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阿含经讲要,第112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门,无常法门我们也常常讲了,但是事实上无常法门,尤其是我们说观无常,但是真正的无常,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理解,而且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你观无常的生命变化可以,但是你要透到无我,甚至透入到修行,然后解脱涅槃,其实不容易,第二个,观无常,不是观现象上的无常,而是要融入到法理的无常,但是就算是融入到法理的无常,还是要从现象上的无常观察起,也就是说观察现象上的无常,但是观念知见上要有法理上的无常,才会真正透入到无常的真实意,不然会只是在表象上看无常,但是有可能会拟想出一个表面上无常,但是背后有一个常的东西,有时候会变成有这种认知跟误解,那我们来看这个他怎么说,(三)無常法性不易明瞭,这个经很有意思,而且可以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分析跟观察,而且有些时候大乘佛教或是中观学派,有时候会拿那个经作为一切法击灭,一切法空的一个讨论,【佛般涅槃未久】,你看佛已经入灭了,【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undefined,00:02:51,360 --> 00:02:54,100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59,他就是说,持衣持钵出去外面托钵,托钵完之后回来洗脚,洗了把锅收起来,那接下来就经行,那经行的时候,慢慢就是從林至林,從房至房,然后里面可能有好几个,然后他就在里面经行,那里面可能就很多那种小的茅棚,那可能比丘都住在那里,以前是没有大雄宝殿这种东西的,以前佛陀在的时候,很多地方它都是,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它就是一个树林,那里面就盖一些遮风挡雨的,没有说很好的,里面还有自动冲洗马桶的那种,它里面可能就没有那个浴厕的,浴厕就到外面去,然后他就,纯粹住,这样讲,那纯粹住呢,然后他会有一间,如果比较,设施完善,会有一间比较大一点,然后这个比较大一点的,他就做大众的集会,大众什么集会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然后佛陀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吃饭也去那边吃,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在那边集会,还有初一十五,布萨的时候也都到那边去,那个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然后大家聚会用的而已,没有说一个很大的大雄宝殿,然后接下来呢,他就到处去,然后跟那些比丘们说,你教导我佛法,教导我一些法要,我会依佛法而如是观察,这样子如是观察,然后那个时比丘与,就如是观察,这时候比丘们就要跟他讲法,他说,你教我法,然后【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这是什么,四事之教,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就是三法印,那么就这样跟他讲,这个是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就是根本的教法,就是讲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个讲的就是三法印,这本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就是这样学的,但是这时候禅陀有问题,他说什么问题呢,你看他说,【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他说他已知道了,然后,【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不是有点奇怪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一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他意思是说,我已经知道三法印,但是我不喜欢听到一切诸行空,就是诸行空,这里指的就是无我无我所,那当然从般若经角度,他讲诸行空,一切行就是如幻如化,叫做诸行空即当下寂灭,般若经会做这样的解释,但是这里的诸行空是指无我无我所,那无我无我所,就是可以愛盡、離欲、涅槃,但是他说他不喜欢听到这样子,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他说有我啊,然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第二第三还是这样子说,意思是说,他知道三法印,但是他不喜欢听到,而且他不认可一切诸行空,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那可见,他对一切行无常,对一切法无我、涅槃为寂静,他并不是真实的了解,也就是说,他知道了可能表面上的无常,而不是真实的观察到无常的法性,那我们继续来看,后面还有,【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这是谁想的,禅陀,因为比丘跟他讲,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就想说,那么到底有谁可以进一步为我说法呢,让我真正能理解呢,这时候,【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就是在这个地方,他说尊者阿难在这个地方,【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他当世尊的侍者,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就是很多修行人都知道阿难是佛陀的侍者,而且这个这时候阿难已经,已经是阿罗汉了,因为佛入面的当下,他为了要加入他,加入五百阿罗汉的结集,他已经是阿罗汉了,所以他是阿罗汉了,【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他讲完之后后面还有,其实他就中间那一段,他就跑去问阿难,然后,【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这一句话阿难讲了什么,阿难跟前面比丘讲的还是一样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玄妙性,他说,善哉!我意,大喜,这个就是在赞叹说,你现在根机应该还算可以的,但是我就尽我可能跟你解说,他说,【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意思是说,不是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做色无常,所以不是表面上的无常而已,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他意思是说,要跟他解释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一切色无常,一切受、想无常,然后无我,然后涅槃寂静,刚刚禅陀是不是说他接受这句话,但是他不想接受什么,一切行空,愛盡、離欲、涅槃。他没办法这样认知,那么阿难说,那我跟你解释,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那你看阿难说了什么,阿难与禅陀言,接下来这一句就是有名的,undefined,00:11:22,580 --> 00:11:23,940中道离两边,345,这也是我们立中道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师父以前有叫人家写这个这一句,但是写一写现在不见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忽然间就不见了,真的很奇怪的事情,很大的一张,但是那时候因为没办法,很大,没办法表备,所以想说写一写拿到国内去装潢,但是那时候开光很忙,忙了十几天,回来想起来之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过也好啦,如果有人请走了那也可以,你看这一句,你看他怎么说,【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这个听起来有点感触,因为佛陀已经入灭,然后阿难才说我是亲自听到佛陀这样教导的,【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就是说,佛陀在教摩訶迦旃延的时候,阿难在旁边,他说【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一般我们讲有跟无,要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他说,【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undefined,00:12:53,220 --> 00:12:54,020396,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说的有跟无,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什么叫若有若无,他说,【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他说什么,世人,颠倒,一般世人是取诸境界,心就执著了,所以认为,有就是常的有,无就是断灭的没有,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错误的认知,但这是因为一般人是計著有我,心里的計著,迦旃延,就是佛陀跟迦旃延讲的,所以他叫迦旃延,就呼格,就跟舍利弗什么什么一样,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就是说如果无我的话,不再取著,不再执著的话,【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什么叫生时生、灭时灭?,苦生起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是生起的,你会说有说没有,灭时就灭了,苦灭的时候就是灭了,你不会苦明明灭了还说他有,所以有的就说有,没有的就说没有,有的就认知有,没有的就认知到没有,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正观世间集,什么叫世间集,其实世间集就是缘起的流转,苦集不断的轮回相生,这个叫做世间集,记得什么叫世间吗,在阿含经,这个是杂阿含的,杂阿含里面什么叫世间,五蕴身心世间,那么所谓的世间集,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是怎么来的,就是世间集,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循环流转的,缘起的流转,是怎么不断的生,不断的生生世世这样一直轮回,这样一直不断的存在的,是依十二因缘的流转,由无明而行,不断的这样子,那么到了,老、死之后,由于造业,由于有烦恼,造业又润身,又来轮回,这个叫做世间集,那么这样子的话,<nowiki><u>则不生世间无见</u></nowiki>,所以你要清楚明白,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这样轮回,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且这样的循环轮回,不断的是有的,就是世间的实相,你不能去否定它,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你要正确的认识,它是怎么有的,这个叫做什么,【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你就不会去否定我们生死的轮回,【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什么叫世间灭,此无故彼无,那接下来呢,此灭故彼灭,然后接下来呢,它是还灭,之前是讲流转,此无故彼无,也就是有无明则有行,这叫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那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接下来是讲什么,讲还灭的,讲无无明则无行,那么接下来就是纯大苦聚集灭,这个叫做世间灭,那这样已经告诉你的是什么,有,是真的流转,那你正确认识无常无我,就会达到世间的还灭,那世间的还灭,确实是如此的,只要你能够满足它的条件,也就是灭了无明,那到最后就怎么样,就生老病死纯大苦聚集灭,这不就是愛盡、離欲、涅槃了吗,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就是,那个,阿难跟那个闡陀,讲的,所以如果世间灭,也就是说生死灭了,你就不能生,你就要正确的认识它,它是灭了,不会再起,灭了之后,还是在这个世间,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的一些认知,【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这个叫做世间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雜262)】,这个叫做世间灭,这个就是爱尽、离欲、涅槃,这个就是阿难对闡陀的解说,这个经之后,还有后面的故事,接下来的故事,当然就是照一般的情节下去走,一般的情节下去走是怎么样,闡陀后来终于悟解了,一切行无常的真实义到底是什么,不是表面上的说这无常变化这样而已,而是在法理上真实的认知到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而有行,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最后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到最后你真的认知它,然后去实践了,就到最后的爱尽、离欲、涅槃,这是阿难这样跟他讲的,这就是佛教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说对于生死的流转你要正确的认识,是怎么样来的,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怎样来的,然后它是无常变化,是怎么样的无常变化,还有如果你达到了满足它的条件,把无明灭了,它就怎么样,纯大苦聚灭,就不是只是在谈表面上的问题而已,那么这个地方师父谈到一个事情,就是说你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为什么说谈一谈,讲一讲一切行无常,讲到最后为什么,又谈到了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师父刚刚有讲过一句话,缘起的三相,无常、无我、寂灭涅槃,为什么一定要说,无常无我还有涅槃是缘起的三相呢,你们应该如果有考虑到或想过,应该也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不了解缘起,他没有听过缘起法的,你跟他讲无常,他可能会认为是的,他很容易说是啊都在变化,但问题是他说都在变化,他可能会有两件事情,是错误的认知,或是有些人两件事情,可能他的认知的无常变化,是错误的无常变化,第一个,他会认为说,是啊,都在变化,问题是,在变化的现象当下,下面更深的,会不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因为无常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也可以相对看得到,但是他可能会认为说,对啊,这是表面而已,但是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可能会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谈上谛创造万物的,你去问这些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什么教得好,你跟他讲世间都在变化,他是不是也承认,但是他会告诉你说,这些变化都是上谛在创造的,所以这些都是变化的,但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上谛,就不是佛教讲真实的无常,他只是认为表面变化的无常,这是无常相,但是没有达到无常性,还有第二个,以前,你跟他讲无常的时候,他会变成是一切都是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就是一切的不可知性,什么叫一切的不可知性,他会跟你说,那一切都是变化,那我现在努力干什么,我现在努力赚钱,明天就都被拿走,那我那么努力干什么,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的,反正他要发生就发生,所以到最后会有一些理论说,有一些人有钱,有一些人会变得有钱,你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理论,他做很多实验,然后告诉你,而且是用电脑下去模拟的实验,他会告诉你,有些人变得有钱,或是有些人成功了,完全是机缘的问题,你们有听过这样的理论吗,比如说他设定一千个人,然后用了一套电脑的程式,然后就去试验,说这一千个人,比如说他遇到了一个好的机缘,他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加1,遇到了不好的机缘,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减1,然后每个人先给他十个credit,然后就去弄弄弄弄,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记号,他发现,所有人之所以会到最后成功,会变有钱,都是机缘的问题,那这样机缘问题,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他是不是何以无常相,但这样会变成一种,什么都是不确定性,你再努力,你机缘不好都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无常的时候,不能只是生命,不能只是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已,佛教讲无常,可不是讲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他是基于什么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而且他更进一步,是回到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在讲无常的,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法性,所以会执著为我,然后才会产生痛苦,所以他是有因有缘的,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佛教讲的缘起无常,是在缘起的法则下,因果条件下而谈无常,不是只是谈泛泛的无常,而变成<nowiki><u>不可预知性</u></nowiki>,那在这个状况之下,变成一个东西的产生,一定有他的,因缘的道理,只是说我们可以掌控大部分的很多的,看个人的能力跟你的认知,你可以掌握很多的条件跟他的因,但是有些因跟条件,你可能没办法掌控的,所以可能产生的结果,<nowiki><u>并不是完全你可以预期的</u></nowiki>,但是他不会乱跑的,有没有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进一步来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生死的轮回有他的因跟缘的,所以是可以去处理的,不然的话,你如果只是无常性的话,变成说他无因无缘的,那我怎么去断烦恼呢,我怎么去解决,我身心生命的无常变化问题呢,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你如果把无常无我,立足在缘起的此故彼上面,才不会变成一切的不可知性,其实这种一切的不可知性,在,佛陀时代,其中的很多外道是这样认为的,那这个只是在无常相上去看而已,你却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在变化,但是你不知道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佛陀是告诉我们说,无常变化的相,你是可以观察的,但是你要知道他背后的缘起,因缘条件到底是什么,而可以让我们的轮回生死不断的循环,然后可以达到他的什么,流转跟还灭,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当我们说一切无常,不能只是一切无常,不能只是观察现象上的变化,是现象上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去认知,但是基本上你要学佛,你还是要从缘起上,去到达到法理的真实无常,你这样才能真正的由无常苦而达到无我,最后才能涅槃寂静,这样大概了解吗,那么进一步我们来看,不然很多人都可以讲无常,但是他不是真实了解无常,你不信你看不学佛的,你跟他讲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变化,他也是跟你说是,稍微会观察,他也跟你说是,但是他有没有办法,从无常悟到苦,悟到无我,没办法,因为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他只知道无常的相,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那无常法性必须立足在缘起的什么样,此故彼,不管是生的灭的,必须在此故彼上面来谈,看一下白话,这个是,刚刚这一句的白话,undefined,00:28:44,560 --> 00:28:46,280【,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到佛是這麼教導,大迦旃延:,868,『世間人都是顛倒而執取兩邊,實有,或實無。】,这是刚刚那句的白话,【世間人對所見的一切,內心生起執著,所以要嘛執有或則執無。迦旃延!,如果不執受、不,執取、不執著、不執著有我,苦生時確知其苦,苦滅時也確知其滅。什么叫苦生,此有故彼有,什么叫苦灭,此无故彼无,然后也知道其灭,【迦旃延!對於苦的生與滅,沒,有疑惑、不被迷惑自己能清楚明白而不受他人,影響,undefined,00:29:32,300 --> 00:29:33,560這就是正見,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899,他意思就是告诉什么,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还有什么,缘起的此故彼,那这个如果你清楚明白,那么对于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你清楚明白掌握,那么生死轮回怎么来的明白掌握,你就知道佛陀告诉你的道,然后灭了无明之后,就会把这一系列的生死状况给解除了,这个理也会清楚明白,这个就叫做出世正见,就是缘起四圣谛的正见,那缘起四圣谛都是立足在此故彼的法则上,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智雷有拍,你拍的,这个我们网络上都有,再来,【為什麼呢?迦旃延!如來離「有」、「無」兩,邊而教導中道。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会否认生死无尽轮回的存在,有没有看到,因为你确认到生死轮回,就不会否认生死轮回的存在,一般人很多会否认生死轮回,会认为我们这辈子就是这辈子,死了,就一了百了,如果遇到日子很好过的,富二代的、有钱的,不想死,为什么,日子那么好过,我怎么会想死,所以就不想死,那不想死,也就是不了解轮回,有些呢,日子不好过,工作也没了,亲人也离开了,又生病了,然后对这个世间万念俱灰,就想死,就会觉得死了一了百了,那这些都是对于世间的真实相没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不要以为现在师父讲,轮回有一世一世的,无明而有行,你不要以为,你现在看到都知道,然后也认可,但是我告诉你,大部分,不是大部分,外道不学佛的,他是完全没这个概念,不只是如此,很多学佛的,如果不听闻教理,老实说他对生死轮回,因果业报,他还是迷迷糊糊的,他只是告诉你会轮回而已,但是如果他只是知道会轮回,但是轮回,怎么样一个轮回法,他可能是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此故彼的这样一个法理的认识,那你要叫他修行,其实很困难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佛教徒,佛教徒也算不少,但大部分仅止于信仰,仅止于求佛菩萨保佑,有人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我没有骗你,师父碰过很多,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还认为那个是小乘的,还好一点,听过,认为那是小乘,不好一点的话,他学佛学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多的是,所以这个我们要引以为戒,再来,他说,【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會否認生死無盡輪迴的存在;,undefined,00:33:13,720 --> 00:33:14,940相反的,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止息,1019,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经,进修早上师父讲课,他念过一句,你早上念了一句什么,缘起甚深就是说缘起很深,但是涅槃更深,其实缘起跟涅槃对谈起来,缘起是说明生命的轮回,涅槃是在说明,还灭的生命止息,这样各位了解吗,知道身心生命无尽的轮回,这个叫做法住智,了解它是怎么还灭的,这个叫做涅槃智,所以不能只是表面上知道无常,表面上知道无常还不是真实了解到,依缘起而有这种循环的,而有这种所谓的流转的,不能只是因为,你只是在表面上观察无常相,你不知道,你真的没有办法体验到无常性,那你必须要体验到无常性,那体验到无常性,你就可以知道无我性,那能够了解无我,跟着无我去修,就可以断除什么,无明,那断除无明就可以达到什么,无明灭、则行灭,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轮回的止息,【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迦旃延啊!如來離,有無兩種錯執而開顯中道,所謂「有」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00:35:34,900 --> 00:35:36,760所謂「無」是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081,即無明一旦滅除,就不會有行,乃至不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讲,身心真门最深刻的地方,那么禅陀了解了他的缘起性、无我性、涅槃性他最后证悟了,得了阿罗汉,而不再只是在缘起相上一些表象上的认知而已,可以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为什么这一个,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不是下一个,析辨:,析辨,这个谁看过,这段谁看过,有没有谁有印象在哪里看过,佛陀的教示,净修你都看过了是不是,(这在师父的佛陀教说里面,而且就是对这个经提出了一些,师父的理解跟看法),【本經是由阿難轉述佛陀對大迦旃延開示的中道,正觀,為《阿含經》中詮釋「中道」之內容的代,表經典。】,他很具有代表性,【本經所闡述的中道義是立足於二諦並觀,的中道,二諦即指生死不斷輪迴的世俗諦,undefined,00:37:18,420 --> 00:37:18,920以及,生死止息的勝義諦。】,1126,因为阿含经没有直接称它为世俗谛跟胜义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就是生死的不断轮回,胜义,就是生死的止息,就是达到涅槃,这就是生死不断,就是二谛并观,【生死的不断轮回是现实人间的真实面貌,不容否認,否認了就是「斷滅見」(,無見)。】,否认了就落入断灭见,这个叫做无见,00:37:48,360 --> 00:37:49,280【相反的,依於正確的方法修行,斷除一切,煩惱,1139,輪迴止息,一切生死法終歸滅盡。如果认为始终有一个轮回不变的主体,那就成为了常见,依本经所述的中道,即是世俗缘起有,生死有,胜义,毕竟空,生死,不再来,那就是毕竟空性,【這生死止,息的「勝義畢盡空」,00:38:18,120 --> 00:38:20,840正是初期般若經所特重的。】,1154,所以导师才会认为说,般若经跟阿含经,其实它的胜义,是一贯一脉的,所以般若经,这不是说导师讲的,般若经也会认为,二乘所证的也是诸法实相,因为般若经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个意思,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翻到前面,刚开始的经文,此中云和由我而言,上一页,这儿,就是禅陀与诸比丘,到下边,前面的意思我知道,他说已经知道了,这些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然后他说,然我不喜欢这些词,那意思就是他不明白,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这个怎么理解呢,他是说他自己的疑问吗),对,这是他的疑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也就是说,他其实对于见法的这个理解还没有深入进去,他没有真正深入进去,那就是一个在浮在表面上,所以他会不喜,所以他会有一些疑问跟错误的认知,接下来来谈生活中的无常,(四),生活中的無常,【一時,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什么意思,他小时候的朋友,发小,是发小没错,小时候的烂兄烂弟,常常一起捣蛋,偷蕃薯砸玻璃的那种发小,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遇到一个婆羅門年垂朽邁,那这个尊者的年纪也很大了吧,他的发小年纪那么大,然后他是他的旧欢,【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就是说你很快乐,你现在是在乐中,而且你是最快乐的,那么,【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00:41:30,890 --> 00:41:32,690『於樂之中,最為快樂。』?】,1227,你是看到什么,怎么会说我是乐中最为快乐,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看到我这么的快乐,比如说有人跟你说,我现在看你是最有钱,那你问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有钱,因为你开的车不错,不好意思车借来的,你穿的不错,不好意思租来的,婆罗门就跟他讲,【,「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undefined,00:42:10,570 --> 00:42:12,190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1246,他什么意思,他说我于七之中,七男兒死,你可以理解为他是怎么样,七个儿子死掉了,七日死了七个儿子,然后,【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他什么意思,十二作使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供他财食的,就是他的仆人什么的,才会十二个,前面七个,死了七个,儿子,后面又死了十二个仆人,那这是真的家里死了蛮多人,他说能堪作使,就是很勤劳,不会懈怠,但是十二作使人無常,的意思,就是死掉了,还有【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技術,無事不閑】,什么样子,四个兄弟死掉了,【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从七天、六天、五天、到近四日,从儿子、到仆人,到兄弟,到最后剩这四天,就是可能四天前,父母亲死了,近三日来,你说那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死的,你儿子死了,周遭的仆人也死了,兄弟也死了,连父母亲都走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死的,太太,媳妇,【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正,世之希有。】,而且他,还一次死了两个媳妇,死一个就真的很惨了,还死了两个,那你问说师父,那到底还有几个,我也不知道,他这个意思应该就是两个而已,那两个都死了,那真的是成为孤家寡人,就成为孤家寡人,那说什么,【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那更惨了,你看这个故事,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更惨,没有最惨,儿子都死了,那已经是最惨了,但是,后面还有,所以说只有更惨,没有最惨,我们都已经说,那都死光了还怎么样,他竟然说,【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你说都死光了,那没关系,我还是很有钱,我很有钱,我还是可以生病,看医生都有钱,我还是可以开个名车,住个豪宅,问题是现在问题,连这个都没有了,连珍宝珠宝都被拿光了,那不是世间最惨吗,所以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这个是无常相,但是师父讲过,如果你没悟无常法性,很多人碰到了变化,他还是什么,执迷不悟,他认为说老婆死了,或是二妇死了,再去娶就好了,钱财没有了再去赚,离婚了再结不就好了吗,儿子没有了再生不就有了吗,有些人会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就没有从无常上,体会到一些人生的现实,第二个我们再来谈一下,这样的一个状况看起来像小说在讲的,但现实世间会不会发生,那个靖伦你说什么,看起来现实就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那食物中毒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你遇到战乱,这有可能一下子旁边所有人都不见了,你们如果看过师公的故事,师公家人就是这样,半年里面,当然他这比较短,师公半年里面,家里十几口人都死了,只剩下他跟他爸爸还有奶奶,那爸爸又去打又去打仗,师公的爸爸去打什么仗,你们知道吗,不是抗日,抗日是师公的时代,师公的爸爸打什么,不是反清复明,师公的父亲去打北伐,随着蒋中正去北伐,就是统一他是打北伐,师公的时代碰到的是抗战,所以师公家里十几口,半年内死到剩下师公一个小孩,可能就几岁而已,父亲、然后一个六七十岁的奶奶,那父亲可能三四十岁吧,三四十岁身强体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去打仗,打北伐就对了,那剩下他跟奶奶,那他跟奶奶呢,一个小一个老,所以就怎么样,常常出去乞食,不是那个出家人的乞食,是真的当乞丐,就去跟人家要饭当乞丐,那这不,就是这个吗,这个是时间比较短,一个礼拜,师公那个是半年,那如果你遇到战乱,那随时都可能是产生这种状况,这个就是世间无常的变化,不要以为说他讲得起来好像觉得故事,但是现实世界是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你看他接下来讲什么,00:49:00,010 --> 00:49:01,390【,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1447,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说,【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他说什么,反正都死光了,也都拿光了,就是这样子,也不用再担心了,反正都死光了,也该拿的被拿的被偷的,该死的都死光,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一个,就不用再担心有什么东西会丢了,也不用再担心谁会死了,所以他才说,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那你为什么不用一些方法让这些人不死呢,你既然家里那么有钱,那之前这些,为什么你不想办法让他不死呢,00:50:12,710 --> 00:50:13,75,1493,这是尊者问他的,然后呢,这后面应该还有,00:50:18,970 --> 00:50:20,310【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1497,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undefined,00:50:49,250 --> 00:50:50,470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1510,他说什么,他说,我当然想啊,我很有钱,我当然想啊,我想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什么办法,从世间的到宗教的我都做了,布施,他说我多作方便随时布施,然后作诸功德,还有他也做宗教的祭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而且更进一步,什么,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算命,到底现在怎么样,比如说哪里风水不好,赶快改一改,哪一个算命师跟他说,你最近有灾难,有灾难那怎么办,多捐点钱过来,我帮你消灾,反正这些他都做了,然后呢,还有什么,【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他就用东西给那些流浪汉,或是,贫穷的人,没饭吃的人,给他们吃饭,反正他都全部做了,【如此之比不可称也】,就是很多,因为他很有钱,【<nowiki><u>然,復不能濟彼命根。</u></nowiki>」】,意思是怎么样,我都做了,但是无常来,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还是没办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里不是说布施这些没用,是说这些布施,护具这些东西,都是有他的因果业报跟功德,但这一些都还是属于什么,世间善法,所以这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无,所以它是属于世间善法,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成佛之道的时候,是从五乘世间善讲到三乘出世间善,进一步大乘?,就是因为五乘持戒布施都是好事,都是有功德的,但毕竟是在什么,生死变化轮回里面,是逃不出无常变化的苦难的,所以这边并不是否认布施的功德,是告诉你,因为这个阿含经都是在讲什么,解脱出世的,做这一些呢,是告诉你,你是没办法跳脱出无常变化的,再来还有,后面还有,【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藥草諸,呪術,衣被飲食具,雖施而無益,猶抱身苦行。undefined,00:53:45,450 --> 00:53:48,190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2,undefined,00:53:54,470 --> 00:53:56,350假使施諸物,精進持梵行,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6,他意思告诉你什么,他说,就算你做世间的这种种布施,这些不是没有用,是在强调它是有功德,但是并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因为还是在什么,就算是你没有苦苦,你还有行苦,就算你苦苦行苦,他还有什么,苦苦坏苦,你没有苦苦,你有坏苦,那你到最后,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什么,行苦,因为一切行无常的变化,你是没办法,如果你只是依世间的这些(善法),你是没办法解决(生死问题),你不要想说我什么,他告诉你什么,咒术医药,祠祀神,可能他们在印度,可能祠祀神有些帮助,怎么帮助我不知道,但是他就告诉你,祠祀神哪怕他怎么帮助你,你都没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解脱了,都没办法真正脱离,他是告诉你,00:55:06,930 --> 00:55:08,930【,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1658,那就是在佛教讲的离根本的苦,就是画那三个圈,要离真实的苦,既然你这个修行人跟我说,这些都没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到底有什么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么梵志问,【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这个恩爱无明本的恩爱,其实就是所谓的什么,爱情,那爱情又回到更早的,那讲的就是无明,所以无明可以分成,两大方向的烦恼,一个是认知知见上的,就是我执、身见,另外一个就是说,精神意志上的,那就是贪爱,无明、贪爱,其实总归为无明的根本烦恼,他就说【「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彼,滅而無餘,便無復有苦。」,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他说【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什么意思,我虽然老了,但还不是真的老到不能动,所行如弟子是什么,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道。】,他意思是说,既然有办法能够解决这样的事情,那我还不是很老,我还是可以跟着你去修行,所以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跟着你去修行,所以那伽婆羅就,给他三衣,剃度,帮他出家,然后让他随着这样去修行,这个就是什么,无常的真实观察,生活中的无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那我们先修习十分钟,(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我们来看,生活上观察无常,二、當觀無常,(一),雜阿含第一經,你看,我们这个大纲,有无常法门,当观无常,那这里我们现在来谈,来讲当观无常,那当然这种标题,只是说让大家有,学习的一个认知而已,他不一定说一定是这个标题,你要说生活观无常也是可以,所以这个我们现在谈,当观无常,讲到这里,那接下来会讲,如何观无常,现观无常,三日无常,因缘观无常,缘起系列观无常,无常跟三解脱门,无常的学习,修习无常,验证无常,无常的种种开示,当观无常,我们现在谈到当观无常,【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个是杂阿含第一经,所以杂阿含第一经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你讲,观五蕴无常,那这时候观五蕴无常,刚才经过那么多的探讨,他不只是观,观什么,现象上的无常而已,他要进一步怎么样,从缘起上理解无常性,不是观无常相而已,这是第一个,我们的杂阿含第一经,佛陀告诉我们观无常,从无常门入,再来,(二),如來末後所說,【世尊披鬱多羅僧,】,九衣,我们披在身上的这个衣,又称为袈裟,鬱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undefined,01:01:06,830 --> 01:01:09,310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1849,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意思就是说,如来最后要走的时候,从这个经来讲,他是劝诫比丘们观无常,一切行无常,还有一个,他说,【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如来时时出世,其实这个时时不是常常出现,他这个时时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中间很长,这个时时不是常常,是指佛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出现,那这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中间是满长的,比如说,如果是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是两千多年前,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成佛,那大概计算一下是什么时候,五十多亿年以后,五十多亿年,以我们这个世间来算,是五十多亿年以后,才有第二尊佛出现,所以这个时时是蛮长的,我们这个两千多年可以忽略不算,至少还有五十亿年,那长不长,那是很长,所以他说什么,如来的出现如優曇鉢花時一,現,優曇鉢花是很难得的,它开花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什么时候开不知道,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它开就这么短短的,你没看到就没了,所以他就是告诉你说,诸行无常,我们现在有佛法,虽然没有碰到佛陀,但是毕竟两千多年来还有佛法,既然有佛法,所以就好好听经闻法,好好修学,他就告诉我们这样子,(三),剎那無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他说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为什么不安,不稳定,你是无常变化,它不是稳定的,它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叫做不安,变异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就是不要贪染我们这个身心,不要贪染我们这个生活,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什么是不乐,是不贪染的意思,然后解脱,01:04:25,870 --> 01:04:28,110【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1960,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他说我们的壽命遷滅,一直在变化,然后到最后死掉,遷滅,遲速,如何?,那么快慢是怎么样,他就问,遲速如何?,【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什么意思,佛陀说我可以讲生命的这种变化,但问题是,如果你在那里弄清楚的话,我可以说,你听得懂有困难,这句话倒不错,以后你要问什么,我则能说,然后你怎么样,但汝欲知则难,我则能说,汝欲知则难,然后说的你听不懂,你看看,我讲的你听不懂吧,那确实是,佛当然知道,他可以说,但问题是,你智慧没那么高,你不一定懂,你不一定能讲,【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就是比喻,这个比丘也是蛮聪明的,他说没关系,你讲我听不懂,那你,用一个我可以明白的例子来说,这个叫做佛教的辟喻文学,佛教不管是大小乘,他有一套专门的,就叫做辟喻文学,比如说他讲了什么,很难,你听不懂,然后他就用比喻,这比喻里面可是有文章的,可以做一些理论或一些探讨,为什么他用这种比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弟子就说,那你能不能用比喻,佛言可说,那比喻就可以,佛告比丘,他说什么,有四个射箭高手士兵,每一个人拿着弓箭,然后往四个方向射箭,往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射,【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什么意思,其实他是在说超人,他意思是怎么样,他说四个人,一人拿一个弓箭,然后同时往四个方向射,那有一个人,要把这四支箭,还没落地之前,全部把它接住,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动作很快,我说是超人吧,不然谁有办法这样子做,动作很快,箭还没落地,所以他先跑那个方向把箭接住了,再跑另外一个方向把箭接住了,严格来讲,应该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所以佛陀说,【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是不是动作很快,是的,动作很快,【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他说什么,他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把它都接住,那么就有地神,那地神他是神啊,那一定比人快的,但是还不足,地神还没那么厉害,还有怎么样,天神,天神比地神更快,也就是说有人比超人更快就对了,那么还有日月神,还有什么神什么神,那比比比,哇,这些动作都太快了,但是这些快都不如什么,我们生命刹那的不断变化往前的推移,这个就叫做刹那变化往前的推移,都不如来的这个快,意思就是什么,身心生命的刹那变化,所谓的无常变化,所以他这个地方已经告诉你说,我们变化是时时刻刻,无时无刻不在刹那变化的,是很快的,只是说他可能变化的太快,我们一时可能察觉不到而已,但是终究是变化无常,所以叫我们怎么样,比丘当观,观什么,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所以叫我们要及时修行,不是及时享乐,要及时修行,这个就是什么,刹那无常的观察,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们继续来看,看下一个经,(四),無常想多修習,上面这个是刹那无常,这个(二),如來末後所說,然后这个(三)是讲刹那无常,然后这个(四)讲无常想多修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意思就告诉你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它可以,最终断除一切烦恼,你看它可以断欲爱,欲爱就欲界的烦恼,色、无色界的贪染,还有掉举、慢,最微细的我执,慢,这个无明是总称,就是到最后,所有的无明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当然这个经典会讲得比较简要,师父刚刚讲过说,无常想,你不能只是观察现象无常,但是现象无常的观察还是必要,因为现象无常的观察是比较粗的,你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到最后,还是要从法理上去理解无常的法性,就是无有常性,那无有常性呢,你是在认识知见上去理解,但是观察,还是得从世间的变化上去理解观察,这样才能互相补足相得益彰,他接下来比喻,【「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静熙,这什么意思,静熙你以前是不是耕农,做过农田的,这什么意思,就是你把一把草抓起来,然后抖一抖,把你都抓住,剩下的都藏在那些草,他这个可能就是说,如人割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有用的东西一把,然后他割掉,割掉之后呢,手攬其端,就抓住末端,抓住之后呢,然后舉而抖擻,萎枯悉落,抖一抖,抖一抖,抖一抖,那那些没用的就都掉了,他要的就是这个长的、有用的,有这种东西吗,有啊,那个叫什么,就是一般的草里头,它总有枯的嘛,然后你一抖了以后,那些长的杆就留在手上了,那这个杆的是有用的是,一般都是留着用的,那什么农作品是这样子,一般割麦子的时候,里头一些杂草,麦子是不是,或是那种,这边的那种木草,木草对不对,当然他现在用机器,但是古代可能木草割了之后,抖一抖可能枯的掉了,就要留好的那些,但另外一种是怎么样,如果是稻米,稻米是怎么样,稻米是掉的那个是要的,以前我看过那个稻米,他是怎么弄的呢,他是割了之后,抓住根那一边,然后有一个木制的机器,然后它在那边咬,然后它就在那边弄,然后你就把它靠近,然后一打打打它那个稻谷就掉到里面去,那个是要的,然后剩下的这个梗他是不要的,然后他就拿去做其他的东西,烧,还是做肥料,一般就把它烧掉做肥料,所以他就说,就像这样子,跟那个稻米不一样,他是要那个梗的东西,其实他这个比喻都是怎么样,如果你修无常,无常想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把什么东西摇一摇,那东西就掉下来,【「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他只是比喻说如果你修习无常,你的这些烦恼就会慢慢慢慢慢慢掉落,慢慢慢慢消灭,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他很注重无常观,很注重无常观,而且这个无常观师父说过,现象上的无常,虽然不是马上可以让你真正离苦得乐解脱,但是入手上,其实阿含经都叫你,观现象无常,同时去了解他的无常法性,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五,这个如果你们听师父上课上到这里,这个经文也常常会有,而且这个逻辑也常常是这个样子,(五),無常苦無我涅槃,【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9&10)】,后面这一句,是阿罗汉定型句,你们应该很多都知道,是阿罗汉的定型句,阿罗汉都是这样说的,那么这一句,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是无我,【非我者即是非我所】,那这样的话,到最后就能怎么样,01:17:50,430 --> 01:17:52,410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2352,所以他是从无常,知苦而无我,那真能证无常无我,那就是所谓的达到涅槃,那么涅槃就是下面这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是阿含经很长的定型句,也是我们修行观察的一个入手,那这个上次曾经说过,所以我们读阿含经要读经典,经典一部一部的短经,这个是很明显的是一个很短的经典,杂阿含经九跟十,很短的经典,但是有时候我们阿含经由于太短,所以有时候不能单看单一经典,而是要把阿含经很多经典合起来,全部一起来观察,所以这一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感觉上它好像是有逻辑的前后关系,是不是,比如,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如果你没有对阿含经做一个整体的了解,你光从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你这样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无常是苦没有错,但是无常并不是苦因啊,从这个经里面看起来,感觉无常是苦因,感觉无常是苦因,所以有一些经论,有一些教法,它就会告诉你无常即苦,是无常的必定是苦,所以色无常即苦,色可以包括我们身体的,也可以包括一切物质啊,那这样推的话变成,桌子是色,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是苦,这句话如果你照这样推,那就会推出这样的东西,那苦的无我,那桌子就是无我,好像说的过去,但是桌子是苦,说不过去啊,那你不能光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经教,然后去推,那色是无常,无常是苦,是没错啊,那怎么回事,怎么去理解呢,那无常到底是不是苦的因呢,无常可能是苦的,其中一个条件,但绝对不是苦的根本因,那可能就不会苦,但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不可能是常的,是无常的,所以无常是苦,苦故无我,必须要配合四圣谛来看,才能了解他整句的意思,但是你回到四圣谛来看的时候,四圣谛的第一句是苦圣谛,对不对,苦集,那集圣谛说什么,集圣谛是苦的因嘛,那集里面包括什么,惑跟业,那惑跟业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惑,所以,在四圣谛里面,他明明说惑烦恼才是苦因啊,undefined,01:21:51,700 --> 01:21:53,160苦集嘛,2464,集就是因的意思啊,他并没有说无常是苦的因啊,但是这句话一推感觉变成,好像无常就是苦的因,因为无常就是苦嘛,那是不是产生问题矛盾了,四圣谛里面明明讲惑业才是苦的因,这个地方又讲无常则是苦,那能不能,整体的来把四圣谛跟这个汇在一起,让他一个合理教法的解释呢,当然可以啊,所以我说,看阿含经不能光看一个经,就算是你要理解这个经,也要从其他经教一起来配合,做出一整套的理解才可以,所以从阿含经的整体来看,师父才会化出ABC上个圈嘛,那从ABC上个圈来看,一切都变成清楚明白又合理,你看到ABC上个圈,当然不是师父瞎掰的,是印顺导师的分析,然后分析整体阿含经之后,而得到ABC上个圈的理解,undefined,01:23:22,900 --> 01:23:25,720我执,不就是苦集里面的集吗,2507,我们不是说惑业吗,那惑就是根本就是我执见嘛,那我执见一般来讲,这个地方,我们最容易产生,最容易观察,最容易想要去,就是去控制的,不就是无常变化的东西嘛,我执本身有执著为常,执著为我,想要是控制主宰,所以你看,我执面对无常一定是产生冲突的,所以必定是苦,所以才会说无常故苦,合理吧,没问题吧,但这无常是苦,相对于有情的我执,才能这样子讲,那这个我执必定是指有情的,所以他要排除掉什么,排除掉无情嘛,你谈无情的(无常)有什么意义呢,你谈这个桌子这个粉笔,这个笔苦不苦没有意义啊,而且这个不合乎佛陀定义有情世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定义,世间集、世间灭,有没有说包括桌子椅子啊,没有啊,佛陀讲在阿含经里面讲的世间是指什么,五蕴身心,那唯有有情,以人类为主才有五蕴世间嘛,可见当佛陀讲世间集世间灭的时候,他是指有情,所以就要把无情排除在外,不去谈无情,那,意思是什么,唯有有情才有这个我执嘛,所以这个图整个配合起来,从这边来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配合四圣谛来看,一切都变得什么,清楚明白又合理,因此苦集灭道的集,是我执的话,那么你要解决苦的问题,必须从哪里去解决,从我执去解决嘛,如果你不了解,整体来讲的话,你如果光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推论,那么无常故苦你不会想说,那这样常就不苦了吗,如果无常是苦,光从单纯中这来看,无常是苦,那常不就不苦了,那你要得到不苦,那唯一的就让它变成常,你唯一不苦那你只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常就不苦了,问题是,无常是诸法的实相,你根本不可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不就变成一个无解的方程式了吗,就没办法解决了,那问题是,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他可没有告诉你是把无常变成常,佛陀离苦得乐是从苦集灭道的灭,灭跟道,那道它是什么,是灭我执嘛,它没有叫你灭常,那如果你从四圣谛来讲,灭了我执,这个是道圣地,我执灭掉之后,道就是灭我执的一个过程跟方法,我执灭掉之后,你无常跟我执,这个必然没有我执的,无常还是一样无常,这个冲突不见了,冲突不见就不会有苦了,这才是四圣谛,那这一套来理解,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会苦所以表示这个我执是错误的嘛,那如果是错误,如果你能得到无我,01:27:49,540 --> 01:27:52,720那就不苦了,2638,这个就是做无常观,最终无常观而观察到无常的相对,还有四圣谛的这个我见,它是苦的到最后,能破除我执接受无常,这个就叫做什么?灭圣谛,所以观察无常,师父一直强调观察无常,观察无常是一个入手,但是你必须配合缘起法门,流转跟还灭的四圣谛,然后,入手去观察无常,这样才能得到法理上的无常性,而不是只是观察现象上的无常相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我们来继续多看一些经典,01:28:44,390 --> 01:28:46,290三、如何觀無常,2662,01:28:47,450 --> 01:28:49,050(一),現觀無常、無我,2663,这个经还蛮长的,你们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吗,不会啦,进修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师父,那如果前后这样弄起来,应该还可以,那你来念一下,把这段念一下,供养大家,1、輸屢那,【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他大概什么意思,他意思是说,无常变异不安稳的色,就是五蕴变化嘛,五蕴变化里面呢,然后去说我,什么叫做【我勝、我等、我劣,】,说我是不是比别人好,我跟大家都差不多,还有我不好,还是怎么样,敬仁你觉得是怎么样,就是说,比如说见到色的话,是我比色强,还是我跟色是一样的,还是我比色差,大概是这个意思,不是跟别人比,其实就是在五蕴里面执著我,其实这个劣他都说是我大还是色大,是我小还是色小,其实就是在色里面执著我,那进一步意思就是在五蕴里面执我,然后,他说,【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不见真实就是,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相貌,就是没有看到真实的我,然后,【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你这么看这么想,并没有看到真实的有一个什么东西在那边,然后,接下来靖修继续,【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这跟上面同样的,他一直在五蕴里面去执著有一个我,那不管到底,这个其实就是像以前讲的相在,undefined,01:32:29,940 --> 01:32:32,300到底色是我,2772,还是受、想、行、识是我,那如果色是我,那就是计色为我,那色不是我,那可能是受、想、行、识(是我),那是受、想、行、识(是我)的话,那到底是哪一个是我,那如果识是我,那识跟色,到底是色劣还是色大,他其实就是这个意思,01:32:54,620 --> 01:32:56,740接下来他怎么说,2786,【「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undefined,01:33:22,360 --> 01:33:24,160答言:「不也。」,2799,01:33:24,160 --> 01:33:26,620「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2800,答言:「無常。」】,好,到这里,这个经文的意思,慢慢清楚了,他说五蕴里面见五蕴无常,那见五蕴无常的话,既然五蕴都是变化,你就不可能在中间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他这个,其实就是由无常而达无我,但是这中间夹在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常会看到的这一句,色为无常,无常是苦,然后是什么,是苦,一般都会这样,但是我们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无常不苦,有啊,涅槃解脱无常就不苦了,对啊,那谁可以达到涅槃解脱,阿罗汉或佛嘛,所以可见无常是苦、苦故无我,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解脱,这是针对谁讲的,是凡夫众生讲的,那如果阿罗汉呢,阿罗汉,还是无常,但是阿罗汉、佛,他的无常已经不再什么,不再苦了嘛,所以他本来就已经是阿罗汉佛,他本来就已经解脱了嘛,所以他对他来讲常、无常都无所谓了,他都不苦了,无常他根本不会苦了,因为他可以完全的接受无常的变化,所以佛证悟了,成佛,但是他还是必须在世间接受老、病,然后死就是涅槃,就是这个肉身还是得涅槃死掉,所以还是必须有老病死嘛,那老病死还是无常变化,那我们一般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忧悲苦恼的,所以是苦,为什么?有我执,阿罗汉佛已经断除我执了,所以他在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能够怎么样,百分之百的无执著的去接受他,所以还是无常的老病死,但是他们并不会觉得什么,苦,所以这个地方呢,教法是针对凡夫所说的,所以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意思就是说在无常的变化苦中间,有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管是色,还是受、想、行、识,都没有我的存在,所以这是从无常而能够推到无我,因为无常的必定是无我,因为我是一个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嘛,那你既然是无常的,那必定是无我的嘛,所以无常虽然说,是从时间前后变化来讲无常,无我是从当下的复合来讲无我,但两个是绝对的关系性,无我的,一定是时间上是无常的,时间上无常的,他一定是无我的,他的本质是一样,只是说,在时间空间上的复合来看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修继续吧,那他整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的,他的重点在于讲什么,五蕴无我,他从色观察,色不是我,那就是色是我,或是亦我或是相在,那都不是,那就是色中是没有我的,那么如果色不是我,那,受、想、行、识,有可能哪一个是我,然后他中间跳过,色讲完之后,直接讲什么,识,那识当然也不是我,因为如果识是我的话,那就是必须是常,那既然都是无常变化的,那就是受、想、行、识的五蕴中,是没有一个我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在五蕴计我,那么既然都不是我,但是五蕴身心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但五蕴身心是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五蕴身心,但这五蕴身心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有它的用,所以这个五蕴身心和合的就叫做假我,而不是真我,真我是不存在的,但五蕴和合的这种作用的假我是存在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杂阿含经的无常法门的东西,第一,我们这个说,如果观无常无我,这个第一个观无常无我,那么第二个呢,2、观身心无常,undefined,01:40:00,140 --> 01:40:02,060我来找一个来念,2973,那个智雷看得到吗,01:40:04,200 --> 01:40:05,780智雷你来念,2975,【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undefined,01:40:14,160 --> 01:40:15,960離欲、背捨而非識。2978,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01:40:54,300 --> 01:40:56,74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2998,undefined,01:41:01,020 --> 01:41:02,380先到这里,3002,【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这个就是地水火风肉体,【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他这是什么意思,undefined,01:41:22,520 --> 01:41:23,840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3010,undefined,01:41:26,060 --> 01:41:27,220背捨是什么,3012,下面是不是有一个,厌、离欲、解脱,01:41:34,800 --> 01:41:36,140背捨,是解脱的另外一个翻译,3015,所以在定里面有叫八背捨,其实就是八解脱,那为什么定叫做八背捨八解脱,01:41:44,040 --> 01:41:45,6003020,他是解脱定障而得定,比如说你得了初禅,你就从初禅的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所以又称为背捨,又称为解脱,但这种解脱是降伏烦恼的解脱,不是真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降伏之后的解脱,比如说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这种解脱不是断烦恼,这时候持着这条戒,就从这条戒的烦恼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这个叫做解脱,那他说,【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四大在身体上容易观察,容易厌离,但是在心、精神上不容易,因为他说,【身四大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因为师父常讲,观身的变化容易,观心的微细(变化)难,为什么他说,01:43:36,620 --> 01:43:37,580【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3078,你生病了发烧了,衣服要穿了,你很容易去观察到身,所以你们常常有很多人,他觉得不想活,他并不是真正,考虑到内心的一些,他的不想活是因为身体,今天我不能享乐,今天我常常吃不饱,今天我常常生病,今天我冷热,冷了没衣服穿,热了又没冷气吹,所以这种的身体变化你可以感觉的到,所以相对来讲,很多时候我们谈厌离的时候,你厌离身体相对来讲,容易,但是如果叫你进一步去观察内心,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这个叫做,要观察身的无常,而且要观察心的无常,所以早上不是说,我们四念处从哪里观起?身,因为身粗容易观察,身也容易离,但是,还不够,一定要从身而入心,然后在我们的认知到底在哪里,然后从认知上彻底改变,不是只是厌离这个身而已,不然会造成想要自杀,这个经,我们下个礼拜继续来看,这个叫做无常,继续来看,01:45:17,940 --> 01:45:19,240我们时间到了,3128,我看这个无常法门还有一些,这个是22,我们无常法门还有一些,应该看看这几个礼拜,应该可以把无常,这个是无常法门,然后还有无我法门,无常无我是两个常常是连在一起,那这里写起,如果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下学期来讲,正解脱,阿含经可能就结束了,我们再来讲,佛法概论,, | 阿含经讲要,第112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无常法门,无常法门我们也常常讲了,但是事实上无常法门,尤其是我们说观无常,但是真正的无常,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理解,而且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你观无常的生命变化可以,但是你要透到无我,甚至透入到修行,然后解脱涅槃,其实不容易,第二个,观无常,不是观现象上的无常,而是要融入到法理的无常,但是就算是融入到法理的无常,还是要从现象上的无常观察起,也就是说观察现象上的无常,但是观念知见上要有法理上的无常,才会真正透入到无常的真实意,不然会只是在表象上看无常,但是有可能会拟想出一个表面上无常,但是背后有一个常的东西,有时候会变成有这种认知跟误解,那我们来看这个他怎么说,(三)無常法性不易明瞭,这个经很有意思,而且可以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分析跟观察,而且有些时候大乘佛教或是中观学派,有时候会拿那个经作为一切法击灭,一切法空的一个讨论,【佛般涅槃未久】,你看佛已经入灭了,【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undefined,00:02:51,360 --> 00:02:54,100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59,他就是说,持衣持钵出去外面托钵,托钵完之后回来洗脚,洗了把锅收起来,那接下来就经行,那经行的时候,慢慢就是從林至林,從房至房,然后里面可能有好几个,然后他就在里面经行,那里面可能就很多那种小的茅棚,那可能比丘都住在那里,以前是没有大雄宝殿这种东西的,以前佛陀在的时候,很多地方它都是,比如说祇树给孤独园,它就是一个树林,那里面就盖一些遮风挡雨的,没有说很好的,里面还有自动冲洗马桶的那种,它里面可能就没有那个浴厕的,浴厕就到外面去,然后他就,纯粹住,这样讲,那纯粹住呢,然后他会有一间,如果比较,设施完善,会有一间比较大一点,然后这个比较大一点的,他就做大众的集会,大众什么集会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然后佛陀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吃饭也去那边吃,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在那边集会,还有初一十五,布萨的时候也都到那边去,那个就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然后大家聚会用的而已,没有说一个很大的大雄宝殿,然后接下来呢,他就到处去,然后跟那些比丘们说,你教导我佛法,教导我一些法要,我会依佛法而如是观察,这样子如是观察,然后那个时比丘与,就如是观察,这时候比丘们就要跟他讲法,他说,你教我法,然后【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这是什么,四事之教,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就是三法印,那么就这样跟他讲,这个是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就是根本的教法,就是讲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然后涅槃,寂灭,这个讲的就是三法印,这本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就是这样学的,但是这时候禅陀有问题,他说什么问题呢,你看他说,【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他说他已知道了,然后,【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不是有点奇怪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一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他意思是说,我已经知道三法印,但是我不喜欢听到一切诸行空,就是诸行空,这里指的就是无我无我所,那当然从般若经角度,他讲诸行空,一切行就是如幻如化,叫做诸行空即当下寂灭,般若经会做这样的解释,但是这里的诸行空是指无我无我所,那无我无我所,就是可以愛盡、離欲、涅槃,但是他说他不喜欢听到这样子,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他说有我啊,然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第二第三还是这样子说,意思是说,他知道三法印,但是他不喜欢听到,而且他不认可一切诸行空,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那可见,他对一切行无常,对一切法无我、涅槃为寂静,他并不是真实的了解,也就是说,他知道了可能表面上的无常,而不是真实的观察到无常的法性,那我们继续来看,后面还有,【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这是谁想的,禅陀,因为比丘跟他讲,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就想说,那么到底有谁可以进一步为我说法呢,让我真正能理解呢,这时候,【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就是在这个地方,他说尊者阿难在这个地方,【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他当世尊的侍者,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就是很多修行人都知道阿难是佛陀的侍者,而且这个这时候阿难已经,已经是阿罗汉了,因为佛入面的当下,他为了要加入他,加入五百阿罗汉的结集,他已经是阿罗汉了,所以他是阿罗汉了,【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他讲完之后后面还有,其实他就中间那一段,他就跑去问阿难,然后,【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这一句话阿难讲了什么,阿难跟前面比丘讲的还是一样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玄妙性,他说,善哉!我意,大喜,这个就是在赞叹说,你现在根机应该还算可以的,但是我就尽我可能跟你解说,他说,【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意思是说,不是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做色无常,所以不是表面上的无常而已,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他意思是说,要跟他解释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一切色无常,一切受、想无常,然后无我,然后涅槃寂静,刚刚禅陀是不是说他接受这句话,但是他不想接受什么,一切行空,愛盡、離欲、涅槃。他没办法这样认知,那么阿难说,那我跟你解释,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那你看阿难说了什么,阿难与禅陀言,接下来这一句就是有名的,undefined,00:11:22,580 --> 00:11:23,940中道离两边,345,这也是我们立中道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师父以前有叫人家写这个这一句,但是写一写现在不见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忽然间就不见了,真的很奇怪的事情,很大的一张,但是那时候因为没办法,很大,没办法表备,所以想说写一写拿到国内去装潢,但是那时候开光很忙,忙了十几天,回来想起来之后,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过也好啦,如果有人请走了那也可以,你看这一句,你看他怎么说,【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这个听起来有点感触,因为佛陀已经入灭,然后阿难才说我是亲自听到佛陀这样教导的,【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就是说,佛陀在教摩訶迦旃延的时候,阿难在旁边,他说【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一般我们讲有跟无,要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他说,【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undefined,00:12:53,220 --> 00:12:54,020396,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说的有跟无,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什么叫若有若无,他说,【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他说什么,世人,颠倒,一般世人是取诸境界,心就执著了,所以认为,有就是常的有,无就是断灭的没有,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错误的认知,但这是因为一般人是計著有我,心里的計著,迦旃延,就是佛陀跟迦旃延讲的,所以他叫迦旃延,就呼格,就跟舍利弗什么什么一样,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就是说如果无我的话,不再取著,不再执著的话,【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什么叫生时生、灭时灭?,苦生起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是生起的,你会说有说没有,灭时就灭了,苦灭的时候就是灭了,你不会苦明明灭了还说他有,所以有的就说有,没有的就说没有,有的就认知有,没有的就认知到没有,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正观世间集,什么叫世间集,其实世间集就是缘起的流转,苦集不断的轮回相生,这个叫做世间集,记得什么叫世间吗,在阿含经,这个是杂阿含的,杂阿含里面什么叫世间,五蕴身心世间,那么所谓的世间集,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是怎么来的,就是世间集,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循环流转的,缘起的流转,是怎么不断的生,不断的生生世世这样一直轮回,这样一直不断的存在的,是依十二因缘的流转,由无明而行,不断的这样子,那么到了,老、死之后,由于造业,由于有烦恼,造业又润身,又来轮回,这个叫做世间集,那么这样子的话,<nowiki><u>则不生世间无见</u></nowiki>,所以你要清楚明白,我们身心生命不断的这样轮回,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且这样的循环轮回,不断的是有的,就是世间的实相,你不能去否定它,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你要正确的认识,它是怎么有的,这个叫做什么,【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你就不会去否定我们生死的轮回,【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什么叫世间灭,此无故彼无,那接下来呢,此灭故彼灭,然后接下来呢,它是还灭,之前是讲流转,此无故彼无,也就是有无明则有行,这叫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那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接下来是讲什么,讲还灭的,讲无无明则无行,那么接下来就是纯大苦聚集灭,这个叫做世间灭,那这样已经告诉你的是什么,有,是真的流转,那你正确认识无常无我,就会达到世间的还灭,那世间的还灭,确实是如此的,只要你能够满足它的条件,也就是灭了无明,那到最后就怎么样,就生老病死纯大苦聚集灭,这不就是愛盡、離欲、涅槃了吗,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就是,那个,阿难跟那个闡陀,讲的,所以如果世间灭,也就是说生死灭了,你就不能生,你就要正确的认识它,它是灭了,不会再起,灭了之后,还是在这个世间,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的一些认知,【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这个叫做世间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雜262)】,这个叫做世间灭,这个就是爱尽、离欲、涅槃,这个就是阿难对闡陀的解说,这个经之后,还有后面的故事,接下来的故事,当然就是照一般的情节下去走,一般的情节下去走是怎么样,闡陀后来终于悟解了,一切行无常的真实义到底是什么,不是表面上的说这无常变化这样而已,而是在法理上真实的认知到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而有行,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最后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到最后你真的认知它,然后去实践了,就到最后的爱尽、离欲、涅槃,这是阿难这样跟他讲的,这就是佛教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说对于生死的流转你要正确的认识,是怎么样来的,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怎样来的,然后它是无常变化,是怎么样的无常变化,还有如果你达到了满足它的条件,把无明灭了,它就怎么样,纯大苦聚灭,就不是只是在谈表面上的问题而已,那么这个地方师父谈到一个事情,就是说你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为什么说谈一谈,讲一讲一切行无常,讲到最后为什么,又谈到了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师父刚刚有讲过一句话,缘起的三相,无常、无我、寂灭涅槃,为什么一定要说,无常无我还有涅槃是缘起的三相呢,你们应该如果有考虑到或想过,应该也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不了解缘起,他没有听过缘起法的,你跟他讲无常,他可能会认为是的,他很容易说是啊都在变化,但问题是他说都在变化,他可能会有两件事情,是错误的认知,或是有些人两件事情,可能他的认知的无常变化,是错误的无常变化,第一个,他会认为说,是啊,都在变化,问题是,在变化的现象当下,下面更深的,会不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因为无常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也可以相对看得到,但是他可能会认为说,对啊,这是表面而已,但是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可能会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谈上谛创造万物的,你去问这些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什么教得好,你跟他讲世间都在变化,他是不是也承认,但是他会告诉你说,这些变化都是上谛在创造的,所以这些都是变化的,但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上谛,就不是佛教讲真实的无常,他只是认为表面变化的无常,这是无常相,但是没有达到无常性,还有第二个,以前,你跟他讲无常的时候,他会变成是一切都是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就是一切的不可知性,什么叫一切的不可知性,他会跟你说,那一切都是变化,那我现在努力干什么,我现在努力赚钱,明天就都被拿走,那我那么努力干什么,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的,反正他要发生就发生,所以到最后会有一些理论说,有一些人有钱,有一些人会变得有钱,你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理论,他做很多实验,然后告诉你,而且是用电脑下去模拟的实验,他会告诉你,有些人变得有钱,或是有些人成功了,完全是机缘的问题,你们有听过这样的理论吗,比如说他设定一千个人,然后用了一套电脑的程式,然后就去试验,说这一千个人,比如说他遇到了一个好的机缘,他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加1,遇到了不好的机缘,就把这个人的credit减1,然后每个人先给他十个credit,然后就去弄弄弄弄,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记号,他发现,所有人之所以会到最后成功,会变有钱,都是机缘的问题,那这样机缘问题,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他是不是何以无常相,但这样会变成一种,什么都是不确定性,你再努力,你机缘不好都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无常的时候,不能只是生命,不能只是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已,佛教讲无常,可不是讲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他是基于什么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基于缘起法则在讲无常的,而且他更进一步,是回到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在讲无常的,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法性,所以会执著为我,然后才会产生痛苦,所以他是有因有缘的,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佛教讲的缘起无常,是在缘起的法则下,因果条件下而谈无常,不是只是谈泛泛的无常,而变成<nowiki><u>不可预知性</u></nowiki>,那在这个状况之下,变成一个东西的产生,一定有他的,因缘的道理,只是说我们可以掌控大部分的很多的,看个人的能力跟你的认知,你可以掌握很多的条件跟他的因,但是有些因跟条件,你可能没办法掌控的,所以可能产生的结果,<nowiki><u>并不是完全你可以预期的</u></nowiki>,但是他不会乱跑的,有没有这样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进一步来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生死的轮回有他的因跟缘的,所以是可以去处理的,不然的话,你如果只是无常性的话,变成说他无因无缘的,那我怎么去断烦恼呢,我怎么去解决,我身心生命的无常变化问题呢,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你如果把无常无我,立足在缘起的此故彼上面,才不会变成一切的不可知性,其实这种一切的不可知性,在,佛陀时代,其中的很多外道是这样认为的,那这个只是在无常相上去看而已,你却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在变化,但是你不知道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佛陀是告诉我们说,无常变化的相,你是可以观察的,但是你要知道他背后的缘起,因缘条件到底是什么,而可以让我们的轮回生死不断的循环,然后可以达到他的什么,流转跟还灭,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当我们说一切无常,不能只是一切无常,不能只是观察现象上的变化,是现象上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去认知,但是基本上你要学佛,你还是要从缘起上,去到达到法理的真实无常,你这样才能真正的由无常苦而达到无我,最后才能涅槃寂静,这样大概了解吗,那么进一步我们来看,不然很多人都可以讲无常,但是他不是真实了解无常,你不信你看不学佛的,你跟他讲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变化,他也是跟你说是,稍微会观察,他也跟你说是,但是他有没有办法,从无常悟到苦,悟到无我,没办法,因为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他只知道无常的相,他不知道无常的法性,那无常法性必须立足在缘起的什么样,此故彼,不管是生的灭的,必须在此故彼上面来谈,看一下白话,这个是,刚刚这一句的白话,undefined,00:28:44,560 --> 00:28:46,280【,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到佛是這麼教導,大迦旃延:,868,『世間人都是顛倒而執取兩邊,實有,或實無。】,这是刚刚那句的白话,【世間人對所見的一切,內心生起執著,所以要嘛執有或則執無。迦旃延!,如果不執受、不,執取、不執著、不執著有我,苦生時確知其苦,苦滅時也確知其滅。什么叫苦生,此有故彼有,什么叫苦灭,此无故彼无,然后也知道其灭,【迦旃延!對於苦的生與滅,沒,有疑惑、不被迷惑自己能清楚明白而不受他人,影響,undefined,00:29:32,300 --> 00:29:33,560這就是正見,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899,他意思就是告诉什么,缘起的流转跟还灭,还有什么,缘起的此故彼,那这个如果你清楚明白,那么对于生死轮回是怎么来的,你清楚明白掌握,那么生死轮回怎么来的明白掌握,你就知道佛陀告诉你的道,然后灭了无明之后,就会把这一系列的生死状况给解除了,这个理也会清楚明白,这个就叫做出世正见,就是缘起四圣谛的正见,那缘起四圣谛都是立足在此故彼的法则上,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智雷有拍,你拍的,这个我们网络上都有,再来,【為什麼呢?迦旃延!如來離「有」、「無」兩,邊而教導中道。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会否认生死无尽轮回的存在,有没有看到,因为你确认到生死轮回,就不会否认生死轮回的存在,一般人很多会否认生死轮回,会认为我们这辈子就是这辈子,死了,就一了百了,如果遇到日子很好过的,富二代的、有钱的,不想死,为什么,日子那么好过,我怎么会想死,所以就不想死,那不想死,也就是不了解轮回,有些呢,日子不好过,工作也没了,亲人也离开了,又生病了,然后对这个世间万念俱灰,就想死,就会觉得死了一了百了,那这些都是对于世间的真实相没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不要以为现在师父讲,轮回有一世一世的,无明而有行,你不要以为,你现在看到都知道,然后也认可,但是我告诉你,大部分,不是大部分,外道不学佛的,他是完全没这个概念,不只是如此,很多学佛的,如果不听闻教理,老实说他对生死轮回,因果业报,他还是迷迷糊糊的,他只是告诉你会轮回而已,但是如果他只是知道会轮回,但是轮回,怎么样一个轮回法,他可能是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此故彼的这样一个法理的认识,那你要叫他修行,其实很困难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佛教徒,佛教徒也算不少,但大部分仅止于信仰,仅止于求佛菩萨保佑,有人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我没有骗你,师父碰过很多,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还认为那个是小乘的,还好一点,听过,认为那是小乘,不好一点的话,他学佛学一辈子,不知道缘起四圣谛是什么多的是,所以这个我们要引以为戒,再来,他说,【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輪,迴,就不會否認生死無盡輪迴的存在;,undefined,00:33:13,720 --> 00:33:14,940相反的,若能如實正確觀察世間生死的止息,1019,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经,进修早上师父讲课,他念过一句,你早上念了一句什么,缘起甚深就是说缘起很深,但是涅槃更深,其实缘起跟涅槃对谈起来,缘起是说明生命的轮回,涅槃是在说明,还灭的生命止息,这样各位了解吗,知道身心生命无尽的轮回,这个叫做法住智,了解它是怎么还灭的,这个叫做涅槃智,所以不能只是表面上知道无常,表面上知道无常还不是真实了解到,依缘起而有这种循环的,而有这种所谓的流转的,不能只是因为,你只是在表面上观察无常相,你不知道,你真的没有办法体验到无常性,那你必须要体验到无常性,那体验到无常性,你就可以知道无我性,那能够了解无我,跟着无我去修,就可以断除什么,无明,那断除无明就可以达到什么,无明灭、则行灭,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轮回的止息,【就能清楚明,白生死確已止息而不再輪迴。迦旃延啊!如來離,有無兩種錯執而開顯中道,所謂「有」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00:35:34,900 --> 00:35:36,760所謂「無」是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081,即無明一旦滅除,就不會有行,乃至不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讲,身心真门最深刻的地方,那么禅陀了解了他的缘起性、无我性、涅槃性他最后证悟了,得了阿罗汉,而不再只是在缘起相上一些表象上的认知而已,可以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为什么这一个,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不是下一个,析辨:,析辨,这个谁看过,这段谁看过,有没有谁有印象在哪里看过,佛陀的教示,净修你都看过了是不是,(这在师父的佛陀教说里面,而且就是对这个经提出了一些,师父的理解跟看法),【本經是由阿難轉述佛陀對大迦旃延開示的中道,正觀,為《阿含經》中詮釋「中道」之內容的代,表經典。】,他很具有代表性,【本經所闡述的中道義是立足於二諦並觀,的中道,二諦即指生死不斷輪迴的世俗諦,undefined,00:37:18,420 --> 00:37:18,920以及,生死止息的勝義諦。】,1126,因为阿含经没有直接称它为世俗谛跟胜义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就是生死的不断轮回,胜义,就是生死的止息,就是达到涅槃,这就是生死不断,就是二谛并观,【生死的不断轮回是现实人间的真实面貌,不容否認,否認了就是「斷滅見」(,無見)。】,否认了就落入断灭见,这个叫做无见,00:37:48,360 --> 00:37:49,280【相反的,依於正確的方法修行,斷除一切,煩惱,1139,輪迴止息,一切生死法終歸滅盡。如果认为始终有一个轮回不变的主体,那就成为了常见,依本经所述的中道,即是世俗缘起有,生死有,胜义,毕竟空,生死,不再来,那就是毕竟空性,【這生死止,息的「勝義畢盡空」,00:38:18,120 --> 00:38:20,840正是初期般若經所特重的。】,1154,所以导师才会认为说,般若经跟阿含经,其实它的胜义,是一贯一脉的,所以般若经,这不是说导师讲的,般若经也会认为,二乘所证的也是诸法实相,因为般若经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个意思,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能不能翻到前面,刚开始的经文,此中云和由我而言,上一页,这儿,就是禅陀与诸比丘,到下边,前面的意思我知道,他说已经知道了,这些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然后他说,然我不喜欢这些词,那意思就是他不明白,然后【此中云何有,我而言:『】,这个怎么理解呢,他是说他自己的疑问吗),对,这是他的疑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也就是说,他其实对于见法的这个理解还没有深入进去,他没有真正深入进去,那就是一个在浮在表面上,所以他会不喜,所以他会有一些疑问跟错误的认知,接下来来谈生活中的无常,(四),生活中的無常,【一時,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什么意思,他小时候的朋友,发小,是发小没错,小时候的烂兄烂弟,常常一起捣蛋,偷蕃薯砸玻璃的那种发小,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遇到一个婆羅門年垂朽邁,那这个尊者的年纪也很大了吧,他的发小年纪那么大,然后他是他的旧欢,【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就是说你很快乐,你现在是在乐中,而且你是最快乐的,那么,【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00:41:30,890 --> 00:41:32,690『於樂之中,最為快樂。』?】,1227,你是看到什么,怎么会说我是乐中最为快乐,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看到我这么的快乐,比如说有人跟你说,我现在看你是最有钱,那你问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有钱,因为你开的车不错,不好意思车借来的,你穿的不错,不好意思租来的,婆罗门就跟他讲,【,「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undefined,00:42:10,570 --> 00:42:12,190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1246,他什么意思,他说我于七之中,七男兒死,你可以理解为他是怎么样,七个儿子死掉了,七日死了七个儿子,然后,【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他什么意思,十二作使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供他财食的,就是他的仆人什么的,才会十二个,前面七个,死了七个,儿子,后面又死了十二个仆人,那这是真的家里死了蛮多人,他说能堪作使,就是很勤劳,不会懈怠,但是十二作使人無常,的意思,就是死掉了,还有【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技術,無事不閑】,什么样子,四个兄弟死掉了,【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从七天、六天、五天、到近四日,从儿子、到仆人,到兄弟,到最后剩这四天,就是可能四天前,父母亲死了,近三日来,你说那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死的,你儿子死了,周遭的仆人也死了,兄弟也死了,连父母亲都走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死的,太太,媳妇,【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正,世之希有。】,而且他,还一次死了两个媳妇,死一个就真的很惨了,还死了两个,那你问说师父,那到底还有几个,我也不知道,他这个意思应该就是两个而已,那两个都死了,那真的是成为孤家寡人,就成为孤家寡人,那说什么,【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那更惨了,你看这个故事,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更惨,没有最惨,儿子都死了,那已经是最惨了,但是,后面还有,所以说只有更惨,没有最惨,我们都已经说,那都死光了还怎么样,他竟然说,【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你说都死光了,那没关系,我还是很有钱,我很有钱,我还是可以生病,看医生都有钱,我还是可以开个名车,住个豪宅,问题是现在问题,连这个都没有了,连珍宝珠宝都被拿光了,那不是世间最惨吗,所以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这个是无常相,但是师父讲过,如果你没悟无常法性,很多人碰到了变化,他还是什么,执迷不悟,他认为说老婆死了,或是二妇死了,再去娶就好了,钱财没有了再去赚,离婚了再结不就好了吗,儿子没有了再生不就有了吗,有些人会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就没有从无常上,体会到一些人生的现实,第二个我们再来谈一下,这样的一个状况看起来像小说在讲的,但现实世间会不会发生,那个靖伦你说什么,看起来现实就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那食物中毒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你遇到战乱,这有可能一下子旁边所有人都不见了,你们如果看过师公的故事,师公家人就是这样,半年里面,当然他这比较短,师公半年里面,家里十几口人都死了,只剩下他跟他爸爸还有奶奶,那爸爸又去打又去打仗,师公的爸爸去打什么仗,你们知道吗,不是抗日,抗日是师公的时代,师公的爸爸打什么,不是反清复明,师公的父亲去打北伐,随着蒋中正去北伐,就是统一他是打北伐,师公的时代碰到的是抗战,所以师公家里十几口,半年内死到剩下师公一个小孩,可能就几岁而已,父亲、然后一个六七十岁的奶奶,那父亲可能三四十岁吧,三四十岁身强体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去打仗,打北伐就对了,那剩下他跟奶奶,那他跟奶奶呢,一个小一个老,所以就怎么样,常常出去乞食,不是那个出家人的乞食,是真的当乞丐,就去跟人家要饭当乞丐,那这不,就是这个吗,这个是时间比较短,一个礼拜,师公那个是半年,那如果你遇到战乱,那随时都可能是产生这种状况,这个就是世间无常的变化,不要以为说他讲得起来好像觉得故事,但是现实世界是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你看他接下来讲什么,00:49:00,010 --> 00:49:01,390【,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1447,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说,【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他说什么,反正都死光了,也都拿光了,就是这样子,也不用再担心了,反正都死光了,也该拿的被拿的被偷的,该死的都死光,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一个,就不用再担心有什么东西会丢了,也不用再担心谁会死了,所以他才说,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那你为什么不用一些方法让这些人不死呢,你既然家里那么有钱,那之前这些,为什么你不想办法让他不死呢,00:50:12,710 --> 00:50:13,75,1493,这是尊者问他的,然后呢,这后面应该还有,00:50:18,970 --> 00:50:20,310【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1497,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undefined,00:50:49,250 --> 00:50:50,470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1510,他说什么,他说,我当然想啊,我很有钱,我当然想啊,我想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什么办法,从世间的到宗教的我都做了,布施,他说我多作方便随时布施,然后作诸功德,还有他也做宗教的祭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而且更进一步,什么,誦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算命,到底现在怎么样,比如说哪里风水不好,赶快改一改,哪一个算命师跟他说,你最近有灾难,有灾难那怎么办,多捐点钱过来,我帮你消灾,反正这些他都做了,然后呢,还有什么,【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他就用东西给那些流浪汉,或是,贫穷的人,没饭吃的人,给他们吃饭,反正他都全部做了,【如此之比不可称也】,就是很多,因为他很有钱,【<nowiki><u>然,復不能濟彼命根。</u></nowiki>」】,意思是怎么样,我都做了,但是无常来,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还是没办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里不是说布施这些没用,是说这些布施,护具这些东西,都是有他的因果业报跟功德,但这一些都还是属于什么,世间善法,所以这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无,所以它是属于世间善法,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成佛之道的时候,是从五乘世间善讲到三乘出世间善,进一步大乘?,就是因为五乘持戒布施都是好事,都是有功德的,但毕竟是在什么,生死变化轮回里面,是逃不出无常变化的苦难的,所以这边并不是否认布施的功德,是告诉你,因为这个阿含经都是在讲什么,解脱出世的,做这一些呢,是告诉你,你是没办法跳脱出无常变化的,再来还有,后面还有,【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藥草諸,呪術,衣被飲食具,雖施而無益,猶抱身苦行。undefined,00:53:45,450 --> 00:53:48,190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2,undefined,00:53:54,470 --> 00:53:56,350假使施諸物,精進持梵行,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1616,他意思告诉你什么,他说,就算你做世间的这种种布施,这些不是没有用,是在强调它是有功德,但是并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因为还是在什么,就算是你没有苦苦,你还有行苦,就算你苦苦行苦,他还有什么,苦苦坏苦,你没有苦苦,你有坏苦,那你到最后,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什么,行苦,因为一切行无常的变化,你是没办法,如果你只是依世间的这些(善法),你是没办法解决(生死问题),你不要想说我什么,他告诉你什么,咒术医药,祠祀神,可能他们在印度,可能祠祀神有些帮助,怎么帮助我不知道,但是他就告诉你,祠祀神哪怕他怎么帮助你,你都没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解脱了,都没办法真正脱离,他是告诉你,00:55:06,930 --> 00:55:08,930【,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1658,那就是在佛教讲的离根本的苦,就是画那三个圈,要离真实的苦,既然你这个修行人跟我说,这些都没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到底有什么办法让我真的离苦得乐,那么梵志问,【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这个恩爱无明本的恩爱,其实就是所谓的什么,爱情,那爱情又回到更早的,那讲的就是无明,所以无明可以分成,两大方向的烦恼,一个是认知知见上的,就是我执、身见,另外一个就是说,精神意志上的,那就是贪爱,无明、贪爱,其实总归为无明的根本烦恼,他就说【「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彼,滅而無餘,便無復有苦。」,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他说【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什么意思,我虽然老了,但还不是真的老到不能动,所行如弟子是什么,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願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道。】,他意思是说,既然有办法能够解决这样的事情,那我还不是很老,我还是可以跟着你去修行,所以我愿意当你的弟子,然后跟着你去修行,所以那伽婆羅就,给他三衣,剃度,帮他出家,然后让他随着这样去修行,这个就是什么,无常的真实观察,生活中的无常,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那我们先修习十分钟,(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我们来看,生活上观察无常,二、當觀無常,(一),雜阿含第一經,你看,我们这个大纲,有无常法门,当观无常,那这里我们现在来谈,来讲当观无常,那当然这种标题,只是说让大家有,学习的一个认知而已,他不一定说一定是这个标题,你要说生活观无常也是可以,所以这个我们现在谈,当观无常,讲到这里,那接下来会讲,如何观无常,现观无常,三日无常,因缘观无常,缘起系列观无常,无常跟三解脱门,无常的学习,修习无常,验证无常,无常的种种开示,当观无常,我们现在谈到当观无常,【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个是杂阿含第一经,所以杂阿含第一经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你讲,观五蕴无常,那这时候观五蕴无常,刚才经过那么多的探讨,他不只是观,观什么,现象上的无常而已,他要进一步怎么样,从缘起上理解无常性,不是观无常相而已,这是第一个,我们的杂阿含第一经,佛陀告诉我们观无常,从无常门入,再来,(二),如來末後所說,【世尊披鬱多羅僧,】,九衣,我们披在身上的这个衣,又称为袈裟,鬱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undefined,01:01:06,830 --> 01:01:09,310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1849,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意思就是说,如来最后要走的时候,从这个经来讲,他是劝诫比丘们观无常,一切行无常,还有一个,他说,【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如来时时出世,其实这个时时不是常常出现,他这个时时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中间很长,这个时时不是常常,是指佛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出现,那这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中间是满长的,比如说,如果是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是两千多年前,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成佛,那大概计算一下是什么时候,五十多亿年以后,五十多亿年,以我们这个世间来算,是五十多亿年以后,才有第二尊佛出现,所以这个时时是蛮长的,我们这个两千多年可以忽略不算,至少还有五十亿年,那长不长,那是很长,所以他说什么,如来的出现如優曇鉢花時一,現,優曇鉢花是很难得的,它开花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什么时候开不知道,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它开就这么短短的,你没看到就没了,所以他就是告诉你说,诸行无常,我们现在有佛法,虽然没有碰到佛陀,但是毕竟两千多年来还有佛法,既然有佛法,所以就好好听经闻法,好好修学,他就告诉我们这样子,(三),剎那無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他说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为什么不安,不稳定,你是无常变化,它不是稳定的,它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叫做不安,变异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就是不要贪染我们这个身心,不要贪染我们这个生活,修習厭,離、不樂、解脫。」,什么是不乐,是不贪染的意思,然后解脱,01:04:25,870 --> 01:04:28,110【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1960,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他说我们的壽命遷滅,一直在变化,然后到最后死掉,遷滅,遲速,如何?,那么快慢是怎么样,他就问,遲速如何?,【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什么意思,佛陀说我可以讲生命的这种变化,但问题是,如果你在那里弄清楚的话,我可以说,你听得懂有困难,这句话倒不错,以后你要问什么,我则能说,然后你怎么样,但汝欲知则难,我则能说,汝欲知则难,然后说的你听不懂,你看看,我讲的你听不懂吧,那确实是,佛当然知道,他可以说,但问题是,你智慧没那么高,你不一定懂,你不一定能讲,【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就是比喻,这个比丘也是蛮聪明的,他说没关系,你讲我听不懂,那你,用一个我可以明白的例子来说,这个叫做佛教的辟喻文学,佛教不管是大小乘,他有一套专门的,就叫做辟喻文学,比如说他讲了什么,很难,你听不懂,然后他就用比喻,这比喻里面可是有文章的,可以做一些理论或一些探讨,为什么他用这种比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弟子就说,那你能不能用比喻,佛言可说,那比喻就可以,佛告比丘,他说什么,有四个射箭高手士兵,每一个人拿着弓箭,然后往四个方向射箭,往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射,【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什么意思,其实他是在说超人,他意思是怎么样,他说四个人,一人拿一个弓箭,然后同时往四个方向射,那有一个人,要把这四支箭,还没落地之前,全部把它接住,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动作很快,我说是超人吧,不然谁有办法这样子做,动作很快,箭还没落地,所以他先跑那个方向把箭接住了,再跑另外一个方向把箭接住了,严格来讲,应该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所以佛陀说,【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是不是动作很快,是的,动作很快,【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他说什么,他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把它都接住,那么就有地神,那地神他是神啊,那一定比人快的,但是还不足,地神还没那么厉害,还有怎么样,天神,天神比地神更快,也就是说有人比超人更快就对了,那么还有日月神,还有什么神什么神,那比比比,哇,这些动作都太快了,但是这些快都不如什么,我们生命刹那的不断变化往前的推移,这个就叫做刹那变化往前的推移,都不如来的这个快,意思就是什么,身心生命的刹那变化,所谓的无常变化,所以他这个地方已经告诉你说,我们变化是时时刻刻,无时无刻不在刹那变化的,是很快的,只是说他可能变化的太快,我们一时可能察觉不到而已,但是终究是变化无常,所以叫我们怎么样,比丘当观,观什么,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所以叫我们要及时修行,不是及时享乐,要及时修行,这个就是什么,刹那无常的观察,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们继续来看,看下一个经,(四),無常想多修習,上面这个是刹那无常,这个(二),如來末後所說,然后这个(三)是讲刹那无常,然后这个(四)讲无常想多修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意思就告诉你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它可以,最终断除一切烦恼,你看它可以断欲爱,欲爱就欲界的烦恼,色、无色界的贪染,还有掉举、慢,最微细的我执,慢,这个无明是总称,就是到最后,所有的无明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当然这个经典会讲得比较简要,师父刚刚讲过说,无常想,你不能只是观察现象无常,但是现象无常的观察还是必要,因为现象无常的观察是比较粗的,你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到最后,还是要从法理上去理解无常的法性,就是无有常性,那无有常性呢,你是在认识知见上去理解,但是观察,还是得从世间的变化上去理解观察,这样才能互相补足相得益彰,他接下来比喻,【「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静熙,这什么意思,静熙你以前是不是耕农,做过农田的,这什么意思,就是你把一把草抓起来,然后抖一抖,把你都抓住,剩下的都藏在那些草,他这个可能就是说,如人割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有用的东西一把,然后他割掉,割掉之后呢,手攬其端,就抓住末端,抓住之后呢,然后舉而抖擻,萎枯悉落,抖一抖,抖一抖,抖一抖,那那些没用的就都掉了,他要的就是这个长的、有用的,有这种东西吗,有啊,那个叫什么,就是一般的草里头,它总有枯的嘛,然后你一抖了以后,那些长的杆就留在手上了,那这个杆的是有用的是,一般都是留着用的,那什么农作品是这样子,一般割麦子的时候,里头一些杂草,麦子是不是,或是那种,这边的那种木草,木草对不对,当然他现在用机器,但是古代可能木草割了之后,抖一抖可能枯的掉了,就要留好的那些,但另外一种是怎么样,如果是稻米,稻米是怎么样,稻米是掉的那个是要的,以前我看过那个稻米,他是怎么弄的呢,他是割了之后,抓住根那一边,然后有一个木制的机器,然后它在那边咬,然后它就在那边弄,然后你就把它靠近,然后一打打打它那个稻谷就掉到里面去,那个是要的,然后剩下的这个梗他是不要的,然后他就拿去做其他的东西,烧,还是做肥料,一般就把它烧掉做肥料,所以他就说,就像这样子,跟那个稻米不一样,他是要那个梗的东西,其实他这个比喻都是怎么样,如果你修无常,无常想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把什么东西摇一摇,那东西就掉下来,【「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他只是比喻说如果你修习无常,你的这些烦恼就会慢慢慢慢慢慢掉落,慢慢慢慢消灭,这个叫做无常想修习多修习,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他很注重无常观,很注重无常观,而且这个无常观师父说过,现象上的无常,虽然不是马上可以让你真正离苦得乐解脱,但是入手上,其实阿含经都叫你,观现象无常,同时去了解他的无常法性,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看第五,这个如果你们听师父上课上到这里,这个经文也常常会有,而且这个逻辑也常常是这个样子,(五),無常苦無我涅槃,【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9&10)】,后面这一句,是阿罗汉定型句,你们应该很多都知道,是阿罗汉的定型句,阿罗汉都是这样说的,那么这一句,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是无我,【非我者即是非我所】,那这样的话,到最后就能怎么样,01:17:50,430 --> 01:17:52,410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2352,所以他是从无常,知苦而无我,那真能证无常无我,那就是所谓的达到涅槃,那么涅槃就是下面这一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是阿含经很长的定型句,也是我们修行观察的一个入手,那这个上次曾经说过,所以我们读阿含经要读经典,经典一部一部的短经,这个是很明显的是一个很短的经典,杂阿含经九跟十,很短的经典,但是有时候我们阿含经由于太短,所以有时候不能单看单一经典,而是要把阿含经很多经典合起来,全部一起来观察,所以这一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感觉上它好像是有逻辑的前后关系,是不是,比如,他说,【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如果你没有对阿含经做一个整体的了解,你光从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你这样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无常是苦没有错,但是无常并不是苦因啊,从这个经里面看起来,感觉无常是苦因,感觉无常是苦因,所以有一些经论,有一些教法,它就会告诉你无常即苦,是无常的必定是苦,所以色无常即苦,色可以包括我们身体的,也可以包括一切物质啊,那这样推的话变成,桌子是色,桌子是无常,所以桌子是苦,这句话如果你照这样推,那就会推出这样的东西,那苦的无我,那桌子就是无我,好像说的过去,但是桌子是苦,说不过去啊,那你不能光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经教,然后去推,那色是无常,无常是苦,是没错啊,那怎么回事,怎么去理解呢,那无常到底是不是苦的因呢,无常可能是苦的,其中一个条件,但绝对不是苦的根本因,那可能就不会苦,但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不可能是常的,是无常的,所以无常是苦,苦故无我,必须要配合四圣谛来看,才能了解他整句的意思,但是你回到四圣谛来看的时候,四圣谛的第一句是苦圣谛,对不对,苦集,那集圣谛说什么,集圣谛是苦的因嘛,那集里面包括什么,惑跟业,那惑跟业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惑,所以,在四圣谛里面,他明明说惑烦恼才是苦因啊,undefined,01:21:51,700 --> 01:21:53,160苦集嘛,2464,集就是因的意思啊,他并没有说无常是苦的因啊,但是这句话一推感觉变成,好像无常就是苦的因,因为无常就是苦嘛,那是不是产生问题矛盾了,四圣谛里面明明讲惑业才是苦的因,这个地方又讲无常则是苦,那能不能,整体的来把四圣谛跟这个汇在一起,让他一个合理教法的解释呢,当然可以啊,所以我说,看阿含经不能光看一个经,就算是你要理解这个经,也要从其他经教一起来配合,做出一整套的理解才可以,所以从阿含经的整体来看,师父才会化出ABC上个圈嘛,那从ABC上个圈来看,一切都变成清楚明白又合理,你看到ABC上个圈,当然不是师父瞎掰的,是印顺导师的分析,然后分析整体阿含经之后,而得到ABC上个圈的理解,undefined,01:23:22,900 --> 01:23:25,720我执,不就是苦集里面的集吗,2507,我们不是说惑业吗,那惑就是根本就是我执见嘛,那我执见一般来讲,这个地方,我们最容易产生,最容易观察,最容易想要去,就是去控制的,不就是无常变化的东西嘛,我执本身有执著为常,执著为我,想要是控制主宰,所以你看,我执面对无常一定是产生冲突的,所以必定是苦,所以才会说无常故苦,合理吧,没问题吧,但这无常是苦,相对于有情的我执,才能这样子讲,那这个我执必定是指有情的,所以他要排除掉什么,排除掉无情嘛,你谈无情的(无常)有什么意义呢,你谈这个桌子这个粉笔,这个笔苦不苦没有意义啊,而且这个不合乎佛陀定义有情世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定义,世间集、世间灭,有没有说包括桌子椅子啊,没有啊,佛陀讲在阿含经里面讲的世间是指什么,五蕴身心,那唯有有情,以人类为主才有五蕴世间嘛,可见当佛陀讲世间集世间灭的时候,他是指有情,所以就要把无情排除在外,不去谈无情,那,意思是什么,唯有有情才有这个我执嘛,所以这个图整个配合起来,从这边来讲,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配合四圣谛来看,一切都变得什么,清楚明白又合理,因此苦集灭道的集,是我执的话,那么你要解决苦的问题,必须从哪里去解决,从我执去解决嘛,如果你不了解,整体来讲的话,你如果光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推论,那么无常故苦你不会想说,那这样常就不苦了吗,如果无常是苦,光从单纯中这来看,无常是苦,那常不就不苦了,那你要得到不苦,那唯一的就让它变成常,你唯一不苦那你只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常就不苦了,问题是,无常是诸法的实相,你根本不可能让万事万物变成常,那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不就变成一个无解的方程式了吗,就没办法解决了,那问题是,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怎么来的,佛陀离苦得乐,他可没有告诉你是把无常变成常,佛陀离苦得乐是从苦集灭道的灭,灭跟道,那道它是什么,是灭我执嘛,它没有叫你灭常,那如果你从四圣谛来讲,灭了我执,这个是道圣地,我执灭掉之后,道就是灭我执的一个过程跟方法,我执灭掉之后,你无常跟我执,这个必然没有我执的,无常还是一样无常,这个冲突不见了,冲突不见就不会有苦了,这才是四圣谛,那这一套来理解,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是合理的,因为你会苦所以表示这个我执是错误的嘛,那如果是错误,如果你能得到无我,01:27:49,540 --> 01:27:52,720那就不苦了,2638,这个就是做无常观,最终无常观而观察到无常的相对,还有四圣谛的这个我见,它是苦的到最后,能破除我执接受无常,这个就叫做什么?灭圣谛,所以观察无常,师父一直强调观察无常,观察无常是一个入手,但是你必须配合缘起法门,流转跟还灭的四圣谛,然后,入手去观察无常,这样才能得到法理上的无常性,而不是只是观察现象上的无常相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我们来继续多看一些经典,01:28:44,390 --> 01:28:46,290三、如何觀無常,2662,01:28:47,450 --> 01:28:49,050(一),現觀無常、無我,2663,这个经还蛮长的,你们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吗,不会啦,进修认这个繁体字会有问题,(师父,那如果前后这样弄起来,应该还可以,那你来念一下,把这段念一下,供养大家,1、輸屢那,【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他大概什么意思,他意思是说,无常变异不安稳的色,就是五蕴变化嘛,五蕴变化里面呢,然后去说我,什么叫做【我勝、我等、我劣,】,说我是不是比别人好,我跟大家都差不多,还有我不好,还是怎么样,敬仁你觉得是怎么样,就是说,比如说见到色的话,是我比色强,还是我跟色是一样的,还是我比色差,大概是这个意思,不是跟别人比,其实就是在五蕴里面执著我,其实这个劣他都说是我大还是色大,是我小还是色小,其实就是在色里面执著我,那进一步意思就是在五蕴里面执我,然后,他说,【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不见真实就是,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相貌,就是没有看到真实的我,然后,【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你这么看这么想,并没有看到真实的有一个什么东西在那边,然后,接下来靖修继续,【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这跟上面同样的,他一直在五蕴里面去执著有一个我,那不管到底,这个其实就是像以前讲的相在,undefined,01:32:29,940 --> 01:32:32,300到底色是我,2772,还是受、想、行、识是我,那如果色是我,那就是计色为我,那色不是我,那可能是受、想、行、识(是我),那是受、想、行、识(是我)的话,那到底是哪一个是我,那如果识是我,那识跟色,到底是色劣还是色大,他其实就是这个意思,01:32:54,620 --> 01:32:56,740接下来他怎么说,2786,【「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undefined,01:33:22,360 --> 01:33:24,160答言:「不也。」,2799,01:33:24,160 --> 01:33:26,620「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2800,答言:「無常。」】,好,到这里,这个经文的意思,慢慢清楚了,他说五蕴里面见五蕴无常,那见五蕴无常的话,既然五蕴都是变化,你就不可能在中间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他这个,其实就是由无常而达无我,但是这中间夹在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常会看到的这一句,色为无常,无常是苦,然后是什么,是苦,一般都会这样,但是我们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无常不苦,有啊,涅槃解脱无常就不苦了,对啊,那谁可以达到涅槃解脱,阿罗汉或佛嘛,所以可见无常是苦、苦故无我,苦故无我、无我故涅槃解脱,这是针对谁讲的,是凡夫众生讲的,那如果阿罗汉呢,阿罗汉,还是无常,但是阿罗汉、佛,他的无常已经不再什么,不再苦了嘛,所以他本来就已经是阿罗汉佛,他本来就已经解脱了嘛,所以他对他来讲常、无常都无所谓了,他都不苦了,无常他根本不会苦了,因为他可以完全的接受无常的变化,所以佛证悟了,成佛,但是他还是必须在世间接受老、病,然后死就是涅槃,就是这个肉身还是得涅槃死掉,所以还是必须有老病死嘛,那老病死还是无常变化,那我们一般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忧悲苦恼的,所以是苦,为什么?有我执,阿罗汉佛已经断除我执了,所以他在面对老病死的时候,是能够怎么样,百分之百的无执著的去接受他,所以还是无常的老病死,但是他们并不会觉得什么,苦,所以这个地方呢,教法是针对凡夫所说的,所以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意思就是说在无常的变化苦中间,有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管是色,还是受、想、行、识,都没有我的存在,所以这是从无常而能够推到无我,因为无常的必定是无我,因为我是一个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嘛,那你既然是无常的,那必定是无我的嘛,所以无常虽然说,是从时间前后变化来讲无常,无我是从当下的复合来讲无我,但两个是绝对的关系性,无我的,一定是时间上是无常的,时间上无常的,他一定是无我的,他的本质是一样,只是说,在时间空间上的复合来看而已,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修继续吧,那他整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的,他的重点在于讲什么,五蕴无我,他从色观察,色不是我,那就是色是我,或是亦我或是相在,那都不是,那就是色中是没有我的,那么如果色不是我,那,受、想、行、识,有可能哪一个是我,然后他中间跳过,色讲完之后,直接讲什么,识,那识当然也不是我,因为如果识是我的话,那就是必须是常,那既然都是无常变化的,那就是受、想、行、识的五蕴中,是没有一个我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在五蕴计我,那么既然都不是我,但是五蕴身心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但五蕴身心是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五蕴身心,但这五蕴身心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有它的用,所以这个五蕴身心和合的就叫做假我,而不是真我,真我是不存在的,但五蕴和合的这种作用的假我是存在的,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杂阿含经的无常法门的东西,第一,我们这个说,如果观无常无我,这个第一个观无常无我,那么第二个呢,2、观身心无常,undefined,01:40:00,140 --> 01:40:02,060我来找一个来念,2973,那个智雷看得到吗,01:40:04,200 --> 01:40:05,780智雷你来念,2975,【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undefined,01:40:14,160 --> 01:40:15,960離欲、背捨而非識。2978,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01:40:54,300 --> 01:40:56,74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2998,undefined,01:41:01,020 --> 01:41:02,380先到这里,3002,【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这个就是地水火风肉体,【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他这是什么意思,undefined,01:41:22,520 --> 01:41:23,840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3010,undefined,01:41:26,060 --> 01:41:27,220背捨是什么,3012,下面是不是有一个,厌、离欲、解脱,01:41:34,800 --> 01:41:36,140背捨,是解脱的另外一个翻译,3015,所以在定里面有叫八背捨,其实就是八解脱,那为什么定叫做八背捨八解脱,01:41:44,040 --> 01:41:45,6003020,他是解脱定障而得定,比如说你得了初禅,你就从初禅的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所以又称为背捨,又称为解脱,但这种解脱是降伏烦恼的解脱,不是真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降伏之后的解脱,比如说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这种解脱不是断烦恼,这时候持着这条戒,就从这条戒的烦恼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这个叫做解脱,那他说,【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四大在身体上容易观察,容易厌离,但是在心、精神上不容易,因为他说,【身四大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因为师父常讲,观身的变化容易,观心的微细(变化)难,为什么他说,01:43:36,620 --> 01:43:37,580【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3078,你生病了发烧了,衣服要穿了,你很容易去观察到身,所以你们常常有很多人,他觉得不想活,他并不是真正,考虑到内心的一些,他的不想活是因为身体,今天我不能享乐,今天我常常吃不饱,今天我常常生病,今天我冷热,冷了没衣服穿,热了又没冷气吹,所以这种的身体变化你可以感觉的到,所以相对来讲,很多时候我们谈厌离的时候,你厌离身体相对来讲,容易,但是如果叫你进一步去观察内心,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这个叫做,要观察身的无常,而且要观察心的无常,所以早上不是说,我们四念处从哪里观起?身,因为身粗容易观察,身也容易离,但是,还不够,一定要从身而入心,然后在我们的认知到底在哪里,然后从认知上彻底改变,不是只是厌离这个身而已,不然会造成想要自杀,这个经,我们下个礼拜继续来看,这个叫做无常,继续来看,01:45:17,940 --> 01:45:19,240我们时间到了,3128,我看这个无常法门还有一些,这个是22,我们无常法门还有一些,应该看看这几个礼拜,应该可以把无常,这个是无常法门,然后还有无我法门,无常无我是两个常常是连在一起,那这里写起,如果把无常无我法门讲完,下学期来讲,正解脱,阿含经可能就结束了,我们再来讲,佛法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