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5:修订间差异

添加270字节 、​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7行: 第37行:




無我法門


一、「無我」概說
'''無我法門'''
 
''' 一、「無我」概說'''
 
'''1、「我」的三種觀點'''


1、「我」的三種觀點




第114行: 第116行:
* '''為了適應引導這一類凡夫和外道,從長阿含開始, 佛教就發展出了適應引導一般眾生和外道的法門。 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就是這一類適應法門 的代表。'''  '''– 《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 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  '''– 《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 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
* '''為了適應引導這一類凡夫和外道,從長阿含開始, 佛教就發展出了適應引導一般眾生和外道的法門。 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就是這一類適應法門 的代表。'''  '''– 《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 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  '''– 《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 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


 这个是《 》上面讲的,就是因为无我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渐渐方便度化,开始说有我的一些方便法门,后来就发展成为如来藏,这个是《阿含经》里面比较清楚一点。
 这个是《 《寶 論》 》上面讲的,就是因为无我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渐渐方便度化,开始说有我的一些方便法门,后来就发展成为如来藏,这个是《阿含经》里面比较清楚一点。


 这个上次有讲过,
 这个上次有讲过,


【末法時期有許多學佛者大多不願聽經聞
''' 【末法時期有許多學佛者大多不願聽經聞法,學習緣起、無我、空的根本教義,專在方便適應的法門上著手。久而久之,以方便為究竟,竟不知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 是什麼了。
法,學習緣起、無我、空的根本教義,專
】'''
在方便適應的法門上著手。久而久之,以
 
方便為究竟,竟不知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
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他想学佛,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是很高的,一般来讲,我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而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说法是有错误的。
 是什 了。
 
 】
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u>从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u>,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门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在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阿含经》的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是《般若经》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唯识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
 
问:翻到前一页,【'''《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
 
师父:真如实性在《寶性論》里面就讲无我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我,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 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为了这些人令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 就说有真如实性, 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空性、无我性。
 
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在其它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那这个有可能就是穆斯林。那你要是看到一个中国传统式的,要么它就是佛教,要么它就是道教传统信仰的,这一般都会有它的建筑代表。
 
那你说师父那其他的环境的呢?有啊,泰国的佛教,它有没有它的特殊代表建筑?有,西藏也有。所以第一个,佛教有它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它特别的代表建筑,有没有它特别看起来不一样的宗教师?有,像师父看起来就是出家人。南传有出家人,藏传也是一样,所以会有。那神或牧师呢?有,他至少会有穿着一个代表性的(服饰)。每个宗教都一样,道教也有它的道观,所以它会有它不一样的宗教师所显现出来的。那么有没有他们的仪轨?有,一定会有仪轨的,佛教也有一些仪轨。还有,有没有它们的宗教行为?有,不管它是祈求,祈祷各方面,全部都有这些仪轨。
 
我问你,其他宗教有没有求神保佑的?其他宗教有没有烧香的?你不要以为光道教有烧香的,我告诉你基督教也烧香的,只是烧香的形式可能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些中世纪的电影或电视或什么的,他们烧香跟我们烧的有点不一样,有没有看到他们拿一个香炉在那边晃啊晃,甩啊甩的?他们是挂了一个香炉,挂一个铁链,然后甩啊甩的。
 
不要听一些不懂的人说,只有佛教在烧香,我们(这个宗教)不烧。我告诉你,烧香是所有宗教都会烧的,因为那是一个共性、普遍性。有没有圣水?当然有,基督教,圣水可以除魔,我们也有嘛,大悲咒水,不是大小杯那个杯,是悲心的悲。以前,在寺院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他到寺庙来,然后他也不懂,第一次来直到要走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就跟他讲说,年轻人,那边有大悲水,要不要拿一些回去?他说我们吃得很饱喝不下,能不能有小杯一点,太大杯喝不下。佛教是大悲咒水,各式各样的祈福、祈求都有。那你会觉得说师父,那这样的话,佛教跟其他宗教哪里有差别/一定有差别的,不然为什么要信佛教呢?一定有它的殊胜处,它的殊胜处,我们现在都在讲。
 
  师父现在要讲一件事情,由于它千百年来为了适应,而成为一种宗教的形式,然后,为了这种宗教形式,可以普罗摄受更多的人,由于这样的自然关系,所以很多人学佛之后,会专在宗教的行为跟特色上,不是佛教的根本特色,是专门就宗教的这种观念行为上入手著手,专门在宗教行为上下功夫。这是自然而然的,为 么?<u>因为佛教在发展当中,融摄的太多宗教的色彩在里面,导致很多人学佛之后,不知道佛教的特质在哪里</u>,所以会在一般的很多的宗教形式仪式上去下功夫,到最后,神佛不分。
 
所以学佛一定要了解佛教的特点跟它的重要观点到底在哪里,当然,如果是一个方便适应的地方,强调佛菩萨功德多大,强调咒语功能多大,强调仪轨的功能多大,那一定是很多人的,这正常的。因为大部分人,既然他观念里面学的是宗教,所以他就会在宗教的功能里面去执着下功夫,他一定会信受这样子的,他就一定会强调一个咒语功能多大,这个仪轨做下来可以罪灭河沙,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一定都是这样子的,这无可厚非。所以,要人多,就讲师父有神通,要人多,就讲师父的这个法功效多大,那这样子人自然就很多了,不过这个有时候走得太长太远,跟正法就越来越背道而驰 ,为什么?
 
'''三、為何畏懼「無我」'''
 
'''1、執身、執心有我'''
 
众生畏惧无我,讲一句话很简单,因为无我跟我执是冲突对立的,我执越重的人,他越怕无我,所以执身执心有我,这是一种。
 
'''2、「無我」甚深難知'''
 
'''(1) 仙尼經'''
 
'''(2)、射箭喻'''
 
还有,「无我」甚深难知,另外一个就是说,为什么很难懂无我?因为无我本来就是很难的,甚深难知。比如说仙尼经,还有射箭喻。听过这个射箭喻吗?就说有一个神射手百发百中,比如说什么百步穿杨射过去,然后他可以把第二箭从他的第一箭的中间射过去,把第一箭射穿,这个很难。佛陀说再怎么难都不会比对无我的理解更难,这个就是射箭喻它的要义
'''四、佛陀為何開示「無我」教法'''
'''1、得離疑惑'''
 
'''2、自利利他'''
 
'''3、世間真理—緣起無我'''
 
佛陀为什么开示无我法门?第一个离诸惑,因为无我是真理;第二个自利利他,因为唯有无我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有我执能不能自利利他?能,但是绝对不究竟,而且很多时候会引起更多的执着跟烦恼。比如说你有一个我执,所以你会以我的观念来度众生,以我的观念来布施,但是因为你有强烈的我在布施,所以当你觉得我对你好,之前帮你那么多,当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却不帮我,这时候会产生更强的烦恼。所以,(有我执的布施)不但不究竟,而且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更多的麻烦。当然,<u>你有我在自利,有时候就会变成自私自利;有我在利他,有时候就会在功名上计较,</u>然后产生更多的困扰跟麻烦。
 
所以真正要能够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的,那一定是无我,对自己无我,对别人用无我的教法广为宣导,这就是师父讲的三个圈。用在自己身上,其实就是无我的实践,三个圈广推出去,让大家短时间学习,那就是大乘佛教的利他。大乘佛教说,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就是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在从中要学习,观察认知无我,这样就是自利。
 
缘起无我,因为它是世间真理,所以佛陀说无我,第一个可以离诸惑,第二个它自利利他,第三个它是世间真理。这个就是佛陀讲无我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这个是我们上学期讲到的地方,我们上学期讲到这里。(无我讲义P28)34:00
 
 
'''五、觀察無我'''
 
'''(一) 計我形式'''
 
'''1、蘊、處、界計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若諸沙門、婆羅 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 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 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 我。'''
 
'''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 「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 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 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 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观察无我,这是我们这学期开始的新内容。观察无我,第一个,计我的形式,一般来讲,众生执着有我,会在蕴处界执着有我,那么在蕴处界执着有我,这个叫做什么计我?即蕴计我。一般讲,执着我的形式有两种,计我就是执着我,一个是即蕴,当然包括处,包括界,这个叫做即蕴计我;还有一个叫离蕴计我。不过一般来讲,即蕴计我的这个会比较多,但是有一些还是会离蕴计我,佛陀对这个都有说明跟解说。那么<u>佛陀大部分在破斥跟说明的,也是在即蕴计我上面去说明</u>,因为离蕴计我,你都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等于国王的新衣,根本没有东西,你自己乱揣摩。一般来讲,比较可以讨论的就是说,会在这个身心上面执着有一个我,这个叫做即蕴计我,当然蕴就包括处跟界。我们来看这个经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
 


阴跟蕴都一样的意思,受是执着,色受阴就执着色,这个是执着的意思。


'''【若諸沙門、婆羅 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 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 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 我。】'''


你看这里讲说,'''一切皆于五受阴见我''',意思就是说,大部分的人执着有我,都是在我们这个身心计著有我。师父要讲一件事,所有的人,不管你受不受宗教影响,是不是都有一个我执,都是计有一个我?会离身心执着有我的,那是宗教添加进去的。<u>不信宗教的人他也有我执,但他的我执,一定都是在哪里取著?一定都是在身心上面。只有宗教理论,才会在离开这个身心上去谈外在的一个我,才会有这样的状况。</u>


如果不是受宗教影响,一般人的我执一般都是在身心里面,佛教讲这个身心,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从五蕴来讲,色是生理的,受想行识是心理的,一般就会在五蕴上面执着有一个我。所以佛教才会说,沙门婆罗门,如果有计著我的,都是在蕴处界上面,就是在身心上面执着我,他怎么执着我呢?


  末法时期有许多学佛者,大多不愿意听经闻法,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然而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 想学佛 然而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一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 很高的,一般来讲, 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是有错误的,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 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 空的根本教义,专门 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很简单的,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 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阿含经》的,
 他 【'''諸沙門、 婆羅門見色 是我 、色異 我在 色、色 我;】'''


  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 《般若经》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阿含经》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翻到前一页,这里面,宝性论里面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真如实性在宝性论里面就讲无 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怎么诽谤这个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这个谤它有诽谤真如实性,怎么来表达,怎么诽谤,怎么诽谤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 ,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如果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由 ,为令这些人,执着有我的人,远离五种过失,故说有佛性,为了这些人,然后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00::59,540 --> 00:23:01,860就说有真如实性,698,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空性,无我性,谢谢师父,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 其他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 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因为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建筑,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什么,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
'''【見 受......想......行......識 是我 、識異 我在 識、識在  。】'''


那这个有可能就是穆斯林,那你要是看到一个 ,中 国传统式的,要么它就是佛教,要么它,就是道教,传统信仰的,这一般都会有它的建筑代表 那你说师父那 其他 的环境的呢,有啊,泰国的佛教,它有没有它的特殊代表建筑,有,西藏也有,所以第一个,佛教有它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它特别的代表建筑,有没有它特别,看起来不一样的宗教师,有,像师父看起来就 ,出家人,南传,看起来有出家人,藏传也是一样, 所以 会有 那神或牧师呢 有,它至少 有穿着一个代表性的,每个宗教都一样,道教也有它的道观,所以它会有它不一样的宗教师,所显现出来的,那么有没有它们的,仪轨,有,一定会有仪轨的,佛教也有一些仪轨,还有有没有它们的宗教行为,有,不管它 祈求,祈祷各方面,全部都有这些仪轨,那你这样看一看, 问你,其他宗教有没有求神保佑的,其他宗教有没有烧香的,你不要光道教有烧香, 告诉你基督教也烧香的,只是烧香的形式可能不一样,你们 有没有看过 一些中世纪 电影 或电视,或什 的,他们烧香跟 们烧得有点不一样,有没有看到他们拿一个香炉 那边晃啊晃,甩啊甩的,没看过,他们是挂了一个香炉,挂一个,铁链,然后甩啊甩的 所以你不 听那些,有一些人是不懂,在那边说只有佛教 烧香, 们是不烧 我告诉你,烧香是所有宗教都会烧的,因为那是一 共信根普遍性,有没有圣水,当然有,基督教,圣水可以除魔, 我们 也有嘛,大,悲,咒,水,不是大小杯那个杯,是悲心的悲,以前,在寺院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他到寺庙来,然后他也不懂,第一次来,直到要走的时候,然后有一个老菩萨就跟他讲说,年轻人那边有大悲水,要不要拿一些回去,我们,吃得很饱喝不下,能不能有小杯 点,太大杯喝不 ,有没有小杯一点,是大悲咒水,都有,各式各样的祈福,祈求都有,那你 觉得 师父,那这样的话,佛教跟其他宗教,哪里有差别,一定有差别的,不然为什么要信佛教呢,一定有它的殊胜处,它的殊胜处,我们现在都在讲,但是师父现在要讲一件事情,
<u>「我在色中 色在我 ,其他 经文都 讲「相在」</u>。 所以 色在我中 我在色中 讲诸沙门婆罗门见色 是我 、色异 、「相在」。 有没有看过 这样 经文?「相在」意思就是 么我在 色中 ,要 么色 在我 个我们 一下会说 明。


就是说,由于它千百年来,为了适应,而成为一种宗教的形式,然后,为了这种宗教形式,可以普罗,摄受更多的人,因此,由于这样的自然关系,所以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学佛之后,会专在宗教的行为跟特色上,不是佛教的根本特色,是专门就宗教的这种观念行为上,入手著手,专门在宗教行为上下功夫,这是,自然而然的,为什么,因为佛教在发展当中,融摄的太多,宗教的色彩在里面,导致很多人学佛之后,不知道佛教的特质在哪里,所以会在一般的很多的宗教形式仪式上,去下功夫,到最后,神佛不分,所以学佛一定要了解,佛教的特点,跟它的重要观点,到底在哪里,当然,因为方便适应,所以,如果是一个方便适应的地方,强调佛菩萨功德多大,强调咒语功能多大,强调仪轨的功能多大,那一定是,很多人的,这正常的,因为大部分人,既然他观念里面学的是宗教,所以他就会在宗教的功能里面,去执着下功夫,他一定会信受,这样子的,他就一定会强调,一个咒语功能多大,这个仪轨做下来,可以罪灭河沙,可以怎么样,一定都是这样子的,这无可厚非,所以,要人多,就讲师父有神通,要人多,就讲师父的这个法,功效多大,那这样子人自然就很多了,不过这个有时候,走得太长太远,跟正法就越来越背道而驰了,为什么,00::42,640 --> 00::44,580众生畏惧无我,947,因为无我,讲一句话很简单,因为无我跟我执,是冲突对立的,我执越重的人,他越怕,无我,所以执身执心有我,这是一种,还有无我甚深难知,另外一个就是说,为什么很难懂无我,因为无我本来就是很难的,甚深难知,比如说仙尼经,还有射箭喻,听过这个射箭喻吗,一个神射手百发百中,佛陀跟他讲什么,你再怎么难,不会比无我难懂,就说有一个神射手,他百发百中,比如说什么,他百步穿杨射过去,然后他可以把第二箭,从他的第一箭的,中间射过去,把第一箭射穿,这个很难,佛陀说再怎么难都不会,比对无我的理解更难,


这个就是射箭喻,它的要义,就是这样子,那么佛陀为什么开示无我法门,第一个离诸惑,因为无我是真理,第二个自利利他,因为唯有无我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有我,有我执,能不能自利利他,能,但是绝对不究竟,而且呢,很多时候会引起,更多的执着,跟烦恼,比如说你有一个我,执着,所以你会以我的观念,来度众生,以我的观念来布施,但是因为你有强烈的我在布施,所以当你觉得我对你好,帮你那么多,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却不帮我,这时候会怎么样,产生更强的烦恼,所以,不但不究竟,而且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更多的麻烦,当然,你有我在自利,有时候就会变成,自私自利,有我在利他,有时候就会在功名上计较,然后产生更多的困扰跟麻烦,所以真正要能够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的,那一定是无我,对自己无我,对别人怎么样,用无我的教法,广为宣导,这就是师父讲的,三个圈,用在自己身上,其实就是无我的实践,三个圈,广推出去,让大家短时间学习,那就是大乘佛教的利他,大乘佛教说,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就是当你实践,帮助别人的时候,在从中要学习,观察认知,无我,这样就是,自利,世间真理,因为它是世间真理,所以佛陀说无我,第一个可以离诸惑,第二个它自利利他,第三个它是世间真理,缘起无我,这个就是佛陀讲,无我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这个是我们上学期,讲到的地方,我们上学期讲到这里,观察,无我,这是我们新的,这学期开始的,观察无我,第一个,计我的形式,一般来讲,众生执着有我,会在蕴处界,执着有我,那么在蕴处界,执着有我,这个叫做什么计我,即蕴计我,一般讲我,讲执着我的形式,


叫做两种,计我,就是,执着我,一个是即蕴,当然包括处,包括界,这个叫做即蕴计我,还有一个叫,离蕴,计我,不过一般来讲,有我的话,即蕴计我的,这个会比较多,但是有一些还是会离蕴计我,佛陀对这个,都有说明跟解说,那么大部分佛陀,在破斥跟说明的,也是在即蕴计我,上面去说明,因为离蕴计我,你都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等于国王的新衣,根本没有东西,你自己乱揣摩,一般来讲,比较可以讨论的就是说,会在这个身心上面,执着有一个我,这个叫做即蕴计我,当然蕴就包括处跟界,我们来看这个经文,而使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这个阴就是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这个受就是,蕴有受阴跟蕴,都一样的意思,受是执着,色受阴就执着色,这个是执着的意思,然后,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中,识在我中,意思就是一般大部分,你看这里讲说,一切皆于五受阴见我,意思就是说,大部分的人,执着有我,都是在我们这个身心,计著有我,师父要讲一件事,就是说,如果不受,宗教的影响,我问你,所有的人,不管你受不受宗教影响,是不是都有一个我执,都是计有一个我,都有一个我执,会离身心,执着有我的,那是宗教添加进去的,不信宗教的人,一般他也有我执,但他的我执,一定都是在哪里取著,


  一定都是在身心上面,只有宗教理论,才会在离开这个身心上,去谈外在的一个,我才会有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是受宗教影响,一般人的我执,一般都是在,身心里面,佛教讲这个身心,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从五蕴来讲,色是生理的,受想行识,是心理的,一般就会在五蕴上面,执着有一个我,所以佛教才会说,一般沙门婆罗门,一般如果有计著我的,都是在蕴处界上面,就是在,身心上面执着我,他执着我,怎么执着呢,他说,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五蕴,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其他经文都是讲什么,相,在,所以会讲,色在我中,我在色中,他会讲,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相在,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经文,相在意思就是,要么我在色中,要么色在我中,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说明, 所以,如果在五蕴身心里面 执着有我的话,那佛陀就会问说,五蕴里面,你执哪一个是我 如果你,执色,是我,叫做,即色计我,就是色是我,那你说,色不是我,色不是我,剩下还有什么,受想行识,那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我们等一下会再说明分析,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跟计著我的形式,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无明,就是,十二缘起支的最根无明,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有没有听师父讲过,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广义的,广义的无明,包括所有贪瞋痴的一切烦恼,狭义的,无明,专指认知知见上的我执,但是,就算是,广义的无明,它的根源,还是在于,我执,由我执,所以会引生出,其他的各种烦恼,所以种种不同烦恼,它的根源还是在什么,我执,然后由我执,会引发所谓的贪瞋痴,然后进一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它的根源都在于我执,
 所以,如果在五蕴身心里面执着有我的话,那佛陀就会问说,五蕴里面,你执哪一个是我 如果你,执色,是我,叫做,即色计我,就是色是我,那你说,色不是我,色不是我,剩下还有什么,受想行识,那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我们等一下会再说明分析,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跟计著我的形式,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无明,就是,十二缘起支的最根无明,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有没有听师父讲过,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广义的,广义的无明,包括所有贪瞋痴的一切烦恼,狭义的,无明,专指认知知见上的我执,但是,就算是,广义的无明,它的根源,还是在于,我执,由我执,所以会引生出,其他的各种烦恼,所以种种不同烦恼,它的根源还是在什么,我执,然后由我执,会引发所谓的贪瞋痴,然后进一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它的根源都在于我执,


 所以他说,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色在我中,相在,然后说言,我真实,然后会不捨,会告诉人家说,我是真实的,既然他认为我是真实,他就是不舍我,就是执着有我,以不捨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诸根增长,增诸触,六入处(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讲,六根对六境,然后会产生六识,六识会有六触,这时候的触,是接触的触,这时候的触,又称作,无明相应触,有无明相应触,就会起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其实这就是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师父是不是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分析过,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有无明,有行,无明行,无明行,识,名色,会有六入,无明识,名色六入,然后会有什么,触,触会有什么,受,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然后会产生受,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苦受,会产生什么,瞋,是因为无明所相应的,乐受产生,贪,不苦不乐受,还是有我的痴,所以他就是在讲这个,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认识的一个执着跟过程,这个十二缘起支,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但是,在杂《阿含经》里面,他更多的是做什么分析,认识论的分析,有听过师父在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吗,听过,智蕾你那时候来了吗,你怎么比他清楚,智蕾你有听过吗,我是去年四月份开始听的,你去年三四月开始听的,你有听过缘起十二有支,师父在讲,然后分析胎生学,以及分析认识论,你还记得那不错,它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比如说名色,名色如果做胎生学的分析,他是在,肚子里面,肉胎,然后出生,无明行识名色,然后出生就有六根,会触外境,但是如果做认识论的,名色,就是识的对象,就是六根对六境的对象,这个地方就是告诉你说,如果有无明相应的认识,就会产生苦受乐受,然后就开始执着,这个就是六根对六境的触,就开始有执着,这个叫做,无明相应触,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然后,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无明相应触,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所以他说,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 相在 相在 ,就是 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相在 ,然后说言,我真实,然后会不捨,会告诉人家说,我是真实的,既然他认为我是真实,他就是不舍我,就是执着有我,以不捨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诸根增长,增诸触,六入处(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讲,六根对六境,然后会产生六识,六识会有六触,这时候的触,是接触的触,这时候的触,又称作,无明相应触,有无明相应触,就会起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其实这就是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师父是不是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分析过,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有无明,有行,无明行,无明行,识,名色,会有六入,无明识,名色六入,然后会有什么,触,触会有什么,受,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然后会产生受,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苦受,会产生什么,瞋,是因为无明所相应的,乐受产生,贪,不苦不乐受,还是有我的痴,所以他就是在讲这个,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认识的一个执着跟过程,这个十二缘起支,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但是,在杂《阿含经》里面,他更多的是做什么分析,认识论的分析,有听过师父在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吗,听过,智蕾你那时候来了吗,你怎么比他清楚,智蕾你有听过吗,我是去年四月份开始听的,你去年三四月开始听的,你有听过缘起十二有支,师父在讲,然后分析胎生学,以及分析认识论,你还记得那不错,它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比如说名色,名色如果做胎生学的分析,他是在,肚子里面,肉胎,然后出生,无明行识名色,然后出生就有六根,会触外境,但是如果做认识论的,名色,就是识的对象,就是六根对六境的对象,这个地方就是告诉你说,如果有无明相应的认识,就会产生苦受乐受,然后就开始执着,这个就是六根对六境的触,就开始有执着,这个叫做,无明相应触,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然后,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无明相应触,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为什么这里会说,都是由六入触呢,因为这里,六入触是因为无明相应,如果不是无明相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明相应触,你就不会取,有觉无觉,就是因为是无明相应触,触了之后,才会有这种有觉无觉,这些问题,所以他说,一切,皆由六触入故,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我现在来讲,看这边,他说,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尽量,这句话,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这一句话,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解释,哪几句,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有觉无觉,贪瞋痴慢疑相应,有觉无觉,有无觉是一句,这就是贪瞋痴吧,当然一定都是贪瞋痴的,我说这个意思,他是在指什么,有觉无觉,有无觉,我先问你比较简单的,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了吗,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我等觉,我卑觉,就字面上意思就好了,这个真不知道怎么解释,其实很简单,字面上意思,我賸觉是,我觉得我比你好,我超过你,叫我賸觉,我等觉,跟你一样,我跟你差不多,你没比我好看,我也没有比你有钱,二个差不多,我们二个叫做半斤八两,我卑觉,我比你差,你颜值高,所以我比不上你,但是我有钱,你比不上我,这个就是什么,我的作祟,老是要比,
 为什么这里会说,都是由六入触呢,因为这里,六入触是因为无明相应,如果不是无明相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明相应触,你就不会取,有觉无觉,就是因为是无明相应触,触了之后,才会有这种有觉无觉,这些问题,所以他说,一切,皆由六触入故,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我现在来讲,看这边,他说,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尽量,这句话,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这一句话,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解释,哪几句,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有觉无觉,贪瞋痴慢疑相应,有觉无觉,有无觉是一句,这就是贪瞋痴吧,当然一定都是贪瞋痴的,我说这个意思,他是在指什么,有觉无觉,有无觉,我先问你比较简单的,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了吗,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我等觉,我卑觉,就字面上意思就好了,这个真不知道怎么解释,其实很简单,字面上意思,我賸觉是,我觉得我比你好,我超过你,叫我賸觉,我等觉,跟你一样,我跟你差不多,你没比我好看,我也没有比你有钱,二个差不多,我们二个叫做半斤八两,我卑觉,我比你差,你颜值高,所以我比不上你,但是我有钱,你比不上我,这个就是什么,我的作祟,老是要比,
第153行: 第215行:
 这个明肯定相对无明而言,所以叫做,转无明相应触而成为,明相应触嘛,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认识里面,都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但你现在学佛开始,要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现在开始认识的时候,要去省察观察,我认识的时候,有,没有贪瞋痴在里面,如果有,那就,无明相应触,那就要赶快把这个,无明相应的我,降伏,然后,起正觉,或叫做正念,这样的话就叫做,明相应触,明是智慧的意思啦,当然你还没真正转,你也可以说转识成智,但这里比较重在说,你现在开始的过程,应该必须要做什么,所以《阿含经》里面,都不是从结果论上来谈,都谈你现在必须要做什么,你现在可以做什么,你在修行上要做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谈这些,如果还不清楚,师父,《佛陀的教示》里面,有讲什么灭炽燃,还有讲什么,六六门头好修行,讲白牛系黑牛,这些全部都是在讲,明相应触的一个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谢谢师父,那么基本上师父,最后几分钟讲一下,他的方式在灭炽燃,那个部分,灭炽燃的那个经,他这个无明相应触,到明相应触,在这个经里面,他是这样讲,他说你要眼见色,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要正知,怎么正知呢,你要确认到底,你有没有看到东西,你不是刚睡起来,眼睛迷迷糊糊的,然后看到一条绳子,当成是蛇,所以你要先确认,我是不是看到这个东西,这个叫正知,
 这个明肯定相对无明而言,所以叫做,转无明相应触而成为,明相应触嘛,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认识里面,都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但你现在学佛开始,要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现在开始认识的时候,要去省察观察,我认识的时候,有,没有贪瞋痴在里面,如果有,那就,无明相应触,那就要赶快把这个,无明相应的我,降伏,然后,起正觉,或叫做正念,这样的话就叫做,明相应触,明是智慧的意思啦,当然你还没真正转,你也可以说转识成智,但这里比较重在说,你现在开始的过程,应该必须要做什么,所以《阿含经》里面,都不是从结果论上来谈,都谈你现在必须要做什么,你现在可以做什么,你在修行上要做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谈这些,如果还不清楚,师父,《佛陀的教示》里面,有讲什么灭炽燃,还有讲什么,六六门头好修行,讲白牛系黑牛,这些全部都是在讲,明相应触的一个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谢谢师父,那么基本上师父,最后几分钟讲一下,他的方式在灭炽燃,那个部分,灭炽燃的那个经,他这个无明相应触,到明相应触,在这个经里面,他是这样讲,他说你要眼见色,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要正知,怎么正知呢,你要确认到底,你有没有看到东西,你不是刚睡起来,眼睛迷迷糊糊的,然后看到一条绳子,当成是蛇,所以你要先确认,我是不是看到这个东西,这个叫正知,


 第一步,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确认你看到了,接下来你要去观察,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不是起了不善心,好的我是不是起了贪,不好的我是不是起了瞋,还有我是不是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把这个不好的,烦恼或是贪或瞋,把它降伏,这个叫做灭炽燃,这个,其实就是这里讲的,从无明相应触的观察,然后转成明相应触,那个经是讲的比较细,但是这个的重点就是,讲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过程,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十二有支里面,从哪一支去破,其实从这个经来讲就是说,从触,把无明相应触,转成什么,明相应触,但这个时候是在,认识的过程上面的第一步,谈怎么样修行,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五蕴做说明,就会有二十种形式的我见,四种即蕴计我,就是计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或是色在我中,那每一种都有四个,那就是四五二十,这二十个其实就是,计我的一些形式,并不是说真的有,二十种我见还是怎么样,第,一个,计我,即色,计我,如果你从五蕴上面来,觉得五蕴有我的话,因为它是五蕴,你如果说,这整个五蕴都是我,那五蕴是和合的,是五个东西的,
 第一步,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确认你看到了,接下来你要去观察,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不是起了不善心,好的我是不是起了贪,不好的我是不是起了瞋,还有我是不是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把这个不好的,烦恼或是贪或瞋,把它降伏,这个叫做灭炽燃,这个,其实就是这里讲的,从无明相应触的观察,然后转成明相应触,那个经是讲的比较细,但是这个的重点就是,讲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过程,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十二有支里面,从哪一支去破,其实从这个经来讲就是说,从触,把无明相应触,转成什么,明相应触,但这个时候是在,认识的过程上面的第一步,谈怎么样修行,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五蕴做说明,就会有二十种形式的我见,四种即蕴计我,就是计我异我 相在 相在 就是我在色中,或是色在我中,那每一种都有四个,那就是四五二十,这二十个其实就是,计我的一些形式,并不是说真的有,二十种我见还是怎么样,第,一个,计我,即色,计我,如果你从五蕴上面来,觉得五蕴有我的话,因为它是五蕴,你如果说,这整个五蕴都是我,那五蕴是和合的,是五个东西的,


 当然,因为我是单一不变的,所以一定是,只是其中一个是我而已,如果你觉得五蕴是我的话,经教上就说,你如果即蕴计我,五蕴,那是指哪一个是我,那第一个就是说,即色是我,就是说,色就,是我,那叫做即色计我,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色不是我,就是异我,色不是我,那就是色就是我,就是色不是我就异我,这样的话,那我一定是什么,要么就是其他的受想行识,其中一个,那如果它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的话,那它跟色,是什么关系,如果,我,比较大,那就,色在我中,如果我比较小,我在色中,比如说,色就是我,那就是即色计我,如果说色不是我,那就是受想行识,哪一个,他说好,受是我,那么是我在色中,色在受中,还是受在色中,两个其中一个,什么叫做我在色中,色在我中,什么叫做我在色中呢,一般会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我,藏在,我的身体里面,这个叫做我在色中,这是一般人会认知的,就是有一个我不变的灵魂,或是什么东西,阿特曼什么东西,藏在我的这个身体当中,这个叫做,我在色中,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色在我中,什么叫做色在我中,就是,我,是比较大的,他控制着,我这个色身,这个叫做色在我中,所以如果你,执着色的话,它就有这几种四种,第一个色就是我,那色就是我啦,第二个如果色不是我,那就可能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那如果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的话,到底是哪一个大,色大,那我就在色中,色小,怎么样,色在我中,那这样子对色的看法就有四种了,
 当然,因为我是单一不变的,所以一定是,只是其中一个是我而已,如果你觉得五蕴是我的话,经教上就说,你如果即蕴计我,五蕴,那是指哪一个是我,那第一个就是说,即色是我,就是说,色就,是我,那叫做即色计我,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色不是我,就是异我,色不是我,那就是色就是我,就是色不是我就异我,这样的话,那我一定是什么,要么就是其他的受想行识,其中一个,那如果它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的话,那它跟色,是什么关系,如果,我,比较大,那就,色在我中,如果我比较小,我在色中,比如说,色就是我,那就是即色计我,如果说色不是我,那就是受想行识,哪一个,他说好,受是我,那么是我在色中,色在受中,还是受在色中,两个其中一个,什么叫做 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什么叫做我在色中呢,一般会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我,藏在,我的身体里面,这个叫做我在色中,这是一般人会认知的,就是有一个我不变的灵魂,或是什么东西,阿特曼什么东西,藏在我的这个身体当中,这个叫做,我在色中,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色在我中,什么叫做色在我中,就是,我,是比较大的,他控制着,我这个色身,这个叫做色在我中,所以如果你,执着色的话,它就有这几种四种,第一个色就是我,那色就是我啦,第二个如果色不是我,那就可能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那如果是受想行识其中一个的话,到底是哪一个大,色大,那我就在色中,色小,怎么样,色在我中,那这样子对色的看法就有四种了,


 对色跟我的看法,针对色就有四个看法了,后面的,什么受,想行识,都一样,都有四种计着,分辨的方法,所以这四个每一个有四个五个就,二十个,这个就是,所谓的常常说的二十种身见,但实际上它不是二十种身见,他是对我,即蕴计我的各种分析跟分辨,那么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子讲呢,其实他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当初的印度外道,很多讲我,但是呢,他们讲我的方式不大一样,有些认为色就是我,有些认为,识是我,这两个是最普遍的,其他当然还有受想行识方面的,那么,我跟你讲,如果是物质,唯物主义论者,他讲我,会讲什么,色即是我,因为他不承认有精神体,他认为所有的精神体都是,依色而有的,比如说我们的感受,感知,从现代的,医学的唯物主义来看,我们的感知,其实是哪里在作用,神经系统,大脑的某些皮质,什么神经元,什么东西在作用,这纯粹都是物质主义论者,所以,你讲有我,其实没有这个我,就是这个色的物质作用,所以这个叫做,计色是我,计色是我,很容易变成断灭论,为什么计色是我,会变成断灭论,色死了就没了,那么如果离色,执着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那又可能变成常论了,那么计色,色见我的人,他会说一切的受想行识,其实都是基于色,现在的医学就是,这样,说起来有没有比较合理一点,有没有支道,古代印度其实也有很多人,是唯物主义论的,他就是这样讲法,那么同样的有很多,另外一派会比较多的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识是我,
 对色跟我的看法,针对色就有四个看法了,后面的,什么受,想行识,都一样,都有四种计着,分辨的方法,所以这四个每一个有四个五个就,二十个,这个就是,所谓的常常说的二十种身见,但实际上它不是二十种身见,他是对我,即蕴计我的各种分析跟分辨,那么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子讲呢,其实他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当初的印度外道,很多讲我,但是呢,他们讲我的方式不大一样,有些认为色就是我,有些认为,识是我,这两个是最普遍的,其他当然还有受想行识方面的,那么,我跟你讲,如果是物质,唯物主义论者,他讲我,会讲什么,色即是我,因为他不承认有精神体,他认为所有的精神体都是,依色而有的,比如说我们的感受,感知,从现代的,医学的唯物主义来看,我们的感知,其实是哪里在作用,神经系统,大脑的某些皮质,什么神经元,什么东西在作用,这纯粹都是物质主义论者,所以,你讲有我,其实没有这个我,就是这个色的物质作用,所以这个叫做,计色是我,计色是我,很容易变成断灭论,为什么计色是我,会变成断灭论,色死了就没了,那么如果离色,执着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那又可能变成常论了,那么计色,色见我的人,他会说一切的受想行识,其实都是基于色,现在的医学就是,这样,说起来有没有比较合理一点,有没有支道,古代印度其实也有很多人,是唯物主义论的,他就是这样讲法,那么同样的有很多,另外一派会比较多的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识是我,
第161行: 第223行:
 那个识就是灵魂,精神体,神识就是灵魂精神体,这个识就是会去投胎,然后,我不管是,物质的,或是受想行的,都可以在变化,但这个识的投胎不变,这个叫做识是我,那就会产生,各种各式各样的,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个计我,应该是计划的计,还是那个即,计划的计也可以,即也可以,色即是我,这个即是等于计,可以说,依色计我或是色即是我,还有吗,靖能,师父就是说,二十种身见里面,如果是色亦我的话,就这个规定了,亦我就必须是受想行识,不可能有其他的可能,对,只有这五个,因为身心,就是只有色受想行识,那当然啦,如果你要把身心分成很多,你身心是一百个组合,那你就只能是在这一百个里面选,那就是说当时的,就是不管是佛教,还是非佛教他,都认可,五蕴是吗,不是应该就是说,反正,很多都认可有身跟心,至于说,身是要分成多少种,精神,方面要分成多少种,那就不一样,那么,有些虽然分成身跟心,师父大概讲一下,这个在,经典里面或是很多论典里面,都有谈到,在印度其他外道里面,有时候有一元论者,有二元论者,然后还有,处于中间的,一元论者,比如说,都承认有摄心,那么一元论者他会认为说,虽然有摄心,但是以哪一个为主,比如说刚才讲的,倾向医学的,虽然医学也承认有,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认知,但是精神的认知,他到最后归咎于什么,物质的,所以他虽然,讲的是两个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归咎,
 那个识就是灵魂,精神体,神识就是灵魂精神体,这个识就是会去投胎,然后,我不管是,物质的,或是受想行的,都可以在变化,但这个识的投胎不变,这个叫做识是我,那就会产生,各种各式各样的,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个计我,应该是计划的计,还是那个即,计划的计也可以,即也可以,色即是我,这个即是等于计,可以说,依色计我或是色即是我,还有吗,靖能,师父就是说,二十种身见里面,如果是色亦我的话,就这个规定了,亦我就必须是受想行识,不可能有其他的可能,对,只有这五个,因为身心,就是只有色受想行识,那当然啦,如果你要把身心分成很多,你身心是一百个组合,那你就只能是在这一百个里面选,那就是说当时的,就是不管是佛教,还是非佛教他,都认可,五蕴是吗,不是应该就是说,反正,很多都认可有身跟心,至于说,身是要分成多少种,精神,方面要分成多少种,那就不一样,那么,有些虽然分成身跟心,师父大概讲一下,这个在,经典里面或是很多论典里面,都有谈到,在印度其他外道里面,有时候有一元论者,有二元论者,然后还有,处于中间的,一元论者,比如说,都承认有摄心,那么一元论者他会认为说,虽然有摄心,但是以哪一个为主,比如说刚才讲的,倾向医学的,虽然医学也承认有,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认知,但是精神的认知,他到最后归咎于什么,物质的,所以他虽然,讲的是两个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归咎,


 到一个,所以他要么色要么心,只是在印度外道里面,这个色要分成几个,心要分成几个那就不一定,每个分法不一样,比如说有什么七大元素,有几大元素,有各种各种元素,那到了佛教的阿毗达摩,色是什么,地水我风,还有,地水我风所构成的,五根,还有一个无表色,就变成了十一种色法,就是色法十一种,那当然其他外道讲好几种,还有心,本来有,受想行识,识还有六识,但到了阿毗达摩,就分更多了有心所,心心所,都称为心的一类,其中一部分,所以就是说有各种各类的区分法,那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分要么你一元,但是还是得承认有色跟心,还有一种是二元的,就是摄心是,独立存在的,那不管你区分多少,就是有二元的,那么还有这种,多元的那就是各式各样,那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执着我的话,不管你怎么区分,你就是有这个,身跟心的存在,你就是得在身心里面,去立一个什么东西,到底是我,这样靖能了解吗,谢谢师父,就是说,纯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相在,的问题,相在呢现在就是说,要么就是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那他这个引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要么就是我大,要么就是色大,有没有一种外道在说,色和我是平行的呢,色亦我也不是,因为亦我已经定义了是受想行识,
 到一个,所以他要么色要么心,只是在印度外道里面,这个色要分成几个,心要分成几个那就不一定,每个分法不一样,比如说有什么七大元素,有几大元素,有各种各种元素,那到了佛教的阿毗达摩,色是什么,地水我风,还有,地水我风所构成的,五根,还有一个无表色,就变成了十一种色法,就是色法十一种,那当然其他外道讲好几种,还有心,本来有,受想行识,识还有六识,但到了阿毗达摩,就分更多了有心所,心心所,都称为心的一类,其中一部分,所以就是说有各种各类的区分法,那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分要么你一元,但是还是得承认有色跟心,还有一种是二元的,就是摄心是,独立存在的,那不管你区分多少,就是有二元的,那么还有这种,多元的那就是各式各样,那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执着我的话,不管你怎么区分,你就是有这个,身跟心的存在,你就是得在身心里面,去立一个什么东西,到底是我,这样靖能了解吗,谢谢师父,就是说,纯从理论上来说,这个 相在 ,的问题, 相在 呢现在就是说,要么就是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那他这个引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要么就是我大,要么就是色大,有没有一种外道在说,色和我是平行的呢,色亦我也不是,因为亦我已经定义了是受想行识,


 一般来讲,如果是平行的,他就是即色计我,一般会这样子,一般他不会讲平行的,因为你讲我,那针对我所的话要么你就是在他里面,要么就是比他大控制他,一般会这样子认为,至于说,这是最简单的,但是在经里面又分成,七十二种我见什么,都是依于这样而说明,还有到了后代的论典,或阿毗达摩就谈得更多,印度外道的论典也会谈得更多,基本上离不开,摄心二法,再来,三世计我,计我的形式,三世,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这是刚才第一个,有另外一种是二世计我,彼第二世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另外一种是,过去、现在、未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他的魔所作的意思,就是说,执着有我,何时会有产生,三世不断的轮回,这个我就历遍三世,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历遍三世,这个就是,在计我的,有一种是现在即我,就是现在有我,死后断灭,另外一种是,过去跟现在,执着有我,另外一种就是说,反正一切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一个我,这个就是,三世计我,当然三世计我,二世计我都常见了更何况三世计我,三世计我绝对是常见,你觉得正见是什么呢,正见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有一个什么,因缘和合,相续的我,不断不常的相续我,但是没有一个恒常不断的我,这个就是正见,但是你要是错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你就会在,过去或是现在或是未来,或是在这个五蕴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去执着,现在在讲的都是,我执会在哪里起作用,会在哪里起执着,认为有一个我,没关系,这个因为你听的不久,回去把师父的这课,复习复习,慢慢就会抓住,这个概念,观察无我,刚刚是,执着有我,现在佛陀是告诉我们观察,无我,离蕴,无我,什么叫离蕴无我,五蕴无我,有一种是即蕴计我,所以佛陀说五蕴无我,还有一种记得吗,离蕴计我,佛陀告诉他离蕴也没有我,师父不是说一般是即蕴计我比较多吗,但是佛陀也曾经说过,经典上也有说,就是离蕴计我,那个我也不存在的,这个经典很有意思我们来看一下,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
 一般来讲,如果是平行的,他就是即色计我,一般会这样子,一般他不会讲平行的,因为你讲我,那针对我所的话要么你就是在他里面,要么就是比他大控制他,一般会这样子认为,至于说,这是最简单的,但是在经里面又分成,七十二种我见什么,都是依于这样而说明,还有到了后代的论典,或阿毗达摩就谈得更多,印度外道的论典也会谈得更多,基本上离不开,摄心二法,再来,三世计我,计我的形式,三世,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这是刚才第一个,有另外一种是二世计我,彼第二世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另外一种是,过去、现在、未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他的魔所作的意思,就是说,执着有我,何时会有产生,三世不断的轮回,这个我就历遍三世,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历遍三世,这个就是,在计我的,有一种是现在即我,就是现在有我,死后断灭,另外一种是,过去跟现在,执着有我,另外一种就是说,反正一切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一个我,这个就是,三世计我,当然三世计我,二世计我都常见了更何况三世计我,三世计我绝对是常见,你觉得正见是什么呢,正见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有一个什么,因缘和合,相续的我,不断不常的相续我,但是没有一个恒常不断的我,这个就是正见,但是你要是错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你就会在,过去或是现在或是未来,或是在这个五蕴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去执着,现在在讲的都是,我执会在哪里起作用,会在哪里起执着,认为有一个我,没关系,这个因为你听的不久,回去把师父的这课,复习复习,慢慢就会抓住,这个概念,观察无我,刚刚是,执着有我,现在佛陀是告诉我们观察,无我,离蕴,无我,什么叫离蕴无我,五蕴无我,有一种是即蕴计我,所以佛陀说五蕴无我,还有一种记得吗,离蕴计我,佛陀告诉他离蕴也没有我,师父不是说一般是即蕴计我比较多吗,但是佛陀也曾经说过,经典上也有说,就是离蕴计我,那个我也不存在的,这个经典很有意思我们来看一下,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
第175行: 第237行:
 所以,哲学上常常说,他们用一个例子,花园,有一个园丁,他在整理花园,这个园丁是谁,不知道,这个园丁长什么样子,不知道,有没有付钱,不知道,他叫什么姓什么,完全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没看过,那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园丁呢,因为我看这个花园,好像蛮整齐的,所以我推他一定有一个园丁,他就是这样子,但是事实上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仅就说这个花园是蛮整齐的,所以一定有一个园丁,那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但是有没有可能其他,原因,难道不能是主人自己整理的吗,难道不能,是义工自己来做的吗,难道不能是隔壁邻居,来帮你剪剪草,像师父最近回伊林区去,有人在,帮师父铲雪,那我就,一定要请一个人来铲雪,隔壁邻居跟你铲雪不行吗,所以他有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我们因为,看到某些现象就推论到,一定有一个什么,看不到摸不到见不到的就肯定它一定是有,我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佛陀,告诉你们说,因为我们有这个,五蕴身心,有这个五蕴身心所以一定有一个,什么东西把我们创造出来,他就这样推论,那你说为什么你知道,一定有一个东西把我们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有这个五蕴身心,这个叫做,离蕴计大我,有一个我啦,这个是杂阿含三十九经,师父那个有补,杂阿含三十九经,我们再来看,即蕴计我,刚刚是离蕴无我,现在是即蕴计我,但是即蕴是无我的,而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他说,五蕴的色一定是无我的,如果色有我的话,刚刚其实有说,不应色病,苦生,因为色如果是我的话,那他就是常恒不变易的,所以他就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也就不会有苦,就不会因为生病产生苦,但实际上呢,我们摄藏会生病,意思就是会变化,所以我们有苦,还有如果色是常的话,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相对来,控制色,
 所以,哲学上常常说,他们用一个例子,花园,有一个园丁,他在整理花园,这个园丁是谁,不知道,这个园丁长什么样子,不知道,有没有付钱,不知道,他叫什么姓什么,完全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没看过,那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园丁呢,因为我看这个花园,好像蛮整齐的,所以我推他一定有一个园丁,他就是这样子,但是事实上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仅就说这个花园是蛮整齐的,所以一定有一个园丁,那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但是有没有可能其他,原因,难道不能是主人自己整理的吗,难道不能,是义工自己来做的吗,难道不能是隔壁邻居,来帮你剪剪草,像师父最近回伊林区去,有人在,帮师父铲雪,那我就,一定要请一个人来铲雪,隔壁邻居跟你铲雪不行吗,所以他有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我们因为,看到某些现象就推论到,一定有一个什么,看不到摸不到见不到的就肯定它一定是有,我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佛陀,告诉你们说,因为我们有这个,五蕴身心,有这个五蕴身心所以一定有一个,什么东西把我们创造出来,他就这样推论,那你说为什么你知道,一定有一个东西把我们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有这个五蕴身心,这个叫做,离蕴计大我,有一个我啦,这个是杂阿含三十九经,师父那个有补,杂阿含三十九经,我们再来看,即蕴计我,刚刚是离蕴无我,现在是即蕴计我,但是即蕴是无我的,而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他说,五蕴的色一定是无我的,如果色有我的话,刚刚其实有说,不应色病,苦生,因为色如果是我的话,那他就是常恒不变易的,所以他就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也就不会有苦,就不会因为生病产生苦,但实际上呢,我们摄藏会生病,意思就是会变化,所以我们有苦,还有如果色是常的话,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相对来,控制色,


 什么相对来控制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我问你现在肚子饿了,你去吃饭,你能不能想说,我要吃饭,你可以说,我控制他不让他饿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也可以控制我这个色身,走去吃饭,你可以令如是不令如是,所以色是什么,变化的嘛,所以你才可以控制他,但这种控制是相对控制不是绝对控制,意思就是告诉你色是变化的,所以你可以控制他,因为如果色是,恒常不变的,你根本控制不了,所以第一个,色他绝对是变化的,因为有变化,所以他会变坏,所以会生病所以会苦,第二个因为他是变化的,所以你,才可以用因缘的,具足不具足否,去相对的控制他,你可,不可以让你自己生病,你可以让自己生病吧,可以嘛,你要是零下二十度,你穿个T恤出去,绕一圈回来绝对生病,那你可以控制他,问题是很多时候你也没办法,完全控制他,因为他生病了你叫他不要生病他也不可能,所以可见色是无我变化的,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佛陀告诉比丘们,比丘若无常者是苦否,比丘白佛言,是苦无常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否,比丘白佛言否也,世尊,因为五蕴都是变化的,所以五蕴是无我的,所以前面说,即蕴,计我,不管你是在哪一个蕴,它都用,同一种方法,你执着色是我,但问题是色是变化的,所以色不可能是我,受呢,变化的,想变化的,行变化的,识变化的,所以佛陀都是用同一个方法,告诉你这五蕴的任何一个,都是变化的,变化的他就不是我,所以你就不能执为我,执为恒常执为不变,这就是即蕴无我,所以,比丘白佛言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他前面不是说,是我异我相在吗,这边是用否定的,就是没有这样的,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反正就是,即蕴没有一个我,那你可以观察色是我吗,色是变化的,所以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所谓的色是我,异我相在的这个问题,那受呢,
 什么相对来控制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我问你现在肚子饿了,你去吃饭,你能不能想说,我要吃饭,你可以说,我控制他不让他饿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也可以控制我这个色身,走去吃饭,你可以令如是不令如是,所以色是什么,变化的嘛,所以你才可以控制他,但这种控制是相对控制不是绝对控制,意思就是告诉你色是变化的,所以你可以控制他,因为如果色是,恒常不变的,你根本控制不了,所以第一个,色他绝对是变化的,因为有变化,所以他会变坏,所以会生病所以会苦,第二个因为他是变化的,所以你,才可以用因缘的,具足不具足否,去相对的控制他,你可,不可以让你自己生病,你可以让自己生病吧,可以嘛,你要是零下二十度,你穿个T恤出去,绕一圈回来绝对生病,那你可以控制他,问题是很多时候你也没办法,完全控制他,因为他生病了你叫他不要生病他也不可能,所以可见色是无我变化的,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佛陀告诉比丘们,比丘若无常者是苦否,比丘白佛言,是苦无常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 相在 否,比丘白佛言否也,世尊,因为五蕴都是变化的,所以五蕴是无我的,所以前面说,即蕴,计我,不管你是在哪一个蕴,它都用,同一种方法,你执着色是我,但问题是色是变化的,所以色不可能是我,受呢,变化的,想变化的,行变化的,识变化的,所以佛陀都是用同一个方法,告诉你这五蕴的任何一个,都是变化的,变化的他就不是我,所以你就不能执为我,执为恒常执为不变,这就是即蕴无我,所以,比丘白佛言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 相在 ,他前面不是说,是我异我 相在 吗,这边是用否定的,就是没有这样的,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反正就是,即蕴没有一个我,那你可以观察色是我吗,色是变化的,所以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所谓的色是我,异我 相在 的这个问题,那受呢,


 一样,想行识一样都是无我,因为都是变化的,师父在这边,跟各位谈一下,因为这个讲多了,让大家觉得这个理论,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能够真正的,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不断的去,观察或是,从这个经教里面不断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我们这个,身心,比如说你对色,很执着,每一个月,要花,很多的,化妆品,去照顾它,去抹它去弄它,还不是化妆品而已,还有,营养品,你说,保持身体健康,当然啦,有限度的没问题,但很多人确实是太过度了,营养品,然后,太胖要吃减肥的,太瘦要吃增肥的,还不,只喔,脸要抹,然后其他地方还要弄,然后还要营养品,头,发呢,头发这样是最好,还有,衣服呢,衣服那更不得了,还有包包,你可以说在这边是,无尽弄不完的啦,花钱也花不完的,你要是一下子一直这样搞下去,问你弄得这样子,到底为的,是什么,比如说,年轻的帅哥或是年轻的小妹妹,为的就是要谈恋爱,但问题是真的吗,其实到最后是什么,都是为了自己,是我执在弄的嘛,师父不是说你就不要管他啦邋里邋遢,不是,合度合理的保养就可以了,但是你如果太过分的在那边弄,就徒增烦恼,你看我们的执着不就是这个样子,这外在的色就可以讲这样子,内在的,受呢,有没有人外在不大重视,但是很注重,别人对我的看法,人家稍微讲一点点怎么样,不得了,记,一辈子,很在意人家,对他觉得你有能力吗,你的怎么样啊,你是大家贵族的吗,还是你是路边贪的,还是你是小家小姓的,反正人家讲什么非常非常在意,中间,徒增烦恼,想呢,有些人,非常执着自己的观念跟想法,然后,去到哪里常常会因为,自己认知的观念跟想法,跟别人意见冲突,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能没有主见,而是说不要太过分的,一直认为自己看法,想的东西都是对的,认知的东西都是对的,你看我们的烦恼痛苦不就是在这一些吗,所以当佛陀讲这个的时候,
 一样,想行识一样都是无我,因为都是变化的,师父在这边,跟各位谈一下,因为这个讲多了,让大家觉得这个理论,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能够真正的,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不断的去,观察或是,从这个经教里面不断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我们这个,身心,比如说你对色,很执着,每一个月,要花,很多的,化妆品,去照顾它,去抹它去弄它,还不是化妆品而已,还有,营养品,你说,保持身体健康,当然啦,有限度的没问题,但很多人确实是太过度了,营养品,然后,太胖要吃减肥的,太瘦要吃增肥的,还不,只喔,脸要抹,然后其他地方还要弄,然后还要营养品,头,发呢,头发这样是最好,还有,衣服呢,衣服那更不得了,还有包包,你可以说在这边是,无尽弄不完的啦,花钱也花不完的,你要是一下子一直这样搞下去,问你弄得这样子,到底为的,是什么,比如说,年轻的帅哥或是年轻的小妹妹,为的就是要谈恋爱,但问题是真的吗,其实到最后是什么,都是为了自己,是我执在弄的嘛,师父不是说你就不要管他啦邋里邋遢,不是,合度合理的保养就可以了,但是你如果太过分的在那边弄,就徒增烦恼,你看我们的执着不就是这个样子,这外在的色就可以讲这样子,内在的,受呢,有没有人外在不大重视,但是很注重,别人对我的看法,人家稍微讲一点点怎么样,不得了,记,一辈子,很在意人家,对他觉得你有能力吗,你的怎么样啊,你是大家贵族的吗,还是你是路边贪的,还是你是小家小姓的,反正人家讲什么非常非常在意,中间,徒增烦恼,想呢,有些人,非常执着自己的观念跟想法,然后,去到哪里常常会因为,自己认知的观念跟想法,跟别人意见冲突,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能没有主见,而是说不要太过分的,一直认为自己看法,想的东西都是对的,认知的东西都是对的,你看我们的烦恼痛苦不就是在这一些吗,所以当佛陀讲这个的时候,
第187行: 第249行: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 118 讲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 118 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阿含经》,所讲的内容,我们现在是在讲,无我法门,我们讲的这种法门,所谓的法门,跟一般你们认知的法门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法门,都只是一种分类,就是说其实佛陀讲法,修行,它是一个整体的,但是这整体里面,他有谈到一些修行的重要元素,一些组合的元素,我们如果说,把它分析开来,特重在讲哪一方面的,我们就把它称为法门,不是说只有修这个,这样就好了,比如佛陀说,缘起四圣谛,《阿含经》里面讲缘起四圣谛,我们就可以讲缘起法门,我们就叫缘起法门,比如说讲蕴处界,我们就讲蕴法门处法门戒法门,比如说我们讲无我无常,我们就要分开来,讲无我它的重点是什么,无常的重点是什么,就叫无常法门跟无我法门,不是说就只有修这一门,我们现在已经在讲,无我了,已经讲到后面了,无我的话,有分几个,一个是无我的内涵,跟要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察无我,现在已经讲到观察无我的里面,有蕴处界观察无我,还有现在就在讲,蕴跟处,蕴跟处观察无我,是上个礼拜已经讲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六界观察无我,佛告罗睺罗,看这里经文,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地界是什么,地大,色的地水火风,就叫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近若远,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意思就叫你观察,观察六界里面的地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地界观察无我,接下来的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地界还有识界,亦复如是,所以地水火风,空识,就叫做六界,那么这个六界观,六界观比较重在,物质上的分析,因为前面的,地水火风,还有空,都比较重视在物质性上的分析,那识,是比较精神的,所以你们看,如果讲蕴处界的话,蕴处界的观察,佛教里面叫做,三科,观察蕴,蕴是五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当成一个,然后后面有受,想行,还有识,这几个,都是属于什么,心理的,色统括为一个,那受想行识,是心理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蕴的时候,观察五蕴的蕴的时候,比较偏重在什么,作观察,在心的精神上,作观察,那么更微细的分析来讲的话,受想行,在阿毗达摩后代的论师里面,叫做什么,叫做心所,识叫什么,就是心,或是叫做心王,这个心王,它是统筹整体的认识,心所,是做个别的认识,那么这个就叫做,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那么蕴还有处,处就是什么,十二入处,这个之前讲,我现在只是做一个比较简要的分析,内六,入,接触外,外六处,当然入处都可以,这以前分析过,然后产生什么,产生六识,产生,应该是从这里产生六识,那边看得到吗,这个,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这个比较重在什么分析,认识论上的分析,就是我们的内心,怎么去接触到外境,然后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作为认识论,这个可以称之为什么,心理分析,这个是认识论,这个受、想、行、识,来讲,这个是心王,一般来讲,我们讲这个识,有几种识,六识,这个识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它有六识,六识里面以哪一个识为最根本重要的,意识,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阿含经》,所讲的内容,我们现在是在讲,无我法门,我们讲的这种法门,所谓的法门,跟一般你们认知的法门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法门,都只是一种分类,就是说其实佛陀讲法,修行,它是一个整体的,但是这整体里面,他有谈到一些修行的重要元素,一些组合的元素,我们如果说,把它分析开来,特重在讲哪一方面的,我们就把它称为法门,不是说只有修这个,这样就好了,比如佛陀说,缘起四圣谛,《阿含经》里面讲缘起四圣谛,我们就可以讲缘起法门,我们就叫缘起法门,比如说讲蕴处界,我们就讲蕴法门处法门戒法门,比如说我们讲无我无常,我们就要分开来,讲无我它的重点是什么,无常的重点是什么,就叫无常法门跟无我法门,不是说就只有修这一门,我们现在已经在讲,无我了,已经讲到后面了,无我的话,有分几个,一个是无我的内涵,跟要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察无我,现在已经讲到观察无我的里面,有蕴处界观察无我,还有现在就在讲,蕴跟处,蕴跟处观察无我,是上个礼拜已经讲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六界观察无我,佛告罗睺罗,看这里经文,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地界是什么,地大,色的地水火风,就叫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近若远,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 相在 ,如实知,意思就叫你观察,观察六界里面的地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地界观察无我,接下来的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地界还有识界,亦复如是,所以地水火风,空识,就叫做六界,那么这个六界观,六界观比较重在,物质上的分析,因为前面的,地水火风,还有空,都比较重视在物质性上的分析,那识,是比较精神的,所以你们看,如果讲蕴处界的话,蕴处界的观察,佛教里面叫做,三科,观察蕴,蕴是五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当成一个,然后后面有受,想行,还有识,这几个,都是属于什么,心理的,色统括为一个,那受想行识,是心理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蕴的时候,观察五蕴的蕴的时候,比较偏重在什么,作观察,在心的精神上,作观察,那么更微细的分析来讲的话,受想行,在阿毗达摩后代的论师里面,叫做什么,叫做心所,识叫什么,就是心,或是叫做心王,这个心王,它是统筹整体的认识,心所,是做个别的认识,那么这个就叫做,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那么蕴还有处,处就是什么,十二入处,这个之前讲,我现在只是做一个比较简要的分析,内六,入,接触外,外六处,当然入处都可以,这以前分析过,然后产生什么,产生六识,产生,应该是从这里产生六识,那边看得到吗,这个,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这个比较重在什么分析,认识论上的分析,就是我们的内心,怎么去接触到外境,然后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作为认识论,这个可以称之为什么,心理分析,这个是认识论,这个受、想、行、识,来讲,这个是心王,一般来讲,我们讲这个识,有几种识,六识,这个识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它有六识,六识里面以哪一个识为最根本重要的,意识,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阿含经》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阿含经》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阿含经》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阿含经》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第197行: 第259行: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真常的我,但是呢,你不能去否定什么,否定蕴处界的,刹那变化,相续的存在,这个叫做什么,不偏空不偏有,能够了解有,是无常变化相续的有,能怎么样,能了解空,就是,没有一个不变常住的我,这个叫做无我,也可以叫做空,所以呢,佛教佛法,《阿含经》,师父讲过好几次,长期以来在中佛教界不大被重视,然而它是,佛陀的根本教法,从这一边,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以及修行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根本教法,到最后的,《般若经》,其实就是什么,《阿含经》,无我的一种往,更宽更深,更广的去诠释,跟阐明,所以无我跟空,般若的无相跟空是相通的,00:17:12,840 --> 00:17:13,800这样了解吗,488,这样你才能知道说,佛法的究竟殊胜义,到底是什么,所以《阿含经》,很重要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经,看到的是在谈什么,前面蕴处都讲完了,它是在讲六界无我,现在这个经又表达了,一个东西,它说六界整合的,一个身心是无我的,但是它说各个的地水,火风各个的,比如说地,有没有我,地还是无我,但这种地的无我性指的是,地还是变化的,不是常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它是构成,色法的元素,这种元素也就是把它,分析的稍微细一点而已,并不是说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么佛教呢,在长期的,你看佛教从佛陀开始教法,在印度传了,一千多年,然后在中国传了两千年,佛教从佛陀开始,公元前,四百多年,一直到公元一千年,在印度传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在印度灭亡了,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真常的我,但是呢,你不能去否定什么,否定蕴处界的,刹那变化,相续的存在,这个叫做什么,不偏空不偏有,能够了解有,是无常变化相续的有,能怎么样,能了解空,就是,没有一个不变常住的我,这个叫做无我,也可以叫做空,所以呢,佛教佛法,《阿含经》,师父讲过好几次,长期以来在中佛教界不大被重视,然而它是,佛陀的根本教法,从这一边,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以及修行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根本教法,到最后的,《般若经》,其实就是什么,《阿含经》,无我的一种往,更宽更深,更广的去诠释,跟阐明,所以无我跟空,般若的无相跟空是相通的,00:17:12,840 --> 00:17:13,800这样了解吗,488,这样你才能知道说,佛法的究竟殊胜义,到底是什么,所以《阿含经》,很重要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经,看到的是在谈什么,前面蕴处都讲完了,它是在讲六界无我,现在这个经又表达了,一个东西,它说六界整合的,一个身心是无我的,但是它说各个的地水,火风各个的,比如说地,有没有我,地还是无我,但这种地的无我性指的是,地还是变化的,不是常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它是构成,色法的元素,这种元素也就是把它,分析的稍微细一点而已,并不是说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么佛教呢,在长期的,你看佛教从佛陀开始教法,在印度传了,一千多年,然后在中国传了两千年,佛教从佛陀开始,公元前,四百多年,一直到公元一千年,在印度传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在印度灭亡了,


 然后,它最早的时候是在,东汉明谛,那是公元元年的时候传到中国,那么到现在还一直传着,那叫做汉传佛教,传了多久,两千,年,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会有适应的,会有世俗的,会有为了适应中国,一些文化习俗各方面的,这些变化当中,还有这些适应当中,我们必须从中去了解说,哪一些才是佛陀,根本核心的教法,根本核心的教法,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阿含经》里面,去探讨佛陀当初教的,到底是什么,根本的教义,到底是什么,从这个经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讲这种元素,它都说这个是无我的,这样了解,那似乎说佛教传了,两千多年到现在,如果这个宗教,它不是究竟的,我们现前的科学越发达,科学都不是,瞎蒙的,哪怕是现代的科学,有它的一定的,长期的经验研究,各方面它都不是瞎蒙的,虽然它不究竟,但是它都会碰到真实的某一部分,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现在的科学,现在科学越发达,其实有一些宗教,它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相反的,科学,00:20:31,900 --> 00:20:33,040越发达,587,反而证明佛教是越真实的,以前,传统的物理科学,是不是都要找一个,物质的最微细元素,没错吧,也因此有很多人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佛教的般若跟中观,乃至《阿含经》就告诉你什么,没有这种,最根本不变的元素,早就告诉你了,物质有没有元素,有的,但这元素只是更细微的去分析它而已,没有最终不变的元素,所以这个经里面已经告诉你什么,哪怕是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风,地,也是什么,无我的,这个经就告诉你很清楚,而且是杂《阿含经》,它没有告诉你地有我,它没有告诉你地是不变的,等一下我们再看下去会更清楚,你看罗睺罗,为汝说,若比丘若于,所有地界,这个地界当然你可以说,那个大地是粗的,但还有细的是什么,就是地界就是元素,所以他说,若粗若细,粗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这个地,硬的东西地,细的就是元素,就是坚性,这样了解,他说若粗若细若远若近若好若坏,彼一切,非我,然后不异我不相在,这个就是什么,是我异我相在的,反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我,然后他说,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识,也没有一个我,但是没有一个我,不否定识的什么,认识作用,所以识是有认识作用的,既然有认识作用,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说,
 然后,它最早的时候是在,东汉明谛,那是公元元年的时候传到中国,那么到现在还一直传着,那叫做汉传佛教,传了多久,两千,年,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会有适应的,会有世俗的,会有为了适应中国,一些文化习俗各方面的,这些变化当中,还有这些适应当中,我们必须从中去了解说,哪一些才是佛陀,根本核心的教法,根本核心的教法,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阿含经》里面,去探讨佛陀当初教的,到底是什么,根本的教义,到底是什么,从这个经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讲这种元素,它都说这个是无我的,这样了解,那似乎说佛教传了,两千多年到现在,如果这个宗教,它不是究竟的,我们现前的科学越发达,科学都不是,瞎蒙的,哪怕是现代的科学,有它的一定的,长期的经验研究,各方面它都不是瞎蒙的,虽然它不究竟,但是它都会碰到真实的某一部分,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现在的科学,现在科学越发达,其实有一些宗教,它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相反的,科学,00:20:31,900 --> 00:20:33,040越发达,587,反而证明佛教是越真实的,以前,传统的物理科学,是不是都要找一个,物质的最微细元素,没错吧,也因此有很多人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佛教的般若跟中观,乃至《阿含经》就告诉你什么,没有这种,最根本不变的元素,早就告诉你了,物质有没有元素,有的,但这元素只是更细微的去分析它而已,没有最终不变的元素,所以这个经里面已经告诉你什么,哪怕是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风,地,也是什么,无我的,这个经就告诉你很清楚,而且是杂《阿含经》,它没有告诉你地有我,它没有告诉你地是不变的,等一下我们再看下去会更清楚,你看罗睺罗,为汝说,若比丘若于,所有地界,这个地界当然你可以说,那个大地是粗的,但还有细的是什么,就是地界就是元素,所以他说,若粗若细,粗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这个地,硬的东西地,细的就是元素,就是坚性,这样了解,他说若粗若细若远若近若好若坏,彼一切,非我,然后不异我不 相在 ,这个就是什么,是我异我 相在 的,反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我,然后他说,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识,也没有一个我,但是没有一个我,不否定识的什么,认识作用,所以识是有认识作用的,既然有认识作用,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说,


 一般,人类的,识的分别了别认识,是比其他,众生,其他道的众生更怎么样,更微细更灵敏,而且更能够分析,所有因为有这个识的,辨别跟了别,所以可以分别东西的,不同甚至分别善,恶的不同,甚至可以去学习,世间还有出世间的,法,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我们继续看下去,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就是说比丘们要在,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里面,了解无我,你要这样能够了解,无我的话就是,内也是无我的,我所认识到的外也是无我的,这样的话,外境一切相就无有我,这样的话,无有我 无有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这一些都是,虚妄错误的,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蕴处界的身心,生命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现在,他为什么后面讲我见,然后,还有我慢系著使,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法没问题,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法尔如是的这样的存在,那谁有问题,因为我们把,没有我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合成的,种种的,不管是我的身心,或是种种的这些东西,他本来就是因缘法,他本来就是无自性无我的,我们的错误认知把它当成是我,我们把它当成是我,基本上从《阿含经》里面,你不会把它当成外在的东西是我,你一定会执着我这个身心,为我,这是最根本的执着,不管你有没有察觉到,都是以我这个身心执着为个体的我,然后,当我面对所有的这个一切叫做我所,那这种执着跟观念,就是这里讲,我慢系著使,使是什么意思,知道师父现在在讲哪一个吗,我慢系著使,使,就是烦恼,又称作结,惑,又称为烦恼,我慢系著使就是说,这种烦恼就是属于,我慢细著的这种烦恼,它的同义,词就是结,结束的结,惑,还有烦恼,还有吗,障,没错,烦恼障所知障,还有吗,漏,还有什么,无明,无明当然可以统括一切烦恼,明跟无明,所以,他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什么识身,以识这个身心,及外境一切相,什么叫外境一切相,我这个身心所面对的这一切,无有我,无有我所见,然后没有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断爱,断诸结,诸结就是各种烦恼,断诸爱,正慢无间等,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现观,abhisamaya,同样这个字,靖能想起来了吗,你再讲一次,这个现观是abhisamaya,想起来了,还有一个意思是涅槃漏尽,断除,移除,这样记得吗,无间等,它是abhisamaya,它有两个意思,但是两个字是不同的组合,不是说这个字两个意思,abhisamaya,它是两个字的不同组合,但是组起来,都叫做abhisamaya,一个叫做现观,比如说要于四谛现观,于四谛无间等,就是现观四谛,但是这里讲的正慢无间等,其实是要怎么样,断除正慢,这个正不是正确的正,这个正慢的正,some是等慢,就是最微细的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正慢无间等,然后,究竟苦边,这师父讲过了,究竟苦边怎么解释,到苦的边界了,究竟苦边,或是向于苦边,就是到了苦的边界了,那就是什么,苦快结束了,有时候他会说向于苦边,向于苦边一样,到苦的边际了,究竟苦边跟向于苦边是同样一个,究竟苦边就是,已经到了苦的边际了,向于苦边一样到了苦的边际,到了苦的边际就已经怎么样,就准备要解脱了,以前不知道,都会觉得说,怎么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呢,本来是乐的这边,他跑到苦的这边去了,那就完全是,依文解义,上次我回去还有一个学弟跟我说,他去讨论《阿含经》,人家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修行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不是要快乐吗,越修越快乐,怎么越修越向于苦边,像现在你们知道吗,向于苦边的边,是边际,是向于苦的边际,
 一般,人类的,识的分别了别认识,是比其他,众生,其他道的众生更怎么样,更微细更灵敏,而且更能够分析,所有因为有这个识的,辨别跟了别,所以可以分别东西的,不同甚至分别善,恶的不同,甚至可以去学习,世间还有出世间的,法,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我们继续看下去,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就是说比丘们要在,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里面,了解无我,你要这样能够了解,无我的话就是,内也是无我的,我所认识到的外也是无我的,这样的话,外境一切相就无有我,这样的话,无有我 无有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这一些都是,虚妄错误的,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蕴处界的身心,生命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现在,他为什么后面讲我见,然后,还有我慢系著使,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法没问题,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法尔如是的这样的存在,那谁有问题,因为我们把,没有我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合成的,种种的,不管是我的身心,或是种种的这些东西,他本来就是因缘法,他本来就是无自性无我的,我们的错误认知把它当成是我,我们把它当成是我,基本上从《阿含经》里面,你不会把它当成外在的东西是我,你一定会执着我这个身心,为我,这是最根本的执着,不管你有没有察觉到,都是以我这个身心执着为个体的我,然后,当我面对所有的这个一切叫做我所,那这种执着跟观念,就是这里讲,我慢系著使,使是什么意思,知道师父现在在讲哪一个吗,我慢系著使,使,就是烦恼,又称作结,惑,又称为烦恼,我慢系著使就是说,这种烦恼就是属于,我慢细著的这种烦恼,它的同义,词就是结,结束的结,惑,还有烦恼,还有吗,障,没错,烦恼障所知障,还有吗,漏,还有什么,无明,无明当然可以统括一切烦恼,明跟无明,所以,他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什么识身,以识这个身心,及外境一切相,什么叫外境一切相,我这个身心所面对的这一切,无有我,无有我所见,然后没有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断爱,断诸结,诸结就是各种烦恼,断诸爱,正慢无间等,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现观,abhisamaya,同样这个字,靖能想起来了吗,你再讲一次,这个现观是abhisamaya,想起来了,还有一个意思是涅槃漏尽,断除,移除,这样记得吗,无间等,它是abhisamaya,它有两个意思,但是两个字是不同的组合,不是说这个字两个意思,abhisamaya,它是两个字的不同组合,但是组起来,都叫做abhisamaya,一个叫做现观,比如说要于四谛现观,于四谛无间等,就是现观四谛,但是这里讲的正慢无间等,其实是要怎么样,断除正慢,这个正不是正确的正,这个正慢的正,some是等慢,就是最微细的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正慢无间等,然后,究竟苦边,这师父讲过了,究竟苦边怎么解释,到苦的边界了,究竟苦边,或是向于苦边,就是到了苦的边界了,那就是什么,苦快结束了,有时候他会说向于苦边,向于苦边一样,到苦的边际了,究竟苦边跟向于苦边是同样一个,究竟苦边就是,已经到了苦的边际了,向于苦边一样到了苦的边际,到了苦的边际就已经怎么样,就准备要解脱了,以前不知道,都会觉得说,怎么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呢,本来是乐的这边,他跑到苦的这边去了,那就完全是,依文解义,上次我回去还有一个学弟跟我说,他去讨论《阿含经》,人家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修行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不是要快乐吗,越修越快乐,怎么越修越向于苦边,像现在你们知道吗,向于苦边的边,是边际,是向于苦的边际,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