,不要再加第二个东西下去。听到就是听到,不管它是好的是不好的很刺耳,小孩子在叫,听到的就是听到的。看到一件衣服,你不是没看到,你是有看到的。所以不管是佛陀还是阿罗汉,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用的,不是没用,他是有闻到、有看到,但是看到就是仅止于看到顺意的、不顺意的,不苦不乐的,你不要再加另外一个东西下去。加什么东西下去?沾染、贪嗔痴嘛,这个叫做见以见为量。这个就是修根的第一个要求,就看你们能不能平时的训练以见以见为量,看到了就看到了。你今天剪头发了,今天衣服穿的不错,还是说很讨厌,衣服有够难看,就是六根对六境看到了,这样就好了。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你是有意见的,他看到你今天剪头发了,看到你今天穿那个什么衣服乱七八糟的,以为自己很漂亮,这个叫做什么?不以见为量,看到了会加上其他的贪嗔痴我见的一些观念在里面。那么现在我们要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看到的就是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就是第一步要求。 | |||
问:那能理解跟上午所说的那个妄分别,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或是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有点像应作如是观的这个,他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不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一个妄想的一个分别? | |||
师父:对,当然我们没办法马上断,但至少你要有这样子的一个警觉跟要求,这个叫做见以见为量。那个还有【'''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就是第一步修根的要求。所以你们现在也知道说,那现在修根怎么要求?你不一定能够马上做到这样,但至少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我们是朝这个方向去做的。那么慢慢训练,久了之后就好一点就会好一点。而且师父刚刚讲了一大堆,就是说如果你这样子做,你这样子训练,事实上是在训练你的觉照力以及自制力。因为第一个,你如果你没有见为见为量,就是你到底有没有看到,你真的搞不清楚,这个就是没有觉照力。但是你看到了, 会加上贪嗔痴的干扰在里面,然后就会无限的去遐想,不喜欢的、喜欢的,这样子,那就是没有觉照力,没有自制力。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样子的时候,在刚开始要发展出后面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的时候,就先把它掐住在这里,后面的东西就不会产生了,这个就是我们那个自制力的训练跟表现。那么你们现在就是说,师父这样讲你知道了,在你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依这个方向去觉照去训练。 | |||
再来,因为你平时要这样训练,师父也知道不容易,所以会有很多辅助的一些训练跟要求,比如不断的听经闻法,因为不断听经闻法,这个种子才会熏习才会训练。我跟你讲,这个熏习的听经闻法,不要小看它的力量,比如说你今天来听师父讲课,觉得很有道理,听听听,现在很有道理慢慢知识上,已经建立了一点正见出来了,结果你因为有事情,搬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么由于工作很忙,你也没有办法在网络上继续听课,然后你也没有听其他师父讲课,都没有,你就开始忙你的事情了。然后你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很多人,会灌输你世间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我说莫名其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莫名其妙。比如说会告诉你,你这个人要赚钱,第一个要自大,要有自我信心,你要认为自己很厉害,让大家知道你很厉害,这样你才能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就会一直灌输你这些很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师父现在教你的东西,会慢慢慢慢被这些其他东西熏习的给淹没了,到最后你的观念就会随着那些去跑,那么为了要保证你不会这样子,那第一个你要不断的听经闻法,因为这个熏习力才会强。 | |||
我跟你讲,在唯识学里面,唯识讲种子熏习有情境的,什么情境呢,你在网络上听课,跟你现场听课那是不一样的,因为网络上跟这里的情境是完全不同。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到寺院里面心已经清凉了一半?你在网络上上课不是不行也可以,但是那是不得已,因为你在网络上上课的时候呢,你只看到师父跟前面的一点点。你的情境是家里,所以第一个你不会那么专心,你会分心,第二个,给你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在唯识里面讲的都是一种熏习,叫名言熏习,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 |||
很多人都知道,打坐的人,你自己在家里打坐,以及你来寺院里面打坐,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情境创造出来的,寺院是让你能够有殷重心、尊重感、摄受力,尤其是同参道友,师父,整个寺院的情境,那是让你系心作用的。但是你在家里打坐的情境是完全不一样,你是容易放松,容易懈怠不容易坚持,所以这种熏习的情境就不一样。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师父一直不断的强调,在卡加利的同学,你要是能力因缘可以,尽量过来听经,那是给你的熏习,是比你在家里是强好几倍的,这是种子的熏习强弱。你回去家里之后,还是要不断的听经闻法,你不要说我知道,听经闻法不是说我知道或我听过,而是说不断的熏习,这是其中一个。 | |||
另外,在日常生活里面,你就要不断的做这种以見以見為量的训练,还有,为了怕你懈怠,你必须要有宗教行为的训练,因为宗教行为的训练是有强迫性的规定性的,常恒性的,什么叫做宗教行为的训练呢?宗教行为包括很多,比如说做早课或在家里,诵经拜佛礼佛,哪怕持咒,其实都是同样的一种宗教行为的训练。因为这种是有规范有固定的,可以让你养成习惯的,其实这个多多少少都有熏习训练的作用,这几个都要做,再加上如果你能打坐那当然是更好。那这些 长久的熏习,你的知见观念就会越来越强,不会说,哪一天碰到什么情境的时候反应不过来,或不知道怎么反应。相对来讲,我说相对不是说绝对,尤其是杂阿含,不大强调宗教行为,也不大强调宗教仪式,大乘经相对来讲相对不是说绝对,比较重更多的宗教行为跟宗教仪式,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关键跟差别。 | |||
我们要了 解 一件事情 ,就是 说 , 阿含经事实上 , 他是相 对 来讲理性 , 而且 他 很多 是 佛陀 的 出家弟子 ,所以 相 对 来讲他很理性 的 。 那 佛陀 的这 些出家弟子 , 相对来讲根机 是 很高 的,所以 对于宗教行为跟宗教仪式 , 可能 对 他们 来讲, 影响 没有 那 么 大 ,这是第 一 个 。大乘经典 , 由于他普渡一切众生 ,这 普渡 一 切众生里面 就是 很多根机 不是 那么 好的 人 ,所以他 必须 要 由宗教行 为 跟宗教仪式 , 来摄受 这 些 根 机不 是 那么好 的 人。所 以 相对 来讲 会 有 更多 的 宗教行 为 跟仪轨 在里面 。 | |||
那 | 那 么 , 既然 是这个样子, 那你 对 于 这 些宗教行为 跟 仪轨 , 你 要怎么一个 正确 的 持平 的 去看待? 因为 现在对宗教仪式跟宗教仪轨还 有 宗教行 为, 很多都 有 错误 的看 法 , 都 会 成为两种极端。第 一 种极端 是 认 为不 必 要,因为 根机很高 , 所以 不 必 要 ;另外 一 种 ,那 又是另外 一 种极端 , 把宗 教 行 为, 宗教仪轨宗教仪式 , 无限 的 扩大它 的 效用 , 所以 这就 是两种极端。 | ||
那么 我 们应该怎 么 正确 的 去看待 呢 ? 第一个, 中道而行。我们 第 一 个 要认清楚 , 不管 你 理性还 不 理性,我们根机 都 没 那 么高 , 我们 都是 初学者 , 我们都 是 大乘佛教要普度 的那一种,一 般 的 很初期 的 众生 , 所 以或 多或少 我 们都需 要有宗教 仪轨跟 宗教行为 。 宗教 仪式才可以安 定 我们 的 心 , 这 是 第一个。 | |||
第二个 ,宗教 仪轨 ,宗教行为 宗教这些东西可以栽培信念 , 但 是 不要无限 的 去扩大 它 的 效用。 因为 它 是 辅助 , 我们最终根本要修行 的 根本还是戒定慧 , 不要把宗教仪轨 的 效 用 提升无限扩大到超越了戒定慧 , 认为我 这样做 一做 , 烦恼就罪灭河沙 , 不 要 有 这 样子一种错误 的观念,到 最后 ,不 听 经 不 闻法 ,不 修戒定慧 , 只做 宗教仪 轨而已 , 那问题就会很 大 了。那就 是 本末倒置 , 所以 我们要 正确的去看待它。 | |||
某某 , 你 很 用功 ,宗教行为 做得不错 , 值得赞叹 , 但 是, 你最近几年来,听阿含 经 听 一 听 , 做 宗教行为 是 不是更 明白更了解它 的 意义 在 哪 里, 会更清楚吗? 跟 以前做 的 可能观念上就 不 大 一 样。 所以 同样 是 礼佛拜 佛,很多 人来寺院礼而拜佛就 是 求佛保佑 ,但是 你知道佛 教的戒定慧, 以及师父刚才讲 的 那些道理之 后, 你礼佛拜佛会有另外 不 同的想 法 跟思维还有提升在里面。 | |||
问 : 师父,那个觉以觉为量,这个觉是觉知的意思吗? | |||
师父:觉知到。(问:那个識 以識為量的呢?) 这个 识可以说 是 意识认识到 ,就是 认识到。见以见为量,看到,所以我们常讲 的 见闻觉知;知就 是 识 , 这 是 统括我们一般 的 认识 , 所以一般 就是 说 , 你见识到了看到了就 这 样 , 不要再加其他 的 贪瞋痴的在里面。 | |||
问:量在这 里面是 表达一 个就 够 了, 够 的意思, 见以见为量 , 就 是 你 看 到 就 够了 , 不要再往 深 里去想? | |||
师父:对, 看 到 就是到这 里 , 看 到 知道 , 顺意不顺意、可乐可爱 , 就 是这 样 就 好了 , 不要再加 后 面 的 贪瞋痴进去了 ,就是到这 里为止。 | |||
问:我就想再问一下 , 这一句说 , 【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 , 它这个亦非两中间 , 是要强调 什么 吗 , 它是要强调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是提醒一些 什么 | |||
师父:说实在这个偈诵不容易真正 的 一字一句去理解 , 但是问题是 , 你如果从 后 面 这 些 , 你大概可能知道它是在指 什么,那 你可以回去研究研究,再找师父来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 那 这 个 【是则为苦边】 ,这个 应该很容易理解 , 【若汝非於彼 , 彼亦復非此】 ,这 个可以去稍微了解一下。 | |||
'''2 、一 一住''' | |||
'''爾時 , 尊者鹿紐(Migajāla)來詣佛 所, 稽首禮足 ,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如 世尊 說 ,有 第二住, 有一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 一一 住?」佛告鹿 紐:「若眼識、色 , 可愛、樂、念、可意 , 長養於 欲;彼比丘見已 , 喜樂、讚歎、繫著 住, 愛樂、讚 歎、繫著 住 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 , 深樂已貪 愛 , 貪愛已阨礙(繫縛)。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 是名第二 住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 有 如 是 像類比丘,正使 空 閑獨處 , 猶名第二住。所 以者何?愛 喜 不斷不滅故 , 愛欲不斷、不知者 , 諸 佛如來說第二住。''' | |||
'''第二住: sadutiya-vihārī (共 住);''' | |||
'''一一住: eka-vihārī( 獨住)''' | |||
'''「若有 比 丘 , 於可愛、樂、念、可意 , 長養於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 不繫著住 ,不 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已 , 不歡喜 ,不 歡喜故不深樂 , 不深樂故不貪 愛 ,不 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深樂、貪 愛、阨礙者, 是 名為一一住。耳、鼻、舌、 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 是 像類比丘 , 正使處於高樓重閣 , 猶是一一住者。所以 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 , 貪愛已盡、已 知 者,諸 佛如 來說名一一 住 。」(雜309)''' | |||
'''【爾時 , 尊者鹿紐(Migajāla)來詣 佛 所 , 】''' | |||
Migajāla , 鹿牛,Miga就是鹿的意思,jāla其实是 网, 抓鱼的或是抓蝴蝶 的 那个网 , 鹿紐就 是 鹿网 , 但 是 它这个网字 , 有点像栏杆 的 意思。它 是 什么意思呢 , 它其实就 是 说一个地方把它围起来 , 然后里面关鹿 。那这个人为什 么 叫鹿紐呢?很多时候古代都是用他的工作或说他的 地 区来叫他的名字 ,但 事实上他 是 这样叫可能不知道。但是经典上后 来 所知道就是说 , 这个 人 他可能就是这个工作 , 所以你看阿含经里面 是 很多这一类的工作 , 比如说 什么 刀尸聚落 , 剃头 的, 磨刀 的 ,都 是 这样子叫法 , 我们要知道这么 一 回事。 | |||
他说:【'''尊者鹿紐(Migajāla)來詣佛所 , 稽首禮足 , 退坐一面 , 白佛言:「世尊! 如 世尊說, 有 第二住 , 有一 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 | |||
说实在 , 古代的祖师他要翻译真的也 是不 太容易去翻 ,但是他 已经尽他的能力去翻了 , 翻了之后 , 如果你不去查 其 他资料(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 |||
你看 , 什么叫一一住?一一住,可能依个 一个 住在一起, 他 的住可能是坐在一起 , 比如说坐车 , 一边 有 两个位置 你 们两个坐 在 一起,叫做一一住 ,我 们等一下看他是什么意思 , 还有第二 住, 第二 住是 什么东西。 | |||
【'''彼云何第二住?云何 一一 住?」佛告鹿 紐:「若眼識、色 , 可愛、樂、念、可意 , 長養於 欲;彼比丘見已 , 喜樂、讚歎、繫著 住, 愛樂、讚 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 愛 , 貪愛已阨礙(繫縛)。】''' | |||
阨礙就是繫縛的意思。 | |||
然后,'''【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 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 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 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 佛如來說第二住。】''' | |||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住叫做sadutiya-vihārī (共住),vihārī 就是住,你们看后面这个vihārī是住,动词。那你们想到一个叫什么,Vihara,Vihara是什么?精舍是住的地方是名词,所以名词是住的地方,叫做Vihara,那这个vihārī是动词是住。然后它这个Satudhya有二第二的意思,但它也可以有共的意思,意思就是一起,有共的意思。 | |||
然后 什么叫一一住?eka-vihārī( 獨住),Eka,独一的,看到这个Eka,想到什么?有没有一个字,你们常常会想到念到看到独觉,Pratyeka,独一独一,Pratyeka就是独觉,独一,这个叫做Eka vihārī,叫做独住,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尊者白佛言: | |||
'''【「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 有一一住。】''' | |||
世尊说有共住,然后有独住,什么叫做共住,什么叫做独住?佛告鹿 紐:如果你看到东西它是可爱可乐的,而且长养于欲,可爱可乐,然后系著、执着,然后产生种种的这种爱系,这个就叫做共住。那为什么叫做共住呢?跟刚刚那个一样,有第二(步)的想法,跟烦恼贪嗔痴相应的,这个叫做共住,然后佛陀又讲了一句:【鹿紐! 有如是像類比丘,】如果是这一类,就算是在空闲处,犹名第二住。 | |||
'''【所 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 佛如來說第二住。】''' | |||
他说第一类,你看到东西染着不舍,并不是见以见为量,它已经增加后面的(贪嗔痴),所以有第二个东西进来了,这个叫做一起共住,或叫做第二住。那么什么叫做独住,或是一住或是独住?就刚刚讲的,见以见为量就叫做独住。 | |||
第二句他又说,还有一种人他是喜欢在空闲处独处,就是有一种人喜欢常常去外面东看西看,然后产生染著,当然这个也是共住。另外一种,属于现在的宅男宅女型的,所以独住,就是说自己不喜欢太多party,喜欢比较清净。但是有时候会走入另一种极端,他就是孤僻,不想跟人家在一起。你独处没问题,但是他关键点说,你独处的时候,爱欲不断不灭,而且不知道诸佛如来说,也是第二住。 | |||
因为宅男宅女他空闲的时候,他不是在想佛法,他在干什么?他可能在看电影,可能在上网,可能在搞东搞西的,那还是爱念不舍啊。所以我们话讲回来,那你说师父,那到底是要嘈杂的还是要比较空闲一点?是这样子的,他的重点在于你能不能见以见为量,你能不能不要有第二住,关键点在于那个地方。但是对一般人来讲,师父说过,还是避免太嘈杂的环境,因为一般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还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会好一点。但是也必须 意识到,不要变成自己喜欢在空闲处住,这样子的话,如果你不是跟佛法的正知正见相应的还是有问题。因为现在有一些人尤其是居士们修行,或是出家也是一样,他虽然不喜欢嘈杂,但是他很孤僻,就是喜欢自己独处,美其言叫做闭关。 | |||
师父讲个师父亲自见过的笑话,以前我碰到一个同参道友,问他说尊者,你现在哪里?他说我在哪里哪里,台湾的阳明山上闭关住茅棚。哇 !我说闭关住茅棚,听起来这是多有修行。他说师兄有空来坐一坐看一看,你茅棚我也没什么好去的,他说没关系来走一走,虽然叫茅棚也还可以。我去到那边一看,哇!这个叫茅棚,这个叫别墅都还嫌太 小 ,但是美其名都叫茅棚,那么舒适豪华的地方。可能他家境本来就不错,所以就用一个别墅当茅棚,而且他孤僻,也不像跟人家往来,但是这个不等于叫做有修行。所以大家要了解,嘈杂的环境对于修行不利,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变成孤僻,这样子对修行也是会有影响的。 | |||
最好的方式就是,没有必要的应酬不要去,但是修行的地方,跟同参道友要常常相处,互相勉励,因为这个你才能学到东西。佛陀本来也是头陀行的,他自己一个人,但是在他证悟成佛之后,建立僧团,佛陀都希望修行人住僧团,不希望你自己偷偷到处乱跑。所以大迦叶是属于独觉的头陀根性的,其实佛陀也告诉他说,你 尽可能初一十五都要回来僧团,虽然对大迦叶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佛陀是说,你这样子的话,也可以帮这些师兄弟,也可以度这些师兄弟,那大家住僧团,也可以共进共勉,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