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7:修订间差异

添加741字节 、​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63行: 第63行:


'''爾時,尊者羅睺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
'''爾時,尊者羅睺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
著使? '''
''' 著使?'''


'''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
'''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 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 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 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 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雜465)'''
'''「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 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 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雜465)'''
第85行: 第83行:
 地界,地水火空的地,那他现在指的不是外面这个地,他是指我们这个身的地水火空这个身的比较硬的部分。
 地界,地水火空的地,那他现在指的不是外面这个地,他是指我们这个身的地水火空这个身的比较硬的部分。


'''【于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于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
第95行: 第93行:
 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地水火风空是比较属于物质的,识是精神的,所以如果是五蕴来讲的话,叫做色、受、想、行、识。其实五蕴里面的色,就是等于这里讲的地水火风,包括空也是,就是属于色法的部分。那么五蕴里面的,受、想、行、识,其实是被这里的识给整个统称统合起来,所以你了解五蕴无我的那个经典,你对于这个六界无我的经典,应该也很容易认识。那么他这里说:
 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地水火风空是比较属于物质的,识是精神的,所以如果是五蕴来讲的话,叫做色、受、想、行、识。其实五蕴里面的色,就是等于这里讲的地水火风,包括空也是,就是属于色法的部分。那么五蕴里面的,受、想、行、识,其实是被这里的识给整个统称统合起来,所以你了解五蕴无我的那个经典,你对于这个六界无我的经典,应该也很容易认识。那么他这里说:


'''【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若內、 若外,其实若内 若外,若粗若细 】'''
'''【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 若细 】'''


 师父 这个 以前曾经讲过 ,如果以物质来讲的话,如果是指这个身体的内地界,或内地水火风 ,如果以这个身体的内地界, 内地水火风,其实它 就是 指什么,如果以这个身体来讲, 内地水火风 当然你也可以说,包括内脏什么这些都可以算 但是实际上 ,如果是内的话是指六根,外的物质是指六境,当然六境中法不是物质的,但是色身香味触,它是属于物质的,所以它就是内外。所以当他在讲六根六境的时候,他在讲内色、外色什么,然后内六入 、外六处,都是指这样子的,然后他有讲,若粗若细。
  其实,【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这个 师父以前曾经讲过,如果以这个身体的内地界 来讲 ,就是内地水火风 当然你也可以说,包括内脏什么这些都可以算 但是实际上,如果是内的话是指六根,外的物质是指六境,当然六境中法不是物质的,但是色身香味触,它是属于物质的,所以它就是内 外。所以当他在讲六根六境的时候,他在讲内色、外色什么,然后内六入 、外六处,都是指这样子的,然后他有讲,若粗若 细。那在阿毗达磨里面,如果以六根来讲,粗的话就叫做肉团根,细的话就叫做净色根,所以它有内外粗 细。


那在阿毗达磨里面就会说 粗的话 如果以六根来讲,粗的话就叫做肉团根,细的话就叫做什么,净色根,所以它有内外粗细 ,然后若好若丑,那这个好丑就不用讲了,就六根的好与丑,就有这样的种种 然后他说,这些种种,彼一切,不管是粗细内外一切非我 ,这样了解 ,不異我、不相在 这个就是早上 所讲的,要么 就是 地是我,要么地不是我,如果地不是我的话,那是地大还是我大 就是, 地就是 那么,地非我,那是我大还是地大 那当然水火风空 都有同样的,那么这整个讲起来,就 叫做什么, 我们常讲五蕴无我,这个地方就叫做 什么, 六界无我 ,若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 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 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他说如果你能在地水火风空识上 离去我,断除我爱,那么你就能够 正慢无间等, 正慢无间等,这个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 其实以前应该是讲过, 讲过正慢 无间等什么意思 ,这一句,正慢无间 什么 意思, 我先问你们,无间等是什么意思,你刚才讲什么, 现观 对不对,无间等有现 的意思 现观,那么在阿毗达磨里面,他把现观解释为定中作观,要 的那一刹那叫做现观 但是这个地方 呢, 翻成现观有点怪怪的,他说正慢无间等就是现观正慢,那个正慢就是微细的我,就是我慢,最微细的我,那这样子会有点怪怪的,还有其他答案吗 一般无间等,普遍上来讲是翻成现观没错,但是师父也曾经说,这个无间等又有另外一个字,我们中文 也是翻成无间等,而且两个的巴利文看似一样,但是事实上分析起来,它是不一样的字 另外一个现观是什么意思 ,那个恩曼有查到吗,靖仁你说什么, 止息 断除的意思,止息 断除, 两个字一模一样,阿 撒玛雅,一个是阿 撒玛雅,撒玛雅是看,阿 撒玛雅是直接,直接看就是现观 但他那另外一个也是阿 撒玛雅,但是 ,他是阿 比撒玛,加雅,他是阿比 撒玛雅,这个时候有止息断除的意思,所以这个字应该是翻成止息,叫做止息正慢,意思就是断除最微细的我执 但是它两个字都是阿 撒玛雅,所以古德都把它 翻成无间等,都 翻成无间等,所以就会有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 ,会产生一个这样问题,因此 所以现在的研究呢,好处就是说,我们发现现在有相应的巴利圣典,所以有些东西一对照就清楚明白,所以有不同的版本最好 我们现在,杂阿含经也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不完全,所以有时候呢, 如果 我们 一般 看的杂阿含经的这个译本 如果不清楚,你去看另外一本,说不定就看得出来 它是讲什么 但是如果都不行的话, 那还 现在有巴利圣典对一下,有些地方就很清楚,可以知道巴利文这边讲什么,但是有时候 ,连巴利文在讲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麻烦,而且有一个好处就是说,有时候巴利文他们本身 不清楚的时候,比对一下中文,中文反而很清楚,所以这个就是不同版本的比对,可以了解他经文本来的意思 因为传承了两千年,然后分到不同部派,而且不同人的翻译,多多少少一定会有些漏失缺漏,或翻译上面的准确度,各方面的问题 ,所以这个叫做正慢,究竟苦边,( 那这个无见等在翻译成现观的时候, 应该是指的 现观 成就,是 不是, 现观 取得 成就 ,现观 怎么样, 现观的,现观不 定中作观吗 定中作 是观成 的意思 ,是吧, 大概一般都 以成就来谈 观就是 诸法实相断烦恼 这个当下叫做现观 那就 对,那 这个意义上讲,他跟断 除有 点相似了 是吧 对对对,但 他不 重点不在断除 他是 观的 意思 他的重点不在断除,对,但是说 是观 成了的意思 对,他是 就是看 的意思 已经看到了,他 重在看到 实相, 而不 重在 断除, 对,因为 观的 话,有可能观 有可能 不成 是啊 ,那就 说应该 是观 看到实相了 ,是 是是 现观的根本定义是 一定 观到实相 当下 那观 实相当下 一个 是见诸法实相 但是见诸法实相当下 另外 个意义就是断除烦恼 ,所以 阿毗达磨里面 把定中作观还没观成 时候当成现观 边, 边, 当成现观 边,所以你 入定作观 那个叫做现观 边, 就了 当下就叫做现观 但是他重在现观 不是 重在断除烦恼 当然另外 面讲回来,他是断除烦恼 那么究竟苦边 ,这个 师父也讲过好几次 苦边 究竟苦边 什么意思,对 到苦的尽头 所以上次 人问师父说 经典,讲一讲说 相与苦边,相与苦边 ,一 般会理解什么 到苦那边去了 这边 乐那边 苦,所以你怎 修一修 反而从这边到苦的那一边 不是 他的边 边际 相与苦边就是说,到了苦 尽头 所以你们要记得 阿含经里面讲苦边都 是指 苦的尽头 所以 他就 讲究竟苦边就是什么 已经到了苦的尽头了 到了苦的尽头就表示什么 苦已经结束了 这个就是这一个经 无我的一个意义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说我们谈六界 有这样的一个理解跟看法 ,有 没有什么问题 可以吗 这个经比较稍微容易读一点 因为你们一百 集了 如果你 这边 从以前听到现在 其实很 名相 你应该都清清楚楚 因为有些东西讲过好几次 有没有没问题吧 可以没问题 我们再来看 下,你有什么问题 (他这个我慢繫著使 这个使 啥意思) ,是 什么意思 其实使是烦恼的意思,我慢繫著使 这几个字都是 样的 我慢只是 较微细的我执 ,是 一种烦恼 繫著使 有没有看到,系著 什么 也是烦恼 使也 什么 烦恼,烦恼有很多种 结、漏、使、系、缚都是指烦恼的意思,这样 了解吗,(师父 这个问题就 是, 正慢无间等,他前面都用的我慢,为什么再用个正慢,不继续用我慢),因为他的正慢就叫做我慢,他的慢就是指我慢,我以为我慢),他同样一个东西,他的正慢指的就是我慢,这样可以吗,谢谢师父,再来,可以 ,四、眾生常與 俱 1、物以類聚, ,937,00:29:42,310 --> 00:29:43,270, 这个是第四,六界无我,我看一下,三、六界,六界觉苦,六界无我,接下来第四,众生常以界惧,这个都是阿含经里面的,第一个、物以类聚,所以你就会知道说,眾生常與界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物以类聚的意思,那你看它物以类聚,来念一下,你慢慢念,乡音不要太重,这一下给不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讲到这里,这个经典 ,经文其实很简单,它就叫物以类聚,所以叫做什么,众生常與界俱,然后他说,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與界俱,这个界 就是类,刚刚不是说界 有种类的意思吗,他意思就是众生常與界俱,意思就是说,众生常常以同类的聚在一起,这叫做物以类聚,那么众生常與界俱,与界 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以不善界 聚,如果你起了不善心,你就会常常跟不善的种类相聚在一起,那么你起善心时,就会以善聚,起鄙心 时,鄙就是卑鄙下劣的意思,还是指不善的意思,就会跟鄙界 聚,善心时以善界 聚,那么接下来,佛陀用一个比较具体简单的方法来告诉大家,他说,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尊者憍陳如是谁,阿诺憍陳如,五大比丘之一,那他的阶段很高,因为他是佛陀开悟不久,就跟着佛陀出家了,阿诺憍陳如还在,他的阶段是比舍利弗、目健连还高的,所以你看 ,他说阿诺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所以这些上座出家那么久的,大部分都是跟出家很久的,这样聚在一起,接下来他说什么,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尊者 大迦葉 是头陀行,苦行,而且是什么样,独觉根性的,大迦葉 曾经说,如果佛不出世,他照样可以解脱开悟,那佛不出世,他解脱开悟,他就是什么,他就是独觉,但是他不是佛,他是属于辟支佛,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属于辟支佛,还是开悟了,还是解脱一切烦恼了,这样了解,但是他是属于头陀苦修的,那这里就说,头陀苦修会聚在一起,还有舍利弗,跟在舍利弗身边的,喜欢跟舍利弗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属于什么,智慧辩才很高的,这其实很自然,很自然的,你要是这些很喜欢谈教理,很喜欢研究经教的,他不大会跟 大迦葉 聚在一起,因为 大迦葉 ,不是 大迦葉 不懂教理,一定懂的,只是 大迦葉 的特性,并不是在分辨教理,他重在于打坐,头陀苦行,这很正常的,跟那个舍利弗在一起的,你一定有办法跟他谈论,不然每次他在那边讲,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你也没有那种思维,没有很深细的去分辨,久了就觉得无味,这就叫做相应,那这种相应拿到现在来讲,你们这个看起来没什么,这个就是这样,你拿到现在来讲,其实现实状况也是这样子,现实状况什么样子,物与类聚就是这样子,你看,当然物与类聚,这个地方讲到物与类聚,这时候是讲一个,人类或是动物本能,这种动物的本能,其实你也不需要去分辨他好还是坏,他本来就会这个样子,只是中间有一个重点,你可以物与类聚,但是不可以以物与类聚之后排他,互相批评互相鄙视 ,这样就不好了,比如说我们喜欢听教理的聚在一起,然后去批评比较不喜欢听教理的,那这样就不好,有些喜欢什么,做宗教仪式的,或喜欢求保佑的,那么聚在一起,就会去批评说,那些人都不修行,一天到晚只会耍嘴皮子,只会做研究都不修行,这样就会造成 佛教的分裂,其实在佛教里面,在经典上记载,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个地方,佛陀只是告诉我们说,物与类聚这样子而已,物与类聚就是一种相应,只是说不要以聚之后来去排他,事实上,在现实的状况里面也都是这样子,你看 如果你们有,比较多一点的兄弟姊妹,比如说有五六个,六七个兄弟姊妹,都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你们会不会觉得兄弟姊妹间,也有谁跟谁比较好,也是会嘛,那么兄弟姊妹间,有的比较融洽,就是说就算是,谁跟谁比较好,但是他不会去排斥其他的兄弟姊妹,那这就是好现象,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些谁跟谁比较好,就会去排斥其他的兄弟姊妹,然后就会闹得水火不容,这个就是要注意的地方,那当然 ,话讲到回来,你之所以会排斥,还是什么问题,还是我执太强的问题啊,还是我执太强的问题啊,兄弟姊妹五六个都会分成两三派,两三个小群体,所有的都是这个样子,以前当兵,当兵里面还是会有谁跟谁,哪一个跟哪一个,哪一个长官比较好,哪几个同乡的聚在一起,也会这个样子,以前师父读ESL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很多人,你们来这边读过ESL吗,没有,那你们太厉害了,你们来都可以直接读书,都不用上夜校,师父以前读ESL的时候,那有一个很明显的,我现在不是说,哪一个民族好坏,韩国人特别喜欢跟韩国人聚在一起,因为他们ESL里面,比如说有十五六个,里面可能有七八个是韩国人,然后这七八个韩国人一下课就是聚在一起,然后在那边,在那边听听通通,都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听听通通讲韩语,老师很不通,老师一直跟他讲说,你们不要本国人聚在一起,然后去讲本国语言,你要多跟其他的聚在一起,因为你跟其他聚在一起,他跟我在一起,他不会去讲韩语,因为我也听不懂,我也不可能跟他讲那个国语,他也听不懂,所以你就得讲英文,但是他们就是喜欢聚在一起,韩国人就是喜欢聚在一起,一群,都是这样,然后他也不大会去结交其他国家的,这就是什么,特质跟特性,所以师父话讲到这里,意思就是说,这个都是自然,比如说你们来这边,从一个小的团体,比如说中道来讲的话,你们大家来到这边,一定会有谁跟谁比较相应的,而且会有什么,大陆来的 台湾来的 香港来的,哪里来的,然后会有家乡话,比如说香港来的他喜欢讲广东话,讲广东话可能跟谁,讲广东话起来就比较有熟悉感,因为沟通没问题,那这很自然而现,正常的问题,比如说北京,他可能 ,这家乡比较熟悉,可能会常常聚在一起,那也其实也没什么,这个在我们人类的特质里面都是这个样子,只是要记得,有这样的相应的人没问题,但是你要把这个团体,跟其他的不同的小团体去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以法为作为指导跟修行,所以师父不会去排斥说,谁跟谁比较好,就认为他不要这样子,不会 这没关系,但是要把这个,当成是一个修行的一个条件,因为同参道有 会互相鼓励,而不要把它转成,怎么样,是成为一种团体跟团体之间的一种排斥,这样就好,进一步来讲,你们为什么会来听经,跟师父的某些想法理念思维相近,所以你们会来听经,那这就很正常,所以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正常的状况,今天如果很多人来,但是以前包括,现在跟未来都会有,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一定会有一些人,是来师父这边求什么,求保佑 求神通,尤其会希望师父求加持的,我碰过,过来来试探师父有没有神通,不是一次两次而已,常常会有的,有一些比较挑拨性的,他会抱着我来试看你多行,你到底有没有能耐,有没有神通,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各种方式来试探,你到底有没有神通,一旦我发现的时候,我就说你不用试了,也不用来考验,我没有神通,我直接跟你讲,所以你也不用要不要试,我就是没神通,而且我也不会故弄玄虚,有跟你说没有,我没有就是没有,所以你要是来听经我欢迎,你要求有没有神通,那下次其实不必来了,浪费你的时间,有些是来求神通的,那有些呢,更有趣的是,他没有挑拨,他就直接认定师父有神通,就是直接来师父,你能不能跟我做什么,跟我怎么样,跟什么什么的,那你说,我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会觉得他不够虔诚,所以师父不帮他,我就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你叫我编我也编不出来,那师父能够,那你说那师父你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讲经说法给大家听,然后大家了解正法,然后依著正法去修行,这个是师父,那你看,你们为什么愿意来到这边,坐在这边,有些,像净月,已经听了好几年了,为什么愿意坐在这里,其实物以类聚、相应,师父讲的东西,跟我的很多人生观理念是相合的,所以我愿意这样去学,这样去做,不然有些如果一求神通,这师父没神通,这师父也没有四禅八定,人家都佛 佛再世,人家都是佛佛转世再来的,你这个都什么都不是,也没有什么转,我也没有什么转不转,那这样就不用,很多人是这样子,那不用也没办法,所以这个就是 物与类聚的相应,物与类聚的相应,( 因为那个最后一句,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不知道这句,这个胜心可以解释为),你看,前面就是说,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这个可以理解,什么是胜心,超胜的,殊圣的,可以是说,超胜的解脱之心,那你有解脱之心,就会跟什么,解脱的境界相应,这样了解,这个叫做胜心,因为前面都是世俗,这个善不善都是世俗,鄙跟不鄙也是世俗的,这后面的胜心就是超胜,可能就是发解脱之心,谢谢师父,其实这个地方蛮重要,你不发解脱之心,你是不会解脱的,你要是没有解脱心,就算你听到四圣谛十二因缘,你不发解脱心,你还是不会解脱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种心 心意,你只是道理上理解而已,胜心就是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今天我们到这来,听经闻法,不断的如理思维,我们也是趋向于,这个胜心跟胜心相应,你如果抱着这个学大乘,或是说学解脱法的心,发这个心,可以就叫做胜心,这不是一般的善不善而已,再来下面一个,继续,其实这个字变得比较小一点,这个中间看得到吗,静修你这样看得到吗,等一下,这个经是刚刚那个经延续下来的,它不是另外一个经,因为他的佛弟子还没讲完,这些都是佛弟子,【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 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最后一句,当善分别种种诸界,就是说,虽然说我们常常,会有跟某些类 根相应的,但是我们还是怎么样,要择善,要跟好的在一起,不然容易受影响,这里面会有一些观念,会有一些常识,二十億耳,那个书里面,二十億耳是什么,二十億耳师父讲过,就是他修著修著,他就觉得我挺精进的,我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他就是没日没夜的修,后来他就想,他说那我家也挺有钱的,我会当富二代,然后我就修那个天乘好了,后来 佛陀通过神通知道他的想法,就把那二十億耳叫到跟前,就问他,说你是不是会弹琴,他说我是会弹琴,他说你要让琴声音好听,那个琴弦你调得很紧能好听吗,不好听,调得很松能好听吗,不好听,那你调得怎么样好听,就不紧不松就好听,后来二十億耳听了以后,他就明白那个佛陀给他说法的意义,然后他就 证了初果,因为二十億耳 ,怎么样,勇猛精进,他就是太过,一开始太过勇猛精进,结果太过疲乏,然后短期间内,就要达到很大的成就,一发现根本没有办法,这样的时候,他就退缩了,那佛陀就用调琴的(道理)跟他讲,你调得太紧太松其实都没有帮助,你要适当适中的精进,所以他就被当成是精进第一,【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其实这个陀驃他是做什么的,他是被佛陀任命内务总理大乘,什么叫内务总理大乘,听起来很伟大,但实际上就是发一些锅碗瓢盆卧具 什么,其实是那个时候就是说,有新的比丘来,大家来了对不对,或有从其他地方来,但是他来之后没有睡觉的地方,有一些物件缺失了,包括什么锅可能破掉了,什么东西,那这个陀驃就是负责安排,你睡哪里你住哪里,你睡哪个地方,那个小茅棚没人住,现在刚好你来了你去住那边,那你缺个牙刷毛巾什么这些,就是发的发给你的,这个叫做内务总理大乘,所以他说什么,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提供他们生活资具的,还有一个众多比丘经行皆是通达律行的 優波離尊者,他最有名的是什么,律,结集律,優波離,尊者结集律,所以他叫做通达,你看通达律行,就是说他对于佛陀制律 ,怎么制,为什么这样子,那么很多不懂的时候来问他,他懂他会解说,这个叫做通达律,下面还有一个羅睺羅,是持律,那这个 富樓那也是很有名,富樓那尊者皆是辩才善说法者,富樓那,有没有印象,静月,富樓那,有印象吗,(弟子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就是有一个民风非常彪悍,就是不好的那种地方,佛问有哪位弟子愿意过去),富樓那尊者,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家乡是在印度的西边靠海,就像温哥华这样子,然后他到东边来,一路不知道怎么过来的,跑到东边来,然后拜在佛陀门下修学,然后 ,一般来讲东边是比较有文化的,其实印度来讲的话,印度本地文化,恒河流域是文化最好最高的地方,恒河流域在东边,没错吧,然后他是从西边过来的,所以西边来讲是比较野蛮的地方,所以他到东边来之后,学一学,他要回到他的西边到那边去弘法,但是经典记载说,那边的人比较野蛮,那佛陀问说,那你回去的时候啊,如果人家那边人打你呢,他说打我又不受伤,他说如果把你打伤了,打伤又没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了呢,打死了我就究竟涅槃了,对啊,所以这个就会被当成菩萨道嘛,牺牲小我完整大我,所以这是富樓那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么这富樓那尊者呢,他也是能言善道很能说法,所以他才要回去西边弘法,这个就是富樓那尊者,还有就是说什么呢,迦旃延,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迦旃延为什么叫做 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论义第一,而且后来被认为上座阿毗达摩有两个祖师,一个是舍利弗,所以有舍利弗阿毗昙,另一个就是迦旃延,所以他会善说诸法相,因为阿毗达摩就是在分析法相的,所以会把阿毗达摩的一些论义,归到 迦旃延尊者去,所以他都有一些他的典故的,还有阿难怎么样,多聞總持,多闻第一,所以他们经典常记载,跟阿难聚在一起的都是年轻,然后颜值高,高帅,有没有富我不知道,出家人应该不会富,阿难为什么又高又帅,他是佛陀的堂弟,我们叫堂弟,所以他一定,佛陀那么身相庄严,他没有基因,所以DNA很好,佛陀还有一个胞弟阿难陀,那个胞弟其实比阿难更庄严,只是阿难陀很低调,自己常常关在精舍里面独修,所以很少人见过他,那是佛陀的胞弟比阿难更近,阿难是堂弟,那么接下来就是什么,羅睺羅一切皆是善持律行,羅睺羅被当作是什么,持戒很严格的,刚刚那个尊者是什么,精通戒律,那个羅睺羅是持戒很精严的,那羅睺羅是谁,佛陀的儿子,所以佛灭之后,基本上经典没有记载羅睺羅到底跑去哪里,所以可见,佛陀是真的是无私的,是真的无我无私的,因为他没有把那么庞大的僧团交代给羅睺羅,如果就一般世俗的观念,他一定把他传给儿子,一定让儿子当第二位法王,所以羅睺羅的地位就会变很尊高,但实际上羅睺羅的地位在僧团他也是尊者,也是一个证悟的阿罗汉,没错,但是在经典的记载里面,他并没有说地位很高,其实反而谁的地位很高,反而大迦叶、目健连,然后那个舍利弗,反而这些大师兄,这些师兄的地位反而高,而且记载更多,所以可见佛陀是真的一个开悟的,无私无我的一个圣人,他不会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接下来 ,提婆達多,这个不用解说,提婆達多就是心术不正,想要做法王,这个故事呢,阿瑟斯王灭佛,不是灭佛,阿瑟斯王要害他的爸爸,然后跟提婆達多结合在一起,一个 害他的爸爸可以继承王位,一个把他的堂兄害死可以当法王,所以两个串通好,结果一个成功一个没成功,然后两个最后都下地狱,然而因为阿瑟斯王有忏悔,而且听说证初果,所以下地狱之后马上上来,那提婆達多下去之后就上不来,因为他多多少少结点善根善缘,所以佛陀说,提婆達多入地狱很久以后出来会继续出家修行,到最后还是会证果,这个是以前在讲,就是在讲阿含经的经文里面曾经提到,所以佛陀最后一句话,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到最后就是要,与善界俱,不要与恶界俱,我们今天等一下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我们来看一下,五、因义 有没有看到,界有因的意思,有因义,所以刚刚是不是有种类,有种类意义,然后这里谈界的因义,因 緣種種界生種種...,【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就是说我们本来有贪瞋痴,但是会有一些外缘来引发我们的贪瞋痴,【「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就是身口意,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可能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我们这个有情世间分成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最重的烦恼就是五欲,五欲 ,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物质欲望,那这五欲的物质欲望呢,又以男女中间的这种性爱为最初最强烈的,也是欲界的根本,所以欲界的众生才会有五欲,色无色界基本上没有五欲,那你说,师父,那他们是不是断了,他没断,那为什么色无色界没有五欲呢,因为色无色界的众生是修禅定,而死掉之后投身的,修禅定要达到色无色界,这样的定境的话,一定是怎么样,离五欲五盖,那其中一定要是离五欲的,所以你欲界众,你要五欲重的话,绝对没办法禅修的,因为禅修就是离五欲五盖,所以师父 讲过非常多次,如果禅修要做得好,你五欲一定要离,但是你说,你没办法一下子,五欲这种物质欲望,一下子离得那么快,所以你要慢慢一步一步的,最好的前方便,就是生活上尽量保持单纯的简朴生活,那这样的话,就会不会去增强增长他的五欲,那这样来打坐,相对来讲就会容易一点,因为如果你五欲太重,很难克制,你打坐会很困难,师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师父有一次跟立师父到一个地方,很久了,那是差不多二十年前,到一个地方是教禅修,然后师父也是告诉他们说,当然今天来教你们打坐没问题,但是你要做得好,你一定要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然后有一个洋人不信邪,就跟我说,不会啊,我的控制能力很好啊,我可以前一天去跳舞唱歌啊,然后回来之后马上打坐 ,然后我就跟他讲说,我们现在不要 吹牛,我们要学习真实的观照,什么叫真实的观照呢,我就跟他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很喜欢一首歌,因为他常常唱歌跳舞,我就问他说,你有没有喜欢的歌,他说有,我说那你喜欢哪一首歌,他就跟我讲哪一首歌,我说很简单啊,如果你这首歌一天到晚一直唱,唱这首歌,唱完之后,你打坐坐下来,你内心里面会出现什么,就出现那首歌嘛,这就叫余音缭绕拨不去啊,这是现实的问题嘛,你吹牛没用啊,你跟我说你多厉害多厉害,这个用嘴巴讲的都谁知道,但是现实的问题就是说,你熏习什么脑袋里面就是什么,所以你要常常去唱歌跳舞,你怎么可能静得下来呢,因为唱歌跳舞就是五欲相应嘛,所以欲界的众生就是五欲相应,那色无色界的就是禅修打坐,所以他当做人的时候,禅修打坐能够得到初禅二禅三禅,他如果没有发愿再来人间,他就一定是什么样,生于初禅二禅三禅天去了,这样各位了解,但是我告诉各位,这色无色界的众生非常少,有,非常少,不是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色无色界的众生那么少,因为禅修不容易做,你们不要把它当成是非常多,欲界的众生是最多的,佛教讲天界众生,大部分都是指忉利天,那个就是欲界的天,欲界天,尤其是讲忉利天,因为他跟我们的关系是最最接近的,这样各位了解,所以他说 ,缘欲,因生欲想,缘欲界,因为生在欲界就会有欲求,五欲的欲求,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因为我们很多都是因为欲望造成的,当然这是讲欲望,但是他欲望的另外一边就是什么?嗔恚,一般来讲贪瞋痴三种,都有可能造恶,贪瞋痴三种都有可能造恶,但是相对来讲,贪跟瞋造恶的机会,还有造恶的力道会更强,贪瞋痴,都会因为贪瞋痴造恶,但是相对来讲,一般造恶都是,大部分都是贪跟瞋,痴也会,但是痴相对来讲比较少,也会,大部分是比较少,什么叫做痴造恶呢,因为无知而造恶,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可能大陆比较少,台湾很多民间信仰,杀诸宰羊供神,可以得到神的保佑,那你觉得这合理吗,佛陀告诉你,这绝对不合理了,对啊,所以杀诸宰羊来祭神,不会得到神的保佑,而且是杀生,你说他贪功德也可以,但是他是无知,因为长期以来就人家这样跟他讲,习俗也这样跟他讲,所以他就这样子做,这是偏向于什么,愚痴不懂而造恶,那还有一些说身体不好,身体不好怎么样,喝人血,有,邪教,但是这比较少,还有一些,把动物抓去淹,比如说淹蛇,把毒蛇抓去淹,淹在一个罐子里面,然后里面叫泡酒,这个叫做蛇酒,有没有听过,说这个什么,喝下去就可以什么,反正就是什么,滋阴补阳,反正你什么一大堆,那你一只活生生的蛇,把它弄下去泡在那边,那这不是杀生吗,那这不是愚痴吗,愚痴杀生,然后觉得这样是可以什么,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好处的什么,那这不是愚痴造恶吗,这是现实的很多问题,师父曾经听过,人家跟我讲的,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我是听过 ,有一个同参道友跟我说,有一个比丘尼,在台湾,有一个比丘尼因为身体长期不好,就是有人跟她讲你要喝蛇酒,所以就叫人家把蛇抓来泡酒来喝,但是她不知道一件事情,酒是蛇可以冬眠的,毒蛇她把它泡在里面,它不一定死掉的,结果泡了不到几个月,还是几个礼拜,然后打开要喝的时候,因为蛇被打扰了你知道吗,醒了,结果就咬她一口,死掉了,毒死了,不要这样子,不能这样讲,那这就是愚痴不幸的死掉,这个就是愚痴不懂,那既然都学佛了,为什么不好好把经教,佛陀的教理好好看一下,所以就 痴,贪瞋痴,痴都会造作的,但是一般来讲贪跟瞋是更重的,我们很多造恶都是因为贪跟瞋,要么贪就要么瞋,所以这里讲的就是贪嘛,欲求嘛,【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 ,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这就是因义,后面还有还没结束,【「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有没有看到,謂害界也,【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痴凡夫岂害求心,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有没有看到,你因为有贪因为有瞋,所以起怎么样,身口意的不善造作,不善造作,这个就是什么,害界啦,欲界啦,这些害界欲界是指因的意思,【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所以他有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你看,缘害界,就是因为嗔因而造作,嗔得不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界,界差别观,界观,师父,接下来,问题就是,他这个热是炙热的意思,还是有热,炙热的意思,炙热就是烦恼,会让我们炙热,五阴炽盛,就是烦恼之热,后面还有,我以为下面断,【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 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 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 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 惡趣中。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有音身出药祥 ,云何 為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 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 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 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 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 想。」】,这个出要 想是怎么样,脱离,从超胜来讲,可以说是出离三界,但是出离三界第一步,你要先出离什么,出离三恶道,先出离三恶道,不要落入三恶道,进一步才能脱离三界得解脱,这 整个经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说,要远离远离不善的境,远离不善的因,远离不善的境,远离不善的因,你就不会被不善给影响到,最后面用一个比喻,如果你这个村落或这个聚落附近有野火,那你要怎么办,你说灭火,问题是他有想说,你又没有能力去灭野火,那你最好是搬开远离,不然你一定会被他烧到的,那我们现实人间是这个样子的,你 要修行,最好是远离一些恶缘恶境,你不远离恶缘恶境,早晚你就会被他影响,有时候你不要说没关系,我有学佛,我有佛菩萨保佑,因为这个恶缘恶境,一旦影响这个很强烈的,为什么很强烈,因为跟我们的贪瞋痴是相应的,所以有些缘有些境你就不要去沾染,比如说赌场,你不要说我去看看逛一逛,没事我不赌,难讲,很难讲,很多人是因为逛一逛看一看,替朋友去了解了解怎么样,结果自己就陷进去了,所以那些地方最好不要去,比如说酒吧,我偶尔去应酬应酬,我也不喝酒,过一阵子,你怎么开始喝酒了,因为不善缘不善境就容易影响我们,所以最好就是要远离不善境,不善的环境,不善的因缘,不善的因缘远离了,然后尽量去接触善的因缘,接触善的因缘,你就容易怎么样,界 是因,你就因为善因而能够起善念起善行,这个是很现实的修行就是这样,这个我们的界,谈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蕴处界的界,谈到这里,这是种种界,种种缘种种界,生种种什么东西,这是缘恶的,以恶为境,接触了就容易产生恶,以善为境为因,接触了就容易生善,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吧,没有,我们很快的再来看下一个,下一个是什么法门,静修你知道下一个要谈什么吗,师父现在讲的是这个叫,蕴处界,然后谈什么,无常法门,谈无常法门,因为我们现在是增上什么学,我们增上慧学里面,有谈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 ,谈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谈怎么样,苦法门,然后谈蕴处界法门,接下来谈无常法门,谈无我法门,那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谈什么,正解脱学,现在要谈的就是无常法门,第六节无常法门,第一个 无常法门,一、无常法门,二、当观无常,三、如何观无常,(一)现观无常,(二) 三世觀無常,(三) 因緣觀無常,(四) 緣起系例觀無常,(五)无常跟三解脱门,还有  四、修習無常觀,五、驗證無常,六、无常法门之经典的种种开示,我们现在来谈无常法门,当然其实很多经典之前都有看过,只是他在讲的时候重点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无常法门的第一个,无常法门的第一个,无常法门,(一)无常法门是四法之本,这个经典有没有印象,进修有印象吗,有印象,净堂有印象吗,这个有印象,智雷你看过这个经典,经文吗,没有,很多新来的可能对这个,这个是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然后到毘舍離,城去最后一次,我们来看一下,无常是四法之本,【一時。佛在毘舍離祇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他到毘舍離的祇園,当中 要离开了,然后跟五百比丘,这里写五百比丘,所以你们要知道很多经典讲什么,两千五百,千二百,一千二百五对不对,但是不一定是这样子,这里讲的是五百人,那到底多少人,不一定,有些中间离开了去别的地方,有些又加进来了,总之 在佛陀身边会跟着一群人,然后佛陀到毘舍離城慢慢游化,【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今觀毘舍離 更後不復覩 亦復更不入 於是當別去】,他的意思是什么,佛陀常常到毘舍離去弘法,而且住了蛮久,但是他说这是最后一次进毘舍離,这次离开之后也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于是当别去,意思就是说,Say goodbye,意思当别去,【是時,毘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普懷愁憂,就是大家听到佛陀已经从此不再回来了,就很忧愁,【普懷愁憂。從世尊後,各各墮淚,自相謂曰:】,有没有,跟在佛陀的后面每个人都流泪,然后互相说,【自相謂曰:,「如来灭度将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你们就知道说,这时候佛陀为什么不会再进来毘舍離城,因为他要灭度了,他要入灭,意思就是我们一般讲就是要死掉了,所以他不是说我讨厌你们,所以我从此离开,不想再回来的,不是,他要入灭了,所以他来最后一次,因为佛陀将灭度,【世間當失光明」。世尊告曰:,「止!止!諸人 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终无此理】,佛陀说什么,【世尊告曰,止!止!諸人 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终无此理】,不是很多人在哭吗,佛陀就说,停Stop,不要再流泪,不要再哭了,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就是说会坏掉的,你要一直让他不坏,哪有可能?,佛陀降在这个世间是人间的佛陀,这个身心身体,身体也会入灭,也会变老,内心是超越的,这个在人间佛教里面,师父讲过好几次,这个人生父母养的身体,哪怕有神通,哪怕他怎么,但是他绝对不是金刚不败,也会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最后也会入灭,就会死掉,你要让他延怎么样都没用的,因为没不可能的事情,无常变化就会有生老病死,那么东西就会有成住坏灭,所以佛陀说,你要让他不坏,终无此理,【吾先 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佛陀是以什么而证悟的,四事之教,他说,【由此得作證。亦復以四部之眾。說 此四事之教。】,在家二部,出家二部,就是四部之众,佛陀教他们这个四事之教,四种真理,真理其实只有一个,但是从他的表象上分成四个来说明,也有次第悟入的意思,【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一切行苦,是謂二法。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涅 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如是不久,如來當取 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 義。」】,所以这四法之本,第一个叫做什么,诸行无常,第二个是什么,诸受皆苦,接下来呢,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得寂静,这个叫做四事之教,叫做四事之教,佛陀是依这四事之教而证得涅槃,那就是断一切烦恼贪瞋痴永尽,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可以解说的问题,我问你们,你们有没有听过三法印,有听过三法印,那这里讲四事之教,三法印跟四事之教差在哪里,诸受皆苦,这里讲什么,一切行无常为一法,一切行是苦,你也可以说诸受皆苦,你也可以说一切行苦,对不对,诸行无常一切行,诸行无常,那么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就是苦,是为二法,一切行无我为三法,涅槃为灭度,那这里面跟三法印差了一个什么,刚好差了一个诸受皆苦,刚好差了一个诸受皆苦,那实际上它也没什么不同,因为你可以把无常跟苦给放在一起,这样了解,你也可以从一个意义上去理解,三法印是一个普遍的法理,三法印是一个普遍的法理,这个普遍的法理,如果从我们现实,人间或是身心的感受跟认知上来讲,就会多一个苦,三法印,这个四事之教,在阿含经里面就有了,那么后来的阿毗达摩,又从阿含经里面取,普遍的法理成为三法印,那你就会觉得说,那到底是三法印还是四事之教,它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东西,只是三法印是指普遍的法理,不管你有没有感受到它都是三法印,但是如果这个三法印,用在我们修行上的认知来讲,就会多一个苦,三法印,它是缘起的三相,缘起的三相,一切法的现象上来讲,它是缘起的,所以落到时间的变化上来讲的话,一切万事万物,它一定是什么,无常的,因为都是在变化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的,落到于东西的本身来讲,它就会什么,无我,而且这个东西的本体上来讲,讲的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但是不管用不用在这个身心,事实上只要一切东西的存在,它都是一定无我的,所以它这个就变成法理的存在,那么无常无我来讲,既然是缘起的无常无我,只要无常无我的当下,就是一切法的不生不灭,这个就叫做什么,涅槃,那这个是从法理上来讲的,如果这样的一个法理,落到我们现实生活的身心,修行上来观察,你就会发现到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就是师父画的这三个圈,记得吗,你会想说那为什么,这个法理跟我们身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跟我们身心没关系的法理,比如说一个宇宙的法则,它跟我们身心有什么关系,如果跟我们身心没有太大相关的话,那这个法理 它就是纯法理而已,但是佛陀讲的这三法印的法理,事实上是用在于我们身心的观察的,所以既然是用在我们身心的观察,那佛陀就讲过一件事情,从三法印,从四圣谛来讲我们是苦的,那我们为什么会是苦的,因为四圣谛里面有告诉我们苦集,苦集,所以集是苦的因,那么集包括了什么,惑跟业,但是它的根本因是惑,惑就是我执,所以从四圣谛跟三法印配合起来一看,因为四圣谛还是三法印,一看就会发现说,无常是现实的,实际的状况,它是没办法改变的,而且四圣谛里面告诉我们,无常不是苦因,那什么才是苦因,我执才是苦因,那我执,如果你进一步去探讨的话,我执是虚妄的,虽然它是存在我们凡夫当中,是现实的存在,但它我执并不是法理上的存在,我执不是法理上的存在,它是错误的认知而存在的,所以它是虚妄的,所以从三法印的法理上来讲,就没有苦的问题,这样清楚吗,但是如果把这法理用在我们现实身心的观察,那就会有苦的问题,因为我执跟无常产生的冲突,那就是苦,因此三法印是指法理的存在,四事之教是指,法理落到我们身心上面来个观察,这样清楚吗,三法印落到我们身心上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说,无常无我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这个B一定是无常无我的,但是四圣谛里面讲,因为我们有我执,我执跟无常无我那一定是冲突的,我执针对无常的变化,你一定要一直要去控制无常,那无常一直在变化,你没办法控制就是冲突,我执跟无我本身就是不相搭的,一个讲我一个讲无我,它怎么会搭在一起,它就是冲突不相搭的,所以它一定是什么,苦,所以这个无常无我,落到我们的现实身心来观察,那它一定是苦的,那这个苦并不是法理的存在,它是错误的认知产生而有存在的,这样清楚吗,那么从无常无我的认知里面,知道什么,知道无常无我才是正确的,所以去破掉我执之后,就会达到了什么,涅槃寂静,这个就是四事之教,跟三法印的一个相搭应的关系,三法印,它是指法理的存在的现实,就是存在的实相,三法印拿来观察我们现实身心,就会多一个,说诸受皆苦,或是诸行皆苦,这样各位了解吗,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个方聪大概,没关系,慢慢读,慢慢看,久了就会越来越清楚了,这个叫做佛陀的四事之教,而且这个四事之教,还有一个修行次第的悟入,修行次第的悟入,你看,我们有无常,有没有看到,无常,一切行无常为一法,一切行是苦,一切行无常,那你就一定会是苦,这句话怎么说,有没有无常但是不苦的,有啊,谁,阿罗汉、佛陀,所以这四事之教是针对谁说的,凡夫说的,如果就佛陀来讲一切行还是无常,但是不会苦,所以一切行无常,所以诸受皆苦,所以我们观察说,我们的苦是相对于无常来讲我们会苦,但是为什么我们针对无常会苦呢,因为我执,因为我执才会苦,所以可见如果针对无常,我们会苦的话,我执就是错误的,没错吧,我执就是错误的,所以无我才是对的,那如果你能够悟到无我,进一步去修正证到无我,那就是断一切烦恼究竟,从初果到四果,那就是什么,涅槃为寂静,这样明白了,你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因为读《 杂阿含经》要整体来读,你这个一定要配合,三法印配合四圣谛来理解,你千万不要把它解读为,这个逻辑就是一切行无常,所以一切是苦,所以只要无常的就是苦,你字面上好像是这个样子,那如果你是这样的话,那怎么会是无我呢,因为一切行无常那就会苦,那佛陀会不会苦,阿罗汉会不会苦,不会啊,但问题是,就佛陀跟阿罗汉来讲,他们面对的这个世间,还有面对的这个身心,是不是也是无常的,是啊,那问题是佛陀为什么不会苦,所以可见无常不是苦的原因,那你再配合四圣谛来看,才知道说原来无常是怎么样,现实世间的存在,那我们只是没办法去真实的接受现实世间,所以我们产生苦,四圣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对不对,才会苦,那既然苦是存在的,就表示我是错误的,虽然达到无我,达到无我真的证到无我,那就是涅槃,这样子了解吗,所以这个变成还有一个修行的观察次第,那个进人来,(是不是弟子想问一下就是说,因为您刚才说这个四事法,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次第,就是说无常,然后知苦,然后知无我,然后知涅槃寂静,但如果透过师父的这个ABC的话,实际上就是说,他的苦基本上是因为,你无常和无我两个发生了冲突,那为什么不是说先知无常,再知无我,然后知苦,或者说先知苦,然后再去再去想为什么苦,原来是因为无常无我,为什么这个次第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会觉得苦,对不对,那会觉得苦的话的时候,才会去叫你去观察无常,所以无常跟苦它是一体,就是虽然两个是不同东西,但是它一体的,是一个相互性的,因为如果你不觉得苦,你去观察无常干什么,所以从苦集灭道来讲,它是先知苦,但是问题是说,那为什么会苦呢,因为我们会观察到因为无常变化,但是如果是无常变化,没错啊,无常变化也是苦的,其中一个问题啊,但是我会发觉说,其实追根究底来讲,无常变化它是没办法改变的,如果它能改变那就没问题了,所以无常跟苦呢,它可以说是一体的观察,所以从四圣谛来讲,它必须是先知苦圣谛,但是从无常故苦来讲的话,它是说,当我们能观察到这个苦的时候,我们就能去观察,第一步,就要去观察这个无常世间的变化,会造成我们的苦,但是你还去探究,无常世间变化造成我们的苦,事实上无常不是因,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师父常常说,阿含经有很多语句,它有现实观察的问题,但是你不能隔离的别开的,变成一种很灵散的观察,你一定要把这句四事之教,三法印还有四圣谛,整个做起来观察,就会知道说,它整套的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可以吗,不然的话,有一些学说会说无常故苦,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也是苦,说那桌子是苦,那意义在哪里呢,那这样就没有道理啦,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没有抓到 ,你讲无常故苦,苦无我的时候,这是配合四圣谛来谈,因为四圣谛里面,从来没有说苦的原因是无常,但是这里却告诉你无常故苦,怎么回事呢,那你就是要整体来理解之后,师父才会画出这样的一个三个圈,从这个三个圈来理解,那整套就没问题,不然就会造成一些逻辑跟认知上的错乱,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无常之法难以体认,(二) 無常之法難於體認,不然先让大明明来念好了,你先照起来,让大明明来念,【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 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 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 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 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 未?」......】,帮他解说一下,大概就是字面意思上,大概就可以了,羅睺羅他心解脱慧未熟,意思就是说他可能明白,但是理解的不够深刻,所以世尊希望让他以,教授其他人的方式,增加他的理解和思维,所以问他,汝以授人,你麦克风有开吗,有,不是上一段吗,这两段都可以,你先说这一段好了,不是这一段吗,刚刚是啊,对啊 这一段啊,这一段很简单嘛,这一段是羅睺羅跑去问佛,然后说善哉世尊,能够为我说法吗,然后我闻法之后,我就找一个地方,好好的去思考,然后不放逸这样子,那第二段世尊说了什么,世尊看怎么样,看羅睺羅,世尊看羅睺羅,发现他心已经解脱,不是心已经解脱,心解脱,但是智慧没有 成熟,没有达到成熟的那个程度,慧未成熟,未堪任受 增上法,就是还没有足以,他心解脱,一般来讲心解脱,是指有禅定的力量,但是智慧还不够,出世的智慧还不够,然后呢,未堪任受 增上法,一般来讲,在佛教里面讲增上法,都是指出世解脱法称为增上法,这样了解,所以他说什么,羅睺羅虽然 可能有一些禅定的力量,但是他的智慧还不足,就是慧未成熟,还不足以怎么样,真正的出世解脱法,这样了解,然后他说,你有没有授人五受陰未?,这个未,也常常翻译成 不 ?,你有没有教人,五受阴是什么,五蕴,你有没有去教人家,五蕴这个法门,有没有去跟人家传授过五蕴,有没有跟人家讨论过五蕴,这是一个问号,你有跟人家讨论过五蕴吗,你们有没有诵过金刚经,常常用 不,就是这个 未,然后羅睺羅说,还没有,佛陀告诉他,汝當 為人演說五受陰。你应该去跟人家讨论五受阴,接下来这一句,羅睺羅就受佛教,然后在异时,异时是怎么样,是指什么,其他时间,不是这个时候,他就回去了之后,其他天或其他时间,为人说五受阴,所以就去跟人家讨论五蕴,回来告诉佛陀,我已為人演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同样,他说我已经去跟人家讲五受阴了,那佛陀是不是可以跟他开示?,接下来,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一样,不堪任 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 未?」......,你有没有跟人家讨论六入处,【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勅,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这句话跟上面这个,其实中间好几段,好几段都是干什么的呢,都是羅睺羅,去教了之后回来来问佛陀,佛跟我说法,佛陀说你有没有教人家什么,就去再回来,你有没有教人家什么,比如说三藏十二部,有没有讲因缘,有讲譬喻吗,没有,好去,再回来,好去,再回来,到最后就是这里,【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勅,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就是这一段,最后面呢,【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 上法,告羅睺羅言:,他这里已经是什么,心解脱智成熟,智已经成熟了,堪任受增 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 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 無常廣說。 】,你说佛陀为什么绕了一大圈,然后最后来跟他讲无常,为什么,因为事实上,我们所感受到无常,只是一种感受上的无常,不是在法理上真的肯认无常,所以佛陀不是刁难 ,佛陀是让 羅睺羅,在各种法门,然后佛陀教的各种教法里面跟大家去讨论,去怎么样,去辩论也好,去教导也好,甚至是教人都好,经过这么一大圈回来之后,教导他无常,羅睺羅不只是在认识上,就是一般的感受到无常,甚至是在法理上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佛陀一点他就通了,他是对无常法理的真实认识,所以这个才叫做无常之法,难以体认,你如果回去跟一般人讨论说,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一直在变化,他会跟你说,好像是,但是他这种好像是只是怎么样,只是 他的 感受感觉上觉得是无常而已,但是他并不是在法理上真是肯认无常,所以第一句,学佛的第一,真正你体认到说我们世间是苦的,那世间为什么是苦,以前讲过很多,但是你第一步的修行,你一定在法理上去体认到,这个世间真实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你真能体验到这个世间变化无常,不是嘴巴说说,也不是一种相对的情感的感受而已,你真的在法理上能深入体会无常的话,老实说,你对这个世间不会那么多的执著,也不会有那么强的执著,你对物欲跟很多东西,比较相对来讲比较放得开,这样各位了解,那么进一步来修行,那就容易了,我们时间是不是到了,时间到了,那么下礼拜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性不易明了,无常法性不易明了,我们来回向 ,,
'''【若好、若醜 若遠、若近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 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
 
然后若好 若丑,那这个好丑就不用讲了,就六根的好与丑,就有这样的种种 然后他说,这些种种,彼一切 非我 ,不管是粗细内外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这个就是早上 所讲的,要么地是我,要么地不是我,如果地不是我的话,那是地大还是我大 这地就是 那么,地非我,那是我大还是地大 那当然水火风空 都有同样的,那么这整个讲起来,就 我们常讲五蕴无我,这个地方就叫做六界无我
 
'''【「羅睺羅!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 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雜465) '''
 
他说如果你能在地水火风空识上离去我,断除我爱,那么你就能够正慢无间等,这个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 其实以前应该是讲过, 我先问你们 无间等 什么意思 ?<u>无间 有现观的 意思 。那么在阿毗达磨里面 他把 现观 解释为定中作 观, 烦恼 的那一刹那叫做现观</u>。 但是这个地方翻成现观有点怪怪的,他说正慢无间等 就是现观正慢,那个正慢就是微细的我,就是我慢,最微细的我,那这样子会有点怪怪的,还有其他答案吗 一般无间等,普遍上来讲是翻成现观没错,但是师父也曾经说,这个无间等又有另外一个字,我们中文也是翻成无间等,而且两个的巴利文看似一样,但是事实上分析起来,它是不一样的字 另外一个现观是什么意思 止息 断除的意思,止息 断除, 两个字一模一样,阿 撒玛雅,一个是阿 撒玛雅,撒玛雅是看,阿 撒玛雅是直接,直接看就是现观 但他那另外一个也是阿 撒玛雅,但是 ,他是阿 撒玛雅,这个时候有止息 断除的意思,所以这个字 (在这里) 应该是翻成止息,叫做止息正慢,意思就是断除最微细的我执 但是它两个字都是阿 撒玛雅,所以古德都把它翻成无间等,所以就会有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 所以现在的研究呢,好处就是说,我们发现现在有相应的巴利圣典,所以有些东西一对照就清楚明白,所以有不同的版本最好
 
我们现在,杂阿含经也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不完全,所以有时候呢,我们看的杂阿含经的这个译本如果不清楚,你去看另外一本,说不定就看得出来它是讲什么 但是如果都不行的话,好 现在有巴利圣典对一下,有些地方就很清楚,可以知道巴利文这边讲什么,但是有时候 ,连巴利文在讲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麻烦,而且有一个好处就是说,有时候巴利文他们本身不清楚的时候,比对一下中文,中文反而很清楚,所以这个就是不同版本的比对,可以了解他经文本来的意思 因为传承了两千年,然后分到不同部派,而且不同人的翻译,多多少少一定会有些漏失缺漏,或翻译上面的准确度,各方面的问题
 
问: 那这个 无见等 在翻译成 现观 的时候,现观不是 定中作观吗 ,现观 是观成了的意思?师父:一般都是以 成就 来谈 ,现观就是 见到诸法实相断烦恼 这个当下叫做现
 
问:那在这个意义上讲,他跟断除有点相似 了,是吧
 
师父:对 但是他 观的意思,他的重点不在断除 观就是 的意思 已经看到了 重在看到实相 而不是重
 
问:因为观的话, 可能观成 有可能观不成 那就说应该 观看到实相了?
 
师父: 是,<u>现 观的 根本定义 一定 是观 到实相当下 观到 实相当下 第一个 见诸法 实相, 但是见诸法实相当下,另外一个意义就 是断除 烦恼</u>。所以阿毗达磨里面 把定中作观还没 时候当 所以你入定作观 ,那 个叫做现观边,成就了当下 叫做现观。但 他重在现 观, 重在断除烦恼 当然另外一面讲回来 断除烦恼没错。
 
'''【究竟苦边。】'''
 
这个师父也讲过好几次 苦边,究竟苦边是什么意思?对 ,到 苦的尽头。所以上次有人问师父说 ,一个 经典讲说向于苦边 向于苦边 ,一 般会理解什么?到苦那边去了,这边是乐那边是苦 ,所以 你修一修 反而从这边到苦 那一 边, 不是。他的 向于苦 就是说,到了苦的尽头 ,所以你 们要记得 阿含经里面讲苦 都是指苦的尽头 所以他讲究竟苦边 是什么,已经到了苦的尽头 了, 到了苦的尽头就表示什么 苦已经结束了 这个就是这一个经 六界无我的 个意义。这个其实 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只是说我们谈六界 有这样的一个理解跟看法。 这个 经比较稍微容易读一点 因为你们已经听了一百多集了 如果你 从以前听到现在 其实很多名相,你应该都清清楚楚 因为 些东西讲过好几次。
 
问:这个我慢繫著使 「使」是啥意思?
 
师父:其实使是烦恼的意思 我慢、繫著、使 这几个字都是 样的 我慢只是比较微细的我执 ,是 一种烦恼。繫著使,系著 么, 也是烦恼;使也是烦恼,烦恼有很多种名称 结、漏、使、系、缚 指烦恼的意思。
 
问:'''正慢无间等''' 他前面都用 我慢 为什么再用个正慢 不继续用我慢?
 
师父:他的慢就 是指 我慢,他同样一个东西 ,他 的正慢指的 是我慢。29:42
 
 
'''四、眾生常與界俱'''
 
'''1、物以類聚'''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 與界和
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
心時與善界俱 鄙心時與鄙界俱 勝心時與勝 俱。'''
 
'''「時 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
上座多聞大德 出家已久 具修梵行。'''
 
'''「復 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是
少欲知足 頭陀苦行 不畜遺餘。'''
 
'''「尊者舍利弗與眾 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 大智
辯才。'''
 
'''「時 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
是神通大力。'''
 
'''「時 阿那律陀與眾 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是天
眼明徹。」'''
 
'''「時 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是勇
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 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 切皆是能為大
眾修供具者。'''
 
'''「時 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
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辯才
善說法者。'''
 
'''「時 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 切皆能
分別諸經 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眾多 丘於
近處經行 一切皆 多聞總持。'''
 
'''「時 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
善持律行。'''
 
'''「時 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 一切皆 習 眾惡行 比丘常與界俱 與界和合 ,是 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 。」(雜447)'''
 
 
 
 
 
 这个是第四,六界无我,我看一下,三、六界,六界觉苦,六界无我,接下来第四,众生常以界惧,这个都是阿含经里面的,第一个、物以类聚,所以你就会知道说,眾生常與界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物以类聚的意思,那你看它物以类聚,来念一下,你慢慢念,乡音不要太重,这一下给不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讲到这里,这个经典 ,经文其实很简单,它就叫物以类聚,所以叫做什么,众生常與界俱,然后他说,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與界俱,这个界 就是类,刚刚不是说界 有种类的意思吗,他意思就是众生常與界俱,意思就是说,众生常常以同类的聚在一起,这叫做物以类聚,那么众生常與界俱,与界 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以不善界 聚,如果你起了不善心,你就会常常跟不善的种类相聚在一起,那么你起善心时,就会以善聚,起鄙心 时,鄙就是卑鄙下劣的意思,还是指不善的意思,就会跟鄙界 聚,善心时以善界 聚,那么接下来,佛陀用一个比较具体简单的方法来告诉大家,他说,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尊者憍陳如是谁,阿诺憍陳如,五大比丘之一,那他的阶段很高,因为他是佛陀开悟不久,就跟着佛陀出家了,阿诺憍陳如还在,他的阶段是比舍利弗、目健连还高的,所以你看 ,他说阿诺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所以这些上座出家那么久的,大部分都是跟出家很久的,这样聚在一起,接下来他说什么,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尊者 大迦葉 是头陀行,苦行,而且是什么样,独觉根性的,大迦葉 曾经说,如果佛不出世,他照样可以解脱开悟,那佛不出世,他解脱开悟,他就是什么,他就是独觉,但是他不是佛,他是属于辟支佛,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属于辟支佛,还是开悟了,还是解脱一切烦恼了,这样了解,但是他是属于头陀苦修的,那这里就说,头陀苦修会聚在一起,还有舍利弗,跟在舍利弗身边的,喜欢跟舍利弗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属于什么,智慧辩才很高的,这其实很自然,很自然的,你要是这些很喜欢谈教理,很喜欢研究经教的,他不大会跟 大迦葉 聚在一起,因为 大迦葉 ,不是 大迦葉 不懂教理,一定懂的,只是 大迦葉 的特性,并不是在分辨教理,他重在于打坐,头陀苦行,这很正常的,跟那个舍利弗在一起的,你一定有办法跟他谈论,不然每次他在那边讲,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你也没有那种思维,没有很深细的去分辨,久了就觉得无味,这就叫做相应,那这种相应拿到现在来讲,你们这个看起来没什么,这个就是这样,你拿到现在来讲,其实现实状况也是这样子,现实状况什么样子,物与类聚就是这样子,你看,当然物与类聚,这个地方讲到物与类聚,这时候是讲一个,人类或是动物本能,这种动物的本能,其实你也不需要去分辨他好还是坏,他本来就会这个样子,只是中间有一个重点,你可以物与类聚,但是不可以以物与类聚之后排他,互相批评互相鄙视 ,这样就不好了,比如说我们喜欢听教理的聚在一起,然后去批评比较不喜欢听教理的,那这样就不好,有些喜欢什么,做宗教仪式的,或喜欢求保佑的,那么聚在一起,就会去批评说,那些人都不修行,一天到晚只会耍嘴皮子,只会做研究都不修行,这样就会造成 佛教的分裂,其实在佛教里面,在经典上记载,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个地方,佛陀只是告诉我们说,物与类聚这样子而已,物与类聚就是一种相应,只是说不要以聚之后来去排他,事实上,在现实的状况里面也都是这样子,你看 如果你们有,比较多一点的兄弟姊妹,比如说有五六个,六七个兄弟姊妹,都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你们会不会觉得兄弟姊妹间,也有谁跟谁比较好,也是会嘛,那么兄弟姊妹间,有的比较融洽,就是说就算是,谁跟谁比较好,但是他不会去排斥其他的兄弟姊妹,那这就是好现象,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些谁跟谁比较好,就会去排斥其他的兄弟姊妹,然后就会闹得水火不容,这个就是要注意的地方,那当然 ,话讲到回来,你之所以会排斥,还是什么问题,还是我执太强的问题啊,还是我执太强的问题啊,兄弟姊妹五六个都会分成两三派,两三个小群体,所有的都是这个样子,以前当兵,当兵里面还是会有谁跟谁,哪一个跟哪一个,哪一个长官比较好,哪几个同乡的聚在一起,也会这个样子,以前师父读ESL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很多人,你们来这边读过ESL吗,没有,那你们太厉害了,你们来都可以直接读书,都不用上夜校,师父以前读ESL的时候,那有一个很明显的,我现在不是说,哪一个民族好坏,韩国人特别喜欢跟韩国人聚在一起,因为他们ESL里面,比如说有十五六个,里面可能有七八个是韩国人,然后这七八个韩国人一下课就是聚在一起,然后在那边,在那边听听通通,都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听听通通讲韩语,老师很不通,老师一直跟他讲说,你们不要本国人聚在一起,然后去讲本国语言,你要多跟其他的聚在一起,因为你跟其他聚在一起,他跟我在一起,他不会去讲韩语,因为我也听不懂,我也不可能跟他讲那个国语,他也听不懂,所以你就得讲英文,但是他们就是喜欢聚在一起,韩国人就是喜欢聚在一起,一群,都是这样,然后他也不大会去结交其他国家的,这就是什么,特质跟特性,所以师父话讲到这里,意思就是说,这个都是自然,比如说你们来这边,从一个小的团体,比如说中道来讲的话,你们大家来到这边,一定会有谁跟谁比较相应的,而且会有什么,大陆来的 台湾来的 香港来的,哪里来的,然后会有家乡话,比如说香港来的他喜欢讲广东话,讲广东话可能跟谁,讲广东话起来就比较有熟悉感,因为沟通没问题,那这很自然而现,正常的问题,比如说北京,他可能 ,这家乡比较熟悉,可能会常常聚在一起,那也其实也没什么,这个在我们人类的特质里面都是这个样子,只是要记得,有这样的相应的人没问题,但是你要把这个团体,跟其他的不同的小团体去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以法为作为指导跟修行,所以师父不会去排斥说,谁跟谁比较好,就认为他不要这样子,不会 这没关系,但是要把这个,当成是一个修行的一个条件,因为同参道有 会互相鼓励,而不要把它转成,怎么样,是成为一种团体跟团体之间的一种排斥,这样就好,进一步来讲,你们为什么会来听经,跟师父的某些想法理念思维相近,所以你们会来听经,那这就很正常,所以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正常的状况,今天如果很多人来,但是以前包括,现在跟未来都会有,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一定会有一些人,是来师父这边求什么,求保佑 求神通,尤其会希望师父求加持的,我碰过,过来来试探师父有没有神通,不是一次两次而已,常常会有的,有一些比较挑拨性的,他会抱着我来试看你多行,你到底有没有能耐,有没有神通,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各种方式来试探,你到底有没有神通,一旦我发现的时候,我就说你不用试了,也不用来考验,我没有神通,我直接跟你讲,所以你也不用要不要试,我就是没神通,而且我也不会故弄玄虚,有跟你说没有,我没有就是没有,所以你要是来听经我欢迎,你要求有没有神通,那下次其实不必来了,浪费你的时间,有些是来求神通的,那有些呢,更有趣的是,他没有挑拨,他就直接认定师父有神通,就是直接来师父,你能不能跟我做什么,跟我怎么样,跟什么什么的,那你说,我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会觉得他不够虔诚,所以师父不帮他,我就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你叫我编我也编不出来,那师父能够,那你说那师父你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讲经说法给大家听,然后大家了解正法,然后依著正法去修行,这个是师父,那你看,你们为什么愿意来到这边,坐在这边,有些,像净月,已经听了好几年了,为什么愿意坐在这里,其实物以类聚、相应,师父讲的东西,跟我的很多人生观理念是相合的,所以我愿意这样去学,这样去做,不然有些如果一求神通,这师父没神通,这师父也没有四禅八定,人家都佛 佛再世,人家都是佛佛转世再来的,你这个都什么都不是,也没有什么转,我也没有什么转不转,那这样就不用,很多人是这样子,那不用也没办法,所以这个就是 物与类聚的相应,物与类聚的相应,( 因为那个最后一句,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不知道这句,这个胜心可以解释为),你看,前面就是说,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这个可以理解,什么是胜心,超胜的,殊圣的,可以是说,超胜的解脱之心,那你有解脱之心,就会跟什么,解脱的境界相应,这样了解,这个叫做胜心,因为前面都是世俗,这个善不善都是世俗,鄙跟不鄙也是世俗的,这后面的胜心就是超胜,可能就是发解脱之心,谢谢师父,其实这个地方蛮重要,你不发解脱之心,你是不会解脱的,你要是没有解脱心,就算你听到四圣谛十二因缘,你不发解脱心,你还是不会解脱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种心 心意,你只是道理上理解而已,胜心就是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今天我们到这来,听经闻法,不断的如理思维,我们也是趋向于,这个胜心跟胜心相应,你如果抱着这个学大乘,或是说学解脱法的心,发这个心,可以就叫做胜心,这不是一般的善不善而已,再来下面一个,继续,其实这个字变得比较小一点,这个中间看得到吗,静修你这样看得到吗,等一下,这个经是刚刚那个经延续下来的,它不是另外一个经,因为他的佛弟子还没讲完,这些都是佛弟子,【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 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最后一句,当善分别种种诸界,就是说,虽然说我们常常,会有跟某些类 根相应的,但是我们还是怎么样,要择善,要跟好的在一起,不然容易受影响,这里面会有一些观念,会有一些常识,二十億耳,那个书里面,二十億耳是什么,二十億耳师父讲过,就是他修著修著,他就觉得我挺精进的,我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他就是没日没夜的修,后来他就想,他说那我家也挺有钱的,我会当富二代,然后我就修那个天乘好了,后来 佛陀通过神通知道他的想法,就把那二十億耳叫到跟前,就问他,说你是不是会弹琴,他说我是会弹琴,他说你要让琴声音好听,那个琴弦你调得很紧能好听吗,不好听,调得很松能好听吗,不好听,那你调得怎么样好听,就不紧不松就好听,后来二十億耳听了以后,他就明白那个佛陀给他说法的意义,然后他就 证了初果,因为二十億耳 ,怎么样,勇猛精进,他就是太过,一开始太过勇猛精进,结果太过疲乏,然后短期间内,就要达到很大的成就,一发现根本没有办法,这样的时候,他就退缩了,那佛陀就用调琴的(道理)跟他讲,你调得太紧太松其实都没有帮助,你要适当适中的精进,所以他就被当成是精进第一,【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其实这个陀驃他是做什么的,他是被佛陀任命内务总理大乘,什么叫内务总理大乘,听起来很伟大,但实际上就是发一些锅碗瓢盆卧具 什么,其实是那个时候就是说,有新的比丘来,大家来了对不对,或有从其他地方来,但是他来之后没有睡觉的地方,有一些物件缺失了,包括什么锅可能破掉了,什么东西,那这个陀驃就是负责安排,你睡哪里你住哪里,你睡哪个地方,那个小茅棚没人住,现在刚好你来了你去住那边,那你缺个牙刷毛巾什么这些,就是发的发给你的,这个叫做内务总理大乘,所以他说什么,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提供他们生活资具的,还有一个众多比丘经行皆是通达律行的 優波離尊者,他最有名的是什么,律,结集律,優波離,尊者结集律,所以他叫做通达,你看通达律行,就是说他对于佛陀制律 ,怎么制,为什么这样子,那么很多不懂的时候来问他,他懂他会解说,这个叫做通达律,下面还有一个羅睺羅,是持律,那这个 富樓那也是很有名,富樓那尊者皆是辩才善说法者,富樓那,有没有印象,静月,富樓那,有印象吗,(弟子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就是有一个民风非常彪悍,就是不好的那种地方,佛问有哪位弟子愿意过去),富樓那尊者,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家乡是在印度的西边靠海,就像温哥华这样子,然后他到东边来,一路不知道怎么过来的,跑到东边来,然后拜在佛陀门下修学,然后 ,一般来讲东边是比较有文化的,其实印度来讲的话,印度本地文化,恒河流域是文化最好最高的地方,恒河流域在东边,没错吧,然后他是从西边过来的,所以西边来讲是比较野蛮的地方,所以他到东边来之后,学一学,他要回到他的西边到那边去弘法,但是经典记载说,那边的人比较野蛮,那佛陀问说,那你回去的时候啊,如果人家那边人打你呢,他说打我又不受伤,他说如果把你打伤了,打伤又没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了呢,打死了我就究竟涅槃了,对啊,所以这个就会被当成菩萨道嘛,牺牲小我完整大我,所以这是富樓那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么这富樓那尊者呢,他也是能言善道很能说法,所以他才要回去西边弘法,这个就是富樓那尊者,还有就是说什么呢,迦旃延,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迦旃延为什么叫做 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论义第一,而且后来被认为上座阿毗达摩有两个祖师,一个是舍利弗,所以有舍利弗阿毗昙,另一个就是迦旃延,所以他会善说诸法相,因为阿毗达摩就是在分析法相的,所以会把阿毗达摩的一些论义,归到 迦旃延尊者去,所以他都有一些他的典故的,还有阿难怎么样,多聞總持,多闻第一,所以他们经典常记载,跟阿难聚在一起的都是年轻,然后颜值高,高帅,有没有富我不知道,出家人应该不会富,阿难为什么又高又帅,他是佛陀的堂弟,我们叫堂弟,所以他一定,佛陀那么身相庄严,他没有基因,所以DNA很好,佛陀还有一个胞弟阿难陀,那个胞弟其实比阿难更庄严,只是阿难陀很低调,自己常常关在精舍里面独修,所以很少人见过他,那是佛陀的胞弟比阿难更近,阿难是堂弟,那么接下来就是什么,羅睺羅一切皆是善持律行,羅睺羅被当作是什么,持戒很严格的,刚刚那个尊者是什么,精通戒律,那个羅睺羅是持戒很精严的,那羅睺羅是谁,佛陀的儿子,所以佛灭之后,基本上经典没有记载羅睺羅到底跑去哪里,所以可见,佛陀是真的是无私的,是真的无我无私的,因为他没有把那么庞大的僧团交代给羅睺羅,如果就一般世俗的观念,他一定把他传给儿子,一定让儿子当第二位法王,所以羅睺羅的地位就会变很尊高,但实际上羅睺羅的地位在僧团他也是尊者,也是一个证悟的阿罗汉,没错,但是在经典的记载里面,他并没有说地位很高,其实反而谁的地位很高,反而大迦叶、目健连,然后那个舍利弗,反而这些大师兄,这些师兄的地位反而高,而且记载更多,所以可见佛陀是真的一个开悟的,无私无我的一个圣人,他不会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接下来 ,提婆達多,这个不用解说,提婆達多就是心术不正,想要做法王,这个故事呢,阿瑟斯王灭佛,不是灭佛,阿瑟斯王要害他的爸爸,然后跟提婆達多结合在一起,一个 害他的爸爸可以继承王位,一个把他的堂兄害死可以当法王,所以两个串通好,结果一个成功一个没成功,然后两个最后都下地狱,然而因为阿瑟斯王有忏悔,而且听说证初果,所以下地狱之后马上上来,那提婆達多下去之后就上不来,因为他多多少少结点善根善缘,所以佛陀说,提婆達多入地狱很久以后出来会继续出家修行,到最后还是会证果,这个是以前在讲,就是在讲阿含经的经文里面曾经提到,所以佛陀最后一句话,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到最后就是要,与善界俱,不要与恶界俱,我们今天等一下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我们来看一下,五、因义 有没有看到,界有因的意思,有因义,所以刚刚是不是有种类,有种类意义,然后这里谈界的因义,因 緣種種界生種種...,【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就是说我们本来有贪瞋痴,但是会有一些外缘来引发我们的贪瞋痴,【「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就是身口意,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可能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我们这个有情世间分成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最重的烦恼就是五欲,五欲 ,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物质欲望,那这五欲的物质欲望呢,又以男女中间的这种性爱为最初最强烈的,也是欲界的根本,所以欲界的众生才会有五欲,色无色界基本上没有五欲,那你说,师父,那他们是不是断了,他没断,那为什么色无色界没有五欲呢,因为色无色界的众生是修禅定,而死掉之后投身的,修禅定要达到色无色界,这样的定境的话,一定是怎么样,离五欲五盖,那其中一定要是离五欲的,所以你欲界众,你要五欲重的话,绝对没办法禅修的,因为禅修就是离五欲五盖,所以师父 讲过非常多次,如果禅修要做得好,你五欲一定要离,但是你说,你没办法一下子,五欲这种物质欲望,一下子离得那么快,所以你要慢慢一步一步的,最好的前方便,就是生活上尽量保持单纯的简朴生活,那这样的话,就会不会去增强增长他的五欲,那这样来打坐,相对来讲就会容易一点,因为如果你五欲太重,很难克制,你打坐会很困难,师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师父有一次跟立师父到一个地方,很久了,那是差不多二十年前,到一个地方是教禅修,然后师父也是告诉他们说,当然今天来教你们打坐没问题,但是你要做得好,你一定要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然后有一个洋人不信邪,就跟我说,不会啊,我的控制能力很好啊,我可以前一天去跳舞唱歌啊,然后回来之后马上打坐 ,然后我就跟他讲说,我们现在不要 吹牛,我们要学习真实的观照,什么叫真实的观照呢,我就跟他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很喜欢一首歌,因为他常常唱歌跳舞,我就问他说,你有没有喜欢的歌,他说有,我说那你喜欢哪一首歌,他就跟我讲哪一首歌,我说很简单啊,如果你这首歌一天到晚一直唱,唱这首歌,唱完之后,你打坐坐下来,你内心里面会出现什么,就出现那首歌嘛,这就叫余音缭绕拨不去啊,这是现实的问题嘛,你吹牛没用啊,你跟我说你多厉害多厉害,这个用嘴巴讲的都谁知道,但是现实的问题就是说,你熏习什么脑袋里面就是什么,所以你要常常去唱歌跳舞,你怎么可能静得下来呢,因为唱歌跳舞就是五欲相应嘛,所以欲界的众生就是五欲相应,那色无色界的就是禅修打坐,所以他当做人的时候,禅修打坐能够得到初禅二禅三禅,他如果没有发愿再来人间,他就一定是什么样,生于初禅二禅三禅天去了,这样各位了解,但是我告诉各位,这色无色界的众生非常少,有,非常少,不是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色无色界的众生那么少,因为禅修不容易做,你们不要把它当成是非常多,欲界的众生是最多的,佛教讲天界众生,大部分都是指忉利天,那个就是欲界的天,欲界天,尤其是讲忉利天,因为他跟我们的关系是最最接近的,这样各位了解,所以他说 ,缘欲,因生欲想,缘欲界,因为生在欲界就会有欲求,五欲的欲求,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因为我们很多都是因为欲望造成的,当然这是讲欲望,但是他欲望的另外一边就是什么?嗔恚,一般来讲贪瞋痴三种,都有可能造恶,贪瞋痴三种都有可能造恶,但是相对来讲,贪跟瞋造恶的机会,还有造恶的力道会更强,贪瞋痴,都会因为贪瞋痴造恶,但是相对来讲,一般造恶都是,大部分都是贪跟瞋,痴也会,但是痴相对来讲比较少,也会,大部分是比较少,什么叫做痴造恶呢,因为无知而造恶,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可能大陆比较少,台湾很多民间信仰,杀诸宰羊供神,可以得到神的保佑,那你觉得这合理吗,佛陀告诉你,这绝对不合理了,对啊,所以杀诸宰羊来祭神,不会得到神的保佑,而且是杀生,你说他贪功德也可以,但是他是无知,因为长期以来就人家这样跟他讲,习俗也这样跟他讲,所以他就这样子做,这是偏向于什么,愚痴不懂而造恶,那还有一些说身体不好,身体不好怎么样,喝人血,有,邪教,但是这比较少,还有一些,把动物抓去淹,比如说淹蛇,把毒蛇抓去淹,淹在一个罐子里面,然后里面叫泡酒,这个叫做蛇酒,有没有听过,说这个什么,喝下去就可以什么,反正就是什么,滋阴补阳,反正你什么一大堆,那你一只活生生的蛇,把它弄下去泡在那边,那这不是杀生吗,那这不是愚痴吗,愚痴杀生,然后觉得这样是可以什么,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好处的什么,那这不是愚痴造恶吗,这是现实的很多问题,师父曾经听过,人家跟我讲的,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我是听过 ,有一个同参道友跟我说,有一个比丘尼,在台湾,有一个比丘尼因为身体长期不好,就是有人跟她讲你要喝蛇酒,所以就叫人家把蛇抓来泡酒来喝,但是她不知道一件事情,酒是蛇可以冬眠的,毒蛇她把它泡在里面,它不一定死掉的,结果泡了不到几个月,还是几个礼拜,然后打开要喝的时候,因为蛇被打扰了你知道吗,醒了,结果就咬她一口,死掉了,毒死了,不要这样子,不能这样讲,那这就是愚痴不幸的死掉,这个就是愚痴不懂,那既然都学佛了,为什么不好好把经教,佛陀的教理好好看一下,所以就 痴,贪瞋痴,痴都会造作的,但是一般来讲贪跟瞋是更重的,我们很多造恶都是因为贪跟瞋,要么贪就要么瞋,所以这里讲的就是贪嘛,欲求嘛,【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 ,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这就是因义,后面还有还没结束,【「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有没有看到,謂害界也,【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痴凡夫岂害求心,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有没有看到,你因为有贪因为有瞋,所以起怎么样,身口意的不善造作,不善造作,这个就是什么,害界啦,欲界啦,这些害界欲界是指因的意思,【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所以他有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你看,缘害界,就是因为嗔因而造作,嗔得不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界,界差别观,界观,师父,接下来,问题就是,他这个热是炙热的意思,还是有热,炙热的意思,炙热就是烦恼,会让我们炙热,五阴炽盛,就是烦恼之热,后面还有,我以为下面断,【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 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 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 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 惡趣中。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有音身出药祥 ,云何 為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 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 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 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 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 想。」】,这个出要 想是怎么样,脱离,从超胜来讲,可以说是出离三界,但是出离三界第一步,你要先出离什么,出离三恶道,先出离三恶道,不要落入三恶道,进一步才能脱离三界得解脱,这 整个经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说,要远离远离不善的境,远离不善的因,远离不善的境,远离不善的因,你就不会被不善给影响到,最后面用一个比喻,如果你这个村落或这个聚落附近有野火,那你要怎么办,你说灭火,问题是他有想说,你又没有能力去灭野火,那你最好是搬开远离,不然你一定会被他烧到的,那我们现实人间是这个样子的,你 要修行,最好是远离一些恶缘恶境,你不远离恶缘恶境,早晚你就会被他影响,有时候你不要说没关系,我有学佛,我有佛菩萨保佑,因为这个恶缘恶境,一旦影响这个很强烈的,为什么很强烈,因为跟我们的贪瞋痴是相应的,所以有些缘有些境你就不要去沾染,比如说赌场,你不要说我去看看逛一逛,没事我不赌,难讲,很难讲,很多人是因为逛一逛看一看,替朋友去了解了解怎么样,结果自己就陷进去了,所以那些地方最好不要去,比如说酒吧,我偶尔去应酬应酬,我也不喝酒,过一阵子,你怎么开始喝酒了,因为不善缘不善境就容易影响我们,所以最好就是要远离不善境,不善的环境,不善的因缘,不善的因缘远离了,然后尽量去接触善的因缘,接触善的因缘,你就容易怎么样,界 是因,你就因为善因而能够起善念起善行,这个是很现实的修行就是这样,这个我们的界,谈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蕴处界的界,谈到这里,这是种种界,种种缘种种界,生种种什么东西,这是缘恶的,以恶为境,接触了就容易产生恶,以善为境为因,接触了就容易生善,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吧,没有,我们很快的再来看下一个,下一个是什么法门,静修你知道下一个要谈什么吗,师父现在讲的是这个叫,蕴处界,然后谈什么,无常法门,谈无常法门,因为我们现在是增上什么学,我们增上慧学里面,有谈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 ,谈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谈怎么样,苦法门,然后谈蕴处界法门,接下来谈无常法门,谈无我法门,那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谈什么,正解脱学,现在要谈的就是无常法门,第六节无常法门,第一个 无常法门,一、无常法门,二、当观无常,三、如何观无常,(一)现观无常,(二) 三世觀無常,(三) 因緣觀無常,(四) 緣起系例觀無常,(五)无常跟三解脱门,还有  四、修習無常觀,五、驗證無常,六、无常法门之经典的种种开示,我们现在来谈无常法门,当然其实很多经典之前都有看过,只是他在讲的时候重点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无常法门的第一个,无常法门的第一个,无常法门,(一)无常法门是四法之本,这个经典有没有印象,进修有印象吗,有印象,净堂有印象吗,这个有印象,智雷你看过这个经典,经文吗,没有,很多新来的可能对这个,这个是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然后到毘舍離,城去最后一次,我们来看一下,无常是四法之本,【一時。佛在毘舍離祇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他到毘舍離的祇園,当中 要离开了,然后跟五百比丘,这里写五百比丘,所以你们要知道很多经典讲什么,两千五百,千二百,一千二百五对不对,但是不一定是这样子,这里讲的是五百人,那到底多少人,不一定,有些中间离开了去别的地方,有些又加进来了,总之 在佛陀身边会跟着一群人,然后佛陀到毘舍離城慢慢游化,【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今觀毘舍離 更後不復覩 亦復更不入 於是當別去】,他的意思是什么,佛陀常常到毘舍離去弘法,而且住了蛮久,但是他说这是最后一次进毘舍離,这次离开之后也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于是当别去,意思就是说,Say goodbye,意思当别去,【是時,毘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普懷愁憂,就是大家听到佛陀已经从此不再回来了,就很忧愁,【普懷愁憂。從世尊後,各各墮淚,自相謂曰:】,有没有,跟在佛陀的后面每个人都流泪,然后互相说,【自相謂曰:,「如来灭度将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你们就知道说,这时候佛陀为什么不会再进来毘舍離城,因为他要灭度了,他要入灭,意思就是我们一般讲就是要死掉了,所以他不是说我讨厌你们,所以我从此离开,不想再回来的,不是,他要入灭了,所以他来最后一次,因为佛陀将灭度,【世間當失光明」。世尊告曰:,「止!止!諸人 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终无此理】,佛陀说什么,【世尊告曰,止!止!諸人 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终无此理】,不是很多人在哭吗,佛陀就说,停Stop,不要再流泪,不要再哭了,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就是说会坏掉的,你要一直让他不坏,哪有可能?,佛陀降在这个世间是人间的佛陀,这个身心身体,身体也会入灭,也会变老,内心是超越的,这个在人间佛教里面,师父讲过好几次,这个人生父母养的身体,哪怕有神通,哪怕他怎么,但是他绝对不是金刚不败,也会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最后也会入灭,就会死掉,你要让他延怎么样都没用的,因为没不可能的事情,无常变化就会有生老病死,那么东西就会有成住坏灭,所以佛陀说,你要让他不坏,终无此理,【吾先 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佛陀是以什么而证悟的,四事之教,他说,【由此得作證。亦復以四部之眾。說 此四事之教。】,在家二部,出家二部,就是四部之众,佛陀教他们这个四事之教,四种真理,真理其实只有一个,但是从他的表象上分成四个来说明,也有次第悟入的意思,【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一切行苦,是謂二法。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涅 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如是不久,如來當取 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 義。」】,所以这四法之本,第一个叫做什么,诸行无常,第二个是什么,诸受皆苦,接下来呢,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得寂静,这个叫做四事之教,叫做四事之教,佛陀是依这四事之教而证得涅槃,那就是断一切烦恼贪瞋痴永尽,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可以解说的问题,我问你们,你们有没有听过三法印,有听过三法印,那这里讲四事之教,三法印跟四事之教差在哪里,诸受皆苦,这里讲什么,一切行无常为一法,一切行是苦,你也可以说诸受皆苦,你也可以说一切行苦,对不对,诸行无常一切行,诸行无常,那么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就是苦,是为二法,一切行无我为三法,涅槃为灭度,那这里面跟三法印差了一个什么,刚好差了一个诸受皆苦,刚好差了一个诸受皆苦,那实际上它也没什么不同,因为你可以把无常跟苦给放在一起,这样了解,你也可以从一个意义上去理解,三法印是一个普遍的法理,三法印是一个普遍的法理,这个普遍的法理,如果从我们现实,人间或是身心的感受跟认知上来讲,就会多一个苦,三法印,这个四事之教,在阿含经里面就有了,那么后来的阿毗达摩,又从阿含经里面取,普遍的法理成为三法印,那你就会觉得说,那到底是三法印还是四事之教,它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东西,只是三法印是指普遍的法理,不管你有没有感受到它都是三法印,但是如果这个三法印,用在我们修行上的认知来讲,就会多一个苦,三法印,它是缘起的三相,缘起的三相,一切法的现象上来讲,它是缘起的,所以落到时间的变化上来讲的话,一切万事万物,它一定是什么,无常的,因为都是在变化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的,落到于东西的本身来讲,它就会什么,无我,而且这个东西的本体上来讲,讲的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但是不管用不用在这个身心,事实上只要一切东西的存在,它都是一定无我的,所以它这个就变成法理的存在,那么无常无我来讲,既然是缘起的无常无我,只要无常无我的当下,就是一切法的不生不灭,这个就叫做什么,涅槃,那这个是从法理上来讲的,如果这样的一个法理,落到我们现实生活的身心,修行上来观察,你就会发现到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就是师父画的这三个圈,记得吗,你会想说那为什么,这个法理跟我们身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跟我们身心没关系的法理,比如说一个宇宙的法则,它跟我们身心有什么关系,如果跟我们身心没有太大相关的话,那这个法理 它就是纯法理而已,但是佛陀讲的这三法印的法理,事实上是用在于我们身心的观察的,所以既然是用在我们身心的观察,那佛陀就讲过一件事情,从三法印,从四圣谛来讲我们是苦的,那我们为什么会是苦的,因为四圣谛里面有告诉我们苦集,苦集,所以集是苦的因,那么集包括了什么,惑跟业,但是它的根本因是惑,惑就是我执,所以从四圣谛跟三法印配合起来一看,因为四圣谛还是三法印,一看就会发现说,无常是现实的,实际的状况,它是没办法改变的,而且四圣谛里面告诉我们,无常不是苦因,那什么才是苦因,我执才是苦因,那我执,如果你进一步去探讨的话,我执是虚妄的,虽然它是存在我们凡夫当中,是现实的存在,但它我执并不是法理上的存在,我执不是法理上的存在,它是错误的认知而存在的,所以它是虚妄的,所以从三法印的法理上来讲,就没有苦的问题,这样清楚吗,但是如果把这法理用在我们现实身心的观察,那就会有苦的问题,因为我执跟无常产生的冲突,那就是苦,因此三法印是指法理的存在,四事之教是指,法理落到我们身心上面来个观察,这样清楚吗,三法印落到我们身心上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说,无常无我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这个B一定是无常无我的,但是四圣谛里面讲,因为我们有我执,我执跟无常无我那一定是冲突的,我执针对无常的变化,你一定要一直要去控制无常,那无常一直在变化,你没办法控制就是冲突,我执跟无我本身就是不相搭的,一个讲我一个讲无我,它怎么会搭在一起,它就是冲突不相搭的,所以它一定是什么,苦,所以这个无常无我,落到我们的现实身心来观察,那它一定是苦的,那这个苦并不是法理的存在,它是错误的认知产生而有存在的,这样清楚吗,那么从无常无我的认知里面,知道什么,知道无常无我才是正确的,所以去破掉我执之后,就会达到了什么,涅槃寂静,这个就是四事之教,跟三法印的一个相搭应的关系,三法印,它是指法理的存在的现实,就是存在的实相,三法印拿来观察我们现实身心,就会多一个,说诸受皆苦,或是诸行皆苦,这样各位了解吗,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个方聪大概,没关系,慢慢读,慢慢看,久了就会越来越清楚了,这个叫做佛陀的四事之教,而且这个四事之教,还有一个修行次第的悟入,修行次第的悟入,你看,我们有无常,有没有看到,无常,一切行无常为一法,一切行是苦,一切行无常,那你就一定会是苦,这句话怎么说,有没有无常但是不苦的,有啊,谁,阿罗汉、佛陀,所以这四事之教是针对谁说的,凡夫说的,如果就佛陀来讲一切行还是无常,但是不会苦,所以一切行无常,所以诸受皆苦,所以我们观察说,我们的苦是相对于无常来讲我们会苦,但是为什么我们针对无常会苦呢,因为我执,因为我执才会苦,所以可见如果针对无常,我们会苦的话,我执就是错误的,没错吧,我执就是错误的,所以无我才是对的,那如果你能够悟到无我,进一步去修正证到无我,那就是断一切烦恼究竟,从初果到四果,那就是什么,涅槃为寂静,这样明白了,你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因为读《 杂阿含经》要整体来读,你这个一定要配合,三法印配合四圣谛来理解,你千万不要把它解读为,这个逻辑就是一切行无常,所以一切是苦,所以只要无常的就是苦,你字面上好像是这个样子,那如果你是这样的话,那怎么会是无我呢,因为一切行无常那就会苦,那佛陀会不会苦,阿罗汉会不会苦,不会啊,但问题是,就佛陀跟阿罗汉来讲,他们面对的这个世间,还有面对的这个身心,是不是也是无常的,是啊,那问题是佛陀为什么不会苦,所以可见无常不是苦的原因,那你再配合四圣谛来看,才知道说原来无常是怎么样,现实世间的存在,那我们只是没办法去真实的接受现实世间,所以我们产生苦,四圣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对不对,才会苦,那既然苦是存在的,就表示我是错误的,虽然达到无我,达到无我真的证到无我,那就是涅槃,这样子了解吗,所以这个变成还有一个修行的观察次第,那个进人来,(是不是弟子想问一下就是说,因为您刚才说这个四事法,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次第,就是说无常,然后知苦,然后知无我,然后知涅槃寂静,但如果透过师父的这个ABC的话,实际上就是说,他的苦基本上是因为,你无常和无我两个发生了冲突,那为什么不是说先知无常,再知无我,然后知苦,或者说先知苦,然后再去再去想为什么苦,原来是因为无常无我,为什么这个次第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会觉得苦,对不对,那会觉得苦的话的时候,才会去叫你去观察无常,所以无常跟苦它是一体,就是虽然两个是不同东西,但是它一体的,是一个相互性的,因为如果你不觉得苦,你去观察无常干什么,所以从苦集灭道来讲,它是先知苦,但是问题是说,那为什么会苦呢,因为我们会观察到因为无常变化,但是如果是无常变化,没错啊,无常变化也是苦的,其中一个问题啊,但是我会发觉说,其实追根究底来讲,无常变化它是没办法改变的,如果它能改变那就没问题了,所以无常跟苦呢,它可以说是一体的观察,所以从四圣谛来讲,它必须是先知苦圣谛,但是从无常故苦来讲的话,它是说,当我们能观察到这个苦的时候,我们就能去观察,第一步,就要去观察这个无常世间的变化,会造成我们的苦,但是你还去探究,无常世间变化造成我们的苦,事实上无常不是因,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师父常常说,阿含经有很多语句,它有现实观察的问题,但是你不能隔离的别开的,变成一种很灵散的观察,你一定要把这句四事之教,三法印还有四圣谛,整个做起来观察,就会知道说,它整套的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可以吗,不然的话,有一些学说会说无常故苦,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也是苦,说那桌子是苦,那意义在哪里呢,那这样就没有道理啦,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没有抓到 ,你讲无常故苦,苦无我的时候,这是配合四圣谛来谈,因为四圣谛里面,从来没有说苦的原因是无常,但是这里却告诉你无常故苦,怎么回事呢,那你就是要整体来理解之后,师父才会画出这样的一个三个圈,从这个三个圈来理解,那整套就没问题,不然就会造成一些逻辑跟认知上的错乱,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无常之法难以体认,(二) 無常之法難於體認,不然先让大明明来念好了,你先照起来,让大明明来念,【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 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 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 為人演說五受陰。」,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 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 未?」......】,帮他解说一下,大概就是字面意思上,大概就可以了,羅睺羅他心解脱慧未熟,意思就是说他可能明白,但是理解的不够深刻,所以世尊希望让他以,教授其他人的方式,增加他的理解和思维,所以问他,汝以授人,你麦克风有开吗,有,不是上一段吗,这两段都可以,你先说这一段好了,不是这一段吗,刚刚是啊,对啊 这一段啊,这一段很简单嘛,这一段是羅睺羅跑去问佛,然后说善哉世尊,能够为我说法吗,然后我闻法之后,我就找一个地方,好好的去思考,然后不放逸这样子,那第二段世尊说了什么,世尊看怎么样,看羅睺羅,世尊看羅睺羅,发现他心已经解脱,不是心已经解脱,心解脱,但是智慧没有 成熟,没有达到成熟的那个程度,慧未成熟,未堪任受 增上法,就是还没有足以,他心解脱,一般来讲心解脱,是指有禅定的力量,但是智慧还不够,出世的智慧还不够,然后呢,未堪任受 增上法,一般来讲,在佛教里面讲增上法,都是指出世解脱法称为增上法,这样了解,所以他说什么,羅睺羅虽然 可能有一些禅定的力量,但是他的智慧还不足,就是慧未成熟,还不足以怎么样,真正的出世解脱法,这样了解,然后他说,你有没有授人五受陰未?,这个未,也常常翻译成 不 ?,你有没有教人,五受阴是什么,五蕴,你有没有去教人家,五蕴这个法门,有没有去跟人家传授过五蕴,有没有跟人家讨论过五蕴,这是一个问号,你有跟人家讨论过五蕴吗,你们有没有诵过金刚经,常常用 不,就是这个 未,然后羅睺羅说,还没有,佛陀告诉他,汝當 為人演說五受陰。你应该去跟人家讨论五受阴,接下来这一句,羅睺羅就受佛教,然后在异时,异时是怎么样,是指什么,其他时间,不是这个时候,他就回去了之后,其他天或其他时间,为人说五受阴,所以就去跟人家讨论五蕴,回来告诉佛陀,我已為人演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同样,他说我已经去跟人家讲五受阴了,那佛陀是不是可以跟他开示?,接下来,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一样,不堪任 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 未?」......,你有没有跟人家讨论六入处,【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勅,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这句话跟上面这个,其实中间好几段,好几段都是干什么的呢,都是羅睺羅,去教了之后回来来问佛陀,佛跟我说法,佛陀说你有没有教人家什么,就去再回来,你有没有教人家什么,比如说三藏十二部,有没有讲因缘,有讲譬喻吗,没有,好去,再回来,好去,再回来,到最后就是这里,【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勅,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就是这一段,最后面呢,【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 上法,告羅睺羅言:,他这里已经是什么,心解脱智成熟,智已经成熟了,堪任受增 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 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 無常廣說。 】,你说佛陀为什么绕了一大圈,然后最后来跟他讲无常,为什么,因为事实上,我们所感受到无常,只是一种感受上的无常,不是在法理上真的肯认无常,所以佛陀不是刁难 ,佛陀是让 羅睺羅,在各种法门,然后佛陀教的各种教法里面跟大家去讨论,去怎么样,去辩论也好,去教导也好,甚至是教人都好,经过这么一大圈回来之后,教导他无常,羅睺羅不只是在认识上,就是一般的感受到无常,甚至是在法理上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佛陀一点他就通了,他是对无常法理的真实认识,所以这个才叫做无常之法,难以体认,你如果回去跟一般人讨论说,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一直在变化,他会跟你说,好像是,但是他这种好像是只是怎么样,只是 他的 感受感觉上觉得是无常而已,但是他并不是在法理上真是肯认无常,所以第一句,学佛的第一,真正你体认到说我们世间是苦的,那世间为什么是苦,以前讲过很多,但是你第一步的修行,你一定在法理上去体认到,这个世间真实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你真能体验到这个世间变化无常,不是嘴巴说说,也不是一种相对的情感的感受而已,你真的在法理上能深入体会无常的话,老实说,你对这个世间不会那么多的执著,也不会有那么强的执著,你对物欲跟很多东西,比较相对来讲比较放得开,这样各位了解,那么进一步来修行,那就容易了,我们时间是不是到了,时间到了,那么下礼拜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性不易明了,无常法性不易明了,我们来回向 ,,


 阿含经讲要,第112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门,无常法门我们也常常讲了,但是事实上无常法门,尤其是我们说观无常,但是真正的无常,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理解,而且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你观无常的生命变化可以,但是你要透到无我,甚至透入到修行,然后解脱涅槃,其实不容易,第二个,观无常,不是观现象上的无常,而是要融入到法理的无常,但是就算是融入到法理的无常,还是要从现象上的无常观察起,也就是说观察现象上的无常,但是观念知见上要有法理上的无常,才会真正透入到无常的真实意,不然会只是在表象上看无常,但是有可能会拟想出一个表面上无常,但是背后有一个常的东西,有时候会变成有这种认知跟误解,那我们来看这个他怎么说,(三)無常法性不易明瞭,这个经很有意思,而且可以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分析跟观察,而且有些时候大乘佛教或是中观学派,有时候会拿那个经作为一切法击灭,一切法空的一个讨论,【佛般涅槃未久】,你看佛已经入灭了,【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undefined,00:02:51,360 --> 00:02:54,100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59,他就是说,持衣持钵出去外面托钵,托钵完之后回来洗脚,洗了把锅收起来,那接下来就经行,那经行的时候,慢慢就是從林至林,從房至房,然后里面可能有好几个,然后他就在里面经行,那里面可能就很多那种小的茅棚,那可能比丘都住在那里,以前是没有大雄宝殿这种东西的,以前佛陀在的时候,很多地方它都是,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它就是一个树林,那里面就盖一些遮风挡雨的,没有说很好的,里面还有自动冲洗马桶的那种,它里面可能就没有那个浴厕的,浴厕就到外面去,然后他就,纯粹住,这样讲,那纯粹住呢,然后他会有一间,如果比较,设施完善,会有一间比较大一点,然后这个比较大一点的,他就做大众的集会,大众什么集会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然后佛陀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吃饭也去那边吃,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在那边集会,还有初一十五,布萨的时候也都到那边去,那个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然后大家聚会用的而已,没有说一个很大的大雄宝殿,然后接下来呢,他就到处去,然后跟那些比丘们说,你教导我佛法,教导我一些法要,我会依佛法而如是观察,这样子如是观察,然后那个时比丘与,就如是观察,这时候比丘们就要跟他讲法,他说,你教我法,然后【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这是什么,四事之教,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就是三法印,那么就这样跟他讲,这个是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就是根本的教法,就是讲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个讲的就是三法印,这本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就是这样学的,但是这时候禅陀有问题,他说什么问题呢,你看他说,【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他说他已知道了,然后,【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不是有点奇怪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一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他意思是说,我已经知道三法印,但是我不喜欢听到一切诸行空,就是诸行空,这里指的就是无我无我所,那当然从般若经角度,他讲诸行空,一切行就是如幻如化,叫做诸行空即当下寂灭,般若经会做这样的解释,但是这里的诸行空是指无我无我所,那无我无我所,就是可以愛盡、離欲、涅槃,但是他说他不喜欢听到这样子,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他说有我啊,然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第二第三还是这样子说,意思是说,他知道三法印,但是他不喜欢听到,而且他不认可一切诸行空,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那可见,他对一切行无常,对一切法无我、涅槃为寂静,他并不是真实的了解,也就是说,他知道了可能表面上的无常,而不是真实的观察到无常的法性,那我们继续来看,后面还有,【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这是谁想的,禅陀,因为比丘跟他讲,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就想说,那么到底有谁可以进一步为我说法呢,让我真正能理解呢,这时候,【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就是在这个地方,他说尊者阿难在这个地方,【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他当世尊的侍者,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就是很多修行人都知道阿难是佛陀的侍者,而且这个这时候阿难已经,已经是阿罗汉了,因为佛入面的当下,他为了要加入他,加入五百阿罗汉的结集,他已经是阿罗汉了,所以他是阿罗汉了,【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他讲完之后后面还有,其实他就中间那一段,他就跑去问阿难,然后,【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这一句话阿难讲了什么,阿难跟前面比丘讲的还是一样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玄妙性,他说,善哉!我意,大喜,这个就是在赞叹说,你现在根机应该还算可以的,但是我就尽我可能跟你解说,他说,【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意思是说,不是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做色无常,所以不是表面上的无常而已,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他意思是说,要跟他解释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一切色无常,一切受、想无常,然后无我,然后涅槃寂静,刚刚禅陀是不是说他接受这句话,但是他不想接受什么,一切行空,愛盡、離欲、涅槃。他没办法这样认知,那么阿难说,那我跟你解释,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那你看阿难说了什么,阿难与禅陀言,接下来这一句就是有名的,undefined,00:11:22,580 --> 00:11:23,940中道离两边,345,这也是我们立中道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师父以前有叫人家写这个这一句,但是写一写现在不见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忽然间就不见了,真的很奇怪的事情,很大的一张,但是那时候因为没办法,很大,没办法表备,所以想说写一写拿到国内去装潢,但是那时候开光很忙,忙了十几天,回来想起来之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过也好啦,如果有人请走了那也可以,你看这一句,你看他怎么说,【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这个听起来有点感触,因为佛陀已经入灭,然后阿难才说我是亲自听到佛陀这样教导的,【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就是说,佛陀在教摩訶迦旃延的时候,阿难在旁边,他说【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一般我们讲有跟无,要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他说,【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undefined,00:12:53,220 --> 00:12:54,020396,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说的有跟无,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什么叫若有若无,他说,【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他说什么,世人,颠倒,一般世人是取诸境界,心就执著了,所以认为,有就是常的有,无就是断灭的没有,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错误的认知,但这是因为一般人是計著有我,心里的計著,迦旃延,就是佛陀跟迦旃延讲的,所以他叫迦旃延,就呼格,就跟舍利弗什么什么一样,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就是说如果无我的话,不再取著,不再执著的话,【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什么叫生时生、灭时灭?,苦生起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是生起的,你会说有说没有,灭时就灭了,苦灭的时候就是灭了,你不会苦明明灭了还说他有,所以有的就说有,没有的就说没有,有的就认知有,没有的就认知到没有,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正观世间集,什么叫世间集,其实世间集就是缘起的流转,苦集不断的轮回相生,这个叫做世间集,记得什么叫世间吗,在阿含经,这个是杂阿含的,杂阿含里面什么叫世间,五蕴身心世间,那么所谓的世间集,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是怎么来的,就是世间集,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循环流转的,缘起的流转,是怎么不断的生,不断的生生世世这样一直轮回,这样一直不断的存在的,是依十二因缘的流转,由无明而行,不断的这样子,那么到了,老、死之后,由于造业,由于有烦恼,造业又润身,又来轮回,这个叫做世间集,那么这样子的话,<nowiki><u>则不生世间无见</u></nowiki>,所以你要清楚明白,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这样轮回,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且这样的循环轮回,不断的是有的,就是世间的实相,你不能去否定它,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你要正确的认识,它是怎么有的,这个叫做什么,【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你就不会去否定我们生死的轮回,【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什么叫世间灭,此无故彼无,那接下来呢,此灭故彼灭,然后接下来呢,它是还灭,之前是讲流转,此无故彼无,也就是有无明则有行,这叫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那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接下来是讲什么,讲还灭的,讲无无明则无行,那么接下来就是纯大苦聚集灭,这个叫做世间灭,这样了解,那这样已经告诉你的是什么,有,是真的流转,那你正确认识无常无我,就会达到世间的还灭,那世间的还灭,确实是如此的,只要你能够满足它的条件,也就是灭了无明,那到最后就怎么样,就生老病死纯大苦聚集灭,这不就是愛盡、離欲、涅槃了吗,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就是,那个,阿难跟那个闡陀,讲的,所以如果世间灭,也就是说生死灭了,你就不能生,你就要正确的认识它,它是灭了,不会再起,灭了之后,还是在这个世间,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的一些认知,【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这个叫做世间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雜262)】,这个叫做世间灭,这个就是爱尽、离欲、涅槃,这个就是阿难对闡陀的解说,这个经之后,还有后面的故事,接下来的故事,当然就是照一般的情节下去走,一般的情节下去走是怎么样,闡陀后来终于悟解了,一切行无常的真实义到底是什么,不是表面上的说这无常变化这样而已,而是在法理上真实的认知到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而有行,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最后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到最后你真的认知它,然后去实践了,就到最后的爱尽、离欲、涅槃,这是阿难这样跟他讲的,这就是佛教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说对于生死的流转你要正确的认识,是怎么样来的,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怎样来的,然后它是无常变化,是怎么样的无常变化,还有如果你达到了满足它的条件,把无明灭了,它就怎么样,纯大苦聚灭,就不是只是在谈表面上的问题而已,那么这个地方师父谈到一个事情,就是说你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为什么说谈一谈,讲一讲一切行无常,讲到最后为什么,又谈到了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师父刚刚有讲过一句话,缘起的三相,无常、无我、寂灭涅槃,为什么一定要说,无常无我还有涅槃是缘起的三相呢,你们应该如果有考虑到或想过,应该也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不了解缘起,他没有听过缘起法的,你跟他讲无常,他可能会认为是的,他很容易说是啊都在变化,但问题是他说都在变化,他可能会有两件事情,是错误的认知,或是有些人两件事情,可能他的认知的无常变化,是错误的无常变化,第一个,他会认为说,是啊,都在变化,问题是,在变化的现象当下,下面更深的,会不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因为无常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也可以相对看得到,但是他可能会认为说,对啊,这是表面而已,但是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可能会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谈上谛创造万物的,你去问这些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什么教得好,你跟他讲世间都在变化,他是不是也承认,但是他会告诉你说,这些变化都是上谛在创造的,所以这些都是变化的,但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上谛,就不是佛教讲真实的无常,他只是认为表面变化的无常,这是无常相,但是没有达到无常性,还有第二个,以前,你跟他讲无常的时候,他会变成是一切都是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就是一切的不可知性,什么叫一切的不可知性,他会跟你说,那一切都是变化,那我现在努力干什么,我现在努力赚钱,明天就都被拿走,那我那么努力干什么,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的,反正他要发生就发生,所以到最后会有一些理论说,有一些人有钱,有一些人会变得有钱,你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理论,他做很多实验,然后告诉你,而且是用电脑下去模拟的实验,他会告诉你,有些人变得有钱,或是有些人成功了,完全是机缘的问题,你们有听过这样的理论吗,比如说他设定一千个人,然后用了一套电脑的程式,然后就去试验,说这一千个人,比如说他遇到了一个好的机缘,他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加1,遇到了不好的机缘,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减1,然后每个人先给他十个credit,然后就去弄弄弄弄,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记号,他发现,所有人之所以会到最后成功,会变有钱,都是机缘的问题,那这样机缘问题,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他是不是何以无常相,但这样会变成一种,什么都是不确定性,你再努力,你机缘不好都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无常的时候,不能只是生命,不能只是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已,佛教讲无常,可不是讲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他是基于什么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而且他更进一步,是回到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在讲无常的,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法性,所以会执著为我,然后才会产生痛苦,所以他是有因有缘的,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佛教讲的缘起无常,是在缘起的法则下,因果条件下而谈无常,不是只是谈泛泛的无常,而变成<nowiki><u>不可预知性</u></nowiki>,那在这个状况之下,变成一个东西的产生,一定有他的,因缘的道理,只是说我们可以掌控大部分的很多的,看个人的能力跟你的认知,你可以掌握很多的条件跟他的因,但是有些因跟条件,你可能没办法掌控的,所以可能产生的结果,<nowiki><u>并不是完全你可以预期的</u></nowiki>,但是他不会乱跑的,有没有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进一步来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生死的轮回有他的因跟缘的,所以是可以去处理的,不然的话,你如果只是无常性的话,变成说他无因无缘的,那我怎么去断烦恼呢,我怎么去解决,我身心生命的无常变化问题呢,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你如果把无常无我,立足在缘起的此故彼上面,才不会变成一切的不可知性,其实这种一切的不可知性,在,佛陀时代,其中的很多外道是这样认为的,那这个只是在无常相上去看而已,你却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在变化,但是你不知道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佛陀是告诉我们说,无常变化的相,你是可以观察的,但是你要知道他背后的缘起,因缘条件到底是什么,而可以让我们的轮回生死不断的循环,然后可以达到他的什么,流转跟还灭,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当我们说一切无常,不能只是一切无常,不能只是观察现象上的变化,是现象上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去认知,但是基本上你要学佛,你还是要从缘起上,去到达到法理的真实无常,你这样才能真正的由无常苦而达到无我,最后才能涅槃寂静,这样大概了解吗,那么进一步我们来看,不然很多人都可以讲无常,但是他不是真实了解无常,你不信你看不学佛的,你跟他讲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变化,他也是跟你说是,稍微会观察,他也跟你说是,但是他有没有办法,从无常悟到苦,悟到无我,没办法,因为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他只知道无常的相,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那无常法性必须立足在缘起的什么样,此故彼,不管是生的灭的,必须在此故彼上面来谈,看一下白话,这个是,刚刚这一句的白话,undefined,00:28:44,560 --> 00:28:46,280【,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到佛是這麼教導,大迦旃延:,868,『世間人都是顛倒而執取兩邊,實有,或實無。】,这是刚刚那句的白话,【世間人對所見的一切,內心生起執著,所以要嘛執有或則執無。迦旃延!,如果不執受、不,執取、不執著、不執著有我,苦生時確知其苦,苦滅時也確知其滅。什么叫苦生,此有故彼有,什么叫苦灭,此无故彼无,然后也知道其灭,【迦旃延!對於苦的生與滅,沒,有疑惑、不被迷惑自己能清楚明白而不受他人,影響,undefined,00:29:32,300 --> 00:29:33,560這就是正見,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899,他意思就是告诉什么,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还有什么,缘起的此故彼,那这个如果你清楚明白,那么对于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你清楚明白掌握,那么生死轮回怎么来的明白掌握,你就知道佛陀告诉你的道,然后灭了无明之后,就会把这一系列的生死状况给解除了,这个理也会清楚明白,这个就叫做出世正见,就是缘起四圣谛的正见,那缘起四圣谛都是立足在此故彼的法则上,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智雷有拍,你拍的,这个我们网络上都有,再来,【為什麼呢?迦旃延!如來離「有」、「無」兩,邊而教導中道。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会否认生死无尽轮回的存在,有没有看到,因为你确认到生死轮回,就不会否认生死轮回的存在,一般人很多会否认生死轮回,会认为我们这辈子就是这辈子,死了,就一了百了,如果遇到日子很好过的,富二代的、有钱的,不想死,为什么,日子那么好过,我怎么会想死,所以就不想死,那不想死,也就是不了解轮回,有些呢,日子不好过,工作也没了,亲人也离开了,又生病了,然后对这个世间万念俱灰,就想死,就会觉得死了一了百了,那这些都是对于世间的真实相没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不要以为现在师父讲,轮回有一世一世的,无明而有行,你不要以为,你现在看到都知道,然后也认可,但是我告诉你,大部分,不是大部分,外道不学佛的,他是完全没这个概念,不只是如此,很多学佛的,如果不听闻教理,老实说他对生死轮回,因果业报,他还是迷迷糊糊的,他只是告诉你会轮回而已,但是如果他只是知道会轮回,但是轮回,怎么样一个轮回法,他可能是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此故彼的这样一个法理的认识,那你要叫他修行,其实很困难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佛教徒,佛教徒也算不少,但大部分仅止于信仰,仅止于求佛菩萨保佑,有人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我没有骗你,师父碰过很多,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还认为那个是小乘的,还好一点,听过,认为那是小乘,不好一点的话,他学佛学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多的是,所以这个我们要引以为戒,再来,他说,【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會否認生死無盡輪迴的存在;,undefined,00:33:13,720 --> 00:33:14,940相反的,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止息,1019,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经,进修早上师父讲课,他念过一句,你早上念了一句什么,缘起甚深就是说缘起很深,但是涅槃更深,其实缘起跟涅槃对谈起来,缘起是说明生命的轮回,涅槃是在说明,还灭的生命止息,这样各位了解吗,知道身心生命无尽的轮回,这个叫做法住智,了解它是怎么还灭的,这个叫做涅槃智,所以不能只是表面上知道无常,表面上知道无常还不是真实了解到,依缘起而有这种循环的,而有这种所谓的流转的,不能只是因为,你只是在表面上观察无常相,你不知道,你真的没有办法体验到无常性,那你必须要体验到无常性,那体验到无常性,你就可以知道无我性,那能够了解无我,跟着无我去修,就可以断除什么,无明,那断除无明就可以达到什么,无明灭、则行灭,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轮回的止息,【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迦旃延啊!如來離,有無兩種錯執而開顯中道,所謂「有」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00:35:34,900 --> 00:35:36,760所謂「無」是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081,即無明一旦滅除,就不會有行,乃至不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讲,身心真门最深刻的地方,那么禅陀了解了他的缘起性、无我性、涅槃性他最后证悟了,得了阿罗汉,而不再只是在缘起相上一些表象上的认知而已,可以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为什么这一个,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不是下一个,析辨:,析辨,这个谁看过,这段谁看过,有没有谁有印象在哪里看过,佛陀的教示,净修你都看过了是不是,(这在师父的佛陀教说里面,而且就是对这个经提出了一些,师父的理解跟看法),【本經是由阿難轉述佛陀對大迦旃延開示的中道,正觀,為《阿含經》中詮釋「中道」之內容的代,表經典。】,他很具有代表性,【本經所闡述的中道義是立足於二諦並觀,的中道,二諦即指生死不斷輪迴的世俗諦,undefined,00:37:18,420 --> 00:37:18,920以及,生死止息的勝義諦。】,1126,因为阿含经没有直接称它为世俗谛跟胜义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就是生死的不断轮回,胜义,就是生死的止息,就是达到涅槃,这就是生死不断,就是二谛并观,【生死的不断轮回是现实人间的真实面貌,不容否認,否認了就是「斷滅見」(,無見)。】,否认了就落入断灭见,这个叫做无见,00:37:48,360 --> 00:37:49,280【相反的,依於正確的方法修行,斷除一切,煩惱,1139,輪迴止息,一切生死法終歸滅盡。如果认为始终有一个轮回不变的主体,那就成为了常见,依本经所述的中道,即是世俗缘起有,生死有,胜义,毕竟空,生死,不再来,那就是毕竟空性,【這生死止,息的「勝義畢盡空」,00:38:18,120 --> 00:38:20,840正是初期般若經所特重的。】,1154,所以导师才会认为说,般若经跟阿含经,其实它的胜义,是一贯一脉的,所以般若经,这不是说导师讲的,般若经也会认为,二乘所证的也是诸法实相,因为般若经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个意思,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翻到前面,刚开始的经文,此中云和由我而言,上一页,这儿,就是禅陀与诸比丘,到下边,前面的意思我知道,他说已经知道了,这些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然后他说,然我不喜欢这些词,那意思就是他不明白,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这个怎么理解呢,他是说他自己的疑问吗),对,这是他的疑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也就是说,他其实对于见法的这个理解还没有深入进去,他没有真正深入进去,那就是一个在浮在表面上,所以他会不喜,所以他会有一些疑问跟错误的认知,接下来来谈生活中的无常,(四),生活中的無常,【一時,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什么意思,他小时候的朋友,发小,是发小没错,小时候的烂兄烂弟,常常一起捣蛋,偷蕃薯砸玻璃的那种发小,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遇到一个婆羅門年垂朽邁,那这个尊者的年纪也很大了吧,他的发小年纪那么大,然后他是他的旧欢,【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就是说你很快乐,你现在是在乐中,而且你是最快乐的,那么,【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00:41:30,890 --> 00:41:32,690『於樂之中,最為快樂。』?】,1227,你是看到什么,怎么会说我是乐中最为快乐,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看到我这么的快乐,比如说有人跟你说,我现在看你是最有钱,那你问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有钱,因为你开的车不错,不好意思车借来的,你穿的不错,不好意思租来的,婆罗门就跟他讲,【,「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undefined,00:42:10,570 --> 00:42:12,190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1246,他什么意思,他说我于七之中,七男兒死,你可以理解为他是怎么样,七个儿子死掉了,七日死了七个儿子,然后,【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他什么意思,十二作使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供他财食的,就是他的仆人什么的,才会十二个,前面七个,死了七个,儿子,后面又死了十二个仆人,那这是真的家里死了蛮多人,他说能堪作使,就是很勤劳,不会懈怠,但是十二作使人無常,的意思,就是死掉了,还有【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技術,無事不閑】,什么样子,四个兄弟死掉了,【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从七天、六天、五天、到近四日,从儿子、到仆人,到兄弟,到最后剩这四天,就是可能四天前,父母亲死了,近三日来,你说那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死的,你儿子死了,周遭的仆人也死了,兄弟也死了,连父母亲都走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死的,太太,媳妇,【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正,世之希有。】,而且他,还一次死了两个媳妇,死一个就真的很惨了,还死了两个,那你问说师父,那到底还有几个,我也不知道,他这个意思应该就是两个而已,那两个都死了,那真的是成为孤家寡人,就成为孤家寡人,那说什么,【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那更惨了,你看这个故事,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更惨,没有最惨,儿子都死了,那已经是最惨了,但是,后面还有,所以说只有更惨,没有最惨,我们都已经说,那都死光了还怎么样,他竟然说,【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你说都死光了,那没关系,我还是很有钱,我很有钱,我还是可以生病,看医生都有钱,我还是可以开个名车,住个豪宅,问题是现在问题,连这个都没有了,连珍宝珠宝都被拿光了,那不是世间最惨吗,所以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这个是无常相,但是师父讲过,如果你没悟无常法性,很多人碰到了变化,他还是什么,执迷不悟,他认为说老婆死了,或是二妇死了,再去娶就好了,钱财没有了再去赚,离婚了再结不就好了吗,儿子没有了再生不就有了吗,有些人会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就没有从无常上,体会到一些人生的现实,第二个我们再来谈一下,这样的一个状况看起来像小说在讲的,但现实世间会不会发生,那个靖伦你说什么,看起来现实就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那食物中毒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你遇到战乱,这有可能一下子旁边所有人都不见了,你们如果看过师公的故事,师公家人就是这样,半年里面,当然他这比较短,师公半年里面,家里十几口人都死了,只剩下他跟他爸爸还有奶奶,那爸爸又去打又去打仗,师公的爸爸去打什么仗,你们知道吗,不是抗日,抗日是师公的时代,师公的爸爸打什么,不是反清复明,师公的父亲去打北伐,随着蒋中正去北伐,就是统一他是打北伐,师公的时代碰到的是抗战,所以师公家里十几口,半年内死到剩下师公一个小孩,可能就几岁而已,父亲、然后一个六七十岁的奶奶,那父亲可能三四十岁吧,三四十岁身强体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去打仗,打北伐就对了,那剩下他跟奶奶,那他跟奶奶呢,一个小一个老,所以就怎么样,常常出去乞食,不是那个出家人的乞食,是真的当乞丐,就去跟人家要饭当乞丐,那这不,就是这个吗,这个是时间比较短,一个礼拜,师公那个是半年,那如果你遇到战乱,那随时都可能是产生这种状况,这个就是世间无常的变化,不要以为说他讲得起来好像觉得故事,但是现实世界是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你看他接下来讲什么,00:49:00,010 --> 00:49:01,390【,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1447,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说,【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他说什么,反正都死光了,也都拿光了,就是这样子,也不用再担心了,反正都死光了,也该拿的被拿的被偷的,该死的都死光,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一个,就不用再担心有什么东西会丢了,也不用再担心谁会死了,所以他才说,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那你为什么不用一些方法让这些人不死呢,你既然家里那么有钱,那之前这些,为什么你不想办法让他不死呢,00:50:12,710 --> 00:50:13,75,1493,这是尊者问他的,然后呢,这后面应该还有,00:50:18,970 --> 00:50:20,310【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1497,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undefined,00:50:49,250 --> 00:50:50,470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1510,他说什么,他说,我当然想啊,我很有钱,我当然想啊,我想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什么办法,从世间的到宗教的我都做了,布施,他说我多作方便随时布施,然后作诸功德,还有他也做宗教的祭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而且更进一步,什么,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算命,到底现在怎么样,比如说哪里风水不好,赶快改一改,哪一个算命师跟他说,你最近有灾难,有灾难那怎么办,多捐点钱过来,我帮你消灾,反正这些他都做了,然后呢,还有什么,【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他就用东西给那些流浪汉,或是,贫穷的人,没饭吃的人,给他们吃饭,反正他都全部做了,【如此之比不可称也】,就是很多,因为他很有钱,【<nowiki><u>然,復不能濟彼命根。</u></nowiki>」】,意思是怎么样,我都做了,但是无常来,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还是没办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里不是说布施这些没用,是说这些布施,护具这些东西,都是有他的因果业报跟功德,但这一些都还是属于什么,世间善法,所以这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无,所以它是属于世间善法,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成佛之道的时候,是从五乘世间善讲到三乘出世间善,进一步大乘?,就是因为五乘持戒布施都是好事,都是有功德的,但毕竟是在什么,生死变化轮回里面,是逃不出无常变化的苦难的,所以这边并不是否认布施的功德,是告诉你,因为这个阿含经都是在讲什么,解脱出世的,做这一些呢,是告诉你,你是没办法跳脱出无常变化的,再来还有,后面还有,【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藥草諸,呪術,衣被飲食具,雖施而無益,猶抱身苦行。undefined,00:53:45,450 --> 00:53:48,190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2,undefined,00:53:54,470 --> 00:53:56,350假使施諸物,精進持梵行,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6,他意思告诉你什么,他说,就算你做世间的这种种布施,这些不是没有用,是在强调它是有功德,但是并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因为还是在什么,就算是你没有苦苦,你还有行苦,就算你苦苦行苦,他还有什么,苦苦坏苦,你没有苦苦,你有坏苦,那你到最后,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什么,行苦,因为一切行无常的变化,你是没办法,如果你只是依世间的这些(善法),你是没办法解决(生死问题),你不要想说我什么,他告诉你什么,咒术医药,祠祀神,可能他们在印度,可能祠祀神有些帮助,怎么帮助我不知道,但是他就告诉你,祠祀神哪怕他怎么帮助你,你都没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解脱了,都没办法真正脱离,他是告诉你,00:55:06,930 --> 00:55:08,930【,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1658,那就是在佛教讲的离根本的苦,就是画那三个圈,要离真实的苦,既然你这个修行人跟我说,这些都没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到底有什么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么梵志问,【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这个恩爱无明本的恩爱,其实就是所谓的什么,爱情,那爱情又回到更早的,那讲的就是无明,所以无明可以分成,两大方向的烦恼,一个是认知知见上的,就是我执、身见,另外一个就是说,精神意志上的,那就是贪爱,无明、贪爱,其实总归为无明的根本烦恼,他就说【「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彼,滅而無餘,便無復有苦。」,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他说【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什么意思,我虽然老了,但还不是真的老到不能动,所行如弟子是什么,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道。】,他意思是说,既然有办法能够解决这样的事情,那我还不是很老,我还是可以跟着你去修行,所以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跟着你去修行,所以那伽婆羅就,给他三衣,剃度,帮他出家,然后让他随着这样去修行,这个就是什么,无常的真实观察,生活中的无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那我们先修习十分钟,(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我们来看,生活上观察无常,二、當觀無常,(一),雜阿含第一經,你看,我们这个大纲,有无常法门,当观无常,那这里我们现在来谈,来讲当观无常,那当然这种标题,只是说让大家有,学习的一个认知而已,他不一定说一定是这个标题,你要说生活观无常也是可以,所以这个我们现在谈,当观无常,讲到这里,那接下来会讲,如何观无常,现观无常,三日无常,因缘观无常,缘起系列观无常,无常跟三解脱门,无常的学习,修习无常,验证无常,无常的种种开示,当观无常,我们现在谈到当观无常,【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个是杂阿含第一经,所以杂阿含第一经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你讲,观五蕴无常,那这时候观五蕴无常,刚才经过那么多的探讨,他不只是观,观什么,现象上的无常而已,他要进一步怎么样,从缘起上理解无常性,不是观无常相而已,这是第一个,我们的杂阿含第一经,佛陀告诉我们观无常,从无常门入,再来,(二),如來末後所說,【世尊披鬱多羅僧,】,九衣,我们披在身上的这个衣,又称为袈裟,鬱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undefined,01:01:06,830 --> 01:01:09,310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1849,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意思就是说,如来最后要走的时候,从这个经来讲,他是劝诫比丘们观无常,一切行无常,还有一个,他说,【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如来时时出世,其实这个时时不是常常出现,他这个时时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中间很长,这个时时不是常常,是指佛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出现,那这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中间是满长的,比如说,如果是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是两千多年前,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成佛,那大概计算一下是什么时候,五十多亿年以后,五十多亿年,以我们这个世间来算,是五十多亿年以后,才有第二尊佛出现,所以这个时时是蛮长的,我们这个两千多年可以忽略不算,至少还有五十亿年,那长不长,那是很长,所以他说什么,如来的出现如優曇鉢花時一,現,優曇鉢花是很难得的,它开花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什么时候开不知道,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它开就这么短短的,你没看到就没了,所以他就是告诉你说,诸行无常,我们现在有佛法,虽然没有碰到佛陀,但是毕竟两千多年来还有佛法,既然有佛法,所以就好好听经闻法,好好修学,他就告诉我们这样子,(三),剎那無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他说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为什么不安,不稳定,你是无常变化,它不是稳定的,它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叫做不安,变异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就是不要贪染我们这个身心,不要贪染我们这个生活,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什么是不乐,是不贪染的意思,然后解脱,01:04:25,870 --> 01:04:28,110【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1960,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他说我们的壽命遷滅,一直在变化,然后到最后死掉,遷滅,遲速,如何?,那么快慢是怎么样,他就问,遲速如何?,【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什么意思,佛陀说我可以讲生命的这种变化,但问题是,如果你在那里弄清楚的话,我可以说,你听得懂有困难,这句话倒不错,以后你要问什么,我则能说,然后你怎么样,但汝欲知则难,我则能说,汝欲知则难,然后说的你听不懂,你看看,我讲的你听不懂吧,那确实是,佛当然知道,他可以说,但问题是,你智慧没那么高,你不一定懂,你不一定能讲,【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就是比喻,这个比丘也是蛮聪明的,他说没关系,你讲我听不懂,那你,用一个我可以明白的例子来说,这个叫做佛教的辟喻文学,佛教不管是大小乘,他有一套专门的,就叫做辟喻文学,比如说他讲了什么,很难,你听不懂,然后他就用比喻,这比喻里面可是有文章的,可以做一些理论或一些探讨,为什么他用这种比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弟子就说,那你能不能用比喻,佛言可说,那比喻就可以,佛告比丘,他说什么,有四个射箭高手士兵,每一个人拿着弓箭,然后往四个方向射箭,往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射,【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什么意思,其实他是在说超人,他意思是怎么样,他说四个人,一人拿一个弓箭,然后同时往四个方向射,那有一个人,要把这四支箭,还没落地之前,全部把它接住,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动作很快,我说是超人吧,不然谁有办法这样子做,动作很快,箭还没落地,所以他先跑那个方向把箭接住了,再跑另外一个方向把箭接住了,严格来讲,应该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所以佛陀说,【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是不是动作很快,是的,动作很快,【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他说什么,他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把它都接住,那么就有地神,那地神他是神啊,那一定比人快的,但是还不足,地神还没那么厉害,还有怎么样,天神,天神比地神更快,也就是说有人比超人更快就对了,那么还有日月神,还有什么神什么神,那比比比,哇,这些动作都太快了,但是这些快都不如什么,我们生命刹那的不断变化往前的推移,这个就叫做刹那变化往前的推移,都不如来的这个快,意思就是什么,身心生命的刹那变化,所谓的无常变化,所以他这个地方已经告诉你说,我们变化是时时刻刻,无时无刻不在刹那变化的,是很快的,只是说他可能变化的太快,我们一时可能察觉不到而已,但是终究是变化无常,所以叫我们怎么样,比丘当观,观什么,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所以叫我们要及时修行,不是及时享乐,要及时修行,这个就是什么,刹那无常的观察,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们继续来看,看下一个经,(四),無常想多修習,上面这个是刹那无常,这个(二),如來末後所說,然后这个(三)是讲刹那无常,然后这个(四)讲无常想多修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意思就告诉你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它可以,最终断除一切烦恼,你看它可以断欲爱,欲爱就欲界的烦恼,色、无色界的贪染,还有掉举、慢,最微细的我执,慢,这个无明是总称,就是到最后,所有的无明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当然这个经典会讲得比较简要,师父刚刚讲过说,无常想,你不能只是观察现象无常,但是现象无常的观察还是必要,因为现象无常的观察是比较粗的,你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到最后,还是要从法理上去理解无常的法性,就是无有常性,那无有常性呢,你是在认识知见上去理解,但是观察,还是得从世间的变化上去理解观察,这样才能互相补足相得益彰,他接下来比喻,【「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静熙,这什么意思,静熙你以前是不是耕农,做过农田的,这什么意思,就是你把一把草抓起来,然后抖一抖,把你都抓住,剩下的都藏在那些草,他这个可能就是说,如人割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有用的东西一把,然后他割掉,割掉之后呢,手攬其端,就抓住末端,抓住之后呢,然后舉而抖擻,萎枯悉落,抖一抖,抖一抖,抖一抖,那那些没用的就都掉了,他要的就是这个长的、有用的,有这种东西吗,有啊,那个叫什么,就是一般的草里头,它总有枯的嘛,然后你一抖了以后,那些长的杆就留在手上了,那这个杆的是有用的是,一般都是留着用的,那什么农作品是这样子,一般割麦子的时候,里头一些杂草,麦子是不是,或是那种,这边的那种木草,木草对不对,当然他现在用机器,但是古代可能木草割了之后,抖一抖可能枯的掉了,就要留好的那些,但另外一种是怎么样,如果是稻米,稻米是怎么样,稻米是掉的那个是要的,这样了解,以前我看过那个稻米,他是怎么弄的呢,他是割了之后,抓住根那一边,然后有一个木制的机器,然后它在那边咬,然后它就在那边弄,然后你就把它靠近,然后一打打打它那个稻谷就掉到里面去,那个是要的,然后剩下的这个梗他是不要的,然后他就拿去做其他的东西,烧,还是做肥料,一般就把它烧掉做肥料,所以他就说,就像这样子,跟那个稻米不一样,他是要那个梗的东西,其实他这个比喻都是怎么样,如果你修无常,无常想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把什么东西摇一摇,那东西就掉下来,【「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他只是比喻说如果你修习无常,你的这些烦恼就会慢慢慢慢慢慢掉落,慢慢慢慢消灭,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这样了解,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他很注重无常观,很注重无常观,而且这个无常观师父说过,现象上的无常,虽然不是马上可以让你真正离苦得乐解脱,但是入手上,其实阿含经都叫你,观现象无常,同时去了解他的无常法性,这样各位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五,这个如果你们听师父上课上到这里,这个经文也常常会有,而且这个逻辑也常常是这个样子,(五),無常苦無我涅槃,【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9&10)】,后面这一句,是阿罗汉定型句,你们应该很多都知道,是阿罗汉的定型句,阿罗汉都是这样说的,那么这一句,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是无我,【非我者即是非我所】,那这样的话,到最后就能怎么样,01:17:50,430 --> 01:17:52,410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2352,所以他是从无常,知苦而无我,那真能证无常无我,那就是所谓的达到涅槃,那么涅槃就是下面这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是阿含经很长的定型句,也是我们修行观察的一个入手,那这个上次曾经说过,所以我们读阿含经要读经典,经典一部一部的短经,这个是很明显的是一个很短的经典,杂阿含经九跟十,很短的经典,但是有时候我们阿含经由于太短,所以有时候不能单看单一经典,而是要把阿含经很多经典合起来,全部一起来观察,所以这一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感觉上它好像是有逻辑的前后关系,是不是,比如,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如果你没有对阿含经做一个整体的了解,你光从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你这样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无常是苦没有错,但是无常并不是苦因啊,从这个经里面看起来,感觉无常是苦因,感觉无常是苦因,所以有一些经论,有一些教法,它就会告诉你无常即苦,是无常的必定是苦,所以色无常即苦,色可以包括我们身体的,也可以包括一切物质啊,那这样推的话变成,桌子是色,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是苦,这句话如果你照这样推,那就会推出这样的东西,那苦的无我,那桌子就是无我,好像说的过去,但是桌子是苦,说不过去啊,那你不能光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经教,然后去推,那色是无常,无常是苦,是没错啊,那怎么回事,怎么去理解呢,那无常到底是不是苦的因呢,无常可能是苦的,其中一个条件,但绝对不是苦的根本因,那可能就不会苦,但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不可能是常的,是无常的,所以无常是苦,苦故无我,必须要配合四圣谛来看,才能了解他整句的意思,但是你回到四圣谛来看的时候,四圣谛的第一句是苦圣谛,对不对,苦集,那集圣谛说什么,集圣谛是苦的因嘛,那集里面包括什么,惑跟业,那惑跟业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惑,所以,在四圣谛里面,他明明说惑烦恼才是苦因啊,undefined,01:21:51,700 --> 01:21:53,160苦集嘛,2464,集就是因的意思啊,他并没有说无常是苦的因啊,但是这句话一推感觉变成,好像无常就是苦的因,因为无常就是苦嘛,那是不是产生问题矛盾了,四圣谛里面明明讲惑业才是苦的因,这个地方又讲无常则是苦,那能不能,整体的来把四圣谛跟这个汇在一起,让他一个合理教法的解释呢,当然可以啊,所以我说,看阿含经不能光看一个经,就算是你要理解这个经,也要从其他经教一起来配合,做出一整套的理解才可以,所以从阿含经的整体来看,师父才会化出ABC上个圈嘛,那从ABC上个圈来看,一切都变成清楚明白又合理,你看到ABC上个圈,当然不是师父瞎掰的,是印顺导师的分析,然后分析整体阿含经之后,而得到ABC上个圈的理解,undefined,01:23:22,900 --> 01:23:25,720我执,不就是苦集里面的集吗,2507,我们不是说惑业吗,那惑就是根本就是我执见嘛,那我执见一般来讲,这个地方,我们最容易产生,最容易观察,最容易想要去,就是去控制的,不就是无常变化的东西嘛,我执本身有执著为常,执著为我,想要是控制主宰,所以你看,我执面对无常一定是产生冲突的,所以必定是苦,所以才会说无常故苦,合理吧,没问题吧,但这无常是苦,相对于有情的我执,才能这样子讲,那这个我执必定是指有情的,所以他要排除掉什么,排除掉无情嘛,你谈无情的(无常)有什么意义呢,你谈这个桌子这个粉笔,这个笔苦不苦没有意义啊,而且这个不合乎佛陀定义有情世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定义,世间集、世间灭,有没有说包括桌子椅子啊,没有啊,佛陀讲在阿含经里面讲的世间是指什么,五蕴身心,那唯有有情,以人类为主才有五蕴世间嘛,可见当佛陀讲世间集世间灭的时候,他是指有情,所以就要把无情排除在外,不去谈无情,那,意思是什么,唯有有情才有这个我执嘛,所以这个图整个配合起来,从这边来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配合四圣谛来看,一切都变得什么,清楚明白又合理,因此苦集灭道的集,是我执的话,那么你要解决苦的问题,必须从哪里去解决,从我执去解决嘛,如果你不了解,整体来讲的话,你如果光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推论,那么无常故苦你不会想说,那这样常就不苦了吗,如果无常是苦,光从单纯中这来看,无常是苦,那常不就不苦了,那你要得到不苦,那唯一的就让它变成常,你唯一不苦那你只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常就不苦了,问题是,无常是诸法的实相,你根本不可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不就变成一个无解的方程式了吗,就没办法解决了,那问题是,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他可没有告诉你是把无常变成常,佛陀离苦得乐是从苦集灭道的灭,灭跟道,那道它是什么,是灭我执嘛,它没有叫你灭常,那如果你从四圣谛来讲,灭了我执,这个是道圣地,我执灭掉之后,道就是灭我执的一个过程跟方法,我执灭掉之后,你无常跟我执,这个必然没有我执的,无常还是一样无常,这个冲突不见了,冲突不见就不会有苦了,这才是四圣谛,那这一套来理解,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会苦所以表示这个我执是错误的嘛,那如果是错误,如果你能得到无我,01:27:49,540 --> 01:27:52,720那就不苦了,2638,这个就是做无常观,最终无常观而观察到无常的相对,还有四圣谛的这个我见,它是苦的到最后,能破除我执接受无常,这个就叫做什么?灭圣谛,所以观察无常,师父一直强调观察无常,观察无常是一个入手,但是你必须配合缘起法门,流转跟还灭的四圣谛,然后,入手去观察无常,这样才能得到法理上的无常性,而不是只是观察现象上的无常相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我们来继续多看一些经典,01:28:44,390 --> 01:28:46,290三、如何觀無常,2662,01:28:47,450 --> 01:28:49,050(一),現觀無常、無我,2663,这个经还蛮长的,你们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吗,不会啦,进修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师父,那如果前后这样弄起来,应该还可以,那你来念一下,把这段念一下,供养大家,1、輸屢那,【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他大概什么意思,他意思是说,无常变异不安稳的色,就是五蕴变化嘛,五蕴变化里面呢,然后去说我,什么叫做【我勝、我等、我劣,】,说我是不是比别人好,我跟大家都差不多,还有我不好,还是怎么样,敬仁你觉得是怎么样,就是说,比如说见到色的话,是我比色强,还是我跟色是一样的,还是我比色差,大概是这个意思,不是跟别人比,其实就是在五蕴里面执著我,其实这个劣他都说是我大还是色大,是我小还是色小,其实就是在色里面执著我,那进一步意思就是在五蕴里面执我,然后,他说,【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不见真实就是,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相貌,就是没有看到真实的我,然后,【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你这么看这么想,并没有看到真实的有一个什么东西在那边,然后,接下来靖修继续,【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这跟上面同样的,他一直在五蕴里面去执著有一个我,那不管到底,这个其实就是像以前讲的相在,undefined,01:32:29,940 --> 01:32:32,300到底色是我,2772,还是受、想、行、识是我,那如果色是我,那就是计色为我,那色不是我,那可能是受、想、行、识(是我),那是受、想、行、识(是我)的话,那到底是哪一个是我,那如果识是我,那识跟色,到底是色劣还是色大,他其实就是这个意思,01:32:54,620 --> 01:32:56,740接下来他怎么说,2786,【「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undefined,01:33:22,360 --> 01:33:24,160答言:「不也。」,2799,01:33:24,160 --> 01:33:26,620「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2800,答言:「無常。」】,好,到这里,这个经文的意思,慢慢清楚了,他说五蕴里面见五蕴无常,那见五蕴无常的话,既然五蕴都是变化,你就不可能在中间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他这个,其实就是由无常而达无我,但是这中间夹在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常会看到的这一句,色为无常,无常是苦,然后是什么,是苦,一般都会这样,但是我们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无常不苦,有啊,涅槃解脱无常就不苦了,对啊,那谁可以达到涅槃解脱,阿罗汉或佛嘛,所以可见无常是苦、苦故无我,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解脱,这是针对谁讲的,是凡夫众生讲的,那如果阿罗汉呢,阿罗汉,还是无常,但是阿罗汉、佛,他的无常已经不再什么,不再苦了嘛,所以他本来就已经是阿罗汉佛,他本来就已经解脱了嘛,所以他对他来讲常、无常都无所谓了,他都不苦了,无常他根本不会苦了,因为他可以完全的接受无常的变化,所以佛证悟了,成佛,但是他还是必须在世间接受老、病,然后死就是涅槃,就是这个肉身还是得涅槃死掉,所以还是必须有老病死嘛,那老病死还是无常变化,那我们一般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忧悲苦恼的,所以是苦,为什么?有我执,阿罗汉佛已经断除我执了,所以他在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能够怎么样,百分之百的无执著的去接受他,所以还是无常的老病死,但是他们并不会觉得什么,苦,所以这个地方呢,教法是针对凡夫所说的,所以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意思就是说在无常的变化苦中间,有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管是色,还是受、想、行、识,都没有我的存在,所以这是从无常而能够推到无我,因为无常的必定是无我,因为我是一个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嘛,那你既然是无常的,那必定是无我的嘛,所以无常虽然说,是从时间前后变化来讲无常,无我是从当下的复合来讲无我,但两个是绝对的关系性,无我的,一定是时间上是无常的,时间上无常的,他一定是无我的,他的本质是一样,只是说,在时间空间上的复合来看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修继续吧,那他整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的,他的重点在于讲什么,五蕴无我,他从色观察,色不是我,那就是色是我,或是亦我或是相在,那都不是,那就是色中是没有我的,那么如果色不是我,那,受、想、行、识,有可能哪一个是我,然后他中间跳过,色讲完之后,直接讲什么,识,那识当然也不是我,因为如果识是我的话,那就是必须是常,那既然都是无常变化的,那就是受、想、行、识的五蕴中,是没有一个我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在五蕴计我,那么既然都不是我,但是五蕴身心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但五蕴身心是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五蕴身心,但这五蕴身心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有它的用,所以这个五蕴身心和合的就叫做假我,而不是真我,真我是不存在的,但五蕴和合的这种作用的假我是存在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杂阿含经的无常法门的东西,第一,我们这个说,如果观无常无我,这个第一个观无常无我,那么第二个呢,2、观身心无常,undefined,01:40:00,140 --> 01:40:02,060我来找一个来念,2973,那个智雷看得到吗,01:40:04,200 --> 01:40:05,780智雷你来念,2975,【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undefined,01:40:14,160 --> 01:40:15,960離欲、背捨而非識。2978,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01:40:54,300 --> 01:40:56,74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2998,undefined,01:41:01,020 --> 01:41:02,380先到这里,3002,【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这个就是地水火风肉体,【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他这是什么意思,undefined,01:41:22,520 --> 01:41:23,840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3010,undefined,01:41:26,060 --> 01:41:27,220背捨是什么,3012,下面是不是有一个,厌、离欲、解脱,01:41:34,800 --> 01:41:36,140背捨,是解脱的另外一个翻译,3015,所以在定里面有叫八背捨,其实就是八解脱,那为什么定叫做八背捨八解脱,01:41:44,040 --> 01:41:45,6003020,他是解脱定障而得定,比如说你得了初禅,你就从初禅的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所以又称为背捨,又称为解脱,但这种解脱是降伏烦恼的解脱,不是真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降伏之后的解脱,比如说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这种解脱不是断烦恼,这时候持着这条戒,就从这条戒的烦恼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这个叫做解脱,那他说,【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四大在身体上容易观察,容易厌离,但是在心、精神上不容易,因为他说,【身四大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因为师父常讲,观身的变化容易,观心的微细(变化)难,为什么他说,01:43:36,620 --> 01:43:37,580【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3078,你生病了发烧了,衣服要穿了,你很容易去观察到身,所以你们常常有很多人,他觉得不想活,他并不是真正,考虑到内心的一些,他的不想活是因为身体,今天我不能享乐,今天我常常吃不饱,今天我常常生病,今天我冷热,冷了没衣服穿,热了又没冷气吹,所以这种的身体变化你可以感觉的到,所以相对来讲,很多时候我们谈厌离的时候,你厌离身体相对来讲,容易,但是如果叫你进一步去观察内心,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这个叫做,要观察身的无常,而且要观察心的无常,所以早上不是说,我们四念处从哪里观起?身,因为身粗容易观察,身也容易离,但是,还不够,一定要从身而入心,然后在我们的认知到底在哪里,然后从认知上彻底改变,不是只是厌离这个身而已,不然会造成想要自杀,这个经,我们下个礼拜继续来看,这个叫做无常,继续来看,01:45:17,940 --> 01:45:19,240我们时间到了,3128,我看这个无常法门还有一些,这个是22,我们无常法门还有一些,应该看看这几个礼拜,应该可以把无常,这个是无常法门,然后还有无我法门,无常无我是两个常常是连在一起,那这里写起,如果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下学期来讲,正解脱,阿含经可能就结束了,我们再来讲,佛法概论,,
 阿含经讲要,第112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门,无常法门我们也常常讲了,但是事实上无常法门,尤其是我们说观无常,但是真正的无常,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理解,而且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你观无常的生命变化可以,但是你要透到无我,甚至透入到修行,然后解脱涅槃,其实不容易,第二个,观无常,不是观现象上的无常,而是要融入到法理的无常,但是就算是融入到法理的无常,还是要从现象上的无常观察起,也就是说观察现象上的无常,但是观念知见上要有法理上的无常,才会真正透入到无常的真实意,不然会只是在表象上看无常,但是有可能会拟想出一个表面上无常,但是背后有一个常的东西,有时候会变成有这种认知跟误解,那我们来看这个他怎么说,(三)無常法性不易明瞭,这个经很有意思,而且可以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分析跟观察,而且有些时候大乘佛教或是中观学派,有时候会拿那个经作为一切法击灭,一切法空的一个讨论,【佛般涅槃未久】,你看佛已经入灭了,【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undefined,00:02:51,360 --> 00:02:54,100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59,他就是说,持衣持钵出去外面托钵,托钵完之后回来洗脚,洗了把锅收起来,那接下来就经行,那经行的时候,慢慢就是從林至林,從房至房,然后里面可能有好几个,然后他就在里面经行,那里面可能就很多那种小的茅棚,那可能比丘都住在那里,以前是没有大雄宝殿这种东西的,以前佛陀在的时候,很多地方它都是,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它就是一个树林,那里面就盖一些遮风挡雨的,没有说很好的,里面还有自动冲洗马桶的那种,它里面可能就没有那个浴厕的,浴厕就到外面去,然后他就,纯粹住,这样讲,那纯粹住呢,然后他会有一间,如果比较,设施完善,会有一间比较大一点,然后这个比较大一点的,他就做大众的集会,大众什么集会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然后佛陀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吃饭也去那边吃,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在那边集会,还有初一十五,布萨的时候也都到那边去,那个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然后大家聚会用的而已,没有说一个很大的大雄宝殿,然后接下来呢,他就到处去,然后跟那些比丘们说,你教导我佛法,教导我一些法要,我会依佛法而如是观察,这样子如是观察,然后那个时比丘与,就如是观察,这时候比丘们就要跟他讲法,他说,你教我法,然后【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这是什么,四事之教,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就是三法印,那么就这样跟他讲,这个是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就是根本的教法,就是讲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个讲的就是三法印,这本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就是这样学的,但是这时候禅陀有问题,他说什么问题呢,你看他说,【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他说他已知道了,然后,【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不是有点奇怪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一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他意思是说,我已经知道三法印,但是我不喜欢听到一切诸行空,就是诸行空,这里指的就是无我无我所,那当然从般若经角度,他讲诸行空,一切行就是如幻如化,叫做诸行空即当下寂灭,般若经会做这样的解释,但是这里的诸行空是指无我无我所,那无我无我所,就是可以愛盡、離欲、涅槃,但是他说他不喜欢听到这样子,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他说有我啊,然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第二第三还是这样子说,意思是说,他知道三法印,但是他不喜欢听到,而且他不认可一切诸行空,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那可见,他对一切行无常,对一切法无我、涅槃为寂静,他并不是真实的了解,也就是说,他知道了可能表面上的无常,而不是真实的观察到无常的法性,那我们继续来看,后面还有,【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这是谁想的,禅陀,因为比丘跟他讲,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就想说,那么到底有谁可以进一步为我说法呢,让我真正能理解呢,这时候,【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就是在这个地方,他说尊者阿难在这个地方,【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他当世尊的侍者,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就是很多修行人都知道阿难是佛陀的侍者,而且这个这时候阿难已经,已经是阿罗汉了,因为佛入面的当下,他为了要加入他,加入五百阿罗汉的结集,他已经是阿罗汉了,所以他是阿罗汉了,【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他讲完之后后面还有,其实他就中间那一段,他就跑去问阿难,然后,【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这一句话阿难讲了什么,阿难跟前面比丘讲的还是一样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玄妙性,他说,善哉!我意,大喜,这个就是在赞叹说,你现在根机应该还算可以的,但是我就尽我可能跟你解说,他说,【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意思是说,不是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做色无常,所以不是表面上的无常而已,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他意思是说,要跟他解释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一切色无常,一切受、想无常,然后无我,然后涅槃寂静,刚刚禅陀是不是说他接受这句话,但是他不想接受什么,一切行空,愛盡、離欲、涅槃。他没办法这样认知,那么阿难说,那我跟你解释,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那你看阿难说了什么,阿难与禅陀言,接下来这一句就是有名的,undefined,00:11:22,580 --> 00:11:23,940中道离两边,345,这也是我们立中道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师父以前有叫人家写这个这一句,但是写一写现在不见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忽然间就不见了,真的很奇怪的事情,很大的一张,但是那时候因为没办法,很大,没办法表备,所以想说写一写拿到国内去装潢,但是那时候开光很忙,忙了十几天,回来想起来之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过也好啦,如果有人请走了那也可以,你看这一句,你看他怎么说,【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这个听起来有点感触,因为佛陀已经入灭,然后阿难才说我是亲自听到佛陀这样教导的,【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就是说,佛陀在教摩訶迦旃延的时候,阿难在旁边,他说【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一般我们讲有跟无,要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他说,【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undefined,00:12:53,220 --> 00:12:54,020396,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说的有跟无,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什么叫若有若无,他说,【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他说什么,世人,颠倒,一般世人是取诸境界,心就执著了,所以认为,有就是常的有,无就是断灭的没有,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错误的认知,但这是因为一般人是計著有我,心里的計著,迦旃延,就是佛陀跟迦旃延讲的,所以他叫迦旃延,就呼格,就跟舍利弗什么什么一样,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就是说如果无我的话,不再取著,不再执著的话,【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什么叫生时生、灭时灭?,苦生起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是生起的,你会说有说没有,灭时就灭了,苦灭的时候就是灭了,你不会苦明明灭了还说他有,所以有的就说有,没有的就说没有,有的就认知有,没有的就认知到没有,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正观世间集,什么叫世间集,其实世间集就是缘起的流转,苦集不断的轮回相生,这个叫做世间集,记得什么叫世间吗,在阿含经,这个是杂阿含的,杂阿含里面什么叫世间,五蕴身心世间,那么所谓的世间集,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是怎么来的,就是世间集,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循环流转的,缘起的流转,是怎么不断的生,不断的生生世世这样一直轮回,这样一直不断的存在的,是依十二因缘的流转,由无明而行,不断的这样子,那么到了,老、死之后,由于造业,由于有烦恼,造业又润身,又来轮回,这个叫做世间集,那么这样子的话,<nowiki><u>则不生世间无见</u></nowiki>,所以你要清楚明白,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这样轮回,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且这样的循环轮回,不断的是有的,就是世间的实相,你不能去否定它,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你要正确的认识,它是怎么有的,这个叫做什么,【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你就不会去否定我们生死的轮回,【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什么叫世间灭,此无故彼无,那接下来呢,此灭故彼灭,然后接下来呢,它是还灭,之前是讲流转,此无故彼无,也就是有无明则有行,这叫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那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接下来是讲什么,讲还灭的,讲无无明则无行,那么接下来就是纯大苦聚集灭,这个叫做世间灭,这样了解,那这样已经告诉你的是什么,有,是真的流转,那你正确认识无常无我,就会达到世间的还灭,那世间的还灭,确实是如此的,只要你能够满足它的条件,也就是灭了无明,那到最后就怎么样,就生老病死纯大苦聚集灭,这不就是愛盡、離欲、涅槃了吗,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就是,那个,阿难跟那个闡陀,讲的,所以如果世间灭,也就是说生死灭了,你就不能生,你就要正确的认识它,它是灭了,不会再起,灭了之后,还是在这个世间,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的一些认知,【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这个叫做世间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雜262)】,这个叫做世间灭,这个就是爱尽、离欲、涅槃,这个就是阿难对闡陀的解说,这个经之后,还有后面的故事,接下来的故事,当然就是照一般的情节下去走,一般的情节下去走是怎么样,闡陀后来终于悟解了,一切行无常的真实义到底是什么,不是表面上的说这无常变化这样而已,而是在法理上真实的认知到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而有行,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最后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到最后你真的认知它,然后去实践了,就到最后的爱尽、离欲、涅槃,这是阿难这样跟他讲的,这就是佛教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说对于生死的流转你要正确的认识,是怎么样来的,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怎样来的,然后它是无常变化,是怎么样的无常变化,还有如果你达到了满足它的条件,把无明灭了,它就怎么样,纯大苦聚灭,就不是只是在谈表面上的问题而已,那么这个地方师父谈到一个事情,就是说你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为什么说谈一谈,讲一讲一切行无常,讲到最后为什么,又谈到了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师父刚刚有讲过一句话,缘起的三相,无常、无我、寂灭涅槃,为什么一定要说,无常无我还有涅槃是缘起的三相呢,你们应该如果有考虑到或想过,应该也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不了解缘起,他没有听过缘起法的,你跟他讲无常,他可能会认为是的,他很容易说是啊都在变化,但问题是他说都在变化,他可能会有两件事情,是错误的认知,或是有些人两件事情,可能他的认知的无常变化,是错误的无常变化,第一个,他会认为说,是啊,都在变化,问题是,在变化的现象当下,下面更深的,会不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因为无常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也可以相对看得到,但是他可能会认为说,对啊,这是表面而已,但是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可能会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谈上谛创造万物的,你去问这些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什么教得好,你跟他讲世间都在变化,他是不是也承认,但是他会告诉你说,这些变化都是上谛在创造的,所以这些都是变化的,但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上谛,就不是佛教讲真实的无常,他只是认为表面变化的无常,这是无常相,但是没有达到无常性,还有第二个,以前,你跟他讲无常的时候,他会变成是一切都是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就是一切的不可知性,什么叫一切的不可知性,他会跟你说,那一切都是变化,那我现在努力干什么,我现在努力赚钱,明天就都被拿走,那我那么努力干什么,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的,反正他要发生就发生,所以到最后会有一些理论说,有一些人有钱,有一些人会变得有钱,你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理论,他做很多实验,然后告诉你,而且是用电脑下去模拟的实验,他会告诉你,有些人变得有钱,或是有些人成功了,完全是机缘的问题,你们有听过这样的理论吗,比如说他设定一千个人,然后用了一套电脑的程式,然后就去试验,说这一千个人,比如说他遇到了一个好的机缘,他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加1,遇到了不好的机缘,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减1,然后每个人先给他十个credit,然后就去弄弄弄弄,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记号,他发现,所有人之所以会到最后成功,会变有钱,都是机缘的问题,那这样机缘问题,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他是不是何以无常相,但这样会变成一种,什么都是不确定性,你再努力,你机缘不好都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无常的时候,不能只是生命,不能只是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已,佛教讲无常,可不是讲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他是基于什么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而且他更进一步,是回到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在讲无常的,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法性,所以会执著为我,然后才会产生痛苦,所以他是有因有缘的,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佛教讲的缘起无常,是在缘起的法则下,因果条件下而谈无常,不是只是谈泛泛的无常,而变成<nowiki><u>不可预知性</u></nowiki>,那在这个状况之下,变成一个东西的产生,一定有他的,因缘的道理,只是说我们可以掌控大部分的很多的,看个人的能力跟你的认知,你可以掌握很多的条件跟他的因,但是有些因跟条件,你可能没办法掌控的,所以可能产生的结果,<nowiki><u>并不是完全你可以预期的</u></nowiki>,但是他不会乱跑的,有没有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进一步来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生死的轮回有他的因跟缘的,所以是可以去处理的,不然的话,你如果只是无常性的话,变成说他无因无缘的,那我怎么去断烦恼呢,我怎么去解决,我身心生命的无常变化问题呢,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你如果把无常无我,立足在缘起的此故彼上面,才不会变成一切的不可知性,其实这种一切的不可知性,在,佛陀时代,其中的很多外道是这样认为的,那这个只是在无常相上去看而已,你却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在变化,但是你不知道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佛陀是告诉我们说,无常变化的相,你是可以观察的,但是你要知道他背后的缘起,因缘条件到底是什么,而可以让我们的轮回生死不断的循环,然后可以达到他的什么,流转跟还灭,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当我们说一切无常,不能只是一切无常,不能只是观察现象上的变化,是现象上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去认知,但是基本上你要学佛,你还是要从缘起上,去到达到法理的真实无常,你这样才能真正的由无常苦而达到无我,最后才能涅槃寂静,这样大概了解吗,那么进一步我们来看,不然很多人都可以讲无常,但是他不是真实了解无常,你不信你看不学佛的,你跟他讲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变化,他也是跟你说是,稍微会观察,他也跟你说是,但是他有没有办法,从无常悟到苦,悟到无我,没办法,因为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他只知道无常的相,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那无常法性必须立足在缘起的什么样,此故彼,不管是生的灭的,必须在此故彼上面来谈,看一下白话,这个是,刚刚这一句的白话,undefined,00:28:44,560 --> 00:28:46,280【,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到佛是這麼教導,大迦旃延:,868,『世間人都是顛倒而執取兩邊,實有,或實無。】,这是刚刚那句的白话,【世間人對所見的一切,內心生起執著,所以要嘛執有或則執無。迦旃延!,如果不執受、不,執取、不執著、不執著有我,苦生時確知其苦,苦滅時也確知其滅。什么叫苦生,此有故彼有,什么叫苦灭,此无故彼无,然后也知道其灭,【迦旃延!對於苦的生與滅,沒,有疑惑、不被迷惑自己能清楚明白而不受他人,影響,undefined,00:29:32,300 --> 00:29:33,560這就是正見,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899,他意思就是告诉什么,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还有什么,缘起的此故彼,那这个如果你清楚明白,那么对于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你清楚明白掌握,那么生死轮回怎么来的明白掌握,你就知道佛陀告诉你的道,然后灭了无明之后,就会把这一系列的生死状况给解除了,这个理也会清楚明白,这个就叫做出世正见,就是缘起四圣谛的正见,那缘起四圣谛都是立足在此故彼的法则上,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智雷有拍,你拍的,这个我们网络上都有,再来,【為什麼呢?迦旃延!如來離「有」、「無」兩,邊而教導中道。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会否认生死无尽轮回的存在,有没有看到,因为你确认到生死轮回,就不会否认生死轮回的存在,一般人很多会否认生死轮回,会认为我们这辈子就是这辈子,死了,就一了百了,如果遇到日子很好过的,富二代的、有钱的,不想死,为什么,日子那么好过,我怎么会想死,所以就不想死,那不想死,也就是不了解轮回,有些呢,日子不好过,工作也没了,亲人也离开了,又生病了,然后对这个世间万念俱灰,就想死,就会觉得死了一了百了,那这些都是对于世间的真实相没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不要以为现在师父讲,轮回有一世一世的,无明而有行,你不要以为,你现在看到都知道,然后也认可,但是我告诉你,大部分,不是大部分,外道不学佛的,他是完全没这个概念,不只是如此,很多学佛的,如果不听闻教理,老实说他对生死轮回,因果业报,他还是迷迷糊糊的,他只是告诉你会轮回而已,但是如果他只是知道会轮回,但是轮回,怎么样一个轮回法,他可能是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此故彼的这样一个法理的认识,那你要叫他修行,其实很困难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佛教徒,佛教徒也算不少,但大部分仅止于信仰,仅止于求佛菩萨保佑,有人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我没有骗你,师父碰过很多,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还认为那个是小乘的,还好一点,听过,认为那是小乘,不好一点的话,他学佛学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多的是,所以这个我们要引以为戒,再来,他说,【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會否認生死無盡輪迴的存在;,undefined,00:33:13,720 --> 00:33:14,940相反的,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止息,1019,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经,进修早上师父讲课,他念过一句,你早上念了一句什么,缘起甚深就是说缘起很深,但是涅槃更深,其实缘起跟涅槃对谈起来,缘起是说明生命的轮回,涅槃是在说明,还灭的生命止息,这样各位了解吗,知道身心生命无尽的轮回,这个叫做法住智,了解它是怎么还灭的,这个叫做涅槃智,所以不能只是表面上知道无常,表面上知道无常还不是真实了解到,依缘起而有这种循环的,而有这种所谓的流转的,不能只是因为,你只是在表面上观察无常相,你不知道,你真的没有办法体验到无常性,那你必须要体验到无常性,那体验到无常性,你就可以知道无我性,那能够了解无我,跟着无我去修,就可以断除什么,无明,那断除无明就可以达到什么,无明灭、则行灭,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轮回的止息,【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迦旃延啊!如來離,有無兩種錯執而開顯中道,所謂「有」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00:35:34,900 --> 00:35:36,760所謂「無」是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081,即無明一旦滅除,就不會有行,乃至不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讲,身心真门最深刻的地方,那么禅陀了解了他的缘起性、无我性、涅槃性他最后证悟了,得了阿罗汉,而不再只是在缘起相上一些表象上的认知而已,可以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为什么这一个,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不是下一个,析辨:,析辨,这个谁看过,这段谁看过,有没有谁有印象在哪里看过,佛陀的教示,净修你都看过了是不是,(这在师父的佛陀教说里面,而且就是对这个经提出了一些,师父的理解跟看法),【本經是由阿難轉述佛陀對大迦旃延開示的中道,正觀,為《阿含經》中詮釋「中道」之內容的代,表經典。】,他很具有代表性,【本經所闡述的中道義是立足於二諦並觀,的中道,二諦即指生死不斷輪迴的世俗諦,undefined,00:37:18,420 --> 00:37:18,920以及,生死止息的勝義諦。】,1126,因为阿含经没有直接称它为世俗谛跟胜义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就是生死的不断轮回,胜义,就是生死的止息,就是达到涅槃,这就是生死不断,就是二谛并观,【生死的不断轮回是现实人间的真实面貌,不容否認,否認了就是「斷滅見」(,無見)。】,否认了就落入断灭见,这个叫做无见,00:37:48,360 --> 00:37:49,280【相反的,依於正確的方法修行,斷除一切,煩惱,1139,輪迴止息,一切生死法終歸滅盡。如果认为始终有一个轮回不变的主体,那就成为了常见,依本经所述的中道,即是世俗缘起有,生死有,胜义,毕竟空,生死,不再来,那就是毕竟空性,【這生死止,息的「勝義畢盡空」,00:38:18,120 --> 00:38:20,840正是初期般若經所特重的。】,1154,所以导师才会认为说,般若经跟阿含经,其实它的胜义,是一贯一脉的,所以般若经,这不是说导师讲的,般若经也会认为,二乘所证的也是诸法实相,因为般若经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个意思,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翻到前面,刚开始的经文,此中云和由我而言,上一页,这儿,就是禅陀与诸比丘,到下边,前面的意思我知道,他说已经知道了,这些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然后他说,然我不喜欢这些词,那意思就是他不明白,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这个怎么理解呢,他是说他自己的疑问吗),对,这是他的疑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也就是说,他其实对于见法的这个理解还没有深入进去,他没有真正深入进去,那就是一个在浮在表面上,所以他会不喜,所以他会有一些疑问跟错误的认知,接下来来谈生活中的无常,(四),生活中的無常,【一時,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什么意思,他小时候的朋友,发小,是发小没错,小时候的烂兄烂弟,常常一起捣蛋,偷蕃薯砸玻璃的那种发小,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遇到一个婆羅門年垂朽邁,那这个尊者的年纪也很大了吧,他的发小年纪那么大,然后他是他的旧欢,【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就是说你很快乐,你现在是在乐中,而且你是最快乐的,那么,【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00:41:30,890 --> 00:41:32,690『於樂之中,最為快樂。』?】,1227,你是看到什么,怎么会说我是乐中最为快乐,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看到我这么的快乐,比如说有人跟你说,我现在看你是最有钱,那你问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有钱,因为你开的车不错,不好意思车借来的,你穿的不错,不好意思租来的,婆罗门就跟他讲,【,「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undefined,00:42:10,570 --> 00:42:12,190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1246,他什么意思,他说我于七之中,七男兒死,你可以理解为他是怎么样,七个儿子死掉了,七日死了七个儿子,然后,【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他什么意思,十二作使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供他财食的,就是他的仆人什么的,才会十二个,前面七个,死了七个,儿子,后面又死了十二个仆人,那这是真的家里死了蛮多人,他说能堪作使,就是很勤劳,不会懈怠,但是十二作使人無常,的意思,就是死掉了,还有【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技術,無事不閑】,什么样子,四个兄弟死掉了,【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从七天、六天、五天、到近四日,从儿子、到仆人,到兄弟,到最后剩这四天,就是可能四天前,父母亲死了,近三日来,你说那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死的,你儿子死了,周遭的仆人也死了,兄弟也死了,连父母亲都走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死的,太太,媳妇,【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正,世之希有。】,而且他,还一次死了两个媳妇,死一个就真的很惨了,还死了两个,那你问说师父,那到底还有几个,我也不知道,他这个意思应该就是两个而已,那两个都死了,那真的是成为孤家寡人,就成为孤家寡人,那说什么,【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那更惨了,你看这个故事,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更惨,没有最惨,儿子都死了,那已经是最惨了,但是,后面还有,所以说只有更惨,没有最惨,我们都已经说,那都死光了还怎么样,他竟然说,【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你说都死光了,那没关系,我还是很有钱,我很有钱,我还是可以生病,看医生都有钱,我还是可以开个名车,住个豪宅,问题是现在问题,连这个都没有了,连珍宝珠宝都被拿光了,那不是世间最惨吗,所以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这个是无常相,但是师父讲过,如果你没悟无常法性,很多人碰到了变化,他还是什么,执迷不悟,他认为说老婆死了,或是二妇死了,再去娶就好了,钱财没有了再去赚,离婚了再结不就好了吗,儿子没有了再生不就有了吗,有些人会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就没有从无常上,体会到一些人生的现实,第二个我们再来谈一下,这样的一个状况看起来像小说在讲的,但现实世间会不会发生,那个靖伦你说什么,看起来现实就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那食物中毒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你遇到战乱,这有可能一下子旁边所有人都不见了,你们如果看过师公的故事,师公家人就是这样,半年里面,当然他这比较短,师公半年里面,家里十几口人都死了,只剩下他跟他爸爸还有奶奶,那爸爸又去打又去打仗,师公的爸爸去打什么仗,你们知道吗,不是抗日,抗日是师公的时代,师公的爸爸打什么,不是反清复明,师公的父亲去打北伐,随着蒋中正去北伐,就是统一他是打北伐,师公的时代碰到的是抗战,所以师公家里十几口,半年内死到剩下师公一个小孩,可能就几岁而已,父亲、然后一个六七十岁的奶奶,那父亲可能三四十岁吧,三四十岁身强体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去打仗,打北伐就对了,那剩下他跟奶奶,那他跟奶奶呢,一个小一个老,所以就怎么样,常常出去乞食,不是那个出家人的乞食,是真的当乞丐,就去跟人家要饭当乞丐,那这不,就是这个吗,这个是时间比较短,一个礼拜,师公那个是半年,那如果你遇到战乱,那随时都可能是产生这种状况,这个就是世间无常的变化,不要以为说他讲得起来好像觉得故事,但是现实世界是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你看他接下来讲什么,00:49:00,010 --> 00:49:01,390【,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1447,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说,【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他说什么,反正都死光了,也都拿光了,就是这样子,也不用再担心了,反正都死光了,也该拿的被拿的被偷的,该死的都死光,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一个,就不用再担心有什么东西会丢了,也不用再担心谁会死了,所以他才说,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那你为什么不用一些方法让这些人不死呢,你既然家里那么有钱,那之前这些,为什么你不想办法让他不死呢,00:50:12,710 --> 00:50:13,75,1493,这是尊者问他的,然后呢,这后面应该还有,00:50:18,970 --> 00:50:20,310【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1497,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undefined,00:50:49,250 --> 00:50:50,470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1510,他说什么,他说,我当然想啊,我很有钱,我当然想啊,我想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什么办法,从世间的到宗教的我都做了,布施,他说我多作方便随时布施,然后作诸功德,还有他也做宗教的祭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而且更进一步,什么,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算命,到底现在怎么样,比如说哪里风水不好,赶快改一改,哪一个算命师跟他说,你最近有灾难,有灾难那怎么办,多捐点钱过来,我帮你消灾,反正这些他都做了,然后呢,还有什么,【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他就用东西给那些流浪汉,或是,贫穷的人,没饭吃的人,给他们吃饭,反正他都全部做了,【如此之比不可称也】,就是很多,因为他很有钱,【<nowiki><u>然,復不能濟彼命根。</u></nowiki>」】,意思是怎么样,我都做了,但是无常来,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还是没办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里不是说布施这些没用,是说这些布施,护具这些东西,都是有他的因果业报跟功德,但这一些都还是属于什么,世间善法,所以这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无,所以它是属于世间善法,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成佛之道的时候,是从五乘世间善讲到三乘出世间善,进一步大乘?,就是因为五乘持戒布施都是好事,都是有功德的,但毕竟是在什么,生死变化轮回里面,是逃不出无常变化的苦难的,所以这边并不是否认布施的功德,是告诉你,因为这个阿含经都是在讲什么,解脱出世的,做这一些呢,是告诉你,你是没办法跳脱出无常变化的,再来还有,后面还有,【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藥草諸,呪術,衣被飲食具,雖施而無益,猶抱身苦行。undefined,00:53:45,450 --> 00:53:48,190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2,undefined,00:53:54,470 --> 00:53:56,350假使施諸物,精進持梵行,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6,他意思告诉你什么,他说,就算你做世间的这种种布施,这些不是没有用,是在强调它是有功德,但是并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因为还是在什么,就算是你没有苦苦,你还有行苦,就算你苦苦行苦,他还有什么,苦苦坏苦,你没有苦苦,你有坏苦,那你到最后,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什么,行苦,因为一切行无常的变化,你是没办法,如果你只是依世间的这些(善法),你是没办法解决(生死问题),你不要想说我什么,他告诉你什么,咒术医药,祠祀神,可能他们在印度,可能祠祀神有些帮助,怎么帮助我不知道,但是他就告诉你,祠祀神哪怕他怎么帮助你,你都没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解脱了,都没办法真正脱离,他是告诉你,00:55:06,930 --> 00:55:08,930【,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1658,那就是在佛教讲的离根本的苦,就是画那三个圈,要离真实的苦,既然你这个修行人跟我说,这些都没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到底有什么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么梵志问,【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这个恩爱无明本的恩爱,其实就是所谓的什么,爱情,那爱情又回到更早的,那讲的就是无明,所以无明可以分成,两大方向的烦恼,一个是认知知见上的,就是我执、身见,另外一个就是说,精神意志上的,那就是贪爱,无明、贪爱,其实总归为无明的根本烦恼,他就说【「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彼,滅而無餘,便無復有苦。」,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他说【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什么意思,我虽然老了,但还不是真的老到不能动,所行如弟子是什么,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道。】,他意思是说,既然有办法能够解决这样的事情,那我还不是很老,我还是可以跟着你去修行,所以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跟着你去修行,所以那伽婆羅就,给他三衣,剃度,帮他出家,然后让他随着这样去修行,这个就是什么,无常的真实观察,生活中的无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那我们先修习十分钟,(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我们来看,生活上观察无常,二、當觀無常,(一),雜阿含第一經,你看,我们这个大纲,有无常法门,当观无常,那这里我们现在来谈,来讲当观无常,那当然这种标题,只是说让大家有,学习的一个认知而已,他不一定说一定是这个标题,你要说生活观无常也是可以,所以这个我们现在谈,当观无常,讲到这里,那接下来会讲,如何观无常,现观无常,三日无常,因缘观无常,缘起系列观无常,无常跟三解脱门,无常的学习,修习无常,验证无常,无常的种种开示,当观无常,我们现在谈到当观无常,【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个是杂阿含第一经,所以杂阿含第一经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你讲,观五蕴无常,那这时候观五蕴无常,刚才经过那么多的探讨,他不只是观,观什么,现象上的无常而已,他要进一步怎么样,从缘起上理解无常性,不是观无常相而已,这是第一个,我们的杂阿含第一经,佛陀告诉我们观无常,从无常门入,再来,(二),如來末後所說,【世尊披鬱多羅僧,】,九衣,我们披在身上的这个衣,又称为袈裟,鬱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undefined,01:01:06,830 --> 01:01:09,310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1849,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意思就是说,如来最后要走的时候,从这个经来讲,他是劝诫比丘们观无常,一切行无常,还有一个,他说,【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如来时时出世,其实这个时时不是常常出现,他这个时时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中间很长,这个时时不是常常,是指佛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出现,那这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中间是满长的,比如说,如果是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是两千多年前,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成佛,那大概计算一下是什么时候,五十多亿年以后,五十多亿年,以我们这个世间来算,是五十多亿年以后,才有第二尊佛出现,所以这个时时是蛮长的,我们这个两千多年可以忽略不算,至少还有五十亿年,那长不长,那是很长,所以他说什么,如来的出现如優曇鉢花時一,現,優曇鉢花是很难得的,它开花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什么时候开不知道,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它开就这么短短的,你没看到就没了,所以他就是告诉你说,诸行无常,我们现在有佛法,虽然没有碰到佛陀,但是毕竟两千多年来还有佛法,既然有佛法,所以就好好听经闻法,好好修学,他就告诉我们这样子,(三),剎那無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他说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为什么不安,不稳定,你是无常变化,它不是稳定的,它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叫做不安,变异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就是不要贪染我们这个身心,不要贪染我们这个生活,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什么是不乐,是不贪染的意思,然后解脱,01:04:25,870 --> 01:04:28,110【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1960,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他说我们的壽命遷滅,一直在变化,然后到最后死掉,遷滅,遲速,如何?,那么快慢是怎么样,他就问,遲速如何?,【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什么意思,佛陀说我可以讲生命的这种变化,但问题是,如果你在那里弄清楚的话,我可以说,你听得懂有困难,这句话倒不错,以后你要问什么,我则能说,然后你怎么样,但汝欲知则难,我则能说,汝欲知则难,然后说的你听不懂,你看看,我讲的你听不懂吧,那确实是,佛当然知道,他可以说,但问题是,你智慧没那么高,你不一定懂,你不一定能讲,【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就是比喻,这个比丘也是蛮聪明的,他说没关系,你讲我听不懂,那你,用一个我可以明白的例子来说,这个叫做佛教的辟喻文学,佛教不管是大小乘,他有一套专门的,就叫做辟喻文学,比如说他讲了什么,很难,你听不懂,然后他就用比喻,这比喻里面可是有文章的,可以做一些理论或一些探讨,为什么他用这种比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弟子就说,那你能不能用比喻,佛言可说,那比喻就可以,佛告比丘,他说什么,有四个射箭高手士兵,每一个人拿着弓箭,然后往四个方向射箭,往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射,【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什么意思,其实他是在说超人,他意思是怎么样,他说四个人,一人拿一个弓箭,然后同时往四个方向射,那有一个人,要把这四支箭,还没落地之前,全部把它接住,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动作很快,我说是超人吧,不然谁有办法这样子做,动作很快,箭还没落地,所以他先跑那个方向把箭接住了,再跑另外一个方向把箭接住了,严格来讲,应该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所以佛陀说,【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是不是动作很快,是的,动作很快,【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他说什么,他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把它都接住,那么就有地神,那地神他是神啊,那一定比人快的,但是还不足,地神还没那么厉害,还有怎么样,天神,天神比地神更快,也就是说有人比超人更快就对了,那么还有日月神,还有什么神什么神,那比比比,哇,这些动作都太快了,但是这些快都不如什么,我们生命刹那的不断变化往前的推移,这个就叫做刹那变化往前的推移,都不如来的这个快,意思就是什么,身心生命的刹那变化,所谓的无常变化,所以他这个地方已经告诉你说,我们变化是时时刻刻,无时无刻不在刹那变化的,是很快的,只是说他可能变化的太快,我们一时可能察觉不到而已,但是终究是变化无常,所以叫我们怎么样,比丘当观,观什么,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所以叫我们要及时修行,不是及时享乐,要及时修行,这个就是什么,刹那无常的观察,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们继续来看,看下一个经,(四),無常想多修習,上面这个是刹那无常,这个(二),如來末後所說,然后这个(三)是讲刹那无常,然后这个(四)讲无常想多修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意思就告诉你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它可以,最终断除一切烦恼,你看它可以断欲爱,欲爱就欲界的烦恼,色、无色界的贪染,还有掉举、慢,最微细的我执,慢,这个无明是总称,就是到最后,所有的无明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当然这个经典会讲得比较简要,师父刚刚讲过说,无常想,你不能只是观察现象无常,但是现象无常的观察还是必要,因为现象无常的观察是比较粗的,你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到最后,还是要从法理上去理解无常的法性,就是无有常性,那无有常性呢,你是在认识知见上去理解,但是观察,还是得从世间的变化上去理解观察,这样才能互相补足相得益彰,他接下来比喻,【「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静熙,这什么意思,静熙你以前是不是耕农,做过农田的,这什么意思,就是你把一把草抓起来,然后抖一抖,把你都抓住,剩下的都藏在那些草,他这个可能就是说,如人割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有用的东西一把,然后他割掉,割掉之后呢,手攬其端,就抓住末端,抓住之后呢,然后舉而抖擻,萎枯悉落,抖一抖,抖一抖,抖一抖,那那些没用的就都掉了,他要的就是这个长的、有用的,有这种东西吗,有啊,那个叫什么,就是一般的草里头,它总有枯的嘛,然后你一抖了以后,那些长的杆就留在手上了,那这个杆的是有用的是,一般都是留着用的,那什么农作品是这样子,一般割麦子的时候,里头一些杂草,麦子是不是,或是那种,这边的那种木草,木草对不对,当然他现在用机器,但是古代可能木草割了之后,抖一抖可能枯的掉了,就要留好的那些,但另外一种是怎么样,如果是稻米,稻米是怎么样,稻米是掉的那个是要的,这样了解,以前我看过那个稻米,他是怎么弄的呢,他是割了之后,抓住根那一边,然后有一个木制的机器,然后它在那边咬,然后它就在那边弄,然后你就把它靠近,然后一打打打它那个稻谷就掉到里面去,那个是要的,然后剩下的这个梗他是不要的,然后他就拿去做其他的东西,烧,还是做肥料,一般就把它烧掉做肥料,所以他就说,就像这样子,跟那个稻米不一样,他是要那个梗的东西,其实他这个比喻都是怎么样,如果你修无常,无常想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把什么东西摇一摇,那东西就掉下来,【「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他只是比喻说如果你修习无常,你的这些烦恼就会慢慢慢慢慢慢掉落,慢慢慢慢消灭,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这样了解,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他很注重无常观,很注重无常观,而且这个无常观师父说过,现象上的无常,虽然不是马上可以让你真正离苦得乐解脱,但是入手上,其实阿含经都叫你,观现象无常,同时去了解他的无常法性,这样各位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五,这个如果你们听师父上课上到这里,这个经文也常常会有,而且这个逻辑也常常是这个样子,(五),無常苦無我涅槃,【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9&10)】,后面这一句,是阿罗汉定型句,你们应该很多都知道,是阿罗汉的定型句,阿罗汉都是这样说的,那么这一句,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是无我,【非我者即是非我所】,那这样的话,到最后就能怎么样,01:17:50,430 --> 01:17:52,410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2352,所以他是从无常,知苦而无我,那真能证无常无我,那就是所谓的达到涅槃,那么涅槃就是下面这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是阿含经很长的定型句,也是我们修行观察的一个入手,那这个上次曾经说过,所以我们读阿含经要读经典,经典一部一部的短经,这个是很明显的是一个很短的经典,杂阿含经九跟十,很短的经典,但是有时候我们阿含经由于太短,所以有时候不能单看单一经典,而是要把阿含经很多经典合起来,全部一起来观察,所以这一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感觉上它好像是有逻辑的前后关系,是不是,比如,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如果你没有对阿含经做一个整体的了解,你光从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你这样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无常是苦没有错,但是无常并不是苦因啊,从这个经里面看起来,感觉无常是苦因,感觉无常是苦因,所以有一些经论,有一些教法,它就会告诉你无常即苦,是无常的必定是苦,所以色无常即苦,色可以包括我们身体的,也可以包括一切物质啊,那这样推的话变成,桌子是色,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是苦,这句话如果你照这样推,那就会推出这样的东西,那苦的无我,那桌子就是无我,好像说的过去,但是桌子是苦,说不过去啊,那你不能光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经教,然后去推,那色是无常,无常是苦,是没错啊,那怎么回事,怎么去理解呢,那无常到底是不是苦的因呢,无常可能是苦的,其中一个条件,但绝对不是苦的根本因,那可能就不会苦,但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不可能是常的,是无常的,所以无常是苦,苦故无我,必须要配合四圣谛来看,才能了解他整句的意思,但是你回到四圣谛来看的时候,四圣谛的第一句是苦圣谛,对不对,苦集,那集圣谛说什么,集圣谛是苦的因嘛,那集里面包括什么,惑跟业,那惑跟业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惑,所以,在四圣谛里面,他明明说惑烦恼才是苦因啊,undefined,01:21:51,700 --> 01:21:53,160苦集嘛,2464,集就是因的意思啊,他并没有说无常是苦的因啊,但是这句话一推感觉变成,好像无常就是苦的因,因为无常就是苦嘛,那是不是产生问题矛盾了,四圣谛里面明明讲惑业才是苦的因,这个地方又讲无常则是苦,那能不能,整体的来把四圣谛跟这个汇在一起,让他一个合理教法的解释呢,当然可以啊,所以我说,看阿含经不能光看一个经,就算是你要理解这个经,也要从其他经教一起来配合,做出一整套的理解才可以,所以从阿含经的整体来看,师父才会化出ABC上个圈嘛,那从ABC上个圈来看,一切都变成清楚明白又合理,你看到ABC上个圈,当然不是师父瞎掰的,是印顺导师的分析,然后分析整体阿含经之后,而得到ABC上个圈的理解,undefined,01:23:22,900 --> 01:23:25,720我执,不就是苦集里面的集吗,2507,我们不是说惑业吗,那惑就是根本就是我执见嘛,那我执见一般来讲,这个地方,我们最容易产生,最容易观察,最容易想要去,就是去控制的,不就是无常变化的东西嘛,我执本身有执著为常,执著为我,想要是控制主宰,所以你看,我执面对无常一定是产生冲突的,所以必定是苦,所以才会说无常故苦,合理吧,没问题吧,但这无常是苦,相对于有情的我执,才能这样子讲,那这个我执必定是指有情的,所以他要排除掉什么,排除掉无情嘛,你谈无情的(无常)有什么意义呢,你谈这个桌子这个粉笔,这个笔苦不苦没有意义啊,而且这个不合乎佛陀定义有情世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定义,世间集、世间灭,有没有说包括桌子椅子啊,没有啊,佛陀讲在阿含经里面讲的世间是指什么,五蕴身心,那唯有有情,以人类为主才有五蕴世间嘛,可见当佛陀讲世间集世间灭的时候,他是指有情,所以就要把无情排除在外,不去谈无情,那,意思是什么,唯有有情才有这个我执嘛,所以这个图整个配合起来,从这边来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配合四圣谛来看,一切都变得什么,清楚明白又合理,因此苦集灭道的集,是我执的话,那么你要解决苦的问题,必须从哪里去解决,从我执去解决嘛,如果你不了解,整体来讲的话,你如果光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推论,那么无常故苦你不会想说,那这样常就不苦了吗,如果无常是苦,光从单纯中这来看,无常是苦,那常不就不苦了,那你要得到不苦,那唯一的就让它变成常,你唯一不苦那你只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常就不苦了,问题是,无常是诸法的实相,你根本不可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不就变成一个无解的方程式了吗,就没办法解决了,那问题是,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他可没有告诉你是把无常变成常,佛陀离苦得乐是从苦集灭道的灭,灭跟道,那道它是什么,是灭我执嘛,它没有叫你灭常,那如果你从四圣谛来讲,灭了我执,这个是道圣地,我执灭掉之后,道就是灭我执的一个过程跟方法,我执灭掉之后,你无常跟我执,这个必然没有我执的,无常还是一样无常,这个冲突不见了,冲突不见就不会有苦了,这才是四圣谛,那这一套来理解,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会苦所以表示这个我执是错误的嘛,那如果是错误,如果你能得到无我,01:27:49,540 --> 01:27:52,720那就不苦了,2638,这个就是做无常观,最终无常观而观察到无常的相对,还有四圣谛的这个我见,它是苦的到最后,能破除我执接受无常,这个就叫做什么?灭圣谛,所以观察无常,师父一直强调观察无常,观察无常是一个入手,但是你必须配合缘起法门,流转跟还灭的四圣谛,然后,入手去观察无常,这样才能得到法理上的无常性,而不是只是观察现象上的无常相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我们来继续多看一些经典,01:28:44,390 --> 01:28:46,290三、如何觀無常,2662,01:28:47,450 --> 01:28:49,050(一),現觀無常、無我,2663,这个经还蛮长的,你们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吗,不会啦,进修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师父,那如果前后这样弄起来,应该还可以,那你来念一下,把这段念一下,供养大家,1、輸屢那,【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他大概什么意思,他意思是说,无常变异不安稳的色,就是五蕴变化嘛,五蕴变化里面呢,然后去说我,什么叫做【我勝、我等、我劣,】,说我是不是比别人好,我跟大家都差不多,还有我不好,还是怎么样,敬仁你觉得是怎么样,就是说,比如说见到色的话,是我比色强,还是我跟色是一样的,还是我比色差,大概是这个意思,不是跟别人比,其实就是在五蕴里面执著我,其实这个劣他都说是我大还是色大,是我小还是色小,其实就是在色里面执著我,那进一步意思就是在五蕴里面执我,然后,他说,【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不见真实就是,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相貌,就是没有看到真实的我,然后,【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你这么看这么想,并没有看到真实的有一个什么东西在那边,然后,接下来靖修继续,【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这跟上面同样的,他一直在五蕴里面去执著有一个我,那不管到底,这个其实就是像以前讲的相在,undefined,01:32:29,940 --> 01:32:32,300到底色是我,2772,还是受、想、行、识是我,那如果色是我,那就是计色为我,那色不是我,那可能是受、想、行、识(是我),那是受、想、行、识(是我)的话,那到底是哪一个是我,那如果识是我,那识跟色,到底是色劣还是色大,他其实就是这个意思,01:32:54,620 --> 01:32:56,740接下来他怎么说,2786,【「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undefined,01:33:22,360 --> 01:33:24,160答言:「不也。」,2799,01:33:24,160 --> 01:33:26,620「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2800,答言:「無常。」】,好,到这里,这个经文的意思,慢慢清楚了,他说五蕴里面见五蕴无常,那见五蕴无常的话,既然五蕴都是变化,你就不可能在中间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他这个,其实就是由无常而达无我,但是这中间夹在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常会看到的这一句,色为无常,无常是苦,然后是什么,是苦,一般都会这样,但是我们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无常不苦,有啊,涅槃解脱无常就不苦了,对啊,那谁可以达到涅槃解脱,阿罗汉或佛嘛,所以可见无常是苦、苦故无我,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解脱,这是针对谁讲的,是凡夫众生讲的,那如果阿罗汉呢,阿罗汉,还是无常,但是阿罗汉、佛,他的无常已经不再什么,不再苦了嘛,所以他本来就已经是阿罗汉佛,他本来就已经解脱了嘛,所以他对他来讲常、无常都无所谓了,他都不苦了,无常他根本不会苦了,因为他可以完全的接受无常的变化,所以佛证悟了,成佛,但是他还是必须在世间接受老、病,然后死就是涅槃,就是这个肉身还是得涅槃死掉,所以还是必须有老病死嘛,那老病死还是无常变化,那我们一般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忧悲苦恼的,所以是苦,为什么?有我执,阿罗汉佛已经断除我执了,所以他在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能够怎么样,百分之百的无执著的去接受他,所以还是无常的老病死,但是他们并不会觉得什么,苦,所以这个地方呢,教法是针对凡夫所说的,所以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意思就是说在无常的变化苦中间,有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管是色,还是受、想、行、识,都没有我的存在,所以这是从无常而能够推到无我,因为无常的必定是无我,因为我是一个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嘛,那你既然是无常的,那必定是无我的嘛,所以无常虽然说,是从时间前后变化来讲无常,无我是从当下的复合来讲无我,但两个是绝对的关系性,无我的,一定是时间上是无常的,时间上无常的,他一定是无我的,他的本质是一样,只是说,在时间空间上的复合来看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修继续吧,那他整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的,他的重点在于讲什么,五蕴无我,他从色观察,色不是我,那就是色是我,或是亦我或是相在,那都不是,那就是色中是没有我的,那么如果色不是我,那,受、想、行、识,有可能哪一个是我,然后他中间跳过,色讲完之后,直接讲什么,识,那识当然也不是我,因为如果识是我的话,那就是必须是常,那既然都是无常变化的,那就是受、想、行、识的五蕴中,是没有一个我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在五蕴计我,那么既然都不是我,但是五蕴身心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但五蕴身心是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五蕴身心,但这五蕴身心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有它的用,所以这个五蕴身心和合的就叫做假我,而不是真我,真我是不存在的,但五蕴和合的这种作用的假我是存在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杂阿含经的无常法门的东西,第一,我们这个说,如果观无常无我,这个第一个观无常无我,那么第二个呢,2、观身心无常,undefined,01:40:00,140 --> 01:40:02,060我来找一个来念,2973,那个智雷看得到吗,01:40:04,200 --> 01:40:05,780智雷你来念,2975,【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undefined,01:40:14,160 --> 01:40:15,960離欲、背捨而非識。2978,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01:40:54,300 --> 01:40:56,74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2998,undefined,01:41:01,020 --> 01:41:02,380先到这里,3002,【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这个就是地水火风肉体,【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他这是什么意思,undefined,01:41:22,520 --> 01:41:23,840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3010,undefined,01:41:26,060 --> 01:41:27,220背捨是什么,3012,下面是不是有一个,厌、离欲、解脱,01:41:34,800 --> 01:41:36,140背捨,是解脱的另外一个翻译,3015,所以在定里面有叫八背捨,其实就是八解脱,那为什么定叫做八背捨八解脱,01:41:44,040 --> 01:41:45,6003020,他是解脱定障而得定,比如说你得了初禅,你就从初禅的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所以又称为背捨,又称为解脱,但这种解脱是降伏烦恼的解脱,不是真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降伏之后的解脱,比如说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这种解脱不是断烦恼,这时候持着这条戒,就从这条戒的烦恼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这个叫做解脱,那他说,【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四大在身体上容易观察,容易厌离,但是在心、精神上不容易,因为他说,【身四大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因为师父常讲,观身的变化容易,观心的微细(变化)难,为什么他说,01:43:36,620 --> 01:43:37,580【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3078,你生病了发烧了,衣服要穿了,你很容易去观察到身,所以你们常常有很多人,他觉得不想活,他并不是真正,考虑到内心的一些,他的不想活是因为身体,今天我不能享乐,今天我常常吃不饱,今天我常常生病,今天我冷热,冷了没衣服穿,热了又没冷气吹,所以这种的身体变化你可以感觉的到,所以相对来讲,很多时候我们谈厌离的时候,你厌离身体相对来讲,容易,但是如果叫你进一步去观察内心,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这个叫做,要观察身的无常,而且要观察心的无常,所以早上不是说,我们四念处从哪里观起?身,因为身粗容易观察,身也容易离,但是,还不够,一定要从身而入心,然后在我们的认知到底在哪里,然后从认知上彻底改变,不是只是厌离这个身而已,不然会造成想要自杀,这个经,我们下个礼拜继续来看,这个叫做无常,继续来看,01:45:17,940 --> 01:45:19,240我们时间到了,3128,我看这个无常法门还有一些,这个是22,我们无常法门还有一些,应该看看这几个礼拜,应该可以把无常,这个是无常法门,然后还有无我法门,无常无我是两个常常是连在一起,那这里写起,如果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下学期来讲,正解脱,阿含经可能就结束了,我们再来讲,佛法概论,,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